古代信访

合集下载

中国信访制度的历史

中国信访制度的历史

中国信访制度的历史
摘要
中国信访制度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明清时期,在多个朝代中,信访制度发展出不同的变体,以满足当时的具体需要。

然而,经历了巨大的变化,现代中国信访制度正在经历一个新的演变。

本文将对中国信访制度的历史发展进行全面概述,包括明清初、清代中晚期、现代以及近年来的演变。

关键词:中国信访,历史发展,明清时期,清代,近代,现代
Introduction
中国信访制度被认为是中国社会公正的保证,在中国的多个朝代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并且在多个朝代中以不同的变体发生变化,以满足当时的具体需要。

虽然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但是中国的信访制度仍然是保证国家法律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对中国信访制度的历史发展进行全面概述,从明清时期到现代,重点介绍其特有的变化特征。

I. China's Petition System in the Early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明清时期,中国有一套信访制度,信访者可以向朝廷提出诉求,要求王室就国家的未来政策提出合理的建议。

明代开始采取两种形式的信访活动:“公访”和“私访”。

在《国则》规定下,朝廷必须对“公访”进行审查,中央朝廷有权对“私访”进行审查。

清代的信访制度与明代类似,但有一些关键差异。

历史上官府应对信访的规则

历史上官府应对信访的规则

解 矛 盾 的责 任 ,行 政 部 门 也 应 该 配 合 ,宜 缮 写 事 宜 ,以 付 公 车 ” “
( 魏 书 》 十 九 ) 《 卷 。 “ 民言 事 。 为 申达 ” 细 成
作 为君 主 耳 目之 设 和 知 达下 情 的 信 访 接转 机 构 ,汉 魏 南北 朝
的公 车 署 前 , 多 竖 有 谤 木 和 肺 石 当作 标 志 , 宋 沈 括 在 《 溪 笔 大 北 梦
“ 进扰公 庭 。 递解 回籍 ” 唐代 的 匦制究 竟取 得 多少 实效 , 很难 一 言 以蔽之 。 笔者 看 到 的
几则 评判 性 文献 , 多从 “ 献计 献 策” 型 的上 书着 眼 。 唐玄 宗 时吴 类 据
兢 的《 皇帝纳 谏疏 》 凡议 论 时政 “ 有 可采 , 赐束 帛而 已 ” 上 , 言 但 。而 假 如切 辞忤 旨 , 触怒 龙颜 , 有 “ 堂决 杖 , 便 朝 传送 本州 ” 的危 险 。 过 不 想 走终 南捷 径 的还 是大 有 人在 ,如 唐宣 宗 的一 道敕 书 所 言 :有 已 “ 曾进 状 , 令所 司 详考 , 无可 采 取 , 放任 东 西 。未经 两 三个 月 , 又潜 易
祖 宗 定制 . 而是 皇 城 司 自己搞 出来 的 收费 项 目吧 。 由于这 笔 可 观 的
进 项 既 打 不 进 登 闻 院 的 “ 关 收 入 ”也 非 亲 事 官 个 人 所 得 , 《 机 , 故 客 语 》 说 :而两 院及 亲 事 官等 不 喜人 来 投 [ , 深 藏 匦 , 又 “ 匦】多 置人 所 不
历 宽 I0 o圄 1 史 带 29 . 07 0 3
木函中, 凡受 豪 门欺 凌 、 长压 制 而 “ 自申” , 以投 书肺 石 函 。 官 欲 的 可 由于 这两个 信 箱都 是 密封 的 ,写信 人可 以相信 它 能不 受任 何 阻 隔

古人是怎样做信访工作的

古人是怎样做信访工作的

古人是怎样做信访工作的一、中国信访工作的起源中国古代最早的信访工作,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的尧舜时代。

《史记·文帝本纪》上说:“古之治天下,朝有进善之旌、诽谤之木。

”这里所说的“古之治天下”,指的就是尧舜治理天下的时代。

所谓“进善之旌”,乃是尧在位的时候在朝廷前设置的一面旗帜,它的作用就是让老百姓站于这面旗帜下向他直接指陈对政事的意见、建议和批评,只要是站在这面旗帜下说的话,不管内容对错,也不管语言是否尖锐,一律不追究责任。

据《大戴礼记·保傅》、《后汉书·杨震传》等典籍记载,尧的这一措施乃是广开言路的一大妙招,旗杆一竖,前来提意见和建议的人很多,“使天下得尽其言”。

当时尧正派鲧去治理泛滥成灾的洪水,鲧用筑坝造堤的方法治水,九年不见成效,大水冲毁了堤坝,水灾反而更严重了,老百姓意见很大,于是尧听从人民意见,命舜巡行天下考察民情。

舜虽然不辞劳苦四处巡视,仍担心自己见闻有限,办事有遗漏,出差错,便在自己的门前设了“诽谤之木”(古代“诽谤”一词不含贬义)和“敢谏之鼓”。

所谓“诽谤之木”,就是在门前立了一根木柱,无论谁发现了舜的过失,都可以在木柱前大胆地指出来,由安排在木柱前的书记员记录下来,转告给舜。

所谓“敢谏之鼓”,就是在门前放上一面大鼓,无论是哪个人想举荐贤良之士或进献治世之策,都可以击几下大鼓,舜就接见他们,听取意见。

通过这种办法,舜得知颛顼帝的八个子孙、帝喾的八个子孙,世代贤德,为百姓办了不少好事,便委他们以重任。

舜又得知帝鸿氏的后代浑沌行凶作恶,包庇奸邪;少皋氏的后代穷奇不讲忠直信义,散播凶言恶语:缙云氏的后代饕餮唯利是图,贪求财货。

舜便将这些凶恶的家族发配到边荒之地。

舜还听说在丹水的丹朱鼓动南方的三苗发动叛乱,便亲自率众,前去讨伐。

此外,舜见鲧治水多年,毫无成效,就将他免职,发落到了羽山。

在这些传说中。

“进善之旌”、“诽谤之木”和“敢谏之鼓”,都是为了广泛听取臣民的意见、批评和建议,这些做法开创了我国古代信访工作之先河。

古代信访制度

古代信访制度

古代信访制度古代信访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为人民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来表达对政府不满意的意见和要求。

本文将从信访制度的历史演变、主要特点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启示三个方面来详细阐述古代信访制度的重要性。

首先,古代信访制度可以追溯到周代。

在当时,百姓可以通过写状或者使用木牍来向王室表达对于各种问题的不满。

在秦汉时期,信访制度进一步加强,人们不仅能够直接向皇帝递交信函,还可以通过官员和御史来解决诉求。

到了唐代,信访制度已经比较完善,设置了大理寺、奉天殿等机构,为百姓提供了更加广泛和系统的信访渠道。

其次,古代信访制度的主要特点是包括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等特点。

首先,信访制度具有多层次特征,从皇帝到官员、到地方、再到百姓的不同层面,为信访者提供了多种不同的途径。

其次,信访制度具有多渠道特征,百姓可以通过口述、写状、投拜、上访等多种形式来表达不满。

最后,信访制度还具有多元化特征,针对不同类型的信访事项,还有不同的信访处理方式,例如政治诉求和社会诉求有不同机构负责。

最后,古代信访制度对于现代社会也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首先,信访制度充分体现了“民本思想”,即政府的首要任务是为人民服务。

其次,信访制度体现了政府的公开、透明和负责任的态度。

政府要及时回应百姓的信访诉求,依法依规处理各种问题,保证政府的公信力。

最后,信访制度对于现代治理也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政府应当加强信访机构的建设,为百姓提供多种渠道来解决诉求问题,加强公开、透明和负责任的态度,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

综上所述,古代信访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和必要的组成部分。

信访制度的演变历史、主要特点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启示,都表明了其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不可替代地位。

同时,信访制度还对于现代治理提供了一些借鉴意义,值得政府和广大公民借鉴和学习。

中国信访制度的历史

中国信访制度的历史

中国信访制度的历史中国信访制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君主制时代。

在古代中国,信访制度的核心是臣民对君主发出的上书。

臣民可以通过上书向君主反映民情民意,表达各种诉求和抗议。

通过上书,君主能够及时获取信息,调整政策和决策,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民众的满意度。

由于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演进,信访制度在100多年前的清朝末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清朝政府历来侧重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巩固统治,因此在信访制度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防止民众对政府的不满情绪引发社会动荡。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官方设立了衙门、总堂等机构,专门负责接受和处理民众的信访事务。

这些机构聚集了大量官员,并设立相应的职责和流程,以确保对民众的诉求进行及时的回应和解决。

然而,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变迁和发展,清朝政府已经逐渐走向衰落。

在20世纪初,中国发生了一系列运动和革命,如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这些事件对中国信访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共产党建立之后,信访制度经历了一系列的调整和变革。

根据党的方针政策,信访制度越来越关注民众的利益和合法权益的保护。

1940年代,中国共产党开始在山东等地建立信访机构,并倡导民众对政府行为进行监督和举报,以促进政府的公平和廉洁。

在解放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各级信访机构,以保护群众的合法权益。

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设立了中国人民政府信访部,成为负责全国信访工作的最高机构。

到了1970年代末和1980年代初,中国信访制度经历了一段相对稳定和成熟的发展阶段,成为社会稳定和民众满意度的重要保障。

然而,随着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开放的推进,信访制度也面临了新的挑战和变革。

开放后,中国社会逐渐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社会矛盾和问题开始显露出来。

对于社会转型和经济发展带来的种种问题和不满,社会各界纷纷通过信访途径向政府反映和寻求解决。

然而,中国信访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信访制度的办理效率和结果并不总是令人满意。

大量的申诉和信访事项使得信访部门的负担加重,办理周期较长,难以及时给予申诉者答复和满意的解决方案。

古代信访制度功能论文

古代信访制度功能论文

古代信访制度功能论文概要:从尧舜、先秦时期到先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再到隋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各种形式的信访活动以及信访机构的设立来看,我国古代信访沟通功能更多的是体现在对重大冤情的回应上,更偏重于下情上达,沟通的单向性比较明显。

尽管在我国古代实行封建专制统治,人民自发参与政治的途径和范围及程度非常有限,但“进善旌“、”敢谏鼓“、”投匦“、”上表“等信访制度的建立是我国古代人民与统治者直接沟通的重要选择。

汉代的“诣阙上书”是越级上访的典型,这种越级上访活动对于遏止地方官吏办案不公、调和社会关系和巩固统治者自己的政权和法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唐代的“投匦”、“邀车架”、“上表”等制度、宋代设立专门的信访机构“登闻鼓院”和“登闻检院”、明代的” 叩阍”制度以及清代的“京控”制度,是统治者为了了解民情民意、监察官员、维护国家的统治在国家制度上的一种设计,对维护统治阶级政权和社会秩序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纵观我国古代的信访活动的发展历程,总的来看,我国古代信访主要有两大功能:一是维护皇权统治,保持社会稳定。

封建时期的君主为维护其地主阶级的统治,需要对民众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严密的控制,信访活动成为了中央获取民间信息、了解民间社会动态的重要途径,使得下情得以上达。

同时通过信访活动解决纠纷、化解冤情,有利于缓和阶级之间的矛盾,避免阶级矛盾尖锐化威胁到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

二是对官员进行监督,减少冤案错案。

通过信访制度,一方面为有冤屈的人提供平反冤情的合法渠道,给百姓以正义的的希望。

另一方面也对地方官员形成了制约,百姓的信访活动对地方官员具有一定的威慑作用,督促地方官员遵纪守法,减少黑暗腐败(一)维护皇权统治,维持社会稳定功能一个国家在不同的发展时期都会有社会矛盾和冲突,这些矛盾和冲突得不到解决将会影响正常的社会秩序,严重的将威胁到执政者的执政地位。

信访制度是任何一个国家在任何一个时期都应有的一套化解社会矛盾冲突和对立的制度设计,也是社会情绪不满的宣泄口和社会安全阀。

盘点中国古代的信访制度

盘点中国古代的信访制度

盘点中国古代的信访制度2013年9月22日,中纪委监察部网站公布信访举报工作流程,规范信访受理。

虽然“信访”一词出现在新中国成立后,但类似的信访制度却已经历了长期的历史沿革。

<西周时初具雏形>尧时期,设“进善旌”,听百姓建议,立“诽谤之木”,“使天下得攻其过”;舜时,“置敢谏之鼓”,“使天下得尽其言”,而且设“纳言”一职,这是中国最早的信访官。

西周设立“路鼓”制度,接待上访者。

《周礼》记载:“建路鼓于大寝之门外,以待达穷者遽令,闻鼓声,则速逆御仆与御庶子”。

此外,周朝还建立“肺石”制度,以使民有不平,得击三石鸣冤。

信访制度初具雏形。

<南北朝现邀车驾>汉朝时,宫城外门设有公车司马令一职,其职责之一是接待和安排上书或请求面见皇帝陈言的吏民。

此外,设有诣阙上书制度,允许受冤者直接向皇帝诉讼。

此外,信访形式还有御驾前“庶行上书”等。

魏晋时开始设“登闻鼓”制度:在朝堂外挂大鼓,供冤屈者击鼓鸣冤。

这一制度被后代一直沿用。

在北齐时期,还正式出现“邀车驾”,即阻拦皇帝的车马申诉。

<隋朝设置谒者台>隋朝设置了谒者台,据《隋书》记载,谒者台“受诏劳问,出使慰抚,持节察授,及受冤枉而申奏之。

驾出,对御史引驾”。

其主要职责是在出使抚慰的过程中了解民风政情、负责吏民申奏冤屈、纠正冤假错案等。

唐朝不仅继承前代的做法“朝堂所置登闻鼓及肺石,不须防守,有挝鼓立石者,令御史受状以闻”,武则天还首设匦使院,“匦”的功能相当于现在的意见箱,从而建立起较正规的信访制度。

<宋规范上访程序>宋朝设置登闻鼓院,后增设理检司,并规定:上访先由登闻鼓院受理,如未受理,才可到检院;检院不受理,才许“邀车驾”。

元朝和明朝时,基本沿用之前的信访制度并加以完善。

清朝设有叩阍制度,分为鼓状和告御状两种形式。

此外,清朝还有上控制度,分为地方上控与京控。

地方上控是指对州县衙门审判不服,向上级申诉。

赴都察院、通政司或步军统领衙门呈诉者为京控。

古代信访故事

古代信访故事

古代信访故事
在古代的时候,人们经常会有一些不满或者抱怨的事情,但是由于当时的官员腐败且权力独大,百姓们没有渠道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诉求。

于是,有一个叫做王富贵的人,在某一天心血来潮,决定通过写信的方式向当时的皇帝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

他经过认真的思考,写了一封大大小小三十页的公开信,诉述了当时的社会问题,并且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这封公开信很快就传播开来,很多人都感同身受,通过这个例子也鼓舞了更多人决心发声。

于是,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类似的公开信也陆续涌现出来,其中还有许多人因此而被提拔起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就算是普通的百姓,也有权利发声并解决自己的问题。

如果我们面对不公正和不合理,不要一味的忍气吞声,应该尝试通过一些正当的途径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诉求。

当然,在表达过程中,我们应该用恰当的方式和态度,同时也要尊重对方。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推动社会的进步。

信访工作历史回顾精编版

信访工作历史回顾精编版

信访工作历史回顾一、中国信访工作的起源中国古代最早的信访工作,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的尧舜时代。

《史记·文帝本纪》上说:“古之治天下,朝有进善之旌、诽谤之木。

”这里所说的“古之治天下”,指的就是尧舜治理天下的时代。

所谓“进善之旌”,乃是尧在位的时候在朝廷前设置的一面旗帜,它的作用就是让老百姓站于这面旗帜下向他直接指陈对政事的意见、建议和批评,只要是站在这面旗帜下说的话,不管内容对错,也不管语言是否尖锐,一律不追究责任。

据《大戴礼记·保傅》、《后汉书·杨震传》等典籍记载,尧的这一措施乃是广开言路的一大妙招,旗杆一竖,前来提意见和建议的人很多,“使天下得尽其言”。

当时尧正派鲧去治理泛滥成灾的洪水,鲧用筑坝造堤的方法治水,九年不见成效,大水冲毁了堤坝,水灾反而更严重了,老百姓意见很大,于是尧听从人民意见,命舜巡行天下考察民情。

舜虽然不辞劳苦四处巡视,仍担心自己见闻有限,办事有遗漏,出差错,便在自己的门前设了“诽谤之木”(古代“诽谤”一词不含贬义)和“敢谏之鼓”。

所谓“诽谤之木”,就是在门前立了一根木柱,无论谁发现了舜的过失,都可以在木柱前大胆地指出来,由安排在木柱前的书记员记录下来,转告给舜。

所谓“敢谏之鼓”,就是在门前放上一面大鼓,无论是哪个人想举荐贤良之士或进献治世之策,都可以击几下大鼓,舜就接见他们,听取意见。

通过这种办法,舜得知颛顼帝的八个子孙、帝喾的八个子孙,世代贤德,为百姓办了不少好事,便委他们以重任。

舜又得知帝鸿氏的后代浑沌行凶作恶,包庇奸邪;少皋氏的后代穷奇不讲忠直信义,散播凶言恶语;缙云氏的后代饕餮唯利是图,贪求财货。

舜便将这些凶恶的家族发配到边荒之地。

舜还听说在丹水的丹朱鼓动南方的三苗发动叛乱,便亲自率众,前去讨伐。

此外,舜见鲧治水多年,毫无成效,就将他免职,发落到了羽山。

在这些传说中,“进善之旌”、“诽谤之木”和“敢谏之鼓”,都是为了广泛听取臣民的意见、批评和建议,这些做法开创了我国古代信访工作之先河。

信访历史

信访历史

信访是指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采用通讯或走访的形式向公共权力机关反映情况,提出意见、建议和要求,依法应当由有关国家部门处理的活动。

虽然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信访”一词才出现,但信访是一种古已有之的社会现象,历朝历代随着社会矛盾的累积就会以不同形式展现出来。

几千年来的当政者已经为此积累总结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和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历史典籍中多有体现, 这也是一种人类文明智慧成果,我们应该批判继承。

本文立足史料, 对我国信访的源流进行整理。

一、信访溯源先秦时期是我国信访的萌芽发展期。

在原始社会末期, 我国历史上信访活动已开始萌芽。

《淮南子主术训》记载: 为了便于臣民对时政发表意见,“尧置敢谏之鼓(笔者注: 设鼓于宫门,谏者击鼓以闻) ,舜立诽谤之木(笔者注: 立木柱于宫门,用于谏者书写为政之得失) ,汤有司直(笔者注: 负责监督之意)之人,武王立戒慎之鞀(笔者注: 鞀是有柄的摇鼓,谏[ 者摇之以闻) ”1 ] 。

这是最早的信访的形式。

尚书》《载帝舜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为了在争霸中为强兵富国而广开言路,招贤纳士,许多士人奔走游说于各诸侯以期得到国君的重视和优待,当时的信访活动非常频繁。

秦始皇以善于重用游访到秦国来的其它六国的人才而雄霸天下, 韩国的韩非子,楚国的李斯相秦后为秦始皇出谋划策而最终以秦之强而一统天下。

二、信访沿革据考证,秦朝至清朝处理信访的机制主要有: 1. 公车司马之制(秦朝至隋朝) ; 2. 函匦之制(南朝至唐朝) ; 3. 登闻鼓之制(唐朝至清朝) ; 4. 上诉御史之制(宋朝至清朝) ; 5. 邀车驾之制(唐朝至清朝) 。

1、公车司马之制汉袭秦制于九卿之列设卫尉以护卫宫城, 其属官公车司马令,掌宫殿司马门警卫巡察,并掌臣民上书及朝廷征召,秩六百石。

东汉沿置,掌宫南阙门,属官另有尉一人。

掌宫南“[ 阙门,凡吏民上章,四方贡献,及征诣公车者”5 ] 。

也就是说,臣民上书或朝廷征召之人, 都由公车司马接待。

宋朝信访工作制度

宋朝信访工作制度

宋朝信访工作制度一、引言信访工作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重要政治制度,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在宋朝时期,信访工作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本文将从宋朝信访工作制度的组织机构、工作程序、作用和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宋朝信访工作制度的组织机构1. 设立专门的信访机构:宋朝设立了专门的信访机构,称为“诉院”。

诉院设在朝廷之内,由皇帝直接管理。

诉院的设立标志着宋朝信访工作制度正式纳入国家政治体制。

2. 设立地方信访机构:在地方上,宋朝设立了州、县、乡三级信访机构,分别负责接收和处理本地区的信访案件。

地方信访机构与地方政府相互独立,直接向上级诉院汇报工作。

三、宋朝信访工作制度的工作程序1. 接收信访:各级信访机构负责接收群众来信来访,对来信来访进行分类、登记,并摘录主要内容呈报上级机构。

2. 审查信访:上级信访机构对下级机构上报的信访案件进行审查,判断案件的性质和重要性,并提出处理意见。

3. 转办信访:对需要处理的信访案件,上级信访机构将其转交给相关部门或下级机构进行调查和处理。

4. 处理结果反馈:相关部门或下级机构对信访案件进行处理后,将处理结果反馈给上级信访机构,并由上级信访机构向信访人回复。

四、宋朝信访工作制度的作用和影响1. 维护社会稳定:宋朝信访工作制度为民众提供了一个表达诉求的渠道,使民众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2. 加强政府监督:信访工作制度使政府能够及时了解民情民意,发现和纠正官员的违法行为,有利于加强政府监督。

3. 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信访工作制度促使政府机构及时处理民众诉求,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增强政府公信力。

4. 影响后世:宋朝信访工作制度为后世信访工作制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对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五、结论宋朝信访工作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立和发展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加强政府监督和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宋朝信访工作制度的成功经验为后世信访工作制度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对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古代信访举报简略

中国古代信访举报简略

中国古代信访举报简略张裕臣阅读古代监察史,发现信访举报早在原始社会就有了雏形。

据《大戴•礼记•保傅》记载:尧设“诽谤之木”和“进善之旌”,舜设置“敢谏之鼓”。

这大概是最早的信访形式。

诽谤之木、进善之旌和敢谏之鼓,就是有批评意见可去指定的木桩下提出,有表彰意见去旌牌处进言,有好的治国建议可击鼓而谏。

舜还专门建立了“纳言”机构,主要工作有两项:一是让纳言之官坐堂听取上访民众的反映,二是要求纳言官员深入民众中了解社政和官员的意见,然后将情况汇总,随时如实地向舜进行禀报。

夏、商、周时,信访活动有了新的发展。

夏时,在衙门口放着钟、鼓、磬、铎、鞀,以待“四方之士”:“教寡人以道者击鼓,谕以义者撞钟,语以优者击磬,告以事者振铎,有狱讼者抖鞀。

”《周礼夏官•太仆》记载,周时曾悬鼓于大寝(路)门之外,置御仆接待击鼓的百姓,将百姓之言报告给太仆,再由太仆逐一向周天子报告。

此外,周还设有大司寇一职,在朝外设置“肺石”(红色的石头),“大司寇以肺石达穷民。

凡远近茕独老幼之欲有复于上而其长弗达者,立肺石三日,仕听其词,以告于王而罪其长。

”进入春秋战国时期,部分诸侯国为增强富国强兵称雄称霸的实力,实行广泛的舆论监督和信访举报。

《战国策•齐策》记载,齐威王对监督和举报者实行丰厚的奖励制度:对当面批评过失的,给予上等奖赏;写信批评的,给予中等奖赏;在大街小巷批评朝政得失的,听到的给予下等奖赏。

这项制度实行后,得到齐国士大夫和民众的热烈欢迎,纷纷当面或书面向朝廷反映富国强兵的意见,举报一些官吏欺压百姓的行为。

短短数年,齐国就处于春秋霸王地位。

秦灭六国后,建立了一套与中央集权相适应的完备的官制和机构设置,以分别管理行政、军事和机要。

其中的御史大夫负责管理监察、执法,也负责掌管吏民的奏章上书,同时还设有“公车司马令”一职,负责“受理吏民上章,接纳四方贡献”,有类似今天的来访接待室的职责。

汉朝基本上沿袭了秦制,两汉时均设御史大夫,其职责是监督百官,掌管百官臣民的建议和上奏等事务。

古代信访制度趣谈

古代信访制度趣谈

古代信访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悠久的传统,早在古代封建社会就已经存在了一定形式的信访制度。

以下是一些关于古代信访制度的趣闻和特点:
1. 阶级制度与信访:
在封建社会,信访制度与社会的阶级制度紧密相连。

通常,普通百姓对于上层统治者的申诉通常通过下级官吏,而不是直接面对皇帝或高级官员。

这种结构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差异。

2. 官民关系的反映:
古代信访制度反映了官民关系的特殊性。

百姓通过信访表达对官员的不满,官员则通过处理信访来展示自己的政绩。

这种制度既是一种监督机制,也是官员展示自身能力的机会。

3. 投牒制度:
古代存在一种称为“投牒”的信访方式,即百姓可以书写状子(牒)投递给官府,表达对于各种问题的不满。

这种方式使得百姓可以通过文字表达诉求,而不仅仅依赖口头。

4. 行宪信访:
在一些历史时期,国家设立行宪使臣,接收百姓的信访。

这些官员常常巡行地方,接受百姓的请愿,向朝廷反映社会民情。

这也是一种在封建社会中相对开明的信访制度。

5. 监察御史:
在明清时期,设立了监察机构,御史是这一体系的核心人物,负责监察官员,并接受百姓的控告。

御史通过弹劾制度,对官员进行监察,有助于制约官员的权力。

6. 制度变革与局限性:
尽管古代存在信访制度,但在实际运作中,由于封建社会的局限性,往往有一些制度的滥用和变通。

例如,有时官员可能通过贿赂等手段回避信访制度,导致制度的失效。

总体而言,古代信访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一种对权力进行监督和制约的手段,体现了统治者对社会稳定的一种关切,同时也反映了封建社会阶级和等级的体制特点。

盘点中国古代的信访制度

盘点中国古代的信访制度

盘点中国古代的信访制度2013年9月22日,中纪委监察部网站公布信访举报工作流程,规范信访受理。

虽然“信访”一词出现在新中国成立后,但类似的信访制度却已经历了长期的历史沿革。

<西周时初具雏形>尧时期,设“进善旌”,听百姓建议,立“诽谤之木”,“使天下得攻其过”;舜时,“置敢谏之鼓”,“使天下得尽其言”,而且设“纳言”一职,这是中国最早的信访官。

西周设立“路鼓”制度,接待上访者。

《周礼》记载:“建路鼓于大寝之门外,以待达穷者遽令,闻鼓声,则速逆御仆与御庶子”。

此外,周朝还建立“肺石”制度,以使民有不平,得击三石鸣冤。

信访制度初具雏形。

<南北朝现邀车驾>汉朝时,宫城外门设有公车司马令一职,其职责之一是接待和安排上书或请求面见皇帝陈言的吏民。

此外,设有诣阙上书制度,允许受冤者直接向皇帝诉讼。

此外,信访形式还有御驾前“庶行上书”等。

魏晋时开始设“登闻鼓”制度:在朝堂外挂大鼓,供冤屈者击鼓鸣冤。

这一制度被后代一直沿用。

在北齐时期,还正式出现“邀车驾”,即阻拦皇帝的车马申诉。

<隋朝设置谒者台>隋朝设置了谒者台,据《隋书》记载,谒者台“受诏劳问,出使慰抚,持节察授,及受冤枉而申奏之。

驾出,对御史引驾”。

其主要职责是在出使抚慰的过程中了解民风政情、负责吏民申奏冤屈、纠正冤假错案等。

唐朝不仅继承前代的做法“朝堂所置登闻鼓及肺石,不须防守,有挝鼓立石者,令御史受状以闻”,武则天还首设匦使院,“匦”的功能相当于现在的意见箱,从而建立起较正规的信访制度。

<宋规范上访程序>宋朝设置登闻鼓院,后增设理检司,并规定:上访先由登闻鼓院受理,如未受理,才可到检院;检院不受理,才许“邀车驾”。

元朝和明朝时,基本沿用之前的信访制度并加以完善。

清朝设有叩阍制度,分为鼓状和告御状两种形式。

此外,清朝还有上控制度,分为地方上控与京控。

地方上控是指对州县衙门审判不服,向上级申诉。

赴都察院、通政司或步军统领衙门呈诉者为京控。

中国古代的特色信访

中国古代的特色信访

旗帜 , 专 门听 百姓 建 议 。 舜时
出现 了“ 敢 谏鼓 ” , 方便 老 百
姓 直 诉 而 且 设 “ 纳 言” 一职 ,
信 堪称 中国 最早 的 信 访 官 。 西 周在此 基础 上有 所创新 , 专 访 中国 古 代 的

门设 立 “ 路鼓” . 方 便 上 访 的
今天, 信 访 工 作 是 反 映
慰抚 , 兼为吏民申冤、 纠 正
冤 假错 案 等 。唐 朝 不仅 继承
了前 朝 的 “ 登 闻鼓 ” 和 “ 肺
社 情 民 意 、 为 群 众 排 忧 解
难 、 解 决 损 害 群 众 利 益 问
题、 党 和 政 府 工 作 接 受 群 众
1 石 ”制 度 , 还 制 定 了 具 体 可
反 映的情 况基本 属 实 , 就要 责 成 成 立 专 案 组 , 一 查 到
底 , 哪 一 级 出 问 题 就 由 哪 一
级 负责 。南 宋 高 宗赵 构 则专
门 下 旨, 对 上 访 给 予 制 度 保
老 百姓 击 鼓 呜 冤 。 还 首创 “ 肺
石” 制度 , 百姓 有 不 平 之 事 ,
使” , 了解 民 间疾 苦 , 并 在
“ 下访” 中就 近 解 决 问题 . 明 朝 开 国 皇 帝 朱 元 璋
规 定 庶 民 可 以 直 接 向 他 反
安 排 请 求 上 书 或 面 见 皇 帝
的人 , 权 力 很 大 。 汉 朝 专 设 “ 诣 阙上 书 ” 制度 , 允 许 鸣 冤 者越级 上访 , 直接 向 皇 帝 上
可 击三 石 以鸣 冤 。 由此 可见 , 中国 的信 访 制 度 于西 周 时就

中国信访制度的历史

中国信访制度的历史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信访制度的历史篇一:中国古代信访制度初探中国古代信访制度初探【摘要】信访制度是中华法文化极具特色一项的制度。

本文从探源信访制度的中国古代发展过程开始,分析信访问题大量存在的原因,阐述古代信访制度的优劣利弊,以史为鉴,探究古代信访制度对现今的启示。

【关键词】古代信访;评价;启示信访,群众来信来访的简称,指公民致函或走访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并要求解决问题的一种活动,是公民表达意愿和诉求的一种渠道。

在中国古代,虽没有出现“信访”一词,但却存在相似的司法纠错制度,而且历朝历代都曾以不同的形式存在过。

因此在信访问题,尤其是涉法涉诉信访日益凸显的今天,我们非常有必要回顾历史,以史为鉴,探索出现代信访制度的全新理念。

一、古代信访制度探源尧舜时期设置“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敢谏之鼓”,这些是我国古代信访制度的萌芽。

西周时设有路鼓和肺石制度,开辟了民情上达的重要渠道。

汉代继承了西周击鼓鸣冤制度,实行“周鼓上言变事”制度。

后又有了“诣阙上书”,即越级信访行为。

唐代是我国古代信访制度相对完备的朝代。

确立了“邀车架”、“括登闻鼓”、“立肺石”、“投匦”、“上表”等制度,并由相应官署或官员受理臣民的伸冤上访。

到了宋代,信访机构设置和运行机制更加完善,设立了独立的信访机构──鼓院和检院。

百姓上访进状先由登闻鼓院受理,对未经鼓院者,检院不得收接。

如果鼓院不受理,才可以到检院,如还不受理,即“判状付之,许邀车驾,如不给判状,听诣御史台自陈”①。

明代信访(称为直诉)受理机构主要通政使司和登闻鼓院(厅)。

信访制度继续保留登闻鼓、邀车驾等信访方式。

到了清代,中国传统的信访制度发展到了巅峰,也逐渐走向了衰落。

这个时期的信访,包括击登闻鼓、上书皇帝等,被统称为“京控”,即有冤抑的人到都察院、通政司或步军统领衙门申诉。

二、信访问题大量存在的原因(一)社会方面原因篇二:盘点中国古代的信访制度盘点中国古代的信访制度20xx年9月22日,中纪委监察部网站公布信访举报工作流程,规范信访受理。

古代官府如何接访

古代官府如何接访

南 北 朝 唯 隶 属 关 系 常 有 变化 如 三 国 魏 时 公 车 署 归 皇 宫 警
, , ,
卫 司 令 (卫 尉 )领 导 , 东 晋 和 南 朝 宋 梁 的 公 车 署


归 皇 帝 的侍

从 顾 问机 构 门 下 省领 导 。 总 体 上 看 该 机 构


直 是 除行 政 司

法 乃 至 监 察 系 统 以 外 君 主 直 接 了 解 社情 民 意 的 渠 道 如 北 魏
。 ”
汉 魏 南 北 朝 的 公 车 署 前 大 多竖 有

信访 受理 班 底

谤 木 和 肺 石 当做 标 志 南 朝 的梁 武 帝 尤

清朝 蹋 皮球 激 民变
两 宋 以 来 地 方 各 级 政 府 受理 诉 讼

其 好作 秀 以表 现 出 自己 多么 地 关 心 民

情 他 就 曾多 次 颁 诏 要 求 各 级 政 府 必 须

的第


道关


是 衙 门前都 设 有开 拆

做 到 细 民有 言 事 者 咸 为 申达





他还
司 先 检 查 诉 状 按 规定 应 该 受 理 的 不

有 个创 新 诏 令 于 公 车 府 谤 木 肺 石 旁


收下 便 是 违 法

不 合规定 的便可 以驳

各置




凡 批 评 时 政 谠言 谏议 而 当
又记载


随 后 便 是 更 闻 奉化 县 以征 收

古代信访

古代信访

中国古代的信访制度据《大戴记·保傅》、《淮南子·主术篇》等古籍记载,尧在位时,于庭前设“进善旌”,听取天下百姓的建议,后又立“诽谤之木”,“使天下得攻其过”;舜“置敢谏之鼓”,“使天下得尽其言”。

舜时,还首置龙为纳言。

进善旌、诽谤木、敢谏之鼓是中国信访制度的源头,纳言也可谓中国最早的信访官职。

西周的路鼓与肺石西周时期,周王朝设立了路鼓和肺石制度。

《周礼·夏官·大仆》记载:“建路鼓于大寝之门外而(大仆)掌其政,以待达穷者遽令,闻鼓声,则速逆御仆与御庶子。

”此外,周朝还设置“肺石”,以使民有不平,得击三石鸣冤。

《周礼·秋官·大司寇》记载:“以肺石远(达)穷民,凡远近恂独老幼之欲有复于上,而其长弗达者,立于肺石,三日,士听其辞,以告于上而罪其长。

”这里的“士”就是专职的信访官员。

秦汉的公车司马与诣阙上书秦汉时期,宫城外门设有公车司马令一职,其副手为公车司马丞,他们的职责之一是接待和安排上书或请求面见皇帝陈言的吏民,也是兼管信访事务的官员。

《汉官仪》云:“公车司马掌殿司马门,夜徼宫中,天下上事及阙下所征召皆总领之,令秩六百石。

”汉朝实行“周鼓上言变事”的制度,要求官吏须提供方便,不得随意阻断刁难,若不及时向上转达,满半月以上将受惩罚。

在西汉时代,又设有诣阙上书制度。

它是汉代提起诉讼的一种方式,指案件受害人或其他受到冤屈的人到京师向中央的司法机关提出诉讼,是一种典型的越诉行为。

此外,汉代吏民上书信访的形式还有御驾前“庶行上书”、“因嬖人奏之”等等,而御驾前“庶行上书”,概是后代“邀车驾”或“告御状”这种信访形式之源头。

魏晋的登闻鼓与华表木自魏晋开始,设置“登闻鼓”制度,并成为历代直诉的一种重要方式沿用至清代,是信访活动中一项重要制度。

据《魏书·刑罚志》记载:“世祖阙左悬登闻鼓,以达冤人。

”晋代在设有登闻鼓的同时,还继续设置“诽谤木”,并改称为“华表木”、“表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的信访制度
据《大戴记·保傅》、《淮南子·主术篇》等古籍记载,尧在位时,于庭前设“进善旌”,听取天下百姓的建议,后又立“诽谤之木”,“使天下得攻其过”;舜“置敢谏之鼓”,“使天下得尽其言”。

舜时,还首置龙为纳言。

进善旌、诽谤木、敢谏之鼓是中国信访制度的源头,纳言也可谓中国最早的信访官职。

西周的路鼓与肺石
西周时期,周王朝设立了路鼓和肺石制度。

《周礼·夏官·大仆》记载:“建路鼓于大寝之门外而(大仆)掌其政,以待达穷者遽令,闻鼓声,则速逆御仆与御庶子。

”此外,周朝还设置“肺石”,以使民有不平,得击三石鸣冤。

《周礼·秋官·大司寇》记载:“以肺石远(达)穷民,凡远近恂独老幼之欲有复于上,而其长弗达者,立于肺石,三日,士听其辞,以告于上而罪其长。

”这里的“士”就是专职的信访官员。

秦汉的公车司马与诣阙上书
秦汉时期,宫城外门设有公车司马令一职,其副手为公车司马丞,他们的职责之一是接待和安排上书或请求面见皇帝陈言的吏民,也是兼管信访事务的官员。

《汉官仪》云:“公车司马掌殿司马门,夜徼宫中,天下上事及阙下所征召皆总领之,令秩六百石。

”汉朝实行“周鼓上言变事”的制度,要求官吏须提供方便,不得随意阻断刁难,若不及时向上转达,满半月以上将受惩罚。

在西汉时代,又设有诣阙上
书制度。

它是汉代提起诉讼的一种方式,指案件受害人或其他受到冤屈的人到京师向中央的司法机关提出诉讼,是一种典型的越诉行为。

此外,汉代吏民上书信访的形式还有御驾前“庶行上书”、“因嬖人奏之”等等,而御驾前“庶行上书”,概是后代“邀车驾”或“告御状”这种信访形式之源头。

魏晋的登闻鼓与华表木
自魏晋开始,设置“登闻鼓”制度,并成为历代直诉的一种重要方式沿用至清代,是信访活动中一项重要制度。

据《魏书·刑罚志》记载:“世祖阙左悬登闻鼓,以达冤人。

”晋代在设有登闻鼓的同时,还继续设置“诽谤木”,并改称为“华表木”、“表木”。

晋崔豹《古今注·问答释义》中载:“程雅问曰:尧设诽谤之木,何也?答曰:今之华表木也。

”这是“华表木”见之最早的古籍记载。

因“诽谤木”系舜受命而立,而舜又名重华,所以又称为“华表木”或“表木”。

这概是后人为纪念舜而改称。

南北朝的谏鼓谤木与邀车驾
南朝设有谏鼓和谤木,听取天下臣民的意见。

梁武帝时,改为在“诽谤木旁设一木函”。

《梁书》卷二载:“山阿欲横议,投谤木函。

”北朝北魏太武帝时,宫阙左面悬登闻鼓,人有冤则击鼓,由主管官吏公
车上奏其表。

在北齐时期,还正式出现了“邀车驾”这种上访形式,即在皇帝外出时,阻拦皇帝的车马申诉。

《北史》记载:“后欲邀车驾
论修义罪状,左仆射萧宝夤谕之,乃止。

”这种信访形式一直延续到清代。

隋唐的谒者台与匦使院
隋代,隋炀帝设置了谒者台,以谒者大夫为主官,下隶有通事谒者等属官,负责吏民申奏冤屈等事。

据《隋书》记载,谒者台“受诏劳问,出使慰抚,持节察授,及受冤枉而申奏之。

驾出,对御史引驾。

”其主要职责是在出使抚慰的过程中了解民风政情,纠正冤假错案。

同时,隋代继续保留谏鼓制度。

唐代继承前代的做法,继续设有肺石和登闻鼓。

清人黄本骥《历代职官表》载:“唐代于东西朝堂分置肺石及登闻鼓,有冤不能自伸者,立肺石之上,或挝登闻鼓。

立石者左监门卫奏闻,挝鼓者右监门卫奏闻。

”而最有名的信访机构莫过于武则天时创设匦使院。

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年)于朝堂东西南北四面置青、丹、白、黑四匦,上访书信分养民劝农、议论时政、陈诉冤屈、告天文密策四类依次投入。

匦使院的设置,首开了一条使民间下情大量上达中央政府的渠道,掀起了一个历史上信访活动的高潮,建立起了比较正规的信访制度。

此外,唐代一个非常重要的信访形式就是“邀车驾”,《唐律疏议》规定:“诸邀车驾及挝登闻鼓,若上表,以身事自理诉,而不实者,杖八十。


宋代的鼓、检两院与理检司
宋代,信访机构的设置继承了唐代的登闻鼓和匦使院两个系统,但是它的机构设置和运行机制更加严密和完善。

登闻鼓院成为一个正式受理百姓信访的部门,“第院之始或起于本朝也”。

宋初,该机构称为鼓司,太平兴国九年(984年)匦院改称登闻院。

景德四年(1007年)又“以鼓司为登闻鼓院,登闻院为登闻检,检院亦置鼓。

”淳化三年(9 92年)增设理检司。

宋代对上访进状的程序也规定的很严密。

百姓上访进状先由登闻鼓院受理,对未经鼓院者,检院不得收接。

如果鼓院不受理,才可以到检院,如还不受理,即“判状付之,许邀车驾,如不给判状,听诣御史台自陈”。

理检司设立后,对鼓、检两院不受理或受理迟滞的,可到理检司上访申诉。

天圣七年(1029年)又另置匦函,处理累经申诉而未得辩明和事关机密的上书。

元明的登闻鼓与邀车驾
元代有击登闻鼓、邀车驾等上访方式,同时,元朝把向地方政府的申诉作为向上级上访申诉的前提。

《元史·世祖本纪》中记载:“诸事赴台、省诉之,理决不平者,许诣登闻鼓院击鼓以闻。


明代信访制度继续保留登闻鼓、邀车驾等信访方式。

将登闻鼓先置于午门外,“非大冤及机密重情,不得击,击即引奏。

”后来,将其移至长安右门外,让六科锦衣卫轮流值班,接纳击鼓申诉上奏,不许阻遏。

此外,明代设立了一个重要的信访机构是通政使司。

洪武三年(137 0年),朱元璋设察言司,收受天下奏章、申诉书信等,不久撤销。

洪武十年(1377年),朱元璋又设通政使司,位居卿寺之首。

通政司是中央机关的总收文机构。

清代的叩阍与上控
清代信访制度中,设有叩阍制度。

《清史稿·刑法志》:“其投厅击鼓,或遇乘舆出郊,迎击驾申诉者,名曰…叩阍‟。

”“叩阍”分两种方式,即鼓状和告御状。

凡是上访的官民遇有冤抑之事,原审衙门不理或审断不公时,可赴通政司击鼓诉冤,先由通政司讯供,如确属冤枉,奏报皇帝交刑部查办。

这一信访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末。

而告御状就是从前代一直延续下来的“邀车驾”的上访申诉形式。

此外,清朝信访制度中还有上控制度,具体分为地方上控与京控。

地方上控就是对州县衙门对审判不服,而向上一级机关申诉的制度。

而百姓“其有冤抑赴都察院、通政司或步军统领衙门呈诉者,名曰京控。

”清朝对上控有严格的程序规定,不得越级上控,即不得越级上访申诉。

“若越本管官司辄赴上司称诉者,笞五十。


由于受中央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的影响,中国古代的信访制度与纳谏制度、诉讼制度和监察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同质性,互有交叉,但相互之间又有不同。

古代信访制度一般要求必须逐级上访,严控越诉、越级上访行为,如宋、元、清朝等都对逐级上访作出了严格的程序规定,对违反者,处刑治罪。

但又允许越级上访的存在,如“登闻鼓”、“邀车驾”、“匦使院”的设立。

在机构设置和信访程序上,古代信访制度日臻完备和严密,开辟了一条民情上达的重要渠道。

这种
信访制度对维护专制的社会秩序和国家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就其本质而言,是封建统治者用来维护其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和手段,这也是由其历史局限性所决定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