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疯狂——二战日军自杀兵器大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后的疯狂——二战日军自杀兵器大全
樱花特攻机采用轰炸机(1式陆攻)挂载,在进入射程后进行投放。
是火箭动力的有人操控…导弹‟。
然而很多轰炸机载机在没进入投放距离前就被击落。
在美舰密集的拦截下,特攻机也鲜有战果。
整个战争中只炸掉一艘美驱逐舰。
是丧心病狂,得不偿失的武器发展计划
在冲绳发现的“震洋”一型艇
EMB是“爆炸摩托艇”的英文缩写,堪称是日本“海上轻骑敢死队”。
在EMB中,最著名的当属日本在二战期间制造的“震洋”特攻摩托艇。
和“回天”人操鱼雷相比较,“震洋”特攻摩托艇算得上是廉价的特攻兵器,因为它只要在摩托艇上装上烈性炸药即可。
虽然廉价,但“震洋”艇的艇员训练同样是相当严格的,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了“回天”搭载员的训练。
让我们看一看“震洋”到底能不能“威震太平洋”。
黑岛的“必死必杀战术”
在“震洋”和“回天”特攻兵器的研制上,起重大作用的人物,不能不提到日本海军的黑岛龟人少将。
黑岛龟人是日本海军山本联合舰队的重要高参,称为山本五十六的左右手。
他参与制定奇袭珍珠港、进攻比基尼岛、进攻马来的作战计划,取得了成功。
他也亲历了中途岛战役和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的失败,有丰富的成功和失败的作战经验。
山本五十六座机被击落的那一次,黑岛龟人刚好因严重的痢疾而未能随同,幸免一死。
经历风风雨雨的黑岛,比任何人都清楚当时(1943年后)日本海军的严重处境:作战舰艇损失惨重,作战物资极度匮乏,高素质的海军官兵和飞行员已感不足……,这一切引起了黑岛龟人长时间的思考。
1943年7月,黑岛龟人被调任军令部二部部长,当时的军衔为大佐(相当于上校),后晋升为少将。
军令部二部是主管军事装备研制、试验、采购、列装的重要部门,相当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在的装备部。
黑岛就任以后,更积极思考“以最小的损失取得最大的战果的兵器”。
在8月11日召开的“战备考察会议”上,有永野军令部部长、伊藤次长等军方要员参加。
会上,黑岛正式提出了“必死必杀战法”,认为“即使是开个摩托艇,也要去击沉美国的
战舰”。
这里所说的“必死”,指的是开摩托艇的艇员生还的可能性几乎为零;而“必杀”则表达了务必击沉美舰的决心。
他的想法奠定了“震洋”特攻艇的基础。
练中的“震洋”一型摩托艇
一对“双胞胎”
“震洋”和“回天”,可以说是一对“双胞胎”。
他们都是日本海军研制的特攻兵器,而且几乎是同时问世的特攻兵器,只不过一个是水上特攻兵器,一个是水下特攻兵器而已。
不过,细分起来,这对“难兄难弟”还是有不少区别。
论个头,“震洋”只有5米多,而“回天”有15米左右,二者显然不是一个档次上的;论价格,一枚“回天”要顶上好几十艘“震洋”;论攻击方式,“回天”以隐蔽方式接近美舰,攻击力更强,而“震洋”则很难隐蔽接敌,故往往采用“群狼”攻击战术,群起而攻之;论后果,尽管都是自杀性兵器,但在研制之初,确定“震洋”艇员在撞向美舰的瞬间还是有逃生的可能的;从建造数量上看,“回天”的建造数量为300多枚,而“震洋”的建造数量高达6 000艘以上;从实际作战应用来看,“回天”鱼雷曾多次用于实战,而“震洋”特攻摩托艇则基本上未能用于实战,原准备在“本土决战”中大显身手,由于日本迅速战败而未能实施。
通过这样一些对比,你可以首先对“震洋”特攻艇有个初步的了解。
下面再详细介绍“震洋”艇的性能。
冲绳基地发现的待搬运的“震洋”一型艇
“震洋”特攻艇的性能
试制的第一艘“震洋”特攻摩托艇,于1944年5月27日制成。
研制时的代号叫“④兵器”,日本名为“まゐ四”,即“圆圈四”的意思,正式命名才叫“震洋”。
相应的“回天”特攻兵器代号为“⑥兵器”。
到日本投降时为止,共生产出6 200多艘“震洋”艇,是数量最多的日本海军特攻兵器之一。
“震洋”特攻艇的全长约5米,全宽约1.2米,全重约1.4吨,艇的主体用胶合板制成,这一方面反映出研制者想尽量减轻整个特攻艇的重量,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在美国空军大规模轰炸的沉重打击下,日本的钢材已极度匮乏。
联想到苏联在二战后期生产的“嘎斯”51军用卡车的车厢和车门也用胶合板制成,钢材的缺乏同样是不言而喻。
“震洋”特攻艇的头部装250千克烈性炸药,这是它的威力所在。
“震洋”艇的最大速度约25节,艇员为1人。
此外有的还装有120毫米火箭发射器,五型上还装有13毫米机枪。
其动力装置为汽车用的汽油机,加以必要的改造后装艇。
艇的前上方装有割网器,用来割断渔网或伪装网等。
“震洋”一型改一特攻艇,是一型的改进型,也是生产数量最多的“震洋”艇,基准排水量为1吨,全长5.1米,全宽1.7米,吃水0.6米,以汽车发动机为动力装置,最大功率67马力,最大航速23节,头部装250千克炸药,艇的后部有两具120毫米火箭发射器。
“震洋”特攻队指挥官的特攻艇尺寸稍大些,全长约5.6米,装两台发动机,最大速度达到28节,另装有13毫米机枪和120毫米火箭发射器。
“震洋”特攻艇的战法是“隐蔽待机,突然接敌,群起攻之,同归于尽”。
一般隐蔽在海军基地的洞穴里,待敌舰来袭时突然冲出,以最高速度冲向敌舰,靠“群狼战术”与敌舰同归于尽。
“震洋”,算得上是自杀性的海上轻骑敢死队。
显然,“震洋”艇名为特攻艇,但实际上仅是一种防御性兵器,它不具备远海攻击能力。
川棚训练基地
由于“震洋”特攻艇不能像“回天”鱼雷那样隐蔽接敌,所以对特攻艇员的训练更为严格。
特攻艇的训练基地就建在位于九州岛西部的川棚小串浦。
川棚训练基地位于小串浦港湾内,海面相当平静,毗邻著名的佐世保军港,方便故障舟艇的维修;当时这里人烟稀少,有利于保密,并能使艇员专心训练,不受外界干扰。
艇员从海军学校学员、鱼雷艇的预备生和飞行员预备生中选择。
艇员的训练时间历时两个月,训练的内容包括:誓死效忠天皇的忠君教育,摩托艇的构造与修理,目测距离训练,敌舰识别,特攻战术等,内容很丰富。
让我们看一看1944年12月6日安里教官(海军大尉)的一堂训练课吧。
安里教官和“震洋”艇员一道通过防空通道来到了靠近海边的一块空地席地而坐。
安里教官开始了他的训练课。
他说:“みなさん(各位)!这里是冲绳岛的洞穴,你们是“震洋”艇的艇长,在你们的前方有一艘美军的驱逐舰,你们先来目测判断一下它的距离。
”艇员们踊跃回答:“一万米”!“五千米”!“八千米”!面对七嘴八舌的回答,安里郑重地说:回答又快又准的,“大大地好”!回答快而不太准确的,为“上”;回答对而不快,“中”;回答不快又不对,为“下”。
安里教官给学员们讲解了美巡洋舰与日本巡洋舰的区别和美舰的作战特点等,他还和学员一道,亲自拆装丰田汽车发动机,预设并排除机械故障,教学员们如何隐蔽自己、如何向敌舰冲锋和如何在撞击敌舰的瞬间逃生等。
训练的最后,演练了“震洋”特攻艇的模拟战术攻击,包括四艇联合攻击、夜间攻击、掩护攻击、奇袭攻击等。
学员们感到收获很大。
2个月后,学员们完成培训,当联想到他们即将奔赴可能的不归之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一枕黄粱梦
经过川棚基地培训的特攻艇学员共有大约15 000名,为了迎接最后的“本土决战”,共配备了3 300艘“震洋”特攻艇、400多艘(枚)“回天”和“蛟龙”特攻艇。
这里补充介绍一下,和“震洋”特攻艇相比,“蛟龙”算得上是“大型”特攻艇。
它有5名艇员,航速8节,续航能力为1 000海里,有两个鱼雷发射管。
预计在发射出两枚鱼雷之后再撞向敌舰,所以,它兼有“回天”和“震洋”的功能。
按照“本土决战”的作战计划,防御的重点是关东地区、四国和九州,在日本全国设置了36个秘密特攻基地,特攻兵器包括:“神风”特攻机、“震洋”特攻艇、“回天”人操鱼
雷等。
按照日本军方的设想,利用各种特攻手段,可以消灭近半数的美军运输船队,剩下的上岸美军由海岸守备队和陆军消灭。
不过,这只是日军的如意算盘。
由于日本迅速无条件投降,设想的“本土决战”并没有发生。
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如果进行“本土决战”,小日本也坚持不了多长时间而必败无疑。
在日本投降之前,也曾小规模地动用过“震洋”特攻艇。
1945年2月15日,日本海军的山崎大尉曾率50艘“震洋”艇出征。
在菲律宾的科雷希多岛冲的作战中,重创美海军的巡洋舰一艘、驱逐舰一艘和2艘辅助舰。
这是“震洋”艇动用规模最大并取得一定战果的一次作战行动。
“伏龙”单兵水下攻击系统。
1945年2月开始,日本本土的主要航道被美军B29型轰炸机投掷的磁性水雷所封锁,日本海军苦于扫雷能力的不足,便决定采用人工清除方法扫除水雷。
潜水装具由横須賀海軍工作学校研究部实施开发,经过该部的努力,3月中旬,实用化的潜水装具开发成功。
另一方面,随着战事的吃紧,日本开始实施本土防御作战准备,由于其军队有相当部分为分散作战。
本土的兵力有限。
同时又因为美军的海上力量非常强大,为了防止其利用海路对日本本土实施登陆作战。
海军军令部试图将这种人工扫雷系统发展成为水下特种兵器,这种作战兵器主要是为了防止美军利用登陆艇实施登陆作战。
计划中,与之配套的还有海底混凝土单兵掩体计划。
时任横須賀战时防备队司令石川起草了于研究•生产体制•人员培养的具体方案。
根据石川方案[军极秘第14号(横须贺防备战队命令)]要求横須賀海軍工作学校研究部依据已开发好的人工扫雷潜水装具进行改造以便适应单人攻击敌舰。
海军学校于4月末完成了改造计划。
改造好的新型潜水装具有以下特点:输气系统采用了无气泡系统放弃传统的母舰输气系统加强了隐蔽性,水下行动速度较快且易于单兵操作,水下工作时间长达5小时(15米)。
1945年5月26日,正式定名为“伏龙”,同时组建了约3000人的特别战队。
“伏龙”系统由一名潜水员和爆破装置组成。
爆破装置由一枚五式水雷(15Kg)和一根5米长的竹竿组成(昏,这样在水里还走的了吗?亏日本人想的出来的!!)。
对敌人实施攻击时,由潜水员手持竹竿将爆破装置放置与敌军舰艇底部,放置结束后,潜水员进入海底混凝土单兵掩体中,以防止受伤。
“伏龙”攻击状态(假象图)
潜水员的潜水装备含联体式潜水服,潜水鞋和有4个接口的潜水盔。
全套重量为9公斤。
同时还配备有2个压力为150巴的压缩空气桶。
这套装备可保证作战人员在5-7米水深处工作6小时。
“伏龙”实物4面图
“伏龙”装备的生产一直在不利条件的影响下开始,本来担负设计任务的海军工程学校准备为“伏龙”生产特定的潜水装备。
但由于日本本土的各种作战物资的奇缺,潜水装备的生产不得不利用已有的现成装备改造或使用替代品生产。
这样的结果给以后的作战训练埋下了个大隐患。
特别是潜水装具中使用和潜艇中清除二氧化碳方法一样的苛性钠吸收法(找死的行为,一点常识都没有,也难怪迫不得已了。
)。
这种方法对于单人潜水十分危险,一旦潜水头盔收压力或外伤破裂,海水涌入与之反应,产生高热,严重杀伤潜水员。
因此,在“伏龙”的训练过程中,意外事故死亡时有发生。
“伏龙”的训练主要集中在神奈川县的野比海岸。
1945年4-5月为“伏龙”特别攻击队组建时期,组成该部队的主要是海军飞行学校预科生。
同年6月选拔了480名作为先遣队员开始了严格的训练。
不过直到战争结束也没有被正式的投入战斗。
具盟军方面的记录显示,“伏龙”可能有过的2次作战记录:
1945年1月8日,西太平洋帕劳群岛试图攻击LCI(G)-404步兵登陆艇。
1945年2月10日,西太平洋帕劳群岛Schonian 海港,试图攻击测量船“Hydrographer (水道探测者)”(AGS-2)号。
1945年6月10日,“伏龙”队所在的土浦海军航空队基地遭美军B29轰炸,本土防卫水上特攻人员(伏龙)组成中的第14期甲种飞行预科练习生•训练中的同第15•16期,以及作为先遣队员的第23期队员及教官共计281名于空袭中阵亡。
水下神风敢死队-回天鱼雷
到1942年底,美国经济完全转入战时轨道之后,军工生产蓬勃发展,其造舰能力3倍于日本,几乎平均每天都有一艘舰船下水,结果美国舰艇是愈打愈多,舰队愈战愈强。
中途岛之役,日本海军联合舰队遭受重创,日海军悍将南云忠一指挥的日海军联合舰队第1航空舰队的4艘巨型航空母舰,即“赤城”号、“加贺”号、“飞龙”号、“苍龙”号,瞬息之间被美海军舰载机部队一一击沉。
这对正在走下坡路的日本海军来说,无疑更是雪上加霜。
以中途岛海战为标志,日本海军联合舰队从此一蹶不振,日美海军力量对比也就此出现了根本性转变。
到1943年年中,美海军无论就舰艇数量、质量而言,都已占有绝对优势,仅航空母舰就达
到12艘,战列舰达到6艘,而日本仅剩5艘航母,且多为超龄服役。
海上形势对日明显不利,为摆脱这种窘境,1943年,日本从其法西斯盟国意大利手中获得人操鱼雷技术,开始研制生产自己的人操鱼雷——“回天”鱼雷。
日本人引进意大利的人操鱼雷技术后,对其进行了改进,改装后的“回天”鱼雷实际上成为一种微型的自杀潜艇,为了节省原料,降低成本,提高命中率,“回天”鱼雷在生产中没有配置返回舱,而是相应增加了炸药量。
这样,日本蛙人在骑操鱼雷进行攻击时,将无法象意大利蛙人那样利用鱼雷后半身返航,只能是人雷同归于尽。
"回天”鱼雷,艇长约3点4米,形状与正常鱼雷基本相似,只是体积稍大一些,构造十分简单。
整个雷体分为前中后三部分:前部是炸药舱,装满了烈性炸药,外加一套接触引爆装置,与中部驾驶舱相连;后部是机器舱,一般配有一主一副二台柴油发动机;中部是驾驶员座舱,由于前舱装药太多,以致驾驶舱非常狭窄,仅能容一人蜷曲而坐。
舱内安装了:可用于操纵鱼雷艇的驾驶盘、一部捕捉攻击目标的潜望镜,此外还有少数必备仪表。
神风队员进入驾驶舱后,舱门立即水密关上,此后便不能打开。
因此“回天”鱼雷一经发射,只能一往直前,发现目标后即与目标同归于尽。
鱼雷实际上是一枚装人的鱼雷肉弹。
“回天”鱼雷拥有许多突出优点:可远距离奔袭;可作十分复杂的机动;可随机应变;可正确选择目标;构造简单、造价低廉;破坏性强。
这些优点,即使是现代先进鱼雷也难以具备。
但是,由于种种条件限制,“回天”鱼雷也存在许多致命的弱点:适航性差,经长时间航渡后往往发生故障而沉没;可控性差,在抵近目标减速时往往失控;蛙人作业条件太恶劣,往往超出人的忍耐限度;航速低,只能攻击驻泊或航速缓慢之船,不能攻击快速航进之敌;水下观通设备差,难于侦察和规避
自杀性飞机—“神风”特攻机在日本兴起(“神风”的名称颇有典故。
元朝海上舰队在征服日本的前夜,突遇一场狂风导致全军覆没。
意外狂喜的日本人将这场狂风谓为“神风”,并立碑纪念)。
其疯狂程度,较之小型特攻潜艇有过之无不及,无论从动用的数量、攻击的密度,还是从攻击的疯狂程度和“战果”上看,都堪称是“特攻兵器之最”。
其始作俑者,便是被称为“神风之父”的大西泷治郎中将。
他算得上是山本五十六的门生。
此人从最初反对奇袭珍珠港,到后来的积极参与,成为山本五十六的铁杆心腹。
此人性格怪异、神秘,仅从两件事便可略知一二。
其一是一段时间内,他热衷于研究“从水变油”的把戏,俨然像一位学者。
其二是他强力推荐选拔“神风”飞行员要用骨相学和笔迹学,搞得神道道的。
其同僚都对他“敬而远之”。
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却被日本海军航空界称为“瑰宝”,1944年10月被任命为日本第一航空队司令。
大西到任的前两天,与前任的寺内谨平中将进行了恳谈。
大西认为:面对“大日本帝国”全线溃败的危局,“只有最大效率地使用我们的微薄力量,组织由…零'式战斗机编成的敢死攻击部队,每架带上250千克炸药,俯冲攻击敌航母……别无他法”。
在大西的鼓动和组织下,10月19日深夜,由第一航空队的狂热军国主义分子组成了“神风”特别攻击队,简称“神风”特攻队。
“神风”特攻队的出现,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
在当时军国主义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日本,对太平洋战场上的节节败退并不甘心。
以武士道精神武装起来的日本“皇军” 决心“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以“必死的决心”来效忠天皇,一方面削减美军的实力和锐气,同时又为“本土决战”赢得时间。
“神风”特攻队便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生的一个“怪胎”。
从技术上看,“神风”特攻机并不复杂,在“零”式战斗机的头部装上250千克炸药即成,靠炸药爆炸时巨大的化学能和特攻机俯冲的巨大动能“双管齐下”,给美舰以重创。
为了表示“必死”的决心,“神风”特攻机只携带单程燃料,有去无回。
更绝的是,日本人对某些特攻机的起落架作了“技术处理”,使特攻机一起飞起落架便自行脱落。
特攻机不能在任何地方平安降落;还有的在驾驶员登机后由外面将舱门反锁上,使特攻人员只有撞向敌舰一条路。
在冲绳战役中,个别无法撞到美舰的“神风”特攻机,甚至向岸上的美军阵地撞去,其疯狂程度达到极致。
首战莱特湾
1944年10月25日,在莱特湾海战中,“神风”特攻机首次大规模用于实战。
在此之前,尽管有日机撞击美军舰、机场的事件发生,但那是个别现象。
而这回是有组织、有充分准备的作战行动。
发动攻击的是以关行男大尉为首的5架“神风”特攻机和4架护卫战斗机。
25日7时30分,日军的几架特攻机飞临美舰上空。
与此同时,美舰上的官兵也发现了日本人的飞机。
但见到只有几架,并未引起太大注意,只是用机关炮射击一通。
突然,一架“神风”机垂直地向“桑提”号护卫航母撞去。
爆炸声起处,“桑提”号的前甲板被炸出一个42平方米的大窟窿,16名水兵死亡,47名负伤。
8时整,另一架特攻机向“圣卡蒙”号航母袭来,舰上的水兵用127毫米高炮还击,击中这架特攻机。
这架特攻机像醉汉一样,摇摇晃晃,冒着浓烟,向海面坠去。
突然,这架特攻机又像长了眼睛一样,在即将坠海的一刹那,猛然间向“圣卡蒙”
号撞去,美舰上的71名官兵被炸死,82名受伤。
两艘航母上的水兵,灭火的灭火,堵窟窿的堵窟窿,直到中午11点才灭火成功,恢复了一定的战斗力。
最惨的是“怀特•普莱斯恩”号航母,尽管击落一架“零”式战斗机,但另一架“神风”特攻机连同炸弹穿透它的甲板,引爆燃油箱中的燃油,诱发大爆炸,火焰直上230米的高空。
燃烧半个多小时后,这艘航母沉没,100多名水兵失踪。
在莱特湾战役中,日本海军共出动“神风”特攻机55架,击沉美航母一艘,重创4艘。
初战的胜利令大西等人欢喜若狂,不啻于注射了一支强烈的兴奋剂。
从此,“神风”特攻机的攻击行动愈演愈烈。
菊水特攻
冲绳岛战役是投入“神风”特攻机最多、最为惨烈的一次作战行动。
根据日本人写的《大东亚战争全书》中的资料,1945年3月3日至8月6日,日军共计出动“神风”特攻机2571架,其中海军1637架,陆军934架。
在冲绳岛战役中主投入的“神风”特攻机约2000架。
根据美英方面的资料,美英海军的24~26艘大中型舰船被击沉,176~202艘被击伤(包括修复后二次被击伤者)。
尽管日本和美英方面的资料在数值上有差别,但战斗的惨烈还是有目共睹。
4月6日至7月2n2日,在冲绳岛战役中,日机对美舰发动了10次集中攻击,日本人种称之为“菊水特攻”。
第一次“菊水特攻”于4月6~7日进行日军355架“神风”机、341架普通飞机与“大和”号战列舰一道出击。
由于日军的行动被美舰雷达发现,美出动大批舰载机进行迎击,先后击落300架“神风”机(含舰炮击落的),但仍有40多架“神风”机撞向美舰。
结果7600吨级的“霍布斯-胜利”号和“洛根-胜利”号大型运输舰被击沉,驱逐舰中2艘被击沉,3艘被重创,直到二战结束仍未修复。
4月16日的第二次“菊水特攻”,很具有代表性。
这次特攻,日军共出动22架“神风”机,集中攻击“拉斐尔”号驱逐舰。
22架特攻机向四面八方散开,摆开一个“群起而攻之”的架势。
“拉斐尔”号巡洋舰以6门127毫米舰炮、12门40毫米机炮和11门20毫米机炮迎击。
离该舰820米处为美国海军的支援登陆舰。
8时27分,4号特攻机在高空被击落。
8时30分,2号机在2740米处被击落。
8时45~50分,9~14号特攻机攻击成功,引起美舰发生火灾。
随后,20号特攻机撞击后舷成功,其余的特攻机纷纷被击落。
9时50分,日机的攻击结束,22架特攻机全部报销。
美海军31名水兵战死,72名受伤,“拉斐尔”号驱逐舰被击伤后,拖航返港修理,数周后返回战场。
“秃鹰”和“巨鲸”的较量:特政和反特攻
“神风”特攻机即使是采用自杀性战术,和大型航母、驱逐舰相比,也不是一个档次上的。
为此,日军采取了“群起而攻之”的战术,制定了明确的战术运用规定。
最初的“神风”攻击行动,5~7架飞机为一个编队,其中34架为特攻机,2-3架为护航机,后来的编队规模逐步扩大。
护航机的任务是护卫特攻机进入攻击圈,与拦截的美机作战,吸引美舰攻击火力,以保证特攻机发起攻击,并观察特攻机的攻击效果。
进入攻击区前,或施放金属锚条干扰美军雷达,或利用云、阳光突然进入攻击,以达成攻击的突然性。
“神风”特攻机在6100米的高空处确认目标,到距离目标5海里时进入攻击区,特攻机向四面八方作“鸟兽散”,以避免美军的舰炮集中攻击。
特攻机攻击的顺序,依次为航母、战列舰、巡洋舰和运输舰。
撞击的部位,对航母为飞行甲板中央,对其它舰艇、则为舰桥根部。
“神风”特攻机装载的弹药重量因机种而异。
由“零”式战斗机改装的特攻机(共11291架)为250千克炸药,由99式双发轻型轰炸机改装的特攻机(共1408架)为800千克炸药。
最初的攻击行动多为特攻机连同炸弹一同撞向美舰。
后来多采用先投炸弹、再撞美舰的战法,使攻击的威力大增。
特攻机的具体攻击方式有三种:水平攻击、急降下攻击、直接攻击。
最初,日本海军推荐急降下攻击法。
特攻机在6100米高度进入攻击准备;距离目标5海里处,以很低的角度下降到目标上方l500~1850米上空,然后垂直俯冲以最大速度冲向美舰。
这样攻击的好处是,可以突入雷达控制高射机关炮的死角,飞机的速度最大,动能也最大。
不过,由于相当一部分特攻机队员的飞行技术不高,再加上后期的许多特攻机用木质蒙皮,强度很差,还没等撞上军舰,特攻机先行解体的事例常有发生。
在后来的硫黄岛战役和冲绳岛战役中,更多地采用低空水平攻击方式。
日本海军制定的《特攻机攻击教范》中后来还规定,与其攻击敌航母,莫如攻击敌战斗舰船更有效。
从攻击的效果看,在冲绳岛战役中击沉了几艘驱逐舰和其它战舰。
尽管也击伤了一些航母,但没有一艘航母被击沉。
美舰对付特攻机的方法,一是雷达早期发现,舰载机及早出击,将特攻机消灭在攻击之前,这种做法是有成效的。
二是用舰炮以密集的火力攻击特攻机。
这种做法也相当有效,但往往有“漏网之鱼”。
美军方也不得不承认,“神风”攻击法的效果是通常攻击法的二倍到四倍。
这说明“神风”攻击法还是有相当效果的。
与此同时,特攻对美海军官兵的心理震撼作用相当大。
美海军的统计资料表明,海军官兵中有精神障碍者,1941年为每千人有95人,而1944年上升到142人。
这和日本人疯狂的“特攻作战”不无关系。
然而,机关算尽太聪明。
“神风”特攻机尽管疯狂,尽管有一定战果,但损失最多的还是日机、日舰。
特攻机终究不能挽救日本军国主义者必然灭亡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