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常见发热
ICU常见抢救药品)
6间羟按(阿拉明)(10mg)
直接兴奋血管平滑肌,间接兴奋以α受体为主,使血管持续收缩,有中等度加强心肌收缩作用,用于各种休克及手术时低血压。
心律失常、血压反应过快、过猛可致急性肺水肿、心律失常、心跳骤停。
7 洛贝林 (3mg)
周围呼吸兴奋剂,反射性兴奋呼吸中枢,对大脑皮层、血管运动中枢也有较弱作用,用于各种原因呼吸抑制。
困倦、嗜睡、乏力、口干,偶有胃肠刺激症与皮炎
14可达龙
(150mg)
通过阻滞钠通道减慢心室内传导;通过阻断β受体、阻滞钙通道降低心率,减慢房室传导;通过抑制钾通道延长心房、心室复极(治疗多种室性与室上性心率失常)
1不能与其他延长Q-T间期药物合用(普鲁卡因酰胺)2药物半衰期长,可达40天3每天累积量超过2.2g患者可出现严重低血压4可增强以下药物作用:地高辛、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抗凝剂剂蛋白结合力高药物(如苯妥英钠)
2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毛细血管致密性,使渗出减少,有消炎、消肿及抗过敏作用3与镁离子竞争拮抗,解救镁盐中毒4慢性钙缺乏
1注射时有全身发热感,速度宜慢,每分钟不超过2ml 2在应用强心甙期间或停药7日内禁用本药 3有强烈刺激作用,需稀释4不可漏于血管外,否则引起组织坏死。
20氨茶碱
1松弛平滑肌,兴奋心脏,兴奋中枢2平喘作用与促进肾上腺素释放β2受体有关3为腺苷受体阻滞剂,能对抗内源性腺苷诱发支气管收缩
18硝普钠(50mg)
起效快,作用强,维持时间段短,对小动脉、小静脉及微静脉均有直接扩张作用
1头胀痛,面部潮红,恶心、呕吐,出汗,不安,心悸等,是由于过度降压所致,调整速度或停药后可消失2长期与大剂量应用出现硫化氢物蓄积中毒3 用5%GS稀释,每4小时更换,避光,单独通道使用。
ICU常见发热
4、假设患者留置血管内导管,则一份血培养标本必须外周静脉 采集,一份血管导管内抽取。
5、每个培养瓶标注获取的时间、日期和具体位置。 6、每个培养瓶需要抽取20--30ml血液。
血管内导管与发热
常出现的为中心静脉导管,疑似导管发热,应 拔去导管病进行导管培养,同时也要行血培养。
分期护理
体温上升:此期应注意给病人保暖,加盖被子, 同时给服热饮料,而使肌肉剧烈活动产生的热 能减少,是体温升高幅度减少,从而缩短畏寒, 颤抖的时间。
高热持续期:此时应给病人退热,补充水分, 并密切观察体温变化。
退热期:应及时更换衣服、被单、适当减少病 人的盖被,以防止病人出汗较多引起虚脱。
常见ICU发热
ICU
1 介绍和定义
目
CONTENTS
2 体温的测量
录
3 发热的病理分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4 热度、热型与疾病
5 感染部位与致病菌的评估
6 分期护理和要点
介绍和定义
一些文献把发热定义为核心温度>38℃。另外一 种定义两次连续的体温>38.3℃为发热。
通常认为正常体温为37℃。在健康人群中,这个体 温受昼夜变化和月经周期的影响有0.5--4.0℃的波 动,干重体力活时,温度可上升2-3℃。
要点护理
降温灌肠:可用28--32℃温水或4℃等渗盐水,保存 15--30分钟。
冰袋使用:可防止病人的前额、头顶部、颈部、腋 下、腹股沟等血管丰富的部位。局部勿冻伤,保持 冰袋放置部位正确,如为降温,使用30分钟后需测 体温,做好记录。当体温降至38℃以下时,可取下 冰袋
要点护理
酒精擦浴:治疗碗或面盆内盛25%---30%酒精300--500ml,约30℃。
ICU高热患者物理降温的临床应用
ICU高热患者物理降温的临床应用一、概述重症监护病房中患者发热的发生率可以达到 23%-70%,主要由于危重症患者受病情影响,出现脱水、感染、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情况,影响患者自身体温调节功能,导致体温调节障碍,体温不断上升,这也是人体对疾病产生的一种自然防御反应 [1-3]。
如患者长期处于高热状态,可能影响心、肝、肾等脏器功能,引起其他脏器并发症。
另外,长时间高温还会对脑血流量、脑代谢率和脑耗氧量造成影响,致使颅内压不断升高,最终引发脑水肿,损害脑细胞。
因此,及时对ICU患者实施降温措施,能有效预防并发症发生,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二、病因及常见疾病1、感染性发热包括各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肺炎支原体、立克次体、真菌、螺旋体及寄生虫等侵入后引起的发热。
2、非感染性发热(1)无菌性坏死组织吸收:包括物理、化学因素或机械性损伤,如大面积烧伤、内出血及创伤或大手术后的组织损伤;组织坏死或细胞破坏,如恶性肿瘤、白血病、急性溶血反应等。
(2)变态反应:如风湿热、血清病、药物热、结缔组织病及某些恶性肿瘤等。
(3)内分泌与代谢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时产热增多,严重脱水病人散热减少,使体温升高等。
(4)心力衰竭或某些皮肤病:慢性心力衰竭时由于心输出量降低,尿量减少及皮肤散热减少,以及水肿组织隔热作用,使体温升高。
某些皮肤病如广泛性皮炎、鱼鳞病等也使皮肤散热减少,引起发热。
(5)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常见于物理性因素,如中暑;化学性因素,如重度安眠药中毒;机械性因素,如脑震荡、颅骨骨折、脑出血及颅内压升高等。
(6)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三、降温的目的及适应症1、目的①:为高热患者降温,减少患者不适。
②防止脑部充血、脑水肿、降低脑细胞的代谢、减少其需氧量,提高脑细胞对缺氧的耐受性。
2、适应症:发热是机体的一种防御反应,体温一般在38.5℃以上应给予物理降温。
四、降温方法及种类:非药物降温和药物降温1、非药物降温:也就是物理降温,优点是副作用小。
ICU发热的评估及管理
工图作形制重绘点 完成情况 工作不足 明年计划
五
诊断方法
• 实验室检查- • 对于腹痛的患者应测定转氨酶、胆红素、碱性磷酸酶
、淀粉酶、脂肪酶和乳酸。
• 考虑肾上腺机能不全则应测定血钠、血钾、血糖和皮
• ICU发热最常见的感染原因包括:
•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 血管内导管相关性感染
• 手术部位感染
• 导管相关泌尿道感染
• 因以上原因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菌血症
工图作形制重绘点 完成情况 工作不足 明年计划
四
诊断与鉴别诊断
•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 • 当患者使用呼吸机超过48小时出现发热,伴有新出现
四
诊断与鉴别诊断
• 鼻窦炎 • 8% ICU患者发生鼻窦炎,机械通气患者更常见,影像
学上表现为鼻窦内阴影。鼻窦炎最典型的表现是发热 ,无局部症状和体征,但由于多数患者为机械通气, 即便存在头疼和鼻窦压痛也无法告知医生。偶尔会有 脓性鼻腔引流液。
工图作形制重绘点 完成情况 工作不足 明年计划
四
诊断与鉴别诊断
工图作形制重绘点 完成情况 工作不足 明年计划
五
诊断方法
• 鼻窦评估 • 适用于鼻腔有或无脓性分泌物的机械通气患者。 • 首先要通过影像学评估,首选CT,但也可以用鼻窦摄
片及鼻窦超声替代。
• 对鼻窦浑浊且没有其他发热病因的患者经内窥镜抽取
中鼻窦的分泌物进行培养。
工图作形制重绘点 完成情况 工作不足 明年计划
六
诊断相关
• 对临床医生来说,ICU患者发热时记住以下几点很重要: • 首先,始终应考虑到危重患者常常不止一种感染。 • 其次,若患者存在免疫抑制,其感染及炎症的依据(
ICU患者发热原因分析
World Latest Medici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6 V o1.16 No.86142投稿邮箱:sjzxyx88@0 引言发热是ICU 患者中常见异常情况,据研究统计,多达70%ICU 患者并有发热现象,发热原因常常由于感染及其他严重状态所致,而在这些发热原因中,不明原因发热及临终前高热尤其应当引起重视,为患者的抢救争取宝贵的时间。
现收集本科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重症103例发热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本科103例发热患者,年龄32岁-90岁,平均年龄76岁,其中肺部感染并休克25例,泌尿道严重感染21例,脑梗死 20例,脑出血15例,心力衰竭12例,肾功能衰竭8例,肺梗死2例。
1.2 方法以腋下温度测量为准,观察患者热型及发热时间,入院前、入院后对照,体温高度统计,对发热与死亡关系进行病原学结果分析。
2 结果ICU 同期住院患者150人,发热患者占103例,大概占ICU 患者的70%,检出病原菌40人,有3例患者长期住ICU,存在多重耐药及定植菌感染。
2.1 ICU 患者发热大多数为感染性发热,非感染性发热所占比例虽然不多,但在治疗过程中使用大量强抗感染药物,体温超过41.0℃的患者,持续3-5天几乎全部死亡,这些患者都使用抗感染药物超过72小时,治疗无效,考虑恶性高热。
这些病因及鉴别诊断尤为重要。
体温在38.9-41.0℃间一般为感染性发热,体温超过41.0℃常为非感染性发热、药物热、肾上腺皮质功能不良及恶性高热。
本院103例重症发热患者,其中感染性发热85例,通过相应的抗感染治疗,同时加强对患者的日常护理,发热情况均出现好转,另外18例不明原因发热患者,由于短时间内未能查到病因,导致无法对症治疗,其中包括5例临终前高热患者,5例患者均在短时间内死亡。
2.2 ICU 患者感染性发热常见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导尿管相关感染、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鼻窦炎[1],感染性发热易于发现,正常使用抗感染药物对症治疗,一般可消除发热症状。
ICU病人发热!解读
体温变化与疾病
病人体温平稳后,近期突然上升需考虑? 有效抗生素停用过早 感染处出现局部脓肿形成 如肺炎合并肺脓肿、 胆囊炎合并胆道脓肿等。 合并二重感染 由于应用抗生素或病人免疫力受 抑发生霉菌感染。 新发菌株感染 常见于置入引流管的病人或ICU存 在交叉感染。 药物热 常表现为体温平稳数日后,再次上升。
热度、热型与疾病
重症监护病房病人的发热可表现有:
• 低热〔又称微热,<38℃〕 • 中等发热〔38℃~39℃〕 • 高热〔39~41℃〕 • 超高热〔>41℃〕
常见热型有:
驰张热、稽留热、间歇热、再发热、不规则热等
低热
• 疾病处于恢复状态中
危重病人由于受到疾病的打击机体长时间的处于负氮平 衡状态,蛋白质合成严重缺乏,当机体从低反响状态逐步 恢复的过程中可以出现低热
〔6〕如果患者存在胸腔积液,并且临近肺组织有浸润或者 有其他依据疑心胸腔感染,而且也能安全的抽取,则应该 在超声引导下抽取胸水进行革兰氏染色和常规培养〔Ⅱ 级〕。
ICU发热患者的大便检查
• 许多ICU病人会有由肠内营养或药物引起的腹泻,绝大多数肠源性发 热是由梭菌属引起,对腹泻开始前的60天内接受抗生素治疗或化疗的 病人出现发热或白细胞增多时都要疑心肠源性发热。
再发热
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假设干天,周期的互相交替。可见 于回归热、鼠咬热等。
间歇热
体温突然上升至39℃以上,常常伴有恶寒或寒战,历时数 小时后降至正常,大汗淋漓,过一至数天后体温又突然升 高,如此反复发作,此热型最常见于化脓性局灶性感染。
不规则热
发热持续时间不定,变动无规律,该类发热在ICU较常见 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 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及风湿热等。
ICU专科理论要点
1.ICU收治的对象有那些?创伤、休克、感染引起的MODS患者心肺脑复苏后继续支持、严重的多发伤复合伤理化因素所致的危急病症、严重心梗、心律失常、心衰、不稳定性的心绞痛术后重症患者或高龄术后意外高危者、严重水电解质酸碱渗透压失衡严重代谢障碍性疾病(甲状腺、肾上腺、胰腺、垂体)大出血、昏迷、抽搐、呼衰需支持者、器官移植后检测2.多发伤患者的护理定义:由一个致病因素导致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解剖部位同时发生创伤,且至少有一个部位的创伤可能危及生命临床分型:受伤部位损伤脏器颅脑损伤颈部损伤颜面损伤胸部外伤腹部损伤骨盆损伤上肢损伤下肢损伤软组织损伤颅内血肿、脑挫裂伤、颅底骨折颈椎损伤开放型骨折伴大出血气胸、血胸、气管和支气管破裂、心脏大血管损伤和纵隔气肿腹腔内脏器损伤伴有后腹膜血肿而致休克肩胛骨或长骨骨折长骨骨折伴有广泛的挫伤、出血护理要点:1.绝对卧床休息2.观察期间禁食3.保持气道通畅4.尽快做好术前准备5.镇痛、镇静、心理护理6.建立静脉通路7.病情观察8.观察用药后反应9.防止并发症3. 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的护理定义:MODS:严重创伤、感染、休克、大手术等急性危重病或心肺复苏术后的患者,同时或在短时间内相继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器官功能障碍,使机体稳态发生严重紊乱的临床综合征护理要点:1.病情观察2.心理护理3.特殊监测:如CVP、ABP4.人工气道和机械通气的护理5.各类引流管护理6.预防感染4. 颅脑损伤分型:轻型、中型、重型(根据昏迷指数评分)睁眼反应语言反应运动反应正常睁眼4 回答正确5 遵命动作6呼唤睁眼3 回答错误4 定位动作5刺痛睁眼2 含混不清3 肢体回缩4无反应1 唯有声叹2 肢体屈曲3无反应1 肢体过伸2护理要点:一.病情观察(一)生命体征的观察(二)颅内压动态观察(三)意识观察(四)瞳孔观察(五)肢体运动观察(六)血糖监测(七)脑疝的观察二.护理(一)体位护理(二)高热护理(三)输液管理(四)营养补充(五)呼吸治疗和护理(六)消化系统护理(七)脑脊液漏的护理(八)癫痫护理(九)低温治疗的护理(十)使用尼莫同的护理(十一)引流管的护理5. 急性胰腺炎急性胰腺炎:是指胰腺分泌的消化酶引起胰腺组织自身消化的化学性炎症。
ICU生命体征监测
第四节:常用重症监护技术
发热分度及热型:按发热高低,口腔温 度可分为 1.低热:37.4~38 ℃。 2.中度发热:38.1~39℃ 高热:39.1~41℃ 超高热:41 ℃以上
第四节:常用重症监护技术
热型
将在不同时间测得的发热病人的体温数值 分别记录在体温单上,并将各体温数值点 连接起来的体温曲线。 常见的热型 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波状热、回 归热和不规则热等。
2)肺通气功能测定 A.每分钟通气量(VE) 静息状态下,每分钟呼出或吸入的气量 是潮气量联合呼吸频率乘积。 正常值:男6.6L/m 女4.2L/m B.每分钟肺泡通气量(VA) 静息状态下,每分钟吸入的气量中能够到 达肺泡进行气体交换的有效通气量。 正常值:70ml/s VA=(VT-VD)*RR
• 【2.】间断呼吸 • 又称毕奥氏呼吸,表现为呼吸与呼吸 暂停现象交替出现。其特点是有规律的 呼吸几次后,突然停止呼吸,间断一个 短时间后,随即又开始呼吸。如此反复 交替。多在呼吸停止前出现,常见于颅 内病变或呼吸中枢衰竭的病员。
• 四。音响异常
•【1.】蝉鸣性呼吸:吸气时发生高调啼鸣声,可因会厌部发生部 分阻塞,空气吸入困难所致。见于喉头水肿,痉挛,异物。 【2.】鼾声呼吸:呼吸期间可闻及大水泡音。 原因:上气道中大量分泌物潴留。 常见与昏迷或咳嗽反射无力者。
• 异常脉搏评估: • 【1】脉率异常 • 过速 :大于100次每分。体温每升高1 摄氏度,心率增加10次每分。儿童约增 加15次每分。 • 过缓 : 小于60次每分
• 【2】节律异常 • 间歇脉 二联律 • 脉搏短绌 单位时间内脉率少于心率。 特点 :心律完全不规则,心率快慢不一, 心音强弱不等。发生机制:心肌收缩力 强弱不等,有些心排出量小的波动可发 生心音,但不能引起周围血管的波动, 造成脉率少于心率。常见于房颤。
医院感染的常见类型
奇脉或心脏扩大、呼吸暂停、心动过缓,并至少有下列情况之一: (1)有心肌炎或心包炎的异常心电图改变、 (2)心脏组织病理学检查证据。 (3)影响学发现心包渗出。
医院感染定义
一.下列情况属于医院感染 • 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在入院48h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
染;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时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 的感染为医院感染。
• 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 • 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他部位新的感染(除外脓毒血症迁徙
灶),或在原感染已知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的病原体(排除 污染和原来的混合感染)的感染。 • 新生儿经产道时获得的感染。 • 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如疱疹病毒、结核杆菌等的 感染。
• 医护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
医院感染定义
二、下列情况不属于医院感染 • 皮肤粘膜开放性伤口只有细菌定植而无炎症表
现。 • 由于创伤或非生物性因子刺激而产生的炎症表
现。 • 新生儿经胎盘获得(出身后48h内发病)的感
染,如单纯疱疹病毒、弓形体病、水痘等。 • 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医院内急性发作。
病原学诊断
导管尖端培养或血液培养分离出有意义的病原微生物。
医院感染暴发流行的常见类型
• 败血症 • 胃肠道感染 • 皮肤感染 • 肺炎 • 手术切口感染 • 肝炎 • 泌尿道感染 • 脑膜炎 • 其他
20% 18% 13% 12% 10% 7% 5% 5% 10%
• 4%医院感染和8%医院内血液感染是以暴 发的形式出现的。每10000~12000出院 病人会有1次暴发。近年来此发生率可能 有增加
ICU常见急症处理方案
□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1.镇静可用地西泮,慎用阿司匹林、吗啡2.脱水降颅压甘露醇、甘油果糖或白蛋白3.控制血压急性期下限>165/95mmHg,尼莫地平及其他;4.高温物理降温,亚冬眠疗法5.抗纤溶氨基己酸、氨甲苯酸6.护胃防应激性溃疡7.上善8.营养9.手术基底节出血(丘脑15ml,壳核30ml);小脑出血(10ml);脑室出血(大面积)△脑梗塞 1.降颅压2.护胃 3.营养脑神经奥拉西坦 4.控制血压氨氯地平5.抗血小板拜阿司匹林6.血栓通或灯盏花素7.中成药通心络8.发热:激素△眩晕 1.中枢止晕,改善微循环西比灵+敏使郎2.活血化瘀灯盏红花素3.分清是心源性、脑血管性还是高血压性,对症用药4.脂溶维生素5.降颅压甘露醇△三叉神经痛 1.改善微循环灯盏花素、申捷、维生素B1、B12 2.止痛卡马西平、苯妥英钠、曲马多 3.针灸△癫痫(不明原因抽搐)1.松衣,打开口腔并清洁,塞纱布防咬;2.氧疗,物理降温(冰枕);3.监测体征,瞳孔,出入量;4.抗痫:①强直性发作及局限性发作,发作时地西泮10mg或苯巴比妥0.1g iv,日常苯妥英钠0.1g tid或丙戊酸钠0.2g tid po;②抽搐持续状态,地西泮20mg 或苯巴比妥0.2g iv Q4h,或地西泮持续静滴;5.降颅压甘露醇Q8h△呼道感染 1.抗感染左氧、头孢哌酮+利巴韦林2. 化痰平喘氨溴索、三联雾化等△COPD合并肺心病1.扩支气管氨茶碱+地塞米松2.化痰平喘氨溴索、三联雾化等 3.对抗心衰多巴胺+酚妥拉明4.降血压硝苯地平5.抗感染左氧、头孢△胆囊炎、胃炎、呕吐1.护胃胃复安、奥美拉唑2.补液、营养上善,脂溶维生素3.抗炎左氧、头孢、克林霉素4.善宁△上消化道大出血1.一般处理:禁食、吸氧、平卧;2.维持血容量:①补充血容量复方NS,右旋糖酐,vit K ②输血准备,输血;3.药物止血:①紧急止血去甲肾上腺素iv,邦亭、迅刻ivdrip;②生长抑素及其拟似物生长抑素,奥曲肽;③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④云南白药po;4.营养支持上善,脂肪乳,氨基酸;5.抗感染头孢噻肟钠;6.机械止血:气囊压迫止血、内镜止血△昏迷合并高热 1.一般治疗吸氧、禁食、导尿 2.物理降温 3.抗感染氨曲南 4.护胃、补液、营养5.降颅压甘露醇6.益气扶正生脉△DIC+血尿 1.抗感染头孢哌酮+地塞米松2.止血迅刻 3.护肝护胃奥美拉唑、异甘草酸美4.冲击疗法强的松片□STEMI:1.心电监护,吸氧,卧床,告病危 2.阿司匹林及硝酸甘油片 3.哌替啶或吗啡 4.再灌注①PCI≤90min ②溶栓:≤30min,肝素5000U iv+1000U ivgtt,续rt-PA 方案II 5.抗休克:①血容量:羟乙基淀粉酶,右旋糖酐②升血压:多巴胺,NA,间羟安③扩管:硝酸甘油,硝普钠6.抗心律失常[重组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急性心梗严禁单独使用强心类血管活性药,如酚妥拉明,洋地黄类。
发热的病因
Investigation
回顾性研究发现:发热与阳性培养结果(血、尿、 痰)之间无明显相关性。
Meta分析(含35项研究): 体温升高与菌血症无独立相关性; 无发热亦不能排除菌血症(negtive LR 0.80) 若伴有寒战,提示可有菌血症(positive LR 4.7) 若无SIRS,血培养多阴性(negtive LR 0.09)
指南建议,应用中心温度计测量身体核心温度 (core temprature),如肺动脉导管、尿管、食 管、直肠的温度。准确,但硬件设施要求高。
通常测量外周温度:鼓膜、腋窝、口腔,或通过 计算公式将体表温度换算为核心体温。识别发热 的敏感性为64%、特异性为96%。
指南推荐: ≥ 38.3 ℃,定义为发热(pyrexia), 免疫功能受损的病人,阈值更低。
一项20466例患者(综合ICU),≥38.3℃,发热 占44%,多见于创伤及神经系统疾病患者。
Investigation
一项调查(139个ICU):59%被调查者认为,如 果有发热,需采取措施排查感染
Niven等调查研究提示:在发热48h内患者中,至 少做了一次培养的占89%,其中血培养(73%)、 尿(62%)、痰(61%);胸部影像学检查 (95%)
院内来源:输血反应、药物过敏反应 深静脉血栓、肺动脉栓塞(感染性血栓静脉炎) 术后早期发热 神经系统疾病:蛛网膜下腔出血、创伤颅脑损伤、
颅内出血
Incidence
取决于阈值设定、研究人群;26-88%(非神经系 统疾病),23-51%(神经系统);
一项入选2419例危重患者的研究(SICU), ≥38.2℃,发热占26%,感染因素占46%,且多见 于急诊术后,择期术后72h内发热多为非感染因素
icu感染处理
发热概述 发热是指当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 调节性体温升高,体温上升超过正常值的0.5℃称为发热[1]。发热时体 温升高的实质是体温正负调节相互作用的结果。一般讲,当口腔测温在 37.3℃以上,或经肛门测温在37.6℃以上,并且24小时内温度差波动在 1℃以上,即认为是发热。 重症监护病房病人几乎都可因疾病而伴随发热,也可因多种混合因素导 致发热。因此,在重症监护室的病人发热的管理,包括发热的病因分 析、观察事项极其处理原则极为重要。 1.病因分析 1. 1. 感染性发热 在导致发热病因出现的概率中,“三大类”疾病(感染占56.5﹪以上,结 缔组织约占20﹪,肿瘤占10﹪)是构成所有发热的最常见原因[2]。 但在ICU情况又有所不同。Bota等[3]在他们的研究中发现,发热的最常 见原因是感染,术后和脑出血。有其它的研究显示住院的病人发热的最 常见原因是感染[4,5]。Circiumaru等[6]在他的一个93例ICU病人(100 例连续性入住ICU)前瞻性研究中发现,在入住ICU期间,有70%的病 人发热(BT≥38.4℃),其中53%的病人的发热与感染有关。在神经科 ICU中[7],387例病人中有87例出现发热,52%的发热可以用感染来解 释。Georgilis等[8],在330例急性脑卒中病人的研究中发现,发热 (BT≥37.5℃)病例为37.6%(感染性发热为22.7%,非感染性发热为 14.8%)在证实没有感染的病人的发热中,脑出血病人发热的起始时间 比缺血性脑梗塞的时间要早。 1. 2非感染性发热 1. 2.1吸收热 由于重症监护病(ICU)的很大一部分病源来自全麻术后和严重创伤、 烧伤及血栓形成而致的心肌、肺、脾等内脏梗死或肢体坏死的病人,这 部分病人由于组织细胞坏死、组织蛋白分解及组织坏死产物的吸收所致 的无菌性炎症,常可引起发热,亦称为吸收热。这就使得吸收热成为 ICU第二类引起发热的常见原因。Circiumaru等[6]在研究中发现,在入 住ICU期间, 49%的病人的发热为术后热。
常见症状发热
ICU中非感染性发热病RDS(晚期)、烧伤、药物 后发热、肾上腺功能不全、 过量、药物戒断、痛风、热 药物热、胰腺炎、甲状腺危 射病、颅内出血、缺血性结 象、输血反应 肠炎、恶性肿瘤、恶性高热、 心肌梗塞、神经阻滞剂恶性 综合征、嗜络细胞瘤、癫痫、 血清素综合征、血栓性疾病、 血管炎
体温的测量方法
常规测量方法:口腔测温、腋下测温和肛门 测温 。 ICU测量方法:体温探头、血管内、体腔 (膀胱) 37.5~38℃为低热 38.1~39℃为中度发热 39.1~40.4℃为高热 40.5℃以上为超高热
分期护理及要点
体温上升期:病人生命体征及四肢皮肤的 变化,注意给病人保暖,加盖被子。 高热持续期:此时应给病人退热,补充水 分,并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 退热期:应及时给病人更换衣物,被单, 适当减少病人的盖被。
发热的原因及分析
我们最常见的原因:感染、术后和脑出血。 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 非感染性发热:药物热、输血反应、甲状 腺危象、中暑或是恶性高热。
ICU中感染性发热病因
常见病因 败血症、导管相关感染、手 术部位感染,呼吸机相关性 肺炎 其他病因 蜂窝组织炎、胆道炎、憩室 炎、脓胸、心内膜炎、腹腔 脓肿、脑膜炎、肌肉坏死、 坏死性筋膜炎、伪膜性肠炎、 脓毒性关节炎、鼻窦炎、感 染性血栓性静脉炎、尿路感 染。
常用降温方法
1.降温灌肠:可用28-32℃温水或4 ℃等渗 盐水,保留15-30分钟。 2.冰袋使用:可防止病人前额、头顶部、颈 部、腋下、腹股沟等血管丰富的部位。局 部勿冻伤,保持冰袋的位置放置正确。30 分钟后再测量体温,做好记录。当体温降 至38℃以下时,可取下冰袋。
常用降温方法
3.酒精擦浴:将75%的医用酒精兑温开水(32-34℃) 至浓度为25%-30%的酒精水进行身体擦浴降温, ①腋窝、肘窝、手心、腹股沟、腘窝处等血管丰富处 稍用力并延长擦拭时间,促进散热。 ②禁忌擦拭心前区(可引起心率慢或心律失常)、腹 部(可引起腹泻)、后颈部、足心部位(可引起一过 性冠状动脉收缩)以免引起不良反应。 ③全身擦浴时间不宜超过20min。 4.冰毯及冰帽。毯温一般是在10-18℃。
重症监护常用指标
测量血压方法: 1.测量血压的环境应安静、温度适当。测量前
至少休息5分钟。测前半小时禁止吸烟,禁饮浓茶 或咖啡,小便排空。避免紧张、焦虑、情绪激动 或疼痛。
2.被测者一般采取坐位,测右上臂,全身肌肉 放松;不应将过多或太厚的衣袖推卷上去,挤压 在袖带之上。肘部应置于心脏同一水平上。
3.袖带的气囊应环绕上臂的80%,袖带下缘应 在肘弯上2.5厘米。将听诊器胸件置于袖带下肘窝 处肱动脉上,轻按使听诊器和皮肤全面接触,不 能压得太重。
4.测量时快速充气,气囊内压力应达到使手腕桡 动脉脉搏消失,并再升高30毫米水银柱(mmHg) 然后缓慢放气,使水银柱以恒定的速度下降(2— 5mmHg/秒)。以听到第1个响声时水银柱凸面高 度的刻度数值作为收缩压;以声音消失时的读数 为舒张压。儿童、妊娠、严重贫血或主动脉瓣关 闭不全等情况下,听诊声音不消失,此时改定为 以变音为舒张压。取得舒张压读数后,快速放气 至零(0)水平。 5.应重复测2次,每次相隔2分钟。取2次读数的 平均值记录。如果2次读数的收缩压或舒张压读数 相差大于5mmHg,应再隔2分钟,测第3次,然后 取3次读数的平均值。
青光眼或脑疝形成患者,双侧瞳孔可不等大等圆
7、尿量(色)
一、正常情况:成人:一昼夜尿量为1000ml到 2000ml,日间尿量与夜间尿量之比约为2:1到 3:1。 新生儿:出生几天时一昼夜尿量为 20ml到40ml,1周时约为
二、导尿的意义一管三用: 1、观察尿量 2、导尿过程中可判断尿道有无损伤断裂 3、观察尿的性质:血性—肾脏有无破裂
5、神志
神志表示大脑皮层机能状态,反映疾病对 大脑的影响程度,是病情严重与否的表现 之一。如肝昏迷、脑溢血、脑炎等均可引 起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意识清醒的病人, 语言清楚、思维合理、表达明确、对时间、 地点、人物判断记忆清楚。临床上将意识 障碍依轻重程度分为:
发热
三、临床表现 (一)临床过程 1、体温上升期 病人不适感明显, 常有疲乏无力、肌肉酸痛、皮肤苍 白、畏寒或寒战等现象。该期产热 大于散热使体温上升。体温上升有 两种方式: (1)骤升型:体温在几小时内达
39~40oC或以上,常伴有寒战。小 儿易发生惊厥。见于疟疾、大叶性 肺炎、败血症、流行性感冒、急性 肾盂肾炎、输液或某些药物反应等。 (2)缓升型:体温逐渐上升在数日 内达高峰,多不伴寒战。如伤寒、 结核病、布氏杆菌病等所致的发热。
性则在退热期增强。 2、心血管系统 发热病人的心血管 系统功能增强,表现为心跳加快、 心肌收缩力加强、心输出量增加、 血流加快、血压升高。一般体温每 升高1oC,心率约增加20次。退热期 中由于容量减少,可使血压下降
,甚至发生虚脱。 3、呼吸系统 高热病人的呼吸变化 比较明显,在寒战时呼吸加快,每 分钟通气量增加,潮气量减少。发 热时呼吸的加快也有利于热的散发。 4、消化系统 发热时消化液生成
原分解加强,血糖升高,甚至出现 蛋白尿。蛋白质和脂肪分解增加, 引起氮质、酮体等代谢产物的积聚 和体重减轻。高热期间水的丢失增 多。在退热期由于出汗和利尿的增 强,有大量水和电解质排出。发热 病人易出现维生素缺乏。
7、防御功能 发热时单核-巨噬细 胞系统功能增强,白细胞增多,吞 噬作用加强,抗体形成加速,细胞 免疫功能提高。
有广泛鱼鳞癣或是先天性汗腺缺陷, 因散热障碍,夏季可出现体温升高; 甲状腺功能亢进造成异常产热而致 体温升高,以及环境高温(中暑) 引起的体温升高,均属此类。 在剧烈运动时,妇女月经前期、妊 娠等体温也可上升高于0.5oC,
但它们属于生理性体温升高,也不 宜称为发热。 (二)分类 发热的病因很多,临床上可分为感 染性与非感染性两大类,而以感染性 多见。 1、感染性发热 各种病原体如病
icu患者发热解读
ICU患者发热解读一、发热的定义尽管随时间的推移,体温测量方法不同,但是正常体温接近于37℃(98.6℉)。
发热的定义是随意性的;因为如果将定义为发热的体温(数值)降低,那么它的敏感度将增强而特异性降低。
美国大学的重症监护医学和美国感染病学会联合专家组定义发热的体温是≥38.3ºC (101ºF)。
因为这个定义被广泛的接受,所以在这篇综述里我们采用此定义。
在一些免疫受损的病人中使用低一些的体温定义发热是合理的。
二、发热病因分析构成发热的最常见的“三大类”疾病分别是感染56.5%,结缔组织病约占20%,肿瘤占10%在CU,Bota等在他们的研究中发现,发热的最常见原因是感染、术后和脑出血。
三、热度与热型1、发热可表现有:①低热(又称微热,<38℃)②中等发热(38℃~39℃)③高热(39~41℃)④超高热(>41℃)2、热型①驰张热:(高热在24小时内波动达2℃以上)。
在ICU最常见于败血症或脓毒血症,亦可见于局灶性化脓性感染、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病毒感染及结缔组织病等。
②稽留热:高热持续于39~40℃上下,达数天或数周之久,24小时内体温波动在1℃以内)。
在lCU最常见于大叶性肺炎和一些传染病的极期,如伤寒、副伤寒、斑疹伤寒(早期)、恙虫病等。
③间歇热:体温突然上升至39℃以上,常常伴有恶寒或寒战,历时小时后降至正常,大汗淋漓,过一至数天后体温又突然升高,如此反复发作,此热型最常见于化脓性局灶性感染。
④再发热: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周期的互相交替。
可见于回归然、鼠咬热。
⑤不规则热:发热持续时间不定,变动无规律,该类发热在ICU较常见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亚急性细薗性心内膜炎及风湿热等。
四、ICU常见发热原因1、血管内导管与发热:①每天每千个导管中有2-5个发生感染②至少每日一次检查病人的导管口处或皮下隧道是否出现炎症或化脓。
重症监护室中常见的病症有哪些?
重症监护室中常见的病症有哪些?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是医院内的特殊区域,专门用于治疗危重患者。
在ICU中,医护团队提供高度专业化的护理和监测,以救治那些身患重症疾病的患者。
ICU在现代医疗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为重症患者提供了关键的生命支持和治疗,成为了医院中的生命之所托。
重症监护室中常见的病症有哪些?该如何处理?1.严重感染和炎症反应在ICU中,严重感染和炎症反应较为常见,以下是一些典型的疾病:败血症:败血症是一种严重的感染疾病,由细菌、病毒或真菌引起,导致全身性炎症反应。
当感染扩散至全身时,免疫系统会产生过度的炎症反应,释放出大量的细胞因子,影响血管通透性和组织血液供应。
这可能导致器官功能受损,出现发热、心率增快、呼吸急促等症状。
如果不及时干预,败血症可能引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使病情更加恶化。
脓毒症:当败血症进一步发展,导致血压急剧下降,身体无法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时,就会出现脓毒症。
脓毒症是败血症的严重并发症,可能导致多个器官的功能衰竭,危及患者的生命。
在脓毒症中,由于血管舒张和心功能不足,血压骤降,严重的情况下可能导致休克状态,需紧急进行血流支持和强化治疗。
2.呼吸系统疾病在ICU中,呼吸系统疾病是常见的收治对象,以下是一些典型的疾病: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这是一种由肺部炎症引发的严重呼吸衰竭,常见于严重感染、创伤或吸入有害物质后。
炎症损伤肺泡壁,导致肺泡充血渗出,阻碍氧气传递到血液,同时限制二氧化碳的排出。
患者可能出现呼吸急促、氧气饱和度降低等症状。
治疗包括氧气疗法和机械通气支持,旨在改善气体交换并减轻肺部炎症。
重症哮喘:哮喘是一种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但在某些情况下,严重的哮喘发作可能导致气道急剧狭窄,导致呼吸困难。
在重症阶段,患者可能需要高浓度的氧气和支气管扩张剂,有时甚至需要机械通气。
哮喘发作的及时干预对于避免气道紧缩进一步加剧至关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进展】常见ICU发热发热是ICU中最常见的异常,它能提示重要的诊断和治疗决策。
我们在这里综述其定义、鉴别诊断、诊断性评估以及ICU发热的管理。
发热的病理生理将另篇文章讨论。
定义尽管随时间的推移,体温测量方法不同,但是正常体温接近于37℃(98.6℉)。
发热的定义是随意性的;因为如果将定义为发热的体温(数值)降低,那么它的敏感度将增强而特异性降低。
美国大学的重症监护医学和美国感染病学会联合家组定义发热的体温是≥38.C(10F。
因为这个定义被广泛的接受,所以这篇综述里我们采用此定义在一些免疫受损的病人中使用低一些的体温定义热是合理的体温的测IC中体温常规测量方法包括:血管内、体腔内(例如膀胱、直肠以及腔金标准是肺动脉导管的热敏电阻器测量的结果尽管它不经常用而且如果管在用于容量快速管理时可能给出的体温读数是不可靠的。
不管采取哪种方法应该同样的测量方法和部位重复测量以了解连续变化的趋势其他替代方(如腋窝、颞动脉、鼓膜以及化学点式监测)因为他们不够准确,所以在病情危时不应该被采用的流行病多70%IC住院患者并发发热并且常常由于感染或者其他严重状态导致在一2420例成IC住院患者的观察性研究中,发热≥39.C (10F与亡率增加相关20%vs12。
发热还与颅脑损伤、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及胰腺炎人的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的增加以及更差的预后相关与其他情况也许存同样的相关性但是未得到研究证实发热可能引发不必要的检查和导致不合的抗生素应用发热的病理生理学过程的重要性较少被了解。
尽管被认为是临床恶化的象,发热可能是一种对感染的适当的适应性反应。
例如,一项研究表明IC染患者升高的峰值体温与死亡率减低相关。
与峰值体温36.536.9℃之间的者相比,峰值体温3939.4℃之间的患者存在显著减少的住院死亡率。
然而在没有感染的病例中升高的体温增加死亡OR,2.07;95%CI1.68to2.5鉴别诊IC中发热的原因可能为感染性,亦可能为非感染性。
感染性或非感染性热的相对频率因研究人群及“感染”的定义不同而各不相同区别感染性和非染性发热是个富有挑战的问题,发热的程度可能有助于鉴别38.C (10F)~38.C (101.F之间发热的既可能为感染性,也可能多数非幸运的是这个区间内的鉴别诊断需要考虑的可能性最多非感染性。
.染性原因可以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排除。
38.9 (102o F) ~41o C (105.8o F)发热可被认为是感染性。
≥41.1o C (106o F)的发热通常为非感染性。
例如药物热、输血反应、肾上腺功能不良、甲状腺危象、神经抑制剂恶性综合征、中暑和恶性高热。
感染源——发热有多种感染源。
ICU最常见的感染原因包括: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血管内导管相关性感染,手术部位感染,导管相关泌尿道感染和因以上原因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菌血症。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当患者使用呼吸机超过48小时出现发热,伴有新出现或进行性肺部渗出加重,白细胞升高,脓性气道分泌物时,我们应考虑VAP。
这些症状还可能伴有呼吸频率增快,分钟通气量增加,潮气量降低,氧降低或需要增加呼吸机条件或吸入氧浓度血管内导管相关性感染——血管内导管相关性感染通常表现为不伴有局症状的发热患者的表现可有穿刺点蜂窝织炎或脓性渗出菌血症脓毒(热,心动过速,呼吸急促,白细胞上升,重症脓毒症(脓毒症伴有脏器功能全)或脓毒性休克(如,重症脓毒症伴休克。
在少数情况下,患者可表现为脓性血栓性静脉炎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脓毒症性脓肿动脉置管与静脉置管染几率是相同的手术部位感染——每一个术后患者发热都应当考虑手术部位感染大部分术部位感染发生在术1-周,偶尔也可出现在术后一周或一个月。
临床表现可能的病原菌与手术部位有关导管相关性泌尿道感染——导管相关性泌尿道感染的发生率可能被高估为很多研究没有区分无症状菌尿和真正的泌尿道感染导管相关性泌尿道感染表现为无局部症状的发热。
也可表现为膀胱炎症状(发热,耻骨上疼痛,血尿脓尿,肾盂肾炎症状(发热,寒战,腰痛,肋脊角压痛,恶心,呕吐,或尿毒症菌血症——菌血症可能继发于上述任何感染还有很多其他原因发热有能是菌血症的唯一表现尽管它可能快速进展为脓毒症严重脓毒症或脓毒性克输液传播性细菌感染虽然很罕见但它是与一个住院治疗相关且威胁生命并发症,当然,输液治疗并不总是出现这种情况鼻窦炎—8% IC患者发生鼻窦炎,机械通气患者更常见,影像学上表为鼻窦内阴影鼻窦炎最典型的表现是发热无局部症状和体征但由于多数者为机械通气即便存在头疼和鼻窦压痛也无法告知医生偶尔会有脓性鼻腔流液上述所有的感染均有可能发展为脓毒症、严重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非感染性原—IC的发热来源存在非感染性因素。
多数情况下,发热仅表现为一种症状因而明确其原因要详细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发热的非感性原因可能将伴随的分布性休克和非分布性休克概念化通常不伴有休克发热的非感染性原因包括不伴有休克的非感染性发热血反应、药物热、某些腹部原因(如无结石性胆囊炎、肠系膜血管缺血、胰腺炎、血管栓塞性疾病等)。
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热是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最常见的症状。
一般发生于开始输注红细胞或血小板之后1至6小时,可能伴随寒战及轻微的呼吸困难。
此反应没有持久的后遗症状,但会觉得不舒服。
药物热——药物热的诊断比较困难,具有挑战性。
其发生于开始应用药物后几日,可以产生高热(大于38.9 o C [102o F]),但没有其他症状,停用药物数天后才能消退。
其真正的发生率是未知的。
本质上来说,需除外存在其他过敏反应(如皮疹等)的排除性诊断。
无结石性胆囊炎——无结石性胆囊炎伴随各种各样的临床表现通常表现发热白细胞增多和不明确的腹部不适右上腹可有明显的不适可伴有胆囊疽、穿孔之潜在性的危险。
即使治疗,其死亡率可高30-40肠系膜血管缺血——发热为肠系膜动静脉缺血的晚期的一种表现随着病进展,可出现腹部压痛、便血、乳酸性酸中毒等肠系膜梗死的表现。
腹部压痛为脐周压痛可出现和体格检查不成比例较严重的症状可伴随恶心呕吐等化道症状急性胰腺炎——急性胰腺炎通常伴有腹痛、腹部敏感、腹胀,以及恶心、吐等症状。
身体前倾可以减轻胰腺炎所致的腹痛症状深静脉血栓DV)——深静脉血栓IC常见病之一,据病人人口类型预防类型研究估计其发生率1233。
而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发热很少见的因。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常见症状包括不对称的极度水肿、疼痛或红斑肺动脉栓P——有关IC住院患者肺动脉栓塞诊断的一前瞻性调研究发现,此类患者可伴随间断发热表现(见急性肺栓塞综述14定义>37.C (>10F6定义>38.C (>10F1.5定义>38.C (>10F非感染性发热伴休非感染性发热伴休克包括:肾上腺危象(即:急性上腺功能不全,甲状腺危象和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
此类发热体温往往>38.C(>10F,并且休克为分布性,其特点为低血压、心动过速(心前心音增强、四肢温暖、少尿、精神状态改变和代谢性酸中毒(参见“成人休克类型、表现和诊断方法”中的“分布性休克”部分肾上腺危象—肾上腺危象往往发生在那些之前未诊断出肾上腺功能不全病人发生严重感染或者其他应激时或肾上腺功能不全但在发生严重感染或应时没有增加肾上腺皮质激素的用量急性双侧肾上腺梗死或出血以及突然停长期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的病人中。
分布性休克是肾上腺危象的主要表现形式但也会出现发热、恶心、呕吐、腹痛、乏力、倦怠、低血糖、意识障碍或昏迷症状(参见“成人肾上腺功能不全的症状”中“肾上腺危象”部分它经威胁生命的的甲状腺亢进状态甲状腺危象—甲状腺危象指严重的、.由急性应激例如手术、感染、创伤或碘负荷实验所诱发。
临床表现包括高热(>40o C [>104o F]),分布性休克、严重的心动过速(>140 次/分)、充血性心力衰竭、恶心、呕吐、腹泻、焦虑、意识障碍、精神症状、昏迷等。
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是由于受血者的抗体对供血者的红细胞产生急性破坏而发生的一种医源性急症。
大部分是由于ABO血型的不相容。
一些获得性抗体也偶尔导致此种情况的发生。
临床表现包括发热、寒战、分布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急性肾损伤。
腰痛、红或棕色尿和出血的发生率较低。
诊断方法当ICU患者出现原因不明的发热时,均应进行完善的病史采集和全面的体检查。
对于一个新出现发热症状的患者,血培养是唯一的必须进行的诊断测试原因是临床所见不能完全排除菌血症而且菌血症若无适当的治疗死亡率很高根据临床评估,进一步查明发热的可能原因痰-有如下情况发热的患者应进行痰液革兰氏染色和培养新出现的痰液痰液颜色痰液量和粘稠程度改变新出现的或进展的肺部浸润影呼吸频率快;分钟通气量增加;潮气量减少;氧合变差;需要增加呼吸支持力度;或需增加给氧浓度尿-对于发热的患者,如有留导尿,尿路梗阻,肾结石,近期泌尿外科手或泌尿系创伤,或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应进行尿液检验和尿培养胸部影像学-IC,胸片容易获得,且对许多有呼吸道症状和体征的患有诊断价值它可以发现新发的或进展的肺部浸润影区分肺炎和气管支气管炎或鉴别引起发热的除了肺炎和气管支气管炎以外的呼吸道疾病因为这些疾病痰液产生,可能会被忽略。
然而,胸片的作用并不是那么大,因此,对于已存胸膜腔积液ALARD的患者,应该更谨慎,因为这些疾病的胸片异常表可能会掩盖其它问题的发现,应该进C检查以明确胸部影像学异常的原因实验室检查-对于腹痛的患者或因为镇静或昏迷不能进行有效腹部检查估的患者,应测定转氨酶、胆红素、碱性磷酸酶、淀粉酶、脂肪酶和乳酸。
如肾上腺机能不全的可能,则应测定血钠、血钾、血糖和皮质醇水平。
如有甲状危象的可能,则应测TSH,TT水平。
同时,应采血进行抗球蛋白试验,浆游离血红蛋白和结合珠蛋白的测量,此外,当怀疑是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时应复查血型和交叉配血降钙素原PC)和内毒素活性试验是鉴别感染性发热及非感染性发热的助诊断工具尽管一些专业组织已将它们作为合理的检测予以支持但我们认这些检测应作为最后一招,直至阐明它们各自的益处。
目前PC试验的证据体上是相互矛盾的,而内毒素活性试验的证据也很缺乏C反应蛋白CR)然已被作为识别感染的生物标志物来研究,但由于其缺乏特异性,上升时间PC晚,与疾病的严重程度不相[48,且在肝脏疾病的患者中浓度更低,患者的死亡率IC都可以预CRPC此似乎更不可信。
.腹部影像——腹部影像可用于存在腹部症状或体征,但实验室检查不能明确这些症状或体征产生原因的患者。
也用于检查虽然没有腹部症状及体征,但除腹腔感染因素(如近期腹部手术)外没有其他感染来源的发热患者。
最后,腹部影像也许还可以用于实验室检查提示可能存在腹腔内疾病,但其结果不足以识别确切异常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