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制度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信息报告制度范本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信息报告制度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疫苗接种后异常反应的监测工作,及时发现、研究和评估接种后异常反应的发生情况,确保疫苗接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所有从事疫苗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工作的机构和人员。
第三条本制度所称异常反应,是指在疫苗接种后,出现与疫苗接种相关的不良反应、副反应或异常病例。
第四条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信息报告,是指将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相关信息在规定时间内向上级报告的行为。
第五条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信息报告应遵循快速准确、实时报告、信息共享与保密的原则。
第六条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信息报告应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文件,结合本单位的具体情况进行制定,并报上级主管部门备案。
第七条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信息报告工作应由专门的机构或人员负责,确保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第八条本制度的具体实施办法由各单位制定,并上报备案。
第二章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信息报告程序第九条疫苗接种单位应设立疫苗安全监测专职机构,负责疫苗接种后异常反应的监测和信息报告。
第十条疫苗接种者或家长发现疫苗接种后产生异常反应,应及时向接种单位反馈。
第十一条接种单位应设立专门的异常反应监测人员进行初步调查,收集疫苗接种后异常反应的数据和相关信息。
第十二条异常反应监测人员应及时将收集到的数据和信息上报疫苗安全监测专职机构,进行进一步分析和评估。
第十三条疫苗安全监测专职机构应及时将分析和评估的结果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并进行信息共享,以便同级其他单位进行参考。
第十四条上级主管部门应及时对汇总的监测信息进行分析研判,并采取相应措施,保障疫苗接种活动的安全和有效性。
第三章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信息报告内容第十五条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信息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一)报告单位的基本信息,包括单位名称、联系人、联系电话等。
(二)接种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接种时间等。
(完整版)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制度
预防接种异样反响报告制度
依据《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预防接种工作规
范》、《云南省疾控系统预防接种异样反响监测实行方案》拟订本管理制度。
一、预防接种异样反响,是指合格的疫苗在实行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许实行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器官、功能伤害,有关各方均无过失的药品不良反响。
二、疑似预防接种异样反响,是指在预防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发生的可能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伤害,且思疑与预防接种
有关的反响。
三、各级各种医疗卫活力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接种单位及其
履行职务的人员是预防接种异样反响的责任报告人。
四、责任报告人发现预防接种异样反响或许接到有关报告后,应
当依据规定实时办理,填写《预防接种异样反响报告卡》,报送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同时报当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药品监察管理部门。
药品监察管理部门。
五、出现死亡、严重残疾或许组织器官伤害、集体性预防接种
异样反响或惹起民众高度关注的事件时,报告人应在发现后 2 小时之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药品监察管理部门报告。
六、发现预防接种异样反响或许接到有关报告的疾病预防控制
机构也应该按上述要求逐级上报上司业务部门。
七、属于突发公共卫惹祸件的,依据顾急条例的规定进行报告。
八、报告内容主要包含姓名、性别、年纪、小孩监护人姓名、住址、接种疫苗名称、剂次、接种时间、发生反响时间和人数、主
要临床特点、初步诊疗和诊疗单位、报告单位、报告人、报告时
间等。
九、接种门诊人员在发现预防接种异样反响、疑是预防接种异样反响或许接到有关门报告应该实时向上司领导会同有关人员作
出报告决定,并按规定程序实时报告。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制度(3篇)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制度是指为了加强对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和评估,保障公众安全和健康,建立起来的一套报告机制。
该制度涉及到预防接种疫苗的监测、报告、分析和评估等各个环节。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报告要求:要求各级疾控机构和医疗机构在发现接种异常反应后,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时间要求,向相关部门进行报告。
2. 报告内容:报告内容包括接种异常反应的病例信息、疫苗信息、接种过程和接种者基本情况等相关信息。
3. 报告程序:设立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工作机构,明确报告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建立报告的流程和机制。
4. 数据采集和分析:对接种异常反应的报告数据进行集中汇总和分析,研究其发生原因,评估疫苗的安全性。
5. 信息公开和沟通:定期向公众和接种者公开接种异常反应的情况和处理进展,提供相关的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制度的建立有助于及时发现和处理接种异常反应事件,保障公众接种安全和健康。
同时,该制度也能为疫苗疾病控制提供重要的监测和评估数据,为疫苗的研发、生产和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制度(二)范文如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制度(三)为了确保疫苗接种工作的安全和规范,建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制度是必要的。
该制度旨在及时、准确地收集和报告疫苗接种过程中的异常反应情况,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并改进疫苗接种工作。
一、报告对象该制度适用于全体从事预防接种工作的医务人员,包括但不限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人员、卫生院医务人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等。
二、报告内容1. 异常反应报告的内容应包括病人姓名、年龄、性别、联系方式等个人基本信息,以及接种疫苗的名称、批号、时间、地点等相关信息。
2. 报告中应详细描述病人的异常反应情况,包括但不限于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皮疹、过敏反应等。
3. 报告还应包括医务人员的观察和处理措施,以及对异常反应原因的初步分析和评估。
三、报告流程1. 当医务人员发现疫苗接种过程中出现异常反应时,应立即采取必要的急救措施并及时记录。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制度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制度
是指建立一套严格规范的制度,以确保接种疫苗后发生异常反应能够及时被发现、记录和报告,从而确保疫苗安全性的监测和评估。
该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异常反应识别和登记:医疗机构应加强对接种者的异常反应识别,并进行相应登记。
对于接种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医护人员应及时记录相关信息,包括发生时间、症状描述等。
2. 异常反应报告:医疗机构应建立异常反应报告制度,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接种过程中发生的异常反应情况。
报告应包括接种者的基本信息、接种疫苗的具体情况、异常反应的详细描述等内容。
3. 异常反应的监测和评估:相关部门应对接种疫苗后发生的异常反应进行监测和评估,分析患者的病史、疫苗的批号、接种方法等因素,判断异常反应与疫苗的关联性和可能的原因。
4. 风险管理和措施改进:根据异常反应的监测和评估结果,制订相应的风险管理和措施改进方案,进一步确保接种过程的安全性和疫苗质量的可控性。
通过建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制度,可以及时发现和报告异常反应情况,对于疫苗的安全性进行监测和评估,保障接种者
的安全和公众的健康。
同时,对于疫苗生产和接种管理等环节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改进依据。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制度范本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制度范本一、引言随着预防接种工作的不断推进,异常反应事件的发生与处理变得越来越重要。
为了及时掌握和处置异常反应事件,保障公众的健康安全,我国建立了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制度。
该制度的实施可以有效监测接种异常反应情况,提供科学依据,进一步完善预防接种工作。
本文就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制度的范本进行详细介绍。
二、报告制度的背景与目的1. 背景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在预防接种后,接种者出现的与预期不符合的不良反应。
虽然接种异常反应的发生率较低,但其对接种工作的影响和社会关注度逐年提升。
为了及时监测接种异常反应情况,快速准确处理和发现问题,建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制度势在必行。
2. 目的该报告制度的目的在于:(1)及时掌握各类接种异常反应发生的情况,提供科学依据;(2)完善接种安全监测与预警体系,加强接种工作的风险控制;(3)促进异常反应事件的及时上报和处理,保障公众的健康安全。
三、接种异常反应报告的对象1. 接种单位包括各级疾控中心、医疗机构等预防接种单位。
2. 接种人员包括预防接种单位工作人员、监测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
四、报告的内容1. 基本信息(1)报告单位:填写报告单位全称及地址。
(2)报告人:填写报告人姓名、职务、联系方式等。
(3)接种单位:填写接种单位全称及地址。
(4)接种人员:填写接种人员姓名、职务、联系方式等。
2. 异常反应情况(1)接种者信息:填写接种者姓名、年龄、性别、身份证号码等。
(2)接种疫苗:填写接种的疫苗名称、批号、生产企业等。
(3)异常反应发生时间:填写异常反应发生的具体日期及时间。
(4)异常反应症状:详细描述接种者出现的异常反应症状及表现。
(5)处理措施:详细描述接种单位对异常反应的处理措施和效果。
3. 结果与建议(1)发生率计算:根据报告的异常反应情况,计算异常反应的发生率。
(2)风险评估与预警建议:根据异常反应情况,评估风险等级,并提出相应的预警建议。
五、报告流程与要求1. 报告流程(1)发现异常反应:接种单位及时发现接种者的异常反应情况。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信息报告制度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信息报告制度背景随着疫苗接种的普及,一部分接种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异常反应。
为保障广大接种人的身体健康和防控工作的顺利进行,建立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信息报告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报告制度的意义疫苗异常反应是指在疫苗接种后可能出现的身体异常反应。
及时了解和监测疫苗异常反应情况,对广大接种人的身体健康和防控工作至关重要。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信息报告制度能够及时发现疫苗接种异常反应,通过全面、及时、准确地了解接种程度,及时采取预警和应急措施,保障广大接种人群健康,落实医学观察和基本抗体水平。
报告的范围和程序报告的范围报告的范围主要包括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信息的收集、记录、统计、发布、分析和报告。
报告的程序接到疫苗异常反应报告后,相关信息必须经过以下程序:1.收集疫苗异常反应报告,包括接种人口、接种时间、接种单位、接种地点、疫苗类型和批次、异常反应的起始时间、疫苗异常反应的症状、治疗情况以及随访情况等。
2.记录疫苗异常反应报告信息,包括对收集的异常反应信息进行整理和分类,建立健全的异常反应数据库,加强信息安全防范。
3.统计疫苗异常反应报告信息,加强对不同疫苗异常反应的统计分析,形成专业疫苗疫苗接种工作信息报告,并随时向有关部门和接种单位发布疫苗接种工作信息。
4.分析疫苗异常反应报告信息,强化对异常反应的形成、原因和预防等方面的分析研究,为疫苗疫苗接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5.报告疫苗异常反应信息,及时向国家卫生计生委、省及自治区和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异常反应的信息。
疫苗接种后异常反应的应急处理建立疫苗接种后异常反应应急处理机制建立完善疫苗接种监管体系,落实疫苗生产、免疫接种单位的责任制,制定疫苗接种现场安全操作规程,确保疫苗接种工作安全。
同时,建立疫苗接种后异常反应应急处理机制,确保异常反应信息得到及时响应和处理。
快速反应处理疫苗异常反应一旦接种者出现异常反应,应立即停止接种程序,对异常反应进行处理。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制度(5篇)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制度为防止预防接种事故发生,妥善处置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和事故,确保预防接种工作安全有序地开展,依据____部《预防接种工作规范》与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预案。
一、____机构:1、成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和事故处置小组:组长:赵增辉成员:金红、杨玲、王艳丽、辛君2、职责:依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和事故的控制措施,及时____和妥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和事故,配合有关部门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和事故的调查和处理。
二、常见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处置原则:1、晕厥:1.1保持安静、空气新鲜、平卧、松开衣扣、注意保暖。
1.2轻者给予热开水或糖水、针刺人中、合谷等穴位。
1.3观察生命体征。
神志、血压、呼吸、心率、脉搏等。
1.4皮____射1。
1000肾上腺素。
1.5以上处置后未见好转,立即送往就近的医院。
2、过敏性休克:2.1使病人平卧、头部放低放松衣扣、保持安静注意保暖。
2.2立即皮____射1:1000肾上腺素,观察生命体征,必要时重复注射1:1000肾上腺素、地塞米松、呼吸兴奋剂等。
2.3速请医院急诊科会诊或立即送往医院急诊科救治。
3、____性癔症:3.1做好预防接种前宣传教育工作。
3.2及时疏散病人,进行隔离治疗;正确疏导,消除恐慌心理,暗示治疗为主,对症治疗为辅。
3.3做好思想教育与沟通工作,防止少数人利用不明真相的群众聚众闹事。
三、预防接种事故的处置原则:预防接种事故一般是由于疫苗的质量原因,或由于接种时的差错,或由于污染造成严重的个体或群体反应的事件。
接种事故的处置重在预防:加强接种人员业务能力的培训,提高其责任心,加强接种门诊的规范化建设,严格执行安全接种制度,按照说明书和规程进行接种,正确掌握各种疫苗接种的禁忌症。
接种事故一旦发生,首先应积极诊治病人,如实地向中心领导与有关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保留与该事故中使用的有关物品、原始记录等证据,接受和配合单位及有关部门的调查工作,接受处理。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处置制度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处置制度1、建立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制度。
接种单位工作人员发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或接到受种者或其监护人的报告后,应当及时向受种者所在地的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发现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严重残疾、群体性AEFI、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AEFI时,应当在发现后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2、填写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卡。
接种单位工作人员应当在发现AEFI后48小时内填写AEFI个案报告卡向受种者所在地的县级疾控机构报告。
发现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严重残疾、群体性AEFI、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AEFI时,在2小时内填写AEFI个案报告卡或群体性AEFI登记表,向受种者所在地的县级疾控机构报告。
3、实行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网络直报。
有网络直报条件的接种单位应当直接通过中国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网络报告;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应当由县级疾控机构代报。
4、做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相关资料的保存、整理和归档。
5、配合疾控机构开展调查和处理。
向调查人员提供所需要的AEFI病例临床资料和疫苗接种等情况。
6、省、市和县级疾控机构成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对需要进行调查诊断的AEFI病例进行诊断,任何医疗单位或个人均不得做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诊断。
疫苗管理制度1、制订、上报疫苗计划。
接种单位应根据国家免疫规划程序和辖区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需要,制定第一、二类疫苗使用计划并报告县级疾控机构。
2、接收疫苗要索取证明文件。
在接收疫苗时,应索取由药品检定机构依法签发的生物制品每批检验合格或者审核批准证明复印件;接收进口疫苗时,还应索取进口药品通关单复印件;索取的上述证明文件,保存至超过疫苗有效期2年备查。
3、接收疫苗要索要运输温度记录。
在接收疫苗时,应当索要疫苗配送方本次运输过程的温度监测记录。
4、要做好疫苗出入库记录。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制度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制度第一章总则为了更好地监测和管理预防接种过程中的异常反应,保障大家的健康安全,我们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要求和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了这套制度。
接种疫苗是维护公众健康的重要措施,但接种过程中偶尔会出现一些不太正常的反应。
为了能及时发现和处理这些情况,确保接种工作顺利进行,我们决定推行这一制度。
第二章目标这个制度的主要目标是:1. 明确什么是预防接种中的异常反应,并对其进行分类。
2. 制定一个清晰的报告流程,让大家知道如何报告这些反应。
3. 提高接种人员和相关机构识别和处理异常反应的能力。
4. 增强公众对接种的信任,确保大家感到安全。
第三章适用范围这套制度适用于所有参与预防接种的医疗机构、接种人员、监测人员以及相关管理部门,具体包括但不限于:1. 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
2. 公共卫生机构。
3. 各种疫苗接种单位及其工作人员。
4. 医疗机构的应急处理小组。
第四章法规依据这项制度的制定是基于以下法规和政策:1. 《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2. 《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工作规范》3. 《疫苗异常反应监测管理规范》4. 《公共卫生法》第五章异常反应的定义和分类5.1 异常反应的定义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在接种疫苗后,接种者可能出现的任何与接种相关的不良反应。
这些反应可以包括但不限于:1. 局部反应(比如红肿、疼痛等)。
2. 系统性反应(比如发热、乏力等)。
3. 严重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或神经系统反应等)。
5.2 异常反应的分类1. 轻度反应:像是局部红肿、轻微发热等,通常在接种后48小时内出现,持续时间短。
2. 中度反应:比如持续高热或严重头痛,这种情况需要医疗干预。
3. 严重反应:如过敏性休克或癫痫发作,这种情况必须立即救治并上报。
第六章异常反应报告流程6.1 报告的责任人所有接种人员都有责任立即报告异常反应,尤其是轻度和中度反应。
同时,接种单位的管理人员必须及时上报任何严重反应。
6.2 报告流程1. 发现异常反应:接种人员发现异常后,应该马上记录下症状和发生时间。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信息报告制度范文(三篇)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信息报告制度范文一、背景和目的疫苗预防接种是一项重要的公共卫生措施,通过接种疫苗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性疾病的发生。
然而,与任何药物一样,疫苗接种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为了及时有效地监测和评估疫苗接种后的异常反应情况,确保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建立一个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信息报告制度至关重要。
二、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定义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接种预防接种后,出现与接种相关的任何异常体征、症状或疾病,无论是否已经建立起充分的病因学关联。
三、监测信息报告制度的内容和要求3.1 监测信息报告的内容应包括以下方面:(1)接种人的基本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联系方式等;(2)接种疫苗的具体信息,如疫苗名称、批号、有效期等;(3)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具体表现和发生时间;(4)接种场所、接种人员以及接种过程的信息;(5)疑似疫苗接种异常反应的处理情况和结局。
3.2 监测信息报告的要求:(1)报告应及时提交,确保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2)报告的形式可以是书面报告或者线上报告,以便于数据的储存和管理;(3)接种单位应加强对相关医务人员的培训和指导,确保报告的质量和标准化。
四、监测信息报告的程序和流程4.1 接种疫苗后出现异常反应的观察和记录接种单位应指导接种人员及其家属在接种后密切观察接种者的身体状况,对存在的异常反应进行记录。
异常反应的观察时间应根据疫苗的性质和接种者的情况来确定,但一般不少于30分钟。
4.2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判断和报告接种单位在接种后,如果发现接种者出现疑似疫苗接种异常反应的情况,应立即判断其是否达到疑似异常反应的标准,并按要求填写疫苗疑似异常反应报告表格。
报告表格中应详细记录接种者的基本信息、接种疫苗和异常反应的详细情况。
4.3 监测信息报告的提交和审核接种单位应将填写完整的疫苗疑似异常反应报告表格及时提交给上级卫生部门。
卫生部门接收到报告后,要进行审核,确认报告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并根据报告的内容进行相应的处理和反馈。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信息报告制度模版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信息报告制度模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了加强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工作,及时掌握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情况,确保预防接种工作安全有效进行,根据相关法规和标准,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从事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工作的相关人员。
第三条定义1.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指在预防接种后出现的与预防接种有可能存在因果关系的异常反应或无法排除与预防接种相关关系的反应。
2. 监测信息报告:指对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进行统计、分析和报告的信息。
3. 相关人员:指从事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工作的医务人员、疫苗接种单位工作人员以及其他相关人员。
第二章信息报告流程第四条信息报告的流程1. 相关人员在发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后,应立即将相关信息记录下来。
2. 相关人员应将记录的信息进行整理与统计,并填写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信息报告表。
3. 填写完毕后,相关人员应将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信息报告表提交给上级主管部门,并抄送给所在单位的负责人。
4. 上级主管部门应对收到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信息报告进行汇总和分析,并做出相应的处理措施。
第五条信息报告表的内容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信息报告表应包括以下内容:1.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病例基本信息,包括受种者姓名、性别、年龄、接种日期、接种地点等。
2. 异常反应的描述,包括症状、持续时间、严重程度等。
3. 预防接种的具体信息,包括疫苗名称、生产批号、接种剂量等。
4. 监测人员的联系方式,以便进一步了解病例信息。
第三章监测信息的分析与报告第六条监测信息的分析上级主管部门应对收到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信息进行分析,包括:1. 异常反应的发生率和分布情况。
2. 异常反应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
3. 不同类型疫苗引起异常反应的比例和特点。
第七条监测信息的报告1. 上级主管部门应将分析结果进行报告,包括异常反应情况的统计数据和分析结论,并进行相应措施的建议。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信息报告制度(4篇)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信息报告制度根据《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省疾控系统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实施方案》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
二、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在预防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发生的可能造成受种者机体器官、功能损害,且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
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接种单位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是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责任报告人。
四、责任报告人发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或者接到相关报告后,应当按照规定及时处理,填写《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卡》,报送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同时报当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五、出现死亡、严重残疾或者器官损伤、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或引起公众高度的事件时,报告人应在发现后小时以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六、发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或者接到相关报告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也应当按上述要求逐级上报上级业务部门。
七、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按照应急条例的规定进行报告。
八、报告内容主要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儿童监护人姓名、住址、接种疫苗名称、剂次、接种时间、发生反应时间和人数、主要临床特征、初步诊断和诊断单位、报告单位、报告人、报告时间等。
九、接种门诊人员在发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疑是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或者接到相关门报告应当及时向上级领导会同相关人员作出报告决定,并按规定程序及时报告。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管理制度根据《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
二、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在预防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发生的可能造成受种者机体器官、功能损害,且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信息报告制度
采取安全措施,防止数据泄露、篡改或损坏。
数据访问控制
限制对数据的访问权限,确保只有授权人员可以访问敏感信息。
05
监测信息报告的改进与建 议
信息报告的定期总结与评估
总结词
定期评估总结
详细描述
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信息报告进行定期的总结和评估,分析报告数据的趋势和变化,以便及时发 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目的
AEFI监测的目的是对预防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造成损害进行监测,以便及时发现、处理、控制和预防AEFI事件, 保障公众健康权益。
背景与重要性
背景
预防接种是控制传染病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但也可能导致一些不良反应。为了 保障公众健康权益,需要对AEFI事件进行监测。
重要性
通过AEFI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不良反应,为受种者提供医疗救助和补偿 ,同时改进疫苗接种计划和策略,提高公众对预防接种的信心和依从性。
信息数据的分析与评估
数据统计分析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识别异常反应事件的 发生率和模式。
风险评估
评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风险因素和可能的 影响,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信息共享
与相关部门和机构共享分析结果,提高协同应对 能力。
信息数据的保密与安全
数据隐私保护
确保个人隐私和敏感信息的保密性,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病例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 别、年龄、接种时间、疫苗种 类、生产厂家、批号等。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发生时 间、临床表现、初步诊断结果 等。
调查处理情况:包括采取的措 施、调查核实结果、处理意见 等。
相关风险因素信息
疫苗质量信息
包括疫苗生产厂家、批号、有效期等信息。
接种服务信息
预防接种疑似异常反应报告制度
预防接种疑似异常反应报告制度
1、应报告的预防接种副反应如下:
接种后:无其它原因腋温≥38.5℃;主诉临床症状超过24小时。
免疫接种后24小时内发生:过敏性休克;不伴过敏性休克的过敏反应;持续性(3小时以上)哭闹;晕厥;中毒性休克综合征(TSS);癔病或群发性癔病。
免疫接种后5天内发生严重局部反应:脓毒血症;注射部位脓肿(细菌性/无菌性)。
免疫接种后15天内发生:惊厥(包括热性惊厥和癫痫发作);脑病;脑炎、脑膜炎;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 过敏性紫癜。
免疫接种后3个月内发生:急性弛缓性麻痹; 臂丛神经炎;血小板减少。
卡介苗免疫接种后1-12个月发生:淋巴结炎;播散性卡介苗感染;骨炎/骨髓炎;
无时间限制:任何引起死亡、住院治疗和医生或公众认为与接种有关的其它严重或罕见的健康损害。
2、建立预防接种副反应监测登记本,专人负责。
3、发生预防接种副反应后,应及时进行必要的处理,在2小时内报告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同时填写预防接种副反应报告卡。
4、如出现死亡、严重残疾或者组织器官损伤、群体性预防接种副反应或引起公众高度关注的事件时,报告人应在发现当时内向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5、接种人员妥善保存与接种副反应有关的物证和接种资料,积极配合上级的调查,提供有关情况。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信息报告制度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信息报告制度是指针对接种疫苗后可能出现的异常反应情况进行监测和报告的一种制度。
其目的是及时了解疫苗的安全性和接种效果,保障公众的健康和安全。
该制度的实施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异常反应监测人员培训:相关机构需要对从事异常反应监测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包括监测方法、记录方式、报告要求等内容,确保监测工作能够规范、准确地进行。
2. 异常反应报告机制:机构需要建立起异常反应报告的机制,确保各级医疗机构、疾病控制机构等能够及时报告疫苗接种后的异常反应情况。
报告的内容应包括疫苗接种者的基本信息、接种疫苗种类、反应症状、病例严重性等内容。
3. 数据收集和分析:收集报告的异常反应数据,并进行分析。
通过对数据的汇总、整理和分析,可以统计出接种疫苗后可能出现的常见异常反应情况,及时发现异常反应的趋势和规律。
4. 结果公布和信息通报:监测机构需要定期公布监测结果,将异常反应信息通报给各级卫生部门、医疗机构和公众。
同时,还需要做好信息的科学解读和有效的风险沟通,减少不必要的恐慌和误解。
通过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信息报告制度,可以及时发现和掌握接种疫苗后的异常反应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
公众的健康。
同时,也可以为疫苗的研发和监管提供参考依据,保障疫苗的质量和安全性。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和处理制度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和处理制度第一章总则为加强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报告、处理与评估,保障公众健康,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相关法规,制定本制度。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指接种疫苗后出现的与疫苗接种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异常反应,及时报告和处理这些反应对于提高接种安全性、增强公众信任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章目标与适用范围2.1 目标1. 确保所有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能够被及时、准确地报告和处理。
2. 提高医疗机构和接种单位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识别和处理能力。
3. 通过建立有效的报告和处理流程,减少接种异常反应对公众健康的影响。
2.2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参与预防接种的医疗机构、接种单位及相关工作人员,包括但不限于:1. 公立医院2.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 疫苗接种点4. 相关公共卫生机构第三章管理规范3.1 异常反应的定义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包括但不限于:1. 轻度反应:发热、注射部位红肿、疼痛等。
2. 中度反应:持续高热、过敏性皮疹、呕吐等。
3. 重度反应:休克、癫痫发作、神经系统损伤等。
3.2 报告规范所有接种单位应按照以下规范进行异常反应的报告:1. 发生异常反应后,应立即记录反应的时间、症状、严重程度及处理措施。
2. 报告应在48小时内提交给负责的公共卫生机构。
3. 报告内容应真实、准确,并附上相关病例资料及医疗记录。
第四章操作流程4.1 监测与识别1. 接种单位应配备专门人员负责接种后异常反应的监测与识别,定期培训相关工作人员。
2. 对于接种后出现的不适症状,需及时评估其与接种的关联性。
4.2 报告流程1. 确认异常反应后,填写《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表》,内容包括患者基本信息、接种疫苗种类、接种时间及异常反应情况等。
2. 报告表由接种单位负责人签字确认后,提交至所在区域的公共卫生机构。
3. 公共卫生机构应在接到报告后进行信息核实,并将结果反馈给接种单位。
4.3 处理程序1. 对于轻度反应,接种单位应给予适当的对症处理,并进行观察。
2023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信息报告制度
2023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信息报告制度在预防接种领域的实施是为了确保接种活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本报告就该制度进行详细介绍,包括背景、目的、应用范围、具体内容、流程和监管机制等方面。
一、背景:预防接种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重要手段,能有效降低疾病的发生率和传播速度。
然而,接种过程中可能出现异常反应,包括局部和全身反应,少数情况下可能引发严重后果。
为了及时掌握异常反应的情况,采取科学合理的监测和报告制度势在必行。
二、目的:该制度的目的是通过监测和报告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时发现和掌握问题,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确保接种活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通过透明的信息报告和公开,提高公众对预防接种的信心和参与度。
三、应用范围:该制度适用于所有预防接种活动,包括疫苗接种、特殊人群接种、群体接种等。
适用对象为所有接种者和接种单位。
四、具体内容:1.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定义:指接种后发生的与接种有关的不良反应或后果,包括但不限于局部肿胀、发红、疼痛等;全身反应如高热、过敏反应等。
2.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报告:接种单位应及时将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情况报告给所在地的疾控机构,并填写相应的报告表格,包括接种者的基本信息、接种疫苗的情况、异常反应的症状及处理情况等。
3.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疾控机构将对报告的情况进行登记和统计,建立数据库,进行分析和评估。
同时,可通过调查研究等方法,深入了解疑似异常反应的原因和影响。
五、流程:1. 接种单位发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情况,立即采取相应的急救和处理措施,同时记录相关信息。
2. 接种单位将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情况报告给所在地的疾控机构,并填写相应的报告表格。
3. 疾控机构收到报告后,进行登记和统计,并对相关情况进行评估和分析。
4. 疾控机构将统计和分析结果上报给上级主管部门,并发布相关信息,提醒接种单位加强监测和防控措施。
5. 相关部门在疫苗研发、生产和使用的各个环节中,加强质量管理和监督,确保疫苗的安全性和质量稳定。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信息报告制度范文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信息报告制度范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做好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工作,准确、及时、全面掌握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信息,确保公众接种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信息报告制度是指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规范、定期收集、报送和公布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情况。
第三条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信息报告制度适用于全国范围内所有预防接种单位、医疗机构、疫苗生产企业等涉及预防接种工作的相关单位和个人。
第四条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信息报告制度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卫健委”)负责组织实施,并与相关行政部门密切合作。
第二章报告对象与责任第五条各类预防接种单位、医疗机构、疫苗生产企业等均具有报告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责任。
第六条预防接种单位、医疗机构、疫苗生产企业等应建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报告制度,明确具体负责人和报告程序,并公开相关信息。
第三章报告内容和要求第七条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报告内容应包括以下情况:(一)患者个人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住址、联系方式等;(二)疫苗接种情况:包括疫苗种类、接种时间、接种地点等;(三)异常反应发生情况:包括异常反应的类型、严重程度、持续时间等;(四)其他相关信息:包括疫苗批号、生产企业、接种人员信息等。
第八条报告应准确、真实、完整,不得有任何虚假陈述或隐瞒重要信息。
第九条各单位应设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报告负责人,负责整理、统计、汇总异常反应报告,并按规定时间报送国家卫健委。
第四章报告途径和时限第十条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应及时上报。
第十一条各单位可以通过以下途径上报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一)报告系统:国家卫健委建立统一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报告系统,各单位可以通过该系统进行报告;(二)电话报告:各单位可以拨打国家卫健委设立的疫苗异常反应报告热线进行报告;(三)电子邮件报告:各单位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将报告直接发送至国家卫健委指定邮箱。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制度范本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制度范本接种疫苗是一种重要的公共卫生措施,为了确保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及及时监测和处理接种异常反应的情况,我们建立了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制度。
以下是该制度的范本: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制度范本(二)1. 目的:本报告制度的目的是监测和评估预防接种程序中出现的异常反应,并及时采取措施保障公众的健康和安全。
2. 适用范围:本报告制度适用于所有预防接种活动,包括但不限于疫苗接种点、医疗机构和学校等。
3. 报告对象:所有接种疫苗的个人和机构都有责任向相关部门报告接种异常反应的情况。
4. 报告内容: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 接种疫苗的种类和批号- 异常反应的症状和时间- 相关的医疗就诊信息和处理措施5. 报告渠道: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可以通过以下渠道提交:- 医疗机构内部的预防接种相关部门- 卫生部门指定的报告平台或系统- 电话报告或线上填写报告表格6. 报告时限:接种异常反应应尽快报告,最迟不超过24小时内提交报告。
7. 报告机构的责任:报告机构应密切监测接种异常反应的情况,及时对异常反应进行评估和处理,并向卫生部门提供相关数据和信息。
8. 监测和评估:卫生部门将根据报告数据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采取措施保障公众的健康和安全。
相关部门也将对报告机构进行回访和检查,确保报告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9. 保密与隐私:所有报告信息应严格保密,不得泄露个人隐私信息。
10. 处罚与奖励:对于恶意隐瞒、虚报或故意误导的报告行为,将依法追究责任。
对于及时、准确报告的个人和机构,将给予相应的奖励和表彰。
以上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制度的范本,具体实施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制度
根据《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预防接种工作规范》、《云南省疾控系统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实施方案》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
二、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在预防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发生的可能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且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
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接种单位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是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责任报告人。
四、责任报告人发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或者接到相关报告后,应当按照规定及时处理,填写《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卡》,报送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同时报当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五、出现死亡、严重残疾或者组织器官损伤、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或引起公众高度关注的事件时,报告人应在发现后2
小时以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六、发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或者接到相关报告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也应当按上述要求逐级上报上级业务部门。
七、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按照应急条例的规定进行报告。
八、报告内容主要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儿童监护人姓名、住址、接种疫苗名称、剂次、接种时间、发生反应时间和人数、主要临床特征、初步诊断和诊断单位、报告单位、报告人、报告时间等。
九、接种门诊人员在发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疑是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或者接到相关门报告应当及时向上级领导会同相关人员作出报告决定,并按规定程序及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