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节日:斗牛节(中国传统节日)

合集下载

中国民间故事-侗家斗牛节的来历

中国民间故事-侗家斗牛节的来历

中国民间故事-侗家⽃⽜节的来历 未婚⼥⼦在农历四⽉初⼋⽇,相好的⼥友们要凑些⽶、油盐、菜肴到野外去“打平伙”,带着“⼥书”去吟唱,畅谈美丽⼈⽣。

因这⼀天,男⼈都赶着⽜牯到野外去⽃⽜,因此,⼥⼦习惯也把她们的活动叫“⽃⽜节”。

那么⽃⽜节的来历是什么呢?下⾯我们就来看看中国民间故事-侗家⽃⽜节的来历吧! 侗家⽃⽜节的来历 在远古时候,侗家⼈是不兴⽃⽜。

后来,也记不清是哪朝哪代,有个叫爱⽜⽼者兴起⽃⽜活动。

爱⽜⽼者住在⽜王寨。

他从会⾛路时候起,就跟着⽜屁股转,对⽜感情很深。

后来,他以放⽜为⽣。

⼀晃眼,已经年过四⼗,不知道养了多少头⽜,但没有⼀头是他满意。

他决⼼⾛村串寨买⼀头好⽜。

也不知他⾛过多少村,串去多少户,花了多少年,⽜王寨⼈们只记他回到家那年,两鬓已经斑⽩了。

他跟⽜打了⼏⼗年交道,⽜好坏他⼀眼就可以辨别出来。

从⽜眼到⽜⿐,从⽜⽑到⽜蹄,他都能看出优劣。

你若同他摆⽜门⼦,他三天三夜也摆不完。

他来到⼀个叫沟洞地⽅,发现了⼀头宝⽜,⾼兴极了。

“嘎⽼,你这⽜卖不卖 ”他这样问养⽜⼈。

养⽜⽼者早听说爱⽜⽼者是个识马认⽜能⼿。

“他既然想买,我这头⽜⼀定不差。

”养⽜⽼者⼼⾥这样想。

确,养⽜⽼者这头⽜来历是不平凡,它祖宗原住在⽩⽔洞。

⼀天,⽜祖宗突然失踪了。

养⽜⽼者祖宗找了好久也找不到。

后来顺着⽜蹄印,找到沟洞,才把⽜找到。

⽜主⼈见沟洞是个⼭清⽔秀好地⽅,就在这⼉定居下来。

这以后,那⽼⽜死了,⼜有⽜崽,⼜有⽜孙……养⽜⽼者⼀家如今也变成⼀寨⼈了。

⾃从他祖宗跟⽜祖宗来到沟洞,他家喂猪猪长肥,养鸭鸭不瘟,种⽠⽠,种⾖⾖,真是⼈发千⼝,粮发万担。

由于这⽜有这样⼀段不平凡来历,养⽜⽼者有意把⽜价抬⾼⾼。

谁知爱⽜⽼者⼀声不响就把⽜买下了。

爱⽜⽼者刚把⽜牵出门,有个好⼼⼈劝他道:“嘎⽼,你买拐了!”“你晓个屁!”爱⽜⽼者捋捋胡⼦,像胜似,笑眯眯地对那个⼈说,“这是头保家⽜,了它,⼈旺家发,是个⽆价之宝嘞!”“何以见”那⼈不解地问。

侗族的节日风俗有什么

侗族的节日风俗有什么

侗族的节日风俗有什么侗族的节日风俗有什么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每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的传统节日以及流传下来的风俗习惯。

那么,侗族的节日风俗有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到的相关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侗族的节日风俗---斗牛节每年农历二月与八月的亥日。

侗族喜欢斗牛,每个村寨都饲养有专供比赛用的“水牛王”。

“牛王”的圈多建在鼓楼附近,干净通风,称为“牛宫”。

牛王有专人割草担水拌料伺候,还要经常供给蜂蜜、猪油、米酒等食物。

“牛王”体格硕大而健壮,浑身滚瓜流油,犄角粗壮尖利,象张开的钢杈。

节前青年人吹着芦笙到村寨去“送约”邀请对手。

“送约”之后,便到“牛宫”前吹奏芦笙,敬祭3日,替牛“养心”。

节期一到,群众集汇于斗牛场周围,参赛“牛王”在芦笙伴奏下开始“踩场”:青年手举写有“牛王”的“马牌”前行,昂首挺胸,“牛”气十足。

“马牌”后紧随举着木制“兵器”的卫队和鼓乐队。

“牛王”犄角上镶戴着铮亮的铁套,头披红缎,背驮“双龙抢宝”牛王塔,塔上插有4面令旗和两根长长的野鸡翎,象古代的将军一样。

牛脖上挂有一串铜铃,悬在胸前,朗朗有声。

“踩场”结束后,牛王退场。

三声铁炮轰鸣,正式斗牛开始。

牛倌把点燃的两把火分别抛到自己的“牛王”前边,同时放开手中缰绳,两牛冲向对方,群众敲锣呐喊助威。

败方彩旗要允许胜方的姑娘们“抢走”。

获胜的“牛王”披红挂彩,再度入场接受欢呼。

若打得难解难分,就要用棕绳套住牛后腿拉开,握手言和。

几天后,胜方姑娘去送还败方彩旗,败方小伙子设宴款待,陪唱“大歌”,并赠礼品“赎旗”。

哪个寨子的“牛王”能获胜,是全寨的荣耀,所以斗牛后有群众性歌舞饮宴庆祝。

近年贵州省的侗族“牛王”,还到一些大城市去表演角斗。

侗族的节日风俗---侗年根据侗历来确定的新年。

一般为农历十月底或十一月初。

现大部分侗族均不过此年。

仅有部分地方仍过侗年。

这些地方每年过两种年。

称侗年为小年。

春节为大年。

榕江七十二寨一带的侗寨于农历十一月初过侗年。

侗族的斗牛节的作文

侗族的斗牛节的作文

侗族的斗牛节的作文《热闹的侗族斗牛节》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侗族的斗牛节吗?那可真是太热闹啦!每年到了斗牛节的时候,村子里就像过年一样。

大家都穿着漂亮的衣服,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容。

在斗牛场上,两头强壮的大水牛瞪着大大的眼睛,气势汹汹。

它们的角又尖又硬,好像在说:“我可不会怕你!”当比赛开始的哨声响起,两头牛就像勇猛的战士一样冲了过去,它们用力地顶撞着对方,发出“砰砰”的声音。

周围的人们都在大声地呼喊加油,那场面别提多激动人心啦!我看到有一头牛特别厉害,它一下子就把对手顶得连连后退,赢得了胜利。

大家都为它鼓掌欢呼,主人也高兴得合不拢嘴。

侗族的斗牛节真是有趣又热闹,我太喜欢啦!《有趣的侗族斗牛节》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讲侗族的斗牛节。

一到斗牛节,整个侗族的村子都热闹起来。

大人们早早地就开始准备,小孩们也跟着兴奋地跑来跑去。

我看到斗牛场里,好多人围在一起。

两头大水牛威风凛凛地站在那里。

它们身上的毛油光发亮,肌肉鼓鼓的,一看就特别强壮。

比赛一开始,两头牛就拼命地冲上去,牛角撞在一起,发出巨大的声响。

有一头牛很聪明,它趁另一头牛不注意,猛地一用力,就把对方顶得摔倒在地上。

大家都哈哈大笑起来。

我还听说,赢得比赛的牛和它的主人会特别有面子,会受到大家的尊敬和赞扬。

侗族的斗牛节可真是太有趣啦,我真想再去看看!《侗族斗牛节的欢乐时光》小朋友们,我跟你们说,侗族的斗牛节真是太棒啦!那天,我跟着爸爸妈妈一起去参加。

刚到那里,就听到到处都是欢声笑语。

走进斗牛场,只见两头高大的水牛已经准备好战斗啦。

它们看起来很凶,其实心里都想着要争第一呢。

比赛一开始,它们就激烈地斗起来。

其中一头牛特别猛,一下子就把另一头牛撞得差点摔倒。

大家都紧张得握紧了拳头。

胜利的那头牛骄傲地叫了几声,好像在说:“我是最厉害的!”它的主人也高兴得跳了起来。

这一天,大家都玩得特别开心,我也永远忘不了这段欢乐的时光。

《难忘的侗族斗牛节》小朋友们,我有一个特别难忘的经历要和你们分享,那就是侗族的斗牛节。

侗族特色

侗族特色

行歌坐月的青年男女
火塘
火塘,又叫“火坑”,也有的地方称“火铺”。 是在房内用土铺成的1米见方的土地。以 前,火塘裏立有三块石头,以备烧火煮饭 之用。后来,都改用铁三脚架。主火塘裏 终年烟火缭绕,白天煮饭,晚上烤火取暖。 燃料为木柴。在许多少数民族中,火塘是 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每年都要进行 火塘祭祀,祈求家人安泰。
正装修的木房
木房内部
天柱三门塘的房屋
鼓楼是侗族村寨
标志性的建筑, 凡是侗寨,必有 鼓楼。据侗族老 人的介绍,鼓楼
被喻为侗寨的“遮
荫树”,如果寨子 里没有了“遮荫树”, 寨子就没有凝聚力, 就不会发达兴旺。
• 每当夜幕降临,鼓楼灯火辉煌,夜校学员在此潜心 学文化。每逢佳节,村民欢聚鼓楼坪,欢庆起舞, 男女唱歌,热闹非凡。闻名于世的“侗族大歌”, 就常在这里传唱。广大的青年男女,更把鼓楼作 为传播爱情种子的乐园,在这里“行歌坐月”, 轻歌曼舞,互相倾诉爱慕之情。鼓楼是侗寨的心 脏,是侗族人民聪明才智的结晶。 外形像个 多面体的宝塔。一般高20多米,11层至顶,全靠 16根杉木柱支撑。楼心宽阔平整,约10平方米见 方,中间用石头砌有大火塘,四周有木栏杆,设 有长条木凳,供歇息使用。楼的尖顶处,筑有宝 葫芦或千年鹤,象征寨子吉祥平安。楼檐角突出 翘起,给人以玲珑雅致,如飞似跃之感。
侗节
侗族斗牛节 “斗牛节”是侗族同胞的传统节日 侗家喜欢斗牛,村村寨寨都饲养 着善斗的“水牛王”。“斗牛节” 每年农历的二月或八月里逢“亥” 日子里举行。
侗族一些美食
侗族人民的饮食以大米为主要食物,平坝地区以粳米 为主,山区则多食糯米。普遍喜食辣椒和酸味。
社饭
糍粑
织布
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起源于 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 2500多年的历史,是在中 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 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 声的民间合唱形式。

民族节日

民族节日

我国少数民族的节日非常繁多,以下介绍几种:1、马奶节:蒙古族2、那达慕大会:蒙古族3、圣纪节:回族、维吾尔、哈萨克、东乡、撒拉、塔吉克、乌兹别克、柯尔柯孜、塔塔尔、保安等4、开斋节:同圣纪节的民族5、古尔邦节:同圣纪节的民族6、藏历年:藏族、门巴等民族7、传召:藏族8、萨葛达瓦节:藏族、门巴族9、雪顿节:藏族9、沐浴节:藏族10、三月三:藏族11、爬坡节:苗族12、龙船节:苗族13、芦笙节:苗族14、苗年:苗族15、彝年:彝族16、跳公节:彝族17、火把节:彝族、哈尼族、白族、僳僳族、佤族、拉祜族、纳西族、布朗族、普米族等民族18、赶花街:彝族19、吃立节:壮族20、歌圩:壮族21、老人节:朝鲜族22、秋夕节:朝鲜族23、土王节:侗族24、冬节:侗族25、斗牛节:侗族26、赶坪节:侗族27、赶鸟节:瑶族28、三月街:白族29、绕三灵:白族30、过赶年:土家族31、那吾鲁孜节:哈萨克族32、泼水节:傣族、布朗族、阿昌族、德昂族等民族33、卯节:水族34、端节:水族35、海坡会:纳西族36、花儿会:土族、回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裕固族等民族37、羌年:羌族38、转山会:普米族39、大年:普米族40、乞脱乞迪尔节:塔吉克族另外,春节、元宵节、立春节、二月二、上巳节、花朝节、清明节、活佛节、端午节、六月六、七夕、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立冬节、除夕等节日是汉族及全国各民族的重要节日。

我国的行政区划行政区划是指一个国家行政管理的区域组织系统。

它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又为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服务。

国家根据政权建设、经济建设和行政管理的需要,在有关法律规定下,考虑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民族、人口、文化、风俗等因素,依据一定原则,将全国领土划分成若干层次级别、大小不等的行政区划,并在驻地(行政中心)设置相应的地方国家机关,实施行政管理。

我国的行政单位,就是根据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巩固国防力量,有利于对全国经济建设进行有计划的统一领导,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有利于增进全国各民族的团结,加强民族区域自治,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等原则而划分的。

谈黔东南侗族文化

谈黔东南侗族文化

谈黔东南侗族文化作者:陈全瑶潘齐欣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5年第02期黔东南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缩影,是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蕴含丰富的民族文化。

黔东南同时是最具少数民族特色的地区之一。

侗族由来已久,民族文化独具一格,在经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已经逐渐被淡化,传承和发扬侗族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黔东南背景下的侗族文化进行深入的解析,同时也将会从建筑、语言、服饰特点、歌谣以及节日来揭示黔东南侗族文化的深刻内涵。

一、引言黔东南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民族节日更是丰富多彩。

侗族有祭萨节、摔跤节、斗牛会、尝新节、侗年等,不仅节日众多,而且各具特色,民族气息浓厚。

有独特的建筑、语言、服饰、歌谣和节日。

侗族有着多元的民族文化,需要让更多的人了解侗族节日的不同方式以及侗族人的民族特色。

侗族有着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而且每个传统节日都有着各自独特的一面,每个节日都体现出侗族人的素质以及民族文化,同时还不知经历了多少变故才演变成今天独特的侗族文化,成为黔东南文化的重要元素。

二、侗族族源及其文化渊源侗族文化历史悠久,传说侗族是由“骆越”的一支发展而来,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称呼,先秦时期称为“百越”,秦时称为“黔中蛮”,汉时称为“武陵蛮”或者“武溪蛮”,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僚”唐代在称僚的同时又称“僚浒”、“乌浒”这些都是与其他民族的共称,在北宋有了独自的称呼,“佶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正式称为“侗族”[1]。

黔东南州的侗族最迟由广西都柳江北上迁徙而来,当地的侗族古歌《侗族祖先哪里来》所说的也是如此,迁徙原因主要是人口增加,土地紧缺。

现如今主要分布于黔东南黎平、从江、榕江、锦屏、天柱等地区,不同地区的侗族文化存在差异。

侗族在与其他民族的交往过程中,其文化、习俗相互交融,产生许多相似之处。

三、侗族传统建筑及其文化内涵建筑是文化的凝固,每一个民族独特的文化都能从建筑中表现出来。

侗族文化主要体现在鼓楼、风雨桥、吊脚楼、寨门等建筑上。

侗族节有哪些节日

侗族节有哪些节日

侗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贵州、湖南、广西、湖北、广东等地。

其传统节日有三月三、尝新节、斗牛节、林王节、牛神节、芦笙节等等。

侗族的传统节日侗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
侗族“三月三”又名“播种节”,节日当天,人们便吹芦笙唱歌、走访亲友,并相互提醒该忙农事了。

尝新节时间是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节日早晨,各家主妇蒸好新米饭,煮好鲜鱼,即邀年老客人,带着儿童来到田间,祭祀祖先,然后全家聚餐,以此预祝五谷丰登。

斗牛节是在每年农历的二月或八月里逢“亥”的日子里举行,节前,各自约好对手,节日当天进行比赛,得胜的“牛王”会被披上红布,以示祝贺。

侗族节日

侗族节日

有趣的黄岗“抬官人”由黎平县城往南60公里,到一个十分古朴的侗族村寨,叫黄岗。

黄岗属黎平县双江乡,位于乡驻地偏南9公里。

寨上有10个村民小组,1300人,全都是侗族。

黄岗地处高山,海拔730米。

坐落在一个云雾缭绕,青山簇拥的高山峡谷中。

黄岗的侗语名字叫“王杠”,相传,建寨初年,寨上有一个勇士叫“杠”,其力大无比,又肯为寨民们办事,被拥戴为王,故以其名称寨名为“王杠”,汉语谐称为黄岗。

黄岗的侗族大歌唱得很好,男女老少都会唱,与被命名为“大歌之乡”的从江小黄仅一山之隔,两寨山水相连,睦邻友好,时常你来我往,开展文化交流活动。

黄岗的民族节日有3月的播种节、6月的收秧门节、6月15的喊天节、春节等。

每年正月初七,有一项侗胞非常喜爱的传统文化娱乐活动——“店宁蒙”。

汉语意为“抬官人”。

就是为了纪念那位叫“杠”的王,那位为民作主的“官人”。

相传此项活动已有600余年的历史。

抬官人活动分两天进行,第一天是黄岗上寨抬,下寨的人去迎送,第二天是下寨抬。

抬官人这天,全寨人和邻近村寨的人们穿上节日盛装,兴高采烈地参与活动。

抬官人的滑竿是用毛竹做成的,分两种,一种是官人坐的,上有遮阴的罩,称为官轿。

另一种是小孩坐的,做成双头马,称为马群。

为些官轿和马群都是在抬官人坐活动的头几天,由心灵手巧的寨上人上山砍来竹木,买来花布毛毯等,大家动手扎制而成的。

官轿只有四抬,由下寨推选出四个人乘坐,马群却有30多抬,由60多个小孩乘坐。

“官人”的条件是为人正直,德高望重,家境好,年龄不超过40岁。

黄岗抬官人有一条固定的路线,称为“官路”,在官路上设有14处“卡”,姑娘在这些个卡上拦路待官,唱歌颂官,智取“官人”囊中之财。

“官人”乘坐在官轿上,随行青年前呼拥,官人一言不发,正襟危坐,好不威风。

但遇到唱歌的姑娘们,他也得散发些银两给以答谢。

有一首歌是这样唱的:何处来的官贵人,生得秀丽面目真白净;耳朵如象大扇子,脸宽好似大铜盆,见着百姓你就快把金银散,哪有官人进寨不救民……姑娘们每唱完一首歌,“官人”就将钱递出,直至递完所有关卡为止。

侗族春节习俗

侗族春节习俗

---------------------------------------------------------------范文最新推荐------------------------------------------------------侗族春节习俗侗族春节习俗侗族人民过年期间,具有特色的群众活动是“打同年”。

这项活动,同汉族过年“团拜”相类似。

庞大的乐队和歌舞队到达一个村子时,该村的妇女排成队伍,用唱歌的形式提出各种问题,队伍中的人也要用歌声给予回答。

好比电影《刘三姐》中的对歌那样,一唱一和,别具风味,歌声回荡,格外热闹,显得豪放、热烈。

节日期间,侗族人民斗牛活动也饶有风趣。

侗族人民自古就有斗牛这一传统娱乐活动。

民间流传的《斗牛古词》中说道:“孔明天相号召娱乐,苗、侗祖宗凑银买牛,吹笙斗牛,乐而忘返。

”过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民间称为过小年,是祭祀灶君的节日。

山西境内,绝大部分地区是腊月二十三日祭灶。

只有榆社、文水、黎城、阳城等少数地方是腊月二十四日祭灶。

在晋北地区流传着“腊月二十三、灶君爷爷您上天,嘴里吃了糖饧板,玉皇面前免开言,回到咱家过大年,有米有面有衣穿”的民歌,表现了对美好生活1 / 3的追求与向往。

腊月二十三后,家家户户要蒸花馍。

大体上分为敬神和走亲戚用的两种类型。

前者庄重,后者花梢。

特别要制做一个大枣山,以备供奉灶君。

“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

这往往是民间女性一展灵巧手艺的大好机会,一个花馍,就是一件手工艺品。

邯郸除夕扔愁帽古赵京都邯郸,在除夕欢庆活动中,流传着一种奇异的风俗扔愁帽。

扔愁帽,都在除夕夜深人静之时进行。

各家和户的大人、孩子,临睡前,都把头上戴过的旧帽子或旧头巾,悄悄扔到大街上。

第二天,打扫街道时,再把它们清扫到墙旮旯里,到下月十五夜晚烤“怕灵火”时烧掉。

老人说,这样做,可以扔掉一年的旧愁,迎来一年的新喜。

相传,这一习俗,起自战国末年。

秦始皇打败齐、楚等国,派大将章邯出兵赵国。

侗族传统节日

侗族传统节日

侗族传统节日侗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等地。

作为一个重要的民族,侗族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不仅仅是丰富族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展示了侗族独特的文化魅力。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侗族传统节日及其特点。

1. 侗族农事节日-“侗妹节”侗妹节是侗族传统的重要节日,也是侗族农事节日的代表。

一般在农历五月初五举行,是庆祝丰收与繁衍的盛大庆典。

在节日期间,男女青年穿着传统侗族服饰,参与歌舞表演,举行祭祀仪式和各种游乐活动。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侗妹节上的侗族歌舞表演以其优美的旋律和精彩的动作而闻名,让人陶醉其中。

2. 侗族祭祀节日-“千户抬轿”千户抬轿是侗族一年一度的重大祭祀节日,通常在农历六月初六或七月初一举行。

在这一天,侗族人民会出动大量的人力物力将装饰精美的巨型轿子高举而起,游行穿行于村落的街道上。

这不仅是一种对神灵的庄重仪式,也是侗族人民展示团结与力量的象征。

此外,抬轿活动还与侗族传统的男女交际方式有关,让年轻男女有机会相互接触和约会。

3. 侗族传统婚礼节日-“赶婚节”赶婚节是侗族传统婚礼节日,也是侗族男女走入婚姻的重要仪式。

在这一天,侗族男子要穿上盛装,骑着马,带领队伍到新娘家里“抢亲”。

而新娘家的女子则会表演特殊排舞,速度快的才是佼佼者。

这是一种寻求自由爱情的传统方式,也是展示侗族婚姻制度的风采。

4. 侗族传统杂技节日-“竹筒舞”在侗族的传统节日中,竹筒舞是一项引人注目且独具特色的杂技表演。

演员们利用竹筒将自己固定在树上或高架平台上,通过高低转动身体以舞动竹筒,非常考验演员的平衡和技巧。

这项独特的表演不仅能吸引游客的目光,也是侗族人民欢庆节日的一种方式。

总结:侗族传统节日凝聚了侗族人民对丰收、庆祝、祭祀的热爱与期待。

它们体现了侗族的文化魅力和民族精神,也丰富了中国的多民族文化。

通过了解和传承这些传统节日,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侗族的民俗风情,促进不同民族的交流与团结。

让我们一起在这些传统节日中感受到浓厚的侗族文化氛围,共同庆祝侗族的独特魅力。

民族趣节之四斗牛节

民族趣节之四斗牛节

民族趣节之四斗牛节斗牛节,是侗族民间传统的游乐节日。

节日一般于春秋两季,即农历二月或八月逢亥日举行。

在侗乡,各村寨都饲养有善斗的“水牛王”。

其牛栏象“宫殿”般建在鼓楼前的地坪上。

门口还贴有“仁里今出大碰王,圣地兹生勇猛将”之类的对联。

“牛王”有专人饲养,并常用蜂蜜、猪油、烧酒等上乘食物喂之。

在斗牛节前夕,由后生青年吹着芦笙到外村寨邀约敌手,俗称“送约”。

在答应参战的牛王“宫”前,人们吹芦笙,鸣锣放炮,热闹非常,并以鱼食祭祀三天,谓之替牛“养心”,且通宵达旦。

亥日凌晨,牛王在锣鼓芦笙乐中被前呼后拥地牵到人山人海的斗牛场上。

牛王的营地里,旌旗环绕,戒备森严。

中午时分,“踩场”(牛王入场示威仪式)开始。

斗牛队伍轮流入场示威,一名男性壮年,高举着写有牛王美称的牌子在前开道,打锣鼓吹芦笙者跟随,刀斧手举起金爪斧钺,寨老身穿古装持伞走在中间,后面的人们手持旌旗大纛,拥着镶有铁角、罩红缎、背插令旗雉尾,颈吊铜铃的斗牛,在两名头戴白鹤尾、身穿翠色衣的壮实青年,牵着牛王威风凛凛地走入斗牛场,护着斗牛绕场三圈。

这种仪式俗称“踩塘”。

各个斗牛“踩塘”完毕,斗牛开始。

比赛场上,对手由两端走入,一手牵牛,一手持火把,待铁炮一响,牵牛者便将手中火把向前一抛。

两头牛王四蹄腾空,象箭一般地朝对方冲去,“轰”的一声碰在一起,各自施展角技。

若久斗不分胜负,便用绳子拴住牛脚解脱,最后平分秋色;若一方失败了,胜者乘胜追击,姑娘们跑去将“败将”旌旗夺走,胜者再次披红挂彩入场示威。

待约定的牛王一双一对地较量过后,斗牛活动也就结束了。

几天以后,姑娘送回败者旌旗,受到这个村寨的小伙子盛情接待,并奉上赎旗彩礼,陪姑娘们唱大歌几天,临走时吹奏芦笙欢送。

此外,得胜的牛王主人也要犒劳自己的“勇士”。

天柱、锦屏一带斗牛活动,多在农历九月间举行,俗称“安瓦”,斗牛尊称“圣牛”。

九月初九凌晨,各寨圣牛在炮声中出圈,向斗牛场边的村寨集中;各家各户闻炮声也牵着自己的斗牛尾随于后。

“圣牯”与“牛籍”——侗族斗牛活动中的仪式与习惯法规则

“圣牯”与“牛籍”——侗族斗牛活动中的仪式与习惯法规则

知 : 寨妇 女 不 准做 针 线 活 , 准 舂 米 , 全 不 男人 不准 拿枪 等 , 式 通 知 之 后 全 村 人 必 须 执 行 。 当地 人 正
认 为所限 制的 行 为都 具 有 “ 击 性 ” 会 损伤 牛 的 打 , 锐气 , 弱斗牛 的战斗 力 , 减 影响斗 牛 的获 胜 。
以中堂 为中心 邀 请 周 围各 寨 举 行 斗 牛 , 牛 堂 上 斗 人 山人海 , 有的 多达数 万 人 , 现 侗 寨 文娱 活 动 的 展 盛景 。斗 牛文 化 已成 为侗 族 文 化 的一 部 分 , 与人 们生 活紧 密相连 , 在活 动 中还 出现 了无数 “ 迷 ” 牛 , 甚至 还有女 “ 牛迷 ” 。据 民间 相 传 , 江县 乐里 镇 榕 瑞里 村有一 位姑 娘 , 因寨 里有 一 个 斗牛 堂 , 年举 年
行斗 牛活 动 , 场 场 必 到 , 了 每 年 都 能 看 上 斗 她 为
牛 。 一直不 肯嫁 到外 村 , 后老 死 在 娘 家。全 村 她 最 人感 叹她对 斗 牛 的热 爱 , 致 通 过 允 许 她 葬 在 斗 一 牛场 的 山坡 下 , 了她 永远看 斗 牛的梦 。 圆
二 、 斗牛” “ 中的禁忌
款 规 。过 去侗 寨一 般每 隔 3年 集一 次小 款 , 集 5年 次 大款 , 亦复 如此 , 牛复 誓 , 温 或 增 补款 规 , 杀 重 继 续保 持联 盟 关 系。

同 , 有所 区别 , 文 对侗 族 斗 牛 文化 中仪 式 与 规 也 本 则进 行探 讨 。
侗 族“ 斗牛” 文化 中的仪式 水 牛是侗 族 人 民 的 图腾 , 日 常生 活 中 崇 牛 在
生产 , 以侗族 都在 秋 后 和 节 日喜 庆 时举 行 斗 牛 所 活动 。

侗族节日

侗族节日

侗族节日二月二节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是“萨神”的祭日。

“萨神”即最古老的祖神,侗族自称是萨的后裔。

这天全寨都把外嫁的女儿接回村,杀猪宰羊,在萨堂摆酒宴,进行集体祭祀。

还诵念歌诵“萨神”祭词,跳祭祀舞蹈、对歌等等,异常隆重。

三月三节(侗)农历的三月初三是播种节,到了农历三月初三就可以下种育秧了。

这天各地方村寨之间互访,集体作客,邻近村寨的大聚会,历时三、四天。

有的青年男女集体约会,唱对歌、赛歌,互相赠送礼物,然后一双双、一对对进入情网。

有的地方又叫“恋爱节”。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侗族祖先居住的地方,有很古老的桐木树,每年三月三开花。

桐树开花时,种下谷种,禾苗长得又齐又壮。

寨老们决定,每年“三月三”为播种节,并进行庆祝活动。

从三月一日起,各家的主妇、姑娘们为节日准备米酒、佳肴,姑娘、后生们为各自的情人准备礼物。

还有一种传说,是萨神托梦给各村款首,要在“三月三”农忙之前,给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时间,因而“三月三”也往往是青年们的“歌会节”,通过对歌达到互相了解的目的。

四月八节农历四月初八是侗族的“牛节”。

传说四月八是牛的诞辰日。

这一天吃黑糯米饭。

清早家家户户都给牛洗澡,让牛休息一天,也要用黑米饭喂牛,表示对牛的敬意。

侗年在每年的农历十一月初是侗年比侗族以农业经济为主,四时劳作,以农忙、农闲、收获季节为节日。

由于农历十一月的一切农耕事务完毕。

这时禾谷满仓,禽畜满圈,正是庆祝丰收之时。

家家杀猪宰羊,以示庆贺。

各村寨举行大规模的踩堂歌、跳芦笙舞、放鞭炮等等。

由于与汉族交往频繁,特别近数十年受汉族习惯影响,很多地方也以春节过年。

并被春节代替。

但仍有一些依照古习,在农历十一月初过侗年。

忌戊日每年年初的六个戊日,即戊子、戊寅、戊辰、戊午、戊甲、戊戌,不准动土、不准进菜园、不准挑水。

据传,戊日动土,田被冲走,戊日下田,天旱三年,戊日挑水,穷得如洗。

逢戊日,老年人在鼓楼里谈天,唱琵琶歌;青年妇女到通道与广西交界的云雾山,举行盛大的歌会,又叫上大雾梁。

盘点侗族的传统节日习俗

盘点侗族的传统节日习俗

盘点侗族的传统节日习俗盘点侗族的传统节日习俗正月初一,这一天根据侗族习俗,女人不得早起床,要等男人出去游玩回来,倒茶烧香敬祖先,外面有男小孩喊拜年后,女人才可起床,但不能走家串寨,必须等男人或房族喊吃油茶后,女人才能进入别家。

这天早晨,男的到村头路口听雀叫,回来后打一丫树枝插在神龛上,如果大家听到的是鹊雀先叫,这一年就是好年成;听到的是乌鸦叫,这一年就不吉利。

这一天不准骂人,不准扫地,大人不准打小孩,全家和睦相处。

二月二,这天是修桥补路节,各家将煮好的粑粑和酸味冻鱼,挑到桥上去敬桥。

这天可随着砍别人的树子来架桥,别人也不会骂,若要骂,就是意味着越骂越发财。

三月三,这一天,报京侗族要集中到报京大寨集会三天三夜,开展唱歌、踩芦笙等活动。

三月三是农忙即将来来的时候,青年男女互相用歌勉励:"三月三,工也要做,花也要攀,一来做工来养老,二来攀花少年玩。

"又唱:邰家的是官宝,周家的是兰香,结果不得成双对,手拍胸前泪汪汪,因为二人留古记,辈传辈来班传班,脱鞋拍在古树上,二人舍命跳下塘,二人青年情意好,拦住古水不成双,不得什么来为记,留下一口洗菜塘。

从此歌看到这对青年男子的恋爱悲剧。

周的女儿周兰香,家庭富裕,在家中是个千金小姐,由父母许配到一家有钱有势的人家。

兰香不愿意,而爱上一个家境贫寒的'邰官宝,遭到兰香父母极力反对,而许配的男方家有钱有势,认为是官宝分散他俩家的缘份,就把官宝赶走外乡。

官宝被赶走后,兰香很伤心,终日思念官宝早日归来,整整三年过去,官宝在异乡终日操劳,想挣些钱回乡与兰香成亲。

这年桐树开花了,三月三这天,官宝从外乡回来,可是在官宝外出期间,兰香已被父母强迫出嫁,他俩见面时,痛哭流涕,于是演出了这样的悲剧:他俩来到寨脚塘边,脱下鞋子拍在古树上,双双投水自尽。

现在那古树上还留下一对男女鞋印。

后来青年们很同情他们的遭遇,反对包办婚姻,为了纪念他们,每年三月三,都要集中到报京大寨热闹三天。

侗族民族介绍

侗族民族介绍

Cloth in Dong minority (侗族服饰)
• The difference between men and women. •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ges.
Men And Women
Part Female
The man is relatively simple, the female is divided into three kinds: a tight beam type, loose - Bodied style and trousers.
侗族节日
-
The Bullfight tival(侗族“斗牛节”

-
The Dong new years(侗族新年、侗年)
-
The Lusheng Festival(侗族“芦笙节”

-
The new section to eat(侗族吃新节)
-
The Gu Zang Festival (侗族牯脏节)
Complex clothes and ornaments
Dong Language(侗语)
Dong Language is a Sino Tibetan Germanic-family language, and a part of the Zhuang and Dong language.
Distributed in more than 20 counties in Guizhou Province, Hunan province ,and the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Children
Wear five silver chain and a silver lock to the

侗族过三月三的习俗是什么_侗族过三月三的习俗有哪些

侗族过三月三的习俗是什么_侗族过三月三的习俗有哪些

侗族过三月三的习俗是什么_侗族过三月三的习俗有哪些很多人对侗族这个少数民族是知之甚少,但是其实它拥有独特且丰富的三月三节日习俗。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侗族人过三月三的习俗,希望大家喜欢!侗族过三月三的习俗节日举行抢花炮、斗牛、斗马、对歌、踩堂等活动,亦称花炮节。

侗家传说,古时侗家的原始属地总是以桐树开花时为插秧节。

但有一年桐树没有开花,结果误了农时,只好逃荒到报京一带,为了吸取过去的教训,每到三月初三人们便吹芦笙唱歌,走访亲友,并相互提醒该忙农事侗族,多于节日举行抢花炮、斗牛、斗马、对歌、踩堂等活动,亦称花炮节。

侗族三月三,节期为五天。

每逢农历三月初一,家家户户便开始准备。

初二,姑娘们相邀到河边捞鱼抓虾,并与小伙子们在坡上备办野餐。

初三清晨,姑娘们精心打扮后,提上精巧的竹篮,到菜园采来满监葱蒜,在泉边用水洗净。

她们排成一字长龙,站在水边小路上,羞涩地挥动篮子,悄悄地向山坡上张望,等待情郎讨取。

此时山坡上早已站满了人,里边有姑娘的家人,要看看到底是哪家后生讨走了篮子。

一群穿着整洁青布对襟上衣的小伙子,在人们善意的哄笑中,一个跟一个地走上水边小路。

这时,小伙子们当众向意中人讨篮,得到者会迎来一阵"噢噢"的赞叹声,小伙子可与姑娘悄声约定还篮时间。

讨不到篮子的小伙子会招来围观者"嘘嘘"的嘲讽声,而后在寨旁山坡上对歌,以歌声继续寻觅知音,一直唱到天亮。

这天中午,人们集中在寨中心的场地上欢歌狂舞。

三月初四还要举行盛大的化装舞会。

初五下午要为前来观看的邻近村寨的客人举行欢送仪式。

三月三不可以剪头发农历三月三是上巳节,是汉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民间的鬼节。

按照民间说法,三月里不能理发,剃头会有桃花劫。

桃花劫是命理术数名词,又叫桃花煞。

犯桃花一词,出自传统子平八字命理中的桃花星、又称咸池星。

在另一种命理学紫微斗数中,则有红鸾、天喜、天姚、咸池等四颗代表姻缘与爱情的星曜。

侗族传统节日斗牛节习俗

侗族传统节日斗牛节习俗

侗族传统节日斗牛节习俗侗族传统节日斗牛节习俗"斗牛节”是侗族同胞的传统节日。

侗家喜欢斗牛[1] ,村村寨寨都饲养着善斗的“水牛王”。

“斗牛节”是在每年农历的二月或八月里逢“亥”的日子里举行。

节前,各自约好对手,作好斗牛的准备。

节日这天清晨,铁炮三响,“牛王”在锣鼓和芦笙的乐器声中进入斗牛场。

这时一支支队伍,手持金瓜、月斧,举着各种旗帜,前呼后拥,绕场三周,算是“入场式”,也叫“踩场”。

接着,各队牵着自己的“牛王”,举着火把,严阵以待。

铁炮一响,他们便将火把往前一抛,参斗的两头牛从两端四蹄腾空,冲了上去斗作一团,难解难分。

气氛紧张热烈十分壮观。

侗族斗牛节"斗牛节”,如果两头“牛王”久斗不分胜负,人们就用绳子拴住两头牛的脚,像拔河一样往后拉,结束它们的搏斗,算是平局。

如果一方输了,他们的彩旗就会被对方的姑娘们全部夺去。

他们需要通过赎旗礼和对歌的方式才能赎回。

得胜的“牛王”被披上红布,以示庆贺。

活动意义斗牛活动能培养人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斗争精神。

侗家人喜欢斗牛为乐,多在春秋之季进行。

虽然同是两牛相斗,但南北侗乡礼仪各异,这些不同的仪式都留下了古代征战的遗迹。

南部斗牛节南部地区每年农历二月、三月或八、九月逢“亥”那天为斗牛节。

在这之前,后生们吹笙到外寨邀战。

准备参战的牛王圈前,人们鸣锣吹笙放炮,生食鱼食祭祀通宵达旦。

亥日的斗牛场上人山人海;牛王营地里,旌旗环绕、戒备森严。

有若古代将军布阵。

斗牛前,由德高望重的寨老《斗牛词》,宣布斗牛规矩。

午时许,斗牛队伍轮流入场示威:手舞写着牛王美称的'“码牌”者在前开道,鸣锣鼓芦笙者随之;刀斧手举着金瓜银斧,寨老着古装持伞以护圣母英灵,后面的人群举着旌旗簇拥着牛王在炮声中入场。

牛王头镶铁角、身罩红缎;背插令旗鹤尾,几个后生牵牛着在乐声和欢呼声中入场。

人们护着牛王绕场三圈,高呼不止。

这种仪俗称“踩堂”。

踩堂完毕,斗牛便正式开始了。

若是一方败了,姑娘们就跑去将“败将”的旌旗夺去,接着是胜利者以骄傲的姿态再次入场示威。

侗年--2021年

侗年--2021年

侗年--2021年
侗年
侗年 ;
;
; ; ; ;侗族传统节日。

流行于贵州锦屏县九寨区一带。

每年每
月农历十一月三十日举行。

当地传说,很久以前,瞥见德高望重的族首,因为拒绝向泉州人进贡,汉人带人包围村寨。

族首为了维护民族
尊严和乡亲的安全,挺身而出,被汉人充军戍边。

后来这位族首获准
从边疆还乡,此时正是农历十一月三十日。

当地人吹芦笙,弹琵琶,
敲锣打鼓去看望这位族首。

后人便把这一天有望成为侗年。

节日里,
除打糍粑外,各家还裴满氏宰羊表示庆贺。

过年之晚,人们以肉食为主,忌食蔬菜。

煎的米饭多于平常,以示“吃剩有余”。

晚饭前,老
人们在神龛和“祖宗角”摆上祭品,烧香焚纸,以祭祀祖先,招请祖
宗来过年,并包有全家发达幸福。

然后全家欢宴。

嫁入的姑娘及姑娘
亲友也在侗年是前来祝贺。

节日当天的次要娱乐活动是斗牛,晚上鸣
炮宴请胜者。

中学生男女通过玩山、对歌、跳芦笙等活动,寻找伴侣。

同时还演出侗戏。

这些节日活动一直要延续到春节。

;。

侗族节日:侗年(中国传统节日)

侗族节日:侗年(中国传统节日)

侗族节日:侗年(中国传统节日)侗年简述侗年是侗族传统节日。

各地侗族过侗年的时间先后不一,但多在农历十一月初一至十一日间举行,也有在农历十月间进行的。

侗年来源侗年侗语称凝甘,又称冬节或杨节。

冬节原为侗族杨姓节日。

最初以杨节为侗年的是贵州黎平、榕江、从江三县部分地区(每年十一月十九至二十二日之间)。

后来互相仿效,过侗年的人逐渐多起来。

80年代初,经各地侗族代表人物商定,以农历十一月初一为侗年。

侗年习俗节日期间,各家或杀猪宰羊,或杀鸡杀鸭,请客访友,宴饮作乐。

节日前一天,备豆腐、鱼虾,当晚用酸水煮熟,经一夜冷却成“冻菜”,节日当天便以“冻菜”祭祀祖先。

是日,侗家备好各种酸菜、冻鱼、糍粑以馈亲友,叫“吃杨粑”。

过农历大年时,对方要如数奉还,称“还杨粑”。

一般人家过侗年时杀鸡宰鸭,宴请亲友。

侗族人民认为在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一切农耕事务完毕的秋后,便是劳作的一年已经过去,新的一年到来的时候。

因此,有些地方把农历十一月当作新春的岁首,有的地方则视为旧年的终末。

在这被认为是旧岁的终末。

在这被认为是旧岁已去、新年到来、禾谷满仓、禽畜满圈之时,家家杀猪宰羊庆贺,年复一年而沿袭成侗族的新年吉庆。

榕江七十二寨一带的侗寨于农历十月底至十一月初举行欢度新年的庆祝活动。

这里过侗年主要是花色品种祭老人,缅怀祖宗。

新年之际,家家将房前屋后打扫干净,男女老少更换新装,人们宰猪杀牛,春糯米耙,从十一月初一到初五,举行大规模的踩塘跳芦笙和斗牛活动,有的青年人则趁此佳期举办婚庆礼仪,宴请亲友。

七十二寨除了过十一月上旬的侗年以外,表演赛这两次"陪年"。

所谓"陪年",就是陪同附近侗族所过的阴历十一月底的侗年以及汉族的春节。

"陪年"是增强民族团结,增近各寨友谊的节目,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非常隆重。

这一带侗年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说彦洞的龙姓侗族是最早落户于此,后来罗、黄、王、龚等姓祖先相继而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侗族节日:斗牛节(中国传统节日)
“斗牛”是侗族最喜爱的娱乐活动之一。

盛行于黎平、榕江、从江、锦屏等地。

每个村寨都饲养有专供比赛用的“打牛”(均为水牯牛,称"水牛王")。

“牛王”的圈多建在鼓楼附近,干净通风,号称“牛宫”。

牛王不事生产,有专人割草送水拌料伺候,还要时常供给猪油、蜂蜜、米酒等食物。

牛王膘肥体壮,犄角粗大尖利。

每头牛王还都冠有响亮的名字,如“猛虎王”、“霹雳王”、“春雷王”等。

每年农历二月与八月的亥日是侗族的斗牛节。

节前年青人吹着芦笙到其他村寨去“送约”,邀请对手。

“送约”之后,便来到“牛宫”前吹奏芦笙,敬祭三日,谓之替牛“养心”。

斗牛场地多选在四面环山,可容纳万人以上的山谷或坪坝中,也有的在专用“打牛塘”(水塘)中进行。

到了节期,斗牛场周围,人山人海,彩旗招展,锣鼓喧天,热闹非凡。

正式比赛前,参赛的“牛王”在欢声笑语和芦笙乐曲的伴奏下,开始“踩场”。

一青年手举写有“牛王”名字的“马牌”(60余厘米见方的木牌)走在前面,昂
首挺胸,“牛”气十足。

“马牌”后紧跟举着木制“兵器”的卫队和鼓乐队。

“牛王”犄角上镶佩铮亮的铁套,头披红缎,背“双龙抢宝”牛王塔,塔上插有4面令旗和两根长长的野鸡翎,象古代的将军一样威风凛凛,神圣不可侵犯。

牛脖上还挂着一串铜铃,叮当作响。

“踩场”结束后,牛王退场。

三声铁炮骤响,笙鼓齐鸣,斗牛正式开始,牛倌将燃着的火扔到“牛王”前边,放开手中缰绳,两牛便打斗到一起,观众齐声呐喊,为之加油助威。

到了预定时间,两牛仍打得难解难分时,双方即用绳索套住牛后腿拉开,是为“平局”。

此活动不为输赢,只为庆贺风调雨顺,人畜兴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