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二年级《平均分》教学反思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平均分》教学反思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平均分》教学反思一、引言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涵盖了许多重要的数学概念和技能,其中《平均分》是一个关键的部分。
通过这一教学单元,学生将学习如何计算平均值,并应用平均值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本文将对《平均分》这一教学内容进行反思和总结,探讨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之处。
二、教学内容分析1. 课程设计教学设计包括引入、讲解、练习和检测等环节。
引入部分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或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欲望。
在讲解环节中,教师应该清晰地解释平均值的概念,并提供具体的例子进行说明。
练习部分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活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检测环节则可以通过小测验或作业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 知识点在《平均分》这一教学单元中,学生需要掌握如何计算平均值,理解平均值的概念以及运用平均值解决实际问题。
这些知识点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教学反思1. 亮点教学中的亮点在于引入部分设计得比较生动有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另外,在讲解部分,教师使用了简单易懂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
练习环节设置了不同难度的题目,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不足之处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第一,有些学生对平均值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更多的示范和练习。
第二,教学中缺乏足够的实际运用情境,导致学生难以将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
第三,教师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时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干预,需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
四、改进建议1. 增加实际应用情境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平均值的概念,可以增加一些实际应用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
例如,可以设计一些市场调查或班级活动,让学生通过收集数据计算平均值。
2. 多样化教学方式除了传统的讲解和练习,可以引入一些多媒体教学资源,如视频、游戏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可以采用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青岛版(五四制)数学二年级上册《信息窗二(认识平均分的两种情况)》教学反思
《平均分的方法》课后反思本节课我由举例说明什么是平均分引入,唤起了学生对平均分的记忆;同时老师做适当的完整的总结,为后面学生完整地介绍做了很好的铺垫。
在探究“12只小熊可以平均分成多少组,每组几只?”时,我引导学生借助学具来摆一摆、分一分,以便得出多种不同的分法。
在分的过程中我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分法可以不同,不管平均分成几份,但要每份分得同样多才是平均分,从而使学生把握平均分的本质特征,深刻理解平均分,为认识除法积累比较丰富的感性经验。
同时,我又引导学生用比较规范的语言完整地表达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使学生在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交流中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了解平均分的方法。
而在探究“16只小松鼠可以每几只一组,能分成几组?”时,我仍然引导学生借助学具来圈一圈、分一分,然后组织交流,使学生在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交流中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交流时仍然强调学生用语言完整地表达分法和结果,继续为除法的初步认识打基础。
在探究完这两个问题后。
我又引导学生对这两种情况做比较,使学生理解两者虽然都是平均分,但前者是按照份数平均分,后者是按每份的个数平均分,使学生对平均分的两种情况有了系统、清晰的认识。
练习我设置了4道题,由浅入深,由封闭到开放,使学生对平均分的两种情况加深了认识。
课的最后的收获,我着重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方法——用学具分一分、摆一摆,做了重点地介绍,为学生以后解决问题提供了方法指导。
总之这节课我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体验,把课堂交给学生。
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和相互交流相结合的方法,由学生自己探究出平均分的两种情况,并进一步的理解平均分的知识。
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交流,在学生之间出现问题或困难的时候,提出见解。
让学生在一种平等,宽松的氛围里充分展现他们的想法,发散他们的思维,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探索成功的喜悦。
在倾听和交流中完善自己的想法,正确掌握所学的知识。
本节课也存在很多问题,有时老师的话语不够简练,有时老师的话不必要的重复,还有肢体语言欠缺等等,有待于以后继续改正。
分物游戏——《平均分》教案
1.教学重点
(1)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平均分是指将一定数量的物品或数值均匀地分给若干个人或对象,使每个人或对象所得的数量相等。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并能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举例:如将12个苹果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3个苹果。
(2)掌握平均分的计算方法: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让学生掌握将一定数量的物品或数值平均分给若干个人或对象的方法。
解决方法:通过丰富的实例和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的意义,从而内化概念。
(2)计算方法的掌握:学生在计算平均分时,可能对分配方法和计算步骤不熟悉。
解决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总结出平均分的计算方法,并在练习中巩固。
(3)解决实际问题时,提取关键信息: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可能难以提取关键信息,从而影响问题的解决。
分物游戏——《平均数学二年级下册《分物游戏》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将一定数量的物品平均分给几个人的方法;2.借助具体情境,解决简单的平均分问题;3.能够运用平均分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分享食物、分配物品等。具体内容包括:认识平均分,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将物品平均分给几个人;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平均分的含义,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运用平均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解决方法:培养学生仔细阅读题目,抓住关键信息的习惯,以便更好地解决问题。
(4)应用平均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可能不知道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解决方法:提供丰富的实际案例,让学生学会如何将平均分知识应用于生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平均分》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将物品平均分给几个人的情况?”(如分享糖果、分配任务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平均分的奥秘。
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数学教案设计
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數學教案設計一、教学内容:《平均分》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平均分”的概念,知道什么是公平的分配。
2. 学生能通过实际操作,学会将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的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并掌握“平均分”的概念。
难点:学会将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如水果等)学具:练习本,铅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可以先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有5个苹果要分给2个人,你会怎么分?”引导学生思考公平分配的问题,从而引入“平均分”的概念。
2. 讲授新课:(1)定义讲解: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解释“平均分”的含义,即每一份的数量都相等的分配方式。
(2)实例演示: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实物,如水果,让学生进行实地操作,体验如何进行平均分配。
(3)方法教授: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应适时指导,教会学生如何计算每一份应该有多少,以及如何进行实际的分配。
3. 巩固练习: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以巩固所学的知识。
例如,“将10个糖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可以得到多少糖果?”4. 课堂小结:教师可以让学生回顾今天所学的内容,总结“平均分”的概念和方法,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六、作业布置:设计一些与“平均分”相关的习题,让学生回家完成,以便于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理解和掌握“平均分”的概念和方法。
同时,也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
二年级数学平均分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平均分教学反思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
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善的范文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二班级数学平均分教学反思篇一如何能够上一节“形神兼备”的数学复习课呢?接到任务后,我正在州学院学习,就此也与一些老师进行了探讨,但都没有较好的思路。
若上简洁的单元复习课,很简单造成概念的累积和习题的排列。
我个人认为,既有数学的思想和味道,又有我校差异—适应性教学模式下的“独学、对学、和群学”的特点才是一节好课。
为了突出几何教学的特点,我首先从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结构特点进行比较,让同学真正认清“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相互转化的几何思想,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它们之间是“条件”、“结论”的“变位”。
在前置性作业中我设计了几道基础题,并重点考查4~6号同学。
让同学在讲解中注意数学的依据,在使用判定时关键要找到截线和被截线。
实现了数与形的说理,也进一步让同学理清了判定与性质的关系,为下面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教学的其次个环节,我结合典例通过识图,让同学观看、沟通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恰当的使用了角平分线性质的三种等量关系再与平行线所得角的有机结合充分的进行分析让同学进一步体会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在变式训练中我实行了对学的方式,注意思想方法和几何的推理过程,要求同学中师傅给徒弟点拨和纠错,但效果不是很好。
最终的综合训练没有完成,说明同学力量不是很强,平常的训练不到位。
本堂课在其他方面还有不足如:同学对推理过程的完成方面还不够娴熟,角平分线性质的三种等量关系的恰当使用与平行线的综合问题应用还不娴熟。
另外本堂课依旧受框架的影响,“形”到位,但课堂教学数学思想和解题方法渗透的还不是很到位。
“神”方面差点火候。
二班级数学平均分教学反思篇二上周我的公开教学课是角平分线的性质与判定,课后我感到很纠结。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及反思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及反思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平均分》优秀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2-43页例1、例2、“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1-3题。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方法,为认识除法积累较丰富的感性经验。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培养研究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感知平均分的含义及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分法和结果。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师生分别准备圆片、小棒若干。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知“平均分”1.教学例1。
引入:小朋友,你们喜欢XXX吗?一天,XXX带了6个桃回花果山,小猴子们最喜欢吃桃了,都围了过来。
XXX说:“且慢!要想吃桃,先要学会分桃。
孩子们,你们说说,要把这6个桃分成两堆,可以怎样分?”听了XXX的话,小猴们急得抓耳挠腮,想不出办法了。
小朋友们,我们来帮帮小猴的忙,好吗?请大家拿出6个圆片,代表6个桃,自己动手分成两堆,再说说是怎样分的?(师巡视,相机让分法不同的小朋友上黑板分)交流:你是怎样分的?观察:真厉害,分成2堆,人人想出了3种不同的分法。
这些分法公正吗?你能把这3种分法分成两类吗?交流:这3种分法分成了怎样的两类?为什么这样分?指出:按每份个数相同和不同,把这3种分法分成了两类,其中分成3个和3个是每份个数同样多。
每份分得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板贴)诘问:怎样的分法叫作平均分?小结:同学们,通过自己动手摆,不仅帮小猴解决了问题,还知道了什么是平均分。
(2)加深认识。
引导:这6个桃还可以怎样平均分呢?你想平均分成几份就分成几份,请用圆片摆出你的分法。
交流:你是怎样平均分的?追问:为什么这两种分法也是平均分?夸大:把一些物体分成几份,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数学平均分的教学反思(5篇)
数学平均分的教学反思(5篇)数学平均分的教学反思第1篇《平均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第二单元第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平均分在本单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学习除法的基础。
本节课,我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设计了各种生活情境,先通过观察初步感受“每份同样多”,引出“平均分”,再放手让学生动手分一分,从而建立“平均分”的概念,为今后学习除法打好基础。
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合作得非常好,特别是分一分时,学生们都要自己的分法,体现了分法多样化,但最后还是觉得用乘法口诀最快最方便,这一思维的提升,锻炼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增强了学生应用数学的自信心。
在巩固练习的环节中,我精心设计练习,从基础题——感受“平均分”,到提高题——辨析“平均分”,最后回归生活——升华“平均分”。
40分钟的课堂转眼结束了,老师和学生在民主、活泼地气氛中学习着、成长着。
数学平均分的教学反思第2篇在《平均分》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
学生学得主动,课堂气氛热烈,知识获得与情感体验同步进行。
反思本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认识:1.注重学生对平均分的感受和体验。
在教学中,我创设了分糖果的情境,让学生自由地分,学生汇报,老师板书展示出了好几种不同的分法。
为了从中引出平均分,我提了一个问题:你们最喜欢哪种分法呢?为什么?很多学生马上就把是平均分的分法找出来了。
学生说了自己的理由,与平均分的概念相去不远,我马上用比较规范的语言归纳出了平均分的概念。
然后,让生再次观察黑板上的分法,汇报交流哪些是平均分,哪些不是平均分。
2.注重知识的二次利用。
学生经过一次实际操作,对“平均分”有了初步的理解,再进行“分橘子”,大多数已能独立完成这一任务,学生提出了很多平均分的方法,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探究方法的最优化。
在后面的闯关游戏、巩固练习中,通过让学生说一说,把不是平均分的改成平均分,通过对比的方法,让学生明确“平均分”与“不是平均分”的区别,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
小学二年级数学《除法的认识 平均分》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数学《除法的认识平均分》教学反思首先,我认为教师应抓住任何一个能为学生数学学习服务的机会。
例如教师利用游戏的方法,利用分扑克牌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分,让他们自己总结出同样多或相同,这样就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这节课中我的课题和结论都是用平均分,设计的环节确实很完整。
但是我却失去了一次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
因为,本节课讲的就是除法的认识——平均分,假如教师不进行设计装饰平均分,在学生认识过程中,他们正好可以以平均分为教学的资源。
因此,我认识到:教师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使你的每一项数学活动,都要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不放过任何可以学习的机会。
在教学过程中,当孩子的学习思路与教师原有的教学设计不符时,教师不应牵着孩子的鼻子走。
而是应相信学生,理解学生。
让学生在比较中感悟,在辩论中形成表象。
写在备课上的教案是死的,只有在课堂上动态生成的教案才是活的。
其次,教师在指导,引导,协助学生学习数学时,要善于调配学生活动的步伐,要善于调控数学活动的时间。
这样,才能使你的教师设计发挥更大的作用。
例如,在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验证平均分的过程,教师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多发现一些方法来证明,所以在研究的过程中过于强调让每个组的学生都想多种方法,因而造成验证的时间过长,影响了后面的练习题没时间完成。
教师忽略了学生存在着个别差异,各组学生的已有学习经验和能力是不同的。
有的组只发现了一个方法,可能其它组就发现了三种方法,这时教师应综合各组解决问题的程度,适时进行调控,然后在反馈环节中让学生进行交流也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最后,教师一定要起到引导者的作用。
例如在学生进行反馈验证的方法这一环节。
教师的引导作用尤为重要,学生的彙报不会按照你的思路进行。
当你叫到一个学生,他会按照自己思路想说成一个一个的分或几份几个份的分。
这时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当好他们的引路人,这样学生得到的知识都是一个点,一个点,再连成线,显得更完整。
我意识到:为孩子的数学学习服务,时时在教学过程中,想起孩子在求知过程中的需要,想到要保护孩子的求知慾,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二年级数学下《平均分》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下《平均分》教学反思在完成《平均分》这一课程的教学后,我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反应以及课堂效果进行了深入的反思。
一、成功之处1.情境导入引发兴趣:通过春游的情境导入,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对平均分这一概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种情境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平均分的实际应用。
2.实物操作加深理解:利用小棒、圆片等实物让学生亲自操作,进行平均分的实践。
这一环节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使他们通过亲身体验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平均分的概念和方法。
3.小组合作促进交流:在操作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互相讨论、交流。
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还促进了他们之间的思维碰撞,激发了更多的思考。
二、不足之处1.语言表述需更精炼: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的某些语言表述过于冗长或不够精确,可能给学生带来了理解上的困扰。
今后在备课时需要更加注重教学语言的简练和精准。
2.部分学生操作不规范:在进行实物操作时,部分学生没有按照要求进行规范操作,导致结果出现偏差。
这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对学生操作规范的指导和监督。
3.拓展应用不够充分:虽然设计了拓展应用环节,但由于时间限制等原因,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和讨论时间。
今后需要更加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够得到充分展开。
三、改进措施1.优化教学语言:在备课时更加注重教学语言的精炼和准确,避免冗长和模糊的表达。
2.加强操作指导:在学生进行实物操作前,明确操作要求和规范,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按照要求进行正确操作。
3.拓展应用环节: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确保拓展应用环节能够得到充分展开,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和讨论机会。
同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拓展应用的难度和广度,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平均分》县示范课 教学反思 (20171020)
《平均分》教学反思认识平均分(一)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除法里的教学内容。
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它是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
而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
因此本节教学的“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的基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
今天我执教了教研课《认识平均分》,这是孩子第一次接触除法,学会把一些物体按“每几个一份”分成几份,因此,本节课我让学生尽量地动手操作来学数学,让学生经历动手、动脑的过程,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初步操作,认识平均分。
课始,我创设了养兔子的情境,用10根小棒代替10个萝卜分一分,绝大多数学生都分成了5个和5个,少数学生分成了4个和6个,2个和8个的几乎没有。
可见,在学生的思维里面,他们还是比较习惯于分得公平。
此时,我就用课间引导学生其它的分法,同时抛出问题:你能按每份个数的情况,把这5种分法分成两类吗?再加上8个苹果的课件演示。
学生都能正确进行分类,此时,介绍平均分的含义就显得顺理成章。
二、再次演示、操作,感悟平均分。
在学生初步认识平均分的基础上,我出示例2:猴子分桃的平均分的判断及几种分法的演示和12根零食,每个2根一份,可以分几份?每个3根一份,可以分几份?每个4根一份,可以分几份?每个6根一份,可以分几份?让学生再次拿出12根小棒分一分,并指名一名学生上实物展台分,再看着电脑老师演示,学生理解了将一些物体,每几个分一份,分成几份的这种分法。
紧接着,寻找到规律:每份的根数越少,分成的份数越多;每份的根数越多,分成的份数越少。
可以说,本节课让学生充分地动手、动脑,学生对平均分的第一种分法理解了,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拟写人:张义江2017年10月20日。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平均分两种分法的对比》教案及教学反思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平均分两种分法的对比》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理解平均分的概念。
2.掌握平均分的计算方法。
3.掌握两种分法的对比。
二、教学重点1.算平均分的方法。
2.两种分法的对比。
三、教学难点1.两种分法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老师出示一个苹果,问学生这个苹果应该分给几个人吃比较好,将学生的回答记录下来。
2.老师进一步提问,如果这个苹果要分给三个人吃,每个人分到的苹果应该是多少?将学生的答案写在黑板上。
2. 讲解平均分的概念1.老师引导学生回归到刚才的问题,问学生每个人分到的苹果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2.老师出示一组数据,如:5, 7, 8, 5, 6,问学生如何计算这些数的平均分。
3.老师讲解平均分的概念:平均分就是将一组数据中的各个数相加后再除以这组数据有多少个数,所得的结果就是这组数据的平均分。
3. 讲解两种分法的计算方法1.老师出示一组数据:10, 8, 6, 4,问学生如果要将这四个数分成两份,应该怎么分。
2.老师讲解两种分法的计算方法:–第一种分法:将这四个数相加,再除以2,得到的结果就是这四个数的平均分,也就是每一份的分数。
–第二种分法:先将这四个数中最大的数除以2,然后将这四个数中除最大数外的最大的数加上这个数的一半,得到的结果就是每一份的分数,最后再将这四个数中最小的数加上这个数的一半,得到的结果也是每一份的分数。
4. 练习两种分法1.老师出示一组数据:20, 18, 16, 12,让学生用两种分法来计算这四个数的平均分,并将计算结果写在黑板上。
2.老师出示更多的数据,让学生练习两种分法的计算方法。
5. 对比两种分法1.老师问学生两种分法的优缺点分别是什么?将学生的回答记录下来。
2.老师出示一组数据:6, 12,让学生用两种分法来计算这两个数的平均分,并让学生对比两种分法。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方法主要采用了讲解和练习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平均分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进一步掌握两种分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对其进行对比。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 《平均分》 青岛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 《平均分》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平均分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了解平均数的作用,并能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其数学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勤奋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掌握平均分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知道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
难点1.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出示一张学生期末成绩单,让学生观察成绩单中的数字,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计算这些数字的平均数,应该如何进行计算。
2. 模块讲解1.概念讲解: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教师讲解平均数的概念,并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作用。
•教师用黑板上的习题板,向学生讲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练习环节: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手把手地进行算术练习。
•老师可以布置相关的算术题,如10个小朋友共摘了100个苹果,求平均每个人摘了多少个苹果,学生完成后,教师向学生解答。
3. 学生自主探究1.讲解学习方法:和伙伴一起探究问题。
•教师鼓励和指导学生联合起来想出一个复杂问题,用自己的思维去尝试解决。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探究问题后,向教师汇报并分享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4. 主题拓展1.应用拓展: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平均数。
•教师带领学生探究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统计班级的身高、体重等数据,让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平均数解决问题。
2.总结回顾:让学生回想和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和学习成果。
四、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教师通过丰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理解了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平均数来解决问题。
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了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了自己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3课时 平均分(3)-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一)第3课时平均分(3)教学内容:课本第46—47页。
教学目标:1、继续经历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两种操作方法,通过操作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
2、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开放题教学,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3、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学会较大数的平均分,体验平均分的过程,获得“试商”的初步体验。
教学过程:一、初步感知,铺垫准备。
出示例图,把12枝铅笔平均分,你想怎样分?小组交流讨论,得出不同的分法。
二、动手操作,体会领悟。
1、创设情景谈话:今天是兔子妈生日,为了祝贺妈生日,小白兔到花园里采了许多美丽的花,数一数共有几朵啊?(出示12朵花)小白兔拿来了一些花瓶,(出示一些花瓶)它想把这12朵花插在花瓶里,该怎么插呢?2、明确要求:(1)出示条件:把12朵花平均插在几个花瓶里。
(2)提问:你想知道小白兔是怎样插这些花的吗?“平均插”是什么意思?3、自主探索,请学生上教台示范插花。
三、巩固练习1、“想想做做”第1题学生独立操作,完成后集体交流订正。
2、“想想做做”第2题出示例图,学生独立操作,完成后集体交流订正。
3、“想想做做”第4题教师在黑板上画8个苹果A、提出要求:把它们平均分成4份,看看每份有几个?把它们每4个一份地分,看看能分成几份?B、学生到黑板上动手分别操作分一分。
C、小结:这两种分法虽然不一样,但它们都把每份分得同样多,所以都是“平均分”4、“想想做做”第6题出示例图,学生独立操作,完成后集体交流订正。
5、小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有不同的方法,可以是“每几个一份地分”,也可以是“平均分成几份地分”,但无论用哪一种方法,最后分得的结果都是每一份相同的,都是平均分。
四、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教学反思:分的数量比较多时,一次分得一样多对学生来说是有困难的,需要通过几次来分步完成。
认识平均分教学反思
认识平均分教学反思篇一:认识平均分教学反思今天教学了认识平均分的第1课时,主要内容是已知了一份的情况,将总体进行平均分,要求总共能平均分成几份。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而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则是一个一步步纵向深入的过程,也是学生主动获取新知的动态发展过程。
因此,在教学前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猴妈妈分桃子给她的猴宝宝时遇到了困难,想得到我们班学生的帮助,同学们争先恐后地都愿意帮助猴妈妈。
这样就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奋感和求知欲,让他们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如果你能做到这点,你就成功了一半。
所以在帮助完猴妈妈分完桃子后我直接提问:我替猴妈妈感谢我们班的同学,可是其中有些分法可能会使猴宝宝不开心哦,你知道是哪几种分法吗?问题一提出,同学们马上把所提出的分法进行分类。
接着我追问:你们为什么会这样分类呢?此时,马上又学生回答说:那一类是有的分得多有的分得少,所以猴宝宝会不开心,会觉得不公平。
另一个同学接着说:而另一类就不一样了,每份都分得一样多,这样猴宝宝肯定不会不开心了。
通过分桃和把分法进行分类这两个过程,同学们已经建立了平均分的概念。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通过探索,操作,尝试等方法主动建构,而不取决于学习者机械的模仿和记忆。
所以,在进行分类后,我马上让同学们分小棒,让他们通过自己亲身的体验、亲自动手实践,经历平均分的全过程,得到平均分的概念,也体会到分得多样化。
在接着的试一试和想想做做中,通过摆一摆、分一分、圈一圈、说一说的过程,再次感知平均分的概念,为以后学习新知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二:认识平均分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是为认识除法做铺垫的,只有让学生了解并熟悉的平均分,才能更好的学习除法。
一节课下来,我总结了几点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
1.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平均分 1》教学反思
《平均分1》教学反思《平均分1》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是学习除法的重要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以下几点问题: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刻:部分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虽然能够正确进行平均分,但对于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并不透彻,只是机械地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
学生在进行平均分操作时,容易出现错误:有些学生在分物体时,没有做到完全平均,或者没有使用正确的方法进行分配。
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不理想:在教学过程中,我组织了一些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但发现部分小组的成员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作,影响了学习的效果。
针对以上问题,我进行了以下教学反思:加强对平均分概念的讲解: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更加注重对平均分概念的讲解,通过实例、比喻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进行平均分,以及平均分的作用和意义。
强化平均分操作的训练: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进行平均分操作的练习,让他们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操作的准确性和熟练度。
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在安排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时,我会明确每个小组成员的职责,引导他们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作。
同时,我会加强对小组学习过程的监督和指导,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引导他们思考平均分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与其他数学概念的联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多样化的练习: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总之,通过对《平均分1》这一课时的教学反思,我认识到了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同时,我也会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平均分》教学反思范文(精选6篇)
《平均分》教学反思《平均分》教学反思范文(精选6篇)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平均分》教学反思范文(通用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平均分》教学反思篇1本节教学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通过观察了解“每份同样多”,引出“平均分”,再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分各种实物,让学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学生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并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为学生认识除法打好基础。
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生活化情境中,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知识“再创造”的过程中,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自信心。
教材设计的两个例题,例1让学生认识平均分,在例1的教学中,我先创设了小猴分桃的情境,让学生自由的分,学生分出了好几种不同的分法。
为了从中引出平均分,我提了一个问题,这几种分法有什么不一样,你能把它们分分类吗?问题一下去,五花八门的答案都出来了,()为了引出平均分,还颇花了点时间。
因此在第二个班级上的时候,我直接问学生,你们认为这几种分法,哪几种分法最公平啊,很多学生马上就把是平均分的几种分法找出来了,我马上追问:为什么这几种分法是公平的呢?学生七七八八地说了自己的理由,与平均分的概念相去不远,我马上用比较规范的语言归纳出了平均分的概念,使学生获得了平均分的初步概念。
接着的试一试,在动手操作、不同分法的交流过程中,巩固对平均分含义的理解。
我认为本教学设计有以下值得反思的地方:1、注重学生对平均分的感受和体验。
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背读知识,而是创设情境并通过多次实践操作,在学生分完桃后,让他们给“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这种分法取个名字,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让学生参与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更好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小学二年级数学平均分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数学平均分教学反思2年级认识平均分分三个课时教学,其中第三个课时是对平均分的两种分法进行对比,从而对平均分有个进一步的认识。
【教学片段】环节一:谈话:老师这儿有12个圆片,想把这12个圆片平均分。
老师在黑板上分,同学们认真观察,看看老师是怎么分的?教师操作:4个4个地分,分成了3份。
启发:谁来说说看,老师是怎么分的?引导学生说出:12个圆片,每4个一份,分成了3份。
激励:你说得真好!老师要把你的话记在黑板上(板书),我们同学们一起来读一遍。
学生齐读。
谈话:老师现在要把手中的12个小三角形平均分,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一次,看哪位同学说的好,能记在黑板上。
教师操作:先在黑板上画出3个大方框,教师先每份分1个,再每份分2个。
提问:分完了吗?还剩几个?每份还可以再分几个?根据学生回答,每份再分一个。
指名口述,老师是怎样分的?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2个三角形,平均分成3份,每份4个。
对比两种分法,师生共同总结:第一种是已知12个圆片,每份4个,分完知道可以分成3份;第二种分法已知12个三角形,要平均分成3份,分完知道了每份有4个。
环节二:谈话:现在老师说出分法,你们能按要求分一分,填一填吗?板书:12个圆片,每2个一份,分成了()份。
12个三角形,平均分成2份,每份()个。
指名上黑板分一分,集体评议分的过程和结果。
环节三:谈话:老师这儿有6个小熊卡片,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等老师分好了,再睁开眼睛,看看谁能钻到老师的心里去,猜到老师是怎样分的?出示:6个小熊卡片,每2个一份。
学生小组讨论,分组汇报:可能是:6个小熊卡片,每2个一份,分成了3份;也可能是6个小熊卡片,平均分成了3份,每份2个。
师:这两种分法有什么共同特点吗?(都是平均分)师:看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根据学生回答板书:6个小熊卡片,每2个一份,分成了()份; 6个小熊卡片,平均分成了3份,每份()个;每2个小熊卡片一份,分成了3份,一共有()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均分》教学反思
红河镇朱汉小学高怀娟
二年级的小学生,喜欢动手是他们的天性,具体形象思维是他们认知的特点。
数学活动中的操作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体验、理解数学的知识。
比如通过学生分桃子来理解“平均分”,这样做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在操作中探索规律,建立概念,这样将兴趣激发,思维训练,能力培养融为一体,使知识充满内在活力,充分为学生提供体验经历探索的过程,并敢于把自己想法、做法展现给大家。
我安排是由任意分引出平均分,由一般现象引出特殊现象。
选两位同学分给他们苹果,其中一人给1个,另一人给3个。
请下面的同学发表看法,有的学生说不公平,我追问:怎么才能做到公平?一位学生跑上去从3个苹果的学生手中拿出1个给另一位同学。
这说明学生对平均分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其知识基础已高出了教材设计。
因此为我下一步由平均分这一特殊现象在实际中的应用入手,借助同样多,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再通过大量的判断练习来加深对平均分的认识。
得出平均分的概念。
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平均分的过程,直观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在这个环节主要研究按份数平均分,这里提倡多种分法。
这样的好处是更加接近日常分东西的实际情况,而且给孩子一定的自由选择的权利,尤其鼓励学生的直觉判断。
目的是突出除法的本质属性:把一个数分成相等的若干份就是平均分,平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
在把握教材时抓住除法的本质属性,淡化其非本质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