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课件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教学课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82e3b79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35.png)
品味语言 (二)移动笔尖,妙笔写出美语。
请你从文中任选一种或两种景物,运用合理 想象,抓住景物特点,描摹出一幅自然美景图。 (50字左右)
课堂小结
本文写景,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 今,包罗了四季,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 兽,抒情议论,各类兼备。作者通过描画大自然生 机勃勃的景象,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会的生命愉 悦,体现了热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这样美的 风景,这样美的语言,这样美的课文,我们一定要 用心欣赏,方得其美。
(2)一日四时之美
(3)色彩搭配之美
(4)晨昏变化之美
(5)动静映衬之美
(6)视觉变化之美
(7)视听变化之美
品味语言
(一)《答谢中书书》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合作探讨:这几个词语的能否去掉?并说明理由。
不能去掉。 “将”字刻画出轻纱似的晨雾逐渐消散,于是山水从朦胧 中依次显出。 “乱”字,充分写出了猿欢鸟叫的群动之欢。 “欲”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夕阳鲜明的色彩和动感。 “竞”字,着力表现了鱼跃清波的无限乐趣,使整个画面 充满生机。
3.这个写景的句子有什么奇妙之处?
(1)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藻、 荇。
(2)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影子 的清丽淡雅。
(3)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 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好境域。
深入分析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结合自身经历,记述一个月下的故事。 (100字左右) 3.完成课后练习。
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阅读有关描写祖国山水美景的古文。 3.完成课后练习。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748a95b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fe.png)
思考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 一 是作者被贬,心情愁闷、孤独
• 二是月色很美
思考2:
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 庭下入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作者笔下的月景有何特色
空明澄澈,亦真亦幻
思考3
• 写景句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直接表 现了月光的澄澈透明,又通过描写竹柏的影子 来间接表现月光的明亮。
疏通文意 打算 月光 门 高兴的样子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考虑,想到 于是,到
念无与乐者,就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共同,
卧,睡 一起
在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像 清澈透明 纵横交错 大概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只少闲人像如吾两人语者气耳词而。已,罢了
【念无与为乐者】 【相与步于中庭】
• ②特殊句式 • 状语后置句 【相与步于中庭=相与于中庭步】
拓展延伸
• 苏轼的一生屡遭贬谪,离开黄州之后,一路被贬,-一直 被贬到海南。历经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 却都如处天堂。 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尽了 人间丑态,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思考6
• 你是如何理解“闲人”的含义的? 第一,“闲人”指具有闲情逸致的人; 其次,“闲人”隐含了作者遭贬谪的悲凉人生 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 张怀 记叙----寻伴夜游 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描写----庭中月色
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1650a88a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d8.png)
“开门月入,门有缝而月光可入。”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我认为苏轼的“闲”是( )心情,因为
(
)。
任务三 识“游”之人
背景链接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 大盛。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由于 和当时主张革新,实行新法的王安石政 见不同,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的 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 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 御史府)。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
心
诵读课文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 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 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疏诵通读文课意文
元丰六年 十月十二日夜,解衣 欲 睡,月色入 户 , 欣然 起行。 念 无
心
任务三 识“游”之人
作者为什么找张怀民?
心
任务三 识“游”之人
“闲人”是迫不得已的赋闲、清闲; “闲人”蕴含着贬谪的悲凉; “闲人”包含着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闲人”是作者发出的人生感慨,以“闲”自嘲; “闲人”表现了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
任务四 悟“游”之心
“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 ——林语堂
任务一 探“游”之事
3.苏轼那天赏月的心情是什么样的?有无变化? 你是从哪些句中读出来的?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高兴
念无与为乐者 怀民亦未寝
孤独 惊喜
相与步于中庭
悠闲平静
庭下如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
愉悦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感慨万千
我认为苏轼的“闲”是( )心情,因为
(
)。
任务三 识“游”之人
背景链接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 大盛。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由于 和当时主张革新,实行新法的王安石政 见不同,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的 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 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 御史府)。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
心
诵读课文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 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 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疏诵通读文课意文
元丰六年 十月十二日夜,解衣 欲 睡,月色入 户 , 欣然 起行。 念 无
心
任务三 识“游”之人
作者为什么找张怀民?
心
任务三 识“游”之人
“闲人”是迫不得已的赋闲、清闲; “闲人”蕴含着贬谪的悲凉; “闲人”包含着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闲人”是作者发出的人生感慨,以“闲”自嘲; “闲人”表现了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
任务四 悟“游”之心
“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 ——林语堂
任务一 探“游”之事
3.苏轼那天赏月的心情是什么样的?有无变化? 你是从哪些句中读出来的?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高兴
念无与为乐者 怀民亦未寝
孤独 惊喜
相与步于中庭
悠闲平静
庭下如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
愉悦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感慨万千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cb0259e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81.png)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奥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 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 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 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 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
绘景 修辞 作用
特点
月色—— 积水空明 竹柏—— 藻荇交横
比喻
生动 形象 如临 其境
明亮、澄 清、透明
2.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 吾两人耳。”
3. 文中结尾句显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贬谪的悲凉 人生的感慨 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自我排解的达观
欲:想要。 户:这里指门。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行:漫步。 念:考虑,想到。 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一同走到庭院中。 相与:共同,一同。 步:漫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下如积水空明: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藻、荇(xìng):水草。 交横:交错纵横。 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本来是”。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少闲人:只是缺少清闲的人。 但,只。 闲:清闲。 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 连光景的人。作者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 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 分清闲,自称“闲人”。 耳:语气词, 而已、罢了。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 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 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 (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漫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 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哪一夜没有 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第11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第11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86aa96cf12d2af90242e6f2.png)
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 尽职尽责,为善一方。在朝期间,他直言敢谏,不惧权 贵;在贬期间,他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他 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 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2000年法国《世界报》对苏 轼的评论)
面对着在顺境中不浮不骄,在逆境中泰然自若的苏轼 ,面对着一生始终拥有一颗闲心领略江山风月的苏轼, 你有什么感悟呢?
1、疏通文意,识记常用的文言词语 。 2、欣赏文中清幽宁静的意境,背诵 全文。 3、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品读“闲 人”含义,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胸怀 。
初读课文,体会文章的韵味
注意字音、停顿。
记承天寺夜游 读准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 (遂su至ì)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qǐn,) 相
•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 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 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 婵娟。
念奴娇·赤壁怀古
•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 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 时多少豪杰。
•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 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zǎo)
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xìnɡ)
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
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听读课文 体会文章韵味 • 念/无 与 为 乐 者
读通
• 但/少 闲 人/如 吾 两 人 者 耳
• 遂/至 承 天 寺/寻 张 怀 民
• 庭 下/如 积 水 空 明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两篇》之《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31张ppt)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两篇》之《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31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77e23689e518964bcf847cc1.png)
四、写
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七月,御史 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 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有 名的“乌台诗案”。案件惊动两宫,苏轼 因之几丧性命。后经范镇、张方平等营救, 苏轼于十二月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 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 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8
记承天寺夜游
按要求找原句
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 藻、荇交横,盖竹柏影 也。
按要求找原句
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 柏?但少闲人如吾两 人者耳。
按要求找原句
文中写作者夜游的原因的句子是:
月色入户
3、找出本文中写景的句子并分析它好在哪里。
写景的句子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 横,盖竹柏影也。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 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 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 人/如吾两人者耳。
五、看注释,查资料,小组讨论翻译课文
●重点掌握下列句中红色词语
按要求找原句
文中写景的句子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 藻、荇交横,盖竹柏影 也。
按要求找原句
文中叙事的句子是: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 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 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 于中庭。
按要求找原句
文中抒情的句子是: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 柏?但少闲人如吾两 人者耳。
4、作记者承抒天发寺的夜感游慨是什么?包含了作者 什么苏感轼情?
元丰六年文十中抒月情的十句子二是:日夜,解衣欲睡 ,月何色夜入无户月,?何欣处然无起竹行柏。?念但无少与闲为人乐 如者吾,两遂人至者承耳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
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26张PPT)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26张PPT)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c7c17ed7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1e.png)
记承天寺夜游
课文导入
苏东坡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应该说是非常不幸 的,但他活得十分快乐,而我们很多人平平常常的过 日子,却说人生无趣。看来我们真的该好好的学一学 苏东坡,问问他为什么能过得如此快乐。今天我们来 学习一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希望下课的时 候大家能从东坡这里取到快乐人生的真谛。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 士,眉山人,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苏轼 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 轼的代表作品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前 赤壁赋》《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
板书设计
记 叙事--- 月色入户
承
夜游赏月
赏月的欣喜
情
天 寺 夜 游
写景--月如积水空明 竹柏如藻荇
景 交 融
贬谪的悲凉 自我排遣的乐观
感慨--- 闲
背景介绍
苏轼于元丰二年(1079年)八月十日所作诗篇中“潜龙”一语遭谤,被下御史台 狱,于是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始出狱,史称“乌台诗案”。元丰三年二月到达黄州贬 所,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却“不得签书公事”,实为看押。这篇文章开头即说“元 丰六年十月十二日”,表明他在黄州贬所已经快满四年了。张怀民(名梦得)此时也 谪居黄州,暂寓承天寺。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都因贬而获“闲”。本文即苏轼于 元丰六年(1083年)在黄州任上所作的。
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 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有闲赏 月的欣喜,这使我们看到作者潇洒人生,达观处 世的人生哲学。正因如此,作者笔下的月夜才会 那样空灵,皎洁。作者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 爱使得文章富有感染力。
悟闲情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你如何理解“闲人”?
“闲人”指悠闲自在之人。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跃然纸上。 “闲人”又指清闲无事,百无聊赖之人。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寄寓其中。 这里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又颇有自许的意味。表现出一种达观的 生活态度。
课文导入
苏东坡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应该说是非常不幸 的,但他活得十分快乐,而我们很多人平平常常的过 日子,却说人生无趣。看来我们真的该好好的学一学 苏东坡,问问他为什么能过得如此快乐。今天我们来 学习一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希望下课的时 候大家能从东坡这里取到快乐人生的真谛。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 士,眉山人,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苏轼 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 轼的代表作品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前 赤壁赋》《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
板书设计
记 叙事--- 月色入户
承
夜游赏月
赏月的欣喜
情
天 寺 夜 游
写景--月如积水空明 竹柏如藻荇
景 交 融
贬谪的悲凉 自我排遣的乐观
感慨--- 闲
背景介绍
苏轼于元丰二年(1079年)八月十日所作诗篇中“潜龙”一语遭谤,被下御史台 狱,于是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始出狱,史称“乌台诗案”。元丰三年二月到达黄州贬 所,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却“不得签书公事”,实为看押。这篇文章开头即说“元 丰六年十月十二日”,表明他在黄州贬所已经快满四年了。张怀民(名梦得)此时也 谪居黄州,暂寓承天寺。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都因贬而获“闲”。本文即苏轼于 元丰六年(1083年)在黄州任上所作的。
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 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有闲赏 月的欣喜,这使我们看到作者潇洒人生,达观处 世的人生哲学。正因如此,作者笔下的月夜才会 那样空灵,皎洁。作者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 爱使得文章富有感染力。
悟闲情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你如何理解“闲人”?
“闲人”指悠闲自在之人。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跃然纸上。 “闲人”又指清闲无事,百无聊赖之人。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寄寓其中。 这里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又颇有自许的意味。表现出一种达观的 生活态度。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课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518e051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af.png)
作业
课下反复诵读《答谢中书书》,再 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
再见
译读课文
小组合作,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
共同
耸入
看见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
底。
谈论,欣赏
俱:都。
两备岸。石五壁色,交辉五:色这交里形辉容。石青林翠竹四,时四:时四季。俱
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山川风景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巍峨的的山峰 耸入云端,清澈的溪流可以看见溪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 映。青葱的树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
问题探究
问题探讨1:结构分析 本文虽短小,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 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 有何联系?
第一部分,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 全文。 第二部分,具体描画了秀美的山川风景。 第三部分,以赞美和感慨总结全文。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仰
俯
近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课文翻译
山川风景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巍峨的的 山峰耸入云端,清澈的溪流可以看见溪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 相辉映。青葱的树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 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儿争相跃 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 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风景了。
作者简介
陶弘景
“山中宰相”的来历 萧衍建立梁朝,陶弘景给予了有力支持。 萧衍很感激陶弘景,想要陶弘景出山辅政, 重列朝班。然而,陶弘景不肯出山为官, 梁武帝每遇大事,仍然派遣使臣前往茅山, 向陶弘景咨询问策。久而久之,人称陶弘 景为“山中宰相”。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课件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fecfbc7647d27284a735151.png)
3、动静结合(形体、声响方面 )
品味赏析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乱”字用的好不好?为什么? 文中类似的词语还有什么?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起伏的群山和青林翠 竹中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猿鸟乱鸣,渲染了山林中万物清晨醒来的欢欣热闹, 为幽静秀美的山川增添了勃勃生机。
“乱”把猿鸟的动作、声音活动的状态准确的表 现出来。 类似的词语还有:“交”、“将”、“欲”、 “竞”等。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 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 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 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 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 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 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结合注释 解释划线词句的含义
鱼
争着
坠落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
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
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再 参与,这里 指欣赏
消散
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们共 同赞叹的啊。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 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再读课文
”自最康能乐体来现,作未者复思有想能感与情其的奇语者句。是什么?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实是欲界之仙都。
• 看 图 试 诵 青[山林水翠相竹映,之四美时俱色备彩,配蓝合天之作美背景] ,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品味赏析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乱”字用的好不好?为什么? 文中类似的词语还有什么?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起伏的群山和青林翠 竹中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猿鸟乱鸣,渲染了山林中万物清晨醒来的欢欣热闹, 为幽静秀美的山川增添了勃勃生机。
“乱”把猿鸟的动作、声音活动的状态准确的表 现出来。 类似的词语还有:“交”、“将”、“欲”、 “竞”等。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 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 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 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 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 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 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结合注释 解释划线词句的含义
鱼
争着
坠落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
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
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再 参与,这里 指欣赏
消散
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们共 同赞叹的啊。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 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再读课文
”自最康能乐体来现,作未者复思有想能感与情其的奇语者句。是什么?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实是欲界之仙都。
• 看 图 试 诵 青[山林水翠相竹映,之四美时俱色备彩,配蓝合天之作美背景] ,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课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2cfb144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ae.png)
陶弘景,南朝人,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人,去官隐 居茅山,人称“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 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 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 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 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 “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 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作者胸中“情”:
沉醉山水的愉悦 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
拓展迁移
通过对文章的分析,对 你写写景文有什么启示?
如何写写景文:
一、要抓住景物的特征 1.动用多种感官——视觉、听觉、嗅觉、触 觉等;
2.采用各种角度——俯视、仰视、近观、远 望、静态、动态或者不同时段中的不同形态。
二、写景时融入自己的情感
山水小品
答
谢
中
陶 弘 景
书 书
学习目标
1.把握文中景物的不同特点,领略不 同的写景手法; 2.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情感; 3.学习如何写写景文。
整体感知
反复诵读,思考:这 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
答谢中书书
南朝 陶弘景
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藻荇(zǎoxìng) 未寝(qǐn)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 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 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 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 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作者胸中“情”:
沉醉山水的愉悦 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
拓展迁移
通过对文章的分析,对 你写写景文有什么启示?
如何写写景文:
一、要抓住景物的特征 1.动用多种感官——视觉、听觉、嗅觉、触 觉等;
2.采用各种角度——俯视、仰视、近观、远 望、静态、动态或者不同时段中的不同形态。
二、写景时融入自己的情感
山水小品
答
谢
中
陶 弘 景
书 书
学习目标
1.把握文中景物的不同特点,领略不 同的写景手法; 2.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情感; 3.学习如何写写景文。
整体感知
反复诵读,思考:这 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
答谢中书书
南朝 陶弘景
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藻荇(zǎoxìng) 未寝(qǐn)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 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 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 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 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第11课《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课件(共28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1课《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课件(共28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400e9a7d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92.png)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
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
tuí
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
yù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课文解析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译:山河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 共同谈论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 流清澈见底。
答谢中书书
答复
书信
书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 “尺牍”或曰“信札(zhá)”,是 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中 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 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结合得十分完 美。
关于作者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 “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 、医学家。 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 的人世,后隐居茅山。 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 他的意见,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晓雾将歇
色彩相配 之美
晨昏变化
境 美
夕日欲颓 之美
作者在描写景物时角度有何变化?
观察角度:
仰视(高峰入云)
俯视(清流见底)
,
早晨(晓雾将歇)
角度——仰视
黄昏(夕日欲颓)
,
角度——俯视
感官冲击:
视觉(高峰入云) 听觉(猿鸟乱鸣)
_感官——视觉 景物——静景景——动景 感官——听觉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 俯视“清流见底”,接着平视“两岸石壁”“青 林翠竹”。
译: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课文解析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 与其奇者。
译: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 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课文译文
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ab42378a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b5.png)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 吾两人耳。
何:疑问代词,哪。
哪一夜没有月光?
但:只是。
哪里没有竹子和柏
闲人:清闲的人。 树?只是缺少像我
耳:语气词,相当于 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罢了”。
全文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 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 分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 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 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 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 院子里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 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 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哪一夜没有月 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 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记叙
1、文章记叙的要素有哪些?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夜游承天寺
描写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写景: 庭中月色
清明澄澈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你从哪些字眼里能看到月亮?
积水空明 ——月色之清
静
清明
澄澈
藻荇交横 ——月色之明
动
描写
你能
运用比喻,把月光比作清澈的积水, 把竹柏的影子比作藻荇,生动形象 地写出了月光清明澄澈的特点,营 造出一个清明澄澈、疏影摇曳、似 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表达了作者旷 达的人生态度。
描写 庭中月色(庭下人···竹柏影也:比喻)
月光:清明澄澈
境界:清明澄澈 疏影摇曳 似真似幻
人:乐观 豁达
议论 对月感怀(何夜···如吾两人者耳)
抒情
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贬谪的悲凉 人生的感慨
你能想起哪些关于月亮的名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第11课《短文二篇》课件(共34张PPT)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1课《短文二篇》课件(共34张PPT)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a10a7e45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f7.png)
学习目标
1.借助朗读,欣赏两篇短文不同的语言风格。 2.把握文中景物的不同特色,领略不同的写景手法。 3.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人
1. 齐 读 两 文 , 读 准 字 音 ,读 对 节 奏 , 翻 译 全 文 。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 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 翠竹,四时/ 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
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动人游兴),我
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
译 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们一
文 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里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 佛有藻、荇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哪 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 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自/ 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元丰六年/ 十月十二日/ 夜, 解衣/欲睡,月色/ 入户,欣然/ 起 行。 念/ 无与/ 为乐者,遂至/承天 寺/寻张怀民。怀民/ 亦/ 未寝,相 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 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 人/如吾两人者耳。
■
朗 读 脚本
■师生齐读: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 男生读:高峰入云, ■ 女生读:清流见底。 ■ 男生读: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 女生读: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 男生读: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 女生读: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 男生读:实是欲界之仙都。 ■ 女生读:实是欲界之仙都。 ■男女生齐读:实是欲界之仙都。(加强) ■ 教师读: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借助朗读,欣赏两篇短文不同的语言风格。 2.把握文中景物的不同特色,领略不同的写景手法。 3.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人
1. 齐 读 两 文 , 读 准 字 音 ,读 对 节 奏 , 翻 译 全 文 。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 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 翠竹,四时/ 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
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动人游兴),我
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
译 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们一
文 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里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 佛有藻、荇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哪 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 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自/ 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元丰六年/ 十月十二日/ 夜, 解衣/欲睡,月色/ 入户,欣然/ 起 行。 念/ 无与/ 为乐者,遂至/承天 寺/寻张怀民。怀民/ 亦/ 未寝,相 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 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 人/如吾两人者耳。
■
朗 读 脚本
■师生齐读: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 男生读:高峰入云, ■ 女生读:清流见底。 ■ 男生读: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 女生读: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 男生读: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 女生读: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 男生读:实是欲界之仙都。 ■ 女生读:实是欲界之仙都。 ■男女生齐读:实是欲界之仙都。(加强) ■ 教师读: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人教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课件
![人教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87bfb7f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77f8112.png)
结构梳理
叙事——赏月缘由
记
承
天 寺
写景——庭下月景
夜
游
抒情——触景生情
贬居寂寞 景色宜人 闲情雅致
豁悲 达凉 乐苦 观闷
主旨归纳
这篇平淡自然的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的第四 年。文章仅80余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 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课堂练习
1.下列对《记承天诗夜游》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标题的意思是记述作者夜游承天寺之事。 B.张怀民与作者的遭际相同、情感相通。 C.“水中藻荇交横”描绘出清澈空明的月色。 D.本文意在表达作者对悠闲安逸生活的追求。
通读全文
元丰六年/ 十月十二日/ 夜,解衣/ 欲睡,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念/ 无与为乐者,遂/ 至承天寺/ 寻张怀民。 怀民/ 亦未寝,相与/ 步于中庭。庭下/ 如积水空明,水 中/ 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何夜/ 无月?何处/ 无 竹柏?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疏通文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
山川 / 之美,古来 / 共谈。
高峰 / 入云,清流 / 见底。
朗
两岸 / 石壁,五色 / 交辉。
读
青林 / 翠竹,四时 / 俱备。
课
晓雾 / 将歇,猿鸟 / 乱鸣;
文
夕日 / 欲颓,沉鳞 / 竞跃。
实是 / 欲界之仙都。
自 / 康乐 / 以来,未复有 / 能与其奇者。
疏通文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
文章结构
一、总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四季之景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二、分写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晨昏之景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第11 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20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1 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20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2aaa0fa63b3567ec112d8ade.png)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1
1.诵读课文,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言语句, 积累文言词语。 2.品读课文,欣赏作者笔下的月夜美景,深入理解 “闲人”内涵。【重点】 3.比读课文,体会本文与《答谢中书书》不同的语 言风格和审美感受。【难点】
2
关于苏轼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 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 “三苏”。
议论抒情。
8
古今异义
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相与步于中庭
③盖竹柏影也
文言句式
倒装句 ①相与步于中庭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只是 今义:但是,表转折 古义:共同,一起 今义:彼此往来,相处 古义:大概是 今义:器物上有遮蔽作用的东西
相与(于中庭)步 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9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苏轼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学 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 •苏轼是著名诗人,他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为“苏 黄”;
3
关于苏轼
• 苏轼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他同杰出词人 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苏轼是著名的书法家,他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 “宋四家”;
前人点评此句,谓其“无一月字却无处不见月光”。请谈谈你对这 一点评的理解。
鉴赏角度: 修辞、动静、正侧、情景……
10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前人点评此句,谓其“无一月字却无处不见月光”。请谈谈你对这一
点评的理解。
(1)比喻修辞。作者用“积水空明”比喻庭院中月光清澈透明;用“藻荇交 横”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诗人以先声夺人的暗喻,造成一种庭院积水 的错觉,进而写清澈的水中交错的藻荇,把暗喻又推进了一层。营造出一种 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2)动静结合。“积水空明”给人一种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有水草摇 曳之美,动静相衬,点染出一幅幽静又不乏灵动的月下美景图。 (3)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积水空明”是对月光本身的形容,“藻 荇交横”则以竹柏倒影烘托月光的皎洁,两者结合,共同创造出一种冰清玉 洁的境界。
苏轼
1
1.诵读课文,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言语句, 积累文言词语。 2.品读课文,欣赏作者笔下的月夜美景,深入理解 “闲人”内涵。【重点】 3.比读课文,体会本文与《答谢中书书》不同的语 言风格和审美感受。【难点】
2
关于苏轼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 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 “三苏”。
议论抒情。
8
古今异义
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相与步于中庭
③盖竹柏影也
文言句式
倒装句 ①相与步于中庭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只是 今义:但是,表转折 古义:共同,一起 今义:彼此往来,相处 古义:大概是 今义:器物上有遮蔽作用的东西
相与(于中庭)步 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9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苏轼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学 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 •苏轼是著名诗人,他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为“苏 黄”;
3
关于苏轼
• 苏轼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他同杰出词人 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苏轼是著名的书法家,他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 “宋四家”;
前人点评此句,谓其“无一月字却无处不见月光”。请谈谈你对这 一点评的理解。
鉴赏角度: 修辞、动静、正侧、情景……
10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前人点评此句,谓其“无一月字却无处不见月光”。请谈谈你对这一
点评的理解。
(1)比喻修辞。作者用“积水空明”比喻庭院中月光清澈透明;用“藻荇交 横”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诗人以先声夺人的暗喻,造成一种庭院积水 的错觉,进而写清澈的水中交错的藻荇,把暗喻又推进了一层。营造出一种 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2)动静结合。“积水空明”给人一种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有水草摇 曳之美,动静相衬,点染出一幅幽静又不乏灵动的月下美景图。 (3)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积水空明”是对月光本身的形容,“藻 荇交横”则以竹柏倒影烘托月光的皎洁,两者结合,共同创造出一种冰清玉 洁的境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柏?但少闲人如吾状两元成才路 人者耳。
只是。
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 服准备睡觉,(只见)月光照入门内,(我不 由产生夜游的雅兴,)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来到承 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于是) 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判断句:
盖竹柏影也(“……也”表判断)
省略句: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解衣欲睡状(元成才路 省略主语“余”)
倒装句:
相与步于中庭(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 “相与于中庭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状元成才路耳(定语后置,正常 语序应为“但少状元如成才路 吾两人者闲人耳”)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1. “怀民亦未寝”中的“亦”说明了什么? “亦”说明张怀民与作者的处境相同,情
高峰入云, 仰视 极力描写山之高。 清流见底。俯视 极力描写水之清。
思考问题:这一句有什么妙处?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这一句通过描写朝与夕两 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活动,由 描写静态景物转入描写动态景 物,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 达出生机和活力。
试简要说明结尾一句的言外之意,并分析其 在结构上的作用。
盖
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古义:只是 例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
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一词多义
念无与为乐者( 代词,相当于 )
者
“……的人”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助词,表 示停顿
)
动词,参与,文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中有欣赏、领悟 )
与
的意思
念无与为乐者( 动词,和 )
文言句式
(月光)照在院子的地面上像积水般澄 澈透明,水中(仿佛有)藻、荇交错纵横, 大概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吧。哪一夜没 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 少像我们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古今异义
古义:考虑,想到 例句:念无与为乐者
念
今义:想念
古义:单扇的门 例句:月色入户
户
今义:住户、人家
古义:大概是 例句:盖竹柏影也
状元成才路
积水空明与藻、荇交横,相映生色,互相烘染。作 者抓住月光的空明澄澈描绘了一个美妙的月夜之景。
“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 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 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 处,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 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 “闲人”的自我安慰罢了。
2.两篇文章所写景物和所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答谢中书书》描绘的是山川之美,表达 了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知音共赏美景的得 意之感。
11 短文二篇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学习目标
1. 积累重点文言词语,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背诵并默写课文。(重点)
2. 把握文意,领会文章的意境,把握文中景物 的不同特点。(难点)
3. 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培养高尚的 审美情趣。
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
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 家。早年游历访道时足迹遍及江浙的 名山胜水,后退隐茅山。梁武帝礼聘 不出,但参与朝廷大事咨询,时人称 其为“山中宰相”。著有《陶隐居集》 《本草经集注》等。
课文解读
答谢中书书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状元成才相路 辉映。
两岸石壁,五色交状元成辉才路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四季。
消散。
夕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
指南朝宋山水诗人谢灵运(385433),他承袭祖父谢玄(343388)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
结构梳理
夜深人静,解衣欲睡
记 记叙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中庭赏月 含 达
承
与张怀民,步于中庭
惆观
天 寺 夜
描写
庭下如积水空明 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下庭 中景物
怅自 悲得 凉中
游 抒情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月下感叹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深入探究
1.你是如何理解苏轼所说的“闲人”的含义?
“闲人”指有闲情逸致的人。作者与张怀 民欣赏月夜景致时感慨道:“何夜无月?何处 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面上是 自嘲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 出来赏月,实际上却透着自豪——月夜处处都 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 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美的? 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 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
辉为动。 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晓雾将歇为静,猿鸟乱
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以上各种景物,交相映衬,互为影响,构成
了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
艺术特色
1.意境优美。
本文的意境美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山
指水中潜游的鱼。
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人间仙境。欲界,没有摆脱世俗七情 参与。这里有
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这里指人间。 “欣赏”“领
仙都,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悟”的意思。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 (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巍峨的山峰耸 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 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树木,翠 绿的竹丛,四季皆有。
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苏轼文集》卷七十一(中华书局1986 年版)。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 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 “乌台诗案”。出狱后,他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 方军事助理官)。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 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 多。本文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元 丰六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
颓
今义:衰败,萎靡
◆一词多义
夕日欲颓( 副词,将要 )
欲
实是欲界之仙都( 欲望,欲念 )
◆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 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
状元成才路
夕日欲颓( 形容词用作动词,坠落 )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思考问题:开头第一句话有什么作用?
总领全文,奠定了写景抒情的基调。文 章以感慨发端,以“美”点明中心,说明有 高雅情趣的人皆爱美、谈美。
怀自然也一致。见明月而未寝,体现出被贬官 之人的郁郁寡欢之情。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 比喻 月光 竹柏的影子
2.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点染出一个怎样 的境界? “积水空明”写月光状元成才路的清澈透明,“藻、荇 交横”写竹柏倒状元影成才路 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练 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 亦幻的美妙境界。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3. 文中作者的情感是复杂的,试简要分析包含 哪些情感? 文中包含的情感有以下几种: ①赏月的欣喜;②贬谪的悲凉; ③失意的落寞;④自我排遣的达观; ⑤人生的感慨;⑥漫步的悠闲。
主旨归纳
本文通过对庭院月光的描写,创造了一 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 妙的心境: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人生 的感慨、贬谪的悲凉和自我排遣的达观。
文体知识
书 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
“信札”,是一种应用文体,多记事陈情。特 征:与韵文相对,以记事为主,夹叙夹议,有 时也写景寄情。
字词测评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陶弘景( hónɡ )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夕日欲颓( tuí ) 状元成才路
沉鳞竞跃(
yuè
状元成才路
)
与其奇者( yù )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 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 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仙 境啊。自从南朝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 人能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古今异义
古义:季节 例句:四时俱备
时
今义:某个时候 古义:消散 例句:晓雾将歇
歇
今义:歇息 古义:坠落 例句:夕日欲颓
结尾一句的言外之意是要像谢灵运一样,陶 情冶性于这美妙的山水之间,抒发沉醉山水的愉 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状元成才美路 景的得意之感。
在结构上,首状元成才路 尾呼应,使叙事、写景、议论 融为一体,使主体部分更加突出、鲜明。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结构梳理
总领全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答 谢 中 书 书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深入探究
1.阅读本文,你能读出作者具有怎样的思想情怀?
文章结尾把自己与谢灵运相
状元成才路
比,寄予了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 的得意之感。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作者描绘山川之美,自 然有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作者被誉为“山中宰相”, 不愿到朝廷为官,流露出的是归 隐林泉的志趣。
《记承天寺夜游》描绘的是月色之美,表 达了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 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和自我排遣的达观等 复杂而微妙的感情。
艺术特色
1.抓住特征,描写景物。
作者抓住月夜这个特点入题,描绘庭院的月景, 富有特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月光临照,状元成才路“庭下如积水空明”, 可见月光之明。“水中藻、荇交横”可见月色之清。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学习目标
1. 积累重点文言词语,把握文意,背诵并默写 课文。(重点)
2. 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理解作者复杂微 妙的情感。(难点)
3. 感受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学习作者达 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作者名片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宋代文学家、书画家。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汪洋恣肆, 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雄健, 和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豪壮雄 浑,和辛弃疾并称“苏辛”。代表作有《赤壁赋》 《石钟山记》《题西林壁》《赠刘景文》《饮湖上 初晴后雨》《水调歌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