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竭
慢性肾衰的中医治疗
慢性肾衰的中医治疗作者丨胡献国编辑丨寸心慢性肾衰即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是多种慢性肾脏疾病晚期出现的严重综合征,临床以水肿,尿少,尿闭,恶心,呕吐为主要临床表现。
依其病程进展,可分为肾功能不全代偿期,氮质血证期及尿毒症期。
代偿期,一些病人由于症状不明显,不需特殊处理而易被医生、病人忽视,肾功能不全继续进展,进入尿毒症期时,由于病情严重,多需采取透析疗法为主的综合治疗以维持患者生命。
中医认为,本病多为风热、水湿、湿毒等病邪外袭,导致肺失通调,治节无权,脾失运化,水湿泛滥,肾失开合,气化失司,脏腑功能失常,造成水湿秽浊,壅滞三焦,清浊不分所为,当以清热利湿,泻浊解毒为治。
中医辨证施治风水泛滥型主要表现为眼睑浮肿,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来热迅速,肢节酸重,小便不利,或伴有畏寒,发热,咽喉疼痛等,舌红苔薄黄,脉浮滑数。
当以散风清热,宣肺利水为治,可选用银翘散加减,药取银花、连翘、荆芥、桔梗、赤小豆、菊花、茅根各10克,麻黄、竹叶、薄荷、甘草、淡豆豉各5克,水煎服,每日1剂(下同)。
中成药可选用麻杏石甘合剂,每次10克,每日2次口服,冲饮;银翘解毒丸,每次9克,每日3次口服;小柴胡颗粒,每次1袋,每日2次口服,冲饮。
水湿浸渍型主要表现为全身水肿,按之没指,小便短少,身体重而困倦,胸闷,纳呆,泛恶,苔白腻,脉沉缓。
当以健脾利湿,通阳利水为治,可选用五苓散加减,药取猪苓、茯苓、泽泻、白术、桂枝、二丑、车前子、黄芪、党参、法夏、苍术、木瓜各10克。
中成药可选用五苓散,每次1袋,每日2次口服,冲饮;威喜丸,或舟车丸,每次5克,每日2次口服。
脾阳不振型主要表现为身肿以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闷腹胀,纳减便溏,面色萎黄,神倦肢冷,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没,脉沉缓。
当以温运脾阳,以利水湿为治,可选用参苓白术散加减,药取党参、茯苓、白术、炙甘草、桔梗、山药、薏苡仁、莲米、扁豆、砂仁、黄芪、枣皮各10克。
中成药可选用参苓白术散,每次10克,每日2次口服,冲饮;附子理中丸,每次9克,每日3次口服;黄芪口服液,每次1支,每日2次口服。
一碗神奇中药汤治疗慢性肾衰竭!
一碗神奇中药汤治疗慢性肾衰竭!慢性肾衰竭是在各种慢性肾脏病基础上缓慢出现肾功能进行性减退直至衰竭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并发症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
尽管现代医学诊治慢性肾衰竭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中医药治疗肾脏病具有悠久的历史和较好的疗效,但均有一定的局限性。
长期以来,很多西医师在临床上广泛使用中成药,但不熟悉辨证论治和不了解中成药的功能主治;而一些中医师面对日新月异的现代医学进展和新药的应用,缺乏足够的认识。
中西医有机结合可以取长补短,优化诊疗方案,提高诊疗效果、更好地延缓疾病的进展。
慢性肾衰病机和方药慢性肾衰竭的病因病机错综复杂,以本虚标实为基本病机特点,本虚以肾阳亏虚,脾气虚弱为发病之本。
标实有水毒湿浊、脉络瘀阻等。
所以临床以畏寒肢冷、面浮肢肿、神疲纳差、恶心呕吐、夜尿频多、面色萎黄、舌淡胖大或有齿痕为主要表现。
根据这一病机特点,王世龙主任推出五龙渗肾汤,多年来用于临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尤其对早、中期慢肾衰患者疗效尤为显著,有降低血肌酐、改善肾功能及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效果。
组方:黑顺片15~45克(先煎半小时),山萸肉15克,茯苓30克,炒白术30克,酒军10~15克,肉桂15克,干姜15克,莪术15克,红花10克,煅牡蛎50克(先煎),水蛭粉3克(分3次冲服)。
水煎2次兑匀,分3次饭后温服,每日1剂。
加减:下肢有凹陷性水肿者加车前子、泽泻;气血双虚者加生黄芪、当归;恶心、呕吐者加代赭石、姜、、。
五龙渗肾汤组方思路慢性肾衰竭的治疗原则是温肾健脾,泄浊通络。
方中附子有补火助阳之功效,能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阳,用于心、脾、肾阳虚之症为适宜,故为本方之主药。
大辛大热之附子配苦寒泻下之大黄温阳通络,温脾泄浊,起到扶正祛邪的效果;附子配肉桂、干姜相须为用,既温肾壮阳,又兼暖脾土。
附子配山萸肉温阳而不伤阴,益阴而不留邪。
附子配茯苓、白术,温肾健脾利水,起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附子配水蛭、莪术、红花温通经络,逐瘀消癥,改善肾脏血流量。
肾功能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肾功能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肾功能衰竭是一种慢性疾病,中医具有一定的疗效和丰富的经验。
以下是针对肾功能衰竭的中医诊疗方案:
1. 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质,中医师可以进行辨证施治。
常见的辨证包括肾阴虚、肾阳虚、湿气凝滞等。
辨证施治可以通过调整患者的体内阴阳平衡,以及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方式来改善肾功能。
2. 草药治疗:中草药在治疗肾功能衰竭中起到重要作用。
常用草药包括黄芪、山药、桑葚等,这些草药具有滋补肾气、促进肾脏排毒等作用。
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配制草药方剂进行治疗。
3. 饮食调理:中医注重饮食对身体的调理作用。
患者应避免高盐、高脂、高糖的食物,限制高蛋白饮食。
适当增加水果、蔬菜和粗粮的摄入,有助于减轻肾脏的负担。
中医还主张根据患者的辨证特点调理饮食,如对于肾阳虚的患者,可适量摄入一些温热食物。
4.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的重要疗法之一,对于肾功能衰竭也
有一定的疗效。
适当的针灸治疗可以改善肾功能,调理气血运行,
提高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
总而言之,肾功能衰竭的中医诊疗方案包括辨证施治、草药治疗、饮食调理和针灸疗法。
患者应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并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当的饮食和生活习惯调整。
慢性肾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慢性肾功能衰竭治疗方案一.诊断:(1)疾病的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GB/T16751.1—1997)。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肾脏病》(王海燕主编,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年)和美国肾脏基金会2002年制定的K/DOQI《慢性肾脏病临床实践指南》(王海燕,王美,译。
慢性肾脏病与透析临床实践指南二,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症状:有慢性肾脏疾病史,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倦怠、乏力、嗜睡等。
体征:当一个病人的系统受损时,就有系统的体征。
如水肿、贫血、心动过速、心包摩擦音等。
不明原因的高血压、贫血等。
,应考虑这种疾病的可能性;经肾活检或损伤标志物检测证实的肾损伤或910微滤过率(GFR)持续< 60m1/min/1.73m2 ≥ 3个月。
肾损伤的标志包括蛋白尿、尿试纸或尿沉渣异常或肾影像学检查异常。
(2)疾病阶段的诊断1.代偿期:肾单位受损50%以上(gfr50-80ml/min),血肌酐维持在133-177umol/l,无临床症状。
2.失代偿期:肾单位受损,剩余肾单位低于正常50% (GFR50—20ml/min),血肌酐186—442UMOI/L,出现乏力、轻度贫血、厌食等临床症状。
3.力竭期:血肌酐升至451-707 umoi/L,患者出现贫血和代谢性酸中毒;钙磷代谢紊乱;电解质紊乱等。
4.尿毒症期:血肌酐达到707 umoi/L,肌酐清除率在10 ml/min 以下,酸中毒症状明显,全身症状严重。
(3)证候诊断本病可分为正虚证和邪实证。
临床上多表现为虚实夹杂证。
1.实证和虚证:①脾肾气虚证:症状:乏力、气短、懒言、厌食、腰酸膝软。
症状:腹胀,大便溏烂,口淡,不渴,舌淡有齿痕,脉沉细。
②脾肾阳虚证:症状:畏寒、肢冷、乏力、气短、懒言、厌食、腰酸膝软。
症状:腰部冷痛,腹胀,大便腐烂,夜尿多,舌淡有齿痕。
脉搏微弱。
③气阴两虚:主要症状: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口干咽燥,心烦发热。
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竭那些事
83·健康科学·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竭那些事马丽慢性肾衰竭(CRF)是指各种肾脏疾病在长期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最终引起肾脏实质性损害导致肾功能衰退的一种严重病症,慢性肾衰竭患者由于肾功能异常而导致体内代谢紊乱,患者具体表现为机体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存在慢性酸中毒的症状。
由于肾功能衰退所以患者体内各种代谢产物无法及时排出体外,这些物质堆积在体内毒害肾脏及其他器官。
从中医理论上来讲,慢性肾衰竭属于肾劳水肿,虚损,关格,癃闭之证,中医认为,慢性肾衰竭的病因是比较复杂的,首先,脏腑失健,先天因素致病是其中重要的致病原因,其次是各种疾病久病失治,其中包括各种具有水肿、淋证表现的疾病,这些疾病在长期患病却没能得到有效治疗的情况下湿热之气不除伤及脾肾,进而导致泻下利水过甚,伤及阴阳平和。
最后是生活节律性问题,患者由于疲乏过度起居失常导致脏腑气血不顺伤及肾脏。
肾脏在中医理论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中医认为,肾脏乃是五脏之本,下有膀胱,其为藏水之用,膀胱气化而肾主骨生髓,肾经不畅则全身脏腑受累,水液气化不利则终蕴成湿浊、湿热、痰湿及溺毒,凡上述种种皆可中困脾胃,下注则劳伤肾脏,在病程长期持续过程中,患者阴元耗损,长期患病终至正愈伤、邪气盛,患者病情危重。
中医对于慢性肾衰竭的诊断需要进行辨证分型,在中医理论之中慢性肾衰竭基本可以分为两个类别,首先是气阴两虚,热毒壅盛型,这种类型的慢性肾衰竭患者在症状表现上呈现为面色萎黄、胸腹满闷、口苦口干、舌苔黄、尿频且短赤、大便干燥、便秘、从脉象上来看患者多数脉细滑。
第二种是脾肾虚衰、湿浊内壅型,这种分型的慢性肾衰竭患者的具体表现为:面色发黄或者发白,患者气虚无力疲乏感比较严重,饮食上不思油腻、食欲缺乏,腰膝酸软,腿部及脚部有浮肿,舌苔白腻,脉象细滑或者发沉细。
中医认为,肾乃是先天之本,其藏五脏之精华,肾虚则全身脏腑皆虚矣,阴阳两虚,在患者正气难以恢复的情况下肾衰竭很难治愈,一般来讲患者预后较差。
传统中药对慢性肾衰竭的治疗作用
传统中药对慢性肾衰竭的治疗作用慢性肾衰竭是一种常见的肾脏疾病,患者需要长期接受治疗。
传统的中药治疗在缓解症状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
本文简要介绍一些传统的中药治疗方案以及它们的作用。
一、通络降压汤的作用通络降压汤主要由桂枝、茯苓、生姜、人参、芍药等组成,是一种能够舒筋活络,调和气血的中药配方。
通络降压汤可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高血压,也可以对肾功能损害引起的高血压进行治疗。
此外,通络降压汤还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各种症状,使患者的整体状况得到明显的改善。
二、夏桑菊汤的作用夏桑菊汤是一种具有清热利湿、通便、解毒等效果的中药配方。
夏桑菊汤由夏枯草、桑白皮、菊花、甘草等组成,能够有效地减缓慢性肾衰竭患者的肿胀、水肿等疗效。
另外,夏桑菊汤还可以刺激胆汁分泌,改善消化系统的功能,从而起到治疗便秘的作用。
三、桂附地黄汤的作用桂附地黄汤是一种中药方剂,由桂枝、茯苓、白术、孟蔓菁、当归、川芎、地黄等组成。
桂附地黄汤具有温补肾阳,滋阴化气的作用,可以有效地改善慢性肾衰竭患者的肾气不足、虚寒等情况。
此外,桂附地黄汤还具有舒筋活络、养血填精等功效,能够促进患者身体的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四、四物汤的作用四物汤是一种补气养血的中药方剂,由当归、川芎、熟地、白芍组成。
四物汤能够调和气血,加强体内气血循环,从而提高肾脏的功能。
此外,四物汤还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环系统状况,缓解患者的肾功能衰竭症状。
五、桑螵蛸丸的作用桑螵蛸丸是一种以桑叶、地黄、龟板为主要成分的中药方剂,具有温阳、滋阴、养血等作用。
桑螵蛸丸具有一定的促进尿素氮排泄作用,可能通过加速肾小球滤过率和肾小管分泌等途径,使尿素、肌酐等代谢废物排出体外,从而减轻慢性肾衰竭患者的症状。
总体而言,传统中药对慢性肾衰竭的治疗作用是显著的。
在选择适合自己的中药治疗方案的时候,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身体状况,结合中医理论,采用个性化、综合治疗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治疗方案
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治疗方案慢性肾功能衰竭是一种已被广泛关注的肾脏疾病,中医学在治疗该病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以下是一份基于中医理论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治疗方案:中医诊断和病因分析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中医诊断主要通过望、闻、问、切等四诊方法来确定。
根据中医理论,慢性肾功能衰竭多与肾阳虚、肾阴亏、气血不足等有关。
中药治疗针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中医治疗方案主要采用中药调理身体,以促进肾脏功能的恢复和调整内环境。
常用的中药包括:1. 补肾药物:如当归、黄芪、巴戟天等,有益气养血、补肾壮阳的功效。
2. 清热药物:如黄柏、生地黄、栀子等,可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3. 利尿药物:如茯苓、穿山甲、瓜蒌壳等,可促进尿液排出,排除体内毒素。
4. 寻常药物:如牛膝、麻黄等,能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改善血液循环。
饮食调理中医治疗方案还包括对患者的饮食进行调理,以帮助恢复肾脏功能和提高身体免疫力。
建议患者注意以下饮食原则:1. 低盐饮食:减少盐分摄入,以避免血压升高和水潴留。
2. 控制蛋白质摄入:适量摄入高质量蛋白,如鱼类、瘦肉等。
3. 避免肾脏负担:限制摄入高磷食物,如海产品、豆制品等。
4. 补充营养素:增加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摄入,以促进身体康复。
其他中医疗法除了中药治疗和饮食调理外,中医还可以采用其他疗法,如针灸、中药熏蒸、中药泡脚等。
这些疗法都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身体状况和加速康复过程。
总之,中医治疗方案在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疗效和优势。
然而,患者在接受中医治疗前应咨询专业医生,并结合具体情况确定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
老人腰酸查出肾衰,中医用一味药健脾肾降肌酐,如何治疗肾衰?
老人腰酸查出肾衰,中医用一味药健脾肾降肌酐,如何治疗肾衰?腰酸指腰部酸楚不适,中老年人常见,临床多数患者腰肌劳损,也有患者为肾脏出现异常。
其主要原因:可能是因为长期的劳动导致的腰肌劳损,或者是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引起。
可能与过多的劳累、长期久坐有很大关系,比如长期弯腰、不恰当的坐姿,都会导致腰酸的症状出现。
男性患者出现腰酸可能与肾虚有关系,肾脏、输尿管的炎症也会导致单侧的腰酸症状。
慢性肾衰竭患者早期可以出现腰酸、腰痛等症状,但是以身体疲乏症状出现为主。
早期可以出现身体爬乏力,小便次数增多,尤其是以夜尿次数增多为主。
如果患者在肾衰竭出现之前,有尿路结石、肾盂感染等病史。
还会伴有腰酸、全身水肿,以眼睑水肿表现最重。
尿常规检查可显示存在蛋白尿、血尿。
肾功能检查多提示肌酐、尿素氮明显升高。
专家表示,出现腰酸的症状,如果短期之内没有任何的缓解或者是症状在进行性的加重,一定要及时地去正规医院就医,完善相关检查,明确原因后选择合理的方法治疗。
老人腰酸查出肾衰竭,中医用一药方降肌酐,保持稳定病例:患者xxx,男,一直认为自己身体很好,几乎没有发烧感冒。
但时常觉得腰酸,觉得年纪大了就这样,身体机能下降也正常,没有重视。
2020年5月,患者出现下肢水肿,身体疲劳乏力加重,食欲减退,到医院检查,发现血肌酐升高251umol/L,被诊断为慢性肾衰竭,肾功能不全阶段。
开始用西药激素类药物进行治疗。
但身体症状却没见缓解,后来听说可以通过中药治疗,在家人的陪同下到北京就医,希望通过中医药调理,缓解身体症状。
在北京某医院中医专家门诊,患者身体疲倦乏力,腰酸腰痛,眼睑、双腿出现水肿,中医了解患者的发病、药物治疗情况,诊脉、看舌苔,结合检查报告,辨证为脾肾两虚、湿浊内蕴。
治疗应健脾益肾,活血利水。
中医用一个古代经典中药方为基础,化裁加味拟定药方,药物包括:生黄芪、党参、山茱萸、枸杞子、当归、红花、炒白术、淫羊藿、炙大黄、玉米须等多种中药,水煎服。
中医治疗慢性肾衰(尿毒症)
中医治疗慢性肾衰(尿毒症)医案:许某某,女,64岁,国家安全部退休职工。
2003年7月1日初诊。
病史: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病史,发现慢性肾功能不全3年,化验血肌酐243.2umol/L,血色素108g/L,尿蛋白1+。
血压130/90mmHg。
主诉腰酸疼痛,双下肢酸胀,咳嗽,鼻痒,喷嚏连连,时时喘,夜间为甚。
刻下症:咳喘夜甚,鼻塞,食欲不振,胃脘胀满,睡眠不佳,舌体胖大,舌苔中心厚腻,脉细而略滑。
中医诊断:慢性肾衰竭合并过敏性哮喘,肾元亏虚、湿浊不化,肝肺不和,脾胃不调。
西医诊断:高血压性肾损害,慢性肾功能不全失代偿期,过敏性哮喘。
治法:益气血,顺升降,健脾胃,调肝肺,疏风定喘,泄浊排毒。
处方:生黄芪、当归、蝉蜕、僵蚕、姜黄、川芎、熟大黄、苡米、柴胡、白芍、地龙、白术、防风、乌梅、五味子、薄荷(后下)、钩藤,每日1剂。
配合尊仁保肾丸治疗。
二诊(2003年8月12日):服药后诸证减轻,大便每日2次,鼻塞喷嚏减少,仍有咳喘痰白,饮食略增,睡眠情况良好。
舌苔腻,脉沉。
仍宗原方方义。
处方:生黄芪当归川芎、陈皮半夏苏子、苏叶枳壳香橼佛手蝉蜕僵蚕姜黄熟大黄、生苡仁、六月雪,每日1剂。
三诊(2002年9月24日):患者病情平稳。
复查血肌酐186.0umol/l,血压120/90mmHg自述口苦,偶有咳喘,舌胖,苔薄腻,脉弦,提示少阳郁热存在,改方小菜胡汤加减。
处方:柴胡、黄芩、夏枯草、生黄芪、当归、川芎、陈皮、半夏、车前子、炒莱菔子、炒葶苈子、桃仁、杏仁、蝉蜕、僵蚕、姜黄、熟大黄、生苡仁、六月雪,每日1剂。
其后,坚持服用当归补血汤合升降散方加减,病情尚属稳定。
四诊(2004年7月13日):复查血肌酐177.0umol/l,血色素112g/L。
继续服中药治疗中。
按语:慢性肾衰的治疗,一向强调肾元虚衰,湿浊邪毒内停基本病机。
所以治疗强调化浊解毒和泄浊排毒治法。
认为泄浊毒即所以保肾元,和胃气即所以护肾元。
但该例患者更将有过敏性鼻炎、哮喘,病程中时有口苦等肝经郁热症状.而哮喘多阵发,有“善行而数变”风邪致病的特点,所以治疗应当重视治风。
中医治疗肾衰竭医案
中医治疗肾衰竭医案慢性肾衰竭,简称“慢性肾衰”,中医属“关格”或“癃闭”范畴。
多由慢性肾小球肾炎迁延不愈,日久正气衰微,邪浊壅滞所致。
长期脾肾阳虚、命门火衰、阳不化水,导致水液潴留于体内,小便不通,浊毒壅滞上泛脾胃,则见恶心、呕吐、口中秽臭;湿浊上濛清窍,可见神志昏迷;湿浊外溢皮肤,可见皮肤瘙痒,有尿霜结晶等症。
日久浊毒由肾累及心、肺、肝等多个脏器,后期阳衰损及阴,真阴耗竭,阴阳离决而亡。
中医应为温补脾肾、降浊排毒为其治疗大法。
早期肾功能尚有代偿能力时,应以温补脾肾扶正为主,兼以祛邪;晚期以邪浊壅滞为主,治应重在祛邪。
温阳和降浊之间根据病情应该有所侧重。
在肾衰竭早期,应该重在温补肾阳,而到了氮质血症期,温阳使血清肌酐和尿素氮反升不降,因此应以降浊排毒为主。
不论温阳和降浊,活血化瘀始终贯穿整个过程。
临床常采用温脾汤和真武汤化裁治疗慢性肾衰竭。
附子、白术、大黄、党参、茯苓、干姜、车前子。
孙某,女,73岁慢性肾炎十余年病史诊为慢性肾功能不全。
症见:面色萎黄,恶心,腿微肿,尿少,手足心热,心悸,舌质淡、有齿痕,脉弦数。
中医诊断:尿毒症。
辨证:脾肾衰竭,浊邪壅滞。
治法:降浊排毒,温补脾肾。
方药:太子参、白术、云茯苓、甘草、陈皮、当归、酒白芍、山茱萸、生地黄、山药、泽泻、川牛膝、益母草、牡丹皮、土茯苓、萆薢、苏梗。
6剂,每日1剂,每次150ml,每日2次。
二诊:自诉手足心不热,恶心已除,排尿增加。
查:舌质淡,齿痕明显,小腿水肿仍存。
方药:生地黄、熟地黄、山药、山茱萸、牡丹皮、泽泻、川牛膝、益母草、川大黄、茯苓、车前子(包),黄芪、炒白术、当归、酒白芍、甘草、白茅根、土茯苓、泽兰、墨旱莲。
上方连用3周。
三诊:舌质淡苔白、舌边齿痕,脉弦。
方药:清肾降浊汤。
黄芪、白术、茯苓、清半、车前子、女贞子、墨旱莲、桂枝。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每周6剂,休1天。
上方汤剂、丸剂计服2年左右,血清肌酐一直保持在300mmol/L以下,尿素氮11.0mmol/L以下,患者感觉尚可,未透析。
中医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概况
【关键词】肾功能衰竭,慢性;中医疗法; 综述文献慢性肾功能衰竭是临床常见的严重疾病,属中医学关格、癃闭、虚损等范畴。
血液透析等替代疗法费用高昂,设备复杂,即使发达国家能进行此治疗的也只占总患病人数的10%,且该疗法存在非生理性等缺点,因此非替代疗法仍被广泛应用。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机体代谢产物的排除也是整体功能作用的结果。
当肾功能衰竭时,从尿中排出的毒素减少,但仍能通过皮肤、肠道、呼吸等排出一定量的水分及代谢产物。
近年来中医药已经广泛应用于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治疗,中医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研究,如慢性肾功能衰竭恶化机制及中医药防治其进展的研究 ;应用中医综合疗法治疗;针对其并发症的治疗;应用单味药物治疗的研究等。
此外,近年来一些学者以固定处方、专方专药及中药制剂治疗本病。
这些研究为慢性肾功能衰竭非替代疗法丰富了内容。
而中医肾脏病名家在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学习和借鉴他们的经验对我们后学者提高对慢性肾功能衰竭发生、发展及治疗方面的认识十分重要。
现将中医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综述如下。
1 辨证分型邓玮[1]将慢性肾功能衰竭16例分为4型。
主方用党参、鹿角胶、菟丝子、白术、茯苓、当归、何首乌、黄芪。
脾肾阳虚型加附子、巴戟天、锁阳;肝肾阴虚型加熟地黄、阿胶、龟版;气虚血瘀型加川芎、益母草;湿浊中阻型加枳实、苍术、胆南星、半夏。
结果:总有效率86.7%。
黄晓军[2]将慢性肾功能衰竭30例分为4型。
主方用山茱萸、大黄、丹参、白花蛇舌草、黄芪、益母草、山药、淫羊藿、茯苓、川芎、泽泻、冬虫夏草。
气阴两虚型加红参、五味子、麦门冬;肝肾阴虚加枸杞子、生地黄;脾肾气虚型加红参、白术、补骨脂;阴阳两虚型加红参、补骨脂、女贞子、菟丝子。
结果:显效7例,有效14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0%。
黄红勤[3]将慢性肾功能衰竭32例分为3型。
脾肾气阳两虚型用水陆二仙丹加减;肝肾气阴两虚型用二至丸加减;肾阴阳两虚型用调补肾元汤加减。
慢性肾衰竭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方案
慢性肾衰竭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方案一、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1.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肾衰2.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肾功能衰竭(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肾脏病诊疗指南》第3版、《肾脏病学》第4版、《实用内科学》第16版。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四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诊疗方案”。
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临床主要证候:(1)脾肾气虚证:症候:饮食减少,脘腹胀满,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小便频数而清,大便溏薄,面色萎黄,口淡不渴,舌淡有齿痕,苔薄白,脉细。
(2)脾肾阳虚证:症候:形寒怕冷,纳差,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小便频数而清,五更泻,面色萎黄,口淡不渴,舌淡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3)气阴两虚证:症候:倦怠乏力,腰酸膝软,口干咽燥,五心烦热,夜尿清长,舌淡有齿痕,脉沉。
(4)阴阳两虚证:症候:畏寒肢冷,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腰酸膝软,夜尿清长,大便干结,舌淡有齿痕,脉沉细。
3.分期(1)偿期:肾单位受损超出代50%,血肌酐保持在133-177umol/L ,临床上无症状。
(2)失代偿期:肾单位受损,节余肾单位低于正常之50%,血肌酐达186-442umol/L,临床出现乏力、轻度贫血、食欲减退等症状。
(3)衰竭期:血肌酐升至451-707umol/L,病人出现贫血,代谢性酸中毒;钙、磷代谢杂乱;水电解质杂乱等。
(4)尿毒症期:血肌酐达707umol/L,肌酐除去率在10ml/min 以下,酸中毒症状显然,浑身各系统症状严重。
(三)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一定切合慢性肾衰和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
2.病期诊断属于慢性肾衰代偿期、失代偿期、衰竭期、尿毒症期的病人。
3.患者同时拥有其余疾病,但在住院时期不需特别办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四)标准住院日为≤10天。
慢性肾衰竭中医治疗经验组成:黄芪,熟地...
慢性肾衰竭中医治疗经验组成:黄芪,熟地...慢性肾衰竭中医治疗经验组成:黄芪,熟地,山萸肉,丹皮,茯苓,熟大黄,大腹皮,枳实,肉苁蓉,女贞子,川牛膝。
方义:取六味地黄汤中的熟地、山萸肉、丹皮、茯苓,熟地是补阴首选药,肾阴不足,影响肾气虚,加黄芪、熟大黄、肉苁蓉、女贞子、川牛膝等,其中茯苓配北芪益气健脾、渗利水湿;丹皮配川牛膝活血化瘀;肉苁蓉配女贞子阴阳并补、精血同调;熟大黄、大腹皮、枳实共起通腑泻浊之效。
该方立法是以滋养肾阴为主,并辅以益气健脾、活血利湿、通腑泻浊,其寓意在于“阴中求阳”。
兼夹症加减:(1)咳嗽有痰,加川贝、法半夏、陈皮,化痰止咳;(2)咽痛加牛旁子、玄参、露蜂房,利咽解毒;(3)口干有热象,加沙参、麦冬、玉竹、天花粉,养阴清热;(4)肝火上炎、暗疮明显,加谷精草、枸杞子清肝,并合用五味消毒饮解毒;(5)水肿明显,加猪苓、泽泻,利水渗湿;(6)血尿明显者,加小蓟炭、白茅根、紫草、三七、血竭等,凉血活血止血;(7)夜尿频多者,加益智仁、覆盆子、金樱子,补肾收涩;(8)女性月经不调,加仙茅、香附、川芎、郁金、大血藤、素馨花等,以疏肝理气调经;(9)胃脘痛,加三七、佛手、海螵蛸,严重者加玄胡、白及,以理气和胃止痛;(10)尿频尿急尿痛,加黄柏、凤尾草,以清热通淋;(11)胸闷心悸,加丹参、三七、瓜蒌皮、檀香、桂技等,通阳活血、宽胸理气。
原发病进行加减:(1)慢性肾炎所致,加连翘、益母草、半边莲等清热解毒;(2)高血病所致,加天麻、钩藤、石决明、杜仲、白芍、充蔚子等以滋阴平肝潜阳;(3)痛风性肾病所致,加鸡血藤、木瓜、蚕砂、薏苡仁、百合等以利湿泻浊;(4)糖尿病所致,加天花粉、淮山药、麦冬、沙参等以养阴清热;(5)泌尿系结石所致,加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穿破石等以利石化石;(6)系统性红斑狼疮引起的,合用生地、知母、田七、丹参、白花蛇舌草、青蒿等以滋阴活血解毒。
根据季节加减:春季为“风木之令”,患者易外感风寒湿邪,患感冒等疾病,在补肾基础上,喜加用祛风药如蝉蜕、苏叶、连翘等,既可疏风解表,又可防治感冒;夏季多湿热,且“岭南之地多湿热”,在补肾基础上加用祛湿药如猪苓、茯苓、泽泻、薏米、芡实、陈皮等以健脾祛湿或淡渗利湿,并适当减少熟地等用量;秋多燥邪,在秋季加用沙参、麦冬、玉竹、女贞子、旱莲草等以养阴清热;冬季寒冷,伤人阳气,在补肾基础上加温而不燥、刚中有柔之品如仙灵脾、锁阳、肉苁蓉、补骨脂等,绝少用到温而刚燥之附子、肉桂等。
慢性肾衰竭的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
慢性肾衰竭的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慢性肾衰竭是各种慢性肾脏病持续进展至后期的共同结局,其病情复杂,治疗难度较大。
中医在治疗慢性肾衰竭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且具有一定的疗效。
下面就为您详细介绍慢性肾衰竭的中医治疗方法。
一、中药内服1、辨证论治中医强调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其所属的证型,然后给予相应的方剂治疗。
常见的证型有脾肾气虚、脾肾阳虚、气阴两虚、肝肾阴虚、阴阳两虚等。
脾肾气虚者,常用方剂如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等加减,以健脾益气补肾;脾肾阳虚者,多选用真武汤、实脾饮等加减,以温补脾肾;气阴两虚者,常以参芪地黄汤加减,益气养阴;肝肾阴虚者,可用六味地黄丸合二至丸加减,滋养肝肾;阴阳两虚者,则以金匮肾气丸加减,调补阴阳。
2、专方专药除了辨证论治,中医也有一些针对慢性肾衰竭的专方专药。
例如,尿毒清颗粒可以通腑降浊、健脾利湿、活血化瘀,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肌酐、尿素氮,延缓肾衰竭的进展。
二、中药灌肠中药灌肠是将中药煎剂通过灌肠的方式注入肠道,利用肠道的排泄和吸收功能,促进体内毒素的排出。
常用的灌肠方剂有大黄、牡蛎、蒲公英、丹参等组成的复方,具有清热解毒、通腑泻浊、活血化瘀的作用。
三、中药穴位贴敷通过将中药制成膏剂贴敷在特定的穴位上,以刺激穴位,调节经络气血,从而发挥治疗作用。
常用于慢性肾衰竭治疗的穴位有肾俞、脾俞、足三里、关元等。
药物多选用具有温阳补肾、利水消肿、活血通络作用的中药。
四、针灸治疗针灸治疗慢性肾衰竭主要是通过针刺和艾灸相关穴位,来调节人体的脏腑功能和气血运行。
常用的穴位包括肾俞、命门、关元、气海、足三里等。
针刺可以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改善肾脏的血液循环;艾灸则具有温阳散寒、扶助正气的作用。
五、饮食调理中医认为,慢性肾衰竭患者的饮食调理非常重要。
总体原则是低盐、低脂、优质低蛋白饮食。
同时,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还可以适当食用一些具有补肾健脾、利水消肿作用的食物,如山药、芡实、薏米、冬瓜等。
慢性肾衰竭的中医药治疗
精选ppt
21
临床研究表明 (1)降低BUN、Cr、UA,改善肾功能。 (2)改善贫血状态;改善低蛋白血症。 (3)纠正低钙血症和酸中毒。 (4)提高细胞免疫功能。
精选ppt
22
肾衰宁胶囊:
太子参、大黄、红花、甘草。 机制: a 快速、有效地降低尿素氮、肌酐水平。 b 改善尿毒症症状,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c 延缓慢性肾衰进展,改善肾性贫血。 d 推迟开始透析时间,减少透析次数 。
慢性肾衰竭的中医药治疗
精选ppt
1
❖中医药治疗
▪ 单味中药应用 ▪ 复方制剂的应用
精选ppt
2
单味中药应用
精选ppt
3
▪大黄
作用机制:清肠通便,泻火解毒
a 改善氮质血症,高磷低钙血症。 b 抑制氧自由基,抑制中分子毒素如甲基胍、 胍基琥珀酸的产生。 c 影响残余肾组织代偿性肥大。 d 降低残余肾的高代谢状态。 e 纠正脂代谢紊乱。 f 减少蛋白尿 g 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 作用。
作用机制:
➢ 提高血管舒缓素活性,扩张肾血管,增加肾血流量,促进氮 质代谢产物排泄。
➢ 减少血管上皮在CRF时的损伤,有利于线粒体及绒毛等超微结 构损伤的修复。
➢ 抑制血小板聚集, 激活纤溶酶系统; 增加红细胞膜的机械强 度, 减少红细胞的破坏。
➢ 降血脂及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丹参素有抑制细胞内源性胆 固醇合成的作用, 同时还具有抗脂蛋白氧化作用。
i 对肾微循环的作用 CRF 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肾小
球内凝血及血粘稠度增加,大黄通过抑制环氧化酶代谢 产物合成、抗血栓形成,使CRF 大鼠肾小球滤过率、肾 血浆流量、肾血流量均显著增加。
精选ppt
5
冬虫夏草:补肾益肺
中医如何诊治慢性肾功能衰竭
中医如何诊治慢性肾功能衰竭慢性肾功能衰竭是一种严重的肾脏疾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中医在诊治慢性肾功能衰竭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通过整体调理和辨证论治,帮助患者缓解症状、延缓病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认为,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与人体的正气不足、邪气侵袭以及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正气不足主要包括脾肾亏虚,邪气侵袭则有风邪、湿邪、热毒等,而脏腑功能失调则涉及到肺、脾、肾、肝等多个脏腑。
在诊断方面,中医主要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来判断病情。
望诊主要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态、舌苔等;闻诊包括听声音、嗅气味;问诊则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饮食起居等;切诊主要是切脉,通过脉象的变化来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
例如,患者面色晦暗、舌苔厚腻、脉象沉细,可能提示脾肾亏虚、湿浊内蕴。
中医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方法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饮食调理等。
中药治疗是中医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重要手段。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辨证分型,选用不同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常见的证型有脾肾亏虚型、湿浊内蕴型、血瘀内阻型等。
脾肾亏虚型患者常表现为神疲乏力、腰膝酸软、食欲不振、大便溏薄等。
治疗上多采用健脾补肾的方法,常用的方剂有补中益气汤、金匮肾气丸等加减。
湿浊内蕴型患者往往出现恶心呕吐、脘腹胀满、口中黏腻、舌苔厚腻等症状。
治疗以化湿降浊为主,常用的方剂有藿香正气散、胃苓汤等加减。
血瘀内阻型患者可能有面色晦暗、肌肤甲错、舌质紫暗等表现。
治疗时以活血化瘀为主,常用的方剂有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等加减。
除了内服中药,中医还会采用中药灌肠的方法来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
通过将中药煎剂灌入直肠,使药物通过肠道黏膜吸收,从而达到清除体内毒素、改善肾功能的目的。
针灸治疗在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治疗中也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通过针刺穴位,如足三里、关元、肾俞等,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增强脏腑功能,缓解症状。
饮食调理对于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也非常重要。
老人慢性肾衰,中医用5味中药阻止肾损伤,如何保护肾功能?
老人慢性肾衰,中医用5味中药阻止肾损伤,如何保护肾功能?慢性肾衰竭(CRF)是指各种原因造成慢性进行性肾实质损害,致使肾脏明显萎缩,不能维持基本功能,临床出现以代谢产物潴留,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全身各系统受累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病因复杂多样,主要病因有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盂肾炎、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糖尿病肾病、继发性肾小球肾炎、肾小管间质病变、遗传性肾脏疾病以及长期服用解热镇痛剂及接触重金属等。
由于肾脏有非常强大的代偿能力,一般轻微的损伤基本上感觉不到改变。
慢性肾衰竭早期的症状大多比较隐匿,一些患者在肾脏疾病进展至一定程度时,会出现比如厌食和乏力等非特异性症状;还有些患者早上起床时出现眼睑水肿,久坐后双下肢出现水肿,但在活动后水肿会消退,使人觉得可能是因为睡多了或是久坐引起的,通常会被忽略;还有的患者也会出现夜间盗汗、小便量及夜尿增多。
血清肌酐升高是肾功能衰竭的主要症状,也是检测肾功能的指标之一。
在早期可通过药物治疗,如改善循环系统,降低血清肌酐,促进肾功能的修复,促进肾脏的代谢。
在肾功能衰竭的晚期,通常采用透析。
西医治疗的同时往往会采取中医辅助治疗,平时注意饮食,改变生活规律,限制钠盐摄入等。
如果您病情得到控制,往往也能延长寿命。
老人肾病出现症状已是慢性肾衰,中药用中药控制肾损伤病例:患者xxx,男,63岁,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病史。
由于饮食比较喜欢重口味,虽然服用降压药,但用药不规律,几乎不测量,血压控制不佳。
6年前因为疲劳乏力、头晕、腰酸腹胀到医院就医,检查发现血压高、血脂高,血肌酐升高327umol/L,被确诊为慢性肾病,肾衰竭。
开始用西药治疗,血压控制较好,尿蛋白、血肌酐用激素类药物效果较差,于是开始选择用中药治疗,延缓肾损伤,缓解身体症状。
初诊时,患者主要症状:疲劳、腰酸、腹胀,面色苍白无华,舌背青筋明显,脉象缓。
中医辨证认为气虚血瘀。
中医治疗主要是活血化瘀、祛湿降浊,选用一经典药方为基础化裁,组方药物:炙首乌、炒枳壳、炒白术、黄芪、当归、炙大黄、川芎、丹参、赤芍、益母草等多种中药,水煎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竭
发表时间:2017-08-02T13:29:08.840Z 来源:《医药前沿》2017年7月第20期作者:李翰
[导读] 探析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床效果。
(成都金沙医院四川成都 610091)
【摘要】目的:探析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2月—2016年11月所收治的58例慢性肾衰竭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以随机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其中对照组29例,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29例,给予其中医药治疗。
对比其治疗效果。
结果:由本次研究可知,在临床治疗有效率上,对照组远不及观察组(96.55%>75.86%),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通过为慢性肾衰竭患者实施中医药治疗,可显著提升其临床治疗有效性。
【关键词】慢性肾衰竭;内服汤药;膳食干预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0-0343-02 本次研究选择我院近年所收治患者为对象,分别给予其西医西药及中医药治疗,以观察不同治疗方式对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12月—2016年11月所收治的58例慢性肾衰竭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以随机法将其分为29例对照组及29例观察组。
对照组:男18例,女11例;年龄18~70岁,平均年龄(45.5±4.5)岁;病程2~5年,平均病程(3.5±0.5)年;其中肾功能Ⅰ期患者7例,Ⅱ期患者10例,Ⅲ期患者6例,Ⅳ期患者6例。
观察组:男17例,女12例;年龄17~72岁,平均年龄(46.6±4.9)岁;病程2~5年,平均病程(3.4±0.4)年;其中肾功能Ⅰ期患者8例,Ⅱ期患者12例,Ⅲ期患者7例,Ⅳ期患者2例。
此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无显著差异(P>
0.05)。
1.2 方法
给予两组患者以膳食干预,为其选择高热量低蛋白类食物,减少豆类及花生等植物蛋白较多的食物摄入,尽量以动物蛋白摄入为主。
为防止患者因蛋白摄入限制而发生营养不均衡的现象,可给予患者以马铃薯等食物进行营养元素补充。
1.2.1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需在其膳食干预的基础上补充适量维生素以及叶酸,对于血红蛋白低于90g/L的贫血患者,可为其注射50U/kg的促红细胞生成素(益比奥;生产厂家:沈阳三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40808),3次/周,并依据患者血红蛋白情况对注射剂量进行调整,并口服补铁药物;对于酸中毒患者,可以给予其2片大黄苏打片(生产厂家:南宁康诺生化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批号:20141010),3次/d;对于高血压患者,可以为其提供硝苯地平缓释片(生产批号:湖北省益康制药厂;生产批号:20140922)口服治疗,25mg/次,2次/d。
1.2.2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在膳食干预的基础上增加中医内服汤药治疗,药方组成:大黄15g、丹参15g、黄芪18g、茯苓10g、当归10g、赤芍10g、白术10g、党参12g。
以400ml水煎熬至200ml汁,早晚分服,连续用药两个月。
1.3 疗效判定
经治疗后,患者自觉症状基本消失,贫血情况有所改善,血红蛋白有所上升,血肌酐以及血尿素氮水平有明显下降,即为显效;经治疗后,患者自觉症状有所减轻,血肌酐以及血尿素氮水平有所改善但幅度不甚明显,即为有效;
经治疗后,患者自觉症状未有改变,血肌酐以及血尿素氮水平未有改变或者升高,即为无效。
(有效+显效)/29×100%=总有效率。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数据均以统计学软件SPSS 20.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以χ2检验,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由本次研究可知,在临床治疗有效率上,对照组远不及观察组(96.55%>75.86%),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如下表所示。
3.讨论
有研究指出[1],借助于中医药治疗可显著提升慢性肾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性。
本次研究特选择我院今年所收治患者为对象,并给予其不同治疗选择,以观察中医药在慢性肾衰竭中的应用价值。
由本次研究可知,在临床治疗有效率上,对照组远不及观察组(96.55%>75.86%),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内服中药方中党参、白术、黄芪、茯苓补气健脾以固本,脾气健运则湿浊自化;当归养血,川芎、丹参、赤芍活血祛瘀,大黄排毒泻浊[2]。
全方合用,共奏扶正祛邪、排毒化浊之功,扶正而不滞邪,祛邪而不伤正[3]。
现代研究表明[4],通过大黄的泻下的作用,可使一部分氮质从肠道清除出去,从而保证患者体内无过多的废物和有毒物质。
大黄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与川芎、丹参、赤芍等同用,可改善患者的高黏、高凝状态;大黄中含有许多人体必需氨基酸,能纠正肾衰时的脂质紊乱;大黄具有保护残存肾单位,改善肾功能和微循环,因而在治疗慢性肾衰竭上具有较为良好的应用效果。
综上所述,中医药治疗在慢性肾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具有极高的有效性,因此可在临床治疗中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段明亮,张琳琪.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竭微炎症状态简况[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6,v.30(3):102-103.
[2]吴国伟,吴劼扬,徐文君,等.中医药综合疗法治疗慢性肾衰竭125例临床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2015,50(5):355-356.
[3]焦宏丽,杨雪花.中医药辨证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疗效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1):29-30.
[4]魏金花,张翠芹,张树娟,等.辨证分型应用中药结肠透析治疗慢性肾衰竭早中期32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4,15(3):228-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