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播学角度浅析《新闻三家谈》
试论传播学方法论的三个学派
试论传播学方法论的三个学派(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内容提要本文从传播学方法论角度,将传播学研究划分为三个学派,分别对它们的形成背景和研究特点进行了分析。
作者认为,三个方法论学派的任何一个,都难以充分阐释如此丰富和复杂的传播现象,需要在方法论上相互补充,因为组合的整体力量大于分散力量之和。
关键词传播学经验-功能学派技术控制论学派结构主义符号-权力学派我们历来把传播学划分为两大派:经验主义学派和批判学派。
近来读了陈卫星和胡翼青的书《传播的观念》、《传播学:学科危机与范式革命》,很受启发。
我赞同他们将传播学划分为三个学派,虽然表述方面存在差异,但是总的看法相同。
陈卫星划分为经验-功能、控制论、结构主义方法论三个学派;胡翼青划分为经验主义、技术主义、批判主义三种研究范式。
这样的划分对于深刻理解传播学很有必要。
过去把技术主义控制论方向的传播研究大多归到经验主义学派,也有的被归到批判学派。
其实,它与这两个学派的思路很不相同。
在新媒介技术急遽发展的当前,这种独特的研究视角到了应当独立看待的时候了。
斟酌用词,“批判学派”之说,难以显示出所指学派的方法论特征,概括得过于笼统;“结构主义方法论”,体现不出该学派的另一个共同特征,即追究表象背后的权力因素。
“经验主义”亦没有完整地表现出这个学派的方法论特征。
技术主义的理论来源可以追溯到“三论”,特别是控制论。
出于以上的考虑,我使用“经验-功能”、“技术控制论”、“结构主义符号-权力”这样的表述,从方法论角度将传播学研究划分三个学派,与陈、胡的划分依据差不多,有些地方略有不同。
传播学产生的社会条件和理论条件为说明学派的划分,需要讨论传播学得以产生的社会条件和理论条件。
自从人类文明以来,信息的传播并没有被当作一种专门学科的研究对象。
任何学科的发轫都源于社会关注,而任何社会关注来源于重大的社会变迁。
传播得以成为专门的研究对象,只能追溯到19世纪的工业革命。
论新闻学与传播学的特点及主要联系与区别
论新闻学与传播学的特点及主要联系与区别新闻学与传播学是源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新兴学科。
与我国传统的新闻学相比,在研究视角、研究侧重点、研究范围、诞生时间、研究方法上有许多不同。
我们应积极科学地学习与借鉴传播学,促进我国新闻改革。
标签:传播学;特点;发展状态。
新闻传播学被美国著名学者、传播学奠基人施拉姆1982年首次传入中国大陆后,在我国虽然仅不到三十年时间,但由于其具有新闻学研究不及的研究对象、领域、方法、效果,日渐引起重视。
但是,由于错综复杂的原因,新闻传播学的知识普及不够,有的不仅不了解新闻传播学的属性特点,甚至连它的一些基本概念都似懂非懂,更不善于应用新闻传播学的一些原理理性地指导新闻传播实际。
本文结合对国内一些新闻传播学研究的长期观察与思考做以下浅析。
一、传播学的起源、代表学说及研究方法、最高走向1、传播学的起源新闻传播学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产生于美国。
这不仅由于它本身就是新闻大国,还写二次大战有关。
美国在二次大战时期,不仅研究如何制造先进的武器装备,而且政府还要加强战时宣传,征得一些著名学者、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成立机构,研究如何提高士气问题。
新闻传播学与各式各样的传播学院陆续建立起来。
传播学产生后,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迅速扩展到西欧及世界其他国家。
新闻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信息交流规律与特点的学科。
如今传播学在西方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
它不仅从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角度综合剖析与研究新闻传播现象,而且还涉猎众多学科,包括:政治经济结构分析、控制论、符号学、精神分析乃至媒介学,外延甚广。
当今,西方传播界,研究硬件已扩展为三大板块:(1)报刊、广播、电视、电影、书籍、广告及与之相关的通讯社、文字处理、编辑出版;(2)电话、图文信息、通讯卫星、卫视、传真、远程数据传递;(3)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与互联网络。
传播学不仅研究人类社会中思想与信息交流的规律与艺术方式,更重视研究其各类频繁变动的、复杂的新闻现象与正负效应传播的社会动因与相应的最佳传播方案。
新闻传播学中的传播理论探析
新闻传播学中的传播理论探析传播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在新闻传播学中,传播理论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通过深入探析新闻传播学中的传播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信息传递的过程和影响。
本文将对几个传播理论进行分析和探讨,包括传统媒体理论、社交媒体理论和传媒效应理论。
一、传统媒体理论传统媒体理论主要强调媒体作为信息传递的工具。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理论之一是Lasswell的传播模型,该模型包括了“谁说什么”、“对谁说”、“通过什么渠道”、“对谁产生效果”和“效果如何”的元素。
该模型强调了媒体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但它也忽视了受众的反馈和主动性。
二、社交媒体理论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社交媒体理论成为新闻传播学中的热门话题。
社交媒体理论认为,社交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传播模式和受众参与的方式。
例如,网络门户理论强调了网络社区的重要性,认为人们通过参与和互动来获取信息和观点。
此外,网络扩散理论提出了信息在社交媒体上迅速传播的原因和机制,例如病毒式传播和关键节点的作用。
三、传媒效应理论传媒效应理论关注媒体对受众的影响和效果。
其中,狭义传媒效应理论认为媒体可以直接塑造受众的态度、观点和行为。
例如,受众信息处理理论认为,受众会根据自己的认知和态度来选择、解释和接受信息。
广义传媒效应理论则更加强调媒体对社会的影响。
霍夫斯泰德关于文化指导剂和观众的文化与地理位置相关理论等,探讨了媒体对社会结构和文化的塑造作用。
在实际应用中,新闻传播学中的传播理论在电视、广播、报纸和互联网等媒体平台上都被广泛运用。
例如,在新闻报道中,记者可以根据传播理论的原则编写和编辑新闻内容,以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在社交媒体上,人们可以根据社交媒体理论的原则来制定营销策略和推广活动,以吸引更多的关注和参与。
总之,新闻传播学中的传播理论是研究和分析传播过程和效果的重要工具。
传统媒体理论强调媒体的作用和影响,社交媒体理论着眼于互动和参与,传媒效应理论关注媒体对受众的影响和效果。
关于新闻传播学的研究方法.doc
关于新闻传播学的研究方法题目:浅谈访谈法与日常谈话及电视访谈的异同点一般来说,访谈主要指的是对个人或某一事件或者某个问题,进行专题性访问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
访谈可以是对新闻人物的报道,可以对某一新闻事件或者历史事件的采访和记录,也可以是对正在发生的或者人们所关心的某种社会问题的访谈,其中,最常见、报道最多的是对人物的专访。
日常谈话区别于这种新闻报道形式,而传播学研究方法中的访谈法与电视节目访谈更与这种访谈有根本性的区别,不仅体现在‚访谈‛的方法上,还体现在访谈的目的、程序、对象以及作用等等各个方面。
三者本质意义上有区别一般的访谈目的性非常强,它就某一特定的人、事、问题进行的交流、讨论、谈论等,访谈的对象有着很强的限定,一般包括专家或者知情者,通常以答记者问、采访纪实、对话录、访谈录等形式出现。
日常谈话没有明显的目的性,在日常谈话中,交谈双方可以互相问对方问题,而在访谈中,通常是访谈者向对方发问。
在日常谈话中,双方通常有意避免重复,双方的言语轮换是平等的,双方以几乎同样的频率问对方问题。
电视节目访谈又称电视谈话节目,是借助电视媒体而进行的一种以主持人为核心的访谈类节目,它一般包括叙述类访谈如《艺术人生》、谈论类访谈如《法治在线》、追问类访谈如《康熙来了》等等几种类型,主持人是引领节目的关键,对节目起着促进与发展的作用。
在谈话节目问世之前,人们真实思想、主张及对生活的真切感受,很少有机会在媒介控件中得到交流和碰撞。
‚当表达的内容不具备真情实感和真实语境时,语言,别是口语语言就会立刻失去魅力和吸引力。
‛ 而传播学研究方法中的访谈是质化研究中一种常用的收集资料的方式,因研究问题的性质、目的或对象的不同,访谈法具有不同的形式。
根据访谈进程的标准化程度,可将访谈法分为结构型访谈、半结构访谈法和非结构型访谈,前者的特点是按定向的标准程序进行,通常是采用问卷或调查表;后者指没有定向标准化程序的自由交谈。
访谈法有一定的严格程序,深度访谈与焦点小组访谈以及基于互联网的访谈法,这些都是访谈法的形式表现。
媒介三元论
媒介三元论媒介三元论是美国传播学家施拉姆在《传播的过程》中提出,他认为:“任何一种符号系统,只要它能被实际应用并成为某一社会团体共享的信息网络,都具备了三种基本功能。
第一,媒介把个人连接起来;第二,媒介使得个人能够互动;第三,媒介向个人提供了关于环境的知识。
”简而言之,也就是说,媒介具有表达、交流和传递信息的功能。
大众传播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媒介。
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口稀少,技术落后,因此这种媒介必然存在着信息量小、速度慢等缺陷。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世界逐渐变成地球村,每个民族的距离越来越近,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大众传播开始承担更多的责任。
它不仅要将国内外各种新闻资讯通过各种渠道及时传送给广大民众,还要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引导舆论,传播信息。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各种思潮、社会问题的研究,并且协助政府决策,促进社会发展。
正因为如此,大众传播才真正地称得上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待这种现象呢?在今天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里,人们已经习惯了通过各种媒介获取信息。
甚至,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了媒介,我们的生活将失去很多色彩!虽然说大众传播仍然占据着绝对优势,但是在信息爆炸的年代里,一味依赖大众传播未免有些固步自封。
毕竟,每个人都是有血有肉的人,谁又愿意整天面对冷冰冰的机器呢?因此,为了让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就要适当调节媒介间的比例关系,使其保持平衡状态。
我们可以把“大众”和“小众”分别理解成两种不同性质的受众群体。
前者,也即大众媒介所面对的受众,包括所有的普罗大众。
大众媒介作为一种大众化的传播工具,在向大众传播信息的同时,必须考虑到大众的接收能力,尽量避免冗长的报道方式,以便使受众快速掌握有效信息。
另外,大众媒介还需注意引导受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公民,提升国家软实力。
而后者则属于特殊的受众群体——小众。
《任正非的传播课》阅读练习及答案
非文学作品阅读(14分)▲本文共1500字,阅读大约需要3分钟(一)任正非的传播课任正非今天接受记者采访,赢得满堂喝彩,有评论称521是任正非日。
这次访谈,让世界见证了华为不再只是中国的卓越企业,而是世界级的领袖企业。
作为一名传播学者,我不能从政治学、经济学、外交学等领域解读他的谈话,只能从传播学角度谈谈我的思考。
任正非的访谈,其实是给中国与世界上了一堂传播课——不仅传达出政治胸襟与商业智慧,而且表现出极高的传播水平。
无论是特朗普的美国利益第一,还是中国网民的“奉陪到底”,爱国,都是这场舆论战的制高点。
在这个时节,在中国舆论场,一切对中国产品的冷嘲热讽都不招待见;一切遭受打压或忍辱负重或奋起抗争的企业,都会被视为民族英雄,这非常好理解。
舆论战最重要的,不是打击敌人,而是争取朋友。
舆论战的功能,不是消灭敌人,而是分化敌人与孤立敌人。
口水是打不垮敌人的,可以直接打垮敌人的东西,在军事上是武器,在经济上是产品。
把敌人扩大化,就是帮助敌人扩大力量。
所以,任正非很清楚:“大家要骂就骂美国政客,这件事不关美国企业什么事情。
”任正非甚至高调感谢美国公司,宣称美国企业和华为是同呼吸共命运的。
这样把美国和美国政客分开,把美国政客和美国企业分开,这就是最大化地孤立敌人与争取朋友。
苹果、谷歌不是我们的敌人,美国公司不是我们的敌人,美国人民更不是我们的敌人。
正如日系车不是我们的敌人,日本企业不是我们的敌人,日本军国主义及其鼓吹复活者,才是我们的敌人。
任正非坦诚自己家人现在还在用苹果手机,发挥了意见领袖卓越的引导作用。
没有人会怀疑任正非的爱国主义,换了别人,可能就不敢这样说,或者说了也不起什么作用。
好的意见领袖一句话,有时候赛过一千篇社论。
商业传播与政治传播不同。
可口可乐公司卖产品给消费者之前,绝对不会问你信奉基督教还是伊斯兰教,无论是支持特朗普还是希拉里,你只要付钱它就卖。
任正非把政治和商业分开,把爱国和商品分开。
他非常清楚:如果中国人买华为就是爱国,不买就是不爱国,那么欧洲人、美国人买华为怎么解释?我们希不希望全世界都来买华为产品?华为公司是中国企业,但华为手机是世界产品。
从传播学角度探究
从传播学角度探究《缘来非诚勿扰》成功的原因摘要《缘来非诚勿扰》作为中国一档相亲类真人秀节目,自2010年以来开播以来收视率,远超其他相亲类节目。
近十多年来,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多来时风生水起,而后逐渐没落。
在湖南卫视综艺霸主的强势气焰下,其他卫视的综艺节目鲜有能与之一较高下,然而《缘来非诚勿扰》六年位列榜单前茅的成绩改变了其一方独霸的情势。
虽在整改后收视率有所下降,但在婚恋类节目中还是一枝独秀。
本文将从传播学相关角度对《缘来非诚勿扰》成功的原因进行浅析。
关键词:“使用与满足”理论议题设置我国婚恋性节目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已经走过几十年的历程。
曾经许多婚恋节目也红极一时,但最后大多销声匿迹。
2010年江苏卫视自制婚恋类相亲节目以大胆的风格和新颖的形式燃起了大众的热情。
《非诚勿扰》的收视率仅次于央视一套新闻联播(所有频道在内的所有节目),牢牢霸占着全国卫视所有上星节目每周收视第一的宝座,《非诚勿扰》的收视率领先当周收视第二名将近180%。
关于这档节目的话题和讨论也是不断,不少受众认为节目虚假、低俗、引导不正确得价值观,但节目确实火了也是事实。
本文将从使用满与满足、议题设置等角度浅析节目成功的原因。
1、使用与满足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起源于20世纪四十年代,在形成于70年代。
“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成员看做有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的接触过程看做基于特定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得到这些需求“满足”的过程。
【1】“使用和满足”理论研究曾经在大众传播效果研究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
在这之前的效果的研究主要是从传播者或传媒角度出发,“使用与满足”理论是从受众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动机来考察大众传播为人们带来心理和行为上的效应。
受众不时被动的,充分强调受众的能动性。
根据该理论,受众接触媒介是为了满足自身的某种需求,受众需求的满足程度,直接影响到受众对媒介的支持度与忠诚度。
麦奎尔等人的研究调查中归纳了各类节目提供“满足”的不同特点,而且抽出了它们之间的四种基本类型:(1)心绪转换效应心绪转换效应是指电视节目可以通过消遣和娱乐,能够帮助人们“逃避”日常生活的压力和负担,带来情绪上的解放感。
中外媒体突发性事件报道的差异性比较
中外媒体突发性事件报道的差异性比较——以中国汶川地震和美国卡特里娜飓风为例引言:突发事件因为具有突然性、新鲜性、偶然性和不可预测性而备受人们的关注,成为新闻的一个亮点,传播速度非常惊人。
当今社会早已进入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大家都居住在一个信息的地球村里,且不要说像美国“9·11”那样震撼世界的突发事件瞬间传遍世界,信息的传播达到了惊人的速度,世界上任何国家的新闻都在无国界的传播当中,这是任何决策者所无法阻挡的。
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报道突发事件的特点,从国内媒体如何报道汶川地震出发,分析我国媒体在报道突发事件的特点,在国外媒体的报道上,选取美国的卡特里娜飓风报道作为研究样本,从而对国内外媒体在报道突发性事件上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着重比较中外报道突发性事件的立场、角度、意识形态、政治利益等方面的不同,在此分析的基础上,学习国外优秀媒体的报道方式方法,反省如何加强国内的突发性事件报道,注意到它的重要性,从而改变外国媒体对中国的刻板印象,用中华民族的声音引领国内以及国际舆论。
一、突发事件㈠突发事件的定义所谓突发事件,根据中国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
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突发事件的分级标准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确定的部门制定。
”①㈡突发事件的报道突发事件本身就备受大众关注,更为媒体竞相传播。
一般而言,突发事件的性质往往具有负面性、不确定性、危害性乃至灾难性,历来是新闻媒体之间竞争的来源之一,易于产生热点效应。
那么,下面就是对突发事件报道的几个基本要求:首先,必须确保内容的真实客观。
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真实性就是报道的生命,也是新闻媒体对公众传播信息时最基本的要求。
传播学三大派别
传播学三大派别陈力丹摘要:任何学科的发展都以存在若干学派为标志,有争论也有发展。
传播学的学派发展至今至少二十多个学派,但说法很不相同。
若从宏观角度讲,“三大学派”的说法大体得到学界的认可。
本文即从这个角度分析传播学的三大学派的形成、主要观点倾向和代表人物及他们的代表作。
作者认为,在传播科技发展的当今,传播学需要跟随社会实践的发展,说明当代社会传播的特征,传播学的三个学派的任何一个,都难以充分阐释如此丰富和复杂的传播现象。
因此,传播学不同学派的交融成为一种自然的趋势。
关键词:经验-功能学派技术-控制论学派结构主义符号-权力学派传播现象贯穿人类的整个历史与现实,各个学科的学者都可能在自己学科基础上研究传播现象,并产生各自的研究成果,因此关于传播学学派的划分只是一种就其起源、主流特征的学术划分,很难泾渭分明。
此前我国学者曾把传播学划分为两大学派:经验主义学派和欧洲批判学派。
基于传播科技的迅速发展和对社会结构的显著影响,现在通常把传播学划分为三个学派:经验-功能学派、技术控制论学派、结构主义符号-权力学派。
一、传播学经验-功能学派这个学派常被简称为“经验学派”,又称“经验主义学派”、“行政学派”、“管理学派”等。
它与主要以思辨为特征的研究流派相对应,代表了美国主流的传播学研究,重点在于媒介分析、受众研究和传播效果研究等层面,它起源于美国,在北美传播学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在欧洲一些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由于美国的学术影响而拥有很大的影响力。
[1](一)传播学经验-功能学派的奠基者经验-功能学派的主要奠基者有两位: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Harold Lasswell,1902-1978)(图1)和美籍奥地利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Paul Lazarsfeld,1900-1976)(图2)。
一战期间协约国对同盟国宣传的有效性引起了官方和社会对宣传问题的关注,拉斯韦尔以此为课题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1927)。
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
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xx讨薪事件”从社会信息系统的微观系统来考虑,分为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
人内传播是人体内部的信息处理过程,从本质上来说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它是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是人类能动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体现。
“早知道为了这几千块钱弄成这样,就不要了。
”这句话是熊汉江的母亲说的,这句话体现的是说话主体在社会实践中,遇到难题之后所引发的一种內省性思考,在体内经过一系列处理,最后以话语的形式表现出来。
人际传播是一种典型的社会传播,是人与社会关系的直接体现,是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在。
他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多样性。
熊汉江及其父母在向老板苏仰钿讨薪的过程就是人际传播的过程。
人际传播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且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
传播关系的成立上具有自发性,自主性和非强制性。
“流言裹挟着不满,传向小镇的每个角落”这句话体现出人际传播的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
同时,人际传播的状态也是社会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重要体现,“这一天,各种谣言已经在古巷这个小镇漫天流传。
比如,而受伤的版本从“砍伤”一路变成“挑断手筋脚筋”,甚至“一只脚的脚筋被抽出”、“当地的气库以及加油站会被人炸掉等。
”流言演变为谣言,正是群众自我观念有误和社会规范意识不足所造成的。
从社会信息系统的中观系统来考虑,分为群体传播,集合行为和组织传播。
群体传播具有目标取向的共同性以及以“我们”意识为代表的主体共同性。
根据组织性的强弱,可分为组织群体和非组织群体。
“当晚8时左右,大约100多人围聚到古巷镇政府讨要说法。
晚上10时左右,人群开始向潮州市市政府聚集。
”文中提到的“人群”为非组织群体,即由临时的集合行为所产生的聚集的人群。
因为他们同样对熊汉江事件的关心,意在为同为四川人的熊汉江讨回公道等心理,促使他们形成了这个群体并进行反抗。
在群体内部的传播中,无论是传播者还是受传者,都会感受到群体压力,即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在面临群体压力的情况下,个人和少数意见一般会对多数意见采取服从态度。
传播学三论
传播学三论
传播学三论是指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
这些理论在传播学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为研究者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和方法,以更好地理解传播现象和过程。
信息论:信息论是由香农在1948年提出的,它关注的是信息的传递和理解。
香农提出了一个传播过程基本模式,为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
信息论还解决了信息的量度问题,并提出了噪音和冗余等新的传播概念。
控制论:控制论是由维纳在1948年提出的,它关注的是传播过程中的反馈和调整。
维纳的反馈概念对传播学的贡献是显著的,他提出了正反馈和负反馈的概念。
正反馈会导致偏差增大,而负反馈则能减少偏差,降低熵值。
系统论:系统论是由贝塔朗菲在20世纪中叶提出的,它强调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关系。
系统论在传播学中的应用是广泛的,它可以帮助研究者分析传播过程的各个层面,并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些理论在传播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并为研究者提供了不同的工具和方法,以更好地理解和研究传播现象。
考研新闻传播学之新闻传播三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考研新闻传播学之新闻传播三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一、新闻传播的三个要素(一)新闻事实新闻事实即进入新闻传播过程的事实。
它是新闻传播的反映对象,新闻传播的内容和根据,新闻传播的出发点。
(二)新闻传播者新闻传播者:新闻的制作者和发布者。
包括作为个人的传播者和作为组织的传播机构。
新闻传播者是新闻传播中最活跃最关键的要素:①传播者一端连着新闻事实,另一端连结着新闻受众。
事实要成为新闻,必须经过传播者的中介作用。
②传播者的基本作用是——对客观存在的事实进行采集和选择,并通过一定的传播手段进行传播。
(三)新闻受众新闻受众,即新闻传播活动中信息的接受者,通常所说的读者、听众和观众的总称。
二、新闻传播三要素的关系新闻事实、新闻传播者、新闻受众之间是一种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三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新闻传播者对客观存在的事实进行采集和选择,并通过一定的传播手段进行传播。
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哪些事实可以进入新闻传播以及这些事实如何呈现给受众。
新闻事实和新闻受众是新闻传播过程的决定性因素,通过受众的反馈制约着传播者的活动。
新闻传播者是新闻活动的主体,有安排议程、引导舆论等功能。
要想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传播者必须尊重事实,服务受众。
善于选择事实,真实、客观、及时地报道新闻事实,争取受众的选择、关注、接受和理解,以更好地实现新闻媒介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小提示:目前本科生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就业主体是研究生,在如今考研竞争日渐激烈的情况下,我们想要不在考研大军中变成分母,我们需要:早开始+好计划+正确的复习思路+好的辅导班(如果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2017考研开始准备复习啦,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加油!。
从“他者”到“主体”荆州电视台《垄上行》农民形象的研究(可编辑)
从“他者”到“主体”荆州电视台《垄上行》农民形象的研究密级??分类号??编号黪方零埽凸中士 ,●叶爹硕位论文位论又从“他者到“主体”荆州电视台《垄上行》农民形象研究学位申请人姓名:芝丝申请学位学生类别:全鱼堂塑圭申请学位学科专业:盘闻鲎指导教师姓名:鱼塑垄熊哪⑧一?硕士学位论文从“他者到“主体荆州电视台《垄上行》农民形象研究论文作者:罗敏指导教师:喻发胜教授学科专业:新闻学研究方向:新闻业务华中师范大学信息与新闻学院年月硕士学位论文’⑩,,’’,::出凹.华中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己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叼敫日期:纠.:》年多月刁日一,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华中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同时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并通过网络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作者签名:哆级导师张确彩‘膨日期:叫狰岁月刁日日期:弘厂/;年,月‖日本人已经认真阅读”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发布章程一同意将本人的学作者签名:罗客爻日期:吁狰月刁日瓤.猁弦鼍一,硕士学位论文’⑥摘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工业化迸程中农业贡献产值比重的下降,城乡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农村享受到的国家公共资源分配的偏颇,以及农民自身知识文化水平的有限,这些都导致农民处于一种弱势地位,是别人窥探的“他者”,是他人可任意调侃甚至是歪曲的对象。
美国早间电视新闻节目透视
美国早间电视新闻节目透视——美国三大电视网早间新闻节目特色及背景分析【内容摘要】早间电视新闻节目是美国NBC、CBS、ABC三大电视网全天播出的重要新闻栏目之一,该类节目因其特别的受众定位而独具特色。
该类节目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推陈出新,表现出较强的大众化、通俗化倾向,成为近年来整个美国电视新闻节目变化与发展的一个缩影。
【关键词】美国早间电视新闻节目;“鱼缸概念”;主持人明星制;新闻娱乐化;大众化除了黄金时间播出的杂志型新闻节目和晚间联播式新闻节目之外,早间新闻节目也是美国电视新闻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
CBS(哥伦比亚广播公司)、NBC(全国广播公司)、ABC(美国广播公司)三大电视网为了争取更大的早间市场份额,在节目形式和内容上不断推陈出新。
近年来,在美国整个电视新闻节目,尤其是黄金时段和晚间时段的新闻节目收视率不断下滑的趋势中,早间新闻节目可谓是独辟蹊径,成为电视网所有播出的新闻节目中屈指可数的、观众数量处于上升趋势的强档节目。
①本文从早间节目特色、竞争手段、背景成因等几方面逐层分析美国早间电视新闻节目近年来的变化和发展。
一、三大电视网早间新闻节目发展1952年,NBC首家推出了第一个杂志型早间电视新闻节目《今天》(Today),该节目强调新闻敏感性,形式较为轻松活泼。
两年后(1954年),CBS也推出了早间新闻节目《早晨》(Morning),以报道严肃新闻为主。
1975年,ABC推出新闻与娱乐相混合的《早安,美国》(Good Morning America),美国三大电视网早间新闻节目的竞争也就从此拉开帷幕。
虽然观众一般并不习惯在早晨看电视,但电视网却一直恪守早间阵地,不断调整其早间新闻节目,以求通过合理的节目定位在竞争中争取观众。
以CBS为例,在1982年,CBS把早间新闻节目《早晨》更名为《CBS早间新闻》(CBS Morning News),对节目做了较大的调整,风格近似流行一时的谈话体。
传播学三大人物 主要理论、贡献介绍
麦克卢汉: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文学学者,媒介环境学的开山祖师。
被誉为信息社会、电子世界的“圣人”、“先驱”和“先知”。
是20世纪名副其实的传播学大师,是最富有原创性的传播学理论家。
经典理论:“讯息论”、“延伸论”、“冷热论”。
1.媒介即讯息: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核心,强调媒介传递的真正“讯息”是它本身对受众的刺激,而非它所传递的内容。
2.媒介是人体的延伸:指传播媒介对人感官中枢的影响,进而影响整个心灵与社会3.冷媒介与热媒介:媒介有冷热之分,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无需更多感官和联想就能理解;冷媒介相反,信息含量少,但需多种感官联想配合理解。
4.地球村:麦克卢汉最早提出“地球村”概念。
1980年麦克卢汉去世后,与其同事合著的《地球村》一书出现。
特点以诗人的想象力来探索语言的极限。
“艺术家的头脑在大家都认可的文化中对现实扭曲的暴露总是最敏感和最机智。
” ;他试图从艺术的角度来解释媒体本身,主要著作:《古登堡群英》《机器新娘》《理解媒介》,在人文学科领域引起强烈震撼。
《旧金山记事报》称为“最为炙手可热的学术财富”。
《纽约先驱论坛报》宣告该书的作者是“继牛顿、达尔文、弗洛依德、爱因斯坦和巴甫洛夫之后的最重要的思想家……”。
人物影响他使传媒业与现代文化变迁联系在一起,使传媒业成为当代学术取之不尽的思想资源,他提升了传媒业的理论含量。
他使人们开始意识到:传媒业不再只是谣言诽闻的发源地、强词夺理的场所、牟取暴利的超级工厂;而是当代社会最具有创造活力的文化形态,是改变我们生活的最直接的动力。
麦克卢汉上世纪90年代重新被传播和科技界认作“IT时代的先知”,麦克卢汉对当代社会传媒影响来自于他的高人一等的批判性和预见性。
从长远和客观的角度看,麦氏在传播研究上是个有贡献并且引人注目的人物。
他对现代传播媒介的分析深刻的改变了人们对20世纪生活的观念,特别是当代青年人的观念。
施拉姆威尔伯·L·施拉姆,(1907—1987),他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大学传播学研究机构,编辑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传播学教科书,是世界上第一个传播学博士和教授。
传播学读书笔记3篇
传播学读书笔记3篇读书笔记就是我们在阅读书籍或文章时,遇到文中精彩的部分或好词佳句和自己的心得、体会,随时随地把它写下来的一种文体。
下面给大家带来传播学读书笔记,欢迎大家阅读。
篇1:传播学读书笔记学术著作的使命是传播高深的理论知识,一般是晦涩难懂的。
作为传播学的奠基者,威尔伯·施拉姆在构建传播学理论时,并没有故弄玄虚,而是从人们接受和理解信息的规律出发,从人的认识规律出发写作,传播“传播”的真谛,使得这一理论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他认为,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相结合是最好的传播方式。
上世纪八十年代来中国讲学时,他就对中国特色的“开会读报”现象大加赞赏。
他认为,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并不是排斥的,二者可以相互结合以实现优势互补:“大众传播媒介在迅速而有效地满足社会的一般需要上具有不可比拟的力量……另一方面,广播、电视、电影和报纸在满足不同的人们在不同时间的需要以及在一定时间仅为少数人感到的需要上则是效率甚低的渠道……但是,我们切不可认为个人之间的交流同通过媒介的传播是针锋相对、互相排斥的。
事实上,正如我们想力图指明的那样,两者之间的区别与界限是远没有那样清楚的。
大多数以说服、教育为目标的运动都力图把大众媒介同个人渠道结合起来,使其互相加强、互为补充。
”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也可以将两种方式结合运用。
整部书一直在与读者对话,像一位乐于与人交流的健谈者在侃侃而谈,娓娓道来,不断有新的问题,时起时落,时深时浅。
这种效果主要是吸纳人际传播元素,通过营造“对话感”、“形象感”和采用“故事化”的写作方式取得的。
“对话感”:“以人为本”的学术著作学术著作为了体现客观性,一般要去掉“人”的语气(尤其是避讳以作者第一人称出面叙述,以示价值中立),以“事理”为主进行客观描述。
而施拉姆在这部著作中,以“人”为主语,用自然轻松的方式讲清楚“传播”的大道理。
可以说,是一本“以人为本”的学术著作。
该书开篇突破一般学术著作进行概念陈述的“常规”,在纸质媒体上,用第一人称与读者进行一次了特殊的对话:当我在写这几行字的时候,把视线从纸上移开,抬头就可以看见夏威夷那犬牙交错郁郁葱葱的群山。
“立场三角”理论与“评价理论”结合视角下分析新闻发言讲话
“立场三角”理论与“评价理论”结合视角下分析新闻发言讲话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新闻发言讲话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新闻发言讲话的宣传、引导和解释性质,决定了其对于社会大众和舆论引导的重要性。
在新闻发言讲话中,媒体和个人都会对事件、事实作出不同的评价和解读。
这时,“立场三角”理论和“评价理论”作为具有分析能力和辨析思维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更客观地分析和理解新闻发言讲话。
一、“立场三角”理论的解读我们先来解读“立场三角”理论。
“立场三角”理论是由美国著名传播学者罗伯特·康普顿提出的,是一种分析新闻内容所包含的消息和意义的理论。
该理论包括三个方面:媒体立场、受众立场和政府立场。
媒体立场是指新闻媒体对新闻事件的态度和观点,受众立场是指接收媒体消息的观众的态度和观点,政府立场是指政府对新闻事件的态度和观点。
这三个立场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新闻的传播和受众的看法。
在新闻发言讲话中,媒体会根据自身立场和价值观来选择报道的内容和角度,受众则会根据自身的观点和情感来理解和评价新闻事件,政府也会根据自身的政策和利益来表达对事件的态度。
这种相互关系决定了新闻发言讲话的呈现方式和受众的接受程度。
我们在分析新闻发言讲话时,需要充分考虑到这三种立场的影响和作用。
三、“立场三角”理论与“评价理论”相结合的分析视角由以上两种理论的解读,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合性分析视角:在分析新闻发言讲话时,我们需要考虑到媒体、受众和政府三个立场的影响和作用,同时也需要考虑到评价因素的影响和作用。
我们需要考虑到媒体的立场对新闻发言讲话的影响。
媒体的立场决定了报道的内容和角度,也决定了报道的方式和程度。
媒体的立场可以是客观和公正的,也可以是片面和偏颇的。
在分析新闻发言讲话时,我们需要对媒体的立场进行评价和解读,以便更客观地理解和评价新闻发言讲话。
我们需要考虑到政府的立场对新闻发言讲话的影响。
政府的立场决定了对事件的态度和政策,也决定了对新闻发言讲话的引导和控制。
从传播学角度分析网络谣言r——以QQ、微博等网络社交平台为例
从传播学角度分析网络谣言r——以QQ、微博等网络社交平台为例顾雯丽;吴明华【摘要】谣言作为一种传播行为很早以前就出现在人类社会中,如今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类社会已进入自媒体时代,在信息交互更加便捷的同时,一系列依托网络媒介迅速产生并传播的网络谣言对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网络谣言指的是在网络上,尤其是社交媒体中,迅速传播的虚假言论.这种言论是一种误导性的信息,能够以极快的速度传播,其导致的结果可能会很严重,甚至有潜在危险性.本文以QQ、微信、微博这几类主要的网络社交平台为例,从传播学的角度来分析网络谣言产生的原因及其特点,进而得出对新闻素养的提升有益的结论.【期刊名称】《西部广播电视》【年(卷),期】2016(000)009【总页数】1页(P49)【关键词】网络谣言;自媒体;传播学【作者】顾雯丽;吴明华【作者单位】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正文语种】中文《现代汉语词典》对谣言的解释是:“谣言是没有确实依据的消息”。
一直以来,谣言到最后大都被证实为虚假消息,因此人们对谣言都抱消极态度。
在网络媒介还不发达的时代,“口口相传”是谣言传播的主要渠道。
“三人成虎”这个成语很好地解释了这一点。
而如今,互联网的兴起在促进信息交互的同时也为网络谣言的传播提供了土壤。
下面笔者就运用自己所学的传播学理论和相关的新闻学知识就“网络谣言的形成原因和特点”这两个方面谈一下个人看法。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和不断渗透,现在几乎人人都能通过QQ、微信、微博这些社交网络平台随时随地表达个人观点,传播“自己所相信”的信息。
但是,由于网民自身知识水平和技术条件的限制,难以核实这些信息的来源和真实性,因此,也会不可避免地传播大量虚假的、片面的信息。
信息传播随意性的增强和成本的降低,使网络成为了滋生谣言的温床。
这些谣言之所以能被大量转发,一方面是因为网络发达,传播速度快,并且匿名性使网民对自己发布的信息责任感降低;另一方面,这些信息恰好迎合了受众的心理需求。
新闻学中的信息传播理论解析
新闻学中的信息传播理论解析在新闻学中,信息传播理论是理解和分析媒体如何传播信息的关键概念之一。
通过研究这些理论,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新闻媒体的作用、影响和效果。
本文将对新闻学中的信息传播理论进行解析,探讨其重要性和应用。
一、信息传播理论的概念及历史发展信息传播理论是指传播学领域中研究信息传递和接收过程的理论框架和概念体系。
早期的信息传播理论主要关注传媒对受众的影响,将受众视为被动接收信息的对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者逐渐意识到传媒与受众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而出现了更加综合和复杂的理论模型。
二、传播过程模型1. 传统的传播过程模型最早的传播过程模型是线性模型,也称为传输模型。
该模型认为信息是由媒体经过传输直接传达给受众。
这个简单的模型忽视了受众的主动性和媒体之间的互动。
2. 交互模型和多阶段传播模型交互模型和多阶段传播模型强调了媒体与受众之间的相互作用。
交互模型认为受众对传播信息进行反馈,而多阶段传播模型则关注传播信息在接收过程中的影响和转播。
3. 增强模型和整合传播模型增强模型和整合传播模型更加强调了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主动性和个体差异。
增强模型认为受众通过个人社交网络进行信息传递和影响,整合传播模型则认为传播过程是多个媒体和互动渠道的综合结果。
三、影响因素分析1. 个体因素个体因素是指受众接收、处理和解释信息时的个体特征和差异。
个体因素包括年龄、性别、教育程度、态度和价值观等,这些因素会影响受众对媒体信息的理解和作出反应。
2. 社会因素社会因素是指受众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对信息接收和传播的影响。
社会因素包括社会经济地位、文化背景、政治制度和社会观念等。
不同的社会因素对媒体信息的认同和接受程度有所差异。
3. 媒体因素媒体因素包括媒介选择、媒介内容和媒介表达方式等。
媒体因素对受众的注意力和兴趣产生影响,也会影响受众对媒体信息的认同和接受程度。
四、实证研究与应用信息传播理论的实证研究主要通过调查问卷、实验和观察等方法进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传播学角度浅析《新闻三家谈》
张玲2009年9月,山东卫视公共频道推出了省级地面频道第一个专家点评类节目——《新闻三家谈》,秉承着“新闻之道,民生为先”的理念,《新闻三家谈》这样一档电视读报节目以其独有的特色赢得了广泛的受众,在开播几个月的时间里取得了小小的成功,是不无原因的。
一、《新闻三家谈》体现了民生新闻的传播学本质——受众本位的理念
受众本位思想的出现,使得传播者重新审视受众的地位及其信息需求并开始真正从受众的视角出发制作新闻。
早期的“魔弹论”早已不适应整个新闻传播事业,以美国大选为研究对象的“伊里调查”发现受众对他所接受的信息并非像“魔弹论”形容的那样“应声而倒”而是对所接受的信息惊醒选择性接触、认知、理解和记忆。
“人们选择性找出与他们已有态度和信念一致的信息并避免与其观念不一致的信息”1。
并且,“使用与满足”理论把受众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体,也就是说,受众在接受信息时并非是漫无目的的,他们有自己的信息需求并因此产生了使用媒体的动机,这种动机使其主动的使用或利用媒体达到自己的目的。
因此,基于上述理论与实践我们可以得知,只有了解受众,关注受众,贴近受众我们的传播才有可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新闻三家谈》以其平民的姿态恰到好处的“迎合”了受众,这是其取得成功的一大法宝。
首先,受众具有求知求趣心理。
《新闻三家谈》在短短半个小时的时间内整合各家报纸的新闻信息和新闻观点,对海量的信息进行有序的整理、筛选,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无不满足了受众在短时间内有效的获悉天下风云变幻的心理需求。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指出,人们在基本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后就会出现交往、娱乐、归属等需求,求趣的心理是人人都有的,这一需求也源于受众缓解紧张焦虑的深层精神需求。
“富豪相亲派对”、“牛司机边开公交边看书”等等的这些社会民生新闻不仅给受众带来了娱乐,莞尔一笑的同时也给其带来的深层的思考。
因此不论是求知还是求趣,这种贴近性、亲切感使得《新闻三家谈》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这是《新闻三家谈》所追求的,也是其受众本位思想的良好体现。
其次,从大众传播学的社会功能来看大众传播具有工具性和消遣性。
《新闻三家谈》则很好的的履行了其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这两大功能。
《新闻三家谈》由“睿头条”、“闻天下”、“三家博论”、“三家深谈”等几个板块组成,每一个板块都选取了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报纸信息播报的同时加入相应的评论,对
1《对媒体效果的理解与误解》【美】麦克劳张国良主编:《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复旦大学出版社
资讯进行了良好的整合,拓展了观众的视野,主持人嬉笑怒骂的或幽默或讽刺的语气带给人们的不仅是对视一笑,更重要的引起更深的思考。
传播知识和消遣娱乐两不误,这不是受众的需求吗?不是《新闻三家谈》受众本位理念的很好的体现吗?
二、《新闻三家谈》是媒介之间相互融合的优良产物
《新闻三家谈》是一档电视读报类节目,是电视与报纸两大媒体互相融合的产物,这一形式突破了影像信息传播新闻事件的局限,因为文字表达较之影像传播要求低,表达的内容相对广泛,报纸与电视的融合在内容上恰好弥补了一般的电视节目的局限性,使电视表达了更多以前不能表达的内容。
电视与报纸有着不同的受众,但是像《新闻三家谈》这样的新闻读报节目,虽然主要是传递报纸信息但由于大多采用“读”的方式,这使得电视在获得原有受众的同时有可能吸引一部分报纸读者,从而获得了更多的受众。
电视与报纸的融合是一种双赢。
对于电视而言,节约了成本也丰富了信息源、信息量和节目形态;对报纸而言则有利于拓展其新闻的“覆盖面”,提高知名度,扩大影响力。
对二者而言则都相应的扩大了受众面。
《新闻三家谈》通过对新闻报道的解读,告诉了观众发生了什么,对新闻评论的播报与阐释,帮助读者分析新闻,引导读者看新闻。
对信息的有效整合利用,以大众化的形式将新闻进行重新梳理并传从给受众。
需要指出的是《新闻三家谈》不同于一般的新闻读报类节目,它并非是对报纸的简单“拿来”,而是在“拿来”的同时对其进行加工制作,这不仅是信息的深化也是对信息的再次把关,在“厚报”时代的今天,在快节奏的社会生活状态下是是非常受观众欢迎的。
三、《新闻三家谈》自身的制作独具特色
新颖的电视节目,通俗的事件,辛辣的教授观点,全新的三维数字背景,镜头景别上大量使用双视窗这一系列的特点使得《新闻三家谈》在播出伊始便收到了好的反响,收视率居高不下,得到观众的普遍认可。
下面从以下三个方面具体来看。
1、电视化传播,节目内容与形式通俗
心理学研究表明,从记忆效果看,听到的信息能记住20%,看到的信息能记住30%,边看边听的信息能记住50%之多。
报纸是平面传播的,读者无法倾注视听感受,报纸通过电视传播就增加了视觉、听觉特征,调动了观众的多感官参与,变得直观而生动。
《新闻三家谈》采用的这种电视读报形式避免了个人读报时的单调,整个节目分为“睿头条”、“闻天下”、“三家博论”
等几大板块,选择重要而受众又普遍关注的新闻进行摘读并了加入了多方的评论,有时还加入主持人的辛辣的个人观点。
这不仅有别于个人默不作声的阅读,而且这种述评结合的方式既交代了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加深受众对新闻背景的了解又表明立场,在一定程度上还揭露了事件的本质,引发观众的思考。
2、个性化、独特化的主持人团队
《新闻三家谈》的三位主持人不同于其他新闻节目的主持人,他们并非专业的主持人,也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他们都是来在高校新闻专业的教授。
可以说,王晓舒、常庆、任者春三位教授独特的人格魅力,睿智的头脑和个性化的点评语言不失为《新闻三家谈》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他们把严肃的报道内容和深刻的理解分析深入浅出的加以表达,把高深的问题平民化、口语化,把“读报”与“聊报”、“评报”结合起来,运用或幽默或讽刺的语言进行评论再加上或摇头或摆手等肢体动作,与那些没有感情的“播音腔”和对报纸的照搬照念相比大大增强了节目的表现力与感染力。
他们的点评虽短却透着智慧,往往一针见血,他们神态自然,亦庄亦谐,不掩饰,不造作,不矫情,嬉笑怒骂中使读者了解了新闻的真正内涵。
3、节目编排有序,样式新颖
《新闻三家谈》不像其他的电视读报节目那样在短短十几分钟的时间内播报数十条甚至几十条新闻加评论,一条新闻加评论平均不到一分钟,评论往往不深刻,浅尝辄止。
《新闻三家谈》在30分钟左右的时间里在几大板块的囊括下详细的阐述7-8条新闻,新闻要素齐全,论述深刻。
另外,节目在播出过程中并非一个主持人说到底,而是结合图片、视频、音乐、动画等多种手法,在视频中配以不同于主持人声音的解说,三维的数字显示背景屏,解说、视频和图片使用大屏幕,极大的提高了观众收看的清晰度。
这一系列新颖的编排样式大大的避免了节目的单调性,极大的提高了节目的趣味性与可看性,吸引了受众的眼球。
综上所述,《新闻三家谈》作为我省省级地面频道的第一个专家点评类节目,深刻的阐释了民生新闻的特质,深刻分析受众心理,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显示出来本身独有的特点,牢牢的抓住了自己的受众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分到了那么一杯属于自己的羹,在一定程度上说是成功的。
当然《新闻三家谈》也存在一些不足与劣势,譬如说新闻的本土化问题、主持人主观色彩问题等等,但是这有的是不可避免的,有的是可以在发展中不断改进的,如果《新闻三家谈》在播出过程中能不插播一些恶俗的广告会更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