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时空要塞》机体资料VF-11篇
VF—1S强袭型战斗机模型制作
VF—1S强袭型战斗机模型制作作者:钟岸来源:《中学科技》2018年第02期模型故事此次制作的模型機体为长谷川出品的1/48比例的VF-1S战斗机,机体出自于《超时空要塞》这部动画片。
说起《超时空要塞》,喜欢科幻的朋友应该都听说过,该作品于1982年播出后反响热烈。
模型主要机体VF-1的造型很大程度上参考了当时美军的主力战机F-14。
该动画片也成为科幻题材的经典,直至现在,VF-1无论是模型新品或玩具都仍在生产。
VF-1可谓是《超时空要塞》里人气最高的出场机体。
在这部动画片中,地球联军大量使用了VF-1可变形战斗机,这是地球联军最早使用的可变形战斗机。
这种由聚变引擎驱动的VF-1机体可以自由地在太空中飞行。
它支持三种操作模式:战斗机模式,用于高空任务;保护神模式,用于近地支援任务;机器人模式,用于地面战斗任务。
它机翼下挂载了数量可观的导弹和一门用于近距离作战的机炮。
而作为高性能型号的VF-1S战斗机,除了3段变形外还装备了推力更强的FF-2001D热核引擎。
由于考虑到成本问题,地球联军只进行了少量生产,把它作为战斗机中队和大队的指挥官指导机来使用。
除普通型外,在动画片里VF-1S还搭载了强袭装备包,此装备在背部有两个大型火箭助推器,火箭左侧前端为微型导弹发射舱,右侧为双联装光束加农炮,另外脚部和手部都追加了附带导弹发射器和助推装备的附加装甲。
本次制作的模型就是这种强袭型VF-1S机体。
模型制作说到VF-1S机体的模型制作,此机体之前长谷川也出过1/72比例的。
作为此系列的首款模型,当时就以精美的细节让人眼前一亮。
而1/48大比例推出后,模型界对它的评价还算不错。
虽然有人说它只是1/72比例的放大版,但笔者制作完后感觉无论是刻线还是细节,都有了不少的进步。
上色方面为了保证最后的呈现效果,使用了郡氏油性漆。
由于原设的色彩为偏黄的白色,所以油漆调色时,模型的主色为“白色+少许灰色”,但阴影部分的颜色则为“白色+沙漠黄色(郡氏39号漆)”,这样出来的整体效果就比较接近原设了。
机情燃烧的岁月,《超时空要塞Macross》机体编年一览
VF-1 Valkyrie背景资料◇统合政府为了对抗身高超过人类五倍的巨人展开了两种兵器的设计:一种是战斗机械人Destroid ,另一种就是Variable Fighter。
统合军希望发展出能够有与当时的飞机相近的性能,又能与Destroid 系列一样有地面格斗能力,因此统合军和Stonewell & Bellcom 签订合约,委托其设计出理想的兵器。
◇Stonewell & Bellcom 与制作发动机的新中州重工,以及制作地面兵器Destroid 系列Centinental 联合,设计出了VF-1 的原型机(当时福特少校也参与了研究和试飞的工作):VF-X 以及VF-X-1 。
VF-X 原型机试飞成功之后,正式命名为VF-1 Valkyrie 并且开始量产。
由于VF-1 是第一架可变战斗机,加上评价极好,Valkyrie 随即成为可变战斗机的代称。
除了军用的VF-1 以外,还有许多除去武装的民用型VT-1C ,或是作为工厂的维修机械人的改装版VF-1 等等。
系列机种VF-1 Valkyrie Series:VF-X◇最初设计的飞行测试用原型机,不具有变形功能。
VF-X-1◇具备变形能力的发展型原型机。
VF-1A◇统合军使用的标准版本,头部有一具雷射炮。
◇将VF-1A 的头部以及航电系统升级成VF-1S 的版本,算是半个VF-1S。
VF-1J◇分配给小队长以及中队长使用的版本,头部有两具雷射炮。
VF-1S◇少数制造的版本,只分配给大队长使用。
头部有四具雷射炮,以及新型的航电系统,并且使用FF-2001D 型推进器,拥有更大的推力。
◇VF-1 的双座机版,头部有两具雷射炮以及两副摄影系统,驾驶舱护甲改为由两侧伸出。
VF-1 之变体VF-1 Super Valkyrie "Booby Duck"【原VF-1 外挂FAST Pack 以提升性能】◇2010 年一月,为了提升VF-1 续航力而设计的FAST Pack 开始正式使用。
《超时空要塞》机体资料VF-X000篇
《超时空要塞》机体资料VF-X000篇这是统合军为实现与VF-4的“高低搭配”,以VF-1的架构为基础开发的一般量产型机体,包括VF-3000与VF-5000两种型号。
VF-3000:尽管VF-4的宇宙战术性能相当优秀,但是其大气环境下的性能却令人感到失望,在VF-4成为杰出的宇宙专用机体后,统合军开始考虑开发一种能够替代VF-1执行大气环境下作战任务的机体,拥有强大研发能力的新中州重工承接了这项任务,以VF-1J为蓝本设计出了VF-3000,并将其命名为“Crusader”,因此该机体具有许多新中州重工原形机的特色,所不同的是,取消了Gerwalk形态。
但是鉴于VF-1J所具有的泛用性,同时也要求VF-3000继承这些优点,不但在大气中应当如此,在宇宙作战性能方面也应该接近VF-4的水准。
工程师与评估人员发现,如果将VF-4的反应引擎应用在VF-3000上的话,在任何环境下都不失为一种完美的搭配,但是很遗憾,这样一来,购买成本与往后的维护费用将十分惊人,必须另作考虑——>动力系统,采用了2台Shinnakasu/P&W/RoiceFF-2050J热核反应引擎使得VF-3000拥有10000米高度下3.0+马赫、10000~50000米高度下5.2+马赫的战速,另外,4个“新中州重工NBS-1”高推力型和18个“P&WLHP04”低推力型姿势调节喷嘴提供了额外的灵活性;武器系统,由包括1门大口径镭射炮和2门小型镭射炮构成的“毛勒”RoV-20镭射系统,与VF-4一样的“Howard”GU-11型加特林炮以及多种中短程格斗飞弹或长距离对舰攻击飞弹等使得VF-3000的火力强度达到了VF-4的水平;防护系统,采用与VF-4一样的SWAG改进型装甲。
出于VF-3000的高性能,只有为数不多的飞行中队配备有这种“贵族”机体,大多数UNAF和少数UNN的部队放弃了购买计划,转而购买StonewellBellcom公司(新中州重工过去的合作伙伴又是现在的竞争对手)的新型机——VF-10。
盘点超时空要塞历代VF可变战机
盘点超时空要塞历代VF可变战机在超时空要塞系列动画中,除了体积庞大威力惊人的可变战舰MACROSS外,统合军对抗外星势力的主要兵器是各种Variable Fighter ,简称VF战机。
1 VF-0 凤凰VF-0是VF-1女武神的原型机,是统合政府第一款投入实战用的可变形战斗机,由于本机在开发后就直接参与被统合政府列入机密任务的玛央岛遗迹争夺战,在战争结束后不久即被正式成军的VF-1“女武神”完全取代,因此很长时间里VF-0并不为世人所知。
2 VF-1 女武神地球统合军第一种采用的热核引擎的可变型战斗机,也是动画中第一种正式服役的可变型战斗机,运用源自坠落的SDF-1 MACROSS 号上的外星OTM科技,集中了地球最高航空技术研发而成。
3 VF-4 闪电ⅢVF-4是统合军为取代VF-1而开发的次世代主力战斗机。
仅在1987年发行的OVA:Flash Back 2012(闪回2012)中短暂的出现。
尽管官方设定中其使用相当广泛,但由于缺乏对应其主要服役时期之同系列动画作品,故其知名度并不高。
其气动外形设定,源自于洛克希德公司的SR-71黑鸟式侦查机,“闪电III式”命名则是来自美英两国生产过的两代闪电式战斗机(分别是二战的洛克希德P-38战斗机,和50年代英国电气生产的两倍音速“闪电式”MK1喷气战斗机)4 Vf3000 十字军在VF-4成为统合军第二代主力机种后成为杰出的宇宙战机。
但VF-4在大气圈内的作战能力要逊于VF-1,因此军方开始寻找适合的大气圈内用战机来继承VF-1的地位。
最后采用新中州重工提出,由VF-1衍生出的双座型机种VF-3000。
5 VF-5000 Star Mirage 群星幻影VF-5000 'Star Mirage'(海市蜃楼/群星幻影),是统合军2020年代的主力可变式战斗机,在设计上本机是作为弥补VF-4大气层内性能不足而研发的搭配机型。
尺寸:全长:14.03m ,重量: 8,300 kg 。
F-14战斗机
F-14舰载战斗机F-14 TOMCAT双座双发变后掠翼舰载多用途重型战斗机,中文名“雄猫”,用于海军护航防空、遮断和空中支援。
《TOP GUN》里TOM CRUISE驾驶的战机即F-14,该片掀起了空战影片的新热潮。
F-14是第三代战斗机里第一个装备部队的,也是战后第三代战斗机(相当于苏联的第四代)中最早服役的战斗机,比苏联相应的战斗机提前十年出现,令美国海军获得了极大的领先优势。
当时,面对苏联超音速轰炸机+超音速远程反舰导弹的强大攻击组合,F-14挑起了保卫美军航母战斗群的先锋重担。
该机也是第三代战斗机中第一个完全退役的型号,2006年7月该机正式退出美军编制。
目前伊朗空军仍在使用少量F-14A,而随着美伊关系的恶化,美国新闻媒体也时常报道部分美国组织非法向伊朗出口F-14零部件。
F-14承包商是诺斯罗普·格鲁门公司。
67年底开始研制,首飞时间是70年12月21日,用于取代海军的F4战斗机。
72年5月交付使用。
右图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拍摄的,F-14涂着鲜艳的彩色图案,容易被敌人发现。
后来由于苏联的威胁加大和迷彩色研究的进展,开始改用灰暗的浅灰色迷彩。
当时的飞行员非常喜欢使用骷髅头等暴力或半裸美女之类的图案作徽志,够“自由化”(想起了《超时空要塞》)。
后面的大型螺旋桨飞机是E-2C预警机,是海军各种战斗活动的空中指挥所。
其气动布局采用了NASA在60年代后期提出的双发双垂尾变后掠中单翼方案。
广泛使用钛合金,部分采用硼复合材料,以便获得较高的强度重量比。
机体的设计疲劳寿命为6000飞行小时。
材料中铝合金占39.4%,钛合金占24.4%,钢占17.4%,有一定比例的复合材料。
钛合金锻件机械加工材料利用率为25%。
为了减少研制的风险,第一种生产型采用了原来为F-111B战斗轰炸机研制的TFE-30涡扇发动机和机载武器系统。
机翼为变后掠中单翼。
设计要求是:减少翼载来保证机动能力;用前、后缘空战机动襟翼来改善跨音速机动性;尽量减少停放占用的面积。
VF-1J战斗机和VE-1预警机
VF-1J战斗机和VE-1预警机作者:钟岸来源:《中学科技》2011年第10期机体简介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动画片《超时空要塞》播出后反响相当热烈,动画中的地球军主力战斗机VF-1算得上是最早的变形机体了。
VF-1支持三种变形模式:战斗机模式用于高空任务,鸵鸟机模式用于近地支援任务,机器人模式用于地面战斗任务。
在外形方面,VF-1很大程度上参考了当年美军热门战机F-14。
VF-1现今也已成为科幻模型界的经典,一直到现在,日本几个授权厂家的VF-1模型新品或玩具都仍然在不断地推出。
本文要制作的作品之一是机器人模式的机体VF-1J,它是电视剧版本里男主角一条辉的座机。
它的标志是经典的白主色加红色装饰条,头部拥有两把激光枪。
本文还将制作的另一作品是地球军所用的战斗机模式的可变早期预警机VE-1,它是由双座型的训练机外挂电子仪器装备而成。
VE-1最主要的外形特点是机背上有一个巨大的圆盘状雷达装置,属于宇宙里专用的机体,它只在《超时空要塞》电影版里短暂地出现过几秒钟。
模型制作这次制作的两架模型都是由长谷川出品的1:72比例模型。
此系列塑料拼装模型须使用胶水,机体本身不能变形而只可作静态展示。
由于机体不能变形,所以外形比例可以更接近于现代飞机,而开模工艺更是精整细致,机身刻线也相当流畅丰富,毕竟长谷川的模型飞机开模一直都相当不错。
模型本身分模较为复杂,很多零件都需要事先进行上色后才能进行组合打磨,习惯了制作万代模型的玩家可能一时还习惯不了这种步骤。
至于制作方面倒并不复杂,按照说明书的步骤组合各个组件,然后再分别上色后进行总装即可。
上色方面仍然使用郡是油性漆,机体颜色为纯白加少许灰,并在主要刻线及凹凸位上用中灰薄喷了较为淡的阴影做偏差色,待全干后再用田宫的XF54中灰色珐琅漆做渗线,最后再贴上水贴后全体消光就可以了。
细节可以参看图片说明。
1. 机器人模式的VF-1J头顶的激光炮用黑铁色喷好后甚是亮眼,虽然模型本身配有机身和头顶上的红色装饰条水贴,但这种直线条还是用喷涂比较方便和好看,也能保留住上面的细节。
纸模型制作说明(太空堡垒之VF-1S)
有关“太空堡垒”和“VF-1S 变形战斗机”的故事背景《太空堡垒》英文“Robotech ”,是一部科幻动画片。
1985年,美国公司Harmony Gold (金和声)将三部日本动画作品《超时空要塞》、《超时空骑团》、《机甲创世记》重新编辑成为85集的长篇电视动画,取名“Robotech ”。
后来,又由美国方面自行制作了续集故事与漫画、小说、电子游戏等周边。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国大陆从金和声公司引进了“Robotech ”,由上海电视台译制配音,译名定为《太空堡垒》。
VF-1S 变形战斗机出自史诗级动画片《太空堡垒》,以美国70年代海军舰载机F-14为创作原型,别名骷髅一号、骷髅队长,“一生”从未被击落,其第一任驾驶者为罗伊·福克,第二任为动画片主人公瑞克·卡特。
变形战斗机VF-1是地球军最早的变形战斗机。
由聚变引擎驱动的VF-1可以完全在太空中飞行,太空堡垒I 号和装甲系列航母都搭载有大量的该机种。
VF-1支持三种操作模式:战斗机模式用于高空任务,保护神模式用于近地支援任务,战斗员模式用于地面战斗任务。
VF-1在各种大气层附近的军事行动中发挥出色,这都是得益于大小得当、可变形的掠翼表面积以及很高的推重比。
它的机翼下挂载了数量可观的导弹和一支用于近距离作战的枪。
虽然VF-1可抵达近地轨道,但它无法自行加速到逃逸速度。
后来设计的推进系统和防御系统可以增加它的活动范围以及战斗力。
VF-1S “骷髅队长”是唯一一架以VF-1原型机为基础的战斗机,它是专为变形战斗机中队的指挥官而设计的。
在2009年天顶星军队进攻麦克罗斯岛时只完成了一小部分,原型机001号(也就是“骷髅一号”)成为SDF-1(《太空堡垒》中的太空战舰)上唯一幸存的VF-1S 。
这架战斗机在历经多年战争后仍然奇迹般的完好无损,它已成为人类不败的象征。
但在2015年,为了研究开发新一代改良型变形战斗机,“骷髅一号”这架最古老的VF-1机型被拆解以做参考。
《超时空要塞》机体资料VF-14篇
《超时空要塞》机体资料VF-14篇作者:转载来源:新月动漫发布时间:2008年10月24日通用银河公司,一个新建立的以开发新型航空宇宙专用作战机体为主要业务职能的大型军工企业,是新星重工的主要竞争对手。
VF-14作为通用银河的第一种高性能战斗轰炸机,被命名为“Hunter”,设计目的是取代现役的VF-4“Lightning-Ⅲ”。
A.D2021年,方案立项,在所提交审核的设计方案中可以发现,该型机体部分参考了VA-3“Invader”战术轰炸机,所不同的是,拥有比VA-3更好的格斗性能。
与VD-4相比,具有火力强、携带武器多样化、更能经得起战损等优点——>动力系统,2台Shinnakasu/P&W/RoiceFF-2770热核反应引擎使得机体拥有10000米高度下3.8+马赫、10000~30000米高度9.0+马赫、30000米以上高度17+马赫的高速,在不加火箭推进器时可达到38000米的升限,可自力到达卫星轨道高度,配合多个P&WHMM-5A小型姿势调节喷嘴提供了额外的宇宙机动性;武器系统,除了继续沿用GU-11型加特林炮外,还包括了5具(共40枚)近距离格斗飞弹发射器、2具(共16枚)中程飞弹发射器、6具远程飞弹发射器、一对头部镭射炮和两对中短距离格斗用小型镭射炮;防护系统没有太大的变化。
A.D2025年,VF-14开始量产并配备到守备基地与移民船团中(主要是Megaroad-13),包括A型(标准量产型)与T型(双座训练型)两种。
然而,由于A.D2030年统合军削减预算和内部改组等方面原因,最终决定采用成本低廉且泛用性更好的VF-11作为VF-4的替代型号。
但是,VF-14的历史并未因此而结束。
A.D2025年,以Megaroad-13为旗舰的超长距离移民船团在到达接近银河系中心的拉古斯星系第四惑星附近的宙域时消失,后来经Macross7移民船团调查得知,Megaroad-13在对第四惑星的勘察中遭遇Protodeviln,全员受控于Protodeviln的精神支配,并受到Varuta系统洗脑,Protodeviln得到了所有技术资料,利用这些资源建立了Varuta军,经过改造的VF-14也就成为了受Protodeviln支配的Varuta军的主力机体,不但装备有精神能源吸收系统,而且各方面的战术性能远远优于Macross7移民船团装备的主力VF-11。
《超时空要塞》机体资料VF-17篇
《超时空要塞》机体资料VF-17篇VF-4与VF-X000的“高低搭配”在实践中获得了不错的成绩,也为统合军的决策提供了依据。
为了与通用量产型的VF-11形成对比,统合军决定在现有部队的基础上以皇牌飞行员为骨干组建一部分精英分队,作为中坚力量,因此需要装备一种性能比VF-11要高的新型机体。
由通用银河公司负责开发,A.D2026年,编号为VF-17的新型Valkyrie开始设计。
但是由于该型号属于新构想的初尝试,需要对大量技术难题进行攻关,因此直到A.D2035年才开始了原形机的飞行测试。
随后于A.D2037年投入小规模量产,并以其黑色涂装与隐形特性被命名为“Nightmare”。
型号上,主要分为A型(最初量产行)、C型(强化航电系统型)、D型(标准化量产型)、E型(由D型加装预警雷达系统的预警侦察型)、S型(指挥官专用型)和T型(以D型为基础的双座训练型)。
配备上,各移民船团、殖民行星、守备基地和轨道舰队大多只分配到6~12架,并且作为皇牌飞行员的专用机。
这是一种以执行特殊作战任务为目的的宇宙拦截专用隐形攻击机,以牺牲部分空力特性、运动性、加速能力,并将各种外挂直接整合入机身,换取攻击力、防护力与机动性的提高,虽然由此非流线型、重型设计产生了机体在大气环境下的不适应性,但是出色的单机性能仍然获得了相当高的评价——>动力系统为2台Shinnakasu/P&W/RoiceFF-2100X热核反应引擎,虽然10000米高度下仅为1.0马赫,但是却能实现10000~30000米高度4.0马赫、30000米以上高度21+马赫最高速度,同样能自力到达卫星轨道,配合超过30个的P&WHMM-6B型姿势调节喷嘴,使得机体轻易地超越了VF-11的宇宙机动性能;武器系统得到了很大强化,除了传统的头部小型镭射炮外,主武器包括1门采用隐形长身管设计的7管加特林炮、2门装备在胸部(驾驶座舱两侧)的中型镭射炮、2门装备在双臂的双向粒子炮,以及位于双肩的4套小型飞弹发射器,提供了更高的射速与更为密集的单机火力;防护系统通过两种形式得到增强,即外部隐形处理和加装“Howard”PBS-03F“PinpointBarrierSystem”(A.D2045年~A.D2046年装备),配合厚重的外装甲,即使能够好不容易发现这种隐形机也难以将其击毁。
超时空要塞年表
纪元前100万年~50万年(Proto Culture的繁荣和灭亡)宇宙最初的生命体Proto Culture,用高度的科学文明建立起庞大星间共和国,却因为无法控制采用基因工程制造出的战争兵器Zentraedi和Proto Deviln而卷入战乱,最终灭亡。
Proto Deviln被封印之后,残留的Zentraedi和被Proto Deviln控制的监察军开始了长达50万年的争斗。
关联作品:Macross 7A.D.1999~2008(宇宙战舰坠落&统合战争)1999年7月,巨大的监察军战舰坠落地球,人类为了面对可能的异星人攻击决定成立统合政府,开始了和反统合同盟长达9年的统合戦争。
其间,根据异星人带来的Over Technology开发了可变战机Valkyrie。
2008年7月,双方为争夺具有ASS反应的迷之物体AFOS引发Mayan岛攻防戦。
随后Proto Culture遗留在地球上的人种改造监视装置「鸟之人」(鸟の人)觉醒,并准备对改造失败的地球进行毁灭,但被阻止。
同年12月,统合战争结束。
关联作品:超时空要塞Macross, Macross ZeroA.D.2009~2010(第一次星间大战)追赶监察军战舰而来的Zentraedi舰队和地球之间的星间战争爆发。
收容了南Atalia岛市民的Macross被地球遗弃,孤独的在太阳系中逃避攻击。
之后,在Lynn Minmay歌声之下,和感受到「文化的力量」的Vrlitwhai舰队一起,迎击Boddole Zer带来的Zentraedi基干舰队并获胜。
第一次星间大战结束,新统合政府成立。
关联作品:超时空要塞Macross, 超时空要塞Macross可曾记得爱A.D.2012~2030(宇宙移民时代开始)第一次星间大战结束之后,残存的地球人和部分Zentraedi共同生活并开始了宇宙移民计划。
从Megaroad-01开始,庞大的移民船团为寻找可居住的惑星陆续出发。
《超时空要塞》机体资料VF-22篇
PSP《超时空要塞》机体资料VF-22篇由于在《超新星计划》中作为先期试作机的YF-21在与YF-19的竞争中失败,使得通用银河不得不接受的一个事实就是,统合军下一代主力作战机体的量产许可和定单由新星重工获得。
但是通用银河的工程师们不愿轻易放弃这种优秀的次世代机体,出于在原型机的2号试作机上使用BCS与BDI系统在安全系数上的不确定性考虑,他们以搭载普通控制系统的1号试作机为蓝本对原型机的设计进行了一系列调整优化,通过使用传统的头顶式球型遮罩投影机配合及其它附加屏幕扩大了飞行员的视野,同时还额外设计了两个内置的武器格纳舱,使得机体能在不降低自身隐形能力的前提下搭载更多的战术弹头。
不久,经过一系列测试后的改进型试作机YF-22被交付到了统合军审批部门手上,并于A.D2042年12月通过装备特殊勤务部队的提案,量产编号为VF-22,并被命名为“Strumvogel”。
不过很可惜,虽然作为统合军中最先进的作战机体,但并实际上没有明确的量产计划,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居高不下的成本问题,大大超出了计划预算,因此围绕是否对该机体进行量产的问题,在军方高层内部出现了很大的争议。
许多高层人士认为凭借新型的VF-19出色的性能,完全有能力取代VF-22执行特殊作战任务,主张取消VF-22的量产计划,而军方主要负责人也对这种造价高昂的机体在实战中能否起到突出作用表示怀疑。
当然,作为制造商的通用银河也没闲着,他们此时正不断努力降低机体的生产成本以求获得军方的认可和定单。
最后,统和军还是决定以小规模的装备数在一部分特种部队中配备VF-22,但只有S型一种型号,同时决定对现役的特种作战机体VF-17D进行改良,主要目标是强化VF-17D的对地和对舰攻击能力,包括换装新型反应引擎以提高机动性和在大气环境下的灵活性,换装新型火控系统和雷达系统,使用更为先进的隐身涂料等,这些措施使得VF-17能更好地与VF-22S进行协同作战。
改进后的VF-17D被称为VF-17E。
《超时空要塞》机体资料YF-19篇
PSP《超时空要塞》机体资料YF-19篇YF-19在整个测试阶段的始终都被问题与灾难所困绕,由于该试作机在操控方面具有相当大的难度,损毁事故频频发生。
A.D2039年,新星重工首次展示了1号机,随后移交新爱德华兹飞行测试中心开始测试。
不幸的是1号机在第二次试飞时坠毁,飞行员死亡。
随后送来的2号机也在首次飞行时失去平衡,所幸机腹着陆避免了坠毁的命运,但也被送回了工厂。
翌年,构造/机构试验用的3号机连同修复后的2号机(此时被命名为“AlphaOne”)被送回飞行中心。
同时,随着“天才试飞员”——Lt.IsamuDyson中尉的到来,YF-19也重新开始了测试。
但由于测试过程中与YF-21摩擦不断,更因A.D2040年的X-9“Ghost”无人战机的开发成功,《超新星计划》一度中止,随后,YF-19(2号机)与YF-21被怀疑和同年在地球发生的“SharonApple事件”有关,受到了禁飞处分。
但后来因为X-9的残骸在Macross都市附近被发现,两机的停飞处分撤消,《超新星计划》得以重新开始。
A.D2040年11月,为了考察Fighter形态时的气动特性,新星重工在新爱德华兹投入了4号机进行了恢复飞行后的首次测试。
翌年,为进行速度测试,在机体后部防盾上安装防尾旋伞,并得到了良好的测试结果。
搭载了各种气流控制系统的YF-19在可操控性方面,反应快且稳定,使得4号机以证明YF-19拥有许多难以置信空气力学特性而闻名于世界。
同年,《超新星计划》以YF-19的胜出告终,YF-19的测试也向量产型的开发方向变更。
由于已决定作为统合军的主力机体,必须将其在各种环境下的通用性考虑在内,特别是出于殖民行星伊甸和地球的大气组成及气压等不同的考虑,有必要在地球环境下进行性能确认。
以此为前提,YF-19的6号试作机被送往地球,在统合军北美爱德华兹空军基地开始了地球环境下的测试。
测试项目主要是动力系统和武器系统,特别是Battroid形态下的引擎特性和对加特林炮的处理确认,因此,和以往的试作机相比,由于要进行频繁的变形,整备所需的时间比其它机体要长。
F-14战斗机
F-14舰载战斗机F-14 TOMCAT双座双发变后掠翼舰载多用途重型战斗机,中文名“雄猫”,用于海军护航防空、遮断和空中支援。
《TOP GUN》里TOM CRUISE驾驶的战机即F-14,该片掀起了空战影片的新热潮。
F-14是第三代战斗机里第一个装备部队的,也是战后第三代战斗机(相当于苏联的第四代)中最早服役的战斗机,比苏联相应的战斗机提前十年出现,令美国海军获得了极大的领先优势。
当时,面对苏联超音速轰炸机+超音速远程反舰导弹的强大攻击组合,F-14挑起了保卫美军航母战斗群的先锋重担。
该机也是第三代战斗机中第一个完全退役的型号,2006年7月该机正式退出美军编制。
目前伊朗空军仍在使用少量F-14A,而随着美伊关系的恶化,美国新闻媒体也时常报道部分美国组织非法向伊朗出口F-14零部件。
F-14承包商是诺斯罗普·格鲁门公司。
67年底开始研制,首飞时间是70年12月21日,用于取代海军的F4战斗机。
72年5月交付使用。
右图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拍摄的,F-14涂着鲜艳的彩色图案,容易被敌人发现。
后来由于苏联的威胁加大和迷彩色研究的进展,开始改用灰暗的浅灰色迷彩。
当时的飞行员非常喜欢使用骷髅头等暴力或半裸美女之类的图案作徽志,够“自由化”(想起了《超时空要塞》)。
后面的大型螺旋桨飞机是E-2C预警机,是海军各种战斗活动的空中指挥所。
其气动布局采用了NASA在60年代后期提出的双发双垂尾变后掠中单翼方案。
广泛使用钛合金,部分采用硼复合材料,以便获得较高的强度重量比。
机体的设计疲劳寿命为6000飞行小时。
材料中铝合金占39.4%,钛合金占24.4%,钢占17.4%,有一定比例的复合材料。
钛合金锻件机械加工材料利用率为25%。
为了减少研制的风险,第一种生产型采用了原来为F-111B战斗轰炸机研制的TFE-30涡扇发动机和机载武器系统。
机翼为变后掠中单翼。
设计要求是:减少翼载来保证机动能力;用前、后缘空战机动襟翼来改善跨音速机动性;尽量减少停放占用的面积。
《超时空要塞》机体资料VF-0篇
《超时空要塞》机体资料VF-0篇[VF-0篇]VF-0SVF-0A随着国与国之间在意识形态、价值观等方面的对立尖锐化,这种矛盾迅速升级为国家间的主要矛盾,两大对抗阵营形成了,以统合政府与反统合联盟主导的统合战争打响。
同时获取了O.T.M的全球顶尖科学家、技术人员随着统合战争的打响而分属于双方阵营,各自开始了基于O.T.M的可变式战斗机的开发。
首先需要特别介绍的是,反统合联盟的主力机体——SV-51。
在接受了反统合联盟的新型机定单后,俄罗斯苏霍伊设计局、以色列航空工业以及道尼尔公司便着手开始了统一运作,力求在时间上取得先机,很快,继承了苏/俄式SU系列、MIG系列高性能的SV-51以先期试生产可变形战斗机的姿态投入了对统合军的闪电打击并取得了突袭作战的成功,统合军Illustrier远洋航母编队被只配备有少量SV-51的反统合联盟突击队所重创,一方面归功于打击的突然性和诱敌战术运用得当——利用旧式的MIG-29作饵,诱使敌主力舰载机群远离母舰,防备空虚,被SV-51编队大破;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新型机与常规武器相比之下的高性能与高战斗力——>速度方面,2台“アビアドガテル”D-30F6X涡轮喷气发动机有效保证了11000米高度下2.81马赫的最大速度、22500米的升限、1610公里的续航距离;火力方面,配备的1门12.7毫米Gsh-231机载航炮和55毫米Gsh-371外置弹夹式速射炮(配弹120发),加上挂载于两翼翼尖可作飞弹发射器和辅助油箱使用的大型复合荚舱,每具能够搭载“兹洛波夫”SA-19M小型制导飞弹18枚,6个外挂点可以挂载大多数符合原华约标准的外挂武器,有效保证了对常规武器的火力优势与近距离格斗战的需要;防护方面,装备有SPO-15C全方位被动式雷达预警系统、RP-51主动式索敌系统、SWAG能量转换型装甲、APP-60铂条/曳光干扰弹发射器有效提高了战场生存力。
另外,SV-51还具备一定的水中行动能力,由潜航空母搭载实现潜射潜收,更是增强了反统合联盟在短时间内进行全球部署能力和全领域作战能力。
《超时空要塞:终极边界》难点关卡SS攻略
《超时空要塞:终极边界》难点关卡SS攻略过关评价仅和过关得分有关。
过关得分分为:击落分,Excellent分(这玩意我也不知道是啥),血分,时间分,连击分,还有特殊奖励分。
基本思路是:速度快,少伤血,多杀人,多用连击。
小翻译下部分特殊条件:パートナー生存:僚机过关存活。
(其实就算挂了,过关前救活也可以)フラグクラッシャー:剧情挂点人物存活。
(选择剧情挂点人物出击,原剧情人物会变成大众脸,这样就稳拿了)敌エース击坠:把会逃跑的有脸人物干掉。
合理选用武器抓紧时间即可。
刷SS 需要的准备:一.机体界限解除二.有个把改得比较多的强力机体三.强力驾驶员一头,技能基本刷全的副驾驶一只。
总体思路,自己可以选择必杀格斗机体,方便秒杀VF级BOSS。
僚机可以选择超射击机体,援护基本无视射程,命中率很高,伤害也高。
技能可以按喜好选择晚餐、战舰援护或者鸟人歌。
晚餐消耗小,走位方便,泛用性较高(我打这游戏的时候,柿崎胖子的“大麦”声此起彼伏,给我军极大的鼓舞)。
机师射击格斗影响攻击力,觉醒影响SP上涨速度,所以别选太挫的机师。
另外一些关卡增援很多,所以别把重要目标先灭了导致灭打完增援。
可以靠暂停看地图来确认敌人配置。
以下是难点关卡介绍。
只是我自己摸索的打法,肯定不是最好的,仅供参考。
ZERO MISSION 3 地上の星天气:晴限制时间:10:00 时刻:昼 LEVEL:☆☆☆ 作战要求:敌全灭特殊条件1:僚机生存特殊条件2:敌ACE击坠特殊条件3:敌方的小DD血少了会逃跑。
只是无奈他血太少,选个改过的机体,使用强力格斗必杀,或者最后晚餐等都能瞬杀之。
ZERO MISSION 6 蒼き死闘天气:雨限制时间:10:00 时刻:夜 LEVEL:☆☆☆☆☆ 作战要求:敌全灭,防卫目标保护特殊条件1:僚机生存特殊条件2:防卫成功特殊条件3:敌ACE脱离阻止首先是保护航母,基本没难度,手够快就行。
ACE紫皮女一出场就会往地图边缘疯跑,选个合适的必杀就能秒了。
《超时空要塞》机体资料VF-19篇
《超时空要塞》机体资料VF-19篇VF-19改众所周知的,《超新星计划》以YF-19的最终胜出结束,A.D2042年~A.D2044年,统合军开始了量产型VF-19的小规模试生产,以“Excalibur”(传说中的亚瑟王神剑)命名的VF-19在生产初期有5种型号,分别为A型(单座训练型)、B型(双座训练型)、C型(单座高机动型)、D型(双座高机动型)、E型(多功能指挥型)。
由于制造工艺复杂,因此不得不取消了大规模的量产计划,而在已生产的机体中除了一部分继续用于科研、转换训练外,其余的都配备给了执行特殊作战任务的一线作战部队。
特别是A型和B型,拥有和原型机YF-19相近的空中性能,对飞行员的要求相当高,而且造价高昂,因此只能以小规模的装备数配备给统和军的精英部队。
不久,以适合于普通作战部队使用为目的的F/G/S三种型号也被统合军定为主产型号而开始投入大规模量产。
量产初期的A.D2044年,在Macross7移民船团中即配备了3架(包括1架S型和2架F型),以此为基础组建了特殊作战小队“EmeraldForce”,这些型号的最大特点是进一步加强了飞机的可操控性、稳定性和降低了生产成本,因此这些型号比较容易驾驶,但在机动性能方面却不如早期的5个型号。
与此同时,在新旧两种主力机体的更新过程中,大量的VF-11开始退役,并对VF-11系列的较新型号VF-11C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进:比如换装更大推力的发动机,安装新型的火控和探测系统,使其拥有和VF-19相同的武器搭载能力和数据交换能力。
改进后被称为VF-11E,而剩余的另一部分VF-11C则被部署到了各移民行星,代替已服役很久的VF-5000等机型,以充实防卫力量。
此外大部分快到飞行寿命的VF-11B则全部废弃和销毁。
关于这种总产量最终达到3584架的高性能新型机体的主要性能参数如下——>动力系统,与原来YF-19上使用的热核反应引擎不同的是,A型和F型换装了2台Shinnakasu/P&W/RoiceFF-2550F热核反应引擎,而在S型上则是2台Shinnakasu/P&W/RoiceFF-2550J,提供了10000米高度下3.5+马赫,10000~30000米高度5+马赫、30000米以上高度25+马赫的最高速度,而通常情况下是以2马赫的速度执行巡航任务,并能自力到达卫星轨道,另外通过换装P&WHMM-7型姿势调节喷嘴,使得机体获得了不亚于原型机的优越宇宙性能;武器系统与防护系统方面与原型机的YF-19基本保持一致。
macross
macross《Macross:机动战士》:动画的经典之作Macross(中文名:超时空要塞)是一部于1982年播出的日本动画。
该作品由河森正治创作,是机甲动画和音乐元素相结合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从Macross的故事情节、角色塑造以及对日本和全球文化产生的影响等方面来介绍这部动画的魅力。
首先,Macross的故事情节以宇宙世纪1999年为背景,描述了地球突然遭遇外星人入侵的战争。
人类凭借超过自然的科技,将超时空导航的技术应用到宇宙空战机变形机器人“变形怜型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变形金刚”)上,奋力击败外星人。
在剧情的发展中,地球和来自宇宙的外星人在Macross号宇宙航空舰上共同生活,形成了一种共存的关系。
故事悬念多、情节紧凑,引人入胜,一度成为经典的科幻动画范例。
其次,Macross的角色塑造独具一格,令人难以忘怀。
主人公一条蓝诺(Hikaru Ichijyo)是一名年轻的飞行员,性格勇敢且正义感十足。
同时,一条蓝诺的感情纠葛也是Macross的一大看点。
他与分别是爱迪达市长的米莉亚·费雷娜(Misa Hayase)和歌手琳·明德(Lynn Minmay)之间展开了一段充满痴情和内心挣扎的三角恋。
这种人物关系的设置,使得剧情更加紧凑和扣人心弦,触动了观众们各种情感。
此外,Macross还是一部以音乐为主题的动画,其中的歌曲成为了广受欢迎的经典。
特别是女主角琳·明德的歌声,在动画中将她的角色和音乐完美结合在一起,深入人心。
其中的主题曲《恋のMacross》更是成为了当时一度流行的国民歌曲,传唱度非常高。
这些音乐元素的加入,使得Macross不仅成为了一部科幻动画,更是一部音乐之作,为观众们带来了视听上的享受。
Macross的影响力也不仅限于日本本土,还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首先,在日本本土,Macross通过其独特的机甲设计和精良的画面效果,开创了一种新的机甲文化,激发了一代人对机器人的兴趣和追求。
【佳作】长谷川172VF-25F
【佳作】长谷川172VF-25F
作者:DX-3906
首先,作者做的并不是“军事模型”,原因就是军事模型常用的技巧并没有在这次的作品中有突出的体现。
但依旧因为做得干净利落还是放在了佳作的范畴内。
当然了,是不是军事模型,咱们很难划出一个十分明确的界限。
尤其是《超时空要塞》这种科幻作品中的军机大多数来自于现代战斗机的变体,理论上应该算是军事模型和科幻模型的范畴。
只不过,军事模型有很多军模的特定技巧和刻画方式,用来突出一件武器的真实感。
甚至可以相当武断的说太过于干净的模型几乎都不能是军事模型。
说到干净利落,这其实才是今天作品的重点,如果做长谷川的模型,基本上也就都知道长谷川的素质,做得干净可是十分不容易的一件事。
本次投稿带来的是长谷川1/72 vf25f。
第一次完整的制作军模,难度不小。
拍出来好像没什么看头,小飞机也不能摆pose,没有走线,不敢渗线了。
做的很菜,发出来就是想记录一下。
过两天要开始苦逼初三生活了恐怕没多少时间撸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时空要塞》机体资料VF-11篇
由于VF-4在泛用性方面,特别是大气作战性能欠佳,必须与VF-X000系列
机体实行“高低搭配”,无形中提高了总体拥有成本,因此统合军开始考虑替代型号的研制,开发任务由新星重工承接,编号为VF-11的新型Valkyrie。
直到A.D20
40年,VF-11“Thunderbolt”依然是统合军实际上继承VF-1标准主
力机体,与VF-1一样,根据不同战术需要划分为多种扩展型号——>
VF-X11:于A.D2022年开始开发的试作机,有两种测试型号,其中一种
搭载了能使单机实现时空跳跃的FoldBooster。
这里有个关于机体设计的小
插曲——前置副翼,这是当时工程师们的争论焦点,虽然前置副翼能增强大气环境下高速
飞行时的机动性,但也会降低极速,不过包括担任“EagleNest”航空战术中心
校长的米丽娅·吉纳斯在内的许多优秀试飞员都非常喜欢这种设计,巧合的是,A.D20
28年,准备生产YF-11原形机之际,由米丽娅率领的VF-X11特殊任务分队执
行了一场“统合政府主席辅佐官营救行动”取得成功,以及由此获得的大量实战数据,决定
了前置副翼在新型机上的应用。
YF-11:A.D2028年,以VF-X11为基础生产的VF-11原形机,
开始最后阶段的实用化测试,进行最终数据采集。
VF-11:A.D2029年~A.D2040年,正式对“Thunderbolt”进行量产,包括A型(初期量产型)、B型(正式量产型)、C型(强化航电系统型)、D型(双座侦察训练型)和E型(预警侦察型)5种。
A.D2030年,统合军开始进
行以VF-11对现役VF-4的换装和训练工作,各殖民行星、移民船团、守备部队和
轨道舰队开始大量装备这种单机作战性能大大提高的新型机体——>
动力系统,2台Shinnakasu/P&W/RoiceFF-2025G热
核反应引擎(D型为FF-2025S型)和多个P&WHMM-5B(D型为HMM
-7型)小型姿势调节喷嘴使得机体拥有10000米高度下3.5+马赫、30000
米以上高度8.2+马赫的高速以及宇宙环境下的机体灵活性,在不加火箭推进器时可达
到42000米的升限,可自力到达卫星轨道高度;武器系统,较为引人注目的是装备了
1门全新设计的长身管30毫米6管加特林炮,采用了可更换便携式弹荚,还在首部设计
有反装甲刺刀,与以往的任何机体相比,近战能力提高了一个数量级;防护系统方面也有
新的特色,首次采用了专用盾牌,在格斗战中与传统的SWAG装甲一起发挥效用,此盾
牌还能作为弹荚格纳舱,提高了生存力与载弹量。
由于VF-11的优良性能,以此为基础,根据不同战术需要又开发出了多种专用型号——>
VF-11MAXLCustom:A.D2045年,在Macross7移
民船团与Varauta军的交战中组建了被称为“SoundForce”的特别行动
分队。
根据千叶博士的歌声能源构想,三星工业以VF-11标准型为基础设计出了这架
被命名为“MyleneValkyrie”的特种战术机体,作为“SoundFor
ce”成员之一的Mylene的专用机。
不过这是一架混合设计的机体,特殊之处在于,
动力系统是来自于未进行过量产的VF-16的2台Shinnakasu/P&W/R
oiceFF-2099A热核反应引擎,使得机体拥有10000米高度下4.1+
马赫、10000米以上22+马赫的极高速度,并能自力到达卫星轨道;驾驶舱的操作
平台为贝斯型控制系統,以适合Mylene的习惯;武器系统包括基于歌声能源系统的
扬声弹发射枪、声场扩音器,以及格斗用小型飞弹;防护系统采用了新研发成功的微缩型“Howard”PBS-03F“PinpointBarrierSystem”。
另外,该机体与专用的SoundBooster对接后能够使歌声能源系统发挥最大效能。
在与Protodeviln的最终较量中,该机体被严重损毁,战后重新修复并继
续作为“SoundForce”的成员专用机。
VF-11DCustom:为配合“SoundForce”的声乐战术,由巴
顿上校组建的“JammingBirds”是第二个使用歌声能源系统的准军事化特别
行动分队。
为此,三星工业承接了为这支特殊部队开发专用机体的任务,新型机以“Jam
mingBird”命名,基于双座侦察训练型的VF-11D为基础设计,最大的特点是,装备了内置辅助推进器和歌声能源系统的特制FastPack,以及微缩型的“H
oward”PBS-03F“PinpointBarrierSystem”。
但是,由于该机体强调的是“移点防御”,因此机动性会因装甲的加厚和歌声能源系统的重量有所
降低。
VF-11“SuperThunderbolt”:为增强VF-11B与VF-
11C两种型号的宇宙机动作战性能而加装了增强型模块的机体,该增强型模块主要包括
一对内置有两套16枚装HMMM-Mk6小型飞弹发射器的NP-BP-11型喷射加
速背包,以及NP-FB-11型腿部模組。
VF-11C重装型:如同装备了GBP-1S系统的VF-1重装型一样,出于特
种作战要求,以VF-11C为基础,外挂了一套16吨重的武器/装甲模组。
该模组确
实极大地提升了VF-11C的火力与防护能力,主要包括了1门三星工业制造的超长身
管XS-06型6管加特林炮,位于两肩外侧的2门双联装粒子光束加农炮,以及分布于
肩部、胸部、双臂、腰部、双腿的10套小型飞弹发射器,可装载飞弹数达到了惊人的1
02枚,一次齐射能形成威力强大的弹幕火网;此外,重型防护盾牌能使机体有效抵御常规小型飞弹的打击,提高了机体的战场生存能力。
但是,追加的重量与引擎出力的不协调降低了机体的灵活性,同时该形态下的机体也无法变形,因此这套模组被设计成可抛弃的架构,模组遭到损毁时装甲部分能够强制排除,仅剩下背部的大型喷射背包。
通常,统合军只有约5%的极少数机体在需要时加装该模组。
QVF-11:统合军进行新式机动兵器性能测试的专用全尺寸靶机,由新星重工基于VF-11一般量产型开发,除了机体控制使用了人工智能系统(AI)外,所有的性能参数与VF-11完全相同。
该AI并不具备自我学习能力,是一种纯粹基于作战资料数据库的简化类型,由操作员进行远程遥控,只要进入战斗状态就不会自行停止,直至机体损毁或由操作员发出中断指令。
另外,该AI还能基于资料数据库中存储的超过10000份影像数据进行分析、辩识并跟踪250个战术目标,但是却无法区分本体所受到的程度相当的攻击,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对己方机体的误击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