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主治生之学
秦朝汉朝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思想
一、“无为而有为”的经济管理思想
(一)汉初“无为”思想的产生背景 (二)“与民休息”的宏观经济管理政策
本章小结
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6世纪是中国封建统治建立、封建经济 不断上升的历史时期。为了迅速恢复因战争而凋敝的经济, 汉初实行了“与民休息”、放任主义的政策,“无为而治” 是汉初统治者经济管理的主导思想。
司马迁是“中国古代最彻底的经济自由主义者”,提出了 著名的“善因论”的思想。
汉武帝时期由于国家内外环境的变化,以桑弘羊为代表将 国家干预主义作为政府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模式。
(一)《货殖列传》的史学意义 (二)司马迁对商人“治生之术”的总结
(1)“以末治财,用本守之;以武一切,用文持之。 (2)掌握经营决策的时机。 (3)合理利润率与资本投向理论。 (4)经营者的个人素质。
第六节 中国古代的治生思想
二、《四民月令》中的治生思想
(一)《四民月令》中治生思想的主要内容
传统的重农抑商的思想在汉代得到了传承和强化, 东汉时期的王符提出了“农工商各有本末”的观 点,对以往的农本商末的思想进行了新的解释。
“义利之辨”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命题, 董仲舒“正其谊不谋其利”思想成为此后两千多 年中国社会以儒家学说作为正统思想的先声。
目录
第一节 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6世纪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第二节 经济自由主义与国家干预主义思想之争 第三节 对农、工、商关系的认识及政策思想的演变 第四节 “重义轻利”思想统治地位的确立与冲突 第五节 土地制度思想的演变及实践 第六节 中国古代的治生思想
中国古代治生之学的发展
中国古代治生之学的发展中国古代治生之学的发展中国古代治生之学源远流长,光自先秦时期以来,就已经有了相当多的关注。
而从中国历史上看,治生之学的发展主要有五大特征:一是以儒家伦理哲学为根基;二是以“保平安”为总体追求;三是强调调摄人体能量;四是注重保护及延续生命;五是以各种实践活动为手段。
首先,中国古代治生之学以儒家伦理哲学为根基。
在儒家伦理哲学中,强调“以古为鉴明今、以往导来”,即以古人的成果为指导,以往的经验为支撑,以此指导现代治生之学的发展方向。
比如,《庄子·养生主》强调“不以病求医,以医求病”,认为养生的重点在于调节人体能量,这正是儒家伦理哲学的体现;《孟子·梁惠王上》则强调“以财物行善,以言语改人”,倡导用财物来改变人们的行为习惯,以调节人体能量,这也是儒家伦理哲学的体现。
其次,中国古代治生之学以“保平安”为总体追求。
古人认为,有病者就无法保持平安,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以恢复健康,才能保持平安。
《孟子·梁惠王下》提到,“凡有病者,必先求医,然后处军;凡无病者,必先处军,然后求医”,倡导先求医,保平安,以此体现治生之学以“保平安”为总体追求的特征。
第三,中国古代治生之学强调调摄人体能量。
古人认为,人体内部存在着五脏六腑的气血循环系统,当这些系统的气血循环失调时,会导致身体出现疾病。
因此,古人便开始尝试摄入不同的药物、食物和饮水,以调整因子,以恢复人体的平衡,从而保持身体的健康。
《黄帝内经》中提到“调养以养气,以气调养”,认为调摄人体内部的气血循环系统,是调养身体健康的关键。
第四,中国古代治生之学注重保护及延续生命。
古人认为,保护生命是最重要的,因此他们严格规定药物使用的剂量和方法,并以“帝王医道”为指导,实行“少用药,少用毒,少用施,多用调”的治疗方式,以保护和延续生命。
最后,中国古代治生之学以各种实践活动为手段。
古人认为,只有实践才能见效,因此他们每天都会采取一系列实践措施,以改善自己的身体状况,比如常吃清淡的食物,锻炼身体,精心安排心情,按摩身体穴位,吸入新鲜空气,经常洗澡和更衣等。
《齐民要术》中的地主“治生之学”产生背景研究
与经济作 物 的种 植 。 《 民要 术 》 中就 有 相 齐
当的篇幅讲论供应城市需求的农产品种植和
生产 管理 ,如在 蔬菜方 面 种葵 、蔓菁 、胡 荽 等 ,经济作 物种 红花 、栀 子 、蓝 等 ,畜 养方 面的养 羊和养 鱼 。太 和 十九 年 (9 ) 45 ,孝文 帝还下 诏铸造 “ 和五铢” 诏京 师及 诸 州 太 ,“ 镇 皆通 行 之 ,3。并 且改 变 了长 期 以来 官 俸 ,3 E 给绢 的办法 ,将 百官 的俸 禄一绢一折 合成 铜 钱来 支付 [。这也是 商 品经济 和商 业有 了相 5 ]
行汉化 运 动 的 “ 和盛 世 ” 太 ,北 魏 比较强 盛 繁荣 的时期 。而 中年 和晚 年则处 于北魏 由兴 盛走 向衰败 ,由统一走 向分 裂 ,社会 由稳 定 走 向动 荡不安 、战乱 纷纷 而起 的年 代 。 《 齐 民要术 》 中的地 主 “ 生之 学 ” 的产生 ,是 治 带有贾 思勰生 活的时代特 征的 。
关。
[ 关键 词] 贾思勰 ;齐民要 术 ;治生之 学 ;背景研 究
在 中国古 代 ,家 庭 的经济 活 动称 为 “ 治 生 ” ] 中国古代 最 早 的家 庭 经 济 学 即 “ [。 1 治
一
、
《 民要 术 》 中地 主 “ 生 之 齐 治
学 "产 生 的时 代原 因
贾 思勰青少 年 时代 ,正 是孝 文 帝积 极 推
当恢 复和发展 的标 志。
把 国有 土 地 分 配 给 农 民耕 种 的 一 种 土地 制 度 ,据 《 魏书 ・ 货志 》记载 ,均 田制 将耕 食 地分为露 田和桑 田等 。均 田制 的推行是 以政 府掌握 大量无 主荒地 为前提 的 ,扶 助 了小农
中国经济思想史网上收集资料
中国经济思想史(网络资料)一、判断题1、“夫民之大事在农,上帝之深盛于是乎出,民之蕃庶于是乎生,事之供给于是乎在,和协辑睦于是乎兴,财用蕃殖于是乎始,敦庞纯固于是乎成。
”是我国古代对重农思想的最早的系统论述,它后来成为春秋时代“使民以时”、“勿夺农时”等重农思想的理论先声。
()2、“工商食官”是西周时代工商业的一种独特的经济模式。
()P93、西周的基本财政原则是量入为出原则。
()P144、元朝统治者采取的民族平等的政策 (F)P855、叶适对”圣贤不为利”持肯定态度 (F)P866、苏洵马瑞临对井田制进行了批判 (T)P997、对人本性属”私”这一理论规定中,要属李贽的观点最具代表性 (T)P1238、傅山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工商皆本”的口号 (F)P1339、货币金属论的一个鲜明特点是反对不足值货币的流通 (T)P14010、洪亮吉的绝对人口过剩理论中,人口的增殖是按人口而不是按户口计算的 (F)P15411、王鎏认为纸币作为理想的货币,主要原因在于其数量上是取之不尽的 (T)P16312、魏源的”师夷”主张并不局限于军事方面,还包括各种民用动力机械 (T)P169二、单选题1.西周时期,( A )被列为五常之教的第一项。
P3A.农事 B.手工业 C.畜牧业 D.商业2.到了( B )朝代,逐渐形成了父子相承的手工业者家族,他们之间有固定的分工。
P4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唐朝3.( A )开始的籍田制度后来一直为各朝统治者所效仿,逐渐演变成象征性的“籍礼”。
P6 A.西周时期 B.夏朝时期 C.元朝时期 D.商朝时期4.西周时期的基本财政原则是( A )P14A.量入为出原则 B.节用原则 C.贡纳原则 D.适度的原则5、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与失败在中国经济思想界中产生强烈反响,针对人口问题( C )乐观的认为人口增长有利于社会财富的增加。
A龚自珍 B 洪亮吉 C包世臣 D恽敬6、中国古代的本末皆富论中论及的本富的主要发展要靠( D )A买卖 B 自给自足 C对外贸易 D 农业7、( C )在清朝提出了安定游民的明宗论?A洪仁轩 B杜佑 C谢阶树 D魏源8、与林则徐同时代的(D)在对外贸易通商的思想上提出贸易差额论A黄爵滋 B俞正燮 C包世臣 D魏源9、下列人物中,哪一位不是西汉推行“无为”的经济管理思想的代表人物(B)A 萧何 B桑弘羊 C曹参初 D陆贾10、桑弘羊主张经济上的干涉政策,认为国家应对重要的一些商品的经营进行直接掌控,下列哪项是其干预对象(D)A盐铁官营和酒类专卖 B均输 C平准 D以上都是11、下列人物中,不属于“重农抑商”的拥护者有(C)A荀子 B商鞅 C司马迁 D韩非12、司马迁认为农、虞、工、商四部门都是人们所必需的,无论哪一个部门都既能富国,也能富家。
《齐民要术》中地主家庭经济管理思想形成背景
东汉崔 宅的《 民月令》 四 是对地 主 家庭 ( 、 、 、 于 士 农 工 商
一
等方面进行 了一 系列 的改 革, 以“ 长制 ” 如 三 代替“ 主督 户 宗 制”实行均 田、 调制 , 租 均 旧制 是在不触 动私有 土地 的基础
上, 把国有土地分配给农 民耕种的一种土地制 度 , 魏 书 ・ 据《 食
王靖轩, 张法瑞 中 农 大 人 与 展 院 业 研 室:, ) (国 业 学 文 发 学 农 史 究 ,YI l t
摘要 探讨 齐民要 求 中地 主阶级 家庭经济 管理 思想形成的 学术与时代背暑 , 阐述 了相 关背景在地主 家庭经 济管理 思想 中的体现。 关键词 贾思勰 ; 齐民要 术 ; 主家庭经济管理思 想 ; 地 背号 中图分类号 F 2 . 35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 1 — 6 1 08 1 — 46 — 3 57 6 1( 0 ) 0 32 0 2 0
之学” 的产生 , 是带有贾思勰生活的时代特征的。
阶级 转化 的要 求 , 作为一 种正确 的方 略加 以引导 , 就成为 商
人“ 治生之学” 向地主“ 生之学” 治 转化 的理论 契机 。但 是 , 司 马迁对于“ 用本 守之 ” 如何守 , 即怎样经 营地 主经 济 以保持 和 扩充 私人财 富 , 没有做具 体分 析和论述 , 至没有 涉 及这 并 甚
贾思勰将经济核算推广到蔬菜染料作物林木鱼畜等多种生产项目不同于汜胜之书只笼统提到总的货币收入齐民要术中又非常注意收入的累计近期收入和远景收入注意到蔬菜染料林木等项收入与谷田收入的比较如种葵贾思勰指出葵与谷的比价是一升葵还得一升米旧齐民要术还将经济核算的内容核算的项目扩展至劳动力费用支出即教导人们重视减少生产成本中的劳动力费用支出以便扩大盈利如榆树每年需要修剪贾思勰认为可以指柴雇人即根据修剪下来树枝的多少来雇人十捆雇一人无职业的人都会争相来做卖薪所得的利益是无法计算的他还将销售费用合理地摊人商品生产成本中加以核算如止须一乘车牛专供此园
朱熹的教育思想论文
朱熹的教育思想论文朱熹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理学的集大成者,同时也是继孔子之后一个著名的大教育家。
他热衷于教育事业,教育思想系统博大、精深、系统,论述了教育的各个方面。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朱熹的教育思想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朱熹的教育思想论文篇一《朱熹教育思想研究》摘要:朱熹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理学的集大成者,同时也是继孔子之后一个著名的大教育家。
他热衷于教育事业,教育思想系统博大、精深、系统,论述了教育的各个方面,对今天教育理论与实践仍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朱熹; 理学; 教育思想朱熹,字元晦,是中国封建时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更趋完备。
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一、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朱熹办教育的首要目的,是为了整顿封建道德伦理,维护封建统治。
对此,他也直言不讳,认为先王之学,就是以“明人伦”为本。
朱熹把“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概括为“五伦”。
明五伦,即明封建伦理规范和宗法等级制度。
在这个教育目的的指导下,朱熹一方面认为,每个人都要受教育,“自天子至于庶人,无一人不学”[1]另一方面,通过教育,使人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弊,而恢复天命之性,培养成为封建地主阶级有学问的“忠孝”之人。
他说:“学校之设,所以教天下之人为忠为孝也。
”[2]二、关于“小学”与“大学”教育阶段的划分及其教育思想朱熹按照人的年龄、心理以及理解能力,主张设小学和大学两类学校,把二者看作是统一的教育过程中相互衔接的两个阶段。
(一)小学阶段及其教育内容和方法朱熹认为,从8岁至15岁为小学教育阶段。
他十分重视这个阶段的教育,认为小学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圣贤坯璞”。
提出:“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而教之以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
白圭范蠡的智慧
,已经被新兴于春秋末年的自由商人占领了,这个时期出现了大批的巨商大贾,而被后世尊为百代商人之祖的白圭,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个。 据说曾经在魏惠王初期担任魏国的相。那时,魏国都城大梁靠近黄河,经常遭受洪水之灾。白圭施展了他杰出的治水才能,解除了大梁的水患。白圭自称自己治水的本领比大禹还高超,他说,千里长的大堤,常常因为小小的蚂蚁窝而导致崩溃,于是,他治水的时候,派人沿着大堤检查,堵塞了所有的蚂蚁窝,于是,大堤固若金汤,水患也消除了。后来,魏国的政治越来越腐败,白圭看到这一情形,就毅然离开了魏国,到中山国和齐国游历。这两个国家的君主都想把白圭留下,帮助自己治理国家,可是白圭却都婉言拒绝了。有人问他为什么,白圭回答说:“这两个国家没有必行之事,那么信用已经到了尽头了;不注重声誉,那么名誉已经到了尽头了;没有仁爱,亲情已经到了尽头了;旅行的人没有干粮,居家的人没有食物,财力已经耗尽了;不能用人,又不能自己奋发图强,事功已经到头了。一个国家出现了这五种现象,一定会灭亡的。” 离开齐国之后,白圭曾经到过西方的强国秦国,当时正值商鞅变法之时,白圭对商鞅重农抑商的政策很是反对,于是没有在秦国做官。白圭经过一番游历之后,对各诸侯国的政治局势看得更是透彻,也对政治产生了很深的厌恶,于是他放弃从政,转而走上经商之路。
毅然选择了农产品、农村手工业原料和产品的大宗贸易为主要经营方向。 白圭有一套独到的经商术,他把自己的经营原则总结为八个字“人弃我取,人取我与”。具体的做法是在收获季节或丰年,农民大量出售谷物时,适时购进谷物,再将丝绸、漆器等生活必需品卖给这时比较宽裕的农民;而在年景不好或是青黄不接时,适时出售粮食,同时购进滞销的手工业原料和产品。而且白圭所说的“与”,是予人实惠,当某些商品积压滞销时,一些奸商坐待价格贬得更低再大量购进,而白圭却用比别家高的价格来收购;等市场粮食匮乏时,奸商们又囤积居奇,白圭却以比别家低廉的价格及时销售,满足人民的需求。白圭的这种经营方法,既保证了自己能够取得经营的主动权,获得丰厚的利润,又在客观上调节了商品的供求和价格,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农民、个体手工业者以及一般消费者的利益。无怪乎白圭自诩为“仁术”。 白圭为国理财,常从大处着眼,通观全局,在经营上从不嫌弃小惠小利, 战国商人白圭
治生之学
浅析古代治生之学作为一种理论,治生之学显然是商业活动发展和商业经验积累的结果。
同时,它也是商人阶层社会地位和商业的社会影响普遍增长的思想反映。
因为前此出现的管仲的富国思想和孔子的富民思想,均是以男耕女织的简单社会分工和家庭式的小农经济为蓝本的,所规划的也是农业经济及其上层建筑宗法封建制的发展远景。
正是由于商人的个体经济的出现和发展,才使得个人如何积累家产、发家致富的微观经济学问题有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从富国富民的宏观经济学到个人致富的微观经济学,这一发展序列恰如前引范蠹所言的“既已施之国,吾欲施之家”。
因此,治生之学考虑治生之动机时显得非常具体实用:“人之生无几,必先忧积蓄,以备妖祥。
凡人生或老或孤,或强或怯,不早备生,不能相葬”(《赵绝书·计内以第五》)。
治生的直接动机就是为了应付人生中可能遇到的种种灾难、不幸乃至死亡,使短暂的生命不受困苦地自由翱翔。
为此,人必须掌握如下的学识、技巧和策略,逐步积累财富。
其一,明审天道,乐观时变,从根本上掌握商品的价格波动原理。
其二,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的原则与策略进行商品贸易。
其三,与时逐,无息币,善于把握商机。
其四,时断则循,智断则备,不断积累经验,磨励品格。
早期的商人治生之学略如上述,其重点在范蠡所说的“积著之理”,即获取利润积累财富的学问和策略。
依笔者愚见,治生之学的可贵之处尚不在此,它的理论价值当在以下三方面:首先,治生之学创造性地把阴阳五行的哲学思想运用于商情预测,从而使治生之学超出了狭隘经验的范围,达到了较高的抽象思维水平。
“阴阳”学说始自《周易》,五行学说始自《书·洪范》)。
至春秋末叶,二者已相互融合,成为古代自然哲学的基础和先秦古典哲学最基本的本体论观点。
范蠡、白圭等人从阴阳五行观出发,建立自己的天文循环理论,并据此预测商情,从而使治生之学与本体论哲学发生了最直接的联系,不能不说是一大创举。
其次,治生之学明确地把“智”、“仁”、“勇”、“强”四德作为商人必备品质提出来,开创了对商人和商业进行理论规范的先例。
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三亚学院
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三亚学院绪论单元测试1.课程目标是什么?参考答案:促进自身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丰富自身知识体系,拓展思维领域,培养创新意识和辩证思维;能够横向和纵向对比代表性的经济观点; 了解中国古代经典经济理论和代表观点;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方法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第一章测试1.魏国西门豹兴建的()的水利工程参考答案:引漳水灌邺2.齐国都城临淄就有居民八万户。
参考答案:错3.孔子的弟子子夏这样说道:“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即“死生”和“富贵”都是命中注定和上天安排的。
参考答案:对4.孔子认为,存在贫富差别会发生乱参考答案:对5.孔子认为,违背“义”的活动有()参考答案:政权聚敛,兼并小国以增加财富;有权势的人与民争利;偷盗抢劫6.孔子认为,人们追求利的行为要受到道德的约束,这种约束人们求利行为的道德就是“义”。
不是不能求利,而是要考虑求利的行为,是否符合“义”。
他把这个原则称为:“见利思义”。
参考答案:对7.墨家学派有严密的组织,其成员称为“巨子”,首领称为“墨者”。
参考答案:错8.《墨子》主要体现了墨子和后期的墨家思想。
参考答案:错9.商鞅通过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
参考答案:对10.商鞅因被公子虔(qián)诬陷谋反,战败死于彤地,其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
参考答案:对第二章测试1.秦王朝的首都咸阳,不仅是全国的经济中心,而且也成为商业中心参考答案:对2.陆贾(jia):是汉初楚国人,西汉()家。
参考答案:政治家;外交家;思想家3.陆贾提出了以(无为)为中心的治国思想和政策主张参考答案:对4.(轻重论)是中国古代所独有的一种经济学说,是运用轻重概念分析和管理封建国家宏观经济的理论。
参考答案:对5.贾谊曾用“轻重”概念来论证政府利用货币()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参考答案:干预经济活动;干预市场6.粮食是百姓的命根子,()是百姓的流通手段。
中国教育史 官学
官学中国古代最早的官学几乎是与国家同时产生的。
据文献记载,早在夏商时期,即开始创办了正式的官办学校,这些学校开始传授语言文字、数学、天文、历法等方面的知识。
到了西周,官办学校开始完备并自成系统。
西周官学分中央“国学”和地方“乡学”两级。
国学按年龄程度又可分为大学与小学,大学又分天子所设的大学“辟雍”和诸侯所设大学“泮宫”。
辟雍规模很大,由“成均、上庠、辟雍、东序、瞽宗”等五学构成,传授不同的科目。
乡学则是只按地方行政区设立,有塾、庠、序、校的类型。
西周国学的教学内容是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
“六艺”之教包括了西周贵族所必须具备的文化修养各种知识技能。
在国学中传授“六艺”之学的教师由文官担任,据《礼记》《周礼》记载,西周的教官主要有大司乐、大乐正、小乐正、大师、小师、大胥、小胥、师、执礼者、典书者等,这些人中大多是不同等级的典司礼乐的职官。
由于他们本人即拥有“六艺”的丰富知识和技能,故而能将其直接传授给前来学习的贵族子弟。
汉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官学制度的确立时期。
自汉武帝创太学之后,官学制度开始走向完备。
汉代官学也分中央和地方两大类。
中央官学中有大学程度的太学,还有专科学校性质的鸿都门学。
地方官学则有学、校、庠、序等。
汉代“独尊儒术”,各级官学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
太学的教师称博士,由精通经学的学者担任。
汉武帝时在太学内设五经博士,博士只须精通一经或一经中的某一家,实行分科施教。
地方官学的教学内容也是儒家经学,由经师教学。
汉以后,官学又有进一步演变和发展,尤其是中国封建社会最繁荣的唐朝,不仅在政治经济方面十分强盛,学校教育也十分发达,成为官学制度最完备的时期。
像汉代一样,唐代官学也分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
但是,唐代官学的教学科目更丰富、学校种类也更多。
如在中央官学中,有专修儒经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广文馆学,还有律学、算学、书学等大学性质的专科学校。
另还有关于医学、卜筮、天文历法、兽医、校书等职官性专科学校。
西方政治学概论
西方政治学概述从传统政治学的产生、发展,到向现代政治科学的转型,西方政治学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
按研究政治学的理论方法和价值取向的不同,我们把西方政治学的发展形态划分为伦理主义政治学、理性主义政治学、功利主义政治学、科学实证主义政治学、科学主义政治学和现实主义政治学、行为主义政治学、后行为主义政治学。
作这样的划分,一方面考虑到了学科演进的自然历史进程,即时间上的先后次序;另一方面也考虑到了理论与方法的相互更替性和继承性的结合。
也就是说,虽然伦理主义政治学产生于古代,盛行于古代和中世纪,但近现代甚至当代西方的一些政治学研究者仍在使用这样的理论与方法来研究政治学。
同样,近现代甚至当代产生的政治学理论与方法在古代和近代也早已有人作过零星的尝试,只是没有形成严密的理论体系和通行的方法而已。
因此,以理论方法及其价值取向而不是纯粹以历史时代来介绍西方政治学的产生和发展进程,可以既使我们看到西方政治学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又避免了将同一种理论与方法的政治学理论零散地分割在许多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去叙述的缺点。
这或许对我们更加全面正确地把握西方政治学发生发展的规律是有益的。
另外,在介绍和评述各种理论与方法时,有的侧重理论,有的侧重方法,但无论前者,还是后者,我们均可看到理论中蕴涵着某些方法,而方法中也体现着某些理论。
一、伦理主义政治学以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等伦理道德标准去观察、分析和解释社会政治现象,以社会整体价值为核心去衡量政治现象的正义与否、合理与否的政治学理论与方法,就是伦理主义政治学。
其代表人物有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古罗马的西塞罗、奥古斯丁,中世纪的阿奎那等人。
当代美国政治伦理学家罗尔斯等人也深受其影响。
柏拉图的伦理主义政治学理论之观点主要有:第一,伦理主义等级观。
国家是由金、银和铜铁三种不同质料的人群组成的各司其职的理想国。
第二,国家应由最有知识、善德最高的哲学王来统治。
第三,伦理主义政体循环观。
贤人政体、军阀政体、财阀政体、民主政体与僭主政体这五种政体是依次更替,循环往复的。
论柳宗元的教育思想及影响 文档资料
论柳宗元的教育思想及影响柳宗元(773-819年),字子厚,河东人,唐中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
参与王叔文、王侄发起的“永贞革新”,力图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改革,以打击豪强地主集团以及与之相勾结的宦官、藩镇等势力。
改革失败后,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又改为柳州刺史。
柳宗元一生重视教育,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荀况、王充等人的思想,强调德教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他的一生不但重视教育理论,更重视教育实践,注重教育的施教方法,在《种树郭橐驼传》中提出只有“顺木之性”才能“以致其性”等等,这是非常精粹的教育思想。
他和同时期的韩愈都强调从师求学,但又有着诸多不同。
韩愈抗颜为师,柳宗元则拒师之名;韩愈力主以儒家经典教育学生,而柳宗元强调学习儒家经典,但不株守儒家经典,主张兼习包括佛道在内的百家之言。
韩愈提出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主体能动性,柳宗元则师友并称,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认为君子不是天生的,强调后天学习,提倡博览群书、博采众长。
他的师生观具有一定的民主平等精神。
其《种树郭橐驼传》从表面看虽然是只谈种树的道理,但其中却蕴涵着丰富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从教育绩效、教育原则、教育方法,到“顺天”、“致性”,处处闪烁着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光辉,富有很高的教育研究价值。
.一、“儒佛调和”的思想根源柳宗元接受的是传统儒学教育,儒学是其学术思想的主体。
与韩愈的反佛教恰好相反,柳宗元又宣扬佛教,曾与韩愈发生过激烈的争论,也受到过韩愈的批评。
当时的一般士大夫都喜读佛书,从佛教思想里吸取有价值的内容来充实自己的思想体系。
他在《送巽上人赴中丞叔父召序》里说:“吾自幼好佛,求其道,积三十年。
”他曾自负地说:“世之言者罕能通其说,于零陵,吾独有得焉。
”(《送巽上人赴中丞叔父召序》)可见柳宗元是一位极力推崇佛教的人。
柳宗元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他宣扬佛教却不迷信佛教,特别注重对佛教教理批判地分析与利用,推崇佛教有益的一面。
中唐时期,儒、佛、道“三教”的斗争与交流推动着当时思想理论的发展建设,他在《南岳大明寺律和尚碑》中说:“儒以礼立仁义,无之则坏;佛以律持定慧,去之则丧。
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程朱理学把“理”或“天理”视作哲学的最高范畴,认为理无所不在,不生不灭,不仅是世界的本原,也是社会生活的最高准则。
在穷理方法上,程颢“主静”,强调“正心诚意”;程颐“主敬”,强调“格物致知”。
在人性论上,二程主张“去人欲,存天理”,并深入阐释这一观点使之更加系统化。
扩展资料
程朱理学产生的原因
1、政治原因
唐五代以后,政治风气腐化,时有杀戮现象出现,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多,宋朝统一后,为改变这种局面,稳定社会统治,加强中央集权,确立有效的官方意识形态,实现长治久安,人们迫切需要重新建立一个新的思想,一些学者就把儒、释、道三中学说杂糅结合,产生了理学。
2、经济原因
随着唐宋时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原本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控制力削弱。
为了促进地主阶级的剥削统治,加强巩固地主本身的中央集权,迫切的需要一种能把自然观、认识论、道德修养这些学说有机结合的哲学体系,全面的对地主阶级的`统治产生新的、可以让人信服的理由,成为统治阶级奴役农民阶级的思想武器,进而更好的控制农民阶级,为自己服务。
因此,程朱理学便由此产生。
3、思想原因
当时的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维护封建王朝的稳定,迫切的想要建立一种新的意识学说,这种学说仍要以儒家学说为主要思想,融合汉唐的经学,把韩愈的儒学复兴集成起来,再结合三国两晋南北朝的佛学,以相互杂糅,取长补短,去粗取精等方式,创立了一种以儒释道三家学说紧密融合的学说,就是理学。
荀子的教育思想
荀子的教育思想荀况,亦称孙卿,战国后期赵国人。
生卒年月不详,他是战国末期与孟子齐名的一住儒家大师,世称荀子。
荀子发展了孔子思想中的唯物主义因素,是先秦时期最杰出的新兴地主阶级思想家和教育家。
教学思想1、学思行结合他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深入,学思精通则知之明,"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认为思是学与行之间的关键,学不思者则不明。
因此,他认为理想的"大儒"不止是博学多能,而最重要的是有超常的理性判断能力,"知类"和"通道"。
"道者,治之经理也”。
"礼者,人道之极也"。
"知道"的实质涵义就是"知礼",思考就是要以礼作为准绳来判断知识的曲直是非,反对不求本义和纲领的杂乱识记。
"解蔽”,就是在学习时防止认识与理解上的片面性。
有些学说观点虽然"持之有故,言之有理,但往往"蔽于一曲(部分),而暗于大理",因此要加以分析和审缜地批判之后去伪存真。
"解蔽"就是要从片面性的局限中解脱出来,转到全面地看问题。
而全面看问题的方法,就是"兼陈中衡",把各种不同流派的学术观点,事物矛盾的所有方面都陈列开来,加以比较权衡,然后作出评论或判断,权衡的准则是"道"。
荀子认为探求真理应当善于批判和比较不同学说中的不同观点,"兼权之,熟计之,然后定其欲恶去舍"。
2、"积"与 "锲而不舍"教学一定要遵循一定的计划与步骤,循序渐进。
因为知识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人的道德情操也是不断培养与提高的过程。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治生之学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commercial use浅析古代治生之学作为一种理论,治生之学显然是商业活动发展和商业经验积累的结果。
同时,它也是商人阶层社会地位和商业的社会影响普遍增长的思想反映。
因为前此出现的管仲的富国思想和孔子的富民思想,均是以男耕女织的简单社会分工和家庭式的小农经济为蓝本的,所规划的也是农业经济及其上层建筑宗法封建制的发展远景。
正是由于商人的个体经济的出现和发展,才使得个人如何积累家产、发家致富的微观经济学问题有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从富国富民的宏观经济学到个人致富的微观经济学,这一发展序列恰如前引范蠹所言的“既已施之国,吾欲施之家”。
因此,治生之学考虑治生之动机时显得非常具体实用:“人之生无几,必先忧积蓄,以备妖祥。
凡人生或老或孤,或强或怯,不早备生,不能相葬”(《赵绝书·计内以第五》)。
治生的直接动机就是为了应付人生中可能遇到的种种灾难、不幸乃至死亡,使短暂的生命不受困苦地自由翱翔。
为此,人必须掌握如下的学识、技巧和策略,逐步积累财富。
其一,明审天道,乐观时变,从根本上掌握商品的价格波动原理。
其二,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的原则与策略进行商品贸易。
其三,与时逐,无息币,善于把握商机。
其四,时断则循,智断则备,不断积累经验,磨励品格。
早期的商人治生之学略如上述,其重点在范蠡所说的“积著之理”,即获取利润积累财富的学问和策略。
依笔者愚见,治生之学的可贵之处尚不在此,它的理论价值当在以下三方面:首先,治生之学创造性地把阴阳五行的哲学思想运用于商情预测,从而使治生之学超出了狭隘经验的范围,达到了较高的抽象思维水平。
“阴阳”学说始自《周易》,五行学说始自《书·洪范》)。
至春秋末叶,二者已相互融合,成为古代自然哲学的基础和先秦古典哲学最基本的本体论观点。
范蠡、白圭等人从阴阳五行观出发,建立自己的天文循环理论,并据此预测商情,从而使治生之学与本体论哲学发生了最直接的联系,不能不说是一大创举。
时代的变迁形象的转变——论“三言”“两拍”中的商人新形象
Abstract The tralitional chinese ideology is to 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amculture and underrate commerce,and no mertion ofprofit.So the position ofthe merchants is low,
密级: 分类号
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在职人员)
时代的变迁形象的转变
——论“三言”“两拍”中的商人新形象
学位申请人: 王浩凌
导
师: 洛保生副教授
申请学位级别: 文学硕士
学科、专业: 中国古代文学
答辩日期: 2004年6月
授予学位单位: 河北大学
摘要
中国古代传统的思想是“重农轻商”、不言利的,商人的地位也比较低下,反 映在文学中商人的形象也非常不堪。但在“三言…‘两拍”中商人的形象和人们对“商” 的看法产生了变化,其社会根源就在于明代中期以后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启蒙 思潮的滚涌而来。
是钭对“三言…‘两拍”中的商人、商业活动的“新形象”进行全面性的分析,
在分析当中,还联系了当时社会的多位启蒙思想家的思想、学说,从而使分析更 加系统性、更有说服力。本文建立在大量前人的研究成果上,因而内容更加完备, 不仅包含了笔者所能看到的相关论点,还将一些前人未加详述的论点进行了展开 论述,希望该篇论文在研究“三言”“两拍”文学地位、商人商业文学描述转变 时间、启蒙思想商业观形成等方面能够起到一点微,商人的境遇可想面知,他们在严酷的环境中艰难 前’亍,千方百计刻苦经营,还要f『寸刻小心来自封建统治阶级的压迫、匪乱、灭灾 等吕种困难,因而只好屈从于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或买田置地、或依附权贵、 或弃商从儒。反映在文学上,商人的形象就更加不堪,奸猾、势利、无情、吝啬、 好色仿佛就是所有商人的秉性,“无商不好”、“商人重利轻离别”正是世人对 商的看法。“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诗经.卫风》中的小商人,起初游乡收丝, 本小利薄,生活困难,受人歧视,被称为地位低贱的“氓”,只得借贸丝之机求 取新娘,但就是这样的一个小商人,最后却毁弃“旦旦”“信誓”抛弃了糟糠之 妻,这是最早期的商人文学形象;自居易的《琵琶行》中写道: “商人重利轻离 别,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明月江水寒。”对商人唯利是图的 性格进行了描写;元稹则在《估客乐》中写道:“估客无住着,有利身则行。出 门求伙伴,入户辞父兄。父兄相教示,求利荚求名。求名莫所避,求利无不营。 伙伴相勒缚,卖假莫卖诚。交关但交假,本生得失轻。自兹相将去,誓死意不更。 一解市头语,便无邻里情......”对商人的“不义”也进行了揭示;后世的《金 瓶梅》中,西门庆更是勾结官府、营私舞弊、巧取豪夺、贪图享乐,做下许多坏 事。总之,传统文学中商人的形象大都比较龌龊。
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特质及其现代价值
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特质及其现代价值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思想家对政治生活的观念是如何理解的,对这些问题给出了什么样的答案,这些答案对于当代中国社会的政治生活有什么样建设性的意义,小编在这里整理了相关知识,快来学习学习吧!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特质及其现代价值01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基本特质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与源自古希腊的西方政治哲学分属不同的思想传统,从一般意义上可以认为,西方哲学是求知之学,中国哲学是求道之学。
由于地理自然环境与社会政治结构的差异,中国传统哲学长期以来形成了与西方哲学不同的特点,当古希腊人把目光投射到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时,中国古人则将目光关注到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因此中国哲学一开始就表现出对历史对现实的投射,并最终体现为自身鲜明的政治哲学特质。
1.由价值取向看,对道德伦理的关注是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根本基调自人类有能力对社会群体生活进行反思时起,应当存有什么样的政治生活就成为各民族思想家共同关心的主题。
在西方,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希腊政治哲学认为,政治共同体的目的在于实现全体成员的幸福,而城邦幸福作为公共善,只有以正义作为社会秩序的基础,并以理想政体的客观制度架构加以安排,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我们应当考虑对于大多数的人类和城邦,究竟哪种政体和哪种生活方式最为优良这个问题。
” 与古希腊哲学不同,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除了早期法家那样极端主张君主专制的学派,大多数思想家都给优良社会政治赋予道德的内涵,特别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始终强调道德与伦理对政治生活起到的作用。
儒家倡导符合道义的政治并拒绝暴政。
在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中,历来从“道义”的角度探讨治权的合法性问题。
“道”是政治活动的最高原则,“义”是政治活动如何达“道”的价值规范。
道义的核心是公平、公正,其实质是政治权力来源的合法性和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即合道德性。
因此,在儒家看来,“道义”是社会政治生活运作的基本法则,也是评价政治善恶的根本标准。
高中政治学考知识点
高中政治学考知识点一、经济生活1. 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基本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
2. 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关系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个别劳动生产率和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1)基本标志——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2)根本目标——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3)调控手段——科学的宏观调控。
二、政治生活1. 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2)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3)坚持个人利益、集体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2. 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途径和方式(1)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2)民主选举的途径和方式: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
(3)民主决策的方式: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
3. 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意义(1)依法有序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2)有利于实现民主监督,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3)有利于改进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工作,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4)有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4.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指导思想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1.生产力(1)含义:生产力是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2)内容:生产力包括生产资料和劳动者。
生产资料作为生产力中物的因素,包括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劳动者作为生产力中人的因素,是生产工具的创造者和使用者,在生产中起主导作用。
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2.生产关系(1)含义:生产关系,即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黄老之学是维护封建统治的法家重要流派
作者: NULL
作者机构: 上海市重型机械制造公司工人历史研究小组
出版物刊名: 文物
页码: 61-67页
主题词: 地主阶级;黄老学派;反复辟斗争;奴隶主;黄老之学;奴隶制;以静制动;法治;黄老思想;
思想资料
摘要: <正> 道家是没落奴隶主下层的政治代表,是儒家的同盟军。
这是多数同志都能赞同的。
但是黄老学派是不是象过去不少人认为的就是道家呢?我们认为黄老不是道家。
黄老学派产生于战国中期,是新兴地主阶级改造和吸收了道家的某些思想资料,而形成的一个重要法家流派。
它的出现,有力地推动了地主阶级反复辟斗争的深入开展。
但是,由于这个学派的理论基础是'以静制动',忽略了对奴隶制旧地基的改造,因此带有较大的保守色彩。
到战国末年,韩非集法家思想之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地主治生之学第一节:《齐民要术》中的治生之学《齐民要术》简介:作者是北魏时期的贾思勰,他曾任北魏高阳太守,他写作《齐民要术》,主要是从农业生产力的角度来说明维持百姓生计的主要方法和经验。
地主治生之学之所以能在北魏时期产生,是因为当时已具备了产生地主治生之学的社会经济条件:由于均田制导致个体农民产生,他们主要不是靠权力而是靠经营致富,于是主要谈论经营的地主治生之学产生。
一、“少好论”贾思勰主张集约经营,这意味着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更多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实行精耕细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1、应遵守客观规律。
他指出:“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
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入泉,附,登山求鱼,手必虚;迎风散水,逆板走丸,其势难”。
农业生产必须按照自然规律进行才能成功,不能干拔苗助长的蠢事,否则就一事无成,白费劳力。
“不违农时”是农业丰收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2、集约经营讲求重视采用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方法,特别要求精耕细作。
第一,耕作时要注意土壤的湿度。
第二,加强中耕除草。
第三,重视施肥,讲求制作堆肥的方法。
二、讲求多种经营和商品性农作物的经营。
1、贾思勰广泛论述了粮、菜、果、纺织原料作物以及林木等在内的广义农业,十分注意多种商品农作物的种植和经营。
他把种植多种商品农作物看作是治生富家的重要途径之一。
2、贾思勰从商人治生之学里借鉴了许多农产品的买卖经验。
(一)“人弃我取,人取我予”。
(二)尽量买进孕畜以获利.贾思涨认为买牲畜时要尽量买怀孕的母畜,这些母畜生完小羊、小牛的母羊和母牛,如果壮实的话就留下来做种畜,如果不好就卖掉,这样可在母畜之外,白得一批幼畜。
卖畜收入再用以购买怀孕的牲畜。
如此往复经营下去,贾思髓估计:一年之中,经营牛、马。
驴等大牲畜获利可以倍本,经营单只则可获利四倍三、在生产管理中重视人的因素的作用封建社会经济是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的自给自足经济,由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很强,在农忙季节,时间不等人,在播种和收获期间必须抓紧时间完成,否则就会影响农作物的种植和收割。
但是在农忙季节,仅仅依靠家庭内部的劳动力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农活,这样就需要以雇工的形式来解决,劳动力暂时不足的问题。
贾思勰以摘红花为例,指出由于红花开花的时间短,并且要求在清晨露水未干前采摘:“花出,欲日日乘凉摘取,摘必须尽”。
如果这时不抓紧时间采摘,等到露水干了之后再行采摘就会严重影响花的质量。
采摘红花的特点要求很短时间投入较多的劳动力,但一般家庭的人手有限,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办法就是雇请帮工。
这就涉及到对劳动者如何管理的问题。
把工具、牲畜等准备工作做好。
贾思勰说,“调习器械,务令快利,袜饲牛畜,事须肥健”,他认为这是让雇工使生产能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
劳动工具完好,快利,牲畜壮实健康这是在生产过程中必须重视的。
1、以实物分成激励雇工,贾思勰认为,在劳动中要重视人的因素的作用,要设2、法使劳动者保持好的精神状态,他说,“悦以使人,人忘其劳”;他提出用实物分成的方式激励雇工,多产可多得,这样的报酬方式刺激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保证在一定的农时内完成工作。
其好处是不用管饭,不用监督,利用雇工为己的心理完成工作。
第二节、张履祥的“治生唯稼墙”论张履祥(公元1611—1674年),浙江嘉兴府桐乡人,人称为“杨园先生”。
他是明末清初著名的理学家、农学家和教育家。
明朝灭亡后,他拒绝投顺清统治者,息影田园,淡泊自守,一面教读,一面经营农业生产以维持生活。
其著作汇编为《张杨园先生全集》,其中《赁耕末议》、《补农书》、《备忘》等都主要是论述治生问题的,而《赁耕末议》尤其是一部关于地主治生之学的专书。
(一)“耕读相兼”论.张居祥十分重视耕读结合,认为务农对读书知礼具有重要作用,“夫能稼穑则无求于人,无求于人则能立廉耻;知稼穑之艰则不妄求于人,不妄求于人则能兴礼让”。
而经营工商业却是与礼义等道德规范相违背的,“贸易之事”“足以害心”,(二)“农桑长久”论。
他认为在各行各业中,只有农业才持久安全,“耕则无游惰之患,无饥寒之忧,无外慕失足之虞,无骄侈黠诈之习”。
张履祥在“治生唯稼穑”论中明确指出了地主家庭经济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处理和调节租佃关系,以更有效地组织、监督佃户或雇农从事农业生产。
他说:“孟子曰:‘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
士庶之家亦如此。
家法,政事也;田产,土地也,雇工人及佃户,人民也。
”因此,必须把对佃户,雇工的管理问题,放在治生的首要地位,“用人之道,自国与家,事无大小。
愿当急于讲求”。
他主张,对待佃户应该制订一些必要的管理原则和方法。
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两方面:(一)选择佃户他认为:“种田无良农,犹授职无良士也。
”关于良农的选用之道,他提出:首要的是确定严格的选择标准。
他把标准归纳为四个等次:“力勤而愿者为上,多艺而敏者次之,无能而朴者又次之,巧诈嗜言者为最下”.其次,注重平时访求,避免因信息的不对称而造成的遗憾。
第三,既坚持必要的选择标准,又灵活掌握佃户条件,他指出“惟善分宝”,老老实实地甘受剥削,俯首贴耳地易于支配,这是最重要的标准。
但是对佃农要求不能过高,要全面考虑,适当放宽条件,无求备于一人’(二)“抚御”佃户之道。
张履祥不赞成对待佃户过于残暴、苛虐,主张善待佃户。
1、对佃户要小恩小惠,以情感动人。
2、对雇工要“三好”、“三早”。
张履祥认为,与佃农的关系还较好处理,而与雇工来往则需要多加留意。
他提出了一套办法:“做工之人要三好,银色好、吃口好、相与好”,三早是起身早、煮饭早、洗脚早。
三好以结其心。
千万勿“灶边荒了田地”。
3.不可轻易退佃、换佃。
(三)生产经验:1、多种经营2、因时、因地制宜,集约经营。
第三节:张英的“保田产论”张英的简介:《恒产琐言》一、为什么要“保田产”?张英认为原因有三:1,地产持久、常新。
他指出:“天下之物有新则必有故,屋久而颓,衣久而敝,臧获(奴仆),牛马服役久而老且死”,只有田产最持久、最不容易损坏,并且具有“常新”的活力。
如果耕种太久了造成肥力减退,或者农事不勤而导致荒芜,“一经垦辟”、“一经粪溉”就又新了。
因此,在一切财产中只有田产才是最可宝贵的,“独田之为物,虽百千年而常新”。
2,地产不畏天灾人祸。
与其它财产相比,土地既不怕为水火所破坏。
又不惧为盗贼所劫夺,“可以值万金之产,不劳一人守护。
”如果土地所有者因战乱、天灾而逃亡外乡,即使其它财产都荡。
然无存,土地所有权却不会丧失,返乡后仍然可以凭契据认产收回,“张姓者仍属张、李姓者仍属李”。
3,地租收入的优越性。
地租收入稳定、牢靠。
他分析说,经营商业、开当铺“生息速而饶”,但风险大、容易发生亏损破产,“断无久而不弊之理”,“虽乍获厚利,终必化为子虚”,相比之下,“惟田产、房屋二者可持以久远。
”地租收入比起经商赚钱来,是“生息微而缓”,但“月计不足,岁计有余;岁计不足,世计有余”,是最少风险、最稳妥可靠的。
在地租、房租两者之间,前者又更优于后者。
因为,房产多在城市,房客又不象佃农那样愚懦可欺,房东索讨房租往往会引起争吵诉讼,甚至别生事故。
如果房东较为懦弱,有时连房租也收不上来。
而佃农“皆愿民,与市座商贾之狡健者不同,”向他们收租容易得多,阻力也少,即使派遣仆人上门收租,佃户也不会拖欠,“不敢藐视之”。
再说,地租收入“正当”、安全。
张英宣扬说,靠经营典当、贸易取得的利息和商业利润是“取财于人”,这样会使人“怨于心”,容易招灾惹祸,“无论愚弱者不能行,即聪明强干者,亦行之而必败。
”地租收入是“取财于天地”,因而更正当、安全,不会招致人们怨恨,引起不满和反抗,“受之者无愧,享之者无他虞,”“虽多方以取,而无罔利之咎。
”张英对封建士人“不事家产”提出了批评;认为“人家子弟最不当以经理田产为俗事、鄙事,”而应该把从事家庭经营管理活动以榨取地租看成是人间最“可乐”之事。
二、如何保田产呢?张英把田产看作一切财产中最好的财产,把地租视为一切收人中最可靠的收入,那么,他理所当然地要竭力探讨和寻求如何有效、长久地“保田产”。
他认识到,“鬻产”现象的大量发生,“其根源则必在乎债负”,保田产的最大威胁来自因负债而被迫卖田。
于是,他再三强调“鬻产之害”,以很大篇幅来谈论“防鬻产”的措施。
1、从节约支出入手。
他指出:“债务之来,由于用度不经,不知量人为出”,因此欲除“鬻产”之根根源则自绝经费始”。
他主张,平时,家庭生活方面要“简要,并从“小处节俭处做起。
只有这样,才能防止因入不敷出而负债卖田,“凡有费用,尽从吝啬,千辛万苦,以保先业。
”并且,除了财力特别充裕的大地主外,一般地主都应尽量在乡村居住以节省开支。
“若千金以下之业则断不宜城而居矣”,“有二、三千金之产,方能城居。
”地主乡居既可获得地租之外的收入;“在城不过取其额租,其山林湖泊之利,所遗甚多。
此亦势不能兼,若贫而乡居,尚有遗利可收,不止田租而已。
”还有助于防止地主子弟“鲜花怒马,恒舞酣歌,一裘之费动至数十金”的挥霍浪费行为。
他还提出;在大灾之年,地租收入减少了,尤其要防止负债卖田。
这时候“当大有忍力,咬定牙根”,以千方百计保田产。
如果万不得已而非卖产不可,也只能卖其它财产如衣服、首饰、存粮等等,决不可将土地出售。
2,要在增加收入上大做文章。
张英认为,“欲无鬻产,当思保产,欲保产,当使尽地利”。
“尽地利”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在择庄佃,一在兴水利。
”对“兴水利”张英谈得很笼统,只是泛泛提到,没有什么具体东西。
他把注意力放在“择庄佃”上,其选择良佃的标准是:“家必殷实”、性必“梗直朴野”、“饮食必节俭”等等。
他对良佃与劣佃进行了详细对比,良佃“一在耕种及时,一在培雍有力,一在畜泄有方”,而“劣农之病有三,一在耕稼失时,一在培雍无力,一在畜泄无方”。
这样,良佃“一亩可得两亩之力,地不加广,亩不加增,佃有余而主人亦利矣”。
基于这种情况,张英引用了一句谚语加以总结;“良田不如良佃”。
张英还很强调地主亲自从事家庭经营管理活动以尽地利,保田产。
他说。
“守之有道,不可不讲”,如何做到“善经理”呢?一方面,地主对平常的例行管管理活动如管佃、收租等要亲自了解和过问。
由于这类活动每年都要重复进行,故可以建立一定的程序。
地主要亲自经理家计,“第一“当知田界”,“第二当察农夫用力之勤惰”,“第三当细看塘堰之坚浅深”,“第四察山林树木之耗长”,“第五访稻谷时值之高下”等,不能只依靠管家等人来管佃收租,以至自己“目不见田畴,足不履阡陌”,受手下人“恫喝”,“为其所窘”。
另一方面,地主对突发的非例行管理活动要有心计。
这类活动不是经常发生的,就不能用平时例行的方法来处理。
如在灾年时,不仅要防止负债卖田,还应做“有心计之人”,采取特殊的家庭经营管理手段以兼并、扩充土地,趁灾年地价低贱时购买田产,是最容易发财致富的,“其益宏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