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急重症病人抢救制度
危重病人抢救制度及报告制度
危重病人抢救制度及报告制度一、急危重患者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情形的患者:病情危重不利己处置可能存在危及生命或出现重要脏器功能严重损害;生命体征不稳定并有恶化倾向等;出现检验检查结果危急值,必须紧急处置的患者。
患者出现其他预计可能出现严重后果,必须紧急处置的病情。
二、各科室的抢救设施和器械须有专人负责,处于良好的备用状态。
设备要求齐全、有效,药品数量充足、种类齐全,实行“四定”(定位放置、定量补给、定人管理、定期检查)制度,抢救的设备和药品不得挪用或外借。
三、科主任、护士长市临床急危重患者抢救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临床科室急危重患者抢救,由现场级别和年资最高的医师主持。
紧急情况下医务人员参与或主持急危重患者的抢救不受其执业范围限制。
四、对病情危重,可能危及生命的患者均需积极组织抢救,由主管医师或上级医师就病情危重性向家属或委托授权人交代病情、治疗情况及预后,了解患者家属的意见,发出病危通知书,医师和家属双方签字,完成告知义务。
急危重患者涉及多发性损伤或多脏器病变的患者,应及时请专科医师会诊,并由现场主持抢救的最高资质的医师主持多学科会诊。
根据会诊意见由威胁到患者生命最主要的疾病所属专业科室接收患者并负责组织抢救,如落实救治科室存在争议,立即通知医务科或总值班协调确认。
任何医师均不得以任何借口拒绝参加抢救,会诊科室医师须共同参加抢救,不得离开,擅自离开或拒绝参加抢救的医师对其行为引起的相应后果承担责任。
五、在抢救中,各级医护人员应观察细致,诊断准确,处理及时,记录完整,对疑难及诊断不明病人,应及时向上级医师报告或组织会诊。
六、医生未到前,护理人员应根据病情及时给氧、吸痰、测量血压、建立静脉通道,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配血、止血等,并提供诊断依据。
特别重大的抢救工作,应向科主任汇报,由全科统一组织力量进行抢救。
若需多科配合,应及时向医务科汇报,以便组织抢救小组。
七、医护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各种抢救设备、仪器的性能及使用方法,熟记抢救药品的编号、定位、用途、剂量、用法等。
医院医疗质量安全管理18项核心制度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
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一、急危重患者:1患者急性起病,诊断未明,根据其症状的诊疗流程,必须立即处置,否则可能导致重要脏器功能损害或危及生命。
2.患者急性起病,诊断明确,根据诊疗规范,必须立即处置,否则可能延误最佳治疗时机或危及生命,如有明确治疗时间窗的疾病。
3.患者生命体征不稳定并有恶化倾向。
4.出现检验或检查结果危急值,必须紧急处置的患者。
5.患者出现其他预计可能出现严重后果,必须紧急处置的病情。
二、抢救资源:6.抢救人员:(1)所有医务人员须具有接受抢救技能的培训,掌握急危重患者抢救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抢救操作技能(包括但不限于包括心肺复苏等),具备独立抢救能力。
(2)急诊等专科抢救人员,需要掌握包括心包穿刺术、气道开放技术、动/静脉穿刺置管术、心电复律、呼吸机使用等抢救技能,建立医院抢救小组,紧急状态时能立即到位、开展抢救。
7.抢救药品:根据医院常见急危重疾病的抢救流程和常见急危重疾病抢救时需要在极短时间内应用的药物进行配备,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心肺复苏药物、呼吸兴奋药、血管活性药、利尿及脱水药、抗心律失常药、镇静药、止血药、平喘药等。
8.抢救设备:根据医院常见危急重症疾病抢救时需要配备的设备进行配置,包括但不限于吸氧设备、简易呼吸器、除颤设备、心电图机、心电监护仪、负压吸引设备、心肺支持设备、洗胃机、便携式超声仪和快速床旁检验设备等。
9.临床科室设置抢救室和抢救床位。
10抢救设备放置于固定的、便捷可及的位置,定期维护和巡查,始终保持待用状态;各科室医务人员知晓抢救设备位置、使用方法,知晓抢救设备缺乏或故障时替代设备的调配流程。
11抢救药品种类和数量能满足医院常见的急危重症患者抢救需要;各科室医务人员知晓抢救用药使用流程、补药流程和应急预案。
三、抢救资源调配:1.医院建立抢救资源相关配置制度,保证抢救人员、药品、设备等按科室医疗区域需要进行合理配置。
2.当相关的抢救人员、药品、设备等抢救资源不能满足本科室区域临时抢救所需时,医院有相关紧急调配制度,保证人员、药品、设备等抢救资源能够迅速调用,形成固定的紧急调配流程,并定期进行演练。
医院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
医院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
第一条为了保证急危重病人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各级各类医务人员要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技能,急诊科、重症监护病房及其他涉及急危重病人处理的科室工作人员要掌握急救医学理论和抢救技术。
第三条医院建立院内急救、抢救网络及应对社会突发事件医疗小分队,成立院级急救、抢救小组,小组成员掌握急救医学理论和抢救技术,保持通讯畅通。
各科室配备的急救、抢救设备和物品要每日检查,确保完好。
抢救药品要每日清点,确保所有抢救药品在保质期内,数量不足时随时补充。
第四条急诊、各病区必须设置抢救室,抢救室不得用于其他用途。
第五条对急危重病人严格履行首诊负责制度,开放急救绿色生命通道,对病人的诊疗进入优先程序,危急生命情况时,不得因病人未交钱等各方面的原因拒绝或延缓对病人的紧急处置。
抢救时抢救人员要按岗定位,遵照各种疾病的抢救常规、程序进行工作。
第六条抢救的同时应设法与病人的家属取得联系,尊重
病人家属的知情权及取得病人家属的知情同意。
紧急情况时,患者病情危重,需进行有创诊疗措施,若无法同患者家属取得联系,为抢救患者生命,可在征得医务处或总值班人员同意后进行。
事后及时将诊疗情况向病人家属通报,并将通报的内容和家属的意见记录在病历上。
第七条抢救结束后,经治医师应在6小时内据实补记抢救的过程。
危急重症患者抢救制度解读
各科室接到抢救急会诊通知,应由主治医师 资格及以上人员在 10分钟内到达 现场参加 枪救工作,主治医师及以上人员如因其他医 疗工作需要无法及时会诊,应由 总住院医 师或者值班医 师先到达现场 参加抢救 , 不得以任何借 口拒绝而廷误抢救。同时将 情况 向上级医师汇报 ,上级医 师在其他 医疗工作结束后应及时到达现场,指导抢救 工作。
03
复合伤或多脏器病变患者的抢救,坚持先危重后轻 的原则,在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的基础上,先由威 胁生命的主伤或主病科室接诊抢救,其他专科的伤或病,由主治科室邀请相关科室人员参加抢救,严格 执行首诊负责制;如落实救治科室存在争议,应立即通知医务处或总值班予以协调确认。
04
各科室病区和急诊科应配备各种抢救药品、器械、设备,拐定专人保管、定点放置、定期检查、及时更 新,确 保抢救物品功能齐备完好,始终保持待用状态;各单元医务 人员知晓抢救设备位置、使用方法, 知晓抢救用药使用流程, 知晓替代设备调用流程、补药流程和应急预案。
03
抢救过程应由参与抢救的医师及时、详实、准确记录, 主持抢救的上级医师审核后签名。抢 救记录应在抢救结束后 6 小时内完成,记录时间应具休到分钟。
04
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和查对制度,交接班时应有专人 负责,对病情、抢救经过及各种用药要 详细交待,所用药品的空安甄经二人核对方可弃去。各种抢救物品、器械用后应及时清理、消 毒、补充、物归原处,以备用。房间应桉规定进行消毒。
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解读
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
(一)定义 指为控制病情、挽救生命,对急危重患者进行抢救并对抢救流程进行规范的制度。 (二)基本要求 医疗机构及临床科室应当明确急危重患者的范围,包括但不限于出现以下情形的患者: 病情危重,不立即处置可能存在危及生命或出现重要脏器功能严重损害; 生命体征不稳定并有恶化倾向等。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抢救资源配置与紧急调配的机制,确保各单元抢救设备和药品可用。 建立绿色通道机制,确保急危重患者优先救治。 医疗机构应当为非本机构诊疗范围内的急危重患者的转诊提供必要的帮助。 临床科室急危重患者的抢救,由现场级别和年资最高的医师主持。 紧急情况下医务人员参与或主持急危重患者的抢救,不受其执业范围限制。
危急重症患者抢救制度
危急重症患者抢救制度一、急症抢救工作在院长领导下,设立由业务副院长、医务科长、门诊部主任、急诊科主任和护士长、临床科主任组成的急救委员会,作为急诊抢救指挥系统。
科室由科主任或病区主任、主治医师和护士长,组成抢救小组,以加强急症抢救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各科应指派有一定临床经验和技术水平的医师和护士长担任急诊抢救工作。
各科抢救工作应由科主任、护士长负责和指挥。
对重大抢救应根据病情提出抢救方案,并立即报告医务科或院领导。
三、抢救器材及药品必须力求齐全和完善,要定人保管,定位放置、定量储存,定期更换,用后随时补充。
四、值班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各种器材、仪器性能及使用方法。
抢救药品一般不外借 (他科抢救等特殊情况例外),以保证应急使用。
五、参加抢救人员必须全力以赴,明确分工,紧密配合听从指挥,坚守岗位,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六、严密观察病情,记录要及时详细,用药处置要准确,对危重病人要就地抢救,待病情稳定后方可移动。
七、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和查对制度,日夜应有人守护,对病情变化、抢救经过以及各种用药等要详细交待。
所有药品的安瓶须经二人核对并在抢救完毕后方可弃去。
口头医嘱在执行前,必须加以复核医师口嘱,无误后方可执行。
八、及时与病人家属和单位联系,并告之病情的程度。
九、抢救完毕,除做好抢救记录,登记和消毒外,并应做好抢救小结,以便总结经验教训,改进工作。
十、遇有重大抢救,非在班人员及非本科人员,根据需要也应积极参加抢救,做到随叫即到。
十一、各科担任值班的医、药、护、技、行管人员,要坚守工作岗位,不得擅离职守,,共同配合,互相协调,保证急诊抢救工作顺利进行,不得以任何理由延误抢救时机。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精品文档交流 2。
危重病人抢救制度范本(2篇)
危重病人抢救制度范本一、概述本制度旨在规范危重病人抢救工作,提高抢救效率,保障病人生命安全。
该制度适用于医疗机构内进行的危重病人抢救工作。
二、抢救准备1. 抢救团队的组建和岗位职责1.1 由医院行政领导指定一名专职医生担任抢救组长,负责整体统筹和指挥抢救工作。
1.2 抢救团队包括医生、护士和相关技术人员。
医生负责病情判断和治疗方案制定;护士负责病人监护和抢救设备操作;技术人员负责设备检修和维护。
1.3 各岗位人员需定期参加相关培训,并定期进行演练,保证抢救团队的业务素质和协作能力。
2. 抢救设备和药品的准备2.1 根据医院临床需求和抢救标准,确保所需的抢救设备和药品的存量充足,且处于良好工作状态。
2.2 设备和药品的管理由专人负责,包括定期检查设备的运行情况、维修保养和药品的有效期管理。
三、抢救流程1. 病人抢救前的准备1.1 抢救组长根据病人情况,调配好抢救团队,并通知相关科室配合。
1.2 确认病人身份和抢救场所,确保抢救环境安全和病人隐私保护。
1.3 抢救前进行简要病情了解,明确病人主要问题和相关基本信息。
2. 病人监护与评估2.1 抢救护士进行病人监护,记录生命体征、血气分析等相关指标。
2.2 医生根据病人监护结果,对病情进行初步评估和诊断,制定抢救方案。
2.3 抢救评估结果需进行准确记录,便于后续治疗的参考。
3. 抢救措施3.1 根据抢救方案,医生提出具体治疗措施,并进行团队讨论,确保治疗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3.2 抢救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心肺复苏、氧气吸入、血流动力学支持、药物治疗等。
3.3 在抢救过程中,及时观察病人的反应和生命体征变化,灵活调整治疗措施。
4. 抢救结束4.1 抢救团队负责对抢救效果进行评估,判断病情是否稳定。
4.2 抢救结束后,医生和护士需记录详细的抢救过程和治疗效果,并填写相关表格。
4.3 若病人情况未好转或需要转院治疗,抢救团队负责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协助病人顺利转院。
危重病员抢救制度(七篇)
危重病员抢救制度1、重危患者的抢救工作,一般由科主任、正(副)主任医师负责组织并主持抢救工作。
科主任或正(副)主任医师不在时.由职称最高的医师主持抢救工作,但必须及时通知科主任或正(副)主任医师或本科值班人员。
特殊病人或需跨科协同抢救的病人应及时报请医务处、护理部和业务副院长,以便组织有关科室共同进行抢救工作。
2、对危重病人不得以任何借口推迟抢救,必须全力以赴,分秒必争,并做到严肃、认真、细致、准确,各种记录及时全面。
涉及到法律纠纷的,要报告有关部门。
3、对急诊抢救病人,遵循先抢救后补付款的原则。
对突发危重病人应就地抢救,待病情平稳后方可移动。
4、参加危重病人抢救的医护人员必须明确分工,紧密合作,各司其职,要无条件服从主持抢救工作者的医嘱,但对抢救病人有益的建议,可提请主持抢救人员认定后用于抢救病人,不得以口头医嘱形式直接执行。
5、参加抢救工作的护理人员应在护士长领导下,执行主持抢救工作者的医嘱,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随时将医嘱执行情况和病情变化报告主持抢救者。
执行口头医嘱时应复诵一遍,并与医师核对药品后执行,防止发生差错事故。
6、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和查对制度,日夜应有专人负责,对病情抢救经过及各种用药要详细交待,所用药品的空安瓿经二人核对方可弃去。
各种抢救物品、器械用后应及时清理、消毒、补充、物归原处,以备再用。
房间进行终末消毒。
7、抢救完毕,做好抢救记录。
(括病史首页危重、抢救人次的填写)8、安排有权威的专门人员及时向病员家属或单位讲明病情及预后,以期取得家属或单位的配合。
9、需跨科抢救的重危病人,原则由医务处或业务副院长领导抢救工作,并指定主持抢救工作者。
10、不参加抢救工作的医护人员不得进入抢救现场,但须做好抢救的后勤工作。
11、抢救工作期间,药房、检验、放射或其他特检科室,应满足临床抢救工作的需要,不得以任何借口加以推诿,总务后勤科室应保证水、电、气等供应,设备处保障设备的临时供应。
危重病员抢救制度(二)一、对危重病员的抢救,必须统一指挥,明确分工,密切配合,严密观察,详细记录。
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
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一)目的确保急危重患者得到及时、安全有效的抢救,杜绝任何推诿、推迟抢救现象,特制定本制度。
本制度适用医院。
(二)参考文件《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要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要点释义》。
(三)定义指为控制病情、挽救生命,对急危重患者进行抢救并对抢救流程进行规范的制度。
(四)基本要求1.急危重患者的范围,包括但不限于出现下列情形的患者:(1)病情危重,不立即处置可能存在危及生命或出现重要脏器功能严重损害;(2)急性起病,如不立即处置可能延误最佳治疗时机或危及生命;(3)生命体征不稳定并有恶化倾向;(4)出现检验或检查结果危急值,必须立即处置;(5)预计可能会处出现严重后果从而必须处置的病情等。
2.各临床科室可根据上述情形制定本科急危重患者范围、建立抢救制度与流程并加以培训,使各阶层医护人员熟知并能紧急处置危急病况。
3.临床科室急危患者的抢救由科主任(副主任)负责主持。
科主任(副主任)不在时由现场级别和年资最高的医师主持,但必须及时通知科主任。
紧急情况下医务人员参与或主持急危重患者的抢救,不受其执业范围限制。
参加抢救的医护人员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全力以赴、紧密配合开展抢救工作。
4.遇到重大抢救事件及需多学科、多部门协同抢救情况,应及时报告医务部、护理部等职能部门和(或)主管院长,根据情况立即启动应急方案,开通绿色通道,对各项因抢救所需设施、设备、血液、药品、临床科室、医技后勤部门及其他医疗人员进行指挥协调,确保急危重患者得到及时救治。
如超出本院诊疗范围的患者,严格评估病情符合转诊条件后给予协助转诊。
5.参加抢救的人员,必须坚守岗位、明确分工、紧密合作,无条件服从现场抢救主持者指挥。
医师未到前,护理人员应根据病情按疾病抢救程序及时给予必要的抢救措施,如吸氧、吸痰、测量血压、建立静脉通道、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配血、止血等,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在医师到来后及时向其汇报现场情况及处置措施,并听从现场主持者指挥。
危重病员抢救制度范本(2篇)
危重病员抢救制度范本一、目的和适用范围本抢救制度的目的是为了规范危重病员的抢救行为,保障病员的生命安全,并确保抢救过程的连贯性和高效性。
适用范围包括医院、急救中心等医疗机构和救援组织。
二、定义和原则1. 危重病员:指体循环、呼吸或神经系统等重要器官功能受损,生命垂危并需立即抢救的病患。
2. 本抢救制度的原则:(1)生命至上:确保危重病员的生命安全是最重要的原则;(2)迅速而有序:抢救行动应迅速展开,但同时也要保持有序;(3)合理使用资源:确保抢救过程中各种资源的合理利用;(4)尊重病员意愿:尊重病员及其家属的选择和决定。
三、组织与指挥1. 抢救小组成员:(1)组长:医院或急救中心的急诊科主任或急救中心主任;(2)副组长:急诊科主治医师或急救中心副主任;(3)核心组员:急诊科抢救专家及相关科室的医生、护士等。
2. 指挥系统:(1)单指挥系统:由组长一人统一指挥抢救行动;(2)双指挥系统:组长与副组长共同指挥,确保抢救行动的连续性。
四、危重病员抢救程序1. 病情评估:(1)迅速评估病员的意识水平、呼吸、循环、体温和其他重要生命体征;(2)判断是否属于危重病员,并进行分级,以确定抢救的紧迫性。
2. 负责抢救的医生:(1)组长或副组长亲自负责指导抢救行动;(2)医生应根据危重病员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3. 抢救措施:(1)急救措施:包括维持呼吸道通畅、辅助呼吸、辅助循环等;(2)药物治疗:根据危重病员的具体病情和需要,合理使用药物;(3)器械治疗:如使用呼吸机、心电监护仪等设备进行治疗。
4. 抢救联络:(1)及时通知病患家属,并保持沟通;(2)与相关科室、专家进行联络,征求意见和专业指导。
五、抢救结束与记录1. 抢救结束:(1)当危重病员的生命体征稳定后,病情得到控制,可宣布抢救结束;(2)如病员无法挽回生命,应立即停止抢救行动。
2. 抢救记录:(1)详细记录病员的抢救过程、使用药物和器械等情况;(2)抢救结束后,将抢救记录整理并归档。
医院制度汇编-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
医院制度汇编-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引言概述:
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是医院内部重要的制度之一,其目的在于提高急危重患者
的抢救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的死亡率。
本文将从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的建立、实施、监督、评估和持续改进等五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的建立
1.1 制定相关政策文件和流程
1.2 确定急危重患者的定义和分级标准
1.3 确定急危重患者抢救组织架构和人员配备
二、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的实施
2.1 急危重患者的快速识别和评估
2.2 快速启动抢救流程
2.3 协调各科室和人员进行协作抢救
三、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的监督
3.1 设立急危重患者抢救质量监测机制
3.2 定期进行急危重患者抢救演练
3.3 建立急危重患者抢救数据统计和分析系统
四、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的评估
4.1 制定急危重患者抢救效果评估指标
4.2 定期进行急危重患者抢救效果评估
4.3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和改进抢救制度
五、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的持续改进
5.1 建立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的改进机制
5.2 定期召开相关会议,总结经验和教训
5.3 不断优化急危重患者抢救流程,提高抢救效率和成功率
综上所述,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的建立、实施、监督、评估和持续改进是医院内部管理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只有不断完善和优化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才能更好地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医院管理者和医护人员应认真贯彻执行相关制度,确保每一位急危重患者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抢救救治。
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及流程
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及流程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急危重患者的抢救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急危重患者是指病情危急,需要及时处理的患者,抢救工作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对救治结果至关重要。
因此,建立科学的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及流程显得尤为重要。
一、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是医院针对急危重患者抢救工作所制定的一套规范化的操作流程和管理制度。
其主要内容包括:1. 规范的急危重患者抢救流程:建立全面的急危重患者抢救流程,包括患者急救通道、呼叫急救人员、抢救设备和药品准备等内容,确保抢救工作有序进行。
2. 专业化的抢救团队:医院应建立由急诊医生、重症医学专家、护士和麻醉师等专业人员组成的抢救团队,保证急危重患者抢救工作的专业性和有效性。
3. 抢救设备和药品的准备:医院应配备完善的急救设备和药品,确保在抢救过程中能够迅速响应并提供必要的救治措施。
4. 信息共享和沟通机制:建立急危重患者信息的快速共享和沟通机制,确保各个环节的信息畅通和流畅,提高抢救工作的效率。
5. 抢救效果评估和反馈机制:建立急危重患者抢救效果评估和反馈机制,及时总结经验和改进不足,提升医院的急救抢救能力。
二、急危重患者抢救流程1. 急危重患者抢救的启动:一旦发现急危重患者,立即启动急救流程,呼叫急救团队和抢救设备,确保抢救工作的及时性。
2. 评估患者病情:抢救团队进行全面的病情评估,包括患者生命体征、症状表现等,确定抢救方案。
3. 快速救治:根据患者病情,快速采取必要的抢救措施,包括心肺复苏、气管插管、药物应用等,争取时间挽救患者生命。
4. 监测和观察:抢救过程中需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时调整抢救方案,确保抢救效果。
5. 病情转归和跟进:抢救结束后,抢救团队应对患者病情进行转归评估,及时跟进随访和治疗计划,确保患者康复。
通过建立科学规范的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和流程,不仅能够提升医院急救抢救水平,也能够提高急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和生存率,对于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优先抢救制度
门诊急危重症患者优先抢救制度
为切实做好门诊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及后续治疗工作,确保病情危重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地抢救治疗,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制定优先抢救制度,建立优先处置通道。
1、门诊必须对所有急危重症患者实行首诊负责制,开放急救绿色生命通道,对病人的诊疗进入优先程序。
抢救时抢救人员要按岗定位,遵照各种疾病的抢救常规、程序进行工作。
2、医务人员发现患者病情危重,第一发现人立即采取急救措施,如心脏按压、人工呼吸、建立静脉输液通道,同时通知其他医务人员到场协助抢救。
3、凡进入“优先处置通道”的患者必须优先诊治。
不需办理挂号、候诊等手续,立即给予抢救或处置,提供全程服务。
4、各科室必须密切配合,相互支持,需做影像学、超声、心电图等检查时,在申请单上注明“危急”字样并签字。
5、在抢救过程中,护士在执行医生的口头医嘱时应重复一遍,认真仔细核对抢救药品的剂量和规格,抢救时所用药品的空瓶需二人核对后方可弃去。
危重病人就地抢救,病情稳定后方可移动。
6、门诊各科室必须严格执行“门诊急危重症患者优先抢救”制度,各科室不得推诿病人,呼叫不应、脱岗等现象发生,若出现问题,除按照医院的规定处理外,视对病人抢救的影响程度追究责任。
7、凡遇到群体伤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时,服从医院统一组织,立即准备,随叫随到。
在积极救治的同时上报医务科和护理部。
危重病人抢救制度
一、抢救原则
1.1抢救工作应遵循“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原则,确保危重病人得到及时、准确、有效的救治。
1.2抢救过程中,医护人员应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确保医疗安全。
1.3抢救工作应体现团队协作精神,各相关部门和人员要密切配合,确保抢救工作顺利进行。
二、抢救组织架构
2.1医院成立抢救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和指挥全院的抢救工作。
26.1通过以上各环节的详细规划和实施,本抢救制度旨在构建一个高效、协同、优质的Fra bibliotek重病人抢救体系。
26.2医院应不断总结经验,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抢救模式,提升抢救成功率。
26.3展望未来,医院将继续秉持“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原则,不断推进危重病人抢救工作的创新发展。
全文总结:本危重病人抢救制度从抢救原则、组织架构、设备与药品管理、抢救流程、培训与演练、质量控制、信息沟通、法律法规、心理支持、紧急情况处理、持续改进、资源配备、环境与安全、记录与档案管理、科研与教育、社会支持、监督与考核、跨部门合作、感染控制、家属参与、志愿者服务、数据分析、国际交流、法律法规与政策支持、质量控制与持续改进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规划。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将有效提升医院危重病人抢救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为患者提供更加及时、准确、有效的救治,同时为医院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4.3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确保抢救工作合规、安全、高效进行。
二十五、质量控制与持续改进
25.1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定期对抢救工作的效果进行评估,确保救治质量。
25.2针对评估结果,制定改进措施,持续优化抢救流程和救治策略。
25.3强化医护人员质量意识,提高抢救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水平。
二十六、总结与展望
危急重症患者抢救制度
危急重症患者抢救制度是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为了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医疗风险。
以下是危急重症患者抢救制度的主要内容:
1. 危急重症患者的识别和报告:医护人员在接诊患者时,应及时识别出危急重症患者,并立即报告上级医师或科主任。
2. 抢救团队的组建:医院应建立危急重症患者抢救团队,包括内科、外科、麻醉科、急诊科、重症医学科等相关科室的医护人员,团队成员应具备丰富的抢救经验和专业技能。
3. 抢救设备和药品的准备:医院应配备齐全的抢救设备和药品,并保证其处于良好的备用状态。
4. 抢救流程:危急重症患者抢救应遵循以下流程:
- 立即开通绿色通道,优先安排患者入院。
- 立即进行生命体征监测,包括心率、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等。
- 根据患者的病情,立即进行相应的抢救措施,如吸氧、建立静脉通路、应用急救药物、心肺复苏等。
- 在抢救过程中,应及时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化和抢救措施,并及时向上级医师或科主任汇报。
- 抢救结束后,应及时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并制定后续的治疗方案。
5. 抢救记录和总结:抢救记录应详细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化、抢救措施、抢救过程中的用药和检查结果等,并应由抢救团队成员签字确认。
抢救总结应在抢救结束后及时进行,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进措施,提高医院的危急重症患者抢救水平。
总之,危急重症患者抢救制度是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
分,医院应建立健全的抢救团队和抢救设备,制定科学合理的抢救流程,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提高抢救成功率,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危急重症抢救管理制度
紧急重症抢救管理制度1. 前言为了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提高医院的抢救水平,订立本紧急重症抢救管理制度。
本制度旨在规范医院紧急重症抢救工作,确保抢救工作的高效进行和科学安全性。
全部医务人员必需严格遵守本制度的规定,承当起抢救工作的责任和义务。
2. 抢救团队的组建2.1 抢救团队成员包含主治医师、主治护士、急诊科医师、急诊科护士、麻醉科医师、呼吸科医师等相关专业人员。
每位抢救团队成员必需经过相应的培训和考核,具备必需的抢救技能和知识。
2.2 抢救团队由医院行政部门负责指派,每月轮值布置抢救团队成员。
2.3 抢救团队在轮班期间需保持移动电话畅通,随时做好接到抢救任务的准备。
3. 抢救流程和责任分工3.1 抢救流程:—发现紧急重症患者后,及时报告相关医务人员,启动抢救流程。
—主治医师引导抢救过程,与其他团队成员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作。
—抢救团队依照预定的抢救方案进行抢救措施,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救治。
—抢救结束后,及时汇报患者的病情和抢救结果,记录相关信息。
3.2 责任分工:—主治医师负责引导全面的抢救工作,推断抢救方案的可行性,并监督整个抢救过程。
—主治护士帮助主治医师,对患者进行监护和记录病情变动,搭配其他团队成员的工作。
—急诊科医师负责抢救前的初步评估和推断,并帮助主治医师开展相关抢救工作。
—急诊科护士负责抢救仪器的准备和监护设备的操作,搭配医师进行抢救工作。
—麻醉科医师负责抢救过程中的麻醉工作和监护,确保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
—呼吸科医师负责抢救过程中的呼吸支持和呼吸机操作等相关工作。
4. 抢救设备和药品准备4.1 医院抢救室必需配备齐全的急救设备和药品,确保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
4.2 医院应定期对抢救设备进行检测和维护,并做好记录,确保设备的正常操作和有效性。
4.3 抢救车辆及时准备好相关设备和药品,随时保持运行状态,以备紧急抢救使用。
5. 抢救记录与管理5.1 全部抢救团队成员必需及时记录抢救过程中的紧要信息,包含患者的基本情况、抢救开始时间、抢救方案和操作过程等。
医院危急重症病人抢救管理制度
医院紧急重症病人抢救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为了确保医院对紧急重症病人的抢救工作有序、高效进行,提高病人的生存率和治愈率,保障医疗安全,特订立本制度。
第二章抢救工作组织第一节抢救工作组织机构1.抢救工作由医院科室联合构成的抢救工作组统一引导、协调和管理。
2.医院设立抢救工作组组长,由医院领导任命,负责抢救工作的组织、协调和领导。
3.抢救工作组包含呼吸科、心血管科、急诊科、重症医学科、麻醉科等相关科室,依据需要可由其他科室参加。
第二节抢救工作组织机制1.抢救工作组每月至少召开一次工作会议,研究解决抢救工作中的紧要问题。
2.医院科室应订立相关的操作流程和抢救方案,并不绝进行修订和完善。
3.抢救工作组应建立健全病情评估和分级制度,确保抢救资源的合理调配。
4.抢救工作组应乐观搭配医院进行病例讨论和病例讲评,加强学术沟通和病例经验的共享。
第三章抢救流程第一节患者接诊与评估1.接诊准则:医院接诊紧急重症病人时,应依据患者病情,进行优先级排序,对紧急病人实施快速接纳。
2.评估内容:对紧急重症病人,医务人员应立刻进行初步评估,包含病情评估、生命体征监测、病史手记等内容。
3.评估分级:依据评估结果,将危重病人分为急诊级、重症级和危重级,确定抢救优先级和抢救方案。
第二节抢救措施与处理1.抢救设备:医院应配备完善的抢救设备,包含心电监护仪、除颤仪、呼吸机、急救药品等,保证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
2.抢救措施选择:依据紧急重症病人的病情、体征和临床经验,医务人员应合理选择适用的抢救措施,包含心肺复苏、氧气治疗、药物救治等。
3.抢救记录:医务人员在抢救过程中应认真记录患者的情况、抢救措施和效果,并及时报告给抢救工作组负责人。
4.抢救效果评估:抢救工作组应定期对抢救病例进行评估,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抢救工作。
第三节抢救结束与后续处理1.抢救结束标准:当紧急重症病人病情得到有效掌控、生命体征稳定后,可认为抢救结束。
2.后续处理:抢救结束后,医务人员应布置好危重病人的住院管理和治疗计划,及时通知患者家属,并进行必需的病情解释和劝慰工作。
危急重患者抢救制度
危急重患者抢救制度(一)定义指为控制病情、挽救生命,对急危重患者进行抢救并对抢救流程进行规范的制度。
(二)基本要求1、医院及临床科室应当明确急危重患者的范围,包括但不限于出现以下情形的患者:病情危重,不立即处置可能存在危及生命或出现重要脏器功能严重损害;生命体征不稳定并有恶化倾向等。
2、医院应当建立抢救资源配置与紧急调配的机制,确保各单元抢救设备和药品可用。
建立绿色通道机制,确保急危重患者优先救治。
医院应当为非本机构诊疗范围内的急危重患者的转诊提供必要的帮助。
3、临床科室急危重患者的抢救,由现场级别和年资最高的医师主持。
紧急情况下医务人员参与或主持急危重患者的抢救,不受其执业范围限制。
4、抢救完成后6小时内应当将抢救记录记入病历,记录时间应具体到分钟,主持抢救的人员应当审核并签字。
(三)执行原则和流程1、制定医院突发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各专业常见危重患者抢(急)救技术规范,并按照医院规定进行定期培训及考核。
2、对危重患者应积极进行救治,正常上班时间由患者的主管医师的三级医疗组负责,非正常上班时间或特殊情况时由值班医师负责按照流程启动急危重患者的抢救工作,重大抢(急)救事件应由科主任、医务科或院领导参加组织。
3、主管医师应根据患者病情及时与患者家属(或委托人)进行沟通,口头(急救时)或书面告知病危并签字。
4、在抢救危重症时,必须严格执行危重患者抢救制度,确保抢救工作及时、快速、准确、无误。
医护人员要密切配合,口头医嘱要求准确、清楚,护士在执行口头医嘱时,必须清晰复述一遍。
在抢救过程中要作到边抢救边记录,记录时间应具体到分钟。
未能记录的,有关医务人员应当在抢救结束后6小时内据实补全(明),并加以说明。
5、抢救室应制度完善,设备齐全,性能良好,急救用品必须实行“五定”,定数量、定地点、定人员管理、定期消毒灭菌、定期检查维修。
6、本制度发布之日起实施。
医务科负责收集本制度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依据本制度的定义和基本要求不断完善提高。
危急重症患者抢救制度
危急重症患者抢救制度危急重症患者抢救制度是指在急诊科、重症监护室等医疗单位为危急重症患者制定的一套系统化的救治措施,旨在保障患者在发生急性危重症时能够快速而有效地接受到抢救和治疗,提高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本文将从抢救团队建设、设施设备、抢救流程和质量控制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抢救团队建设是危急重症患者抢救制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抢救团队由急诊医师、重症医师、呼吸治疗师、麻醉医师、护士和其他相关专业人员组成。
团队成员需经过严格的培训,并持有相关的专业资质证书。
同时,团队成员之间需要具备良好的协作能力,能够高效地进行急救操作,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其次,设施设备的完善是提高危急重症患者抢救质量的必要条件。
医疗单位需要配备有高级监护仪、呼吸机、除颤仪、心电图机等现代化的医疗设备。
此外,还需要建立一个专门的抢救室,包括独立的抢救床位、氧气供应系统、急救药物和急救设备的储备等。
抢救流程是危急重症患者抢救制度中细化的一部分。
急诊科医生在初步评估患者后,如发现存在危及生命的病情,应立即呼叫抢救团队,进行迅速抢救。
抢救流程应包括有序的急救操作,如心肺复苏、气道管理、及时应用药物、静脉插管等。
同时,还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监测,如心电监测、血压监测、氧饱和度监测等,以及定期进行评估和记录患者病情变化。
最后,质量控制是危急重症患者抢救制度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医疗单位应制定相关的标准和指南,明确抢救过程中的操作规范和药物使用原则。
同时,还需要建立定期的巡查和复查机制,对抢救过程进行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提高抢救质量。
此外,还应开展抢救技能培训和科研活动,持续提升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科学素养。
总之,危急重症患者抢救制度是为了保障危急重症患者能够及时接受到有效的抢救和治疗。
医疗单位需要建立完善的抢救团队、配备先进的设施设备,并制定科学的抢救流程和质量控制措施。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为危急重症患者的救治带来更多的希望。
急诊抢救制度(6篇)
急诊抢救制度(一)如遇需处理的急、危、重症病人,因病情涉及及其他专科范围,急诊各值班医师对诊断及处理均有困难时,首诊医务人员不得推诿,应争分夺秒采取最基本的抢救措施。
应首先请本科正(副)主任医师或科主任会诊,然后告知相应科室参与处理,并作交接班记录,书写抢救记录。
(二)紧急情况下,急诊科人员可先电话告知要求急会诊,被邀科室在岗医师须于____分钟内到达会诊科室,不在岗被邀会诊医师须在____分钟内到达会诊科室,同时要带上本专科所必须的抢救治疗及检查器械设备。
特别是遇到涉及多科的危重病人和多发伤病人的抢救,需及时请多科急会诊,要求尽早赶到配合抢救。
待病情有所缓解或事后在会诊单上补写应邀科室的处理意见。
(三)不超过____小时的留观病人需会诊时,可在急诊病历本上注明"已请____科急会诊"字样,并由观察室值班护士与会诊科室电话联系,接受会诊科室不得推诿,并及时前来会诊。
超过____小时的留观病人需会诊时,除应书写留观病历,还应填写急会诊单,由观察室值班护士与会诊科室电话联系,被邀会诊科室应尽快确定会诊医师并及时到达急诊科。
(四)会诊时,急诊医师应为会诊准备好必要的临床资料,并陪同检查、介绍病情,应邀医师认真填写好会诊记录。
(五)如会诊后诊断仍不能确定病情,急诊科应暂时承担主要诊治责任,不得相互推诿。
并及时汇报医务处,必要时由主管部门组织全院范围内会诊及抢救。
(五)如会诊后需入院治疗者,接诊或会诊医师开出入院证,值班护士电话联系住院床位。
由医生或护士护送入院。
(六)应邀参加急诊会诊的医师,应在安排好本科室工作后前去参加会诊;如遇特殊原因不能参加急诊会诊时,应及时委派相应专科资质的医师及时参加。
(七)会诊结束后,认真填写会诊记录本急诊抢救制度(2)是医疗机构为应对紧急情况而建立的一套流程和制度。
该制度旨在保障患者在急诊情况下能够及时接受救治,最大限度地减少生命风险和病情恶化。
急诊抢救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紧急呼叫系统:医疗机构设立紧急呼叫系统,确保医务人员能够及时响应急诊情况,并迅速组织抢救队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危重患者抢救制度
1、危重患者抢救制度是执行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危重患者是指具有严重病理生理异常的患者。
2、危重患者的预后较差,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与患者的基础疾病、器官或系统的功能状况,对治疗的反应等有关;同时,也与抢救是否及时、抢救措施是否得当等有关。
3、对于危重患者,医师应当向其亲属报书面病危通知、告知病情,填写病情告知书。
同时,将危重患者的情况报医务科。
4、一级医师(或值班医师)给予危重患者基础处理,同时通知上级医师(二级或三级以上医师)立即到抢救现场,涉及多学组危重患者的抢救,应当通知相关学科的上级医师(二级或三级以上医师) 立即到抢救现场。
5、二级或三级以上医师是危重患者抢救的组织者和指挥者,涉及多学组危重患者的抢救,由医务科或总值班指挥。
特殊情况下,应当请上级医院的专家会诊。
6、及时建立监护系统,特别时建立对呼吸、心脏、循环、肾脏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等的监护。
并及时了解其它相关脏器的功能情况。
7、应当及时制定危重患者的抢救方案。
根据抢救中患者的病情,及时调整抢救方案,尽最大努力改善和/或维持其它相关脏器的功能。
8、应当做好危重患者抢救工作中的护理工作。
加强巡回,严密观察。
必要时给予特级护理。
9、医务科、护理部或总值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从相关科室调整人员、设备、药品以及其它物品支援抢救科室。
10、应当做好危重患者抢救工作中的病历记录工作。
特殊情况下,先进行抢救,条件允许时,及早据实补齐抢救记录。
11、抢救工作结束后,抢救科室应当及时组织病历讨论。
讨论会
由科主任或三级医师主持,抢救科室的医护人员参加讨论。
必要时,邀请相关科室的医务人员参加,特殊情况下,医务科参加讨论组。
将讨论会记录的全部或部分内容整理后另附页抄写,经二级或三级以上医师签字后,归入病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