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氏体转变[谷风参考]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而渗碳体有剩余。
谷风书苑
20
(3)剩余渗碳体的溶解 剩余渗碳体借助于Fe、C原子的扩散进 一步溶解。
(4)奥氏体成分的均匀化 原渗碳体部位的碳浓度高,原铁素体部 位的碳浓度低。 通过Fe、C原子在新形成奥氏体中的扩 散,实现奥氏体成分的均匀化。
谷风书苑
21
§3 奥氏体 等温形成 动力学曲线
复杂斜方
γ 0.77 FCC
谷风书苑
13
形核位置
鉴于相变对成分、结构以及能量的要求,晶核将在 α/Fe3C相界面上优先形成,这是由于:
①相界面形核,可以消除部分晶体缺陷而使体系的 自由能降低,有利于相变对能量的要求。
②相界面两边的碳浓度差大,较易获得与新相奥氏 体相适配的碳浓度,况且碳原子沿界面扩散较晶内 为快,从而加速了奥氏体的形核。
C K CK C K / Fe3C界面上的碳浓度差
谷风书苑
19
由式(2-2)可知,奥氏体晶核的长大速度 与碳在奥氏体中的浓度梯度成正比,而与相 界面上的碳浓度差成反比。
由于 γ/Fe3C相界面的碳浓度差 ∆Cγ↔k 较 大,Fe3C本身复杂的晶体结构,使得奥氏体 向渗碳体方向的长大速度远比向铁素体方向 为小,所以铁素体向奥氏体的转变比渗碳体 的溶解要快得多,铁素体先消失,
阿累尼乌斯方程(Arrhenius)
G ---- 长大线速度,单位 mm/s
dC/dx——A中C的浓度梯度
温度升高时,D ↑, dC/dx ↑, ∆Cγ↔α ↓, ∆Cγ↔k ↓
从而线长大速度G增大。
谷风书苑
25
由(2-2)两式可计算A向F与Fe3C两相推移速度的比值。 例如,当A形成温度为780℃时
复杂斜方
γ 0.77 FCC
谷风书苑
10
奥氏体的形成过程可分成四个阶段: (1)奥氏体的形核 (2)奥氏体的长大 (3)渗碳体的溶解 (4)奥氏体的均匀化
谷风书苑
11
谷风书苑
12
(1)奥氏体的形核 形核的成分、结构条件
在A1温度(727℃):
C% 结构
α+ 0.0218 BCC
Fe3C 6.69
5
二.A的组织结构和性能
谷风书苑
6Baidu Nhomakorabea
1.组织结构
奥氏体是碳溶于γ-Fe 中的间隙 固溶体
碳原子位于八面体间隙中心, 即FCC晶胞的中心或棱边的中点
八面体间隙半径 0.52 Ǻ 碳原子半径 0.77 Ǻ →点阵畸变
(面心立方 Face Centered Cubic)
谷风书苑
奥氏体的单胞
7
奥 氏 体 相 区 : NJESGN包围的区域
③相界面处,原子排列较不规则,易于产生结构起 伏,从而由BCC改组成FCC。
谷风书苑
14
谷风书苑
15
(2)奥氏体的长大
dC
dx
∆Cr↔α
∆Cr↔k
图2-6 相界面上的碳浓度及扩散
谷风书苑
16
C% dC
dx
图2-7 相界面上的碳浓度及扩散
谷风书苑
17
① 奥氏体在α/Fe3C相界面上形核后,将产生三相平衡, 产生 γ/Fe3C 和 r/α两个相界面。
谷风书苑
22
谷风书苑
23
奥氏体形核率
N = C’ exp(-∆G*/kT)exp(-Q/kT) =
(2-3)
式中: C’ ---- 常数
Q
G*
I C 'e KTA *e KTA
∆G* ---- 临界形核功
Q ---- 扩散激活能
k ---- 玻尔兹曼常数,= 1.38X10-23 J/K
T ---- 绝对温度
奥氏体的导热系数较小,仅比渗碳体大。为避 免工件的变形,不宜采用过大的加热速度。
奥氏体塑性很好,σS 较低,易于塑性变形。 故工件的加工常常加热到奥氏体单相区进行。
谷风书苑
9
§2、A的形成机理
奥氏体的形成为形核长大、扩散型相变
在A1温度(727℃):
C% 结构
α+ 0.0218 BCC
Fe3C 6.69
A向F的推移速度
GS线 ---- A3线 ES线 ---- Acm线 PSK线 ---- A1线
碳在奥氏体中的最大 溶 解 度 为 2.11wt% (10at%)
碳原子的溶入使 γ-Fe 的点阵畸变,点阵常数 随碳含量的增加而增大
Fe-C 相图
谷风书苑
8
2.奥氏体的性能
奥氏体的比容最小,线膨胀系数最大,且为顺 磁性(无磁性)。利用这一特性可以定量分析奥 氏体含量,测定相变开始点,制作要求热膨胀灵 敏的仪表元件。
第一章 奥氏体相变
谷风书苑
1
§1、A形成概述
谷风书苑
2返回
一. 奥氏体形成的热力学条件
∆G = V ∆Gv + S σ+ εV - ∆Gd
S――新相表面积; б――新相单位表面积界面能; V――新相体积;
ε――新相单位体积的应变能
- ∆Gd ---- 在晶体缺陷处形核
引起的自由能降低
相变必须在一定的过热度∆T
谷风书苑
18
奥氏体晶核的长大速度
相图
G
G
G k
D dC dx
1 C
D dC 1 dx C k
D dC ( 1 1 ) dx C C K
(2 2)
其中:D 碳在 中的扩散系数
dC 碳在 中的浓度梯度
dx
dC CrK Cr ; dx为生成的 小晶粒厚度 C C C / 界面上的碳浓度差
N ---- 形核率,单位 1/(mm3 • s)
与结晶不同的是,P→A的相变,是在升高温度下进 行的相变。
温度升高时, ∆G* ↓,从而形核率 N 增大。
谷风书苑
24
奥氏体线长大速度
G D dC ( 1 1 ) dx C C K
(2 2)
碳在奥氏体中的扩散系数 D=D0exp(-Q/RT)
② Cr-k > Cr-α ,浓度差 dC = Cr-k - Cr-α 将在奥氏体内产生扩散
Cr-α↑ → Cr-α’
;
Cr-k ↓→ Cr-k’
相界面上的平衡浓度被打破
③ 为了恢复并维持相界面上的平衡浓度 α点阵重构→γ,向α方向长大,Cr-α’↓ → Cr-α Fe3C向γ中溶解,向Fe3C方向长大, Cr-k’↑→ Cr-k
下 , 使 得 ∆GV <0, 才 能 得 到 ∆ G<0 。 所 以 相 变 必 须 在 高 于
A1 的某一温度下才能发生。 谷风书苑
3
加热时临界点加注c : Ac1 Ac3 Accm
冷却时临界点加注r : Ar1 Ar3 Arcm
谷风书苑
4
图2-4 以0.125℃/min加热和冷却时,
Fe-C相图中临界谷点风书的苑移动
谷风书苑
20
(3)剩余渗碳体的溶解 剩余渗碳体借助于Fe、C原子的扩散进 一步溶解。
(4)奥氏体成分的均匀化 原渗碳体部位的碳浓度高,原铁素体部 位的碳浓度低。 通过Fe、C原子在新形成奥氏体中的扩 散,实现奥氏体成分的均匀化。
谷风书苑
21
§3 奥氏体 等温形成 动力学曲线
复杂斜方
γ 0.77 FCC
谷风书苑
13
形核位置
鉴于相变对成分、结构以及能量的要求,晶核将在 α/Fe3C相界面上优先形成,这是由于:
①相界面形核,可以消除部分晶体缺陷而使体系的 自由能降低,有利于相变对能量的要求。
②相界面两边的碳浓度差大,较易获得与新相奥氏 体相适配的碳浓度,况且碳原子沿界面扩散较晶内 为快,从而加速了奥氏体的形核。
C K CK C K / Fe3C界面上的碳浓度差
谷风书苑
19
由式(2-2)可知,奥氏体晶核的长大速度 与碳在奥氏体中的浓度梯度成正比,而与相 界面上的碳浓度差成反比。
由于 γ/Fe3C相界面的碳浓度差 ∆Cγ↔k 较 大,Fe3C本身复杂的晶体结构,使得奥氏体 向渗碳体方向的长大速度远比向铁素体方向 为小,所以铁素体向奥氏体的转变比渗碳体 的溶解要快得多,铁素体先消失,
阿累尼乌斯方程(Arrhenius)
G ---- 长大线速度,单位 mm/s
dC/dx——A中C的浓度梯度
温度升高时,D ↑, dC/dx ↑, ∆Cγ↔α ↓, ∆Cγ↔k ↓
从而线长大速度G增大。
谷风书苑
25
由(2-2)两式可计算A向F与Fe3C两相推移速度的比值。 例如,当A形成温度为780℃时
复杂斜方
γ 0.77 FCC
谷风书苑
10
奥氏体的形成过程可分成四个阶段: (1)奥氏体的形核 (2)奥氏体的长大 (3)渗碳体的溶解 (4)奥氏体的均匀化
谷风书苑
11
谷风书苑
12
(1)奥氏体的形核 形核的成分、结构条件
在A1温度(727℃):
C% 结构
α+ 0.0218 BCC
Fe3C 6.69
5
二.A的组织结构和性能
谷风书苑
6Baidu Nhomakorabea
1.组织结构
奥氏体是碳溶于γ-Fe 中的间隙 固溶体
碳原子位于八面体间隙中心, 即FCC晶胞的中心或棱边的中点
八面体间隙半径 0.52 Ǻ 碳原子半径 0.77 Ǻ →点阵畸变
(面心立方 Face Centered Cubic)
谷风书苑
奥氏体的单胞
7
奥 氏 体 相 区 : NJESGN包围的区域
③相界面处,原子排列较不规则,易于产生结构起 伏,从而由BCC改组成FCC。
谷风书苑
14
谷风书苑
15
(2)奥氏体的长大
dC
dx
∆Cr↔α
∆Cr↔k
图2-6 相界面上的碳浓度及扩散
谷风书苑
16
C% dC
dx
图2-7 相界面上的碳浓度及扩散
谷风书苑
17
① 奥氏体在α/Fe3C相界面上形核后,将产生三相平衡, 产生 γ/Fe3C 和 r/α两个相界面。
谷风书苑
22
谷风书苑
23
奥氏体形核率
N = C’ exp(-∆G*/kT)exp(-Q/kT) =
(2-3)
式中: C’ ---- 常数
Q
G*
I C 'e KTA *e KTA
∆G* ---- 临界形核功
Q ---- 扩散激活能
k ---- 玻尔兹曼常数,= 1.38X10-23 J/K
T ---- 绝对温度
奥氏体的导热系数较小,仅比渗碳体大。为避 免工件的变形,不宜采用过大的加热速度。
奥氏体塑性很好,σS 较低,易于塑性变形。 故工件的加工常常加热到奥氏体单相区进行。
谷风书苑
9
§2、A的形成机理
奥氏体的形成为形核长大、扩散型相变
在A1温度(727℃):
C% 结构
α+ 0.0218 BCC
Fe3C 6.69
A向F的推移速度
GS线 ---- A3线 ES线 ---- Acm线 PSK线 ---- A1线
碳在奥氏体中的最大 溶 解 度 为 2.11wt% (10at%)
碳原子的溶入使 γ-Fe 的点阵畸变,点阵常数 随碳含量的增加而增大
Fe-C 相图
谷风书苑
8
2.奥氏体的性能
奥氏体的比容最小,线膨胀系数最大,且为顺 磁性(无磁性)。利用这一特性可以定量分析奥 氏体含量,测定相变开始点,制作要求热膨胀灵 敏的仪表元件。
第一章 奥氏体相变
谷风书苑
1
§1、A形成概述
谷风书苑
2返回
一. 奥氏体形成的热力学条件
∆G = V ∆Gv + S σ+ εV - ∆Gd
S――新相表面积; б――新相单位表面积界面能; V――新相体积;
ε――新相单位体积的应变能
- ∆Gd ---- 在晶体缺陷处形核
引起的自由能降低
相变必须在一定的过热度∆T
谷风书苑
18
奥氏体晶核的长大速度
相图
G
G
G k
D dC dx
1 C
D dC 1 dx C k
D dC ( 1 1 ) dx C C K
(2 2)
其中:D 碳在 中的扩散系数
dC 碳在 中的浓度梯度
dx
dC CrK Cr ; dx为生成的 小晶粒厚度 C C C / 界面上的碳浓度差
N ---- 形核率,单位 1/(mm3 • s)
与结晶不同的是,P→A的相变,是在升高温度下进 行的相变。
温度升高时, ∆G* ↓,从而形核率 N 增大。
谷风书苑
24
奥氏体线长大速度
G D dC ( 1 1 ) dx C C K
(2 2)
碳在奥氏体中的扩散系数 D=D0exp(-Q/RT)
② Cr-k > Cr-α ,浓度差 dC = Cr-k - Cr-α 将在奥氏体内产生扩散
Cr-α↑ → Cr-α’
;
Cr-k ↓→ Cr-k’
相界面上的平衡浓度被打破
③ 为了恢复并维持相界面上的平衡浓度 α点阵重构→γ,向α方向长大,Cr-α’↓ → Cr-α Fe3C向γ中溶解,向Fe3C方向长大, Cr-k’↑→ Cr-k
下 , 使 得 ∆GV <0, 才 能 得 到 ∆ G<0 。 所 以 相 变 必 须 在 高 于
A1 的某一温度下才能发生。 谷风书苑
3
加热时临界点加注c : Ac1 Ac3 Accm
冷却时临界点加注r : Ar1 Ar3 Arcm
谷风书苑
4
图2-4 以0.125℃/min加热和冷却时,
Fe-C相图中临界谷点风书的苑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