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领导干部“为官不为”不贪不占 啥也不干
健全干部能上能下机制,解决好为官不正、为官不为、为官滥用等问题。

健全干部能上能下机制,解决好为官不正、为官不为、为官滥用等问题。
健全干部能上能下机制,解决好为官不正、为官不为、为官滥用等问题一、背景分析在当前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健全干部能上能下机制成为关键任务之一。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一些干部因为个人私欲、权力滥用等问题导致不正之风盛行,严重影响了群众的利益及社会的稳定。
因此,加强对干部的考核、提拔和监督,建立完善的能上能下机制,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途径。
二、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是优化干部队伍结构的关键。
为了确保干部选拔公正、科学,可采取以下措施:1.建立严格的选拔条件:确定干部选拔的标准和程序,确保选拔过程透明、公平、公正。
2.强化宣传教育:加强对广大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培养高尚的政治道德和职业道德。
3.加强培训和提升:通过开展培训和研讨会等形式,提高干部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水平。
三、完善干部工作监督机制完善干部工作监督机制是防止干部滥用权力、不为民服务的重要措施。
1.建立健全干部考核评价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通过考核结果来评价干部的能力和业绩。
2.加强监督和问责力度:建立健全监督机构,在干部工作中加大监督力度,并对失职失责的干部进行问责。
3.加强群众监督:鼓励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干部的监督工作,通过投诉举报等渠道,揭示干部的不正之风。
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是防止干部为官不正的重要保障。
1.严厉打击腐败行为:依法惩治贪污腐败行为,建立健全反腐败工作机制,对涉腐干部进行重点监督和打击。
2.加强党内监督:加强对党内干部的监督,建立健全党风廉政建设的制度和机制,严肃查处违反党纪国法的行为。
3.加强教育和培训:通过开展廉政教育和道德修养培训,提高干部廉洁自律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力观。
五、加强宣传引导加强宣传引导是健全干部能上能下机制成功运行的重要环节。
1.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宣传: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渠道,广泛宣传干部能上能下机制的重要意义和效果,引导干部正确认识这一机制。
为官不为的情况汇报

为官不为的情况汇报作为一名官员,我们肩负着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经济发展、保障人民福祉的重要使命。
然而,在一些情况下,我们却出现了“为官不为”的现象,这不仅严重违背了我们的职责使命,也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
因此,我特向上级汇报一些为官不为的情况,希望能够引起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首先,一些官员在工作中出现了推诿扯皮的情况。
面对一些热点问题或者难题,他们往往推卸责任、互相推诿,不愿意承担起解决问题的责任。
这导致了问题的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官员的责任意识教育,让他们明白只有勇于担当,才能够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顺利开展。
其次,一些官员在工作中出现了消极懈怠的情况。
他们对待工作不积极、不负责任,工作效率低下,甚至出现了拖延、敷衍的情况。
这严重影响了工作的进展,也给人民群众带来了诸多不便。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官员的工作纪律教育,让他们明白只有以饱满的热情和高度的责任感对待工作,才能够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再次,一些官员在工作中出现了贪污腐败的情况。
他们利用职权谋取个人私利,甚至涉嫌贪污受贿,严重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这种行为不仅败坏了党风政风,也玷污了官员的形象,必须严肃处理,绝不姑息。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官员的廉政教育,坚决杜绝一切腐败行为,维护党和政府的清正廉洁形象。
最后,一些官员在工作中出现了不作为的情况。
他们对待一些重要问题或者民生难题,总是采取观望态度,不愿意积极主动地去解决问题,这种“坐等事态发展”的态度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也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形象。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官员的工作责任心教育,让他们明白只有积极主动地去解决问题,才能够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综上所述,为官不为的情况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形象,也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
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让每一名官员都能够牢记自己的使命和责任,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努力奋斗,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不思进取,为官不为 整改措施

不思进取,为官不为整改措施以不思进取,为官不为,是指在担任官员的职位时,没有积极进取的精神,不愿意努力工作,只是消极应付,不尽责任。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这种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政府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整改措施。
提高官员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是整改的关键。
官员们需要认识到,担任公职是为了服务人民,为了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只有真正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才能够发挥出应有的职能和作用。
因此,必须加强对官员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让他们明白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激发起他们的工作热情。
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
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可以激励官员们积极进取,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这个体系应当包括工作量、工作质量、创新能力、廉政风险防控等方面的指标,通过量化的方法对官员的工作进行评价,从而形成竞争激励机制,推动官员们不断提高自己,为人民做出更多更好的贡献。
加强制度建设也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当前,一些官员存在不思进取、为官不为的现象,部分原因是因为制度不健全、不完善。
因此,需要加强对制度的修订和完善,明确权责边界,规范官员的行为准则。
同时,还应当建立健全的督察机制,对官员的工作进行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纠正,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确保官员不敢、不能、不想不思进取、为官不为。
加强官员队伍的建设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官员是政府工作的基础和核心力量,只有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官员队伍,才能够有效地推动工作的开展。
因此,需要加强对官员的选拔和培养,注重官员的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
同时,还要加强对官员的监督和管理,建立健全的问责机制,对不思进取、为官不为的官员进行严肃处理,形成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加强官员与社会的联系和沟通也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
官员作为政府的代表,需要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了解他们的需求和诉求,做到心中有民、听民意、解民忧。
“为官不为”的现象、成因及治理对策

“为官不为”的现象、成因及治理对策作者:杨曼来源:《前进》 2016年第5期杨曼在全面从严治党的背景下,政治清风徐来,但“为官不为”也呈现抬头、蔓延的态势。
“为官不为”是一种心理状态和工作状态,指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包括一些领导干部在职责、权限范围内不能按照职位和职级要求履行或不认真履行应尽的职责,对待职责和工作表现出不作为的心理状态、行为方式,导致与岗位标准之间产生较大落差的结果。
“为官不为”现象削弱了党的公信力,损害了党与人民群众的利益,必须引起重视。
一、为官不为的表现虽然中央提出关于密切联系群众,改进工作作风的八项规定,进行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了“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一些机关“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有所好转,但也出现了“门能进、脸好看、事不办”的现象。
具体而言,“为官不为”者主要表现在慢作为、庸作为和懒作为三个方面。
(一)消极怠工慢作为。
有些领导干部缺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帮老百姓办事时能躲就躲,躲不过去能推就推;推不过去能拖就拖,让群众跑断了腿,说破了嘴,伤透了心。
还有些领导干部,对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老百姓也反映颇多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食品安全等民生问题,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有的甚至阳奉阴违,搞变通,打折扣,导致一些改革措施无法真正落到实处,无法呼应老百姓的诉求,使得老百姓缺乏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二)碌碌无为庸作为。
领导干部中存在一些不想干事、不能干事、干不成事的“庸官”。
他们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平庸无为。
具体表现在:缺乏主观能动性,在工作中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
有些领导干部热衷于形式主义,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有些领导干部缺乏创新意识,事业心、责任感不强,既害怕抛头露面,又担心摆尾出丑,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啃老本,守旧摊子,心甘情愿当“太平官”;有些领导干部缺乏攻坚克难的精神,遇到问题思路不清、办法不多,“难”字当头,“退”字当先,不敢想、不敢试、不敢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贻误事业发展的良机。
为官不为专项整治方案

为官不为专项整治方案为官不为是一种公职人员不作为、懒政怠政的行为,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公职人员的职责,也会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严重影响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和满意度。
针对这一情况,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专项整治,加强对公职人员的监督和管理,建立严格的考核机制,推进廉政建设。
本文将围绕为官不为问题展开讨论,并提出一些专项整治方案。
一、为官不为的原因造成为官不为现象的原因多种多样,部分原因如下:1.过度繁文缛节和繁琐程序。
因为繁琐的流程和程序,许多人往往会失去耐心和积极性,表现出懒政怠政的行为。
2.缺乏有效的考核机制。
一些公职人员没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和考核标准,因此他们就会对自己的工作效率和绩效不够重视。
3.官员的个人目的不纯。
一些官员可能有其他的私人目的,需要收受贿赂或者进行其他的不正之事,因此他们不愿意花费力气去完成本应完成的工作。
4.思想教育不够。
一些公职人员缺乏正确的思想观念,无法树立正确的理念,自然就容易走偏岔路。
二、专项整治方案为了解决为官不为的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有力的措施。
具体方案如下:1.建立严格的考核机制。
制定统一的考核标准和方法,对所有公职人员进行公平、公正、公开的考核,以避免重点考核、敷衍塞责,对考核结果进行公示,让公众监督考核过程,促进公职人员遵守职责。
2.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度。
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度,特别是对于失职、渎职、违法或者不作为的行为进行问责。
通过问责,让公职人员认识到自己的职责和责任,明确工作目标,提高工作效率。
3.加强思想教育。
为公职人员专门开展思想教育,加强对道德和职业操守的培养和教育。
同时,针对不同情况和不同领域,制定具体的教育计划和培养方案,加强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强化制度建设。
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针对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公职人员制定相应的工作流程、工作标准和管理办法,加强制度建设的效力,为公职人员的工作提供规范和保障。
5.加强政府与社会之间的沟通。
加强政府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和沟通,了解社会对政府工作的需求和关注点,及时反馈社会意见和建议,促进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公开性,减少为官不为的情况。
领导干部为官不为问题清单(精选3篇)

领导干部为官不为问题清单(精选3篇)领导干部为官不为问题清单篇1随着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我们感到,当前“为官不为”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不想为、不会为、不敢为”——有的在一个方面突出一些,有的三个方面兼而有之。
一是“不想为”。
有些干部安于现状,看摊子、守位子,推着干、看着干,工作热情减弱,进取意识淡化;有的习惯于在办公室听汇报、看材料,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少,研究具体工作、具体问题少;特别是一些任职时间较长的干部觉得船到码头车到站,不愿再吃苦挨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二是“不会为”。
有些干部一方面对深化改革、调整结构、转变方式等新任务不熟悉、不学习、不钻研,开展工作不得要领、无所适从;另一方面在“擦边球”、“闯红灯”、搞规避变通、靠吃喝处感情、拉关系跑项目等传统打法不能用的情况下,新的办法不多、工作思路不宽,有的甚至束手无策。
三是“不敢为”。
主要表现为“三怕”:一怕工作失误、冒风险。
担心踩到红线、触犯规则,把“不出事”作为最大原则。
二怕触及利益、得罪人。
担心引火烧身、担心承担责任,畏首畏尾、缩手缩脚、患得患失。
三怕媒体炒作、成热点。
不善于、不习惯在媒体关注和公众监督下推进工作。
追根溯源,深入剖析“为官不为”问题的成因“为官不为”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突出表现,与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密切相关,是“四风”的综合反映。
认真分析产生“为官不为”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理念信念不够坚定,党的宗旨意识淡化。
无论哪种“为官不为”,归根结底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出了问题。
“三观”改造没有做到坚持不懈、深入持久,加强党性修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降低,对个人的荣辱得失看得重,对事业的兴衰成败看得淡。
群众观念没有牢固树立起来,没有真正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
责任担当意识不强,缺乏开拓进取精神。
一些干部觉得要求严了、“束缚”多了,感叹工作越来越不好干、官越来越不好当,产生了明哲保身的错误思想,想当“老好人”“太平官”,不敢动真碰硬,遇到矛盾就绕,遇到问题就躲,缺乏攻坚克难的勇气,工作上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
为官不为具体表现及整改措施

为官不为具体表现及整改措施为官不为,是指一些领导干部不履行或不认真履行应尽的职责,是非面前不表态,矛盾面前不敢上,风险面前不敢闯,失误面前不担责,歪风面前不敢斗的行为。
在作风整顿的高压之下,部分干部错误地将“管手脚”变成“不作为”,出现“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心态。
“为官不为”消解作风建设成果。
如下是小编整理的为官不为具体表现及整改措施,欢迎阅读。
为官不为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一是失去好处、士气低迷。
自八项规定出台后,有的干部认为现在有人请吃饭喝酒也不能去了,公车也不能乱用了,发的福利也少了,相比以前罗刹打了,觉得实在是没劲。
于是该管的事情也不管了,该负的责也不想负了,于是没有了干事创业的热情。
二是缺乏钻研、黔驴技穷。
少数领导干部对深化改革、调整结构、转变方式等新任务不熟悉、不学习、不钻研,开展工作不得要领、无所适从;另一方面在“擦边球”、“闯红灯”、搞规避变通、靠吃喝处感情、拉关系跑项目等传统打法不能用的情况下,工作思路不宽,新的方法不多,有的甚至束手无策。
三是胆小怕事、裹足不前。
有的干部在工作中怕担责任、冒风险,担心踩到红线、触犯规则,把“不出事”作为最大原则。
他们畏首畏尾、缩手缩脚、患得患失,心心念念的是自保,谈何维护群众利益?为官不为整改措施?俗话说得好:“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我们的领导干部,绝大部分是由财政供养。
这些钱从哪里来?都是老百姓上的税,是他们的血汗钱。
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所以作为公职人员,身在其位,必谋其职。
不然怎对得起自己领取的薪水?怎么担得起组织对我们的信任?除了领导干部要提高自觉性,更需要组织、人事、纪检等部门采取相关措施。
一要加强思想教育。
加强对干部的思想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从而坚定干部理想信念,强化群众观念,牢固树立为民意识,增强党性意识和宗旨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激发奋斗激情。
二要加强制度建设。
制定出台严格的查处惩治制度,还要坚决逗硬惩处机制。
为官不为的五种表现

2021/10/10
2
二是看:看风使舵
见机行事。眼光朝上,凡事干给领导看,领导的事重于群众 的事;私人的事重于公家的事,请托的事重于百姓的事。目 3
三是瞒:欺上瞒下
对上欺骗,博取信任;对下隐瞒, 掩盖真相。在汇报材料上做文章, 玩数字游戏,以文件贯彻文件, 以会议传达会议。
为官不为的五种表现
在当下,我们相当一部分党员干部在其位,不谋其政;安于现 状,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用材料应付检查,群众的事不闻不 问,甚至玩失踪关门谢客等等。“为官不为”的懒庸之疾还需 重视。
2021/10/10
1
一是装:装聋作哑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只要不影响自己位子的事情, 不闻不问;遇事绕着走,能躲就躲、能推就推;不积极主动下基层,不问 计于民。
2021/10/10
4
四是怕:胆小怕事,怕担风险
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凡事犹豫不决,战战兢兢,小心 有加,畏手畏脚;摆不正自己的位置,芝麻小事层层请示, 不表态,不决断,生怕树叶打破头。
2021/10/10
5
五是慢:拖拖拉拉
慢慢吞吞,拖拖拉拉,议而不决,决而不行。办事不分轻重缓急, 含糊其辞,推诿扯皮;小事办理超长周期,超低效率,超差效果。
2021/10/10
6
浅析当前我国“为官不为”的问题

浅析当前我国“为官不为”的问题当前我国“为官不为”的问题,是指一些公务员和政府官员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存在不积极主动、推诿扯皮、懒政怠政等现象的现象。
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政府机构的效能和公共事务的顺利推进,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深入分析。
造成“为官不为”问题的原因有多方面。
一方面,一些官员对职责缺乏清醒的认识和责任意识,对待工作不够认真负责,只重视个人的权力和利益,对公共事务持漠视态度。
官员的工作压力和工作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一些官员出于逃避责任的心理,选择不负责任和不负责的态度。
理念滞后也是导致“为官不为”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些官员对新的理念和新的管理方式不够了解和接受,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影响了他们的工作态度和效率。
当前“为官不为”的问题对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官员应承担的责任是推动经济发展、保障社会稳定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如果他们缺乏主动性和责任心,就会导致政策的出台和执行出现滞后,公共事务的推进缓慢。
特别是在一些重大事务和突发事件处理中,如果官员懒政怠政,不按时、不按要求履行职责,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甚至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更为严重的是,当官员不为时会滋生腐败现象,影响政府的公信力和形象,削弱政府的执政能力和合法性。
解决“为官不为”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
要加强对公务员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和责任意识,使他们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使命,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要加强对官员的考核和监督制度,建立严格的问责机制,对不负责任的官员进行处罚和纪律处分。
要建立完善的政府机构和工作流程,提高政府机构内部协作和效率,减少官员推诿扯皮的空间。
要加强社会监督和舆论引导,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扩大对“为官不为”问题的曝光,推动政府机构的改革和完善。
当前我国面临着“为官不为”的问题,这是一个严重影响政府机构效能和公共事务推进的社会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加强教育培训、加强考核监督、完善机构和流程,以及强化社会监督和舆论引导等多个方面的努力。
为官不为现象的类型成因及整治对策

为官不为现象的类型成因及整治对策为官不为现象的类型、成因及整治对策引言:"为官不为"是指在官场中,一些官员工作不尽责、不履行职责、不为人民谋福祉的现象。
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社会的公平公正,也损害了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
本文将从为官不为现象的类型、成因以及整治对策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一、为官不为现象的类型为官不为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 无为之官:这种类型的官员对于工作任务缺乏兴趣和积极性,常常以"敷衍了事"来应对各项工作,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影响工作质量。
2. 懒政之官:这类官员缺乏工作主动性和责任心,常常拖延和推卸工作责任,以及推诿承担的工作任务,给人民群众带来不便和困扰。
3. 腐败之官:这类官员之所以为官不为,主要是因为他们将个人利益置于工作和公共利益之上,以谋取私利为首要目标,从而忽视了公共利益和社会福祉。
二、为官不为现象的成因为官不为现象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体制性问题:一些官员因为权力制衡不足,亦或者体制的漏洞,使得他们不受监督,缺乏动力去履行职责。
2. 缺乏约束和监督机制:一些官员在工作中缺乏监督和约束,没有必要承担任何形式的责任,从而产生为官不为现象。
3. 制度问题:官员的权力过大、程序复杂等制度问题,也为为官不为现象提供了温床。
三、为官不为现象的整治对策为了解决为官不为现象,减少其对社会的负面影响,应采取以下对策:1. 完善监督机制:建立健全官员监督机制,加强对官员的监察,使其受到有效的约束和管理。
同时,建立公民举报渠道,鼓励社会各界对为官不为行为进行监督和举报。
2. 加强惩治力度:对于为官不为行为,要严惩不贷,同时公开曝光,增加对官员失职行为的惩戒力度,形成强烈的震慑效应。
3. 建立激励机制:引入绩效考核,建立激励机制,重点考核官员的工作业绩和为民服务的热情,以此激发官员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为官不易”绝非“为官不为”之借口

“为官不易”绝非“为官不为”之借口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从严治党,狠抓作风建设,党风政风为之一新,群众交口称赞。
但随着转作风的深入,部分干部感觉“当官没劲了”,在岗找不到感觉,干事提不起精神;有的抱着“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的心态,不收礼不吃请了,但该做的事也不做了;有的以差旅费报销太严为由,该出差的不出了,该下乡的不下了;甚至有的离开宴请吃喝,就不知道该怎么工作了。
不贪不占,但也不干事了,这行吗?(新华网)随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推进和中央“八项”规定的出台,对党员干部的工作要求更高、作风要求更严,各种会议、各种宴请、不应有的待遇也随之减少或取消,于是有的同志发出“为官不易”的感叹,甚至“总结出”“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的为官之道。
这种行为是庸政懒政、尸位素餐,不仅是对职责的逃避,更是对改进作风的误读,这样的干部不发言、不作为,消极倦怠、不思进取,在工作中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消极思想,遇事躲着走、绕着走,以自以为最安全的方式寄希望于“坐热冷板凳”,只会“原地踏步走”,没有积极上进的动力,必然导致导致恶劣的后果。
4月20日,在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推进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组长刘云山说,遵守规矩不是无所作为,“为官不易”不能“为官不为”。
如果禁令频出就让一些人感叹“为官不易”了,成为了“为官不为”的借口,这说明规定之前太过自由,使一些官员产生骄娇之气,一旦遇到“紧日子”就唉声叹气怨怼连连。
针对这一现象,我们现在需要的,是用科学的考评制度去考察官员,让“为官不为”的人无法在官场混下去。
“在其位、谋其政”、“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作为领导干部应认识到我们的肩上有千钧重担,我们的身后有千军万马,必须时刻以“为民”“尽责”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把事业牢牢记在心头,把群众真正装在心里,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雄心壮志,全身心投入到日常工作中去,要坚持不懈地带领群众努力奋斗,扎扎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对治理“为官不为”问题的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一个领导干部都要拎着‘乌纱帽’为民干事,而不能捂着‘乌纱帽’为己做官”,并强调“做人一世、为官一任,要有肝胆,要有担当精神”。
李克强总理在去年5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出,“我在基层调研时注意到,有些地方确实出现了‘为官不为’的现象,一些政府官员抱着‘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甚至‘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的态度,敷衍了事”。
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力度不断加大,“四风”问题得到了明显遏制,机关干部作风明显好转,服务意识明显加强。
但是,在全面从严治党、从严治吏的新常态下,出现了“为官不为、为官慢为”现象。
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格外关注,切实扭转“为官不为”局面,真正让干部履行岗位职责,想干事、敢干事、会干事、干成事。
一、“为官不为”的主要表现(一)安于现状,“不想为”。
自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对领导干部的要求更严了,有些干部怕出乱子,不愿吃苦受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出现了看摊子、守位子的想法,工作推着干、看着干,不求突出只求一般。
在办公室里,听汇报、阅文件,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不够,安排指导具体工作不细,工作热情减弱,进取意识淡化。
(二)能力不足,“不会为”。
有些干部对城市建设、金融知识、结构调整、产业发展等新任务不熟悉、不学习、不钻研,导致业务知识储备不足、能力不强;安排工作抓不住要害、把不住程序,盲目行事,工作开展处处碰壁、落实不到位;工作打“擦边球”,思路不宽、办法不多、成效不佳。
(三)缺乏担当,“不敢为”。
有些干部怕工作失误、冒风险,担心踩到红线、触犯规则,关键时刻和重要工作缺乏担当精神,“掉链子”,以各种理由推卸工作;工作上怕承担责任,畏首畏尾、缩手缩脚,对部门配合完成的工作划清界限,说是“我不管”和“不是我管的范围”,一味推卸责任,配合意识差,大局观念不够。
二、“为官不为”的成因分析“为官不为”主要是“四风”问题的综合表现,认真分析其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主要表现在原动力不足和驱动力不强两个方面:(一)主观原动力不足剖析。
大力整治为官不为的几点建议

大力整治“为官不为”的几点对策建议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通过两年多时间的全面从严治党、正风肃纪,党风政风明显好转,党群干群关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但干部队伍中以往不太明显的问题也逐步暴露出来,如一些干部滋生了“为官不易”的思想,出现了不求有功但求无果过、能不做事就不做事、能少做事就少做事的“为官不为”的官僚作风。
领导干部中出现的这些“新”情况表明,从严治党的任务还相当艰巨,政治生态环境的彻底改善还有待时日,党的作风建设仍“在路上”。
“为官不为”表现在日常工作中可谓五花八门,千差万别,但其最典型的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一些领导干部能力不足,缺乏真本事、硬功夫,出现“本领恐慌”,导致工作上力不从心,“不会为”。
二是在新常态下,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力度空前加大。
驰而不息的作风建设和清风劲吹的政治生态成为少数人“为官不为”的新借口,一些干部由于长期习惯于“当官做老爷”,习惯于得“实惠”、捞“好处”,对日益扎紧的制度笼子、日益勒紧的纪律绳子感到很不适应,其结果是摊子不管,工作不推,经济上不去,矛盾不处理,甘当“太平官”,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
领导干部中弥漫的“为官不为”等思想和行为不仅浪费国家资源,延误改革和发展战略机遇,而且危害干部队伍,贻害社会,破坏政治生态环境和党与人民群众的和谐关系,损害党的形象。
尤其是在当前我省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形势下,官员不作为导致政策难落地,严重掣肘新一轮改革发展进程。
“为官不为”一旦在社会中形成气候,就会使干部群体逐渐把不作为理所当然地认为是一种“正常行为”,使得非正式的潜规则在官场大行其道,引发更多干部的不作为现象的蔓延,久而久之使得整个政治生态环境恶化变异。
下大力气整治“为官不为”是贯彻党中央提出的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从严治吏的基本要求和落实省委“三个一批”中调整退出一批不胜任、不作为干部的重要抓手,也是净化山西政治生态环境、重塑山西形象、促进富民强省的应有之义。
2015年3月,“为官不为”首次出现在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当前部分干部为官不为的原因及对策

当前部分干部为官不为的原因及对策作者:肖小华来源:《党政干部论坛》 2016年第12期“为官不为”是干部队伍建设中的一个“顽疾”,是对党、对人民、对事业的极端不负责任,严重地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损害了党的形象。
这一问题的滋生和蔓延,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
因此,治理为官不为,既要立足于教育,着眼于防范,又要完善制度,强化日常管理,以铁的制度、严的措施,多管齐下,引导和促使干部“为官有为”。
一、当前部分干部为官不为的原因分析党的十八大以来,经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洗礼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的开展及“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干部的作风有了明显的好转,但为官不为的现象仍然存在。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一)客观原因1.“程序与规则边界不清晰”容易导致干部“不敢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进一步强化了顶层设计、加大了改革力度,各项各类政策相继出台。
但具体到地方和部门,一些新体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许多领域还处于“真空”“断档”状态,办事的程序、流程与规则的边界不清晰。
一些干部觉得行动没有遵循,不是不想为,而是不知道怎么为、不敢为,担心踩到“红线”、触犯“规则”。
于是把“不出事”作为最高原则,工作中畏首畏尾、缩手缩脚。
2“. 权力配置不合理、约束不到位”容易导致干部“乱作为”一是领导干部的权力分配原则和约束机制不尽合理,如“一把手”权力过大,上级监督不及时,同级和下级监督无力度,容易导致“一言堂”问题,出现乱作为。
二是在制度执行过程中,由于制度执行主体的自由主义、好人主义、本位主义等思想的存在,致使制度执行出现偏差,从而出现乱作为、不作为等现象。
3“. 激励机制不健全”容易导致干部“不作为”一是干部考核标准表面化。
一些领导干部整天看上去忙忙碌碌,实际上没做什么事。
这种干部因表面上看是老黄牛,所以年终考核经常得优秀。
二是干部考核弹性大。
由于考核机制的主观性,导致一些善干不善说的干部与善说不善干的干部在考核结果上基本相同。
基层干部“为官不为”的具体表现、 主要危害及提升路径

基层干部“为官不为”的具体表现、主要危害及提升路径作者:郑中华来源:《重庆行政》2019年第03期2018年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庆代表團的审议。
谈到“政德”,强调领导干部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特别是严私德,就是要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
所有党员干部都要戒贪止欲、克己奉公,切实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造福于人民。
[2]2016年1月18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也指出:总的看我们的干部队伍素质不断提高、结构明显改善,但是一个突出问题是部分干部存在一定程度的“为官不为”。
“为官不为”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能力不足而“不能为”,二是动力不足而“不想为”,三是担当不足而“不敢为”,要不等不拖尽快扭转。
[2]当前部分基层干部在其位不谋其政、“为官不为”的现象还比较普遍。
一、“为官不为”的概念界定“为官不为”这一概念的提出,主要与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有着较大的关联性。
随着新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对“为官不为”的最直观解释为“当官不做事”。
在对“为官不为”概念分析过程中,我们主要采取了调查研究法,座谈的人对“为官不为”这一概念有着不同的解释。
一些干部认为,“为官不为”就是在任期间,没有为人民群众做些实事,做着得过且过的事情;还有一些干部认为,“为官不为”若是从敢于创新、积极作为来进行评判的话,为官要为的人数较少,对于基层“为官不为”,不想为、不敢为、不愿为成了官场潜规则。
针对上述研究情况,本文认为,所谓的为官不为应该分为两种情况,即广义的为官不为和狭义的为官不为。
狭义的“为官不为”是指官员在其位,不谋其政;广义的“为官不为”为干部由于自身的能力问题,不能够认真及时地履行自身的职责,这一问题包括了动因、行为、后果等三个维度。
本文对“为官不为”概念的研究,则立足于广义的为官不为概念。
二、基层干部“为官不为”的具体表现及主要危害“为官不为”在公共行政领域有哪些类型表现?这不仅是一个现实性问题,而且也是一个学术性问题。
为官不为;遇事争功诿过;不敢担当的整改目标

为官不为;遇事争功诿过;不敢担当的整改目标一、引言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无数名人因为他们的为官不为、遇事争功诿过以及不敢担当的行为而留下了耻辱的印记。
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个人的声誉,也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并立下整改目标,努力将这些不良行为改正过来。
二、为官不为的问题为官不为是一种形容官员缺乏责任心和主动性的行为。
这种情况一旦发生,不仅会影响工作效率,还会给人民群众带来很多不便和困扰。
为了解决为官不为的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建立明确的责任制:明确每个官员的职责,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对于工作不到位、推诿责任的官员进行惩处。
2.强化教育培训:加强对官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让他们明白自己的工作对社会的重要性。
3.激励机制:建立激励机制,鼓励那些有担当精神的官员,给予他们更多的机会和发展空间。
三、遇事争功诿过的问题遇事争功诿过是指官员在面临一定成就时,追求个人利益而不顾大局,甚至通过推卸责任将错误归咎于他人。
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集体利益,也会破坏团队的凝聚力和合作精神。
为了解决遇事争功诿过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建立公正评价机制:加强对官员绩效的评估,不仅注重个人贡献,也要考察团队协作和合作能力,以减少个人功利心。
2.加强沟通和协作:注重团队合作和信息的沟通共享,避免信息不对称和冲突的发生,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官员要明确正确的价值观念,注重集体利益,培养合作意识和奉献精神。
四、不敢担当的问题不敢担当是指官员在面对重要事务时胆怯、犹豫不决,不愿意承担责任并做出决策。
这种行为不仅会延误问题解决的时间,还会给社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为了解决不敢担当的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领导能力培养:提高领导干部的决策能力和承担责任的勇气,通过培训和实践经验的积累,提升他们在危急时刻的应变能力。
2.搭建合理的决策机制:建立科学的决策流程和组织机构,在重大问题上形成科学、民主、透明的决策环境。
党员干部“为官不为、懒政、怠政”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I人社天地.公共服务I GONGGONGFUWU党员干部“为官不为、懒政、怠政”问题的调查与思考□秦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人新时代,在推进“五位一体”、实现“四个 全面”战略布局和国家机构职能改 革的背景下,对党员干部的执政能 力和行政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党员干部明 确自身的责任和义务,能够认真履 行自身的岗位职责,但在少数党员 干部中也存在“为官不为、懒政、怠 政”现象。
这些“为官不为、懒政、怠 政”的党员干部工作貌似有条不紊,实则“能办不办,该办不办,拖着不 干,等等看看”;看似“无私无求”,实 则损坏人民群众的利益,败坏工作 风气,贻误事业发展。
针对“为官不 为、懒政、怠政”问题进行调查和分 析,希冀对此类问题提出建设性意 见。
_、调查的基本情况问卷设计主要围绕党员干部对 “为官不为、懒政、怠政”问题的认识 及其工作和思想状况,针对工作主 动性、积极性、创新性等问题,采 用分层抽样方法,按省市机关、区 县机关、街道、事业单位、国有企 业类别,通过实地、问卷、个别访谈、网络等方式进行随机抽取。
本 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有效 回收912份,有效回收率达91.2%。
调查对象的基本构成为:性别:男性占55.5%,女性占44.5%曰年龄院35岁及以下占20人才资源开发2018.840.9%,36~45 岁占 31.7%,46~55岁占21.1%,56岁及以上占6.3%;职级:局级及以上占5.0%,处级占23.8%,科级及以下占71.2%。
二、党员干部“为官不为、懒政、怠政’’的具体表现调查显示,党员干部“为官不为、懒政、怠政”的表现为三类:一是“慢悠悠”干部,四平八稳,宁愿不干事保证不出事,急事、难事、火烧眉毛的事面前也“凡事于我如浮云”,看不到任何紧迫感;还有的干部面对群众的诉求能慢则慢,办起事来也拖拖拉拉,急煞群众。
二是“混日子”干部,选择清闲的工作岗位,“一线岗位二线心态”,“休而未退”,有浓厚的“退休情结”;还有的干部本身心态有问题,当公务员不是为了为人民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维护人民的公共利益,而是为了体制内身份,办事好说话,出门有面子,“只图身份不图利,不贪不占也不干”,对自身的工作“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分领导干部“为官不为”:不贪不占啥也不干
2015-04-15发布
“占着位子不干事,拿着工资不出力”“不贪不占,啥也不干”“平时做敲钟和尚,遇事当甩手掌柜”……在经济增长放缓、简政放权、高压反腐背景下,部分领导干部却将其当成“为官不为”的理由,平平安安占位子、疲疲沓沓混日子,形如“政府摆设”,状如“公堂木偶”。
日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主持召开东北三省经济形势座谈会时强调,对为官不为的“庸政”“懒政”坚决追责。
分析人士指出,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各地普遍面临转型升级、稳增长挑战的背景下,整治庸政懒政现象刻不容缓。
部分干部庸政懒政典型案件扫描
在中央要求从严治党、从严治吏的背景下,部分干部出现了“为官不为”的苗头,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有所下降,不愿担当,不敢作为。
梳理各地“为官不为”的典型案例可以发现,官员的“懒庸之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有些党员干部信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只要事情不影响自己的位子,就不闻不问;遇事绕着走,能躲就躲、能推就推,主动服务意识欠缺,成为“占着位子不干事,拿着工资不出力”的“南郭先生”。
例如,河北省纪委2014年曾通报10起为官不为懒政怠政典型案件,其中一例便是该省安平县发改局因不依法履职、主动服务,致使某项目长达2年未完成核准,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
——办事拖沓,推诿扯皮。
有些党员干部办事拖拖拉拉,议而不决。
办事不分轻重缓急,含糊其辞,推诿扯皮。
例如,河北省曲阳县人社局曾因未认真履行职责,致使共111名正、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人员资格证书至2014年10月都未能办理。
——敷衍塞责,应付了事。
部分官员因工作中不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敷衍塞责,应付了事,给国家财产造成重大损失。
例如,海南省屯昌县政法委常务副书记张光维,在2011年至2013年担任县农业局局长期间,县农业局没有严格按照规定组织实施财政补贴瓜菜大棚建设项目验收工作,造成国家财政资金149.298万元被大棚项目经营户骗取。
何以染上“懒庸之疾”?
“近年来,庸政、懒政和怠政问题已经逐渐成为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个突出矛盾。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刘俊生说,部分党员干部之所以染上“懒庸之疾”,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岗位竞争“短缺”。
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方式缺乏民主性和科学性,尚未形成竞争择优的管理机制,特别是未能真正做到干部能上能下。
另一方面则由于问责“短路”,压力不大。
现有制度对于那些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隐性失职”行为,尚未实行有效问责机制。
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行政诉讼法专家马怀德认为,庸官之所以能混,懒官之所以能撑,跟目前缺乏严密严厉的懒政庸政问责机制不无关系。
纵观各类问责制度,均聚焦于公共突发事件,造成重大损失、引发社会动荡的各类事件,对由懒政庸政导致的党和政府形象受损、经济发展滞后、群众怨声载道等,缺乏有效的监督问责。
马怀德表示,由于公众对领导干部的任命、升迁乃至考核、评价缺乏实质性的监督和制约,甚至“投诉无门”,使那些没有“硬伤”的干部“没有压力、没有敬畏之心、没有危机感。
”
分析人士指出,部分官员庸政懒政现象在某种程度已经阻碍经济社会发展。
例如,中央政策已经到位,土地有了,资金批了,项目却因地方官员不作为得不到全力支持和配合,难以落到实处,或将导致地方错失发展良机。
整治庸政懒政应制度先行
分析人士认为,在各地经济转型升级、稳增长的背景下,重拳整治党员干部庸政、懒政、怠政显得尤为重要,而制度建设必不可少。
“庸政懒政的治理要制度先行,依靠制度体系的建设才能构建长效机制。
”马怀德认为,在行政程序方面,有些法律明确规定要集中处罚权和行政许可权,要“一站式服务”“一个窗口对外”“一次性告知”,用这些制度保证公务人员不至于推诿、拖延,保障相关人的利益。
在奖励制度方面,要和政绩考核、评价体系联系在一起。
如果积极履行职责,从政绩考核的角度来讲就应该是被肯定的,应该与晋升提拔挂钩。
此外,考核评价体系应该更加开放和多元,要让广大党员和社会公众的知情权、话语权、监督权能够充分落实。
重拳整治庸政懒政刻不容缓,而有些地区已经先行一步,探索经验。
例如,贵州省黔西南州实施的“不胜任现职干部召回”管理制度,规定通过绩效考核、民主评议、明察暗访、“负面清单”等,精准“定位”懒政、庸政干部并将之纳入召回行列。
国外也有一些措施值得借鉴。
如,有些国家出台国家层面的公务员职责法、公职人员道德法、公务员行为准则等法律法规,各级政府部门制定针对每个岗位的行为指南、规范手册等。
在机制上,设立专门的道德官员,进行绩效考核,鼓励媒体监督等,这些都值得借鉴。
来源:安徽先锋网
党报:在政治新生态下为官者当有“五种意识”
2015-04-15发布
在政治新生态下,从严要求的“紧箍咒”越念越紧,一些习以为常的潜规则正在被打破,一些曾经适用的“套路”已不能用或不管用。
当此之际,及时调适好为官心理,树立正确的从政观念,显得尤为重要。
概括起来说,下面这五种意识不可或缺:
第一,当官就是要莫发财,而不是奔财来。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当官发财两条道,当官就不要发财,发财就不要当官。
”权力一旦与金钱联姻,一旦让“钱”绑架了“权”,就会走形变样,走上权力寻租的不归路。
为官者不要想着法子“捞钱”“淘金”,从一开始从政就要横下一条心,把不发财作为从政之道、为官之本,彻底打消以权谋私、升官发财的思想,否则迟早要出事。
第二,当官就是要立志做大事,而不是做大官。
什么是“大事”?用孙中山先生的话讲就是“无论哪一件事,只要从头至尾彻底做成功,便是大事。
”邓小平同志当年复出时也曾说过:我这次出来工作,不是为做官,是为了做事。
现在不少人官本位意识仍然很强,整日规划自己的当官路线图,即使做事也是在做一些为自己“涂脂抹粉”的事,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做更大的官。
本着这种心态为官,最终都会因“升不上去”而心理失衡、自寻烦恼。
第三,当官就是要法大于权、法高于权,而不是以权压法、以权代法。
有的人长官意识严重,习惯于让法听命于己、听命于权,“一亩三分地”我说了算,干出很多匪夷所思的事情来。
为官者尤须养成知法、懂法、守法的习惯,养成一切在制度笼子里行使权力的习惯。
要懂得,法律法规是不可逾越的底线,敬畏法律也就是珍惜自己的从政生涯。
第四,当官就是要靠实绩实干,而不是信奉关系后门。
相信“朝中有人好做官”是官场文化的顽瘴痼疾,有的人把钱当“敲门砖”,有的大搞权色交易,有的变着花样套近乎搞“雅贿”,还有的拐弯抹角走“夫人路线”“身边人路线”,指望攀高枝、寻背景、进“圈子”,这些都是投机取巧之术。
最近一些塌方式腐败说明,甘当“门客”“门
臣”,甚至搞人身依附、结党营私、沆瀣一气,迟早有一天靠山会成为火山。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是简简单单、正正规规、清清爽爽一点好。
第五,当官就是要不舒服不自由不容易,而不是很轻松很自在很逍遥。
俗话说“无官一身轻”,只要“官帽”在头上,享清福就没可能也不可以。
习近平同志曾告诫:“我认为认认真真地当好共产党的‘官’是很辛苦的。
我也没有听到哪一个称职的领导人说过当官真舒服。
”为官意味着责任和担当,特别是在可能被“围猎”的复杂形势下,还意味着风险,需要既能吃苦又能吃亏、既能受累又能受气的胸襟、肚量和心态,更需要一种奉献精神,做不到这一点,为官就会感到憋屈、难受和尴尬。
作为党的干部,只有自己辛苦了,人民群众才会真正地舒服。
“五种意识”既是试金石,又是“火焰山”,每一个问题都是一道大坎,都是一张问卷,过得去、答得好就能平安为官、健康为官、幸福为官,就能成为一个为党争光、对民有利、于事业有益的好干部。
来源:安徽先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