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
如何让“道德与法治”学习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教案
如何让“道德与法治”学习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明白道德与法治与生活中有哪些联系2.学生结合生活,快乐学习二、教学重难点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明白道理二、教学过程1.导入生活是一切教育的初始点,同时又是一切教育的着力点。
道德法治在生活中出现,最终又体现于生活当中。
让我们想一想我们生活中有哪些需要我们发现的道德法治。
2.教学过程(1)小孩子之间时常因为一些小事就发生矛盾,但是自身又不具备解决矛盾的经验和方法。
若是有一方能主动道歉还好,否则可能一段幼年时期的友谊就此走向尽头。
伙伴间的矛盾的产生是生活中困扰学生的一个主要难题,对此老师应该给予主动的引导和帮助。
在“我的小伙伴”第二节中,应就“矛盾存在时”展开一场主题教学实践活动,这一点我在上文中也有简述。
小组内部对于矛盾的讨论同时也是学生的一场自我反思,同学们可以在对矛盾产生原因的讨论中反思自己平常做法中存在的问题,哪些行为举动可能会为日后的矛盾产生留下诱因。
这样的反思可以帮助学生养成宽容待人的意识,对于今后和他人的相处也大有裨益。
小学生的思维方式毕竟和大人不同,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让老师理解学生的处事方式和行为举动,从而为解决学生间的矛盾提供帮助。
(2)在进行“可爱的家乡”教学内容时,老师可以提前布置教学任务。
让学生以小记者的身份调研自己的家乡,可以通过询问法对家人或邻居进行采访,调查家乡这些年来的变化。
也可以查找过去的一些老照片,通过与现在家乡的照片进行对比来体会家乡的发展情况。
这样的社会调查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其对自己家乡的认同感,体会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富强。
然后,老师可以让学生对自己所调查的内容进行整理,最终以汇报演讲的方式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向同学们讲述出来。
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写作或者是画画的方式将自己的汇报内容呈现出来,最后老师将这些内容汇编成册。
在“开开心心上学”这节内容中,则可以让同学们挨个讲述自己在学校中有趣的事情,分享自己一天中学到的知识。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三条途径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三条途径一、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1. 教材和教辅资料编写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材和教辅资料是开发课程资源的重要途径。
教材编写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结合课程目标和学习内容,设计合理的课程框架和教学内容。
教辅资料包括练习册、教学辅助材料等,用以帮助学生巩固和提高课程学习成绩。
2. 多媒体和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和信息技术开发《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是提高教学效果和吸引学生注意力的重要手段。
教师可以利用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互动教学软件等技术手段,展示道德与法治的实际案例、图表资料、视频资料等,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课程内容。
3. 校本资源和网络资源学校可以利用自身的资源,如图书馆、实验室、校园环境等,开发《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
也可以借助互联网和教育网站等平台,获取和利用相关的教学资源,丰富课程内容,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
二、课程资源利用的途径1. 课堂教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的主要利用途径是课堂教学。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有针对性地利用教材、多媒体、图书馆、网络等资源,在课堂上进行教学展示和讲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2. 课外活动学校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道德与法治知识竞赛、道德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道德与法治的理解,提高道德品行和法治意识。
3. 家庭教育除了学校教育,家庭也是孩子们学习道德与法治的重要场所。
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家庭作业等形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促进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效结合,共同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
三、课程资源综合利用的途径1. 学科融合《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的综合利用应注重学科融合,将道德与法治知识与语文、数学、科学等学科知识相结合,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 校本研究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开展道德与法治的校本研究,总结和分享教学案例和资源开发经验,形成良好的资源共享机制,提高课程资源的综合利用效果。
基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与法治教育融合的思考研究
基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与法治教育融合的思考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法治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逐渐凸显。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培养学生法治观念和法治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受到了广泛关注。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需求的增加,单纯传授道德知识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融合法治教育成为了当前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我国,法治教育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践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和经验。
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如何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法治精神,如何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如何评估融合效果等。
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与法治教育的融合进行深入研究,探讨融合的方法与途径,评价融合效果,分析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字数:210】1.2 研究意义《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的重要途径。
而将法治教育与该课程融合,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更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法治观念和自律意识,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探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与法治教育的融合具有重要的意义。
融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与法治教育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融合,学生既能学习到道德规范和法治知识,提高其法治素养,同时也能培养其道德情感和法治思维能力,使其在道德和法治意识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融合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小学阶段就对道德和法治进行系统学习和深入思考,可以在学生心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具备正确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从而为其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融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与法治教育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深入研究融合的方法和途径,评价融合的效果,发现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对于提升小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培养优秀的合格公民具有重大意义。
【2000字】2. 正文2.1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特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特点包括内容贴合学生实际、注重思想教育、强调法治意识培养、融入生活实践等方面。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案:认识家庭和睦的重要性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案:认识家庭和睦的重要性认识家庭和睦的重要性一、引言家庭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环境之一。
家庭和睦是一个稳定、温暖而又和谐的家庭氛围。
实践中,我们发现家庭和睦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它对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和法治意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教案将从家庭和睦对孩子的影响、培养家庭和睦的方法以及如何通过家庭教育向孩子传递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等方面展开讨论。
二、家庭和睦的重要性1. 传递良好的价值观念家庭和睦的环境意味着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相处和互相尊重。
在这样的环境中,家长们能够向孩子传递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念,如尊重他人、诚实守信、团结友爱等。
这些价值观念将指导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法治意识。
2.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家庭和睦的环境有利于孩子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当家庭成员之间关系融洽时,孩子可以模仿父母、兄弟姐妹之间的有益行为,并在日常生活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爱整洁、守时等。
这些习惯将在他们的成长中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
三、培养家庭和睦的方法1. 以身作则家长们应该成为孩子们品德的模范。
他们的言行举止应该与家庭和谐相处的理念相符。
只有以身作则,孩子们才能从家长的行为中学到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沟通与包容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与包容是家庭和睦的基石。
家长应该积极与孩子沟通,倾听他们的心声和需求,为他们提供真诚的关怀和支持。
同时,家庭成员之间也应该相互包容,尊重彼此的差异和特点。
3. 培养团队意识家庭是一个团队,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责任和角色。
家长可以通过安排家庭活动和任务来培养孩子的团队意识,让孩子们懂得合作和分享的重要性。
这将有助于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凝聚力,进一步促进家庭和睦。
四、通过家庭教育传递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1. 创设教育场景家长可以利用家庭教育为孩子创设合适的教育场景,让孩子亲身体验道德与法治的意义。
例如,可以组织家庭会议讨论家庭规范并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让孩子们参与其中,培养他们的自我约束和责任心。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5篇)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5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5篇)篇一】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我们的,通过近年天来的培训、实践我对小学品德课在关注学生素质发展和如何实现培养目标方面取得了共识。
但是,在涉及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实施步骤、评价方式等课堂教学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的一线教师却不断遇到各种前所未有的困惑和挑战,矛盾的焦点主要表现为——新课程的理念究竟如何有效地转化为具体生动的课堂教学实践。
根据我们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践,新课程背景下的品德课教学整体上进步显著,成绩突出,但局部问题逐渐显露,特别是大多数的兼职教师,在精力和时间上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如何深化新课程改革,怎样改进自己的教学,提高德育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在此,本文就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进行了粗略的反思。
一、盲目奉行“拿来主义”,课堂教学生死搬硬套新的《品德与法治》课给德育课程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育看法、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研究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比较典型的是在教室教学实施中生搬硬套,其表现如下:2、通过培训中的一些案例和套路原本只是一种示范,如果“照葫芦画瓢”,原封不动地搬到自己的课堂上,失去了原来特定环境下的幽默与风趣。
品德课十分强调回归儿童的生活,教学一定要结合不同环境、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的学生实际。
教学的活力来自于每位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依据自己的真实体验对课堂教学的重构与创新。
二、刻意追求“师生民主”,主体主导主次不分新课程强调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体现师生民主。
可是,不少教师为了展示师生民主气氛,走向了极端,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反思和引起重视。
1、课堂上教师主导作用不突出。
教师该讲的不敢多讲,甚至对学生违反课堂纪律视而不见,惟恐侵犯了属于学生的自由空间。
有的学生上课自由过了头,坐没坐相,站没站相,想看就看,想读就读,想说就说,必要的课堂纪律维护和良好的研究惯培养被忽视了。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案-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2.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合作共赢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3. 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他们在生活中能够自觉地遵守道德和法律法规。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我们在一起第1课:我们的班级1. 让学生了解班级的基本情况,包括班级名称、班级人数、班级组成等。
2. 培养学生热爱班级、团结互助的精神,增强班级凝聚力。
第2课:我们的规则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班级规则的重要性,认识到遵守规则的必要性。
2. 培养学生自觉遵守规则、维护秩序的意识。
第二单元:家庭中的我第3课:我的家庭1. 让学生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认识到家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热爱家庭、关爱家人的情感。
第4课:家庭中的规则1. 让学生了解家庭规则的重要性,认识到遵守家庭规则的必要性。
2. 培养学生自觉遵守家庭规则、和谐相处的意识。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道德和法律法规的重要性。
2. 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道德和法律法规的具体运用。
4.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提高学生的同理心和换位思考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合作态度等。
3. 案例分析:评价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思考深度和分析能力。
4. 课后实践:评价学生在课后生活中的道德行为和法治意识。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
2. 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的课件。
3. 案例素材:选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典型案例。
4. 视频资源:用于辅助教学的视频资料。
5. 实践活动材料:用于课后实践的相关材料。
六、教学安排1. 每周一节道德与法治课,共计16课时。
2. 每个单元2课时,每节课时40分钟。
知行合一,落实《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传统文化教育——以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
2021年第17期基础教育155知行合一,落实《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传统文化教育——以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陈丽霞浙江省杭州市翠苑第二小学,浙江杭州310012摘 要: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在五年级上册专门安排了一个主题为《骄人祖先 灿烂文化》的单元,旨在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关于传统文化教学,不仅要注重书本上的知识,还应关注学生的课后践行,知行合一,真正落实传统文化教育。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传统文化教育一、知(一)品经典名句古文经典名句是《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经典名句中凝结着我国古代先贤的智慧结晶与民族精神,熟知并理解经典名句内涵有助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加强理解,深入探究传统文化的内在本质。
以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骄人祖先 灿烂文化》为例,我们可以整理出这个单元中的经典名句,方便教学。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下》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文天祥《正气歌》轻诺必寡信。
——《老子》日新之谓盛德。
——《周易·希辞上》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教师在课堂中要把握好讲课的时间和深度,既不能浪费课程资源,也不能过分解读,违背了道德与法治课堂立德树人的目标。
理解经典名句离不开反复诵读,反复诵读是理解文言文的重要方法之一。
经典名句语言精练、韵律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就会慢慢理解其中的含义并达到在生活中运用的目的。
文言文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起来有一定困难,但是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名句中的内涵会逐渐深入人心。
,每节课之前都让学生反复阅读。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起到立德树人的作用,教师不应该将文言文逐字逐句翻译,只需讲述文言文的大致意思,利用少量时间使学生了解文言文大意,不能把德育课程变成语文课。
所以要使课堂最有效率,把握好“度”是十分重要的。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意义与实践
浅议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的意义与实践摘要: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育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品德和价值观念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育的意义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是指针对小学生的道德教育课程,旨在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包括尊重他人、诚实守信、勤奋努力、团结合作、关心集体、爱护环境等。
在我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教育的基础课程之一。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通常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讨论教学、体验教学、案例教学等,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和生动有趣的案例引导学生认识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增强他们的自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同时,教师在课堂上也需要起到榜样和引导作用,通过言传身教,帮助学生理解和践行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意义道德与法治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阶段是儿童道德和法治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法治观念和行为习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不仅有助于学生自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形成,还可以培养学生尊重他人、诚实守信、勤奋努力、团结合作、关心集体、爱护环境等良好品质,从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未来发展的竞争力。
1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是培养学生品德的重要途径,通过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塑造良好的品德品质,如勤劳、诚实、友爱、守纪律等,使学生成为品德高尚的新时代好少年。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强调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情感素质和人际交往能力。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不仅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还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通过课程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尊重、理解和关心他人,培养学生与他人良好的情感交往和合作能力。
小学新编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6篇
小学新编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6篇第一篇: 小学新编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通过学习新课标我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
在教学实践中,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
从中我体会到以下几点:通过新课标的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
教师将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
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美术新课程标准》的内涵,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美术素养,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
讲授新课程应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学科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提倡启发式、讨论式、师生互动等新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美术素养的整体提高。
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为了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提供直观的教学材料,仅凭教师的语言和行为动作是无法完全达到效果的。
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能够给学生以具体形象、有声有色的情境感受,都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抽象教学形象具体化,使学生在体会、感悟中获取新知。
在实践工作中,应不断总结反思,经常撰写教学案例、教育随笔、教学心得等;并和同事们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积极探讨,总结经验。
第二篇: 小学新编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做为一名教师,在开展师德的学习活动中,我深深感到,要做一个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师,第一要义就是要有高尚的师德。
教师不仅是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和传播者,更是学生学习的榜样。
师德,是成为一个合格教师的道德底线,一个缺乏道德底线的教师是无论如何也担当不了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
良好的师德,就是要求教师必须保持对教师这个职业的一种敬畏心理。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永远是教师职业的不变准则。
自我校开展师德以来,在全体教师的努力下,狠抓师风建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注重宣传教育,取得了良好的进展。
道德与法治的家庭教育
道德与法治的家庭教育家庭是一个孩子最早接触到的社会单元,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
在家庭中,道德与法治是两个不可或缺的方面。
道德教育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而法治教育则让孩子了解并遵守社会法律规范。
本文将探讨道德与法治的家庭教育,以期提供一些指导性的建议。
一、道德教育的重要性道德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
良好的道德品质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家庭是培养孩子道德品质的第一课堂,家长应承担起教育的责任。
对于道德教育而言,以下几点是值得家长关注的重点。
首先,家庭应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
品德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表现的总和,与个人的性格、气质以及社会环境等密切相关。
家长可以通过身教和言传并重的方式,以正确的道德榜样影响孩子的言行举止,并引导他们正确的价值取向。
其次,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自律能力也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通过提前分担家务劳动,让孩子感受到责任的重要性;通过制定规则和约束,帮助孩子建立自律的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引导孩子明辨是非,培养他们的判断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最后,培养孩子正义与公平的意识也是道德教育的重点之一。
家长可以通过讲述正义的故事、分享社会公平的案例来培养孩子的公正意识,使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并理解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二、法治教育的重要性法律是社会秩序和规范的体现,它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公正的基石。
在家庭中,为孩子提供基础的法治教育,不仅有助于他们遵守法律规范,还能培养他们正确的法律意识。
以下是一些家庭可以采取的具体措施:首先,家长可以通过引导,让孩子了解基本的法律知识。
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案例入手,以孩子可以理解的语言解释和分享相关法律知识。
例如,讲解道路交通规则、尊重他人的隐私权等。
其次,家庭可以与孩子一起观看相关的法律教育内容,如法制动画片、法律教育类电视节目等。
这样的活动可以用故事和形象化的方式呈现法律概念,提高孩子对法律的认知。
“五育融合”理念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实施策略研究
“五育融合”理念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实施策略研究摘要: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小学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尤其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育。
因此,为了在小学教育中实现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目标,同时提高学生的道德和法治素养,本文将对“五育融合”理念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实施策略进行研究,策略包括教学内容的丰富多彩,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课堂氛围的营造和家校共育的合作等,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并践行新课标理念,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关键词:五育融合;小学;道德与法治引言:“五育融合”理念是当前中国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要措施,旨在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在这个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德育和智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需要与“五育融合”理念相适应,促进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的提高。
因此,研究“五育融合”理念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实施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五育融合与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关系“五育融合”理念,是中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其理论来源于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融合。
五育融合理念的提出,是在当前教育改革中,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具备全面素质的人才而必须进行的一项重要措施。
五育融合理念的实践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实践领域。
通过对国内外教育实践案例的研究,发现教育实践中实现五育融合的方式主要有三种:(1)综合课程设计:通过将不同学科的内容融合在一起,设计有机的综合课程,如“探索自然”、“生活实践”等,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2)特色教育模式:通过开设特色教育活动来实现五育融合,如体育特长班、艺术特长班、科技创新班等,以培养学生的特长和潜能。
(3)课程整合式教学:通过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不同教育内容整合在一起,开展课程整合式教学,以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能力。
而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中国基础教育中的重要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三、课程标准内容总览
中的儿童表达思想和感情以及创造活动。同时教材中留有许多方格的“对话 框”便于教师记录儿童活动中的表现及其思想变化等。教材中还有许多开放性的 问题利于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教材中还安排了许多提示 语和指导语(如
三、课程标准内容总览
:“让我们一起讨论”、“让我们一起分享”、“请你去调查”、“请你去 访问”、“请你去考察”、“请你去研究”、“请你去实践”、“请你去反思” 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教材的开放性和活动性特点。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目录
01 一、课程性质
03 参考内容
02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一、课程性质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 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二、课程基本理念
1、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1、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儿童的品德与行为习惯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课程内容应具有连 续性和系统性。设计实施的每个单元内容都综合了显现生活事件或问题、学习性 主题活动和相关的实践活动,所选择的内容都来源于儿童生活及其社会化过程中 所必须面临的发展问题组成。
5、注重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与 家庭教育的联动
5、注重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与家庭教育的联动
3、课程的人文性
3、课程的人文性
《道德与法治》课程要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 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 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这个 综合的目标不求
3、课程的人文性
人人成为“精品”,但求个个都成“正品”。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学不 但要完成知识教学、能力训练任务,还要完成道德、情感教育和人格培养的任务。 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人文因素,通过创设和渲染一种优美、智慧、富有儿童情 趣的活动情境
人教版(五四)道德与法治六年级7.3《让家更美好》教案
人教版(五四)道德与法治六年级7.3《让家更美好》教案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六年级第七课时《让家更美好》的内容,主要围绕家庭和谐、亲子关系、家庭教育等方面展开。
本节课时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家庭的重要性,学会与家人沟通,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信任,从而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
教材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家庭观念和亲情意识,对家庭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他们在家庭沟通、处理家庭矛盾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家庭素养,增强家庭和谐意识。
同时,学生对法治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需要进一步加深。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家庭的重要性,认识到家庭和谐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2.培养学生与家人沟通的能力,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信任。
3.提高学生的家庭素养,增强家庭和谐意识。
4.加深学生对法治知识的理解,提高法治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学会与家人沟通,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信任。
2.难点:培养学生家庭和谐意识,提高家庭素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与家人沟通,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信任。
2.案例分析法:分析家庭实例,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家庭和谐的重要性,提高家庭素养。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法治教育法: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提高法治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道德与法治》六年级第七课时《让家更美好》。
2.相关案例材料。
3.教学多媒体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教学多媒体设备,展示一组关于家庭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家庭的重要性。
图片内容包括幸福的家庭、家庭成员间的互动等。
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阅读并进行小组讨论。
讨论内容包括家庭成员间的沟通方式、处理家庭矛盾的方法等。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案:家庭美德教育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案:家庭美德教育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案:家庭美德教育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也是培养孩子道德与法治意识的重要场所。
家庭教育需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家庭美德,以塑造健康有礼的家庭氛围,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本篇文章将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案的角度,探讨家庭美德教育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建议和实践方法。
二、为什么重视家庭美德教育?家庭美德教育对于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与法治意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是孩子建立价值观念的根基。
通过家庭美德教育,孩子能够在温暖和谐的家庭环境中学习并实践道德准则,培养守纪律、尊重他人、乐于助人等良好品质。
此外,家庭美德教育也能帮助孩子理解和尊重法治,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
通过家庭的示范和教育,孩子能够学习到尊重和遵守法律的重要性,以及法律对社会和个人的作用。
因此,家庭美德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案中具有重要地位,需要得到教师和家长的共同重视和努力。
三、家庭美德教育的方法和建议1. 建立明确的家庭价值观家庭价值观是家庭美德教育的基础,需要家长与孩子共同商讨并制定。
可以就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诚实守信等方面进行讨论,制定一套清晰明确的家庭守则,并且以身作则地践行。
2. 注重家庭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家庭美德教育既需要理论的指导,也需要实践的锻炼。
家长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场景,引导孩子理解并实践道德准则。
比如,在处理矛盾和纠纷时,教育孩子以和平和理性的方式解决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孩子关心他人,乐于分享和帮助他人。
3. 鼓励孩子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可以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家长可以带领孩子参与志愿服务、慈善捐款、环境保护等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到帮助他人和社会的乐趣和意义。
4. 搭建家庭互动平台家庭互动平台可以为家庭成员提供交流和互动的机会。
可以订立一些家庭规章制度,如每周组织家庭成员开展亲子游戏、家庭团结活动等,增强家庭凝聚力和感情认同。
学生思政教育如何做好课堂与实践的融合
2021年第04期102基础教育学生思政教育如何做好课堂与实践的融合程秋萍一、当前小学思政教育现状分析素质教育的推进倡导各个学科教学活动要达成三维培养目标,即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小学道德和法治任课教师既需要关注学生对基本道德与法治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也要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实践活动。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多习惯于对学生单纯地进行理论灌输,忽视了学生实践参与的需要,导致学生对所学理论难以深入的理解,思维层次得不到提升。
小学生本身因为其年龄小,不具备足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而在学习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时存在诸多阻碍,基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成长特点教师必然要将理论和实践统一,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和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设计,采用更多富有新意的教学方法为道德与法治课堂注入活力,提高学生学习成效,深化学生认知,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治观念,树立健康的思想,成为一个人格健全、品德高尚的人。
二、小学生思政教育中如何做好课堂与实践的融合(一)融入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参与道德与法治学科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教材中的很多内容都反映出了青少年学习和生活中的一些现实问题,为使这些素材的价值充分展现出来,教师就要创新自身教学方式,考虑到学生的需要,融入生活情境,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知识理论深入探究的兴趣,发散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其获得自己的认识,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展现,教学效果也会更好。
例如,在二年级第三单元第11课《大家排好队》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和学生展开谈话:同学们都知道生活中有哪些场合需要排队吗?为什么要排队?不排队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学生纷纷展开讨论。
教师再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创设一些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比如等公交车、到食堂打饭、到医院看病等。
为了强化学生的参与感,教师还可以制造一些“冲突”,比如教师在学生有序排队时,充当插队者突然插进队伍,看一看学生的反应,然后观察学生是怎么处理这一情况的。
家校共育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分析
家校共育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分析作者:王东华来源:《家长》2024年第06期小学阶段是学生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学习道德与法治对学生而言有着重要作用。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对学生开展德育的主要形式,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教师需要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式。
因此,本文以“家校共育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分析”为题,从家校共育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意义;优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意义;以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的问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家校共育的影响因素分析;家校共育理念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开展的有效策略等五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期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质量和育人质量。
一、家校共育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意义对于小学生而言,家庭、学校是其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近年来,家校共育成为教育界一项重点研究课题。
家校共育是指家庭和学校共同合作、共同承担培养学生的责任和义务。
在小学阶段,家庭和学校在学生的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和法律意识的重要内容之一。
家校共育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家庭是孩子最初的社会环境,家庭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对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有着重要影响。
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行为习惯与价值观的形成,因此,通过家校共育可以有效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和法律意识。
(二)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质量学校是学生的第二家园,是道德与法治教育的主要实施场所。
学校教师通过专业的教学方法和系统的课程设置,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和发展阶段,有针对性地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而家长可以通过学校了解学生在校表现,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形成家校共同努力的良好教育氛围。
(三)提供多元化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资源家校共育能够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道德与法治教育资源,在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下,通过组织丰富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中体验和感受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
浅析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家庭教育的影响
浅析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家庭教育的影响摘要;家庭是帮助孩子树立正确道德观念最重要的基础环境,对孩子未来的发展也起到了直观重要的作用。
正因如此,家庭教育也逐渐的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尤其是在教育领域与家庭教育有着最为密切的联系,学校也是孩子接触教育的第二场所。
其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是培养学生是非观念和价值观的重要学科,也是落实道德教育,实现教书育人与立德树人的重要措施,是我们不可忽视的内容,对家庭教育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同时,家庭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观念的培育路上也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以及教育方法,可以有助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顺利开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
因此,本文就小学《道德与法治》对家庭教育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家庭教育;措施一、小学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的方方面面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革。
现如今很多家长都是出现了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教育理念还是停留在应试教育理念上,一味的在周末给他们安排各种辅导班,想方设法的就是想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在德育教育方面缺乏重视,也更多的认为保证孩子衣食无忧就可以,对于孩子各方面的教育,由学校和教师来负责就行,自己并不需要担心。
其次,就是现在很多孩子都是有爷爷奶奶进行照顾,孩子缺乏与父母的情感沟通,使得亲子关系比较疏远,让孩子在情感上无法满足,这严重的影响了他们心理健康成长以及人格塑造方面的培养。
同时,很明显的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各方面的生活水平也在提高,不仅有着明显的排他性和片面性的思想,还出现了一些虚荣以及攀比等错误观念,也就是“巨婴”“攀比”的现象。
而家长因为没有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及时的进行纠正,反而什么都是满足他们的要去,导致孩子形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对他们的价值观念形成了不利的导向。
为此,教师可以通过小学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发挥出它的优势,改变这样的局面,有效的弥补家庭教育中的不足之处。
小学道德与法治家校联合育人效果
小学道德与法治家校联合育人效果发布时间:2022-09-18T17:40:31.702Z 来源:《中国教师》2022年9月作者:阿屯古丽•亚森[导读] 小学阶段是帮助儿童确定正确世界观价值观和思想观的关键时期,所以在小学教学中,有效使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内容,将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变,使教师的主导地位变为学生的引导者,让学生可以积极的参与到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通过全新的教育模式,使家庭与学校之间完成合作父母,在孩子的教育方面也起到极大的作用,全面保证道德与法治所要传授的内容可以在学校与家庭的环境中全面开展。
结合家校联合的内容开展全面的育人教学工作,推动小学教学工作质量的合理提高。
阿屯古丽•亚森和田市第五小学摘要: 小学阶段是帮助儿童确定正确世界观价值观和思想观的关键时期,所以在小学教学中,有效使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内容,将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变,使教师的主导地位变为学生的引导者,让学生可以积极的参与到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通过全新的教育模式,使家庭与学校之间完成合作父母,在孩子的教育方面也起到极大的作用,全面保证道德与法治所要传授的内容可以在学校与家庭的环境中全面开展。
结合家校联合的内容开展全面的育人教学工作,推动小学教学工作质量的合理提高。
关键词: 小学道德与法治;家庭与学校的合作;方法和策略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22)9-013-01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中,学校以家庭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对于学生的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家长过度关注学生的学校教育,忽视了对于学生的家庭教育。
部分学生家长更是认为将学生交到学校之后,其就可以完全放任自由。
因此导致。
家庭教育存在较为严重的缺失情况,所以在当前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更好完成家校联合,以此起到充分的育人效果保证,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进行全面的研究,使其可以符合现代化的教育要求,推动教学工作的质量得到提升。
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有效融合——写在“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之际
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有效融合——写在“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之际发布时间:2021-03-08T11:11:52.26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7期作者:杨俊[导读] 道德与法治,是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正确的思想品质和道德精神的一种思想引导的概念杨俊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卯家湾九年一贯制学校 657100摘要:道德与法治,是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正确的思想品质和道德精神的一种思想引导的概念。
相较于原来将道德和法治分开的概念,道德与法治的一体化、有效融合更加突出了对于人才培养的综合性和全面性。
本文将就道德与法治的有效融合层面展开进行一定的阐述。
关键词:道德;法制;教育;融合一、现阶段道德与法治的教育现状1、道德与法治的相互割裂现阶段仍然存在着道德和法治课程的分割现象,老师在教学时只对学生进行道德知识的讲解,很少涉及到相关法治的内容。
或者对学生教育一些法治的知识,而很少涉及到道德上的内容。
在现在社会发展越来越多元化的今天,法治和道德已经逐渐的呈现出一个大主体的现象。
道德和法治已经呈现出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趋势。
因此,道德与法治才慢慢作为一个整体出现,并且在学校形成了一种新的综合性课程。
它培养的目的是教育学生在道德和法治上综合性的成长,让学生的综合能力有所提升。
2、教学方法固化在实际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使用一成不变的教案和方法仿佛已经成为了老师们心照不宣的约定,一旦在第一次的教学过程中完成过相应的教案与教学方法,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就会反复使用,“流水的学生,铁打的教案”。
除此之外,由于教学方式的样板化和固定化,因此老师在教授过程中运用过的方式方法会一直使用,追求最简单最直接的“知识灌输”的方法,不主动思考如何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能够获得思维上的提升,单纯的进行知识的教授,虽然在短时期内可能具有明显的效果,应付考试已经足够,但是从长期看,这种总教法弊是远远大于利的,不利于学生长期的发展。
3、缺乏互动性没有了互动,对于老师而言,教什么人都是一样的,对于学生而言,没有了互动,跟谁学都是一样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
摘要:在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承载的育人功能比较突出,除了向学生渗透基础的文化知识,同时在德育方面所呈现的支撑作用也比较显著。
在开展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本着家校融合的原则,将教学工作与家庭教育进行有效的融合。
从而保证所构建的活动体系更加全面,为学生拓展更加丰富广泛的自主学习和体验空间。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家庭教育;结合
前言:家校合作是全新的育人思想,具体指在新时期的教育领域加强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有效合作,构建教育共同体,通过双方之间的有效配合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在家长教育的有效干预下,规范学生的学习品格,提高整体的学习效能。
因此在小学阶段,为了保证道德与法治所呈现的授课效果更加突出,教师需要加强家校合作思想的贯彻,并以此为依据对具体的活动举措进行合理规划与创新。
一、从书本教学走向家庭生活
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生活化特征比较突出的学科,与现实生活之间所存在的关联是比较密切的。
在开展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针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合理的讲解与渗透,还需要注重家庭素材的拓展与开发。
将现实生活中的家庭生活作为具体的教育资源,合理的渗透到课堂上。
然后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常识以及来自家长的教育和引导,就具体的内涵进行深入的分析。
在四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少让父母为我操心》这一内容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则可以围绕教材中所包含的重要知识和思想观念,搜集家庭生活中的素材。
将学生与家长中的矛盾,如小学生瞒着父母去同学家玩,很晚还没有回家,就学生这一行为进行分析。
在课堂上将其作为案例,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认知和日常生活表现进行分析,分别站在自己和家长的角度对这件事情发表看法。
二、从学习认知走向家庭行动
在进行道德与法治课堂讲授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加强教育活动形式的进一步拓展。
在常规课堂讲授的同时,需要积极贯彻家校合作的思想理念[1]。
组织趣味性的亲子实践体验活动,让学生和家长围绕特定的主题完成相关的实践任务。
在整个过程中,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常识基础,同时也能够增进亲子之间的情感,从而实现和谐家庭环境的有效构建。
在《这些事我来做》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则可以布置具体的实践任务。
设置“我帮妈妈做家务”实践主题,引导学生在家庭生活中,主动帮妈妈分档家务,如倒垃圾、扫地、擦地、刷碗,让学生通过生活实践体验,第二节课进行集体反馈帮助妈妈的劳动情况,形成良好的劳动意识,并在劳动中体会妈妈的辛苦,在今后更加懂得体谅母亲。
三、从封闭课堂走向家庭开放
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活动领域,作为教师需要在新时期的教育背景下积极的更新教育思想。
对具体的教育活动进行合理规划与调整,从而保证所构建的课堂更加开放自由,所呈现的效果也更加突出。
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与家长进行有效配合,将这一课程的教育范围和空间拓展到家庭环境内。
让家长在平时的生活中,根据道德与法治的课程目标和主题,给予学生一定的教育和指导。
在针对《健康看电视》这一内容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则可以引导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发挥好自身的育人功能。
通过设置趣味的转盘游戏,如用钥匙和纸壳制作
简易转盘,让学生通过转盘操作决定看电视的时长,家长设置为10,20,30分钟等,让学生拥有选择空间,并以此来规范其在看电视方面的态度和行为表现;针对学
生优秀表现,如提前完成作业,或者测试表现良好,则可以适当奖励增加时长;
也可以给孩子布置一些简单的阅读背诵任务,如:背两首课外古诗可以增加十分
钟看电视的时间,阅读一个章节的课外有益书籍增加看电视的时间等,但是要在
健康的前提下,避免学生产生负面的情绪。
不仅如此,作为家长需要以身作则,在自身的道德思想和法治意识方面进行
规范。
并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学生一定的思想引领[2]。
例如,在针对“低碳生活每
一天”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则可以引导家长就自身的节能、环保思想意识进行有效渗透。
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环保观和节能观,从而实现和谐社会的有效建设。
四、从教学活动走向家庭沟通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作为教师需要在注重基础知识渗透的
同时,还需要在家校合作思想的支撑下,与家长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
了解学生
的真实成长环境以及家庭的结构关系,然后对具体的教育目标进行明确。
通过与
家长沟通合作,合理的制定教育方案,为学生提供个性化、针对性的教育管理。
在针对《主动拒绝烟酒与毒品》一课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则可以通过与家长
的沟通了解平时的吸烟情况。
然后,判断学生的成长环境和在心理方面的具体认
知[3]。
然后,借助微课制作短视频,宣传烟酒与毒品的危害,组织家长和孩子共
同观察视频,并在思想上形成认知.组织家长和孩子通过拍摄抖音视频的方式,对
杜绝烟酒和毒品进行宣传和推广。
结论:依前所述,在小学阶段开展道德与法治课堂授课的过程中,教师需要
积极践行家校合作的思想理念,对具体的活动体系进行优化设置和完善。
让家长
积极的参与到学生的课程教学管理和行为规范当中,并对具体的教育活动和开展
空间进行拓展。
从而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体验,加深对基础文化内涵的理解和
感悟。
参考文献:
[1]李万鹏.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名师在线,2020(16):37-38.
[2]张桃莉.以人为本,提升思想道德修养——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存在的
问题与策略[J].黑河教育,2020(05):58-59.
[3]高放.生活化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教书育人,2020(1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