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太极拳心得-马虹
谈马虹先生的太极拳工匠精神
![谈马虹先生的太极拳工匠精神](https://img.taocdn.com/s3/m/5fd20837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268fd19.png)
谈马虹先生的太极拳工匠精神作者:原福全来源:《少林与太极》2024年第03期我和马老师有过20多年的交往,深深地感到,他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我曾提出,要继承和弘扬马虹精神。
这是我多年在太极拳界广泛接触各流派、各层次的群人、群事后的有感而发。
是面对太极拳发展的现状和对未来发展思考后所提出的一个问题。
我想,这不仅是对陈氏太极拳马虹老师这支队伍,而且对太极拳界的朋友、对太极拳的发展,都有着一定启迪意义,起码,可以激活大家对一些问题深层次的思考。
有人可能认为,这是不是有个人崇拜之嫌,我不这样认为。
相反,我认为,当下社会,缺乏的是对楷模人物和英雄人物的崇拜精神。
一个团体、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需要有对楷模人物和英雄人物的崇拜精神,这是一种道德文化的传承。
没有对英雄人物和模范人物乃至领袖人物的崇拜,倒是一种悲哀的现象。
当然,这种崇拜,应是崇拜者由衷地、发自内心的敬仰之心的表达,被崇拜者应是人生的楷模,应是一位有重大贡献而受人尊敬的高尚道德的承载者。
自从提出马虹精神后,其重要内容是什么?大家都在认真挖掘和总结并分别做了阐述。
石家庄牛俊杰老师总结:马虹精神的首要之点是做人;马虹精神的核心理念是把人生的坐标定格在高标准上;马虹精神的特征就是不断超越自我,为而不争;马虹精神的魅力在于它的谦敬品质和仁爱精神。
承德市项争鸣老师将马虹精神总结为10条:忠于祖国、忠于人民;诚信宽容、仁爱和谐;严于律己、谦虚谨慎;修身立德、孝亲尊师;克勤克俭、治家治业;严谨治学、专一持恒;知足常乐、为而不争;勤奋耕耘、超越自我;无私奉献、鞠躬尽瘁;感召后人、造福人类。
杨合发等人将马虹精神概括总结为“忠诚继承,热忱传播”,等等,总之,大家都在总结,并在总结中接受教育。
我感到,综合和提炼得都很好。
如今,太极拳界知名人物多如繁星,但能够久日生辉而光亮不衰的不多。
我认为,马老师应是太极拳众多之星中比较光亮的一顆。
他去世后,人们还深深地怀念他,这是难能可贵的。
马虹陈式太极拳的教学
![马虹陈式太极拳的教学](https://img.taocdn.com/s3/m/577905d0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67.png)
马虹陈式太极拳的教学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经济的发展,太极拳已成为一种文化载体和经济发展的桥梁,那么太极拳的教学也收到越来越多重视的,下面就和店铺一起来看看吧!马虹陈式太极拳教学学太极拳须有恒心学习太极拳需要你长期的坚持与练习,从来就没有什么诀窍或者捷径可以利用。
学习太极拳,需要不间断的进行拳法套路的练习,同时还要永不止步的进行太极拳理论的研究。
学习太极拳的人很多,但是真正练好,练出水平的确很少,就是因为绝大多数的人很难坚持对于太极拳的练习。
所以在太极拳的学习中,最重要的就是必须要有恒心。
马虹陈氏太极拳如何练“意”马虹陈氏太极拳无论盘架子还是推手,在用意方面都十分精细。
在练习时,首先要摒除杂念、神态自然,用意不用力,使内气充实。
继而再将内在的精神贯注到每个细小的外表动作之中,虚实开合全凭意气转换,做到空松圆活、旋转自如,待体柔气顺后,以意行气、以气运身,同时每一动作都要逐势逐动究其攻防实战之意。
发劲时心静意专、沉着松净,才能放得远,体现出方法明确,运行合度,不多动、妄动,无过之、无不及。
拳诀所说的“神为主帅,身为驱使”就是这个意思。
此外,在练意过程中,要注意避免三种倾向:着意、着想、执着。
因为练意的诀窍在“轻”。
而这三种倾向均是用意过重的表现。
正确的应是若有意、若无意,勿忘勿助。
用意太过便为用力。
至于意、力之间如何掌握,要多多体会。
古人说:不可用心、不可无意,用心则着想,无意则顽空,有意无意为功夫。
初学太极拳的人,很容易忽视这个“用意”的要求,经过长期锻炼,动作熟练以后,就可意动身随,手到劲发,意念自然地与动作密切配合。
马虹陈氏太极拳如何练“气”马虹陈氏太极拳是内外兼练的拳术。
其内功主要特点在于调整呼吸,气沉丹田。
通过丹田内转发出来的气运化于四肢百骸,达于四梢,再返回丹田,来达到完整一气的。
只要能气沉丹田,把四梢劲练好,何有虚而不实,头而乃虚之弊乎!所谓“气沉丹田”的方法,是用逆腹式呼吸,吸气时小腹内收,提肛缩肾;呼气时小腹自然放松隆起。
梢领中随根节摧 丹田带动是真髓
![梢领中随根节摧 丹田带动是真髓](https://img.taocdn.com/s3/m/e4ab39a39b89680203d82573.png)
梢领中随根节摧丹田带动是真髓——浅谈传统陈氏太极拳基础功夫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是我国特有的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
它的内涵极其丰富,既是融健身养生、技击护身,艺术欣赏于一体的中国功夫,又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载体,可谓理精法密,博大精深。
它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和重视。
谈到功夫,多数拳友学会套路后,遇到的一个共性问题,就是如何练才能提高拳艺水平,进而练出太极功夫。
根据本人20多年来跟随马虹老师学拳、练拳、教拳的体会,感到修练太极功夫要像学书法、学声乐、学技艺那样,从基本功练起。
马虹老师讲过:“拳架是太极拳全部功夫的基础”,他还讲:“什么是基础?基础一般指建筑物的根基,即足够的底面积和足够的埋置深度。
”“也就是说,太极拳能不能发挥其养生、技击和艺术三大功能,究其根本,集中体现于拳架基础的深度和广度如何。
”修炼传统陈氏太极拳的基础功夫,如何在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我的体会是:要在明拳理、知拳法的前提下,在下、中、上三盘的细节上下功夫。
一是下盘的培根壮腿筑根基功夫。
其中包括:培根筑基功夫、轻沉兼备功夫、腿部缠丝功夫。
二是中盘的虚胸实腹壮腰脊功夫。
其中包括:身法中正功夫、肩胯松沉功夫、丹田内转功夫。
三是上盘的开合对称得和谐功夫。
其中包括:基本技法功夫、开合缠丝功夫、对称和谐功夫。
下面我们把下、中、上三盘三个方面锻炼的具体内容分述如下:一、培根壮腿筑根基下盘,是指腰胯以下的两腿两脚,拳家把它分为三节,胯为根节,膝为中节,脚为梢节。
打拳时对下盘三节都有明确的要求,各有各的规矩,各有各的功用。
练好下盘就像盖高楼,起着打桩筑基的作用。
所以,学拳时,先要慢慢的“盘架子”,我们常说:“静心慢练是活桩”,这种活桩的练法,对于增强腿脚上的承重能力和耐力非常重要。
所以,下盘锻炼的重点是:1、培根筑基功夫:“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修练太极拳始于培根,脚是人体的立身之本,在正常情况下,体重的50%的力作用在脚跟,25%作用大拇趾,25%作用在小趾,如果不是平底鞋,体重的力作用在脚上就不一样了,所以,练拳要穿平底鞋为好。
阴阳相济论马虹太极拳精论
![阴阳相济论马虹太极拳精论](https://img.taocdn.com/s3/m/c8614e07be23482fb5da4c13.png)
阴阳相济论——关于陈式太极拳的十大关系(截选)“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太极拳的全部拳理拳法,统而言之,一阴一阳而已。
打好这套拳的关键,即在于如何把握住这一系列的阴阳(互济、交济、互根、互孕、对称、平衡等)之间的微妙关系。
(一)上下关系上下关系,主要体现轻沉兼备的拳理,即逢上必下,逢下必上;有上有下,有升有沉;升中有沉,沉中有升。
从整体上把握,只要有上升的部位,必然有下沉的部位,绝对不许升皆升,沉皆沉,一切都是为了稳定重心,维护平衡。
打拳的整个过程中,时刻都要注意,上有虚领顶劲,下有气沉丹田和五趾抓地。
即便是非常细微的动作,也要坚持轻沉兼备,如许多扬指坐腕(舒指塌腕)动作中,也是要求有轻有沉,有上有下;手指上扬,掌跟下塌。
打拳切忌有上无下(飘),有下无上(失去领劲)等病。
时刻注意做到上盘轻灵,下盘沉稳;四肢轻灵,腰下沉等等规律的要求。
(二)内外关系首先要求内外一体的整体劲。
其中最重要的又是内动带外动,即内不动,外不动;腰不动,手不发;大小动作均要求丹田带动。
其次是要求做到呼吸与动作相济,内呼吸(丹田)与外呼吸(肺部)相济,做到内气、内劲与外形动作相协调,顺遂,内气的周天开合与肢体的动作开合要一致,陈式太极拳则是既重意又重形,要求形神兼备,要求意、气、力、精、气、神高度统一。
太极拳应该把肌体锻炼与性格、气质修炼统一起来,使身心得到全面锻炼。
因此,打拳时还要注意眼神所向,注重意念力的培养,使精、气、神完美统一。
(三)左右关系打拳过程中要使自己身体象一台秤,随时保持左右平衡。
其方法就是“左发右塌,右发左塌”,“沉左臀翻右臀,沉右臀翻左臀”。
凡是右手臂发下沉采劲时,则重心必须偏左;左手臂发下沉采劲时,则重心必偏右。
不论向左向右运劲、发劲、都要保证不失中,保持中盘中正安舒,维护“大本营”的稳定。
象下棋一样,老帅不能轻易离位,因此,左右手常常是有一只在中线(胸前、腹前、眼前,或两膝前中线),就是为了不失中。
再次,发劲时还有左右一体之要求,即右拳向右前发劲,左拳(肘)必然向左后称劲,这时开胸合背,左称之劲通过脊背传导至右拳,使左右在螺旋中发劲整体若一(如“掩手肱捶”动作五)。
忠诚继承热忱传播——我练陈式太极拳
![忠诚继承热忱传播——我练陈式太极拳](https://img.taocdn.com/s3/m/c3733a1a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f0.png)
34武缘马虹大师逝世4周年了,我在深深怀念师爷之际,也思考着自己学拳练拳的过程,希望从中获得新进步。
一、规范拳架 快出功夫太极拳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世界武术的明珠。
目前全球习练太极拳者达4亿人之多,但能练成太极功夫者有多少呢?陈式太极拳吸收武术众家之长,结合中医理论、导引吐纳之术等融合而成,其特有的刚柔相济、快慢相间、螺旋缠绕、蓄发并用、沾连黏随、周身一家、松活弹抖都在规范的拳架中。
功夫的增长就从规范的拳架的日夜习练中得来。
忠诚继承 热忱传播——我练陈式太极拳文/朱山立 周浪马虹老师的遗训是:“忠诚继承,精研力践,热忱传播,造福人民。
”忠诚继承当然要求忠于规范的陈式太极拳标准,绝不是动作不到位或一知半解。
马老师说:“太极拳的基础是什么?根据我几十年的体悟,太极拳的全部功夫的基础是拳架,也就是说,太极拳能不能发挥其养生、技击和艺术三大功能,根本体现在于拳架基础的深度和广度如何。
它之所以能使人身心全面得到健康,健脑嫩肤,就在于通过如滔滔大河的连贯复杂的套路动作、顺逆缠丝、丹田内转、快慢相间、节节贯串、松活弹抖而发挥功能。
”陈照奎老师说:“陈式太极拳是一种高级拳术,博大精深。
要把太极拳练到身上,完全掌握,非几十年不可。
学头趟架子,用半年时间可以了。
但改起来,几年也未必能改好。
”“标准拳架的六项指标:规矩的外形、完整的内劲、鲜明的技法、厚实的功力、太极拳的神韵、处处合拳理。
”规矩的外形,要经过很多次的纠正才能做到。
陈式太极拳的动作实在太多了,一路拳700多个动作,每个动作都不是摆设。
如果能真正掌握住一个动作,反复演练这一个动作就能养生、健身与技击,况且700个动作都要精心掌握,那当然不是学几遍就能掌握的。
马老师要求的“忠诚继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认为,认真刻苦地学,第一次最多可以学会粗略的外形,时间可能需要半年多。
经过一段时间、足够数量的练习,动作熟练了,并且自己还不断琢磨、自我纠正,感觉学会了,这时就要进行第二遍学习。
陈氏太极拳怎样放松
![陈氏太极拳怎样放松](https://img.taocdn.com/s3/m/6c97611c10a6f524ccbf8584.png)
从以上两位陈氏太极拳传人的讲述中,我们可以领悟出放松的主要环节所在.所以,我们要解决放松的问题,首先要在松肩、松胯和锻炼胸腰运化上下功夫.而胸部开合灵活的关键又在于松肩:腰部折叠运化的关键又在于松胯.抓住了这个主要矛盾,其它矛盾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四曰松活。松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各个关节轴的旷量松活,一是以丹田为核心带动肢节顺逆缠绕之柔韧性的活.关键在于通过打拳,特别是通过缠丝劲的锻炼,不断增强关节的松活、韧带的柔韧和肌肉的弹性.从而做到“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使周身各个环节都能随心所欲地达到园活、灵敏、滑润,变化轻快,使各个有轴的关节,旷量不断加大,可以向四面八方自由地转动,以保证发劲时节节畅通,极快地把周身之力调整集中到施力点上去.
董英杰先生把功力训练与放松的关系比喻于搞事业的本钱与经营技巧之间的关系,可谓妙极.这里我再举个例子说说放松与力量的关系.例如儿童们喜欢玩的蹦蹦床.孩子们跳上跳下,跳劲越大腾空越高,这主要是靠那弹簧床的弹力.如果此种床只有松柔而没有强大的弹力,孩子们跣下去则起不来.而且这种弹力小了也起不来,床太硬了更起不来.太极劲,就是这种松柔与弹性力的统一,即所谓刚柔相济.也就是拳论讲的“引进落空合即出”,“引进落空”即靠松柔缠绕之劲,“合即出”,即靠这种在松柔基础上发放出来
太极拳,是一种顺其人体的自然状态、其自然规律,而引发其自然之力的一项体育运动.它是通过一种特殊的整体修炼过程,去调整和强化人体本能、开拓人体潜能,而使人的身心两个方面,都达到高层次的平衡和自由.因此,太极拳的整个运动过程,必然是在大脑(司令部)的统一指挥下,使全身肌肉、韧带、骨酪以及各个脏器,都能随从意念的需要,而达到既协调又有序,既迅速又灵活,既松柔,又有弹力地“屈伸开合任自由”的一种理想境界.也就是说,通过太极拳的锻炼,使整个人体在意念导引下,做到“一声令下,百体皆依”,随心所欲地发放人体的能量.一句话,也就是使大脑信号与肌体动作同步化.从技击角度讲,即通过锻炼,在应敌时能随从意念的需要,以丹田为核心,迅速调动全身内力,集中到一个施力点上.为此,必须使全身随时都处于一种处处松开,节节松开,像婴儿一样,恢复人体的自然状态,如此才便于周身力量的迅速集中,和快速发放.象那松软的鞭子一样,在未抽打之前,它是那样的柔软,一旦抽打出去,那种挨到何处何处击的强而有力的刚柔劲,是很难想像的.
一代陈式太极拳大师马虹先生
![一代陈式太极拳大师马虹先生](https://img.taocdn.com/s3/m/56004ee0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03.png)
一代陈式太极拳大师马虹先生他因为痴迷陈氏太极拳,曾在三十多年前费尽周折"走后门"借了一部陈鑫公著的《陈氏太极拳图说》。
由于当时(1970年)的历史条件,复印机还离我们很遥远,他硬是花了一个冬季的时间,又是在今天人们听来尚感稀奇的名词“劳动改造”之余暇,每个数九寒天的夜晚,顶着一天的劳累困乏,极其艰苦的、一个字一个字的工整抄录,最终把20多万字、几百张图形、四卷线装的《陈氏太极拳图说》全部“复制”一遍。
至今马虹先生依然保存着这份他付出了千辛万苦、得之不易的“手抄本”。
他大概是由衷地敬佩陈鑫公,因此而把陈老夫子在《陈氏太极拳图说》中一段感人肺腑的"夫子自道"引到他出版的一本"拳书"中:"愚今者,年逾七旬,衰惫日甚。
既恐时序迁流,迫不及待;又恐分门别户,失兹真传。
不得已,于课读余暇,急力显微阐幽,以明先人教授。
粗精细陈,不敢自秘。
自光绪戊申,十有三年,而后书始成。
又强振精神,急书于简,虽六月盛暑,不敢懈也……"其实,陈鑫的这段文字,亦可作为今日马虹先生之写照。
一位已七十六岁的老人,每天黎明时分,都是朝霞与太极相辉映,苦练不辍,无论是春夏秋冬都没有停止过。
他对于陈氏太极拳,不仅是著书立说,广为传播,而且也身体力行,传功授法,打拳教拳,一如陈鑫"不敢懈也"!年轻时的马虹,为追求正宗太极拳术,慕陈氏太极拳第十八世传人陈照奎先生之名,遂赴北京,叩开了这位来自陈家沟的太极宗师之门。
那时,陈照奎先生也倍遭迫害,不敢公开教拳,躲在北京东郊一个非常偏僻的小树林里带学生,那儿距马虹住的旅馆有十几里路程。
回忆当年情景,老人仍记忆犹新,"那时,老师打起拳来,潇洒自如,气意绵绵,神凝劲缠。
有时如行云流水,有时如卧虎腾龙,有时如平沙落雁,有时如深山大泽出神入化,令人叹为观止。
"为了学到这套拳,马虹每天清晨四点钟起床,步行准时到场,脚上打了血泡,走路一拐一拐地也从不缺课。
马虹:关于胸腰折叠(二)
![马虹:关于胸腰折叠(二)](https://img.taocdn.com/s3/m/e2d5d90e6c175f0e7cd13772.png)
马虹:关于胸腰折叠(二)二、胸腰折叠的运动规律根据上述胸部位的生理机制和运动特征,结合先师陈照奎先生的教导,和多年来我的体会,所谓“胸腰折叠”,至少应该包涵以下五种折叠方式:(一)胸背开合。
陈式太极拳要求胸开背合,背开胸含。
陈式太极拳从来不讲“拔背”,只讲胸背的开合运化。
而且要求在螺旋中开,螺旋中合。
开左胸即向左旋转,开右胸即向右旋转。
例如六封四闭动作五和动作六,动作五挑肘开左胸,胸腰向左旋转;动作六则含胸推掌。
胸开则背合,胸含则背开,阴阳互为其根。
(又如高探马动作四、五之胸背变化,亦同此理。
)(二)左右折叠(左右旋转)。
又谓横向折叠。
即胸腰左右旋转变化。
太极拳运动,往往是欲左先右、欲右先左,逢左必右、逢右必左。
一引一进、一化一打,交替运动。
如懒扎衣动作四,胸腰向左旋转,走右劲;动作五,则又向右旋转,走横劲;动作六,再向左旋转,走右手下塌外碾劲,开左胸、重心移偏左。
又如第二金刚捣碓,丹田带动,双手先向上,再向右,再向左发。
胸腰随之先左、后右、再左旋转。
都是一左一右,一右一左的胸腰在往复旋转中走折叠劲。
读者注意:此时从正面看,胸向右转时,从背后看,则腰背部向左侧转。
前面向左旋转时,背则向右转。
这又是一组前后左右阴阳相济的运化。
(三)前后折叠(里鹦前发)。
如二路拳(炮捶)的左冲右冲式,先是后坐,双拳走下弧、里弧线向里鹦劲(含胸塌腰),然后再向前开胸抖腰(丹田),双拳走上弧线发冲劲。
一鹦一放、一后一前,形成前后折叠劲。
又如三换掌、连环炮、裹鞭炮等,都是这种鹦放劲。
(四)上下折叠。
类似链条、弹簧式的屈伸劲。
例如指裆捶动作二至三,上下折叠三次:先向右下走下弧线的劲(也是引化来劲),再向左上走弧线发劲。
然后再向右下(引),再向左上发劲,之后,再右转,左转,向前下发劲。
又如当头炮,双臂(拳)先向上引劲,然后再向里下走下采劲收回,向前略上发劲。
又如双震脚,我双手先向下按,敌人向上反抗,我再向上托;敌人下沉,我再向下拍击,一下一上,一上一下,折叠变化,都是因敌变化而发。
马虹
![马虹](https://img.taocdn.com/s3/m/9038d67c5acfa1c7aa00cc7f.png)
太极名家马虹(从一代文人到太极高手)08-09-25 11:53 发表于:《南京陈式太极陈有芹拳友俱乐部》分类:未分类马虹(1927--),原名郭毓,河北深州市前磨头镇人。
陈式太极拳第11代传人,现任河北省石家庄市武协副主席、石家庄陈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河南温县国际太极学年会组委会副秘书长。
1994年被国际太极拳年会评审委员会评为全国当代13名太极学大师之一。
1948年毕业于华北联大中文系,长期从事教育、写作和编辑工作,是个典型的文人雅士。
五十年代任机关秘书,整天加班加点,几乎每年都有三十多万字的文字起草任务,繁重的脑力劳动累垮了他的身体。
起初是神经衰弱,夜不成眠,随之是头痛、胃痛、肾炎、关节炎、过敏性鼻炎接踵而来,本来瘦小的身材,一下子驼背、勾腰、腿软,打壶开水上三楼也得中间喘气定息,多方求医问诊,皆不奏效。
可谓而立之年不而立,未老先衰叹悲哀。
无奈中他接受一位老中医的指点,开始学练太极拳。
不料想练掌练出奇迹,一年后周身疾病云消雾散。
他大喜过望,深感太极拳健身除病的神妙,决心研究太极拳。
1972年,北上京城,拜陈式太极拳当代宗师(陈氏18世、陈式太极拳第10代传人)陈照奎为师,倾注全部心血刻苦实践、潜心钻研、忠诚继承。
曾三上北京,又随师两下河南,并三次延师到石家庄家中居住授艺,前后随师习拳达九年之久,尽得陈氏家传传统太极拳拳谱、拳理、拳法之奥秘。
「清能早达」,是马虹领悟陈氏太极拳真谛的座右铭。
马虹积三十万字的学拳笔记,为他探求拳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他二十多年的拳艺生涯中,著书立说,水到渠成。
近年他先后编著了《陈氏太极拳体用全书》、《陈氏太极拳技击法》、《陈氏太极拳拳理阐微》、《陈氏太极拳拳谱六百图》等。
其理论思辩独到而深刻,为陈氏太极拳的继承和发展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马虹也就成为陈氏太极拳当然的得力的第十一代传人。
在他的文论中,首次提出和剖析了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涉及到传统养生学、传统哲学、传统医学、传统军事学、传统美学。
马虹大师:“丹田内转论”--陈氏秘传太极内功
![马虹大师:“丹田内转论”--陈氏秘传太极内功](https://img.taocdn.com/s3/m/31f62c6f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b00825e.png)
马虹大师:“丹田内转论”--陈氏秘传太极内功引言1986年12月在成都召开的全国性太极拳学术研讨会上,有人发言反映:在日本有人向中国太极拳教练提出一个课题:“太极拳为什么能嫩肤?”这个课题提得好。
它正好涉及到了我国太极拳的奥妙所在、精华所在。
太极拳,尤其是陈式太极拳,以它那独特的轻沉兼备、刚柔相济、开合相寓、动作螺旋、松活弹抖、快慢相间、内外兼练的运动形式,熔武术与养生术于一炉,使长年从事这一运动的人,不仅可以健身、护身,而且可以健脑、嫩肤、健美。
所以人们都说太极拳是我们祖国武术宝库中独树一帜、构思特异的一颗明珠。
为什么太极拳可以起到健脑、嫩肤、健美的作用?除了上述它那些运动方式上的特征之外,其奇妙的内功——丹田内转法,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关于“丹田内转”,在顾留馨、沈家帧著的《陈式太极拳》及顾著的《太极拳研究》等书中,都曾提及“气沉丹田与丹田内转相结合”,但其功法如何具体运用到拳术之中,其机理的依据是什么,均未详述。
作者自1972年至1980年从师陈照奎老师学习陈式太极拳,深得老师口传身授的太极精义。
现将陈式秘传有关丹田内转功法之要点简介如下。
一、丹田内转法是陈式太极拳的精华丹田内转,从武术和劳动角度来说,它是使人体产生松活弹抖型的爆发力的太极内功;而从养生健身角度来说,它又是“炼精化气”、“还精补脑”的重要养生功法。
古往今来,人类在不断探索健康长寿的方法。
那么养生大道最首要的问题是什么?是“炼精”。
没有“炼精”的功夫,也就谈不上“化气”、“化神”和“还精补脑”。
当然炼精也离不开真气的带动。
炼精、化气是相辅相成的。
但炼精毕竟是养生的筑基功。
梁代医学家陶弘景云:“养生之道,以精为宝。
”《性命圭旨》把炼精列为“首关”,有云:“初关炼精,为动静兼用之功。
”一些炼功的人往往只讲练气、养气、运气等等,而很少谈及炼精之法。
无精,气从何而来?触及到“精”字,也是多讲“保精”、惜精”、“戒欲”、“节欲”、“禁欲”、以及“上士分床,下士异被”等控制性生活诸法。
马虹陈式太极拳练习要领
![马虹陈式太极拳练习要领](https://img.taocdn.com/s3/m/88fa5412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c36c551.png)
马虹陈式太极拳练习要领太极拳是一项具有健身价值、娱乐功能、教育价值等于一身历史悠久的民族传统武术。
练习太极拳的要领有安歇呢?下面就和店铺一起来看看吧!简述马虹陈式太极拳练习要领一、心静体松,精力集中保持松静,首先要把大脑静下来。
然后放松周身肌肉关节和内脏器官。
排除一切干扰因素,全神贯注投入到练拳中去。
二、虚领顶劲,尾闾中正头正颈直,虚领顶劲。
口唇自然闭合,下颌向里收,舌放平,动作要向何处,眼神先去,眼随手动,手到眼到,停时目光经食指前视。
三、沉肩坠肘,坐腕舒指肩要松沉平齐,不可一高一低。
肘要松沉微屈。
意贯指尖。
四、含胸拔背,气沉丹田锁骨平准对齐,胸肌放松,称作含胸。
背肌也要放松,背肌骨节微有上提之意,背部皮肤有绷紧的感觉,称作拔背。
五、以腰为轴,上下相随腰为主宰,带动四肢运动。
腰腹肌转动,胸背肌亦随之转动,带动四肢的缠绕圆转。
作到上下呼应,融为一体,内外、上下、左右、前后要协调一致。
内外合一,一气呵成。
六、步法灵活、虚实分明运劲如抽丝,迈步如猫行。
运动时两腿要分清虚实,随着重心的转移,两足要交替支撑重心,以保持全身的平衡。
七、势正招圆,连绵不断势正是指动作端正,不散漫,不蜷缩,不歪斜。
招圆是指动作圆满,舒展不拘不僵。
动作之间要求连绵不断,招招贯串,整套动作要一气呵成。
八、以意导动,内外合一打太极拳时,要求精神贯注,意守丹田,要“心静用意”。
使意识专注于指挥全身各器官系统机能的变化和协调动作。
动作过程中,内部与外形的开合虚实和旋转变换,务求作到“上下相随,内外合一”意想劲到,动必合法。
马虹陈式太极拳理论来源1、把拳术与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相结合人体是一个不断运动着的有机整体,易学认为,自然界一切事物的运动,无一不是阴阳的对立统一。
人的生命运动,其本身就是阴阳对立双方,在不断的矛盾运动中取得统一的过程。
易学认为,凡是属于温热的、上升的、明亮的、兴奋的、轻浮的、活动的等方面的事物或现象,统属于阳的范围;凡是属于寒冷的、下降的、晦暗的、抑制的、静止的待方面的事物或现象,统属于阴的范畴。
马虹陈式太极拳养生保健效果
![马虹陈式太极拳养生保健效果](https://img.taocdn.com/s3/m/b7b90190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af.png)
马虹陈式太极拳养生保健效果太极拳是一个长期的身心修炼过程,在行功走架上怡养浩然之气,达到身心双修,自然水到渠成。
此做才能真正达到修养身性的养生作用。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马虹陈式太极拳养生保健效果。
欢迎阅读!简述马虹陈式太极拳养生保健效果一、练太极拳要求心静体松,用意不用力,动中求静,意识引导动作,思想上要高度集中,心无杂念,意识贯穿于动作当中,是动中求静的一种气功导引状态。
当你按套路动作要求进行螺旋圆弧、松柔缓慢、均匀舒适的作运动,不得不静下心来进入忘我的状态,促使大脑内杂念而归于宁静,从而缓解心理紧张,调节中枢神经系统,使身心得到放松。
对治疗、缓解神经衰弱、失眠健忘、头晕耳鸣、心烦气燥具有一定的作用。
二、练太极拳要求以心行气、呼吸自然,气沉丹田,太极拳的腹式呼吸要做到细、深、长、匀、缓等要求,腹式呼吸使胸腹部有节奏的进行开合折叠运动,使膈肌和腹肌收缩与舒张、促进血液循环。
深长细缓的呼吸特点对提高肺脏的通气和换气功能有良好作用。
通过“气沉丹田”进行腹式深呼吸的运动方法轻柔的按摩体内脏腑,有效地增强了吸收功能、排泄功能,经络气血得到畅通,体内微循环增加。
可有效的减少动脉硬化、血栓、高血压、心脏、肠胃、呼吸等方面的疾病。
三、练太极拳要求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尾闾中正,松腰敛臀,主宰于腰而带动四肢,全身一动无有不动。
研究发现许多疾病的根因是脊椎排列紊乱、错位、椎矩缩短等。
而太极拳最基本的动作要求是撑直脊椎,背部拔长,腰如轴立,立身中正,头上顶而减轻脊椎的压力,腰部带动全身,腰肌、脊柱在运动中缓慢的进行拉伸、旋转,从而防止脊柱退化性变化,缓解颈椎、胸椎、腰椎疼痛、变形,腰肌劳损等疾患。
马虹陈式太极拳如何达到养生作用一、练理不练力“理”就是太极拳的道理、原理。
太极拳练的是大道,即太极阴阳转换中阳极生阴、阴极生阳的原理。
太极拳刚中寓柔,柔中寓刚,刚柔相济;虚极生实,实极生虚,虚实转换。
通过精神集中、以意导气、以气运身、意到气到形随的练习,做到一动全动,周身相随,内外相合。
练太极拳应怎样理解裆走下弧?马虹师父_大道无为
![练太极拳应怎样理解裆走下弧?马虹师父_大道无为](https://img.taocdn.com/s3/m/3fe5790359eef8c75fbfb3a3.png)
练太极拳应怎样理解裆走下弧?——马虹师父_大道无为问:练太极拳应怎样理解裆走下弧?架子低,裆再走下弧,是否会荡裆?X答:裆走下弧,是为了在倒换重心时仍能保持下盘的稳固,而采取的一种锻炼方法。
本来拳架子已放低,再要求裆部(分阴穴处)下沉,走下弧线,确实比较吃力。
这种锻炼的目的是:在倒换重心(由偏左移偏右,或由偏右移偏左)时,胯再松一下,在松胯、塌腰的条件下,把重心移到另一侧(变独立步时,要全部移过去)。
这样做,从技击角度看,可以在倒换重心时避免敌人借我重心移动而借力发我,因为敌人从进攻往往是利用我移动重心,重心不稳的时机。
从健身运动角度考虑,这样可以避免在移动重心时气上浮,根上拔,影响下盘的稳固,所以,我们要坚持这种有益的锻炼方法,不论架子高低,倒换重心虚实时,一定要裆部沉一下,走一个下弧线。
但是,走低架,裆再走下弧,会不会出现荡裆现象,这要看打拳的人如何掌握低架的低度和走下弧的弧度。
我们所谓的低架,是比较高中架要再低些,但大小腿的夹角不得小于90度,那么两大腿的下部横线必须比平行线高,在此情况下,裆部再稍低一些,也不荡裆。
另外,所谓裆走下弧,也是微微地而不是大起大落,所以,打拳时一般要求裆部形成一个拱圆形的弧线(除了仆步、劈叉等动作外),这种情况下,裆略走下弧,不会形成荡裆。
关于拳走低架的优势问:有些人说我们练低架不易行气,对吗?答:近来,太极拳界有人极力贬低先师陈照奎先生所传授的陈式家传低架太极拳,说什么走低架不利于放松,腰腿不灵活,有忽高忽低钻顶之弊,走低架气不顺,不易行气。
遗憾的是原来曾跟先师学过低架拳的人,今天写文章也反对练低架。
散布这些论调的人,不是由于自己怕吃苦而强词夺,就是由于他对太极拳乃至运动力学无知。
当然,太极拳运动本身为了适应不同人、不同年龄、不模块素质,以及不同锻炼阶段的需要,而分为高架、中架、低架三种锻炼方式。
就是陈照奎老师传沉,波浪式运行,同时练低架也有个限度,除了仆步、盘步之外,马步、弓蹬步大小腿夹角不得小于90度,过低则荡裆,为病。
马虹谈练拳
![马虹谈练拳](https://img.taocdn.com/s3/m/f00de60590c69ec3d5bb75b5.png)
功夫源于细节的积累/马虹2007年07月27日20:03:36 作者:灵魂舞蹈有云“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细节决定成败”;“要从整体上出色,就必须使每一个细节做到尽善尽美”。
传统陈式太极拳,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的一门学问。
由于它内涵丰富、编排细腻严谨,它的拳理拳法涉及多门学科(武术、健身、哲理、心理、生理、体育、养性……),也可以说它是比较难学的一门科学。
陈式太极拳一代大家陈照奎老师常讲:“要学好这套拳,必须从难、从严、过细地下功夫。
”同时,这套优秀的传统拳,经过先辈们几百年的实践,不断充实、研究、改进,使其拳理拳法体现在每一个大大小小的动作之中。
我们只有把此拳的规矩、拳理、拳法钻深吃透,并且细心地体现在实践当中,才能达到健身防身、增强应变能力、增强心理健康、启迪思维、拓宽视野、修身养性、塑造人格的全面效果。
目前,国内外喜欢这套传统太极拳的人越来越多,特别值得欣慰的是文化素质较高的人喜欢这套拳的越来越多。
实践出真知,经本人及我的众多学员几十年来的实践证明:“太极拳好!''尤其是这套传统的陈式太极拳确实是好。
我搜集了20多本太极拳拳谱,对各家风格、特点进行了比较、分析、鉴别,认为这套拳有五大优势。
1.拳架正宗的可靠性。
2.武术本质的鲜明性。
即每个拳式都有技击含义,一个金刚捣碓就有25个劲。
3.拳理拳法的哲理性。
即每个拳式、每个动作都符合太极阴阳哲理。
4.适应群体的广泛性。
这套拳“男女老少儿童团,各行各业都喜欢”。
不仅中国人练,外国人也练。
仅从我们这里传到国外的就已达十八个国家。
北京的傅大庆同志全家十一口有九口都在练;郑州的弓大鹏,一家三口都在练,他办的传授站,上至80多岁的老者,下至四五岁的儿童都在练;我市长安公园一个81岁的老翁,比我还长两岁,去年开始学这套拳。
半年之后,我俩聊天,我问他有什么效果,他说了两句话:“一是体重减了,二是力量增了。
”5.锻练身心的科学性。
即“养浩然之气,练通灵之体”。
传统低架陈氏太极拳是最佳有氧代谢运动 马虹
![传统低架陈氏太极拳是最佳有氧代谢运动 马虹](https://img.taocdn.com/s3/m/b6d1897c02768e9951e738ee.png)
自己的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 项目。而且相对于许多运动项目 来说,太极拳也是最安全的一种 运动,受伤的危险几乎为零。 (待续)
(题图摄影:傅树清)
(编辑:迟昊)
现 代 养 生 29 2005.1
医疗保健
兰晓雁
问题,首要一条就是老年人的骨 矿物质密度呈冬季降低的季节性 变化。原来,即使是健康老人,决 定骨骼质量的维生素 D 以及甲状 旁腺激素浓度,四季不一样,如维 生素 D 的血液浓度冬季最低,夏季 最高,甲状旁腺激素却相反,冬季 最高,夏令最低。尽管维生素 D 浓 度降低时会刺激人体分泌更多的
甲状腺激素,以调节血钙的浓度, 但这种增多不足以抵消维生素 D 浓度的降低,仍然造成了钙磷的 吸收减少、代谢减慢和骨化作用 削弱的后果,而钙正是骨骼矿物 质密度的“中坚力量”,因而骨密 度降低,变得脆弱,经不住寒冷季 节的“考验”而致骨折发生。健康 老人尚且如此,本来就患有骨质
5.运动结束时气不喘。 恰好,陈照奎先师所传的传统低架陈氏太极拳, 特别是一路 83 式拳,正好符合上述这六条标准。 1.拳走低架,必然会加大大、小腿及腰部的运动 量,从而必然促使人体中下盘大关节、大肌肉群参与 运动。 2.传统陈氏太极拳运动过程中,重心始终偏于一 支腿,强调虚实倒换,并且强调倒换虚实时裆走下弧, 而且有许多独立步动作,运动强度虽然比那些激烈竞 技运动要小些,但耐力锻炼效果明显,有利于人体下 盘的稳定性,有利于人体动态平衡的锻炼。 3.传统陈氏太极拳,不同于其他速度均匀的太极 拳,而是强调要“快慢相间”,有节奏。运动过程中 有快有慢,有蓄劲和发劲,有卷劲和放劲。强调“合 而后发”,锻炼过程既有节律,又有韵味。 4.此拳强调“连绵不断,静运无慌”,运动过程 中强调“无断续”,即不停顿、不间断,要求一气呵成。 5.此拳,特别是第一路拳(83 式),一遍拳打下来
马虹太极拳的练习要点
![马虹太极拳的练习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7a89156d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14.png)
马虹太极拳的练习要点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一种自然规律形成于客观社会中的文化现象,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是中华民族武术宝库中的一支奇葩。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马虹太极拳的练习要点。
欢迎阅读!马虹太极拳练习要点介绍一、“中”指“伸曲开合之未发谓之中”。
就是说:在练太极拳时必须使整个身躯保持中直之意。
其一,指“尾闾中正神贯顶”,要使脊柱保持中正,不能偏倚。
“顶头悬”之意是将下颚略下倾,这样能使呼吸通畅,充分发挥腹式和胸式呼吸的功能,保持心气中和。
其二,指“中定”之意,意思是“五行”保持平衡,无论前进、后退、左顾、右盼均能自由运行,无偏倚的弊病。
二、“正”每一个姿势,务必力求端正,最忌偏斜。
无论什么动作,均要使重心稳定,不能前倾后仰。
重心稳定才能使开合灵活自如。
否则易犯"虚实不清"的弊病。
三、“定”指“寂然不动”的意思。
要求保持神智稳定。
《大学》:“知止而后有定”,意为懂得至善则为定。
定的表现为“心气清和,精神贯顶”,为道家之本也。
在练太极拳时,必须精神上保持清静无为,不受外界影响。
《神会语录》:“即定之时即是慧,即慧之时即是定。
”四、“安”安然之意,切忌牵强。
于自然中求动作均匀舒展,无呆滞之感。
五、“静”静是要求精神上高度集中。
关于静有诸多的解释。
马虹陈式太极拳注意事项第一、练习陈式太极拳要注意因人而异过去有人认为“老人和体弱多病的人不适合练习陈式太极拳”。
其实这种看法并不全面,就其防病、治病、健身的效果来讲,陈式太极拳适合于各个年龄段和各种体质的人来练习,而且效果显著,只是要注意因人而异而已。
首先要注意因年龄、因体质而异练习者应该根据自己的年龄和体质情况来决定动作架势的高低和动作幅度的大小。
年龄适当和体质较好的人可以尽可能把动作做得能高即高、能低即低,动作幅度也要符合常规要求。
例如,在做“摆脚跌叉”的时候,腿要仆地;在做“金鸡独立”的时候,手要伸展充分、膝要提至足够高度;在做“转身摆莲”的时候,腿的外摆幅度要到位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打太极拳要腹式呼吸与胸腔呼吸相结合。所谓腹式呼吸即吸气时小腹收缩,呼气时小腹膨胀,腹式呼吸的好处可以加大氧气的吸收和肺部浊气的排放。加大了肺活量,这对于人体健康是大有好处的。此外,打拳时呼吸要与运劲发力相结合。
18、懂劲:
太极拳采、列、肘、靠八门劲别,实际上其他七种都是“棚”劲的延伸。还要结合“拆拳讲劲”把每个式子的力点、劲力结构、劲力变化都搞清楚。
5,规矩:
要尊重拳谱,细抠拳谱,使自己的拳打出来大小动作外形都要到位。手眼身法步,一点都不能马虎。如掌形,小指与拇指一定要说上话,,虎口要圆;穿掌时力在指尖,撩掌时力在手背,不同掌形不同用法,这些在打拳时都要注意。
6、整劲:
太极拳首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强调练拳要“周身一家”,劲要整。大小动作都是如此,都要体现在大脑的指挥下以丹田内转带动全身;以脚蹬地汲取大地的反弹力,从而使人体的内力与外力合二为一。双手合,手脚合,腰腿背均要说上话,全身配合好,牵一发而动全身,强调内不动外不发,腰不动,手不发,由内及外完整一气,防止单摆浮搁。
其次,要有“我守我疆,不卑不亢”及“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善引化”的大将风度及英雄气概。
第三,拳打得要有气势,内气鼓荡,外形饱满,潇洒而凝重,舒展而紧凑,表现出一种能屈能伸、能开能合、能刚能柔、落落大方、光明磊落的崇高境界。
第四,要打出拳架的节奏韵律,拳打出来要轻沉兼备、刚柔相济、开合相寓、螺旋缠绕,忽隐忽现、有快有慢、节节贯穿、犹龙似蛇,如行云流水,使人感受到一种美的旋律的体现。第五,要注意眼神——精气神的窗口。
8、中正:
什么时候都要保持上身中正。一起式,便要做到虚领顶劲,下颏里收,眼平视,头部端正。陈照奎老师将胸腰部分比做棋盘上的老帅,不能轻易随便移动。人们称陈氏太极拳宗师陈长兴公为“牌位先生”,他拳架规矩,即要求胸腰躯干部位必须保持端正,不允许左歪右斜,前俯后昂,左右摇晃。百会、会阴两穴位无论什么时候,什么状态上下都要有上下对拉拔长的感觉。这样你的脊椎、颈椎、胸椎、腰椎都会少得病。同时,通过立体螺旋劲,又要灵活,屈伸自由,旋转自如。
太极拳是文化、武术、养生融为一体的一门学问,它不同于一般的体育、舞蹈和竞技项目。一招一式,每个动作,都深涵着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深厚的传统思想文化、传统武学兵法、传统道家养生术。
我学习、修炼、研究太极拳已四十四年,几十年来,我体会到要炼好这套传统陈氏太极拳,必须抓住三个基本环节:守规矩,明拳理,懂劲道。其要诀,我总结了二十条。今天同大家谈谈,抛砖引玉,共同研究。
20、神韵: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无论书法、绘画、戏剧歌曲还是武术,都讲究独特的韵味,太极拳也讲求拳韵、拳味、拳品。太极拳是一种性命兼修,身心兼练的拳术,一个人通过练拳能够很好地体现出自己的风度、气质、情操和修养,这就是说你找到了太极拳的“太极味”和神韵。若想达到这个境界:
首先,要懂得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互济,阴阳和谐的道理。
11、虚实:
陈照奎老师讲,打拳就是锻炼随时保持自身的平衡,推手就是想方设法破坏对方的平衡。做到这一点,就要掌握好运动中的两种虚实。一是人体重心倒换之虚实,二是发劲主副之虚实。陈氏太极拳的重心不偏左即偏右,一起式即分为虚实,重心倒换必然要裆走下弧。左手下沉发采劲时左脚为虚,右脚为实;右手向下发采劲时,则右是必须虚。震脚发劲,蹬脚发劲,从身体重心来说发劲的脚都为虚。但论发劲之虚实,则又可称为实。分清两种虚实,才能达至U轻沉兼备,才能保持身体的平衡。
12、开合:
开中有合,合中有开,欲开先合,欲合先开。还要注意三节开合,拳合肘开,肘合拳开。梢节合时,中节要棚 ,根节要松,打拳时还要注意胸腰的开合,胸开时背要合,背开时胸要合,开时要开圆开好,合时要合住,并且是螺旋中开合。太极拳式中处处有开合,一个掩手肱锤最后发拳时就含了胸部的开合开三个劲。
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练过六年之后,应该能从起势到收势的每一个招式中至少学会一个发劲动作。如,懒扎衣、六封四闭、斜行、撇身捶、金鸡独立、双推手、白鹤亮翅、白猿献果等。其中,玉女穿梭、拗步、倒卷肱、掩手肱拳、运手、金刚捣碓、青龙出水等招式中,至少应该学会二至三处发劲动作。如果对老架一路的练习感到厌倦,那是绝对错误的。老架一路越练越有奥妙之处。
4、培根:
“打拳先培根”,这是陈家沟打拳的名言。方位不对,五趾不抓地,下边没站稳,上边对也不对;现代体育原理讲究人体稳定角,即两脚平行微微外撇,打拳纵向时双脚不能站在一条直线上,前后应该骑在一条线上,开脚时脚尽量不离开地。弓马步一定要分清,陈氏太极拳弓蹬步最多。什么是弓蹬步,即弓着的腿小腿要垂直,膝不能跪,前腿为支撑点,后腿为施力点。例如右弓步,力从左脚跟里侧,通过腰脊背节节贯穿到右手。最要紧的是后腿,既不能跪膝,膝还要向里卷,大小腿向上撑,胯要松,脚向里扣,不扣就蹬不上劲。只强调松柔不讲刚柔相济不是太极拳。进要柔,退要促,如倒卷肱,退时脚不能离地,离地就不好发力了。而且退步要短促,进步要柔,即所谓“迈步如猫行”。陈照奎老师讲:打拳不是走路,脚一动即有用。
3、轻沉:
拳打起来一定要轻沉兼备,尤其是手要向上发劲时,腰胯必须松沉,即逢上必下,如金鸡独立,右手向上举,左胯就一定要下沉,好比是树要往高长,根一定要深扎。再有倒换重心,一定要裆走下弧,脚的五趾要紧紧抓住地。顺缠变逆缠、逆缠变顺缠,凡是转关时,一定要塌掌根。掌根塌时,肘要坠,肩要沉、胯要松。定式时一定要螺旋下沉,同时边呼气边沉。
9、平衡:
打拳要强调三维平衡,上下、前后、左右均要对称平衡。手往前推,腰部命门就要向后撑,逢上必下,逢左必右,逢前必后,这叫八面支撑。
10、螺旋:
陈氏太极拳最大的特点是缠丝,四肢动作非逆即顺。重要的是胸腰的立体螺旋,金刚捣碓,握拳时,先要沉右胯,翻左臀,胸略左转。提拳时,再沉左臀、翻右臀,胸腰右转。砸拳震脚时,又变沉右翻左,胸腰向前转。金刚捣碓为立体螺旋,腰胯走横8字,平时,要注意练翻臀转胯。总之,打拳时胸腰不能平板运作,手足不能直来直去。
太极拳练久了,你就能够感到万变不离其宗,所有架势动作皆在一起一落、一收一放、一开一合、一前一后、一左一右和左右旋转的太极图中。老架一路是根据人体的动作习惯编排的,右边的动作较多。练习老架一路是锻炼者由沉稳、动作柔绵、发力坚刚的发展阶段,向招式灵活的高级阶段发展的基础。是每次锻炼必须练习的。老架一路练得熟之又熟之后,应该进行每个招式的左边练习,如,左掩手肱拳、左金刚捣碓、左懒扎衣、左六封四闭、左单鞭、左摆莲脚、左二起脚、左旋风脚等等。
1、心专:
习练太极拳要高度专心入静用意,必须全神贯注,意念要灌到周身各个部位,乃至贯注至U中指指肚。打拳时拇指小指是否相合到位?穿掌时劲运到中指了吗?这些都要注意。打一套拳15分钟左右,83个式子,几百个动作,编排严密,连贯性强,绝对不能走思。打太极拳强调专心用意,打拳时每个动作理法劲道都要体现出来。一走思,拳式就会走错,拳就打不成了。有人说走路散步是最好的运动方式,其实走路时仍可以想事,难能入静。而练太极拳则是入静的最好方法,因为它是动中求静。
7、丹功:
太极拳所有动作的关键是丹田的枢纽作用,拳式周身一家,大小动作都要以丹田为枢纽。丹田运动也叫骨盆运动。所谓“练精化气”的鼎炉,就是强调丹田即肚脐以下的小腹的运动。丹田的运动对人体生命的健康有重要作用,运动快慢均如此。我们知道人体骨盆里脏器最多,内分泌、消化、排泄、生殖系统大部分在丹田区域,丹田的转动不仅有利于内分泌消化系统的良性改善,性功能、生殖功能都可以得到很好的锻炼。
19、功力:
太极拳的劲力应具备阴阳互济、整体作业、顺逆缠丝、松活弹抖四大特征,其中特别是螺旋劲、弹抖劲和意念力、丹田力,又是它特殊的功力象征。若想增长功力,首先,在弄清大小动作劲道的前提下,拳要多打,以练整体功力;其次,拳走低架子锻炼腿的实力,增强肩、髋、膝、踝等骨关节的柔韧性和耐力;把拳式拆并,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的练单式;结合推手练灵敏度、练听劲、懂劲、沾粘连随、顺势借力、造势借力、化打结合等功力:结合辅助功力训练,如拧太极尺,抖太极大杆,揉太极球,旋太极轮,练缠丝杠,以及打沙袋等等,以增强功力;拳路快慢相间,有蓄有发,有节奏,以练缓冲力;意念力也是一种物质力,打拳时注意用意念导引周身的气力,全神贯注的从中锻炼意念力。
然后,尝试进行老架二路和新架一、二路的练习,一并进行推手、和单个发劲、弹劲、抖劲动作的练习等。当你练到开合自如、进退自如、旋转自如、弹力自如的时候,太极拳就没有了套路。学习的时候可以参照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视频分解教学来学习。
13、折叠:
胸腰折叠是陈氏太极拳锻炼的要领之一,强调以丹田为枢纽灵活而有力的“正反相生”的运化功能,简单讲就是胸腰的开合以及四肢的屈伸开合。《易经》中说,“无往不复”。陈家沟有句名言,叫做“不懂叠法枉徒劳”。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欲开先合,欲合先开,欲要先给等等所表现的一开一合、一屈一伸、一左一右、一卷一放,均需要胸腰和四梢的折叠来转换运化。
14、棚圆:
棚劲很重要,打拳时周身要棚圆,而且要加大周身的棚劲,使周身表层各个部位都要有往外膨胀的感觉。常言打拳三个圈:一是大小动作自身处处都要旋转。二是大小动作所走的路线,非圆即弧,绝无直来直去。三是定式全身处处棚圆。
15、连贯:
连贯性就是打拳时要连绵不断,一套拳打下来15分钟左右不要停,不要断劲。我们说太极拳是有氧运动,有氧运动就不要停顿,劲一断氧的运行也就断了。慢也好,快也好总之不断劲。
总之要想打好太极拳,一定要从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要细抠拳谱,守规矩;
二是要精通拳理,找规律;
三是要钻研—拳法,懂劲道。(见《功夫源于细节的积累》一文,发表于今年9月《中华武术》)。关于练拳的基本态度我有三句话送给大家:
第一练拳的目的,就是为了自身健康;
16、节奏:
打拳速度要快慢相间。拳打起来要刚柔相济、开合相寓、节节贯穿,如行云流水。不仅一套拳有快有慢,有高潮,而且一个拳式,甚至一个动作,也要有快有慢。例如走一个圈,下半圈蓄势引化要慢,上半圈发劲就要快,这样打出来的拳就会跌宕起伏,有板有眼,不致于呆板,富有节奏感。但要注意做到慢而不间断不呆滞,快而不丢,快而不乱,快而不丢缠丝劲,快而不失沉着,不忘轻沉兼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