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的艺术》读后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存的艺术》读后感

两周之内读了三本书,虽通读全文,但其主旨深意只能浅尝辄止、略知一二。《园冶》、《说园》都是景观界里程碑似的理论书籍了,对于刚踏进景观的我们多少有些晦涩,《生存的艺术》是俞孔坚的又一著作,虽是英文书写,但配以大量的图例,似乎变得也不是十分的难以理解。

文章主要叙述的是全球化和城市化,给景观设计学带来众多挑战和机遇,环境与生态危机、文化身份危机、精神信仰缺失,要求当代景观设计学必须承担起重建桃花源、重建天地一人一神和谐的重任。而面对这样的重任,景观设计学必须重归土地设计和监护的生存艺术,走向广阔、真实而寻常的土地,寻找大禹的精神、汲取在土地上生存的技术和艺术。

俗语有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意指事物用之得当则有利,反之必有弊害。比喻民心向背决定生死存亡。俞孔坚似乎是对造园、景观中的水很是看重,无论是对大禹治水还是后文中举得例子都能找到影子。

《生存的艺术》与之前看过的《园冶》、《说园》有些许不同的是,文章的字里行间作者主要是在追溯景观的根源,提出一种概念、或现象。他认为大禹是历史上第一位国王,利用自然治理自然,和谐的处理了人与水的友好关系。而回望今天的中国景观就好像秦始皇穿着西装一样,不伦不类,丧失了真正的自我。

中国正处于重构乡村和城市景观的重要历史时期。城市化、全球化以及物质主义向未来几十年的景观设计学提出了三个大挑战:能源、资源与环境危机带来的可持续挑战;上世纪90 年代早期开始,中国兴起了一场“城市化妆运动”,随后一场席卷全国名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运动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这些都使中国的大地景观面临严峻的危机边缘:生态完整性被破、文化归属感丧失、历史遗产消失。农业时代的“桃花源”将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败。

景观是一个天地、人、神相互作用的,各种自然和生物的、历史和文化的、社会和精神的过程发生并相互作用着。说中说道:景观不仅仅事关环境和生态,还关系到整个国家对于自己文化身份的认同和归属问题。文化建筑遗产大多是封建时期遗留下来的,现代人一味模仿欧洲模式,但是没有新的发展!力量和富丽堂皇的罗马帝国和法国路易斯十四给人的印象是追求视为万能的西方城市,尤其是在城市,美丽的运动在美国,中国城市建设者也一直追求的。

在书中俞孔坚提到:从中国的第一个皇家园林和第一个文人园林开始,乡土便遭到了上层文化的抛弃。“乡村从一开始就被文化上层所抛弃”。然而人类归根到底还是来源于土地来自乡村,无论是女娲取泥造人还是盘符开天辟地都离不开养育我们人类的一方沃土,为什么有了一定的社会身份后我们就开始丢祖忘本了那!奇异、矫揉造作和排场成为造园的主流,并与周围寻常的环境以及市井生活大相径庭。法国的凡尔赛宫苑是如此,英国的花园则更是收集异国花卉的代表;中国的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皆以奇花异草、怪石著称。在我看来这些也许可以算是“富人病”的一种吧。当我们什么也没有时,我们的一切活动中心都是保证生存而已,一旦生产力有了剩余,我们便开始追求其他的物质财富,雪球越滚越大,直到它崩塌。个人和集体是如此,政治和商业是如此,景观也跑不出这个"怪圈"。

在“回归自然”这方面,沈阳建筑大学显然是一个成功的例子,自从念大学以来已经数度走进我的视野,有幸的是我曾经来到过这座大学,不幸的使由于考试在冬天于是便无缘亲眼见一见这一片庄稼播种时的生机盎然或者是收获时节的满地金黄。新建的沈阳建筑大学和众多新型大学城一样坐落于沈阳的边缘,占地面积大,这土地之中应该也有部分曾经属于农户的农业用地。大多的大学城都会挖湖蓄水,置石叠山来营造文雅惬意的学习生活环境,沈阳建筑大学无疑从中脱颖而出,不但很好的利用了土地种植庄稼,使得活了十七、八年不知五谷的学生亲眼见证粮食的成熟,也让他们实际的了解“粒粒皆辛苦有”的含义,很好的回归了乡村,除了这些许田地,校园的生物的种类也比我们常见的校园要丰富,我们充其量在校园见到些小猫、小狗、麻雀、喜鹊之类的动物,在那年冬天我还亲眼看到了在篱笆围绕的树林间漫步的梅花鹿,这又一次的贴近了自然。而且这样的景观不是也增强了人们的环保意识和文化意识吗!

俞孔坚强调三个原则,一是设计尊重自然,使人在谋求自我利益的同时,保护自然过程和格局的完整性;二是设计尊重人,包括人们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身份;三是设计关怀人类的精神需求,关怀个人、家庭和社会群体与土地的精神联系和寄托。这三个关于土地、人、精神的原则,要求当代景观设计学必须调整自身的定位和价值观。

这三点对于今日的景观确实是重要的,但是我认为在这三点钟必然是有摩擦的,必须相互妥协,自然与人类今天的发展就像一条抛物线,你高我低,我高你

低,如何真正的使二者达到共赢才是我们该费精神思考的,双方的适度让步,或者说人类更应该迁就自然才能算是接近正确的解决之道吧。

作者还提到:历史上,很多池塘、排水的设计目的是以便维持城市不被大水给侵蚀。现在城市设计完全忽略了这样的艺术生存,现在城市的排水系统一场大雨都消化不了,导致严重的水浸,这也使我们可以在家里“看海”,与此同时建筑物间缺乏有机的联系,利用率低,缺乏诸如对防洪、遗产保护、栖息地保护以及游憩和通勤等综合功能的整合;2005年杭州被评为“中国最美丽的城市”,但从航拍画面来看,除了鳞次栉比的楼房建筑和“挤”在城市中的些许绿地,完全看不到美在哪里。杭州我也曾短暂的逗留过两日,观赏了西湖的美景,市民的生活状态到也算是惬意,行道树和植被也很是茂盛,相比北方和西北地区优秀着很多,但似乎这样的状态也太过于自满。从卫星图上看,偌大的一个雄鸡中国在植被覆盖率上就像一只“脱毛鸡”除了黑龙江省、云南省、江浙地区有成片的绿意之外都是一眼望不到边的黄土地,这之中也正反映着文中俞孔坚在强调的资源过度利用等环境问题。

俞孔坚“红飘带”这个项目在国际上也是优秀的,美国著名旅游杂志《Traveler》2008年4月评出“新七大世界建筑奇迹”,中国秦皇岛的“红飘带”因其生态理念及突破常规的设计而入选。就像作者在文中自己反复写到的那样,要善于利用自然,而不是过度的先破而后立,现代中国的景观不是要一味的模仿中国国代园林的优秀作品,更不能单纯的照搬没有任何文化背景的西方景观。“红飘带”未见其景已知其意,整个景观以一条“红飘带”长椅贯穿,这是吉祥的中国红,在树林间顺着河流的走势蜿蜒穿梭,十分醒目,然而这样的醒目却又显得这样的自然,这条景观道的建设丝毫没有破坏河流的走向与曲直,一草一树也尽量的保留了它原来的样子。

虽然全书更多的阐述的是一种概念与理想,准备了很多案例与数据的支持,也继承和发展了《园冶》与《说园》中亲近自然与善于保护与利用自然地思想,实际的解决办法没有一一陈列,但是我们不是也从他的作品中品出了些许精神与方法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