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春秋战国时期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合集下载

统编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6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教学设计

统编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6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教学设计

统编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6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对比春秋战国的形势图,知道战国七雄形成的基本情况,并了解战国时期战争的特点及重要战役;(时空观念、历史解释)2.通过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意义,理解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认识改革是社会发展、国家强大的需要和动力;(唯物史观、历史解释)3.了解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知道秦国都江堰修建的功能和意义,从中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唯物史观、家国情怀)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商鞅变法都江堰教学难点:商鞅变法与大变革时代之间的关系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一)教学资源班级优化大师;视频、导学案(二)教学方法利用文字资料和视频资料,小组讨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让教师成为课堂的促进者和帮助者。

问题式教学:教师设计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先自主学习。

教师出示相关材料,小组合作探究,组长带领学生梳理本课的学习思路,。

情境式教学: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课堂氛围,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教学教师活动设计意图环节导入利用课本导言的设问:随着频繁的战争,战国时期的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巨变?利用课本导言,创设情境,营造课堂氛围,引入本节课课题。

新课讲述一、战国七雄任务一:对比《春秋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思考:从春秋到战国时期发生了哪些变化?答案提示:变化一:诸侯国数量不断减少,秦、楚疆域进一步扩大。

变化二: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

变化三:齐国国君之位被大夫田氏所夺取。

年代尺梳理战国的起止时间观察春秋与战国的形势图,发现不同,学会从历史地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地图中明确战国七雄的位置,增强时空观念。

第6课 中国古代的科技技术 (讲课)

第6课 中国古代的科技技术 (讲课)

第6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2011-11-23 赵世杰课前预习案【课程标准要求】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掌握中国古代科技进步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发展演变的过程。

②了解纸、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的发明史,分析其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积极作用。

③对比中国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发挥的作用,思考其不同的原因,并从中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在16世纪后逐渐滞后的原因。

④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等资源,发展学生收集和处理资料信息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学生课前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分组收集、整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相关材料,并在课堂上相互交流,从而对中国古代科技的成就形成初步的认识。

②结合学生收集整理的资料,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思考: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原因、地位、发挥的积极作用和后来滞后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了解和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

弘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科技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②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坚定科学的思想。

【教学重点】(1)古代科技发展主要成就【教学难点】(1)分析科技发展的原因【考点解读】一、古代科技的里程碑里程碑——四大发明二、古代中国在天文学、农学、医学方面的成就(一)天文学(四)医学【预习成果展示】1、我国古代的医药学著作中,对人类近代科学影响最大的是A、《黄帝内经》B、《本草纲目》C、《伤寒杂病论》D、《千金方》2、培根说:“这三种东西曾经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面貌和状态:第一种在文字方面,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

”这里所说的第三种东西是我国古代的A.指南针B.造纸术C.印刷术D.儒家学说3、(2005上海历史)西汉太中大夫东方朔撰文上书汉武帝,所用竹简需两人抬进宫,以后改变携书不方便现象首次得益于发明了A.造纸技术 B.雕版印刷 C.制墨技术 D.活字印刷4、以图谱的形式重点记载我国古代生产工具的改革成果的农书是A.《农政全书》 B.《齐民要术》C.《农书》 D.《农桑辑要》5、神州五号”宇宙飞船载人飞行成功,是我国宇航事业的重大成就。

第6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练习4(解析版)

第6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练习4(解析版)

第6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一、单项选择题1.(2010年深圳市宝安区高考质量检测卷)据《萍洲可谈》载,北宋时有人在广州看到“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

材料最能说明A.指南针用于风水观测 B.广州出现了专职气候观测师C.北宋时就发明了指南针 D.航海使用多种观测技术解析:D 从题目的“舟师”可以看出航海者,从“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可以看出需要从不同时候通过不同方法观测2.(2009山东平邑二中10月)四大发明之所以是中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重要标志,是因为四大发明A.是西方早期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有力武器B.在推动人类进步的过程中作用巨大C.发明时间长,技术含量高D.领先西方时间长,足以令中华民族骄傲至今解析:B 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入西方后,对于人类的文明进程、地理大发现中等起了重要作用,中国因此被称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

3.(2009汕头市潮阳一中11月)“‘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的奇迹和骄傲,但罗盘针可以导航也可以看风水;火药可以开矿筑路也可以制造杀人的武器。

”就此观点,甲乙同学展开争论,甲:“四大发明一方面代表了辉煌的成就,另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束缚了中华民族的发展。

”乙:“科学技术能否产生巨大的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

”对甲、乙同学的看法,你认为()A.甲正确,乙错误 B.甲错误,乙正确 C.甲、乙都正确 D.甲乙都错误解析:四大发明的成就让中国产生了自大的心理,从而不屑于跟外界进行文化交流,从而阻碍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中国的四大发明没有产生巨大的效益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经济上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政治上的封建专制和文化上的专制导致了中国缺乏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

故应选C。

4.(2009广东广雅中学10月)有关“司南”,当时的著作《韩非子》中就有:“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

”“端朝夕”就是正四方、定方位的意思;《鬼谷子》中记载了司南的应用,郑国人采玉时就带了司南以确保不迷失方向。

……指南针一经发明很快就被应用到军事、生产、日常生活、地形测量等方面,特别是航海上。

6、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

6、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
1、天文学 2、数学 ①计算工具: 算筹(春秋战国)
珠算(元朝)
②东汉《九章算术》 中记载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运算 方法,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 古代数学体系 的形成 ③ 南朝 祖冲之 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7位, 领先世界 千年
第6课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
被 誉 为 『 中 国 近 代 科 学 先 驱 』
1、造纸术: 发明(西汉)
△造纸术对世界文明的发展有何贡献?
①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
②造纸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第6课
中国古代、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科技成就——四大发明
1、造纸术: 发明(西汉) (唐) 2、印刷术:雕版印刷术
868年(唐朝) 印刷的《金刚经》, 这是目前发现的世界 上最早的、有明确纪 年的雕版印刷品。 △
第6课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
改进(东汉,蔡伦)
一、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科技成就——四大发明
1、造纸术: 发明(西汉) 3、火药:发明(记载于唐)
(唐) 活字印刷术 (北宋, 毕升) 2、印刷术:雕版印刷术
火药是人们在 炼制丹药时偶然发 现的,最早记载于 孙思邈的《丹经》 一书中。
古 代 炼 丹 图
第6课
第6课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
改进(东汉,蔡伦)
一、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科技成就——四大发明
1、造纸术: 发明(西汉) (唐) 2、印刷术:雕版印刷术
堆 积 如 山 的 雕 版
雕版印刷术的 发明有何意义?雕 版印刷术又有何缺 陷?这一缺陷后来 是怎样克服的?
第6课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
改进(东汉,蔡伦)
一、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科技成就——四大发明
第6课

第6课 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和实践

第6课 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和实践
5、东汉: 张衡对月食做了最早的科学解释;地球为圆 形的见解比欧洲早1000年,发明水运浑象仪(滴壶漏水 发动,测量天体位臵)和地动仪(遥测地震方位)。
浑象仪,也叫“浑象”、“浑天仪”,表示天象运 转的仪器,类似现代的“天球仪”。它用漏壶滴水发动 齿轮,带动浑象绕轴旋转,并使浑象的转动与地球的周 日运动相等,从而将天象准确而直观地表示出来。
时期
魏晋南北朝 220—581
思想史大事、科技成就
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出现危机;《齐民要 术》;南朝宋、齐之际的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 数点后第七位 ;
隋唐
隋581—618 唐618—907源自北宋960—1127
“三教合一”潮流出现;黄道游仪创制并用它发现 了恒星位置的变动;僧一行实测子午线长度;孙思 邈著《千金方》;雕版印刷《金刚经》;发明火药, 《丹经》最早记载;唐末火药用于战争。 “二程”发展理学;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发明使 用人工磁体的指南针并用于航海;沈括著《梦溪笔 谈》。12世纪造纸术传到欧洲。
四、医学
1、编撰与战国,成书于西汉的: 《黄帝内经》,奠定了 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2、战国: 扁鹊被后代医家奉为 “脉学之宗”,采用 望、闻、问、切四诊法,成为中医的传统诊病法。 3、东汉 “医圣”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系统论述 了四诊法,成为中医临床医学的经典。华佗发明“麻沸 散”(最早的麻药)、“五禽戏”(最早的体育保健体 4、唐代 操)。 “药王” 孙思邈《千金方》“人命至重,有 5、明代: 贵千金”。 李时珍《本草纲目》,创立了世界最先进的 分类法,体现了生物进化的思想。被誉为“东方医学巨 典”。
3.明清时衰落的原因
(1)经济方面: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限制了生 产力的发展,使科技的发展缺乏足够的动力和物质基础。 (2)政治方面: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封建制度日益 腐朽。 (3)政府政策:封建统治者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与后期的闭 关锁国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对外交往,进一 步限制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 (4)文化方面:以儒学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及文化专制政策 (崇尚理学、八股取士、文字狱等),禁锢了思想、摧残了 人才,使中国古代科技人才十分缺乏。 (5)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科举制度的束缚等。 (6)16世纪以来的西欧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文艺复兴、宗 教改革、启蒙运动的思想解放、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资 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等都为科技进步开辟了道路,促进了 西方近代科技的发展。

第6课 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与实践

第6课  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与实践

第6课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与实践一、天文学1、天象观测:①世界最早的日食、彗星和太阳黑子的记录;②战国《甘石星经》是我国最早的天文学著作,其中《石氏星表》是世界最早的星表;2、天体测量:①东汉:张衡发明水运浑象仪,证明浑天说,其地圆见解比欧洲早1000年,发明测定地震方位的地动仪;②唐朝:僧一行与梁令瓒制黄道游仪,世界首次发现恒星位置变动;实测子午线;③元朝:郭守敬制简仪;测定黄道和赤道的交角值受到世界天文学推崇。

3、中国古代的天文学领先的原因:①满足农业生产“授农以时“的需要;②为封建王朝统一天下提供“授命于天“的依据,宣示政权统治的合理性、合法性能;③朝廷集中人力对天文历法乾地观测和研究,取得显著的成就。

二、数学1、计算方法:①春秋出现九九乘法口诀;②春秋战国出现筹算法;③元朝出现珠算法。

2、数学专著:东汉《九章算术》总结周秦到汉代的数学成就,标志着解决实际问题为内容、以算筹为工具、以十制位计算的数学体系形成。

(邹平人刘徽《九章算术注》使该书进一步推广)3、圆周率:三国刘徽精确到3.1416;南朝祖冲之精确到七位,领先世界1000余年。

三、农学----四大农书1、《齐民要术》:南北朝贾思勰,介绍北方生产经验,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2、《农桑辑要》:由元代大司农司主编,最早官修农书;3、《农书》:元朝王祯,综合南北经验,涉及农林牧副渔,附有《农器图谱》(有水排、木活字等记载)4、《农政全书》:明代徐光启总结历代农业、手工业经验,吸收西方科技,达到传统农业科学顶峰。

四、医学(东汉华佗发明麻沸散和五禽戏)1、《黄帝内经》:编于战国,提出阴阳五行、脏象、经络、形神、天人五大核心理论,奠定中医理论基础。

2、《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撰写,论述“望、闻、问、切”四诊法,是临床经典,张仲景被称为医圣。

3、《神农本草经》:东汉出现,较早的药物学著作。

4、《本草纲目》:明李时珍著,创立世界最先进的分类法,体现了生物进化的思想。

第6课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

第6课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

四、农学成就
《齐民要术》: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
四、农学成就
《农书》:涉及农业各方面的知识及生产工具的 改革
四、农学成就
(元) 王祯《农书》
轮转排字架
水磨:利用水力驱 动的磨,用于谷物 粉碎。
龙骨车:又称翻车, 提水灌溉工具,发明 于汉代,当时为手摇, 唐代发展为脚踏。
四、农学成就
充分汲取西方农业科技 思想和方法
《本草纲目》
李时珍
思考:中国古代科技与西方近代科技的异同
项目 中国古代科技
西方近代科技
是对生产经验的总结
内容
和对自然现象的直接 描述,缺乏理论探索
(属应用科学)
注重观察和实验与严 密逻辑体系相结合 (属理论科学)
方法 重视整理与经验总结 注重理论研究与观察实验
目的
服务于农业生产 和统治需要
发展 趋势
明《农政全书》
利玛窦与徐光启画像
五、医学成就
分类 作者 概况
评价
《黄帝 医 内经》
编撰于战 中国现存较早的一
国成书于 部医书,奠定了中
西汉
医学理论基础。
学 《伤 寒杂
张仲 景
“望、闻、 中医临床医学的 问切”四 经典,张仲景被
方 病论》 东汉 诊法
后世称为“医圣”
面 《本草 纲目》
李时 系统地总 珍 结了16世
逐渐落后于西方
服务于工业生产 和经济的发展
近代自然科学兴起和发展
思考:中国古代科技高度发达(明代以前) 的原因
时间
前6-前1 世纪
在世界科技 中的比例
50%
1-400 年
62%
401- 1000年
71%

第6课 先秦时期的科学技术和文学

第6课   先秦时期的科学技术和文学

想一想:这些甲骨文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类似手铐
用“幸”铐起双手 监狱里关押带“幸”的犯人 用刀割掉鼻子 用戈砍掉人头
锯掉脚
甲骨文字体现的刑罚举例
大盂鼎
大盂鼎铭文
记载周康王册命贵族盂的史实。史学家研 究周代分封制和周王与臣属关系的重要史 料,一向为史学家所重视。
散氏盘
散氏盘铭文
散氏盘,口径54.6厘米,重21.1公斤,西周晚期制器,传清朝 乾隆年间在陕西凤翔出土。盘内底有铭文19行357字,记述了贵族 之间移付田地的约契,为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重要资料。
相传屈原投江殉国的日子是农历五月初五,所以每年的这一天, 人们就划龙舟、吃粽子来纪念他。划龙舟是表现当年楚国人民 抢救打捞屈原的情景,包粽子最初是投到河里祭祀屈原的。
2、文学成就 文学成就独放异彩。在流放期间,创造出新体诗歌 “楚辞”。代表作是《离骚》,全诗2400多字。 名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搜捕他,逼其供出大鼎的下落。 于是,吴培文背井离乡,一走就是近10年,1948年才回到
故土。 1946年7月,当时的国民党安阳县政府收缴了大鼎。大鼎
被运往南京,后由当时的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收藏。 1948年5月29日,司母戊鼎在南京公开展出,引起轰动。
稍后,国民党政府拟将此鼎运往台湾,终因鼎身太重而放弃。 1959年10月,大鼎落户刚刚建成的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
二、扁鹊与四诊法
问:你有病到医院看中医的时候,医生怎么给你看病?
导入:现在中医大夫为病人看病治病的方法,早在春秋战国 时就被人们使用了。当时最有名的民间医生就是扁鹊。
扁鹊采用望、闻、问、 切四诊法,医术高超。
山西永济清华乡扁鹊庙
读一读:p29扁鹊给虢 国太子治病、起死回生 的故事。 补充:有一种说法,扁 鹊是胸以上是人、胸以 下是鸟的神物。

初一历史学科资源建设历史第六课教案m

初一历史学科资源建设历史第六课教案m
渔夫:我钦佩您高洁的品行,佩服您永远坚持自己主张的勇气。
把文字组合,吟唱出来,以表达思想感情,这就是“诗”
“金文”,这种文字比甲骨文规范,多见于商周时代的青铜器上。战国时期又出现了写在竹简或丝帛上的文字,称为竹帛书。自西周晚期以来的字体称为“大篆”。文字的出现,反映了文明的进步,成为人类进入文明时期的重要标志。
屈原:(坚定有力地)我听说过:为保持干净,刚刚洗完头发的人,一定要弹弹自己的帽子;刚刚洗完澡的人,穿衣服时一定要抖抖自己的衣服。作为人,谁愿意让自己洁白的身体蒙受世俗的污垢呢?我宁愿跳进江水,也不愿意和他们同流合污。
渔夫:你这样做岂不是很傻吗!
屈原:为了使国家强盛,为了让百姓过上好的日子,我坚持自己的主张,保持自己的品行怎么能是傻呢?
我们的祖先不仅创造了瑰丽的诗歌,美妙的音乐,精湛的青铜器,而且在科技方面做出了让后人自豪的成绩,请同学们在课下阅读,有什么想法我们一起交流!现在同学们想一想,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成就是谁创造的呢?
生:(回答)
师:(总结)这些成就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产和生活中智慧的积累,这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而且超越了国界,是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这些成就是永远值得我们中国人骄傲和自豪的。
如果说《诗经》中是用写实的手段反映了现实生活,那么战国时期的诗人屈原则是用浪漫主义笔法抒发对现实的不满和个人的感伤。
在奴隶社会中,由于奴隶主对奴隶的残酷剥削,奴隶们希望摆脱剥削,向往美好的家园。这是奴隶的呐喊。劳动人民用诗描写了生活,表达了感情和思想。所以古人有“诗言志”的说法。《诗经》中的诗歌帮助我们了解2500年前漫长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了解了周王朝和各诸侯国的横征暴敛,人民的辛勤劳动。
青铜是铜和其他金属的合金制品。我们所看到的编钟就是青铜铸成的,大大小小的65件古钟上面刻有花纹。不仅如此,而且在制作钟时,钟的大小、轻重都不能有一点差错,否则就会影响音质。刚才我们听到的乐曲向我们证明了祖先高超的青铜工艺。商周时期的青铜艺术造型也比较奇特。(出示四羊方尊图)此尊是商代的礼器。四羊尊高半米多,重34.5公斤。尊造型精致美观,在中部有山羊头浮雕。羊角弯曲,面部饰以文饰。这是青铜艺术的精品代表。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第6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教案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第6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教案

第6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学习目标]一、古代科技的里程碑——四大发明1.造纸术(1)殷商时期,人们把文字契刻在甲骨、陶器上,或镌铸在青铜器上,后来更多使用竹、木简和缣帛做书写材料。

(2)西汉时,发明了植物纤维纸,但纸质比较粗糙。

(3)东汉时,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适合书写的纤维纸,被时人称为“蔡侯纸”,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重要发明。

判断正误蔡伦是造纸术的发明者。

( ×)提示造纸术不是蔡伦发明的,因为我国在西汉前期已经有了纸。

东汉的蔡伦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改进了造纸术,研制成功植物纤维纸,为纸的普及与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

2.印刷术(1)雕版印刷术:隋唐时期,我国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印刷品是唐咸通九年(868年)雕版印刷的《金刚经》。

(2)活字印刷术:北宋时期,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此后又先后出现了木活字和金属活字。

(3)印刷术的传播:13世纪中期,活字印刷术传到朝鲜,以后又从西域传到欧洲。

判断正误活字印刷术在宋朝以后的古代中国广泛应用。

( ×)提示活字印刷术在古代中国并未得到广泛应用,因其操作人员需识字,限制了推广。

在我国古代广泛应用的是雕版印刷术。

3.火药(1)唐代,人们在炼丹制药时偶然发明了火药。

唐初,孙思邈著的《丹经》中有关于炼制火药方法的最早记载。

(2)唐朝末年,火药已应用于战争。

(3)五代和宋朝时,火药还广泛应用于狩猎、开山、采石和火器。

(4)14世纪初,火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在西方社会产生巨大震动。

4.指南针(1)战国时期,我国就利用磁石指示南北的特性发明了指南仪器——司南。

(2)北宋时,进而发明了使用人工磁体的指南针,并应用于航海。

(3)传播及影响:13世纪,指南针传入西欧,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

判断正误宋元时期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传入欧洲不是促进欧洲实现社会转型的根本原因。

( √) 提示宋元时期中国三大发明外传,在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起了促进作用,但欧洲实现社会转型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

第6课春秋战国的教学设计

第6课春秋战国的教学设计

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的教学设计【课程标准】知道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著名的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晋楚争霸与城濮大战,了解南方的吴越争霸,掌握战国的形成过程、名称、方位及长平之战的影响。

能力要求:引导学生识别春秋五霸及战国七雄的地理方位,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指导学生收集、阅读、讲解有关争霸的成语典故,培养学生收集、阅读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认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培养学生基本的读图技能,思考地图上形势发生变化的原因并做出适当的解释。

(2)引导学生查阅资料,收集成语典故,讲述成语故事。

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故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懂得国强要革新,国立须治业,国兴靠人才的道理。

要求学生为国家的兴旺追求更高的目标,学习勤奋努力、持之以恒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本课的重点是齐、晋称霸。

本课的难点是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的不同,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等表述中,就隐含着历史走向统一趋势的意思,要指导学生分析理解。

[课时]一课时[课型]知新课[教具]地图册、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上课前播放方迪演唱的歌曲《春秋战国》,一、导入新课:播放动画视频《烽火戏诸侯》,播放前,要求同学们,要认真听讲并思考:这个故事中周幽王的做法最终害了谁?导致了什么后果?学生回答后,师强调:周幽王害了自己,自食其果,成了亡国之君。

西周灭亡后,周平王与公元前770年,东迁洛,建立东周。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历史时期。

这两个时期都发生了什么,有着怎样的特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走进那段历史,了解那段历史,屏显课题。

(师在黑板上板书课题。

)为什么取名春秋战国?(请同学们看课本第30页下面的注释①,明确春秋战国名称的由来,同时也明白春秋和战国是两个历史时期)二、出示学习目标:(让生看导学案上的第一部分)三、导学新课:(一)第一目:春秋争霸——相继称霸1、自我梳理:依据课前下发的导学案,让生完成第一部分。

第6课_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精华版

第6课_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精华版

据材料归纳雕版印刷术的不足是什么? 三费:费时、费力、费钱
b、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①发明: 北宋平民毕升创造了活字印刷技术, 实现了印刷史上的一大革命。 ②作用: 节省了雕版的费用,提高了印刷效率,以经 济、方便的形式推进了文化的传播。 ③传播:
活字印刷术后来传到朝鲜、日本、埃及和欧 洲。欧洲到15世纪才有活字版,比毕昇的发 明晚400年。
2、印刷术
a、隋唐: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1900年在敦煌 发现的《金刚经》 卷子,证明我国在 唐朝时已掌握了雕 版印刷技术。 《金刚经》卷 子是迄今所知世界 上最早的有明确刊 印日期的印刷品。
司南 宋初,最艰巨的雕版工程是太祖开宝四 年(971)于成都开始版印全部《大藏经》, 计1076部,5048卷,历时12年才雕印成功, 雕版有13万块。
1、水运浑象仪 2、地动仪(测定地震方向) 3、地球是圆的,比欧洲早 1000多年
(东汉)张衡 浑象仪 地动仪
1、世界上首次用它发现了恒星位置的变动 2、制成以水流为动力的水运浑象仪 3、实测子午线的长度
僧一行 唐朝天文学 家、佛学家
1、简仪,比欧洲同类发明早300多年
2、测定黄道和赤道的交角值,受到世界天文 学界的推崇 3、《授时历》,我国古代最精密的一部历法
3、(2008年上海)中国古代有许多 重大发明,下列发明按出现的先后 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司南、纸、火药、活字印刷 B.纸、火药、活字印刷、司南 C.火药、活字印刷、司南、纸 D.活字印刷、司南、纸、火药
分类




①殷商时代有关日食的记载„ 在很长 天象 ②有关彗星和哈雷彗星的记 时间内 观测 录„ 处于世 天 ③中国古人对太阳黑子的纪 界前列 录„ 我国最早 文 天文 的一部天 学著 《甘石星经》„„ 《石氏星表》 文学专著 作 学 天体 ①东汉张衡„„ 也取得突 测量 ②唐代僧一行„„ 出的成就 ③元代郭守敬„„

人教统编2024年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课件)

人教统编2024年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课件)

铁制农具和
社会生
新兴地
渴望获

牛耕的使用
产力发
主阶级
得政治起
权利




各诸侯国 统治者
渴望在兼并

战争中获胜

政 治 经

目的:富国强兵,为巩固统治、对外扩张积极创造条件 秩

二、商鞅变法
1.原因:①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 ②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②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
2.目的:富国强兵✯ 3.时间:公元前356年 4.国君:战国时期秦孝公 5.主持者: 商鞅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第4课——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第5课——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第6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第7课——百家争鸣 第8课——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战国七雄 商鞅变法 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
学习目标: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战国 时期商鞅变法等改革;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地点:成都的岷江
作用:防洪、灌溉、
——《史记·苏秦列传》
三、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4. 都江堰:
时间: 公元前256年
人物扫描
主持者:李冰(秦国蜀郡郡守)
李冰任蜀郡守后,和他的
儿子在都安县带领民众兴建一
地点: 成都附近的岷江上
座大型水利工程,时称“都安
堰”,宋元后称“都江堰”。
功效: 堤防、分洪、泄洪、排沙、控李流冰父子为修建都江堰,详细
一天
城濮
著 桂陵之战
齐军约8万 魏军约8万
一年
邯郸、桂陵

历史八年级上册19课至20课知识点

历史八年级上册19课至20课知识点

第一节课:秦朝的建立和统一1. 秦朝的建立过程1) 秦朝的始皇帝2) 统一六国2. 秦朝的政治制度1) 法家思想在政治上的体现2) 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3) 对郡县制度的改革3. 秦朝的文化建设1) 统一文字2) 统一度量衡第二节课:秦始皇与初秦制度1. 秦始皇对国家的建设1) 统一度量衡2) 统一文字3) 修建连结长城的道路2. 秦始皇对政治制度的改革1) 确立中央集权2) 推行郡县制度3) 推行县官制3. 秦始皇对文化的影响1) 秦始皇焚书坑儒2) 秦始皇统一文字3) 秦始皇的法治观念第三节课: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变迁1.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1) 战国七雄2) 西周的衰落2. 春秋战国时期的科学技术1) 区分由来已久的三纪2) 出现了农具和工具的改良3.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学艺术1) 转变了写作形式2) 战国士大夫文化的盛行第四节课: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变革1. 齐国政治制度的变革1) 辞正和政治制度2) 制度和法律2. 鲁国政治制度的变革1) 一夫一妻制的建立2) 城市制度的变革3. 楚国政治制度的变革1) 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2) 推行官僚制度总结:历史八年级上册的19课至20课主要介绍了秦朝的建立和统一,秦始皇与初秦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变迁,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变革。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同学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我国古代历史的变革和发展,也有助于培养同学们对我国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通过深入学习历史知识,同学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我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迁,为他们的综合素质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扩展部分:第五节课:秦朝的建立和统一秦朝的建立过程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形成秦朝。

在秦朝统一之前,我国分裂成六个国家,即秦、楚、齐、燕、赵、韩六国连年相争,深重百姓之苦。

而秦嬴政通过削藩之策,吞并六国,最终实现了统一。

秦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统一的封建国家时期。

秦朝的政治制度秦朝倡导的法家思想在政治上得到充分体现,采取了一系列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如郡县制度的改革,实行三公九卿系统,设立的郡守、县宰等官吏,并对地方政权进行调整,进一步夯实了中央集权的基础。

第6课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1

第6课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1

毕 昇 发 明 的 泥 活 字 版 示 意 模 型 图
火药
炼丹引爆图
南宋理宗开庆元年(1259年 南宋理宗开庆元年(1259年), 宋军发明此种管状火器。 宋军发明此种管状火器。以巨竹筒 为枪身,内部装填火药与子窠—— 为枪身,内部装填火药与子窠 子弹。点燃引线后,火药喷发, 子弹。点燃引线后,火药喷发,将 子窠”射出,射程远达150 150步 “子窠”射出,射程远达150步 230米)。这是世界上第一种 (约230米)。这是世界上第一种 发射子弹的步枪。 发射子弹的步枪。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中 国古代科技地位 有何变化?原因 有何变化? 何在?( ?(李约瑟 何在?(李约瑟 难题) 难题)
走向衰落,没有形成近代科技, 走向衰落,没有形成近代科技,落后于西方 东西方不同的社会环境决定的 经济上,自然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重农抑商, 经济上,自然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重农抑商, 农耕经济不利于科技的进步 政治上, 政治上,不断强化的中央集权对科技的束缚越来越 严重 文化上,八股取士,文字狱,严重束缚了知识分子 文化上,八股取士,文字狱, 的思想阻碍科技的创新 对外关系上,闭关锁国, 对外关系上,闭关锁国,中西科技文化交流几乎中断
将几段灯草横穿在带磁性的 钢针上,放在盛水的瓷碗中, 钢针上,放在盛水的瓷碗中,灯 草连同磁针浮于水面, 草连同磁针浮于水面,磁针即指 示南北。这种指南针实用性强, 示南北。这种指南针实用性强, 最先应用于航海导航。 最先应用于航海导航。
四大发明成就 名称 造纸术 出现 西汉 改进或应用 东汉蔡伦 改进 北宋毕昇活 字印刷术 北宋 指南鱼 唐末用于战 争,五代北 宋广泛使用 传播 唐朝传入阿拉 伯
蔡伦总结西汉以来用麻类纤维造纸的 经验,改进造纸技术,用树皮、麻头、 经验,改进造纸技术,用树皮、麻头、破布 旧鱼网为原料造纸, 、旧鱼网为原料造纸,于东汉和帝元兴元年 105年 献给朝廷。由于质量提高, (105年)献给朝廷。由于质量提高,纸张 的应用得以推广,逐渐代替了简帛。 的应用得以推广,逐渐代替了简帛。后人将 蔡伦改进制造的纸称为“蔡侯纸” 蔡伦改进制造的纸称为“蔡侯纸”。

第6课 中国古代科技思想和实践 教学设计

第6课  中国古代科技思想和实践  教学设计

第6课中国古代科技思想和实践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概括归纳我国古代在天文学、算学、农学、医药学方面的成就;概括归纳我国古代兴建的举世闻名的工程成就;概括归纳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了解我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和对世界的贡献。

2、过程与方法●分类列举我国古代各个方面的科技和建设成就●分析古代重大科技成就的作用和地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古代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中国古代科学家所创造出的卓异的科技成果,是造福全人类的伟大成就。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四大发明及其贡献教学难点:概括科技发展的共性,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原因教法与教具教法:自学辅导法。

理由: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较多的感性认识,教材行文平实没有太多的概念和推理。

教具:制作powerpoint课件辅助教学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神六成功发射,四大发明图片)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标志性成就是四大发明。

进入近代却远远落在西方后面。

探寻古代科技的辉煌踪迹,追忆先贤的圣功伟业,发掘古之幽隐,以励今人之志向,复兴民族大业,是历史的使命,义不容辞!(凝神:神六成功发射起兴:古代辉煌与近代落后点题:中国古代科技)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自主填写下列表格)一、古代科技的里程碑里程碑——四大发明东汉蔡伦虽宦官,废物造纸美名传。

北宋毕升虽贫寒,发明活字替雕版。

指南工具传播远,世界格局大改变。

火药火器威力大,改造世界建家园。

中华儿女多智,四大发明广流传。

牢记历史勤努力,民族腾飞在在今天。

小试牛刀:大家都看过《西游记》,如果《西游记》是一部历史的话,那么下列现象绝对不可能发生的是:A、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时候,蔡侯纸问世了吗?B、唐僧西天取经,取来的经书是活字印刷的吗?C、孙悟空同红孩儿打斗时,红孩儿用喷火车喷出来的三味真火,是用火药做的吗?D、据说唐僧在刚去西天的路上,观音菩萨为了防止他迷路,曾送给他个辨别方向的宝物,这个体宝物有可能是指南针吗?•学习过程二:知识竞答•“如果诺贝尔奖在中国的古代已经设立,各项奖金的得主,就会毫无争议地全都属于中国人。

第6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

第6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
这位学者对中国古代科技持何种态度?为什么?
一、中国古代科技的里程碑——四大发明
发明
发明家 产生时间 改进者 西传时间 产生影响
植物纤维纸 西汉
造纸术
纤维纸 东汉
蔡伦
8世纪
人类文明史 上重要发明 (文化传播 的载体)
雕版印刷术 唐
印刷术
活字印刷术 北宋
毕昇
促进思想解
放和文化教 13世纪 育
火药

火药
五、医学
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凝聚毕生心 血,写就《伤寒杂病论》一书。中医所说的伤寒实际上 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它包括瘟疫这种传染病。在纸张 尚未大量使用,印刷术还没有发明的年代,这本书很可 能写在竹简上,已佚。后世根据该书佚文,分别整理成 《伤寒论》、《金匮要略》。
五、医学
华佗,东汉末医学家,字元化。华佗与董奉、张仲景并 称为“建安三神医”。
一、中国古代科技的里程碑——四大发明
《管子》记载:“上有慈石者, 下有铜金。” 说明我国最迟在 公元前三世纪就知道磁石能够 吸铁了。
司南,中国古代发明的利用磁 石指极性制成的指南仪器。 《韩非子·有度》:“故先王 立司南以端(正)朝夕(指东 西方向)”。王充在《论衡》 中说:“司南之杓,投之于地, 其柢指南。”
——卡特《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和它的西传》
一、中国古代科技的里程碑——四大发明
龟甲兽骨
青铜器皿
缣帛
竹木片
思考:与纸相比,这些书写材料有什么缺点?
一、中国古代科技的里程碑——四大发明
西汉植物纤维纸。纸面平整、光 滑,结构紧密,表面有细纤维渣, 可见造纸技术比较原始。其原料 为大麻,是西汉早期麻纸。纸上 用墨线绘有山、川、崖、路,是 世界最早的纸绘地图。

第06课 先秦时期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06课 先秦时期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竹篪
撞钟棒
排箫
墓内出土
春秋战国时期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笙管
笙斗
墓内出土
春秋战国时期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曾侯乙墓部分陪葬品
青铜鹿角立鹤(正侧面)
春秋战国时期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四节龙凤玉佩
玉雕小动物
春秋战国时期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金杯
金带钩
春秋战国时期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金盏与金漏勺
盏顶部图案
大鼎被运往南京,后由当时的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收藏。 1948年5月29日,司母戊鼎在南京公开展出,引起轰
动。稍后,国民党政府拟将此鼎运往台湾,终因鼎身太重 而放弃。
1959年10月,大鼎落户刚刚建成的北京中国历史博物 馆(现易名为中国国家博物馆)。
吴培文等村民冒死保护国宝的功绩,受到党和政府的 充分肯定。1950年,他作为特邀代表,参加了安阳县第一 届人民代表大会。
春秋战国时期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战国时期嵌错赏功宴乐铜壶 (1965年四川成都百花潭出土)
嵌错赏功宴乐铜壶纹饰
春秋战国时期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课外阅读
春秋战国时期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曾侯乙墓和他的宫廷音乐
曾侯乙墓发掘现场 (1978年5月开始发掘)
春秋战国时期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墓主人的外棺(铜木结构)
“日本兵第三次进村,不费事就搜出了 我买的那只三腿鼎,于是他们‘凯旋’而
春秋战国时期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躲闭追捕,背井离乡近十载 日军第三次进村临走时拿走了吴培文的相片,扬言要
继续搜捕他,逼其供出大鼎的下落。 于是,吴培文背井离乡,一走就是近10年,1948年才
回到故土。 1946年7月,当时的国民党安阳县政府收缴了大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青铜爵
夏代,饮酒器或温酒器,带流长14.5厘 米、高13.5厘米,1984年河南省偃师二里头 遗址出土。
春秋战国时期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商代青铜器
食器和饮食器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青铜鼎
商代后期,炊食器。1994年在山东滕州前掌大村出土。 鼎高53厘米,鼎面饰以饕餮(Tāo tiè)纹。
商代青铜器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青铜甗 (yǎn)
商代后期,炊具,类似今日的蒸锅。江西新干大洋洲 出土。
春秋战国时期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商代青铜器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妇好三联甗
商代,炊具。1976年在河南殷墟妇好墓出土。器 高68厘米,长103.7厘米。
春秋战国时期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商代青铜器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春秋战国时期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酒器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豕(shǐ)尊
商代晚期,盛酒器。1981年,在湖南湘 潭发现。尊高40厘米,长72厘米。尊身饰以 多种花纹。尊的造型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春秋战国时期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酒器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象尊
商代,盛酒器。1975年在湖南醴(lǐ)陵出土。尊高 22.8厘米,长26.5厘米,重27.7公斤。造型精美,象身布 满鸟纹、兽面纹、虎纹等。是商代青铜工艺的杰出代表。
司母戊鼎
司母戊铜鼎
商朝后期。高133厘米、 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 重832.84千克。1939年河南 省安阳市武官村出土。此 鼎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 重、最大的古代青铜器。
春秋战国时期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器身铸造
鼎耳部分的分铸
庞大的司母戊鼎采用分 铸法,即先用陶范铸造各个 部分,然后再将其装配而成。
春秋战国时期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乐器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铜编铙
商代,打击乐器。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当时一 起出土的编铙一套五件,最大的一件高14.4厘米,最小的一件高 7.7厘米。
春秋战国时期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兵器青Leabharlann 器的高超工艺透雕兽面纹青铜钺 (商代·山东益都出土)
铁刃铜钺 (商代·北京平谷出土)
县出土。尊肩上饰三羊首和三长 颈鸟首,器身饰以凸弦纹、夔纹、 饕餮纹、云雷纹等。
春秋战国时期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酒器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铜鸮尊
商代,盛酒器。1976年在河南安 阳妇好墓出土。当时出土的鸮尊成对 两个,一个高45.9厘米,一个高46.3厘 米。器身饰有蝉纹、夔纹、蟠蛇纹等。 尊口下内壁有妇好二字铭文。
青铜豆
(商代,盛食器。1971年山西保德林遮峪出土。)
春秋战国时期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商代青铜器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母已簋guǐ
商代晚期,盛食器。1978年河南安阳孝民屯 南出土。
春秋战国时期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酒器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酗亚方尊
商代晚期,酒器。清宫 旧物,现藏故宫博物院。尊高 45.5厘米,宽38厘米,肩四隅有 四立体有角象首,肩中部有四双 角分叉龙首。颈饰蕉叶纹,肩及 圈足饰鸟纹。腹部与圈足有曲折 角型大兽面纹。
春秋战国时期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酒器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司母辛觥 (gōng )
商代晚期,盛酒器。1976年 河南安阳小屯出土。
春秋战国时期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酒器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寝鱼爵
商代晚期,温酒或饮酒器。 1984年河南安阳出土。
春秋战国时期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酒器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妇好壶
商代晚期,盛酒器。1976年河南殷墟妇好墓出土。
■青铜器 ■扁鹊与四诊法 ■甲骨文、金文 ■诗人屈原 ■音乐 ■练习
春秋战国时期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曾侯乙墓编钟(复原)
楚商 根据古琴曲《离骚》改编的编钟曲
春秋战国时期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青铜器
春秋战国时期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红陶炼铜坩锅(商代)
铸铜陶范(商代)
春秋战国时期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司母戊鼎铸造方法
春秋战国时期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有人估算,司母戊鼎这样的大型青铜器,如果使用 红陶坩埚,至少需要70个同时熔化铜液,每个坩埚旁需 要三四个人工作,这样就需要约250人。如果加上制模、 翻范、磨光、运输等,要生产这个鼎总共需要三百人以 上。由此可见,当时的生产规模是很大的。
春秋战国时期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春秋战国时期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酒器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青铜提梁卣(yǒu )
商代,盛酒器。1994年在 山东滕州前掌大村出土。卣高 41.5厘米盖、腹和圏足均饰有一 条双身的龙。提梁饰龙纹,两 侧穿系处各饰卷角羊首。
春秋战国时期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酒器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三羊首铜尊 商代,盛酒器。重庆市巫山
春秋战国时期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乐器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青铜编铙
商代后期。打击乐器。 1993年,湖南宁乡出土, 编铙共9件,36.5厘米到53.5厘米高。
春秋战国时期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乐器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兽面纹双面铜鼓
商代,撞击乐器。1976年湖北重阳出土。鼓高75.5厘米, 重92.5公斤,是我国目前发现时代最早的铜鼓。
青铜戈 (商代·河南郑州出土)
春秋战国时期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兵器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春秋战国时期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商代青铜器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乳钉纹铜方鼎
商代早期,炊食器或像征国家权力的重器,河南郑州出土。鼎 高100厘米,重82.55公斤。
春秋战国时期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商代青铜器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商代青铜鼎
(盛食器或炊食器,山西灵石县出土。)
春秋战国时期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春秋战国时期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酒器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青铜方斝(jiǎ ) 商代后期,盛酒器。1990年
河南安阳郭家庄出土。斝高43.4 厘米,腹的四面饰饕餮纹。
春秋战国时期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酒器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青铜角 商代后期,酒器。1990年河
南安阳郭家庄出土。角高21.4厘 米,器上饰以饕餮纹、夔纹、云 雷纹等。
我国古代青铜配方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六分其金(铜)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剂); 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 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 参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 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矢之齐; 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
——《周礼·考工记》
春秋战国时期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夏代青铜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