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法器的作用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法器的作用?

在佛教中人们将这些与之有关的供具、器物道具通常叫做法器。

一类是用于殿堂内部作装饰的物品,如罩在佛像上的华盖‘、挂在室内起庄严菩萨作用的幢、幡、悬于佛前的大缦帐,亦名欢门、置在供桌前的油灯、烛架、香炉、花瓶等等;

另一类为日常生活和举行仪式时使用的物品,如用于修行用的木鱼、斋堂常悬设的“梆”、用于报时用的“云板”或“云鼓”、诵经时呜叩用的圆磬,以及在举行佛事时使用的乐器和各种器具供物,都可以作为法器来看待,它们并没有一个严格的区分。制作法器的材料多种多样,有的是用绸缎,有的用竹木,有的用金属,一般说来,法器因在特定的场合下使用,故带有神圣性和庄严性,因此在设计和制作时选用的材料和制作的工艺都要求的较高,以满足于祀神的愿望,并达到一定的水平。

法器是举行法事时的辅助工具,在庄严的法事上,敲打钟鼓鱼磬,吹响唢呐号角,营造了浓重而又神秘的宗教气氛。例如,古人讲经,强调“声、辩、才、博”四种基本功。《高僧传》说:“非声则无以警策,非辩则无以适时,非才则言无可采,非博则语无依据。”“声”是指讲经时的钟鼓声,它能在讲经的氛围中起到令人警醒的作用;“辩”指谈吐自如,

恰到好处;“才”指文采横溢,辞藻华丽;“博”指广征博引,上下跳跃。佛门法器,种类繁多,它们的作用、大小、形状、质地也各不相同,由于历史的变迁,区域文化的差异,宗派的不同,一些法器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变异。佛教的法器用途,一般可以分为报时、供养、装饰、法会、修持等几大类。

报时的有钟和鼓等,清晨先鸣钟后击鼓,是“晨钟暮鼓”,傍晚先击鼓后鸣钟,是“暮鼓晨钟”。在大年三十的喜庆夜晚,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都要用钟声来结束狂欢的时刻,你看悠劲十足的钟绳,钟杵来回运动,慢慢往复,上下摆动,钟声浑厚、深沉、圆润、绵长,扣人心弦,这就是来自佛教的大钟。佛门把击鼓作为报时和集众的法器。此外,在现在佛门里,鼓更多地成为一种赞诵的道具,在举行佛事活动时,敲鼓是为了配合唱念的活动,用鼓声来助阵,让信徒们更加生发信心。盛香的法器就叫香炉。据说佛教的香炉很可能源于古印度婆罗门教的火炉。婆罗门教认为在炉中焚烧供物可以得到神灵的保佑。铜、铁、陶瓷、青石、白玉都是制作香炉的材料。香炉的规格大小不一,大到数尺,小到方寸。特别是小香炉是比丘随身携带的“十八物”之一。随着佛教传入中国,香炉的造型也渐渐中国化,呈现出千姿百态,有方斗型的,狮子型的,仙鹤型的,莲花型的,但最具中国特色的当属宝鼎型的和塔楼型的。佛门中也有一种

法器叫做磬。据《祗园图经•编磬镜头》说:印度梵天之王曾经造铜磬,此磬体积硕大,可容纳五升,四周用黄金镂作过去佛弟子像,磬鼻为紫磨金九龙形,背上还有天人像。用玉槌敲击,声音悦耳动听,传遍三千世界,它每发出的一个音,都包含着佛向弟子说的佛法。佛陀寂灭后,这个非凡不同的磬被龙王收到龙宫里去了,于是人们再也听不到这样悦耳的法音了。佛门的磬有大有小。大磬直径达二、三尺,称为大磬,大磬又叫圆磬,为饭钵形状,置于大殿的右边,在早晚上殿及法会等场合,念诵的时候呜击,它的作用是统一声调,控制节拍,号令众人,振作精神。

大磬由主管梵呗的维那师掌握。小磬不过寸许,附有手柄,叫做引磬。引磬一般由悦众掌握,其作用是跟在大磬后面,配合大磬使用,如大磬在佛事活动时领诵,或在重要的诵段,或在转折时敲击。引磬则在根据颂词而发出的动作时进行敲打。木鱼是人们最熟悉不过的东西了,相传,从前有一位出家比丘犯了佛门戒律,死后转生为鱼历经无数劫。它在大海深处本该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然而,这条鱼越长越大,有一天,一粒树种随着海风刮到了它的背上生根发芽,长成一棵参天大树。每当风雨来临,大海波涛汹涌,无情的大风与浪涛震撼着它背上的大树,触动着它身上的每一根神经,使它万分痛苦。终于有一天,它的师父修成正果,知道它的下场,慈悲之心油然而生。师父为它举行了一场盛大的水陆

法会,仰仗法会的功德利益,它终于解脱鱼身,再次重返人间,依法修行,转凡成圣。什么叫做佛事

它的师父为了警醒僧众,便把鱼身上的那棵大树刻成木鱼,置于佛门,时刻提醒僧众精进修行,切勿放逸,以免堕入三恶道。木鱼通常是将一块木头中间掏空,外形雕成鱼的形状而得名。内空外实,敲击时就会发出声音,因此也叫“鱼鼓”。根据《敕修百丈清规》所说,鱼类昼夜长醒,不合眼睛,诵经时敲击木鱼即能控制音节,又能振作精神。钵是僧人的饭碗。“一钵千家饭,孤僧万里游”,是过去僧人外出云游生活的写照。所以钵和袈裟一样成了僧人身份的象征,每个受戒出家的僧人,都要从师父那里领到一口钵,用它来盛装自己的食物。钵是印度的舶来品,据说在释迦牟尼之前的诸佛就是用钵来接受供养,释迦佛成道以后,有两位商人向佛供养面、酪、蜜等食物。

四天王知道此事后,做了一个金钵奉上,佛不接受,又奉上银钵、琉璃钵、赤珠钵、玛瑙钵等等,佛还是不接受,因为佛教规定出家人要持金银戒,不能接触金、银等贵重物品。最后四天王奉上了石钵,佛才接受下来。钵的体积分为上、中、下三钵,僧人应该根据自己的食量来选择使用哪一种,因此钵又有了另一个称呼,叫做“应量器”。又由于钵是佛教戒律的规定物,有一定的定制,因此它还有一个名称叫做

“应法器”,意思是如法的法器。在寺院斋堂的廊下,一般挂有一块金属板,这是佛门饮食报时的法器。它像一朵飘落而至的云彩,所以叫做云板。粥饭煮熟将要灭火的时候敲打云板三下,这是通知厨房灭火的信号。到了进餐时间,连击云板三会,每会三时六响。僧众听到云板的响声,便纷纷取下钵盂,到食堂用餐。照板是通知僧众起床与休息的报时法器。

每天凌晨,负责照板的巡照师提着照板边走边敲,绕寺一周。照板响过之后,禅堂才响起悠扬的钟声。夜晚,钟声响过,照板又起,僧人便在这板声中入睡。宝铎也叫“铁马”,就是现在的风铃,它是佛门法器五种铃铎中的一种。铃铎在佛事中代表说法、警觉、欢喜、引魂,而用在建筑上则又是一番风韵。当夕阳西下,日近黄昏的时候,微风拂过,悬挂在檐角的风铃叮当作响,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寺院那沉闷的建筑顿时有了一种超凡脱俗的空灵感,也为寺院增添了几许妩媚。佛门中被人们熟知的法器,莫过于念珠了。各地寺院法物流通处都有这种东西出售,每个佛教徒手上也都必会手执此物。

念珠又叫数珠、佛珠,它是佛教徒在念诵佛菩萨的名号或经咒的时候用来计数的法器。相传,古印度的毗琉璃王请求释迦牟尼为他开示消除烦恼的方便法门。释迦牟尼告诉毗琉璃王,用108个木漶子穿成一串,每念一句佛菩萨名号,过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