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山行 》
杜牧《山行》古诗赏析
杜牧《山行》古诗赏析古诗原文:山行杜牧(唐)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深秋时节,我沿山上蜿蜒的山路而行.云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我不由自主地停船靠岸,是因为这傍晚枫林的美景着实吸引了我,那被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花儿还要红。
简析: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小诗。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
“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
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
“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
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
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
(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
(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
(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
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
“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古诗山行注释和译文
古诗山行注释和译文
《山行》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诗。
此诗描绘秋日山行所见的景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表现了作者的高怀逸兴和豪荡思致,以下是这首诗的注释和译文:
注释:
1. 山行:在山中行走。
2.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3. 石径:石子铺成的倾斜小路面。
4. 白云生处:指山的深处。
5. 坐:因为。
6. 霜叶:经霜的枫叶。
7. 于:比。
译文:
深秋时节,沿着远处的石子铺成的倾斜小路面向上行走,在那生出白云的地方居然还有几户人家。
停下马车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经过深秋寒霜的枫叶,比二月的春花还要红。
《山行》这首古诗的意思
《山行》这首古诗的意思
《山行》这首古诗的意思是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白云生发之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霜染的枫叶胜过鲜艳二月的花。
《山行》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古诗描绘的是一幅动人的山中秋景图:山道、人家、云朵、枫叶,组成一幅自然和谐的画面。
在这首诗中,杜牧以情驭景,灵巧、清晰地抓取能够表现自然之美的形象,然后把自己的情感汇聚其中,使情感的美与自然之美浑然一体,场景互为一体。
励志古诗词《山行》原文及赏析
励志古诗词《山行》原文及赏析
古诗《山行》原文
青山隐隐水迢迢,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赏析
古诗《山行》来自于宋代文学家陆游的作品,写的是一段激励人们冒险的山行旅程的故事。
通过鲜明的对比,反映出抵达终点时心中的坚定抗争意志。
诗中描述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当时心中满怀希望、充满朝气的情绪,表露出一种豪迈的精神,也表现出当时奋勇向前的斗志。
诗中第一句“青山隐隐水迢迢”,清新的山水相对,画面清雅,象征着刚开始的旅行一片自然的宁静中。
第二句“秦时明月汉
时关”,深沉的历史洪流,牵动着历史与现实的命运,打破了
原本的宁静,充满了朝气和涌动的感受。
接着,另外两句“万
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正式歌吟出一股前行的冲动。
对于那些为了到达终点而奋勇前行的人们来说,距离不算遥远,而是展示了他们勇于挑战自我的信念。
总之,《山行》是一首充满了时代的激情的诗歌,充满了冒险的精神,也带给人一种无畏的勇气,在古老的文化中传承着不断探索进取的精神,勇往直前,勇敢挑战,勇敢追求,不畏困难,直到最终成功。
杜牧《山行》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杜牧《山行》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杜牧《山行》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到四、五年级,孩子紧张的小升初到来了,看了小升初的试卷,发现古诗文的考题太多了,作文中如果能恰当地引经据典,既体现文采,也往往容易得高分。
那么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杜牧《山行》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篇1原文山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山行:在山中行走。
远上:登上远处的。
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石径:石子的小路。
斜:此字读xiá,为倾斜的意思。
深:另有版本作“生”。
(“深”可理解为在云雾缭绕的的深处;“生”可理解为在形成白云的地方)车:轿子。
坐:因为。
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深处,居然还有人家。
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
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秋日行经山麓时所见的景色。
诗人一下笔就用了“远上”二字,描写屈曲蜿蜒,渐远渐高的山路,由路以见出山的高大深远,进而让人体味山里环境的空静,以及诗人一路行来的消兴和幽致。
“石径斜”的“斜”字,又把山的陡峭给刻画了出来。
“远”、“斜”二字前后呼应,从不同角度写出整个山岭的气势。
“寒山”二字,既点明时令季节,同时为烘托枫叶耐寒的特质,埋下了伏笔。
这一句刻画秋岭,没有摄入一件实物,用墨极少,但由于用语精当,组合巧妙,同样给人以气势非凡之感。
诗人顺着山路石径向上望去,惊奇地发现“白云深处有人家”。
山岭之巅,白云缭绕,几间屋舍忽隐忽现,形成一幅别致的峻岭秋景图。
作者故意把“人家”置于高山之顶,白云之中,这就造成一种虚实相生的意境,渲染出生意盎然的气氛,从而给读者留下了联想的余地。
第三句写车行至半山,突然下一“停”字,悬念顿起,牵人思绪。
原来,那里有一片鲜红的枫树,显得格外美丽,诗人再也无心仰望那绚烂明丽的高山之顶,无意寻访那令人神往的白云深处的人家,而在不畏秋寒的枫树面前留连忘返。
杜牧《山行》
杜牧《山行》杜牧《山行》杜牧的《山行》以情驭景,敏捷、准确地捕捉足以体现自然美的形象,并把自己的情感融汇其中,使情感美与自然美水乳交融,情景互为一体。
下面再和小编一起来回顾这首经典吧。
山行1远上2寒山3石径4斜5,白云深6处有人家。
停车7坐8爱枫林晚9,霜叶10红于11二月花。
【注释】山行:在山中行走。
远上:登上远处的。
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石径:石子的小路。
斜:此字读xiá ,为倾斜的意思。
深:另有版本作“生”。
(“深”可理解为在云雾缭绕的的深处; “生”可理解为在形成白云的地方)车:轿子。
坐:因为。
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白话译文】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
停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景色,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
【赏析】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
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
“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深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
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
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
这样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
有白云缭绕,说明山很高。
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一定会有另一种景色。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
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
古诗山行的诗意
古诗山行的诗意总结归纳精选(1):《山行》作者是唐朝文学家杜牧。
其全文古诗如下: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前言】《山行》是诗人杜牧的一首描述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在这首诗中,杜牧以情驭景,敏捷、准确地捕捉足以体现自然美的形象,并把自己的情感融汇其中,使情感美与自然美水乳交融,情景互为一体。
全诗构思新颖,布局精巧,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与春光争胜,令人赏心悦目。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
【注释】山行:在山中行走。
远上:登上远处的。
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石径:石子的小路。
斜:此字读xiá,为倾斜的意思。
深:另有版本作“生”。
(“深”可明白为在云雾缭绕的的深处;“生”可明白为在构成白云的地方)车:轿子。
坐:正因。
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翻译】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
停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景色,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
【赏析】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齐,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
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
“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深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
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向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
那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
《山行》原文及翻译赏析
《山行》原文及翻译赏析《山行》原文及翻译赏析5篇《山行》原文及翻译赏析1山行·布谷飞飞劝早耕清朝姚鼐布谷飞飞劝早耕,舂锄扑扑趁春晴。
千层石树遥行路,一带山田放水声。
《山行·布谷飞飞劝早耕》译文布谷飞来飞去的劝说人们早些耕种,白鹭趁着天晴在天上扑打着翅膀。
在层层石树之间的路上行走,听得山里田园放水的声音。
《山行·布谷飞飞劝早耕》注释舂(chōng)锄:白鹭;扑扑:扑打翅膀。
《山行·布谷飞飞劝早耕》赏析开头两句用形象而整饬的对仗句式刻画两种鸟儿的活动,为写春耕营造一种正当其时的氛围。
布谷鸟即杜鹃,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它在南方春天耕种季节鸣叫,它“播谷播谷”的叫声听上去就像在催人种谷一样,所以叫布谷鸟。
一“劝”字,将布谷鸟的叫声人格化,形象生动而富有情味。
舂锄即白鹭,它也是江南常见的一种鸟类,全身雪白,两腿细长,喜欢在水田与河边活动。
这种鸟在水中起飞,很远就能听到翅膀打水的“扑扑”的声音,当它们成群地在清澈的水边、绿色的山野、湛蓝的碧空飞翔时是很美的,所以杜甫留下了“一行白鹭上青天”千古佳句。
该诗中,作者着一“趁”字,同样将舂锄人格化,好像它明白风和日丽的大好春光转瞬即逝似的,因此要抓紧时间一展风姿。
可以说,春耕期间山间这两种鸟的活动,既将春天的山乡点染得生机勃勃,又为下文写春耕营造了浓浓的氛围。
第三句写扣题发挥,从仰望的角度写山路之陡峭曲曲。
从山下向上望去,只见山路盘旋而上,被层层叠叠的树木和岩石遮断阻隔,有时又露出那么一小段,就这样时断时续,蜿蜒而上,层层盘旋,越盘越高,越高越细。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巧妙的视角,将江南山路的特点形象地表现出来了,也凸显了山乡生活的大背景。
同时,又暗扣了一“行”,暗写了诗人沿山路而上,边登山边欣赏的情形,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和回味。
如果没有这一句,那么最后通过山田放水声写春耕也就没有依据了。
最后一句是全诗的主旨所在,写的是山乡农民放水播谷的繁忙景象。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山行》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山行体裁:诗题文: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作者:名字:杜牧年代:唐代描述: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翻译:原文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译文: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深处居然还有人家。
原文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秋霜染过的枫叶比二月春花还要红艳。
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这首诗记述了一次远山旅行,其具体创作时间难以确证。
作者秋登寒山,有了充满诗意的发现,于是创作此诗以记之。
赏析二:思想内容《山行》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诗。
此诗描绘秋日山行所见的景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表现了作者的高怀逸兴和豪荡思致。
作者以情驭景,敏捷、准确地捕捉足以体现自然美的形象,并把自己的情感融汇其中,使情感美与自然美水乳交融,情景互为一体。
全诗构思新颖,布局精巧,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与春光争胜,令人赏心悦目,精神发越。
赏析三:艺术特色“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头。
“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这样写,从题意来说,写出了“行”的特点,而从构图来说,却借勾画山路逶迤绵远之特点山势幽深平缓的形体特点,同时自然地把人们的视线沿着山路引向白云生处的人家。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
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
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石径”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
这样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
白云仿佛从山岭中生出,飘浮缭绕,既可见山之高,又表现云之淡白与山之苍翠相映衬,点染出明快色调。
古诗《山行》译文
古诗《山行》译文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
月花。
咱来说说这的译文哈!
“远上寒山石径斜”,这不就是说我沿着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一直
往那寒冷的山上走嘛。
就好像咱们去爬山,那山路可不是平坦笔直的,是吧?
“白云生处有人家”,哎呀,在那白云缭绕的地方居然还有人家。
这
多神奇呀!想象一下,你在山里走着走着,突然发现云雾里有几间房子,像不像仙境里的住处?
“停车坐爱枫林晚”,我停下马车,就因为太喜欢这傍晚的枫林啦!
这不就跟咱们有时候看到特别美的风景,就走不动道了一个样嘛!
“霜叶红于二月花”,那经霜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呢!你说这
枫叶得多美呀,难道不比春天的花还迷人?
我觉得呀,这首诗的译文把秋天山里的美景描绘得活灵活现的,让
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诗人当时的那种陶醉和喜爱。
这不就是古
诗的魅力所在吗?。
古诗《山行》注释和译文
古诗《山行》注释和译文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注1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2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舟唱晚犊孺闲。
注3
落叶满空山寂寥,何处寻觅四时秋。
注4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注5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注6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7
人生不能百年乐,安得常饮长江水。
注8
注释:
1. 石径:山间小路。
2. 枫林:指秋天的景色,晚上停车在枫林中欣赏,枫叶红得比二月份的花还要鲜艳。
3. 钟鸣:指山寺的钟声。
4. 寻觅:寻找。
5. 萧萧:形容树叶飘落的声音。
6. 常作客:经常旅行。
7. 艰难苦恨:形容困苦痛苦。
8. 安得:如何能。
译文:
行走在崎岖的寒山石径上,一道斜阳照亮了远处的白云,白云中显现出人家的房屋。
停下车,坐在枫林中,尽情享受晚上的美景,霜叶红得比二月的花还要绚烂。
山寺的钟声在黄昏时分敲响,渔舟在江上悠然唱歌,牛与孩子在不远处闲逛。
落叶落满了空山,整个山林都显得寂寥,不知探寻四季秋景应该去哪儿寻觅。
无边无际的落叶缓缓飘落,长江的水滚滚而来,永远不会停止。
长途跋涉,我常常以客人的身份在路上行走,百年来多病缠身,却独自登上高台。
艰难和忧愁已使我的鬓发变得沧桑,我已心力交瘁,扔掉了浊酒杯。
人生不能一直享受百年的欢乐,怎么能常常饮用长江的水呢?。
山行 古诗 《山行》古诗赏析
《山行古诗《山行》古诗赏析》摘要:今天语编跟分享《山行》古诗赏析起学习下,诗里写了山路、人、白云、红叶构成幅和谐统画面,那山路、白云、人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情难以抑制【编寄语】古诗就是艺术作品塑造作者情感世界艺术作品或表达某种情感或描绘某种期待今天语编跟分享《山行》古诗赏析起学习下《山行》古诗赏析【译】山石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白云飘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车儿停下霜染枫叶红艳艳胜二月花【释】山行山行走寒山指深秋候山3径路白云生处白云缭绕而生地方5斜x伸向思6 坐因【赏析】诗歌通诗人感情倾向以枫林主景绘出了幅色彩热烈、艳丽山林秋色图远上秋山石头路首先给者远视山路顶端是白云缭绕地方路是人走出因白云缭绕而不虚无缥缈寒山含着生气白云深处有人句就然成然而这只是两句蓄势接下诗人明确地告诉者那么晚了我还山前停车只是因眼前这满山如火如荼胜春花枫叶与远处白云和并不定看得见人相比枫林更充满了生命纯美和活力【简析】这是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七言绝句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条石头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山峦寒明深秋季节;远写出山路绵长;斜照应句首远写出了高而缓山势由坡不故可乘车游山次句白云深处有人描写诗人山行所看到远处风光深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三会使人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儿死寂恐怖有人三还照应了上句石径因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通道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坐释因因夕照枫林晚景实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晚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思()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两句则是傍晚景()因傍晚才有夕照绚丽晚霞和红艳枫叶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极()因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四句霜叶红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警句霜叶红二月花这是全诗心句前三句描写都是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什么用红而不用红如?因红如不和春花样无非是装然美景而已;而红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得起风霜考验这首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精神世界表露志趣寄托因而能给者启迪和鼓舞这首诗描绘是秋色展现出幅动人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白云、红叶构成幅和谐统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处等地位而是有机地系起有主有从有处画面心有则处陪衬地位简单说前三句是宾四句是主前三句是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条弯弯曲曲路蜿蜓伸向山头远写出了山路绵长斜与上呼应写出了高而缓山势白云深处有人写云写人诗人目光顺着这条山路直向上望白云飘浮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石屋石墙这里人照应了上句石径这条山路就是那几户人上上下下通道吧?这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系起了有白云缭绕说明山很高诗人用横云断岭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者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余地那白云上云外有山定会有另种景色吧?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作客观描述虽然用了寒也只是了逗出下晚和霜并不表现诗人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面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环境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了倾向性已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情难以抑制了要停下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前两句所写景物已很美但诗人爱却是枫林通前映衬已描写枫林铺平垫稳蓄势已足是水到渠成引出了四句明喜爱枫林原因霜叶红二月花把三句补足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我们面前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难能可贵是诗人通这片红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样生命力使秋天山林呈现种热烈、生机勃勃景象诗人没有象般封建人那样秋季到候哀伤叹息他歌颂是然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精神有种英爽俊拔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才气也表现了诗人见地这是首秋色赞歌四句是全诗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不仅前两句疏淡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诗人也成了景色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迷人而笔重写戛然便止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以上就是语编跟分享《山行》古诗赏析全部容看完希望对把握心思想有助还可以调动我们学、探讨学作品积极性以及提高我们对学作品鉴赏能力祝学习进步!。
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山行
《山行》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山水田园诗。
这首诗具有豁达、自然、深沉的风格,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豁达的人生态度。
以下是《山行》的全文: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远足登山的情景,描述了一幅宁静美丽的山水画面。
首句描写登山的路径陡峭,倾斜难行。
第二句写到山中有人家,说明此处虽然荒僻,但仍有人定居。
接着,诗人停车坐在枫林之间,欣赏晚霞余晖,赞美枫叶在寒冷的二月里依然红艳如花。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山水的喜爱,以及对简朴、自然生活的向往。
通过描绘山水景色,诗人表达了自己豁达、淡泊的心境,以及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山行古诗情感
山行古诗情感
《山行》是唐代诗人杜牧写的一首古诗,全诗内容如下: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行》这首诗描绘了深秋时节,寒山上的枫林美景,以及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诗中通过对山路、白云、人家、枫林、霜叶等景物的描写,展现了秋天的宁静、美丽和生机。
情感上,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激之情,同时也展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诗人在诗中还表现出一种逍遥自在、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这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1/ 1。
《山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山行》原文、翻译及赏析《山行》全诗不以强烈的对比、映衬来强化画境,而是细细地轻挑漫拨,来传送寂静中的些微动态,描写精妙。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山行》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山行清代:施闰章野寺分晴树,山亭过晚霞。
春深无客到,一路落松花。
《山行》译文山野中的寺庙把晴空下的树林分开了,山亭好似穿行在晚霞之间。
幽静的山野春色深深,没有游人欣赏;漫行其中只见松花飘落。
《山行》注释野寺:山野中的寺庙。
分:分开。
晴树:晴空下的树林。
过:飘掠,飘过。
松花:又叫松黄,指马尾松开的球形或卵圆形花。
《山行》赏析此诗吟咏山野春景,描绘了一幅美丽、清幽的春天日暮的山景图。
前两句描写黄昏时刻山野的艳丽景色:山野之中的寺庙为绿树所簇拥,晚霞飘过山亭;后两句写山野之幽静:正是美丽春天却没有游人来欣赏,一路上只有松花在不停地飘落。
全诗共四句,句句写景,一、三句静,二、四句寓动于静而愈显其静,手法新巧别致,描写精妙。
“野寺分晴树,山亭过晚霞。
”描写黄昏时刻山野的艳丽景色。
“野寺分晴树”摆出两样事物:野寺与晴树。
前者说明地处荒僻,人迹罕至;后者说明天朗气清,春天的树翠油油的,一派生机。
在它们中间用了一个“分”字,好像是把彼此分隔开了。
孟浩然有“绿树村边合”(《过故人庄》)句。
这“分”与“合”恰相反,而其意却是说绿树拥着野寺;或是说绿树将村庄包围了起来,都表明树多。
次句也是两样事物:山亭与晚霞。
这里用了一个“过”字,山亭似徐徐穿行在晚霞之间,赋予山亭以某种生命,化静为动点活境界,平添情趣。
这两句的景色有淡素,有明媚,也有艳丽;但总的还是淡素较多。
“春深无客到,一路落松花。
”两句写山野之幽静,没有游人欣赏。
转写到人事,点明无客人来,只有诗人自己,漫行在山间小路上,只见松花飘落,一片静谧,人与自然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春深无客到”这句应首句的“野寺”,与上面的自然色彩是谐调的。
它也与首句一样写静。
不见人影,不闻喧哗,写静而无板涩之嫌、沉闷之弊,却在总体静谧的意境中嵌入“深”“到”二字,又微微地点缀了某些动态、生机,活跃了画面。
杜牧《山行》原文及赏析
杜牧《山行》原文及赏析(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职场文书、合同协议、总结报告、演讲致辞、规章制度、自我鉴定、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self-assessment,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杜牧《山行》原文及赏析杜牧《山行》原文及赏析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对一些古诗都不陌生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生处一作:深处)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作者简介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注释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白云生处: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5.斜:此字读xiá,为伸向的意思。
6.坐:因为。
译文
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
白云生发之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
霜染的枫叶胜过鲜艳二月的花。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
“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深处有人家”,描写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
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
“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
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
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
(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
(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
(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
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
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
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
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
“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
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
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吧?这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
有白云缭绕,说明山很高。
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会有另一种景色吧?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
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
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
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
难以抑制。
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
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
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
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的。
不仅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
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止,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