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后国际关系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冷战后国际关系第一讲冷战的结束及其原因
冷战结束的标志:
1、东欧剧变
2、德国统一
3、华约瓦解
4、苏联解体
1、东欧剧变
(1)渐进的变化——以波兰为代表。
(2)主动的变化——以匈牙利为代表。
(3)突发性的变化——以捷克斯洛伐克为代表。
(4)疯狂性的变化——以罗马尼亚为代表。
东欧剧变的原因:
(1)由苏联的绝对控制所引发的东欧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危机导致了政治变动。
(2)戈尔巴乔夫的自由选择原则对东欧剧变采取了放任自流的政策。
(3)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支持与介入。
2、德国的统一
东德的政治剧变是德国统一的必要条件。λ
λ 1989年11月9日两德边界开放被看作是德国统一的序幕。
λ德国分裂了几十年,但统一的过程历时还不到一年,具体时间是1989年11月9日——1990年10月3日。
λ这一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德国统一的准备阶段(1989年11月9日——1990年3月18日)
1989年11月13日,莫德罗提出了成立两德“条约共同体”的建议。
1989年11月28日,西德的总理科尔提出了关于德国统一的“十点计划”,提出要建立联邦国家。其中第5点指出,民主德国应建立一个“具有民主合法性的政府”,这是发展两个德国间的邦联结构并最终建成德意志联邦的“绝对必要的前提”。
1989年12月7日和1990年1月28日,东德各党派举行了两次“圆桌会议”,多数人主张与西德统一。1月28日的“圆桌会议”决定,东德1990年3月18日举行“自由选举”。
1990年2月1日,东德又提出了分4个阶段实现统一的主张,但提出统一后的德国要保持中立。科尔对莫德罗的建议表示欢迎,但反对德国中立化的主张。
2月17日,两德总理会晤时,科尔提出了首先建立以西德马克为基础的两德货币联盟作为实现德国统一的决定性步骤的建议,但莫德罗表示反对。
西德为东德的大选提供了大量的帮助和财政支持,最后西德支持的“基督教民主联盟”在选举中获胜。
第二阶段:两德的经济、货币统一阶段(1990年3月18日——7月1日)
1990年4月12日,民主德国大联合政府成立,东德基督教民主联盟主席德梅齐埃当选为总理。4月19日,德梅齐埃在发表施政纲领时提出民主德国同意与联邦德国建立经济、货币和社会联盟,使用西德马克;同意在民主德国恢复州的建制,按联邦德国《基本法》第23条规定加入联邦德国。这表明两个德国在统一问题上达成了一致。很快,双方就分别宣布将于7月1日建立两个德国的经济、货币和社会联盟。
1990年5月18日签订《货币——经济——社会联盟条约》,这也被称为德国统一的第一个国家条约。主
要内容包括:
(1)货币统一。
(2)经济统一。
(3)社会和司法统一。
第三阶段:两个德国政治统一的阶段(1990年7月1日——10月3日)
1990年8月31日两个德国签订了《统一条约》。这也被称为德国统一的第二个国家条约。根据条约,民主德国废除了原来的15个行政专区,恢复到5个州,按照联邦德国基本法第23条的规定,于1990年10月3日加入联邦德国。这实际上完成了德国的统一。
德国统一并不是平等的,而是一方吃掉另一方。
德国统一的外部因素问题:
1990年2月14日,在美国支持下召开了“2+4外长会议”。1990年5月5日到9月12日,“2+4”会议又召开了4次,最后达成了《关于最终解决德国问题的条约》,也被称为《莫斯科条约》。
在德国统一的过程中,戈尔巴乔夫的政策起了关键作用。
3、华约瓦解
东欧剧变之后,东欧国家的党和政府的领导人都相继发生了变化,已经不可能坐在一起讨论政治、经济和军事等重大问题了。1990年6月7日在莫斯科举行的政治协商委员会会议,决定成立一个委员会研究华约的性质、职能和行动。1991年2月25日,华约政治协商委员会在布达佩斯举行会议,签署了一个重要文件,内容是从1991年3月31日起中止华约的军事活动。1991年7月1日,华约在布拉格举行了最后一次政治协商委员会会议,签订了华约停止生效的议定书,从此华约正式解散。
4、苏联解体
λ政治改革失控是苏联解体的大背景
苏联国内分离主义浪潮的高涨λ
“8•19事件”的激化作用λ
λ苏联的最后解体
苏联解体的国内因素:
苏联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脱节——超越现实λ
λ戈尔巴乔夫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脱离了原来的设想
苏共没有解决好民族问题λ
λ戈尔巴乔夫在外交上实行“外交新思维”
苏联解体的国际因素:
——美国对苏联实行“超越遏制战略”:
λ强调要把苏联纳入国际社会,使苏联在参与国际合作中发生演变。
建立一个开放的、统一的和自由的欧洲。λ
λ推行“实力”政策,强调“必须在经济上、外交上和军事上保持强大”。
冷战后国际关系第二讲冷战结束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一、两极体系瓦解与世界的多极化进程
(一)两极体系
两极体系的形成经过了三个阶段:
(1)1945年雅尔塔会议划分势力范围;
(2)1949年德国正式分裂为两个国家;
(3)1955年北约和华约形成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
两极体系的核心是美苏关系。美苏之间展开的全面的对抗与斗争主要表现为:
美苏在政治和外交方面展开了激烈的斗争。ν
ν军事对抗是美苏关系的核心。
美苏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对立与斗争。ν
ν美苏在地缘政治方面的斗争——争夺第三世界。
美苏在经济领域的斗争。ν
除美苏对抗外,以美苏为核心结成了政治、经济、军事集团,两大集团之间的对抗和斗争是两极体系的一个重要特点。
(二)、世界的多极化进程
1、冷战时期的多极化倾向
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国际关系中开始出现了多极化倾向——中美苏大三角关系、美欧日三个经济中心——尼克松的“五大中心”论
在这一时期,多极化还只是一种倾向,远未构成对两极体制的挑战。因为:
ν这种倾向是在两极体制下发生的,受到了两极体制的严密控制。
ν在当时,也还没有别的国家或集团向美苏的领导地位提出挑战,形成一极。
2、冷战后的多极化进程
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走向多极化的进程明显加快,且与六、七十年代的多极化倾向不同,主要表现在:
ν冷战后的多极化进程是六、七十年代以后多极化倾向的继续与发展;
ν冷战后的多极化进程是在两极体制解体后发展起来的,不再受两极体制的制约;
ν对于各行为主体来说,冷战后主要是根据自己的国家利益来考虑问题,不像冷战时期更多地考虑的是集团的利益。
在两极格局终结之后,美、俄、欧、日和中等五大力量,投入了一场以争夺构筑世界新格局的主导权为特征的竞争之中。具体表现为:
ν美国一直想构筑单极世界。
欧共体要把欧洲恢复成昔日“世界的中心” 。ν
ν日本要以日美欧三极为主导来形成世界新秩序。
俄罗斯要“重建大国地位” 。ν
中国要成为世界新格局中的一极。ν
到1996-97年间,多极的框架已经基本形成。这主要表现为形成了几个相互制衡的战略三角,从而构筑了一个新的大国关系框架。这些战略三角主要有:
美欧俄军事政治三角ν
美日中军事政治三角ν
俄中美准军事政治三角ν
ν欧亚美经济政治三角
此外,各主要大国间也都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
ν自两极格局解体后,多极化进程的发展态势良好,但1999年美国和北约空袭南联盟事件使得多极化的走向有了弱化的趋势。
ν如果说科索沃战争使得多极化出现了很大的倒退的话,2001年的“9•11事件”则使得多极化进程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