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理论在紫砂壶艺实践中的可借鉴性探索——以王僧虔《笔意赞》为例
南北朝书法的审美路径和艺术延展——以王僧虔《笔意赞》和《书赋
势规律中寻找出道的 自然法规。并结合与人类的生命 本体特性进行了形 、势 、神的一系列阐发 。即形成了
得?必使心忘于笔 , 手忘於书 , 心手达情 , 书不忘想, 是谓求之不得 ,考之即彰。乃为 《 笔意赞 》日 : 剡纸 易墨 , 心圆管直。浆深色浓, 万毫齐力。先临 《 告誓 》 , 次写 《 黄庭 》 。骨丰肉润 ,入妙通灵。努如植槊 ,勒 若横钉 。开张凤翼 , 耸擢芝英。粗不为重 , 细不为轻 。 纤微 向背 ,毫发死生。工之尽矣,可擅时名。( 历 代
… …
收稿日期: 2 0 1 6— 1 2 — 0 5
作者简介 :张凯维 ( 1 9 9 1 一),女,辽宁抚顺 人 。 四川大学书法研究所副研究员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 美术学 ( 书
法) 。
南北 朝书法 的 审美 路径 和艺 术延 展
复返了。无论是书法还是绘画 ,对于神情 、气韵的审 美要求远远超出了形势的形式把握。 南北 朝是文 化艺术 大发展 的时 代,伴 随着西方 佛教文化的融入 ,改变 了汉朝人物画 “ 古之死人”f 5 】 的绘画风格 ,“ 恶 以戒世 ,善以示后”【 6 的纯功用技 艺表达作用受到形神艺术的冲击 ,无论是书法还是绘 画的艺术塑造 ,都取向于神彩 、神气 、神情 、神韵的 表达 。王僧虔的书法神情意识代表 了南北朝艺术家由 形到神的审美思想过渡。南北朝 自觉形成 了书画艺术 对 自然物象神态的审美追塑 ,并协同老庄哲学审美思 想一道 , 直接影响到南北朝书法艺术形神观念的确立 , 为南北朝的书画美学的建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南北朝 书法 的审美路径和艺术延展
— —
以王僧虔 《 笔意赞 》和 《 书赋 》画论为路径 l J I I 成都 6 1 0 0 6 4)
浅谈紫砂陶刻的书法艺术
浅谈紫砂陶刻的书法艺术作者:蔡林雁来源:《戏剧之家》2017年第12期【摘要】紫砂陶刻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而来的紫砂陶刻艺术,已经与绘画、书法等相互融合起来。
书法艺术与紫砂壶的特殊材质有机结合,形成一种独特的装饰美。
本文针对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和特征做了一些研究,并且探析紫砂陶刻中的书法艺术,找出书法装饰的美感,为我国的紫砂陶刻艺术做出贡献。
【关键词】紫砂陶刻;书法;艺术;美感中图分类号:J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193-01陶刻是融书法、金石、绘画、文学修养为一体的综合视觉艺术。
紫砂陶刻在古代刚出现的时候,只是作为一个简单的陶器而存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类思想水平的提升,人们对陶器艺术追求越来越多,它的外观、美感和艺术逐渐受到关注。
文人骚客对紫砂壶的喜爱使得紫砂壶被注入了很多艺术元素,画家在器皿上作画;书法家将喜爱的古诗篆刻在陶瓷土坯上,这些陶瓷被名人学士加以艺术化后一直流传至今。
紫砂陶刻是一种艺术作品,紫砂壶是陶刻的载体,陶刻是壶的附属,只有它们两者紧密联合起来,才能制作出艺术价值很高的作品,才能表现出作品的构图严谨性和艺术价值。
好的陶刻必须是艺人将陶壶和绘画或者书法结合起来,所以进行紫砂陶刻,不但要求艺人会画、会写,还要求艺人有着高超的技艺和将艺术与陶器相结合的本领。
随着社会的发展,书法作为一种艺术被广泛应用到陶刻制作中,成为了一种装饰元素。
紫砂壶刻的装饰艺术是与绘画、书法离不开的,时代的发展带来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进步,人们对艺术的审美能力提高了,对艺术的趣味性也在不断提高,紫砂壶中的书法装饰也面临着巨大的考验,书法作为紫砂壶艺术中的装饰元素,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进步才能不被时代所抛弃。
一、紫砂陶刻的书法装饰紫砂陶刻是一种艺术交流方式,它的出现意味着人类审美能力的提高和紫砂文化自身的进步。
我们人通过语言进行思想上的交流,而通过艺术做心灵上的交流,紫砂陶刻既是物质产品,也是精神产品,因为它的制作不仅凝聚了艺人的劳动成果,还凝聚着艺术家的艺术思想,它将诗歌、绘画等结合起来,使得紫砂壶自身有了内涵,让一个器皿变得生动起来。
浅谈书法在紫砂陶刻中的应用
在表现书法的运笔转折处袁 能笔意连绵地用刀尖轻轻带 过袁相当于书法用笔的提遥
其次是执刀的方法院紫砂陶刻的执刀法是用执笔法遥 陶刻用刀薄而利袁陶坯质地润而嫩袁以执笔法执刀只须指 腕用力袁就能运刀如笔袁心手相应地表现出十足的笔味遥 用执笔法执刀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袁 就是陶刻用刀需要 捻管法袁这是最基本的方法袁因为陶刻中要以刀就坯袁而 捻管法是将陶刻用刀的把柄套在一个圆形空心笔杆中袁 坯件不动袁只要稍稍捻动刀渊笔冤杆袁就能调转刀锋的方 向袁如此便可解决以刀就坯的问题了遥
第三是刀法院紫砂陶刻的刀法袁主要有两种袁即为双刀 正入法和单刀侧入法袁而这两种刀法也是围绕渊笔杆冤这个 中心来设计的遥 双刀正入就是从墨迹的一边下刀袁刀杆微 侧袁用来表现书法中的侧锋遥 而用刀的轻重尧深浅尧粗细尧力 度的刚柔尧线条的曲折则皆能表现作品的意念和思想遥
3 结语
紫砂陶刻在长期的技术实践中袁 之所以能成为一门 独立的艺术表现形式袁还在于它常常不是为了野装饰冶袁更 多的是为了野表现冶而装饰袁为了表现这种艺术的需要袁陶 刻家们的不断创新袁 创造了许多形式袁 表现了陶刻的魅 力袁推动了紫砂陶刻艺术的发展和紫砂陶的辉煌遥
2013 年第 6 期渊第 206 期冤 佛 山 陶1冤
紫砂陶刻源远流长袁融合了书法尧诗词尧金 石等多种传统文化袁与文人气质不谋而合袁技艺精 湛袁给人以美的享受遥
紫砂曰陶刻曰技法
. A1ll 前Ri言ghts Reserved.
紫砂陶刻艺术是伴随着紫砂造型艺术发展而发展 的遥 它融合书画尧诗词尧金石尧文赋等多种传统文化为一体 的综合艺术遥 要求陶刻者具有相当的文化及艺术才能遥 看 陶刻者水平的高低袁不仅要看刀法如何袁更要看他所刻作 品所表现的文化尧修养尧韵味尧意境尧艺术功底等各方面遥 陶刻者不是简单的尧被动的临摹袁而是要表现出与载体相 得益彰的艺术效果遥
王僧虔《笔意赞》解读
王僧虔《笔意赞》解读王僧虔《笔意赞》解读王僧虔《笔意赞》: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
以斯言之,岂易多得?必使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手达情,书不忘想,是谓求之不得,考之即彰。
乃为《笔意赞》曰:剡纸易墨,心圆管直。
浆深色浓,万毫齐力。
先临《告誓》,次写《黄庭》。
骨丰肉润,人妙通灵。
努如植槊,勒若横钉。
开张风翼,耸擢芝英。
粗不为重,细不为轻。
纤微向背,毫发死生。
工之尽矣,可擅时名。
王僧虔是南齐著名书家和书论家。
通文史,精音律。
少即善书,得家传,工隶、行、草书。
宋文帝刘义隆见其书素扇,遂感叹:“非唯迹逾子敬,方当器雅过之。
”宋孝武帝(刘骏)欲擅书名,僧虔不敢表现其能,常用拙笔写字,以此见容。
入齐,书名尤盛,所谓“雄发齐代”。
齐太祖(萧道成)亦善书,笃好不已,尝与僧虔睹书,书毕,问道:“谁为第一?”僧虔答道:“臣书臣中第一,陛下书帝中第一。
”太祖大笑说:“卿可谓善自为谋矣。
”(事见《书断》)梁武帝(萧衍)曾评其书“如王、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奕奕皆有一种风流气骨”(《古今书人优劣评》)。
有《王琰帖》、《御史帖》、《陈情帖》等书迹传世。
另著有《书赋》、《论书》、《笔意赞》等书论行世。
《论书》和《笔意赞》是王僧虔的代表论著,在中国书论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笔意赞》见于《书苑菁华》第18卷。
此文一序一赞,仅一百多字,以《告誓》与《黄庭》为范本,对书法艺术的本质和学书的方法,如器具的选择与使用,字帖的选择与特点,用笔的标准及结字的方法等问题,作了精辟的阐述。
其语言简练,文辞优美,耐人寻味,真不愧大家手笔。
文中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形神兼备、神采为上的创作与鉴赏的原则,揭示了书法艺术创作最根本的追求目标,并强调书家应做到心、手、笔相忘,才能达到创作的最高境界,自然地表达其情感。
评价成功的书法作品,看什么?看“境界”!“境界”的内涵是什么?是“神采”!王僧虔《笔意赞》说:“书之妙道,神采唯上,形质次之。
魏晋道家“玄学”与“尚韵”书风——以王羲之、郑道昭为例
136文学·艺术《名家名作》·研究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征战频繁、政权不断更迭的特殊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后的第二个大分裂时期。
虽然政权的分裂破坏了国家统一,但是从客观上来讲也正是由于国家的分裂、政权的不断更迭打破了儒家思想为主导而一统天下的局面,为百家争鸣创造了必要的外部环境。
政权的更迭、社会的动荡使得一批仕途不畅的官吏和怀才不遇的文人墨客为逃避社会现实而借助外物来排解心中苦闷的现象日益增多。
这一时期,道家玄学的出现使得他们内心的痛苦得到解脱,于是遁入道门,沉迷于道家玄学之奥,道家思潮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土地上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道家玄学的快速发展。
在这批沉迷道家玄学的仕人中,不乏既“精于道法”又“笔精墨妙”之人。
魏晋书法风尚兴盛,出现很多卓越的书法家和经典作品,独特的社会背景、丰富的艺术实践和学术理论研究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以后的历朝历代大多以魏晋风尚为基本,并成为中国古典书法艺术的主流,塑造了中国书法史上独具一格的“魏晋现象”。
在这批卓越的书法家中,他们在进行书法创作时必定会不由自主地受到道家玄学的思想所羁绊,将道家玄学思想注入书法创作中,故魏晋书法亦有“尚玄”之说。
一、魏晋道家玄学的兴起《魏书》记载:“文帝入宾于晋,从者务勿尘,姿神奇伟,登仙于伊阙之山寺。
”①后来的魏太祖也推崇甚至信奉道教,使得道教在北魏时期就得到了极大范围的传播和发展。
太武帝拓跋焘(408—452)曾在魏的都城平城(今大同市)修建“重坛五层”道场,此后凡北魏皇帝的即位大典皆在这个道场举行。
另外,由于宫廷皇室极其重视道教,传统的“上行下效”现象,使得道家玄学取代儒学成为统一天下的主导思想,这时宫廷选拔官吏的标准也开始改变,不再是道德、操行、气节等具有儒家性质的内容,取而代之的是以才情、气质、格调、言行等与精神层面有关的选拔标准,奠定了道家思想在这一时期的重要地位。
东晋、南朝时,南迁的士族大都是魏晋以来信奉道家玄学的世家,因此“世尚老庄,莫可用心儒训”的主张也直接推动了南北朝道家玄学的兴盛。
技道并进
技道并进作者:姚灼来源:《大观》2019年第10期摘要: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书法大家,而当今时代也掀起着学习书法的热潮,但对于书法的治学之道也有待我们书法爱好者学习研究,书法艺术虽是以线条的形式呈现,但其背后蕴含着厚重的文化内涵。
书法学习要有一定的方法,技道并进就是我们当前学习书法一条重要准则。
关键词:书法;技道并重;治学之道注:本文系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师范生‘现代学徒制’书法教学模式实验研究”(JG18DB439)研究成果。
对于书法的学习,我们理应与时俱进,但也不能抛弃原有的书法理论内涵。
笔者认为《历代书法论文选》是我们书法学习的重要理论支撑,其包含了历代书家关于书法理论和技法的种种见解,对于我们的书法学习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学习书法既要有勤于学习的毅力又要有广于博学的能力,做到理论和技艺并步前进。
一、勤于学习的毅力关于勤学,历史上不乏闻鸡起舞、凿壁偷光之类,而在书法上刻苦努力的人也是不计其数,历史上关于勤学书法的名人轶事也有很多。
东汉赵壹的《非草書》是较早的谈论书法的理论著作,尽管其表达的是对当时人对草书过于狂热的态度的不认可,但字里行间也体现了当时人对于书法学习的痴迷,以及用工。
“专用为务;钻坚仰高,忘其疲劳;夕惕不息,仄不暇食。
十日一笔,月数丸墨。
领袖如皂,唇齿常黑。
虽处众座,不遑谈戏,展指画地,以草刿壁,臂穿皮刮,指爪摧折,见(角思)出血,犹不休辍。
”[1]西晋书法家卫恒在《四体书势》中曾提到关于张芝勤学苦练的故事。
“弘农张伯英者,因而转精其巧,凡家之衣帛,必先书而后练之。
临池学书,池水尽墨。
”[2]虞世南曾在《劝学篇》中对张芝学书之勤奋也有提及,道:“张芝学书,池水尽墨,当其雅趣,求彼真意,无图其形容而滞于体质,此贵乎志意专精,必有诚应也。
”[3]苏轼作为一代大文豪,曾在《题二王书》中写“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笔秃千管,墨磨万铤,不作张芝作索靖”。
浅谈紫砂壶与书法的结合
、
紫 砂 壶 与 书 法都 是 造 型 艺 术
书法 是 以 抑扬 顿 挫 的 流 动 线 条 来 表 达 书 者 的 情 感 、 品 格 及
其修 养 的 , 而 紫 砂 壶 造 型是 通 过 各 种 线 型 和 体 面 的结 合 变 化 , 以 及外 形的虚实 、 起伏等来构成 陶瓷的造型美的。
而刻 , 为利益而刻 , 只有真正热爱生 活 , 有生 活情趣 的艺术 家, 才 能把 对 生 活 的 感 悟 、 热 情 通 过 一 把 小 小 的紫 砂 壶 抒 发 出 来 , 用 书 法的形式记载并流传给 后代 , 让 这些有 灵性 的“ 玩 物” 更 具 诗 情 画 意 。若 刻 写 时 心 有 疑 虑 , 下笔 迟 钝 , 用 笔生疏 , 或东 堆西砌 , 生 搬硬套 , 或扭捏作态 , 卖弄风情 , 由此而成 的所谓章法 , 因刀 势 不
2 0 1 4 年第 @期
民 圈 文 艺
浅 谈 紫 砂 壶 与 书 法 的结 合
孙 涛
( 江 苏 宜 兴 2 1 4 2 2 1 )
摘要: 紫砂 与 书 法 同属 于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 通过 对其性质 、 学 习方 式 、 内涵 、 美 学 取 向 等 方 面进 行 分 析 , 说 明 二 者 之 间存 在 着 本 质 上 的 共 同之 处 , 同 时说 明 紫砂 壶 艺 与 书 法 艺 术 结 合 的 历 史 必 然 性 。
害 着 作 品 的 艺 术 效 果 。故 紫 砂 书 法 中 有 “ 疏 处可使走 马 , 密 处 不 使透风” 的要 求 , 正如潘天寿大师 的所谓 : “ 实, 有 画之也 , 须 虚 而 不闷 , 乃见空灵 , 即世人 ‘ 实者 虚 之 ’ 之说也 ; 虚, 空 白也 , 须 虚 中 有物 , 才不空洞 , 即世人 ‘ 虚者实 之 ’ 之 谓 也 。以 此 论 之 , 始 为 得
南朝齐代王僧虔书论《笔意赞》:书法妙道在于神采与形质兼而有之
南朝齐代王僧虔书论《笔意赞》:书法妙道在于神采与形质兼而有之南朝齐代的王僧虔,是一位值得重视的书论家,其书论代表作有《论书》、《又论书》和《笔意赞》。
《论书》、《又论书》是对于书法家的品评著作,它们和稍前的羊欣(南朝宋代人)的《采古来能书人名》等,基本上属于“纪事的批评”。
也可以说,它们是中国书学批评史上最早的“纪事的批评”。
这类纪事批评,最能显示书坛的风尚。
王僧虔书论王氏在《论书》中,把“天然”、“功夫”作为评书的两种尺度,用以衡量前代书家,并特别强调“笔力”、“骨力”。
如“郗超草书亚于二王,紧媚过其父,骨力不及也。
”“孔琳之书,天然绝逸,极有笔力”。
自蔡邕提出了“力”这一范畴以来,在南朝,王氏在书评里最集中、最突出地强调“笔力”、“骨力”,而这与卫夫人《笔阵图》中的“善笔力者多骨”也是相通的。
书法家卫夫人王氏《又论书》的美学价值,最主要表现为首次将“筋”与“骨”相提并论。
在晋代,杨泉《草书赋》就有“骨鲠强壮”之语;《晋书·卫璀传》则说:“汉末张芝亦善草书,论者谓璀得伯英筋,靖得伯英肉。
”这是首次“筋”、“肉”并提,而到了王僧虔《又论书》中,成了“伯玉得其筋,巨山得其骨”。
伯玉,即卫璀。
巨山,即卫恒。
王氏对《晋书·卫璀传》中的评语有沿用,也有增删。
他对卫璀的评价与《晋书》相同,但去掉了索靖得其肉,而加上了卫恒得其骨。
王氏的增删,或是根据历史上的流传之语,或是根据自己。
对卫恒书法的直接观照品评,总之,他认为筋、骨并提比筋、肉并提重要得多,而从历代的书法创作实际看,也确实如此。
古人书法王氏书论中,最重要、最有价值的是“神采”论。
《书苑菁华》载有其《笔意赞》,其序云:“书之妙道,神彩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
以斯言之,岂易多得?必使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手达情,书不忘(妄)想。
是谓求之不得,考之即彰。
”这段书论译为白话,大意是说,书法作为一门奇妙的艺术,应把神采放在第一位,形质放在第二位,神采与形质兼而有之,才能远绍古人的书法成就。
紫砂壶与中国书画艺术相结合之我见
紫砂壶与中国书画艺术相结合之我见作者:邵雪群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3年第03期摘要:陶都宜兴的紫砂陶刻,它不仅是笔颖间的翰墨扬辉,而且是融文学、书法、绘画、篆刻等诸多艺术为一体的“刀”的艺术,是工艺美术百花园中的一株奇葩。
紫砂陶刻,既要保持书画原有的“笔味”,更要发挥刀刻的“刀味”。
关键词:紫砂壶;书画艺术;金石文化;刀味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9-0055-01古阳羡是宜兴的旧称,宜兴紫砂驰名中外,而紫砂陶刻是紫砂中一种专有名词。
陶刻也就是在紫砂器皿上刻绘装饰再续的过程。
紫砂陶刻装饰艺术,是人与陶器的一种共鸣,也是一种美的享受,跳动的画面让人感到舞者轻轻的脚步。
这是一种传统,更是一种奇特的语言,它正慢慢地成长为紫砂装饰界的一朵奇葩!早在宋代,诗人欧阳修、梅尧臣在《赏茶诗》中就写下了不少的佳句:“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清”、“雪贮双砂器,诗琢无玉瑕”等等名句。
但是,当时还没有真正把这些诗句用书法铭刻到紫砂陶上,直至元末蔡司霑著《先进录》中提及有一壶刻草书“且吃茶,清隐”五字,从而有了文字的记载。
据史料记载,明清时期宜兴陶瓷蓬勃兴起,紫砂茗壶便吸引了众多的著名书画家来宜兴专门定制紫砂壶,以及其它雅玩器具。
他们或亲自挥笔兼刻,或与艺人合作镌刻,成为“字依壶传,壶随字贵”的欣赏雅玩。
在当时,身为扬州八怪之一的书画家郑板桥也特地赶到宜兴,在紫砂壶上题诗刻字:“嘴尖肚大耳偏高,才免饥寒便自豪。
量小不堪容大物,两三寸水起波涛”。
写的非常精彩,既形象又生动。
这里不能不提及的另一位大家,他对紫砂的陶刻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他便是清嘉道年间,著名书画家、金石篆刻家陈曼生,他在任溧阳县令时,设计了十八种茶壶款式,与制壶名手杨彭年依式精心制作,并在坯体上与他的一些好友如江听香、郭频迦等人联手撰刻,可谓珠联璧合,世称“曼生十八式”,在当时名噪一时。
浅谈紫砂壶书法的气韵美
浅谈紫砂壶书法的气韵美戚永平【摘要】紫砂陶刻书法作为一种装饰艺术,如何精擅书法、倾心于紫砂铭刻,方法之多,无论是正、草、篆、隶、魏碑、汉瓦、钟鼎铭文等各种书体,都应达到艺术装饰气韵美的最高境界.设计时既不能装饰过度,又得充分表达内涵意韵,从而起到画龙点睛、增强陶刻书法艺术感染力的作用.【期刊名称】《陶瓷》【年(卷),期】2012(000)004【总页数】1页(P39)【关键词】紫砂壶;陶刻;书法;气韵美【作者】戚永平【作者单位】逸心阁江苏宜兴2142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174.72宜兴紫砂陶历史悠久,中外驰名,博大精深,以千姿百态的壶艺造型,丰富多彩的泥色,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而闻名于世。
陶刻作为一门装饰艺术伴随紫砂陶的发展大放异彩。
紫砂陶刻是紫砂主要装饰技法之一,它以刀代笔,以刻代绘,融诗、书、画刻诸艺术于一体,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陶刻基本表现手法分为:清刻、砂地刻、看色刻、阳刻、空刻等。
精细的作品,用斜刀刻法能刻出挺秀的精神,普通陶刻品种则用平刀法,在陶坯上直接下刀,这就所谓“单刀石刻”,俗称“空刀法”。
以刀代笔,清刻用刀大都要不脱秀气,刀法要深,但细微的部分则应浅刻,挺秀的线条用刀刻得圆润而具有灵秀。
欣赏一幅陶刻书法作品,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其气势,韵味。
优秀的陶刻作品给人第一印象是气象万千,令人神往。
陶刻行草书则参差错落,疏密相间,大小相称,虚实相映,抑扬顿挫,其韵律之美,犹如一首优美动听的乐曲,摄入魂魄,其姿态虽俯仰揖让,左右倾侧,但字字相属,一气呵成,整幅作品上下提携,痛痒相关,形成有机整体,望之似满壶烟霞。
这种气韵因用刀得势得力,熟中生巧,情真意切,故能淋漓酣畅,妙趣横生,令人看了后心胸豁达,趣味无穷,这样的艺术主要来源于大自然,没有单纯技能的卖弄,没有涂脂抹粉的化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从“返璞归真”中表现陶刻作者深厚的功力和修养,是一种高层次的美。
反之,若刻写时心有疑虑,下笔迟钝,用笔生疏,或东堆西砌,生搬硬套,或扭捏作态,卖弄风情,由此而成的所谓章法,因刀势不连,点画生疏,或连绵失势,忘却控制,此皆情气不足,韵味缺乏,有哗众取宠之意,无情意挚诚之实,作品也就无艺术魅力可言。
论书画艺术与紫砂文化的完美结合
论书画艺术与紫砂文化的完美结合[摘要]装饰艺术是采用强烈、完美的装饰性为基本特征的艺术形式。
在紫砂作品的雕刻中,紫砂陶刻属于最广泛、最常见的紫砂装饰设计之一,即合理利用紫砂泥料具备的特征和本色,融书、诗、印及画为一体,摘取古诗词中的佳句,配上遒劲的刀法,让壶艺和陶刻更和谐完美,成为具有浓郁和高雅气质的实用艺术品。
在紫砂装饰设计中,装饰陶刻具有举足轻重的功效,这种以刀代笔的形式将传统书画融入壶中,从而体现出一种深远的人文情怀。
因此,探究紫砂雕刻的应用具有实用价值。
[关键词]紫砂装饰设计;紫砂陶刻;探究一、紫砂陶刻的历程在紫砂装饰设计中,紫砂陶刻属于一种重要手段。
因此对紫砂陶刻的发展历程进行阐述,对探讨其应用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二、紫砂装饰设计对紫砂陶刻的应用紫砂壶装饰设计是制壶艺人采用多种工艺,对紫砂壶表面展开修饰、装饰的设计。
装饰设计能够有效提高紫砂壶价值,提高壶的艺术内涵。
这种装饰艺术是在紫砂壶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主要包含雕塑、印花、绞胎、包金银铜等各种装饰技巧与工艺。
但是如果仔细欣赏装饰工艺,就会发现这些工艺是从传统的青铜、陶瓷等各种器皿装饰技法中发展而产生的,这些工艺结合紫砂壶自身的特征,使紫砂壶更具内涵。
在紫砂装饰设计中最广泛的装饰莫过于紫砂陶刻,这也是本文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陶刻刀法紫砂陶刻与其他漆雕、碑文铭刻及陶瓷刻绘等具有差异。
这种陶刻方法是在紫砂陶上多角线条、凹凸不平等各种复杂造型上展开刻画。
在紫砂陶刻中,书画陶刻属于该工程中最后一道工序,书画题材的笔法与取舍基本上都是采用国画方式。
就是画中有书,书中有画,书画外还有款识印章。
在施艺过程中,要依照紫砂陶器的自身造型合理施展,但是必須要层次分明、画面清晰,一般是先在陶器上描好书画,然后依照字画雕刻。
刻字时必须要横平竖直,要确保字体珠圆玉润,刀法分明,结构相称。
在陶刻时所用刀法应归纳成五个字:划、撇、竖、捺、踢。
其中划时即刻刀先下后上;竖时刻刀先左后右;撇时先顺刀后逆刀;踢时先逆刀后顺刀;捺时先上后下。
紫砂装饰中的书法与绘画艺术
紫砂装饰中的书法与绘画艺术诸葛逸仙;牟锦芬【摘要】作为中国特有的一个艺术门类-书法,将书、画、文字铭刻在紫砂壶作为装饰也是一项极富创造意义的艺术活动,人们在生活中既休闲又可得到美的享受,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这是其它艺术门类不可替代的。
【期刊名称】《陶瓷科学与艺术》【年(卷),期】2011(000)012【总页数】1页(P61-61)【关键词】书;画;文字;紫砂装饰【作者】诸葛逸仙;牟锦芬【作者单位】江苏宜兴,宜兴214221;江苏宜兴,宜兴2142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971在计算机和印刷术产生之前,文献与典籍都是以书写和铭刻于器物的形式呈现。
书写与铭刻文字也是时间文明和智慧的载体。
传播文化知识是书写与铭刻文字的一种主要形式,我们从古代遗存的典籍文献中就可知它是一个国家政治活动、经济活动的一个缩影,作用非常重要。
自秦始皇就有“书同文”政策,有统一度、量、衡、文字等诏令,四处留下有歌功颂德的刻石文字。
从这看秦嬴政不愧为一位富远见卓识雄才大略的君主,换句话讲,他为中国的文化历史发展还是做出了贡献的。
诗词文稿、公文信函时刻离不开书写。
好的书写内容与形式有时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明代的董其昌在一次应试中,本应名列第一,因其书不佳而被列第二。
清代的一位考生却因一手好字,让慈禧太后朱点为状元。
这些例子今天看来似乎是虚构的,但从另外一方面反映出书写对文人的重要性。
在技术层面看“写好”还不够,还要在文字内容上不断探求,以此来了解人的思想情感,这样就可充分反映人类的生存状态及时代信息。
“书画同源”说明中国的绘画与书法的密切关系。
传统绘画与书法工具在材料上相同,用笔方式也相同。
并十分强调对线的作用和变化,一根线条的起、行、收,笔锋中正偏侧,行笔过程中轻重缓急等,都与书法中点、画、线条有关。
文人画的兴起,似乎使他们找到了一种合适的消遣方式。
诗、书、画、文与紫砂器有更深层面上融合,画面上题跋文字就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有讲究,有时甚至成为画面的主要部分。
紫砂陶刻之书法艺术
紫砂陶刻之书法艺术
顾跃鸣
【期刊名称】《市场周刊·理论研究》
【年(卷),期】2012(000)003
【摘要】书法艺术与紫砂壶特殊材质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装饰美。
本文针对书法艺术的形式与特征,对书法艺术装饰紫砂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探索,寻找紫砂壶在书法运用上的规律,以便更好地认识紫砂壶装饰中书法的装饰美。
【总页数】1页(P142-142)
【作者】顾跃鸣
【作者单位】江苏宜兴,2142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527
【相关文献】
1.紫砂陶刻之书法艺术 [J], 顾跃鸣
2.紫砂陶刻与山水画的结合——从“山水提梁壶”谈紫砂陶刻的艺术内涵 [J], 徐赟
3.浅谈紫砂陶刻的书法艺术 [J], 郑存琳
4.紫砂陶刻,紫砂作品的语言艺术——以紫砂陶刻作品"六方花盆"为例 [J], 周豪
5.浅析紫砂陶刻的美学维度——以紫砂陶刻作品"正气千秋瓶"为例 [J], 殷悦呈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紫砂与诗词的艺术关系
浅谈紫砂与诗词的艺术关系
王文静
【期刊名称】《江苏陶瓷》
【年(卷),期】2017(050)0z1
【摘要】阳羡紫砂陶与许多其它艺术相融相生而为人所称道.唐诗宋词,浓缩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与紫砂艺术的联袂合作由来已久,紫砂与诗词之间的艺术关系并不是简单单向的,也不是单一地攫取,历史上流传的“壶随字贵,字依壶传”就充分说明了问题.本文主要了解紫砂与诗词的渊源,探讨紫砂与诗词之间艺术合作相生的关系,对于了解紫砂历史与发展有着积极作用.
【总页数】2页(P10,12)
【作者】王文静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浅谈传统文化与紫砂艺术的创作关系 [J], 朱永忠
2.浅谈紫砂陶技术与艺术的关系 [J], 刘锡芬
3.浅谈紫砂陶的技术与艺术的关系 [J], 凌锡苟
4.浅谈紫砂艺术创作中的调和共生——以紫砂作品《旱莲茶具》为例 [J], 吴俊峰
5.初探文化情怀与紫砂壶审美效果的关系——兼谈紫砂壶“慈兔吟安”的兔文化及艺术审美 [J], 赵洪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诗书画与紫砂文化
诗书画与紫砂文化
郑求标
【期刊名称】《中国农村教育》
【年(卷),期】2007(000)007
【摘要】江苏宜兴,是我国著名的陶瓷产区之一,历史悠久,出品精良,向有“陶都之称”。
紫砂,又是陶都“五朵金花”(青瓷、彩陶、均陶、精陶、紫砂为五朵金花)中更为夺目的一朵奇葩。
谈到紫砂,从历史看,可追溯到北宋。
历代艺人在宜兴这块风水宝地上。
献出自己的聪明才智,创作出一件件茗陶佳作,受到国内外收藏家的青睐。
【总页数】1页(P128)
【作者】郑求标
【作者单位】宜兴市集品轩陶艺创作室,江苏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527
【相关文献】
1.中国书画与紫砂文化 [J], 蒋瑾琦;
2.中国书画与紫砂文化 [J], 蒋瑾琦;
3.论书画艺术与紫砂文化的完美结合 [J], 张大林
4.明朝我欲观书画,何处将诗寄水云——福建博物院藏明代“吴门派”书画作品鉴识 [J], 赵芳
5.笃敬诚严打造紫砂文化品牌团队——专访书画陶艺家、彧元书院院长刘世涛先生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采 。进 一 步说 , 就是 作 品所 内涵 的韵 味 , 表达 的意 所 境 。形质 , 指外 形结构 等要 素 。作 品要 达 到“ 是 妙道 ” 的境 界 , 首要 的便 是要 具有 神采 , 质 则处 在 次要 位 形 置 。当然 , 质虽 为次要 , 却是基 础 。具体 来说 , 形 但 书
实则 精力 弥满 。” 子 日 :充 实之谓 美 ” 孟 “ 。因此 , 达 要
( 建 省革 命 历史 纪念 馆 , 州 30 1 ) 福 福 5 0 4
摘 要 艺术 理论 是 在 长 期 实践 中总 结 出来 ,又 在 实 践 中得 到 证 明的 正确 认 识 , 因
此 具 有指 导 实 践 的功 用 。 不 同 艺术 门 类在理 论 方 面都 存 在 着 一 定 的可借 鉴 性 , 加之 紫砂 壶 与书 法 艺术本 身 就具 有 共 通性 , 紫砂 实践借 鉴 书 法理 论 也就 成 为 可能 。 关键 词 紫砂 ; 书法 : 法度
用 工具 . 工具 及其 使用 技巧 的重要 性毋 庸 置疑 。
“ 临《 誓》次写《 庭》 先 告 , 黄 。骨 丰 肉润 , 入妙 通
灵 。 这 里所说 的是学 习 的次第 和要求 。 上面 一样 , ” 跟 临习范 本并 非 必得 《 告誓 》 《 、 黄庭 》 只是 说 明学 习 的 ,
重要 的概念 , 要 细心 体会 。“ ” 两重 含 义 , 需 骨 有 一为
骨架 . 一为 骨力 。骨架 指 内在 的结 构框架 , 骨力 指 内 蕴 的力 与势 。“ 则 附着 于 “ 之上 , 肉” 骨” 为外 在 之形象 风采 。 “ ” “ , 有 骨 无 肉” 难免 干 涩枯瘦 ; “ 无 “ ” 有 肉” 骨 , 定 然软 塌无 力 。紫砂 与 书法 一样 , 先架 子 要搭 好 , 首 这样 才 站得 稳 , 进一 步要 追 求 内蕴 的力道 与 劲势 , 这
过程 应 当循序 渐进 , 由简人 繁 。“ 丰 肉润 ” 一个很 骨 是
为重 , 细不 为轻 。纤微 向背 , 毫发死 生 。工之 尽矣 , 可
擅 时名 。
《 意 赞 》 篇 就提 出 了 “ 笔 开 书之 妙 道 , 神采 为 上 ,
形质 次之 , 之者 方 可绍 于古人 。 神采 , 兼 ” 即是 精神 风
书 , 手达 情 , 心 书不 忘想 , 谓 求之 不 得 , 之 即彰 。 足 考
乃 为《 笔意 赞》 : 纸易 墨 , 圆管 直 。 日 剡 心 浆深 色浓 , 万 毫齐 力 。 临 《 先 告誓》 次 写《 , 黄庭 》 骨 丰 肉润 , 。 入妙 通 灵 。 如植槊 , 努 勒若 横钉 。开张 风翼 , 耸擢芝 英 。 不 粗
所 作 书法 理论 《 意赞 》 文 为例 进 行 分 析 , 此 方 笔 一 做
里所说 的是对 工具 的要 求 及使 用技 巧 。要 写 出好 的
书法 作 品 , 要 剡 溪 的 纸 、 需 易水 的 墨 。 心 圆 、 管 笔 笔 直, 墨饱 色深 , 毫落纸 齐着 力 。 万 古人 言简意赅 , 对其 所 提笔 墨不 必 拘泥 , 传达 的意思 无非 就是 “ 欲 善其 工
紫 砂 壶 与 书法 在 性 质 、 习方 式 、 学 内涵 、 学 取 美 向等诸 方面 都有 大量 的共通 之处 .因此也 就 大 有可
易多 得 ” 。只有 达到 相 当纯 熟 的阶段 , 可 能做 到 了 才
“ 心手 达 情 . 书不 忘想 ” 将 作 者预想 表 达 的情 志意 境 ,
梗、 明针 、 竹刀 等 。紫砂业 内初 学者 , 第一 件事 就是制 作 自己 的基 本 工具 ,对 于 特定作 品还要 为 其制 作专
为 时人所重 。兹 录《 笔意赞 》 文如 下 : 全
书 之妙 道 , 采为 上 , 质 次之 , 之 者方 可 绍 神 形 兼 于古人 。以斯言 之 , 岂易多 得? 必使 心忘 于笔 , 手忘 于
面 之探 索 。王 僧 虔 , 齐 书法 家 , 南 琅邪 临 沂( 山东) 今 人, 官至侍 中 , 简穆 , 王羲之 的 四世 族孙 。 谥 为 僧虔 喜
文 史 , 音律 , 书 。继 承王派 书 法 , 善 工 书作 自有 风 骨 ,
事 , 先利 其器 。” 必 紫砂 壶 的制 作过 程 中对 工具 的要 求 也是极 高 , 须在 使用 时 能做到 得心应 手 方可 。 紫砂 工 具发 展 至今 已经 相 当丰 富 。仅制 坯 的工具 就 有数 十种 之 多 , 要 有 搭 子 、 子 、 盘 、 尺 、 车 、 主 拍 转 直 矩 线
充 分赋 于作 品之 上 以传 达 给欣 赏者 。 “ 纸易 墨 , 圆管 直 。 剡 心 浆深 色浓 , 毫齐力 。 这 万 ”
相互 借鉴处 。 书法 理论 到今 天发展 已经非 常完备 。 以 此 角度 , 紫砂 工 艺 师学 习书 法 、 了解 书 法 理 论 , 其 对 作 品 的提高 与升 华定 能有 所裨 益 。下 面 即 以王僧 虔
法 的点 画结 构 不 到家 , 紫砂 的“ 、 、 ( 、 ” 身 錾 嘴 流)盖 做 不 到 和谐统 一 , 、 、 点 线 面基 本元 素交 待不 清 楚 , 神采
样静 止 的东 西才 有 活 力 . 生 命 。有 了“ ” 为基 有 骨 作 础, 还需 “ 来 充 实 , 展 现脂 泽风 采 。周止 庵 论作 肉” 来 词 云 : 初学词 求空 , 则灵 气往来 !既成 格调 , “ 空 求实 ,
第4 3卷 第 4期
21 0 0年 8月
江
苏 陶 瓷
Vo. 3 N . 1 . o4 4
Ja gu C rmis in s ea c
Au u t 0 0 g s, 1 2
21
书法理论在 紫砂壶 艺实践 中的可借鉴 性探 索
—
肖凌 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