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康熙王朝》中的史实性错误

合集下载

揭开《雍正王朝》与历史不符的十大情节

揭开《雍正王朝》与历史不符的十大情节

揭开《雍正王朝》与历史不符的十大情节《雍正王朝》于1999年1月3日在央视一套播出后,立马引起强烈共鸣,得到了观众们一致好评,并创收视率新佳,拿下各项大奖。

但是,电视剧毕竟与历史记录片不一样,在历史纯真度上还是有点差异。

接下来,为大家带来该剧与历史十个不符情节,目的就是去了解一下真实的历史情况。

1、魏东亭被追讨户部欠款《雍正王朝》中四王爷奉旨追缴户部欠款,这是该剧的一个大事件,它让四爷“成功”地成为了孤臣。

其中一个人物的死,成为转折点,让康熙皇帝暂时叫停了追缴。

他就是——魏东亭。

其实历史上,对魏东亭其人是无从考证的,这是在二月河小说里杜撰出来的人物。

有些史说将魏东亭的历史原型归结为曹雪芹的祖父曹寅,这是最贴近史料的。

总之,大家知道历史上没有魏东亭这人就行了。

2、麒麟才子邬思道一看到邬先生,就想起《琅琊榜》上的梅长苏,都是麒麟才子,得之而得天下的人物。

四王爷在其辅佐之下,成功逆袭成为了夺嫡路上的一匹黑马。

很遗憾,历史上也是没有邬先生的。

但是有他的历史原型——戴铎,雍亲王府的重要谋士,但是他的结局就没有电视剧中邬先生那么好了。

最终,戴铎被雍正以贪污罪处死。

《雍正王朝》是一部正能量的电视剧,这种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思想是不会传播的。

3、皇长子和皇八子的关系剧中,皇长子和皇八子是两大夺嫡集团,可谓是互相攻击、水火不容。

其实,历史上这哥俩关系是很不错的。

因为皇八子胤禩的生母良妃卫氏是内务府胞衣出身,身份低微,生皇八子的时候,位份较低,无法抚养皇子,老八一出生便交给大阿哥生母惠妃抚养。

所以,这哥俩从小一起长大,他们的关系还是很不错的。

刚开始,老八也是站在老大这一阵营的,只不过大阿哥率先出局,深知自己争储无望后,反过来去支持老八夺嫡。

4、上书房大臣张廷玉的地位剧中的衡臣,可谓是位居相位的一个重要角色。

特别是在佟国维、马齐因推举太子一事被康熙皇帝罢斥之后,更是位居上书房首位,是康熙的肱骨之臣。

其实张廷玉,家庭背景不错,其父张英是康熙朝大学士、礼部尚书,可谓是出身相府。

电视剧康熙王朝漏洞百出,你了解多少?

电视剧康熙王朝漏洞百出,你了解多少?

电视剧康熙王朝漏洞百出,你了解多少?在如今我国的电视剧市场上,历史正剧已经很少了,大多数都是一些穿越剧啊,历史情爱剧之类的!其中,剧情魔改动不动就是谈恋爱、三角恋以及宫斗之类的!剧情很少有一些是真正表述历史事实的电视剧。

但是在十多年前,中国电视剧市场上的历史正剧还是有很多的,比如汉武大帝、康熙王朝、嘉靖1566、走向共和等等,这些电视剧都堪称是经典中的经典。

电视剧康熙王朝不过,尽管这些电视剧是经典之作,但是它们中间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就拿康熙王朝来说吧,里面有很多剧情是不符合历史常识的,下面小编就为读者们举几个例子来简要说明一下:康熙帝剧照第一,孝庄皇太后的称谓!康熙王朝中有些台词是这样的:鳌拜曾经对班布尔善说:“孝庄太后最擅长玩弄权衡之术,一开始让我来牵制索尼,现在又让索尼来牵制我!他竟然称呼皇太后为孝庄,这是不符合历史常识的!更有甚者,斯琴高娃所扮演的孝庄皇太后在自称时也曾经说道,“我孝庄”这更是滑天下之大稽!鳌拜剧照要知道“孝庄”这是一个谥号,只有在人去世之后,文武百官以及皇帝才会为她议定的!换言之,人活着怎么可能会知道自己的谥号呢?还有,鳌拜也没有穿越过,他还死在孝庄皇太后的前面,他是怎么能够知道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的谥号是孝庄皇太后(1613——1688年)呢?这显然是不符合历史常识的,但是编剧和导演却并没有考虑到这一点,因此,孝庄皇太后这个称谓也就成为康熙王朝这部电视剧中最大的败笔!孝庄皇太后剧照第二,盛京巡抚周培公!盛京地区是清王朝的龙兴之地,因此它并没有像其他地方一样设置省作为行政区划,而是设置将军作为盛京地区的行政机构。

因此,在电视剧中,康熙皇帝将周培公贬到盛京去当巡抚,这显然不符合满清王朝的行政区划,不过是二月河先生所虚构的部分罢了!其实,在历史上,康熙皇帝确实将周培公贬谪到盛京地区去了,但不是去做巡抚,而只是做一个小提督罢了!周培公剧照第三,海霹雳施琅降清!施琅这个人早在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因为与郑成功结怨,一气之下便投降了清朝,为满清王朝效力了!但是在电视剧中却说道,直到康熙年间施琅才在姚启圣的计谋运用下投降清朝,这显然也是不符合当时的历史情况的!姚启圣与施琅剧照第四,郑经自刎!按照电视剧中所说,清军攻陷台湾之时,台湾的领袖延平王郑经自刎而亡。

国内历史剧中都有哪些常识性历史性错误?

国内历史剧中都有哪些常识性历史性错误?

国内历史剧中都有哪些常识性历史性错误?国内历史剧常识性错误多如牛毛,数不胜数,这里例举几项:一、圣旨只要出现宣旨的情节,必定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是很扯的。

历史上皇上宣旨很随意,往往是直接说内容,后来逐渐发展出“应天顺时,受兹明命”“门下”等等这样的开头。

到了元朝,圣旨的开头一般有“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这样两句蒙语音译的话,明朝朱元璋时沿用了这两句,翻译成汉语就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也就是说明朝才有这两句,其他朝代是没有的。

其次,这两句的读法应该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样的断句。

另外,诏不常用,往往是册立皇后、太子,进行重大军事战争,皇帝、皇后等人驾崩时发布的内容称诏。

任命、提拔、封赏官员等用敕。

日常事务用制,也就是说用的最多的应该是制。

二,左右衽(正确的方向)汉族一般的衣服都是交领,交领有个问题就是左衽还是右衽,汉族是右衽,也就是左边的衣襟压在右面的衣襟之上。

而很多古装剧制作粗糙,左右衽不分,非常奇葩。

三,拱手(左手在外,正确)(右手在外,错误)拱手是汉族最常见的礼节,拱手礼要求左手在外,右手在内。

因为古时左为尊,因此左手冲着别人,表示对对方的尊敬。

如果右手在外,那是凶礼,是报丧时用的。

四,银子在古装剧中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某摊主卖烧饼,路人:老板,烧饼多少钱一个。

摊主:1两银子一个。

路人给了摊主一块银子,摊主就给了路人一个烧饼。

先不说称呼老板合适不合适,光说这银子,问题极多。

(散碎银子)1.中国古代是不流通银子的,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都是制钱,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铜钱。

以前国家收税收实物,就是粮食,布匹,到了明代后才开始折合成银两交税,即使如此,日常也还是用的铜钱。

2.即使用银子,一两银子是很贵的,相当于现在的数百元,至于相当于多少铜钱,得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是一两银子等于一贯,也就是1000个铜钱,一个烧饼1000个铜钱,做铜钱的铜都不止这个价吧。

另外一天卖30个烧饼就收入30两银子,一般百姓一年的生活费都够了,纯属扯淡。

盘点康熙王朝中与史实不相符的地方康熙皇帝最爱的女人到底是谁

盘点康熙王朝中与史实不相符的地方康熙皇帝最爱的女人到底是谁

盘点康熙王朝中与史实不相符的地方康熙皇帝最爱的女人到底是谁不知道大家注意没有,中央十一套经常会重播一些电视剧,而《康熙王朝是》是重播次数最多的一部电视剧。

的确,《康熙王朝》这是一部很不错的电视剧。

它是根据二月河的《康熙大帝》所改编。

二月河的《康熙大帝》、《雍正皇帝》还有《乾隆皇帝》都改编成了电视剧。

而在其中《康熙王朝》的反应最为强烈,收视率最高。

的确,陈道明和斯琴高娃的演技真的很厉害,我们看他们两个人互相飙戏,真的是一种享受。

然而正是这部良心剧,却出现了许多与事实不相符的地方,甚至是漏洞。

下面笔者将为大家一一盘点。

康熙画像一,苏麻喇姑的辈分不对。

在《康熙王朝》中,苏麻喇姑的年纪和康熙皇帝差不多,甚至康熙皇帝还喜欢苏麻喇姑,还要将苏麻喇姑纳为妃子。

然而历史上真的是这样吗?当然不是,据记载,苏麻喇姑是孝庄太后的婢女。

这样一来,苏麻喇姑应该是和孝庄太后同辈的,而孝庄太后是康熙皇帝的祖母。

电视剧中,康熙皇帝竟然要和苏麻喇姑谈恋爱。

这完全是不对的。

二,《康熙王朝》中,把康熙皇帝写的有点平庸。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在电视剧中:当康熙皇帝得知三藩造反的时候,康熙皇帝手足无措,甚至还要向孝庄太后要求引咎退位,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史书上记载当康熙皇帝得知三藩造反的时候,他不慌不忙,调兵遣将,决胜于千里之外。

他对吴三桂坚决予以打击。

却对耿精忠、尚可喜还有王辅臣他们大开招抚之门。

显示出了康熙皇帝一代圣主的形象。

而历史上的周培公的功劳也没有像电视剧里演的那样大。

而且周培公是死在了上任的路上。

虽然历经八年,但是康熙皇帝终于平定了三藩之乱。

三,在收复台湾上,也并非如此。

在电视剧中,康熙皇帝是从郑经手中收复了台湾,而且郑经还自刎而死。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康熙完全收复台湾的时候,郑经已经死了,而且郑经也不是自刎而死,而是中风而死。

郑经死后,他的儿子郑克爽登基为王。

而就在此时,郑氏大权旁落,冯锡范把持朝政。

而康熙皇帝乘台湾内讧从郑克爽的手中收复了台湾。

电视剧《康熙王朝》中的史实性错误

电视剧《康熙王朝》中的史实性错误

电视剧《康熙王朝》中的史实性错误《康熙王朝》是由陈道明、斯琴高娃主演的历史、传记类电视剧,是在二月河的小说《康熙大帝》基础上改编的,主要演绎清朝康熙皇帝在位时的历史故事。

该剧从顺治皇帝哀痛爱妃董鄂妃病故时讲起,直至康熙在位六十一年驾崩而止。

2011年12月,该剧获得中国电视剧产业二十年“百部优秀电视剧”奖。

但此部电视剧中,史实错误众多,在此整理,供大家分享、交流:第一:孝庄太后,本名布木布泰,是蒙古科尔沁部贝勒塞桑的女儿。

康熙的祖母经常在剧中自称孝庄,但“孝庄”是死后的谥号,她本人是不能用谥号自称的,本人在世时是不知道的,更不可能说“我孝庄如何如何”之类的话。

还有剧中她的死亡时间是错误的,历史记载是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康熙给祖母上尊谥:孝庄仁宣诚宪恭懿翊天启圣文皇后,但剧中好像安排到了康熙四十几年。

孝庄死时,康熙侍奉在旁,而剧中则说是康熙在外征战。

并且,在太皇太后薨后,苏麻喇姑的牌位居然与孝庄摆在一起,要知道苏麻死后康熙不过按嫔礼葬之,她是康熙四十四年,是在孝庄死了多年后才去世的,若两个人的牌位摆在一起,这也是不可能发生的第二:董鄂妃比顺治皇帝小一岁而不是大三岁,苏麻喇姑比孝庄太后还大一岁,比康熙皇帝大四十二岁,而不是比康熙皇帝大三岁,苏麻喇姑更不会与康熙发生什么感情上的恩怨。

苏麻是孝庄皇太后的侍女,年龄与孝庄相仿,是康熙皇帝祖母辈的人,也是顺治、康熙两代皇帝的启蒙老师。

第三:第二集中,顺治宠爱的董鄂妃患上了天花,佟妃恨恨地对孝庄太后说:‘一个汉女’把皇上迷得七晕八素的。

康熙生母佟佳氏称董鄂妃为“汉女”,其实,董鄂妃是鄂硕的女儿,地道的满人,况且,那个时候董鄂妃是皇贵妃,一个妃子怎可这般无礼?而且孝庄太后居然还封佟妃做皇后,连徽号都起好了。

事实上,她是直接从妃母以子贵做了太后的,不是谁封的。

第四:第三集中,孝庄皇太后与顺治帝在太庙里面的对话那一段,太庙墙上挂着多尔衮的画像,与事实不符,多尔衮死于顺治七年,顺治帝撤掉了他的庙享,废了他一切封号,直到乾隆年间才恢复其亲王封号,重新配享太庙,此时已经是顺治朝晚年,所以此处显然不可能有多尔衮的画像。

陈道明《康熙王朝》,历史还原度高,大结局却是最大败笔

陈道明《康熙王朝》,历史还原度高,大结局却是最大败笔

陈道明《康熙王朝》,历史还原度高,大结局却是最大败笔近几年,中国的很多电视剧都是粗制滥造,很辣鸡。

尤其是很多历史剧、古装剧都与历史不符合,甚至最后颠覆了历史,将历史改的面目全非。

不过,像很多年前的由陈道明所主演的《康熙王朝》就是一部良心剧,一部非常成功的电视剧。

不管是从剧情,还是制作,演员,演技等方面来说,都是一部很好的电视剧,是绝对的良心剧。

不过,很可惜,就这么一部良心剧,却有着最大的一个败笔,还是在大结局的时候出现的败笔,真是让人无言以对。

在《康熙王朝》最后一集中,魏东亭对康熙称,想不到皇上会封这位皇子为接位之人,说完病逝。

朝政之上,康熙即将宣布“立储”遗旨,却猝死在龙座上,走完自己辉煌的一生。

是的,这是最不符合历史的,也是最大的败笔。

从艺术的角度来看,野史君觉得这样的结尾处理得很好,有种意犹未尽,将一个伟大帝王最后的一刻描绘得十分的好。

可是,在《康熙王朝》中,康熙是猝死在垄作上,从而走完自己的一生,死都是死在皇位上,是对康熙最大的赞美吧,也是肯定。

但是,这却和历史完全不符合。

在真正的历史里,康熙并没有和《康熙王朝》中所描绘的那样,是猝死在皇位上,而是最后猝死于畅春园。

在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也就是在1722年12月20日,康熙猝死于北京畅春园清溪书屋,终年69岁。

康熙在康熙六十一年的时候,尽管已经69岁了,但是觉得自己身体还是不错的,就兴致勃勃去南苑打猎。

可是,谁知道,在十一月七日的时候,康熙就感觉身体不适,更是在十三日晚便死去。

根据《清圣祖实录》记:十三日康熙病情加剧,命速召诸子至御榻前,传位于雍正。

而在《康熙王朝》中,康熙并没有去到畅春园,也没有去南苑打猎。

而是早已觉得自己大限将至,觉得自己的生命快走到尽头,仿佛已经想到了自己即将死亡。

这是康熙王朝里最不符合历史的一幕,也是最大的败笔。

不过,即使是这样,野史君也觉得《康熙王朝》比现在的很多电视剧都优秀。

现在的很多电视剧,为了速成,为了赶快抢占市场,做得都很快,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拍出一部大型电视剧。

《雍正王朝》中五大历史错误,你知道几个呢?

《雍正王朝》中五大历史错误,你知道几个呢?

《雍正王朝》中五大历史错误,你知道几个呢?2020-11-03 10:00《雍正王朝》是历史剧中的难得的佳作,无论是焦晃饰演的康熙,还是唐国强饰演的雍正,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部剧虽然出色,但因为依据的文本是二月河演绎的小说,总免不了一些历史错误。

下面将列出《雍正王朝》中的五个主要错误,有你知道的吗?一、邬思道真的做过雍正的谋士吗?毋庸置疑,整部电视剧中,最让人感到拍案叫绝的人非邬思道先生是也,而雍正之所以能当上皇帝,也多亏了邬先生的运筹帷幄。

但是历史上真的有这样的神人吗?是否真的有邬思道这个人不能确定,有关史料只有清末翰林院编修李岳瑞的《春冰室野乘》,但是原文中只是提到田文静和他的一位姓邬的幕僚之间的轶事,但是这位姓邬的先生是否真的叫邬思道并不能确定。

就算真的存在,也只是田文静的一个幕僚,不可能辅佐雍正。

二、雍正对八爷的态度真的那么好吗?雍正当了皇帝后,对八爷十分友善,但八爷却总是跟雍正作对,最后八爷党终于在雍正十三年被雍正毁灭。

但是历史上真的是这样吗?确实雍正皇帝处理了八爷党的成员,但是并非在雍正十三年,而是在雍正四年。

这时西北军事大捷,年羹尧被处置,雍正的新政基本成熟,而八爷对于雍正的矛盾,终于也在这一年爆发了,八爷被圈禁,不久后就去世了。

三、十三爷真的被康熙圈禁了十年吗?十三阿哥胤祥在康熙晚年确实比较失宠,也确实有圈禁的记载,但是并没有很久,大概也就一年,并没有像电视剧中那样被关押十年。

而剧中被关押的原因是因为暗杀郑春华,而这个郑春华则是纯属虚构的,所以并不存在十三爷被关押十年的事情。

四、《百官行述》真的存在吗?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百官行述》的情节是十分精彩的一段故事。

但是真的存在《百官行述》吗?这当然是艺术加工杜撰的,正史中并没有相关记录,不过这段情节确实让电视剧增色不少。

五、弘历的出场时间对吗?电视剧中,对于小弘历的出场无疑是萌到了所有人,尤其是他和康熙的那段对话,让雍正给康熙的印象增分不少。

高考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Ⅰ常见设误手法和命题陷阱

高考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Ⅰ常见设误手法和命题陷阱

论述类文本:常见设误手法和命题陷阱一、常见设误方法论述类文本阅读题要求考生根据材料,选出符合(或不符合)原文意思(或题干要求)的选项。

而这些选择题的选项一般不会抄录原文语句,而是对原文语句或文中涉及的观点态度进行一番改造,改造的方式有“删”“添”“调”“改”“漏”“凑”。

经过这些方式改造出来的选项,有的改变了原文的意思,有的没有改变原文的意思,而改变了原文的二、常见命题陷阱(1)以偏概全以偏概全,是指选项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表示程度轻重的词语,导致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或相反),以次要代主要(或相反)等错误。

【判定技巧】①注意词语前面的修饰与限制词,看一看选项与原文中的指代内容是否存在范围、程度以及频率上的差异;②注意原文表述是涵盖全部还是针对部分,是全称还是特称。

【对点练1】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

【原文】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

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解题思路】由原文“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可知,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既有“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包括限制排放的问题)的一面,还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的一面,因而选项B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对点练2】(2021·新高考卷Ⅱ·T1D)“等效意识”要求网络行为的主体在现实和网络空间中的行为要始终保持一致。

【原文】所谓“等效意识”,就是当线上的虚拟世界出现道德失范行为时,要将其视为与现实世界中的道德失范行为具有等效的实际影响,因此需要一视同仁地对我们线上和线下的行为提出道德规范要求。

国内历史剧中都有哪些常识性历史性错误?

国内历史剧中都有哪些常识性历史性错误?

国内历史剧中都有哪些常识性历史性错误?一、称谓,譬如对皇帝的称呼,其实翻开史书看,在明、清之前,基本上是看不到称呼皇帝做“皇上”的,所以现在许多历史剧往往在明、清之前就出现“皇上”的称呼,是大错特错的。

在明、清之前,还是最好称“陛下”稳妥一些。

还有就是皇后的自称,常说“哀家”,其实只有死了老公的才能自称“哀家”,皇后一般自称都是用“吾”或者“本宫”的居多。

还有一个“格格”的称号,这可是大作家琼瑶误导了大家,以为只有公主才称为格格,结果弄得许多清朝的戏都错用这个称谓,其实“格格”就相当于“小姐”,是满族人对女性的一种称谓,后来也用来特指贵族王公的女儿,是一个无定制的称呼。

二、谥号,经常在戏里出现的常识性错误。

谥号和庙号都是死后才立的,但剧里却经常听到什么太宗、仁宗的称呼,真是死人也给气活了。

另外,清朝时候皇帝的年号也不是随便能称呼的,不能让臣民们随便地直呼“康熙”、“乾隆”之类。

三、三字经,许多剧集都出现用三字经教孩童的场景,但是却时空穿越得很严重。

因为三字经是南宋才出现的,如果放在早前的时间就严重错误了。

四、佛教,同样地,看过《美人天下》之类的剧集,你应该知道编剧的无知到了什么程度。

佛教是东汉时才传入中国的,但编剧不去好好学习,就胡乱把佛教时间推移到西汉,那是严重的历史常识认知错误。

其实在此之前的中华大地,人们祭祀的不是佛祖道祖,而是天和地。

五、食物,这个更容易犯错,譬如玉米、譬如米饭、譬如面条,这些日常食物也是容易出错的常识。

甚至还连食具也是随便乱用。

六、诗辞,唐诗、宋辞过早出现在前期的朝代,也是因为编剧的文学功底不够,不了解早期的辞赋和诗歌所致。

如果他们能多读不同朝代的诗辞歌赋,估计这个常识错误就不会发生了。

还有成语,也是经常乱用的,没有弄清楚出处和时间,就出现穿越。

七、银子,许多历史戏都滥用了银两这玩意儿,其实通行于民间的,还是以铜钱为主,不同朝代有不同的铜钱以及计算方式,普通老百姓哪来这么多银两付账啊!八、文字,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文字更是重中之重,可是编剧们也不加深究,就随便在秦汉时期用了“宋体”、“楷体”这样的后来字体,也是很大的常识性错误。

电视剧中那些普遍存在的历史常识错误,编剧都是文盲吗?

电视剧中那些普遍存在的历史常识错误,编剧都是文盲吗?

电视剧中那些普遍存在的历史常识错误,编剧都是文盲吗?1.奉天承运“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是古装剧里太监宣读圣旨必然的开头,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

现在的古装剧甭管哪朝哪代都是这样的开头,其实这是错误的,事实上只有明清两朝是这样的。

奉天指的是尊奉天命,承运指的是继承”五德“(也就是”五行“金木水火土)的运行。

所以奉天承运意为君权神授,君权是上天赐予的。

在唐朝一般诏书的开头“门下”二字,而元朝汉文诏书的开头一般为“上天眷命皇帝圣旨”。

这里必须说明一点,圣旨开头为八个字,圣旨开头“奉天承运皇帝”六字是连续的,其余的两个字根据圣旨的内容和诏告对象的不同可分为三种,分别为诏曰,制曰和敕曰。

加微信rs123451,看更多内幕猛料。

“诏曰”是诏告天下的意思,凡重大政事须告知天下臣民的,均使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制曰”是皇帝表达皇恩、宣示百官时使用的,“制曰”只为宣示百官之用,并不下达于普通百姓。

“敕曰”有告诫的意思,皇帝在给官员加官进爵时均会使用敕曰,意为告诫官员要勤于政务,勿贪图享乐,要忠于朝廷,勿结党私营,危害朝廷。

参考史料:(1).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太祖初定大朝会正殿曰奉天殿,门名亦如之。

……太祖‘奉天’二字实千古独见,万世不可易,以故祖训中云:皇帝所执大圭,上镂‘奉天法祖’四字,遇亲王尊行者,必手秉此圭,始受其拜。

以至臣下诰敕命中,必首云‘奉天承运皇帝’。

(2).毕諴之父赠承德郎翰林院学士,母葛氏封恭人的圣旨奉天承运皇帝敕曰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未有躬自累善,而其后不振者也。

朕岂吝于褒贶哉。

尔毕矩乃翰林学士,毕諴之父,其性之义,其行之良,允文允武,四方之纲,庆延乃子,翰墨奇香,甚悼尔之,弗躬者也。

是宜褒编,以彰潜德。

兹特赠尔:承德郎,翰林院学士。

尔灵不昧,其尚知荣。

敕曰:德之在人,亲者父母均也。

故朝廷追锡之典并逮之,尔翰林院学士毕諴之母葛氏,孝敬勤俭,贞静淑懿,笃生哲嗣,克举其官。

兹特赠尔为恭人,九原有知,钦承无数。

《康熙王朝》容妃的角色是虚构的吗?容妃为什么和康熙形同陌路?

《康熙王朝》容妃的角色是虚构的吗?容妃为什么和康熙形同陌路?

《康熙王朝》容妃的角色是虚构的吗?容妃为什么和康熙形同陌路?本文导读:《康熙王朝》这部经典电视剧相信很多小伙伴们都看过了,这部剧当中李建群所饰演的容妃相信给很多人的印象都非常深刻了。

容妃善解人意又亭亭姿色,不得不让人印象深刻。

不过在这部电视剧当中,容妃的角色不完全是虚构的,事实上她是参照这历史上康熙的宠妃马佳氏而打造出来的角色。

马佳氏的生年不详,但她的父亲是员外郎盖山。

她于康熙四年入宫,当时她还处于无名无份的庶妃地位,同时她也是康熙身边的女人中,最早拥有嫔妃称号的。

她看似不受重视,却是后宫中最早生下皇子的女人。

不仅如此,往后的十年里她接二连三生育了六个孩子,这个数量无一个妃子能超过,可见马佳氏的位分即使不是最高的,也确实是深受康熙喜爱的。

生下康熙帝第十子胤祉的那年,马佳氏被晋升荣嫔,地位非同一般,还有协助皇后管理六宫诸事的权力。

但马佳氏后半生却充满了凄苦。

或许是由于康熙和马佳氏都过早为人父母的原因,几个孩子的身体都很羸弱,没能成功长大为人便中途夭折了。

孩子是母亲身上掉下来的肉,不断失去孩子的马佳氏受到了无比大的打击,为康熙生的六子中只存活下来了皇三子胤祉与皇三女固伦荣宪公主。

固伦称号一般只给予皇后之女,而容妃所生女儿被封为固伦公主,因此,肯定是康熙破格赐予的封号,所以康熙对马佳氏的重视还是显而易见的,后来康熙二十年,康熙还晋升了马佳氏为荣妃。

由于清朝有个不成文的规定,皇子须得离开生母,另择他人抚养,因此固伦荣宪公主是唯一承欢马佳氏膝下长大的孩子,马佳氏自然对她是宠爱有加。

将自己对逝去孩子的所有遗憾,都倾注在了固伦荣宪公主身上。

公主渐渐长大变得活泼机灵,深得父母喜爱。

但康熙因为朝政不稳,康熙为拉拢周边势力,毫不犹豫的就将心爱的女儿以两国联盟结亲的名义,远嫁漠南蒙古。

彼时公主才十九岁,却要早早的挥泪告别母亲,成为人妇,这件事成了疼爱女儿的马佳氏的一桩心结。

都说最是无情帝王家,马佳氏痛恨康熙帝的冷漠,导致了她们母女的分离,她觉得她枕边这个男人只看重利益,连血浓于水的亲情都可以毫不在乎。

浅析古代历史题材电视剧正剧《康熙王朝》的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

浅析古代历史题材电视剧正剧《康熙王朝》的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
大量 细节描 写 , 刻 画 了典 型环 境 中的典 型人物 , 塑造 了被 称
等。这些场面的设置既符合鳌拜身怀绝技的历史身份 , 又 显示 出少年康熙临危不乱 , 指挥若定 的沉稳、 坚毅和韬略。 这种艺术加工的手法既增强 了电视剧的戏剧性又充分的遵
循 了历史真 实 的真实性 。
在《 康熙王朝 》全剧最后 , 康熙皇帝是在将要宣布遗 诏的早朝上手拿遗诏坐在乾清官的龙椅上驾崩的 , 但在历

史史实中, 康熙皇帝是在畅春园驾崩的, 而不是死在乾清官
的宝 座 上 的 。他 的 “ 遗 诏 ”也 不 是拿 到 乾 清宫 宣 布 的 , 而 是在畅春园寝宫交给隆克多等少数人的。因此 , 雍正初年 才有 “ 改诏 、 墓位”之说 , 发生了雍正帝 ( 胤稹 )与其兄弟 胤稹等人为争夺皇位的明争暗斗。虽然这一处 , 并不符合
影视动漫
浅析 古 代 历 史题 材 电视 剧 正剧 《 康熙 王朝 》的历史真 实与艺术真实
陈 珏 西
( 黑龙江大学 新 闻传播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 5 0 0 8 0 )
摘 要: 历史正剧作为历史题材文艺作品应在不违背重要历史事件、 重要历史人物、 历史氛围等符合艺术创 作规律 的基 础 上进行 合理 创作 , 做 到历 史真 实与 艺术 真 实的辨证 统一 , 这 样历 史正剧 才会 达到 历 史与 艺术双 重真
重要 历 史事 件 表现 的历 史 真 实 与艺 术真 实 的辩 证 统 一 历 史正 剧 表现 重 要历 史 人物 和 事 件时 , 在尊 重 历史 史 实 的前 提 下 , 对 于一 些 难 以进 行 历史 考证 的情 节 、 细节、 场


面和人物心态 , 应 留给创作者以广阔的想象与虚构的空间, 来充实历史记载的不足和展现历史 的可能。合乎逻辑的艺 术想象和虚构是必要的, 否则, 历史正剧就很难吸引观众。 《 康熙王朝 》中重要历史事件的表现, 以擒鳌拜为例。 《 青史稿 ・ 本纪六 》中明确记载 了擒鳌拜的始末 , 但在记录 这一激动人心的过程 时, 史书中却仅有寥寥数言 : “ 康熙八 年五月立十六 日, 康熙帝召集众少年 , 问道 : ‘ 汝等皆联股肪 誊旧, 然则畏联钦 , 抑畏拜也? ’众少年同声回答 : ‘ 独畏皇 上 ’!康熙帝便公布鳌拜罪恶, 授计捉拿。当宣鳌拜进宫 时, 他毫无思想防范 , 康熙帝指挥众少年 ‘ 立命擒之 ’ 。 ”历 史上的鳌拜武艺超群 、 权倾朝野、 威风凛凛 。观众一定能接 受 捉拿鳌过程是惊险刺激的, 因其掌握朝廷 军权 , 党羽众 多。而史书上记载只有几句话 , 剧中若按照史实的三言两 语 来安排 则无法感染观众 , 所以编导无对该场面进行合理 想象和艺术虚构。在 《 康熙王朝 》中编导对鳌拜进宫前设 置了合乎逻辑的危急场面, 九门提督吴六一为康熙拼杀 的 危 急场景、 小库布们对康熙忠心耿耿为保护康熙而牺牲等

电视剧《雍正王朝》中的史实性错误

电视剧《雍正王朝》中的史实性错误

电视剧《雍正王朝》中的史实性错误电视剧《雍正王朝》中的史实性错误电视剧《雍正王朝》由唐国强、焦晃、王绘春、王辉、杜雨露主演,胡玫执导,改编自二月河小说《雍正皇帝》。

在中央一套播出时创下央视收视的高峰,最高收视率16.7%,仅次于《大宅门》的20.27%。

该剧包揽了该年所有电视剧奖项的大奖,成为党政机关推荐收看的电视剧。

一、关于弘历1、历史上,弘历第一次见到祖父是在康熙六十一年七月,没几个月康熙就去世了。

剧中,康熙四十六年的木兰围猎,十岁以上的皇子皇孙都参加,康熙赏识弘历并赐玉如意。

但事实,弘历出生于康熙五十年。

2、剧中,在康熙把弘历带在身边之后,有一集里的弘历已经长到十几岁了,正在陪康熙练剑。

可是到了康熙驾崩的时候,我们发现前往雍王府里送信的场景里的弘历还是原来的小演员杨昊飞。

3、第七集、第八集,就是康熙带上所有的阿哥和十岁以上皇孙去热河打猎,然后一废太子。

邬思道教弘时、弘历念书,说起热河行猎,突然就蹦出一句:“你皇爷爷和你皇阿玛……”可雍正还没继位呢,怎么“皇阿玛”都出来了?4、还有,邬思道给弘历讲“射鹿”的故事,误把曹丕、曹睿讲成了曹操、曹丕。

二、关于李卫第二十九集,李卫给皇上四爷盛饭,可皇上连一碗饭都吃不完了,结果李卫一边哭、一边从嘴里往出掉饭,一边还说劝慰皇上的话。

李卫跟皇上就是再亲近、再忘情,也不至于到这个份儿上,皇宫的规矩在哪里,别忘了,古人不还有“食不语”的规矩。

李卫(1687—1738),字又玠,江南铜山(今江苏丰县大沙河镇李寨)人,清代名臣。

康熙年间入朝为官,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

李卫深受雍正皇帝赏识,历任浙江总督、直隶总督等职。

乾隆三年病逝,谥敏达。

原为雍正帝家中仆人,后因其得到雍正帝提拔,在雍正年间成为一代名臣。

三、关于孙嘉诚孙嘉诚,也叫孙家淦。

第三十三集,雍正命他随年羹尧到西北推行火耗归公,不料年羹尧却把他杀了。

可历史上,孙嘉诚可活到了乾隆年间。

孙嘉淦(1683-1753),字锡公,又字懿斋,号静轩,赐谥文定,山西兴县人,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康乾之际的敢言直谏的名臣。

历史上的清孝庄文皇后

历史上的清孝庄文皇后

历史上的清孝庄文皇后作者:杜家骥来源:《历史教学》2002年第03期现今热播的电视剧《康熙王朝》,有两个主要角色:一个是康熙皇帝,另一个就是孝庄太后(“孝庄”是其死后谥号),史称孝庄文皇后。

这部作品被冠之以“正史电视剧”,极易给人造成“历史就是这样”的错觉。

实际上,这部戏既有史实根据,又有不少演义,还有完全不符合历史真实的败笔。

剧中的孝庄太后就是这样被艺术化的“历史人物”。

孝庄太后是蒙古族人。

戏中有一情节,孝庄在周培公绘制的巨幅大清版图前,指着现外蒙古西部说,哪儿是她的家乡云云。

戏中的她指错了地方。

孝庄太后是科尔沁蒙古左翼中旗人,其地现为内蒙古通辽市辖内,距沈阳仅四五百里。

她的家族博尔济吉特氏是成吉思汗家族的后裔。

她名布木布泰,生于1613年(明万历四十一年),13虚岁时便嫁给了努尔哈赤的第八子、比她大20岁的皇太极。

在此前后,她的姑姑、姐姐也先后嫁给了皇太极。

科尔沁蒙古是最早与满族政权结盟并联姻的部落,仅在清入关前,就与满族皇家联姻33次:有21个女儿嫁给满族皇家,满族皇家也有12女嫁到科尔沁。

皇太极称帝时册立的五宫后妃全部来自蒙古部族,其中三位是科尔沁部的,即被封为庄妃的布木布泰,她的姑姑被封为正宫皇后,她的姐姐被封为宸妃。

庄妃的两个哥哥也分别被封为亲王、郡王。

由此可见,清廷与科尔沁蒙古的特殊关系,以及该部外戚在清廷中的显赫地位。

孝庄太后的这种出身背景,使她在清初政治中具有重要影响。

但能发挥政治作用关键在于她得到了太后、太皇太后的身份和地位。

编顺治、康熙两位皇帝的戏,不写她是不可能的。

庄妃为皇太极生有三女一子。

其子福临便是后来的顺治帝。

福临能登上皇位也不那么容易,其母的娘家背景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福临登基,庄妃顺理成章地成为皇太后。

这样一来,科尔沁蒙古更加成为清室的肺腑之亲,不仅为清朝入主中原东征西讨,而且也成为确保后方安定的中坚力量。

在清军全力南征时,蒙古地区的稳定与否关系全局,有科尔沁部休戚与共,虽然出现了叛乱,但很快便被平息下去。

盘点《雍正王朝》的10个史实错误,你知道几个?

盘点《雍正王朝》的10个史实错误,你知道几个?

盘点《雍正王朝》的10个史实错误,你知道几个?错误1:弘历的出生日期剧中第8集,康熙皇帝率众皇子木兰围猎,期间小弘历毫不怯场,一番高论引得康熙刮目相看,最后还赐给他玉如意。

随后的第10集,康熙第一次废掉了太子胤礽。

历史上,康熙皇帝第一次废太子的时间是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而弘历的出生日期则是康熙五十年(1711年)。

也就是说,康熙皇帝不可能在第一次废太子的时候就见到弘历。

错误2:康熙皇帝初见弘历前面说过,剧中康熙皇帝不可能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就见到弘历。

那么,历史上康熙皇帝究竟在哪一年见到的弘历呢?答案是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

所以,在这个问题上,电视剧也搞错了。

错误3:佟国维和隆科多的关系剧中,佟国维是隆科多的六叔:,因拥立八阿哥而被康熙拿下。

而在历史上,隆科多其实是佟国维的第三子,二人都是佟佳氏。

错误4:康熙驾崩时有谁在场剧中第20集,康熙缠绵于病榻,将皇位传给皇四子胤禛后随即驾崩,当时在病榻前伺候的除了诸位皇子,还有两位忠臣,即张廷玉和隆科多。

但据雍正后来撰写的《大义觉迷录》记载,康熙去世时,在畅春园御榻前伺候的有三子胤祉、七子胤祐、八子胤禩、九子胤禟、十三子允祥、十四子胤禵、二十一子允祹以及理藩院尚书隆科多,而雍正本人正代康熙祭天,并未在场。

后来雍正赶到,向他宣布康熙遗诏的也是隆科多。

在雍正元年及五年的两次上谕中,均提到康熙去世前,陪伴在他身边的是诸位皇子和隆科多。

但无论是《大义觉迷录》还是上谕,均未提到过张廷玉。

错误5:军机处的名称及入值大臣剧中第30集,雍正为筹措西北军费,设立军机处,并书写了一块牌匾,上书“军机处”,而入值军机处的大臣有张廷玉、隆科多、马齐、允祀、允祥等。

历史上,军机处设立于雍正七年(1729年),最初叫军机房,雍正十年(1732年)才改称军机处,而首批入值军机处的大臣有允祥、张廷玉、蒋廷锡、鄂尔泰,并没有隆科多和允禩。

错误6:孙嘉诚的死亡日期剧中第33集,雍正突然接到六百里加急,得知孙嘉诚被年羹尧杀死。

《康熙王朝》是怎样颠倒黑白、美化满清的?为何说这部剧流毒甚广、贻害无穷

《康熙王朝》是怎样颠倒黑白、美化满清的?为何说这部剧流毒甚广、贻害无穷

《康熙王朝》是怎样颠倒黑白、美化满清的?为何说这部剧流毒甚广、贻害无穷原创正气歌声兴亡天下2022-05-12 20:00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直到本世纪初,都可以说是辫子剧的天下,各种为满清朝廷歌功颂德的影视剧层出不穷。

而在这其中,这部2001年出品的《康熙王朝》可以说是代表作品之一。

这部电视剧为了洗白清廷、美化残暴的侵略者,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其所用的手段无非以下几种:一是隐瞒史实。

清廷入关以来的几大暴政如圈地法、投充法、拘役法、剃发易服等等,在电视剧中都没有体现,在该剧中处处都是一片祥和之气,似乎百姓很是安乐,无不盛赞朝廷的功德。

其实,清初战乱频繁,百姓流离失所,各种饥荒更是层出不穷。

据不完全统计,康熙年间,大大小小的饥荒就有一百多次,出现“人相食”的记载也是比比皆是。

然而,这一切在电视剧中却从来没有体现。

至于说清廷在平定三藩之乱时,在四川等地对当地军民的大屠杀,那更是被彻底掩盖。

二是颠倒黑白。

《康熙王朝》第27集,姚启圣对即将迁界的百姓如是说道:父老乡亲们,为你们的长治久安,求你们迁界禁海啊!启圣已在内陆为你们准备了庄稼地,你们可以得到多一倍的土地啊!皇上说了,三年不纳粮,三年后,这里的土地还是你们的,朝廷只是借用三年啊……车马不够,用军营的车马载你们!六十岁以上的老人,通通坐官府的轿子,抬着去!在镜头上。

老太婆坐上官府的轿子,由兵勇们抬着走……百姓们拿着农具和官兵悠闲的散步……几个农家缓慢的关闭房门,在门口流下了泪……,军民鱼水情溢于言表。

然而事实却是怎样的呢?南明抗清志士屈大均在《广东新语》里记叙了康熙初年,沿海百姓在迁界令下的惨状:自有粤东以来,生灵之祸,莫惨于此。

勒期仅三日,远者未及知,近者知而未信。

逾二日,逐骑即至,一时跄踉,富人尽弃其赀,贫人夫荷釜,妻襁儿,携斗米,挟束稿,望门依栖。

或合家饮毒,或尽帑投河,死者又以数十万计。

因为不迁走随即被处死,而迁界时日只有三天,甚至有些地方,今日颁布,次日就得举家离去,无数人只得仓皇迁走,而这些人世代以渔猎、种田、海上贸易为生,到了别地,毫无生计,只得露宿野地,甚至卖妻卖子。

《康熙王朝》成功的奥秘、启示与不足

《康熙王朝》成功的奥秘、启示与不足

《康熙王朝》成功的奥秘、启⽰与不⾜⽂/东坡之东《康熙王朝》已经热播⼀轮,它所掀起的收视狂潮久久不能平息。

⼈们茶余饭后说的是康熙,街谈巷议的还是康熙。

那么,这部电视剧为什么会如此⾛红呢?我想不外乎三个原因:⼀是揭秘性,⼆是艺术性,三是当代性。

所谓揭秘性,就是电视剧揭⽰了⼈们平常⽣活中所不能看到的隐秘的⼀⾓,从中发现了许多鲜为⼈知的⽣活。

这⼀点,是许多描写帝王将相的影视作品所共有的。

⼈,都有窥视的⼼理,《康熙王朝》满⾜了⼈们的这⼀⼼理需求。

它将宫廷⽣活展⽰出来,其权谋机变、官场百态,其后宫秘闻、⼈性悲剧,⽆⼀不让观众满⾜好奇之⼼。

所谓艺术性,是⼀般⽂艺作品的本质属性之⼀。

它是⼀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可以从多种⾓度加以分析。

不过,《康熙王朝》的艺术性⾸先集中表现在其戏剧性上。

全剧围绕四件⼤事来写,⼀是诛敖拜,⼆是平三藩,三是收台湾,四是灭葛尔丹。

四件⼤事各⾃成章,⼜环环相扣,剧情跌宕起伏,⼈物命运⼤起⼤落,⼤喜⼤悲,⼀会⼉位极⼈⾂,⼀会⼉打⼊囚笼,让观众阅尽⼈间沧桑,品尽世态炎凉。

其次表现在演员阵容的强⼤及其精彩表演上。

剧中陈道明、斯琴⾼娃、⾼兰村、廖京⽣、“索额图”、“姚启圣”等都有上乘表现,充分体现了明星的实⼒和效应。

所谓当代性,应当是历史剧的共性之⼀。

它表⾯上说的是历史,其实时时处处指向当代社会⽣活。

否则,作者不会有激情,观众也不会产⽣共鸣。

有⼈说过,某种意义上,⼀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历史剧更是如此。

⼈们总是站在今天的⾓度去观照历史的,不是借古讽今,就是借古颂今。

这是不需怀疑的。

如果在《康熙王朝》中看不到官场争⽃,看不到权⼒腐败,看不到收回台湾,看不到专制制度下种种⼈性的悲剧,观众是不会接受这部电视剧的。

事实上,正是这种种历史呼应着今天的现实⽣活,才使得⼈们看这部电视剧时,时有会⼼⽽欲罢不能。

以上三点,当是《康熙王朝》成功的三⼤要素。

然⽽,看《康熙王朝》还应当给我们更多的启⽰。

启⽰之⼀:历史剧必须虚构。

《康熙王朝》的历史常识错误连连,却为何依旧是经典?

《康熙王朝》的历史常识错误连连,却为何依旧是经典?

《康熙王朝》的历史常识错误连连,却为何依旧是经典?展开全文点击标题下「历史真相大揭秘」可快速关注探究揭秘历史真相,揭开历史人物的真实面目,解密尘封已久的历史档案,让您了解不一样的历史。

在进入电视剧之前,我们首先来看一下历史上的康熙。

康熙帝8岁即位,69岁去世,在位长达61年,除去亲政前的7年,其执政也达54年。

在位时间之久,堪称中国历代皇帝之最。

他不仅是清代,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几个贤明君主之一。

他治国首重治黄,根治水患,整修大运河,畅通增运,奖励垦荒,镯免钱粮,增丁不加赋,经济空前繁荣;倡导文教,注重教育,组织学者整理典籍,编幕图书。

他以杰出的才能,巨大的勇气,开创了一个盛世的新时代,把中国封建社会推进到新的发展高峰。

在他的统治下,坚持国家的统一,反对分裂;对外反侵略,捍卫国家主权;推行民族联合的政策,实现了国家与民族的“大一统”,把一个历经50多年战乱、残破而分裂的中国,重新凝聚成一个多民族的“大一统”的国家。

康熙皇帝的辉煌一生成就了《康熙王朝》成功的基本背景,这样一部反映伟大帝王的电视剧,首先就已经有了夺人眼球的吸引力。

《康熙王朝》也确实成为了一个经典。

但就是这个经典的历史正剧,偏偏在历史知识上错误百出。

可以说它每一集都有不止一处的历史硬伤,整部四十六集的电视剧中历史错误更是多如牛毛。

我们首先来看看它究竟犯了哪些历史错误,再来看看为什么这么多的错误也没能阻挡它成为一部正剧里的经典。

一、少年康熙时代的瞎编乱造历史上的康熙皇帝勤政、刻苦。

清入关初,规定皇帝每月逢五之日亲临太和殿处理政事,其它时间则灵活掌握。

康熙帝亲政后,改变此项规定,除实行逢五日临朝,其余每天到乾清门听政议事,其后50多年,“早夜孜孜,有如一日”。

臣属曾劝他节劳,他说:“肤惟政治,务在精勤。

再说批阅奏疏,更是件苦差事。

他却是不舍昼夜,一定将当天送达的奏章批阅完,从不拖拉。

吴三桂叛乱时,每天多达三四百件,他批答如流,不积压一件!晚年,他还说:他阅奏本“曾无一字疏漏”。

影视剧中的史诗和谬论

影视剧中的史诗和谬论

影视剧中的史实谬论
---------------------------------------------------------------------- 影视剧中的谬论有:
第一,乱用谥号。

典型例子《康熙王朝》等等孝庄太后自称孝庄。

谥号是给死去的人都称号。

第二,出现不符合历史朝代的物品。

某些水果和作物当时还没有传到我国结果出现了。

这也属于失误。

第三,“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是朱元璋最早使用,在他之前的朝代是没有的出现都算严重失误。

第四,正剧对人物描写和历史人物不相符。

把正剧拍成演义错漏百出。

第五,抗日剧情节和历史不符。

历史剧多多少少都会有问题,就《汉武大帝》这样优秀的电视剧也能找到很多错误的地方。

抗日剧更是重灾区,不尊重历史有辱先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视剧《康熙王朝》中的史实性错误《康熙王朝》是由陈道明、斯琴高娃主演的历史、传记类电视剧,是在二月河的小说《康熙大帝》基础上改编的,主要演绎清朝康熙皇帝在位时的历史故事。

该剧从顺治皇帝哀痛爱妃董鄂妃病故时讲起,直至康熙在位六十一年驾崩而止。

2011年12月,该剧获得中国电视剧产业二十年“百部优秀电视剧”奖。

但此部电视剧中,史实错误众多,在此整理,供大家分享、交流:第一:孝庄太后,本名布木布泰,是蒙古科尔沁部贝勒塞桑的女儿。

康熙的祖母经常在剧中自称孝庄,但“孝庄”是死后的谥号,她本人是不能用谥号自称的,本人在世时是不知道的,更不可能说“我孝庄如何如何”之类的话。

还有剧中她的死亡时间是错误的,历史记载是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康熙给祖母上尊谥:孝庄仁宣诚宪恭懿翊天启圣文皇后,但剧中好像安排到了康熙四十几年。

孝庄死时,康熙侍奉在旁,而剧中则说是康熙在外征战。

并且,在太皇太后薨后,苏麻喇姑的牌位居然与孝庄摆在一起,要知道苏麻死后康熙不过按嫔礼葬之,她是康熙四十四年,是在孝庄死了多年后才去世的,若两个人的牌位摆在一起,这也是不可能发生的第二:董鄂妃比顺治皇帝小一岁而不是大三岁,苏麻喇姑比孝庄太后还大一岁,比康熙皇帝大四十二岁,而不是比康熙皇帝大三岁,苏麻喇姑更不会与康熙发生什么感情上的恩怨。

苏麻是孝庄皇太后的侍女,年龄与孝庄相仿,是康熙皇帝祖母辈的人,也是顺治、康熙两代皇帝的启蒙老师。

第三:第二集中,顺治宠爱的董鄂妃患上了天花,佟妃恨恨地对孝庄太后说:‘一个汉女’把皇上迷得七晕八素的。

康熙生母佟佳氏称董鄂妃为“汉女”,其实,董鄂妃是鄂硕的女儿,地道的满人,况且,那个时候董鄂妃是皇贵妃,一个妃子怎可这般无礼?而且孝庄太后居然还封佟妃做皇后,连徽号都起好了。

事实上,她是直接从妃母以子贵做了太后的,不是谁封的。

第四:第三集中,孝庄皇太后与顺治帝在太庙里面的对话那一段,太庙墙上挂着多尔衮的画像,与事实不符,多尔衮死于顺治七年,顺治帝撤掉了他的庙享,废了他一切封号,直到乾隆年间才恢复其亲王封号,重新配享太庙,此时已经是顺治朝晚年,所以此处显然不可能有多尔衮的画像。

奉先殿内,祖宗画像中居然有乾隆皇帝的像,乾隆是顺治帝的从孙子,居然成了列祖列宗。

第五:电视剧开头中,康熙的伴读和亲信魏东亭是虚构的人物,原型为曹寅,即曹雪芹的祖父。

而魏东亭的父亲魏承谟也是虚构人物,原型为范承谟,这两个人物均为剧作家杜撰的人物。

第六:康熙的父亲顺治帝,其死因是历史一大谜团,我们姑且认为他是患了天花而死。

但在剧中,前后是矛盾的,如果认为顺治没有死、出家了,后来康熙也见到了出家的他。

但在,最后一集,康熙自己又说他“八岁丧父,九岁丧母,是孝庄太皇太后带着自己冲破坚难险阻……”。

第七:第七集中,剧情里康熙七年京试大考,主考官是苏克萨哈。

但是据史料记载苏克萨哈是在康熙六年卒,不符合史实。

而且史料记载首辅索尼也是康熙六年卒,但是剧中此时索尼还在,不符合历史。

第十集中,剧情里康熙亲政,说的是康熙六年,这与史实相符,并且和电视剧的第七集的时间顺序相矛盾。

第八:康熙的第一任皇后并不是名叫赫舍里,赫舍里是她的姓,她的名是什么史书上没有记载,电视剧中,她只生了一个儿子就难产死了,这是错的,历史上她生了两个儿子,第一个是承祜,可惜4岁的时候得病死了,后来才生胤礽,胤礽也并不是一出生就叫胤礽,而是叫保成。

第十集中,索尼说她的父亲是索额图,其实赫舍里皇后是索尼大儿子噶布拉的女儿,索额图是她的叔父。

第九:清史上的撤藩是尚可喜首先提出的,这是历史事实,不可随意篡改。

剧中却把撤藩改成了是吴三桂首先提出的。

耿精忠是靖南王,不是镇南王,这个错有点离谱。

吴应熊本来就是额附,娶的是皇太极的十四女,剧中说“太皇太后待之如皇亲国戚”,可他本来就是皇亲国戚。

第三十五集中,张廷玉说为了恩宠平西王吴三桂,将康熙的四姑姑吉尔济特氏下嫁给吴三桂之子吴应熊这是错的,历史上下嫁给吴应熊的是康熙的第十四姑姑和硕恪纯长公主,即上面提到的皇太极第十四女,她不姓吉尔济特氏,是姓爱新觉罗氏。

索额图说为了恩宠平南王尚可喜,把康熙的四姐和顺公主下嫁给尚可喜之子尚之隆,这也是错的,历史上的和顺公主不是康熙的四姐,是顺治皇帝的养女。

明珠说为了恩宠镇南耿精忠,将康熙的三妹柔嘉公主下嫁给耿精忠之弟耿聚忠,这是错的,历史上的柔嘉公主也是顺治皇帝的养女。

第十:朱慈焕(1633年—1708年),崇祯皇帝的第五子。

明崇祯帝共生七子,其中二、六、七子早殇,只剩下长子朱慈烺、三子朱慈炯、四子朱慈炤、五子朱慈焕。

朱慈焕因与四哥(同父同母)朱慈炤同岁,所以人们习惯把他称作“朱三太子”,并不是剧中所说的朱慈炯谋反。

虽然本人并无复明逆反之意,但朱慈焕的存在对满清政权而言始终是一个威胁,很多人借着拥立他的名号从事逆反活动,“朱三太子”成了当时的一种旗号。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朱慈焕在汶上县被捕,并于当年被清康熙帝以“朱某虽无谋反之事,未尝无谋反之心”为罪名凌迟处死,享年七十六岁。

第十一:第二十七集中,姚启圣对村民说自己已经六十四岁了,可其实姚启圣只活不到六十岁。

姚启圣(1624-1683),是清代康熙年间的杰出政治家,收复台湾的决定性人物之一,曾担任福建总督,当政期间以执法严明著称,在收复台湾战役中功勋卓著。

第十二:郑经死于1681年,此时台湾并没有被清廷收复。

1683年向清朝投降的是他的儿子郑克塽。

而剧中安排郑经自杀于清军克台之日,违背历史事实。

剧中康熙收复台湾时,已经有四五十岁,而清政府收复台湾是在1683年,康熙生于1655年,当时只有十八岁。

第十三:康熙居然封自己的女儿为蓝齐格格,后来才封了和硕公主,皇帝的女儿生下来就是“公主”,王爷们、宗室的女儿才称为“格格”。

蓝齐格格住在母亲宫中,先不说历史上实际没有这个公主,就算是有,也不可能与母亲同住一宫,清朝皇室,妃嫔们生下皇子皇女,即刻就会被保姆抱走,养育在乾东西五所、西三所、南三所等等地方,公主从出生到出嫁,与亲生母亲的见面恐怕也就几十次,无非是大小节庆而已,怎么可能住在一起十六年?还有,李德全李公公居然管康熙的女儿直呼其名,怎么可以?康熙帝只有荣妃,既固伦荣宪公主的母亲。

蓝齐儿的原型即固伦荣宪公主(皇三女、二公主),是康熙帝的掌上明珠,最疼爱的女儿,但没有嫁给葛尔丹,而是比公主大三岁的蒙古部落贵族王子乌尔衮。

第十四:第七集中,孝庄说:“前天夜里,圣祖托了个梦,说是陵寝不稳……”;第十五集,明珠说:“皇上,大清律乃圣祖所定,虽当今皇上也应遵守……”实际上清圣祖就是康熙的庙号,历史上称“圣祖”的也仅此一人而已,何况,这是个庙号是过五十多年后,雍正即位后才能定下,所以这两处情节很荒谬。

“圣祖”托梦以后,紧接着孝庄皇太后即前往东陵。

如果正如孝庄太后所说,是祭祖的话,应该去沈阳,即奉天,当时遵化只有顺治的孝陵,谁家母亲看儿子称“祭祖”?第十五:惠妃:即圣祖惠妃,纳喇氏(就是那拉氏),郎中索尔和女,初封庶妃。

康熙九年生三子承庆(殇)。

十一年生皇长子(排序五子)胤禔。

慧妃:博尔锦吉特氏(?—1670),科尔沁三等公吉阿郁锡之女,幼年被选进宫,尚未册封,于康熙九年四月十二日薨。

五月初九追封为慧妃。

电视剧中是生皇长子(排序五子)胤禔的妃子,就应该是惠妃,而不是慧妃。

并且,慧妃被封为皇贵妃,这也是错误的,历史上她的最高等级就是妃。

明珠与慧妃的见面过于随便,按照宫廷礼仪,明珠是不能随便入后宫的,慧妃与其哥哥的见面不会这么容易,即使见面,也是君臣有别。

容妃随侍康熙左右可随意传见大臣,一来后宫嫔妃不得干政,在皇帝与大臣议论朝政时嫔妃不可能在场,二来皇帝也不可能让自己的女人随便在众大臣面前抛头露面。

电视里自从皇后死了后康熙没有立别的女人当皇后,这是错的。

康熙的四位皇后中没有容妃,也没有所谓的孝慈仁皇后。

康熙皇帝在位时正式册封的皇后有3人(嫡后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继后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继后孝懿仁皇后佟佳氏)。

康熙去世后,雍正帝的生母德妃母以子为贵由妃直接成为皇太后即孝恭仁皇后,死后的待遇是皇后。

其实康熙皇帝有一位“荣妃”,生了五子一女,“容妃”乃是乾隆宠妃,我们相传的“香妃”经考证就是历史上的容妃,而清朝皇帝们的妃子,名号是没有相重的,《清史稿后妃传》中也未曾见过与剧中容妃经历相似的嫔妃。

第十六:第十五集中,觐见的俄国人竟然穿着燕尾服,还要求通商?后来三十一集,俄罗斯使臣还是那个被十五集被驱逐出境的、穿着燕尾服的俄国人。

还有,那个朝鲜使者,基本还是唐中期时的造型。

第十七:第四十集中,康熙御驾亲征之前,居然说,当年铁木真就是从这条古道打进北京,使大宋王朝只剩下了半壁江山,可大宋王朝一直不曾拥有过北京。

铁木真建立蒙古帝国时期,北京当年是金国首都。

噶尔丹(1644年-1697年)居然敢只身进北京,还那么年轻,不应该了。

在第一次征讨噶尔丹时,康熙斥责福全没有保护好胤褆,而福全对胤褆也是毕恭毕敬,事实上,福全是亲王,康熙皇帝的二哥,对自个儿的大侄子、当时连郡王都不是的胤褆似乎犯不着如此。

康熙皇帝历史上三次亲征准噶尔,是打击、剿灭、肃清的过程,并未失败过。

还有,皇帝军前带着妃子,怎么有点隋炀帝的味道?征讨准噶尔的时间,历史上发生在康熙二十三年、三十六年、三十七年,而剧中安排在了二十八年。

并且,清兵与噶尔丹交战时,噶尔丹是以骆驼来组成“驼城”来与清军交战的,而该剧中没有。

噶尔丹也不是被胤褆杀死的,历史上一说他是最后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服毒自杀。

第十八:电视剧中康熙第四子(就是后来的雍正帝)名为“胤祯”,这大错特错。

“胤祯”是康熙第十四子,而并非皇四子(雍正帝)。

历史上,皇四子(即雍正帝)名为“胤禛”。

剧中,把两个人的名字弄混了。

第十九:太子废立的时间,历史上第一次立胤礽为太子是在康熙十四年,第一次废太子是在康熙四十七年,第二次立太子是康熙四十八年,第二次废太子是在康熙五十一年,也就是说,胤礽这个太子前后算起来一共做了三十七年,而剧中出现了“我做了四十年太子了”,想必这个太子数学不是很好。

第二十:剧中提到康熙手书“正大光明”匾悬挂于乾清宫,并更名为正大光明殿,实际上,“正大光明”的匾最早是康熙的父亲顺治皇帝手写的,康熙在临摹之后刻在了石头上,乾清宫最初挂的是康熙的孙子乾隆临摹的,后来着了场火给烧了,嘉庆皇帝又临摹了一次,现在挂的那个应该是嘉庆皇帝写的。

而且,正大光明殿也不是乾清宫,而是在圆明园的四十八景之一,也是乾隆给起的名儿,后来被英法联军给烧了。

第二十一:历史上的周培公是个小角色,他只是清军里的一个幕僚。

历史上,周培公长于计谋,曾因功授七品官。

图海统领大军进至潼关时,他上《平凉策》,因此被招为幕僚。

清军攻下平凉咽喉虎山墩后,坚不可摧的平凉城已置于清军炮火之下。

这时,在王辅臣部下任总兵官的黄九畴及布政使龚荣遇得知自己的同乡周培公在图海大将军帐下做幕僚,于是愿做内应,劝降王辅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