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案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太阳直射点的概念及其在地球上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关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对地球气候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1.2 教学内容:太阳直射点的定义及其与地球倾斜角度的关系。
太阳直射点在不同季节的移动规律。
太阳直射点移动对地球气候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1.3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和动画展示太阳直射点的概念和移动过程。
分组讨论太阳直射点移动对不同地区气候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记录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变化。
第二章:太阳直射点的定义和测量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太阳直射点的定义及其测量方法。
2.2 教学内容:太阳直射点的定义及其与地球倾斜角度的关系。
测量太阳直射点的方法和工具。
2.3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和动画展示太阳直射点的定义和测量方法。
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测量太阳直射点的活动。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记录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变化。
第三章: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移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太阳直射点在不同季节的移动规律。
3.2 教学内容:太阳直射点在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时的位置。
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3.3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和动画展示太阳直射点在不同季节的移动规律。
学生分组进行模拟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实验。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记录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变化。
第四章:太阳直射点移动对地球气候的影响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太阳直射点移动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4.2 教学内容:太阳直射点移动与地球气候的关系。
太阳直射点移动对不同地区气候的影响。
4.3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和动画展示太阳直射点移动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学生分组讨论太阳直射点移动对不同地区气候的影响。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记录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变化。
第五章:太阳直射点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太阳直射点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5.2 教学内容:太阳直射点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太阳直射点移动对植物生长和动物迁徙的影响。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案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太阳直射点的概念及其在地球上的移动规律。
2. 使学生掌握太阳直射点与地球自转、公转的关系。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太阳直射点的概念:太阳直射点是指太阳光线垂直照射地球表面的点。
2.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太阳直射点随着地球的公转而在地球表面上移动,大致每年移动约23.5度。
3. 太阳直射点与地球自转、公转的关系:地球自转轴与公转轨道面的倾斜角度导致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4. 太阳直射点的分布: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上分布在热带、温带和寒带三个区域。
5. 太阳直射点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影响地球上的气候变化、昼夜长短等现象。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太阳直射点的概念、移动规律及其与地球自转、公转的关系。
2. 教学难点: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的地球物理学原理。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太阳直射点的概念、移动规律及其与地球自转、公转的关系。
2. 演示法:利用地球仪、动画等演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过程。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太阳直射点移动对地球实际问题的影响。
五、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制作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动画演示课件。
2. 地球仪:准备一个地球仪用于演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3. 案例资料:收集与太阳直射点移动相关的实际问题案例。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知识,引出太阳直射点的概念。
2. 讲解太阳直射点的概念:解释太阳直射点的定义,强调其为太阳光线垂直照射地球表面的点。
3. 讲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阐述地球自转轴与公转轨道面的倾斜角度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周年移动。
4. 演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利用地球仪和动画演示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移动过程。
5. 分析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影响:讨论太阳直射点移动对地球气候、昼夜长短等现象的影响。
6. 案例分析:引入实际案例,分析太阳直射点移动对地球的具体影响。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47525精编版

二 、
地表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
太
延长线过地心的太阳光线与地球表
阳 面的交点。 (同一时刻有且只有一个)
直பைடு நூலகம்
射
点 的
地球在运动过程中,太 阳直射点如何移动呢?
移
动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春分日
(3月21日前后)
夏至日
(6月22日前后)
秋分日
(9月23日前后)
冬至日
(12月22日前后)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回归运动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第二课时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知
识
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
回
顾
远日点
(7月初)
近日点
(1月初)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一、重要概念
1、赤道平面: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 2、黄道平面:地球公转轨道平面。
3、黄赤交角:赤道平面与黄道平 面之间存在一个交角。
地轴的空间指向基
本不变,北端始终
想一想
秋分
9月23日前 后
次年春分
3月21日前后
23°26′N 0°
冬至
12月22日前 后日
23°26′S
近日点
太远阳日直点:射太点阳直的射移点动在北是半我球,们北感半觉球获到得冬的太冷阳夏辐热射能的量主多要,感原觉因较热。。
近日点: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少,感觉较冷。
课堂小结
引起
春分日
赤道
北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规律小结一
日期
3月21日 前后
6月22日 前后
节气
直射点位置 运动趋势
春分日
赤道
北
夏至日
太阳直射点位置移动方向及昼夜长短变化描述

太阳直射点位置移动方向及昼夜长短变化描述(以北半球为例)
春分:
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全球昼夜等长春分冬至夏至秋分春分→夏至:
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向北移动;
北半球昼长大于夜长,且夜渐短,昼渐长;极昼范围自北极点逐渐扩大
夏至:
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
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且昼长大于夜长;
北极圈及以北地区出现极昼
夏至→秋分:
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向南移动;
北半球昼长大于夜长,且昼渐短,夜渐长;极昼范围自北极圈逐渐缩小
秋分:
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全球昼夜等长
秋分→冬至:
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北移动;
北半球昼长小于夜长,且昼渐短,夜渐长;极夜范围自北极点逐渐扩大
冬至: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且夜长大于昼长;北极圈及以北地区出现极夜
春分←冬至:
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北移动;
北半球昼长小于夜长,且夜渐短,昼渐长;
极夜范围自北极圈逐渐缩小。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和经纬度课件

B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和经纬度
[例2]、世界的某个地方,有一口垂直于地面的 深井,每年有2次太阳可以直射井底,其中1次 是7月6日,求此地的大致纬度( ) A、20°N B、20°S C、23°26′N D、7°N
•此题为简单知识排除题:根据直射运动图, 7月份是夏半年,太阳直射点不可能在南半 球,排除B,6月22日太阳才直射23°26′, 故错。北纬7°距离赤道比较近,3月和9月 左右才可以接近7月。20°N距离6月22日 23°26′最近,最接近6月22日。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和经纬度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和经纬度
第 16 届亚运会于 2010 年 113月月211日2 日至 27 日
在中国广州进行,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广州亚运会期间,地球的公转位置最接近1月初最快
图右图中的( )
A.a B.b C赤.道c以北6D月.22日d
赤道以南12月22日
2.右图中 a、b、c、d 四点平分地球公转轨道,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和经纬度
0°
90°N
66.5°N
12点 90°
0°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和经纬度
1.夏至日(6月22日)昼夜长短情况。
极昼
极夜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和经纬度
2.冬至日(12月22日)昼夜长短情况。
பைடு நூலகம்极夜
极昼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和经纬度
3.春分日和秋分日昼夜情况
全球各地的昼夜均等长。为12个小时。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和经纬度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和经纬度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和经纬度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和经纬度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和经纬度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和经纬度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和经纬度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速度规律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速度规律引言太阳直射点是指太阳在黄道上的最高点,即太阳光射到地球表面时垂直于地面的位置。
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太阳直射点会随时间变化而移动。
本文将深入探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速度规律以及影响因素。
太阳直射点的定义太阳直射点是指太阳光垂直射到地球表面的地点。
由于地球的赤道倾斜,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之间来回移动,形成四个主要直射点: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北极圈和南极圈。
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是位于赤道以北和以南23.5度的位置,分别对应着夏至和冬至,标志着太阳直射点南移或北移最远的位置。
北极圈和南极圈则是两极附近太阳直射点的最远位置。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速度规律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速度规律主要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1. 地球自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身轴线旋转一周所需的时间,约为24小时。
由于地球自转,太阳直射点每天会在东西方向上移动一定的距离。
每天中午的太阳直射点会在经度上向东移动15度,相当于地球自转一小时所需的角度。
2. 地球公转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一周所需的时间,约为365.25天。
地球的公转轨道是一个椭圆形,因此地球离太阳的距离会有所变化。
太阳直射点在地球公转过程中会相应地沿着黄道移动。
3. 倾角的倾斜地球赤道与黄道的夹角是23.5度,被称为地球的倾角。
地球倾斜的存在导致太阳直射点会在赤道以北和以南23.5度的范围内移动。
这也是为什么会有四个主要的太阳直射点。
4. 日照时间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速度还受到节气和季节的影响。
由于地球公转轨道的椭圆形状,地球与太阳的距离会有所变化,导致不同季节的日照时间不同。
这种变化会影响到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速度。
太阳直射点移动速度的计算方法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速度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计算方法来估算。
以下是计算太阳直射点移动速度的一般步骤:1.获取某一地点的日出和日落时间的数据。
2.计算每天的日照时间,即日落时间减去日出时间。
3.根据所选日期的日照时间计算太阳直射点在东西方向上的移动距离。
地球的运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由于地球公转轨道的偏心率较小, 因此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变化范围 也相对较小,在南北纬23°26′之
间来回移动。
地轴的倾斜度导致太阳直射点在 赤道两侧的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这也是地球上四季变化的主要原
因。
不同地区日照时间变化
01
赤道地区
由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两侧移动,因此赤道地区全年日照时间基本相等,
发展高精度地球观测技术
02
随着科技的进步,未来有望发展出更高精度的地球观测技术,
以更准确地监测和预测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其相关现象。
拓展跨学科研究领域
03
地球运动与太阳直射点移动研究将不断拓展到地质学、大气科
学、生态学等跨学科领域,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与创新。
对人类生活影响及挑战
•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导致季节变化,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影 响。农民需要根据季节变化合理安排农作物种植和收割时间,以确保粮食产量 和质量。
04 太阳直射点移动对地球影 响
气候变化
季节变化
由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地球不同地区的季节会发生变化。在直射点北移的过程中,北半 球逐渐进入夏季,南半球则逐渐进入冬季;反之亦然。
温度变化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决定了地球上不同地区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当直射点位于某地区时, 该地区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最大,温度相对较高;而当直射点远离该地区时,接收到的太 阳辐射量减少,温度相对较低。
现代科技应用
卫星遥感技术
利用卫星搭载的传感器对地球表面进行观 测,获取大范围、高精度的太阳辐射数据 ,进而分析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自动气象站
自动气象站能够实时观测和记录气象要素数 据,包括太阳辐射强度、温度、湿度等,为 分析太阳直射点移动提供重要依据。
[全]高中地理(太阳直射点、影子方向、昼夜长短)考点详解
![[全]高中地理(太阳直射点、影子方向、昼夜长短)考点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6b2d06b3f78a6529657d538b.png)
高中地理(太阳直射点、影子方向、昼夜长短)考点详解•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地球绕着地轴自转,自转的平面为“赤道面”;地球绕着太阳公转,公转的平面为“黄道面”。
两个平面存在着一个23°26′的夹角:黄赤交角,因此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23°26′N~23°26′S之间往复移动,移动的周期为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移动的规律如下:①夏半年(春分-夏至-秋分),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开始,先向北移动到北回归线,再向南回到赤道。
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点附近出现极昼,极昼的范围先扩大后缩小;②冬半年(秋分-冬至-春分),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开始,先向南移动到南回归线,再向北回到赤道,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点附近出现极夜,极夜的范围先扩大后缩小。
图1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2、影子的方向影子的方向,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太阳的视运动轨迹有关。
假设某地位于北半球,则影子的方向为:①春分-夏至-秋分:太阳东北日出、西北日落,因此早上影子朝向西南,黄昏影子朝向东南;②秋分-冬至-春分:太阳东南日出、西南日落,因此早上影子朝向西北,黄昏影子朝向西南;③正午影子方向:与观察者的纬度、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有关,太阳直射点位于观察者以南,则正午影子位于正北;太阳直射点位于观察者以北,则正午影子位于正南;④南/北极点:北极点的影子永远朝向正南,南极点的影子永远朝向正北。
图2 影子的方向例题图3 例题答案:C、A精讲精析:(1)分析影子的方向。
①由于该地为北极点,因此该点的四周,全部为“南”,因此中国结的影子指向正南,拍摄者也位于正南;②如果此时为3月21日(春分),则全球昼夜平分,北极点处应该是一半夜晚、一半白天,而图中全部都为白天,因此不是春分或者秋分。
(2)分析南极点的气候特点。
①南、北半球的季节恰好相反,1月份为南极的夏季,但南极点的冰层很厚,夏季虽然有融化,但仍然比北极要厚很多;②3月1日~21日为南半球的夏半年,南极点及其附近的昼长>夜长;3月21日~31日为冬半年,南极点及其附近夜长>昼长,因此总体来看3月份昼长>夜长,而北极点及其附近地区恰好相反,因此累计昼长:南极点附近>北极点附近;③南极的海拔较高,因此气压较低;④假设南极北极海拔相同,则9月1日~23日为南半球冬半年,气温较低;24日~30日为夏半年,气温较高,因此总体来说气温较低的日子更多。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太阳直射点与昼夜变化的关系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导致昼夜长短的变化。在春分和秋分时,全球昼夜等长;在夏 至时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南半球相反;在冬至时北半球夜最长昼最短,南半球 相反。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决定了该点的正午太阳高度,进而影响该点的太阳辐射强度和 日照时间。
太阳直射点日移动的观测方法
01
02
03
使用日晷
通过观察日晷上影子的移 动,可以大致判断太阳的 方位和高度,进而推断太 阳直射点的位置。
使用天文望远镜
通过观察太阳黑子和光斑 等特征,可以判断太阳直 射点的位置。
使用现代科技
使用GPS和太阳辐射计等 现代科技手段,可以精确 测量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 移动速度。
05 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实践应 用
农业生产的指导作用
指导作物种植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决定了不同地区的日照时间和光照强度, 从而影响作物的生长和发育。通过了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 律,可以合理安排农作物的种植时间和品种,提高产量和品 质。
农业气候区划
根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结合当地的气候、土壤等条件 ,可以对不同地区进行农业气候区划,为农业生产和布局提 供科学依据。
由于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速度也会有所差
异。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春分和秋分时,太阳直射点 位于赤道,全球昼夜平分。
冬至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 回归线,南半球昼长夜短, 北半球昼短夜长。
夏至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 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 南半球昼短夜长。
在一年中,பைடு நூலகம்阳直射点在南 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完 成一次回归运动。
生物多样性
[全]高中地理(太阳直射点、日出、日落、极昼、极夜)考点详解
![[全]高中地理(太阳直射点、日出、日落、极昼、极夜)考点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6668ddb8b52acfc788ebc96d.png)
高中地理(太阳直射点、日出、日落、极昼、极夜)考点详解•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地球绕着地轴自转,自转的平面为“赤道面”;地球绕着太阳公转,公转的平面为“黄道面”。
两个平面存在着一个23°26′的夹角:黄赤交角,因此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23°26′N~23°26′S之间往复移动,移动的周期为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移动的规律如下:①夏半年(春分-夏至-秋分),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开始,先向北移动到北回归线,再向南回到赤道。
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点附近出现极昼,极昼的范围先扩大后缩小;②冬半年(秋分-冬至-春分),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开始,先向南移动到南回归线,再向北回到赤道,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点附近出现极夜,极夜的范围先扩大后缩小。
图1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2、日出日落方向不同的季节,太阳日出、日落的方向不同。
以北半球为例,下图中的A点代表北半球的观察点,N、S、W、E分别表示北、南、西、东。
则不同季节太阳的日出日落方向为:①夏半年(春分-夏至-秋分)东北日出、西北日落;②冬半年(秋分-冬至-春分)东南日出、西南日落;③春分/秋分时正东日出、正西日落;④正午时,从北半球看时,太阳位于正南方;从南半球看时太阳位于正北方,从赤道看时太阳位于正上方。
图2 日出日落方向例题图3 例题答案:A、B、A精讲精析:(1)分析优惠政策的优势。
优惠政策的出台,有利于吸引北京的游客,但会造成景区游览人员增多,产生拥堵,游客交通与游览的用时的比值增长,但不会影响旅游服务设施的等级。
(2)分析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旅游资源可以分为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两大类,其中选项A中主要是人文资源,选项C、D主要是自然资源,选项B同时包含了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太行大峡谷)。
(3)分析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①9月23日为秋分,15天为一个节气,因此10月8日为寒露,10月23日为霜降,11月7日为立冬,11月22日为小雪。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1、自转与公转的关系——黄赤交角
黄赤交角 赤道与公转轨道的夹角:23.5o 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夹角:66.5o
1、自转与公转的关系——黄赤交角
黄赤交角
赤道与公转轨道的夹角:23.5o 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夹角:66.5o
二者之和是90o
1、自转与公转的关系——黄赤交角
大小三者之间的关系
夏至
速度 渐慢
夏至
春分
近日点
冬至 春分
秋分 春分
远日点
秋分
速度
渐快
冬至
公转速度加快时段:7月初→秋分→冬至→1月初 公转速度减慢时段:1月初→春分→夏至→7月初
思考:1 下面节日,太 阳直射点的位置?此时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 公转速度快慢?
①今天
②元旦
今天
③儿童节
儿童节 元旦
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 不变,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三个基本不变”指: 黄赤交角的大小基本不变,保持23.5
地球运动的方向不变,总是自西向东
“两个变”指: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地表接受太阳垂直照
射的点也不同。
二、黄赤交角的影响
• (1)太阳直射点:地表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 。 (太阳光线与当地地平线垂直)
•
2、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 人谈话 。13:2 4:2513: 24:2513 :2412/ 12/2020 1:24:25 PM
•
3、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 20.12.1 213:24: 2513:2 4Dec-20 12-Dec-20
•
4、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 错儿。 13:24:2 513:24: 2513:2 4Saturday, December 12, 2020
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变化规律

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变化规律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变化规律是:
太阳直射点每时都在向西移动,每小时移过15度经度。
在地理题的计算中可粗略取每天移动0.25度纬度。
春分,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后北移,直至6月22日(即夏至)到北回归线。
夏至,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此后南移,直至9月23日(即秋分)到赤道。
秋分,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后继续南移,直至12月22日(即冬至)到南回归线。
冬至,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此后北移,又在3月21日(即春分)回到赤道。
如此周而复始回归运动,周期为365日5时48分46秒,也约是365.2422天,称为一个回归年。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引起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从而导致四季的变化。
高中地理学习方法——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变化

高中地理学习方法——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变化例:说出太阳直射点从6月1日到次年1月1日的移动情况。
分析:太阳直射点始终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当南移到最南位置时(12月22日)才会回归,转而北移。
当北移到最北位置时(6月22日)才会回归,转而南移。
从6月22日到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往南移;从12月22日到6月22日,太阳直射点往北移。
所以从6月1日到次年1月1日的移动情况应当是从6月1日到6月22日往北移;从6月22日到12月22日往南移;从12月22日到1月1日往北移。
参考极值: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移到最南位置,开始北移;6月22日太阳直射点移到最北位置,开始南移。
【自然地理】自然地理,这一部分看起来很难,其实只要你用心去弄懂后,是很容易得分的。
也许你会说,操作起来不容易。
其实高中自然地理涉及的知识点并不多,多做一些题目,多看一看地图,再把地球自转,公转,太阳直射点,这几个关系弄清楚,慢慢的就会融会贯通了。
【人文地理】再次是人文地理,这一部分简单来说就是要背,当然背要讲究技巧的。
要联系分散来背。
比如以河流为例。
你首先要记住世界上的主要河流。
再去记住他们的主要支流,以及记住河流的形状以及河流的经纬度,然后记住河流的沿线情况,这有这样以点带面才能把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做题的时候才不会孤立的看问题。
【区域地理】区域地理这一部分就要你熟读地理。
把一些标志性的东西记住,主要解题时,就是要从图中找出这些可以判断地区的标志性东西。
比如河流、海峡的形状,岛的摸样。
平时的时候也要多熟悉一下地图册,把地图多角度的来看。
【地图册的学习】我发现很多同学地理之所以考不及格或者是考不到一个满意的分数,很大部分是因为对地理地图很生疏,一些洋流的流向,以及区域的形状都不能马上反映,甚至连一些主要国家的首都都不知道。
这完全是对地图册不熟悉的结果。
我建议大家可以结成兴趣小组,那一本地图册来不断的考大家,最后要能够画出主要图形出来【解题方法】在这里我不说那些已经耳熟能详的方法了,要善于从题干和选项中找答案,尤其是选择题,因为答案必然就是其中之一,而且又是单选,往往可以先用排除法得到信息,然后再在这个信息的帮忙下去解答其他问题。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1)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 随纬度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2)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夏至日达到最大,
冬至日达到最小
正午太阳高度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冬至日达到最大,
随季节变化
夏至日达到最小
回归线之间:一年内太阳直射两次,回归线
上直射一次
3.昼夜长短的时空变化规律 (1)季节变化规律图示(以北半球为例)
(2)纬度分布规律
①赤道处始终昼夜平分,春分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 平分。 ②同一纬线上各点昼夜长短相同:南、北半球同纬度昼 夜长短状况相反,时间长短相同。 ③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 另一半球相反。 ④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与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极 昼、极夜现象的范围也经历了不断扩大、缩小的过程。
到两极 域
的地域 分 分异 异
图示
延伸 方向
沿东 西
方向 延伸
更替 方向
南北 方向
成因
太阳辐射随 纬度变化, 导致热量由 赤道向两极 递减,即以 热量为基础
分布
低纬和 高纬地区
分异规律
水 平 从沿海 地 向内陆 域 的地域 分 分异 异
图示
延伸 方向
沿平行 于海岸 线方向 延伸
更替 方向
成因
受海洋水汽
南北纬35°~ 55°大陆东岸
热带草原 南北纬10°至南北
南北纬40°~
温带海洋性气候
气候
回归线之间
60°大陆西岸
南北回归线至南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月22日
夏至
北回归线
南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规律
日期 3月21日 节气 春分 直射点位置 赤道 运动趋势 北
6月22日
9月23日
夏至
秋分
北回归线
南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规律
日期 3月21日 节气 春分 直射点位置 赤道 运动趋势 北
6月22日
太阳直射的 半球
太阳直射点移 动的方向
北半球
由南向北
北半球
南半球 南半球
由北向南
由北向南 由南向北
12月22日~ 3月21日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规律
日期
3月21日
节气
直射点位置
运动趋势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规律
日期 3月21日 节气 春分 直射点位置 运动趋势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规律
日期 3月21日 节气 春分 直射点位置 赤道 运动趋势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黄 赤 交 角
活动: 地轴与黄道平面、地轴与赤道平面的夹角分 别为多少度?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黄赤交角的特点 “一轴两面三角度”和“三个基本不变”
“一轴”指 :
地轴
“两面”指:
“三角度”指:
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
黄赤交角为23.5; 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为66.5; 地轴与赤道平面的夹角为90。 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不变,北端始终指向 北极星附近
C.澳大利亚正值冬季
D.我国正值夏季 【答案】B
2. 读下图: ①画出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上的地球赤道。 ②画出在A,C位置时太阳直射点。 ③下列日子地球位于公转轨道何处附近:(用字母代号) D 元旦 A 处,“七一” C 处,国庆节 处。 ④在A位置附近地球公转速度比C位置附近要 , 快 因为从日地距离说,A位置接近 近 日点。赤道 Nhomakorabea南回归线
南
南 北
思考:1 下面节日,太 阳直射点的位置?此时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 公转速度快慢?
①今天 ②元旦 ③儿童节
今天
儿童节
元旦
思考:2、一年当中,赤道上、南北回归线 上、南北回归线之间分别有几次太阳直射?
夏至
秋分
春分
•南、北回归线上一年有1次 春分 直射 •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有2 次直射 •赤道一年有2次直射
B
小结
地球公转 黄赤交角 地球自转
地轴的空间指向不变
夏至
春分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周期:回归年(365天5时48分46秒)
秋分 春分
冬至
• 若黄赤交角变大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 围会怎么样?
• 若黄赤交角为零,则太阳直射点移动范围 怎么变化?
1、关于地球自转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C
A、地球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相等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规律
日期 3月21日 节气 春分 直射点位置 赤道 运动趋势 北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规律
日期 3月21日 节气 春分 直射点位置 赤道 运动趋势 北
6月22日
夏至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规律
日期 3月21日 节气 春分 直射点位置 赤道 运动趋势 北
6月22日
夏至
北回归线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规律
“三个基本不变”指:
黄赤交角的大小基本不变,保持23.5
地球运动的方向不变,总是自西向东
思考: 看下图,请判断a、b、c分别代表什么?
a和b之间的夹角是多少?
a代表黄道平面,
b代表赤道平面,
c代表地轴;
a和b之间的夹角为23°26′ (黄赤交角)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日 期
3月21日~ 6月22日 6月22日~ 9月23日 9月23日~ 12月22日
9月23日
夏至
秋分
北回归线
赤道
南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规律
日期 3月21日 节气 春分 直射点位置 赤道 运动趋势 北
6月22日
9月23日
夏至
秋分
北回归线
赤道
南
南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规律
日期 3月21日 节气 春分 直射点位置 赤道 运动趋势 北
6月22日
9月23日
12月22日
夏至
秋分 冬至
北回归线
B、 南北两极点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是最大的
C、 自转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D、 同一经线上的各点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均相
等
2、下列节日,地球公转速度最快的是: A、植树节 C、国庆节
D
B、清明节
D、元旦
• • • • • •
3.与诗可“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最吻 合的地点是( C ) A.90°W、89°S B.80°E、40°N C.10°E、1°S D.180°W、71°N 4.有关地球自转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A ) A.华盛顿、伦敦、北京,三地地球自转的角速度相同 B.香港、北京、广州、哈尔滨四地自转角速度依次减 少 C.南北纬30°处地球自转线速度均为赤道处的一半 D.南北极点无线速度,角速度为15°/小时
赤道
南
南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规律
日期 3月21日 节气 春分 直射点位置 赤道 运动趋势 北
6月22日
9月23日
12月22日
夏至
秋分 冬至
北回归线
赤道 南回归线
南
南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规律
日期 3月21日 节气 春分 直射点位置 赤道 运动趋势 北
6月22日
9月23日
12月22日
夏至
秋分 冬至
北回归线
冬至
读太阳直射点移动纬度变化示意图,完成 4~5 题。
太阳直射点由 a→e 的周期为(
)
A.1 个恒星年
C.1 个回归年 【答案】C
B.365 日 6 时 48 分 46 秒
D.365 日 6 时 9 分 10 秒
当太阳直射点由 b 向 c 移动时,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 B.地球公转速度越来越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