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养生密码——《论语》中的饮食养生秘诀(上)饭后养生有殊功
孔子的养生之道
孔子的养生之道展开全文点击题目下方蓝字“养之经”,关注精选好文,如果喜欢别忘记分享哟!孔子,在中国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是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是中国古文化的集大成者,被后人尊崇为“孔圣人”。
孔子一生大部分时间不得志,历经战乱,颠沛流离。
然而在医学不发达、人均寿命30多岁的春秋战国时期,他仍活了73岁。
逆境中得享古稀之龄,这让我们不得不叹服。
今天,我们来探讨他有何保健养生之道。
想了解的朋友跟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1、食讲究孔子主张:“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他要求:“士志于道,而耻衣恶食者,未足与论也。
”他认为:“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色恶不食,臭恶不食,鱼馁而肉败不食,不时饪不食,不时不食。
”“不撤姜食,不多食”。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在饮食上,孔子不多食,对饮食卫生、食品安全提出要求,食物必须清洁卫生,防止病从口入。
孔子很喜欢吃姜,每餐都“不撤姜食”,生姜是极好的保健食品。
老年时主张适当把蔬菜或肉类的烹饪过程做“精细”,更有利于肠胃吸收。
2、戒贪欲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气血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认为人一生中,少壮老三个阶段,要时时警觉,年轻时,血气尚未稳定,要警觉贪色。
壮年时,血气方刚,精力旺盛,要警觉争强好胜,戒与人争斗,以免伤人伤己。
到了老年,体质已经虚弱,要警觉贪得无厌,把名利看得淡一些,不计得失,知足常乐,自得其乐。
3、仁者寿孔子曰:“智者乐,仁者寿”,“唯仁者寿,唯德者康。
”孔子认为人的道德修养是儒家养生的最大特点。
“仁者寿”,就是具备仁德之心的人才会长寿。
因为道德高尚的人,做事问心无愧,乐于助人,没有心理负担,时常感到内心的快乐。
现代心理学家认为,心情愉快能提高人的免疫力,免疫力高,生病的机率就小,寿命自然会延长,这是很有道理的。
4、乐有益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发奋忘时,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中国古人的养生智慧
中国古人的养生智慧中国古代文化积淀深厚,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养生智慧,这些智慧经过千百年的实践和总结,成为了中华民族宝贵的传统文化遗产。
在古代,人们注重养生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饮食调理、运动锻炼、草药保健等方面。
以下将详细介绍中国古人的养生智慧。
一、饮食调理1. 饮食宜清淡:古人认为,清淡的食物有助于保持身体健康。
例如,他们推崇吃粥,认为粥能养胃又易消化。
同时,他们还强调吃新鲜蔬菜水果,认为这些食物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对身体有益。
2. 吃药膳:古人善于利用草药来调理身体。
他们根据不同的体质和需求,研制出各种药膳方剂。
例如,冬天喝姜汤可以暖胃驱寒,夏天吃绿豆汤可以清热解毒。
3. 忌食生冷和油腻:古人认为,生冷食物会伤害脾胃,导致消化不良;油腻食物则容易造成肥胖和消化不良。
因此,他们主张少吃生冷和油腻食物,以保持身体的健康。
二、运动锻炼1. 气功养生:古人非常注重气功的修炼。
气功可以调和人体的气血,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例如,太极拳就是一种兼具锻炼和养生功效的传统运动。
2. 散步:散步是古人常用的一种运动方式。
他们认为散步可以锻炼身体,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力。
古人常说:“卧薪尝胆,三千足迹”,这说明他们非常重视散步的养生作用。
3. 劳作养生:古人认为劳作可以锻炼身体,增强体力。
他们主张通过劳作来保持身体的健康。
例如,田园劳作、打坐等都是古人常用的养生方式。
三、草药保健1. 中草药养生:中国古代非常重视中草药的保健作用。
中草药可以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体质。
例如,人参、黄芪等被广泛用于养生保健。
2. 芳香疗法:古人善于利用芳香疗法来保健身体。
他们认为,不同的花草植物散发的香气具有不同的功效,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
例如,薰衣草可以舒缓压力,提高睡眠质量。
3. 饮茶养生: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古人常用茶来养生。
茶叶中富含丰富的抗氧化物质,可以清热解毒,提神醒脑。
古人常说:“饮茶养生,寿与天齐”。
综上所述,中国古人的养生智慧涵盖了饮食调理、运动锻炼和草药保健等方面。
《论语》里的养生之道
《论语》的现代价值——《论语》里的养生之道读《论语》,我们大都感到孔子是个思想上的圣人,事实上,他除了是个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之外还是一位养生学家。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还常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在孔子那个时代,人们的平均年龄更低,孔子能够活到73岁,是一个相当长寿之人了。
不能不说孔子在养生方面有相当独到之处。
孔子的养生之道梳理、归纳起来可以粗粗的列为养生法九条。
(一)确立理念,珍爱生命先看一个细节,孔子是怎样珍爱生命的。
《论语-幸遇》记载,鲁国有一个城门,年代久远已经朽烂破败,有掉下东西、坍塌下来的危险。
据说孔子每次经过这个城门时非常小心,为了保护自己,他总是“过之趋而疾行”。
孔子身边的人说:“久矣。
”孔子却说:“恶其久也。
”再看,在非常时期,孔子是怎样珍爱生命的。
《墨子-非儒下》记载:“孔子穷于陈蔡之间,藜羹不糁十日。
子路为享豚,孔子不问肉之所由来而食,褫人衣以酤酒,孔子不问酒之所由来而饮。
”在陈蔡七天绝粮的情况下,为了自己最后能实践人生的伟大使命,孔子坚持着,要好好活下去,因此可以挨饿,但是一旦有了食物,就要赶快补充营养了,所以他不问肉和酒是哪儿来的了。
从中可以看到孔子对生命的及其真爱。
孔子对人的生长、发育、衰老各个阶段的生理特点和应该注意的事项很有感悟。
孔子提出的生命过程中的“三戒”就是在今天,对人们来说还是很有益处的。
《论语-季氏篇》:“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他能透视到人性的弱点,并深刻地揭示如何克服和战胜人性的弱点,达到生命的每一阶段的正常和健康。
(二)重视饮食,注意调养春秋战国时期的饮食制作较为粗糙,不甚讲究,但孔子却难能可得的重视饮食卫生和烹调技术,对饮食营养有着独到的论述,形成孔子摄生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论语·乡党》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饐(腐败变味)而餲(食物经久而变味),鱼馁(腐烂)而肉败,不食。
听孔子的话身体倍棒用饭倍香
听孔子的话身体倍棒用饭倍香孔子一生流离失所,周游各国达14年,食无求饱,居无求安,食无定点,常常挨饿,可谓历尽磨难,却能得享73岁高龄,在那时的生活条件下绝对算是寿星了。
从《论语》看孔子的“食经”,孔子独特的养生之道,你也可以借鉴噢!日食三姜子曰:不撤姜食,不多食。
孔子经:孔子这句话强调生姜的保健功效,一年四季天天都应该吃姜。
听说孔子就有天天饭后嚼姜数片的习惯。
现代养生:姜是黄色的,果实长在泥土里,有土性,在五行当中,土主脾胃。
生姜性味辛温,散寒发汗、和胃止呕等多种功效已为人们所熟知,如喝生姜红糖水治伤风,是民间行之有效的方式,生姜除被用于医治呕吐和伤风外,还被用于医治肠炎、痢疾等。
由于姜是极好的保健食物,所以民间有“早上3片姜,胜过喝参汤”及“十月生姜小人参”之说。
“上床萝卜下床姜”,姜适合早上、中午吃,晚上不宜吃,因为姜有升发之性,晚上体内阳气应当入内,晚上吃姜会令人耗气。
民间有“冬吃萝卜夏吃姜”的说法,其实冬季也可以吃姜,不单单是因为它新鲜,而且吃姜更符合秋冬祛寒邪、养阳气的规律。
比如有些人到了冬季就容易手脚发冷,怎么捂都难热乎,若是这些人是因为寒邪湿邪致使经脉堵塞,使阳气不能外达四肢,那么他们适量多吃点姜,就可改善这个问题。
少吃肉食子曰: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孔子经:席上肉类食物虽多,但吃的数量不能超过“饭量”,这明确地告知咱们主辅食物要合理搭配。
只有主辅食物搭配合理,才能充分吸收动物食物中的营养成份,令人取得合理的养分,利于新陈代谢和健康长寿。
现代养生:现代医学研究以为,常常饱食(尤其是肉食过量),会增加胃肠的负担,消化液供不该求,容易造成消化不良。
久而久之,还会使血液过量地集中在胃肠,致使心脏、头脑等重要器官会产生缺血现象,令人感到困倦,无益于身心健康。
和植物性食物相较,肉食是较难消化的。
肉食动物的胃液PH值小,为强酸,而人的胃液PH值大,酸性弱,故吃肉不可过量。
另外,从牙齿、肠道来讲,人也应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
《论语》中的养生智慧
《论语》中的养生智慧作者:陆卫明来源:《养生保健指南》2017年第09期孔子在经济落后、社会动乱的春秋战国时期,他活到73岁,可谓高寿之人。
其长寿之道在《论语》中亦有所涉及,概括起来有五个字:仁、乐、食、节、戒。
仁仁是《论语》的核心思想,“仁者爱人”包括对亲人、朋友、众生的爱。
一个心中充满大爱的人,内心必然是光明的。
中国古代养生学有言:“内明而外治”,指的是一个人内心光明,那么外在不利因素很难侵害他。
同时,仁爱又是双向的,“爱人者,人恒爱之”。
孔子一生倡导并践行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人生理想,这必然为他营造出良好的人际关系。
“德不孤,必有邻”,和谐的人际交往,让人充满幸福感,进而推迟衰老。
乐孔子虽生逢“滔滔者天下皆是也”之乱世,又常怀济世救民的“百世之忧”,但观其一生,他的生活态度积极乐观、奋发向上。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意思是,吃着粗茶淡饭,挽起胳膊当枕头,悠然而睡,自得其乐。
从养生学角度来看,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对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临床研究发现,很多疾病都与情绪波动、心情抑郁等有关,老年人更要保持心态平和,遇事不争不抢、不急不躁,用乐观豁达的态度过晚年。
食孔子对饮食极为讲究。
《论语》中亦有记载:“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
色恶,不食。
臭恶,不食。
失饪,不食。
不时,不食。
割不正,不食。
不得其酱,不食。
”孔子认为,要防止病从口入,首先要从颜色、气味、形状等方面细心鉴别食物是否变质,不吃腐坏、发馊的饭菜酒食。
其次,还要讲究烹饪技巧,用调料尽可能地将饭菜做得鲜美可口,以增进食欲。
节节就是生活要有节制。
保持生活中各方面的平衡,不走极端。
如情绪上“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饮食上“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惟酒无量,不及乱”,即吃肉可以,但不要多吃;尽管酒量很大,但也不要喝醉。
总之,不得暴饮暴食。
戒养生要有所禁忌。
孔子对人生各个阶段的生理、心理特点也很有研究,他不但能透视到人性的弱点,而且还能深刻地揭示如何克服和战胜人性弱点。
古代中医教老人饭后如何养生
古代中医教老人饭后如何养生“饭后养生”对老人健康尤为关键,有关这方面的俗语有许多,比如“饭后一杯茶,提神助消化”等。
其实,饭后养生自古就有,以下就是古籍上流传很久的饭后养生法。
1、饭后先漱口:古代医学家张仲景指出“食毕当漱,令齿不败而口香。
”保持口腔潮湿度和清洁,可刺激舌上味蕾,增加味觉功能,有效防治口腔及牙齿疾病,并关心消化。
2、饭后再揉腹: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曾提出,“每食讫,以手摩面及腹,令津液通流。
食毕当行步踌躇。
”并要求“以手摩腹数百遍,叩齿三十六,津令满口”,只要能做到这一点,“令人能饮食,无百病”。
若“饱食则卧”,就会“生百病”。
详细做法:以掌心着腹,以肚脐为中心,慢而轻柔地顺时针和逆时针按摩各20圈。
3、饭后渐渐走:《摄养枕中方》中记载“食止行数百步,大益人。
”说的是饭后缓行,可促进胃肠蠕动,有助于胃肠消化液的分泌和食物的消化汲取。
但不行快走,不行进行猛烈运动。
漫步的时间应是饭后20分钟,绝不是刚吃完饭就出去漫步。
但体质较差和患有胃下垂等病的人,饭后不宜漫步,而要在饭后平卧10分钟。
患有心脑血管病的人也不适合。
4、饭后听音乐:《寿世保元》中说“脾好音乐,听见即动而磨食。
”道家也有“脾脏闻乐则磨”的说法。
吃饭时听严厉清爽的音乐,能促进食欲并有助于消化,而饭后观赏音乐,可以陶冶性情,使元气归宗,乐而忘忧。
老人是喜爱健忘,在平常大家肯定要留意做好预防,对于老人的身体问题,大家肯定要重视,这样才能避开遗忘。
作为老人,随着年纪的增长,肯定人老之后,牙口简单损坏,牙不好,胃口也就不好了,老人需要佩戴假牙来矫正。
那么,老人佩戴假牙有什么留意事项吗?一起来看看吧。
糖尿病是老人的高发疾病,大部分糖尿病老人都需要长期服用药物来掌握血糖,但是服用药物要留意一席事项。
夏天大量出汗带走体内钠、维生素及钾、镁等微量元素。
假如只喝白开水,很难较好地解渴,甚至产生头晕等不适反应。
而盛夏饮点茶,既可补充水分及流失的维生素等人体必需的物质,又能生津止渴、提神醒脑、增加食欲。
孔子如何养生?管住嘴、勤用脑,来看圣人的养生见解
孔⼦如何养⽣?管住嘴、勤⽤脑,来看圣⼈的养⽣见解这是说,孔⼦讲的话都是⼈的⽣活,实在、⾃然,⽽不是什么远离⼈的事情、道理。
孔圣⼈对⽼百姓如何获得“形”的健康和“⼼”的安宁,都有着⾃⼰独特的解读,快来看看有没有给你启发。
01.⼈的⽣命底线:拒绝“不仁”《黄帝内经》⾥以“不仁”为⼀种病。
⽐如⼀个⼈半⾝不遂,⾝体⼀些部分变得毫⽆知觉,这就是“不仁”。
⾝体上感知异常,⾃然要警惕,⽽⼼灵上的“不仁”同样会影响健康。
孔⼦认为“仁”同时也是⼀种能⼒,⼀种⼈能幸福、安然、健康体验⽣活的能⼒。
在物质条件已然丰富的当代,“仁”这种能⼒尤为重要,要加强⼼灵的修养。
02.饮⾷养⽣:⾷饮由“礼”⾷不厌精,脍不厌细。
⾷饐⽽餲,鱼馁⽽⾁败,不⾷。
⾊恶,不⾷。
臭恶,不⾷。
失饪,不⾷。
不时,不⾷。
割不正,不⾷。
不得其酱,不⾷。
⾁虽多,不使胜⾷⽓。
惟酒⽆量,不及乱。
沽酒市脯,不⾷。
不撤姜⾷,不多⾷。
——《论语·乡党篇》其意是说,不因⽶精⽽多吃,不因⾁细⽽多吃。
⾷物腐臭,鱼变质,⾁腐败,不吃。
颜⾊不好,不吃。
⽓味难闻,不吃。
烹调不当,不吃。
没到吃饭的时间,不吃。
切⾁的⽅法不对,不吃。
没有调味的酱,不吃。
⾁⾷虽多,但吃⾁不超过主⾷。
酒可以喝,但⼜不能喝醉。
市场上买来的酒和熟⾁不吃。
每餐不离姜,但⼜不多吃。
孔⼦对饮⾷之道有论述,核⼼是饮⾷要合“礼”。
即对饮⾷要有节制,“礼”的核⼼是⾃律,是为所当为。
饮⾷也⼀样,⾷所当⾷,不吃“不正”之⾷。
夏季饮⾷注意“三要三不要”01要多喝开⽔。
夏季天⽓炎热,⼈体会通过流汗来解暑降温,⾝体失⽔较多。
建议夏季成⼈每天饮⽔不少于1500毫升,以⽩开⽔或茶⽔为佳,还可以喝些绿⾖汤、酸梅汤等消暑饮品。
同时,还需要注意保持体内电解质平衡。
例如通过吃海带、⾹蕉等⾷物来补充钾元素;在500毫升饮⽤⽔⾥加1克盐来补充钠元素。
02要多吃蔬果。
夏季天⽓炎热,内⽕不容易排出,如果饮⾷上肥⽢⾁厚、⾟辣,会加重内⽕,出现便秘、⼝⾆⽣疮等现象。
孔子的饮食养生观
孔子的饮食养生观
孔子的饮食养生观强调了饮食健康和餐桌礼仪的重要性。
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注意自己的饮食,避免过度饮食和饮食不当,以保持身体的健康和精神的清醒。
孔子主张饮食应该清淡,避免油腻和刺激性食物,同时要注重饮食的荤素搭配和营养均衡。
他认为,吃得健康不仅有益于身体健康,还能够提高思考和工作的效率。
此外,孔子还非常注重餐桌礼仪,他强调饮食应该有节制,不应该贪吃或浪费食物。
他还教育人们要注重餐桌上的谈话和交流,让饭局成为社交和文化交流的场所。
孔子的饮食养生观可以说是一种健康、合理的饮食方式,是我们现代人所追求的生活方式之一。
- 1 -。
吃温饱强身体论语
吃温饱强身体论语民以食为天孔子关于饮食的思想,首先是和他的“民本”思想联系在一起的。
《论语》中,孔子借尧禹汤武之口,说统治者“所重民、食、丧、祭”。
在这四者中,民为首,民以食为天,所以要重食。
其次,重丧以尽哀,重祭以致敬。
对于民生来说,食是第一位的,有了食以后,才谈得上从事其他物质和精神的活动。
因此,孔子认为对于百姓来说饮食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必须把饮食放在管理的重要位置。
现代社会人们早已经不再为温饱的问题发愁,但是饮食仍然是生活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只有养成一个良好的饮食习惯,合理膳食、健康饮食,才能保证身体健康,远离现代亚健康的生活状态。
安全、健康、养生,一个都不能少具体到饮食的习惯,孔子在《论语》中也做了具体而微的论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殪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
色恶不食,臭恶不食。
失饪不食。
不时,不食。
割不正,不食。
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唯酒无量,不及乱。
沽酒市脯不食。
不撤姜食。
不多食。
祭于公,不宿肉。
祭肉不出三日。
出三日,不食之矣。
食不语。
寝不言。
虽疏食菜羹,必祭,必齐如也。
孔子子对饮食关注程度可见一斑,要求之高俨然是美食家级别。
孔子的饮食标准也能为我们的夏季饮食提出很好的建议: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粗粮细粮搭配食用。
食殪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
注意食品的储存和保鲜,不食用变质腐败的食物。
烹调不当的食物不食,少吃生冷食品。
不时,不食按时令搭配饮食,多吃时令水果蔬菜,切勿贪凉,使脾胃和顺。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唯酒无量,不及乱。
夏季脾胃功能迟钝,少食肥甘腻补之物,宜食清淡之品,这有助于开胃增食,健脾助运。
饮酒适度,少食冷饮,多饮水,健脾开胃。
沽酒市脯不食夏季烧烤、大排档的食物卫生难以保障、烧烤产生的有害物质、过于辛辣的口味等,都威胁身体健康,应尽量少食。
粗茶淡饭,乐在其中孔子关于饮食的思想,也和他的理想君子人格联系在一起的。
对君子来说,饮食不可或缺,但也不是至高无上的。
孔子要求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
《论语》中的饮食养生思想:两不厌
《论语》中的饮食养生思想:两不厌《论语》中的饮食养生思想:两不厌2015-04-06 19:06传统文化那些事儿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论语》集孔子思想的大成,其中包含的食养思想,与传统中医学的养生观念是一脉相承的,至今对人们的养生活动仍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食养思想通贯《论语》全书,以《乡党》篇比较集中。
现以此篇中的内容为主,结合现代人对食养问题的认识加以简要阐释,旨在加深对《论语》食养观的理解。
孔子的食养思想主要有“两不厌”、“十不食”、“三限食”和“食寝原则”、“食药原则”等五个方面。
“两不厌”是说粮食不嫌收拾得干净,鱼肉不担心加工得精细。
前者包括把粮食中的灰尘清洗干净、杂物挑除干净、霉变和虫蚀部分清理干净等,后者包括把鱼肉中的污浊清洗干净、有害物处理干净、接触鱼肉的器物打扫干净等。
孔子的这一思想,第一反映了当时人们的饮食卫生观念。
粮食在生长、采收、运输、加工过程中,污染是难免的。
不管是属于物理的、化学的因素,都会给人的机体带来危害。
特别是霉变的粮食,对人体的危害尤大,它产生的黄曲霉素是主要的致癌物之一,其致癌性要比亚硝胺类大75倍,是肝癌发生的主要原因。
1960年,英国一家农场中饲养的10万只火鸡全部死亡,最终找到的死因竟是含有黄曲霉素的发霉饲料。
之后,又有多位科学家在对大鼠、鸭、鳟鱼等动物的试验中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
世界卫生组织和粮农组织对食物中黄曲霉素的含量作了严格的规定,其最高允许量不得超过十亿分之三十。
我国的规定更加具体,即大米、玉米、花生、食用油中,每公斤中的含量不得超过10微克;豆类、其他粮食和发酵食品中,每公斤中不得超过5微克;婴儿的代乳品中不得检出其存在。
粮食之外,我们可以从广义的角度把“食”理解为包括以蔬菜为主的全部可食农作物。
比如蔬菜,在生长过程中会遭受多种细菌、病源微生物的侵蚀,通常人们见到的蔬菜表面上的斑斑点点正是它们留下毒素的“罪证”。
吃了这样的蔬菜,对身体健康的危害是无法避免的。
《论语》中的养生理念
《论语》中的养生理念作者:暂无来源:《家庭医学(上)》 2018年第12期“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养生主》。
养,即调养、保养、补养之意;生,即生命、生存、生长之意。
养生,就是通过保养生命以达强健身心、全其天年的方法和理论。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在吃得饱、吃得好的同时,越来越关注自己精神方面的需求。
于是,《论语》中的养生理念越来越受到众多学者的青睐。
阴阳是奠定中华文明逻辑思维基础的核心要素。
阴和阳代表事物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阴和阳是客观的,宇宙间任何事物都包括阴、阳两个方面;阴和阳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此消彼长。
中医也继承了这种思想,强调人的整体性,并将其分为对立统一的两个属性———阴和阳。
法于阴阳,就是要顺应自然规律,使阴阳和谐,达到防病祛病、延年益寿的养生效果。
《黄帝内经·素问》中说:“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意思是阴阳为生命之本。
于个体而言,男为阳,女为阴。
一家之中,无论阴盛阳衰还是阳盛阴衰,都不利于一个家庭长久的稳定与幸福。
孔子十分重视家庭伦理关系,在删修《诗经》时,把《关雎》放在了首篇。
《关雎》代表了古人“挚而有别”的理想爱情观。
关雎这种水鸟有固定的伴侣,感情真挚但不过分纵情,而是相敬如宾,像对待知己那样“琴瑟友之”“钟鼓乐之”。
孔子在评价时也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可见他对这种双方平等、阴阳和谐的夫妻关系是十分赞许的。
法于阴阳还是实现“仁”的重要途径。
而实现“仁”,又是以德养生的重要方面。
仲弓问孔子什么是“仁”时,孔子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论语·颜渊篇》)无论是在工作岗位上,还是在家庭生活中,都不要怨天尤人。
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非爱行为”,就是以爱的名义对自己最亲近的人进行非爱性的掠夺,以爱的名义对他人进行道德绑架。
一旦认为自己付出没有得到回报或者对方没有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就会不断抱怨甚至是出口伤人。
读《论语》话养生之饮食起居
读《论语》话养⽣之饮⾷起居2019-10-15孔⼦⼀⽣勤于治学,⽂绩卓著,德侔天地,被后⼈尊崇为“⾄圣先师”。
他⼀⽣坎坷,颠沛流离。
然⽽在医疗和⽣活条件不发达、⼈均寿命31岁的春秋时期,仍活到73岁。
能享如此⾼寿,可谓古代养⽣典范。
孔⼦有关养⽣保健的见解和论述主要反映在《论语》⼀书中,其思想博⼤精深,内容⼴泛,与现代医学保健倡导的很多养⽣观基本⼀致,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本⽂与⼤家共同学习《论语》中孔⼦关于饮⾷起居⽅⾯养⽣保健的见解和论述。
世界卫⽣组织近年对影响⼈类健康的众多因素进⾏了评估,结果表明,遗传因素居⾸位,为15%,膳⾷营养因素的影响仅次于遗传,为13%,远⾼于医疗因素(8%)。
著名的维多利亚宣⾔提出健康⽣活⽅式的四⼤基⽯――即“合理膳⾷、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理平衡”,居于⾸位的就是合理膳⾷。
《论语》中孔⼦关于饮⾷起居的论述,主要有以下⼏个⽅⾯。
⼋不⾷孔⼦在《乡党第六》中提倡 “⼋不⾷”:“⾷⽽,鱼馁⽽⾁败,不⾷。
⾊恶,不⾷。
臭恶,不⾷。
失饪,不⾷。
不时,不⾷。
割不正,不⾷。
不得其酱,不⾷。
沽酒市脯,不⾷。
”也就是说,粮⾷陈旧霉变了不吃,鱼⾁不新鲜了不吃,⾷物变颜⾊了不吃,变味了不吃,烹调不当的⾷物不吃,不合时令的蔬菜、⽔果不吃,从市场上买回来的酒和熟⾁不吃。
所谓“病从⼝⼊”,即胃肠道等诸多疾病的发⽣,都与饮⾷不当有关。
尤其是现在我们吃的⼀些反季节蔬菜和⽔果,利⽤过量催化剂和激素类使之快速成熟,有悖于孔⼦“不时,不⾷”的养⽣观,长期⾷⽤有害⾝体健康。
耻恶⾐恶⾷者,未⾜与议也孔⼦在《⾥仁》中说:“⼠志于道⽽耻恶⾐恶⾷者,未⾜与议也。
”⾮常瞧不起那些⽣活中锦⾐⽟⾷,厌恶粗⾐杂粮的⼈。
在《述尔第七》中提倡“饭疏⾷饮⽔”,即要常吃粗粮,多喝开⽔。
在《乡党第六》中有“⾁虽多,不使胜⾷⽓”的论述,意思是说,尽管美味的⾁类⾮常多,但是吃的时候不能超过主⾷的总量。
把握好⾁⾷和其他⾷物的搭配⽐例,不挑⾷、偏⾷,与“平衡膳⾷、⾷不厌杂”的现代营养学是⼀致的。
“论语”里的养生
“论语”里的养生“论语”里的养生秘诀孔子,圣人,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中国儒学的创始者。
这些,我们都晓得;除此之外,孔子还应该是一位养生专家,他的关于养生保健的言行,在《论语》中不难发现。
孔子本人说过,是寡母将他抚育大的。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从孔子的话来看,他小时分的营养也不怎样样,可能对他的身体生长有些影响。
但孔子最终活到73岁高龄。
73岁放到如今来说,不算什么高寿,但那个动乱的时期,人均寿命也就30多岁,相比之下,那时的孔子绝对是个“寿星”了!究其短命的缘由,在于他的养生保健之道,而这“道”,则来源于他的人生观和生活之间,是实真实在的。
孔子的人生观是积极的,“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是他的真实写照。
近几年,系统地读了一些古典书籍,《论语》和《道德经》是用时最多的。
在主要记载孔子言行的《论语》里,孔子主张的养生之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养生先养心。
这应该是孔子首推的安康理念。
孔子说过,“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什么意义呢?就是说,假如要短命,就要有高尚的道德作为根底,要增强思想涵养,涵养好安康的心态。
也就是说,养生要先养心。
心胸仁术,仁慈宽容,能够节制贪欲,调控喜怒。
从而让平和的心梳理易乱的心情。
心气畅通了,血脉也就特别畅达,身体和心灵就会和大自然坚持分歧,阴阳调和,安康延年。
孔子还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坦荡的人,心胸是开阔的,因而也就不容易淤积忧虑和怨气。
经常怨声载道,闷闷不乐,是很容易变老的。
因而,这种不良心情一定要全力克制。
“父母在,不称老,言孝不言慈,闺门之内,戏而不叹”。
意义是说,假如父母还健在,不要动不动就说本人老了。
哪怕你真的老了也不要说,要谈本人是不是孝敬,奉养老人做得够不够好。
不能够对父母能否慈祥品头论足,说三道四。
浅显天文解,就是在家中,要坚持快乐的样子,不要长吁短叹,肉体不振。
这是一种营造快乐家庭氛围的办法,对大家都有益处。
中国古人的养生智慧
中国古人的养生智慧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养生智慧。
古人注重养生,追求身心健康,他们通过饮食、运动、调节情绪等方面的方法来保持健康。
下面将详细介绍中国古人的养生智慧。
一、饮食养生古人非常注重饮食对健康的影响。
他们认为饮食要均衡,注重五谷杂粮的摄入。
例如,他们往往食用大米、小米、黄豆、绿豆等,这些食物富含营养,有助于保持健康。
此外,古人还强调食物的烹饪方式,他们善于烹调食材,以保留食物的营养价值。
他们还注重进食的节制,提倡“七分饱”的原则,避免过度进食对身体造成负担。
二、运动养生古人认为运动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手段。
他们注重身体的锻炼,往往进行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
例如,他们喜欢打太极拳、练气功、行走等,这些运动可以增强体质,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免疫力。
古人还注重运动的时间和方式,他们通常选择清晨或者黄昏时分进行运动,以避免高温对身体的伤害。
三、调节情绪古人认为情绪对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他们注重调节情绪,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舒适。
古人往往通过冥想、读书、写字等方式来放松心情,舒缓压力。
他们还注重与自然接触,喜欢在自然环境中散步、欣赏花草等,以舒缓情绪,增加愉悦感。
四、养生方法的传承与发展中国古代养生智慧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古代医学家通过实践和总结,逐渐形成为了一套完整的养生理论体系。
例如,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养生经典之一,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养生知识和方法。
古代医学家还通过研究草药、针灸等,发展了中医养生的理论和实践。
现代社会,人们对养生的需求更加强烈,古代的养生智慧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许多古代养生方法得到了现代科学的验证,例如,中医养生的理论和实践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古人的养生智慧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文化,更是对健康生活的指导和启示。
总结起来,中国古人的养生智慧包括饮食养生、运动养生、调节情绪等方面的方法。
这些养生智慧经过千百年的实践和验证,对于保持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论语》中的饮食观
论语》中的饮食观一、饮食养生观饮食作为人的基本需求,孔子在《论语?乡党》多有谈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而?,鱼馁而肉败,不食。
色恶,不食。
臭恶,不食。
失饪,不食。
不时,不食。
割不正,不食。
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惟酒无量,不及乱。
沽酒市脯不食。
不撤姜食,不多食。
”(乡党第十篇?八)仅仅一句话中,食字出现了13 次,这些事与不食都体现了孔子科学的养身观。
1.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不嫌弃精致的食物,不嫌弃切得细的肉,孔子要求食物精致。
在朱熹的《论语集注》中写到“食精则能养人,脍粗则能害人。
”食物加工精细有利于消化并吸收营养,现代人越来越多的得了胃病,也可能是未能细嚼慢咽导致的吧!2. “食?而?,鱼馁而肉败,不食。
色恶,不食。
臭恶,不食。
失饪,不食。
不时,不食。
割不正,不食。
不得其酱,不食。
” 这里的七个“不食”说明孔子的卫生饮食观念,霉烂发臭的的鱼肉不吃,食物颜色难看不吃,气味难闻不吃,烹调不当不吃,不该吃的时候不吃,不按一定方法砍割的肉不吃,没有一定调味的酱醋不吃。
在乡党第十篇?九中,孔子说道“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祭肉超过了三天不吃。
病从口入应是古人早有之认知,孔子也倍加关注,主张饮食卫生。
3.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惟酒无量,不及乱。
沽酒市脯不食。
不撤姜食,不多食。
”席上肉虽然多,吃它不能超过主食,喝酒不至醉,不吃多。
中国人的烹调手艺与众不同,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一个馒头,到变化万千的精致主食,然而,不管吃下了多少酒食菜肴,主食,永远都是中国人餐桌上的主角。
不管多么美味的食物,吃的时候应有节制,不能暴饮暴食。
这充分说明了孔子的食少且精的养生观。
4. “食不语,寝不言。
”(乡党第十篇?十)吃饭的时候不要交谈,睡觉的时候不要说话。
当今的餐桌上,好像是为了说话而去吃饭的,在饭桌上才好谈论问题。
殊不知这样不但不易于消化还有可能打开会厌而将食物呛入气管当中。
因此,我们虽然不能在吃饭睡觉的时候做到不说话,但也应尽量少说话为宜,从而达到肠胃与血液的正常运行,这也是孔子重要的养生之道。
论语中的义利观 《论语》中的养生保健观
论语中的义利观《论语》中的养生保健观《论语》是记录孔子与其弟子子跆、颜回等言论的著作,是孔子去世后由其门人相与论而辑之,成书于春秋末至战国初,共20篇,包括政治主张、哲学思想、品德修养、伦理道德和教育原则等各个方面,被儒家奉为主臬,故素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其中有很多总结社会生活经验的言论后来发展成格言和成语,具有广泛的影响。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在《论语•乡党》篇中,有一段孔子论述饮食保健的言论,很符合卫生要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偈而馇、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用白话文来解释:饮食要精心制作,不能食用变味发臭的食物(偈、馇:食物经久而变味发臭)、腐败臭烂的鱼肉,凡是食物色泽气味不佳或烹饪不当、或不当时令的水果都不宜食用。
每餐都要吃一些姜,但不宜过量。
“食不语,寝不言” 还要注意“食不语,寝不言”,在《千金要方•道林养性》中就阐述了这种观点:“食上不得语,语而食者,常患胸背痛。
亦不用寝卧多言笑,寝不得语言者,言五脏如钟磬,不悬则不可发声。
” “药未达,不敢尝” 孔子对药物的使用也怀着十分谨慎的态度,在该篇中载道:“季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
”即对不熟悉、不了解的药物,不能轻易随便服用,以免发生不必要的意外。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乐,仁者寿” 孔子还十分注重精神生活的充实,反对“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提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乐,仁者寿”。
孔子本人就是一位善于游山玩水的知者、仁者,玩水时,“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游山时,“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据说至今泰山上还留有孔子登临处的遗迹。
孔子还有很高的音乐修养,喜欢弹奏乐器和歌唱,以怡情悦性,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诗》……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
” “思无邪”和“子绝四” 其“思无邪”(为人处事要有真性情、要诚挚),“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孔子戒绝了四种弊病:不任意、不专断、不固执、不自大)等修身养性观点,则被《千金要方•道林养性》、司马承祯《坐忘论》等修养著作所引用。
论语中的养生秘籍
论语中的养生秘籍
《论语》中的养生秘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调适:孔子非常重视心理的健康和修养,认为这是养生之本。
他提出“仁者寿”的理论,认为仁者多寿,外无贪而内清静,心平和而不失中正。
这种心理调适的理念,对于现代人应对压力和焦虑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2.饮食健康:孔子对饮食有很高的要求,认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他对食物的卫生、营养和烹饪都有独到的见解。
同时,他还主张饮食有节制,避免暴饮暴食,这对现代人的健康饮食观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3.运动适度:孔子爱好射箭、驾车等运动,但也强调运动要适度。
他认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即运动要让人感到快乐,但又不能过度,避免造成身体伤害。
4.社交和谐:孔子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社交的和谐。
他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即君子之间的交往应该是和谐、友好的,而小人之间的交往则往往充满争斗和矛盾。
这种社交观念对于现代人的社交行为有着很大的启示作用。
5.精神愉悦:孔子非常重视精神愉悦的重要性,认为这是养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他主张人们要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愉悦。
同时,他还强调人们要避免过度思考和忧虑,以免影响身心健康。
综上所述,《论语》中的养生秘籍可以概括为心理调适、饮食健康、运动适度、社交和谐和精神愉悦等方面。
这些理念对于现代人的养生之道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古人的饮食养生(之七)——食后调养
龙源期刊网
古人的饮食养生(之七)——食后调养
作者:唐祖宣
来源:《养生保健指南》2010年第01期
古人重视饭后保养,提倡饭后缓行与饭后摩腹,切忌饱后急行。
饭后缓行,稍事活动,有利于消化吸收。
常言道:“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千金翼方》云:“食毕行走踟蹰则长生。
”《摄生枕中方》云:“食止行数百步,大益人。
”皆说明饭后散步,可以健身延年。
为此,古人总结了三条可行之法:一是食后忌卧。
饱后即卧可招致宿食停滞,脾失运化,不利消化,因而强调食后忌卧。
如《千金翼方》云:“饱食即卧乃生百病。
”《寿世保元》曰:“食后便卧令人患肺气、头风、中痞之疾,盖营卫不通,气血凝滞故尔。
”二是饱勿急行。
饱食后便卧不好,但饱后急行亦不利。
三是饭
后摩腹。
《寿世保元》云:“食饱不得速步走马,登高涉险。
恐气满而激,致伤脏腑。
饭后摩腹数
百遍,仰面呵气数百口,趑趄缓行数百步,谓之消化。
”《千金翼方》曰:“平日点心饭讫,即自以热
手摩腹,出门庭五六十步,消息之。
”
“中食后,还以热手摩腹,行一二百步,缓缓行,勿令气息,行讫,还床偃卧,四展手足勿睡,顷之气定。
”都强调将食后摩腹列为重要的饭后保养方法之一,对于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具有重要的作用。
论语里的提到的养胃的茶
论语里的养生经:饭后喝杯姜红茶驱寒养胃
--t m a l l头道菜养生姜片分享--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其实他还是一位养生保健专家。
在战乱的年代,他依然能得享73岁高龄,就是在现代这也算是高寿了。
为大家介绍一下《论语》中孔子的冬季饮食理念。
《论语》中称“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意思就是,席上的肉虽然多,但不能超过吃饭的量。
由于蔬菜稀少,冬天的餐桌经常是肉类唱主角。
冬天人很少活动,肉类食品最易在脏腑内积食积热,多吃反而会导致体力下降。
建议成年人冬季一天吃肉最好不超二两(100克)。
《论语》还称,“不撤姜食,不多食”。
把生姜的保健功效提到很高的位置。
其实,在三九寒冬,生姜的保健驱寒功效更好。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饭前或者饭后半小时喝杯姜红茶(生姜和红糖共煮)。
《论语》中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意思是:粮食舂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细越好。
可以理解为把蔬菜或者肉类适当地做细有利于肠胃的吸收,而且便于食物营养更充分地释放,有利于身体迅速汲取热量。
因此,适当把烹饪过程做“精细”,还是很可取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国学养生密码——《论语》中的饮食养生秘诀(上)/饭后养生有殊功
作者:
来源:《养生保健指南》2013年第01期
国学养生密码——《论语》中的饮食养生秘诀(上)
文/薛慧
在《论语·乡党》中,孔子明确提出了自己的饮食观念: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唯酒无量,不及乱。
沽酒市脯不食。
不撒姜不食,不多食……食不语。
”
这段话如何理解呢?其中都包含了哪些饮食养生的秘诀呢?下面就为大家一一解读。
所谓“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是说吃东西一定要吃精致、美味、可口的食物,吃肉的时候要把肉切成很细的丝。
这是大有道理的,因为越精致、精细的食物越容易消化,尤其是老年人的牙齿不好,肠胃的消化功能也大大减弱,食物太粗,肉不切细,不煮烂,便咬不动,会引起消化不良。
孔子坚持了这一饮食原则,保证了营养的摄入,这是他长寿的重要保证。
“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意思是说食物经久变质,鱼、肉腐烂变坏,都不要吃;食物变色难看的也不吃;食物气味难闻的不吃;烹调手法不对的不吃。
比如吃鸭子,鸭子一定要烤着吃,因为鸭子是属于寒性的,烤鸭子可以把它的寒凉性质去掉一些,然后取其平补之性。
而鸡是不可以烤的,因为鸡是属于火性的,所以吃鸡只能炖,否则就违反它的本性了。
不按照食物的本性进行烹饪的食物,吃了之后就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的损害。
“不时不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按季节、不按节气上市销售的东西都不要吃。
因为食物有自己的属性,饮食就要顺应四时,不合时宜的饮食不但不会为身体补充营养,还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比如西瓜,西瓜性寒,夏天吃西瓜可以帮助除去体内的暑气,防暑降温;但如果冬天吃西瓜,则会助长体内的寒气,使身体受损。
所以孔子提倡一定要吃应季的食物。
“割不正不食”,是说在烹饪的过程中,如果食物的切割方法不对,也不要吃。
这不是说孔子对饮食挑剔,而是考验一个厨师做事的态度,如果他连食物要切成方的,还是长条的都搞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