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研究现状与对策

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研究现状与对策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流动儿童家庭教育问题日益凸显,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流动儿童指的是那些由于家庭迁移、工作变动等原因而频繁更换居住地的儿童。
他们的家庭教育环境相对复杂,面临着诸多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改善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环境、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参考。
本文将对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研究范围。
通过文献综述和实地调查,分析当前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包括家庭教育环境、家长教育理念和方法、家庭教育资源等方面的情况。
接着,本文将深入剖析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如家长教育水平不高、家庭教育资源匮乏、家庭教育环境不稳定等。
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包括加强家长教育、优化家庭教育资源配置、改善家庭教育环境等。
本文将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推动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研究的深入发展。
二、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现状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离开原有的居住环境,涌入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和发展机会。
这流动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家庭教育现状引起了广泛关注。
家庭环境的多元性与不稳定性:流动儿童家庭往往面临着频繁的居住地变更,这种不稳定的生活状态对儿童的成长和家庭教育的连续性造成了挑战。
由于家庭成员的工作性质,许多流动儿童家庭居住环境简陋,生活节奏紧张,这些因素都影响了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流动儿童家庭往往难以享受到与城市户籍儿童同等的教育资源。
一方面,他们可能面临入学难、转学频繁等问题,导致教育过程的不连贯另一方面,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他们可能无法获得优质的教育辅导和课外活动机会。
家庭教育观念的差异:不同的家庭文化背景和教育观念对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些家长可能更重视孩子的学业成绩,而忽视了对孩子情感、社交等能力的培养另一些家长则可能因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问题。
上海外来人口子女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上海外来⼈⼝⼦⼥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在我国,长达⼏⼗年的发展中,⼀直存在着⼈⼝的迁移,⽽当地对外来⼈⼝的教育已经是⼀个与⽇俱增的热点话题,如何保证外来⼈⼝⼦⼥的教育问题呢?店铺⼩编通过对上海外来⼈⼝⼦⼥教育的政策整理了以下的内容,我们⼀起来了解⼀下上海在外来⼈⼝教育上有哪些值得注意的点。
中国⼀直存在着外地⼦⼥在流⼊城市的教育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流动⼈⼝的迅速增加,这⼀问题变得越来越为重要。
较前些年来看,国家重视的⼀直都是流动⼉童的义务教育,⽽流⼊城市政府关注的也⼀直是这个问题。
上海是我国经济较发达地区之⼀,其⾯临的外来⼈⼝⼦⼥的教育管理问题也较为重要,⽽且近⼏年上海针对这⽅⾯的改⾰⾛的⽐较靠前,本⽂是在这样⼀个⼤前提下进⾏简单分析。
⼀、上海外来⼈⼝⼦⼥教育管理的问题1.部分学校产权不明晰民办农民⼯⼦⼥⼩学并不全部是新建的,像南汇的淮南⼩学是购买的原有村校,南汇的博奥⼩学,则是租赁的⼚房之后改建的,还有⼀些则是在村中集体⼟地上建造的。
这些学校的产权并不明晰,对后期政府公共财政投⼊后形成的资产归属问题留下⿇烦。
2.民办农民⼯⼦⼥⼩学配套管理制度需要逐步规范⽬前⼀些民办农民⼯⼦⼥⼩学存在集权管理的倾向,因为其举办者和管理者同属于⼀⼈,⽽有的学校虽然设⽴了董事会,但⼏乎从不开会,重⼤问题有⼀个⼈说了算。
⼤部分的学校不具备相应的学校管理制度,没有正规的管理体系,学校的经营以及管理都处于较低的⽔平。
3.教师素质整体偏低对上海市9个区县的抽样调查显⽰,民办农民⼯⼦⼥⼩学教师整体素质偏低,调查的1958名教师中,拥有本科学历的不到10%,⼤专以下学历的教师占到34.42%;没有任何专业职称的教师1010位,占到教师总数的51.58%,其中,包括假学历,假教师资格证、假职称等问题也同样存在,⽽且此类院校教师发展机会和途径有限,教师业务⽔平提升困难。
4.教学质量缺乏有效监控根据政府下达的相关⽂件,各地调研区县也确实都在考虑将民办农民⼯⼦⼥⼩学纳⼊到整体教研活动之中来,但是课程教材的不同、教学进度的不⼀,教研⼈⼒资源紧张等等现实因素的存在,使这⼀项决策始终没能得到完美的解决与实施。
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归属感现状调查及教育建议

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归属感现状调查及教育建议1. 引言1.1 背景介绍流动人口子女是指跟随父母或家人因工作、生活等原因从一个地方搬迁到另一个地方的儿童。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发展的不断壮大,流动人口子女数量逐年增加。
而这些流动人口子女在融入当地教育体系时往往面临着归属感不强的问题。
流动人口子女的学校归属感不强意味着他们在学校中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成长。
许多流动人口子女在学校中会感觉孤独、不被理解,甚至遭受排斥和歧视。
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业成绩,还可能导致他们产生教育抵触情绪,进而影响到整个家庭的稳定和发展。
为了帮助优化流动人口子女的学校归属感,我们有必要进行现状调查并分析影响因素。
只有深入了解问题的根源,才能提出科学有效的教育建议和政策措施,从而提升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体验和发展质量。
【此处220字】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主要是探讨流动人口子女在学校中的归属感现状,了解他们在学校中的适应情况,以及影响他们归属感的因素。
通过调查和分析,找出影响归属感的主要因素,为提高流动人口子女在学校中的归属感提供依据。
也旨在为教育部门和学校提供相关的教育建议,促进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协作,共同促进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发展。
通过研究的结果,希望可以为制定更加有针对性的教育政策提供参考,从而更好地服务流动人口子女,使他们能够得到更好的教育和生活环境,实现教育公平和社会融合的目标。
1.3 研究方法为了深入了解流动人口子女在学校的归属感现状,我们将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
我们将设计一份包含定性和定量问题的问卷,以了解流动人口子女对学校的归属感和对教育环境的感受。
问卷内容将包括学习经历、社交关系、家庭支持等方面的问题,以全面了解其学校生活的情况。
在实地访谈环节,我们将选择一些代表性的流动人口家庭进行深入交流,以获取他们更为真实的想法和感受。
通过实地访谈,我们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流动人口子女在学校中可能遇到的困境和挑战,为后续的教育建议提供更为有效的依据。
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概述流动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工作等原因,经常变换居住地的儿童。
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如教育资源不足、受教育机会有限、缺乏安全感等。
本文将探讨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以促进流动儿童的良好发展。
学校文化融入不足流动儿童由于常年漂泊,其受教育机会较少,所接受的教育也不够系统完整。
在学校中,流动儿童与本地学生一起学习,但文化上的差异导致流动儿童难以与本地学生融入。
这不但影响了流动儿童在学习上的表现,也影响了其在社交方面的表现。
对策: 1. 学校应制定针对流动儿童的适应课程,加强流动儿童的文化学习,让他们能够更快地融入学校文化。
2. 学校应鼓励流动儿童参加课外活动和社区服务,增强其社交能力。
家庭教育水平低流动儿童家庭普遍来自于经济不发达的农村或外地,其家庭教育水平普遍较低。
此外,父母的工作性质使得他们难以给孩子创造一个稳定、愉悦的生活环境,也使得流动儿童缺乏安全感。
对策: 1. 政府应对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进行加强,提高流动儿童所在地的教育水平。
2. 学校应积极参与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引导家长正确地引导孩子的成长。
3. 学校组织适当的课程,提高流动儿童的安全意识。
教育保障不足流动儿童的生活环境和工作地点常常变化,这就导致他们无法得到稳定的受教育保障。
一些流动儿童由于所在地没有学校或学校离家太远而无法上学。
对策: 1. 政府应加大对流动儿童受教育保障的投入力度,鼓励和帮助流动儿童接受教育。
2. 学校应积极帮助流动儿童解决受教育问题,有条件的学校可在流动儿童集中的区域设立教育点。
与同龄人交往少由于常年漂泊,流动儿童缺乏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其社交能力受到影响。
对策: 1. 学校应加强与流动儿童的交流,帮助他们建立与同龄人的友谊。
2. 学校可邀请流动儿童参加更多的校内外活动,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结交朋友。
结论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存在问题,但通过政府、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可以改善流动儿童的成长环境,提高其受教育水平和社交能力。
流动儿童的问题解决策略

流动儿童的问题解决策略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随着人口流动的日益频繁,流动儿童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群体。
流动儿童是指随父母或监护人在流入地居住、就学的儿童。
他们在生活、教育、心理等方面面临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他们的个人成长和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因此,探讨流动儿童的问题解决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流动儿童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教育问题教育机会不均等是流动儿童面临的首要问题。
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流动儿童在流入地往往难以进入公立学校就读,而民办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教学资源又相对薄弱。
此外,流动儿童在转学过程中可能会面临课程衔接不畅、学习进度跟不上等问题,这对他们的学习成绩和学习兴趣都会产生不利影响。
(二)生活问题流动儿童的家庭经济条件通常较为困难,居住环境简陋,生活设施不完善。
他们可能无法享受到与本地儿童同等的生活福利和保障,如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等。
同时,流动儿童的父母往往工作繁忙,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照顾他们的生活,这使得他们在生活中缺乏关爱和指导。
(三)心理问题流动儿童在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容易产生孤独、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
他们可能会因为自己的身份差异而感到被排斥和歧视,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
长期的心理压力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和缓解,可能会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损害。
二、流动儿童问题的解决策略(一)完善政策法规政府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打破户籍制度的限制,保障流动儿童在流入地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
同时,加大对流动儿童教育的投入,提高民办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为流动儿童提供更多优质的教育资源。
(二)加强教育支持学校应加强对流动儿童的教育支持,建立专门的辅导机制,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困难。
教师要关注流动儿童的心理需求,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鼓励,营造一个平等、包容的学习环境。
此外,学校还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促进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的交流与融合。
(三)改善生活条件政府和社会应加大对流动儿童家庭的扶持力度,提供必要的生活救助和保障。
上海外来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现状

直 以来 , 海各 级政 府对 农 民工子 女 学校 采 取扶 持 与规 范相 结合 的政 策 , 进 其 办学 上 促
条 件 的不 断改善 。 一方 面 , 通过 对农 民工 子女 学校 的 清理 、 整顿 、 合并 , 断减 少其 数量 。 统 不 据 计 。0 8年 上 海共 有 2 8所 农 民工 子女 学 校 , 2 0 20 4 比 0 1年最 高 峰 时 减 少 了 2 1所 , 少 了一 7 减 半多。 目前 这些 学校 共 有学 生 l . , 54万 占外来 人 口子女 总数 的 3 . 另 一方 面 断加大 对 84 %。 不
上海外来人 口子女义务教 育现状
◎ 高 慧
摘 要 : 何保 障流动人 1子女接 受平等 的免 费义务教 育权利 。 流入 地 政府 面临 如 3 是
的一个新 问题 。 0 6年新修 订 的《 20 中华人 民共和 国 义务 教 育法》 以法律 的形 式保障 流
动人 1子 女在 流入 地平等 接 受义务教 育 的权利 ,0 8年 我 国又 实现 了城 乡义务 教 育 3 20 全部 免 除学 杂费 。 这 些新 背 景下 , 在 经过 各流入 地政 府的努 力 . 国流 动人 口子女接 我
定 额标 准拨 付 经 费 , 置教 费 , 配 一 教 不 另外 在 评 优奖 励 、 担任 学生 干部 、 参加 团 队组 织 等方 面也 与本 市学 生 一视 同仁 。 ( ) 民工子女 学校 办学条件 有 所改善 逐 步纳入 民 办教 育 管理 三 农
度加 大 等一 系列 问题 。如 何保 障流 动人 口子 女接 受平 等 的免 费义务教 育权利 , 是上
海 面临 的一 个新 问题 。本 文在 分析 上 海流动 人 口子女接 受义务教 育现状 、 存在 问题 的基础 上 , 讨进 一 步 的对 策建议 , 探 以期 为 上 海有 关部 门保 障外 来人 口子女 接 受 平 等 的义务 教 育提 供 参考 。
外来工子女行为养成教育的困境与突破

外来工子女行为养成教育的困境与突破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外来工涌入城市,他们的子女也随之来到城市接受教育。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外来工子女的行为养成教育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
本文将探讨这些困境,并提出相应的突破策略。
一、困境1.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外来工子女往往集中在城市的边缘地区,而这些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较为匮乏。
这导致了外来工子女在行为养成教育方面缺乏必要的指导和培养,他们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容易受到影响。
2.语言障碍外来工子女在转学过程中可能会面临语言障碍,导致他们难以融入新的学习环境。
语言的差异使得他们在与同学交流和参与课堂活动时感到不畅,进而影响到他们的行为养成教育。
3.家庭背景影响外来工子女的家庭背景往往较为复杂,家长可能忙于生计,无法给予子女足够的关注和指导。
这导致他们在行为养成教育方面缺乏家庭的支持和引导,容易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4.社会歧视与排斥外来工子女在学校和社会中可能会遭受歧视和排斥,这使得他们在心理上感到孤立和无助。
社会对他们的负面标签化容易导致他们产生自卑感和逆反心理,进而影响到他们的行为养成教育。
二、突破策略1.加强教育资源投入2.提供语言支持3.家庭与学校合作学校应该积极与外来工子女的家庭合作,提供家长教育和培训课程,帮助他们了解行为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并给予他们相应的指导和支持。
同时,家长也应该积极参与学校活动,关注子女的成长。
4.倡导包容与尊重社会各界应该倡导包容与尊重外来工子女,消除对他们的歧视和排斥。
学校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和积极的心态,同时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外来工子女行为养成教育的困境与突破外来工子女,这个在城市中日益庞大的群体,他们的教育问题日益引起社会的关注。
特别是在行为养成教育方面,他们面临着诸多困境。
然而,只要我们用心去关注,用心去寻找解决的方法,这些困境并非无法突破。
语言障碍,这也是外来工子女在行为养成教育中面临的一大问题。
外来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及对策

外来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及对策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外来流动人口涌入城市,其中不乏大量的农村务工人员及其子女。
这使得外来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日益凸显,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一、问题分析1.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在我国,由于历史、地理、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教育资源分配存在较大差距。
外来流动人口子女往往因为户籍、地域等原因,难以享受到与当地户籍学生同等的教育资源。
2.入学难、升学难由于受户籍制度的限制,外来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入学存在一定的难度。
即使勉强入学,他们在升学、参加各类考试等方面也面临着诸多困境。
3.教育质量参差不齐外来流动人口子女就读的学校,教学质量良莠不齐。
有的学校设施简陋,师资力量薄弱,难以满足学生们的教育需求。
4.家庭教育困境外来流动人口家庭普遍存在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
家长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导致孩子缺乏家庭关爱和指导。
二、对策建议1.改革教育体制,实现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政府部门应加大教育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着力解决城乡、地区之间的教育差距问题。
同时,积极探索多元化办学模式,鼓励民间资本投入教育领域,提高教育服务质量。
2.完善户籍制度,保障外来流动人口子女入学权益废除户籍制度对外来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的限制,实行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入学政策。
同时,加大对民办学校的扶持力度,提高外来流动人口子女的入学机会。
3.提高教师待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待遇,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教育事业。
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确保外来流动人口子女接受到优质的教育。
4.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提高家长教育素养政府、学校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关注外来流动人口家庭的教育问题,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
同时,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学校教育,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局面。
5.落实政策,关爱外来流动人口子女政府、学校和社会各界应关注外来流动人口子女的生活、学习状况,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关爱和帮助。
外来务工子女就学现状

外来务工子女就学现状及家长教育责任心的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民工潮”作为现代社会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趋势,已渐渐为人们所接受。
上海外来务工人口已进入家庭化阶段。
我们**属于城乡结合地区,人口组成极其复杂,外来务工人口日益增多,在本校的学生家庭中外来务工人口家庭的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
然而,这些随父母进入城市的儿童的生活、学习状况不容乐观。
随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便成为流动大军涌入城市后日益突出的重要问题之一。
这些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知识、亲子关系、家庭环境均对学生的良好品德形成、学业成就的期望和心理品质有一定的影响。
本课题通过对当前我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现状的调查,即:本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家庭背景、家庭教育的基本特征以及这部分学生行为习惯和学习发展水平的现状和这部分学生家长教育观念、教育责任心等的调查,从中发现家长的教育责任心与学生行为、学习习惯养成之间存在的重要联系。
从而归类出影响外来务工人员家长教育责任心的一些因素,并寻找出相应的对策来指导外来务工人员家长的家庭教育,最终转变外来务工人员的家庭教育观念,营造出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使外来学生能养成良好行为,整体素质有所提高,从而达到和谐治校的目的。
[关键词]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对策一、问题的提出“民工潮”作为现代社会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趋势,已渐渐为人们所接受。
20世纪90年代后,第二轮“城市移民”呈现出新的发展动向,流动人口外出打工日渐出现“家庭化”趋势。
许多人不再是孤身漂泊,而是在一个地方站稳脚跟后,拖家带口地居家迁移。
据2000年11月上海市人口普查统计:外来务工人员主要分布在本市的城乡结合部,徐汇区、长宁区、浦东新区、闵行区、宝山等的外来活动人口占全市外来流动人口总量的47.4%,16岁以下儿童和在校学生约有34万人。
上海外来务工人口已进入家庭化阶段。
我们吴泾属于城乡结合地区,人口组成极其复杂,外来务工人口日益增多,在本校的学生家庭中外来务工人口家庭的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
上海市流动人口子女接受初中后教育的现状

{占 I 缸金 } I
29( ) 0.下 01
上海市流动人口子女接受初中后教育的现状
吴晓 燕
摘 要 上海 市流 动人 口子 女初 中后教 育 总体 呈现 “ 双增” 特点 , 即适龄 流动人 口子女数 量 逐渐 增加 , 中后 教 育的 需求 意 初 愿 日 增强。 益 流动人 口子女在 完 成 义务教 育的基 础 上 , 续在城 市接 受 初 中后 教 育的 问题 , 继 逐渐 浮 出水 面 , 引起 了社会 各 界
一Leabharlann 、留下 来 。 可 见 , 动 人 口对 子 女 的 期 望 并 不 比城 市 人 低 , 多人 把 子 女 接 流 许 受 良好 教 育 作 为 今 后 出人 头 地 的 有 效 途 径 。 流 动 人 口子 女 完 成 初 中 教 育 后 , 部 分 人 回 原 籍 继 续 接 受 高 中 阶 段 教 育 , 有很 大 一部 分 人 一 也 由于 已经 成为 城 市 的 “ 二代 移 民” 在 本 市接 受 初 叶 后教 育 的 需求 和 愿 。 1 望逐渐增强 。 二 、 动 人 口子 女 接 受 初 中 后 教 育 的 主要 渠 道 流 由于 户 籍制 度 雨I 高 考制 度 的 限 制 , 中 目前 流 动 人 口子 女 尚 不 能与 户籍学 生一 样享有继续在沪 接受初中后教育 的平等 权利。“ 三校教 育 ” 有 完 全 向流 动 人 口子 女 敞 开 , 通 高 中 教 育 更 是一 道 难 以逾 越 没 普 的门槛 。 回户籍所在地接受初 中后教育, 须 这一规定将大 量流动人 口 子 女 拦 截 在 了流 入 地 初 中 后 教 育 的 大 门 之 外 。 管 20 尽 0 8年 上海 市 中 招报名条件有所 调整, 即增加 了父母一方原属上海市常住户 口的本市 应届初中毕业 生、 地级市及以上政府驻沪办事机构有关工作人员予女 ( 须为上海 市应届初 中毕业生) 以参加上海 中考, 可 但对于绝大多数流 动 人 口予 女 而 言 , 格 的 条 件 限 制 使 这 一 规 定 仅 仅 成 为 了一 纸 空文 严 日 f, 沪流 动 人 口子 女初 中 毕业 后 主 要有 三 种选 择 : 一 , 学 j在 { 『 第 辍 后 开 始 打 工 赚 钱 , 种 现 象 较 为 普 遍 : 二 , 家 务 农 , 种 情况 数量 此 筇 回 此 较少 ; 三 , 第 回户 籍 所 在 地 继 续 就 读 。 共 青 团上 海 市 委 、 海市 社 区 据 上 青 少 年 事 务所 的一 项 调 查 显 示 , 中毕 业 后滞 留在 上海 的流 动 人 口子 初 女 约 有 一 半 的人 跟 随 父 母 在沪 经商 、 工 , 帮 少量 进 入 成 人 中专 、 校 或 技 其 他 中等 学 校 就 读 。 时 , 仃 为 数 不 少 的 流 动 人 口子 女 游 荡在 城 市 同 也 之 中 , 于 就 业 就 学 的两 难 境 地 。 处 三 、 动 人 口子 女 在 沪 接 受 初 中 后 教 育 的 障 碍 性 因 素分 析 流
城市流动儿童关爱保护现状、挑战与对策建议

城市流动儿童关爱保护现状、挑战与对策建议1. 城市流动儿童关爱保护现状生活环境适应困难:流动儿童在融入城市生活的过程中,面临着生活环境巨大变化的问题。
他们可能需要适应新的生活方式、语言和文化背景,这对于他们及其家庭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由于城市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流动儿童在入学、升学过程中可能遭遇困难。
很多公立学校学位紧张,而流动人口聚集的地区往往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心理健康问题凸显: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值得关注。
他们可能面临家庭压力、适应新环境的困扰以及身份认同的困惑,这些问题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社会融入感不强:由于文化差异、家庭背景等因素,流动儿童在城市的融入感普遍不强。
他们可能面临社交障碍,难以与城市的孩子建立起真正的友谊。
权益保护有待加强:尽管国家和地方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流动儿童的权益,但仍有部分儿童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特别是在居住、安全、健康等方面。
城市流动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在政府、社会组织、学校及家庭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
仍然存在诸多挑战和问题,需要持续关注和解决。
1.1 城市流动儿童定义与范围城市流动儿童是指那些在城市化进程中,因为各种原因离开户籍所在地,来到城市生活或工作的儿童。
这些儿童包括但不限于农村留守儿童、城市边缘地区的儿童以及因其他原因在城市之间迁移的儿童。
他们由于种种原因,难以在城市中稳定居住,面临着教育、医疗、心理等多方面的问题。
本文档主要关注城市流动儿童的关爱保护问题,分析其现状、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1.2 城市流动儿童数量与分布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形成了庞大的流动儿童群体。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城市流动儿童数量已经超过2000万,占全国儿童总数的近三分之一。
这些流动儿童主要分布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大中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以及杭州、南京、武汉等二线城市。
上海市外来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及其对策

学术论坛/ A c a d e mi c Focum上海市外来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及其对策丁凌云(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200030)摘要:外来人口子女的教育公平问题是由于外来人口大规模聚居,导致城市居住空间改变引发的教育问题,解 决外来人口子女教育的问题是我国义务教育、和谐社会搭建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法律规定的合法权利。
通过 对上海地区实证分析发现外来人口子女教育存在受教育出现滞后性、接受的教育资源较少、缺少父母陪伴、身份认同困惑、家长对于孩子学习本身的不重视等问题。
但与外来人员子女同样是祖国的花朵,其受教育权利的 保障需要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
并且随着外来人员子女的成长,其自身也会逐渐重视自身的受教育情况,因此,外来人口子女教育的保障不仅是为了某一代孩子的未来着想,更是为了整个社会能够和谐健康的发展。
为解决外来人口子女受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需要合理配制义务教育资源、保障教育公平、外来人口纳入城 市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并且将外来人员纳入住房保障体系。
关键词:外来人口子女;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上海市1上海市外来人□及其子女教育相关现状1.1外来人口及其子女我国的对于外来人口的定义比较广泛,现居住地址与户口登记地址不一致的人员皆算为外来人口,以 上海市为例,户籍所在地不为上海市,却来上海务工、学习、旅游、探亲、参展等人员相较于上海市而言即为外来人口。
外来人口子女则属于外来人口的引申概念,是指 跟随着监护人来到居住地点长期生活的学龄儿童。
文 中所提及的上海市外来人口主要是指外来务工人员,外来人口子女是指外来人口中跟随监护人来到上海的学龄儿童。
1.2上海市外来人口居住情况上海市作为中国经济中心,其外来人口数量居全国之最,非上海户籍的常住人口约占户籍人口的40%左右。
据2017年统计数据,上海16个区中外来人口数量最大的五个区依次为浦东新区235.23 x1〇4人、闵行区130.06 x l〇4人、松江区111.36 x l〇4人、嘉定 区89.45 x l〇4人、宝山区85.31 x l〇4人。
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归属感现状调查及教育建议

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归属感现状调查及教育建议1. 引言1.1 研究背景流动人口子女指的是在城市之间或城乡之间频繁迁移的人群,他们的子女往往面临着由于频繁搬迁而在学校中缺乏归属感的问题。
这一群体的子女常常与当地学生有明显的差异,从而导致了归属感的缺失。
而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归属感的缺失,不仅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情绪和成绩,也会对他们的人格成长和社会融入造成不良影响。
研究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归属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探讨教育建议,对提高流动人口子女在学校中的归属感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了解流动人口子女在学校中的归属感现状,并分析影响其归属感的因素,最终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以促进流动人口子女在学校中更好地融入和成长。
1.2 研究目的研究的目的是深入了解流动人口子女在学校中的归属感现状,分析影响归属感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学校管理部门和相关教育机构提供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提高流动人口子女在学校中的归属感,促进他们更好融入学校生活和学习环境。
通过研究归属感现状和影响因素的分析,可以为学校管理部门提供更有效的指导方针和政策,更好地关注流动人口子女的特殊需求,提升他们的学习和成长体验。
结合教育建议的探讨,可以为提高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归属感提供有效的途径和策略,为他们的教育发展提供更多帮助和支持。
通过本研究的展望未来,希望能够为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提供更多的关注和改善措施,促进他们融入主流教育体系,实现自身的成长和发展目标。
2. 正文2.1 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归属感现状调查流动人口子女指的是随父母或家庭迁移至城市的学生,由于其在流动过程中频繁转学、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弱等特点,导致他们在学校中的归属感普遍较低。
为了解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归属感的现状,本文开展了调查研究。
我们抽取了某市多个学校的流动人口子女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了解他们对学校的情感认同和融入程度。
调查结果显示,超过60%的流动人口子女表示在新学校中感到孤独和失落,缺乏归属感;约30%的学生表示对学校的规则和文化感到陌生和不适应。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分析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分析提要“民工潮”作为现代社会城市化进程不可避免的趋势,已渐渐为人们所接受。
上世纪90年代后,第二轮“城市移民”呈现出新的发展动向,流动人口外出打工日渐出现“家庭化”趋势,从而使得流动子女的教育问题已成为流动大军涌入城市后日益突出的重要问题之一。
本文结合对北京、上海、浙江(杭州)三地的流动子女受教育的调查问卷,对流动子女的教育状况作出具体分析,最后从教育观念、政府、社会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
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存在的问题(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状况。
由于受种种因素的限制,目前外来务工人口子女就学的方式,主要是在正常缴纳借读费后进入市区公立学校;进入收费较贵的政府批准的私学校;在非法或不合格的打工子弟学校就读。
据调查,外来流动人口子女在公办小学和民工子女学校入学的小学生人数主要集中在城郊结合部,如上海浦东新区民工子女学校有1.4万余人,在公立中学借读的共2.86万人;闵行区民工子女学校有1.6万人,加上在公办中学借读的共有2.22万人;宝山区、嘉定区民工子女学校分别有2.56万人和1.13万人。
市中心区和远郊人数较少。
目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难问题,主要原因还在于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实行的是“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即基础教育由县、乡财政管理的教育体制。
由于义务教育阶段的经费主要是由地方政府负担,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因为没有流入地的户口,所以无法享受由流入地政府财政负担的教育经费。
1979年以后,我国的户籍制度依然对农民的身份、就业、教育、生活水平等起到钳制作用,流动人口子女上学难问题往往是受户籍制度、教育投入机制影响的结果。
没有城市户籍或是离开户籍所在地的适龄儿童,在所居城市很难得到同等的受教育机会。
外地务工的流动人口在农村交纳教育附加费,在城市打工也缴纳工商税、暂住费等费用,他们负担了城乡的双重费用,但他们的子女上学,却仍然要另外缴纳很高的费用而且得不到应有的服务,这种状况不利于民工子女入学接受应有的教育。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摘要:随着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上海外来务工人口已进入家庭化阶段。
但令人堪忧的是由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原因,外来务工人员对家庭教育不够重视。
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更需要关怀。
本研究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家庭教育入手,依据相关的理论及实践研究,分析了外来务工人员家庭教育的现状,探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思考与对策,提升家庭教育指导的实效性。
关键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现状对策一、研究背景“同在一片蓝天下,都是祖国的花朵” ,根据《上海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上海已逐步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公办中小学就读的比例,让更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共享上海优质的教育资源。
虽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有权接受同等良好的教育,但是他们能否健康成长,不仅仅只是向他们敞开校门而已,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外来务工子女的家庭教育成了不可回避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镇经济的迅速发展,也吸引了大批外来务工人员,同时他们的子女也随之大量涌入我镇。
我校是浦南地区一所九年一贯制的农村学校,目前全校学生总人数为607人,其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298人,占全校总人数的49%。
其中小学部各个年级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比例均超过50%,占整个小学部的63%。
中学部因为政策原因,大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回老家参加中考,所以中学部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所占比例为23%。
(见下图)随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人数的逐年增长,我们也发现这些学生表现出来的某些现象和本地的学生相差甚远,大都存在着某些不尽人意的地方。
而这些问题已经直接影响了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咎其原因,其重要的一点就是家庭教育的薄弱。
因此,研究如何指导家长有效的开展家庭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外来务工人员家庭月工资剩余情况500元及以下,12%501—1000元,41%1001以上,47%0%10%20%30%40%50%500元及以下501—1000元1001以上从当前的家庭教育和我们所查的文献资料来看,越来越多的教育机构开始重视外来务工人员的家庭教育问题。
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涌向城市,尤其是农民工。
他们的随迁子女被称为“流动儿童”,这部分儿童的家庭教育存在严重的问题。
就读困难和成才难等问题已成为流动儿童教育中较为突出的问题。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孩子们的教育水平,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主要议题。
一、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1. 学业问题流动儿童的学业问题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首先,他们的家庭教育水平往往不高。
由于父母不懂得如何陪孩子学习,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孩子在学习方面缺乏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其次,流动儿童短时间内频繁地转学,每次转学他们需要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教育制度,在学习方面出现困难是难以避免的。
最后,由于家庭经济状况较差,很多流动儿童不能得到良好的学习资源支持,他们不能享受到同等的教育机会,因此成绩差是必然的。
2. 心理问题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缺乏亲子陪伴,加上持久的适应困难,流动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比一般孩子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及自卑情绪的出现,会扰乱孩子的智力发展和自我认识,更会对他们的自信心和勇气产生负面影响,这种长期的心理压力,对孩子的成长也造成一定的障碍制约。
3. 社交问题流动儿童的家庭长期处于异地状态,没有稳定的生活环境,缺乏良好的朋友圈和人际交往经验,由此导致了流动儿童的社交问题。
虽然现在能够通过手机等手机维系远距离的联系,但是由于本身的异地环境,社交交流的机会很少,有时也无法及时得到帮助和关注,这往往会导致流动儿童缺乏自信,不敢与人交流,缺乏与同龄人互动的机会,这些更会阻碍他们的个性发展。
二、解决流动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1. 加强儿童家庭教育指导要让流动儿童拥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在旁人无法替代的地方,就需要父母具备良好的家庭教育技能。
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应落实到家中,对于初为人父母的家长,应予以指导,提高他们的养育水平,让他们学习如何陪伴孩子学习,如何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现状及对策分析摘要:城市化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改善了经济结构,但也伴随着各种问题的到来,其中,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教育问题尤为明显。
青少年的教育问题直接影响家庭的和谐、社会的稳定和民族的兴旺发达,分析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现状,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优化改善,十分必要并且非常紧迫。
关键词:外来务工子女;现状分析;教育方法一、外来务工子女教育现状1.内心自卑孤独,缺乏安全感外来务工子女大多来自偏远地区,他们的经济条件、成长环境、教育基础、教材内容、教学进度等都与本地城市学校存在较大的差异,导致他们的表达力、交往力、理解力、学习力等都不足。
而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尚不成熟,还未树立正确的“三观”,还不足以明事理、辨是非。
这样的状况,很容易让他们封闭自我,关闭心扉,难以融入班集体,内心感到失落、孤独、自卑和焦虑,缺乏安全感和幸福感,以致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
2.家庭教育淡漠,鲜有教育关注外来务工家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忙于生计,缺少关注孩子教育的精力;(2)父母受教育程度较低,缺少帮助孩子学习的能力和方法;(3)父母整体素养不高,对“言传身教”未给予足够的重视,日常言行没有给孩子良好的熏陶。
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的缺失,是影响青少年成人、成才的关键所在。
3.知识基础薄弱,学习成绩较差外来务工子女成长的经济环境、教育资源和教学条件相对落后,知识面狭窄,知识量不足,加之跟随父母工作流动性较强,学校的稳定性较差,父母大多没有精力和能力加以辅导和监督,导致他们没有掌握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如上课不认真听讲、不按要求预习复习、作业质量较差等,学习状态和成绩自然不够理想。
学习不理想又会导致内心的自卑与孤独,这一不良的循环过程亟待改善。
二、探究外来务工子女教育新方法(一)培养习惯,鼓励思考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探究意识,增强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让学习成为有趣味的事情,学习热情和效率将大大提升。
流动儿童教育研究

现象。
政策切入点
◆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教育体系
◆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教育体系
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改革户籍制度 并不是说单纯的取消户籍管理制度,其关键之处在 于逐步减弱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 离的各种制度。这首先就得从消除城镇居民 长久以来所形成的地域优越感做起, 从而杜绝 城镇居民对农民工的排斥和歧视态度做起。 只有这样才能使农民工在为城市建设做出巨 大贡献的同时,有种成就感、找到满足感和对 自己所居住城市的归属感。第二,城市政府应 该像对待本市市民一样对待农民工,应该在社 会保障、就业、居住、生活等问题上保障农 民工的合法权益,从而保障劳动力合理流动。 第三,应该逐步完善户籍制度和考试制度。政 府应适当鼓励和支持流动儿童进城上学并为 他们提供良好的教育,使他们尽快地融入当地 社会。第四,要逐步改变教育资源的等级流动 形式。农村相对于城镇来说,其教育事业的发 展更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力度,所以,教育资源的 流动可以优先考虑农村,形成一种农村—乡 镇—县城—中心城市—省府—首都的资源分 配模式。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口 口 人 人 比 流 动 人 例
2、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中国而人口结
构发生了变化,城市的适龄就学儿童逐步减 少,部分学校开始出现招不满学生的现象, 96年开始,国家裁撤了很多公立学校,值得 注意的是,在东南沿海城乡结合部出现了大 量的打工子弟学校。本来闲置下来的教学资 源可以解决当时以及以后的流动儿童教育问 题,但当时没有预见性的政策,从而流动儿 童的教育问题日益突出。
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体制
九年义务教育是全国适龄儿童少年都有 权享受的一项最基本的公共服务,我国政 府应当力争使义务教育在全国各地区和 城乡得到比较均衡的发展,以充分体现义 务教育的平等性、全民性、普及性。系 统论的思想告诉我们,义务教育是一个整 体,政府应当把城乡义务教育作为一个整 体来进行系统思考,农村基础教育的薄弱 决定了义务教育的发展要从农村抓起,用 于普及义务教育的财政应该倾向于发展 农村的义务教育。要想早日实现城乡义 务教育一体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首先要求政府认识到城乡教育发展的不 平衡的根源,正视城乡教育负担能力的差 异,从而在政策上有的放矢地为弱势地区 和群体办实事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文最新推荐------------------------------------------------------ 上海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一、引言 90年代以来,上海的流动人口增长很快,据最新的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流动人口总数已经达到349万左右,以家庭为单位的流动形式在增加,外来人口中的少年儿童人数也越来越多。
与城市本地儿童一样,流动人口中的少年儿童同样是祖国的花朵,应该得到关怀、照顾和良好的教育培养,但是他们作为流动人口中的脆弱人群,权益容易被忽视。
再过十多年甚至更短的时间,这些外来人口中的少年儿童都将逐渐长大成人,因此,关注流动人口中少年儿童的问题,不仅是对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负责,更是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负责。
在知识经济成为经济增长主要方式的今天,教育直接关系到一个人能否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
九年制义务教育是中国的教育法规之一,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同样应受到重视。
本文主要探讨上海流动人口中的少年儿童受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其产生的根源,并提出解决的对策思路。
二、现状与问题表1上海市1997年15岁及以下外来人口少年儿童的在学状态资料来源:上海市1997年流动人口抽样调查数据。
造成大量外来人口子女受教育的权利得不到保障的原因很多,除了与他们经常流动的生活方式有关外[有些流动人口居无定所(如船民),或者居住地和工作地变动频繁(如建筑工人和装潢人员),缺乏相对固定的落脚点,使得其子女难以获得必要的上学条件],主1 / 18要的是以下三方面: 1、家庭收入水平低,制约了对子女的教育投入。
表2 1997 年上海市经济型流入人口的收入情况(单位:%)资料来源:1997年上海市流动人口抽样调查数据。
2、借读本地正规学校的收费水平高制约了外来人口子女的入学。
(2)在上海市教委关于借读的规定及其执行中,对借读条件从严掌握,致使大量民工子女无法利用这一形式; (4)借读中突出的不同地区在教材、教学等方面的差异,也是一个因素。
表3 流动人口子女在不同地方和不同类型学校上学的费用支出比较(2000年)资料来源:上海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2001年初的上海流动人口抽样调查结果。
平均每学期的费用中包括借读费、学费、书杂费、生活费、暂住费等。
共调查了615个经济型流动人口家庭,共有544个孩子,其中192个孩子在上海,327个在家乡。
在有孩子的家庭中,42%至少有1个孩子在上海生活。
3、大量外来人口子女学校在发展中缺乏规划和有效管理。
这类学校的创办者大多来自安徽省,安徽人在沪办学校的较多,这与流入上海的安徽人较多有关,也与安徽当地政府支持办学分不开。
开办这类学校在满足外来人口子女上学需要的同时,一个很重要的动力就是可以通过办教育来获得收益。
一般一个学生一学期学费300多元,所以开办者积极性很高。
根据外来人口子女学校的办学性质,这些学校大致可归为三类:第一类是流动人口流出地教委或学校的跟踪办学点。
此类学校主要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为目的,在管理上尤其是财务管理方面与家乡教委或学校关系比较密切。
第二类是企业为解决本单位内民工子女就学问题而---------------------------------------------------------------范文最新推荐------------------------------------------------------ 创办。
第三类是其它社会力量(多为个人)办学点。
这些学校的资金来源包括三种途径:学费、社会赞助及上级拨款。
学费是民I子弟学校最主要的资金来源;许多外来人口子女学校都获得过社会赞助物品,一般为课桌椅、作业本等实物,如卉园教学点获友谊汽车服务公司捐赠的课桌椅80余套,广丰小学曾获旅游中专捐赠的课桌椅20套,拥有500多名学生的皖浦希望小学的校舍和课桌都是当地政府提供的;还有些得到流出地有关上级部门提供的拨款资助或实物支持。
从学校内部管理的情况来看,外来人口子女学校中有一定规模的学校已有一定的管理规范化趋势,市场竞争、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学生家长的要求是外来人口子女学校加强师资管理、教学管理的动力,并有可能促进其管理进一步规范化。
在财务管理方面,各校维持了收支平衡,并有节余,这无疑是外来人口子女学校存在的动力之一,也是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外来人口于女学校的师资来源是流出地的教师,教师工作量大,任务重,与此相比,教师的待遇偏低。
月收入在500至1200元左右,教师队伍的稳定性较差。
外来人口子女学校的创办者都是从流出地获得办学许可证,然后到上海办学,上海本地教育部门会同上海市公安局在1998年颁发了《沪教委基(1998)59号》文件,提出了《上海市外来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
从总体上讲,在条件较差的情况下,外来人口子女学校在保障适龄儿童义务教育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应该得到肯定。
对于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中央虽然有规定要当地政府大力协助,就近入学,3 / 18但并未形成法律法规条文,特别是经费问题无从着落。
许多基层政府部门对于外来人口子女学校的预防保健和食堂卫生等问题普遍进行了监督检查,有些地方还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如江桥镇政府在近年来筹措了大量资金,加快校舍建设,使得所有居住在当地的外来学龄儿童都能享有求学的权利,考虑到外来入学儿童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学校根据具体情况给予适当收取借读费,甚至免费入学,确保儿童入学的权利。
机场镇道兴村对皖浦希望学校给予了大力支持,提供校舍,捐献书籍,与当地学校进行教学交流,当地还与学校开展警民共建活动,开办家长学校,既提高了教学质量,也提高了家长的素质,促进了流动人口管理工作。
三、改进对策探讨上海外来人口子女学校的发展形势非常快,1998年本市颁布的《暂行办法》中原则性的东西多,而可操作性较差,缺乏量化指标,加强大量外来人口子女学校的规范管理迫在眉捷。
首先,需要提高对儿童受教育权利的认识。
流动人口的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也是他们应该享受的权利。
如果不重视对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工作,不但会耽误一代人,也对城市未来的发展不利。
因此,要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一些措施开展对外来人口中少年儿童的保护工作。
上海市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已在“九五”期间把外来儿童的有关教育保健的状况,列入统计分析的范围,进行一些跟踪研究,在“十五”期间将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其次,要采取多种切实有效的措施: 1、放宽借读条件,降低赞助费用。
本---------------------------------------------------------------范文最新推荐------------------------------------------------------ 地正规学校应放宽借读条件,适当降低赞助费用,吸收外来人口儿童入学,为在上海市打工的有稳定工作、固定住所的外来人口的子女提供义务教育的机会,这与国与民都有好处。
2、把闲置的学校资源用于外来人口的教育事业。
3、广开筹资渠道,解决办学的资金短缺问题。
在经费的筹集上,可以参考民办学校的办法,同时注意办学对象的特殊性(即生源主要是经济并不富裕的流入人口家庭的子女),本着“政府拨一点、社会助一点、学校让一点、个人出一点”的原则进行解决。
这里所说的“政府拨一点”是建议政府从外地劳动力管理基金和每年外来流动人口缴纳的各种收费中抽取部分用以发展外来人口子女的教育。
另外,“政府拨一点”也包括流出地的政府补贴一点。
因为这些流出人口虽然人在上海,但他们的户口却在流出地,他们在流出地缴纳的各项税费中包含了其子女的教育经费,既然他们的子女不在原地就读,理应把他们的教育经费转出来。
“社会助一点”是指发动全社会的力量,为贫困的外来人口家庭的子女受教育提供援助。
“学校让一点”,就是外来人口子女学校在提供适合外来人口子女教育需要的同时,通过内部挖潜,降低收费标准,使更多的外来人口子女能够接受基本的教育。
“个人出一点”。
按照我国的法律,让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是父母应尽的义务,不让子女上学就是违法。
有关部门一定要加强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政策宣传和监督力度,强制某些不愿尽义务的父母送其子女去上学,或可采取不尽义务的父母取消其务工证等措施,避免流5 / 18动人口中的少年儿童的教育权利得不到保障。
4、把现有的“民工子弟学校”列入上海教育管理体系中,使其规范有序地发展。
许多社会现象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因为有需求才会存在,关键是如何正确引导。
各级教育部门要切实履行监督职责,要审查这些学校校长有无资质,教师合不合标准,收费是否合理,教学的硬件条件是否达标,是否存在各种安全隐患,教学质量能否保证,等等。
各级政府允许办学的,要提供合适的场所,因为不是什幺地方、什幺人都适宜办学校,要把管理好外来人口子女学校的工作列入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范畴。
对于已经存在的“民工子弟学校”,应当进行全面的治理整顿,要制定切合实际的“民工子弟学校”办学标准,不符合条件的要限期整改,新申办的也要达到必要的办学条件,在办学的场地、师资、教材、考核等方面有关政府部门要给予大力支持。
对于办学成绩显着的,要给予表扬和扶持。
通过经常性、制度化的监督管理和服务,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管理规范、保证教学质量的“外来人口子女学校”的教育指导网络,充分发挥它们在完成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以及对流动人口中儿童发展的促进作用。
内容提要:本文是关于若干个案的综合分析,主要探讨村级土地的承包和调整过程中,村民对于村干部行为有那些不满。
文章认为,土地承包中的村级干群矛盾的产生,主要不是干部对于政策的理解偏差,而是一定条件下干部和村民的直接利益冲突。
关键词:土地/村民/村干部/承包为了深入观察较大范围内---------------------------------------------------------------范文最新推荐------------------------------------------------------ 农村政策的微观操作,特别是发现那些农民最不满意的问题领域,我们于1999年寒假期间动员了首都高校近百名大学生回村进行实地调查,形成个案报告90篇①。
这些报告主要是关于村庄内部热点事件的记叙,涉及土地承包、农民负担、村务管理、村委会换届选举、干群纠纷特别是上访等事件过程。
在这些报告中,有近30篇涉及或专门调查了土地承包问题。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这些个案故事,透视村级干部在操作土地承包政策中发生了哪些令村民不满意的行为变异,造成了怎样的消极社会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