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全册 6.1力教学设计 沪科版
6.1力—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教案
6.1力—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教案我设计了这节力的课程,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理解力的概念和作用,以及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我希望通过这节课,学生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物理知识,并且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力的定义,知道力的作用效果,以及能够运用力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同时,我也希望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重点讲解力的定义和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如何通过观察和实验来验证这些知识。
同时,我也会难点讲解力的计算和力的合成。
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力的演示仪,弹簧测力计,以及其他一些实验器材。
在活动过程中,我会通过一个力的演示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然后,我会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力的计算和力的合成。
我会通过一些随堂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在课后,我会让学生进行一些拓展延伸的练习,比如让他们观察身边的物体,尝试用所学的力的知识解释它们的运动现象。
同时,我也会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看有没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
总的来说,我希望通过这节课,让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力的知识,并且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学设计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我需要特别关注的。
力的概念和作用的直观演示是最为重要的,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力这一物理量的基础理解。
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力的计算和力的合成,这是我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需要精心设计。
再者,如何通过随堂练习和课后拓展延伸来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这是我需要关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关于力的概念和作用的直观演示,我会使用力的演示仪和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让学生感受到力的存在和作用效果。
我会让学生亲眼看到,当力作用在物体上时,物体的形状或运动状态会发生改变。
这个实验不仅能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力的概念,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他们更愿意参与到后续的探究活动中。
八年级物理全册第6章第1节力教案新版沪科版
第一节力【学习目标】1.形成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的认识。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
行为提示:1.认真阅读学习目标,用双色笔将行为动词标出来。
2.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友情提醒:1.不要以为只有相互接触的物体才能产生力的作用,没有接触的物体间也能产生力的作用,如磁铁对铁钉的吸引力。
2.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不一定有力的作用。
方法指导:同一物理现象包含的物理知识往往是多角度、多层次的,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可能是不同的。
如手拉弹簧,弹簧伸长,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手拉弹簧,感觉弹簧拉手,是因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归纳总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物体的运动状态。
①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同于物体的状态。
②物体运动速度和方向的改变,物体由静止变为运动,或由运动变为静止,都叫做运动状态的改变。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自学互研生成能力知识板块一力的概念自主阅读教材P101~102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1.工农业生产中:汽车拉拖车、起重机吊起货物…(学生举例)。
(1)人用力推小车,人对车施加了力,施力物体是人,受力物体是车;(2)人用力拉弹簧,人对弹簧施加了力,施力物体是人,受力物体是弹簧;(3)起重机提重物,起重机对重物施加了力,施力物体是起重机,受力物体是重物。
以上现象说明力的特点是:要有推、拉、提、压、击、打、拍、吸等作用,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即推或拉的作用)。
2.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前面一个物体称为施力物体,后面一个物体称为受力物体。
单独一个物体不能(选填“能”或“不能”)产生力的作用。
3.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能产生力的作用,不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会不会产生力的作用呢?你认为能(选填“能”或“不能”)产生力的作用。
请你列举出生活中不相互接触的物体也能产生力的作用的例子:磁铁靠近铁块对铁块的吸引力。
知识板块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自主阅读教材P102~103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4.观察图中情景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沪科版)八年级全册《6.1力》教案(物理)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怎么样通过生活中实例建立力的概念。
2、了解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3、掌握力的相互作用,学会用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4、了解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对某些例子的分析。
过程与方法
1、能通过自己列举生活中的现象和教师展示的例子总结出力的概念、施力和受力物体。
2、能够通过同学们自己做实验,亲身感受力的相互性,并具备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师生演示实验探究力的作用效果,并能运用于具体实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快乐,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力的一些信息。
3、培养学生独自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2、力的相互作用。3、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预设
创设
情景
观察:利用多媒体展示几幅图片
让学生感受力最初是从肌肉紧张中得来的。
(介绍中国的体育健儿为国争光的事迹,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向学生讲解大家非常熟悉的掰手腕游戏,并邀请学生和教师进行公平比赛,同学们作为裁判。
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引入新课
关于力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是非常熟悉的,请同学上台演示扇子的打开和合上、弹簧被拉长、直尺被压弯,并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人拉车、人提水桶、机器压金属板的动画,总结得出这些现象中都有力的作用
学生动手感受
能知道力的存在
新
课
教
学
1、力是什么?
(1)观察、实验
【投影】
①运动员用力举起杠铃②顽皮的大象用力向下压跷跷板③渔翁用力拉起鱼网④推土机用力推走泥土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6.1力教案
教案:沪科版八年级物理 6.1 力一、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向学生介绍力的定义、力的计量单位(牛顿)及力的作用效果。
2. 力的作用相互性:讲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即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另一个物体的反作用力。
3. 力的三要素:介绍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并说明力的三要素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4. 示例分析:通过示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力与物体运动状态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力的概念、力的计量单位及力的作用效果。
2. 使学生理解力的作用相互性,能够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力的作用现象。
3. 让学生了解力的三要素,并能够运用力的三要素解释力的作用效果。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的作用相互性及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2.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相互性及力的三要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实物模型等。
2. 学具:笔记本、课本、练习题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说明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力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力是如何作用于物体的。
2. 讲解力的概念:向学生介绍力的定义,力的计量单位及力的作用效果。
3. 讲解力的作用相互性: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即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另一个物体的反作用力。
4. 讲解力的三要素:介绍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并说明力的三要素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 示例分析: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力的现象,让学生运用力的三要素解释力的作用效果。
6.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力的概念、力的作用相互性和力的三要素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力的作用相互性、力的三要素及力的作用效果。
七、作业设计(1)踢足球时,脚对足球施加力,足球飞出去;(2)提书包时,手对书包施加力,书包被提起;(3)推车时,脚对地面施加力,车前进。
2. 答案:(1)脚对足球施加力,足球飞出去,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2)手对书包施加力,书包被提起,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3)脚对地面施加力,车前进,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6.1力优秀教学案例
4.通过力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培养他们公平竞争、助人为乐的价值观。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我将通过创设丰富多样的真实情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力的存在和作用。例如,通过播放运动员举重、拔河比赛等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中的力的作用,从而引出力的概念和三要素。同时,我还将引入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推门、提水等,让学生认识到力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这种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讨论和实践中。
1.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力的三要素、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测量方法等关键知识点。
2.引导学生通过思维导图、表格等形式,梳理所学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3.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以及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与课堂内容相关的作业,如:
a.结合生活实例,分析力的三要素在其中的作用;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6.1力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的第六章第一节“力”的教学中,我们面临一个重要挑战:如何让学生从生活经验中提炼出抽象的物理概念,理解力的本质及其作用效果。为此,本教学案例围绕“力”的概念、作用方式、测量以及力的作用效果等方面,设计了一系列实践性与探究性活动。通过对生活中实例的分析,如运动员举重、拉弓射箭等,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过程,激发他们对力的本质的兴趣。此外,结合课堂演示和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力的合成与分解,探究力的作用效果与方向,进而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案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旨在提高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和实际操作技能。
沪科物理八年级全册教案设计:6.1力
时间:__年_月_日第_周星期_总课时_第一节力【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引起物体产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概括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培养学生表述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能力;培养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保持对力现象的好奇,初步领略力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自然现象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欲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教学重点】1、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
2、力的初步概念。
【教学难点】利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道理,解释一些简单的力的现象【教学准备】PPT课件【课时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在人们的生活、生产活动中及大量的自然现象中,许多都有与力有关,怎样认识力?本节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1、力是什么:①分析图6-1中的各种力现象,指出两个物体。
(在教师启发引导下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分析,最终由学生概括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用字母F表示。
)②分析动词(举、推、压、拉、吸引、排斥等--力的作用;加油站)(说明: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了这种作用,受到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施加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
)③学生活动:学生各抒已见,陈述自己的观点。
(力是什么?)④教师提问: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能发生力的作用,不接触的两个物体能否也能发生相互作用?⑤学生活动:举出一些生活中的力现象。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①实验探究:让学生做几个简单的实验(用手拍桌子,两手互拍等)后,多媒体演示课本P102/图6-2后,在教师的点拔与引导下,由学生得出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力,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的结论。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设计:6.1力
1/5
学生活动
思考、讨论,并回 答问题。
教学预设
激发学生学习 物理的兴趣。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设计:6.1 力
引入 新课
关于力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是非常熟悉的,请同学上台演 示弹簧被拉长、直尺被压弯,并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人 拉车、人提水桶、运动员举起杠铃,总结得出这些现象 中都有力的作用
S极
S极
吸引
N极
引导学生观察,归
橡胶棒
吸引
纸屑
纳得出:
↓
↓
↓
力是物体
物体→作用→物 体
对物体的作用
运动员、大象、渔翁、推土机、磁体 N(S)极、带
静电的橡胶棒是物体;
举、压、拉、推、排斥、吸引等是动词,在物理学
上叫力的作用;
杠铃、跷跷板、鱼网、泥土、磁体 N(S)极、纸屑
也是物体。
(3)问题讨论
力的作用发生时至
教学目标
1、形成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的认识。
2、通过学生亲自实验、体验并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培养学生独自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体会物理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2、力的相互作用;3、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难点
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教学方法
讲解、启发诱导、自主探究式教学,并贯穿使用合作和讨论式。
※力总是成对出现的,我们把其中的一个力叫做 作用力,另一个力叫做反作用力。 三、力的作用效果 1.观察、实验 2.分析论证 现象结论射箭时弓被拉弯了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 变(简称形变)甲球员用脚踢球,球由静止变为运动乙 球员用头顶足球,足球改变了运动方向守门员用手接 球,足球由运动变为静止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以 及运动快慢和方向的改变,都被认为它的运动状态发生 了改变。所以,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力》教学设计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
6.1《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从日常生活现象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并理解;2.通过实验感受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过程与方法1.能通过自己列举生活中的现象和教师展示的例子总结出力的概念、施力和受力物体。
2.能够通过同学们自己做实验,亲身感受力的相互性,并具备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师生演示实验探究力的作用效果,并能运用于具体实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快乐,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力的一些信息。
3.培养学生独自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分析】重点:1.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2.力的相互作用;3.力的作用效果。
难点:力的概念的建立;运动状态的改变教学过程设计引入小游戏:比一比谁的握力大(握力器)引导学生思考在我们生活中,我们做很多事情都会花费“力气”,那什么是“力”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关于力的相关知识。
板书:第六章第一节力下面请同学们具体想一想,生活中我们做哪些事情需要花费“力气”呢?让学生举例,无论是人推车还是人拉行李箱还是人举哑铃,这都是与力有关的现象,请同学们思考并讨论,在这些力现象中,至少涉及几个物体?而且在这些力现象中,总有推、拉、提、压、吸引、排斥等词语,在物理学中,将其称之为物体之间的作用。
根据以上我们对力现象的分析,同学们能不能尝试给力下个定义呢?板书:一、力1.定义: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是我们物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量,通常用字母 F来表示板书:2.符号:F在力现象中所涉及的两个物体,有一个是施加力的物体,我们称之为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受到力的物体,我们称之为受力物体。
板书:3.施力物体受力物体在我们刚才提到的力现象中,同学们能找到对应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吗?比如人推车。
接下来请同学们完成两个小实验,进一步体验力的存在,并尝试找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第一个实验:请同学们“用手指压笔尖”,指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问学生的手指什么感受,引导学生思考:她的手指是施力物体,为什么手指反倒疼呢?是不是在所有的力现象中都有这样的规律呢?下面请同学们完成第二个小实验:这个小实验需要同桌两个同学一块完成:请其中一个同学伸出手心,另一个同学用力拍他的手心。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6.1力-学案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6.1 力学案一、教学内容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相互的。
2.力的分类:按性质分,有力和摩擦力;按效果分,有压力和支持力。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力的单位:牛顿(N)。
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力的概念,了解力的分类和力的作用效果。
2.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重点:力的概念,力的分类,力的作用效果。
2.难点:力的单位,力的作用效果的判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实践情景引入:讲解力的概念,通过举例说明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相互的。
如:推门时,门对手的作用力;提水时,手对水的向上拉力。
2.知识讲解:力的分类,按性质分有力和摩擦力,按效果分有压力和支持力。
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方面,一是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如拉长、压缩、弯曲等;二是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运动速度和运动方向。
3.例题讲解:力的单位是牛顿,1N的定义是使1kg的物体产生1m/s²的加速度所需的力。
通过实例讲解如何判断力的作用效果。
4.随堂练习:请同学们举例说明力的作用效果,并判断所给实例中力的性质。
5.课堂小结:力的概念,力的分类,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单位。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的分类:按性质分有力和摩擦力;按效果分有压力和支持力。
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的单位:牛顿(N)七、作业设计1.请简述力的概念。
2.请列举两个例子,说明力的分类。
3.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这两个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是什么?答案:1.力的概念: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相互的。
2.力的分类例子:拉力(如拉绳子)、压力(如踩地面)。
3.作用效果:取决于这两个力的方向和大小,可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可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也可能同时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6.1力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物理
6.1力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物理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物理的第六章第一节“力”。
具体的教学内容如下: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 力的表示:用矢量表示力,矢量有大小和方向。
3.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三要素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 学会用矢量表示力,理解矢量的大小和方向。
3. 掌握力的作用效果,能够分析力的作用在物体形状和运动状态上的表现。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点:力的概念,力的表示方法,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
2. 难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矢量的大小和方向的表示,力的三要素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力传感器,弹簧,小车,滑轮组。
2. 学具:笔记本,笔,三角板,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演示力传感器测量力的大小,让学生感受力的存在和作用。
2. 概念讲解:讲解力的概念,强调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 表示方法:介绍用矢量表示力,讲解矢量的大小和方向。
4. 作用效果:通过实验和例题,讲解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5. 力的三要素:讲解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6. 随堂练习:让学生通过实验和练习,加深对力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 力的概念: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 力的表示:矢量,大小,方向。
3. 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形状,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4.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七、作业设计1. 题目: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原因。
a. 一个人在地面上行走,地对人的作用力和人对地的作用力是一对平衡力。
()b. 用力拉弹簧,弹簧的形变越大,受到的力也越大。
()2. 答案:a. 错误,人对地的作用力和地对人的作用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不是平衡力。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6.1《力》教学教案
教案:沪科版八年级物理6.1《力》一、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力的分类:按照性质可分为重力、弹力和摩擦力;按照效果可分为拉力、压力、支持力等。
4. 力的示意图: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
5. 力的单位:牛顿(N)。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使学生掌握力的作用效果,能够分析力对物体形状和运动状态的影响。
3. 让学生了解力的分类,能够区分不同类型的力。
4. 培养学生运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
5. 使学生掌握力的单位,能够进行简单的力的计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的示意图的绘制,力的单位的换算。
2.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分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力的示意图模型。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作用现象,如拉扯物体、抛掷物体等,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
2. 讲解力的概念:力的概念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通过示例讲解,使学生理解力的本质。
3. 分析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方面,一是改变物体的形状,二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通过示例讲解,使学生掌握力的作用效果。
4. 讲解力的分类:力的分类有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等。
通过示例讲解,使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力。
5. 力的示意图的绘制:讲解力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让学生动手绘制力的示意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6. 力的单位的换算:讲解力的单位换算,如1N=1kg·m/s²,让学生进行力的单位换算练习。
7. 随堂练习:布置随堂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的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力的示意图: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力的单位:牛顿(N)七、作业设计答案:拉力的示意图:箭头指向被拉物体,大小表示拉力的大小。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6.1力教学设计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6.1力教案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经过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进程并了解力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感受力作用的相互性,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身边物体多作些小实验,亲身体验、感受探究过程,培养探究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1.重点(1)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
(2)力的初步概念。
2.难点(1)学会科学归纳。
(2)利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道理,解释一些简单的力的现象。
教学方法归纳法、讨论、交流法教具准备演示实验:铁架台、两根磁棒、细线、绸布、玻璃棒、小纸屑、铁块、磁块、表面涂有一层蜡的两个软木塞、水槽学生分组实验:橡皮筋。
教学过程一、课题引入师:我们这一章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
力是生活中常用的一个词,用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含义。
你能说出多少个关于力的词语?生甲:力量、力气、身强力壮、力争、力行、说服力、生产力、力图……师:说服力、生产力、战斗力,这里的力是表示事物的效能;力争、力行、力图,这里的力是表示尽力;身强力壮、这里的力是表示力量……可见,力这个问含义丰富。
在物理学中研究的力含义要狭窄得多,但有确切的含义,物理学中力的概念,是从大量与力相关的自然、生活、生产现象中归纳。
概括出来的。
板书:第五章熟悉而陌生的力第一节力二、新课教学1.力是什么?师:在生产、生活中时常需要用力,请举例说明。
生甲:人推车需要用力;人把水桶提起来需要用力;生乙:人用脚踢足球用了力;人拉锯锯木头用了力。
生丙:运动员将杠铃举起来用了力;推土机将泥土推走用了力;生丁:渔民捕鱼拉起鱼网时用了力;大象将跷跷板压下去时用了力;演示实验:磁铁吸引铁钉、用细布摩擦过的玻璃棒吸引纸屑、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
师:以上的实例与演示实验说明了什么?或你得出什么结论?生甲:当人对物体推、拉、举时存在力的作用。
生乙:两个物体不接触,也存在着引力与斥力的作用。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册第六章第1节《力》教学设计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册第六章第1节《力》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力的概念,能够正确解释力的作用。
–掌握力的分类及其特征。
–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
2.能力目标:–能够分析物体受力情况,理解力的平衡和不平衡条件。
–能够应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能够运用物体受力分析的方法,解决物理问题。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及其作用。
–力的分类及其特征。
–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
2.教学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的应用。
–物体受力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物体受力情况,与学生一起分析物体受力的原因和结果,引出力的概念。
2. 讲解力的概念及其作用•讲解力的定义和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力对物体的影响,强调力是物体运动和形态变化的原因。
3. 力的分类及其特征•分类讲解力的种类及其特征,如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引导学生理解力的不同作用和表现形式。
4. 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讲解合力和分力的概念,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合力和分力计算。
5. 示例分析与解题训练•给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示例,引导学生分析物体受力情况,运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解决问题。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解决一些力的分析问题,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和合作。
6.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更复杂的受力情况,如多个力的合成与分解,斜面上物体的运动等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求解能力。
1.教学PPT或黑板等教具。
2.实物或图片示例。
3.学生课堂练习册。
五、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包括回答问题、讨论问题等。
2.收集学生的课堂练习和作业情况,检查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3.设计力的分析问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检测学生对于力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及其作用- 力的定义- 力的作用力的分类及其特征- 重力- 弹力- 摩擦力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 合力和分力- 合力的计算公式- 分力的计算公式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培养了他们对物体受力情况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物理教案6.1第一节力
教案: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物理 6.1第一节力一、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包括推、拉、提、压等。
2.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力的表示:用符号“F”表示力,力的单位是牛顿(N)。
4. 力的作用点:力作用在物体的某个点上,这个点称为力的作用点。
5. 相互作用力:当两个物体相互接触时,它们之间会产生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掌握力的表示方法。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3. 使学生能够运用力的概念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表示方法。
难点:相互作用力的概念及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力的图示、实物模型。
学具:笔记本、尺子、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请一个学生上来,让他用手推一下桌子,观察桌子的运动状态是否发生改变。
2. 讲解力的概念:力的概念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包括推、拉、提、压等。
3.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讲解力的表示方法:用符号“F”表示力,力的单位是牛顿(N)。
5. 讲解力的作用点:力作用在物体的某个点上,这个点称为力的作用点。
6. 讲解相互作用力:当两个物体相互接触时,它们之间会产生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7.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手推一下铅笔,观察铅笔的运动状态是否发生改变,并说明力的作用效果。
8. 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表示方法、力的作用点、相互作用力。
9. 作业设计:(1)请解释力的概念,并给出一个力的例子。
答案: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例如一个人推门,门受到人的作用力而打开。
(2)请说明力的作用效果,并给出一个实例。
答案: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物理教案6.1力
教案: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物理 6.1 力一、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相互的。
2.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力的作用相互性:物体受到力的同时,也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相互的。
2. 让学生了解力的作用效果,能够分析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让学生掌握力的作用相互性,能够运用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的作用相互性的理解。
2.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力的示意图、力的作用效果的图片、力的相互性的实验器材。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桌子,思考桌子对课本的作用力,以及课本对桌子的反作用力。
2. 概念讲解: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
3. 例题讲解:力的示意图,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4. 实验演示:力的相互性实验,让学生观察并理解力的相互性。
5. 随堂练习:力的作用效果的分析题,力的相互性的应用题。
6. 课堂小结: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相互性。
7. 布置作业:(1)力的概念的填空题:力是物体对物体的______,是相互的。
(2)力的作用效果的判断题:力可以改变物体的______,也可以改变物体的______。
(3)力的相互性的应用题:甲推乙,乙也会推甲,这是因为力的作用是______。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相互性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改变物体的形状相互的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七、作业设计1. 力的概念的填空题答案: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相互的。
2. 力的作用效果的判断题答案: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力的相互性的应用题答案:甲推乙,乙也会推甲,这是因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力的示意图、力的作用效果的图片、力的相互性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了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相互性。
八年级物理全册 6.1力教案(新版)沪科版
第一节力关于力的作用效果,一是可以补充简易微小形变实验,说明力的作用的确会引起物体形状的改变,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实验的重要性、科学仪器的重要作用。
关于力的作用会改变运动状态,也是通过学生身边的实例去让学生感受、概括出来的。
学点1 力是什么问题:观察教材P13图2-1~图2-3,日出日落、月盈月亏、星移斗转,冬去春来、风起云涌、潮涨潮落,说明了什么?__一切物体都在运动__。
请举出一些有关运动的例子:__汽车、火车、轮船行驶等__。
观察教材P101图片,思考讨论下面的问题。
图6-1-1问题1:以上每个力现象中,总会涉及__两__个物体。
问题2:哪个物体用了力?哪个物体受了力?谁是施力物体?谁是受力物体呢?[答案] 如表所示问题3:这些现象的共同特点是什么?[答案] 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存在某种作用。
问题4:一个物体__不能__(选填“能”或“不能”)产生力的作用。
问题5:不接触的两个物体间能产生力的作用吗?请举例说明。
[答案] 能,例如磁铁吸引铁块。
总结:力是__一个物体__对__另一个物体__的作用。
学点2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仿照教材P102实验探究,做一做:手拍桌子、两只手互拍、手拉橡皮筋、手提书包。
体会一下手施力与受力的感觉。
图6-1-2问题1:说出你进行以上活动时的感受。
为什么我们对物体施力的同时,自己也会有受力的感觉?这说明了什么?[答案] 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时,同时也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的力,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问题2:日常生活中你还有类似的感受吗?举例说明。
[答案] 游泳、划船、走路等。
总结: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加了力,乙物体也对甲物体施加了__力__,因此,力的作用是__相互__的。
学点3 力的作用效果观察教材P103的两幅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图6-1-3 图6-1-4问题1:观察弓受力时,发生了什么作用效果?请举出类似的例子。
[答案] 弓受力时改变了形状。
举例:揉面、打球等。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6.1力教学设计
3.教师挑选部分学生的解答进行展示和讲解,帮助学生发现并纠正错误。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回顾,如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力的合成、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2.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提高对物理知识的应用意识。
3.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五、作业布置
1.结合本节课所学的力的相关知识,观察生活中至少三个与力相关的现象,并尝试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进行解释。例如,摩擦力在行走、驾驶中的应用,重力对物体下落速度的影响等。通过这个作业,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4.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关注力的作用对环境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结合生活实例,如抛接篮球、拉弓射箭等,让学生体会力的作用效果,激发学生对力的学习兴趣。
3.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在抛接篮球时,需要用不同的力?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对力的作用效果有什么影响?”引发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引导。
(二)讲授新知
1.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讲解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以及它们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具体教学设想如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1力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经过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进程并了解力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感受力作用的相互性,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身边物体多作些小实验,亲身体验、感受探究过程,培养探究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
(2)力的初步概念。
2.难点
(1)学会科学归纳。
(2)利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道理,解释一些简单的力的现象。
教学方法
归纳法、讨论、交流法
教具准备
演示实验:铁架台、两根磁棒、细线、绸布、玻璃棒、小纸屑、铁块、磁块、表面涂有一层蜡的两个软木塞、水槽
学生分组实验:橡皮筋。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师:我们这一章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
力是生活中常用的一个词,用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含义。
你能说出多少个关于力的词语?
生甲:力量、力气、身强力壮、力争、力行、说服力、生产力、力图……
师:说服力、生产力、战斗力,这里的力是表示事物的效能;力争、力行、力图,这里的力是表示尽力;身强力壮、这里的力是表示力量……可见,力这个问含义丰富。
在物理学中研究的力含义要狭窄得多,但有确切的含义,物理学中力的概念,是从大量与力相关的自然、生活、生产现象中归纳。
概括出来的。
板书:第五章熟悉而陌生的力
第一节力
二、新课教学
1.力是什么?
师:在生产、生活中时常需要用力,请举例说明。
生甲:人推车需要用力;人把水桶提起来需要用力;
生乙:人用脚踢足球用了力;人拉锯锯木头用了力。
生丙:运动员将杠铃举起来用了力;推土机将泥土推走用了力;
生丁:渔民捕鱼拉起鱼网时用了力;大象将跷跷板压下去时用了力;
演示实验:磁铁吸引铁钉、用细布摩擦过的玻璃棒吸引纸屑、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
师:以上的实例与演示实验说明了什么?或你得出什么结论?
生甲:当人对物体推、拉、举时存在力的作用。
生乙:两个物体不接触,也存在着引力与斥力的作用。
生丙:物体对物体推、拉、挤、压时也存在力的作用。
师:请大家阅读课本P77加油站。
物理学中,通常将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排斥、吸引等都叫力的作用。
人、动物也可以归纳到物体之中,请你将以上实例和实验现象共同点归纳出来。
生:讨论、交流后得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师:归纳得很好,大家掌声鼓励,下面再请大家分析课本P101的6个图景中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每个同学讲一个图景。
生甲:(a)图中施力物体是运动员,受力物体是杠铃。
生乙:(d)图中施力物体是推土机,受力物体是泥土。
生丙:(L)图中施力物体是大象,受力物体是跷跷板。
生丁:(c)图中施力物体是渔翁,受力物体是渔网。
生戍:(c)图中施力物体是拿在手中的磁棒,受力物体是悬挂着的磁棒。
生己:(f)图中施力物体是玻璃棒,受力物体是纸屑。
师:以上几位同学都讲得很好。
板书: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实验探究
师:请同学用手拍桌子、两手互拍、拉橡皮筋、提书包,体会一下有什么感觉?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学生动手实验探究,教师巡回检查。
生甲:用手拍桌子时,手感觉到疼。
因为手对桌子有力作用时,桌子对手也有力的作用,所以手感觉到疼。
生乙:两手互拍时,两手都感觉到疼。
因为两只手都受到力的作用。
生丙:手拉橡皮筋时,感觉到手也受到橡皮筋的拉力的作用,这是因为手对橡皮筋有力的作用,橡皮筋对手也有力的作用。
生了:手提书包时,感觉到手受到向下的拉力。
这是因为手对书包有一个向上的拉力、书包对手有一个向下的拉力。
师:以上几位同学都很认真体会实验时的感觉,分析都正确,大家掌声鼓励。
归纳以上的实验感觉,你得出什么结论?
生: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师:正确,归纳得很好。
演示实验:
把磁铁和铁块分别固定在事先涂有一层蜡(防止水浸入)的两个软木塞A、B上,让它们漂浮在同一水槽中,先固定A,看到B向A运动,说明磁块吸引铁块。
再固定B,看到A 向B运动,说明铁块对磁铁也有力的作用。
还可以将A、B同时放手,看到它们相向运动。
这说明了什么?
生:互不接触的物体间力的作用也是相互的。
板书: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力的作用效果
师:请同学们看课本P103,图6—3、图6—4,阅读下方文字说明,可得出什么结论?
生甲:力的作用会使物体发生形变。
生乙:力的作用会使物体改变运动方向。
生丙:力的作用会使物体运动速度发生改变而由运动变为静止,由静止变为运动。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80加油站内容: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以及运动快慢和方向的改变,都被认为它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你们可以归纳出什么结论?
生:讨论、交流后得出: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师:归纳得很全面,大家掌声鼓励。
板书:力的作用效果:①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②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二、例题
1.悬挂在电线上的电灯受到了向上的拉力,说明这拉力是什么物体对什么物体的作用?施力物体是什么?受力物体是什么?
2.跳板跳水,运动员起跳时,要向下蹬跳板,人就腾空。
为什么?
让学生讨论、解答、教师给予启发
四、归纳小结与学习过程评估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知道了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①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②力可以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师:下面每位同学对自己在本节课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五、课后练习
1.课本P104,作业1、2、3。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六、板书设计
第五章熟悉而陌生的力
第一节力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力还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