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采样规范
土壤样品采集与野外调查方法与技术要求
土壤样品采集与野外调查方法与技术要求土壤样品采集与野外调查是土壤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环节,是研究土壤性质、化学成分、微生物等方面的基础。
采集到的土壤样品能够提供丰富的信息,对研究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等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正确的采样方法与技术要求是保证土壤样品质量和分析结果准确性的关键。
一、采样地点与区域选择1.采样地点选择应代表所研究区域的典型情况,以保证样品的代表性。
2.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的特点,确定采样样点的数量。
一般情况下,按照每个样点0.1~1公顷采样,样点间距为30~100m进行采样。
3.尽量避免选择受人为干扰的土壤样点,如种植区、旱地和河道附近等。
二、采样装备与工具1.采样工具要保持清洁,以防样品受到外界污染。
可使用锹、手提式土壤钻、不锈钢土壤钉等工具进行采样。
2.采样装备要经过高温煅烧或酒精消毒处理,防止可能存在的交叉污染。
三、采样方法1. 一般采用螺旋式土壤钻进行采样,钻孔深度一般在0-30cm范围内。
为了获得更高分辨率的垂直层次土壤样品,可选择多层次采样方法,即根据土壤的分层情况分别采集不同深度的样品。
2.采样钻孔应避开植株根系区域,尽量减少植物残体的混入。
3.采样钻孔的数量要足够,可以根据均匀网格采样原则确定。
对于面积较大的区域,可划分不同的功能区域进行采样,如种植区、林区、草地等。
4.采样时要保持连续性,不同样点的样品应当及时统计,并尽量在野外处理,以免样品变质。
5.为了保证采样点的代表性,每个样点应采集不同部位的土壤混合作为总样品。
四、现场标识与记录1.对每个采样点应贴上编号,以便后期样品数据的对应。
2.采样者在采样点上应标识编号,并记录采样日期、时间、经纬度、地理位置等信息。
3.要详细记录每个点位的采样深度和土壤类型。
五、样品保存和处理1.采样完成后,将土壤样品均匀混合,可随机取样进行分析。
2.样品应尽快送往实验室进行分析,或者进行相应的现场分析。
3.如果无法及时处理样品,可将样品保存在高温煅烧杀菌后的玻璃容器中,避免暴露在阳光下。
土壤样品采集、处理和检测要求
土壤样品采集、处理和检测要求土壤样品采集、处理和检测是土壤环境监管和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土壤样品采集、处理和检测的要求。
一、土壤样品采集要求1.选取代表性样点,避免采集样品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而引起误差。
2.在采样前应先了解采样区域的地理环境、土地利用类型、历史背景及施肥情况等信息。
3.采样工具应使用干净、无污染、无铁质、无铜质的不锈钢工具。
4.采样深度一般在20cm左右,且应有标记。
5.在进行离子、有机物等分析时,要将地表层——下伏液态水层竖向采样并混合均匀后采集样品。
二、土壤样品处理要求1.土壤样品采集后,应进行混合均匀处理。
2.保持样品的湿度不变,并尽快送至检测单位或实验室。
3.土壤中有机物含量较高的样品应在采集后尽快进行处理和检测,以防有机物被微生物降解。
4.有机质含量高的土样应进行曲线稀释或重量划定以获得最佳测定结果。
三、土壤样品检测要求1.根据不同的物质成分进行不同的检验,如离子检测、有机物质检测等。
2.检测前应进行试验室的初始污染检测,避免由试验室污染影响样品检测结果。
3.选择权威、正规的检测机构进行检测。
4.检测结果应有报告,包括检测方法、结果、误差范围、检测标准等信息。
四、土壤样品采集、处理和检测注意事项1.避免污染土壤样品容易受到化学污染和物理污染的影响。
为避免污染,需要使用干净、无污染的采样工具,避免有色散、污染等情况。
此外,在采样前,应确认承重层的深度和类型。
2.避免干扰因素在采样过程中,需要注意避免干扰因素的影响。
例如,避免挖掘工具及人员践踏采样点周围的土壤;避免零星采集等情况。
3.不同类型土壤样品的处理方法不同类型土壤的处理方法也不尽相同。
例如,对于含有机质的土壤样品,在采集后应尽快进行处理和检测,以防止有机物被微生物降解等情况。
对于聚苯乙烯、石棉等不透明样品,在处理之前应先将其浸泡在水中,或使用旋转分离器等方法,以分离样品和土壤颗粒。
4.注意样品处理的时间在处理之前,必须尽快进行,以避免样品质量的损失。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土壤样品采集技术规定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土壤样品采集技术规定一、引言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自然资源之一,其质量状况直接关系到生态环境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为了全面、准确地掌握我国土壤污染状况,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至关重要。
而土壤样品的采集是这项调查工作的基础和关键环节,科学、规范的采集技术能够确保采集到具有代表性和准确性的土壤样品,为后续的分析测试和评估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二、适用范围本技术规定适用于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中各类土壤样品的采集工作,包括农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等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
三、采集准备工作(一)资料收集在进行土壤样品采集之前,需要收集相关的资料,包括调查区域的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现状、土壤类型分布、污染源分布等信息,以便合理确定采样点的位置和数量。
(二)采样工具准备准备好所需的采样工具,如土钻、铁锹、锄头、采样袋、标签、记号笔、GPS 定位仪等。
采样工具应事先进行清洁和消毒,以避免交叉污染。
(三)人员培训采样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熟悉采样技术规范和操作流程,掌握采样方法和注意事项。
四、采样点布设原则(一)科学性原则采样点的布设应基于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充分考虑调查区域的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方式、污染源分布等因素,确保采样点具有代表性。
(二)随机性原则在遵循科学性原则的基础上,适当增加采样点的随机性,以避免采样点过于集中或偏向某一特定区域。
(三)可行性原则采样点的布设应考虑实际采样的可行性,如交通条件、采样场地的可达性等。
(四)经济性原则在满足调查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采样点的数量,降低调查成本。
五、采样点布设方法(一)网格布点法将调查区域划分为若干个均匀的网格,在每个网格的中心或交叉点布设采样点。
这种方法适用于地形平坦、土地利用类型较为均匀的区域。
(二)分区布点法根据调查区域的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类型、污染源分布等因素,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在每个区域内分别布设采样点。
这种方法适用于土地利用类型复杂、土壤类型多样的区域。
土壤采样技术技术要求
土壤采样技术技术要求
首先,选择合适的采样工具。
常见的土壤采样工具有土壤钻、铲和锹等。
土壤钻适用于采集深层土壤样品,可以选择不同长度的钻孔根据需要;铲和锹适用于采集上层土壤样品,选择质量较好、无锈蚀和破损的工具,
避免造成土壤样品的污染。
其次,确定采样点位和采样深度。
采样的点位应当有代表性,能够反
映整个研究区域的土壤状况。
可以根据地理位置、土壤类型、植被分布等
因素确定采样点位,同时需要注意避免显著的异质性因素对样品的影响。
采样深度根据实际需要,一般可以分为0-20cm和20-40cm两个层次,也
可以根据具体研究目的,采集更深层次的土壤样品。
再次,采样过程中应注意避免污染。
土壤样品的污染会对后续的化学
分析和微生物研究产生干扰,因此在采样过程中需要注意避免与其他物质
的接触。
可以佩戴手套,使用洁净的采样容器,避免使用含有除草剂和现
场制备的肥料的将其来获取土壤样品。
此外,采样时需要保持样品的完整性。
土壤样品的完整性对于后续的
实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采样后,应将土壤样品尽快送至实验室进行干燥、筛分等处理。
在采样过程中应避免过度压实土壤,避免采集到大量空气和
杂质。
对于含有大颗粒物的土壤样品,可以使用筛网进行初步筛分。
总之,土壤采样技术是获取土壤信息的基础工作,合理的采样方法和
规范的操作过程对于后续的土壤分析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做好前期
采样工作,才能获得准确、可靠的土壤数据,为土壤改良、农业生产以及
环境保护提供有效的依据。
土壤样品采集标准
土壤样品采集标准
1.采集时间:应当在植被生长期或者割草前的早晨采集土壤样品,以保证土壤表面湿润,有利于土壤样品的采集。
2. 采集方法:应当使用干净的铲子或者钻头,在采集前先用酒
精或者火消毒,避免污染土壤样品。
采集时应当深入土壤表面下10-20厘米处,将土壤样品采集到一个干净的塑料袋中。
3. 采集位置:应当选择土壤密度相对均匀的地方进行采集,避
免选择人为影响较大的地方,如田间路、沟渠、化肥施用处等。
4. 样品数量:当采集土壤样品时,应当在同一地点采集3-5个
样品,混合成一个样品进行实验分析。
5. 样品保存:采集完土壤样品后,应当尽快送到实验室进行分析。
如果不能及时送到实验室,应当将土壤样品放入密闭袋中,避免土壤水分的蒸发和样品污染。
6. 其他注意事项:在采集土壤样品时,应当避免采集过多土壤
表层的植物残体和杂质,以免影响分析结果。
同时应当避免在雨后或者雨中采集土壤样品,以免土壤中含有大量水分,影响分析结果。
- 1 -。
土壤样品采集标准
土壤样品采集标准
1.采样位置:根据采样目的和要求,在采样区域内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样点进行采集,应避免采集过于特殊和异常的点位。
2.采样工具:采用无毒、无污染、易消毒的工具,如不锈钢铲子、塑料铲子、无菌手套等。
严禁使用含有铅、镉、汞等有害物质的工具。
3.采样深度:根据不同土层的特征和污染情况确定采样深度,并在同一深度上采集多个样品,不同深度的样品应分别采集。
4.采样量:根据采样目的和要求,合理确定采样量,一般不少于500g,并保证样品的代表性和均匀性。
5.采样标识:在采样时应对样品进行标识,包括采样地点、采样深度、采样日期、采样人员等信息,并在采样单上做好记录。
6.采样时间:应在土壤含水量相对较低、土壤干燥程度适中、土壤温度适宜的条件下进行采样。
7.采样前处理:在采样前,应清除采样地点表面的杂物和植被,避免对样品产生影响。
8.采样保存:采样后应立即进行处理和保存,如需运输,应采取合适的包装方式,并保证样品不受其他污染物的影响。
9.采样分析:在进行土壤分析前,应对样品进行充分混合和分散处理,避免存在大颗粒物和块状物影响分析结果。
10.采样分析结果:分析结果应标注样品来源、分析方法、分析仪器、分析日期等信息,确保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土壤采样规范
土壤采样规范土壤采样是进行土壤质量评估、土壤污染治理、土壤修复等工作的基础环节,其规范与否直接影响到后续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以下是土壤采样的规范流程:一、明确采样目的在进行土壤采样之前,首先要明确采样的目的。
是为了评估土壤质量、调查土壤污染情况、进行农作物生长试验,还是其他的研究目的。
不同的采样目的,采样的方法、数量、深度等都会有所不同。
二、确定采样点位根据采样目的和区域特点,确定合理的采样点位。
采样点位应具有代表性,能够反映研究区域的土壤状况。
可以根据土地利用类型、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因素来选择采样点位。
三、选择采样方法根据采样目的和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采样方法。
常用的采样方法有:对角线法、五点法、梅花点法等。
不同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的地形和土壤类型,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方法。
四、确定采样深度根据研究目的和土壤剖面的变化情况,确定合理的采样深度。
对于不同的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采样深度会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采样深度应达到耕作层以下,以了解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和污染情况。
五、准备采样工具根据采样深度和方法,准备合适的采样工具。
常用的采样工具有:铁锹、铁镐、钻头等。
在采样前,要确保工具的清洁和锋利,以免对土壤造成污染和破坏。
六、进行现场采样在确定好的点位上,按照所选的采样方法进行现场采样。
采样时要记录好采样点的位置信息(如经纬度)、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类型等。
同时,要注意观察土壤的颜色、气味、湿度等信息,并做好记录。
七、样品处理与保存在采完样后,要及时处理和保存样品。
样品处理包括去除杂质、破碎、研磨等步骤,以便后续的分析和测试。
样品保存要选择干燥、通风、无污染的地方,并做好标识和记录。
八、样品运输与交接如果需要将样品运输到实验室进行分析测试,要确保样品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和完整。
运输过程中要避免样品受到污染或损失,同时要保证样品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在到达实验室后,要及时将样品交给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后续的分析测试。
土壤采样技术规范
土壤采样技术规范土壤采样技术规范是指在土壤采样过程中应遵循的一系列规范和要求,目的是确保采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下面是土壤采样技术规范的主要内容,总字数为1000字。
一、采样前的准备工作1. 编制采样计划,确定采样点位和采样密度,根据不同目的和要求合理分配采样点。
2. 对采样点位周围环境进行现场考察,了解土壤类型、植被状况和人为活动情况,排除污染源的干扰。
3. 准备专用采样工具,包括不锈钢锹、塑料袋、采样容器等。
二、采样点位的确定1. 采样点位应尽可能均匀地分布于采样区域内,避免集中在某一特定地点。
2. 采样点位的选择应考虑土壤类型、植被类型和人为干扰情况,确保代表性。
3. 采样点位距离水源、道路、建筑物等潜在污染源应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免污染影响。
三、采样方法和规范1. 采样深度应根据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和研究目的确定,一般为0-20厘米和20-40厘米两个深度。
2. 用不锈钢锹等工具进行土壤采样时,应保持工具的整洁和干燥,避免污染。
每采集一个样品后,清洗工具并且晾晒至干燥状态。
3. 在采样点位附近随机取样,每个采样点位应采集3-5个样品,并混合均匀作为一个样品。
对于大面积采样,可采取网格法或等距离分布采样。
4. 采样时应根据土壤特性选择适当的采样工具,如岩石土地域可用锹抠取;松软土壤可用钻孔采样。
5. 采样时应遵循无污染原则,避免使用铁制工具,避免与谷物、兽粪等杂质接触。
同时应避免采样时手部直接接触土壤。
四、采样容器的选择与保存1. 采样容器应为干燥无污染的塑料袋或玻璃瓶,标有采样点位编号和采样深度等信息。
2. 采样完成后,用气密性良好的塑料袋将样品封存,并在袋上标明相应的采样信息,如采样点位、深度、日期等。
3. 为保证样品的保存质量,应尽快将样品送往实验室进行分析,或进行适当的预处理,如去根、去石等。
五、采样记录和数据处理1. 采样过程中应做好详细的记录,包括采样点位、深度、日期、天气情况等信息。
地质勘察工程中的土壤样品采集规范要求
地质勘察工程中的土壤样品采集规范要求地质勘察工程中的土壤样品采集是确保准确了解地下土壤情况的重要环节。
土壤样品的采集需要严格遵守规范要求,以确保采集的样品能够准确地代表实际土壤情况。
本文将介绍地质勘察工程中土壤样品采集的规范要求。
1. 采样定位在进行土壤样品采集前,需要明确采样点的位置。
采样点的位置应经过充分的预判和调查,以便能够代表整个勘察区域的土壤情况。
采样点的选择应遵循随机抽样的原则,避免出现采样点集中在某一特定区域的情况。
2. 采样工具在进行土壤样品采集时,必须使用干净的采样工具,以避免样品被污染或受到其他物质的干扰。
常用的采样工具包括土壤钻取器、土壤铲子等。
这些工具使用前必须进行消毒或清洁处理。
3. 采样深度采样的深度是决定土壤样品采集的重要因素。
通常情况下,采样深度应根据具体的工程要求和勘察目的来确定。
例如,在土壤力学性质的研究中,通常需要采集不同深度的样品进行实验分析。
4. 采样数量为了能够准确地了解土壤情况,采样数量应足够。
根据经验,采样数量应保证代表性和可靠性。
一般而言,对于较小的勘察区域,采样数量可根据统计学原理进行确定;而对于较大的勘察区域,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合适的采样数量。
5. 采样间隔采样点之间的间隔距离也是决定土壤采样质量的重要因素。
采样间隔的选择应根据勘察区域的大小和地质环境的复杂程度来决定。
一般而言,对于较小的勘察区域,采样点之间的间隔可以适当缩小,以充分了解局部地区的土壤情况。
6. 采样过程注意事项在进行土壤样品采集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采样点周围不应有任何明显污染的物质,如垃圾、建筑材料等;- 采样时需保持仪器和工具的清洁,并避免与其他物质接触;- 采样时要注意避免样品的混杂和划痕,以免影响后续的研究和分析。
7. 采样后的处理采集到的土壤样品需要进行适当的处理和分装。
处理过程中需要注意避免样品的干扰和污染。
采样后的土壤样品应尽快送至实验室进行分析,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土壤样品采集技术规范步骤
土壤样品采集技术规范步骤1.土壤采样点的确定:首先,根据研究目的和要求,确定采样地点。
采样点应该代表所研究的土壤类型和地貌特征。
通常情况下,采样点应该避开人为污染源和农业活动等可能对土壤质量产生影响的地方。
2.采样工具的准备:准备好所需的采样工具,如土壤钻、铁铲、采样器等。
这些工具应该干净,并且在使用前消毒。
3.采样点的标记:在确定好的采样点上,使用标识物,如木桩或喷漆等,进行标记。
这样可以方便后续的取样。
4.采样点的定义:定义好采样点的范围和深度。
根据研究要求,确定需要采集的土壤层和深度。
一般情况下,采样层为0-20、20-40、40-60和60-100厘米等。
5.土壤表层的清理:对于采样层的土壤表面,使用刷子或刮刀等工具将有机物、植被和其他杂质清除干净。
这样可以避免采样时的二次污染。
6.采样点的开挖:使用铁铲或土壤钻等工具,在采样点上挖一个均匀的坑。
坑的大小应该能够容纳所有需要采集的土壤样品。
7.采样器的使用:根据采样的深度和目的,选择合适的采样器进行土壤样品的采集。
常用的采样器有环状取样器和钻取样器。
对于较深层次的采样,可以使用钻取样器。
8.采样器的清洗:每次采样前,都应该对采样器进行充分的清洗,以避免不同采样点之间的交叉污染。
清洗采样器时,可以用去离子水冲洗,并在取样器的采样室内填充无菌砂土。
9.采样器的横向移动:在每次采样时,将采样器插入到预定的深度,并以恒定速度向水平方向移动,以确保采集到的土壤样品是均匀混合的。
10.采样样品的保存:采集到的土壤样品应该立即放入密封的样品袋或容器中,以防止样品的水分和有机质流失。
标示好样品的采样点信息,并尽快将样品送至实验室进行分析。
11.采样工具的清洗:采样结束后,将使用过的采样工具进行彻底的清洗和消毒,以保证下次采样的准确性。
总结起来,土壤样品采集技术规范步骤包括确定采样点、准备采样工具、标记采样点、定义采样点的范围和深度、清理土壤表层、开挖采样点、使用采样器进行采集、清洗采样器、横向移动采样器、保存采样样品、清洗采样工具等。
关于土壤污染检测点采样孔和采样平台规范化的技术要求
关于土壤污染检测点采样孔和采样平台规范化的技术要求1. 背景和目的本文档旨在规范土壤污染检测点采样孔和采样平台的技术要求,确保采样过程准确、可靠,并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进一步污染和伤害。
2. 采样孔规范2.1 位置选择- 采样点应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目标区域,在考虑土壤污染类型和污染源分布的基础上进行选择。
- 避免选择有障碍物、倾斜或受人为影响的区域作为采样点。
2.2 孔径和深度要求- 采样孔的孔径应根据采样分析要求确定,常用直径为5~10 cm。
- 孔的深度应根据土壤污染程度和采样需要适当确定,常用深度为30~50 cm。
2.3 孔壁保护- 在采样孔内,应采用适当的孔壁保护材料,如塑料薄膜或不锈钢套管,以保护土壤样品不受外界污染的影响。
3. 采样平台规范3.1 材料和结构- 采样平台应采用坚固的材料制作,如钢板或混凝土。
- 平台的结构应稳定牢固,能够承受采样人员和仪器设备的重量。
3.2 尺寸要求- 采样平台的尺寸应根据实际需要确定,但至少应能容纳采样人员和必要的设备。
- 平台的高度应适中,以便采样人员操作方便且安全。
3.3 安全设施- 采样平台应配备必要的安全设施,如护栏或防滑措施,以确保采样人员的安全。
4. 采样过程规范4.1 采样前准备- 采样人员应进行必要的装备准备,包括穿戴适当的防护服、手套和口罩等。
- 采样仪器设备需要进行校准和清洁,并确保正常工作。
4.2 采样操作- 采样人员应按照采样孔和采样平台的规范操作要求,进行土壤采样。
- 采样时应避免外界因素的干扰,如风、雨等。
- 采样人员应注意保护采样孔和平台的完整性,避免造成二次污染或安全隐患。
4.3 样品封存与运输- 采样完毕后,样品应封存在密闭中,并妥善标记以避免混淆和交叉污染。
- 样品的运输应符合相关法规和标准,避免样品在运输过程中的损坏和泄漏。
5. 结论本文档总结了土壤污染检测点采样孔和采样平台的技术要求,旨在确保采样过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土壤监测技术规范
土壤监测技术规范土壤监测技术规范是为了保护土壤资源,确保农田生产的安全和有效性,减少土壤污染的产生和传播。
以下是土壤监测技术规范的主要内容。
一、土壤采样方法1. 土壤采样应选择代表性样点进行,避免盲目地选择采样点。
样点的选择应考虑土壤类型、地形地貌、土地利用方式等因素。
2. 土壤采样应按照分层分区原则进行,从表层到下层逐渐采样。
3. 采取钻孔法或镐锹法采样,采样深度应根据需要确定,并在采样过程中避免外界污染。
二、土壤分析方法1. 土壤样品应选择专业实验室进行分析,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样品分析项目应包括土壤真实性(如有机质含量、水分含量、颗粒组成等)和土壤污染程度(如重金属含量、农药残留等)两方面。
3. 分析方法应符合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确保结果具有可比性。
4. 土壤分析结果应及时提供给农户或农田管理者,以便进行合理的土壤调理和农业生产。
三、土壤监测数据管理1. 土壤监测数据应建立统一的数据库进行管理,包括采样点位置、采样时间、采样深度、分析结果等信息。
2. 数据管理应定期进行更新和维护,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3. 数据应采用标准化的格式进行存储和传输,以便于数据的共享和利用。
四、土壤监测结果的解释与应用1. 土壤监测结果应进行综合分析,结合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方式、周边环境等因素,评估土壤的质量状况和污染程度。
2. 解释结果应针对不同利益相关者,提供相应的技术指导和政策建议,以便各方能够采取合适的措施进行土壤保护和治理。
五、土壤监测的质控与质量保证1. 土壤监测应建立相应的质控体系,包括质量控制样品的使用、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和数据的质量保证等。
2. 监测过程中应制定相关的质量控制程序,并记录监测过程中的操作和结果,以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六、报告与信息的发布1. 土壤监测数据和分析结果应及时生成监测报告。
2. 监测报告应以简明扼要的方式呈现结果,同时提供相应的解释和建议。
3. 监测报告应及时发布,并向相关的农户、农田管理者和政府部门提供,以便采取相应的行动。
土壤样品采集指导
土壤样品采集方法指导标签:土壤采样方法土壤检测土壤检测机构国联质检四分法土壤样品的采集要根据土壤检测目的而定,取样的深度,取样的方法、采集土壤的多少以及样品的前处理都直接影响到检测数据的准确性。
因此,正确采集土壤样品至关重要,下面我就具体细节给大家做一阐述。
一、土壤样品的采集(一) 采样深度1、一般了解土壤污染状况:取0—15cm或0—20cm表层(或耕层)土壤,种植果林类农作物采0~60cm。
2、了解土壤污染对植物或农作物的影响:采样深度通常在耕层地表以下15-30cm处,对于根深的作物,也可取50cm深度处的土壤样品。
3、了解污染物质在土壤中的垂直分布:沿土壤剖面层次分层取样,每个柱状样取样深度都为100cm,分取三个土样:表层样(0~20cm),中层样(20~60cm),深层样(60~100cm)4、了解土壤污染深度时采集剖面样品:按土壤剖面层次分层采样。
土壤剖面土层示意图A层(耕作层)B层(亚层、淀积层) C层(风化母岩层、母质层)底岩层实际图5、剖面规格一般为长1.5m、宽0.8m、深1.0m,每个剖面采集A、B、C三层土样。
过渡层(AB、BC)一般不采样。
当地下水位较高时,挖至地下水出露时止。
现场记录实际采样深度,如0~20、50~65、80~100cm。
在各层次典型中心部位自下而上采样,切忌混淆层次、混合采样。
在山地土壤土层薄的地区,B层发育不完整时,只采A、C层样。
干旱地区剖面发育不完整的土壤,采集表层(0~20cm)、中土层(50cm)与底土层(100cm)附近的样品。
土壤剖面A、B、C层示意图(二)、混合样品1. 一般了解土壤污染状况时采集混合样品:将一个采样单元内各采样分点采集的土样混合均匀制成。
2. 对种植一般农作物的耕地,只需采集0~20 cm耕作层土壤;3. 对于种植果林类农作物的耕地,采集0~60cm耕作层土壤。
4 混合样品采集布点方法,由于土壤本身存在着空间分布的不均一性,为更好地代表取样区域的土壤性状,采用以地块为单位,多点取样,再混合成一个混合样品。
土壤样品采集的基本要求
土壤样品采集的基本要求土壤样品采集的基本要求包括以下几点:1. 采样准备: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后勤保障人员、质控人员等组成采样组,明确责任分工。
在采样前,需进行相关的培训,确保了解技术文件和监测技术规范。
2. 资料收集:收集包括监测区域的交通图、土壤图、地质图、大比例尺地形图、土地利用图、植被分布图等基础资料。
同时,需要收集土壤信息资料,如土类、成土母质等,以及与土壤污染相关的环境研究资料。
3. 布点设计及现场勘查:根据调查目的进行初步设计,确定理论监测点位集,然后通过现场勘查对理论布点进行检验和优化,形成实际监测的点位集。
现场勘查主要包括利用GPS对地图初步布设的监测点进行校正,进行土样采集可行性勘查,对布点进行优化和调整。
4. 采样器具准备:根据实际需要准备工具类、器材类、文具类等采样器具,如镐头、铁锹、GPS、数码照相机、卷尺、样品袋、样品瓶等。
同时,也要准备安全防护用品和采样用车辆及冷藏箱。
5. 选择采样时间:应在作物收获后至播种前进行采样。
6. 确定采样点:不同的土地类型和作物种类应分开采样;不同的土壤类型和地形也应分开采样。
采样点应用GPS定位,并保证足够多的采样点以代表采样地域的土壤特性。
7. 确定采样深度:根据不同作物和土地类型确定合适的采样深度。
例如,大田作物普通为0~20厘米,果园为0~40厘米。
8. 采样方法:应按照“随机、等量、多点混合”的原则进行采样。
每个样品应取15~20个样点,并采用S形布点或梅花形布点取样以较好地抑制误差。
在采样过程中应避开特殊部位,如路边、田埂、沟边、肥堆等。
水田土样应避免采到稻根,果园土样应在两果树之间采集。
9. 样品数量:混合土样以取1公斤左右为宜,多余的土壤应弃去。
遵循以上基本要求,可以确保土壤样品采集的准确性和代表性,为后续的土壤分析和评估工作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
土壤微生物研究规范——I土壤样品采集方法
土壤微生物研究规范——I土壤样品采集方法在进行土壤微生物研究时,土壤样品的采集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采集方法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后续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土壤样品采集的方法和需要注意的要点。
一、采集前的准备工作1、工具准备采集土壤样品需要准备一些专用工具,如不锈钢土钻、小铲、采样袋(通常使用无菌的聚乙烯袋)、标签纸、记号笔、罗盘、GPS 定位仪等。
不锈钢土钻适合采集较深层的土壤,小铲则便于采集表层土壤。
2、确定采样地点采样地点的选择应具有代表性,能够反映研究区域的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方式、植被覆盖等特征。
可以根据研究目的,选择农田、森林、草地、荒漠等不同的生态系统类型。
同时,要避免在路边、垃圾堆积处、施肥区等特殊位置采样,以免影响样品的代表性。
3、了解采样区域的基本情况在采样前,需要了解采样区域的土壤质地、酸碱度、肥力水平、历史耕作情况等信息,这些信息有助于对采样结果的分析和解释。
二、采样时间采样时间的选择也会对结果产生影响。
一般来说,在植物生长季节结束后或在土壤未受到明显干扰的时候采样较为合适。
例如,对于农田土壤,可以在收获后进行采样;对于森林土壤,可以在秋季落叶后采样。
此外,还应考虑天气条件,避免在雨后立即采样,因为此时土壤湿度较大,可能会影响样品的质量和分析结果。
三、采样方法1、单点采样当研究区域面积较小且土壤性质相对均匀时,可以采用单点采样的方法。
即在选定的采样点上,使用土钻或小铲采集一定深度的土壤。
采样深度应根据研究目的确定,通常为 0 20 厘米(表层土壤)、20 40 厘米(亚表层土壤)或更深层次。
2、多点混合采样对于面积较大或土壤性质差异较大的区域,应采用多点混合采样的方法。
首先,根据研究区域的大小和土壤变异情况,确定合适的采样点数。
一般来说,每 100 亩左右的面积应设置 5 10 个采样点。
然后,在每个采样点上按照相同的深度和方法采集土壤,将采集到的土壤样品充分混合均匀,以获得具有代表性的混合样品。
土壤样品采集的原则与方法
土壤样品采集的原则与方法一、采样原则:1.采样取自代表性地带:采样地点要具备代表性,即能反映该地区土壤的综合特征。
采样时应避免采集到异常地带,如河流边、交通路口,以及人为干扰较多的地方。
2. 采样深度合理:土壤样品的采集深度一般应控制在0-20cm,因为土壤中绝大部分养分和其他理化特性都集中在20cm以下。
若需了解土壤深层特征,可适当增加采样深度。
3.采用合适的采样器具:采用适宜的采样器具是准确采集土壤样品的基础。
推荐使用铲子、锄头或土钻等工具进行采样。
采样器具需经过清洁和消毒处理,避免交叉污染。
4.采样密度合理:一般来说,样品采集的密度应根据土壤异质性来确定。
如果土壤类型不均匀或存在明显的土质和养分分布差异,应增加采样点数和采样密度。
5.采样时间选择合适:土壤样品的采集时间会受到季节和不同农田管理措施的影响。
一般来说,采样应在农田剥离活动(如犁地、施肥)后的一段时间内进行,以使土壤有足够的时间恢复。
6.采样要标记和记录:在采集土壤样品时,应在样品袋上做好标记,如采样地点、采样时间、采样深度等。
此外,还需记录其他重要信息,如气温、降水量等,以便后期分析和对比。
二、采样方法:1.随机采集法:采样点需遍布整个研究区域,以此确保采样样品的代表性。
采样时需按照一定的间隔和方向进行,如每隔10米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取样,或按照网格采样法进行。
2.复合样品采集法:即将同一采样点的多个土壤样品混合成一个复合样品,以减少实验的工作量和成本。
具体操作步骤为在同一采样点取多个亚样,然后均匀混合,取一部分作为复合样品。
3.定向采样法:适用于土壤质地不均匀或存在明显的土壤差异区域。
采样前需了解土壤分布情况,根据不同土壤类型在研究区域的比例确定采样点的数量和位置。
4. 表层样品和剖面样品采集法:表层样品采集适用于了解土壤表层的养分水平和肥力状况,一般采集深度为0-20cm。
剖面样品采集适用于了解不同深度的土壤特征,通常采集深度为0-100cm以内的每10cm为一个层次。
土壤采样原则
土壤采样原则土壤采样是土壤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正确的采样方法和处理过程对于土壤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因此,制定科学的土壤采样原则对于保证土壤研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非常重要。
1. 定位原则正确的土壤采样必须基于特定地理位置。
在采样前,需要了解采区的地理位置、土壤类型、土地利用/地覆盖和地形。
地理位置的准确性和选择适当的采样地点是采样的关键因素之一。
2. 选择土壤样品的数量和深度的原则选择土壤样品的数量和深度需要根据采样的目的和土壤特性来确定。
在普通农业土壤中,每亩采集3 ~ 5个采样点的样品混合;如果土壤质地较不均匀、土层变化大,或针对某种特殊的土壤特性或环境问题,采样点数可适当增加。
深度上,可以选择安排不同深度的采样,一般4种深度(0-20、20-40、40-60、60-80cm)。
3. 采样工具原则选择合适的采样工具对采样结果的准确性有很大影响。
常用采样工具包括钻孔采样器、土壤分层器、铁锹和锄头等。
在采集表层土壤时,可以采用锄头,而如果采集深层土壤,就需要采用钻孔采样器或土壤分层器等专业工具,避免因采样工具影响而影响采样结果。
采样的时机对于土壤分析结果有很大影响。
一般采样应在土壤含水量较少的季节进行,以保证样品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例如,在干燥季节采样时,土壤含水量较低,有利于采集样品;相反,在雨季采样时,土壤含水量较高,难以采集深层土壤和样品干燥,这会影响采样结果。
5. 保持土壤样本原始状态的原则在采集土壤样本的过程中,应尽量保持土壤的原始状态,避免污染和改变样品的性质。
因此,在采样时要避免与树木、草地等生物相互接触,并使用干净的采样器具。
对于每个采样点,需要采集多个小样品,并将其混合以获得可代表的样品,应保持一定的规律性,并避免在生长季节采样。
6. 储存和运输原则采样完成后,应将样品充分并完整地封装,避免后续的污染和损坏。
样品应储存在干燥、阴凉、通风的地方,并采用专用的容器储存,以避免其他化学物质和细菌的污染。
土壤修复采样的一般规定
土壤修复采样的一般规定
1.垂直空间上,原则上3m以内,0.5米为间隔采样,3m-6m间隔1m 采样,6m以上间隔2m采样,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最大深度应至无污染土壤。
2.均匀污染可采用系统补点,单块监测单元面积原则上不超过1600m2,对于面积较小场地,至少五个监测单元。
如需制作混合样,应将单元地块均分为九个单元,取每个单元中心土壤后混合。
3.地下水根据流向和水位,设置3-4个监测井,按照三角形或者矩形方式布置,采样时应采集监测井水位0.5m以下水样,对于地下水复杂的区域,上游和下游应多增设1-2个监测井。
4.下风向边界和距离边界500米主要敏感点分布区设置空气监测点,距离地面1.5-2m
5.场地请理后应将场地分为等面积若干地块,每个地块不超过100m2,每个地块均分为9个等分,采集中心表层土壤制作混合样品。
6.清挖界面包括侧面和底部,侧面应分段,每段不应超过40m,每段均匀取9个表层土壤制作混合样品。
将底部均分为单元地块,每块面积不应超过400m2,在每个单元地块均匀取9个表层土壤制作混合样品。
7.修复过程中应对修复土壤采样检测,每个样品代表的治理土壤不应超过500m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采样准备4.1组织准备由具有野外调查经验且掌握土壤采样技术规程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采样组,采样前组织学习有关技术文件,了解监测技术规范。
4.2资料收集收集包括监测区域的交通图、土壤图、地质图、大比例尺地形图等资料,供制作采样工作图和标注采样点位用。
收集包括监测区域土类、成土母质等土壤信息资料。
收集工程建设或生产过程对土壤造成影响的环境研究资料。
收集造成土壤污染事故的主要污染物的毒性、稳定性以及如何消除等资料。
收集土壤历史资料和相应的法律(法规)。
收集监测区域工农业生产及排污、污灌、化肥农药施用情况资料。
收集监测区域气候资料(温度、降水量和蒸发量)、水文资料。
收集监测区域遥感与土壤利用及其演变过程方面的资料等。
4.3现场调查现场踏勘,将调查得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利用,丰富采样工作图的内容。
4.4采样器具准备4.4.1工具类:铁锹、铁铲、圆状取土钻、螺旋取土钻、竹片以及适合特殊采样要求的工具等。
4.4.2器材类:GPS、罗盘、照相机、胶卷、卷尺、铝盒、样品袋、样品箱等。
4.4.3文具类:样品标签、采样记录表、铅笔、资料夹等。
4.4.4安全防护用品:工作服、工作鞋、安全帽、药品箱等。
4.4.5采样用车辆4.5监测项目与频次监测项目分常规项目、特定项目和选测项目;监测频次与其相应。
常规项目:原则上为GB 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所要求控制的污染物。
特定项目:GB 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未要求控制的污染物,但根据当地环境污染状况,确认在土壤中积累较多、对环境危害较大、影响范围广、毒性较强的污染物,或者污染事故对土壤环境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的物质,具体项目由各地自行确定。
选测项目:一般包括新纳入的在土壤中积累较少的污染物、由于环境污染导致土壤性状发生改变的土壤性状指标以及生态环境指标等,由各地自行选择测定。
土壤监测项目与监测频次见表4-1。
监测频次原则上按表4-1执行,常规项目可按当地实际适当降低监测频次,但不可低于5年一次,选测项目可按当地实际适当提高监测频次。
表4-1 土壤监测项目与监测频次5布点与样品数容量5.1“随机”和“等量”原则样品是由总体中随机采集的一些个体所组成,个体之间存在变异,因此样品与总体之间,既存在同质的“亲缘”关系,样品可作为总体的代表,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异质性的,差异愈小,样品的代表性愈好;反之亦然。
为了达到采集的监测样品具有好的代表性,必须避免一切主观因素,使组成总体的个体有同样的机会被选入样品,即组成样品的个体应当是随机地取自总体。
另一方面,在一组需要相互之间进行比较的样品应当有同样的个体组成,否则样本大的个体所组成的样品,其代表性会大于样本少的个体组成的样品。
所以“随机”和“等量”是决定样品具有同等代表性的重要条件。
5.2布点方法5.2.1简单随机将监测单元分成网格,每个网格编上号码,决定采样点样品数后,随机抽取规定的样品数的样品,其样本号码对应的网格号,即为采样点。
随机数的获得可以利用掷骰子、抽签、查随机数表的方法。
关于随机数骰子的使用方法可见GB10111《利用随机数骰子进行随机抽样的办法》。
简单随机布点是一种完全不带主观限制条件的布点方法。
5.2.2分块随机根据收集的资料,如果监测区域内的土壤有明显的几种类型,则可将区域分成几块,每块内污染物较均匀,块间的差异较明显。
将每块作为一个监测单元,在每个监测单元内再随机布点。
在正确分块的前提下,分块布点的代表性比简单随机布点好,如果分块不正确,分块布点的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
5.2.3系统随机将监测区域分成面积相等的几部分(网格划分),每网格内布设一采样点,这种布点称为系统随机布点。
如果区域内土壤污染物含量变化较大,系统随机布点比简单随机布点所采样品的代表性要好。
图5-1 布点方式示意图5.3基础样品数量5.3.1由均方差和绝对偏差计算样品数用下列公式可计算所需的样品数:N=t2s2/D2式中:N为样品数;t为选定置信水平(土壤环境监测一般选定为95%)一定自由度下的t值(附录A);s2为均方差,可从先前的其它研究或者从极差R(s2=(R/4)2)估计;D为可接受的绝对偏差。
示例:某地土壤多氯联苯(PCB)的浓度范围0~13mg/kg,若95%置信度时平均值与真值的绝对偏差为1.5 mg/kg,s为3.25 mg/kg,初选自由度为10,则N =(2.23)2(3.25)2/(1.5)2 =23因为23比初选的10大得多,重新选择自由度查t值计算得:N =(2.069)2(3.25)2/(1.5)2 =2020个土壤样品数较大,原因是其土壤PCB含量分布不均匀(0~13 mg/kg),要降低采样的样品数,就得牺牲监测结果的置信度(如从95%降低到90%),或放宽监测结果的置信距(如从1.5 mg/kg增加到2.0 mg/kg)。
5.3.2由变异系数和相对偏差计算样品数N=t2s2/D2可变为:2/m2N=t2CV式中:N为样品数;t为选定置信水平(土壤环境监测一般选定为95%)一定自由度下的t值(附录A);为变异系数(%),可从先前的其它研究资料中估计;CVm为可接受的相对偏差(%),土壤环境监测一般限定为20%~30% 。
可用10%~30%没有历史资料的地区、土壤变异程度不太大的地区,一般CV粗略估计,有效磷和有效钾变异系数C可取50%。
V5.4布点数量土壤监测的布点数量要满足样本容量的基本要求,即上述由均方差和绝对偏差、变异系数和相对偏差计算样品数是样品数的下限数值,实际工作中土壤布点数量还要根据调查目的、调查精度和调查区域环境状况等因素确定。
一般要求每个监测单元最少设3个点。
区域土壤环境调查按调查的精度不同可从2.5km、5km、10km、20km、40km 中选择网距网格布点,区域内的网格结点数即为土壤采样点数量。
农田采集混合样的样点数量见“6.2.2.2混合样采集”。
建设项目采样点数量见“6.3建设项目土壤环境评价监测采样”。
城市土壤采样点数量见“6.4城市土壤采样”。
土壤污染事故采样点数量见“6.5污染事故监测土壤采样”。
6样品采集样品采集一般按三个阶段进行:前期采样:根据背景资料与现场考察结果,采集一定数量的样品分析测定,用于初步验证污染物空间分异性和判断土壤污染程度,为制定监测方案(选择布点方式和确定监测项目及样品数量)提供依据,前期采样可与现场调查同时进行。
正式采样:按照监测方案,实施现场采样。
补充采样:正式采样测试后,发现布设的样点没有满足总体设计需要,则要进行增设采样点补充采样。
面积较小的土壤污染调查和突发性土壤污染事故调查可直接采样。
6.1区域环境背景土壤采样6.1.1采样单元采样单元的划分,全国土壤环境背景值监测一般以土类为主,省、自治区、直辖市级的土壤环境背景值监测以土类和成土母质母岩类型为主,省级以下或条件许可或特别工作需要的土壤环境背景值监测可划分到亚类或土属。
6.1.2样品数量各采样单元中的样品数量应符合“5.3基础样品数量”要求。
6.1.3网格布点网格间距L按下式计算:L=(A/N)1/2式中:L为网格间距;A为采样单元面积;N为采样点数(同“5.3样品数量”)。
A和L的量纲要相匹配,如A的单位是km2则L的单位就为km。
根据实际情况可适当减小网格间距,适当调整网格的起始经纬度,避开过多网格落在道路或河流上,使样品更具代表性。
6.1.4野外选点首先采样点的自然景观应符合土壤环境背景值研究的要求。
采样点选在被采土壤类型特征明显的地方,地形相对平坦、稳定、植被良好的地点;坡脚、洼地等具有从属景观特征的地点不设采样点;城镇、住宅、道路、沟渠、粪坑、坟墓附近等处人为干扰大,失去土壤的代表性,不宜设采样点,采样点离铁路、公路至少300m以上;采样点以剖面发育完整、层次较清楚、无侵入体为准,不在水土流失严重或表土被破坏处设采样点;选择不施或少施化肥、农药的地块作为采样点,以使样品点尽可能少受人为活动的影响;不在多种土类、多种母质母岩交错分布、面积较小的边缘地区布设采样点。
6.1.5采样采样点可采表层样或土壤剖面。
一般监测采集表层土,采样深度0~20cm,特殊要求的监测(土壤背景、环评、污染事故等)必要时选择部分采样点采集剖面样品。
剖面的规格一般为长1.5m,宽0.8m,深1.2m。
挖掘土壤剖面要使观察面向阳,表土和底土分两侧放置。
一般每个剖面采集A、B、C三层土样。
地下水位较高时,剖面挖至地下水出露时为止;山地丘陵土层较薄时,剖面挖至风化层。
对B层发育不完整(不发育)的山地土壤,只采A、C两层;干旱地区剖面发育不完善的土壤,在表层5~20 cm、心土层50 cm、底土层100 cm左右采样。
水稻土按照A耕作层、P犁底层、C母质层(或G潜育层、W潴育层)分层采样(图6-1),对P层太薄的剖面,只采A、C两层(或A、G层或A、W层)。
图6-1 水稻土剖面示意图对A层特别深厚,沉积层不甚发育,一米内见不到母质的土类剖面,按A层5~20 cm、A/B层60~90 cm、B层100~200 cm采集土壤。
草甸土和潮土一般在A层5~20 cm、C1层(或B层)50 cm、C2层100~120 cm处采样。
采样次序自下而上,先采剖面的底层样品,再采中层样品,最后采上层样品。
测量重金属的样品尽量用竹片或竹刀去除与金属采样器接触的部分土壤,再用其取样。
剖面每层样品采集1kg左右,装入样品袋,样品袋一般由棉布缝制而成,如潮湿样品可内衬塑料袋(供无机化合物测定)或将样品置于玻璃瓶内(供有机化合物测定)。
采样的同时,由专人填写样品标签、采样记录;标签一式两份,一份放入袋中,一份系在袋口,标签上标注采样时间、地点、样品编号、监测项目、采样深度和经纬度。
采样结束,需逐项检查采样记录、样袋标签和土壤样品,如有缺项和错误,及时补齐更正。
将底土和表土按原层回填到采样坑中,方可离开现场,并在采样示意图上标出采样地点,避免下次在相同处采集剖面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