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渝东北农业与生态旅游业深度融合的建议

合集下载

渝东南生态产业发展的建议

渝东南生态产业发展的建议

渝东南生态产业发展的建议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渝东南作为重庆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生态产业的发展与渝东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

为了促进渝东南地区的生态产业发展,以下是我对渝东南生态产业发展的建议:1.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渝东南地区地理位置独特,山水相依,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在发展生态产业的同时,要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加大对自然保护区和生态红线的管理和保护力度,严禁破坏性开发活动,保护珍稀濒危物种的栖息地,减少生态系统的破坏。

2.推进生态旅游业发展:渝东南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人文资源,具备发展生态旅游业的良好条件。

政府应大力支持并推动渝东南地区的生态旅游业发展,建设优质的旅游基础设施,打造特色景区,丰富旅游产品,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

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提升渝东南的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

3.发展绿色农业:渝东南地区具备发展绿色农业的天然优势。

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推广绿色农业技术,加强农业生产标准化管理,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同时,要鼓励农民发展特色农业,培育农产品品牌,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的收入。

此外,还需要加强农业废弃物的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减少农业对环境的污染。

4.培育生态产业园区:在渝东南地区合适的地方,建设生态产业园区,吸引生态产业的发展。

生态产业园区应具备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产业配套设施,提供便利的交通和通信条件,吸引生态产业的投资和发展,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生态企业和品牌。

政府要加大对生态产业园区的支持力度,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优惠政策和扶持。

5.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渝东南地区位于重庆市的东南部,与湖南、贵州、四川等周边地区接壤。

为了促进渝东南地区的生态产业发展,需要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共同推动生态产业的发展。

政府可以积极组织交流会议,加强合作交流,分享经验和资源,共同解决生态环境和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共同推动区域的绿色发展。

渝东南生态产业发展的建议

渝东南生态产业发展的建议

渝东南生态产业发展的建议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国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程度也日益增加。

作为中国西部地区的重要经济中心,渝东南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优势,应该通过发展生态产业来推动经济发展,提升人民生活水平。

在这个背景下,我们提出以下关于渝东南生态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渝东南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包括丰富的森林资源、独特的地形地貌、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等。

首要任务是加强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工作。

政府应该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投入,强化对重点生态区域的监管和保护力度,确保生态环境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要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推动清洁生产和低碳发展,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要积极开展生态修复工作,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生态旅游产业渝东南地区的自然风光十分优美,拥有着独特的山水资源、少数民族风情等独特的旅游资源。

应当加强对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品质和服务水平,提高旅游业的整体竞争力。

政府应树立生态优先、保护为主的旅游理念,引导游客文明旅游,加强旅游景点保护和管理,提升当地居民对于生态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三、推动农业生态化发展农业是渝东南地区的主要产业之一,要促进农业生产向生态化、高效、绿色的方向转变。

政府可以通过引导农民科学种植、绿色施肥、生态灌溉等方式,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可以通过发展有机农业和绿色食品产业,提升农产品品质,拓展市场,增加农民收入。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可以促进农村现代化建设,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农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四、推动生态产业创新发展渝东南地区应该紧跟时代潮流,加大对生态产业创新发展的投入。

政府可以通过出台一系列激励政策,吸引和培育创新企业,推动生态产业的科技创新,提高产业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可以加强生态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促进生态产业与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协同发展,形成产业链条,提升整体产业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农旅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农旅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农旅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摘要】农旅融合发展是当前农村振兴和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在加强政策支持方面,政府应出台相关激励政策,支持农业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

深化产业融合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升农民收入。

打造特色农业旅游品牌是吸引游客的关键,需要结合当地资源特色,开发独具魅力的旅游产品。

优化旅游设施建设,提升服务水平和体验质量,吸引更多游客持续消费。

加强宣传推广,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拓展市场份额。

农旅融合发展前景广阔,未来应加大投入力度,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

总结建议为密切政企合作,充分挖掘区域资源优势,推动农旅融合发展走向更加繁荣稳定的方向。

【关键词】农旅融合发展、政策支持、产业融合、特色品牌、旅游设施、宣传推广、前景、发展方向、建议。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农旅融合发展是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促进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推动乡村经济的转型升级。

随着我国城乡结构调整和旅游消费升级,农业旅游逐渐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新选择,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往农村体验田园风光、农耕文化和乡土风情。

农旅融合发展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如农业生产与旅游服务之间的矛盾、农业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服务设施不完善等。

加强农旅融合发展,提升农业增效和旅游吸引力,已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加强政策支持、深化产业融合、打造特色农业旅游品牌、优化旅游设施建设、加强宣传推广等方面提出建议,以促进农旅融合发展,推动乡村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1.2 问题意识农旅融合发展是近年来我国农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和休闲度假需求不断增加,农村旅游逐渐崛起。

在农旅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农业资源和旅游资源之间存在不平衡问题。

有些地区农业资源丰富,但缺乏游客吸引力;而有些地区风景优美,但农业发展不够充分,导致资源利用不均衡。

农旅融合发展中,农民参与度不高的问题比较突出。

万州区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成效问题及对策探讨

万州区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成效问题及对策探讨

万州区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成效问题及对策探讨万州区位于重庆市东北部,地处长江上游的嘉陵江畔,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村地区。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万州区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成效问题逐渐突显,同时也涌现出了一些可行的对策。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探讨,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一、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成效问题1. 产业结构单一,发展不够均衡目前,万州区农村以种植、养殖为主,农村经济主要依靠农业产业,产业结构单一,发展不够均衡,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和水平。

2. 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市场营销不足农村的农产品加工不足,大部分农产品直接销售,附加值不高,市场营销不足,农民收入水平较低。

3. 农村劳动力空心化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导致农村劳动力空心化严重,农村的生产力得不到充分利用。

4. 乡村旅游发展不平衡万州区地处嘉陵江畔,自然风光优美,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但乡村旅游发展不平衡,一些景区开发和服务水平不高,影响了农村旅游的发展。

5. 资金投入不足农村三产融合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目前涉农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农村三产融合发展。

二、对策探讨1. 多种经营,促进产业多元化发展为了实现农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应当引导和帮助农民发展多种经营,包括农业、养殖、旅游等产业的有机结合,促进产业多元化发展。

3. 强化劳动力培训,促进合理流动通过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提升劳动力素质和技能水平,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推动农村生产力的提升。

4. 加强乡村旅游规划和管理加强对农村旅游的规划和管理,提升乡村旅游设施和服务水平,完善配套设施,提高乡村旅游环境质量,促进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

5. 增加涉农资金投入,支持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加大对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资金投入力度,支持符合政策的农村产业项目,解决资金问题,保障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顺利进行。

三、结语万州区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成效问题是当前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为了实现农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针对性的对策。

渝东北丘陵山区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渝东北丘陵山区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现代农业科技2021年第4期农村经济学摘要本文以渝东北腹心区万州为研究对象,针对该区域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山地农业及区域经济特点,提出适宜渝东丘陵山区的现代农业发展对策,以期为推进山地现代农业建设发展进程提供参考。

关键词渝东北丘陵山区;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对策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739(2021)04-0220-03DOI :10.3969/j.issn.1007-5739.2021.04.091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渝东北丘陵山区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朱美蓉周伟熊江尤铖(重庆市万州区农业技术推广站,重庆404000)现代农业是以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为其最高理念,在力求维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前提下,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绿色高效发展的过程。

现代农业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大农业”闯“大市场”,具有高度的规模化、产业化和市场化;搞的是农业多功能发展,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形成生态保护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循环农业、服务型农业等多种新型农业形态。

国家统计局相关研究显示,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仅走了1/3,相比西方国家,我国现代农业之路还很漫长。

本文所指的渝东北地区包括万州、忠县、开州、云阳、奉节、巫山、巫溪等11个区县,地处渝鄂川陕四省市交界地带,是重庆的东北“门户”。

境内山丘起伏,低山、丘陵面积约占1/4,低中山和山间平地面积占1/4,极少平坝和台地,且零星散布,是长江流域的重要生态屏障和长江上游特色经济走廊,其发展理念是守护好三峡库区的绿水青山。

1万州区农业生产基本情况1.1自然资源长江自西南向东北横贯本区,形成了南北高、中间低的地势,地貌以山地和丘陵为主,间有河流阶地、浅丘平坝等,海拔最高1721m ,最低175m 。

耕地资源大体分为3种类型:一是丘陵(800m 以下的平行岭谷区),是农业耕作重点区;二是低山区(海拔500~1000m 山区),是主要产粮和经济作物地区;三是中山区(海拔1000m 以上的七曜山等地),适宜种植林果木、药材和牧草等。

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三大发展路径

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三大发展路径

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三大发展路径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三大发展路径——市委四届三次全会精神解读路径1:形成万开云特色产业板块路径2:构建垫江一梁平一丰都一忠县农产品特色经济板块路径3:构建奉节一巫山一巫溪一城口特色旅游经济带在五大功能区中,由万州、开县、梁平、云阳、奉节、巫山、巫溪、忠县、垫江、丰都、城口等11个区县组成的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既是三峡库区,又是秦巴山连片特困地区,环境保护任务最重,发展压力最大。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农产品主产区、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屏障和长江上游特色经济走廊、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和特色资源加工基地一一从市委、市政府对该功能区的未来发展定位,也可看出该功能区在生态保护、经济发展上所面临的艰巨任务。

那么,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各区县将如何实现上述目标?有关专家、部门和区县负责人认为,渝东北各区县应该在坚持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并重的大前提下,结合各地实际,进行差异化发展、特色发展之路。

具体而言,大致可分三大发展路径。

1、把万州作为重点开发区加快建设带动形成万开云特色产业板块把万州作为重点开发区加快建设。

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依托国家级万州经济开发区,发展特色产业集群,承接周边地区人口转移,建成重庆第二大城市、三峡库区经济中心, 带动形成万(州)开(县)云(阳)特色产业板块。

——市委、市政府《关于科学划分功能区域、加快建设五大功能区的意见》“市委、市政府对万州的定位比以前更加明确、更具指导性,万州发展的任务也更重了! ”万州区区长白文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市委、市政府过去对万州的定位是重庆第二大城市,市委、市政府《关于科学划分功能区域、加快建设五大功能区的意见》,除进一步明确万州作为重庆第二大城市外, 还明确了万州打造三峡库区经济中心、带动形成万(州)开(县)云(阳)特色产业板块的新定位。

他认为,市委、市政府对万州的定位,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并重”和“面上保护、点上开发”的发展要求。

现阶段渝东北旅游产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现阶段渝东北旅游产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现阶段渝东北旅游产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作者:张婷来源:《中外企业家》 2014年第2期张婷重庆市委四届三次全会于2013年9月13日召开,会议研究部署了我市功能区域划分和行政体制改革工作,科学规划了五大功能区: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

五大功能区好比五根手指,既各有功能,各有侧重,各具特色,又相互依托,相互联系,均衡协调,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随着国家大交通布局日益完善,四区县国际旅游带的地位也日益凸显。

市委全新的战略定位,从构建渝东北(奉节—巫山—巫溪—城口)特色旅游经济带中,为渝东北国际黄金旅游带的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存在许多差距,在打造渝东北黄金旅游带过程中,还存以下一些问题:第一,缺乏统一的产业规划,同质竞争严重。

首先,由于各县地位是对等,没有一个权威机构将其统一,各县之间无法发挥整体优势和互补性,难以形成整体的旅游规划,导致4县旅游产业管理无序,协调组织实施较难。

其次,4县对旅游资源的使用各成体系、各自为政,没有考虑旅游产业开发的系统性和联动性,常出现近距离重复,造成区域内同质竞争现象严重,旅游资源配置的不合理甚至浪费。

再次,旅游产品缺乏整体特色,旅游营销缺乏统一思路,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地区间在旅游资源共享、旅游基础设施共享、旅游客源市场共享等方面出现了“伪合作”的倾向,常会为了各自利益发生争夺客源、争夺资源的恶性竞争,使原本就难以统一的区域市场发生混乱。

第二,缺乏统一的产业政策,资源开发粗放。

首先,旅游产业政策缺乏有力的体制保障。

其次,财政困难旅游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再次,旅游资源开发地区差异较大。

第三,缺乏配套的基础建设,服务能力不强。

首先,交通问题制约旅游发展。

其次,旅游配套设施较为落后。

近年来,虽然各县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但是其旅游配套基础设施等缺乏落后,尤其是景区内的诸如游客接待中心、码头、厕所、医院等既不能满足本地卫生所需,也未充分考虑外来游客的需求,不能保证游客身体健康与人身安全。

全域旅游视域下的渝东北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研究

全域旅游视域下的渝东北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研究

全域旅游视域下的渝东北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研究作者:刘玉丽来源:《时代经贸·北京商业》 2018年第21期2016年国家旅游局决定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海南全省和包括重庆渝中区、大足区、南川区、万盛区、巫山县、奉节县、武隆区、石柱县等在内的全国500个市县区先后分两批被确定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

现在全域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大背景。

渝东北地处渝鄂川陕四省市交界地带,重庆市政府的发展策略是"生态涵养",因此在地区发展中,大力发展旅游业,实现旅游和地域文化融合,旅游和农业以及自然资源融合,以旅游带动经济发展是渝东北的发展之路。

一、渝东北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现状渝东北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万州有旅游资源单体130余个,垫江的“牡丹故里”,丰都名山、云阳龙缸、奉节的天坑地缝、巫山小三峡等,丰富的自然景观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奠定了基础。

渝东北人文旅游资源也及其丰富。

万州的三国文化、巴楚文化、峡江文化和移民文化等。

云阳县列入《全国文物分布图》的古建筑、古遗址、古墓葬、石刻造像等文物有145处。

奉节的白帝城、夔州古象化石、黄金洞、古悬棺等人文文化更是驰名中外。

(一)旅游和地域文化的融合发展1、旅游和文化作品的融合。

旅游文化演艺产品是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典型模式。

渝东北忠县以三国文化结合当地忠义文化为主题创作演出大型山水实景演艺《烽烟三国》,旅游收入可观。

奉节县更是在发展文旅产业实践中深挖人类旅游的终极目标与人类寻美的落根点,以诗词文化和三峡文化为主要内容,为旅游者展示奉节独有的诗城文化、三峡文化、夔文化和军事文化。

自然景观和地域文化的充分融合展现,体现了人类旅游的理论意义,深层次的展示人类文化旅游的内涵,吸引更多的旅游灵魂。

从2016年11月大型山水实景演出项目《归来三峡》创作签约仪式通过媒体发布以来,渝东北的知名度再创新高,2017年1至10月的统计数据为例,奉节县接待游客超过1226万人次,旅游收入46.7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1.33%和25.56%。

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建设的思路和举措

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建设的思路和举措

布局 城市 空 间 、 农业 空 问 、 生 态空 间 , 优 化 空 问结 构 , 实现 人 口、 经 济和 资源 环境均 衡 分布 , 有利 于争 取政 策支 持 , 建 设万 州百 万人 口的第 二大都 市 、 开县 五十 万人 口的大城 市框 架 。 ( 四) 优 化 重 大交通基 础设 施 布局 。业 已建 成 的 渝万 高速 、 万 开高 速 、 万 巫 高速 、 万达 高速 公路 , 即将 竣工 的开 达高 速公 路 、 浦万快 速 通道 , 正在 规划 的开 城高 速公 路 、 渝西 过境 铁路 等重 大基 础设施 , 以及天 然 的长江 黄金 水道 ,将 极大 地改 善渝 东北 片 区的交 通条 件 , 提升 交通优 势 。 ( 五) 形成 “ 万 开云” 特 色产业板 块 。加 强 与长 角、 珠三 角尤 其是 成渝 经济 圈 的合作 , 提升 渝东 北 片 区整 体竞 争力 和对 外开 放水 平 。依托 国家 级万 州经 济技 术 开发 区 , 发 展特 色产业 集 群 , 承接周 边地 区人 口转 移 , 建 成 重 庆第 二 大城 市 、 二 三 峡 库 区 经济 中心 , 带动 万 州 、 开县 、 云 阳特 色 产业 板 块 , 形成“ 万开 云 ” 经 济三 角圈 。 ( 六) 培 育 壮 大特 色优 势 产业 。根据 资源 环境 承 载 能力 , 培育 壮 大有 资 源依 托 、 环保水平高 、 吸 纳 就 业 多 的特 色优 势产 业 , 重点 发展 特色 资源 加工 、 机械 加工 、 轻纺 食 品 、 生 物 医药 、 清 洁 能源 、 商 贸物 流 等 。 严格控制并逐步淘汰落后产业 ,着力发展特色效益 农业 。大力发 展 生态旅 游 、 人文 旅游 , 加快 建 成长 江 j 峡 国 际黄金 旅 游 带 , 打造 巫 山 、 巫溪 、 奉 节 旅 游 金 j角, 形 成金 _ - 二角 旅游 支柱 产业 。 ( 七) 注重培 育城 市群 。在成 渝城 市群 上 升为 国 家 战略 的背景 下 , 应 调 整人 口布 局 , 推 进农 村人 L ] 有 序就 近 向 中心 城市 、 县 城集 聚 , 重 点 引导 区域 内超载 人 口向都市功 能 拓展 区和城 市发 展新 区转 移 ,培育 形成如“ 万开 云 ” 、 “ 巫巫 奉 ” 等 若 干 人 口和经 济 密集 的城 市群 ,通 过 推进城 镇化 带动 地 区发展 。增 强 开 县、 梁平 县 、 丰都县 、 垫 江县 、 忠县 等 国家农 产 品主产 县农 业综 合生 产 能力 ,推进 县城 及市 级特 色 丁业 同 区开 发 , 构 建农 产 品特 色经 济板块 群体 。 ( 八) 加 快特 困地 区扶 贫 开发 。 加快连 片特 困地 区 的扶 贫 开发 , 建设 秦 巴山片 区扶 贫开 发示 范 区 , 实施 高 山生态 扶贫搬迁 ,加强三 峡后续 1 _ . ‘ 作规划 的实施 。 增强 奉节 县 、 云 阳县 、 巫 山县 、 巫 溪县 、 城 口县 等 国家 重点生态 功能县生 态产品供 给能力 , 因地制 宜发展 资 源环境可 承载 的特 色产业 , 构建特 色旅游经 济带 。 ( 九) 加 强 地 灾防治 。 突 出三 峡库 区水 源涵 养 、 水 土保 持 , 维护 生 物多 样性 , 提供 生 态 产 品 功 能 , 加 强 地 质灾 害 防治 , 加强 石 漠化 、 水土流失 、 三峡 库 区 消

高质量发展下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生态保护与发展路径

高质量发展下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生态保护与发展路径

环渤海经济瞭望 │ 2020.887区域经济◆ 高质量发展下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生态保护与发展路径陈 真摘要: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虽然目前经济基础较差、发展水平不高,但其生态优势是该地区最大的资源优势,同时也是最大的发展优势。

在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大背景下,必须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加快生态建设,推进生态发展,实现经济的生态化与生态的经济化,也就是要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双赢,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关键词: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生态发展;基本路径一、前言2020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谋划推动重庆主城区都市圈和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一区两群”协调发展。

对于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重庆市政府做出的功能定位是:突出“山水、民俗”特色,促进生态康养、文化旅游、特色资源加工等产业发展,把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建设成为武陵山区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

这样的定位是基于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生态发展、绿色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该地区发挥比较优势的必然抉择,更是推动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生态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

二、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生态及经济发展概况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生态良好,其发展的最大优势就在于生态。

主要体现为“山青水秀气新”。

山青: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森林覆盖率达60%左右,比全市平均水平高出近10个百分点,尤其是酉阳县森林覆盖率高达63%,负氧离子含量是重庆主城的100倍左右;水秀: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除城市河流外,其他地方水质均达3级饮用水标准;空气清新: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全年空气优良天数达345天以上,比重庆主城净多20天以上。

所以,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被称之为“重庆之肺”。

但从客观来讲,该地区的资源承载力有限,水土流失和石漠化比例相对较大,自然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生态修复周期相对较长。

从区域经济发展情况来看,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因历史、地理等原则,其经济基础薄弱,发展水平相对不高。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大旅游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法规类别】旅游综合规定【发文字号】渝府办[2015]21号【发布部门】重庆市政府【发布日期】2015.07.22【实施日期】2015.07.22【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大旅游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渝府办〔2015〕21号)有关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和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部署,加快推进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大旅游经济”发展,经市政府同意,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推进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大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综合性、富民性、可持续性发展产业。

“大旅游经济”是以旅游为纽带的关联型经济发展体系,通过对旅游要素进行跨行业、跨区域优化配置,形成以旅游业为牵引、三次产业联动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是新形势下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是重庆两个重要生态功能区,是我市农村面积最大、贫困人口最多、少数民族最集中的区域。

发展“大旅游经济”是生态功能区实现加快发展和科学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的必然选择和重要途径。

――发展“大旅游经济”,符合全市五大功能区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既立足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发展现状和发展潜力,又与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优势互补、错位竞争,有利于形成区域间差异化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大格局。

――发展“大旅游经济”,是统筹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的全域性、系统性、战略性工作,有利于在更高水平统筹两个生态功能区城乡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三峡库区“后扶”、秦巴山区“扶贫”、武陵山区“扶贫”工作推进,既有助于突出主题、抓住重点、发挥比较优势,又可以做到区域“一盘棋”,形成抱团发展,实现区域一体化、资源利用最优化和整体功能最大化。

如何将休闲旅游与农业产业融合发展

如何将休闲旅游与农业产业融合发展

如何将休闲旅游与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休闲旅游的需求增加,如何将休闲旅游与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成为了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休闲旅游与农业产业的融合可以促进农业产业的升级与转型,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同时丰富人们的休闲生活方式。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将休闲旅游与农业产业融合发展。

首先,要加强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休闲旅游与农业产业的融合需要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作为基础。

农村地区拥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可以通过开发农村观光旅游、农家乐等方式来满足人们对休闲旅游的需求。

同时,旅游资源的开发要注重保护生态环境,不能破坏农业生产环境。

可以通过设立旅游禁区、限制游客数量、引导游客进行环保行为等方式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产业和休闲旅游的良性互动。

其次,要加强农业品牌建设与推广。

农业品牌建设是休闲旅游与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环节。

通过打造特色农业品牌,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农村旅游,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可以通过对农产品加工、包装、销售环节的改进,推出一系列有特色、有品质的农产品,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同时,还可以通过旅游活动向游客展示特色农产品的生产过程,增加游客对农产品的了解和认同,促进农产品的销售。

最后,要培育休闲农业和农村旅游人才。

休闲农业和农村旅游的融合需要一批专业人才来推动。

要通过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民和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提高他们对休闲旅游与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认识和理解。

可以通过举办培训班、开展实践活动等方式,加强对农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和交流,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

同时,还要鼓励大学生和相关专业人员参与到休闲农业和农村旅游的发展中来,通过创新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推动农业产业和休闲旅游的融合发展。

综上所述,将休闲旅游与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是一个既有挑战又有机遇的过程。

只有加强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加强农业品牌建设与推广、培育休闲农业和农村旅游人才,才能实现休闲旅游与农业产业的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

打造“渝东门户” 建设生态旅游新巫山

打造“渝东门户” 建设生态旅游新巫山

打造“渝东门户”建设生态旅游新巫山—重点门户区县功能培育调研报告加快城乡统筹建设,构建“一圈两翼”新格局,是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重庆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新形势、新变化,促进全市科学发展的迫切要求。

在“一圈两翼”的格局中,各个“门户”区县要利用本身区位优势,创新机制体制,激发县域活力,充分起到“主战场”、“连接带”的作用,推动县域统筹城乡改革发展。

巫山县作为“库区腹心”、“渝东大门”,是重要的生态屏障和对外窗口。

一、我县建设“渝东门户”的作用和意义(一)是库区大门的重要生态屏障巫山地处三峡库区腹心,是长江流域的重要生态屏障区,但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倍受关注。

如何顺应国家主体功能区定位,在有效发挥库区生态屏障作用的前提下,实现县域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发展生态产业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受国家、市上的主体功能区定位和产业政策限制,巫山兼顾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任务尤为艰巨,只有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坚定不移走生态产业富县之路,才能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式、可持续发展。

(二)是三峡库区的产业承接地— 1 —巫山地理位臵的重要性,决定了在三峡库区的重要产业承接地位。

三峡库区社会、经济的落后状态成为阻碍“东靠西移”战略实现的一个“断层”。

而库区经济的持续发展将会促进长江经济带的持续发展,三峡库区的经济产业可持续发展对长江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乃至全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实现都有至关重要的区位作用。

市委给渝东北库区的定位是:努力建成“长江上游特色经济走廊、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屏障”。

这是抓住长江做的三篇大文章,而巫山作为重庆“东大门”,也必定要在长江上下足文章。

(三)是统筹城乡重要区域库区作为渝东北翼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成为直接衡量全市城乡统筹试验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

因此,市委、市政府对库区工作的定位意味着库区将更多的承担城乡统筹的责任。

而巫山移民众多,加之移民搬迁城镇建设占地,安臵地面积小、距离远,坡地和荒地多,土地瘠薄,库区移民维持生计尚难,更谈不上发家致富。

发展旅游业的建议

发展旅游业的建议

发展旅游业的建议旅游业是战略性产业,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体系日趋完善。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日益增长的大众化、多样化消费需求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为充分发挥旅游业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现就加快发展旅游业提出如下意见: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加强统筹协调,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破除体制机制性障碍,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消费需求;坚持以国内旅游为重点,积极发展入境旅游,有序发展出境旅游;坚持因地制宜,突出优势,推动各地旅游业特色化发展;坚持节能环保,合理利用资源,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旅游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国内旅游人数达33亿人次,年均增长10%;入境过夜游客人数达9000万人次,年均增长8%;出境旅游人数达8300万人次,年均增长9%。

旅游消费稳步增长,城乡居民年均出游超过2次,旅游消费相当于居民消费总量的10%。

经济社会效益更加明显,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提高到%,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2%。

每年新增旅游就业50万人。

旅游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市场秩序明显好转,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力争到2020年我国旅游产业规模、质量、效益基本达到世界旅游强国水平。

二、主要任务(四)深化旅游业改革开放。

放宽旅游市场准入,打破行业、地区壁垒,简化审批手续,鼓励社会资本公平参与旅游业发展,鼓励各种所有制企业依法投资旅游产业。

万州区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成效问题及对策探讨

万州区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成效问题及对策探讨

万州区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成效问题及对策探讨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三产融合已然成为当下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万州区也不例外。

然而,目前存在一些问题,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并推动三产融合卓有成效地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问题一:农业产业化程度低,生产能力不足在万州区,农业生产一般仍然依靠人力、畜力耕作,技术含量不高,效率较低,导致生产能力相对不足。

农业产业的规模小,生产成本高,很难在市场上获得有竞争力的价格。

对策:1. 完善农业产业化领导机制,加强规划设计。

鼓励大型企业规模化经营农业,提高技术含量和生产效率。

2. 推广先进农业科技,提高农业产业技术含量,特别是机械化种植、高效肥料、防疫等领域的技术。

3. 实施财政扶持政策,鼓励农民投资农业产业,提高市场主体的积极性。

问题二:农村旅游规模不大,多以小规模经营为主农村旅游已成为万州区三产融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当前农村旅游规模相对较小,多以小规模经营为主,无法形成规模效应,难以推动乡村振兴和农村经济发展。

1. 支持农村旅游产业结合牧业、种植业等产业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提高农村旅游的综合发展水平。

2. 加强农村旅游规划和建设,提升旅游景区品质和服务水平,提高景区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3. 着力培育和打造特色旅游品牌,不断推动培育壮大一批有影响力的农村旅游企业。

问题三:服务业发展较慢,服务水平不高随着万州区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农村服务业已经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多元化就业的重要方向。

但是当前服务业的发展还比较慢,服务水平也相对较低,难以满足广大居民和企业对服务品质、服务项目的需求。

1. 建立健全服务业发展引导机制,建立健全农村服务业规划,制定扶持政策,鼓励企业积极发展农村服务业。

2. 加强服务设施和设备的建设,提高服务商业化程度和服务人员素质。

3. 切实提升服务质量,采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科技手段提升服务品质,提高客户满意度。

以上述对策作为出发点,万州区可以为规划和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提供基础。

关于农业与文旅业融合发展的提案

关于农业与文旅业融合发展的提案

关于农业与文旅业融合发展的提案标题,农业与文旅业融合发展,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和文化体验需求的不断提高,农业与文旅业融合发展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传统的农业和现代的文旅业在融合发展中,不仅能够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还能够为农村地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在这个过程中,农业与文旅业的融合发展不仅仅是简单的相互搭配,更是一种创新和升级,为农村地区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首先,农业与文旅业融合发展可以丰富农村地区的文化内涵。

传统的农业文化和乡村风情是文旅业吸引游客的重要元素,通过将农业生产和文化旅游相结合,可以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的旅游景点。

例如,可以在农田中开展农耕体验活动,让游客亲身参与农业生产的过程,感受传统农耕文化的魅力;同时,可以在乡村中建设文化展示馆,展示当地的传统手工艺品和民俗文化,让游客了解和体验当地的文化传统。

其次,农业与文旅业融合发展可以促进农产品的深加工和增值。

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美食的追求,农产品的深加工和品牌化成为了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通过与文旅业的融合,可以将当地的农产品与文化旅游相结合,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牌,推动农产品的深加工和产业升级。

例如,可以在农庄中开设农产品加工车间,生产当地特色的农产品,同时开展农产品品鉴和体验活动,吸引游客参与并购买当地的农产品。

最后,农业与文旅业融合发展可以带动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青睐。

通过农业与文旅业的融合发展,可以打造出更多具有吸引力的乡村旅游目的地,丰富游客的旅游选择。

同时,农业与文旅业的融合还可以带动当地的饮食、住宿、交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乡村经济的全面提升。

综上所述,农业与文旅业融合发展是一种创新的发展模式,可以为农村地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丰富当地的文化内涵,推动农产品的深加工和产业升级,带动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农业与文旅业的融合发展,为农村地区的振兴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构建渝东北渝东南旅游产业集群的问题与建议

构建渝东北渝东南旅游产业集群的问题与建议

构建渝东北渝东南旅游产业集群的问题与建议作者:易文颀来源:《重庆行政》2016年第04期渝东南武陵山区、渝东北三峡库区入围国家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不仅具备建立旅游产业集群的有利条件,而且渝东北渝东南围绕以全域旅游实施供给侧改革,通过构建区域旅游产业集群,将进一步放大产业集聚效应,对于促进区域经济良性循环发展,帮助乡村实现精准扶贫,建设特色旅游集镇等都具积极意义。

一、渝东北渝东南旅游产业集群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旅游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目前,渝东北、渝东南旅游产业主要呈点状分布,未形成大的旅游产业群,产业集聚效应没能充分发挥。

一是互联互通不够。

主要表现为交通方面互联互通不够。

渝东北、渝东南地区虽然建立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但连通渝东北、渝东南景区间的道路并不通畅,游客进入其中一个景区后再进入其他区县的景区往往需要耗费很长的时间,并不利于旅游产品的包装以及游客在该区域享受多样化的旅游体验。

二是缺乏统筹规划与布局。

长期以来,渝东北、渝东南各个区县之间并没能形成抱团发展的思想,没有像抓工业那样纳入真正意义的主导产业和区域一盘棋的思想来抓,对生态保护和旅游产业没有形成足够的战略意识,在体制和机制保障上没有形成足够的力量,旅游产品的包装、旅游线路打造、旅游宣传营销、旅游信息资源等缺乏有效的策划和布局,各区县无论是在城镇化安置规划、农房改造规划、农业产业规划、科技扶持规划、基础配套规划、文化体验规划等方面,还缺乏刚性统筹、刚性投入、刚性保障,还存在项目与土地不同步、产业与市场不同步、配套与需求不同步等现象,思想上仍把乡村当成一碟小菜在看待,缺乏统筹规划,严重制约了该区域旅游产业的做大做强。

(二)旅游产业发展方式粗放一是城镇化与旅游产业有机结合不够。

主要表现为在城镇的规划、开发、硬件基础设施配套和农民社保、医疗、教育等建设方面,未能充分融入旅游要素或保障旅游产业。

第一,城镇规划方面。

渝东北属于三峡库区,有着浓厚的鬼文化、三国文化、三峡移民文化等,渝东南属于武陵山区,大多属于少数民族地区,民俗文化别具一格,但在城市化建设以及乡村城镇化进程中,城市风貌或局域的城镇风貌普遍旅游要素体现不足,没有太多特色。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16.07.07•【字号】渝府办发〔2016〕127号•【施行日期】2016.07.0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旅游综合规定正文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渝府办发〔2016〕127号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为贯彻落实全市乡村旅游发展大会精神,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在扩内需、稳增长、促就业、减贫困、惠民生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完善旅游产业结构,提升旅游经济综合竞争力,经市政府同意,现就加快乡村旅游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全面落实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充分利用全市大乡村、大田园、大生态资源优势,突出“山水重庆、美丽乡村”主题,打造“巴渝人家、梦里老家”品牌,坚持生态为先、保护为重、乡土为根、农业为基、文化为魂、以人为本、政府引导、市场主体、核心在消费、关键在创新、宗旨在满意的方针,以把旅游业打造成综合性支柱产业、把重庆建设成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为目标,整合资源,丰富业态,融合发展,推进乡村观光旅游向乡村休闲度假和乡村生活体验转型升级,以游兴村,以游强镇,以游富民,促进乡村生产发展、生态优化、生活富裕,把乡村旅游业培育成我市旅游产业的重要增长点、农村经济转型升级的特色产业和惠民富民的民生产业。

(二)基本原则。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

加强统筹协调和引导扶持,创新发展模式和经营机制,完善投融资体制和分配机制,实现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互利共赢。

――以农为本,融合发展。

坚持依靠“三农”、为了“三农”,用建设景区的理念来建设农村,用经营旅游的思路来经营农业,实现深度融合、互动发展。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依托资源禀赋和文化创意,大力培育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做到“一县一品牌、一镇一特色、一村一景区”,实现个性化、差异化、特色化发展。

关于农文体旅融合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文体旅融合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文体旅融合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农文体旅融合发展将乡村生态农业资源、文化资源、旅游资源和体育资源纳入同个系统统筹开发,可以带动乡村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人才振兴和组织振兴协同推进、互促共荣。

一、X新城农文体旅融合发展实践成果近年来,新城充分利用自身生态与人文禀赋,不断加快农文体旅融合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迈出有力步伐。

1、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新成效。

一体推进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先后投入超过X万元,治理X.X公里金湾岛北部水系和村庄河塘,建成X处污水处理设施,实施“六位一体”环境长效管护项目等。

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华丰村获得国家森林乡村荣誉,打造伴山民宿、茶马古道、芒稻田园综合体等特色乡村旅游项目,策划举办万亩小麦开镰节、华丰•伴山民宿乡村美食大赛等系列农旅活动,推出浪漫度假游、亲子研学游、露营休闲游、运动休闲游X条主题线路。

2、文化品牌塑造实现新突破。

深挖大运河文化内涵,强化运河衍生文旅产品供给,在“x”沿线打造了X运河美术馆、X航空馆、肖峰宋韧艺术馆等文博场所,举办了航空馆露营文化节、X自在逍遥集、“诗书乐”端午雅集等文化活动,设计推出了吉祥物凤妮凤宝及“国潮风”系列文创产品。

其中,“x”入选“运河十二景”,凤凰岛生态旅游区成功创成国家XA级景区。

3、特色产业发展迈出新步伐。

依托“x”生态资源,培育水上体育旅游消费新业态,策划打造了深潜大运河中心、乐动运动工场等集赛事、培训、商业、旅游为一体的特色体育竞技项目,举办了全球运河城市赛艇穿越X站、X水上运动健身月、“寻找美丽中华”全国旅游城市定向赛等数十场品牌赛事活动,不断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

4、服务配套功能得到新提升。

景区景点衔接性不断增强,X环岛旅游大道建成投用,全市首个旅游定制公交“凤凰岛专线”开通运营,X余个生态旅游停车场免费开放。

配套餐住品质不断提升,绿皮车酒店、马蒂安艺术酒店等特色酒店开门迎客,蒙古大营、东北人家、河岸咖啡等餐饮品牌渐次落地。

渝东北特色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渝东北特色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5 . 健 全和完善生态旅 游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规
加强生态旅游的环 境立法和制度建设, 依法规范生态旅游活动, 通 过
4 . 从业人 员 整体素质较低 , 高层次人 才匮乏
渝东 北旅游 经济相关 从 业人 员数量 较少, 整 体素质 较低 , 高 素 质 的 复合型人 才、 高级 管理 人才 和市 场营 销人 才尤其 匮乏 , 是 制 约 其 发 展 的
是充分利用网络、 报 纸 、广 播 、电视 、 布告、 标 语 等开 展 宣传 ; 二 是
5 . 宣传 力 度 不 够
重庆市直 辖后, 旅游业迎来了新的契机 , 渝 东 北也 在 生 态 旅 游 宣 传 方 面 做 了大 量 工 作 。 但 是 ,由于 渝 东 北 经 济 较 为 落 后 , 消 费 水平 不 高 , 特 色 旅 游景点规 模较小且分散 , 政 府 相 关 部 门的 宣 传 经 费 又有 限 , 宣 传 工作 一直
2 . 强化特 色生态旅 游管理 , 建立科 学的管理机 制和 效 益评 估体 系
特 色 生 态 旅 游 的 管 理 不 同于 传 统 的 大 众 旅 游 管 理 , 其 管 理 目标 与 主 体 的 多元 化 特 征 , 决 定了 其 管 理 手 段 的 复 杂 性 , 必 须将 教 育 手 段 、政 策 工
实践 经验 的旅 游人才队伍 。 二 是 对 现 有从 业 人 员 开 展 经 营 管 理 、 市 场 营 销、 公 关、商务 礼 仪等 方 面 的 培训 , 提高 其整 体 素 质 。
4 . 加大宣传力 度, 提 高旅游主体的环境保护意识

游 方 面制 定 了一些 相 关 法 规 制 度 , 但 有 些法 规 制度 缺 乏针 对 性 和 准 确性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动渝东北农业与生态旅游业深度融合的建议
民建万州区委胡帮勇
重庆市委四届三次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科学划分功能区域,加快建设五大功能区的意见》,渝东北被划分为生态涵养发展区,定位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农产品主产区,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屏障。

结合渝东北地区的区位特征和市委四届三次会议精神,渝东北可将农业与生态旅游业作为优先发展的重点,将生态产业链的思想引入到经济社会发展中来,着力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这不仅有利于保护好三峡库区的青山绿水,确保国家生态战略的成功实施,而且有利于渝东北地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实现。

经过多年发展,渝东北乡村旅游呈现了积极发展的势头,经济收益、经营规模、从业人员人数、从业人员素质都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壮大和提高。

但客观来看,在发展的过程中经营管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直接或间接地阻碍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第一,形式单一,特色不突出,影响力不大。

存在着服务项目雷同、娱乐项目单调,整体服务缺乏亮点的问题。

对比成都三圣乡的幸福梅林、江家菜地、东篱菊园、花乡农居及荷塘月色等休闲度假园各具特色的经营,渝东北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则没有较好的产业支撑,虽然有一些特色蔬菜、水果和种植养殖基地,但影响力不够,而且乡村旅游没有很好地与当地的特色
1
农业或其他产业相结合,形成一股合力。

在服务形式、服务内容上普遍存在盲目跟风的特点,缺乏自身的特色服务内容和品牌,基本上是照搬城市休闲会所的模式,没有准确的发展定位,缺乏长远的发展规划,农户任意发展,长期以往便无法达到突出区域品牌、宏扬地区特色的目的。

第二,缺乏管理标准,经营不规范。

从事乡村旅游的经营户绝大部分都是本地农户,投资金额、市场远见、经营思路都受到极大程度的制约和限制,因此,缺乏统一、规范、标准的经营指导,市场行业标准、卫生规范标准、服务项目规范等都极需提高。

第三,环保意识不强,影响可持续发展。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主要是得力于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资源。

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忽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主要表现在:一是污水、垃圾集中处理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二是环卫清洁工人配备不足而使部分垃圾不能得到及时清理,三是乡村清洁能源工程作用需进一步发挥作用,四是人为的建设改造对环境破坏严重。

针对渝东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大力促进渝东北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
一、构建全方位、多角度的农业与旅游业互动模式
农业与旅游业的产业关联和互利行为,使两者之间形成了一系列的产业联动模式。

一是发展观光农业。

以农业资源为基础,通过优美的田园风光及独特的农业生产过程吸引游客前来参观、观赏、购物和游玩。

具体包括传统农业观光型、传统农业观光型
2
和主题农业园型。

二是发展休闲度假。

以农业生产为基础,通过参与性旅游活动来满足游客休闲度假、康体养生、陶冶身心等较高层次需求的旅游类型。

在产品设计上突出强调产品的创新性、参与性和知识性,注重个性化的服务。

具体包括务农参与型、传统农家乐型、农场庄园型、乡村俱乐部型和民俗风情型。

三是发展科普教育。

科技教育模式的两大功能是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主要由科普示范、生态农业示范、农业科技示范等三大部分构成。

科普教育模式主要是通过借助典型的农业模式来向游客介绍最新的农业成果,传授相关的农业专业知识。

该模式在开发时应当关注农业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注重新成果和新技术的引进。

让游客尤其是青少年游客在参观游览现代农业模式的同时达到学习现代农业科学知识的目的,从而实现农业旅游与科普教育两者的有效结合。

二、探索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管理经营模式
探索出适合渝东北地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管理的管理方式,力争通过科学的管理,合理的规划,使渝东北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逐步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第一,在管理方式上,政府驱动、部门联动、村民主体、协会管理、公司运作多管齐下。

以村民为主体,由专业乡村旅游协会进行经营管理,整合土地资源,集中管理,统一开发、经营,进行旅游设施建设和旅游项目开发。

由政府牵头,成立由旅游、农业、安监、卫生、环保、财政、交通、城管、工商、建设、规划、文化等部门为成员的乡村
3
旅游与休闲农业领导小组,各部门按照各自的工作职责分工协作、齐抓共管,同时,实行区、乡级两级管理模式,乡镇分管领导具体负责本地区的乡村旅游发展,明确责任制,列入年度考核内容,为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第二,在经营模式上,积极发展村委会参与管理的经营模式和公司参与管理的经营模式。

村委会参与组织管理当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以村民全面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管理并获益为核心,依托乡村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彩的民族风情,以城市居民为主要客源市场,实现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集观光、度假、求知、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多形式、多层次、多地域的乡村旅游开发管理形式。

公司参与管理的经营模式有主要发展公司+合作社+农户共同发展和股份制合作经营两种方式。

三、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户环保意识
渝东北地区为国家贫困地区,劳动力充裕,但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严重制约着渝东北地区经济发展。

政府应统筹发展当地职业教育及培训,实行农、林、牧、旅游、中医、物流、金融、商务等高校、科研院所对口帮扶和支教长效机制,在对当地居民受教育程度和技术需求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符合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培训方案,采取居民乐于接受的教育和培训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应用技术知识普及与指导,提高居民素质和实用技能,增强农户环保
4
意识,以增强旅游扶贫地区居民自我发展的能力,加快旅游扶贫的步伐。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