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3部分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 专题十 论述类文章阅读(必考)(一)理解课件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 论述类文章阅读 人教版高三总复习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论述类文章阅读人教版高三总复习专题十论述类文章阅读一、(2016河南洛阳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9分)酒可以激发诗人的灵感,诗人也可以借酒浇胸中的块垒,所以唐人有“斗酒诗百篇”和“乞酒缓愁肠”之说。
由于诗人与酒的关系极为密切,唐代诗歌中不但写到了酒,还写到了酒价。
杜甫在《逼侧行赠毕四曜》一诗中写道:“街头酒价常苦贵,方外酒徒稀醉眠。
速宜相就饮一斗,恰有三百青铜钱。
”杜甫诗歌对酒价的叙述,成了一个聚讼纷纭的话题。
以为然者不乏其人。
宋代刘邠《中山诗话》记载:“真宗问进臣:‘唐酒价几何?’莫能对。
丁晋公独曰:‘斗直三百。
’上问何以知之,曰:‘臣观杜甫诗:速须相就饮一斗,恰有三百青铜钱。
’”宋代陈岩肖《庚溪诗话》也认为:“少陵诗非特纪事,至于都邑所出,土地所生,物之有无贵贱,亦时见于吟咏。
如云:‘急须相就饮一斗,恰有青铜三百钱。
’”不以为然者认为,杜甫诗中所谓的“三百青铜钱”之说,来自前人的典故。
北齐卢思道曾说过“长安酒钱,斗价三百”,所以王嗣爽在《杜臆》中指出,杜甫诗歌中“‘酒价苦贵’乃实语,‘三百青钱’,不过袭用成语耳”。
那么唐代酒价究竟是多少呢?据《新唐书.食货志》记载:“建中三年,复禁民酤,以佐军费,置肆酿酒,斛收直三千。
”在古代容量单位中,一斛等于十斗,“斛直三千”也就是“斗直三百”。
这样看来,似乎杜甫诗歌确实反映了现实生活,无愧于“诗史”的赞誉。
但需要说明的是,“建中”是唐德宗的年号,这与杜甫生活的时代相距几十年了,所以不能以此作为坐实杜诗对于唐代酒价叙述的依据。
唐代写到酒价的绝不只有杜甫,许多诗人都在诗中写到了酒价问题。
如李白“金樽美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王维“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崔国辅“与沽一斗酒,恰用十千钱”;白居易“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陆龟蒙“若得奉君饮,十千沽一斗”。
这些诗人虽然分布于盛唐、中唐和晚唐各个时期,但他们的诗歌却普遍地说到唐代的酒价乃每斗十千钱。
全国通用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题十论述类文章阅读必考二分析综合相关知识储备

(全国通用)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专题十论述类文章阅读(必考)(二)分析综合相关知识储备不分版本分析综合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选择题设题陷阱在做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题时,我们如果不仅读懂了所给的材料,而且明白命题意图,清楚题目所设的陷阱有哪些,那么我们就能很容易地识破陷阱,轻而易举地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
命题者设置的陷阱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曲解文意原文是那样说的,而选项却偏偏做另一种理解,成心曲解作者的观点或所要表达的意思。
例:[XXXX·课标全国卷Ⅱ第1题A项]A.在过去,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而当接受美学诞生以后,关于艺术品的接受的研究就成为艺术美学中的一门显学。
[对应原文] 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比照判断] 原文说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不被看成重要的美学问题,可见“艺术品的接受〞是属于美学的,只是不属于重要的问题,而A项却表述为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这里犯了曲解文意的错误。
2.篡改原文错项成心更换个别关键词,造成一字或一词之差,从而背离原文的意思。
例:[XXXX·四川高考第5题B项]B.大数据教育的特点是非结构化、数据量巨大、数据分析由专家层变化为用户层、大量采用可视化展现方法等。
[对应原文] ……而大数据教育将呈现另外的特征:弹性学制、个性化辅导、社区和家庭学习、每个人的成功。
……大数据与传统的数据相比,有非结构化、数据量巨大、数据分析由专家层变化为用户层、大量采用可视化展现方法等特点。
[比照判断] 由原文的“大数据与传统数据相比,有非结构化、数据量巨大、数据分析由专家层变化为用户层、大量采用可视化展现方法等特点〞等语句可知,选项说的是大数据的特点,而非大数据教育的特点,“大数据〞与“大数据教育〞只差两个字,但特点不一样,这里犯了篡改原文的毛病。
高考语文(课标版)一轮复习讲义:专题十 论述类文本阅读+Word版含答案.doc

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十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纲解读分析解读①考查内容:注重文化积淀,关注传统文化。
选文常为严谨的学术论文,题材涉及经济、文化、美学、史学、文艺学等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
文本大都具有思想性、教育性、知识性和人文性。
②考查形式:题型、分值稳定,一般设3道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9分。
③主要考查考生阅读理解和分析综合的能力,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为考查热点。
命题探究(2017课标全国Ⅰ,1—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9分)①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
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
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②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
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③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
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
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
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随文助读第①段简要交代了提出气候正义这个概念的时代背景、大致过程。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专题十论述类文章阅读(必考)(二)分析综合课后对点集训

分析综合一、[2016·河南三市二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价值观是文化的内核和灵魂郝立斯文化具有丰富多样的形态或表现方式。
文化大体上存在着精神形态(如观念等),实物形态(如器物等),以及实践形态(如生活方式、精神生产、文化产业等)。
剥开文化的外壳,我们会发现,深藏其内并持久发生重要作用的是价值观念。
价值观反映一定社会主体的利益和需求,并渗透在文化的各种形态中。
价值观作为文化影响力的最重要的构成因素,强烈地影响社会和人的行为。
虽然不能把所有文化都归结为价值观念,但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对于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特殊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同,以至于人们在谈论传统文化、文化影响力或文化软实力时,主要是指特定的价值观念。
例如,中国古代的孔孟老庄之学之所以今天仍然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其中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这些中国先哲的思想表达了深邃的人伦价值、生活意义、社会理想,这些传统文化蕴含的价值观念散发着恒久的魅力。
“软实力”概念的提出者约瑟夫·奈把国家政治价值理念视为国家最重要的软实力,这一观点得到普遍认同。
价值观体现民族和时代的特点,并成为不同民族文化和不同时代文化的最重要特征。
一定社会文化蕴含的价值观往往反映不同民族的诉求,受制于特定的时代、制度和实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出现过重视人际和谐、尊重自然等价值观念,至今为人们所重视。
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机器大生产和市场经济消除了等级制和人身依附关系,既催生了“自由、平等、博爱”口号,也培育了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等价值观念。
这些价值观都带有民族和时代的印记。
当代中国的主流价值观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基础上产生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包括文化在内的一切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中国特色社会实践构成中国文化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在向现代化目标迈进的过程中,伴随着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应运而生。
当代中国价值观表达了国家、社会和公民的基本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实现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促进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提倡公民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汇总

3、筛选:根据题目要求,经过辨别把 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
4、整合:根据题目要求,将文中相关 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处 理。
三、明确八类错因
癌细胞会分泌多种化学物质扰乱免疫系统, 突破身体防御屏障。在抗癌策略中,有些是中 和癌细胞“化工厂”,有些是促进机体免疫反 应,将二者结合在一起的鲜少成功。而新型递 送车是一种可降解的中空纳米小球,称为纳米 脂凝胶(NLGs),其中含有两种药物:能中和 癌细胞的分泌物TGF-β(转化生长因子-β)的 抑制剂,以及召集免疫反应的IL-2(白细胞介 素-2)。
1、下列关于“意境”和“意象”的表述,不符合原文 意思的一项是( )。
A.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意境”的内涵解释为 “情景交融”,可见从近代开始人们就把“意境”和 “意象”混为一谈了。
(三)无中生有
是指所给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材料中未 涉及,也不能从有效信息句中推断出来。
阅读材料中本无此意,而命题者却在设计 的选项中故意凭空臆造出这种说法。
在古代战争中,出现了用于军旅之中激励 将士冲锋陷阵的鼓吹乐。鼓吹乐是一种以吹管 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兼有歌唱的器乐合奏形式。 在西汉,根据乐器配置和用乐场合的不同,其 中横吹是军中马上所奏的乐歌。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C.古代乐舞实际是以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兼有歌 唱的器乐合奏形式。
常见的表示“已然”与“未然”的词语有: 已经、正在、目前、将来、预计等。
(六)混淆时间
2、先期与后期 命题者在事物、现象产生、出现的时间上设
置干扰,他们有时将先期表述为后期,有时 将后期表述为先期,有时将“先期或后期” 表述为“先期和后期”。 做题时,应注意表时间、表结果概念的关键 词。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10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课件

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 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 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 成功。
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 生活,都只能是过去的,而理解总是现在进行时。当我们接受历 史上的艺术作品时,我们当然可以设身处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 验古人的思想感情,但我们毕竟是现代人,只能按照我们现在的 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古人。 当然, 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 但个体毕竟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理 解作为现实的行为具有通向实践的品格, 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 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不是别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艺 术品的生命之光。⑥ (摘编自陈望衡《艺术是什么》)
[阅读示例] [文本呈现] (2015· 新课标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 世 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 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①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 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 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 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由于 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 只 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 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②
2.快速阅读,把握大意 第一遍阅读的目的是了解文本的基本内容, 为下一步做题时 的比较、筛选信息打好基础,如了解中心论点、主要论据等。阅 读时应该用稍快的速度, 重点放在文章的首尾或段首段尾表达观 点的语句上,而对那些举例性质的文字可以一扫而过。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及答案)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及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后面问题。
戏曲作为综合艺术,吸收了多种其他艺术门类的优长和手段,融为一体,创造了在世界舞台上独树一帜的艺术。
以武打为突出特征的武戏,堪称世界剧坛的一朵奇葩,集中而鲜明地体现着戏曲的中华美学特色和独具优势的艺术表现力。
武戏历史久远,文化积淀深厚。
京剧形成初期,武戏依然保持着粗犷的古朴之风,注重勇猛、激烈的跌打翻扑,不太讲究造型、做戏。
随着剧种的成熟、发展,经过几代艺术家特别是作为“武戏文唱”的引领者杨小楼的执着进取,在继承传统武打技术的基础上,一方面对技巧动作加以美化,增强舞蹈性,另一方面强调基本技术服从剧情和表演的需要,使技巧动作成为一种优美的舞姿和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段,并与唱、念、做结合运用,让武戏得到整体提升,留下许多具有精美观赏价值的经典之作。
武戏美在哪里?第一层次是“形式感知”。
武戏以动作因素为主,演员把握自己的动作,按一定的节奏在时间和空间中延伸,通过强与弱、快与慢、刚与柔、动与静的变化,呈现流动和瞬间的美,加上开打、翻跌、下高、打出手等高难度惊险动作的穿插运用,带来的悬念和惊叹,显然更直观,更富于视觉的冲击力。
这也是人们被京剧吸引往往从武戏开始,京剧走出国门必带武戏的重要原因。
第二个层次是“同情与共感”。
武戏流传至今的优秀剧目,内容大多数弘扬的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如保家卫国、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除暴安良、抱打不平的侠义精神,塑造了许多忠臣良将和民间英雄人物,传达的是正能量。
即使是反面或性格复杂多面的角色,也能够通过细致入微的刻画,脸谱、神态、身段表演等鲜活地揭示其本来面目,于恶中见美,美中见恶,取得观众的审美认同。
美是难以被忘记的。
京剧艺术博大精深,绚丽多姿,文戏、武戏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前些年武戏的势弱,出自内外两方面的原因。
外因除了大众娱乐日趋多元,流行文化的冲击,还有武戏演出对场地、环境的要求严于文戏,造成展示机会较少,多年来在大型演唱会中只能于开头、结尾烘托气氛,难以尽显完整风貌。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般论述类文章阅读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
一、高念的含义
②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③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二、概念解读
1、重要概念:①体现全文主旨的关键性概念; ②体现作者写作意图的概念;③有深层含义的含 蓄的概念。
2、重要句子:①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章内 容有影响的语句;②能帮助我们准确理解整个作 品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③内涵较 为丰富的语句;④文中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 句。
在古代战争中,出现了用于军旅之中激励 将士冲锋陷阵的鼓吹乐。鼓吹乐是一种以吹管 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兼有歌唱的器乐合奏形式。 在西汉,根据乐器配置和用乐场合的不同,其 中横吹是军中马上所奏的乐歌。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C.古代乐舞实际是以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兼有歌 唱的器乐合奏形式。
围棋作为反映和体现人们心灵自由的智力 博弈活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认为不符合 传统伦理观念。后来,人们逐步认识到这些观 念都是不对的。从东汉中后期到魏晋时期,人 们开始从生命意义上认识围棋的价值,就把围 棋作为自觉的艺术追求和精神宣寄的工具,并 把它纳入儒士必备的艺技。
1、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在抗癌策略中,将中和癌细胞和促进机体免疫反应 结合在一起,还没有成功的案例。
(一)改变范围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不尊重阅读材料中事 物的客观性,故意夸大或缩小事物实有的 能力、功能和效用。
做题时,应注意表示程度范围的关键词语: 一些、某些、凡是、几乎、全部、大多、 到……为止、除……之外等。
(二)张冠李戴
主要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 故意弄错对象,在表述对象上设置干扰。 有时题干要求从“此”对象入手分析,而 选项却从“彼”对象入手分析。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课件(共30张PPT)

• A.历史上唐诗最终为宋词元曲所取代,而三十年 来中国的流行歌词却能长盛不衰,这是值得欣喜的
混淆时间
• “已然”是已经发生,既成事实。 • “未然”是未发生的推想。 • 命题者设立干扰项时故意把已经发生的事实
判断为未发生,或把未发生的事实判断为已 经发生。
• 注意:
• 对选项中摘抄原文语句多、结构形式类 似、上下文能找到某些词语的选项,不 能盲目认同
• A.民族民俗民间文化是各种民俗活动、表演艺术、 知识技能、手工制作,以及所赖以生存的空间场 所的总称。
范围不清
• 到最后完工之日,等到晚上子时时,在初始的地点一 气完成。经常是抠抠瓜子,点点眼睛,一点眼就开光 了,即“狮子”出世了。然后系上红绳,裹好红布, 送给主家。讲究的人家还用朱砂点眼,彩色染身,, 朱砂和各种符号都是辟邪的,点画过后,具有驱邪避 灾作用。
民间文化也就无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
偷换概念
• 狮子形象的大量出现是在西汉末、东汉初,佛教传 入以后了。佛教将“狮子”作为各大寺庙宣扬佛法 的开路神兽。秦汉时的绥德,已是边关重镇,不少 信仰佛教的少数民族与汉民族历经融合,使佛教在 这里扎根,人们的审美观与宗教信仰产生了密切关 系,把狮子看成是吉祥、驱邪之物,尤以炕头石狮 子更具其地方特色和百姓崇拜,那神秘各异的造型 和传统“保锁、守护”的习俗,就在民间代代相传。
• 下列表述的内容,不属于“文化影响衰减”现象的 一项是( )
• D.古人的处境跟今人有所不同,所以古人的思想 感受也就可能跟今人有所不同。时代距离越远,古 人和今人思想感受的差别就越大。
一轮复习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题(含答案)

一轮复习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题(含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诸多人人生的过程、诸多人的生活,构成了社会生活。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人生毫无疑问是文学的最重要的元素,没有人生,哪有文学。
另一方面,文学与人生,可以缩小到文学对每一个人生命的影响,或者说文学对每个人的影响,而且每个人实际上都是一个潜在的文学读者。
有人说了,在农村里面有很多不识字的人,他们是不是读者呢?我想他们尽管没有能力拿着一本有文字的书来读,但是他们依然有别的办法来接触到文学,他们可以用耳朵听。
所以,每个人都是一个读者,只不过读书的方法有区别。
文学肯定会影响人,我们看很多人物的传记,其中写到某人看到某书以后改变自己人生的方向,成就了一番伟大的事业。
我想即便是没有这样一种戏剧化的、变革性的影响,那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依然存在。
我们判断一个人的好与坏,判断一个事物未来的发展方向,都需要借助我们头脑中许多理论观念。
它们是怎样形成的?除了父母、老师的教育之外,更重要的就来源于阅读。
我作为一个写作者,确实感觉到手下的笔重若千斤,通过自己的写作,把自己对人生最宝贵的体验写进去,对个性化的体验也写进去。
而且在写的过程中,对人性当中善的方面、恶的方面,尽可能的给予全面的呈现。
只有这样,写出的作品里面的人物才会充满典型性的特点。
只有这样真实的人物,才能够让人们受到感染,才能够让人牢牢记住,才能够对人的生活有所启发。
(选自莫言在“中法诺奖得主对话”中的讲话,有删改)(1)请简析“文学”与“人生”的关系。
(2)文学对人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3)依据文本,莫言认为一个写作者应该如何写作?【答案】(1)①人生是文学最重要的元素;②文学对每一个人(生命)都有影响。
(2)①影响(改变)人生方向;②影响判断力。
(3)①要慎重;②要融进自己对人生最宝贵和个性化的体验;③尽可能全面呈现人性的善恶。
【解析】【分析】(1)第一段说“人生毫无疑问是文学的最重要的元素,没有人生,哪有文学”,第二段说“另一方面,文学与人生,可以缩小到文学对每一个人生命的影响,或者说文学对每个人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过去,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而当接受美学诞生以后,关于艺术品的接受的研 究就成为艺术美学中的一门显学。 B.在接受美学诞生以前,人们一般的认识是:整个创作过程就是艺术家的审美经验不断结晶的过程, 艺术品一旦形成,创作也就大功告成。 C.接受美学认为,艺术品在艺术家手中产生出来,这只是艺术创作的第一阶段,读者、观众、听众对 艺术品的接受是艺术创作的继续。 D.通过读者、观众和听众的接受,艺术作品的价值才从一种可能的存在转化为现实的存在,从这个意 义上说,接受也属于艺术创作的一部分。
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过去的,而理解总是现在 进行时。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时,我们当然可以设身处地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 情,但我们毕竟是现代人,只能按照我们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古人。当然,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 的理解,但个体毕竟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理解作为现实的行为具有通向实践 的品格,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不是别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 命之光。
第3部分 一般论述类文章 阅读
新课标全国卷《考试大纲》对本考点的要求是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1.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专题十 论述类文章阅读(必考)
[考情把脉] 考点 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论述类文章阅读的选文涉及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天文学和地 理学、文艺批评和美学、传统道德和国学、社会管理和城市建 范围 设、价值观和人生观等诸多方面。高考论述类文章阅读的选文 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社会科学类文章和自然科学类文章两 种体裁之间不断变化。 论述类文章阅读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 重要句子的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及分析概括作者在文 要点 中的观点态度等。纵观近几年的考情可知,高考对这些考点的 考查是稳定的。 题型 选择题,文字表述题。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 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文本与 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 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 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 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 品的成功。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C 项强加因果,C 项内容 在文本的第四段开头,原文中没有表述因果关系的词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国古典美学中强调的含蓄和简洁可以说是艺术作品召唤性的体现,含蓄的美在于从有限中表现无 限,简洁的美在于以少胜多,以简驭繁。 B.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性,正如《西厢记》 之于《莺莺传》、《金瓶梅》之于《水浒传》。 C.文本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和方向,所以即使我们今天阅读历史上的艺术作品,也 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了解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 D.作为接受者的个体毕竟生活在群体之中,其思维和观念与群体是相通的,因此接受者们对于同一文 本的理解即使千姿百态,也不可能完全没有同一性。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A 项曲解文意,文本第一段 说的是“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做是重要的美学问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本之所以是一个“召唤结构”,一个原因就是它有一些内容有意不写或不明写,需要接受者用自 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 B.文本的“否定”要素具有对接受者所生活的现实加以否定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接受者接受文本 并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而实现的。 C.“前理解”是接受者在理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所以 这种结构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 D.作品被艺术家创作出来以后就成为历史,作品是通过接受者的理解而存活于现实,并发挥作用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品的生命力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 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 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 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 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 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 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 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 “否定”三个要素。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 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 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 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 进行反思和批判。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如中国 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