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学》课程实践教学大纲
《社会保障学》教学大纲.doc
《社会保障学》教学大纲一、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社会保障学是开放教育试点管理学科公共管理类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的一门省管限选课。
就其课程性质而言,社会保障学是行政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基本掌握社会保障基本理论、社会保障历史进程、社会保障基金及世界各主要类型的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具休内容,并能运用社会保障理论分析和解决社会实践中有关社会保障的问题。
本课程计划72学时,4个学分。
(二)课程的目的与耍求1、为从事社会保障工作的人员提供社会保障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2、了解和掌握社会保障体系的具体内容,包括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安置,能联系社会实际,有意识地运用社会保障理论和知识來冋答和解决问题。
(三)课程的教材与教学方法1、主教材是《社会保障概论》,张彦、陈红霞编著,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n2、教学方法(1)按照“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的学习方式,教学应以辅助学生联系实际开展自学为主。
(2)可运用多种媒体教学资源一体化设计方案,结合本地区学时的学习条件,提供多种方式的学习支持服务。
(3)面授辅导应侧重于理论教学,强化基础知识的学习,讲清思路与方法。
(4)学习方法的指导要突出重点,可试用案例导入、启发式等教学方法,注意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大纲本文第一章社会保障与社会保障理论(一)教学内容第一节社会保障的定义和特点第二节社会保障的功能、方式和主体第三节社会保障体系第四节社会保障理论(二)教学要求了解社会保障的定义、特点、主体以及社会保障理论;掌握社会保障的功能、方式;熟练掌握社会保障体系的各个纽成部分。
第二章社会保障的历史进程(一)教学内容第一节传统社会保障时期第二节现代社会保障时期第三节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二)教学要求了解传统社会时期社会保障发展过程;掌握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熟练掌握现代社会时期社会保障发展过程。
《社会保障学》课程实践教学大纲
《社会保障学》课程实践教学大纲一、课堂教学大纲与实践教学大纲的关系《社会保障学》教学,从社会保障的制度定位和基本体系入手,全面介绍和分析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理论和模式,对社会保障的特征、产生和发展阶段、保障水平、制度模式、基金筹集以及管理体制等方面内容做介绍,在此基础上,本课程会详细讲解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其他社会保险的构建原则、功能分析、制度类型和发展趋势;此外,本课程也对社会救助制度、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等内容进行讲解。
本课程在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还希望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有机整合与运用的水平,使得人才培养能够贴近社会现实。
对大学的人才培养而言,知识与能力相辅相成.知识是能力发展的基础,能力的形成一般都是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的,在学生没有具备基础知识的时候想培养其能力也是不现实的。
就本课程而言,一个学生只有具备了社会保障的基础知识,才能在面对现实问题的时候,创造性地提出相关建议和措施。
而培养能力的同时,也可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培养能力也可为学习新知识提供条件。
21世纪所需要的人才应是具有自我获取知识,更新知识能力的创造型人才,学会如何学习和思考,培养人终身学习能力,使学生适应未来学习化社会的要求。
因此,我们要创造出大多数学生都可以接受的学习环境和问题情景,在教学中重视个人间的差异,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引导学生去联想所学、所闻、所见的知识,从而引导学生一步步提高。
根据我们对本科学生社会保障教学的基本要求,社会保障学这门课程应该在掌握社会保障理论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重点培养本科大学生的社会保障意识、社会保险项目的经办能力以及对社会保障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方面的能力.二、对学生社会保障意识的培养与锻炼每节课前15分钟,总计3学时1.社会保障意识培养的重要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当前,社会保障工作处于改革发展的前沿,面临许多的挑战,任重道远。
《社会保障学》教学大纲全套
第一章社会保障体系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应能熟悉社会保障的制度特征和理念基础,掌握社会保障制度结构的总体框架及其项目构成,能运用相关理论分析社会保障在市场经济中的定位和功能,了解社会保障的管理体制和社会保障法制化建设。
教学重点与难点:社会保障的内涵、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关联、社会保障的制度主体、社会保障水平及其适度性。
课时: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社会保障的特征和理念基础一.社会保障的内涵:(一)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的定义;(二)中国学者的定义。
二.社会保障的外延:比较(1)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2)社会保障与社会服务。
三.社会保障的制度特征:(一)国家主导性;(二)法制性;(三)社会性;(四)福利性;(五)人道性。
四.社会保障的理念基础:以个人自立为基点,承认帮助个人抵御在市场经济中可能遇到的生活和劳动风险既是社会和政府的义务与责任,也是个人的权利。
社会保障的基本原则是自助者公助。
第二节社会保障制度结构一.社会保障制度结构的总体框架及项目构成:(一)社会救助——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保障社会成员的生存需要;(二)社会保险——基本保障,保障劳动者因失去劳动能力从而失去工资后仍能维持基本生活;(三)社会福利——增进城乡全体居民生活福利的高层次社会保障;(四)社会优抚——特殊性质的社会保障,保障为社会做出贡献和牺牲的军人及其眷属的基本生活。
二.两类不同性质保障项目的界定及分类管理:(一)社会保险类项目和转移支付类项目的联系与区别;1.联系:都是由国家和社会对生存发生困难的社会成员提供物质帮助的一种收入再分配的工具。
2.区别:社会保险的再分配属于横向再分配;社会保险的贡献与收益呈对称性。
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社会优抚项目的贡献和收益则呈非对称性。
(二)社会保险类项目与转移支付类项目的分类管理。
第三节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联系与区别一.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产生与发展;二.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异同分析。
(一)二者的类同:1.社会保险与商业人寿保险都以人的生命和身体为保险标的;2.两者都具有化解社会风险、维持经济繁荣的功能;3.二者的运作机理及其所使用的很多术语和计算方法、预测方法类同。
社 会保障学教学大纲
社会保障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社会保障学2、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3、课程学时:X学时4、课程学分:X学分二、课程性质与目标(一)课程性质社会保障学是一门研究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运行规律的学科,它是公共管理、社会学等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
(二)课程目标1、使学生系统掌握社会保障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社会保障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保障领域的热点问题,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共意识。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一)社会保障概述1、社会保障的概念与内涵社会保障的定义社会保障的基本特征社会保障的功能与作用2、社会保障的产生与发展社会保障产生的原因与条件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阶段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创新3、社会保障体系与模式社会保障体系的构成社会保障的主要模式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特点与发展趋势(二)社会保险1、养老保险养老保险的概念与类型养老保险制度的设计与运行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2、医疗保险医疗保险的概念与特点医疗保险制度的模式与运行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实践3、失业保险失业保险的概念与功能失业保险制度的构成与运行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现状与问题4、工伤保险工伤保险的概念与原则工伤保险制度的内容与实施我国工伤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完善5、生育保险生育保险的概念与意义生育保险制度的规定与待遇我国生育保险制度的发展与展望1、社会救助的概念与类型社会救助的定义与特征社会救助的主要类型社会救助的功能与作用2、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概念与标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运行与管理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践与问题3、特困人员供养制度特困人员供养制度的对象与内容特困人员供养制度的实施与监督我国特困人员供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4、受灾人员救助制度受灾人员救助制度的概念与特点受灾人员救助制度的内容与实施我国受灾人员救助制度的改革与创新1、社会福利的概念与类型社会福利的定义与内涵社会福利的主要类型社会福利的功能与作用2、老年人福利老年人福利的概念与内容老年人福利制度的发展与完善我国老年人福利事业的现状与问题3、残疾人福利残疾人福利的概念与特点残疾人福利制度的构成与实施我国残疾人福利事业的发展与挑战4、儿童福利儿童福利的概念与范畴儿童福利制度的规定与落实我国儿童福利事业的改革与展望1、社会优抚的概念与特点社会优抚的定义与内涵社会优抚的对象与内容社会优抚的意义与作用2、军人抚恤优待制度军人抚恤优待制度的概念与类型军人抚恤优待制度的标准与实施我国军人抚恤优待制度的改革与完善3、退役安置制度退役安置制度的概念与内容退役安置制度的方式与政策我国退役安置制度的发展与创新(六)社会保障基金1、社会保障基金的概念与分类社会保障基金的定义与特点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与构成社会保障基金的分类与用途2、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与管理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原则与方式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体制与模式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运营与监督3、社会保障基金的预算与决算社会保障基金预算的概念与编制社会保障基金决算的概念与执行我国社会保障基金预算与决算制度的改革与完善(七)社会保障管理1、社会保障管理的概念与内容社会保障管理的定义与特点社会保障管理的体制与机制社会保障管理的内容与方法2、社会保障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的意义与目标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的内容与技术我国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问题3、社会保障管理的监督与评估社会保障监督的概念与类型社会保障评估的指标与方法我国社会保障监督与评估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八)社会保障法律制度1、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概念与体系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定义与特征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体系构成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功能与作用2、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与内容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我国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现状与问题3、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实施与监督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实施机制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监督体系我国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课堂讲授讲解社会保障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社会保障学教学大纲
社会保障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社会保障学是研究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保障政策的一门学科,旨在培养学生对社会保障理论和实践的全面了解和分析能力。
本课程将重点介绍社会保障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相关理论及国内外社会保障制度的比较研究,以帮助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理解和应对社会保障挑战。
二、教学目标1.了解社会保障的基本概念、功能与重要性;2.掌握社会保障的发展历程及国内外社会保障制度的比较研究;3.了解社会保障的相关理论与原则;4.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综合思考能力。
三、教学内容1.社会保障的概念和功能1.1 社会保障的定义和内涵1.2 社会保障的目标和功能1.3 社会保障的重要性及现代社会保障的挑战2.社会保障的发展历程2.1 社会保障的起源和发展2.2 国际社会保障制度的演变2.3 国内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和改革3.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3.1 社会保障的公平与效率原则3.2 社会保障的接纳与适应原则3.3 社会保障的风险分散与资源调配原则4.国内外社会保障制度的比较研究4.1 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和评估4.2 发展中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问题和发展趋势4.3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四、教学方法1.理论讲授:通过课堂讲授,向学生介绍社会保障的基本概念、历史发展和相关理论知识;2.案例分析与讨论: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运用社会保障理论解决实际问题;3.小组讨论与报告: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形成独立思考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4.文献阅读与写作:要求学生阅读相关文献,进行小论文或研究报告的撰写。
五、教学评估1.课堂参与度:考察学生课堂积极参与程度、提问能力和思维深度;2.作业与小组讨论:评估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与交流能力;3.个人报告或小论文:评估学生对社会保障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六、参考教材1.《社会保障学导论》温小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现代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李庆津,清华大学出版社3.《社会保障政策与制度》张继社,人民出版社以上为社会保障学教学大纲的主要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社会保障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综合思考能力,为未来的工作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社会保障学》教学大纲
《社会保障学》教学大纲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健康保险方向)使用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文):社会保障学(social security)课程号:504093020课程属性:专业必修课先修课程:学分:2学分总学时:32学时理论学时:32 实验(实践)学时:0二、教学目的及要求三、教学内容(下划双线表示掌握内容,下划单线表示熟悉内容;句尾的“*”表示教学难点)第一章序论社会保障的基本界定、特征、原则;社会保障的理论框架、目标、功能及意义,社会保障的产生与发展,社会保障的立法与管理。
第二章社会保障体系与模式社会保障体系:含义,建设目标、体系结构;社会保障体系的构成: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补充保障;社会保障的主要模式﹡:社会保险模式、福利国家模式、强制储蓄模式、国家保险模式。
第三章养老保险养老保险的产生和发展;养老保险的含义;养老保险的特征;影响养老保险的因素;养老保险的基本模式:责任承担模式、财务模式、基金运行模式、缴费模式、给付模式;养老保险的基本内容:覆盖范围、基金来源、筹资方式、享受资格、待遇水平、基金运行、管理体制。
中国养老保险改革历程。
第五章失业保险失业保险的产生与发展;失业及失业保险的涵义;失业保险的类型;失业保险的目标与功能;失业保险的基本内容:覆盖范围、资金筹集、基金使用、失业待遇;国外失业保险的基本类型;中国的失业保险制度。
第六章工伤保险工伤保险的产生与发展;工伤与工伤保险的基本涵义;工伤保险的特点与原则;工伤保险的作用;工伤保险的基本内容:工伤范围、工伤鉴定、工伤保险待遇、工伤保险基金运用、工伤预防与职业康复。
工伤保险的基本模式:雇主责任保险模式、社会保险模式、混合保险模式;中国工伤保险制度。
第七章生育保险生育保险概述:含义,保障内容,作用;国外生育保险制度介绍:我国生育保险制度介绍;生育保险制度的发展趋势。
第八章社会救助社会救助的历史进程;社会救助的涵义:含义、对象、目标、与社会保险的不同;社会救助的基本特征;社会救助的功能;社会救助的基本内容:社会救助体系、社会救助对象、社会救助标准及其确定方法、社会救助的基本管理;我国的社会救助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五保制度及灾害救助。
社会保障学教学大纲
《社会保障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社会保障学学时/学分:46/2.5先修课程:经济学、劳动经济学适用专业:人力资源管理开课系或教研室:财务与人力资源管理系一、课程性质与任务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专业课。
2.课程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社会保障学基本理论,社会保障的基本内容,了解国内外尤其是国内社会保障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思考分析现实问题,为以后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打基础。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1、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案例分析,课后作业。
2、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三、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社会保障概述1.1 社会保障的定义和特点1.2 社会保障内容1.3 社会保障模型分类1.4 社会保障根本中的平等、效率与公平1.5 社会保障原则1.6 中外社会保障简史基本要求:了解社会保障学主要内容及其界定,理解社会保障功能※重点与难点:社会保障的理论界定、主要内容及功能。
第二章社会保障制度基金2.1 社会保障基金概述2.2 社会保障基金筹集管理2.3 社会保障基金投资2.4 社会保障基金监管基本要求:了解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投资与监管机制。
※重点与难点:社会基金监管。
第三章养老保险3.1 概述3.2 养老保险收支模式和责任模式3.3 养老保险的制度结构和内容3.4 中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要求:了解养老保险的概念、基本内容;掌握养老保险的各种模式。
※重点与难点:养老保险的基本内容、各种模式;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四章医疗保险4.1 概述4.2 医疗保险筹资机制4.3 医疗保险费用偿付方式4.4 医疗保险费用偿付方式4.5 中国的医疗保障基本要求:理解医疗保险概念、特殊性;了解过去医疗保险制度的内容及其弊端;掌握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情况。
※重点与难点:医疗保险的特点;我国当前医疗保险制度现状、执行难点第五章失业保险5.1 概述5.2 失业保险的制度结构和内容5.3 失业预防与失业补救5.4 中国失业保险制度基本要求:了解失业保险的概念,理解失业预防和失业补救;掌握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内容。
社会保障教学大纲
《社会保障学》教学大纲适用于公管专业一、课程简介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宏观背景下,社会保障制度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社会保障涉及的范围最广、运行机制复杂,它对国民生活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是国家的基本经济社会制度之一。
本课程以中国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实践为主线,对中国保障制度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变革进行历史的、客观的、理性的、系统的思考与研究。
通过本课程学习,能够培养学生掌握现代社会保障流程,在以后从事专业管理工作时,提供理论指导。
社会保障学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共54理论学时,3.0学分。
二、课程目标(一)基本理论知识社会保障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介绍社会保障制度的范围以及运行机制;社会保障相关关系;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及社会优抚;农村社会保障及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内容,重点对补充医疗保障制度进行定位和可行性研究,提出了补充医疗保障发展模式的原则和特点。
(二)基本技能熟悉社会保障学的基本理论,特别是补充保障在保障体系中的作用。
能够以所学理论和知识为基础,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社会保障问题的能力,(三)基本素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学习社会保障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尤其是在卫生领域中的应用,增强学生的社会保障意识,努力造就既懂得医学基本知识,精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技能,又熟悉现代社会保障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第一章导论目标1.掌握(1)社会保障的基本特征;(2)社会保障的目标;(3)社会保障的功能。
2.熟悉社会保障的意义。
3.了解社会保障的理论界定。
内容1.重点阐述(1)社会保障的基本特征;(2)社会保障的目标;(3)社会保障的功能。
2.详细讲解社会保障的意义。
3.一般介绍不同国家对社会保障的理论界定。
第二章社会保障的制度结构目标1.掌握社会保障改革的基本内容。
2.熟悉世界上现存的几种社会保障制度模式。
3.了解社会保障的发展进程。
《社会保障》教学大纲
《社会保障》教学大纲《社会保障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中文名称:社会保障概论2.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Social Security3.学科编码:4.课程性质:社会保障概论为社会保障专业的基础课程、公共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相关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
5.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6.课时安排:32-48学时(建议)7.与其他课程的联系:社会保障涉及资本和劳工的关系,国民生产总值第一次分配的政治逻辑,在社会生产力不够发达的卖方市场具有对抗与妥协的特征,在社会生产力发达的买方市场具有合作与持续的特征,是涉及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法学、保险学、人口学、财政、信息技术的综合问题。
在国外,社会保障不作为独立学科设置社会保障院系,而是在相关院校开设有关社会保障问题的课程。
例如,信息工程学院开设社会保障号码管理课程;经济院校设置福利经济学、养老金税务、医疗保险筹资等课程;金融学院设置养老金精算和养老金计划管理课程;医学院设置医院管理和医疗保险课程;公共管理系设置社会公平与社会保障的博士课程和专题。
因此,很多社会保障名著源自经济系和福利经济学。
总之,这是一个宏大的话题,是一个院系的师资和学生们难以填充的话题。
在中国设置社会保障专业和院系的情况下,要避免相关院系不研究社会保障问题,最终导致社会保障理论研究和技术研发先天不足。
为此,要鼓励相关院系开设社会保障课程,鼓励研究生们研究社会保障问题,本课程有助于相关学科研究社会保障问题。
8.本教材的基本特点:尊重马恩关于社会保障的原始文献,避免牵强的嵌入马克思主义;尊重历史客观描述社会保障思想渊源和理论形成过程,进而指导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流派和模式;按照1952年国际劳动组织《社会保障(最低标准)公约》[102号],以及后期《建议书》就社会风险的共识,构建社会保障的课程架构,做到客观、清晰且具有逻辑性。
充分发挥课题组专家特长,引入经济、法律、数理分析的方法论,从定性研究和定量分析两个维度打造课程内涵和外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保障学》课程实践教学大纲一、课堂教学大纲与实践教学大纲的关系《社会保障学》教学,从社会保障的制度定位和基本体系入手,全面介绍和分析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理论和模式,对社会保障的特征、产生和发展阶段、保障水平、制度模式、基金筹集以及管理体制等方面内容做介绍,在此基础上,本课程会详细讲解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其他社会保险的构建原则、功能分析、制度类型和发展趋势;此外,本课程也对社会救助制度、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等内容进行讲解。
本课程在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还希望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有机整合与运用的水平,使得人才培养能够贴近社会现实。
对大学的人才培养而言,知识与能力相辅相成。
知识是能力发展的基础,能力的形成一般都是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的,在学生没有具备基础知识的时候想培养其能力也是不现实的。
就本课程而言,一个学生只有具备了社会保障的基础知识,才能在面对现实问题的时候,创造性地提出相关建议和措施。
而培养能力的同时,也可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培养能力也可为学习新知识提供条件。
21世纪所需要的人才应是具有自我获取知识,更新知识能力的创造型人才,学会如何学习和思考,培养人终身学习能力,使学生适应未来学习化社会的要求。
因此,我们要创造出大多数学生都可以接受的学习环境和问题情景,在教学中重视个人间的差异,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引导学生去联想所学、所闻、所见的知识,从而引导学生一步步提高。
根据我们对本科学生社会保障教学的基本要求,社会保障学这门课程应该在掌握社会保障理论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重点培养本科大学生的社会保障意识、社会保险项目的经办能力以及对社会保障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方面的能力。
二、对学生社会保障意识的培养与锻炼每节课前15分钟,总计3学时1.社会保障意识培养的重要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当前,社会保障工作处于改革发展的前沿,面临许多的挑战,任重道远。
要完成各项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需要我们在人才培养中注意社会保障意识培养。
如果把社会保障比喻成一个人,那么知识就是骨骼,能力是肌肉,意识则是灵魂。
如果要学好社会保障,必须要有社会保障的意识,让有意识的精神带动我们的身体,运用自己的能力,因此本课程的一个实践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和唤醒学生的社会保障意识。
当前,社会保障工作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宏观政策紧密相连,在经济全局、社会大局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要“演”好这个“角色”,离不开方方面面的支持,未来的社会精英必须在国家社会保障发展与完善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因此,树立和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保障意识非常重要。
2.社会保障意识培养的实现方式在社会保障是什么、包括什么、能做什么的基本知识介绍之后,要求学生在阅读报刊、看电视的过程中,关注属于社会保障的问题,或者是与社会保障有关的问题,并且在以后大约10周的课堂教学中,每次课安排15分钟左右的时间,由学生采用“说新闻”的方式给大家介绍最新的社会保障内容以及其背后的深层内容以及点评,既培养学生的社会保障意识,也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起到督促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新闻背后的深层内容的作用。
具体的实现方式可以多样,鼓励学生借鉴中央2台《马斌读报》节目形式。
在电视中读报,本身就是对电视最大的颠覆。
电视画面要求生动活泼,富有变化。
但读报节目往往镜头呆板,常常是一个人、一个画面贯穿始终,它牺牲了电视本身具有的优势,将其简化为和广播节目一样。
所以,读报原本是和电视属性相悖,可《马斌读报》之所以成功,胜在“内容为王”——将每一条消息都经过重新包装,融入马斌个人的观点和立场,并且采用放松、活泼、诙谐、幽默的读报方式,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这种方式对学生的语言和思想方面的锻炼很有帮助。
3.社会保障意识培养的组织形式首次安排这种方式时,建议教师先给学生指导一下,让第一个同学起到示范作用。
每次课,1个同学或多个同学介绍社会保障新闻都可以,也可分组,或要求每个人都准备至少1次,具体组织形式可以根据学生人数、学生专业、以及教学周次等内容决定。
在每次课前,学生需要关注相关新闻和热点问题,将与教学内容或者最近的社会保障有关的新闻等具体内容作准备和研究,选出一个或几个事例,对该热点问题做出分析。
上课时,学生要将准备好的问题和相关分析介绍给同学,教师可根据需要组织同学对此热点问题进行讨论,通过教师的引导挖掘问题的原因,引起同学们的进一步关注。
例如,2007年11月法国大罢工事件发生后,可以让学生就这一热点问题与理论结合起来。
学生需要课前搜集有关法国大罢工的资料,并组织整理出演讲稿。
在课上,学生需要描述法国大罢工的大致内容、事件的影响,并深层次的挖掘这次事件背后的原因——养老金问题,与社会保障理论知识相联系,使全体同学能够深刻认识社会保障问题的重要性,理解社会保障是用经济手段解决社会问题,达成政治目标的重要性。
三、对学生社会保险经办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在社会保障基金与管理章,总计1学时1.社会保险经办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对于本课程的学习,无论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还是非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学生,要求学生了解目前各有关政策法规蕴含的理性,即为什么这么规定的基础上,还要着重掌握具体操作技术,即在现实中如何处理的问题,全面、准确地了解各有关规则的涵义和它们的相互联系,做到真正融会贯通,在实际生活中熟练运用。
学生就业后会走入各行各业,成为企业或者事业单位的员工,因此每个人都离不了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由社会集中建立基金,以使劳动者在年老、患病、工伤、失业、生育等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能够获得国家和社会补偿和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作为这样一种制度,它具有几大功能,即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安定社会;保护劳动者身体健康,增进劳动者体质;促进生产发展,保证经济正常运行。
所以,培养学生的社会保险经办能力是具有实际意义的。
2.社会保险经办能力培养的实现方式在学生大致了解有关社会保险的相关知识后,可以要求学生在阅读报刊,浏览网络的过程中多关注社会保险有关政策的新动向,或者有关社会保险的经办流程。
在介绍社会保障基金与管理章节的时候,为避免知识的枯燥性,安排一些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分别去区的社保大厅和医保大厅和街道的社会保障事务所去调查了解具体事务如何经办,并进行照相与记录,之后将他们的感受与心得,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利用图片或幻灯片),给大家介绍各项社会保障或某一项社会保险项目的经办流程。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锻炼了学生搜集整理材料的能力,使每一位同学都对社会保险的经办流程印象深刻。
具体的实现方式可以多样,可以采取一名同学直接介绍的方式,也可以几个同学做角色扮演。
学生可分别扮演社会保险机构的工作人员、来办理某一项社会保险的企业人员等等。
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也可以使学生在轻松、诙谐的气氛中更好地锻炼实践能力。
3.社会保险经办能力培养的组织形式只需要安排一些热爱学习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去即可。
具体去几人去几个地方,可根据学生人数以及家庭居住地的远近,自行确定。
例如,可安排学生去距离学校较近的宣武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服务大厅,实地考察宣武区的社保大厅和医保大厅,了解办事流程,并搜集一些相关资料,如照片和免费索取的办事说明。
在课上,让这组同学向大家介绍最新的社保政策以及经办流程,并将资料交给大家传阅。
学生可当堂组织小规模知识竞赛,看谁记得快记得牢。
使学生能够实际运用所学知识,更好的锻炼实践能力。
四、对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全班分组训练,总计3学时1.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在本课程中,学生不仅要通过“讲新闻”来增强自己的社保意识,更重要的是通过一个个热点问题来培养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只有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实现对社保知识的灵活运用。
学生发现、分析、解决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从意识到实践的过程。
只有具有社保意识,才能从新闻中发现问题;只有具有分析能力,才能把众多的材料通过提炼整合出系统的理论;只有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最终运用已有知识提出解决建议。
学习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我们最终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2.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实现方式可以根据各章节的具体内容,安排适当的方式,如辩论赛、角色扮演、镪镪三人行等,建议只在联系社会现实问题的章节采用这种方式。
在每章,可事先安排一组的同学,根据本章内容重点和难点所在,收集相关的信息和资料或者社会热点问题,如养老金替代率问题、天价医药费、工伤认证、有手机、养宠物是否可以享受低保等问题,运用已学的知识分析热点问题背后隐藏的原因,分析该热点问题与社保制度的关联,找出社保政策存在的不足或漏洞,试着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针对“有手机、养宠物是否可以享受低保?”这一议题,可以组织一场辩论赛,分正方和反方,由辩手对这一主题进行辩论。
学生需要运用已学的知识说服对方。
辩论可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资料的能力,最有效的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增加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和灵敏度,提高创造能力。
3.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组织形式建议根据班级人数多少,事先根据章节的题目和需要分为几个小组,教师与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准备议题,确定思路和具体实现方式,给学生最少1周的时间准备,要求小组同学开动脑筋,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将该问题的来龙去脉说清楚,并明确值得争议和难点问题是什么,之后开展分析与研究,最后将研究的结果告诉同学们。
这样做的好处,一方面可以增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锻炼学生的理论研究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协调组织能力、以及配合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在课下要收集准备很多相关资料,在课堂上才能各抒己见,也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课堂实践教学的考核与成绩评定➢主题是否明确,是否与课程内容联系紧密,是否具有讨论价值。
➢对热点问题的描述是否客观清楚。
➢学生是否对问题进行了分析,有没有挖掘到问题背后隐藏的问题。
➢学生语言是否明确,简洁,发言是否得体,大方,口齿清楚。
对学生课堂实践教学的考核,应该结合教学大纲中教学目标的要求,把考核的重点放在对于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环节的要求上。
首先要保证每个人都完整地经历了实践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教学环节,在此基础上考核学生参与的程度、所做的工作以及实际的收获。
要鼓励学生在课堂实践教学中发挥各自的优势,积极创新,让更多的同学分享其研究成果,同时也促使其在研究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课堂实践教学的教学考核成绩采用考查方式。
分数采用百分制或五级记分制(五级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
二者相互对应为:优秀(100-90分)、良好(89-80分)、中等(79-70分)、及格(69-60分)、不及格(59分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