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一、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表现由于经济困扰,部分高校贫困生在思想和心理上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压力,存在着诸多心理问题。
这些心理问题纷繁复杂、相互交错,有些甚至互为因果,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强烈的依赖心理形成畸形的人格特征近几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确保每一个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失学”,为贫困生顺利地完成学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但是,这种帮助,也会产生反作用,导致一些贫困生产生“等、靠、要”的依赖心理,强烈的依赖心理可能导致贫困生的人格特征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畸形。
部分依赖性贫困生,在解决经济问题上,把国家和学校为其解决经济困难的一系列措施当成理所当然要求享受到的待遇,有的甚至抱怨补助太少,而并没有意识到应该依靠自己克服困难。
不思进取,不利于大学生养成“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健全人格。
2.严重的自卑心理与自我封闭恶性循环由于经济贫困,贫困生大多都缺乏自信心,表现在对自己能力、知识的过低评价和对他人的过高估计上。
缺乏自信使其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懦弱、心虚、胆小,不敢独自面对挑战和看到别人取得成功后就懊悔、自责的心理。
部分贫困生由于严重自卑、缺乏自信,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常在学习和生活中自我封闭,甚至把内心思想也禁锢在一个寂寞、偏僻、孤独的角落里。
在茫然空虚的思考过程中,他们很可能产生一种缺乏根据的自我评价标准和行为准则,甚至是错误的观念。
他们不容易接受别人对这种准则的评价和建议,甚至认为如果别人不认同这种观点就是浅薄,就是不理解他们所经过的和所面临的困难和压力,就是对他们思想的压制。
由此,他们进一步产生对别人的敌意和排斥,更不容易与别人进行思想接触,从而在严重自卑与自我封闭之间形成恶性循环。
3.过度的自尊心理与嫉妒、敏感相互交织贫困生多数是凭借自己的实力进入高等学府,所以比起其他学生,他们更为自尊、好强、不甘落后、渴望成功。
他们对外界的评价非常看重,很多贫困生有时宁愿挨饿受冻,也不愿意接受学校他人的资助,认为那是同情、怜悯。
简析贫困生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解决办法
简析贫困生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解决办法近年来,贫困大学生由于其特殊的家庭环境和生活条件,他们面临更多生活和学习压力,在心理上承受着更大的精神压力,身心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从而导致自卑、焦虑、孤僻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一、贫困大学生心理现状及问题(一)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现状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贫困生比例占15%—30%,特困生占8%—15%。
尽管高校贫困生人数占学生总数的比例不算高,但由于高校的办学规模较大,贫困学生的实际人数的绝对值还是比较大。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贫困生群体已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
部分贫困生在除了经济穷迫之外,常常在心理压力、学习困难、学习时间不充分、人际关系等方面存在更多的困难。
(二)贫困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第一,自卑心理。
由于家庭的经济困难,他们无力支付高昂的学费,与那些家庭经济较好的的学生相比,不愿让同学知道自己贫困,会担心被别人看不起。
贫困生家庭负担重,思想压力大,精神常处于一种焦虑状态,常常情绪低落,常因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而自我封闭,对身边的人和事极为敏感,总感觉到不自在,甚至产生对立抵触情绪。
第二,学习压力大。
贫困学子常常把成绩看作是自己实现自身价值的唯一标准,因而要求成绩出类拔萃,但很多人学习方法不得力,从早到晚忙忙碌碌,又不愿意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学习效果不佳,以致学习排名和素质综合测评在班级始排名终处于最后,从而更使得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第三,和同学之间相处不融洽。
贫困生大学生自卑心理较强,常因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而自我封闭。
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又不愿意同他人交往,有的甚至独来独往,不与其他人交往,内向、恐惧、多疑,担心被人嫌弃和拒绝,行为上采取逃避方式。
第三,依赖心强,现在有些贫困大学生面对贫困,他们不是勇于去战胜贫困,自强自立,而是一味指望社会、政府、学校的资助,凡事等靠要,有些贫困生总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觉得世界很不公平,于是认为自己受帮助是天经地义的事。
浅析贫困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
浅析贫困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贫困大学生的数量逐渐增多,他们在面临经济困难的同时还要应对心理问题,这成为了他们成长过程中很大的挑战。
贫困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又该如何应对这些问题呢?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希望可以对贫困大学生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孤独与焦虑对于贫困大学生来说,由于家庭经济状况的不好,他们往往无法和同学们一样享受课余时间的娱乐活动,没有更多的社交资源,导致产生孤独感和焦虑感。
这种情绪问题在大学生中并不罕见,而对于贫困大学生来说,情况更为严重。
如何应对:学校可以开设心理辅导课程,让学生学会倾诉自己的心声,缓解内心的孤独和压力。
学校也可以组织一些文体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加他们的社交机会,减轻孤独感和焦虑感。
二、自卑和自我怀疑由于贫困大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经济条件相对落后,他们往往会感到自卑和自我怀疑,觉得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不如他人。
这种心理问题会对其学业和生活产生负面影响,严重时会导致自闭和消极抵触情绪。
如何应对:学校和家庭应该给予贫困大学生更多的鼓励和支持,让他们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经济条件并不是决定一个人价值的唯一因素。
也可以开展一些志愿者活动或社会实践,让他们深刻感受到社会的多元性,增强自信心。
三、学业压力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原因,往往需要兼职赚取生活费用,导致学业和工作的双重压力。
他们需要在追求学业成绩的还要应对经济困难带来的压力,这种压力会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如何应对:学校可以为贫困生提供更多的奖学金和助学金,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也可以调整课程安排,为他们预留更多的自我学习和实习时间,让他们更好地应对学业和工作的双重压力。
四、家庭关系问题对于贫困大学生来说,家庭关系可能存在更多的问题,如家庭成员的不理解和支持,可能会导致学生产生逃避、抵触情绪,甚至影响学业和生活。
如何应对:学校可以设立家长学校,加强家校沟通,让家长了解到贫困学生的实际情况,并给予更多的关爱和理解。
浅析贫困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
浅析贫困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贫困大学生是指因家庭经济条件较为困难而在大学读书的学生。
他们常常面临着生活上的种种困难,如学费、生活费用等问题,这些困难也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浅析贫困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对于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心理问题,取得更好的学业成绩具有重要意义。
一、常见心理问题1. 焦虑和压力贫困大学生通常面临着较大的经济压力,他们需要自己解决学费、生活费用等问题。
这种经济压力会使他们感到焦虑和压力,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状态。
2. 自卑和自怜由于家庭经济条件较为困难,贫困大学生常常会感到自卑和自怜,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不幸福。
这种心理问题会影响他们的学业表现和社交能力。
3. 适应问题贫困大学生在面对特殊的困境时,往往会出现适应问题,他们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但由于经济困难,他们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来适应这种变化。
二、对策建议1. 寻求心理辅导贫困大学生应该积极寻求心理辅导,通过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了解自己心理问题的根源,学会有效的自我调节和缓解压力的方法。
2. 建立自信心贫困大学生需要建立自信心,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潜力,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努力克服自卑和自怜的情绪,积极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
3. 寻求经济援助贫困大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寻求经济援助,如申请国家助学金、学校奖学金、申请贷款等,减轻经济负担,缓解焦虑和压力。
4. 学会适应贫困大学生应该学会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尽快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和学习节奏,积极融入集体,寻求帮助和支持,与同学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5. 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贫困大学生应该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科学饮食,适量运动等,以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更好地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困难。
6. 增强社交能力贫困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学校的各种社交活动,扩大自己的人际关系网,与同学们保持良好的关系,相互支持、相互鼓励,共同度过大学生活中的难关。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社会成因及对策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社会成因及对策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社会成因及对策
近年来,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多数贫
困大学生都会面临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包括焦虑、抑郁、精神病等等,对此,我们必须深入分析其社会成因及对策。
一、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社会成因
1、低收入户缺乏经济条件:贫困大学生属于低收入群体,他们拥有较
低的家庭收入,很难承担大学生活动及生活开支;
2、社会阶层因素:贫困大学生同时承载着社会压力,大部分贫困大学
生来自底层,社会地位较低,他们可能会遭受排挤和歧视;
3、家庭环境因素:贫困大学生受家庭作用更加紧迫,缺乏父母的关心
与支持,容易落入受挫、自卑感的困境。
二、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应对措施
1、多种政策措施:国家应该加大贫困大学生的资助费,开展贫困大学
生就业扶助,帮助他们缓解经济负担;
2、完善网络资源:完善全国性的心理咨询平台,提供贫困大学生免费
的院校心理咨询服务,帮助贫困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3、开展心理教育:学校可以积极推动心理健康教育,打造校园和谐心
理环境,建立社会关爱机制,给予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安全感。
总之,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源于复杂的社会原因,多方面的策略应用能够助力贫困大学生摆脱心理困境,健康成长,实现梦想。
各级政府应该及时采取和完善有效的政策措施,给予贫困大学生帮助,助力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成长。
对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
%" ?@&A%TUVWXYZ[,"#$%G\.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 围 。 贫困生生活在学校这个大家庭中,他们的成才和发展离不 开同学之间的关心和帮助。如果一个人与集体、 同学、 朋友 的关系良好, 他就会感到安全、 温暖, 感到自己能被人理解, 被人接受, 心情就会更加舒畅, 身体就会更加健康。 因此, 创 造一个和谐、 互助互谅、 团结向上的集体, 形成良好的校风, 对贫困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应大力 倡导平等、 关爱的文明新风, 应充分发挥学生会、 社团的作 用,积极开展心理互助活动,特别是对有贫困生参与的社 团, 应予以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使其在社团活动中感受到社 会和学校的温暖, 化解自卑、 焦虑、 自闭等不良心理, 进一步 增强自信心。
!"#$%&
对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 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
!
赵 红 代艳丽
一、 贫困生心理问题现状分析 心理学认为, 自尊与自卑都是个体的一种心理特征。 自 尊感体现的是个体对自我价值感的一种肯定和认可。自卑 感是指个体对自我价值感的否定和贬低。贫困生在经济窘 迫的情况下, 排除外在种种诱惑, 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 进 入到大学学习,潜意识里有一种对自我价值感的肯定和认 可。 但是人的自我价值感具有不稳定性, 它会随外在条件的 改变而改变。特别对于世界观、 人生观尚未完全形成, 身心 发展还不成熟的大学生来说,自我价值感难免会发生某些 变化。一些大学生的自尊感会在巨大的经济反差下产生动 摇, 在内心深处萌生出与自尊感相反的一种体验, 进而否定 自己, 在能力、 自身价值等方面低估自己, 从而导致自轻、 自 贱、 自我鄙视, 对自己持有完全否定的态度和情感体验, 否 定自己的长处或对长处没有足够的认识。因而常常表现出 胆怯、 畏惧、 怀疑, 担心被人嫌弃和拒绝, 行为中采取逃避方 式。 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 贫困生无论是穿着打扮、 生活用 品、 学习工具的使用, 还是见闻经历都远不如经济条件好的 同学。 他们害怕别人投来的异样目光和鄙夷眼神, 喜欢保持 沉默, 或者远离热闹人群独来独往。 有些性格偏外向的贫困 学生尽管笑口常开, 情绪却不太稳定, 常常担心别人看不起 自己, 处处想证明自己虽穷, 但并不软弱。通常不想让别人 知道自己的困难情况,宁可自己艰苦一些,也不愿轻易求 助。总感到别人在背后讥笑自己的寒酸、 土气, 这正是贫困 生内心极度敏感引起的。 有些学生对自己的贫困处境和寒酸外表感到羞愧, 在 行为上表现出与自己的现实条件不相符,甚至是相反的举 动, 极力包装自己, 这种心理往往会导致他们更大的心理压 力。贫困生每年都要交纳对于他们来说很高昂的学费和各 种各样的杂费, 因此他们每花一分钱, 都要精打细算。一些 贫困生在花钱的时候常常牵挂家人辛勤劳作的辛酸,常常 担心明年的学费还能否按时交纳。贫困生中大多数来自贫 困地区, 他们的成长环境极为艰苦, 长期的艰苦生活, 使他
我国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能 的反 映 , 常常 表现 为 紧张 、 不安 、 徨 等 多种情 感 体验 。贫 彷
困生 由 于家 庭贫 困 , 济压 力 很大 , 经 他们 要 比常 人背 负 更 多 的思 想包 袱 。不 少贫 困生 为 了减 轻 家庭 负担 。 努力 寻 找 打工 赚 钱 的 机会 , 时 还要 应 付 紧 张 的 学 习 、 试 , 而容 易产 同 考 从
贫 困大 学 生来 说 , 疑是 很 困 难 的 。差距 拉大 了 , 理有 一 无 心
种 不平 衡 感 , 在 着 “ 什 么他 有 我 没 有 . 能 享 受 我 不 能 存 为 他 享受” 等攀 比心理 。 2 在 传 统 教 育模 式 的 影 响 下 , 级 各 类 学校 长期 以来 、 各 忽视 对 学 生 的健 康人 格 的 培 养是 造 成 贫 困 大学 生 心理 问题 的重要 原 因。中小 学教 育 以应 试 教育 为 主 , 意力 集 中在学 注
二 、 致 贫 困 大 学 生 产 生 心 理 问 题 的 原 因 分 析 导
使 他 们承 受 的压 力 远远 高于其 他 学 生 ,这 很 容 易使 其 脆 弱
的 心 理 因 为 受 伤 而 扭 曲 。 贫 困 生 的 心 理 问 题 归 纳 起 来 主 要 表 现在 以下 几个 方 面 : I 自卑 心 理 。自卑 是 贫 困 生 最 容 易 萌 生 的一 种 心 理 。 、 大 多 数 贫 困 生 来 自农 村 山 区 , 于 家 庭 经 济 条 件 的 限 制 , 们 由 他
程 充 满 挑 战 。相 对 于 城 市 而 言 , 自农 村 的 贫 困 生 在 以 前 的 来
生 活 环境 中 已经 养 成 了 一 种认 知 模 式 ,而 且农 村 的社 会结 构 相 对 单 一 , 富 差 距不 是 很 大 ; 到 大 中城 市后 。 须 逐 贫 来 必
浅谈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
浅谈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由于生活环境的变化和生活压力的增加,贫困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
一、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1.1 经济压力贫困大学生最显著的心理健康问题来自于经济压力。
由于家庭贫困或自身条件不充分,他们需要通过自己的勤工俭学来解决日常开销。
经济压力会导致他们感到无望和无意义,从而对自己的未来失去信心。
1.2 孤独与孤立贫困大学生常常会感到孤独和孤立,因为他们可能无法参加一些社交活动,无法拥有一些自己想要的东西,也无法获得家庭的支持和理解。
孤独和孤立可能会导致他们心理上的困扰,并影响到他们的学业和生活。
1.3 压力和焦虑与其他大学生一样,贫困大学生也会面临学习、就业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和焦虑。
而经济问题和社会地位的差异可能会使他们更加容易感到焦虑和无助。
二、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为了帮助贫困大学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提供以下几个教育对策:2.1 支持和帮助大学可以通过成立相应的助学组织和提供免费的心理辅导来支持贫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政府也可以推出相应的政策,为贫困大学生提供经济支持和心理援助。
2.2 同伴支持大学和社会可以成立志愿者组织或慈善基金会,为贫困生提供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
这种帮助可以帮助贫困大学生摆脱孤立和孤独的困扰,使他们感到被关注和支持。
2.3 职业规划和实践考虑到贫困大学生经济条件较差的现状,可为他们提供更加切实可行的职业规划和实践机会,以增加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并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
同时,大学也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校企联合实践项目,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职场环境和提高专业素质。
结语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
大学教育应当为贫困大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教育对策,从而帮助他们克服挑战,实现自我价值,为自己的未来赢得更好的机会。
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发展,教育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
自1997年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以来,上大学已逐步从政府基本包办的教育投资体制转变为政府、社会、受教育者多方共同分担教育成本的机制。
但是日益高昂的学费使许多家庭捉襟见肘,贫困家庭更是雪上加霜。
客观的说,贫困生现象的产生,既是历史的积淀,也有社会现实原因。
当前国家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不断变化、不断调整的转型时期。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城乡差别、阶层差别、地域差别的消除尚需时日,因此贫困生现象将势必成为一个长期存在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教育作为一项公益事业,核心是应确保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获得自身发展的受教育的机会。
因此如何解决贫困生上大学的费用等问题已成为一个社会热点。
近年来我国高校贫困生主要来自老少边穷地区,他们承担着父母的希望,信奉知识改变命运的人生格言,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克服种种困难,终于步入大学的殿堂。
然而大多数家庭都存在因教致贫的现象,本不富裕的家庭又为大笔学费支出而一筹莫展。
高校学子在人生巨大转折点时却被贫困问题阻挡了脚步,这不得不令人惋惜,不得不引起政府和全社会人民的关注。
相当一部分贫困生因为生活窘迫而产生压力,进而产生交际障碍,心理问题精神匮乏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发展。
一、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贫困生自身主要存在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个方面的问题,从内部原因来说:第一,自卑心理严重。
贫困生进入大学后,生活环境变化让他们本身引以为豪的成绩优越感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经济的拮据让他们在与同学交往中总觉得抬不起头。
他们把贫困看成一种耻辱,不愿意让其他同学看到自身的窘迫,因此长期闷闷不乐。
大多数贫困生会用自我封闭的方式,不愿与人交往,不愿申请补助,认为是一种”施舍”,从内心深处来说根本无法接受。
第二,如不及时引导会产生仇富心理。
分析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及对策
分析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及对策改革开放多年来,全国各地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都有了比较大的提高,但同时社会各方面都出现了分化现象,与此相应,高校中也逐渐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贫困生。
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和高校收费制度的改革,也使得高校中贫困生队伍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这些学生家庭经济普遍比较困难,心理上也有着更大的压力感和挫折感,容易在心理上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因而,如何做好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高等教育与管理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为了了解贫困大学生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状况,我们通过多种形式对贫困大学生进行调查。
调查发现,对于贫困大学生来说,主要心理压力来自三个方面:回报父母高期望造成的焦虑感,相对剥夺造成的自卑感以及未来就业困惑造成的抑郁感。
因为对就业的困惑,55.8%的贫困大学生在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中选择考研究生。
调查显示,41.1%的贫困大学生表示,自己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是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58.9%的贫困大学生认为自己的价值目标是完善自我,实现自我价值。
绝大多数(87.7%)的贫困大学生已经做好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没有想好或者随遇而安的贫困大学生只占12.2%。
这次参加调查的贫困大学生有162名,还有181名大学生接受了访谈。
鉴于这样的压力,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也逐渐变得严重,因为经济的拮据、综合素质的差距、学习上的落差以及新环境的压力,他们变得自卑、自暴自弃,不愿意与人交流,开始进行自我封闭,甚至还扭曲了自己的心理。
(1)自卑:由于家庭经济的拮据,往往这部分学生对于“缺衣少钱”这类情况体会的更加敏感,这种经济上的问题往往会对其心理造成巨大的压力,使他们感到贫困给他们带来了太多的耻辱。
久而久之他们情绪低落、意志消沉、自我封闭,对前途感到悲观失望,感觉到自己处处不如别人,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来。
这样可能就会影响到其人际交往和平时的生活行为习惯,甚至导致心理疾病。
(2)自闭:由于自卑缺乏自信心,在人际交往中他们往往表现出一种较强的自我防卫心理状态,他们往往不想将自己的情况去告诉别人,即使是自己比较熟悉的朋友。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其对策
,
。
,
,
,
一
。
,
一
、
、
“
”
、
、
。
位 贫 困 生 都有 着特殊 的成长 经 历 他 们 从 小 忍 受 着 贫 困 的 煎熬 饱 尝 生 活 的 艰 辛 未 成 年 时 家庭 环 境 对 个 人 的 成 长 有 着 巨 大 的影 响 贫 困 的 环 境 使 他 们 更 懂 得 自尊 自爱 自立 自强 独 立 生 活 的 能 力 自主 意 识 和 艰 苦 奋 斗 的 精 神 明 显 强 于 同龄 人 然 而 在 另 个 层面 上 贫 困 的 环 境 又 使 他 们 或 多或 少 的 存 在 自卑 焦 虑 不 满 沮 丧 的 情绪 过 分 的 早 熟 也 给 日 后 的 心 理 健康埋 下 隐患 进 人大 学后 环境的改 变 新事物 的 冲击 同学 之 间的贫富差 距 社 会 上 拜 金 主 义 享 乐 主 义 等 不 良风 气 的 侵 蚀 都 对 他 们 的 心 理 产 生 冲击 使 他 们 的 心 理 状 态 出 现 了失 衡 对 自我 他 人 和 社 会 的 认 知 产 生 了偏 差 1 1 自尊 与 自卑 的矛 盾 心 理 贫 困 生 大 多 来 自偏 远 的 农 村 和 城 市 贫 困家庭 自幼 忍 受 贫 穷 的 煎 熬 物 质 生 活 的 短 缺 使 学 生 忍 受 着较 大 的 心 理 负 担 来 自他 人 的 同 情 帮 助 也 好 嘲 讽 白 眼 也 罢 都 会对他 们 的 心 理 产 生 很 大 的 影 响 形 成 自卑 与 自尊 相 交 织 的 矛 盾 心 理 能 在 艰 苦 的 环 境 中奋 发 图 强 刻 苦 学 习 最 终 进 入 大 学 校 门 的学 生 往 往具 有 坚 强 的 意 志 和 自尊 自强 的 个性 特 征 然 而 这 种 自尊 却 异 旦 在新 的 环 境 中 自尊 心 得 不 常脆 弱 自卑 就 很 容 易走 向 极 端 到 满足 由于 基 础 教 育 阶 段所 受 的 教 育 相 对 薄 弱 生 活 环 境 的 相 对 落 后 再 加 上 自身 经 济 条件 的 限 制 很 多 贫 困 大 学 生 进 入 大 学 后 猛 然 发 觉 自己 在 学 习 社交 生 活
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原因及对策探赜
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原因及对策探赜贫困大学生是指家庭经济状况较为困难,但仍能凭借努力和奋斗进入大学学习的学生群体。
除了物质上的贫困,贫困大学生还面临着“心理贫困”的问题。
心理贫困是指贫困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一种贫困状态,表现为自卑、焦虑、压力过大等心理问题。
本文将探讨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原因分析1.经济压力过大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困难,通常需要同时兼顾家庭经济负担和学业紧张,承担较大的经济压力。
这使得他们常常感到无法集中精力学习,产生焦虑和压力。
2.自卑感贫困大学生在与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同学相比较时,常常感到自卑。
他们缺乏自信,认为自己不如其他同学优秀,这种自卑感进而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3.就业压力贫困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往往希望通过大学教育来改变家庭状况。
现实中就业形势严峻,毕业后可能面临就业困难。
这使得贫困大学生对未来感到担忧和无助,增加了他们的心理压力。
4.社会认同感缺失贫困大学生在与其他同学交往时,由于经济条件的不同,可能会遭受排斥和歧视。
这导致他们缺乏社会认同感,产生孤独和无助的情绪。
二、对策探讨1.建立心理疏导机制学校应当建立心理疏导中心,为贫困大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援助。
心理疏导中心可以组织心理讲座、开展心理教育活动等,引导贫困大学生积极应对心理困难。
2.加强家庭教育贫困大学生的家庭环境通常不利于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心理健康。
学校可与社区合作,组织开展家庭教育课程,帮助贫困家庭提高教育水平和亲子关系,提供积极的家庭环境。
3.加强就业指导学校应当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提供就业技能培训和实习机会。
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提供就业机会,帮助贫困大学生顺利毕业并找到合适的工作。
4.加强同学间的交流学校可以组织各类社团和活动,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通过参加社团活动,贫困大学生可以扩大社交圈子,增强社会认同感和自信心。
5.提供经济支持除了提供经济补助,学校还可以设立助学金等奖励机制,激励贫困大学生努力学习和进取。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引言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贫困已成为许多家庭的一个普遍问题。
对于大学生来说,贫困可能会导致他们面临许多心理问题。
本文将探讨贫困大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及对策。
贫困大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自卑感贫困大学生通常需要靠助学金或打工维持日常生活。
与同学相比,他们可能缺乏物质上的享受和社会上的认同感。
这种感觉可能会使他们产生自卑感。
忧虑贫困大学生的家庭可能无法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支持和安全感,对未来感到担忧。
他们可能会感到在大学期间赚取足够的钱非常重要,否则他们可能会失去经济来源,进一步陷入贫困的恶性循环之中。
孤独感贫困大学生可能无法承担常规的社交活动,因为他们没有足够零花钱。
这可能使他们感到孤独,并与同学产生隔阂。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社会经济背景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的根源,主要是因为他们的社会经济背景和环境。
家庭经济条件不佳,会对自身发展以及自身的情感状态产生一定的影响。
学习压力贫困大学生需要分担家庭的经济负担,可能需要打工赚钱。
他们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应对学习压力。
自我价值感不足贫困大学生可能在心理上感到自己的价值与社会认同感不足。
他们可能觉得自己的社交圈变得不同化,并产生自我历程和困境感。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知道自己的困境贫困大学生需要认识到自己的困境,这对寻找合理解决方案非常重要。
这个过程需要进行一些自省和沟通,以便更好地应对和缓解自己的心理问题。
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尽管贫困大学生可能没有足够的零花钱参加社交活动,但他们可以加入一些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这些组织可以提供一个支持系统,以帮助他们应对日常生活的难题。
此外,参加社会活动可能为他们建立起社会网络,从而实现社会认同感的提升。
学习坚持心理调整贫困大学生需要坚持心理调整,尤其是对于其产生的自我价值感不足等心理问题。
学习研究心理调整的知识,掌握一些方法,帮助他们应对贫困、家庭和学习带来的压力。
结论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问题。
浅析贫困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
浅析贫困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大学生群体日益扩大,其中贫困大学生也逐渐显现出一系列心理问题。
在面临生活压力、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的情况下,贫困大学生更容易产生焦虑、自卑、孤独等心理问题。
有必要对贫困大学生的常见心理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贫困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是焦虑。
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贫困大学生常常面临生活费用不足、家庭经济拮据等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在心理上加重他们的焦虑感。
长期的经济压力和无法获得及时支持的感觉会使他们感到无助和不安,进而引发焦虑情绪。
除了经济上的焦虑,还有学业上的压力也是造成贫困大学生焦虑的原因之一。
他们可能会由于家庭条件限制而无法获得学习资源,或者由于家庭经济拮据而不得不兼职工作,导致学业压力增加,从而加重了他们的焦虑情绪。
贫困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二是自卑。
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贫困大学生可能会感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受到质疑,产生自卑感。
在大学中,他们可能会因为缺乏物质条件而无法融入到富裕同学的圈子中,或者由于家庭条件的不利影响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导致他们对自己产生负面的评价,从而产生自卑情绪。
长期的自卑情绪会影响到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甚至影响到他们的学业和就业。
贫困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三是孤独感。
在大学中,贫困大学生可能会因为经济原因无法参与到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或者社交活动当中,导致他们感到孤独和孤立。
在面对学业压力和生活压力时,缺乏可以倾诉和交流的朋友和同学会加重他们的孤独感,甚至引发抑郁情绪。
面对这些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需要有针对性的对策来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增强心理健康。
应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经济援助。
学校和社会应该加大对贫困大学生的经济援助力度,让他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学习和生活压力,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从而减少焦虑和自卑情绪的产生。
也可以通过设立奖学金、助学金等形式,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习和社会活动,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学校和社会应该加强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和帮助。
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原因及对策探赜
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原因及对策探赜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的普及,大学校园内的贫困问题日益突出。
在贫困大学生中,存在着“心理贫困”的现象,这种贫困不仅体现在物质方面,更体现在心理层面。
本文将对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的原因进行探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 经济压力大贫困大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通常较为困难,学费、生活费等压力较大。
这种经济压力容易使得其心理产生负面影响,例如焦虑、压力、自卑等情绪。
2. 社交圈子狭窄贫困大学生可能因为家庭状况等因素而无法与富裕学生建立联系,社交圈子狭窄,容易产生孤独、沮丧等情绪,心理也因此受到影响。
3. 自我价值感缺失贫困大学生通常需要努力奋斗才能得到学业上的成就,但是其家庭背景、社会地位以及收入水平等因素可能会使得其自我价值感缺失,容易产生自卑、无助等情绪。
1. 加强经济援助针对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困难,学校应该加强经济援助力度,帮助其缓解家庭经济压力,避免心理受到负面影响。
2. 提供心理辅导学校应该为贫困大学生提供心理辅导服务,帮助他们理清内心的情绪,增强应对困难的能力和信心。
同时,学校可以开设有关职业规划、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课程,帮助贫困大学生扩展社交圈子,提高自身素质。
3. 加强资助政策政府应该出台有关教育资助的政策,帮助贫困大学生解决经济问题。
比如,可以建立教育贷款制度,提供低息或免息的贷款;同时,可以建立奖学金制度,鼓励贫困大学生通过努力学习获得表彰。
4. 加强家庭教育家庭是贫困大学生最基本的支撑系统,家庭教育对其成长十分重要。
家长应该对孩子进行正确的价值观教育,鼓励其勤奋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同时,可以通过适当的家庭活动、亲子沟通等方式增进家庭的情感交流,使得孩子得到更多的家庭支持和关爱。
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的存在问题值得我们重视,针对此类问题,学校和政府应该加强援助力度,通过多方面措施帮助贫困大学生尽快摆脱困境,更好地完成学业。
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对策
高学历人才是 社会 的宝 贵财富。 高学 历人 才到 图书 馆工
作对提高图书馆的管 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都会起很大 的作用, 前 提是他们要认 同这份 职业。本 文针 对部分 高学 历人 才在 职业
科技信息
专题述
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对策
广东药学院 戴 蓉 丁 昆
贫 困生 是当 前我 国高 校在 校大 学生 中的 一个 特 殊群 体。 随着大学生资助政策 的改革和高校招生 规模不断扩 大, 贫 困生
现象及相应的心理健 康方面的问题显得 日益突出, 已成为 社会 和高校普遍关注的焦 点之一。本文试图通 过实证性 比较调 查, 对当前我院贫困生的 心理健康状况及原 因进行综合 分析, 并提 出相应的教育应对策 略。
3. 贫困生在各年级 SCL- 90各项因子分比较 ( 见表 3) 。 表 3 贫困生各年级 SCL - 90各症状因子比较 ( x ? s)
由表 3 可见我 院贫困生 SCL - 90各症 状因子 比较各 年级 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
4. 困生在性别上 SCL - 90各症状因子比较 ( 见表 4) 。 表 4 贫困生男女生 SCL - 90各症状因子比较 ( x ? s)
? 1. 64)岁; 一年级 11人, 二年 级 16人, 三年级 43人 。 3. 方法: 2008年 5 月, 采用 症状 自评 量表 ( SCL - 90) 作为
评价心理健康状 况的 工具, 以年 级为 单位, 使用 统一 的口 头指 导语进行集体测试, 无记名填写。 该量表 由 90个 项目组 成, 10
浅析贫困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
浅析贫困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摘要】在大学生群体中,贫困大学生面临着诸多心理问题。
本文将从影响因素、常见心理问题和对策建议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受到经济困难、社会压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他们常常面临自卑、焦虑、挫折感等心理问题,甚至可能出现抑郁情绪。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增加心理咨询服务、建立学业辅导机制、提供经济援助等措施来帮助他们尽快调整心态,应对困境。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存在不可忽视,社会应积极关注并提供支持。
希望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能够引起更多人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为他们创造更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关键词】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影响因素、对策建议、心理健康、支持体系、压力、社会认同感、心理咨询、经济援助、自我调节、学习动力。
1. 引言1.1 概述贫困大学生是指由于经济困难而在校园中生活的学生群体。
他们面临诸多压力和困扰,其中心理问题是一个比较普遍且严重的方面。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存在,既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质量,也对社会稳定和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贫困大学生在经济上的困难使得他们常常感到无助和自卑,缺乏自信和动力去面对学业和生活中的困难。
他们还可能面临来自同学、老师甚至家人的压力和歧视,这些心理压力会加剧他们的心理问题并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状态。
了解贫困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并提供相应的对策建议,对于帮助他们更好地调整心态、面对挑战,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影响因素、常见心理问题和对策建议三个方面来深入探讨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希望能为相关人士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2. 正文2.1 影响因素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1. 经济困难:贫困导致的经济拮据是贫困大学生最主要的心理压力来源。
他们可能因为无法支付学费、生活费、购买书籍等而感到焦虑和无助,甚至产生自卑感和自我怀疑。
2. 就业压力:由于家庭经济状况的限制,贫困大学生在毕业后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近年来,贫困大学生问题逐渐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作为其中的重要方面,不容忽视。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通过教育对策来解决这些问题。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压力、自卑、焦虑和自我怀疑等方面。
首先,面对来自贫困家庭的经济压力和学业压力,贫困大学生普遍感到巨大的心理压力。
他们不仅需要应对学业上的挑战,还要面对生活上的困难,如支付学费、生活费等。
此外,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他们可能无法享受与同学相同的待遇,比如购买名牌服饰或参加社交活动,这进一步加重了他们的心理压力。
其次,贫困大学生普遍存在自卑感,他们觉得自己与身份和家庭背景不相匹配,因而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产生怀疑。
他们常常与富裕家庭的同学进行比较,感受到自己的差距,这导致他们在学习上和交往中缺乏自信心,甚至有时会内向、孤僻。
此外,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中还包括焦虑和自我怀疑。
由于缺乏经济保障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贫困大学生常常担心自己的前途和人生发展。
他们可能过度关注他人的评价,担心自己无法达到社会的期望。
因此,他们容易陷入消极情绪,产生自我怀疑和对未来的恐惧。
那么,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是什么呢?首先,家庭的经济困难导致贫困大学生面临巨大的压力。
他们可能需要通过打工和申请助学贷款来支付学费和生活费,这会占用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其次,社会的贫富差距也是产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他们发现与富裕家庭的同学相比存在差距时,他们很容易感到自卑和焦虑。
此外,社会对大学生就业的高要求和不确定性也给他们增加了很大的压力。
针对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教育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学校应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为贫困大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支持。
心理咨询旨在帮助贫困大学生减轻压力、增强自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其次,学校应加强贫困大学生的心理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贫困大学生心理和人格问题的分析和对策
贫困大学生心理和人格问题的分析和对策摘要:随着经济发展,近年来高校中出现了一个特殊群体——贫困生,其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据统计,目前在全国普通高校中,经济困难学生约240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20%,特别困难学生的比例在5%—10%,人数大概在160万。
由于在高校学生中因为贫困而带来的心理和人格发展问题尤为突出,因此了解和掌握贫困生的心理及其人格发展问题,是高校教学和管理工作中重要的一个环节。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心理人格一、引言所谓贫困生,是指国家招收的普通高校本专科学生在校期间基本生活费用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伙食标准,且无力缴纳学费及购置必要的学习用品,日常生活没有经济保障的大学生。
他们有的来自经济落后地区,家庭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有的家庭发生了重大的变故或者遇到了天灾人祸等等。
随着高校扩招并轨,高校贫困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日益凸显出来。
据统计,贫困生人数约占高校学生总数的30%左右,并且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这一群体的绝对数量还将继续增加。
作为高校的一个特殊群体,贫困大学生的生存和生活状况已经受到了党和政府、社会、学校等各方面的高度重视。
由于教育体制的原因,我国长期以来重智力而忽视了心理和人格的引导教育,学生中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和人格偏差,而这种现象恰恰在贫困生中尤为突出。
这必然对高校的心理健康和人格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严峻的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探讨贫困大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教育体系构建,探寻符合我国现代教育的路子,推进高校综合人文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贫困大学生的常见心理问题的现状分析㈠导致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1、经济方面压力导致自我观念的改变。
大多数贫困大学生都来自偏远农村或城市困难家庭,根本无法承担高校高昂的学杂费用以及学生的日常生活开支。
俗话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其实很多贫困生都比同龄人更加的成熟懂事,他们深知家庭的生活状况以及父母挣钱的艰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摘要:由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高等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日见凸显。
研究和解决贫困大学生的这些心理问题,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一、贫困大学生心理障碍成因的分析1、自卑与自尊的心理冲突自卑是人的一种不良自我意识,是一种自己轻视自己,认为自己不如别人的惭愧、羞怯、畏缩,甚至心灰意冷的情绪。
自卑是贫困生最典型的心理特征,也是贫困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根源,其它方面的心理问题都是从自卑开始的。
自卑感强的学生往往自我认识不足,过低估计自己,只看到自己的短处和劣势,而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
在与别人比较时,总拿自己的短处与他人的长处比,越比越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这样就形成了消极的自我评价。
另一方面,有的贫困生自尊心又极强,他们宁愿贷款、勤工俭学,也不愿接受社会、个人的资助,不愿欠人情债。
2、焦虑与抑郁心理的困扰焦虑是由心理冲突或挫折引起的复杂情绪反应,是在日常生活中,因预感到困难将要到来或有祸事降临,感到没有把握、无能为力而又无法有效地加以预防和解决,从而产生的一种担心、紧张的情绪。
贫困生不仅为学费和生活费发愁,还要担心父母由于多年辛苦积劳成疾的身体,同时害怕因学业差而对不起父母的一片苦心。
所有这些,使得贫困生精神压力大,形成紧张、不安、忧虑、恐惧的情绪状态,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健忘、注意力不集中、失眠等现象,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抑郁是一种感受到自己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常伴有厌恶、痛苦、羞愧和自卑等多种情绪体验。
贫困大学生大多来自边远贫困地区,他们试图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取得优异的成绩,为自己的将来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然而,他们又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使他们感到痛苦万分。
3、渴望人际交往与自我封闭的冲突孤独是指个体因主观上感到受人排斥和否定而产生的情感,是个体违背主观愿望,被动地独立于群体之外而产生的离群的心理体验。
贫困大学生虽然渴望人际交往,渴望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展示自己的才华,但多数贫困学生因经济拮据而吃穿俭约,使得他们自惭形秽,不敢轻易和经济条件好的同学在一起,更不敢轻易和他们说话。
由于害怕遭受挫折和伤害而羞于交际,把自己包裹起来,不愿轻易袒露心迹,渐渐地给人一种难以接近、不合群的感觉。
4、虚荣与依赖心理较强大部分贫困生能正视贫困,注重勤俭节约,吃苦耐劳。
然而也有一部分贫困生,受虚荣心驱使,为了让别人瞧得起,维护自己所谓的面子,求得心理平衡,不惜花重金包装自己,盲目与人攀比;部分贫困生面对父母到学校探望,竟然向同学谎称是自己的老乡,惟恐给自己丢人。
虚荣心使他们对金钱的渴望与日俱增,部分贫困生为了经商赚钱而本末倒置,把学习搁在一边,有的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5、妒忌、敏感与攻击心理较重部分贫困生不愿提及经济上的窘迫,也最怕同学怜悯或瞧不起他们。
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贫困学生的内心极为敏感、多疑,其他同学无心的说笑,在他们听来就可能是嘲笑;与自己本来无关的事情,他们也会认为同学是在背后议论自己,于是在内心深处重重设防;还有些贫困生心胸狭窄,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和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内心产生对他人的不满、不服气,进而又心生憎恨、妒忌。
贫困生的这种消极、冷漠、厌世,在思想上很容易走向极端,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有少数学生会产生反社会行为。
二、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1、开展积极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1·1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到心中有数。
从新生入校开始,学校就要通过各种渠道详细调查和掌握学生家庭的状况,建立贫困生综合档案,包括个人资料、家庭背景、品行说明、学习成绩、健康状况、经济状况、心理状况等。
学校有关职能部门、思想政治工作者、学生干部等都要高度重视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从不同侧面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掌握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扶工作。
1·2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选修课和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帮助大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充分认识心理健康对学习、生活、就业等的重要性,教育贫困大学生以健康的心态和人格面对贫困,增强自我调节的能力。
1·3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
通过心理咨询引导贫困大学生建立积极有效的心理防御机制,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通过个别辅导和行为指导等步骤,分析学生无助、困惑、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和后果,帮助学生直面环境和压力,进行自我接纳和自我欣赏,顺利地完成大学学习生活。
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手段,设立网络心理辅导,在虚拟的空间内完成对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救助。
1·4加强心理咨询宣传。
要营造心理咨询的良好氛围,使大学生从观念上普遍认同和主动接受心理咨询,主动到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
2、帮助贫困大学生确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塑造独立健全的人格2·1宣传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趋势,消除贫困大学生的思想疑虑和不满情绪。
使贫困大学生充分认识到高校招生并轨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加深对国家经济状况及贫困现象产生的原因、国家对于贫困大学生助学贷款的政策和学校对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等方面的理解,督促学生正视困难,引导他们正确处理解决经济困难与提高自我学习能力的关系。
2·2引导和帮助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困难观。
教育贫困大学生理性地对待贫穷,摒弃“等、靠、要”的依赖心理,树立起自强自立的精神,正确看待生活中的不幸,正确看待贫富和义利,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去面对经济贫困的现象。
教育贫困大学生懂得只有摆正心态,奋发图强,德才兼备,自我完善,才能报效祖国,才能最终彻底摆脱贫困的道理。
可以定期邀请校友或校外的、一些在生活经历或创业经历上具有典型教育意义的成功人士来学校进行现身说法,通过他们自身成长过程和不断追求事业的成功经验,教育和引导贫困大学生调整心态。
2·3对贫困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对贫困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就是使贫困大学生树立感恩的思想观念,并在实践中努力践行,从而使大学生能够成为一个具有和谐思想的人。
进行感恩教育,最基本的是对父母感恩的教育。
学校和社会要将感恩教育与学习实践“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结合起来,逐渐使贫困大学生学会知荣明耻、知恩图报,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常怀感激之心和致谢之情。
要教育贫困大学生珍惜来之不易的大学学习机会,培养其珍惜岗位、忠于职守、团结协作、精益求精、具有职业责任感和荣誉感的敬业精神,塑造其忠诚老实、诚恳待人,以信用取信于人,对他人给予信任的诚信品质,用实际行动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将来能为国家、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2·4树立贫困大学生中成人成才的楷模。
要让典型引路,通过新闻媒体、宣传栏、座谈会、先进事迹报告会等形式对优秀贫困大学生的感人事迹和顽强、豁达、吃苦耐劳、藐视困难、战胜困难的良好精神风范进行广泛宣传,教育和引导贫困大学生树立信心,摆脱困境。
3、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优化育人环境3·1对贫困大学生给予充分的人文关怀。
要努力营造对贫困大学生理解、尊重和关怀的校园文化氛围,在全体学生中提倡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风尚;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反对过度消费、高消费、超前消费,排除虚荣心理的干扰。
同时,教育家庭富裕学生,要真诚、主动地和贫困学生交往,热心而讲究策略地帮助他们,言谈举止注意分寸,尊重贫困大学生的人格和尊严,尊重其隐私,充分考虑到贫困大学生的心理感受,尽力避免使他们产生被施舍的感觉。
3·2开展适合贫困学生特点的集体活动,实现心理良性互动。
根据贫困生的特点、爱好和专长,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体育活动,开展一些深入实际、适应竞争、有利于发展能力的社会实践活动,还可以通过建立贫困生自己的社团组织,定期召开贫困学生座谈会、联谊会等,让贫困生敞开心扉,彼此充分交流内心的困惑和感受。
还要通过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使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实现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良性心理互动,达到心灵与心灵的碰撞,使贫困生获得理解、启发和帮助,并借此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其心理危机感。
4、关心贫困大学生的物质需求,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4·1完善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及各项管理制度。
高校要成立专门的助学机构,充分、有效地利用好国家、省和学校的相关救助贫困大学生的政策,进一步完善“奖、贷、助、补、减、免”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及各项管理制度。
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从家庭收入、个人消费和同学评议三方面综合考虑,深入细致地做好贫困生经济贫困的等级(特困、贫困、一般贫困)界定工作,并定期对界定结果进行复核,实行动态管理,在进行各种资助时,要确保重点、补到实处、补出士气。
4·2发挥舆论作用,支持贫困大学生帮扶工作。
主动与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联络,宣传贫困生帮扶工作的紧迫性、重要性,呼吁社会各界有识之士慷慨解囊,对贫困大学生献出一片爱心,使贫困大学生充分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4·3拓宽助学渠道,提供就业支持。
面对贫困大学生生活窘迫和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对贫困大学生的支持应侧重于能力培养和就业信息提供两个方面。
政府、学校、民间团体和社会经济主体等部门和单位,应设多种对贫困大学生资助的专项基金,帮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
参考文献:[1]姚红玉.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养成探究[J].经济师,2006(4).[2]陈曦.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探因与帮护[J].中国青年研究,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