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3河流和湖泊
星球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 河流和湖泊》教学设计
![星球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 河流和湖泊》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204f534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2d.png)
星球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河流和湖泊》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河流和湖泊》的内容包括:河流和湖泊的定义、分类、形成原因和特点,以及我国的主要河流和湖泊。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了解河流和湖泊的基本概念,掌握其形成和特点,提高对我国河流和湖泊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自然地理中的水文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河流和湖泊的分类、形成原因和特点,以及我国的主要河流和湖泊的认知程度不同,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深化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河流和湖泊的定义、分类、形成原因和特点,了解我国的主要河流和湖泊。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和实际案例,学会分析河流和湖泊的形成和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河流和湖泊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河流和湖泊的分类、形成原因和特点,我国的主要河流和湖泊。
2.难点:河流和湖泊形成原因的深入理解,对我国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地理分布和特点的把握。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河流和湖泊的基本概念、分类、形成原因和特点。
2.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的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地理分布和特点。
3.地图学习法:通过地图,了解河流和湖泊的分布情况。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地理八年级上册》2.地图:中国河流和湖泊分布图3.案例资料:有关我国主要河流和湖泊的资料4.教学多媒体:PPT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河流和湖泊的重要性。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我国的主要河流和湖泊,让学生对我国的河流和湖泊有直观的认识。
3. 操练(15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关于河流和湖泊的基本概念,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讲解。
然后,教师提出一些关于我国主要河流和湖泊的问题,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地图进行回答。
4. 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河流和湖泊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2.3河流和湖泊 教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
![2.3河流和湖泊 教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e4ec7302844769eae009ed4b.png)
1.知道外流区(河、湖)、内流区(河、湖)的基本概念。
2.知道长江、黄河的基本概况,并能分析它们存在的问题,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
3.训练对地理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初步培养获取信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5.增强民族责任感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1.内流、外流(区、河、湖)的分布及特点。
2.长江、黄河的基本概况。
3.长江、黄河存在的问题及治理措施。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归纳教具: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3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导课:利用水资源的概念导入,河流、湖泊、地下水,让学生明白河流的重要性。
新课设计:【自主阅读】自主阅读课本完成【自学导航】的学习任务。
【自学导航】1.自读课本第一段,河流为我们提供了水资源,还有什么意义?(灌溉、航运、渔盐和旅游等方面的便利)2.读图,了解内、外流湖的面积及分布。
比较:内、外流河在流向、水量方面有何不同?(内流河:水量小,加上蒸发、下渗等原因,最终未流入海洋,而是中途消失在沙漠中;外流河:因有大量降水的补充,水量丰富,最终流入海洋。
)内、外流河的水靠什么补充?(外流河:大量降水的补充;内流河:冰雪融水补充。
)内、外流区和季风区、非季风区大致相同。
内、外流河的河水注入方式有何不同?(外流河:大量降水的补充;内流河:冰雪融水补充,另外,内流河水在流经地区下渗、蒸发、利用内流河水灌溉,都使得内流河水大量减少。
我国最大的内流河是塔里木河。
)内、外流湖为什么有咸水、淡水之分?(内流湖的水大多被蒸发,含盐度高,所以湖水咸;外流湖与外流河相同,湖水外流,又有大量降水补充,所以湖水较淡。
)3.根据图,结合我国降水季节的变化特点和降水的南北变化,分析得出外流河的汛期在什么季节?汛期长短有何变化?(我国外流河的汛期在夏季;河流的汛期越往南越长,越往北越短。
)4.我国不仅有许多的自然河流,还有世界上最长、最早的人工运河。
八年级地理上册《河流和湖泊》的教案设计
![八年级地理上册《河流和湖泊》的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cff21db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1111c08.png)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主要的河流和湖泊,掌握它们的分布特点和形成原因。
2. 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我国主要的河流:长江、黄河、珠江、黑龙江、辽河等。
2. 我国主要的湖泊:青海湖、洞庭湖、太湖、呼伦贝尔湖等。
3. 河流和湖泊的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我国主要的河流和湖泊的名称、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
2. 教学难点:河流和湖泊的形成原因,以及我国河流的流域分布特点。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河流和湖泊的图片、地图,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 利用地理模型,帮助学生理解河流和湖泊的形成过程。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长江、黄河等河流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河流和湖泊。
2. 讲解河流和湖泊的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教师讲解我国主要的河流和湖泊的分布特点,阐述它们的形成原因。
3. 案例分析:分析长江、黄河等河流的流域分布特点,让学生理解河流在不同地区的分布规律。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讨论我国河流和湖泊的保护措施。
5.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河流和湖泊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性。
6.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其他河流和湖泊的特点,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我国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名称、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对河流和湖泊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作用的理解。
3. 评价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河流和湖泊的保护问题,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2. 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河流和湖泊的历史变迁,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念。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河流和湖泊-星球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河流和湖泊-星球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debfd31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0127417.png)
河流和湖泊-星球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上的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分布情况。
2.了解河流和湖泊对人类的重要意义。
3.掌握河流和湖泊的特点及其成因。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河流和湖泊的分布及其特点。
2.难点:河流和湖泊的成因和对人类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准备1.星球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材。
2.地图和图片资料。
3.教学用具:投影仪,黑板,笔记本电脑等。
四、教学内容与方法1. 榜罗地图观察法1.让学生观察榜罗地图,并了解世界上主要的河流及其分布情况。
2.引导学生用榜罗地图上的各种符号标注出主要的河流及其流经的国家和地区。
3.由学生分析各个流域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
2. 瀑布模拟法1.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或图片了解瀑布形成的过程和原因。
2.用黑板或白板上模拟瀑布的形成过程,并让学生感受到瀑布的气势和威力。
3.了解不同河流之间瀑布的差异,并探究其原因。
3. 湖泊制图法1.让学生通过观察地图了解世界上主要的湖泊及其分布情况。
2.引导学生用地图上的符号标注出主要的湖泊及其所处的地理位置。
3.通过了解湖泊的形成过程和特点,让学生探究不同湖泊之间的差异。
五、教学评价1.完成教学手册中的记录表。
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听讲、提问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3.每节课结束时,对学生的口头回答及书面作业进行评价。
六、教学后记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世界上主要的河流和湖泊的分布情况、其成因和对人类的重要意义。
通过榜罗地图观察、瀑布模拟和湖泊制图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了解河流和湖泊的特点和差异。
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河流和湖泊对人类的重要意义,引导他们学会爱护河流和湖泊,积极参与环境保护。
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节 河流和湖泊教案 新人教版 教案
![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节 河流和湖泊教案 新人教版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a2bed62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02.png)
课题第三节河流和湖泊(第1课时)出示下图,引导分析:内流河,东部多(1)请说出四条河流流量大、水位高的季节和流量小、水位低的季节。
(2)请结合教材P44页第一自然段和上图总结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并说明原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47页的活动题3。
师生总结得出答案:(1)从北到南河流的汛期开始的越来越早,结束的越来越晚。
(2)黄河流量年内变化大,西江变化小;这种变化对灌溉、航运发电量洪涝灾害等方面产生影响。
2.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启发提问:我国的内流河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哪里的自然条件如何?过渡:(1)内流河水的主要来源? 讨论回答: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地区。
那里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沙漠广布,由大面积的无流区。
讨论回答。
(2)内流河的水量变化有什么规律?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指导学生讨论并结合教材45页的第二自然段回答)教师归纳:内流河水主要来自高山积雪融水和山地降水。
内流河水量年变化大,水位高差悬殊。
夏季气温高,冰雪融水量多,山地降水也多,河流水量较为丰富;夏季过后,气温降低,冰雪融水量减少,山地降水减少,河流的水量也逐渐减少;冬季气温低于零摄氏度,无冰雪融水,河水甚至断流。
因此,大部分内流河是季节性河流。
在地图上,季节性河流用虚线表示。
指导读教材图2.30,了解塔里木河的情况。
承转:前面我们了解的河流都是天然河道,在我国,除了众多的天然河道外,还有许多人工河流,如京杭运河等。
下面同学们阅读教材46页的“阅读材料”,了解京杭运河的概况。
典例精析例:下列有关我国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我国外流河的水量普遍较大,都以大气降水为主要补给来源B.我国外流河分为两大洋水系,即太平洋水系和印度洋水系C.我国西北地区的河流都是内流河D.澜沧江、雅鲁藏布江均注入印度洋读图了解塔里木河。
阅读教材了解京杭运河是世界上最长、开凿最早的人工河学生练习:独立完成探究第41页“即时巩固”1~5题,交流答案。
塔里木河的水源主要靠冰雪融水,晴天气温高,冰雪融化的多;东部季风区内河流的水源主要靠大气降水,阴天有可能要降雨。
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河流和湖泊》教案
![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河流和湖泊》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e0389d1ee06eff9aff807ae.png)
【课题】第三节河流和湖泊(第1课时)【课型】新授课【课标】在地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河流,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
【教材、学情分析】中国的河流和湖泊部分,是在讲完中国地形、气候的基础上的教学,贯穿这部分内容的主线仍然是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
我们知道,河流与湖泊不仅可以给人类提供水能、航运和灌溉之便,以及丰富的水产资源,还给我们带来了凌汛、决口等灾害。
教材重点介绍了我国主要内、外流河的前提下,要求学生读图得出内、外流区的分布特征。
有关河流的水文特征,教材讲的比较抽象,教师需通过图文材料从流量大小、水位季节变化、含沙量多少、有无结冰期等方面引导学生了解外流河的特点,关于我国内流河的水文特征,从水源补给入手,进一步分析其流量小,属季节性河流的特征。
【教学目标】1、认识我国河湖众多的特点及其河湖对人类活动的正反影响,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人地协调的观念。
2、读中国主要河流和湖泊分布图,找出中国主要外流区(河、湖)、内流区(河、湖),结合中国气候特征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
(重点)3、运用地图和统计资料说明内、外流河水文特征的差异。
(难点)【教学模式】自主探究-合作竟学【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读图分析【教具准备】挂图或多媒体【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感悟导入出示:《中国水系图》或者《我国的主要河流和湖泊图》,引导学生读图说出:我国是世界上河湖众多的国家之一,我国疆从图上感受我看图并说出自己看到地图的第一印象或感受是什么?(追问)请同学们接着读教材P39珠江与塔里木河的对话,思考:珠江和塔里木河为什么有不同的归宿呢?(此问题学生可能答不出来,教师可借此引入课题,不需详细解答)域辽阔,有许多大江巨川源远流长,大小不一的天然湖泊星罗棋布。
思考老师提问,大胆发言。
国河湖众多。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入新课。
自主探究(过渡)通过刚才读图,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河湖众多,但它们特征各异,今天我们的任务就是了解我国的河湖概况,请大家先自学课本,完成学案上的“自主探究”。
初中地理河流与湖泊教案
![初中地理河流与湖泊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2754044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89.png)
初中地理河流与湖泊教案课程目标:1. 了解我国河流与湖泊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地理分布特点。
2. 掌握外流河与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3. 了解河流与湖泊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学重点:1. 我国主要河流与湖泊的分布及特点。
2. 外流河与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1. 内流河与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2. 河流与湖泊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学准备:1. 地图、图片、统计资料等相关教学素材。
2. 教学课件或黑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利用图片或歌曲等方式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河流与湖泊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河流与湖泊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对河流与湖泊有什么了解?它们在我国地理环境中起到什么作用?二、新课讲授1. 河流与湖泊的基本概念a. 讲解河流的定义、形成及特点。
b. 讲解湖泊的定义、形成及特点。
2. 我国河流与湖泊的分布及特点a. 展示我国主要河流与湖泊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其分布特点。
b. 讲解我国河流与湖泊的分类及其地理分布特点。
3. 外流河与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a. 讲解外流河与内流河的定义及其水文特征。
b. 分析影响外流河与内流河水文特征的因素,如降水、蒸发、地形、土壤、植被等。
4. 河流与湖泊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a. 讲解河流与湖泊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如水文循环、生态系统、水资源等。
b. 分析河流与湖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如农业、工业、城市发展等。
三、案例分析1. 以长江、黄河等我国主要河流为例,分析其水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2. 以洞庭湖、太湖等我国主要湖泊为例,分析其地理分布特点及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四、课堂小结1.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对河流与湖泊的认识。
2. 提问学生如何保护河流与湖泊资源,提高环保意识。
五、作业布置1. 绘制我国主要河流与湖泊分布图,并简要描述其特点。
2. 分析我国外流河与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八年级地理上册《河流和湖泊》的教案设计
![八年级地理上册《河流和湖泊》的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c319a89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6272519.png)
八年级地理上册《河流和湖泊》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了解我国河流和湖泊的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
2. 使学生掌握河流和湖泊的基本概念,如流域、河段、湖泊类型等。
3. 培养学生读图和用图的能力,能阅读和分析地形图、水系图、湖泊分布图等。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地图、图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
2. 运用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河流和湖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流和湖泊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 使学生认识到保护河流和湖泊的重要性,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河流和湖泊的概念及分类1. 河流的概念及分类:地表水流动的天然水道。
2. 湖泊的概念及分类:地表水积存的自然水体。
第二课时:我国河流和湖泊的分布特点1. 分析我国河流的分布特点:东西多,南北少;沿海多,内陆少。
2. 分析我国湖泊的分布特点:青藏高原多,东部沿海少;咸水湖多,淡水湖少。
第三课时:河流和湖泊的形成原因1.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火山喷发等。
2. 外力作用:气候、地形、植被等。
第四课时:河流和湖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 河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地形塑造、水系发育、生态环境等。
2. 湖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调蓄洪水、维护生态平衡、提供水资源等。
第五课时:保护河流和湖泊的重要性1. 分析河流和湖泊生态环境的现状及问题。
2. 探讨保护河流和湖泊的措施及对策。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河流和湖泊的相关知识。
2. 运用地图比较法,让学生掌握我国河流和湖泊的分布特点。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河流和湖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河流和湖泊概念、分类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对我国河流和湖泊分布特点的理解和记忆。
3. 评价学生在地图阅读和分析方面的能力。
八年级地理上册《河流和湖泊》的教案设计
![八年级地理上册《河流和湖泊》的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328bb66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ef.png)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主要河流和湖泊,掌握它们的分布、特点和作用。
2. 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地图阅读和分析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河流和湖泊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我国的主要河流:长江、黄河、珠江、淮河、辽河等。
2. 我国的主要湖泊:青海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呼伦贝尔湖等。
3. 河流和湖泊的作用:水资源、航运、灌溉、发电、生态保护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我国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分布、特点及作用。
2. 难点:河流和湖泊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人类活动对河流和湖泊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河流和湖泊的图片、地图和视频资料。
2.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河流和湖泊为例,分析其特点和作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探讨人类活动对河流和湖泊的影响。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长江、黄河等河流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河流和湖泊。
2. 讲解河流和湖泊的基本概念,介绍我国的主要河流和湖泊。
3. 分析河流和湖泊的分布特点,讲解其形成原因。
4. 讲解河流和湖泊的作用,以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5. 探讨人类活动对河流和湖泊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河流和湖泊的保护。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7. 课后作业:绘制我国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分布图,写一篇关于河流和湖泊保护的文章。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我国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分布、特点和作用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对人类活动对河流和湖泊影响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3. 评价学生对河流和湖泊保护的意识和行动。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八年级地理上册》2. 图片资料:我国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图片3. 地图资料:我国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分布图4. 视频资料:关于河流和湖泊的纪录片5. 案例资料:关于河流和湖泊保护的案例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河流和湖泊的基本概念,讲解我国的主要河流和湖泊。
八年级地理上册《河流和湖泊》的教案设计
![八年级地理上册《河流和湖泊》的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a2477dd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e2.png)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河流和湖泊的概念及分类;(2)掌握我国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分布特点;(3)了解河流和湖泊的形成原因及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和图片,观察我国河流和湖泊的分布;(2)运用实地考察和调查,了解当地河流和湖泊的现状;(3)学会运用地理信息技术的手段,获取和处理河流和湖泊的相关信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河流和湖泊的热爱和保护意识;(2)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观察和分析能力;(3)增强学生的地理学科兴趣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我国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分布特点;(2)河流和湖泊的形成原因及作用;(3)学会运用地理信息技术的手段,获取和处理河流和湖泊的相关信息。
2. 教学难点:(1)河流和湖泊的形成原因及作用;(2)当地河流和湖泊现状的调查和分析。
三、教学方法1. 地图教学法:通过地图和图片,观察我国河流和湖泊的分布,提高学生的空间概念。
2.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进行当地河流和湖泊的实地考察,了解其现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河流和湖泊案例,分析其形成原因及作用,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4. 地理信息技术法: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手段,获取和处理河流和湖泊的相关信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学地图和图片;2. 实地考察所需器材和工具;3. 河流和湖泊的案例资料;4. 地理信息技术软件和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河流和湖泊的概念及分类,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地图和图片,观察我国河流和湖泊的分布特点,了解其形成原因及作用。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的河流和湖泊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河流和湖泊的形成原因及作用。
4.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当地河流和湖泊的实地考察,了解其现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5. 成果展示:学生将实地考察的结果进行整理和展示,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八年级地理第三节河流和湖泊教案
![八年级地理第三节河流和湖泊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9b187a5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a8.png)
八年级地理第三节河流和湖泊教案教案是八年级地理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一系列行为方案。
第三节河流和湖泊的教案该怎么设计呢?下面是店铺为您带来的八年级地理第三节河流和湖泊的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地理第三节河流和湖泊教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我国河湖众多的特点及其河湖在人类活动中的作用。
2、知道外流区(河、湖)、内流区(河、湖)的概念及分布特点。
3、理解内、外流河水文特征的差异。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分析河流水文特征及成因的能力。
2、能够运用地图和统计资料说明中国河、湖的基本概况,培养学生归纳地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逐步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1、中国河流的基本概况2、内、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教学难点1、中国河流的空间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2、运用资料分析内、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及其成因。
●教学方法读图、探讨、讲练结合为主的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出示《中国水系图》或者《我国的主要河流和湖泊图》,引导学生看图并说出自己看到地图的第一印象或感受是什么?学生:中国河湖众多(有众多的河湖)教师:是的,同学们说的很对,我国是世界上河湖众多的国家之一,我国疆域辽阔,有许多大江巨川源远流长,大小不一的天然湖泊星罗棋布。
(阅读图2.28小资料,并将重要内容勾画出来)(板书) 第三节河流与湖泊一、众多的河湖[教学新课](提问)同学们想一想,被人们誉为大地动脉的河流、大地明珠的湖泊,给我们人类带来了什么好处?(学生回答)有丰富的水资源,便于人们灌溉、航运、游泳、养殖水生动植物等。
(教师小结)教师补充:河湖的好处在于除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淡水资源、灌溉水源、水能资源、航运的便利外,还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渔盐便利等。
(提问)河湖给人类带来好处,有没有坏处呢?(学生回答)河湖可带来“洪水灾害” “水污染”等。
不仅造成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巨大损失,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生产。
星球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 河流和湖泊-长江》教学设计
![星球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 河流和湖泊-长江》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deec492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9fa4a64.png)
星球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河流和湖泊-长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河流和湖泊-长江》这一节主要介绍长江的地理特征、形成原因以及其在我国的重要性。
教材通过文字、图片、地图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了解长江的源头、流经地区、流域面积、水文特征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长江的基本情况,理解其在我国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我国的主要河流有所了解。
但长江作为一条流经我国多个省份的河流,其地理特征和流域特点需要通过具体的学习来掌握。
学生在生活中可能对长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缺乏系统的理性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和掌握长江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长江的源头、流经地区、流域面积、水文特征等基本知识;掌握长江在我国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河流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江的地理特征、形成原因以及其在我国的重要性。
2.难点:长江流域的水文特征及其对我国地理环境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图、图片、视频等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长江的地理特征。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长江流域地区,分析其地理特征,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源。
2.准备相关的地图、图片、视频等资料。
3.准备课堂讨论的问题和案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长江的壮观景象,引导学生关注长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呈现长江的源头、流经地区、流域面积等基本知识,同时展示长江流域的地理特征。
八年级地理上册《河流和湖泊》的教案设计
![八年级地理上册《河流和湖泊》的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9cc5ef3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517c678.png)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主要河流和湖泊,掌握它们的地理位置、特点和作用。
2. 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地理素养。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我国的主要河流:长江、黄河、珠江、黑龙江、辽河等。
2. 我国的主要湖泊:青海湖、洞庭湖、太湖、呼伦贝尔湖、纳木错等。
3. 河流和湖泊的形成、分布及其作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我国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名称、特点和作用。
2. 难点:河流和湖泊的形成、分布及其作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直观展示我国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地理位置、特点和作用。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了解河流和湖泊的重要性。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素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我国的主要河流和湖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堂讲解:a. 讲解我国主要河流的名称、特点和作用。
b. 讲解我国主要湖泊的名称、特点和作用。
c. 分析河流和湖泊的形成、分布及其作用。
3. 案例分析:展示一些与河流和湖泊相关的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河流和湖泊的重要性。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保护和利用河流和湖泊资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素养。
6.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其他河流和湖泊的特点和作用,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六、教学反思:七、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重点关注学生对我国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名称、特点和作用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要关注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看看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素养是否得到提升。
八、教学拓展: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河流和湖泊,可以组织一次户外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自去观察和研究一些河流和湖泊。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河流和湖泊的形成、分布及其作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星球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 河流和湖泊》教学设计3
![星球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 河流和湖泊》教学设计3](https://img.taocdn.com/s3/m/e80c1ad6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e8.png)
星球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河流和湖泊》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河流和湖泊是地理学科中的重要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河流和湖泊的形成、分类、特点以及在我国的分布情况。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我国的主要河流和湖泊,掌握河流和湖泊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于河流和湖泊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于河流和湖泊的成因、特点等知识掌握不扎实,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巩固。
此外,学生对于实地考察和实践操作的兴趣较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河流和湖泊的成因、分类、特点以及在我国的分布情况,掌握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名称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地考察、观察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名称、特点及分布情况。
2.难点:河流和湖泊的成因、分类、特点。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河流和湖泊的基本知识,阐述其成因、分类、特点等。
2.实地考察法:学生进行河流和湖泊的实地考察,观察其特点,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河流和湖泊的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
4.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图和图片,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2.准备实地考察所需的工具和设备,如测距仪、水质检测仪等。
3.准备案例分析的相关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内容,如地表水的流动和形成原因。
然后提问:“你们知道哪些我国的河流和湖泊?它们有什么特点?”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或地图,展示我国的主要河流和湖泊,如长江、黄河、珠江、洞庭湖、太湖等。
仁爱版八年级地理上册2.3《河流和湖泊》教学设计
![仁爱版八年级地理上册2.3《河流和湖泊》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f3a7566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bb.png)
仁爱版八年级地理上册2.3《河流和湖泊》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河流和湖泊》是仁爱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河流和湖泊的定义、特点以及我国的主要河流和湖泊。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地图和文字资料,使学生能够了解到河流和湖泊对我国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和人们生活的重要性。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兴趣性。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兴趣。
但部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较弱,需要通过实例和实践活动来提高。
此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河流和湖泊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系统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河流和湖泊的定义、特点,了解我国的主要河流和湖泊,学会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对河流和湖泊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河流和湖泊,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增强学生的地理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河流和湖泊的定义、特点,我国的主要河流和湖泊。
2.难点:河流和湖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保护河流和湖泊的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有趣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案例教学法: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观察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内容丰富、画面生动的课件,辅助教学。
2.地图:准备我国河流和湖泊的分布图,方便学生观察和学习。
3.实例资料:收集与河流和湖泊相关的实际案例,用于教学分析和讨论。
《河流与湖泊》教案
![《河流与湖泊》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9e9349a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91.png)
《河流与湖泊》教案《河流与湖泊》教案(精选10篇)《河流与湖泊》教案篇1目标1、通过研讨、阅读和建立模型,能识别出河流、湖泊等常见水体类型。
2、乐于参与、分工协作完成河流(或湖泊)模型的设计与制作,知道河流、湖泊的来源和地形特点。
3、借助研讨、阅读,能说出生活在水体不同位置的淡水生物名称。
学生的学习任务1、识别出河流、湖泊等常见水体类型并能说出水体的特征。
2、完成河流与湖泊模型的设计与制作,说出生活在水体不同位置的淡水生物名称检测工具题卡:1、回忆家乡或你去过的地方有哪些水体并说说它的特征。
2、说出水体里生活着哪些淡水生物?3、这些水体对生活在周围的人们又哪些影响?过程设计激情导课从太空遥望我们的地球就像一个蓝色的大水球,那是因为(地球上有很多水)。
是的,如果把我们的地球平均分成10分,只有3分的陆地,剩下的7分都是海洋,就是我们常说的“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地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我们今天先来一起学习陆地上的水资源。
民主导学活动一:认识各种水体及特征1、交流课前收集的家乡或你去过的地方有哪些河流与湖泊。
(潇河、汾河、黄河、乌马河……玉湖、西湖、青海湖……)2、这些河都叫河流,这些湖都叫湖泊。
哪河流与湖泊有什么不同呢?3、老师带来了河流与湖泊的优美风景图,大家看后又发现了什么不同?(认识到形态、流速不同。
河流一般是弯弯曲曲的,水是沿着狭长的凹地从高处向低处流动;湖泊的水一般比较平静,水是蓄积在洼地里的)4、那你能不能试着用简图来表示河流与湖泊?板画过渡:这些地方都因水的存在而美丽壮观,他们统称为水体。
5、除了河流和湖泊你身边还有哪些水体?生回答:池塘、水库、小溪……6.它们有什么不同呢?师概括:蓄水量不同,面积不同,形状不同,功能不同……7.谁能从这三个方面具体说说,出示PPT。
总结:在我们地球上,河流与湖泊并不都是天然形成的,还有些是人工建造的,如京杭大运河,瘦西湖等。
8、完成活动手册[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经验,拓展学生的视野,扩大对水资源的认识。
星球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 河流和湖泊-黄河》教学设计
![星球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 河流和湖泊-黄河》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4c29e5a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faa177b.png)
星球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河流和湖泊-黄河》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河流和湖泊-黄河》这一节主要介绍我国的母亲河——黄河。
教材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详细介绍了黄河的发源地、流经地区、流域特点以及黄河为我国带来的益处。
同时,也提到了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沙漠化等,引发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思考。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我国的主要河流有所了解。
但黄河作为一条具有特殊意义的河流,其流域特点、生态环境问题以及治理措施等方面,需要通过深入讲解才能使学生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黄河的历史文化底蕴、民间传说等相关知识,了解相对较少,需要在教学中加以补充。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黄河的发源地、流经地区、流域特点,认识到黄河为我国带来的益处。
2.使学生掌握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及治理黄河的措施。
3.培养学生对黄河文化的认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母亲河的情感。
4.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黄河的发源地、流经地区、流域特点。
2.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3.黄河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黄河的相关知识。
2.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实例讲解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3.采用讨论交流法,让学生分享对黄河文化的认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母亲河的情感。
4.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黄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学生对黄河的直观认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黄河的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
2.准备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的案例。
3.准备与黄河相关的民间传说、历史文化资料。
4.准备课堂讨论话题,引导学生参与交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黄河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对黄河的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讲解黄河的发源地、流经地区、流域特点,让学生掌握黄河的基本知识。
3.操练(10分钟)分析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沙漠化等,引导学生了解治理黄河的措施。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河流和湖泊教学案3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河流和湖泊教学案3](https://img.taocdn.com/s3/m/e63dac114a7302768e9939e3.png)
第三节河流和湖泊教学目标1.记住黄河的概况。
2.分析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
3.记住黄河的忧患及治理措施。
教学重点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成因及黄河的治理。
自主预习1.概况:“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天上”指的是黄河发源地,我国高原上的山脉,向东注入海,是我国第二长河,干流像巨大的字。
2.水文特征:黄河主要流经、和。
降水较少,蒸发量大,因此水量,而且集中在季节,含沙量,部分河段初春或初冬时节往往形成。
3.黄河的贡献:在上游塑造了和,在下游,黄河是平原的主要塑造者之一;黄河为沿岸地区提供了之利;黄河中上游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黄河的水能资源实行开发。
4.黄河的隐患: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土层,植被破坏严重,一遭暴雨大量泥沙与雨水一起汇入黄河。
黄河进入下游地区,河道变宽,河水流速,携带的泥沙沉积下来,使河床逐渐,成为“”。
5.黄河的治理:新中国成立后,在黄河上游地区加强;在中游黄土高原地区开展,修建;在下游。
其中,关键是。
合作探究(大胆地写下你的结论)读图2.41回答问题1.黄河上、中游分界点是,黄河中、下游分界点是。
2.黄河干流形如一个巨大的 (汉字)形,上游有和两大支流,中游有和两大支流。
3.黄河流域水电站或水利枢纽工程集中在游,如青海的水电站,河南的和水利枢纽。
4.黄河自西向东流经、四川、、宁夏、、陕西、、河南、九个省区,流经的主要地形区依次是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
5.阅读49页课文并结合图2.33和图2.34,说出“地上河”形成的原因?成果展示(自信地举起手,展示你的风采)解难答疑(通过老师的分析和总结,把你掌握不牢的地方写在下面留白处)课堂小结概况:发源于、注入,长5500千米,第二长河上、中、下游的划分——、。
黄河贡献:发电、灌溉、旅游等治理:上游,中游下游反馈练习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发源地 A 山,注入海洋 B海。
2.干流流经省区:①:;②:川;③:;④:宁;⑤:;⑥:晋;⑦;⑧:豫;⑨。
课标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河流域湖泊优秀教案
![课标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河流域湖泊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4d163ee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1296058.png)
课标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河流域湖泊优秀教案课标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河流域湖泊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读西北地区地形图,找出西北地区的范围,并指出本区主要地形组成和主要地形区。
2.运用地图,让学生掌握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了解该区干旱的表现、形成的原因及变化规律。
3.分析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对农牧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影响。
4.理解人们在干旱环境下,如何因地制宜地利用自然条件。
教学重难点分析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的影响。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一.由位置联想景观导入新课1.由区域名称描述大致位置。
2.联想该区景象:“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黄沙漫漫。
3.设问:是什么造就西北地区如此独特的自然景观呢?这节课我们就从西北的自然环境来寻找一下答案。
新课讲授:二.草原和荒漠(一)地形与位置1.多媒体展示西北地区图,找出主要山脉,指导学生概括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概括出本区的位置特点(从纬度、海陆、相对位置分析)。
2.归纳:该区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长城-阿尔金山脉以北。
本区深居内陆,位于我国北部和西北边疆,属于内陆地区。
该区面积广大,包括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甘肃省大部和宁夏北部。
3.多媒体展示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图、西北地形图,指导学生认识该区所处阶梯及大致海拔,分析西北主要地形及主要地形区。
4.归纳:该区主要位于第二阶梯,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东部内蒙古高原,西部“三山夹两盆”。
5.那么,西北的位置特点(远、高、阻、广)对气候有什么样的影响呢?(二)气候特点与景观分布1.展示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并提问:西北地区降水的大致范围?2.小结:西北气候特点――干旱。
3.完成P73――P74活动。
4.归纳:西北地区自然景观由东向西变化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5.提问:那么造成西北地区自然景观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6.学生回答:深居内陆,离海洋远,降水少,越往内陆走降水越少7.教师小结:对,由于西北地区深居内陆,离海洋远,水汽难以到达,所以造成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河流和湖泊教学要求1.学会搜集并运用地图与统计资料说明中国河湖的基本概况。
2.通过地图、图片及统计资料的分析,能够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的基本方案;能够初步提出长江各河段开发利用的方向与措施。
3.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结构分析选编本节内容基于以下几点考虑:(1)以黄河的治理和长江的开发为例,运用相关资料探究河流治理与开发的方向和方案,以培养综合应用能力与创新意识,树立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观念。
(2)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的河湖知识推理判断、分析综合、概括归纳黄河与长江水文基本特征的地理思维能力。
(3)以图像系统为依托,了解和掌握有关河湖的基础知识,为迁移应用这些知识,形成能力和价值观念打下扎实的基础。
(4)从知识方面分析,既照顾了中国河湖概况的面,又突出了黄河治理和长江开发的点,做到了点面结合。
(5)注重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自然地理要素与人文地理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
基于上述的设计思路,本节呈现了下面的结构特点。
第一,外部结构特点为纵向递进关系──源流概况、影响因素、水文特征及水利水害。
第二,内部结构特点为横向平行关系。
内容点析1.众多的河湖本部分教材是围绕着河湖的基础知识、我国不同类型河湖的特点,以及各自然地理要素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而展开的。
第一,关于河湖的基础知识,教材采取了以地图叠加文字说明和主图叠加附图的形式,淡化了内外流域的界线,突出了内流河和外流河这一基本概念、内外流域面积的差异及我国的河流主要分布在东南部的外流区等内容。
第二,教材提供了我国东部主要河流流量年变化统计曲线图,可分析得出结论:(1)东部地区河流的汛期多出现在夏季;(2)以秦岭—淮河为界,北方的河流冬季出现结冰现象(松花江冬季的流量为零),枯水期时甚至出现断流。
并结合初二学生的能力水平,教材配以胡杨林和罗布泊的景观图片,来说明西北内陆河流的基本特点──因降水稀少,河流水量不丰,蒸发与渗漏严重,出现了许多季节性河道。
第三,本节活动式课文的设计力图达到以下目的。
(1)巩固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图像知识,通过中国政区图的阅读,为学习黄河的治理和长江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2)通过统计图表的分析及学过的地形知识,了解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决定了大江东去的趋势。
(3)通过统计图表的分析及学过的气候知识,了解我国从北到南雨季的长短决定了河流汛期长短的规律。
(4)通过对图2.29中黄河花园口站与西江梧州站的流量年内变化的比较,了解不同河流的汛期长短对灌溉、航运、发电量及洪涝灾害的影响。
第四,教材还穿插了京杭运河的阅读材料,目的是介绍它沟通五大水系、航运价值以及服务于南水北调工程的巨大功能。
本部分教材的地理思维能力培养,着重体现在对地图及图表信息的认定、提取、加工及分析的过程之中。
2.黄河的治理本部分教材主要围绕着对黄河的整体评价、黄河各河段的环境问题及治理方案的研讨而展开的。
第一,虽然本部分教材的重点是在黄河的环境问题与治理上,但从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教育功能考虑,以图文结合的方式,从正反两个方面入手,介绍了黄河为中华民族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及其带来的灾难,极具震撼力,这在教材的分析中不容忽视。
主要表现在:(1)上游丰富的水能资源及其开发──龙羊峡图;(2)黄河水资源的灌溉作用──宁夏平原图;(3)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的黄河起源地──黄河源头图;(4)流域内所蕴藏的旅游资源──壶口瀑布图。
上述内容的呈现又是建立在知识(上、中、下游的划分和水资源利用类型)、能力(获取图例信息)和价值观念有机融合的基础之上的。
教材的另一个亮点是对黄河上、中、下游划分的呈现方式。
教材没有直接在正文里描述,而是在地图上以设问的形式提出,为下面的教材展开留下了一个伏笔。
其目的是暗示教材不过分强化地理界线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这一基础知识将在后面黄河中下游的环境问题及治理部分得到巩固练习,这样就使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由死记硬背的机械识记层面,上升到在应用过程中巩固提高的应用能力层面。
第二,黄河中游水土流失问题及其产生的环境问题(包括对下游的影响),是本部分教材的重点内容。
关于黄河中游水土流失问题,教材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
(1)读图2.23“黄河干流泥沙沿途变化”图可知,由河口至孟津的中游河段,年平均含沙量与年平均输沙量都比上下游河段大,并由此引出成因的思考。
(2)关于成因,教材简明地介绍了中游干支流流经黄土高原地区,流域面积较大;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本区植被破坏严重;夏季多暴雨等因素。
(3)为了给师生留有足够的思维空间,教材没有就地形、气候及植被等影响因素进行详尽地分析,目的是让学生迁移已有知识与能力,自主展开学习过程。
有关下游产生的环境问题,教材通过叙述性课文与活动性课文结合,以及因果推理递进的方式加以体现,并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1)平原区的地形对河道宽度、河道坡度、河流流速的影响。
(2)受地形影响,泥沙在下游沉积并逐步抬高河床,形成“地上河”。
(3)河床不断升高,人们被迫筑堤束水。
(4)暴雨来临,随时随地都有决口的危险。
(5)历史上的黄河水患灾害。
(6)由图2.34中黄河下游狭窄的汇水面积、没有支流汇入等信息,也可推断“地上河”的形态与隐患。
此外,基于复习巩固和内容拓展的考虑,教材还提供了图2.35,全面地展示了黄河整个流域的环境问题──上游的荒漠化与凌汛问题;中游的水土流失问题;下游的“地上河”隐患与凌汛问题。
第三,关于黄河各河段环境问题的治理,教材首先提出了形成原因的划分──自然原因与人为原因;其次以黄河断流为例,提出了治理方案。
并以此诱发学生探讨治理黄河流域其他环境问题的动机,并尝试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本部分教材的能力培养重在获取图文信息的能力、推理分析的思维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和创新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与可持续发展观念。
3.长江的开发本部分教材主要是围绕长江的源流概况、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及洪涝灾害的治理等问题来展开的。
第一,教材结合图2.36介绍了长江的发源地、注入的海洋、流域面积、长度、水量等情况;点明了“水能宝库”“黄金水道”的作用;结合图2.37 “长江干流地形剖面”,让学生理解性地记忆长江上、中、下游的划分。
第二,关于长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教材详尽地提供了长江流域水系图、干流地形剖面图、长江航运图及图2.39等项信息,为学生推理分析长江的水能资源优势、现实和潜在的航运价值及当前航运中存在的问题创设了情景,以展示开发长江水能潜力、克服航运阻力的信心和思维过程。
其中,教材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开放性地介绍了荆江裁弯取直的工程原理及意义,通过阅读图中废弃河道信息,加强学生理解该工程对改善长江中游航运效益的意义,以及提高地理推理分析能力的水准;通过分析影响长江通航的障碍因素、设计解决方案,树立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第三,在介绍长江开发的同时,教材在活动式教材中利用较多的篇幅,提出了长江洪涝灾害的问题。
其目的是使学生逐步树立兴利除弊的环境意识──防治洪涝灾害就是为了更好地利用长江的水资源,挖掘其航运价值与水能潜力。
从以上分析可知,本段内容的选取对学生扩展有关长江洪涝灾害的知识、提高成因分析能力,以及树立防灾减灾、变害为利、人地协调等价值观念意义重大。
教材呈现长江洪涝灾害内容的方式包括两个方面。
(1)在阅读材料中,介绍了因为人与水争地的矛盾,筑堤圈地,使湖泊失去了调蓄江湖水资源的能力,导致历史上长江洪涝灾害频繁发生。
(2)以思考练习的方式介绍了近年来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发生的频度不断加大,让学生从降雨、植被、湖泊及人为等因素入手分析,归纳洪涝灾害的成因。
教学建议【课时安排】建议本节安排2~3课时。
【新课导入】新课导入可运用下列方式:教师出示挂图“中国水系”或自行绘制的投影片“青藏地区河流和湖泊分布图”“长江中下游地区河流和湖泊分布图”,提出问题:看到地图的第一印象或感受是什么?这样导入新课,直接进入主题,增强学生对我国河流、湖泊分布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对我国河流、湖泊众多这一特点一目了然。
【众多的河湖】学习内、外流河的概念时,建议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图2.28“我国的主要河流和湖泊分布图”,找出长江、黄河、塔里木河,提出一系列问题:这几条河流最终流向何处?有哪些河流与长江、黄河一样最终流入海洋?它们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哪些地区?有哪些河流与塔里木河相类似,不能注入海洋?它们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哪些地区?运用地图观察实例,概括总结内、外流河及内、外流区的概念,这样比较适合初中学生掌握地理概念。
在此基础上,运用同样的教学方法,结合书中图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学习内、外流湖的概念,了解内、外流区的分布及面积的差异等知识并完成活动题1。
对于河流水文特征的学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我国东部主要河流流量年变化曲线图,提出以下思考问题:四条河流分别分布在我国的什么地区?四条河流什么季节流量最大,什么季节流量最小,为什么?黄河、松花江为什么在冬季出现枯水期甚至断流?学生通过读图、思考及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了解我国外流区河流水文特征的共性,通过完成活动题3使学生了解不同地区水文特征的差异性,以及与人们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
为什么不同地区河流水文特征有明显差异?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完成活动题2加以了解。
解答此题时,教师应提醒学生阅读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和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在图中找出这些河流,说明流经的省区、地形区及气候区。
在此基础上,了解地形、气候对河流的影响,找出其内在的联系。
当学生明确了地形、气候与河流之间的关系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塔里木河和罗布泊的图,讨论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河流的水文特征,并与东部外流区河流进行比较,找出其中的差异性。
【黄河的治理】本部分教材的教学,建议教师从正反两个方面入手,使学生对黄河的认识能够较为客观。
这部分教材是培养学生正确认识问题,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价值观念的最好实例。
首先从正面入手,引导学生阅读黄河流域水系图及景观图片,明确黄河上、中、下游的划分,对应上、中、下游不同河段的景观图片,了解黄河流域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第二步,结合活动题1,使学生了解黄河的忧患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不同河段产生的环境问题各是什么?在学生对黄河不同河段的问题有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分不同河段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分析产生环境问题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分别是什么?了解中游河段水土流失严重、泥沙含量大的特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黄河干流泥沙沿途变化图,通过阅读图中的数据,可以使学生对黄河中游地区泥沙含量非常多有一个感性认识。
分析成因时,教师应提醒学生阅读中国地形图、相关的气候类型图、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及教材中提供的黄土高原地区地表景观图,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一些反映黄土高原地区的降水、地表植被等状况的录像片,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