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王国维和《红楼梦评论》
《红楼梦》09王国维红楼梦评论

《红楼梦》评论王国维第一章人生及美术之概观【1】《老子》曰:“人之大患在我有身”。
《庄子》曰:“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
”忧患与劳苦之与生相对峙也久矣。
夫生者人人之所欲,忧患与劳苦者,人人之所恶也。
然则讵不人人欲其所恶而恶其所欲欤?将其所恶者固不能不欲,而其所欲者终非可欲之物欤?人有生矣,则思所以奉其生。
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寒而欲衣,露处而欲宫室,此皆所以维持一人之生活者也。
然一人之生少则数十年,多则百年而止耳,而吾人欲生之心,必以是为不足,于是于数十年百年之生活外,更进而图永远之生活,时则有牝牡之欲,家室之累。
进而育子女矣,则有保抱扶持饮食教诲之责,婚嫁之务。
百年之间,早作而夕思,穷老而不知所终。
问有出于此保存自己及种姓之生活之外者乎?无有也。
百年之后,观吾人之成绩,其有逾于此保存自己及种姓之生活之外者乎?无有也。
又人人知侵害自己及种姓之生活者之非一端也,于是相集而成一群,相约束而立一国,择其贤且智者以为之君,为之立法律以治之,建学校以教之,为之警察以防内奸,为之陆海军以御外患,使人人各遂其生活之欲而不相侵害。
凡此皆欲生之心之所为也。
夫人之于生活也,欲之如此其切也,用力如此其勤也,设计如此其周且至也,固亦有其真可欲者存欤?吾人之忧患劳苦,固亦有所以偿之者欤?则吾人不得不就生活之本质熟思而审考之也。
(王国维将老子的“患”解为“忧患”,将庄子的“劳”用作“劳苦”,举为与“生命”相生相依、无法离弃的东西,认为“忧患与劳苦之与生相对待也久矣。
”王国维概述了人类文化之起源与普遍进程,进而引出对人类生命本质的思考。
)【2】生活之本质何?欲而已矣。
欲之为性无厌,而其原生于不足。
不足之状态,苦痛是也。
既偿一欲,则此欲以终。
然欲之被偿者一,而不偿者什佰,一欲既终,他欲随之,故究竟之慰籍,终不可得也。
即使吾人之欲悉偿,而更无所欲之对象,倦厌之情即起而乘之,于是否人自己之生活,若负之而不胜其重。
故人生者如钟表之摆,实往复于苦痛与倦厌之间者也。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白话文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白话文简介《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作者是清代作家曹雪芹。
它以红楼为背景,通过对贾宝玉一家的生活描写,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衰落和人性的悲剧。
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文学评论家,他对《红楼梦》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评论,并试图用红楼作为文化的理想象征。
本文将以王国维对《红楼梦》的评论为基础,以白话文的方式进行阐述,以深入地探讨这一主题。
王国维的评论观点1.王国维赞赏曹雪芹的艺术创作–曹雪芹以诗人的眼光和才能塑造了《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使他们栩栩如生,充满了生命力。
–曹雪芹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红楼的细节,使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其中的情感和氛围。
–《红楼梦》展现了贾宝玉一家的衰落和人性的悲剧,通过对封建社会的揭示,引发了读者的深刻思考。
2.王国维认为《红楼梦》是中国文化的象征–《红楼梦》是中国文化的杰作,它以红楼为背景,通过对封建社会的描写,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风云变幻。
–红楼作为一个象征,代表了封建社会的荣华富贵和腐朽堕落。
–《红楼梦》通过对贾宝玉一家的描写,呈现了人性的悲剧,使读者产生共鸣,引发对人性和封建社会的深层思考。
王国维对《红楼梦》的理解和评价1. 王国维对红楼的理解•红楼是一个象征,代表了封建社会中的荣华富贵和腐朽堕落。
红楼的存在和衰落,反映了封建社会不可逆转的历史命运。
•红楼的精神境界是一种追求自由和真实的理想境界。
贾宝玉等人在红楼中追求真爱和真实感情,却最终被封建礼教束缚,最终导致了悲剧的结局。
•在王国维看来,红楼是一种理想的存在,它象征着人们对自由、真实和幸福的追求,也代表了中国文化的理想境界。
2. 王国维对贾宝玉的评价•贾宝玉是曹雪芹创造的一位典型人物,他具有独立思考和对封建礼教的反叛精神。
•贾宝玉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使他成为了《红楼梦》中最有个性的角色之一。
•在王国维看来,贾宝玉的悲剧命运是封建社会所赋予的,他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对自由和真实追求的代表。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读后感

《红楼梦评论》读后感
读完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我对这部文学巨著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王国维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为我们揭示了《红楼梦》背后的深层含义和价值。
首先,我对王国维所提到的悲剧观深表认同。
他认为,《红楼梦》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悲剧,这种悲剧性不仅体现在人物命运的波折和坎坷,更在于人生和社会的无常和无奈。
这种悲剧观让我深刻认识到,人生充满了变数和挑战,我们需要勇敢面对,才能找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其次,王国维对于《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世界有着深刻的洞察。
他通过对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的分析,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同时,他也关注到了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和内心挣扎,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人类的情感世界。
此外,王国维还从哲学和美学的高度对《红楼梦》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他认为,《红楼梦》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哲学和美学巨著。
其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美学观念,对于我们理解人生和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最后,我认为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对于我们理解和评价文学作品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他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为我们揭示了文学作品的深层含义和价值。
同时,他也提醒我们,在评价文学作品时,需要保持客观和理性的态度,不能简单地以个人的喜好和情感来评判作品的价值。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探析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探析●李建明清末至明初,在《红楼梦》研究中,除了评点式或索引式的批注和随笔式的评论之外,还出现了专门的论文。
数量虽然不多,但在《红楼梦》评论的形式上却是一个突破。
比较典型的是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
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是《红楼梦》研究史上第一篇比较系统的研究《红楼梦》的专论。
他不像旧红学随笔式的评论家那样随意而言,发表一点零碎的意见,也不像大小索引派那样牵强附会,刻意求索小说中某人影射某人,而是比较认真的去研究“《红楼梦》之精神”和“《红楼梦》之美学上之价值”。
一、王国维论人生、艺术和《红楼梦》之精神《红楼梦评论》第一章的题目叫做《人生及美术之概观》。
其美术即艺术,在这里他阐述了对于人生及文艺的基本观念,着重说明生活的本质是“欲望”和“痛苦”的海洋,人生乃是不幸。
这一章虽不是直接评论《红楼梦》本身,但所阐述的关于人生,关于文艺的见解却是他评《红楼梦》的出发点和依据。
全文开头就引述了我国古代老庄学说的思想。
老子日:“人之大患,在我有身。
”庄子日:“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忧患与劳苦之与生相对待也久矣”。
王国维以老子和庄子的思想为引言,目的是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即人生充满忧患和劳苦,人生是一个极不易超拔的痛苦的海洋,“人生者,如钟表之摆,实往复与痛苦与厌倦之间者也。
”他认为生活之本质就是苦痛。
人生既然是不易超拔的痛苦的海洋,那么有什么可以减轻人们的痛苦呢?王国维说:那就是文艺。
在他看来文艺能够“使吾人超然于利害之外”。
他说:“物之能使吾人超然于利害之外,必其物之于吾人无利害之关系而后可。
易言以明之,必其物非实物而后可。
然则非艺术何足以当之乎?”:王国维同时又认为,并非所有文艺都值得赞美。
他把文艺分为两类,一类是“使吾人离生活之欲”,此乃上乘之作;另一类是“使吾人复归于生活之欲”,此乃劣作,该当弃之于田野。
他认为《红楼梦》就是“使吾人离生活之欲的绝世佳作”。
王国维在对人生,对文艺作了上述的评论之后,转而论述了《红楼梦》之精神。
王国维_红楼梦评论_与古典文学理论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与古典文学理论张 哲 俊中国的学术从古典时期转向近代,是不能和王国维的学术研究分开的。
从古典到近代的转折之中,最重要的研究之一便是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
《红楼梦评论》应当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王国维第一次以西方的美学理论研究《红楼梦》,以悲剧的美学概念和理论分析研究了《红楼梦》,使得《红楼梦》研究走向了近代。
然而现今学界对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的评价似有不妥之处。
一些学者认为王国维以西方的悲剧理论研究《红楼梦》不是一个很好的研究方法,因为悲剧理论是西方的文学理论,可能适合于西方的文学,但对于中国的文学作品则不一定合适。
中国文学似应以中国文学理论加以研究。
另外尚有一些学者认为《红楼梦评论》在运用西方文学理论的方面,也显得较为生硬,似有生搬硬套的痕迹。
即尚未把西方的悲剧理论完全融化,并加以运用和研究,因而并不一定是成熟的学术著作。
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是中国近代学术奠基性的著作,对此一著作的评价似应谨慎。
《红楼梦评论》的近代性贡献是多方面的:一,在研究方法上,王国维有意识地批判了考据之学对作品研究的弊病。
他认为:“自我朝考证之学盛行,而读小说者,亦以考证之眼读之。
于是评《红楼梦》者,纷然索此书中之主人公之为谁,此又甚不可解者也。
”①王国维对考证之学的批评,正是出自于理论研究《红楼梦》的角度。
但不能由此认为王国维对考据之学完全是持以批判的态度,他本人在《宋元戏曲考》等著作之中,进行戏曲史研究的时候,就是通过文献的考证研究方法,尽力去复原戏曲发展的历史事实,具有了很强的客观性。
二,《红楼梦评论》在批判考据方法研究《红楼梦》的同时,又建立了理论研究的近代性方法。
《红楼梦评论》以理论作为研究作品的基础,叔本华、尼采等人的哲学思想、悲剧理论成为了研究的基本思维。
因而《红楼梦评论》具有强烈的思辨色彩。
由此理论研究也成为了近代以来学术研究的重要方面。
中国近代学术的建立是和《红楼梦》研究分不开的。
试分析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的主要文学思想

试分析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的主要文学思想《《红楼梦》评论》一文中,王国维指出:“人生的本质就是欲望、生活、苦痛的统一体。
”首先,有欲望就是痛苦。
人类的欲望永远不会被满足,人类始终难以逃脱那种不满足的状态,而不满足则正是痛苦产生的原因,欲望的这种性质导致了人类始终处于痛苦当中。
第二,即便是现有欲望都得以满足之后,人类则会陷入更深刻的痛苦之中难以自拔。
王国维假设了一切人类欲望都能被满足的状态,并论证了在这一状态下人类依然是痛苦的;“即使吾人之欲悉偿,而更无所欲之对象,倦厌之情即起而乘之”,在人的所有欲望都得到满足的时候,就会对人世间的所有一切生出厌烦的感觉;人类此时缺少的是一种理想,缺少的是生活目标,没有目标的生活也依然是痛苦的,这种痛苦属于消极的痛苦,而且这种痛苦远远比有所欲求的痛苦更为深刻。
第三,追求快乐的过程本身也会导致痛苦。
在前面两点的基础上,王国维将人生过程归结为摇摆于痛苦和厌倦之间:“夫人生者,如钟表之摆,实往复于痛苦与厌倦之间也。
”厌倦也是一种痛苦,也就是说,人们不能选择痛苦与否,而只能选择哪一种痛苦,选项只有两个,其一是一般的痛苦,其二是作为更深层次的被称为厌倦的痛苦。
人类通过牺牲快乐所得的快乐,实际上并未增加人们的快乐。
这一过程本身只是增加了人类的痛苦,即便使人暂时得到了快乐,但是在此之前和之后,都会觉得更加痛苦。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研究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研究《红楼梦评论》是王国维的一部重要作品,也是中国文学研究史上的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
它不仅颠覆了中国传统的文学评论方式,还引发了文学评论领域的一场剧烈变革。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的写作过程及其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演变历程。
王国维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对此种时代背景之感受王国维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各种新思潮、新文化不断涌现。
在清末大量引入的西学,以及其留洋学习的经历,都对其作品的创作构成了重大影响。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王国维深刻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认为中国文学需要一场变革。
在《红楼梦评论》一书当中,王国维充分汲取了西方美学和哲学等多个领域的思想,这在中国文学研究历史中当属首创。
他将西方文学评论中的一些概念、理论、批评方法等引入到中国文学研究中,为中国文学评论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运用西方文化理论对《红楼梦》进行了全新的解读。
他从历史、文化、心理等多方面对这部经典著作进行了深入分析,揭示了其背后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性问题。
在《红楼梦评论》中,王国维创新了中国传统文学评论方式。
他运用西方逻辑实证主义方法,结合中国传统文学评论中的一些优秀元素,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文学评论理论和批评方法。
这些理论和方法的引入,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文学评论的发展。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演变历程在《红楼梦评论》中,王国维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
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过于注重感性、直觉,而缺乏理性、思辨。
这种文化传统导致了中国文学评论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使其无法真正意义上深入探讨文学作品的内在价值。
因此,他提倡借鉴西方文化理论,推动中国文学评论的现代化转型。
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积极接受并融合了西方文化理论。
他认为,西方文化理论在逻辑、条理、深度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可以弥补中国传统文学评论的不足之处。
他强调将西方文化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一种新型的文学评论模式,推动中国文学评论的进步与发展。
实用类文本王国维《红楼梦评论》阅读练习及答案(河南洛阳2022学年高一下期末)

河南省洛阳市2021—2022学年高一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卷(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 6题。
材料一:悲剧之中又有三种之别:第一种之悲剧,由极恶之人,极其所有之能力,以离间陷害之者;第二种,由于盲目的命运者;第三种之悲剧,由于剧中之人物之位置及关系而不得不然者。
非必有蛇蝎之性质与意外之变故也,但由普通之人物,普通之境遇,逼之不得不如是。
此种悲剧,其感人贤于前二者远甚。
何则?彼示人生最大之不幸,非例外之事,而人生之所固有故也。
若《红楼梦》,则正第三种之悲剧也。
兹就宝玉、黛玉之事言之,贾母爱宝钗之温婉,而惩黛玉之孤僻,又信金玉之邪说,而思压宝玉之病;王夫人固亲于薛氏;凤姐以持家之故,忌黛玉之才,而虞其不便于己也;袭人惩尤二姐、香菱之事,闻黛玉“不是东风压西风,就是西风压东风”之语(第八十一回),惧祸之及,而自同于凤姐,亦自然之势也。
宝玉之于黛玉,信誓旦旦,而不能言之于最爱之祖母,則普通之道德使然;况黛玉一女子哉!由此种种原因,而金玉以之合,木石以之离,又岂有蛇蝎之人物,非常之交故,行于其间哉?不过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为之而已。
由此观之,《红楼梦》者,可谓悲剧中之悲剧也。
(摘编自王国维《〈红楼梦〉评论》)材料二:《红楼梦》是古典小说中关于女性问题写得最重最深刻的一部书。
元春虽然贵为贵妃,回家省亲时却“只管呜咽对泣”,说“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
她所作灯谜的谜底是爆竹,是一响即散之物,可见元春短命,则其悲惨可知。
迎春则嫁了中山狼,被折磨而死。
探春的结局是远嫁,一去不复返。
惜春则是出家为尼。
黛玉的结局,“泪尽天亡”。
宝钗的结局也是一个悲剧。
湘云、李纨则是守寡。
此外,如妙玉的遭劫、秦可卿的悬梁、王熙凤的被休、尤二姐的吞金、尤三姐的饮剑、金钏的跳井、鸳鸯的自誓、袭人的另嫁、晴雯冤死、司棋被逐、香菱受夏金桂的折磨酿成干血之症……总之,《红楼梦》里的这些年轻女子,个个都是悲剧结局,而且这些悲剧,都是封建婚姻或因为爱情而酿成的悲剧。
如何评价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一文

王国维(1877-1927)是我国近现代著名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和思想家。
他著有《人間詞話》、《維摩詰經疏》等多部著作,被誉为我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其中,他所撰写的《红楼梦评论》更是备受瞩目。
本文将就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一文进行深入分析与评价。
一、对《红楼梦评论》的总体评价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可谓是一部批评性评论文学作品,其对《红楼梦》一书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阐述。
在这篇评论中,王国维力求以史诗般的宏大视野,对《红楼梦》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解读,揭示出其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精湛艺术。
二、对王国维的评论观点的评价1. 深刻而独到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对《红楼梦》进行了深刻的解读,其观点独到,让人耳目一新。
他不仅从文学角度对《红楼梦》进行了分析,在其中融入了丰富的哲学、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其博学多才的一面。
2. 融合中西文化在评论中,王国维追溯了《红楼梦》的源流,并将中西文化进行了巧妙的融合。
他对《红楼梦》中的情节、人物、意境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展示出丰富的学识和洞察力,为《红楼梦》的文化内涵增添了新的解读角度。
3. 以文学角度审视哲学问题在评论中,王国维以文学角度审视了《红楼梦》中的哲学问题,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见解。
他通过文学作品,探讨了关于人生、命运、情感等方面的问题,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红楼梦评论》的意义1. 对《红楼梦》的传世意义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以其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文学思考,使得对《红楼梦》的研究有了新的突破。
他对《红楼梦》进行了全新的解读和诠释,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研究素材,开拓了《红楼梦》的研究空间,使得这部作品的文化内涵得到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阐释。
2. 对我国文学批评理论的贡献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不仅在文学作品分析上有着重要意义,更在我国文学批评理论方面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他构建了自己独特的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我国的文学研究开拓了新的视野,对我国文学的批评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红楼梦评论》的现代学术范式--纪念王国维《红楼梦评论》发表一百周年

指责王国维误读了叔本华的是钱钟书先生,他在《谈艺录》中曾对王国维《红楼梦评 论》提出批评,指出:“王氏(指王国维)於叔本华著作,口沫手胝,《红楼梦评论》中反复称 述,据其说以断言《红楼梦》为‘悲剧之悲剧’。贾母惩黛玉之孤僻而信金玉之邪说也;王夫 人亲于薛氏、风姐而嫉黛玉之才慧也;袭人虑不容於寡妻也;宝玉畏不得於大母也;由此种 种原因,而木石遂不得不离也。洵持之有故矣。然似於叔本华之道未尽,於其理未彻也。 苟尽其道而彻其理,则当知木石因缘,侥幸成就,喜将变忧,佳耦始者或以怨耦终;遥闻声 而相思相慕,习进前而渐疏渐厌,花红初无几日,月满不得连宵,好事徒成虚话,含饴还同 嚼蜡。”②在钱钟书看来,王国维虽然看到了《红楼梦》中人物之间的通常关系造成了宝黛 二人的悲剧,因而断定《红楼梦》是“悲剧中的悲剧”,这是持之有故的,但却并不符合叔本 华的原意,按照叔本华的悲剧理论,应该让宝黛二人成婚,然后“好逑渐至寇仇,‘冤家’终 为怨耦,方是‘悲剧之悲剧’。”③由此出发,钱钟书认为王国维引用叔本华的理论来评论 《红楼梦》,不免削足适履,作法自弊。他说:“夫《红楼梦》,佳作也,叔本华哲学,玄谛也;利 导则两美可以相得,强合则两贤必至相厄。”④ 反对的意见中更有代表性的是叶嘉莹先生的观点。在《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中,虽 然叶嘉莹先生对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但却认为它有一个“根本的缺 点”,那就是“完全用叔本华的哲学来解说《红楼梦》的错误”,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第一, 是采用叔本华哲学对“宝玉”之名加以附会,认为“玉者不过生活之欲之代表”的错误;第二 点错误是完全以“生活之欲”之“痛苦”与“示人以解脱之道”作为批评《红楼梦》一书之依 据,与《红楼梦》原书的主旨有许多不尽相和之处。对于这两点错误,叶嘉莹先生采用了比 较研究方法,将《红楼梦》的主题思想与叔本华的悲观哲学做了平行比较,指出叔本华哲学 虽然曾受东方佛教哲学之影响,可是因为东西方心性之不同,所以叔本华哲学仍然与佛教 有着本质的差别,东方佛教认为人人皆具有可以成佛的灵性,这是人的本性,而欲望烦恼 则是后天的一种污染,而叔本华将人的本性甚至世界本性都归于意志。在叶嘉莹看来, “宝玉”可以解释成“本可成佛的灵明的本性”,却不可以理解为“意志之欲”,《红楼梦》的主 旨有“愧悔追怀”的意思,而不仅仅是“解脱证悟”、“示人以解脱之道”⑤,结论自然是王国 维生搬硬套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对《红楼梦》做了误读。 对于钱钟书、叶嘉莹先生的这种意见,自然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在用西方理论来阐 释中国文本的过程中,确实可以看到像钱先生、叶先生所批评的那些现象:不愿意花工夫
《〈红楼梦〉评论》表达的其实是王国维

《〈红楼梦〉评论》表达的其实是王国维在坚船利炮轰开了大清帝国的大门之后,中国在一片水深火热中迈进了20世纪的大门。
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学西方、如何合理地运用这些学来的知识成为一个在实践和理论层面都需要解决的问题。
王国维同样在思考着这个问题,写作于20世纪初的《〈红楼梦〉评论》正是他用西方理论解释文本的一个重要尝试。
20世纪初,《红楼梦》研究先后出现了两个重要派别:索隐派和考证派。
索隐派的中心论点是,《红楼梦》是一部清初政治小说,宣扬反清主义。
而考证派则认为《红楼梦》其实是曹雪芹的自叙传。
余英时将这两个派别称为红学研究史上的“典范”,其意义之重大和影响之深远可见一斑。
发表于1904年的《〈红楼梦〉评论》并不属于两支中的任何一支,重要性却依然不容忽视。
余英时在两种“典范”之外,又专门对王国维做出了评价:“从文学的观点研究红楼梦的,王国维是最早而又最深刻的一个人。
”王国维在《红楼梦》上的研究方法与两个主流派别有着明显的不同,而其以哲学和美学观点为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完整批评体系的做法,对于中国近现代美学研究的发展来说,具有深刻的意义。
选择、接受与疏离——《〈红楼梦〉评论》与叔本华哲学1903年,王国维开始接触叔本华哲学,《意志及表象之世界》“是岁前后读二过”,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最终成为《〈红楼梦〉评论》立论的立足点。
然而细察文本则可发现,王国维对叔本华哲学并非全盘吸收,而是对叔氏哲学做了一些微妙暧昧的改动。
这些改动中或许就包含着中国近现代美学与西方思想交汇之际留下的缝隙。
《〈红楼梦〉评论》受《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影响之深仅从文章的结构关系上就可见一斑。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联盟界》的整体结构如下:第一篇?世界作为表象初论——认识论第二篇?世界作为意志初论——本体论第三篇?世界作为表象再论——美学第四篇?世界作为意志再论——伦理学附录?康德哲学批判这种四篇一余论的结构为《〈红楼梦〉评论》所继承,具体的章节标题为:一、人生及美术之概观二、红楼梦之精神三、红楼梦之美学上之价值四、红楼梦之伦理学上之价值余论《〈红楼梦〉评论》不仅在结构框架上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相同,主体部分相对应的篇章思想上也具有某种对应关系。
论王国维先生的《红楼梦评论》

论王国维先生的《红楼梦评论》我认为王国维先生的《红楼梦评论》是带着浓厚的宗教情结完成的,对于作品的主题研究中表现出来作者的匠心独用之处。
首先,王国维先生本身对于《红楼梦》文本来说就是一个接受者,阅读作品的过程也就是再创造的过程,自己对于作品的理解也就带有了自身对于这个世界的浓厚的自我意识,王国维先生是早先受到叔本华的悲观哲学的影响,所以其视角和心理感悟都是带着哲学的思考来进行的,而对于这种悲观的哲学来说,又是作者潜意识的体现,作者由于受到自身经历的困惑和对人生的思考,很正常的就投入到了《红楼梦》的悲观情节中。
王国维先生用尼采的说法,认为“生活之本质”是“欲”,有欲则常有所求,常有所求则常感不足,常感不足则常感苦痛。
王国维先生指出,《红楼梦》一书的主旨在于说明“生活之欲之先人生而存在,而人生不过此欲之发现也。
此可知吾人之堕落,由吾人之所欲而意志自由之罪恶也。
”作者的这种罪恶感和苦痛感是作者对于《红楼梦》主题的基本界定。
其次,作者在自己的进行研究《红楼梦》的主题的基础上,又再次将视角转换成了寻求人类的解脱救赎之路的所在了,认为在“如钟表之摆”之中的人其“知识弥广,其所欲弥多,又其感苦痛亦弥甚故也”,我觉得这是作者对于自身状况的真实反映,作者在研究作品的时候对于自身的思考、自身的困惑都明确的表现在自己的字里行间了。
我认为作者这时候或许已经对于自己的研究像中了毒一样,丢又丢不掉,说有说不清。
然而解脱之道作者作者到底有没有找到呢?原文中说“自何时始,来自何处?”,这是一个问题。
“人生苟为数十年之生活计,则其维持此生活亦易易耳,曷为而其忧劳之度倍蓰而未有已?”作者认为维持的只是一种状态而已!对于生活的欲望使然。
这就是自然人对社会生活在不满的同时只能采取的方式吗?作者又从《红楼梦》中理解出了“入此忧患劳苦之世界?不可谓非此石之大误也。
”自己与外界物质的关系冲突、男女欲望的冲突等等一切“利害关系”的必然性。
他说《红楼梦》的精神,主要的就是“示人以解脱之道”。
评王国维《红楼梦评论》

龙源期刊网 评王国维《评论》作者:黄琪欣来源:《速读·下旬》2019年第11期《<红楼梦>评论》是红学的一本经典作品,虽然它将焦点定格在《红楼梦》,但实际上王国维在这部作品中并未对《红楼梦》的内容、情节等做多少细致的点评或分析,而是去研究其精神价值及其美学、哲学内涵,这对于读者阅读分析这部作品增加了一些难度,其次它是用半白话体来写作的,其遣词造句可谓诘屈聱牙,因而对于读者又有一定的接受障碍。
下面本文将从文本内容、结构等方面对《<红楼梦>评论》这部作品进行粗略分析。
首先在文本内容上,《<红楼梦>評论》以叔本华的哲学理论的基础,较系统地探究了小说的题旨和美学、伦理学价值,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为“人生及美术之概观”,基本上没有涉及《红楼梦》,而是提出“生活之本质何?欲而已矣”的概念,阐释了欲望与苦痛之间的相伴相随,“人生者,为钟表之摆,实往复于苦痛于倦厌之间者也”,只有艺术之美,能使人解脱。
最后还提到了“优美”与“壮美”的区别与联系;第二章为“红楼梦之精神”,将眼光投向了“解脱”二字,大谈解脱之道,进而提出了只有贾宝玉得到了解脱中的解脱;第三章是“红楼梦之美学上的价值”,着重谈论了《红楼梦》的悲剧性质。
作者首先根据叔本华之说,提出悲剧之中有三种之别,其一为有恶人交构,其二为有盲目命运者,其三为“由于剧中人之关系而不得不然者”,并指出《红楼梦》是第三种之悲剧之上,即悲剧的最高层次,同时还对“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享”的中国传统戏曲小说的固定大团圆结局模式进行了彻底的批评;第四章是“红楼梦之伦理学上之价值”,又把“解脱”二字领出来探讨,指出世界的各大宗教,若佛教、基督教等,皆以解脱为唯一之宗旨,而《红楼梦》亦以解脱为最高理想,点出了《红楼梦》在伦理学上的价值;最后一章是“余论”,进行了评论概括总结以及提出研究者要研究文艺本身的特点,不要把小说中的角色与现实中的人物混淆。
王国维与鲁迅《红楼梦》评论之异同

2003年第2期总第68期明清小说研究TlIeRe戚衄MiIlgaI】dQ吨Dy删酋NovdsNO,2,200BcefleIal,N0,68《勉滚爹》悲剧的近代思考o,o’o,o’o’o,o,o,●70,o,o,寺70,o,o,*》70’o,o,o,o’々,o,o,o,o,t9-》,王国维与鲁迅《红楼梦》评论之异同·徐敏·摘要上个世纪,王国雏与鲁迅分别对《红楼梦》悲剧问题进行过深入的思考与阐发。
比较两位学者《红楼梦》评论的异同,揭示两者“悲剧观”所体现的生命观,不仅可以促进今日对《红楼梦》悲剧的现代思考,对我们返观上个世纪初文化转型中学人精神发展的艰难历程,亦有可供借鉴之处。
文中还论及一位几被忘却的《红楼梦》评论者陈铨。
关键词《红楼梦》悲剧王国维鲁迅陈铨生命观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以来,随着胡适《红楼梦考证》和俞平伯《红楼梦辨》的问世,人们习惯上以此为界,把此前的红学称为旧红学,此后视为新红学。
前者以蔡元培等索隐派为代表,后者以胡适的考证派为代表。
研究红学史者多对这两派十分注目,并多有评述。
其实,1920年前后,在红学研究界有两位学人,虽然很难把他们简单地划入新旧阵营,也无以名派,但他们都为红楼梦研究开辟了另一条道路,其功绩并不在以上“新”、“旧”两派之下。
他们既有明显的差异,又有相互沟通之处。
一位是王国维,一位是鲁迅。
近些年,学术界对于“红学界”颇有微词,就连红学界中一些老人亦对界中是非有所议论,如周汝昌先生。
7因此,《红楼梦》研究如何开创新局面,还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我想,站在-lJ7·今天的高度,重新审视王国维与鲁迅两位学者对红楼梦悲剧的思考,对于我们进一步开展红学研究将不无可供借鉴之处。
王国维与鲁迅,以他们对近代文学的巨大贡献早为学者注意。
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和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被郭沫若称为“中国文艺史上研究的双璧”。
然而,这只是两人总体成就上的比较,还没有涉及具体的方面。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之得与失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之得与失一、本文概述《红楼梦评论》是清朝末年王国维所作的《红楼梦》评论文章。
文章从美学观点对《红楼梦》的人物、结构、写作艺术及哲学意蕴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红楼梦》是一部悲剧,其所写悲剧不是通常的伦理道德悲剧,而是人生悲剧、社会悲剧,是一个具有普遍和永久价值的美的毁灭的悲剧。
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提出的人生苦痛”及解脱的观点,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他运用西方哲学、美学思想来剖析《红楼梦》,虽然不免有些牵强附会,但在当时却是一种新的、进步的文学研究方法。
然而,这篇文章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对小说人物的理解、对悲剧根源的探讨等方面,未能完全摆脱传统观念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分析《红楼梦评论》的得与失,以期对这部经典文学作品的深入研究有所帮助。
二、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的主要观点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是中国近代文学批评的里程碑之作,其中提出了许多独到而深刻的见解。
王国维在评论中主要围绕《红楼梦》的悲剧性质、人生哲学以及美学价值进行了深入剖析。
王国维强调了《红楼梦》的悲剧性质。
他认为,《红楼梦》所描绘的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封建社会的悲剧。
这种悲剧性源于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如家族制度的腐朽、人性的扭曲以及道德的沦丧。
王国维通过对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命运的细致分析,揭示了这种悲剧性的深层原因。
王国维在评论中探讨了《红楼梦》的人生哲学。
他认为,《红楼梦》通过对人物命运的描写,表达了一种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
这种哲学认为,人生充满了痛苦和无奈,而人类无法摆脱这种困境。
然而,尽管人生充满了悲剧,但人们仍然应该积极面对,努力寻找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王国维还从美学角度对《红楼梦》进行了评价。
他认为,《红楼梦》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这主要体现在其独特的叙事风格、深刻的人物塑造以及细腻的心理描写等方面。
王国维还指出了《红楼梦》在表现悲剧美时的独特之处,即通过对悲剧的深刻描写来展现人生的真实面貌。
2.王国维和《红楼梦评论》

三、唯意志论在美学上的延伸就是“第三 唯意志论在美学上的延伸就是“ 种悲剧” 种悲剧”说。 1.叔本华对于悲剧的划分 叔本华对于悲剧的划分: 1.叔本华对于悲剧的划分: 一种是由异乎寻常的恶人造就的悲剧; 一种是由异乎寻常的恶人造就的悲剧;
《威尼斯商人》夏洛克,《天龙八部》乔峰。 威尼斯商人》夏洛克, 天龙八部》乔峰。
陈寅恪: 陈寅恪:“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 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 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 呜呼!树兹石于讲舍, 亡。呜呼!树兹石于讲舍,系哀思而不 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 忘。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 世不可知也,先生之著述, 世不可知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 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 彰。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 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第三节 《红楼梦评论》的解读和价值 一、《红楼梦评论》的内容 红楼梦评论》 红楼梦评论》共分五章: 《红楼梦评论》共分五章:人生及美术之 红楼梦》之精神、 红楼梦》 概观 、《红楼梦》之精神、《红楼梦》 红楼梦》 之美学上之精神 、《红楼梦》之伦理 学上之价值、余论。 学上之价值、余论。
二、《红楼梦评论》与“原罪-解脱”说 红楼梦评论》 原罪-解脱” 老子: 人之大患,在我有身。 老子:“人之大患,在我有身。” 庄子: 大块载我以行,劳我以身。 庄子:“大块载我以行,劳我以身。” 王国维: 人有生矣,则思所以奉其生。 王国维:“人有生矣,则思所以奉其生。” 生活之本质何?欲而已矣。 “生活之本质何?欲而已矣。”
第一章
王国维与《红楼梦评论》
第一节 王国维和叔本华
一、王国维简介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读后感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读后感篇一王国维红楼梦评论读后感哎呀,读完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我这心里头啊,真可谓是五味杂陈!说真的,一开始我觉得这书可能会枯燥得要命,毕竟是个学术性的评论嘛。
但读着读着,我发现还挺有意思的。
王国维说《红楼梦》是悲剧中的悲剧,这一点我可能觉得吧,有点夸张了。
也许在他那个时代,这样的观点很新颖很独特,但对于我来说,我觉得《红楼梦》里固然有很多悲剧元素,可也不至于到那种“绝顶”的程度。
不过呢,他能这么深入地去剖析,去挖掘其中的悲剧内涵,还是让我挺佩服的。
他讲的解脱之道,我觉得吧,有点玄乎。
我就想问了,在现实生活中,哪有那么容易解脱啊?可能对于有些人来说,遇到困难就逃避,想着解脱,可这真的能解决问题吗?我觉得未必!但是呢,通过读这篇评论,我也确实对《红楼梦》有了更深的理解。
以前看《红楼梦》,就觉得是一群人的家长里短,现在才发现,里面蕴含着那么多的人生哲理和社会现象。
我就在想啊,王国维先生当年是怎么想到这些深刻的观点的?他是不是也经历了很多人生的波折,才能有这样的感悟?也许这就是经典的魅力,不同的人读,会有不同的感受。
总之,读完这篇评论,我是又困惑又佩服,又有了新的思考。
这感觉,还真挺奇妙的!篇二王国维红楼梦评论读后感嘿,朋友们!读完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我真的是感慨万千呐!刚开始翻开这书的时候,我心里还犯嘀咕:“这能好看吗?”谁知道,读着读着就入迷了。
王国维说《红楼梦》是彻头彻尾的悲剧,我觉得吧,这话说得有点绝对。
也许在他看来,宝黛爱情的悲剧,家族的衰落,种种人物的命运无常,确实让人感到悲哀。
可我就想啊,难道就没有一点希望和美好在里面吗?比如说大观园里姐妹们一起吟诗作画的欢乐时光,难道就不算美好吗?他还说《红楼梦》让人认识到人生的苦痛,从而寻求解脱。
这我就不太认同了。
生活中是有苦痛,可也有快乐啊,难道因为有苦痛我们就要去解脱?那岂不是太消极了?我觉得面对苦痛,我们得勇敢面对,想办法克服,而不是一味地逃避解脱。
浅析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中的美学思想

浅析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中的美学思想一、人生痛苦本质的描绘《〈红楼梦〉评论》一文中,王国维指出:“人生的本质就是欲望、生活、苦痛的统一体。
”首先,有欲望就是痛苦。
人类的欲望永远不会被满足,人类始终难以逃脱那种不满足的状态,而不滿足则正是痛苦产生的原因,欲望的这种性质导致了人类始终处于痛苦当中。
第二,即便是现有欲望都得以满足之后,人类则会陷入更深刻的痛苦之中难以自拔。
王国维假设了一切人类欲望都能被满足的状态,并论证了在这一状态下人类依然是痛苦的;“即使吾人之欲悉偿,而更无所欲之对象,倦厌之情即起而乘之”,在人的所有欲望都得到满足的时候,就会对人世间的所有一切生出厌烦的感觉;人类此时缺少的是一种理想,缺少的是生活目标,没有目标的生活也依然是痛苦的,这种痛苦属于消极的痛苦,而且这种痛苦远远比有所欲求的痛苦更为深刻。
第三,追求快乐的过程本身也会导致痛苦。
在前面两点的基础上,王国维将人生过程归结为摇摆于痛苦和厌倦之间:“夫人生者,如钟表之摆,实往复于痛苦与厌倦之间也。
”厌倦也是一种痛苦,也就是说,人们不能选择痛苦与否,而只能选择哪一种痛苦,选项只有两个,其一是一般的痛苦,其二是作为更深层次的被称为厌倦的痛苦。
人类通过牺牲快乐所得的快乐,实际上并未增加人们的快乐。
这一过程本身只是增加了人类的痛苦,即便使人暂时得到了快乐,但是在此之前和之后,都会觉得更加痛苦。
在王国维看来,人生难免是悲剧,无论是圣贤还是普罗众生,概莫能外。
如何能够化解悲剧使人们得以解脱,这就成为了人类面临的一个永恒难题。
在此,王国维提出了自己理想的解决办法,这就是出世。
《红楼梦》这部作品,就刚好揭示了这一原理。
但是出世绝不等同于自杀,相反,自杀绝不是一种自我解脱。
出世作为解脱之道,只是通过摒除欲望来得到救赎。
“而《红楼梦》一书,实示此生活此苦痛之由于自造,又示其解脱之道不可不由自己求之者也。
而解脱之道,存于出世,而不存于自杀。
出世者,拒绝一切生活之欲者也。
浅析王国维《红楼梦评论》

浅析王国维《评论》作者:程倩云来源:《东方教育》2016年第13期摘要:近代学者王国维在学术史上具有卓著的贡献和巨大的影响,他的研究从哲学到文学,再由文学而史学,促使现代学术规范和品格的确立。
王国维的文学研究方法首先在他的《评论》中体现出来,它被认为是新文艺理论的先导之作,具有跨时代的巨大意义。
关键词:王国维;红楼梦;审美;悲剧;解脱一、《评论》的来源《评论》是他汲取西方思想美学原理,来说明和解释中国的文学现象的著作。
他在评论《红楼梦》时主要运用唯意志论哲学家叔本华的观点,正如他自己所说《评论》“全以叔氏为立脚点”[1]226。
而在王国维之前,《红楼梦》评论多是文人随感式的评点,朴素而直观,王国维的这一著述在理论和美学意义上远远地超越前人,比如其后的蔡元培、胡适和俞平伯等,他们大多拘泥于小说批评、索隐或考证,未能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王国维的《评论》诞生在新旧红学交递的时期,在哲学、美学深度上均为新旧红学家所不及,具有“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地位。
二、《评论》的重点《红楼梦的评论》的重点是探究《红楼梦》的审美价值。
根据叔本华关于美的本源的认识,王国维认为,“美术家先天中有美之预想”,而“美”则是“预想”的客观化。
他还把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加以发挥,结合对生活本质的论述,解释美的本质,认为都是源于“欲”,“欲”是生生不已,“一欲既终,他欲随之”[2]2。
当“欲”得不到满足,自然会产生痛苦。
而当“欲”如愿以偿,却“更无所欲之对象”,于是“倦乏之情,即起而乘之”,仍然是一种痛苦。
“努力”是一种痛苦,“快乐”亦是一种痛苦,况且“文化愈进,其知识弥广”,则痛苦弥深,人生就是“往复于苦痛与倦厌之间”。
三、《评论》的审美核心审美的核心在于悲剧观点的引入。
王国维从叔本华那里套用了悲观主义理论,把“欲与生活与苦痛”作了同一性的解释:生活就是欲,欲就是苦痛,循环往复,以致无穷。
在这种痛苦说的基础上,他根据叔本华的悲剧理论探讨了《红楼梦》的悲剧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若前二种之悲剧,吾人对蛇蝎之人物与 盲目之命运,未尝不悚然战栗然,以其罕 见之故,犹幸吾生之可以免,而不必求息 肩之地也。但在第三种,则见此非常之势 力足以破坏人生之福祉者,无时而不可坠 于吾前。且此等惨酷之行,不但时时可受 诸己,而或可以加诸人,躬丁其酷,而无 不平之可鸣,此可谓天下之至惨也。”
二、王国维对叔本华的推崇 《静安文集自序》:“而读叔本华之《意志 及表象之世界》一书。叔氏之书,思精而笔 锐。是岁前后读二过,次及于其《充足理由 之原则论》,《自然中之意志论》及其文集 等,尤以其《意志及表象之世界》中《汗德 (今译作康德)哲学之批评》一篇,为通汗 德哲学关键。至二十九岁,更返而读汗德之 书,则非复前日之窒碍矣。” 王国维:《叔本华像赞》、《叔本华之遗传 说》、《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书 叔本华遗传说后》、《叔本华与尼采》等。
《威尼斯商人》夏洛克,《天龙八部》乔峰。
一种是由盲目的命运造就的悲剧;
“造化弄人”、俄底浦斯(忒拜国王拉伊俄斯、 伊俄卡斯忒之子,科任托斯国王波吕玻斯、墨洛 柏之养子)
一种是剧中人不同的地位和相互关系造成 的悲剧。
《浮士德》甘泪卿兄妹
2.叔本华对于悲剧的认识 “写出一种巨大的不幸是悲剧里唯一基本 的东西。” 悲剧是“意志的清静剂 ”,“带来了清心 寡欲,并且还不仅是带来了生命的放弃, 直至带来了整个生命意志的放弃。” “所以我们在悲剧里看到那些最高尚的 (人物)或是在漫长的斗争和痛苦之后, 最后永远放弃了他们此前热烈追求的目的, 永远放弃了人生一切的享乐;或是自愿的, 乐于为之而放弃这一切。”
“吾人之堕落,由吾人之所欲,而意志自由 之罪恶也”。
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提出“自犯罪, 自加罚”,“以生活为炉,苦痛为炭,而铸其 解脱之鼎”的解脱理论。
Ye wise men,highly,deeply learned, wbo think it out and know, How,when and where do all things pair? why do they kiss and love? Ye men of lofty wisdom,say What happened to me then? Search out and tell me where,how, when, And why it happened thus. 作者:德国裒加尔
世界是我的意志 “自在之物是什么?就是——意志。”
“一切客体,都是现象,唯有意志是自在 之物。”
“意志自身在本质上是没有一切目的,一 切止境的,它是一个无尽的追求。” 意志的基本特点就是求生存,故可称“生 存意志”。
二、唯意志论必然走向悲观主义人生观。 “一切欲求皆出於需要,所以也就是出於缺 乏,所以也就是出於痛苦。这一欲求一经满 足也就完了;可是一面有一个愿望得到满足, 另一面至少就有十个不得满足。再说,欲望 是经久不息的,需求可以至於无穷。而所得 满足却是时间很短的,分量也扣得很紧。事 实上这个满足了的愿望立即又让位一个新的 愿望,这种获得的对象永远只是象丢给乞丐 的施舍一样,今天维系了乞丐的生命以便在 明天延长他的痛苦。”
解脱:解脱的方法,就是彻底否定生存意 志,实现“意志转向”: 1.从事纯学术的哲学沉思; 2.从事纯艺术的创造; 3.树立道德上的同情心和恻隐之心; 4.达到宗教境界,走禁欲之路才是最普遍、 最有效的永久解脱之路。
悲观主义走向虚无主义。
三、唯意志论在美学上的延伸就是“第三 种悲剧”说。 1.叔本华对于悲剧的划分: 一种是由异乎寻常的恶人造就的悲剧;
第一节 王国维和叔本华
一、王国维简介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又字伯隅, 号观堂,浙江海宁人。 16岁考中秀才。 1899年,受罗振玉资助,留学日本。 1903年起,任通州、苏州等地师范学堂教习。 1907年起,任学部图书馆编辑,从事中国戏曲史 和词曲的研究,著有《曲录》、《宋元戏曲考》、 《人间词话》等。
陈寅恪:“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 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 亡。呜呼!树兹石于讲舍,系哀思而不 忘。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 世不可知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 彰。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 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第一章
王国维与《红楼梦评论》
钟摆理论:“人在各种欲望(生存、名利) 不得满足时处于痛苦的一端;得到满足时 便处于无聊的一端。人的一生就像钟摆一 样在这两端之间摆动。” “那不断的追求挣扎构成意志每一现象的 本质。”
“原罪-解脱”说: 西班牙诗人加尔德隆 :“一个人最大的罪 过就是:他诞生了。” 叔本华:“这种罪的来源还是要溯之于犯 罪者的意志。这个犯罪者据说就是亚当;而 我们所有的人又都在亚当中生存。亚当不 幸,我们所有的人也在亚当中不幸。”这是 “人类的绵延不绝的罪,既是罪,同时又是 罚”,这种轮回是“宇宙永远的正义”。
“那种导向壮美的特殊倾向就在于这种认 识的觉醒,即这个世界、人生,不能给予我 们真正的快乐,因而也就不值得我们爱恋。 悲剧的精神就在这里:它引向退让”。 “悲剧的真正意义是一种深刻的认识,认识 到‘悲剧’主角所赎的不是他个人特有的 罪,而是原罪,亦即生存本身之罪。”
第三节 《红楼梦评论》的解读和价值 一、《红楼梦评论》的内容 《红楼梦评论》共分五章:人生及美术之 概观 、《红楼梦》之精神、《红楼梦》 之美学上之精神 、《红楼梦》之伦理 学上之价值、余论。
1.该文全以哲学与美学为批评之理论基础, 具有超越其时代的睿智眼光; 2.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次建立了完整的批 评体系。 3.表现出辨妄求真的考证精神,摆脱了旧红 学的索隐传统,而为新红学的创立指出了途 经。
三、王国维推崇叔本华的原因
叶嘉莹:另外他还有第二种特色,就是他自己是 忧郁而且悲观的,他曾经写过《静庵文集》,就 是他的一个集子,在《静庵文集》有一个续编, 续编前面他自己写了一篇序文,他自己这样说, 他说“体素羸弱”,他自己说他的身体平常很软 弱的,不是一个身体很强健的人,“体素羸弱, 性复忧郁”。而他的性情又是比较忧郁的。所以 人生之问题“日往复于吾前”,就是人生的意义, 人生的价值,有的人喜欢考虑一个人生终极的目 的和意义,有的人就是每一天饮食、生活、工作, 就只是在现实的生活之中,不大考虑到
王国维:“兹就宝玉、黛玉之事言之,贾母爱宝 钗之婉嬺而惩黛玉之孤僻,又信金玉之邪说而思 压宝玉之病。王夫人固亲于薛氏,凤姐以持家之 故,忌黛玉之才而虞其不便于己也。袭人惩尤二 姐、香菱之事,闻黛玉‘不是东风压西风,就是 西风压东风’之语,惧祸之及而自同于凤姐,亦 自然之势也。宝玉之于黛玉信誓旦旦,而不能言 之于最爱之之祖母,则普通之道德使然,况黛玉 一女子哉!由此种种原因,而金玉以之合,木石 以之离,又岂有蛇蝎之人物、非常之变故行于其 间哉?不过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 遇为之而已。由此观之,《红楼梦》者,可谓悲 剧中之悲剧也。 ”
叔本华:生存意志的外化有多种形式,它 极度强烈地表现在性爱的冲动中,性欲是 生存意志的核心。 “人类也可以说是性欲的化身。” 王国维:“男女之欲”是比“饮食之欲” 更为强烈和持久的欲望。因为性欲是关系 人永远之生活即种族延续的,是无尽的, 形而上的。
因此,王国维认为能从哲学上解决这个“人 人所有”而“人人未解决”的大问题的作品, 两千年来只有两部:叔本华《男女之爱之形 而上学》、《红楼梦》。 《红楼梦》的基本精神:“而《红楼梦》一 书,实示此生活此苦痛之由于自造,又示其 解脱之道不可不由自己求之者也。”
王国维论解脱之道:“而解脱之道存于出 世,而不存于自杀。出世者拒绝一切生活 之欲者也。彼知生活之无所逃于苦痛,而 求入于无生之域。当其终也,垣干虽存, 固已形如槁木而心如死灰矣。若生活之欲 如故,但不满于现在之生活而求主张之于 异日,则死于此者固不得不复生于彼,而 苦海之流又将与生活之欲而无穷。 ” 如司棋、尤三姐的自杀。“求偿其欲而不 可得者也。”
三、《红楼梦评论》与“第三种悲剧”说
王国维对三种悲剧的划分: 第一种之悲剧,由极恶之人极其所有之能力以 交构之者; 第二种之悲剧,由于盲目的运命者; 第三种之悲剧,“由于剧中之人物之位置及关 系而不得不然者,非必有蛇蝎之性质与意外之 变故也,但由普通之人物、普通之境遇逼之, 不得不如是。彼等明知其害,交施之而交受之, 各加以力而各不任其咎。”
王国维论解脱途经:“而解脱之中,又自 有二种之别:一存于观他人之苦痛,一存 于觉自己之苦痛。然前者之解脱,唯非常 之人为能,其高百倍于后者,而其难亦百 倍,但由其成功观之,则二者一也。” “前者之解脱,如惜春、紫鹃,后者之解 脱如宝玉。前者之解脱,超自然的也,神 明的也;后者之解脱,自然的也,人类的 也;前者之解脱宗教的,后者美术的也; 前者平和的也,后者悲感的也,壮美的也, 故文学的也,诗歌的也,小说的也。”
人生的问题。可是王国维先生自己说,他是喜欢 考虑人生的问题的,而他的性格又是比较忧郁的, 所以当他一接触西方的叔本华的哲学,马上就被 叔本华的悲观哲学所吸引了。而《红楼梦评论》 这篇文章就正是写在他沉溺于叔本华的哲学的研 读时间。 “少年丧母,中年丧妻,老年丧子”
《浣溪纱》:“掩卷平生有百端,饱更忧患 转冥顽,偶听鴂怨春残。 坐觉无何消白日, 更缘随例弄铅丹。闲愁无分况清欢。”
二、《红楼梦评论》与“原罪-解脱”说 老子:“人之大患,在我有身。” 庄子:“大块载我以行,劳我以身。” 王国维:“人有生矣,则思所以奉其生。” “生活之本质何?欲而已矣。”
“欲之为性无厌,而其原生于不足。不足之状态, 苦痛是也。既偿一欲,则此欲以终。然欲之被偿 者一,而不偿者什佰。一欲既终,他欲随之。故究 竟之慰藉,终不可得也。„„故人生者,如钟表之 摆,实往复于苦痛于倦厌之间者也。„„故欲与 生活、与苦痛,三者一而已矣。”
你们这些智者, 学识高深而渊博,思悟并懂得: 世间万物双双匹配, 是何时?在何地?又如何?他们相互爱抚 和触摸, 却又因何? 你们这些智者,说一说: 怎么了? 寻找,并告诉我, 是何时?在何地?又如何?如此这般. 却因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