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时不如地利原文及翻译

合集下载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原文及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原文及翻译

【原文】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①。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②,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③非不深也,兵革(4)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⑤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6)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7)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8)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9)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①天时、地利、人和:《苟子?王霸篇》说:“农夫朴力而寡能,则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

”苟子所指的“天时”指农时,“地利”指土壤肥沃,“人和”是指人的分工。

而孟子在这里所说的“天时”则指尖兵作战的时机、气候等;“地利”是指山川险要,城池坚固等;“人和”则指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等。

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内城叫“城”,外城叫“郭”。

内外城比例一般是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③池:即护城河。

④兵:武器,指戈矛刀箭等攻击性武器。

革:皮革,指甲胄。

古代甲胄确皮革做的,也有用铜铁做的。

(5)委:弃。

(6)域民:限制人民。

域,界限.(8)畔:同“叛”。

(9)有:或,要么。

【译文】孟子说:“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

一个三里内城墙、七里外城墙的小城,四面围攻都不能够攻破。

既然四面围攻,总有遇到好时机或好天气的时候,但还是攻不破,这说明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

另一种情况是,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和甲胄不是极利和坚固,粮草也不是不充足,但还是弃城而逃了,这就说明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

所以说:老百姓不是靠封锁边境线就可以限制住的,国家不是靠山川险阻就可以保住的,扬威天下也不是靠锐利的兵器就可以做到的。

拥有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多,失去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少。

帮助的人少到极点时,连亲戚也会叛离;帮助的人多到极点时,全人下的人都会顺从。

孟子《人和》原文及翻译

孟子《人和》原文及翻译

孟子《人和》原文及翻译1、【原文】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①。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②,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③非不深也,兵革(4)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⑤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6)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7)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8)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9)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①天时、地利、人和:《苟子·王霸篇》说:“农夫朴力而寡能,则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

”苟子所指的“天时”指农时,“地利”指土壤肥沃,“人和”是指人的分工。

而孟子在这里所说的“天时”则指尖兵作战的时机、气候等;“地利”是指山川险要,城池坚固等;“人和”则指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等。

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内城叫“城”,外城叫“郭”。

内外城比例一般是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③池:即护城河。

④兵:武器,指戈矛刀箭等攻击性武器。

革:皮革,指甲胄。

古代甲胄确皮革做的,也有用铜铁做的。

(5)委:弃。

(6)域民:限制人民。

域,界限.(8)畔:同“叛”。

(9)有:或,要么。

【译文】孟子说:“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

一个三里内城墙、七里外城墙的小城,四面围攻都不能够攻破。

既然四面围攻,总有遇到好时机或好天气的时候,但还是攻不破,这说明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

另一种情况是,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和甲胄不是极利和坚固,粮草也不是不充足,但还是弃城而逃了,这就说明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

所以说:老百姓不是靠封锁边境线就可以限制住的,国家不是靠山川险阻就可以保住的,扬威天下也不是靠锐利的兵器就可以做到的。

拥有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多,失去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少。

帮助的人少到极点时,连亲戚也会叛离;帮助的人多到极点时,全人下的人都会顺从。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原文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原文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原文翻译翻译为: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会归顺于他。

1、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原文如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译文:有利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的地理条件,有利的地理条件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有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从四面围攻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了有利的天气时令,可是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

城墙不是不高啊,护城河不是不深啊,武器装备不是不坚固锋利啊,粮食不是不充足啊,但守城者却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地去,不能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振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会归顺于他。

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优势,攻打连内外亲属都反对的寡助之君。

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孟子三章原文及注释

孟子三章原文及注释

孟子三章原文及注释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1. 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

2.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3. 人和:指得人心,上下团结。

4.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城:内城。

5. 七里之郭:方圆七里的外城。

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6. 环:围。

7. 夫(fú):句首发语词,不译。

8. 然而:虽然这样,但是。

9. 是:这。

10. 城:城墙。

11. 池:护城河。

12.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

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13. 坚利:坚固锋利。

14. 米粟(sù):粮食。

15. 委:放弃。

16. 去:离开。

17. 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18. 以:凭借。

19. 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

封,划定。

疆,边疆。

界,界限。

20. 固:使……巩固。

21. 国:国防。

22. 山溪:山河。

23. 险:险要。

24. 威:震慑,树立威望。

25. 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

道,正义。

26. 失道者:不实施“仁政”的君主。

27. 寡:少。

28. 至:极点。

29. 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30. 畔:通“叛”,背叛。

31. 顺:归顺,服从。

32. 故:所以。

33. 有:要么,或者。

原文: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孟子·公孙丑下》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孟子·公孙丑下》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孟子·公孙丑下》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4·1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①,环而攻之而不胜②。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③,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④,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⑤,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⑥;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①郭:外城。

②环:包围。

③兵:兵器。

革:铠甲。

④委:放弃。

⑤域:界限,限制。

⑥畔:同“叛”。

4·2 孟子将朝王①。

王使人来曰:“寡人如就见者也②,有寒疾,不可以风。

朝将视朝③,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④?”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⑤。

”明曰,出吊于东郭氏。

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曰:“昔者疾,今曰愈,如之何不吊?”王使人问疾,医来,孟仲子对曰⑥:“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⑦,不能造朝。

今病小愈,趋造于朝,我不识能至否乎?”使数人要于路⑧,曰:“请必无归而造于朝。

”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⑨。

景子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

父子主恩,君臣主敬。

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

”曰:“恶! 是何言也! 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

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

”景子曰:“否,非此之谓也。

《礼》曰:‘父召,无诺⑩。

’‘君命召,不俟驾(11)。

’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12)。

”曰:“岂谓是与? 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

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

吾何慊乎哉(13)?’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 是或一道也。

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14),德一。

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出自《孟子·公孙丑下》。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意思是: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人心所向,上下团结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它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君子要么不战斗,(如果)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注释1.天时:包括时令、气候,乃至政治形势等非人力所能及的条件。

2.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3.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有所向,内部团结。

4.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天时不如地利译文原文

天时不如地利译文原文

天时不如地利译文原文天时不如地利译文原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然陷于孤立。

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递进。

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下面是关于天时不如地利译文原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原文】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①。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②,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③非不深也,兵革(4)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⑤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6)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7)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8)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9)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①天时、地利、人和:《苟子?王霸篇》说:“农夫朴力而寡能,则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

”苟子所指的“天时”指农时,“地利”指土壤肥沃,“人和”是指人的分工。

而孟子在这里所说的“天时”则指尖兵作战的时机、气候等;“地利”是指山川险要,城池坚固等;“人和”则指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等。

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内城叫“城”,外城叫“郭”。

内外城比例一般是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③池:即护城河。

④兵:武器,指戈矛刀箭等攻击性武器。

革:皮革,指甲胄。

古代甲胄确皮革做的,也有用铜铁做的。

(5)委:弃。

(6)域民:限制人民。

域,界限.(8)畔:同“叛”。

(9)有:或,要么。

【译文】孟子说:“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

一个三里内城墙、七里外城墙的小城,四面围攻都不能够攻破。

既然四面围攻,总有遇到好时机或好天气的时候,但是还是攻不破,这说明有利的时机与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

另一种情况是,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和甲胄不是极利与坚固,粮草也不是不充足,但是还是弃城而逃了,这就说明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

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原文及翻译

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原文及翻译

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原文及翻译【最新版】目录1.孟子与《孟子天时不如地利》2.原文概述3.翻译全文4.文章主旨与价值正文孟子,名轲,字子舆,是我国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一位杰出代表。

他的学说主张仁政,强调人性本善,提倡道德教化,对于后世儒家学派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孟子的众多著作中,《孟子天时不如地利》是一篇论述天时、地利、人和的短文,旨在说明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

原文概述:《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原文如下: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者,有所不能胜也;地利者,有所不能全也;人和者,有所不能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力之强。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翻译全文:孟子说:“天时比不上地利,地利比不上人和。

”“天时,有些时候是不能胜过的;地利,有些时候是不能完全拥有的;人和,有些时候是不能抵挡的。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不能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兵力的强大。

得到道义支持的人会得到多方的帮助,失去道义支持的人会得到很少的帮助。

帮助少的时候,亲戚会背叛;帮助多的时候,整个天下都会顺从。

”文章主旨与价值:孟子在这篇文章中阐述了天时、地利、人和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虽然天时和地利在一定程度上对国家的发展有影响,但最终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人和。

一个国家要想长治久安,必须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而这需要实行仁政,关爱百姓,秉持道义。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上学的时候,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文言文吧?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

相信还是有很多人看不懂文言文,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作品简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陷于孤立。

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递进。

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作品原文天时1不如地利2,地利不如人和3。

三里之城4,七里之郭5,环6而攻之7而8不胜。

夫9环而10攻之,必有得天时11者矣,然而不胜者,是12天时不如地利也13。

城非不高也14,池15非不深也,兵革16非不坚利17也,米粟18非不多19也,委20而21去22之23,是24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25曰,域26民不以27封疆之界28,固29国30不以山溪31之险32,威33天下不以34兵革35之利。

得道者36多助,失道者37寡38助。

寡助之至39,亲戚畔40之。

多助之41至42,天下顺43之。

以44天下之45所顺,攻亲戚46之所畔,故47君子有48不战,战必胜49矣。

词句注释1.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自然气候条件。

2.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优势。

3.人和:指人心归向,上下团结。

4.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城:内城。

5.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6.环(huán):包围。

7.之:代这座城8.而:连词表转折。

9.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10.而:连词表递进。

11.天时:指有利于攻战的自然气候条件。

12.是:这。

13.也:表判断语气,“是”。

14.城非不高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

非:不是。

15.池:护城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如果)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接下来,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这篇文章。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开篇这一句就点明了主旨,强调了“人和”在战争以及各种事务中的关键作用。

在战争中,即使有良好的天气条件,即所谓的“天时”,但若地理形势不利,也难以取胜;而即便地理形势有利,可如果人心不齐,内部不团结,同样无法获胜。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通过具体的例子,进一步阐述了“天时不如地利”的观点。

《孟子三章》全文及译文

《孟子三章》全文及译文

《孟子三章》全文及译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不如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运,然而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的原因。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也并不是不充足,但(守城者)弃城而逃,是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不如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的原因。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能够施行仁政的君主,得到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能够施行仁政的君主,得到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背叛他。

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

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这一点,攻打被内外亲属背叛的君主,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荐,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滨被任用,百里奚从买卖奴隶场所被选拔用为大夫。

初二语文《孟子两章》原文及翻译-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

初二语文《孟子两章》原文及翻译-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

初二语文《孟子两章》原文及翻译|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初二语文《孟子两章》原文及翻译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sù)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环境;有利于作战的地理环境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环境。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弃城而逃,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环境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所以说,限制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依靠山川的险阻,威慑天下不能凭借武力的强大。

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自己的亲属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自己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施行“仁政”的)的君主不战则已,战斗就一定能胜利。

孟子《人和》原文及翻译

孟子《人和》原文及翻译

孟子《人和》原文及翻译1、【原文】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①。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②,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③非不深也,兵革(4)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⑤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6)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7)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8)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9)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①天时、地利、人和:《苟子·王霸篇》说:“农夫朴力而寡能,则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

”苟子所指的“天时”指农时,“地利”指土壤肥沃,“人和”是指人的分工。

而孟子在这里所说的“天时”则指尖兵作战的时机、气候等;“地利”是指山川险要,城池坚固等;“人和”则指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等。

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内城叫“城”,外城叫“郭”。

内外城比例一般是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③池:即护城河。

④兵:武器,指戈矛刀箭等攻击性武器。

革:皮革,指甲胄。

古代甲胄确皮革做的,也有用铜铁做的。

(5)委:弃。

(6)域民:限制人民。

域,界限.(8)畔:同“叛”。

(9)有:或,要么。

【译文】孟子说:“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

一个三里内城墙、七里外城墙的小城,四面围攻都不能够攻破。

既然四面围攻,总有遇到好时机或好天气的时候,但还是攻不破,这说明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

另一种情况是,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和甲胄不是极利和坚固,粮草也不是不充足,但还是弃城而逃了,这就说明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

所以说:老百姓不是靠封锁边境线就可以限制住的,国家不是靠山川险阻就可以保住的,扬威天下也不是靠锐利的兵器就可以做到的。

拥有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多,失去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少。

帮助的人少到极点时,连亲戚也会叛离;帮助的人多到极点时,全人下的人都会顺从。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译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译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译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

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注释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人和:指得人心,上下团结。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城:内城。

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环(huán):围。

之:代这座城而:连词表转折。

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而:连词表递进。

天时:指有利于攻战的自然气候条件。

是:这。

也:表判断语气,“是”。

【初中文言文阅读】《天时不如地利》阅读答案及翻译

【初中文言文阅读】《天时不如地利》阅读答案及翻译

【初中文言文阅读】《天时不如地利》阅读答案及翻译天时不如地利【理解课文】原文: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翻译:孟子说:得天时不如得地利,得地利不如得人和。

原文: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天时不如地利【理解课文】原文: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翻译:孟子说:“得天时不如得地利,得地利不如得人和。

”原文: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翻译:譬如一座内城三里、外城七里的城邑,敌人包围攻打却不能取胜。

原文: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翻译:敌人围攻一定是选择得天时的时日了;可是没有胜利,这说明得天时不如得地利。

原文: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翻译:城墙筑得不是不高,护城河挖得不是不深,兵器和铠甲不是不锐利坚固,粮食不是不多;可是(当敌人进犯时)弃城逃跑,这说明得地利不如得人和。

原文: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翻译:所以说:限制人民不必靠国家的疆界,巩固国防不必凭山河的险峻,威服天下不必恃武力的强大(兵器和铠甲的锐利坚固)。

原文: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翻译:得到正义的人帮助他的人多,失去正义的人帮助他的人少。

原文: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翻译: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连内亲外戚也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天下都归顺他。

原文: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让天下都归顺他的人,攻打连内亲外戚也背叛他的人,所以得道的人要么不打仗,要打仗一定会胜利的。

【课文结构】本文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第1句),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第二层次,(第2-4句),列举两个事例,从攻守两方面分别论证分论点。

第三层次,(第5-8句),进一步论述“人和”的重要性,得出论断,点明主旨。

【课文分析】《天时不如地利》一文观点鲜明,结构严谨,很有气势。

孟子三则原文及翻译

孟子三则原文及翻译

孟子三则原文及翻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式。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天时不如地利全篇注释

天时不如地利全篇注释

天时不如地利全篇注释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1. 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

2.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3. 人和:指得人心,上下团结。

4.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城:内城。

5. 七里之郭:方圆七里的外城。

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6. 环:围。

7. 夫(fú):句首发语词,表示下面要发表议论。

8. 然而:虽然这样,但是。

9. 城:城墙。

10. 池:护城河。

11.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

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12. 坚利:坚固锋利。

13. 米粟(sù):粮食。

14. 委:放弃。

15. 去:离开。

16. 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17. 以:凭借。

18. 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

封,划定。

疆,边疆。

界,界限。

19. 固:使巩固。

20. 山溪:山河。

21. 险:险要。

22. 威:震慑,树立威望。

23. 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

者,……的人,此处特指君主。

道,正义。

下同。

24. 失道者:不实施“仁政”的君主。

25. 寡:少。

26. 至:极点。

27. 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28. 畔(pàn):通“叛”,背叛。

29. 顺:归顺,服从。

30. 君子:指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31. 有:要么,或者。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拼音原文及翻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拼音原文及翻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拼音原文及翻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拼音:天tiān时shí不bù如rú地dì利lì,地dì利lì不bù如rú人rén和hé。

三sān里lǐ之zhī城chénɡ,七qī里lǐ之zhī郭ɡuō,环huán而ér攻ɡōnɡ之zhī而ér不bú胜shènɡ。

夫fū环huán而ér攻ɡōnɡ之zhī,必bì有yǒu得dé天tiān时shí者zhě矣;然rán而ér不bù胜shènɡ者zhě,是shì天tiān时shí不bù如rú地dì利lì也yě。

城chénɡ非fēi不bù高ɡāo也yě,池chí非fēi不bù深shēn也yě,兵bīnɡ革ɡé非fēi不bù坚jiān利lì也yě,米mǐ粟sù非fēi不bù多duō也yě,委wěi而ér去qù之zhī,是shì地dì利lì不bù如rú人rén和hé也yě。

故ɡù曰yuē:域yù民mín不bù以yǐ封fēnɡ疆jiānɡ之zhī界jiè,固ɡù国ɡuó不bù以yǐ山shān溪xī之zhī险xiǎn,威wēi天tiān下xià不bù以yǐ兵bīnɡ革ɡé之zhī利lì。

得dé道dào者zhě多助zhù,失shī道dào者zhě寡ɡuǎ助zh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时不如地利原文及
翻译
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说:“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形(重要),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比不上人心所向、上下团结(重要)。

周围三里的城,七里高的城墙,(敌人)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敌人既然)围起来攻打它,必定有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的条件;但是还不能取胜,这是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守城的)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不是不锐利,装备盔甲不是不坚固,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抛弃城池离开了它,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比不上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所以说,限制百姓的流动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界线,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要,在天下建立威信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坚固锐利。

能够实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多;不能够实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达到极点,(连)族内族外(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达到极点,天下的人都会服从他。

凭借天下人都顺从的力量,去攻打被族内族外背叛的人。

所以得道的君子有不去打仗就罢了,若进行战争,则必定胜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