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前“招工难”和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的原因及对策
大学生就业困境与应对策略
大学生就业困境与应对策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变化,大学生就业困境愈发凸显。
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许多大学生发现自己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
然而,逆境也激发了大学生们的求职创新意识,他们积极主动地寻找应对策略。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原因,并提出应对策略,旨在帮助大学生们在就业市场中脱颖而出。
一、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原因1. 学历泛滥问题近年来,就业市场需求无法满足大学生的不断增加的学历供应。
许多企业更倾向于招聘经验丰富的人力资源,将大学生招聘机会减少到了最低限度。
2. 就业观念的误导大学生在就业观念上普遍存在误区。
不少人认为只要有大学文凭就能轻松找到好工作,从而忽视了实践经验的重要性。
结果是,他们在求职时发现缺乏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导致就业困境的加剧。
3. 缺乏职业规划大学生对自己的兴趣和长处了解不够深入,缺乏明确的职业规划。
这导致大学生在找工作时只能盲目跟随就业热点,而无法真正匹配自己的专业和个人特长,从而增加了就业难度。
二、应对策略1. 增强实践经验大学生应通过实习、兼职或志愿服务等方式增加实践经验。
这不仅能使大学生了解职业需求,也可提高专业技能,并且为毕业后顺利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发展跨领域的技能在选择专业时,大学生可以考虑选择一些具有交叉学科特点的专业,如金融与计算机科学结合等。
这将帮助他们具备更多技能和知识,增强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3. 主动积累社会关系通过参加社团、加入学术组织或参与公益活动等方式,大学生可以主动积累社会关系。
这些社会关系不仅可以提供求职机会,还能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就业信息和资源。
4. 专业自我定位在大学期间,大学生应该针对自己的兴趣和优势,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
通过与教授和行业专家交流,了解行业趋势和就业前景,迅速调整个人发展方向,为将来就业做好准备。
5. 提升综合素质大学生不仅应注重专业技能的提升,还需要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领导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等综合素质。
这些素质能够使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更具竞争力,并在工作中更好地适应。
试论就业难招工难的原因及对策
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国家职业资格一级高级职业指导师论文题目:试论当前“招工难”和“就业难”现象的原因及对策编号:试论当前“招工难”和“就业难”现象的原因及对策摘要:随着高校扩招和市场竞争的加剧,“招工难”、“就业难”这种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
本文通过官方权威数据分别对“招工难”和“就业难”现象及问题进行总结,得出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大中专院校不注重学生技能水平培养、学生期望值高等。
针对上述原因,本文提出了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立城乡统一、资源共享的公共就业服务平台、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等针对性对策。
关键词:产业结构橄榄型职业价值观一、目前“招工难”、“就业难”现状就业市场错位现象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难题,但在中国人才市场上却显得更加突出。
这种现象的具体表现就是在就业市场上存在着这样一种“两难”的悖论:一方面学生就业难(本文所指“就业难”特指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就业难),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找不到专业对路的工作,失业率增长;另一方面企业招工难。
企业人力资源经理抱怨在人才市场上招不到适合岗位需求的毕业生,尤其是高级技工和高技术人才奇缺[1]。
而且这种“两难”的问题随着高校毕业生的增多和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
以最近四年的高校毕业信息统计为例(表1),2007-2010年,毕业生总人数由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为559万,2010年该数字为610万,最近四年就业率分别为表1:2007-2010年中国大中专院校就业情况统计表[2]据广州日报报道,广州市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中心2009年对广州600家抽样企业用工监控统计发现,近两年来有近90%的企业出现不同程度的“招工难”,即“有岗无人”的现象,而求职者中没有一技之长、缺乏较高学历和较高技能职称的人数也占到了90%以上,即“有人无岗” [3]。
另据新华网报道,2011年阿里巴巴集团走访了浙江7个城市的94家小企业,并对当地2313家小企业进行网上问卷调查。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优秀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优秀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愈发突出。
那么,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什么呢?面对这个问题,应该采取哪些对策呢?以下是对此问题的分析和建议,共计1200字以上。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1.1就业市场供需不平衡当前的就业市场供求矛盾十分突出,供大于求的局面比较普遍。
大学生这个群体的膨胀速度明显快于社会经济增长速度,导致就业市场容纳能力不足。
大学毕业生数量与职位空缺数量的差距较大,使得大学生就业面临一定的竞争压力。
1.2教育评价体系不完善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根本在于教育评价体系不完善。
在当前的教育评价体系中,过于偏重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而忽略了对创新能力、实践经验、团队协作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与评价。
这导致了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不足。
1.3人力资源市场信息不对称大学生就业信息和就业市场需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比较普遍。
就业市场的信息大部分来自于中介机构,而这些机构对大学生的就业需求和市场行情的了解相对有限。
大学生则往往通过一些不够准确的途径获取就业信息,导致了信息的不对称,影响了就业的效率和质量。
二、应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对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来解决。
以下是三种优秀的对策:2.1教育评价体系针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应该在教育评价体系上进行。
除了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外,还应该加入对学生创新能力、实践经验、团队协作等综合素质的评价。
这样能够更加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2.2加强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往往面临缺乏经验、不了解市场需求等问题。
为了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融入就业市场,应加强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
学校可以开设一些与就业相关的课程,帮助学生提高求职技巧和就业能力。
同时,中介机构也可以开展一些就业指导工作,提供准确的就业市场信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行业环境和就业机会。
2.3鼓励创业和就业创新除了依赖就业市场外,大学生还可以考虑自主创业和就业创新。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浅析及对策探讨(含5篇)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浅析及对策探讨(含5篇)第一篇: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浅析及对策探讨题目: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浅析及对策探讨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到来,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有效地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已成为社会、学校、学生及家庭共同关注的焦点。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探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既有宏观方面就业环境的影响,也有高等教育结构以及毕业生个人和用人单位等多方面的原因。
1.高校毕业生的增加速度与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不相适应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是由毕业生的供给与市场的需求决定的,并与经济发展水平、发展速度及产业升级的速度紧密相关。
高校毕业生的增加速度,远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
尽管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高等教育大众化,但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所宣扬的多为高等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能动作用,诸如扩大内需、缓解社会就业矛盾,满足人民大众日益增长的教育要求等等,很少触及到大众化与大学生就业之间的互动关系,以致社会、学校和个体均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准备不足。
2.社会对劳动力需求速度与社会劳动力增长速度不相适应作为就业市场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毕业生市场,无疑受到所处社会经济结构和劳动力供需关系的影响。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主要采取一种增长优先的发展战略,致使新增的众多企业和经济项目对劳动力的吸纳需求相对下降,造成了“高增长、高投资、低就业”现象。
1980~1989年,1991~1995年和1996~2000年,中国GDP平均增长率分别为9.3 %、12 %和 8.3 % ,就业增长率分别为 310 %、1.2 %和 0.9 % ,就业增长弹性系数分别为0.332、0.1和0.1,呈不断下降的趋势。
与此同时,我国社会所需就业的劳动力却迅速增加。
“十五” 期间,每年城镇平均新增劳动力 290 万人,加上现有城镇下岗失业人员等,每年城镇需要安排就业人员达 2 200 多万,按GDP 每年增长 7%~8% ,每年新增就业岗位 700万到 800 万,年度就业岗位缺口为1400-1500万人,再加上农村还有1.5亿的富余劳动力,整体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尖锐。
试析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问题及应对措施-精品文档
试析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问题及应对措施-精品文档试析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问题及应对措施一、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现状近年来,高校大学毕业学数量呈现持续增多的状况,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有关调查数据显示,仅2014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超过700万人,与2013年相比,人数超过28万。
截至到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近750万人,面对如此庞大的就业群体,大学生就不可能仅靠文凭就能找到一份最佳的工作了,而应该具备综合能力,所以大学生就业成为社会上比较关注的热点话题[1]。
此外,全国各地经济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尤其是经济相对发达,企业的用工需求量较大,然而由于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企业虽然提高了工资待遇和福利条件,但大学生跳槽的情况频繁发生,从而企业面临着招工难的问题,并制约了企业的良好发展。
二、导致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问题出现的原因(一)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1.在教育体制不断改革和完善的背景下,高校采取了扩招政策,学生人数不断攀高,在一定程度上,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化向大众化阶段发展,高校毕业生人数呈上升趋势,为就业带来一定的困难。
2.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存在不均衡现象,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吸引着众多的大学生纷纷涌入,就业压力加大,而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对大学生没太大的吸引力,供求不均衡。
3.大部分高校毕业生由于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就业的期望值过高,将考取公务员和全额事业单位作为就业的主要目标,进入企业工作的意识淡薄。
4.近年来,受经济下行的影响,很多企业经济效益明显下降,为了降低人工成本,很多企业采取了裁员措施,从而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得不到解决。
(二)导致企业招工难问题的原因1.国有企业和实力较强的企业工资和福利待遇条件比较好,倍受大学生等诸多求职者的青睐,然而一些民营企业由于自身体条件不足,工作环境和工资待较低,抵御风险能力较差,营利能力得不到改善,对大学生没有太大的吸引力,形成供求不均衡状况。
“招工难”和“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
“招⼯难”和“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2019-07-21近年来,两⼤话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是从⼴东经济发达地区蔓延到全国⼤多数地区的招⼯难、民⼯荒;⼆是就业难,特别是⼤学⽣就业难。
在很多企业感到招⼯难的同时,很多⼤学⽣却从⼀进校门就开始为找⼯作⽽烦恼。
两个不同⽂化层次的⼈群所遭遇的相⽭盾的问题,使我们不得不去反思我国劳动⼒市场的现状,反思造成这两种现象的原因,反思⾯对市场经济转轨我们应做哪些调整,应寻找⼀条怎样的出路。
⼀、“招⼯难”与“就业难”并存的历史和现状“民⼯荒”这个名词已经问世好⼏年了。
2003年下半年,由于珠三⾓劳动密集型企业招⼯短缺,“民⼯荒”便⾸次出现在众⼈⾯前。
从2004年开始,“招⼯难”就不只是珠三⾓特有的现象,⽽是长三⾓⼀带劳动密集型企业⾯临的共同问题。
然⽽,这么多年过去了,“招⼯难”已经由东南沿海蔓延到北⽅内陆,从东部扩展到中部,从暂时的缺⼯变成了长期的趋势。
在“招⼯难”成为⼤家关注焦点的同时,另⼀边⼤学⽣就业难的情况却愈加严重。
据资料显⽰,1999年开始,我国⾼等教育院校进⾏扩招,当年招⽣⼈数达154万,较1998年增加46万⼈。
⾄2009年,我国⾼校应届毕业⽣⼈数突破600万⼤关。
2009年⾼校毕业⽣就业率为87%,有近80万应届毕业⽣未就业。
2011年我国的⾼校应届毕业⽣⼈数将再次刷新纪录,达到660多万⼈,“⼗⼆五”时期应届毕业⽣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
从以上数字分析,在社会经济提供的就业岗位总量有限的情况下,⼤学毕业⽣就业形势⽇益严峻。
即使中国经济突破⾦融危机阴影⾛向繁荣,但按照我国⽬前城镇每年新增就业岗位100万个,其中⽩领岗位250万个左右的发展速度,依旧不能满⾜新增毕业⽣和正在待业的⼤学⽣的就业需求。
⼆、“招⼯难”与“就业难”并存原因探究1.直接原因(1)农民⼯⼯资过低,企业⽤⼯不规范,侵犯⼯⼈权益。
⼤量的农村剩余劳动⼒转移到城市,是因为农民⼯在城市劳动可以获得⽐在农村劳动更⾼的收⼊。
大学生就业压力与应对策略
大学生就业压力与应对策略近年来,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和大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大学生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
面对激烈的就业市场和高企的竞争率,大学生不得不积极应对,制定合理的应对策略。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原因,并提供一些应对策略。
一、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原因1.就业市场的供求矛盾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的不断扩大,大学生人数呈现爆炸性增长,而就业机会并未随之增加。
供需矛盾导致了就业市场竞争的加剧,给大学生找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岗位技能要求的提高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许多岗位对求职者的技能要求越来越高,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拥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这对于大学生来说,增加了就业的难度和压力。
3.社会竞争的加剧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大学生的就业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在如今的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大学生需要具备更多的优势才能在求职中脱颖而出。
这使得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更加突出。
二、应对策略1.提前规划职业发展大学期间,大学生应该尽早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
通过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优势,确定自己的优势领域,并通过实习、实践等方式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
提前规划职业发展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准备就业,提高就业竞争力。
2.拓宽就业渠道大学生应该主动拓宽自己的就业渠道,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招聘渠道。
可以通过参加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志愿者服务等方式积累社会经验,与不同领域的人士建立联系,扩大自己的人脉资源。
同时还可以通过网络招聘、社交媒体等渠道了解更多的就业机会。
3.提升综合素质与纯粹的专业知识相比,综合素质在就业中更加受重视。
大学生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如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领导能力等。
可以通过参加公益活动、社团组织、学生会等方式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并在求职中展现出来。
4.持续学习和自我提升大学毕业并不意味着学习结束,相反,大学毕业只是一个新的起点。
大学生应该持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试论当前“招工难”和“就业难”现象的原因及对策
试论当前“招工难”和“就业难”现象的原因及对策近年,“招工难”、“用工荒”“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纷纷见于媒体报端,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两会期间,此问题更是引起广泛关注,与会的众多委员和人大代表就此建言献策,纷纷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如今的就业市场出现如此矛盾的现象,一方面是“招工难”,另一方面是“就业难”,有媒体戏称为“鸳鸯火锅”。
原何如此?所谓招工是从生产组织者(即企业)角度来吸纳劳动者加入生产,而就业则是站在劳动者的角度为了生存和发展销售劳动能力的过程。
“就业难”,是毕业生不能达到企业的用人需求,找不到合适的用人单位,或者信息不畅通,求职无门;“招工难”,是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进行持续生产。
这两方面看是相对应,能够形成良好的供求市场,然而现在出现的“两难”的矛盾问题,使我们必须反思我国就业市场的现状,反思此矛盾的成因,反思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应做哪些调整。
一、“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的原因探究表面上看,“招工难”和“就业难”是悖论,而将两者联系起来剖析,实质上是人才结构、产业结构的问题。
劳动力市场的整个趋势是供大于求,就业难将长期存在。
(一) “就业难”问题是目前我国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之一,笔者分析发现,“就业难”针对的群体是高校毕业生,而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却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就是存在结构性矛盾,供求错位。
近些年,高校大幅扩招,看似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高校扩招惹的“祸”,笔者认为,事实的原因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其结构性矛盾存在,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 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在我国,很多高校存在着一些创办以久的被称之为长线专业的专业,这些专业开办时间长,办学成熟,教学实验设备配置齐全,教师队伍稳定,甚至有一些教学、科研方面的专家。
因此从学校的角度来讲,很难割舍这份资源。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这些长线专业的需求问题大大减少,而有些真正社会急需的新专业在我国设立和发展的能力还不成熟,这样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结构性矛盾就难以避免。
试破解大学生“就业难”与用人单位“招人难”并存的悖…
试破解大学生“就业难”与用人单位“招人难”并存的悖论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就业市场日趋庞大化,但是“就业难”与“招人难”的现象仍然十分普遍。
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面临的种种困难,使得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何破解这一难题。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1.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培养方向有差异随着时代的变迁,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要求也不断地发生变化,但是教育机构的教育内容和教学体系并没有及时跟进。
因此,大学毕业生面临职业选择时与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需求出现了偏差。
2.缺乏实践经验在现实生活中,用人单位对于应聘人员的经验要求日趋苛刻,因此,很多刚刚毕业的学生会因为缺乏实践经验而失去招聘机会。
3.毕业生自身素质不足毕业生在面对职场时,需要具备很多的实战技能和先进的职业素养,如果自身素质没有得到有效地提升,就会让求职者在招聘中处于劣势。
用人单位“招人难”的原因1.缺乏合适的人才用人单位面临的最大难题便是缺乏合适的人才。
由于薪资、福利、工作内容等各方面原因,找到与企业发展相匹配的人才成为用人单位的难题。
2.招人需要耗费大量资源用人单位要招聘人才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物力、财力等资源,但是往往效果并不令人满意。
3.企业的用工成本很高除了长期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障外,企业还需要为员工提供岗前培训、技术培训等增值服务。
因此,企业在用工成本上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破解悖论的方法1.教育机构与用人单位合作,优化人才培养通过与用人单位合作,加强企业与高校之间的联系,共同建立更为亲密的合作关系,就能够更好地为学生提供职业教育,更好地与用人单位沟通和了解人才市场的实际情况。
2.加强实践教学,促进学生发展教育机构应该将实践教学的内容置于教学的重心,帮助学生拥有实战经验、提高实践能力,以便能够更好地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
3.加强职业指导,培养学生职业素养职业指导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公司的具体操作流程、文化内涵以及期望达成的目标,学生能够获得关键信息,从而提高综合实力,成为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才。
大学生就业难和用工荒的原因和解决方法5篇范文
大学生就业难和用工荒的原因和解决方法5篇范文第一篇:大学生就业难和用工荒的原因和解决方法大学生就业困难随着我国高校扩招,在校生人数和毕业生数近年迅猛增长,其直接结果就是目前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的严重失衡。
随着世界经济危机影响的逐步显现,劳动力的社会实际需求增加缓慢,与过多的新增毕业生的数目相抵消后,形成相对供需失衡,造成了一部分学生的就业困难。
加之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使得高校学生就业问题却越来越严重。
原因1.现在整个就业的状况,因为我们国家总的劳动力供过于求,这个大的背景下。
再加上当前的金融危机的影响,就显得大学生就业的问题难度就显得非常突出。
2.大学生就业的需求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了对大学生这种白领岗位的需求不足,特别是第三产业不够发达造成的。
3.大学生的供给不太适应市场需要。
大学专业的设置和相应招聘、招收这些专业的大学生的人数,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适应市场的能力和观念,以及大学生的观念能力,观念也不太适应。
4.对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与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
高等教育的滞后性和周期长的两个特点确定了其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不够,而高校人才预测工作处于探索阶段甚至还没有开始,都造成了高校招生功利性比较明显,与社会需求结合不够紧密,甚至脱节,导致高校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
5.大部分高校培养的学生质量不过硬。
目前大多数高校人事缺乏灵活性、流动性和主动性。
6.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误区。
其一,大学生对自身定位不够准确。
同时,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心理更加严重影响择业与就业。
其二,诚信问题。
不少毕业生觉不惜通过造假来求得一张证书以骗取企业的青睐,对大学毕业生整体形象造成一定的损害。
除了以上几方面的原因外,还有诸如环境还不够宽松、公平,企业用人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等等。
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指导对策1.政府及时的政策疏导。
加强城乡基层就业,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是主渠道,鼓励自主创业,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单位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政府还应充分发挥在就业方面的职能,就业优先应作为政府的一项基本办事方针,政策向安排就业倾斜;畅通就业渠道,政府应加强宏观管理,加大改革力度,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研究、探讨和实践,积极培育规范、健康和法制化的各级劳动力就业市场,破除地方和部门的保护主义,制定灵活优惠的政策,鼓励毕业生的合理流动,引导毕业生到艰苦的地方就业;要重视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试破解大学生“就业难”与用人单位“招人难”并存的悖…
破解大学生“就业难”与用人单位“招人难”并存的悖论引言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普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
与此同时,一些用人单位也反映“招人难”,出现大规模用工缺口。
这似乎构成了一种悖论,即大学生“就业难”与用人单位“招人难”并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探讨这种悖论的产生原因,并提出相应的破解策略。
原因分析1. 不符合用人单位需求一方面,大学生在岗位技能和实践经验方面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在当前社会发展快速、技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往往不匹配。
此外,过多的理论学习和缺乏实践经验也限制了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2. 就业观念不合理一些大学生存在着过高的期望和理想化的就业观念,对待就业持消极态度。
他们追求高薪、舒适的工作环境,对就业地点、工资待遇等有着较高的要求,导致就业难度加大。
而一些基层用工岗位,尤其是外地艰苦条件下的工作,往往被大学生们所忽视。
3. 信息不对称大学生在选择岗位时,常常缺乏对用人单位的了解,无法获取到真实可靠的招聘信息。
与此同时,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需求也未能及时准确地传达给他们。
这种信息不对称使得双方难以有效地匹配,从而加剧了“就业难”和“招人难”。
4. 用人单位招聘方式不合理传统的招聘方式往往存在效率低下、成本高昂等问题,不利于解决“招人难”问题。
用人单位普遍采用的招聘渠道主要是传统的校园招聘,对于大规模的用工需求显然是不足够的。
此外,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对于应聘者的薪资、职位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歧视,也会导致匹配困难。
破解策略1. 加强职业教育与实践训练大学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技巧。
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升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此外,学校可以与用人单位合作,推行在校实习制度,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2. 调整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导向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并对就业现状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浅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以及改进措施
浅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以及改进措施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普及,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多,但是就业形势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么乐观,大学生就业难仍是一个存在许久的问题。
面对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分析问题原因,并对此提出对策,以期减少或消除这种现象。
本文将从各个角度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
首先,招聘岗位广告信息不真实。
招聘信息过于宽泛,不具体明确导致了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
许多招聘公司宣传书面的岗位描述和实际岗位并不相符,导致求职者与岗位不符。
尤其是互联网和技术行业,大部分公司招聘要求极高,对于新人缺乏耐心和培训,过分追求经验和技术,导致大学生找不到工作。
其次,就业者不具备职业素养。
虽然大学生接受了教育,但他们并没有掌握就业需要的专业技能和技巧,更不用提职业提高了。
此外,许多求职者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缺乏计划和方向感,在面试过程中表现不佳。
他们可能不知道面试时该如何展现自己的优势特点以及个人能力,导致不被录用。
再次,大学教育背景不够菜单化。
适应市场需求的课程不足,许多大学的本科和研究生学生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并不实用,与市场需求脱节。
获得的文凭和学历并不能满足就业市场的需求,这给大学生的找工作增加了难度。
最后,就业保障机制不够完善。
尤其是当今疫情下,就业市场变得更加不确定,一些行业的工作岗位也因为 Covid-19 面临危机。
很多企业出于稳定财务安排,会缩减员工或者减薪,这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
同时,政府职位和公共事业的就业保障机制仍不足,劳动纠纷协调和仲裁机构效率低,资助政策不实用等问题仍未解决。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必要采取一系列的改进措施。
首先,加强企业招聘规范。
由政府部门制定招聘行为准则和规范,对于招聘行业中的不实信息给予处罚。
政府还可以推动招聘网站提供专门针对求职者的真实信息,完善培训大学生的招聘工作。
其次,提高就业者的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开展实践教育和职前培训,以提高求职者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意识。
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解决对策[五篇范文]
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解决对策[五篇范文]第一篇: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解决对策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解决对策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中国的高等教育院校规模和生人数有了很大发展,但我国大学教学质量偏低,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也随之出现。
特别是2008年末2009年初爆发的经济危机使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现状更为突出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由于高校毕业生、城镇新增劳动力、农村转移劳动力、下岗职工和退役军人等劳动力总量的增加,产能过剩和贸易摩擦等种种因素,中国面临严重的大学生就业高峰,全社会就业的形势比较严峻。
尤其是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至于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很多人都认为大学生就业难是学生自身的原因造成的,客观的说,这是有失公允的。
我认为,总体来说,有两个大的原因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
一、中国大学生处在中国社会就业难的社会背景下中国经济在增长,为什么中国在GDP增长达到11%的情况下,整个社会出现了这么大的一个就业难的问题?据美国之音报导,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政治学教授苏黛瑞就中国大学生为什么过剩的问题发表评论说,中国经济的增长不能够创造适合大学生的就业机会。
经济的结构也不适合吸收社会上的劳动力。
其实质原因是: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是遵循着一个畸形的模式,中国GDP增长的50%依赖出口。
国家和地方的硬件投资开发包括建桥,修路,建各种市政美容设施,修各地政府机关大楼,建各种工业旅游园区等形象工程也是GDP增长的主要原因。
大学毕业生人数从2002年的100万一步步跃升到如今的610万。
但在这些年间中国的GDP不过从10万亿增加到30万亿,大学生人数的增幅远远超过经济增长所需要的人才增长。
粗放经济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经济增长所吸收的劳动力大部份是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农民工。
社会就业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但相关配套制度相关的户籍制度,人事档案制度、工资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步伐却未能跟上这种就业机制的变化。
浅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以及改进措施
浅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以及改进措施随着社会发展,大学生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中的重要群体。
然而,就业问题一直是大学生们关注的焦点。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并不乐观,尤其是一些高校毕业生,找工作的难度更大。
本文将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1.文凭与能力不匹配很多大学生在校期间只关注学历的问题,而忽略了自身能力的提高。
很多大学毕业生,在面试时表现不佳,使雇主认为其文凭过高,而能力却不足以胜任该职位。
2.市场需求不对口一些专业毕业生就业难,是因为市场需求不对口。
在当今社会,IT、金融、营销等专业的就业形势较好,其他非热门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度较大。
3.缺乏实践经验大学生在校期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习课程,而在策划活动、组织实践等方面的实践经验非常少。
当求职者没有实践亮点时,他们将很难获得雇主的认可。
4.择业心态不积极很多大学生在毕业时并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缺乏规划和对未来的期望。
此类人往往处于被动状态,缺少自信和积极性。
二、大学生就业改进措施1.职业规划大学生应该在大学期间制定自己的职业规划。
职业规划应该包括自我评价、发展目标、职业策略、职业规划执行方案等方面,以帮助梳理、明确自身的能力和优势,从而制定合适的职业规划。
2.实践经验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
可以加入社会实验室、参加志愿者活动、参加专业实践活动等,多去实践自己所学的知识,积累实践经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3.提高自身素质除了专业知识之外,大学生还应该注重其他方面的学习,如语言、沟通、交际等方面的学习。
这些素质的提高可以丰富大学生的个人能力,提高他们的竞争力。
4.扩大就业渠道大学生们可以积极扩大就业渠道,多寻找机会和渠道,如招聘会、网络招聘、社交平台等,以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
此外,建议大学生可以考虑自主创业,一方面可以解决就业问题,另一方面还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
综上,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大学生应该正确面对就业难题,通过职业规划、实践经验、提高自身素质、扩大就业渠道等方式来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问题探析
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问题探析然而另一方面,随着各地经济发展和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珠三角和长三角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很多企业却在抱怨劳动力短缺,除了沿海地区之外,很多内地中小企业用工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大,企业招工难、用工荒、缺工情况仍然存在,甚至加剧。
虽然各个企业在工资待遇和福利条件上给出了相应的优惠政策,但仍为招不到理想的劳动者而烦恼,有的虽然招到了毕业生,但是却留不住。
很多大学生频繁跳槽,出现“闪辞”现象。
这与大学生就业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这两种看似相悖的劳动力市场现象和并存的就业形势?本文试图从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招工难双重困境的现象出发,梳理和探析出这一矛盾现象存在的原因和化解机制。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从《就业促进法》的颁布实施到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再到电视类求职节目的兴起以及火爆的人才市场,我们感受到了政府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高度重视,也感受到了快速发展的经济给高校毕业生带来巨大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就业压力和挑战。
逐年攀升的高校毕业生人数,让我们对高校毕业生的观念逐渐改变,“天之骄子”已不再是大学生的代名词,“毕业即失业”也是反映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真实写照。
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大学生就业难的深层次原因。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形成的,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
纵观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笔者看来外因主要有:高等教育的快速扩张。
高等教育的快速扩招,造成了逐年攀高的高校毕业生人数,与此相应,高等教育也由精英化阶段进入到了大众化阶段,大学生就业方式和整体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毕业不再等国家分配,而是需要与社会进行双向选择,大学生的就业心态也由“皇帝的女儿不愁嫁”转变为“不努力,毕业即失业”,就业成为最关心的话题。
就业环境和条件分布不平衡。
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就业环境与条件分布的不平衡也是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大的重要原因。
试论当前”招工难“和就业难”现象的原因及对策
试论当前“招工难”和“就业难”现象的原因及对策———以苏州农民工群体为例摘要:“招工难”和“就业难”是当今社会两大焦点:一方面求职者难以觅到合适的岗位,另一方面企业难以招到合适的员工。
“求职难”与“招工难”的“两难”问题同时存在。
既有“招工难”,何存“就业难”?一般意义上,这种看似悖论的现象不应该出现,可它确确实实地存在并继续,是何原因?又如何破解,这正是本文要讨论的问题。
关键词:招工难就业难原因对策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改革力度不断深化,许多企业出现了“招聘员工难”的问题,致使这些企业不能按期运营或开足马力生产。
而另一方面,“求职就业难”的现象也十分突出,高校毕业生、城镇新增劳动力和农村富余劳动力急待转移就业。
一边是“招工难”凸显着劳动力的“匮乏”,一边却是“就业难”似乎在告诉世人中国劳动力的“过剩”,这种“悖论现象”看起来是两个问题,其实是一个问题,看起来矛盾,其实是统一的,两者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折射出了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一种特有的相互矛盾现象,反映了就业市场供需之间的结构性不平衡1。
因此,科学地分析“招工难”与“就业难”产生的原因,并采取积极地应对措施,从而促进中国劳动力市场健康有序地进行,对保证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就以苏州农民工群体为调查对象,通过在苏州市各大人才市场随机抽取500位农民工群体进行实地问卷调查,同时联系了20家企业进行详细访谈,了解企业的缺工困境,根据调研结果对“招工难”和“就业难”存在的原因进行阐述,最后提出缓解“就业难”和“招工难”的针对性对策。
一、“招工难”和“就业难”现状分析1、招工难:企业的无奈曾经是农民工“一岗难求”,如今却是招聘企业“一工难求”。
面对目前企业缺工困境,我们特意联系了20 几家企业,根据对企业的调查发现,企业“招工难”并不是招不到人,而是招不到熟练高级技工和技师,企业最不缺的是下不上苦力,又没有一技之长的人。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及对策分析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及对策分析近几年由于高校扩招、社会岗位需求下降、学生素质与企业要求不相匹配、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等原因导致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较为严峻,今年更是如此。
今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达到历史性的611万人,加上去年未就业的将超过700万人。
2023年的金融海啸席卷全球,这对原本就很严峻的就业形势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到今年3月1日为止,我省高校毕业生签约率仅为8.45%,比去年同期下降了50%以上。
大学毕业找工作难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外部客观因素,也有大学生本人自身内在因素,笔者拟通过调查研究、文献查阅等方法就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做整理分析,并探讨相关应对措施,从而为我们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一、原因分析外部客观原因1.高校扩招后就业绝对人数剧增,结构业就业矛盾突出。
2003年是我国高校扩招后本科毕业生毕业的第一年,全国共有各个层次的高校毕业生200多万人,比2002年净增60多万人。
从教育部门的统计数据(表1)我们看到从2001年到2023年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而初次就业率则呈下降趋势。
今年由于金融危机的缘故,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很多企业净利润大幅下降甚至倒闭,很多企业大幅削减用人岗位数。
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不仅岗位总量不足,而且有着严重的供需借位,加剧了毕业生就业的难度。
大多数毕业生都愿意选择在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工作,不愿意到小地方、基层或响应国家号召去参加一些服务西部的计划,这样导到沿海发达地区人才扎堆以至浪费,而经济较落后的中西部地区急需大批人才,却招不到人,人才需求缺口越来越大。
2.高校专业与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缺乏前瞻性。
近几年有些高校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地位,一味追求规模大、学科多、专业全,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造成毕业生整体素质下滑。
尽管现在大学毕业生整体就业难,但来自就业市场的种种信息表明,一些行业企业人才匮乏,在市场上却招不到他们所需的人才,原因是高校的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之间出现了严重的结构性错位。
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分析及对策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许多毕业生面临着就业难的困境。
本文将分析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原因分析1.产业结构调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许多传统产业面临着淘汰的风险,大量工人被裁员或失业。
而新兴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有限,无法承载大量大学生的就业需求。
2.人才供给过剩大学扩招导致每年毕业生数量激增,就业市场供给过剩。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相对薄弱,与企业需求不匹配,导致就业形势严峻。
3.信息不对称许多大学生对就业市场了解不足,不清楚企业的需求和招聘信息,因此错失了很多就业机会。
同时,企业对大学生的要求也不够明确,使得大学生难以满足招聘标准。
4.创业压力大学生承担着家庭的期望和自身的压力,许多人选择创业。
然而,创业的风险较大,许多创业者缺乏实际操作经验和市场洞察力,导致创业失败的风险增加。
二、对策建议1.调整教育理念大学需加强与企业合作,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
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
2.加强就业指导加强职业规划教育,引导学生了解自身优势和市场需求,在毕业前进行职业规划和求职技巧培训。
大学设立就业指导中心,主动与企业对接,提供招聘信息和就业指导服务。
3.提高创业支持力度加强创业教育,提供创业导师和创业孵化基地等支持,帮助创业者规避风险,提高创业成功率。
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竞赛,培养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加强职业实践大学应积极与企业合作,提供实习和实训机会,让学生在校期间接触实际工作,提升实践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扩大社会资源和人脉。
5.加强国家政策引导政府应加大对就业市场的调控和引导力度,鼓励企业招聘大学生,提供必要的激励政策。
同时,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总之,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主要是产业结构调整、人才供给过剩和信息不对称等因素所致。
解析企业招聘挑战与大学生就业困境的成因及解决策略
解析企业招聘挑战与大学生就业困境的成因及解决策略摘要:在当今高等教育广泛普及的背景下,大学毕业生数量激增,这不仅带来了就业市场的竞争压力,也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题。
与此同时,随着教育水平的提升,大学生对职位的期望也随之增长,这反过来又加剧了企业的招聘难题。
这一双重困境已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目前,造成企业招聘困难与大学生就业困难并存的原因主要包括:产业结构的不均衡、招聘体系的不完善、高校教育偏重理论而忽视实践技能培养、高校招生规模与就业市场需求不匹配、大学生对职位期望过高以及高校职业指导服务的不足等。
建议采取的对策包括: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改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加强学校教育、多渠道促进大学生就业、控制高校招生规模、引导大学生合理调整就业观念以及加强校企合作等。
关键词:中小企业;职业指导;人力资源管理1、招聘难题与就业困境的共存现象1.1、当前企业面临的“招聘难题”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企业“招聘难题”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阶段。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一问题尤为突出。
在就业市场中,中小企业是人才需求的主要来源,但它们往往缺乏完善的人才储备机制,同时又急需大量的高级技术人才。
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提供的岗位数量占全国总数的80%。
然而,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升以及物价上涨,加之大学就业理念的影响和中小企业薪资待遇的限制,许多大学毕业生并不愿意选择中小企业就业,这成为了中小企业招聘难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1.2、当前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困境”“就业困境”是我国目前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
随着大学毕业生数量的不断增加,每年的就业问题日益凸显,社会矛盾也随之加剧。
大学毕业生成为就业难题的主要群体,其根本原因在于高等教育体制的结构性矛盾和供求不平衡。
这最终导致了企业难以招聘到合适的人才,而求职者也难以找到满意的工作。
2、分析企业招聘困境与大学生就业难题的成因2.1、产业结构的不均衡中国被誉为“世界工厂”,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结构。
浅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以及改进措施
浅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以及改进措施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不断扩大和提升,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但是与之相比,适合他们的工作机会却并没有相应增加,大学生就业难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那么,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又该如何改进这种状况呢?本文将对此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1. 就业压力大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传统产业和就业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而造成了就业压力的增加。
与此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使得就业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相对来说,工作机会并没有相应增加,导致了大学生就业越来越困难。
2. 就业岗位需求不匹配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就业岗位的需求也在不断改变,而大学生所接受的教育和所学专业却不一定能够完全符合这种需求。
很多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会发现,自己所学的专业并没有那么大的市场需求,这就导致了就业岗位需求与大学生专业不匹配的情况,进而影响了他们的就业机会。
3. 缺乏实践经验大学生在校期间主要是接受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在实际工作中所需的实践能力、职业技能等方面却相对薄弱。
这导致了很多毕业生在面对真实工作环境时会感到力不从心,因而就业难度加大。
4. 就业渠道单一很多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主要依赖于校园招聘会或者网络招聘平台,而这些渠道通常只是大学生求职的一小部分来源。
许多就业机会其实来自于一些小型企业或者个体户,这些机会往往并不被大学生所关注,从而错失了很多就业机会。
5. 求职心态不合理一些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会对求职条件设定得过高,对工作要求苛刻,这种求职心态也会增加他们的就业难度。
一些毕业生对于工作地点、薪资待遇等方面没有明确的认识和规划,这也会影响到他们的就业机会。
以上种种原因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进这种状况。
二、改进措施1. 加强专业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教育,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技能。
学校还应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当前“招工难”和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的原因及对策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回暖,企业出现了“招工难”现象,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纷纷反映“求职难”,导致形成了“招工难”与大学生“就业难”并存的奇异现象。
本文分别对“招工难”与大学生“就业难”现象进行了分析,探讨了造成“招工难”与大学生“就业难”并存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招工难”与大学生“就业难”两难并存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招工难;就业难;大学生;原因;对策招工是企业即生产组织者招收从事服务或劳动的新成员,而就业是指在法定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在一定的工作岗位上从事有报酬或有经营收入的合法劳动[1]。
招工与就业,本是同一事情的两种不同角度,但近年来,“招工难”与“就业难”两难并存的话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一是从广东经济发达地区蔓延到全国大多数地区的“招工难”、“民工荒”;二是与“招工难”同时并存的“就业难”,特别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现象更引起社会各界的热议。
认真分析“招工难”与大学生“就业难”现象产生的原因,积极探索解决“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的有效途径,对于促进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企业“招工难”与大学生“就业难”并存1.企业“招工难”现象凸显2009年以来,随着国际金融风暴对我国经济影响的减弱,中国经济开始回暖,各地区特别是沿海城市企业用工的需求量迅速增加,中西部地区的企业也出现了用工需求增大的趋势。
企业用工量的增加,解决了相当部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但因为企业、求职者各自的一些原因,许多企业在招工过程中遭遇了困境,通过多种招聘方式也很难招到胜任岗位要求的员工。
笔者对长沙麓谷工业园里用工需求量较大的生物医药、机械制造、电子科技等行业中的15家民营企业进行了调查。
这15家企业用工需求量约为4 500人,存在明显缺工问题的企业有17家,缺工人数约900人,缺工率近20%,而其中高技能型人才又尤为匮乏。
长沙麓谷工业园里一家从事机械制造的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部纪部长接受笔者采访时谈到,该企业前不久通过网络、报刊发布了招聘高级技工的启事,虽然前来应聘的大学生也不少,但很少有求职者能够达到其单位提出的有相关工作经验,能够“零距离”上岗的要求,最终只勉强招到8人,远远没有完成招聘30名高级技术工人的目标。
在笔者任职高校举行的数场招聘会上,也出现了一些对技术要求较高的高科技企业即使开出高薪但难以招聘到符合任职条件的员工的情况。
“招工难”正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与热点问题,并且有越演越烈的趋势。
出现以上种种“招工难”的现象,难道真的是中国劳动力严重匮乏了吗?事实并不是这样,与企业“招工难”并存的还有大学生“就业难”现象。
2.大学生“就业难”现象与企业“招工难”现象并存与企业“招工难”同时存在的还有劳动者“就业难”。
无论是城镇失业人员,还是大学毕业生,普遍反映就业压力大,“一岗难求”。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0年9月10日发布《中国的人力资源状况白皮书》明确指出:我国长期以来,面临着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量性矛盾。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新闻发言人尹成基表示,当前中国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量性矛盾非常突出。
例如,2010年高校毕业生达630万人,全年需要就业的人员达2 400万人左右,而只能安排1 200万人就业,仅能实现50%左右的就业率[2]。
据一些会计专业大专毕业生反映,他们参加数场招聘会时,因招聘企业打出的招聘条件要求有相关工作经验,并需具备会计师职称,而自己达不到条件,连求职材料都没有勇气投递出去。
据调查我市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举行的人才招聘会发现,一些大学生毕业生(文科类毕业生更为突出)因为眼高手低,难以找到自己理想中意的职业。
大学生“就业难”相比企业“招工难”更受到社会的关注,因为大学生“就业难”对各方面的影响更超过企业“招工难”。
二企业“招工难”与大学生“就业难”形成的原因分析目前我国“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突出表现的是就业难与技工短缺的现象,其实反映的是就业的结构性矛盾,这是多种原因共同造成的结果。
1.近年来高校扩招改变了就业市场的供求关系近年来,高校扩招使得越来越多的高中毕业生能够进入高校深造,满足了更多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及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但由此也改变了就业市场的供求关系。
高校的扩招,把原本作为技术工人培养的学生纳入普通高等教育的培养范围,造成技术工人的短缺;而大批大学毕业生涌向社会,在目前社会无法给他们提供足够就业岗位的情况下,造成了高学历人才的相对过剩[3]。
2.知识型人才相对过剩,高级技能型人才相对缺乏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普遍重视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教学,而轻视实践能力的培养,由此造成知识型人才相对过剩,高级技能型人才相对缺乏的局面。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素质与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求人才的知识结构多元化,其次要求他们具备较强的综合素养与操作技能。
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大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实践技能、心理素质等决定了其是否能够顺利就业。
我国由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落后于市场需求,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实践技能等综合素养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大学毕业生缺乏相关的专业技能使得很多企业即使开出高价也难以招到胜任岗位要求的人才。
3.高校专业设置与调整滞后同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矛盾目前我国高校专业设置与调整同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矛盾。
一方面,高校设置专业,设计培养规格,更多地只是根据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变化所提供的信号来决定,致使所培养的学生的能力与社会需求脱节,在就业市场上难以找到学以致用的职业;另一方面,目前高校存在专业设置调整滞后,专业划分过细,专业趋同的现象,这样容易导致高等教育培养的大学毕业生知识面窄,学习能力不强,就业竞争力不强,从而影响其就业。
4. 高校职业指导与服务工作有待加强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就业新问题的出现,高校开始重视对大学生开展职业指导,但相对于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在就业指导观念、措施、方法、内容等方面还未能及时调整,以致不能跟上社会快速发展的步伐;就业指导机构和人员配置不完备;职业指导师队伍不稳定;专业化不强;就业指导人员工作积极主动性不高,服务意识有待加强。
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满足高校毕业生就业快速市场化的需求。
5.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有待该变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是新一代独生子女,他们中的多数人拈轻怕重,既想工作轻松,又希望收入高。
由于放不下架子,眼高手低或学非所用,没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职业定位模糊,结果高不成,低不就。
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非常渴望到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经济发达地区,而不愿意去西部地区工作,这也就造成了东部地区人才供应过剩,西部地区人才供应不足的现象,也使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越拉越大。
部分家长和学生盲目追求高收入高报酬的工作,对低收入低报酬但发展前景比较好的岗位都不予考虑,也造成一些招聘会上工资高待遇好的职位应聘者成百上千,而一些工资不高待遇也不好的职位竞聘者寥寥无几。
三解决“招工难”与大学生“就业难”的建议及对策1. 稳定高等教育招生数量,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在社会不能增加足够就业岗位的情况下,必须稳定高等教育招生的数量与比例,使人才高消费降降温,缓解知识劳动者就业难问题。
不断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水平,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是目前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关键。
国家应加大对高等教育尤其是高职教育的投入,对职业技术教育在政策、资金、师资、设备等方面给予倾斜。
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应坚决杜绝一些私立、民办高校滥发注水文凭、关系文凭、速成文凭,防止出现滥竽充数的知识劳动力。
2.高等教育适当调整专业和课程结构,培养多元化人才高校应根据社会的发展与市场的需求适当调整专业和课程结构,培养多元化人才,具体的措施有:第一,合并、变更、减少那些招生热、就业冷的专业;第二,大力发展适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理工科专业,适当缩减就业状况不佳的文科专业;第三,增加适应劳动力市场的应用性和职业性课程;第四,加快培养一批知识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的高技能人才和知识面宽、专业知识精深、具备发散思维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3.改革高等教育培养模式,增强大学生创业能力第一,大力发展“订单式”培养模式。
近年来,由政府支持、企业资助、高校根据企业人才需求条件与企业共同培养的“订单式”人才很受企业欢迎。
“订单式”培养模式今后在高校特别是在高职院校可以大力推广。
第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大学生创业,能够扩大就业,进而推动经济发展,实现发展经济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
国家应在政策上给予大学生创业更多的关注,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切实把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落实到位,努力改善大学生创业和就业环境。
高校应制订优惠政策和奖励办法,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4.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指导工作高校不仅要对大学生进行正规学历教育,也要强化对大学生开展职业培训与就业指导的功能。
高校在对大学生开展包括就业讲座、论坛等传统就业指导形式的基础上,还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指导工作:(1)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理论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要注意到本科院校与高职学院的差异,研究适合不同类型高校的职业指导方法。
(2)加强职业指导队伍的建设。
高校的职业指导教师应增强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加强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断提升业务能力,使自己能够胜任职业指导师的职责。
(3)开设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
开设的形式可以有必修、选修,并应尽早开设该课程。
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甚至可以在大一开始就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4)开展学生“认知测评”工作。
这种测评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个人能力水平及倾向、个性特点和行为特征等多方面素质,并对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提供预测和参考。
5.社会与企业应多给大学生一些锻炼提升的平台现在社会上许多单位招聘员工往往把具备相关工作经验,能够“零距离”上岗作为必备条件,虽然企事业单位追求利益与效益的最大化,在某些层面上可以理解,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样也由此把一部分有培养潜力的优秀人才拒之于门外,而人才的成长毕竟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在目前高等教育普遍重理论教育,轻实践培养的背景下,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相关工作经验毕竟是有限的,社会与招聘单位应营造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招聘大学生时,着重考察学生的品德素养、专业知识等综合素质,尽可能多给才毕业的大学生一些锻炼提升的平台,在正式录用前,提供给他们一些培训培养的机会。
6.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念高校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与指导,引导大学生对目前社会就业形势和个人职业发展需要经历的轨道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拒绝做眼高手低的“高级待业者”,要乐于从基层工作做起,在生产、服务的第一线磨砺和锻炼自己,积累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