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大学核原子物理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 = hν = hc λ
既然γ 辐射是电磁辐射的一种,下面就从经 典电磁辐射开始讨论:
7.1 γ 辐射的多极性
一、经典的电磁辐射
由经典电动力学,带电体系做周期性运动时 会产生电磁辐射。
1、电多极辐射
由两个等量异种电荷q 和−q 组 成的偶极子作简谐振动(图7-1)。 这两个电荷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为
γ 跃迁是一种电磁相互作用,宇称守恒。
设 πi , π f , πγ 分别为原子核跃迁前后的宇称
及γ 辐射的宇称,则
πi = π fπγ
即
πγ
= πi πf
由上式可知,跃迁前后原子核的宇称相同时, γ 辐射具有偶宇称;跃迁前后原子核的宇称相反 时,γ 辐射具有奇宇称。
7.1 γ 辐射的多极性
根据γ 辐射的宇称不同,γ 辐射分为两类:
返回上级菜单
7.2 γ 跃迁概率
γ 跃迁亦服从指数衰减 N (t ) = N 0e −λt
λ 为跃迁概率
λ = 1 = ln 2 τ T1/ 2
实验上:往往通过测量T1/2 或 τ 来求得λ 。
理论上:λ 是由原子核的结构和它所处的状态决定 的。故可以从一定的假设出发,推导出它 的表达式,将其在具体条件的计算结果与 实验测量值进行比较,从而可以获得关于
内转换电子:内转换过程中放出来的电子。
7.4 内转换
内转换电子是在早期研究β 能谱时发现的,用磁 谱仪测量β 放射源的能谱时,发现有些放射源除β 连 续谱外,还出现一些单能电子峰。如137Cs。这些线状 谱线就是由内转换电子构成的。
7.4 内转换
应当指出:不能把内转换过程认为是内光 电效应,即认为原子核先放出光子,然后光子 把能量交给核外的壳层电子使之发射出来。但 实验测得的内转换概率远高于可能的内光电效 应概率。更重要的是,0→0跃迁对发射γ 是绝 对禁戒的(由于光子本身的自旋为1,不能放射 γ 光子),却能放出内转换电子。这也提供了 内转换过程不是内光电效应的一个证明。
h mPcR
2
≈
4 ×10−3
λM (L) ≈ λE (L + 1)
7.3 选择定则
从上述三条规律,可以得到由原子核的始态
(I i ,π i)至终态(I f ,π f),γ 跃迁的选择定则:
7.3 选择定则
二、γ 跃迁选择定则的应用
1、确定跃迁的类型
7.3 选择定则
2、确定始态,终态的自旋和宇称
原子核物理学
主讲:龚学余 尹陈艳 开课单位:核科学技术学院
适用教材:原子核物理(修订版)
2010-9-2
第七章 γ 跃迁
7.1 γ 辐射的多极性 7.2 γ 跃迁概率 7.3 选择定则 7.4 内转换 7.5 同核异能态 7.6 级联γ 辐射的角关联
7.7 穆斯堡尔效应
返回主目录
第七章 γ 跃迁
7.2 γ 跃迁概率
(7.2-7) (7.2-8)
7.2 γ 跃迁概率
二、跃迁概率数量级的比较
利用(7.2-7)和(7.2-8)式可以对各种跃迁概率的数 量级进行比较。 对于较重的原子核,R≈10−12 cm,若光子 的能量为1 MeV,则k≈5×10 10 cm−1,kR≈5×10 −2,因此
即
πγ ( ML) = (−1)L+1
通常,磁2L 极辐射用符号ML 表示。例如: M 1 表示磁偶极辐射;M 2 表示磁四极辐射; M 3 表示磁八极辐射;……。
磁多极辐射的实质是由电荷运动引起电流密 度和内在磁矩的变化引起的。
7.1 γ 辐射的多极性
γ 辐射的多极性指的是辐射的电磁性 质和极次。讨论γ 辐射的多极性,可以确 定跃迁前后能级宇称和角动量的变化, 以获取原子核能级特性的知识。研究γ 跃 迁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从实验定出γ 辐射 的多极性,以便和理论作比较。
1)电多极辐射:宇称的奇偶性和L的奇偶性相同。
即
π γ (EL) = (−1)L
通常,电2L 极辐射用符号EL 表示。例如:E 1 表示电偶极辐射;E 2 表示电四极辐射; E 3 表示 电八极辐射;……。
电多极辐射的实质主要是由原子核内电荷密度 变化引起的。
7.1 γ 辐射的多极性
2)磁多极辐射:宇称的奇偶性和L 的奇偶性相反。
λE (L +1) λE (L) ≈ (kR)2 ≈ 2.5×10−3
λM (L + 1) λM (L) ≈ (kR)2 ≈ 2.5 ×10−3
由此可见,跃迁概率随L 的增加而很快变小。当 然,数量级的比较还与跃迁能量有关。能量越低,相邻 极次辐射的概率相差越大。如在Eγ ≈ 20 keV时,相差可 达六个数量级。
7.2 γ 跃迁概率
前面已指出,γ 跃迁时放出的能量不是连续 的,而等于两能级的能量差
Eγ = hω = Ei − E f
于是,单位时间内放出的光子数即为跃迁概率 λ :
7.2 γ 跃迁概率
2、原子核的电荷和电流密度分布用核态的波
函数表示,即多极矩用跃迁矩阵元表示。
这样,(7.1-3)和(7.1-5)式成为:
W
=
1
4πε 0
ω4
3c 3
p0 2
7.1 γ 辐射的多极性
由两个电偶极子组成的系统叫做电四极子 ——它产生的辐射叫做电四极辐射。
由两个电四极子组成的系统叫做电八极子 ——电八极子辐射。
…… 电偶极辐射、电四极辐射、电八极辐射等
统称为电多极辐射。
2、磁多极辐射
7.1 γ 辐射的多极性
磁偶极辐射:在o→xy平面内有一交变电
7.2 γ 跃迁概率
相同极次的磁辐射与电辐射概率的比较:
λM
(L)
λE (L)
= 10
h mP cR
2
≈
4 ×10−3
即相同极次的磁辐射概率比电辐射概率小二、三个数量级。
结论:
1)电辐射快于磁辐射;
2)辐射极次越高,跃迁概率越小;
3)一般来说, λM (L) ≈ λE (L + 1)
7.2 γ 跃迁概率
本章主要讨论:γ 辐射的多极性,跃迁几率,选择定则, 内转换现象,同质异能态,角关联和穆斯堡尔效应等。
7.1 γ 辐射的多极性
§7.1 γ 辐射的多极性
γ 射线与 X 射线、可见光有相同的本质,它们 都是电磁波,只是γ 射线的波长比可见光和X射线短 得多。电磁辐射波长 λ 与光子能量E的一般关系是:
7.1 γ 辐射的多极性
磁多极矩:
(7.1-4) (7.1-5)
7.1 γ 辐射的多极性
二、原子核的多极辐射
原子核是一个具有一定的电荷电流分布的体系。 原子核发射γ 射线退激,类似于经典电荷电流分布 变化发射电磁波。但是原子核是微观体系,它的运 动变化规律要用量子力学来描述。
微观体系的特点:能量和角动量的量子化、原 子核的状态还有确定的宇称。这些都与宏观体系根 本不同。
=
πi πf
并且 π γ (EL) = (−1)L π γ (ML) = (− )1 L+1
7.3 选择定则
(3)不同级次的γ 跃迁几率间有:
λE (L +1) λE (L) ≈ (kR)2 ≈ 2.5×10−3
λM (L + 1) λM (L) ≈ (kR)2 ≈ 2.5 ×10−3
λM
(L)
λE (L) = 10
z1 = a sinωt z2 = −a sinωt
7.1 γ 辐射的多极性
则两电荷之间的距离随时间的变化为
z = z1 − z2 = 2a sinωt
于是电偶极矩随时间的变化为
p ≡ qz = 2aq sin ωt = p0 sin ωt
这种偶极振子所产生的辐射,叫做电偶极辐射。
可以推得偶极振子在单位时间放出的平均能量为:
返回上级菜单
7.3 选择定则
一、选择定则
根据γ 跃迁过程的角动量和宇称守恒,以及 不同的跃迁几率的数量级比较结果,γ 跃迁遵守 下述规律:
(1)γ 光子带走的角动量L的取值为:
L=|Ii − If |,|Ii − If |+1,|Ii − If |+2,……,Ii + If
(2)γ 光子带走的宇称:π γ
下面依次讨论γ 辐射的能量、角动量和宇称。
7.1 γ 辐射的多极性
1、核的能量状态是分立的,辐射能量是量子化的。
Eγ = hω = Ei − E f
如果单位时间内发射光子数为n, 则能量发射率为
W = nhω
7.1 γ 辐射的多极性
2、核有确定的角动量,始末状态角动量守恒。
γ 光子带走的u角v 动量uv为Lu,uv 则有 L = Ii − I f
L=|Ii − If |,|Ii − If |+1,|Ii − If |+2,……,Ii + If
L 越大,γ 跃迁的概率越小。因此,一般取L的最 小值,即L=|Ii − If |。
由于光子本身的自旋为1,因此L≥1。即Ii = If = 0 的跃迁不可能通过发射γ 光子来实现。当 Ii = If ≠ 0 时,
7.2 γ 跃迁概率
其中约化概率
7.2 γ 跃迁概率
B(EL)和B(ML) 分别称为EL 跃迁和ML 跃迁 的约化概率。它和跃迁的能量无关,仅与原子核 的结构有关,对核结构作一定的假设后,理论上 可计算。
在核结构的壳模型中,γ 跃迁一般只是少数几 个核子的跃迁。其中最简单的是单质子模型(即γ 跃 迁是由核中的一个质子状态改变所决定的。W.F. Weisskopf 完成)。在此情形,约化概率的计算较 为简单。用这种模型计算出来的γ 跃迁概率的上限为
表7-1对某些γ 跃迁半衰期的理论值与实验值 进行了比较。
7.2 γ 跃迁概率
由表7-1可见: 1)实验观察到的跃迁概率一般都比单质子模型
公式所估计的要小一些。这是因为理论公式 (7.2-7)和(7.2-8)给出的跃迁概率是上限。
2)奇怪的是,许多偶偶核(如186Os和198Hg) 的E 2跃迁概率的实验值大大超过由理论公式给出 的上限,甚至比理论值高达100倍。这是壳模型无 法解释的,它需要由核结构的集体模型来说明。
原子核结构的知识。
7.2 γ 跃迁概率
一、γ 跃迁概率公式
γ 跃迁的物理过程是由于处于激发态的核 子与周围电磁场的相互作用,发射光子,回 到低激发态或基态的过程。
γ 跃迁概率公式,可由经典电磁理论得到 的公式(7.1-2)和(7.1-4)过渡到量子力学 的描述而得到。过渡时只需作两点改进:
1、辐射能量量子化
式中,ψ i 和 ψ f 分别是原子核的始态和终态波函数,Z
是核的电荷数,下角标k表示第k个质子。
以上四式即为量子力学的γ 跃迁概率公式。
7.2 γ 跃迁概率
实际测量的γ 跃迁概率,是大量原子核的跃 迁结果。原子核始态的角动量是任意排列的,而 且我们也不测光子和原子核终态角动量的方向。
因此,把计算得到的 λ 与实际结果比较时, 必须把 λ (LM) 对始态角动量方向求平均,并对 终态核及光子的角动量方向求和:
流回路,角频率为ω,这个回路相当于一个沿
Z方向作简谐振动的磁偶极振子,它所产生的 辐射称为磁偶极辐射。
磁多极子产生的辐射称为磁多极辐射。
7.1 γ 辐射的多极性
3、多极辐射能量发射率的表达式
1)L 级的电多极辐射功率表达式
其中,QLM 称为电多极矩:
(7.1-2) (7.1-3)
2)L 级磁多极辐射功率
L 不能取 |Ii − If |,其最小值应取为L= |Ii − If |+1=1。
7.1 γ 辐射的多极性
根据被γ 光子带走的角动量的不同,即 L值的不同,把γ 辐射分成不同的极次:
L=1 偶极辐射 L=2 四极辐射 L=3 八极辐射
…… 角动量为L 2L 极辐射
7.1 γ 辐射的多极性
3、原子核有确定的宇称。
γ 光子能量一般为:10 keV --- 5 MeV (10 −8 cm ≥ λγ ≥10 −11 cm)
第七章 γ 跃迁
由于 γ 跃迁的性质与激发态的性质相联系,因而 通过它的研究,可以获得激发态能级特性的知识, 这是研究核能级特性的重要手段。γ 能谱学构成了核 能谱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γ 能谱不能给出核能级结构的全部知识,因 为:核从激发态退激时,电磁辐射并不是唯一的方 式,还可能发射内转换电子、α、β以及中子、质 子,甚至会发生裂变。
返回上级菜单
Biblioteka Baidu
一、内转换现象
7.4 内转换
1、内转换现象
原子核从激发态到较低的能态或基态的跃迁, 对于剥去电子的裸核,一般只能通过发射γ 光子 (如果可能,也可以产生正负电子对)实现退激。
当核外存在电子时,原子核还可以把能量传递 给某个壳层电子(如K层电子)使电子发射出来, 实现退激,这种现象称为内转换。
原子核进行α,β 衰变以及核反应以后所形成的原 子核往往处于激发态。处于激发态的原子核不稳定, 常常进行电磁跃迁。
原子核通过发射γ 光子从激发态跃迁到基态或者 较低的能态,这个过程叫做 γ 跃迁,或称为 γ 衰变。
γ 射线的能量Eγ 等于初始能级能量Ei与终态能级
能量Ef 之差即 Eγ = Ei − Ef 。
既然γ 辐射是电磁辐射的一种,下面就从经 典电磁辐射开始讨论:
7.1 γ 辐射的多极性
一、经典的电磁辐射
由经典电动力学,带电体系做周期性运动时 会产生电磁辐射。
1、电多极辐射
由两个等量异种电荷q 和−q 组 成的偶极子作简谐振动(图7-1)。 这两个电荷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为
γ 跃迁是一种电磁相互作用,宇称守恒。
设 πi , π f , πγ 分别为原子核跃迁前后的宇称
及γ 辐射的宇称,则
πi = π fπγ
即
πγ
= πi πf
由上式可知,跃迁前后原子核的宇称相同时, γ 辐射具有偶宇称;跃迁前后原子核的宇称相反 时,γ 辐射具有奇宇称。
7.1 γ 辐射的多极性
根据γ 辐射的宇称不同,γ 辐射分为两类:
返回上级菜单
7.2 γ 跃迁概率
γ 跃迁亦服从指数衰减 N (t ) = N 0e −λt
λ 为跃迁概率
λ = 1 = ln 2 τ T1/ 2
实验上:往往通过测量T1/2 或 τ 来求得λ 。
理论上:λ 是由原子核的结构和它所处的状态决定 的。故可以从一定的假设出发,推导出它 的表达式,将其在具体条件的计算结果与 实验测量值进行比较,从而可以获得关于
内转换电子:内转换过程中放出来的电子。
7.4 内转换
内转换电子是在早期研究β 能谱时发现的,用磁 谱仪测量β 放射源的能谱时,发现有些放射源除β 连 续谱外,还出现一些单能电子峰。如137Cs。这些线状 谱线就是由内转换电子构成的。
7.4 内转换
应当指出:不能把内转换过程认为是内光 电效应,即认为原子核先放出光子,然后光子 把能量交给核外的壳层电子使之发射出来。但 实验测得的内转换概率远高于可能的内光电效 应概率。更重要的是,0→0跃迁对发射γ 是绝 对禁戒的(由于光子本身的自旋为1,不能放射 γ 光子),却能放出内转换电子。这也提供了 内转换过程不是内光电效应的一个证明。
h mPcR
2
≈
4 ×10−3
λM (L) ≈ λE (L + 1)
7.3 选择定则
从上述三条规律,可以得到由原子核的始态
(I i ,π i)至终态(I f ,π f),γ 跃迁的选择定则:
7.3 选择定则
二、γ 跃迁选择定则的应用
1、确定跃迁的类型
7.3 选择定则
2、确定始态,终态的自旋和宇称
原子核物理学
主讲:龚学余 尹陈艳 开课单位:核科学技术学院
适用教材:原子核物理(修订版)
2010-9-2
第七章 γ 跃迁
7.1 γ 辐射的多极性 7.2 γ 跃迁概率 7.3 选择定则 7.4 内转换 7.5 同核异能态 7.6 级联γ 辐射的角关联
7.7 穆斯堡尔效应
返回主目录
第七章 γ 跃迁
7.2 γ 跃迁概率
(7.2-7) (7.2-8)
7.2 γ 跃迁概率
二、跃迁概率数量级的比较
利用(7.2-7)和(7.2-8)式可以对各种跃迁概率的数 量级进行比较。 对于较重的原子核,R≈10−12 cm,若光子 的能量为1 MeV,则k≈5×10 10 cm−1,kR≈5×10 −2,因此
即
πγ ( ML) = (−1)L+1
通常,磁2L 极辐射用符号ML 表示。例如: M 1 表示磁偶极辐射;M 2 表示磁四极辐射; M 3 表示磁八极辐射;……。
磁多极辐射的实质是由电荷运动引起电流密 度和内在磁矩的变化引起的。
7.1 γ 辐射的多极性
γ 辐射的多极性指的是辐射的电磁性 质和极次。讨论γ 辐射的多极性,可以确 定跃迁前后能级宇称和角动量的变化, 以获取原子核能级特性的知识。研究γ 跃 迁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从实验定出γ 辐射 的多极性,以便和理论作比较。
1)电多极辐射:宇称的奇偶性和L的奇偶性相同。
即
π γ (EL) = (−1)L
通常,电2L 极辐射用符号EL 表示。例如:E 1 表示电偶极辐射;E 2 表示电四极辐射; E 3 表示 电八极辐射;……。
电多极辐射的实质主要是由原子核内电荷密度 变化引起的。
7.1 γ 辐射的多极性
2)磁多极辐射:宇称的奇偶性和L 的奇偶性相反。
λE (L +1) λE (L) ≈ (kR)2 ≈ 2.5×10−3
λM (L + 1) λM (L) ≈ (kR)2 ≈ 2.5 ×10−3
由此可见,跃迁概率随L 的增加而很快变小。当 然,数量级的比较还与跃迁能量有关。能量越低,相邻 极次辐射的概率相差越大。如在Eγ ≈ 20 keV时,相差可 达六个数量级。
7.2 γ 跃迁概率
前面已指出,γ 跃迁时放出的能量不是连续 的,而等于两能级的能量差
Eγ = hω = Ei − E f
于是,单位时间内放出的光子数即为跃迁概率 λ :
7.2 γ 跃迁概率
2、原子核的电荷和电流密度分布用核态的波
函数表示,即多极矩用跃迁矩阵元表示。
这样,(7.1-3)和(7.1-5)式成为:
W
=
1
4πε 0
ω4
3c 3
p0 2
7.1 γ 辐射的多极性
由两个电偶极子组成的系统叫做电四极子 ——它产生的辐射叫做电四极辐射。
由两个电四极子组成的系统叫做电八极子 ——电八极子辐射。
…… 电偶极辐射、电四极辐射、电八极辐射等
统称为电多极辐射。
2、磁多极辐射
7.1 γ 辐射的多极性
磁偶极辐射:在o→xy平面内有一交变电
7.2 γ 跃迁概率
相同极次的磁辐射与电辐射概率的比较:
λM
(L)
λE (L)
= 10
h mP cR
2
≈
4 ×10−3
即相同极次的磁辐射概率比电辐射概率小二、三个数量级。
结论:
1)电辐射快于磁辐射;
2)辐射极次越高,跃迁概率越小;
3)一般来说, λM (L) ≈ λE (L + 1)
7.2 γ 跃迁概率
本章主要讨论:γ 辐射的多极性,跃迁几率,选择定则, 内转换现象,同质异能态,角关联和穆斯堡尔效应等。
7.1 γ 辐射的多极性
§7.1 γ 辐射的多极性
γ 射线与 X 射线、可见光有相同的本质,它们 都是电磁波,只是γ 射线的波长比可见光和X射线短 得多。电磁辐射波长 λ 与光子能量E的一般关系是:
7.1 γ 辐射的多极性
磁多极矩:
(7.1-4) (7.1-5)
7.1 γ 辐射的多极性
二、原子核的多极辐射
原子核是一个具有一定的电荷电流分布的体系。 原子核发射γ 射线退激,类似于经典电荷电流分布 变化发射电磁波。但是原子核是微观体系,它的运 动变化规律要用量子力学来描述。
微观体系的特点:能量和角动量的量子化、原 子核的状态还有确定的宇称。这些都与宏观体系根 本不同。
=
πi πf
并且 π γ (EL) = (−1)L π γ (ML) = (− )1 L+1
7.3 选择定则
(3)不同级次的γ 跃迁几率间有:
λE (L +1) λE (L) ≈ (kR)2 ≈ 2.5×10−3
λM (L + 1) λM (L) ≈ (kR)2 ≈ 2.5 ×10−3
λM
(L)
λE (L) = 10
z1 = a sinωt z2 = −a sinωt
7.1 γ 辐射的多极性
则两电荷之间的距离随时间的变化为
z = z1 − z2 = 2a sinωt
于是电偶极矩随时间的变化为
p ≡ qz = 2aq sin ωt = p0 sin ωt
这种偶极振子所产生的辐射,叫做电偶极辐射。
可以推得偶极振子在单位时间放出的平均能量为:
返回上级菜单
7.3 选择定则
一、选择定则
根据γ 跃迁过程的角动量和宇称守恒,以及 不同的跃迁几率的数量级比较结果,γ 跃迁遵守 下述规律:
(1)γ 光子带走的角动量L的取值为:
L=|Ii − If |,|Ii − If |+1,|Ii − If |+2,……,Ii + If
(2)γ 光子带走的宇称:π γ
下面依次讨论γ 辐射的能量、角动量和宇称。
7.1 γ 辐射的多极性
1、核的能量状态是分立的,辐射能量是量子化的。
Eγ = hω = Ei − E f
如果单位时间内发射光子数为n, 则能量发射率为
W = nhω
7.1 γ 辐射的多极性
2、核有确定的角动量,始末状态角动量守恒。
γ 光子带走的u角v 动量uv为Lu,uv 则有 L = Ii − I f
L=|Ii − If |,|Ii − If |+1,|Ii − If |+2,……,Ii + If
L 越大,γ 跃迁的概率越小。因此,一般取L的最 小值,即L=|Ii − If |。
由于光子本身的自旋为1,因此L≥1。即Ii = If = 0 的跃迁不可能通过发射γ 光子来实现。当 Ii = If ≠ 0 时,
7.2 γ 跃迁概率
其中约化概率
7.2 γ 跃迁概率
B(EL)和B(ML) 分别称为EL 跃迁和ML 跃迁 的约化概率。它和跃迁的能量无关,仅与原子核 的结构有关,对核结构作一定的假设后,理论上 可计算。
在核结构的壳模型中,γ 跃迁一般只是少数几 个核子的跃迁。其中最简单的是单质子模型(即γ 跃 迁是由核中的一个质子状态改变所决定的。W.F. Weisskopf 完成)。在此情形,约化概率的计算较 为简单。用这种模型计算出来的γ 跃迁概率的上限为
表7-1对某些γ 跃迁半衰期的理论值与实验值 进行了比较。
7.2 γ 跃迁概率
由表7-1可见: 1)实验观察到的跃迁概率一般都比单质子模型
公式所估计的要小一些。这是因为理论公式 (7.2-7)和(7.2-8)给出的跃迁概率是上限。
2)奇怪的是,许多偶偶核(如186Os和198Hg) 的E 2跃迁概率的实验值大大超过由理论公式给出 的上限,甚至比理论值高达100倍。这是壳模型无 法解释的,它需要由核结构的集体模型来说明。
原子核结构的知识。
7.2 γ 跃迁概率
一、γ 跃迁概率公式
γ 跃迁的物理过程是由于处于激发态的核 子与周围电磁场的相互作用,发射光子,回 到低激发态或基态的过程。
γ 跃迁概率公式,可由经典电磁理论得到 的公式(7.1-2)和(7.1-4)过渡到量子力学 的描述而得到。过渡时只需作两点改进:
1、辐射能量量子化
式中,ψ i 和 ψ f 分别是原子核的始态和终态波函数,Z
是核的电荷数,下角标k表示第k个质子。
以上四式即为量子力学的γ 跃迁概率公式。
7.2 γ 跃迁概率
实际测量的γ 跃迁概率,是大量原子核的跃 迁结果。原子核始态的角动量是任意排列的,而 且我们也不测光子和原子核终态角动量的方向。
因此,把计算得到的 λ 与实际结果比较时, 必须把 λ (LM) 对始态角动量方向求平均,并对 终态核及光子的角动量方向求和:
流回路,角频率为ω,这个回路相当于一个沿
Z方向作简谐振动的磁偶极振子,它所产生的 辐射称为磁偶极辐射。
磁多极子产生的辐射称为磁多极辐射。
7.1 γ 辐射的多极性
3、多极辐射能量发射率的表达式
1)L 级的电多极辐射功率表达式
其中,QLM 称为电多极矩:
(7.1-2) (7.1-3)
2)L 级磁多极辐射功率
L 不能取 |Ii − If |,其最小值应取为L= |Ii − If |+1=1。
7.1 γ 辐射的多极性
根据被γ 光子带走的角动量的不同,即 L值的不同,把γ 辐射分成不同的极次:
L=1 偶极辐射 L=2 四极辐射 L=3 八极辐射
…… 角动量为L 2L 极辐射
7.1 γ 辐射的多极性
3、原子核有确定的宇称。
γ 光子能量一般为:10 keV --- 5 MeV (10 −8 cm ≥ λγ ≥10 −11 cm)
第七章 γ 跃迁
由于 γ 跃迁的性质与激发态的性质相联系,因而 通过它的研究,可以获得激发态能级特性的知识, 这是研究核能级特性的重要手段。γ 能谱学构成了核 能谱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γ 能谱不能给出核能级结构的全部知识,因 为:核从激发态退激时,电磁辐射并不是唯一的方 式,还可能发射内转换电子、α、β以及中子、质 子,甚至会发生裂变。
返回上级菜单
Biblioteka Baidu
一、内转换现象
7.4 内转换
1、内转换现象
原子核从激发态到较低的能态或基态的跃迁, 对于剥去电子的裸核,一般只能通过发射γ 光子 (如果可能,也可以产生正负电子对)实现退激。
当核外存在电子时,原子核还可以把能量传递 给某个壳层电子(如K层电子)使电子发射出来, 实现退激,这种现象称为内转换。
原子核进行α,β 衰变以及核反应以后所形成的原 子核往往处于激发态。处于激发态的原子核不稳定, 常常进行电磁跃迁。
原子核通过发射γ 光子从激发态跃迁到基态或者 较低的能态,这个过程叫做 γ 跃迁,或称为 γ 衰变。
γ 射线的能量Eγ 等于初始能级能量Ei与终态能级
能量Ef 之差即 Eγ = Ei − E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