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学前教育的价值与功能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超前教育”等违背了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其依据的“关键期”理论并不是绝对的。
(二)学前教育价值取向制约着学前课程的理解与开发 1、社会发展价值取向——知识本位、学科本位的课程 观:知识是外在与个体(儿童)的,是预先设定的, 个体只能客观地接受知识。教学就是有效传递知识的 过程与方法。 课程中的“制度假设”:控制与管理,使教师和学 生忠实于这种课程,从而达到高的教学“效率”。 课程中的“阶段假设”:人生分为学习阶段和生活 阶段,学习阶段是生活阶段的准备,是独立于生活阶 段的。在此间,儿童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以尽可能 快的速度学到尽可能多的知识。
2、学前教育不能满足需要必然导致学前教育改 革。 教育改革通常是由不能得到满足的一方发动, 对于学习者来说,则是由其代言人来完成的。 教育改革不可能彻底,因为教育改革起源于 教育价值偏离,终止于教育价值让步,教育改 革实质是教育价值调和,是利益体之间的再分 配。 3、由于学前教育价值通常处于不平衡状态中, 因此学前教育改革成为常态。
对“主体—客体”关系的修正: 1、“主导—主体”说:教师主导体现为:教师起引导和促 进作用,而非主宰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教师只有充分尊重 并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才能真正发挥主导作用。 但是:主导与主体并不属于同一关系范畴。主体与客 体相对,主导则与从属相对,主导与主体之间并不存在必 然的联系。 2、“双主体”说:教师和幼儿都是主体,甚至有人认为教 师是“教”的主体,幼儿是“学”的主体。 但是:事物是一种关系性的存在,当教师与幼儿没有发 生联系时,双方都不能成为主体或客体,而是以个体身份 存在。一方的主体地位是在双方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 “双主体”不能成为一种人际关系。
五、学前教育价值与学前教育改革
1、学前教育价值主体之间的关系地位不平衡导 致学前教育价值的偏颇与失位 过去,人们都在说学前教育对幼儿身心发展 的作用,认为这就是学前教育满足幼儿的需要, 但这是不合逻辑的,是成人觉得教育对幼儿有 价值(即幼儿应该需要它),并不等于幼儿真 的需要它。 学前教育价值应处于多种价值主体的重叠的 区域(共同的作用,共同投射各自的需要)
四、学前教育功能与价值的关系 1、价值回答的是“学前教育应该做什么”、“应该具 有什么作用”的问题,体现的是一种期待效应; 功能回答的是“具有什么样作用”的问题,体现一 种事实效应。 2、功能受结构决定,价值受功能和主体需要共同决定。 3、功能有正负向之分,价值永远都是正向的(即在主 体看来对自己有用的并需要的,符合主体利益的)
据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世界21个国家 的调查,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世界第一,但创 造力倒数第五,这世界第一的代价是每周比其 他国家孩子多得多的时间在做数学题。在学校 里,是以307分钟对217分钟,而在家里是以4 个多小时对不到1小时,可以说儿童的计算能 力是以牺牲其他方面的发展为代价而换取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资料来源:2001年12 月3日《报刊文摘》)
2.个体发展价值取向——活动及经验本位的课程 观。 经验是个体所经历过的活动、事件等以及 从中获得的东西。经验不仅包括知识、技能, 还包括情感态度、体验等。经验需要幼儿通过 与环境中的人或物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获得。 课程不再停留在教材的内容上,而是师生共同建 构。
(三)学前教育价值取向制约着师幼关系 不同的价值取向产生不同的师幼关系。 1.社会发展价值取向——“主体—客体”的师幼关系, 将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看成是一种认识者与被 认识者之间的主客关系。教师是决定、控制、支 配的一方,幼儿是被决定、被控制、被支配的一 方。 2.个体发展价值取向——师幼间是一种平等的、合 作、共建、对话的关系
二、学前教育功能的特征 1、客观性 2、多样性 3、整合性 4、方向性
三、学前教育功能的类型 1、以承受对象划分: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2、以作用层次划分:基本功能和派生功能 基本功能:对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的作用,又 称“本体功能” 派生功能: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又称“工具功 能”。 3、以作用方向划分: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4、以作用形式划分: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第四章 学前教育的价值 与功能
第一节 学前教育的价值
一、什么是价值 1.解释——马克思的“关系说”: ——“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 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 ——它是人们所利用的并表现了对人的需要的关 系的属性 2.价值的二个属性 客观性——事物在满足人的需要中的有用性 主观性——主体对事物的需求性
2、人文价值观与长远效应 人文价值:关注儿童(需要、生活质量、生 涯教育,与社会的和谐) 长远效应:学前教育的效果要经过很长时间 (一般要到 15 岁后)才能显现出来,即学前 教育的潜在效应; 大卫•韦克特的研究(霍力岩: 《学前比较教育学》,61—64) 终身教育的角度,重视发展的后劲。发展幼 儿终身受益的品质——自我主体性 单项内容的训练不利于大脑的完整发展。
五、对“超前教育”和“神童教育”的误区的分 析 1、夸大了学前教育的功能和作用,认为学前教 育无所不能,甚至可以培养出所谓的“神童”。 2、将学前教育功能的释放看成是无条件的随意 行为,以至于随心所欲,人人上阵,似乎“只 要是教育幼儿就能发展,而且能像人们所希望 的那样发展”。其实,学前教育功能发挥是有 前提条件的,就是它必然受到儿童身心发展规 律的制约。
3.“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说 不存在静态的两极对立,而存在的是两极间的运 动。 在师幼关系中,主体不再是静态的统治力量,而 是不断主动建构的,在实践中不断确证、发展 自己的主体性。“教师中心”或“儿童中心” 从此消解,师幼间是平等的对话关系,双方在 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着主体间性的行为。
第二节 学前教育功能
一、概念的界定 1.学前教育功能——学前教育所具有的能力和作 用。是学前教育本身固有的客观属性,是由学 前教育的结构所决定的。是学前教育实际产生 的作用,是一种实际效应。 2.学前教育职能:学前教育必须实现的任务作用。 强调学前教育的职责,是从主观意愿出发评判学 前教育应当发挥何种作用,是一种期待效应。
三、学前教育价值取向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学前教育价值取向:学前教育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 对学前教育活动的属性、功能做出选择时所持有 的一种倾向。 (一)对学前教育目的建构的影响 1、决定从个人需要还是社会需要来建构学前教育 目的 2、学前教育价值取向既影响学前教育目的的视角 差异,又影响学前教育目的内容差异
(1)社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个体(儿童)发展 的基础之上,个体发展是目的,也是手段; (2)年龄越小,个体发展需求与社会发展需求 之间的关系越间接,幼儿的发展需求并不直接 表现为社会发展需求,社会发展的需求与幼儿 的发展也不直接吻合; (3)社会与个体都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因而 社会与个体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二、学前教育价值 ——学前教育作为一种主体性活动,必然存在价 值问题(不可能价值中立) ——学前教育价值:作为客体的学前教育活动与 社会或个人等学前教育主体的需要之间的一种 特定的关系。简言之,学前教育价值就是指学 前教育与个体及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 ——学前教育价值中二个主体——社会和儿童的 关系,影响学前教育价值取向
(四)学前教育价值取向制约着学前教育评价 1、制约评价标准 2、制约评价内容 3、制约评价方法
四、学前教育的价值观与学前教育的效应 1、功利价值观与即时效应 功利价值:满足家长的望子成龙和虚荣心理, 满足投机分子和商人的赚钱需要等。 即时效应:只求眼前的结果(可见,有形 的) ,而不考虑儿童的长远发展。 超前教育,忽视学习代价 忽视幼儿的内隐学习及其结果(与成人预期不 一致的、相反的或阻碍继续学习的方面,也 称学习代价:花时多、努力大、体验差、兴 趣无、牺牲其他方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