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要素禀赋理论看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合集下载

从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浅析中美贸易2

从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浅析中美贸易2

(期中)课程论文题目:从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看中美贸易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专业:经济学101班姓名:王小波学号:2010211089完成日期: 2012 年 5 月13日从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看中美贸易内容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国际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相互依存也程度越来越高。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存在着广泛的互利互惠的经济利益。

但是中美贸易也非一帆风顺,近年来,美国屡次对中国的纺织品,家具,农产品,建筑材料等进行反倾销。

这些事实背后的根源可以从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在解释。

关键词:中美贸易,要素禀赋理论,比较优势,劳动密集,资本密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资源丰富,长期以来坚持奉行以低劳动力成本为基础的战略,这一战略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美国是一个资本丰富,劳动力相对缺乏的国家,在高新技术开发方面走在世界的前列。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较之另一国均处于绝对劣势,但只要处于劣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劣势的程度不同,处于优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优势的程度不同,则处于劣势的国家在劣势较轻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处于优势的国家在在优势较大的产品生产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较之另一国均处于绝对劣势,但只要处于劣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劣势的程度不同,处于优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优势的程度不同,则处于劣势的国家在劣势较轻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处于优势的国家则在优势较大的产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两个国家分工专业化生产和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则两国都能从贸易中得到利益。

根据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中国应该生产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比如出口丝织品,家居,服装,进口高科技电子产品。

美国应该生产并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比如出口高科技产品,进口服装鞋帽等日常消费品。

以要素禀赋理论浅析中美贸易问题

以要素禀赋理论浅析中美贸易问题

以要素禀赋理论浅析中美贸易问题作者:杨锦娜来源:《智富时代》2018年第06期【摘要】2018年初,中美贸易差额问题使两国关系一度陷入紧张局势。

两国政府及学者就此发表多种言论,虽众说纷纭,然则不过两派观点:一为呼吁自由贸易,共度难关;一为贸易保护,增加本国就业。

本文就此问题回归要素禀赋理论,以赫克谢尔、俄林的H—O模型分析两国贸易发生的根源,并以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H-O-S)和技术差距说阐述中美贸易差额的解决途径为技术合作而非贸易保护。

【关键词】贸易差额;自由贸易;保护贸易;H—O模型;技术差距说一、贸易摩擦问题现状2016年的赤字降至3,770亿美元,但在2017年上升至3,750亿美元。

过去几年来,美国与中国的商品贸易赤字远远大于其他任何美国贸易伙伴。

一些分析家认为,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很大,这表明贸易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平衡的,不公平的,并且会对美国经济造成损害。

其他人则认为,这种赤字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全球生产的变化以及广泛而复杂的供应链的出现,中国通常是出口导向型跨国公司的最终装配点。

二、用要素禀赋差异解释中美贸易根源(一)要素禀赋理论的主要内容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各国间要素禀赋的相对差异以及生产各种商品时利用这些要素的强度的差异是国际贸易的基础,强调生产商品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如资本、土地等,而不仅仅是劳动力;不同的商品生产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配置。

认为一国应该出口由本国相对充裕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进口由本国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而且,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各国生产要素的价格将趋于均等。

(二)中美贸易实证分析由于中美之间的贸易大多以制成品之间的贸易为主,下表为中国和美国的制造业资本~劳动比。

根据上表,我们可以得到两个国家从2009-2017年的资本~劳动比,很显然,美国的资本~劳动比大于中国的资本~劳动比,美国的资本要素更丰裕,因此其要素生产的产品出口具有比较优势,中国的劳动要素丰裕,其要素生产的产品出口具有比较优势。

基于要素禀赋理论浅析中国的对外贸易(范本)

基于要素禀赋理论浅析中国的对外贸易(范本)

基于要素禀赋‎理论浅析中国‎的对外贸易‎基于要素禀赋‎理论浅析中国‎的对外贸易‎基于要素禀‎赋理论浅析中‎国的对外贸易‎‎一、要素‎禀赋理论新‎古典理论认为‎,一国从贸易‎中获利的条件‎是贸易条件与‎该国自给自足‎条件下国内相‎对价格水平有‎差异。

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认为‎,贸易基础是‎商品相对价格‎不同,这种不‎同是由于两国‎拥有的生产要‎素相对数量不‎同。

这种理论‎就是H-O理‎论,该理论强‎调生产要素在‎不同国家总资‎源中所占比例‎与生产要素在‎不同商品生产‎投入中所占比‎例的相互作用‎,我们又称其‎为要素禀赋‎理论。

要素‎富裕度反映一‎国要素禀赋特‎征,是一个相‎对概念。

若A‎国可用劳动与‎可用资本绝对‎数量均少于B‎国,只要A国‎可用劳动和可‎用资本的比值‎大于B国,A‎国就是资本富‎裕国。

如我国‎相对发达国家‎,属劳动富裕‎国,相对贫困‎国家,属资本‎富裕国。

商品‎要素密集度可‎反映商品生产‎的要素投入特‎征,若只有两‎种商品(A和‎B)和两种要‎素(L和K)‎,生产A的资‎本和劳动之比‎(KL)大于‎生产B的,则‎A是资本密集‎型产品,B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因此要素‎密集度也是一‎个相对概念。

‎至此,H-O‎理论得出结论‎:各‎国倾向于出口‎国内资源密集‎型产品。

‎二、中国对外‎贸易中与商品‎要素有关的特‎征‎(1)进‎出口总额扩大‎,对外依存度‎增加。

外贸依‎存度指一国或‎地区对外贸易‎总额占该国或‎地区GDP比‎重。

它反映该‎国或地区经济‎参与国际分工‎及对外依存度‎。

外贸增长体‎现经济竞争力‎,对推动技术‎进步、资本积‎累和产业升级‎有利。

从外贸‎总额看,中国‎是外贸大国,‎进出口总额占‎G DP的比例‎接近70%,‎对宏观经济形‎势影响较大。

‎而外贸依存度‎过高意味着经‎济增长更多依‎赖外需,外需‎的不确定性会‎对经济安全埋‎下隐患。

另外‎,消费、投资‎和出口是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我国出口‎一支独大,对‎经济贡献率远‎超消费和投资‎。

国际贸易要素禀赋理论

国际贸易要素禀赋理论
多维要素禀赋
除了传统的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等要素外,引入知识、信 息、制度等新型要素,研究它们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和机 制。
动态比较优势
研究技术进步、要素积累与动态比较优势之间的关系,以 及如何通过贸易政策促进国家或地区的技术进步和要素积 累。
全球价值链与贸易
随着全球价值链的发展,研究不同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 位置、增值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贸易模式和利益分配。
06
结论
对国际贸易的启示
01
各国应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
产业,以获取国际贸易中的利益。
02
国际贸易可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生产效率,推
动经济增长。
03
要素禀赋的差异是导致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之一,国
际贸易可以使各国获得自身无法生产的资源或产品。
对发展中国家的建议
发展中国家应重视自身要素禀 赋的培育和提升,加强教育和 科技创新,提高劳动力素质和 资源质量。
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会导致各国专 业化生产和出口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进口自己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贸易模式的变化会影响到各国的经 济增长和发展,因此各国应该根据 自身的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来制定 贸易政策,以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
03
要素禀赋理论的发展历程
早期发展
亚当·斯密: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要素禀赋理论的早期形态
国际贸易要素禀赋理论
• 引言 • 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概念 • 要素禀赋理论的发展历程 • 要素禀赋理论的应用 • 要素禀赋理论的挑战与未来研究方向 • 结论
01
引言
主题简介
国际贸易要素禀赋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 要探讨国家间贸易产生的原因、贸易模式和贸易利益分配等 问题。

我国对外贸易出口产品结构分析

我国对外贸易出口产品结构分析

我国对外贸易出口产品结构分析1978年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国民经济从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对外贸易额不断上升,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

主要采用理论分析与统计性描述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就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出口总额、出口增长趋势、出口产品分类金额占比情况、出口地区结构进行研究。

同时,分析近年出口变化的原因,我国出口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应对措施。

标签:对外贸易;出口产品结构;应对策略F21 绪论1.1 研究的背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民经济从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对外贸易额不断上升,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

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对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都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1978年以来,中国年均经济增长速度达到近10%,大大超过世界3.4%的平均水平。

改革开放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让中国抓住了历史的机遇。

我国经济发展促进了对外贸易的高速发展,对外贸易对经济的带动作用也日益明显。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贸易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中国全面融入到世界经济之中,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也从1978年的第30位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出口国。

中国经济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发动机”之一。

但尽管如此,我国对外贸易出口产品结构仍存在一定问题。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世界竞争力,本文将对我国对外贸易出口产品结构进行分析,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对应的措施。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1.2.1 研究的主要内容本文主要研究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出口总额、出口增长趋势、出口货物分类金额占比情况、出口地区结构。

同时,分析近年出口变化的原因,我国出口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应对措施。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根据自中国商务部提供的数据,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五年为一单位,通过我国1980年到2011年的出口总额分析我国出口产品增长趋势;五年为一单位,通过比较1980年和2011年的数据,分别研究出口货物分类金额占比情况,分析我国对外贸易出口产品结构变化;用相同的方法分析我国产品的主要出口国出口额及其增长率的的状况;比较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出口产品结构。

中国与新加坡自由贸易区发展现状及理论分析

中国与新加坡自由贸易区发展现状及理论分析
.国签A署ll全面R自i贸g协ht定s的东R盟es国e家r,v也e是d中.国在东盟贸易中第二大合 作伙 伴 ,中 新 两 国 应 努 力 实 现“零 ”关 税 ,另 外 在 服 务 贸 易 、人 员 往 来、海关程序、卫生及植物检疫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合作,再创双边贸 易发展新辉煌。
图2
图3
2.产业内贸易
(1)现状综述
从产品结构上看,2015 年,中国自新加坡进口的前 5 位产品有
电子、特殊交易品及未分类商品、机械、塑料及其制品和矿物燃料,
其中,以电子产品进口最多,占到进口总额的 37%。同期,中国对新
加坡出口的前五位产品是电子、机械、船舶、矿物燃料和家具。其中,
电子产品出口也是最多,占出口总额得 42%。可见区别于传统的贸
易理论假设,中新主要进出口产品同为电子产品,产业间贸易居多,
为此本文采用重叠需求理论③进行分析和介绍。
(2)理论分析
核心思想:两国之间贸易关系的密切程度是由两国的需求结构
与收入水平决定的。如图 4 所示,蓝色阴影部分即为两国重叠需求
部分。收入水平越接近,重叠需求就越大,则产品的潜在市场需求
(国内市场 + 国外市场)越广阔,那么通过出口贸易就可获取更多利
39
经济贸易
润;收入水平差距越悬殊,则很多国内产品相对国外市场来说要么 太低劣、要么太高档,重叠需求就越小,那么就无法通过出口贸易开 辟国外市场。
信用证在网上贸易结算中的应用
■薛晰文 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
图4 结合当下两国实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经济获得了飞速 发展,人均可支配收入有了显著提升,和被誉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的新加坡的差距逐渐缩小,加之新加坡华人众多,价值观、爱好等心 理因素相似,转化至消费行为上产生了众多相似的偏好,由此创造 了产业间贸易发生的可能。 三、前景展望 上述分析表明,中 - 新双边贸易发展潜力巨大,发展前景良好。 自贸区的建设具有现实和理论的双重意义。随着两国经济规模的不 断扩大、市场环境改善、产业结构优化以及贸易自由化进程的提高, 双边贸易发展空间巨大。可是,中 - 新双边贸易发展也存在一些问 题,主要是贸易结构性的失衡,尤其是新加坡在服务贸易上具有明 显顺差。自金融危机以来,虽然中新贸易开始显著发展,但速度较 慢,这也表明两国的贸易发展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作为首个同中

按要素禀赋理论,谈中国农产品进出口商品结构

按要素禀赋理论,谈中国农产品进出口商品结构

按要素禀赋理论,谈中国农产品进出口商品结构
按要素禀赋理论,谈中国农产品进出口商品结构部门,农产品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入世后农产品出口已经进入新的增长阶段。

农产品贸易变动趋势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国内学者从多个视角研究了农产品贸易变动情况。

如黄季焜研究得出耕地密集型农产品生产,我国不具有竞争优势,畜产品、水果和蔬菜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生产比较优势较明显,具有国际竞争力;程国强认为我国农产品出口潜力大,主要体现为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低成木竞争优势:杨睿等通过显示比较优势指数测算,得出包括谷物及其制品在内的粮食产品基本失去比较优势,畜产品、园艺产品具有比较优势:赵一夫等对我国自XXXX年以来农产品对外贸易的总体规模和产品结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农产品出口规模容易受到个别种类产品贸易规模的影响。

这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我国农产品贸易变动符合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理论,但农产品出口贸易结构特征和变化是否也符合这种变动趋势,本文将从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商品结构、地区结构、市场结构以及经营主体结构等方面实证分析入世后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结构变动趋势及特征。

发展对外贸易的主要理论依据

发展对外贸易的主要理论依据

要素禀赋理论的应用
确定出口产品
根据要素禀赋理论,一国应该出口那些需要密集使用本国丰裕要素 的产品,因为这样的产品具有比较优势,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 。
确定进口产品
同样地,一国应该进口那些需要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的产品,因 为这样的产品在国外生产成本较低,进口可以节约本国稀缺资源。
指导政策制定
要素禀赋理论还可以指导一国制定相关的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以促 进本国出口和进口的平衡发展。
04
国际贸易平衡理论

定义与内容
定义
国际贸易平衡理论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相等,即贸易平衡或贸易收支平衡。
内容
该理论强调国际贸易的平衡状态,认为一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应该保持平衡,避免出现贸易逆差或贸易顺差。
国际贸易平衡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
国际贸易平衡理论起源于15世纪末和16世 纪的欧洲,当时欧洲国家开始进行大规模的 海外贸易活动。
发展
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该理论逐渐得到 完善和丰富。在现代国际贸易中,该理论仍 然是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
国际贸易平衡理论的应用
政策制定
学术研究
各国政府在制定贸易政策时,通常会 考虑国际贸易平衡理论,以保持贸易 平衡和避免贸易摩擦。
学者们在研究国际贸易问题时,通常 会以国际贸易平衡理论为基础,探讨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贸易状况和问题。
要素禀赋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
要素禀赋理论起源于19世纪末期,瑞 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Heckscher) 和其学生俄林(Ohlin)提出了基于 要素禀赋的国家贸易理论。
发展
该理论在20世纪50年代得到了进一步 的发展和完善,特别是瑞典经济学家 萨缪尔森(Samuelson)等人对该理 论进行了重要的补充和完善。

2023年全国10月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试题及答案

2023年全国10月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试题及答案

全国2023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试题课程代码:00149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规定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 )A.社会生产力B.自然条件C.资本流动D.上层建筑2.我国出口一批货品给香港某公司,该香港公司又将这批货品卖给美国某公司,这个贸易现象可称为中国对美国的( )A.间接进口B.间接出口C.转口贸易D.直接出口3.对外贸易量是指( )A.以公吨计量的对外贸易数量B.以美吨计量的对外贸易数量C.以当前美元计量的对外贸易额D.以不变价格计量的对外贸易额4.按照比较成本理论,一国应当进口( )A.绝对成本低的商品B.比较成本高的商品C.比较成本低的商品D.丰裕要素密集的商品5.要素禀赋理论的提出者是( )A.赫克歇尔B.大卫·李嘉图C.亚当·斯密D.凯恩斯6.按照要素禀赋理论,在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贸易中,中国的工资水平将会( )A.趋于上升B.趋于下降C.保持不变D.升降不定7.里昂惕夫之谜是指美国出口商品的资本密集度( )A.高于其进口商品B.低于其进口商品C.低于其进口替代商品D.高于其进口替代商品8.按照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创新产品是( )A.土地密集型产品B.资本密集型产品C.技术密集型产品D.劳动密集型产品9.关税配额的含义是指( )A.对进口品既有配额限制(超过配额,不许进口),又要征收进口关税B.对关税配额内的进口征收低关税,对关税配额外的进口征收高关税C.一国免税进口的数量限额,超过限额的进口要缴纳常规关税D.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进口优惠限额,超过限额的不能享受优惠待遇10.目前,在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中,一体化水平最高的是( )A.欧洲联盟B.东南亚国家联盟C.北美自由贸易区D.美洲共同市场11.在中国的某些宾馆,外国旅游者的住宿价格高于国内旅游者,这种政策不符合...( )A.普惠制原则B.国民待遇原则C.最惠国待遇原则D.特惠制原则12.世界贸易组织的最高权力机构和决策机构是( )A.部长会议B.总理事会C.秘书处D.总干事处13.由于国外厂商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向我国出口,国外某种产品的进口数量大幅度增长,使本国的生产商大受损失。

中日双边贸易模式的国际贸易理论实证分析_基于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理论

中日双边贸易模式的国际贸易理论实证分析_基于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理论

图 3 日本资本劳动比例
313 小结 由以上对中日两国双边贸易的分析 , 可以得出在中国
资本劳动比例上升 , 日本资本劳动比例下降 , 而这种资源 禀赋差异的变化必然导致中日双边的贸易模式也将发生变 化 , 将会由产业间贸易向产业内贸易转变 。
4 总结与建议
从以上分析可得出结论 : 中日两国的贸易较好地吻合 了比较优势原理和要素禀赋理论 , 中国的优势产品与日本 的优势产品互不相同 , 两国贸易互补性极强 。
项目产品
第 1类活动物 ; 动物产品 第 2类植物产品
第 3类动 、植物油 、脂 、蜡 ; 精制食用油脂 第 4类食品 ; 饮料 、酒及醋 ; 烟草及制品
第 5类矿产品
表1
2008 年
出口 1412962 1754938 58508 4346496 5385815
进口 190314 42693 6687 125544 5305830
— 1557624
280 261210
3463429 2204628
19694 9334 412968 929590 16445 262857 123893 4951207 16297015 2541908 2741358
— 178717
53 17473
注 : 中国海关以原产国为进口国 , 出口最终国或最后一个能确定的目的国家为出口国 。
3 中日双边贸易要素禀赋实证分析
贸易理论的要素禀赋模型揭示 , 贸易模式根源于国与 国之间要素禀赋的差异 。因此 , 要准确分析中日两国贸易 模式的演进 , 判断这种模式未来的变化趋向 , 需要对各自 的要素禀赋进行分析 。笔者通过中日两国各自的资本和劳 动数据计算出它们的比例 , 进而判断中日两国要素禀赋的 变化情况 。

要素禀赋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

摘要要素禀赋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有数据实证分析说明,中国当前的贸易产品结构中显示出了与中国要素禀赋结构相一致的比较优势,从而验证了中国经济增长受益于遵循比较优势的发展,因此,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战略仍然应该建立在遵循比较优势的发展理论基础之上。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不断调整贸易发展模式,是我国实现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产业结构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一、要素禀赋理论在中国对外贸易实践中的适应性(一)要素禀赋理论对调整我国产业结构的适用性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在改革开发以后,中国享有世界上最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中国人均GDP翻番所用的时间之少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

中国在1978-1987年期间,只用了九年,就实现了人均收入的翻番,紧接着又在1987-1996年期间的九年中再次翻番.中国因而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

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发展为什么能创造如此奇迹?由于改革开放之前的传统发展战略目标是政府采取人为扭曲资金价格的方式优先发展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从而就抑制了比较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而改革开放后的新的发展战略开始逐步尝试后,受压抑部门即符合中国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部门的大力发展,逼近更加符合市场的需要,从而达到矫正扭曲的产业结构的目的,而且更加符合中国的比较优势,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巨大增长。

(二) 要素禀赋理论的比较优势理论对改善我国农村经济现状的适用性自1978年至今,中国农业经历了史无前例的改革,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以不到世界总面积7%的耕地,基本满足了占世界人口2%的中国人民的温饱。

因而,了解中国农业的比较优势所在,不仅有助于理解和评价不同农业政策的可能效果,而且也有助于把握中国农业应该遵循的发展模式。

首先,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中国人均耕地占有量处于较低的水平,人均耕地也不过0。

1公顷,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其次,中国后备耕地资源也很有限。

分析H-O理论对今天中国外贸发展的意义

分析H-O理论对今天中国外贸发展的意义

H-O模型对中国外贸的意义国贸141 达皓然011014142 基于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理论,即赫克歇尔·俄林理论(Heckscher-Ohlin Theory,简称H-O理论)支出以过硬专业化生产并出口该国丰裕要素密集型产品,进口稀缺要素密集型产品。

简单来说。

就是劳动相对丰裕的国家应该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某种要素禀赋丰裕程度的差异性决定了该要素市场价格的高低,相对稀缺的要素其价格则相对高昂,相对丰裕的要素其价格则相对低廉,要素禀赋的丰裕程度会在其使用过程中发生质与量的变化,导致其市场价格的相应变化从而影响着经济体中要素禀赋的结构变动。

如果一个经济体相对于其他经济体使用了自身禀赋相对丰裕的要素,无疑可以实现低成本的增长,反之,则相反。

就中国而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劳动力和资本存量都有了一定的变化,但其中有多少反映在了中国的外贸行业上,以及在中国的所有的贸易伙伴国中,就某一要素,哪一国的丰裕程度最甚。

文章中。

牛文元教授将中国与世界国土面积超过750万平方的前六大国对比,相对来说更加客观公正。

但是显然结果是非常不容乐观的:中国有55%的国土面积不适合人类生活和生产,中国劳动力数量居世界第一,但是人文发展居世界最后,并且,劳动力就业压力形成了以消耗资源为基础德的低层次低盈利的产业竞争,形成粗放式高消耗的经济增长方式,从而造成越来越严重的物质资源要素制约。

以上一切的劣势使得中国的发展比其他国家更加艰难。

而正因为H-O模型阐明决定商品进出口的因素不仅仅是劳动,还包括资本。

这样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就变为生产要素比例差别所决定的要素禀赋理论了,同时这也决定了实现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融合是我国对外贸易中政策的必然选择。

因此,要素禀赋理论从改革开放初期至今对我国贸易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一,我国依托廉价劳动力和原材料初级产品的巨大优势,大量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使国内财政收入大大增加,同时也解决了大宗人口就业问题;第二,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劳动资本技术等要素比重的变化,要素禀赋理论在指导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调整上所遇到的瓶颈越来越显示出他的优势;第三,打破H-O理论固有的局限模式,通过培育区域的竞争优势,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从根本上促进我国外贸结构优化;第四,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利用国际产业转移所形成的发展机遇和增长空间,成为经济全球化中最大受益者之一。

国际贸易理论对中国对外贸易的指导意义

国际贸易理论对中国对外贸易的指导意义

•在我们所学的国际贸易理论中,你认为哪一种或哪几种理论对我国当前外贸开展最具有指导意义?为什么•并说明在借鉴该理论的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国际贸易理论对中国对外贸易的指导意义比拟优势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中国对外贸易跨越式开展战略的制定,要结合现阶段的经济累积状况来考虑长期性的目标指向,表达将比拟优势向竞争优势转换的战略意图,对外贸易跨越式开展战略,不是单纯的方案制定,而应当让利益集团从政府制定的宏观政策中,展望各自能够获得的市场份额和市场利益,促使企业家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向利好工程大胆投资。

因此,中国实施对外贸易跨越式开展战略的整体性框架应该是:以产业结构提升为目标的积极而可行的贸易政策,提高对外贸易部门的效率和竞争力,改善国内引资和投融资环境,采取灵敏安排的汇率机制以及其他配套措施的开展。

采取合适本国对外贸易以及经济全球化的产业开展战略是中国对外贸易跨越式开展成败的关键,遵循比拟优势,将比拟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跨越式开展战略可以更好的利用中国的资源禀赋,加速稀缺生产要素的人均占有,从而形成产业结构的大幅度优化升级。

在此过程当中,政府在利用比拟优势对新兴产业进行选择、产业间的协调开展等问题上可以起到与市场机制同等重要的作用。

合适本国对外贸易的产业开展战略应当是出口创汇战略和利用进口促进开展战略并重的两个局部,出口至上战略中除了继续实施商品出口战略,还应当考虑资本和效劳贸易的出口战略,利用进口促进开展战略应当包含进口产品战略和进口平安战略。

除关系国防平安的最重要资源型产业外,把大量资源型耗能型产业逐渐向境外转移;把以产品出口为主导的外向型经济逐渐改造为以资本输出为主导的外向型经济;把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生产逐渐推向销售国,国家积极支持组织跨国企业,甚至可以投入必要的加强政策,政府的产业政策主要是扶持最有期望在国际市场占据战略地位的产业开展;利用外资政策要为产业政策效劳,通过引进外资首先着重引进技术,利用引进的技术提升中国的产业结构转换。

5_第2章_中国发展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_第3节马克思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1

5_第2章_中国发展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_第3节马克思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1

第5次课第二章中国发展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重点内容:马克思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是中国发展对外贸易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一、古典贸易理论(一)绝对成本理论绝对优势理论亚当.斯密(二)比较成本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三)要素禀赋理论要素比较理论赫克歇尔俄林二、新古典贸易理论(一)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1、人力资本理论2、研究与开发要素理论3、信息要素理论4、技术差异理论(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第二节当代国际贸易理论一、产业内贸易理论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一、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分工理论二、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一)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从实物形态上科学地论述了一国发展对外贸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社会生产各部类之间以及每个部类的内部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木桶理论”(短板理论)。

马克思将社会生产的比例关系比喻为钢铁厂的各生产要素:技术力量、人力、水电、运输、铁矿、焦炭的齐备。

2、社会生产各部类之间以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不仅在价值上要求平衡,而且在实物上也要求平衡。

但是,由于各国的(1)生产水平、(2)经济结构、(3)科技条件、(4)自然资源这四类因素等的影响,在一国范围内不可能在实物形态上达到社会扩大再生产所要求的平衡的需要。

必需通过对外贸易同别国实现实物形态的转变,把生产资料转换为生活资料,把生活资料转换为生产资料,或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内部实现转换。

例如,伊拉克石油换食品,美国出口小麦大豆换石油,日本出口汽车等工业制成品换资源性原料,丹麦日本互购油轮、破冰船,新加坡进口重、化工业产品3、如果不发展对外贸易,社会扩大再生产客观比例关系得不到满足,就处于原始的国民经济综合平衡。

人类社会古今中外国民经济综合平衡有三种模式:原始的国民经济综合平衡、中等的国民经济综合平衡、高级的国民经济综合平衡。

原始的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建立在短线产品部门生产能力的基础上,超出短线产品部门生产能力比例的中线产品、长线产品部门生产能力闲置。

以要素禀赋理论浅析中美贸易问题

以要素禀赋理论浅析中美贸易问题

以要素禀赋理论浅析中美贸易问题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国际经济学论文学院:经济管理学班级:工商104姓名:郭守林学号:3(期中)课程论文题目:以要素禀赋理论浅析中美贸易问J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专业:工商管理104姓名:郭守林学号:鸟完成日期:2012年5月12.H二O—二年五月十二日以要素禀赋理论浅析中美贸易问题郭守林(河西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甘肃张掖734000)摘要:中国加入WT0六年后,中美经贸关系中的一些老生常谈的问题如最惠国待遇、知识产权、入世谈判、市场准入等已经得到了解决或者不再被过多地关注,然而,金融危机以后,中美贸易差额问题却使两国关系一度陷入紧张局势。

此贸易摩擦问题却逐渐成为了的新焦点。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中美贸易摩擦表现,就此问题回归要素禀赋理论,分析中美经贸关系中出现的问题,同时,积极的提出对策和建议,寻求贸易差额的解决途径,以便更好地使我国在对外贸易中获得更多的利益。

关键词:贸易摩擦;H-0模型;贸易对策一、贸易摩擦问题现状据,自奥巴马就职以来,奥巴马政府对中国产品开展了至少十余次“反倾销,反补贴”调查。

其重要的贸易摩擦概览如下:2009年6月美国对中国实施“轮胎特保案” ,2009年11月对从中国进口的铜版纸征收“双方”关税,2009年11月对中国产石油钢管征收约10%至16%的关税,2010年1至2 月往来反倾销案10多宗,2010年3月美国对中国人民币升值施丿玉,2010年3 月谷歌退出中国事件。

山此可见,中美贸易的摩擦正在逐步升级。

同时,我们也可以关注一下近年来中美贸易状况,如下表:(单位:亿美元)二、用要素禀赋理论解释中美贸易根源本文在分析中美贸易摩擦问题时,在回归贸易事情的基础上,利用新古典贸易理论中的H-O模型对此问题进行解释和剖析。

1.要素禀赋理论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模型即H-0模型,乂称为2X2X2模型(两个国家、两种产品和两种生产要素)。

对外贸易发展模式转型理论及启示

对外贸易发展模式转型理论及启示

对外贸易发展模式转型理论及启示作者:程敏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14年第05期摘要:从古典贸易理论到现代贸易理论均表明:一国的比较优势是动态发展的,因此其对外贸易发展模式也应随着比较优势的变化作出相应的转型。

对外贸易发展模式主要受国内分工模式(具体表现为产业结构)、要素禀赋、规模经济、技术水平及政府政策干预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应该遵循对外贸易发展模式的内在规律,在坚持现有比较优势原则的同时主动寻求比较优势的动态转移,以避免“比较优势陷阱”,在国际分工中获得更多利益。

关键词:对外贸易发展模式转型;内涵;理论解释;启示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50068021对外贸易发展模式转型的理论解释1.1古典贸易理论与对外贸易发展模式转型斯密提出的绝对成本理论认为一国的对外贸易模式应该是:出口其劳动生产率绝对低的产品而进口其劳动生产率绝对高的产品。

此后,李嘉图完善了斯密的理论,认为一国应出口其劳动生产率较高的产品而进口其劳动生产率较低的产品。

古典贸易理论所形成的分工模式是完全专业化分工,这就意味着贸易模式一旦形成,就成为永久的模式,也就不存在所谓的贸易模式的发展与转型了。

但是,斯密曾在《国富论》中说过:“人们天赋才能的差异,实际上并不像我们所感觉的那么大。

人们壮年时在不同职业上表现出来的极不相同的才能,在多数场合与其说是分工的原因,不如说是分工的结果。

”从这个角度看,斯密特别强调后天因素对绝对优势的影响,也赋予了绝对优势理论动态的含义。

李嘉图的外生比较优势理论以两国间天生的技术差别为贸易基础,而斯密则注重根源于劳动分工而产生的内生(后天)绝对优势,从而使其绝对优势理论比李嘉图的比较利益理论更具有一般性。

“而作为分工的结果出现的后天获得的比较优势的演进,则预示着贸易动态发展和经济持续增长的可能性。

”其实,李嘉图也意识到了比较优势的动态发展问题,他在1815年所写的文章《论谷物法对股票利润的影响》中就曾分析过经济增长对国际贸易所产生的影响。

从要素禀赋理论看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从要素禀赋理论看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从要素禀赋理论看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摘要:要素禀赋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不但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和指出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国际贸易的方向,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经济理论之一。

在环境规则影响日益全球化的影响下,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其对外贸易不可避免的受到来自发达国家的种种限制,我国所受到的损失逐年递增,同时对外贸易额高速增长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

因此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急需解决。

关键词:要素禀赋比较优势产业结构全球一体化要素禀赋是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是一个相对概念,与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绝对数量无关。

如果某种要素供给比例大于别国同种要素的供给比例,那么该种要素相对价格就应低于别国同种要素的相对价格。

根据要素禀赋论,一国的比较优势产品是应出口的产品,是它需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充裕而便宜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而进口的产品是它需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稀缺而昂贵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

简言之,劳动丰富的国家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而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相反,资本丰富的国家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进口劳动密集型商品。

我国资源禀赋的特点是人均资源缺乏而劳动力资源极为丰富。

劳动力就业压力形成了以消耗资源为基础的低层次、低盈利的产业竞争,形成粗放式高消耗的经济增长方式,从而造成越来越严重的物质资源要素制约。

一个国家或地区某种要素禀赋丰裕程度的差异性决定了该要素市场价格的高低。

相对稀缺的要素其价格则相对高昂,相对丰裕的要素其价格则相对低廉。

要素禀赋的丰裕程度会在其使用过程中发生质与量的变化,导致其市场价格的相应变化,从而影响着经济体中要素禀赋的结构变动。

如果一个经济体相对于其它经济体而言使用了自身禀赋相对丰裕的要素,无疑可以实现低成本的增长,反之则相反。

因此,要素禀赋理论从改革开放初期至今对我国贸易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

我国依托廉价劳动力和原材料初级产品的巨大优势,大量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使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大大增加,同时也解决了大量就业问题。

要素禀赋理论在国际服务贸易行业的探讨

要素禀赋理论在国际服务贸易行业的探讨

CHINA JILIANG UNIVERSITY要素禀赋理论在我国服务贸易中的应用研究报告班级:12国贸2姓名:方佳倩学号________ 1200703228指导教师:姜辉___________2015年4月10日背景分析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逐步进展,服务业在整个经济结构中所占的份额也越来越大,同时由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因此,如何掌控一国在国际服务贸易中的优势发挥,对于该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整体地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服务贸易的这种作用会随着全球化程度的逐步加深更加彰显其重要性。

自加入WTOU来,由于国内服务行业的逐步对外开放,我们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国内服务业并逐步规范国内服务业市场,另一方面在相关法律法规上要与国际服务贸易准则接轨并适应国际服务贸易的结构和发展趋势。

面临如此迫切的任务,正确认识我国在服务贸易中的现状,把握好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对于增强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的竞争力和提升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考虑到目前国际贸易分工理论的新发展是为了解决原国际贸易分工理论无法解释的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比重上升,公司内贸易迅速发展等国际现象提出的,而我国的国际服务贸易发展水平和内部结构与这些国际现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也甚少,因此, 在将其适用于我国服务贸易的时候还缺乏一定的现实意义,而用要素禀赋理论来对我国的国际服务贸易进行分析,与之相比具有更强的实用性。

目录1.理论综述 (2)1.1 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框架 (2)1.2 两个核心概念的理解 (2)1.3 要素禀赋理论应用 (4)2.调研数据及来源 (4)3.数据分析及检验 (9)4.结论与建议 (9)1.理论综述1.1 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框架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框架可以概括为两个核心概念和四个基本定理。

两个核心概念是要素丰裕度(Factor Abundanc®和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y ),四个基本定理则分别是赫克歇尔-俄林(Heckscher-Ohlin , HO 定理,要素价格均等化(Factor Price Equilibrium ,FP日定理,斯托尔珀—萨缪尔森(Stolper-Samuelson , SS)定理和雷布津斯基(Rybcznski)定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要素禀赋理论看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摘要:要素禀赋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不但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和指出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国际贸易的方向,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经济理论之一。

在环境规则影响日益全球化的影响下,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其对外贸易不可避免的受到来自发达国家的种种限制,我国所受到的损失逐年递增,同时对外贸易额高速增长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

因此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急需解决。

关键词:要素禀赋比较优势产业结构全球一体化要素禀赋是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是一个相对概念,与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绝对数量无关。

如果某种要素供给比例大于别国同种要素的供给比例,那么该种要素相对价格就应低于别国同种要素的相对价格。

根据要素禀赋论,一国的比较优势产品是应出口的产品,是它需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充裕而便宜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而进口的产品是它需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稀缺而昂贵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

简言之,劳动丰富的国家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而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相反,资本丰富的国家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进口劳动密集型商品。

我国资源禀赋的特点是人均资源缺乏而劳动力资源极为丰富。


动力就业压力形成了以消耗资源为基础的低层次、低盈利的产业竞争,形成粗放式高消耗的经济增长方式,从而造成越来越严重的物质资源要素制约。

一个国家或地区某种要素禀赋丰裕程度的差异性决定了该要素市场价格的高低。

相对稀缺的要素其价格则相对高昂,相对丰裕的要素其价格则相对低廉。

要素禀赋的丰裕程度会在其使用过程中发生质与量的变化,导致其市场价格的相应变化,从而影响着经济体中要素禀赋的结构变动。

如果一个经济体相对于其它经济体而言使用了自身禀赋相对丰裕的要素,无疑可以实现低成本的增长,反之则相反。

因此,要素禀赋理论从改革开放初期至今对我国贸易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

我国依托廉价劳动力和原材料初级产品的巨大优势,大量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使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大大增加,同时也解决了大量就业问题。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在过去的20余年里,我国享有世界上最快的经济增长速度。

人均GDP翻番所用的时间之少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

中国在1978-1987年期间,只用了9年,就实现了人均收人的翻番,紧接着又在1987一1996年期间的9年中再次翻番。

而其他国家在相类似的增长时期中,所需要的时间要长得多:韩国在1966一1977年期间花了11年,日本1885一1919年期间花了34 年,美国在1839一1886年期间花了47年。

1978一2001年间,
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9.3%,是中华人民共利国成立以来发展最快的时期,因而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

由于改革开放之前的传统发展战略目标是政府采取人为扭曲资金价格的方式优先发展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从而就抑制了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而改革开放后的新的发展战略开始逐步尝试后,受压抑部门即符合中国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部门的大力发展,不仅更加符合市场的需要,从而达到矫正扭曲的产业结构的目的,而且更加符合中国的比较优势,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巨大增长。

经济学家通常把这种以改革促进增长的现象称为改革的“做大蛋糕效应”。

蛋糕做大之后,就会形成新增资源,在市场机制已经存在的情况下,生产通常会按照场的需要和比较优势的要求,把新增的资源进行更加符合市场经济原则的配置。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的出口是为进口服务的,出口的发展受到强烈的进口因素的影响,出口创汇的需求促使我国出口实施了高收入、高消耗、低收益的数量型模式,所造成的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和发展后劲的削弱,必将给我国外贸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

这具体表现在:(1)我国出口产品绝大部分是对生态和环境影响较大的初级产品以及污染较重的中间产品和制成品。

一方面,资源密集型产品在生产过程中能耗比较大,投入的自然资源要高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使原本稀缺的资源更加稀缺。

而我国是人
均自然资源占有率很低的国家.另一方面,高污染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常具有巨大的外部不经济,而这一类的产品,如化工、农药、制革、印染等的出口占全部出口的比重却比较大,尤其是一些外向型乡镇企业盲目开发高污染产品的出口,给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2)我国出口产品技术含量低。

我国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只占出口总额的5%,我们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5%,只相当于美国、日本的1/9。

目前世界市场上需求旺盛的技术密集型和加工程度高的产品,几乎都是我国的弱项或竞争力差的产品。

另外,绿色贸易壁垒已给我国外贸发展造成了重大影响。

随着国际贸易活动的强化和环境与资源问题的恶化,在当今环境革命时代,人们对环境的关注程度超过对贸易增长的关注。

各国政府日益以保护有限资源、环境和人民健康为名义,通过蓄意制定一系列苛求的环保标准,对来自国外的进口商品加以限制,即绿色贸易壁垒。

它作为一种新的非关税壁垒形式,已越来越成为有些国家国际贸易政策的一部分。

全球经济一体化始于20世纪后期,在21世纪延续,这是不可阻止的历史潮流。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但也只应被视为全球经济一体化这一进程的一部分。

因为国际分工的明确,中国更应注意生产它拥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不能勉强依靠政府补贴去支持一些与生产要素赋有量不相适应的产品。

过去的经验表明,比较优势理论应用
于中国经济的发展,仍然有效。

更重要的是,全球经济一体化会改变一个国家的要素禀赋结构。

生产要素在全球流通,某些要素是相对稀缺还是充足,会变得不那么明确。

例如,中国的资本本来稀缺,但假若外资流入障碍消失,资本会变便宜,可动用的资本增加,产品的结构也会改变。

在各种生产要素中,资本的国际流动性最大,所以它的禀赋将来最不重要。

各国主权及移民政策的限制,全球经济一体化不会太大地改变劳动力禀赋。

不过,人力资本是经济发展中比普通劳动力更为重要的资源,其流动性或许比不上资本的流动性,但比劳动力的流动性要大得多。

中国入世后,外资会增加,以前成本效益低的产品,不见得仍将如此,这是产业结构调整中需要特别注意的。

中国资本相对稀少,投资增加所带来的利益远大于弊端,所以必须更注意如何吸引外资。

资本如何运用,是另外一个重要问题。

中国每年的储蓄量超过GDP的1/3,但积累的资本,不少都用于补贴亏损的国有企业,极大地降低了经济效率。

这种情况不改变,必将严重阻碍经济发展。

目前吸引外资最大的因素莫过于廉价的劳动力及中国的内销市场,而前者更为重要。

如果中国没有廉价的劳动力,外资大可以选择在本国生产,再出口到中国市场。

但长远而言,如果中国只能提供低技术的劳动力,把资本投到中国,回报率也不一定很有吸引力。

事实上,过去20年来,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
上的价格日渐下降,其利润有逐渐萎缩的趋势。

为了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提升劳动力的平均素质,积极培养人才已经刻不容缓。

只有做到未雨绸缪,才能保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丙奇,李玉举.30个省市经济增长的资源禀赋状况研究[J].财经科学.2006.2(215):99-106.
[2] 周其琦张国林,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现阶段的适用性实证
[3] 海闻.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J],《经济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