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论文规划建设论文

合集下载

海绵城市建设论文规划要点论文

海绵城市建设论文规划要点论文

海绵城市建设论文规划要点论文1.海绵城市概述海绵城市是一种形象的表述,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系统具有海绵的特性,可适应气候变化及环境变化,即便遇到自然灾害,也可通过自身“弹性”对自然灾害产生抵御作用。

雨水季节时,海绵城市可通过吸水、蓄水、净化水等作用对水资源进行贮存,并加以利用,极大程度提升了水资源利用率,保證了城市用水需求。

2.海绵城市建设规划中存在的若干问题2.1规划理念滞后。

传统城市规划政策大多出于从局部实践中获得的经验,是一种经验的推广,而不是把经验总结上升为理论,然后在理论指导下设计政策。

如城市理论作为城市规划实践的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到目前我国大多城市发展依然是“唯规模论”,对城市功能、形态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研究不足,忽略对城市历时性的空间形态机理分析,更难以与海绵城市低影响的开发理念相融合,由此制约、阻碍了海绵城市相关决策设计。

2.2问题与目标脱节。

海绵城市建设是以多目标的制定和优化为目标,针对城市内涝、径流污染、生态恶化等多方面问题进行规划设计处理。

然而在具体实践中,往往不能准确把握关键问题,由此也不能因地制宜的确定核心目标,盲目套用模式现象普遍存在。

2.3水危机问题与目标问题。

在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系列的问题,包括生态环境恶化、径流污染严重等。

针对多重问题,需要制定与优化多个目标。

但是,在实际的建设规划过程中,由于存在的问题较多,往往导致不能准确把握核心问题,进而出现无法确定核心目标的问题。

如果盲目套用《指南》中的模式,则会导致规划设计不合理。

3.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的几个要点3.1规划程序。

在建设规划海绵城市时,需按照以下步骤来实施:?全面评估区域场地总体情况,其中包括排水模式、流域、地质条件、植被、天然水体等;?确定城区雨水排水流域,以此来选择相应的基础设施技术;?根据具体的流域,规划上述措施,比如适用的街坊地块等。

海绵城市总体规划范文

海绵城市总体规划范文

海绵城市总体规划范文一、背景介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城市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城市水logging、水质污染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海绵城市概念应运而生。

海绵城市利用自然系统的原理,通过以自然为师的方式来改变城市的规划与开发模式,以达到雨水的、污水的、洪水的以及其他水资源的循环与延缓释放,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就海绵城市的总体规划进行详细阐述。

二、总体规划目标1. 建设具有高效的雨水利用系统,减少城市的水logging风险;2.构建全面的污水处理系统,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的能力;3.建立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和生态网络,增加城市的生态功能;4.推动城市灾害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5.提高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改善居民生活品质。

三、总体规划内容1.雨水利用系统建设通过规划不同类型和规模的雨水收集设施,将城市表层径流纳入系统进行收集、过滤和储存,以供灌溉、降低地下水位、补给城市水体等多种用途。

同时,建立雨水渗透系统,将雨水引导到地下水层,提高城市的地下水储存容量。

2.污水处理系统建设建设各类污水处理设施,包括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和雨水等的共同处理系统。

采取先进的处理技术,实现二次利用,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少水污染对环境的影响。

3.城市绿地系统和生态网络建设4.灾害风险管理体系建设通过规划防洪设施、调蓄水容量等措施,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

通过建设绿色基础设施,提高城市的适应性和恢复力,减少灾难对城市的影响。

5.人居环境质量提升通过规划和落实城市绿化、气候调节、空气净化等手段,改善城市的人居环境质量,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

促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塑造绿色发展的城市形象。

四、实施策略1.加强政策支持,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标准,推动海绵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

2.明确责任分工,各相关部门要积极参与海绵城市总体规划的制定和实施。

3.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提高海绵城市的技术含量和科学性。

4.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意识和参与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合力。

《2024年海绵城市系统构建模式》范文

《2024年海绵城市系统构建模式》范文

《海绵城市系统构建模式》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面临着日益严峻的雨水洪涝问题。

海绵城市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建设理念,旨在通过模拟自然的水文循环,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海绵城市系统的构建模式,为未来城市的水资源管理提供有效的参考与策略。

二、海绵城市的理念及其意义海绵城市,顾名思义,指的是城市像海绵一样,能够吸收、储存、净化、释放雨水。

这一理念强调城市水资源的自然循环与利用,旨在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同时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通过构建海绵城市系统,可以有效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与洪涝灾害的矛盾,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三、海绵城市系统构建模式(一)规划先行,科学布局在海绵城市的构建过程中,规划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要结合城市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地方特色的海绵城市建设规划。

在规划中,要考虑到城市的地理、气候、生态等因素,科学布局绿地、雨水管网、水体等要素,形成一个完整的海绵城市系统。

(二)生态优先,绿色建设在海绵城市的构建中,要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

通过增加绿地面积、建设雨水花园、湿地公园等措施,提高城市的自然环境。

同时,在建设中要注重绿色建材的使用,降低建筑对环境的破坏。

(三)多措并举,综合治理海绵城市的构建需要采取多种措施,进行综合治理。

除了上述的绿地建设外,还要加强雨水管网的建设与改造,提高排水能力。

同时,要加强对水体的保护与治理,防止水体污染。

此外,还要结合城市的实际情况,采取透水铺装、雨水收集利用等措施,形成一个综合的海绵城市系统。

(四)智慧管理,高效运行在海绵城市的运行中,智慧管理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建立智慧水务系统,实时监测城市的水资源状况,为决策提供依据。

同时,要加强对城市水资源的调度与管理,确保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此外,还要加强对城市排水系统的维护与保养,确保其高效运行。

四、实践案例分析以某海绵城市建设为例,该城市在规划阶段就充分考虑了海绵城市的理念。

在建设中,增加了大量的绿地面积和雨水花园,同时改造了原有的雨水管网。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研究论文10篇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研究论文10篇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研究论文10篇第一篇:海绵城市建设思路及对策继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海绵城市试点之一之后,在2016年海绵城市试点审查中,福州排名第一,成功地成为我国第二批海绵城市试点之一。

对于福州这样一个逢雨必涝的城市,建设海绵城市更是势在必行。

一、海绵城市新概念海绵城市这个叫法源自于业内和学术界的一个表达方式,就是用海绵来描述一些具有吸收能力的城市,这几年更是用海绵这个概念来形容城市或土地具有吸收调节能力。

海绵城市是一个比喻,用来表示形容可以合理开发利用城市降雨的一个系统,意思是有雨水的时候,城市就如海绵吸水一样,可以对雨水进行接受、保存、过滤,并使雨水更加干净,这样就可以对地下水进行自然补给,促进水资源循环利用。

在干旱季节里,通过排放地下水库的水,达到缓解干旱、补充城市水资源的功能。

原有的城市设计的雨水排放,主要是采用排水管和集中污化处理的方式来处理雨水。

新型海绵城市更注重于采用多种方式排放回收雨水,比如采用绿地排水沟、凹式绿化带和其他更自然的方式来促使雨水的快速消散和回收利用。

因此要积极促进城市建设绿色环保建筑,绿色环保建筑是海绵城市建设的根本基石。

从每个小区开始,建设各种下沉式绿化带和雨水排放花园,房屋屋面也可以设置排水收集系统,同时辅助建设各种小型储水装备,这些都有助于促进雨水的排放回收,达到对地下水进行补充的目的,总之就是利用各种方式把整个城市建设得更为绿色环保,更好的对水资源进行回收利用。

二、如何建设海绵城市对策思考(一)制定适合我省特色的政策,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政策支持首先要制定一个适合海绵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架构,因此要做一个整体的规划设计,从整个的政策法律体系、以及具体的财政税收政策、还有整个行业产业的管理、以及相关产业的结构调整,甚至到技术人才的培养,整个社会的参与程度等等都需要通盘考虑。

海绵城市建设很有发展潜力,但是必须要有具体政策和实施措施支持,否则这个工作难以开展和维系。

《2024年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范文

《2024年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范文

《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篇一一、引言海绵城市,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建设理念,旨在通过模拟自然的水文特征,促进城市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排水模式逐渐难以满足城市的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海绵城市建设逐渐成为了中国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重点工程,而关于其现状和问题也逐渐受到广大科研和建设人员的关注。

二、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1. 政策支持与推动近年来,中国政府对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各地开展海绵城市建设。

这些政策不仅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还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了指导。

2. 实施进展与成效在政策推动下,全国各地纷纷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工作。

通过建设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透水铺装等措施,有效缓解了城市内涝、雨水径流污染等问题。

同时,这些措施也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三、海绵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1. 资金投入不足尽管政策对海绵城市建设给予了支持,但部分地区仍存在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

由于海绵城市建设的项目周期长、投入大,一些地方政府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投入仍显不足,影响了项目的推进和实施效果。

2. 技术标准不统一目前,海绵城市建设的标准和技术规范尚未完全统一。

不同地区、不同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差异,导致建设效果参差不齐。

同时,这也增加了技术人员的培训和技术交流的难度。

3. 后期维护与管理不到位海绵城市建设的成功不仅在于建设过程,更在于后期的维护和管理。

然而,目前部分地区在后期维护和管理方面存在不足,如部分绿地被占用、雨水花园被填埋等,导致建设效果大打折扣。

四、对策与建议1. 加大资金投入政府应继续加大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海绵城市建设。

同时,应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渠道和资金来源,确保项目的顺利推进和实施效果。

2. 统一技术标准与规范相关部门应尽快制定统一的海绵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技术标准和规范,明确建设目标和要求。

《2024年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范文

《2024年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范文

《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水资源问题日益突出,海绵城市作为解决城市水问题的重要途径,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应对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表现出良好的“弹性”,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城市水循环系统,使城市能够有效地应对降雨带来的水问题。

本文旨在研究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二、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近年来,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许多城市已经开始实施海绵城市建设规划,注重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通过建设雨水花园、湿地公园、透水铺装等措施,提高城市的蓄水能力和排水能力。

同时,政府也加大了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投入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

然而,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部分地区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认识不足,缺乏有效的规划和管理机制;另一方面,由于技术和资金的限制,部分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实施效果不尽如人意。

此外,还有一些地方出现了“假海绵”现象,即只注重表面的建设和形象工程,而忽视了实际的生态效益和水资源的保护。

三、存在的问题1. 规划和管理的不足部分地区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缺乏有效的规划和管控制度。

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导致项目的实施效果参差不齐。

此外,部分地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导致项目无法达到预期的生态效益和水资源保护效果。

2. 技术和资金的限制当前的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仍面临技术和资金的限制。

虽然科技发展推动了海绵城市的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但在实际的项目实施中仍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

部分地区由于经济条件和技术的限制,无法有效地实施海绵城市建设项目。

3. 假海绵现象假海绵现象是当前海绵城市建设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一些地方为了追求表面的建设和形象工程,忽视了实际的生态效益和水资源的保护。

这些项目往往只注重表面的绿化和美化,而忽视了其实际的功能和效果。

海绵城市建设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论文(精选5篇)

海绵城市建设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论文(精选5篇)

海绵城市建设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论文(精选5篇)第一篇:海绵城市建设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自然灾害问题日益严重。

为从源头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国家提出了建设“海绵城市”的新理念,提倡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

海绵城市强调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式”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重要保障。

根据湖州市规划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建设的实施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规划;生态环境;低影响开发技术1海绵城市的内涵海绵城市是指把城市建造成具有海绵功能的城市。

通过低影响开发技术的系统运用,恢复传统粗放型建设破坏的生态环境,保护原有的水生态系统,减少径流,减轻暴雨对城市健康运行的影响。

海绵城市理论与绿色基础设施技术主要区别在于它的宏观性。

绿色基础设施技术关于雨水排水管理方法侧重于景观设计以及相应的技术创新,缺乏对生态环境系统水平的综合考虑。

海绵城市理论强调生态优先,以整个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建设一个绿色网络、水文网络的系统梳理,支撑起了海绵城市的骨架。

在水文网络与景观基础上,将通过低影响开发技术,最终来实现海绵城市的建设。

海绵城市是城市建设的一种新型理念,也是一个综合性的形象概念,通过建设可渗透路面与绿地等方式,使我们的城市具有像海绵一样有弹性,可以在降雨的时候吸水、渗水、蓄水、净水,在需要的时候将吸收到的雨水释放并加以有效利用,防止了城市洪涝灾害,减轻径流的污染负荷,从而实现了水资源循环利用、改善城市景观和城市气候微调等。

将各种资源合理有效地统筹规划,以降低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建设成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水循环系统。

2控制指标分析建设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规划控制目标通常包括了径流污染控制、径流总量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和径流峰值控制等。

《2024年基于城市内涝防治的海绵城市建设研究》范文

《2024年基于城市内涝防治的海绵城市建设研究》范文

《基于城市内涝防治的海绵城市建设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内涝问题日益突出,给城市居民的生活和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海绵城市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建设理念,旨在通过模拟自然水文循环过程,实现城市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雨水的自然积存、渗透、净化。

本文旨在探讨基于城市内涝防治的海绵城市建设研究,以期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海绵城市概念及特点海绵城市是指通过模拟自然水文循环过程,使城市像海绵一样具有吸水、蓄水、净化水等功能,从而有效应对城市内涝等水问题。

其核心思想是“以自然的方式解决水问题”,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海绵城市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保护生态环境,二是缓解城市内涝,三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四是促进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

三、城市内涝防治现状及问题当前,我国城市内涝问题严重,主要原因是城市排水系统建设滞后、雨水收集利用不足、地面硬化过度等。

传统的城市建设模式往往只注重短期经济效益,忽视了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防治城市内涝。

四、海绵城市建设在防治城市内涝中的作用海绵城市建设通过模拟自然水文循环过程,使城市具备吸水、蓄水、净化水等功能,从而有效应对城市内涝。

具体而言,海绵城市建设在防治城市内涝中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增加雨水渗透:通过建设雨水花园、绿色屋顶等低影响开发设施,增加雨水的渗透能力,减少地表径流。

2. 调蓄雨水:利用湿地公园、雨水调蓄池等设施,调蓄雨水并逐渐释放,减少雨水峰值流量。

3. 净化水质:通过雨水湿地、植被缓冲带等设施,对雨水进行自然净化,提高水质。

4. 完善排水系统:对老旧排水系统进行改造升级,提高排水能力,确保雨水及时排出。

五、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策略为了有效实施海绵城市建设,需要采取以下策略:1. 科学规划:根据城市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海绵城市建设规划,明确建设目标和任务。

2. 多元化投资:吸引政府、企业和社会资本共同参与海绵城市建设,实现多元化投资。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论文3篇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论文3篇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论文3篇第一篇: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可视化分析1海绵城市建设的可视化内涵“可视化”在维基百科中的定义为:可视化是指用于创建图形、图像或动画,以便交流沟通讯息的任何技术和方法。

在历史上包括洞穴壁画、埃及象形文字等,如今可视化有不断扩大的应用领域,如科学教育、工程、互动多媒体、医学等,将测量、计算获得的数据信息转换为直观的图形、图像。

文中将这一计算机领域的常用术语引入海绵城市雨水管理当中,内容涵盖数据信息图像可视化、场地景观水文功能可视化2个层面的内容。

旨在通过可视化的手法完善现状调查评估、场地设计及施工建设、项目运行管理体系。

首先,在数据信息可视化层面,对于设计、研究人员来讲,将地形地貌、水文环境等数据信息通过GIS、SWMM 等软件录入并得出有助于规划设计方案前期分析的图形资料;对于政府、开发商和公众而言,结合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建立起政府、开发商、公众等相关利益人群之间的沟通平台。

通过数字模型和信息化技术,一方面建立起可查询可视化的项目资料库,另一方面通过智能终端提供项目活动信息查询,以及客观的公众参与的时空行为研究,通过各类社交网络获取并分析公众主观的意见,作为项目规划设计的基础资料或者后期运行维护的参考依据。

其次,在场地景观水文功能可视化层面,强调水文循环过程或水处理过程的景观可视化,提升场地审美体验,促进公众教育。

为保障水文功能可视化的景观感知效果,设计过程中需要融入生态美学的原则,以期创造出集合生态、文化、感知于一体的可持续景观。

雨水管理可视化尺度范畴涉及城市-社区的系统规划,以及邻里-场地尺度的设计,着力于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土地利用及人工基础设施的结合,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的特征,以期建立发挥整体水资源管理、调控功能的绿色空间网络。

(1)城市-社区尺度:主要是指流域内汇水和排水的战略系统规划,对其中自然汇水、储水区域的生态保护及修复,以及对系统的雨水基础设施规划。

例如对自然河道、湖泊、湿地、河漫滩、生态敏感区、林地,以及城市森林、绿色廊道、城市蓝绿线等进行保护性规划,将上述大尺度开放空间作为绿色网络进行综合规划,平衡开放空间和城市土地使用利益间的冲突,维护水体功能以及生态系统的连通性。

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研究论文(小编整理)

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研究论文(小编整理)

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研究论文(小编整理)第一篇: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研究论文摘要:建设海绵城市,统筹发挥自然生态功能和人工干预功能,有效收集利用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低影响开发城市发展方式,使城市在适应自然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发挥良好调蓄作用。

关键词:雨水利用;低影响开发;防洪排涝1雨水综合利用1.1雨水利用流程建设项目屋面及硬化地面产生的径流通过项目区内雨水收集系统排入就近的下凹式绿地内,拦蓄入渗到地下,下凹式绿地蓄满后通过项目区内道路布设的雨水口排入雨水管道,经雨水沉砂池沉淀后汇入雨水调蓄池内或排入项目区内生态景观水体。

雨水调蓄设施蓄满后,超过设计标准的雨水溢流排入区域市政雨水管道或项目区内雨水花园等景观水体。

集雨池收集的雨水经过滤后,通过灌溉系统最终用于项目区乔灌木及绿地灌溉或道路浇洒,提高雨水资源利用率,改善区域水环境。

总之,通过雨水综合利用,可以涵养地下水资源,同时能够缓解下游区域雨水管网的排水压力。

1.2雨水综合利用系统1.2.1雨水净化系统土壤渗滤净化:雨水在收集的同时进行土壤渗滤和净化,通过穿孔管将收集的雨水排入次级净化池或贮存在渗滤池中;遇到降雨强度较大的雨水可通过土壤渗滤的表层水经过水生植物初步过滤后排入初级净化池中。

人工湿地净化:为了营造湿润的水环境,项目区内配置人工湿地,分为2个处理过程,一是初级净化池,净化未经土壤渗滤的雨水;二是次级净化池,进一步净化初级净化池排出的雨水,以及经土壤渗滤排出的雨水;经二次净化的雨水排入下游清水池中,或用水泵直接提升到贮水池中。

初级净化池与次级净化池之间、次级净化池与清水池之间采用提升系统—水泵进行循环。

1.2.2雨水利用雨水利用的主要景观措施有:屋面集水收集、屋顶绿化、滞留池、生态调节池、植草沟、人工湿地等。

雨水间接利用采用渗滤沟、渗滤池、花畦等方式将雨水渗入土壤,涵养地下水或回灌至地下水层。

渗滤池:渗滤池与池塘、洼地相配合,池塘与洼地维持少量水位,池底覆以土壤并种植吸附污染物的水生植物,起到调蓄集水的作用,维持水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起到亲水及视觉美化的效果。

《2024年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范文

《2024年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范文

《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内涝、水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海绵城市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建设理念,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海绵城市旨在通过模拟自然的水文循环过程,实现城市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的改善。

本文将就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深入的研究与讨论。

二、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1. 政策支持与推广近年来,国家对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鼓励和支持各地开展海绵城市建设。

同时,各地政府也积极响应,将海绵城市建设纳入城市发展规划,推动相关项目的实施。

2. 实践案例目前,全国范围内已有多个城市开展了海绵城市建设,如北京、上海、深圳等。

这些城市通过建设雨水花园、渗水砖、生态湿地的等多种措施,实现了雨水的有效收集和利用,改善了城市水环境。

三、存在的问题1. 缺乏统一的建设标准当前,海绵城市建设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导致各地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差异和不平衡。

有的地区过度强调人工干预,忽略了自然修复能力;有的地区则缺乏对区域水环境特征的考虑,导致建设效果不佳。

2. 投资与收益问题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短期内难以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

因此,部分地区在资金筹措方面存在困难,影响了项目的推进。

此外,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和评估机制,部分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存在浪费现象,进一步加大了投资压力。

3. 公众参与度低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然而,当前公众对海绵城市的认知度较低,参与度不高。

这导致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社会监督和反馈机制,影响了项目的顺利推进。

四、未来发展方向1. 制定统一的建设标准与规范为了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的健康发展,应制定统一的建设标准和规范,明确各项技术指标和要求。

同时,还应加强对区域水环境特征的考虑,确保建设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 多元化资金筹措与利用为解决资金问题,应采取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方式,包括政府投资、企业参与、社会捐赠等。

《2024年海绵城市系统构建模式》范文

《2024年海绵城市系统构建模式》范文

《海绵城市系统构建模式》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内涝、雨水径流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海绵城市理念应运而生。

本文旨在探讨海绵城市的构建模式,以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

二、海绵城市概述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应对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问题时,具有良好的“弹性”,实现雨水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模式。

其核心在于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和管理,使城市水循环系统更加健康、和谐。

三、海绵城市系统构建模式(一)规划先行,科学布局海绵城市的构建首先需要从规划入手,科学布局。

这包括对城市地形地貌、气候特征、水文条件等进行全面分析,确定适宜的绿地、湿地、透水铺装等建设比例和布局。

同时,还要结合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将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景观、生态环境等有机结合。

(二)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建设雨水收集系统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建设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设施,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

同时,利用雨水管网、雨水泵站等设施,将雨水收集起来,进行再利用,减少雨水径流对城市环境的污染。

(三)推广绿色建筑与生态小区绿色建筑与生态小区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载体。

通过推广绿色建筑,提高建筑物的保温隔热性能,减少建筑能耗,同时利用建筑屋顶、阳台等空间建设小型绿地,实现雨水的自然渗透和净化。

生态小区则注重整体生态环境的建设,通过绿化带、湿地公园等设施的建设,提高小区的生态环境质量。

(四)加强监管与维护海绵城市的构建不仅需要科学的规划和建设,还需要加强监管与维护。

这包括对雨水收集设施、绿色建筑等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

同时,还需要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对破坏海绵城市设施的行为进行惩处。

四、案例分析以某市为例,该市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首先进行了全面的规划布局,确定了建设目标。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该市注重雨水收集系统的建设,通过建设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设施,实现了雨水的自然积存和净化。

绿色建筑生态城区论文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论文

绿色建筑生态城区论文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论文

绿色建筑生态城区论文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论文摘要:总的来说,海绵城市建设的科学规划,不仅是我国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措施和具体体现,也维系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新的经济热点。

其建设规划的关键在于增加雨水的地表下渗率和城市湿地面积,实现区域和城市的雨洪资源化。

因此城市建设规划人员要立足于区域生态环境与条件,运用海绵城市理念,采取针对性的绿色雨水技术、生态基础设施技术,正确处理城市雨水排放与水体生态环境问题的问题,进而避免城市因用水、排水问题造成的隐患事故,促进生态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

引言城市出现的内涝现象,不单单是排水不畅,地下管网不合理的问题,更多的是由于城市的建设规划忽视了生态,使其失去了“弹性”。

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使得我国水资源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它从根本上改变了防洪防涝的管理方式,通过将雨水、洪水看做一种资源并加以利用,来实现水生态治理的目的,是水安全的重要保障。

因此进一步强调和重视海绵城市的建设,科学进行规划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1.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概述1.1海绵城市建设的意义海绵城市建设不仅可以提高现有雨水系统的排水能力,而且可显著降低基础设施建设费用。

概括来说,其建设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1)生态效益:海绵城市建设可以最大限度地恢复被破坏的水生态系统,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从而改变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带来显著的生态效益。

如:生物滞留设施、下沉式绿地等技术措施对城市水污染控制和水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绿色排水系统,能有效降低城市径流系数,恢复城市水文条件等。

(2)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丰富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如广场、公共绿地,服务了城市各类人群;二是绿色生态环境的构建,提升了城市品质和整体形象;三是水资源供需矛盾的解决,改善了人居环境。

(3)经济效益:一方面海绵城市建设将雨洪作为资源充分利用,是集约型发展的典范;另一方面海绵城市是最基础的公共服务类设施,不以盈利为目的,并产生了难以估量的综合效益和间接效益。

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及特点分析论文

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及特点分析论文

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及特点分析论文摘要:贵州作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加快推进海绵城市的建设十分重要。

本文首先从贵州的水生态和地形地貌的角度分析了贵州省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然后结合贵州实际,提出了贵州省海绵城市建设的方向、方法和特点。

关键词:海绵城市;水生态;山地城市2015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

该意见确定了各城市海绵城市建设时间表,贵州作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更需抓住国家对海绵城市建设大力支持的政策机遇,结合贵州特点,统筹推进进行海绵城市建设。

本文主要分析了贵州省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及贵州海绵城市建设的特点。

1贵州省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1.1贵州省城市水生态环境不容乐观随着贵州省城镇化、工业化的推进,各大小城市出现了很多“城市病”,在水生态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城市水环境变差。

目前贵州省很多城市的主城区的排水系统主要采用雨污合理制,每遇暴雨,合流制管段的大量污水会随着雨水溢流至自然水体;其次,部分城市污水收集率不高,城市生活污水溢漏至自然水体的现象十分严重;再次,由于贵州建设用地紧张,部分城市绿化率不高,暴雨时节,城市路面、屋面雨水未经足够的生态净化,直接汇入城市河流,径流污染严重。

以上因素导致许多城市的河流和胡泊水环境较差,甚至为黑臭状态,如现状的安顺市的贯城河、六盘水的水城河等。

(2)城市内涝时有发生。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的增加以及城区面积的增大,城市下垫面较建设前发生了较大变化,原有的城市防洪排涝系统的'负荷越来越大,某些本身排水条件较差、排水系统建设滞后的城市频繁出现城市内涝,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如2014年7月18日,贵阳主城区24h内降水量达201.7mm,内涝受灾人口近19万人,直接经济损失7307.5万元。

《2024年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范文

《2024年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范文

《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篇一一、引言近年来,海绵城市作为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建设方向之一,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这一理念旨在模仿自然界的水文循环机制,让城市空间与水系统能够更好地协同运作,减轻城市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生态破坏带来的环境压力。

然而,当前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状况及面临的问题成为研究的热点。

本文将就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策略进行深入的研究与讨论。

二、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1. 政策推动与实施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海绵城市建设,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与规划,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地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工作。

通过政府的引导和资金的投入,我国多个城市已经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海绵城市建设。

2. 实施成效通过多年的努力,部分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如雨水收集利用、雨水排放系统的优化、城市内涝的缓解等,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同时,海绵城市的建设也带动了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等领域的进步。

三、存在的问题1. 认识不足与缺乏统一标准目前,仍有许多人对于海绵城市建设的认识不足,导致在实际建设中存在偏差。

同时,我国在海绵城市建设上尚未形成统一的建设标准,导致各地区建设水平和质量存在较大差异。

2. 资金和技术支持不足海绵城市建设的资金投入和技术需求巨大,许多城市面临资金和技术支持的双重困境。

此外,对于新技术和新材料的研发和应用也存在不足,影响了海绵城市建设的质量和进度。

3. 后续管理与维护困难虽然许多城市在初期建设阶段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在后续的管理和维护上存在困难。

缺乏专业的管理和维护团队,导致一些已经建成的海绵设施不能得到有效的维护和保养,影响其长期效益的发挥。

四、解决策略与建议1. 加强宣传与教育通过媒体、宣传活动等途径,加强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海绵城市的认知度。

同时,鼓励和支持学术研究,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支撑。

2. 制定统一的建设标准与规范建立统一的海绵城市建设标准和规范,确保各地区在建设中能够遵循相同的指导原则。

《2024年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范文

《2024年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范文

《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水资源问题日益突出,海绵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

海绵城市是指通过模拟自然水循环过程,构建城市水循环系统,以实现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现代化城市。

本文旨在分析当前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1. 政策支持与推动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海绵城市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鼓励和支持各地开展海绵城市建设。

这些政策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2. 实施成果目前,全国已有多个城市开展了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例如,一些城市的雨水积存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城市内涝灾害发生频率降低,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三、存在的问题1. 认识不足部分地区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认识不足,认为这只是城市排水系统的一个小部分,未能充分认识到其对于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

2. 规划与实施脱节部分地区在海绵城市规划与实施过程中存在脱节现象,导致实际建设效果与规划目标存在较大差距。

3. 技术与资金瓶颈海绵城市建设需要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大量的资金投入,部分地区存在技术水平和资金支持不足的问题。

四、解决策略1. 提高认识,完善政策法规应提高各地对海绵城市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加强政策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力度,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2. 加强规划与实施的衔接在规划阶段应充分考虑实际建设条件和技术水平,确保规划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在实施过程中应加强监督和评估,确保实际建设效果与规划目标相一致。

3. 引进先进技术,拓宽资金来源应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技术水平。

同时,应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海绵城市建设。

五、结论及展望当前,海绵城市建设已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

虽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未来,应继续加强政策支持、提高认识、完善规划与实施、引进先进技术和拓宽资金来源等方面的工作,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向更高水平发展。

海绵城市毕业论文参考

海绵城市毕业论文参考

海绵城市毕业论文参考海绵城市毕业论文参考摘要:海绵城市是应对气候变化和城市化带来的水环境问题的一种新型的城市治理方式。

本文从海绵城市的概念、特点和分类入手,分析了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和发展现状,结合国内外典型案例,探讨了如何在具体的城市建设中实现海绵城市的理念。

最后,提出海绵城市建设应该注重城乡一体化、跨部门合作和公众参与等问题,为海绵城市有效地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治理;气候变化;环境保护1.引言气候变化和城市化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其中水环境问题尤为突出。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人口和工业排放的废水量逐渐增加,雨水的渗透性也在逐年减弱。

于是,为了改善城市水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海绵城市被提出。

2.概述海绵城市是一种生态城市建设理念,旨在通过模拟天然的水循环过程,将城市水资源的利用率最大化,并最大程度地降低城市水灾的风险。

海绵城市的特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水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包括收集、处理和利用;二是降低城市水灾风险,包括防洪排涝和降雨保水;三是提高城市生态环境,包括水质的保护和生态系统的构建。

根据这些特点,可以将海绵城市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雨水花园、雨水屋顶、生态河道、人工湿地和蓄滞洪区等。

3.海绵城市的意义和发展现状3.1意义:(1)改善城市水环境:海绵城市可以大幅度提高城市水资源的利用率,从而减少地表污染和水资源浪费,改善城市的水环境。

(2)应对气候变化:海绵城市可以通过降雨保水和防洪排涝等措施,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3)提高城市生态环境:海绵城市不仅可以改善水质和保护水生态系统,还可以构建城市自然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3.2发展现状:海绵城市的建设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得到重视。

例如,中国的海绵城市试点已经覆盖了300多个城市,英国、美国、德国等西方国家也在积极研究和推广海绵城市建设。

然而,目前海绵城市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更多实践和探索。

4.海绵城市建设的具体实现4.1基础设施建设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其中包括雨水花园、雨水管网、河道疏浚和水资源利用设施等。

《2024年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范文

《2024年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范文

《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篇一一、引言海绵城市是一个以自然生态为基础,以实现城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为目标的城市规划理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内涝、水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海绵城市建设的提出与实施对于缓解这些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分析当前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与建议。

二、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1. 政策支持与推广近年来,国家对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鼓励和支持各地开展海绵城市建设。

在政策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实施海绵城市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 实践案例分析以某城市为例,该市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通过建设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绿色屋顶等措施,有效减少了雨水径流量,提高了城市排水能力。

同时,该市还加强了雨水收集与利用,将雨水用于绿化、冲厕等方面,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三、海绵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1. 规划设计与实施脱节部分地区在海绵城市规划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存在脱节现象,导致实际效果与规划目标存在较大差距。

这主要表现在规划设计不科学、不系统,缺乏对地域特性和实际需求的深入分析。

2. 技术应用与标准不统一海绵城市建设涉及到多项技术与应用,目前尚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不同地区、不同项目在技术应用上存在较大差异,导致效果参差不齐。

3. 资金投入与维护管理不到位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部分地区由于财政困难,导致资金投入不足。

同时,建成后的海绵城市设施维护管理也存在一定问题,如缺乏专业维护人员、维护经费不足等。

四、解决方案与建议1. 加强规划设计与实施衔接在海绵城市规划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地域特性和实际需求,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同时,要加强规划设计与实施的衔接,确保实际效果与规划目标相一致。

2. 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与规范针对海绵城市建设涉及的多项技术与应用,应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确保各地在技术应用上保持一致,提高建设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绵城市论文规划建设论文
摘要:海绵城市是在城市中建有“海绵体”,河、湖、池塘、湿地等水系,以及绿地、花园、有渗透性的路面这样的城市配套设施就是通常我们通常所说的海绵城市中的“海绵体”。

海绵城市能够充分发挥水系、城市绿地、花园、路面等一系列城市配套设施对雨水的收集和渗透作用,能够节约水资源,减轻发生城市内涝的可能性,削弱城市内雨水径流污染,并起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

关键词:海绵城市;排水系统;遵循原则;规划与建设
1 前言
“海绵城市”即指城市的雨水处理系统有良好的“弹性”,下雨的时候将雨水进行吸纳、储藏、渗透和净化,在城市需要水的时候将储存起来的经过处理的雨水释放出来加以利用,可以像海绵一样适应环境变化和更好地应对自然灾害。

要按照绿色、低碳、循环的理念建设有更良好的水循环的和更优美的城市景观的城市。

2 海绵城市建设遵循的原则
海绵城市建设要遵循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因地制宜、安全为重和统筹建设几方面的原则。

规划引领即要满足各相关专业规划、城市各阶层的规划以及后续的海绵城市建设程序中,充分发挥规划的控制作用和引领作用。

生态优先是要将自然条件与人工建设的设施相结合,保护和优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统以及对环境影响小的人工措施,最大程度的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自然积存、渗透和净化,提高城市中水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能力和保证城市良好的生态环境。

3 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
如今,我国大多数城市都面临着内涝严重问题,例如:广州、杭州、北京等许多城市都频繁遭遇特大暴雨,几乎可以说是“逢雨必涝,遇涝则瘫”。

目前我们的城市建设模式都是水泥硬化路面,每下暴雨,都是主要依靠管道等设施来排水,通常造成旱涝急转。

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在以后的城市建设过程中要优先利用“绿色”的措施来组织水的循环利用。

4 海绵城市的规划
建设一座海绵城市是一项复杂且庞大的工程,海绵城市的规划会影响到整个城市的建设。

现在由于存在一系列问题对于海绵城市的规划并没有充分地在规划体系中体现出来,海绵城市的缺点主要有:①定量分析不足;②城市竖向规划不足;③用地规划和专项规划的脱节。

5 海绵城市规划的关键技术方法
城市雨洪模拟技术(城市雨洪资源综合利用)是海绵城市中规划与建设的科学途径与重要手段,此方法可控性高,适用性好,模型如下:
图1
此模型遵循自然水流特征,依据场地类型为计算单元,考虑城市用地的类型依据而成。

海绵城市起步晚在现有城市规划中对海绵城市进行大规模应用显然不实际,且现有规划中对于竖向的应用考虑较少,所以没有发掘出竖向应用对规划的影响,竖向规划可控制雨水流向,还可以与城市防洪防涝相协调。

6 海绵城市建设现状
2015年3月4日,全国有22个城市参与海绵城市的竞争,但是最终由16个城市获得建设资格。

同年4月2日,公布了海绵城市建设点的名单,其中有白城、嘉兴、济南、重庆等几个城市。

7 海绵城市建设要点
海绵城市的建设不是否定以前的建设管道和建设设施,来取代传统的降排水系统,而是对传统的降排水系统的一些减压和必要的补充,来最大程度上发挥城市本身的功能和发掘城市的潜能。

在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应该将自然降水、地下水和地表水有效结合起来加以利用。

8 国内外海绵城市应用与实践
在20世纪末,国外的海绵城市已经兴起了,如今美国和欧洲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十分完善的海绵城市建设系统,也称为绿色水循环系统。

良好的地下排水系统以及严格的监控系统使得海绵城市建设快速发展。

国外的建设利用雨水清理污染,提高了水资源质量。

如德国柏林的波兹坦广场,设计师在周围种植了许多水生植物,利用它们建立了一个净化水池。

在德国汉诺威建设生态城区,在那里,人们不过渡开发绿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雨水可以留存于土层深处。

海绵城市是在城市中建有“海绵体”,河、湖、池塘、湿地等水系,以及绿地、花园、有渗透性的路面这样的城市配套设施就是通常我们通常所说的海绵城市中的“海绵体”。

海绵城市能够充分发挥水系、城市绿地、花园、路面等一系列城市配套设施对雨水的收集和渗透作用,能够节约水资源,减轻发生城市内涝的可能性,削弱城市内雨水径流污染,并起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

我国的海绵城市建设在最近几年才开始发展。

因为我国人口基数大,地形复杂多样,所以不能完全效仿美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夏朋,刘蒨.国外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经验及启示[J].水利发展研究,2011,11(6):72~78.
[2]唐宁远,车伍.城市雨水处理设施规模确定方法分析[J].给水排水,2009,26(20):28~33.
[3]新闻网.明天,我们住什么样的城市——聚焦海绵城市的建设[EB/OL].新网,2015,10.
[4]中国经济网.明天,国外建设“海绵城市”面面观[EB/OL].中国经济网,2015,8.
[5]王文亮,李俊奇,王二松,等.海绵城市建设要点简析[J].建设科技,2015(01):19~21.
[6]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原理(第二版)[N].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26~3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