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我为什么要上大学

摘要大学是国家高等教育的学府,综合性的提供教学和研究条件和授权颁发学位的高等教育机关,其主要功能是培养优秀人才、进行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然而,现实中的中国大学的教育价值究竟是什么?何为其人才培养目标?本文认为大学教育应该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大学应面向产业和社区培养多样化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应用型人才

年龄的增长、思想的逐渐成熟以及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社会现实促使我不断思考:我为什么要上大学?我如何过好我的大学生活?当今社会,中外不少学者猛烈抨击中国的大学教育,中国大学真的那么不如人意么?所以,为了在接下来的大学生涯中既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又坚定自己的未来方向,同时深入了解中国大学的教育,包括大学功能和人才培养模式,使自己的大学生活过得更加充实,我想弄懂大学教育有何价值,大学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便是我选题的目的和意义。而要解决“大学教育培养何种类型的人才”以及“我要上大学的理由”这两个问题,就必须对中国大学教育的现状、功能和人才培养方案有一个清晰透彻的理解。

一.中国大学教育现状

有人曾曾用鲁迅的四部作品来总结其大学生活:大一时《彷徨》,大二时《呐喊》,大三时《朝花夕拾》,大四时《伤逝》。大一时,我们刚刚离开家乡及亲人,步入校园,对很多事情都不懂,不知什么事情该做,可做,什么事情不应该做,不能做,甚至对未来一片迷茫,可谓“彷徨”。大二时,初涉社会,不了解甚至不懂处事规则,对世事的不公虽想反抗,却又无力改变现状,无人给予自己说说自己的想法的机会,所以“呐喊”。大三时,不经意间大学生活已经过去了一半,然而回首往事时,却发现自己似乎什么也没学到,于是悔恨当初,决心在大三认真学习,步步“落下”的功课,是为“朝花夕拾”。大四时,不少同学纷纷为工作、实习忙碌着,奔波着,猛然发现学习时间大大减少,四年似在弹指一挥间中慢慢“伤逝”。这种解释既生动有趣,也从某一方面上反映了当前中国大学生的生活现状。从一些调查报告中不难看出,中国大学教育所暴露的问题有:盲目扩大招生规模,师资比例较大;某些老师水平一般,甚至私自下海,不务正业;教学质量和研究水平下滑;大学教育与社会实践脱节;学校设施过度使用;教育经费没有适当增加;大学教育同质化;知识教育、能力教育、道德教育、职业教育欠缺等等。这些问题都直接或间接的使大学教育质量堪忧,水平下降,甚至会影响学生的素质及价值观。因此,我们就不难理解这样的大学教育与这样的大学生活。

二.中国大学教育功能

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时所言:“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必须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必须大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中国的大学教育功能不仅仅是教书育人、培养人才,还是进行科研、创造知识,更是服务于社会生产。首先,大学将分散的知识集中化、系统化、综合化,向大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也是其进行素质教育和人格培养的基地。其次,大学通过进行科学研究,并以论文、

专著、专利等的发表来创造知识,展示成果。最后,通过将大学研究的某些成果转化成投资项目、产品,将其变成应用成果,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为社会生产服务。然而,中国的大学教育功能往往侧重前面两种功能,即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功能,忽视了其社会服务功能。这不正反映了大学教育与社会实践脱节吗?因此,大学教育应该走产学研道路,应当是一个集教育功能、科研功能和服务社会生产功能于一体的联合体。坚持走教学、科研、生产良性互动的道路,强化教学、科研、生产三者之间的互相渗透,将学生创业教育与教师科研成果转换、与学生社团教育相结合,为学生创业教育摸索一条新道路。

三.大学教育人才培养方案

我们首先来看看日本大学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日本在《构筑学士教育课程的审议总结》提到了学士课程教育,而且着重提到了学士力这个词。什么是学士力呢?学士力是指日本大学授予学士学位的人所应该具有的素质和能力。学士力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知识与理解、通用性技能、态度与志向、综合性学习经验和创造性思考能力。从这四个方面不难看出,日本大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既注重文化知识,又注重能力培养,既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和人格素养,又鼓励学生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其次,我们再来看看美国大学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毕业生的标准:具有清楚地思维、谈吐、写作的能力; 具有以批评的方式系统地推理的能力; 具有形成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具有敢于创新及独立工作的能力;具有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具有判断什么意谓着彻底理解某种东西的能力;具有辨识重要的东西与琐碎的东西、持久的东西与短暂的东西的能力熟悉不同的思维方式(定量、历史、科学、道德、美学);具有某一领域知识的深度;具有观察不同学科、文化、理念相关之处的能力;具有一生求学不止的能力。从这些标准中,我们可以得知美国的大学教育首先强调的是能力的培养,然后是要了解一定的思维方式,接着再是拓展大学文化知识,注重其深度与广度。那么我们中国的大学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是什么呢?在目前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大背景下,有的大学仍然推行精英教育的培养方案,这显然是本科教育作茧自缚,丧失活力。另外,大学课程的设置往往忽略特色,综合性学习的机会较少,这往往使专业特色很难显现,又使学生文化口径偏窄。单一的教学模式尤其是以教师讲课为主的模式在很多高校仍存在,这令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非常尴尬。此外,这种模式也使学生的思考和实践机会大大匮乏。知识教育的大力提倡,能力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忽视往往使大学培养“高分低能低素质”的所谓人才。有的大学过于注重专业教育模式,人才培养方向单一,往往出现重工轻理、重科学教育轻人文教育的现象。如此一来,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倾向于文不识理、理不知文,这种忽视通识教育、重抓专业教育的做法往往使学生知识面较窄,思维视野受到局限。脱离实践的大学教育往往轻视职业教育,这是大学的人才尤其是应用型人才过少。这些问题是在中日美三国对比中发现的中国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然而,中国大学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是以培养合格公民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并在课程设置上要“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重个性、求创新”,同时再抓专业教育的同时不可忽视通识教育。四.我的大学教育观

了解了中国大学教育的现状、功能和人才培养方案后,对于“我为什么要上大学”我已有自己的体会:第一,读大学可以增长见识、开拓视野,甚至提升教育水平;第二,扩展人脉资源,增强与人交往能力;第三,扩大兴趣爱好,让我们在活动参与过程中发掘潜能;第四,在得到学历文凭的同时形成专业的修养和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