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湾王湾三期文化
王湾三期文化年代及生业研究
王湾三期文化年代及生业研究王湾三期文化的绝对年代约在2400~1760BC,从碳十四年代来看,其最早起源于淮河平原的许漯地区,年代约在2400~1760BC;然后向北扩展至黄河平原的郑州地区,年代约在2300~1800BC;最后向西进入豫西山地的汝州、登封及洛阳等河谷盆地,年代约在2200~1800BC。
王湾三期文化主要分布在以嵩山为中心的河南省中西部地区,其遗址主要位于山间盆地或冲积平原内河流两岸的台地上,所处位置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气候温暖湿润。
良好的自然环境为王湾三期文化先民提供了丰富的生活资源,因而生计方式多种多样,包括农业生产、畜牧、狩猎以及捕捞四种形式。
王湾三期文化的农业生产表现为多样化,兼有粟作、黍作、稻作以及栽培大豆。
其中粟作农业占主导地位,但其比重和出土概率从北往南逐渐递减,而稻作和栽培大豆的比重与出土概率由南向北逐渐递减。
另外,这一时期也发现有小麦遗存。
在家畜蓄养方面,猪的数量和比重最高,此外还有狗、黄牛、绵羊等动物。
作为农牧的补充,狩猎和捕捞活动在经济生活中仍占有一定的比重。
王湾三期文化遗址的面积都不大,多数在10万平方米以下,属小型聚落遗址。
另外也存在古城寨、王城岗、瓦店等带城墙或环壕设施的大型或特大型聚落遗址。
其房址主要有地面式和半地穴式两大类别,这两类房址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地域性,这种地域性差别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有关。
其中半地穴式房址主要分布在洛阳盆地,而地面式房址主要分布在郑州地区、许漯地区以及汝州盆地。
半地穴式建筑平面呈圆形或方形,面积较小,建造方法也较简单。
地面式建筑则包括大型夯土建筑、排房以及单房三种形制,这些建筑的建造方法较复杂,其最小的生活单元是室,各室的面积较大。
此外,尽管同类别的房址在形制与建造方法上大体相同,但各地区也存在一定差异性。
王湾三期文化的墓葬包括竖穴土坑墓、瓮棺葬、灰坑葬以及就地掩埋四种类别,其中竖穴土坑墓是最主流的埋葬形式。
竖穴土坑墓平面多数呈长方形,墓内死者遗骸多数保存完好,葬式以单人仰身直肢葬为主,绝大多数都没有随葬品。
大禹故里再探讨
大禹故里再探讨大禹故里问题可以从夏文化分布范围、鲧禹活动区域以及大禹治水区域三个方面进行考察。
嵩山地区是夏文化的起源地,考古发现的“新砦期”遗址、二里头文化遗址在嵩山南北分布广泛,且有先后发展关系,聚落分布密集;文献记载鲧、大禹在嵩山周围活动,“禹都阳城”与王城岗龙山文化城址具有很高的关联性;大禹首先在嵩山地区治理洪水,河济地区是大禹治理洪水的重要区域,但不是夏族的兴起地,综合以上分析,大禹故里在嵩山地区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
标签:大禹故里;夏文化范围;大禹治水大禹故里问题,由于文献记载模糊,导致众说纷纭,学术界大致有河南嵩山说、四川北川说、四川汶川说、陕北说、山东说等①。
笔者认为,大禹故里应在河南嵩山地区,本文拟从夏文化的分布范围,鲧、禹的活动区域,大禹治水的范围等方面试作出一些分析,以就教于方家。
一、从夏文化看大禹故里所在1.历史文献记载的夏文化地域范围夏文化的地域范围,显然与夏族的活动区域有关。
关于夏族的起源与活动区域,历史文献上有记载。
《国语·周语上》伯阳父曰:“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
”②意指夏在伊、洛河附近。
《左傳·昭公四年》说:“夏启有钧台之享。
”③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说:“昔三代之(君)居,皆在河洛之间。
”④《史记·货殖列传》曰:“颍川、南阳、夏人之居也。
”⑤《史记索隐》曰:“言自洛汭及伊汭,其地平易无险固,是有夏之旧居。
”⑥《汉书·地理志》颍川郡“阳翟”条下,班固自注说是“夏禹国”,应劭曰:“夏禹都也。
”⑦《史记·周本纪》记载:“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毋固,其有夏之居。
”⑧《逸周书·度邑》与《周本纪》有相似记载,区别只是“居易毋固”改为了“居易无固”。
⑨《史记·夏本纪》记载:“帝太康失国,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
”⑩从文献记载来看,以嵩山为中心的区域,是夏文化分布的主要区域。
2.近现代学者关于夏文化分布的讨论与探索夏族兴起于何地,历来争议颇多。
寻宝手册!玩转洛阳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速看~
寻宝手册!玩转洛阳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速看~中央大厅(曾宪平摄)随着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布展工作的结束,10月20日起,公众可凭身份证入馆参观。
博物馆共设有5个常设展厅,2个临时展厅,总面积7000多平方米,展出文物2000多件,大批珍贵文物在博物馆首次展出。
展厅内景(曾宪平摄)让我们拂去历史的尘埃,通过一件件珍贵文物、一幅幅图文并茂的展板,领略“华夏第一王都”曾经的辉煌。
第一展厅寻找第一王朝踪迹展厅简介序厅(曾宪平摄)走进序厅,东西两侧墙面上的大型浮雕,展示了二里头遗址考古发掘情景及重要出土文物。
绿松石龙形器、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牙璋、铜鼎等文物“扑面而来”,让您感受到浓浓的二里头文化气息。
第一展厅(第一王朝),分为“茫茫禹迹九州攸同”“赐土命氏祚以天下”“夷夏东西夏道兴衰”3个单元,讲述了禹在数十年中,栉风沐雨,亲操耒耜,三过家门而不入,疏河浚川,平定水患,而后凝聚民心,使得一个广域王权国家开始形成。
故事从考古发现的距今4000年那场波及黄河流域的特大洪水遗迹讲起。
考古发现,黄河流域的多处遗址都有洪水堆积的遗迹,时间处于龙山文化晚期与二里头文化早期之间,恰好处于传说中的大禹时代。
“大禹执耒”艺术雕塑立像、“禹迹”铸铜浮雕长卷、“禹征三苗”战争场景大型浮雕、王城岗遗址沙盘、王城岗奠基坑模型……讲述了大禹治水的尘封往事。
重点文物王城岗遗址出土典型陶器王城岗遗址出土的乳足鼎(鲁博摄)王城岗遗址位于登封市告成镇八方村。
在此考古发现的龙山时代城址,为“禹都阳城”提供了更为重要的实物证据。
该陶器造型精美,线条流畅,为王湾三期文化典型陶器。
禹会村遗址出土陶鼎禹会村遗址是目前淮河流域发现的最大的一处以祭祀为主要内容的龙山文化晚期遗址,因“禹会诸侯”而得名,对研究夏代前期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为支持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展览,蚌埠市博物馆特地向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提供了包括灰陶鼎、陶罐、陶甑等16件禹会村遗址出土的典型器物。
河南禹州瓦店遗址
河南禹州瓦店遗址瓦店遗址位于河南省禹州市火龙乡瓦店村东南部和西北部的台地上,东经113o24′17.8″,北纬34o11′14.8″。
颍河由遗址的西北向东南流去。
瓦店遗址是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1979年进行的颍河两岸考古调查时发现的。
20世纪80年代初,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该遗址先后进行了几次考古发掘。
1997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担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夏代年代学研究“早期夏文化研究”专题组根据课题研究工作的需要,对瓦店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
经已有的考古工作获知:该遗址以地面起建的大型建筑基址和奠基坑为代表的遗迹,以精美的陶酒器、玉鸟、玉璧、玉铲和大卜骨为代表的遗物,表明其在河南龙山文化中的王湾三期文化晚期的规格是很高的。
而王湾三期文化晚期遗存,正是学术界探讨早期夏文化的重要对象之一。
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二)”中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的“颍河中上游流域聚落群综合研究——以河南登封王城岗和禹州瓦店为中心”课题组,于2007年9月至2008年1月对瓦店遗址进行了新的考古工作,主要包括:调查、测量、钻探和发掘,同时开展多学科研究。
考古工作取得丰硕成果。
通过调查和大规模的考古钻探得知:瓦店遗址由西北台地和东南台地两部分组成。
西北台地面积约50万平方米,东南台地面积约56万平方米,瓦店遗址现存总面积达100余万平方米。
在瓦店西北台地发现了大型环壕(HG1),环壕呈西北-东南走向。
西壕残长210米,复原长约400米,西壕口宽约30米,残深2.4米。
南壕残长960米,复原长约1000米,南壕口宽24~27米,壕底宽16~18米,残深2~3米。
环壕的西壕南端与南壕西端呈直角相交于西北台地西南部,形成的西南角保存完好。
西北台地的北边和东边有颍河环绕。
由此我们认为由西壕和南壕构成的人工环壕与流经遗址北部和东部的颍河共同构成一完备的防御设施。
目前西北台地由环壕和颍河围成的面积达40万平方米。
新砦期遗存
新砦期是介于河南龙山文化与二里头文化之间的一种文化遗存,是探索早期夏文化,重点关注的考古学文化。
(一)发现与命名新砦期遗址位于河南新密市刘寨镇新寨村所属的苏沟、梁家台、煤土沟等自然村之间。
该遗址主体遗存可分为三期:一期为王湾三期文化,二期为新砦期,三期为二里头文化。
新砦遗址于1964年被县文管所发现,1975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汝州煤山遗址发现了类似遗存。
赵芝荃197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队的赵芝荃先生在县文物部门的指引下,对新砦遗址进行调查和试掘,发现了介于王湾三期文化与二里头文化之间的文化遗存,从而提出了“新砦期二里头文化”的命名。
对此命名,学界反响不一,有赞同的,也有反对的。
认为其属于二里头文化第一期,并不存在独立的新砦期,相当多的学者则认为有关材料不足,有待更多的考古工作加以验证。
1999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对新砦遗址多次发掘,出土大量遗物,发现了王湾三期文化、新砦期与二里头文化早期遗存的叠压关系,为确认新砦期奠定了基础。
目前,新砦期遗存的命名,已得到学界较大范围的认同,但仍有部分学者持反对意见。
新寨文化主要遗址分布图及分区图新砦期遗存主要分布于嵩山南麓的颍河、汝河流域,新密、禹州、登封、汝州、平顶山以及郑州、巩义等地。
主要遗址有新密新砦、古城寨、新郑人和寨、汝州煤山、平顶山蒲城店、巩义花地嘴、郑州东赵等。
需要指出的是伊洛河平原地区少见此类文化遗存。
关于新砦期遗存的命名,学界先后有“新砦期二里头文化”、“新砦期文化”、“新砦二期遗存”、“新砦文化”、“新砦二期文化”的命名。
在目前有争议的情况下,称其为“新砦期遗存”或“新砦期”似乎较妥。
(二)文化特征新砦期遗存的遗迹目前发现有城墙、大型夯土建筑、壕沟、房屋、灰坑、窖穴、墓葬、道路和冲沟。
其中房屋主要是地面建筑。
墓葬有10多座,以长方竖穴土坑墓为主。
出土大量陶器、石器、骨器、蚌器遗迹部分铜器、玉器等遗物。
平顶山蒲城店二里头城址西城墙陶器分夹砂和泥质两大类,陶色以灰陶为主,次为黑陶和褐陶,红陶极少。
王湾三期文化
王湾三期文化王湾三期文化。
王湾三期文化是指约公元前2400年以后的龙山时代晚期。
中原腹地的考古学文化。
亦称为河南龙山文化。
其下又多以嵩山为界。
将嵩山以北以东的郑洛地区及山南的颍河。
汝河流域有地域差别的文化分为两大类型。
称为王湾类型和煤山类型。
洛阳平原。
郑州地区和双洎河流域分布着王湾类型。
嵩山和具茨山南麓的颍河和汝河流域分布着煤山类型。
从文化遗址分布来看。
属于煤山类型的王城岗聚落集团犹如一把利剑插进了王湾类型之中。
这是一个龙山时代向二里头时代。
新石器时代向青铜时代转变的这一重要时期的文化类型。
中文名称,王湾三期文化。
所属年代,龙山时代晚期。
代表遗址,登封王城岗遗址。
遗址发现。
1959年秋和1960年春。
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对王湾遗址进行了大规模发掘。
发现王湾遗址的新石器文化可分为三大期。
其中第三期是所谓河南龙山文化。
其后。
学术界一般将以王湾三期为代表的一类遗存看作是河南龙山文化的一个地方类型。
称其为王湾类型。
学术界一般将以王湾三期为代表的一类遗存看作是河南龙山文化的一个地方类型。
称其为王湾类型。
但也有学者持不同意见。
邹衡就将王湾三期和后岗二期所代表的两类遗存当两个文化看待。
安金槐除把豫中。
豫西和豫东。
豫北的龙山文化从考古学文化的层次上加以区分外。
更指出这种以现代行政区划来命名文化的不可取之处。
严文明在《龙山文化和龙山时代》一文中虽使用了王湾三期文化一词。
但对其作为地方类型还是考古学文化的问题暂时存疑。
此后。
随着田野工作的进展。
李伯谦。
董琦先后明确提出王湾三期文化应当是独立的考古学文化。
这是对其认识上的一个较大变化。
王湾三期文化和后岗二期文化等一样。
都在一定的区域内经过了较长的发展时期。
贯穿于龙山时代始终;它们各自具有不同内涵。
源流各异。
因此是几个独立的亲属文化。
同属于中原龙山文化系统。
文化类型。
分布王湾类型主要分布于伊洛河支流及洛阳境内黄河南岸。
东至巩义。
西北抵济源苗店。
晋南垣曲。
西至渑池西河庵村。
中国考古学实践、理论、方法笔记
考古学文化;
一:殷文化
二:仰韶文化
三:龙山文化
(1)豫西龙山时期遗存:(可称之为:“三里桥二期文化”)除分布豫西外;还分布于汾河下游、洓水河流域以及关中东部。
这个文化以灰陶为主,只有少量的红陶及黑陶。
纹饰方面:绳纹陶占半数以上,篮纹及素面各占五分之一,方格纹、附加堆纹、镂孔及刻划纹极少,轮制技术不甚发达,轮制陶约占五分之一,器形特点是鬲多斝少,缺鼎及甗,且器盖极不发达,同时还有一部分双耳器。
三里桥二期文化,可能是以庙底沟二期文化为基础,与其东西地区文化交流的情况下而形成起来的。
(2)分布于伊洛——郑州龙山时期的遗存,当时称为王湾三期文化,其陶器亦以灰陶为主,但黑陶数量较三里桥二期文化多,同时还有一部分蛋壳陶。
纹饰以方格纹、篮纹及素面磨光为主,绳纹数量较多。
轮制技术发达,有些遗址出土的轮制陶竟占半数之多,其器形特点是斝、鼎多,有少量的甗,而且鬲不是这个文化的典型或基本器物,所以只在少数靠近豫西地区的遗址中才有发现。
王湾三期文化当是从王湾二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属夏人的原始文化。
(3)
四:齐家文化
五:马厂文化
六:寺洼文化
七:辛店文化
八:沙井文化。
中原地区龙山时代
第五章龙山时代距今5000年前后,中国进入铜石并用时代,由于这一时期各个地区都存在着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龙山文化,故我们将这一时期称之为龙山时代。
在仰韶时代各新石器文化充分发展的基础上,龙山时代的社会经济、文化又有巨大进步。
许多地区在这一时期先后跨入早期文明社会。
龙山时代起自距今5000年前后,结束于距今4000年左右,前后延续了大约1000 年的时间,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早、晚两个阶段。
早、晚两个阶段的分界约在距今4600年前后。
以下我们仍然分区域讲述。
第一节黄河中游地区黄河中游地区是仰韶文化的分布区,到龙山时代,这一区域的古代文化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庙底沟二期文化和中原龙山文化。
一、庙底沟二期文化1. 发现、命名和分布庙底沟二期文化,1953年首先发现于河南陕县庙底沟遗址,1956--1957年进行了大规模发掘。
发现的第二期遗存,既不同于第一期仰韶文化,也与以往所知的龙山文化有较大区别,具有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的性质。
因此,有人把这一类遗存做为龙山文化的早期阶段。
做为仰韶文化的继承者,庙底沟二期文化分布的区域与仰韶文化基本相同,即以关中、晋南和豫西为中心,向东或认为到达河南省中部地区。
经过发掘的庙底沟二期文化遗址较多,其中比较重要的有陕县庙底沟、洛阳王湾、华县泉护村、武功浒西庄、扶风案板、夏县东下冯和垣曲古城东关等。
2. 分期和年代庙底沟二期文化分期问题,已有部分学者进行过区域性研究,如高天麟等对晋南地区庙底沟二期文化的研究(《史前研究》1984年2期)、梁星彭对陕西庙底沟二期文化的研究(《考古学报》1987年4期)、卜工对庙底沟遗址二期文化的研究(《文物》1990年2期)等。
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期。
庙底沟二期文化的相对年代,已由1959年发掘的洛阳王湾遗址获得解决,其晚于仰韶文化西王村类型,早于中原龙山文化。
其绝对年代可由已测定的碳十四数据和仰韶文化、中原龙山文化的年代来加以限定,大约在距今5000--4600年前后。
王湾王湾三期文化
王湾-王湾三期文化王湾三期文化。
“王湾三期文化”是指约公元前2400年以后的龙山时代晚期。
中原腹地的考古学文化。
亦称为河南龙山文化。
其下又多以嵩山为界。
将嵩山以北以东的郑洛地区及山南的颍河。
汝河流域有地域差别的文化分为两大类型。
称为“王湾类型”和“煤山类型”。
洛阳平原。
郑州地区和双洎河流域分布着王湾类型。
嵩山和具茨山南麓的颍河和汝河流域分布着煤山类型。
从文化遗址分布来看。
属于煤山类型的王城岗聚落集团犹如一把利剑插进了王湾类型之中。
这是一个龙山时代向二里头时代。
新石器时代向青铜时代转变的这一重要时期的文化类型。
中文名称,王湾三期文化。
所属年代,龙山时代晚期。
代表遗址,登封王城岗遗址。
遗址发现。
1959年秋和1960年春。
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对王湾遗址进行了大规模发掘。
发现王湾遗址的新石器文化可分为三大期。
其中第三期是所谓“河南龙山文化”。
其后。
学术界一般将以王湾三期为代表的一类遗存看作是“河南龙山文化”的一个地方类型。
称其为“王湾类型”。
学术界一般将以王湾三期为代表的一类遗存看作是“河南龙山文化”的一个地方类型。
称其为“王湾类型”。
但也有学者持不同意见。
邹衡就将王湾三期和后岗二期所代表的两类遗存当两个文化看待。
安金槐除把豫中。
豫西和豫东。
豫北的“龙山文化”从考古学文化的层次上加以区分外。
更指出这种以现代行政区划来命名文化的不可取之处。
严文明在《龙山文化和龙山时代》一文中虽使用了“王湾三期文化”一词。
但对其作为地方类型还是考古学文化的问题暂时存疑。
此后。
随着田野工作的进展。
李伯谦。
董琦先后明确提出“王湾三期文化”应当是独立的考古学文化。
这是对其认识上的一个较大变化。
王湾三期文化和后岗二期文化等一样。
都在一定的区域内经过了较长的发展时期。
贯穿于龙山时代始终;它们各自具有不同内涵。
源流各异。
因此是几个独立的“亲属文化”。
同属于“中原龙山文化”系统。
文化类型。
分布王湾类型主要分布于伊洛河支流及洛阳境内黄河南岸。
再思二里头文化的来源
近年来,随着河南新密新砦龙山和“新砦期”城址的发现,以及登封王城岗发现龙山大城,有学者认为“新砦期”为二里头文化的“过渡期”已经确立。
王城岗为禹都“阳城”,新砦遗址为启都“黄台”。
笔者认为二里头文化就陶器而言,的确吸收了当地龙山或“新砦期”文化的大量因素,但如果从城址、房基、灰坑等综合因素分析二里头一期文化与“新砦期”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
新发现的王城岗大城面积约30万平方米,新砦城址的面积约70万平方米。
而比之年代较早的陶寺龙山城址的总面积约为280万平方米。
学术界一般认为陶寺城址为帝尧之都。
为什么时代较早的尧都面积大,而比其晚的禹都、启都小?这与中国古代都城发展的由小到大的规律不符。
随着资料的增多,二里头一期与“新砦期”文化的缺环并没有缩小,“新砦期”明显是当地龙山文化的自然延续,而二里头文化的出现,终止了“新砦期”的向前发展。
二里头主体文化面貌不能简单的认为是“新砦期”发展起来的,它的来源应是多方面的,其中山西龙山文化也是一个重要源头,下面就此问题谈谈笔者自己的看法。
一、“新砦期”、二里头文化与山西龙山文化比较(一)、遗迹方面1、宫殿基址方面。
豫西二里头和晋南陶寺都存在大型夯土基址,近年发现的“观象台”就是一个大型夯土基址。
二里头的发现有1、2、3、4号等大型宫殿基址。
而豫西“新砦期”新砦遗址也发现一座大型房基,其平面形状为长方形,东西长约50米,南北宽14.5米,系半地穴式建筑,将它与二里头或陶寺的高出地面的大型夯土基址相比较,其作为宫殿的威严几乎没有,与二里头大型的1、2号宫殿比较只能为大型房基,二者之间的规格悬殊太大。
2、在普通房基方面,晋南陶寺、东下冯等遗址龙山文化的房子有地上和半地穴式两种,后者占多数。
平面多作圆角方形,少数呈圆形或“吕”字形。
山西东下冯类型的房屋分窑洞式、半地穴式和地面建筑三种。
半地穴式建筑为单间,地面建筑为长方形,单间与豫西二里头文化的小型房基特征接近。
豫西二里头的小型房基,也多为圆角方形,也有单间和双间之分,地面和半地穴之分。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分布地图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分布地图第一图彭头山文化 (公元前7500年–前6100年 )顶狮山文化(前7000 –前6000年)裴李岗文化 (前7000年–前5000年 )后李文化 (前6500年–前5500年 )兴隆洼文化 (前6200年–前5400年 )磁山文化 (前6000年–前5500年 )老官台和大地湾文化 ( 前5800年–前5400年 )跨湖桥文化(前6000 –前5000年)此图距今10000—8000年第二图裴李岗文化 (前7000年–前5000年 )狮顶山文化(前7000 –前5000年)跨湖桥文化(前6000 –前5000年)老官台和大地湾文化 ( 前5800年–前5400年 )北辛文化 ( 前5300年–前4100年 )此图距今8000—7000年第三图左家山下层文化(前6000 –前5000年)新乐文化 (前5500年–前4800年 )赵宝沟文化 (前5400年–前4500年 )北辛文化 (前5300年–前4100年 )河姆渡文化 (前5000年–前3300年 )仰韶文化 (前5000年–前3000年 )咸头岭文化 (前5000年–前3500年)此图距今7000年第四图北辛文化 ( 前5300年–前4100年 )咸头岭文化(前5000年–前3500年)马家浜文化 ( 前5000年–前3000年 )仰韶文化 ( 前5000年–前3000年 )龙虬庄文化(前5000年–前3000年)河姆渡文化 ( 前5000年–前3300年 )汤家岗文化(前5000年–前3500年)红山文化 ( 前4700年–前2900年 )此图距今6000年第五图大汶口文化侵入到仰韶文化的区域咸头岭文化(前5000年–前3000年)龙虬庄文化(前5000年–前3000年)仰韶文化 ( 前5000年–前3000年 ) 大溪文化 ( 前5000年–前3000年 ) 红山文化 ( 前4700年–前2900年 ) 大汶口文化 ( 前4100年–前2600年 )北阴阳营文化(前4000年–前3000年)此图距今大约5500年左右第六图大汶口文化主宰了中原地带咸头岭文化(前5000年–前3000年)龙虬庄文化(前5000年–前3000年)大溪文化 ( 前5000年–前3000年 ) 仰韶文化 ( 前5000年–前3000年 ) 红山文化 ( 前4700年–前2900年 ) 大汶口文化 ( 前4100年–前2600年 ) 北阴阳营文化(前4000年–前3000年)马家窑文化 ( 前3800年–前2700年 ) 良渚文化 ( 前3400年–前2250年 ) 薛家岗文化(前3500年–前2800年)此图距今约5500年第七图几路文化逐鹿中原(富河文化消失,可能被红山文化吞并)龙虬庄文化(前5000年–前3000年)大溪文化 ( 前5000年–前3000年 )仰韶文化 ( 前5000年–前3000年 )红山文化 ( 前4700年–前2900年 )大汶口文化 ( 前4100年–前2600年 )北阴阳营文化(前4000年–前3000年)马家窑文化 ( 前3800年–前2700年 )良渚文化 ( 前3400年–前2250年 )薛家岗文化(前3500年–前2800年)此图距今5500年第八图(仰韶文化衰落,消失,中国的诞生!)红山文化 ( 前4700年–前2900年 )大汶口文化 ( 前4100年–前2600年 )马家窑文化 ( 前3800年–前2700年 )良渚文化 ( 前3400年–前2250年 )屈家岭文化 ( 前3100年–前2700年 )左家山上层文化(前3000年–前2500年)偏堡子文化(前3000年–前2200年)小珠山上层文化(前3000 -前2500年)良渚文化 ( 前3400年–前2250年 )昙石山文化(前2900年–前2200年)此图距今5000多年第九图(红山文化消失,可能被大汶口文化的黄帝族征服)马家窑文化 ( 前3800年–前2700年 )良渚文化 ( 前3400年–前2250年 )屈家岭文化 ( 前3100年–前2700年 ) 左家山上层文化(前3000年–前2500年)偏堡子文化(前3000年–前2200年)庙底沟二期文化(前2900 –前2500年)昙石山文化(前2900年–前2200年)小河沿文化(前2900 –前2500年)此图距今大约5000年第十图大汶口文化 ( 前4100年–前2600年 )马家窑文化 ( 前3800年–前2700年 )良渚文化 ( 前3400年–前2250年 )屈家岭文化 ( 前3100年–前2700年 ) 左家山上层文化(前3000年–前2500年)偏堡子文化(前3000年–前2200年)庙底沟二期文化(前2900 –前2500年)昙石山文化(前2900年–前2200年)小河沿文化(前2900 –前2500年)此图距今5000年左右第十一图龙山文化的扩张偏堡子文化(前3000年–前2200年)马家窑文化 ( 前3800年–前2700年 ) 良渚文化 ( 前3400年–前2250年 )龙山文化 ( 前3000年–前2000年 )宝墩文化 ( 前2800年–前2000年 )石家河文化 ( 前2500年–前2000年 )陶寺文化(前2300年–前2000年)造律台文化(前2300年–前2000年)后岗二期文化(前2200年–前1800年)王湾三期文化(前2200年–前1700年)此图距今4600年左右第十二图龙山文化的分布图如果说在距今5000年以前,大汶口文化、仰韶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和屈家岭文化等各据一方,那么到了距今5000年以后,一种新文化以压倒之势覆盖了早先的各个文化区,这就是龙山文化。
再论新砦遗址的性质与功能
再论新砦遗址的性质与功能新砦文化遗存的时间跨度远远超出文献所记禹、启的年代范围,且略早于羿浞代夏的年代。
简单地将新砦文化遗存与古代文献所记启居黄台、羿浞代夏等对号入座,未免过于武断。
新砦遗址似为夏代早期的一座具有城垣和外壕、城壕、内壕三重防御设施的“台城”式环壕聚落,目前尚未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其为夏代早期的都邑所在。
新砦遗址的政治、军事功能并不显著,新砦古城的防御洪水的意义远远高于军事防御功能。
新砦文化遗存所反映王湾三期文化向二里头文化的文化变迁过程中,伴随着军事征服等外力作用下的文化涵化的性质并不明显,和平环境下氏族部落间不同文化相互吸收与借用的性质颇为突出。
标签:新砦遗址;台城式;环壕聚落;启居黄台;羿浞代夏考古学所说的夏文化,“是指夏代在其王朝的统辖地域内夏族(或以夏族为主体的人群)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遗存,核心内容是关于夏王朝(国家)的史迹”①。
显然,夏文化“属于考古学与历史学整合层面上提出的命名”②。
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砦遗址经多年来的发掘③,为研究夏文化的起源和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实物信息和大量可循的历史线索。
但是,新砦文化遗存和夏文化之间的关系较之夏文化的考古学文化界定来说,则更为复杂。
比如不少学者主张新砦期作为过渡期的观点④,认为新砦遗址的再次发掘证明了新砦期晚于王湾三期文化,早于二里头一期文化,是两者之间的过渡阶段;⑤亦有学者指出,中原地区在王湾三期文化之后,基本上同时出现了三类遗存,即新砦类、花地嘴类和二里头文化一期类,昭示了一个新时代的开始,这个新时代就是二里头文化时期;⑥亦有学者主张,“新砦期”的后段是最早的夏文化,应归入到二里头文化之中,其前段仍为王湾三期文化,为龙山时代的先夏文化。
⑦近期更有学者指出,新砦遗存“既不能包含在二里头文化之内,又不是王湾三期文化煤山类型向二里头文化的过渡”,“它是在造律台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少量其他地区龙山文化因素西进取代煤山类型王湾三期文化,并吸收其部分因素而形成一种新的考古学文化,是二里头文化的前身”。
新砦聚落考古的实践与方法_赵春青
考古2009年第2期★本刊专稿新砦聚落考古的实践与方法赵春青关键词:新砦遗址聚落考古大型遗址KEY WORDS :Xinzhai sitesettlement archaeologylarge -sized siteABSTRACT :T he basic connotation of settlement archaeology includes studies of single settlement s ,set tlem ent groups and the evolution of set tlem ent pat terns ,of w hich the first subject is the basis of set -tlem ent archaeology .The practice of settlem ent archaeology on the Xinzhai site indicates that this type of research on large -sized sites requires a definite periodization of given sites ,and ,on this basis ,set ting up the concept of settlem ent archaeology and form ulating a realistic technical process ,w hich includes col -lecting related literal and pictorial data ,carrying out ground prospecting and m aking reconnaissance of set tlem ent g rou p s ,findin g out t he central area and im p ortant buildin g s of the sites ,and establishin g co -o p eration with related disci p lines .作者:赵青春,北京市,10071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新砦
新砦河南中部的双洎河发源于嵩山的东麓,流经密县、新郑、长葛、鄢陵诸县,至周口镇注入颍河1。
河两岸分布着众多处古文化遗迹,新砦就是其中一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遗址。
新砦遗址位于河南省新密市(原密县)东南约22.5公里的刘寨乡新砦村西北的台地上2。
从1979年起,共对其进行了3次发掘。
(一)第一次发掘第一次发掘在1979年3、4月间进行,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二队主持,发掘的地方主要位于遗址的最高处。
研究者认为新砦遗址是属于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头文化早期的遗存3,并对遗址中的遗物遗迹作了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的分类,认为两者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1)灰坑。
龙山文化灰坑共有六个,二里头文化灰坑五个。
龙山灰坑分圆形、长圆形和袋形三种,二里头文化也有这三种灰坑,灰坑大小、形制和结构方面都十分相似4。
(2)墓葬。
发现有一个二里头文化墓葬,属于儿童瓮棺墓,墓坑圆形,圜底5。
(3)陶器。
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的陶器都以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为主,磨光黑陶或泥质黑陶占一定比例,制法以轮制为主,纹饰主要有篮纹、方格纹和绳纹几种,主要器形有深腹罐、鼎、大口罐、平地盆、刻槽盆、圈足盘、高领罐、豆、碗和器盖等。
不同在于龙山文化陶器的质料是磨光黑陶居多,黑衣陶较少;二里头文化中磨光黑陶较少,黑衣陶增多。
龙山文化陶器的器壁较薄,器形规整,一般器体较大,边缘的棱角突出,器形显得轻巧、别致;二里头文化的器壁较厚,器形不甚规整,一般器体较少,边缘较圆,无棱角,器形浑厚圆重,别具风格。
在纹饰方面,龙山文化的方格纹有粗、中、细之分,纹饰棱角清楚、整齐多为长方形;二里头文化的方格纹较松散、模糊,多为斜方格。
在器形方面,龙山的鼎、罐类口沿较宽,缘边近方唇或较尖,一般腹下部瘦削,小平底;二里头文化的口沿较窄,缘边较圆,一般腹下部稍鼓,平底较大或圜底。
另外,龙山文化不见三足盘、半球形刻槽盆和泥质黄灰陶小口高领罐;二里头文化没有单耳杯、杵形杯和筒形器等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湾-王湾三期文化
王湾三期文化。
“王湾三期文化”是指约公元前2400年以后的龙山时代晚期。
中原腹地的考古学文化。
亦称为河南龙山文化。
其下又多以嵩山为界。
将嵩山以北以东的郑洛地区及山南的颍河。
汝河流域有地域差别的文化分为两大类型。
称为“王湾类型”和“煤山类型”。
洛阳平原。
郑州地区和双洎河流域分布着王湾类型。
嵩山和具茨山南麓的颍河和汝河流域分布着煤山类型。
从文化遗址分布来看。
属于煤山类型的王城岗聚落集团犹如一把利剑插进了王湾类型之中。
这是一个龙山时代向二里头时代。
新石器时代向青铜时代转变的这一重要时期的文化类型。
中文名称,王湾三期文化。
所属年代,龙山时代晚期。
代表遗址,登封王城岗遗址。
遗址发现。
1959年秋和1960年春。
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对王湾遗址进行了大规模发掘。
发现王湾遗址的新石器文化可分为三大期。
其中第三期是所谓“河南龙山文化”。
其后。
学术界一般将以王湾三期为代表的一类遗存看作是“河南龙山文化”的一个地方类型。
称其为“王湾类型”。
学术界一般将以王湾三期为代表的一类遗存看作是“河南龙山文化”的一个地方类型。
称其为“王湾类型”。
但也有学者持不同意见。
邹衡就将王湾三期和后岗二期所代表的两类遗存当两个文化看待。
安金槐除把豫中。
豫西和豫东。
豫北的“龙山文化”从考古学文化的层次上
加以区分外。
更指出这种以现代行政区划来命名文化的不可取之处。
严文明在《龙山文化和龙山时代》一文中虽使用了“王湾三期文化”一词。
但对其作为地方类型还是考古学文化的问题暂时存疑。
此后。
随着田野工作的进展。
李伯谦。
董琦先后明确提出“王湾三期文化”应当是独立的考古学文化。
这是对其认识上的一个较大变化。
王湾三期文化和后岗二期文化等一样。
都在一定的区域内经过了较长的发展时期。
贯穿于龙山时代始终;它们各自具有不同内涵。
源流各异。
因此是几个独立的“亲属文化”。
同属于“中原龙山文化”系统。
文化类型。
分布王湾类型主要分布于伊洛河支流及洛阳境内黄河南岸。
东至巩义。
西北抵济源苗店。
晋南垣曲。
西至渑池西河庵村。
南至栾川。
已发现的遗址有洛阳王湾。
西吕庙。
矬李。
涧滨。
西干沟。
庞屯。
夏庄。
柳行。
冯庄。
偃师县江村。
高崖。
砦湾。
半个
寨。
灰嘴。
寨湾北。
罗圪蛸。
景阳岗。
北咀。
寺沟。
孟津小潘沟。
菠萝窑。
柿村。
平乐。
大阳河。
凤凰台。
王湾赤虎滩。
李窑。
吉利东杨村。
新安县的左村。
李庄。
安乐。
孝水。
太涧。
济源苗店。
庙街。
城关镇等。
继北京大学发掘王湾遗址之后。
又相继发掘了洛阳矬李。
西吕庙。
孟津小潘沟等遗址。
遗址遗迹方面。
房屋平面布局以圆形为主。
方形较少。
地基一般经过处理。
即先行夯打生土面。
再铺上一层料礓石料。
有的地面经过火烧。
有的则无任何防潮设施。
墙壁以草拌泥为主。
不见双间以上的房屋。
墓葬发现较少。
一般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
并见有圆形灰坑墓。
陶器方面。
陶质以泥质灰陶为主。
夹砂灰陶次之。
磨光黑陶占相当大的比例。
还有少量的红褐陶等。
器表以素面为大宗。
纹饰则以篮纹为主。
方格纹。
弦纹次之。
绳纹较少。
陶胎较薄。
器形规整。
常见器形有各种
罐类。
甑。
聋。
杯。
瓮。
碗。
豆和圈足盘。
还有少量的鼎。
盂等。
特点伊川在行政区划上属于洛阳。
地理位置上位于洛阳南部。
与洛阳盆地有龙门山相隔。
但龙山文化时期两地的文化特征既存在共性也有差异。
共性方面:陶器都以泥质灰陶为主。
夹砂灰陶次之。
器形都有大口深腹罐。
折腹聋。
折腹盆。
小口高领瓮。
单耳杯。
壶。
器盖。
豆。
钵。
碗等。
不同的是洛阳盆地的炊器以侈口夹砂罐。
卑和甑为主。
并有单把鬲等。
而伊川一带则以炊器——小三角足的罐形鼎为主。
分布煤山类型的分布主要在河南省嵩山以南的颍河。
汝河流域。
其南至平顶山。
其西到栾川。
其东大致在京汉铁路附近。
以颍河上游的登封。
禹州地区和北汝河上游的汝州。
汝阳为中心。
遗址数量多。
在颍河。
沙河。
汝河及其支流遗址分布比较密集。
豫中东地区只以河南汝州煤山。
禹州瓦店。
登封王城岗遗址为代表。
新密新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