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的人物形象之比较_从他们的性格矛盾试作分析人物形象塑造

合集下载

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的人物对比

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的人物对比

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的人物对比作为诞生在文艺复兴时期不同作家笔下的两个人物,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既拥有着同样被时代背景所打上的人文主义思想者的烙印,又彰显了不同的人格魅力,而同样的,从人物的悲剧结局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人文主义理想的的覆灭。

堂吉诃德,清醒的时候他是个人文主义思想的拥护者和传播者,他主张破除建等级观念,追求思想自由,妇女解放,这些是典型的,首先来说两个形象的不同之处,读者眼中,这是显然的:一个是忧郁,谨慎,有些优柔寡断的丹麦王子,被莎士比亚或多或少的赋予了英国人的特质,而另一个则是热情,冲动的西班牙骑士。

两人不同的性格也是以不同的经历作为背景的,哈姆雷特是出身贵族,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拥有远大的报复,但是父亲的死和母亲的改嫁让他陷入理想与现实的激烈碰撞中(这也是本剧特点,即人物的内心冲突),他所要对抗的是污秽不堪的一切,篡位的叔父,丧失廉耻心的母亲,阿谀奉承与阴谋并行的权力阶层。

而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则是一个深受骑士小说影响的穷乡绅,他渴望看到改变,他坚持自己的理想,过着游侠生活,但确实与风车作战,和狮子搏斗这样在别人眼中疯狂的举动。

我们读堂吉诃德,看哈姆雷特,有感于这两个人物巨大的性格反差,感受这两个同是疯狂的人的行为被作者赋予的意义是有差距的,一个是处于贵族阶级的自上而下的抗争,关乎生死;另一个就是处在底层人民自下而上的呐喊,为理想而呐喊。

,而最后一个以死亡结束,一个以狼狈收场。

堂吉诃德,清醒的时候他是个人文主义思想的拥护者和传播者,他主张破除建等级观念,追求思想自由,妇女解放,这些是典型的人文主义者的希望与理想。

不清醒的时候,他是个疯子,为骑士道而丧失理性,以风车为敌,向狮子挑战。

哈姆雷特,希望做一位开明君主的希望破灭之后,他开始理性的复仇计划,虽说有些踌躇,抑或分析归结为他的软弱性,但是无疑与堂吉诃德相比,可以说这是一个更加具有智慧与头脑的人物。

然而我认为,在说这些相异之处的时候,两个人物那不可忽视的相同点在逐渐显现。

堂吉诃德和哈姆雷特堂吉诃德和哈姆莱特的形象比较

堂吉诃德和哈姆雷特堂吉诃德和哈姆莱特的形象比较

堂吉诃德和哈姆雷特堂吉诃德和哈姆莱特的形象比较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和英国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作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典型性作品,在反映社会现实的黑暗和混乱,提倡人文主义,高扬人的自由、平等和解放等方面有着高度的一致。

但是在人物塑造方面,堂吉诃德和哈姆莱特既存在着相似之处,又有很多的不同之处。

就相似性而言:第一,堂吉诃德和哈姆莱特都属于知识分子,他们知识渊博,谈吐文雅,受过正规的教育,并且都从书本中走出来,回到了现实之中。

第二,堂吉诃德和哈姆莱特对社会现实有着自己的认识。

堂吉诃德生活的时代是一个“懒惰压倒了勤快,闲散压倒了工作,罪恶压倒了美德,傲慢压倒了勇敢”的时代;而哈姆莱特生活的丹麦则是世界监狱中“最坏的一间”,国家上下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

第三,在表达人文主义理想和追求方面,堂吉诃德向往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欺骗的“黄金时代”,这和中国儒家的“大同”社会是一样的,他认为“天叫我生在这个铁的时代,是要我恢复金子的时代”,他说:“人生来就是自由的,把自由的人当奴隶未免太残酷了”。

哈姆莱特在得知父亲死去的真相后,虽然不情愿,却也决心肩负起为父报仇和“重整乾坤”的重任。

他肯定人的价值,认为“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以上三点充分体现了主人公对人文主义的理解、向往和追求。

但是在具体实现这一理想的过程中,主人公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和对比。

屠格涅夫在其演讲稿《哈姆莱特与堂.吉诃德》1860中说,“堂吉诃德和哈姆莱特是永久的典型”,“这两个典型体现着人类天性中的两个根本对立的特性,就是人类天性赖以施转的轴的两极”。

具体而言,堂吉诃德和哈姆莱特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大的方面:一、从行动和思想的一致性及其引发的后果而言堂吉诃德在决心做骑士后,他毫无顾忌地为自己准备了关于“骑士”应该具备的一切---破烂不堪、发霉生锈的铠甲,骨瘦如柴、四蹄绽裂的老马,意中人“杜尔西内娅.台尔.托波索”,并请求旅店老板为他举行了授封骑士的仪式(虽然过程很讽刺),成为了“真正”的骑士。

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人物形象比较

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人物形象比较

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人物形象比较《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是西方文学史上的两部杰出作品,它们的主人公堂吉诃德和哈姆雷特各自具有独特的性格和命运。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比较这两个形象。

堂吉诃德和哈姆雷特都是非常聪明的人。

然而,他们的聪明才智在运用中却有所不同。

堂吉诃德是一个充满幻想和狂热的骑士,他的思维方式深受骑士小说影响。

因此,虽然他是一个聪明绝顶的人,却常常因为沉迷于骑士小说而做出荒唐的事情。

相反,哈姆雷特则是一个深思熟虑的人,他的思维更加审慎和理智。

然而,这也导致他在行动上相对犹豫不决,不能及时解决问题。

两个人的行为方式也有很大的差异。

堂吉诃德非常执着,一旦他决定要做某件事,他就会全力以赴,即使失败了也不会轻易放弃。

这种精神虽然让他在某些时候显得很可笑,但也反映出他坚定不移的追求。

哈姆雷特则常常因为过于审慎而犹豫不决,错过了很多机会。

他的思维方式让他成为一个优秀的思想家,但却常常让他在行动上落后于他人。

在个人情感上,两个人也有很大的不同。

堂吉诃德对骑士小说中的爱情故事深信不疑,这也导致他在现实中对爱情的看法非常浪漫和理想化。

相比之下,哈姆雷特更加现实和理智。

虽然他对父亲和国家的忠诚让他在某些时候显得很坚定,但他在面对爱情时却表现得犹豫不决。

堂吉诃德和哈姆雷特虽然都是非常聪明的人,但他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个人情感却有很大的差异。

这些差异也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命运和人生选择。

作为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他们的形象也反映出不同作家对于人性和社会的看法和理解。

无论是堂吉诃德的理想主义,还是哈姆雷特的现实主义,都为读者呈现出了不同的思考角度和启示。

堂吉诃德和哈姆雷特是文学史上著名的两个角色,分别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时代。

堂吉诃德是西班牙文学中的一位骑士,而哈姆雷特则是英国文学中的一位王子。

两位角色都有各自独特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本文将对他们的形象进行比较分析。

堂吉诃德是一位五十多岁的绅士,身体瘦弱,面容憔悴。

哈姆莱特与堂吉诃德的形象比较研究.doc

哈姆莱特与堂吉诃德的形象比较研究.doc

哈姆莱特与堂吉诃德的形象比较研究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两个典型的人文主义人物形象。

这两个人物有着鲜明的特性,他们是如此不同。

然而,他们性格又都是矛盾的综合体,集合着许多丰富元素。

将这两人进行比较发现在他们身上其实有着许多共同点。

堂吉诃德哈姆雷特人物形象共同点不同点14世纪至17世纪初,欧洲出现了文艺复兴运动。

文艺复兴运动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反神权的一场伟大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它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主张用人性反对神权,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它崇尚理性,重视人的聪明才智;它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专制。

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是继希腊文学以后欧洲文学的又一次高峰。

这一时期,一大批优秀作家在他们的创作中高举人文主义的旗帜,将人文主义思想融入自己的创作当中。

而西班牙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和英国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正是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之作。

一、堂吉诃德人物形象塞万提斯是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堂吉诃德》是他最重要的作品。

《堂吉诃德》全名为《奇情异想的绅士堂吉诃德。

德。

台拉曼查》,主人公堂吉诃德是一个年近50岁的没落乡村绅士,本名叫阿隆索。

吉哈达,身材瘦削,面貌清癯,体格还算强健。

他痴迷骑士小说,看得爱不释手,津津有味,他竟变卖了好些地产,把能弄到手的骑士小说全搬回家。

他读得入了迷,失去理性,想入非非,决心要做一个像小说中所说的那样的游侠骑士,去行侠冒险,除暴安良,以便功成名就,名传千古。

他照着书中骑士的行事打扮,自己胡乱地拼凑了一副破烂不全的盔甲戴在头上。

他自改名字为堂吉诃德德拉曼恰,他骑的是一匹又老又瘦的马,却给它取了个高贵的名字叫“驽骍难得”。

他又依照骑士的作法,物色了邻村一个养猪女郎作为自己的意中人,给她取了一个贵族的名字叫“杜尔西内亚”,决心终身为她效劳尽忠。

堂吉诃德总共三次出游冒险,第一次出游单枪匹马,结果是负伤而归,后两次他带上一个矮胖、稳健、有心计的农民桑丘潘沙作为他的侍从,桑丘骑着一头苍老矮小的灰色毛驴,陪他云游天下。

堂吉诃德和哈姆雷特的人物形象比较

堂吉诃德和哈姆雷特的人物形象比较

堂吉诃德和哈姆雷特的人物形象比较摘要:堂吉诃德和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两个典型人物形象。

在世界文学的长河里,彰显着独特的魅力。

他们都是人文主义理想者,有着一定的人生追求。

将这两个人物进行比较会引出很多有趣的知识,关键词:堂吉诃德哈姆雷特人物形象相似点不同点14世纪到16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先后在欧洲各国发生。

它是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内反封建、反教会的革命运动,是欧洲第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它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宣扬人性、人权;反对神性、神权;主张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主张科学思想,反对蒙昧主义;面向现实生活,反对神秘梦幻;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

这一时期的人文主义文学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罗马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成为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有力武器。

在创作上取得了极其辉煌的成就,宣告了资产阶级的产生。

而西班牙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和英国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则达到了欧洲人文主义的高峰,是文学艺术宝库中光彩夺目的珠宝。

一、堂吉诃德的人物形象奥地利作家赫尔曼﹒布洛赫对小说的厘定,即“小说唯一的存在理由就是去发现小说才能发现的东西”【1】,而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之所以能在时间的冲刷中愈加璀璨夺目,恐怕也是发现了“小说才能发现的东西”吧!《堂吉诃德》是一部讽刺灭亡了的骑士制度的长篇小说。

小说主人公是拉曼却的一个穷乡绅,因读骑士小说入了迷,决心效仿小说中的游侠骑士周游天下、除暴安良。

于是他骑上一匹瘦马,穿上一副破烂不全的盔甲,提上长矛悄悄离家去历险。

第一次出游遭到商人一顿暴雨般地棍子后,像一对烂泥似的横在驴身上被邻居送回。

第二次,他说服农民桑丘当他的侍从,又干下了很多荒唐可笑的事,被锁在笼子里给牛车拖了回家。

第三次,堂吉诃德仍然执迷不悟,主仆二人受尽折磨、历尽艰险,最后,堂吉诃德被白月骑士打败。

他狼狈不堪,遵奉骑士法则,自己悄然走上归途。

临终时,他说,“我从前是个疯子,现在头脑灵醒了”“现在知道那些书上都是胡说八道,只恨悔悟已迟。

哈姆莱特与堂吉诃德的形象比较

哈姆莱特与堂吉诃德的形象比较

哈姆莱特与堂吉诃德的形象比较
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是文学中的两个经典形象,他们的比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故事和特点。

首先,从品格方面来看,哈姆雷特和堂吉诃德都是正直、勇敢的人。

哈姆雷特为了揭露父亲谋杀案的真相,毅然决定追查真相,不畏权势,即使最终被牺牲,也没有放弃自己的目标。

堂吉诃德则是一个心怀正义的骑士,为了保护弱者,敢于挑战权威,即使面对全世界的嘲笑和反对,他也坚持自己的信仰,奋斗到最后。

其次,从性格特点来看,哈姆雷特和堂吉诃德也有些相似和不同的地方。

哈姆雷特是一个思想深刻、内向的人,他对自己和他人的矛盾、缺陷和思想问题都非常敏感。

堂吉诃德则更为开朗、豁达,他喜欢想象、幻想,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想象力。

但是,他们的本质都是善良、正义的,他们都追求真理、正义和自由。

最后,从故事情节来看,哈姆雷特和堂吉诃德的相似和不同也非常明显。

哈姆雷特的故事是一个悲剧,主要描写他为揭露敌人罪行而展开的复仇行动,但最终导致了他自己的悲惨命运。

堂吉诃德的故事则更像是一个喜剧,虽然他也经历了很多困难和挫折,但最终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成功地改变了自己和周围的世界。

综上所述,哈姆雷特和堂吉诃德是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形象,他们的品格、性格和故事情节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无论是哪个时代的读者,都可以从他们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从中获得启示和帮助。

《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人物形象之比较

《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人物形象之比较

《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人物形象之比较14 世纪至17 世纪初,欧洲出现文艺复兴运动。

文艺复兴运动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反神权的一场伟大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它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

这期间,一大批文学家都在他们的创作中凸显人文主义思想,将人文主义思想融入自己的创作当中。

西班牙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和英国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正是这一时期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之作。

哈姆雷特和堂吉诃德是世界文学中两个永恒的形象,几百年来世人评论很多褒贬不一。

他们都具有人文主义思想,充满道德感和责任感,都对现实中的恶做出激烈反映。

正因如此,他们在捍卫生命的尊严不受恶俗践踏时,都表现出了一种非凡的胆识和勇气。

他们都是追求理想的孤独者,特立独行,与现实格格不入,孤独、不被人理解。

在一个黑暗势力当道的社会,英雄总是孤独的。

他们的命运都具有悲剧性,哈姆雷特为了复仇重整乾坤,最终与敌人同归于尽。

堂吉诃德则在他自己虚构的骑士道路上身心俱惫。

他们都有疯狂的一面,哈姆雷特装疯以保护自己不受敌人的伤害,堂吉诃德则是因为读骑士小说入迷而疯癫。

这促使他勇敢的追求自己的理想,但是在旁人看来却是可悲又可笑的。

哈姆雷特看似集各种宠爱于一身,但是身边却连一个能够真正交心的对象都没有;堂吉诃德身边的人虽然都是真心爱他的但是却没有人能够真正的理解他。

屠格涅夫把这两个享誉世界的文学形象进行了比较。

他认为堂吉诃德富有激情、敢于行动,而哈姆雷特则忧郁、犹豫不决、优柔寡断,“一生冥想,怀疑,以致什么也不做”。

然而,尽管他一再延宕,哈姆雷特却不是一个缺乏行动能力的人。

就对待自我和自我的之外的信念或理想的态度而言,堂吉诃德身上表现出的是一种信念,“对某种永恒的、毫不动摇的东西,对真理的信念”。

堂吉诃德全心全意地忠诚于他的理想,为此他准备忍受一切苦难,牺牲生命。

” 而哈姆雷特是一个利己主义者,他光是为自己活着,没有什么信念,甚至对自我也充满怀疑,他一直在为自己张罗和奔忙,却不是因为自己的责任,而是因为自己的处境。

堂吉诃德与哈姆莱特的比较研究报告

堂吉诃德与哈姆莱特的比较研究报告

哈姆莱特与堂吉诃德的比较研究报告导言经过一个多月的激烈讨论,我组分别比较讨论了堂吉诃德与哈姆莱特这两个人物的生平经历、人生信仰及对待信仰的态度、人物性格、价值观、爱情观及爱情经历及人物结局等方面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组员们根据作品、创作背景、相关资料及个人感受都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现在由我作如下总结。

正文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用在这里也并不失恰当,小说中两位主人公由于各自的性格的差异导致了各自的命运的差异。

堂吉诃德受骑士小说、骑士精神的影响,妄想成为一个行侠仗义、锄强扶弱的骑士,他行事果断、说做就做,但却沉迷于虚幻的骑士理想;他善良正义、同情下层民众,却又盲目行侠仗义,结果适得其反;他有些木讷执拗,又不失诙谐幽默;最后他还是一个忠于信仰、忠于爱情、充满自我牺牲精神的人文主义者。

由此可见堂吉诃德是一个多么复杂的形象,真是让人又敬又恨、欲罢不能。

反观哈姆莱特,他的性格则经历了复杂的变化,开始他是一个积极乐观的王子,一个对周围世界充满了善意的理解的人文主义者,他认为“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觉得他的父王是一个理想的君主,母亲是最美丽和有德操的女人,父母的结合是“爱”与“善”的结合。

但当他的生命发生重大变故后,一系列的打击让他变得忧郁、敏感、绝望和优柔寡断,残酷的现实让他失掉了他的信仰。

他开始认识到丹麦则是世界监狱中“最坏的一间”,国家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

堂吉诃德、哈姆莱特的信仰及对于信仰的态度也是截然不同的。

堂吉诃德作为一个坚定地人文主义者对西班牙的社会现实有较为清晰地认识,他痛苦的认识到自己所生活的世界“懒惰压倒了勤快,闲散压倒了工作,罪恶压倒了美德,傲慢压倒了勇敢”。

于是他决定凭借自己的行侠仗义拯救改变这个充满苦痛的世界,也许人们会无情的嘲笑这个可笑的自命不凡的济世者,但他却如他说的那般勇敢的站了出来,开始了自己人生中最后一段旅程。

[精品]堂吉诃德与哈姆莱特形象之比较

[精品]堂吉诃德与哈姆莱特形象之比较

[精品]堂吉诃德与哈姆莱特形象之比较《堂吉诃德》和《哈姆莱特》是西方文学中经典的两部作品。

两篇作品都通过对主角的塑造,呈现出对人性、社会和命运等问题的不同探讨。

本文将从主角堂吉诃德和哈姆莱特的形象入手,进行比较,探讨两篇作品的异同点。

一、堂吉诃德和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堂吉诃德是一个热情奔放、豁达大度的人。

他热爱骑士精神,认为自己就是理想中的骑士,为此不断去追求自己的理想。

他喜欢幻想,往往一心扑在自己的想象中,不顾世俗的看法和现实的束缚。

如他为追求被他幻想成理想女性的银盘女,而不顾身份和现实的差距,发动一系列可笑的行为。

但他的热情和豁达大度,也使他在遭遇挫折时,能够保持镇定和乐观,直至最后一刻。

哈姆莱特则是情感复杂、思想敏锐、反应敏捷的人。

他深刻地感受到个人命运与社会的关系,他的内心规划着种种未来,却又被外部环境所限制。

他天性善良,但却往往让犹豫和拖延占据上风,他的忧虑心态让他不仅在现实中动弹不得,思虑上则让他是名副其实的丧家之犬。

他对于生命和死亡的深刻思考和对现实社会的批判,让他成为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形象。

堂吉诃德的爱情观是浪漫至极的。

他把爱情看作是值得追求的理念和行为,是一种独立的、纯粹的情感。

即使在被银盘女所拒绝的时候,他依然坚信自己的爱情是完美无缺的。

堂吉诃德的爱情观,是对感性的、自我中心的爱情追求。

哈姆莱特的爱情观则是更加成熟、全面的。

他把爱情看作是社会、政治、个人命运和道德的混杂体,即使遭受重挫的时候,哈姆莱特对奥菲莉娅的爱情,也表现出现世在美好和不美好之间的复杂价值判断。

同时,他对父亲被谋杀的忿恨和对国家道德败坏的责任感,也制约了他对爱情的追求。

堂吉诃德的正义观是赤裸裸的个人英雄主义。

他是通过自己的力量来实现自己的正义,而无视了国家法律和道德规范的权威性。

他在保持自己骑士观的同时,也表现出了对权威的一定程度的嘲讽。

他的正义观念基于骑士荣誉感和对人性无限的信仰,而并不是基于对社会和国家制度的责任和爱护。

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的人物形象之比较_从他们的性格矛盾试作分析人物形象塑造

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的人物形象之比较_从他们的性格矛盾试作分析人物形象塑造

文学界..摘要: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两个典型的人文主义形象,他们的性格里面有许多丰富的元素。

本文从他们的性格方面入手,试作分析他们的性格特征及性格上的矛盾冲突对他们这一典型形象的成功塑造。

关键词:哈姆雷特;堂吉诃德;性格特征;性格矛盾;人物形象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11(2011)08-0143-02哈姆雷特和堂吉诃德是世界文学中两个永恒的形象,几百年来世人评论很多,褒贬不一。

他们分别出自莎士比亚和塞万提斯的笔下。

他们笔下的丹麦王子和西班牙骑士,也因为性格塑造达到了全人类普遍性的高度。

1贵族人文主义者的彷徨和现实突围在世界文学史上,莎士比亚无疑是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我们看哈姆雷特,从他的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都不是简单表面的东西,而是深刻又复杂的。

首先,哈姆雷特是一个快乐的王子。

在父亲死之前,哈姆雷特是快乐而幸福的。

他生为王子,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中,认识不到社会的丑恶,再加上他接受了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对世界和人类充满了热情和希望。

他高呼:“人是何等巧妙的天宫!.......真实世界之美,万物之灵!”同时他对爱情充满着美丽的憧憬。

这时候的哈姆雷特对生活充满希望,对人世间充满信心。

其次,哈姆雷特是一个忧郁的王子。

在父亲死后不到两个月,母亲迅速地“钻入了乱伦的衾被中”。

在哈姆雷特眼中,父母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他们的爱情纯洁而忠贞。

但是这美好的一切在父亲死后完全变了,变得让他对爱情失去了信心。

哈姆雷特痛苦不堪,他感慨道:“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再次,哈姆雷特是一个复仇的王子。

当哈姆雷特从鬼魂那里得知国王克劳狄斯是其杀父凶手时,他的内心充满着悲痛和愤怒。

他一方面感到自己所面对的敌人的力量远远大于自身的力量;另一方面他还根本找不到合适的复仇方法和手段。

在复仇的过程中他是犹豫不决的,在他证实了叔父的罪行之后,迟迟不肯动手。

他在心中构想出来的复仇计划一一破灭。

他的复仇不仅仅是为父报仇,而是所有社会上存在的恶势力。

比较哈姆莱特与堂吉诃德

比较哈姆莱特与堂吉诃德

叔父篡位、母亲改嫁的残酷现实下,感到昔日人文主义理想的破灭,面对外部的强大势力和内部的软弱性,终究斗争失败。

对于一心想成为游侠骑士的堂吉诃德所坚持的骑士与现实则是严重脱节的,于是他受尽欺负,弄得遍体鳞伤。

③他们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疯癫。

堂吉诃德一味沉溺幻想,甚至把风车当成巨人。

哈姆莱特的疯癫则更多是出于自我保护的伪装,而在别人眼里他就是一乏思考。

哈姆莱特则忧郁又优柔寡断,以致什么也不做,一再延宕。

总结:哈姆莱特和堂吉诃德实质上就是两个殊途同归的人文主义者的悲剧典型。

AQ和堂吉诃德类似:一、性格的相似性阿Q和堂吉诃德都具有质朴、直率的性格特点。

鲁迅认为,“真正的堂吉诃德”并非如中国的“江湖派和流氓种子,”他是“十分老实”的。

[1]他心口如一,毫无伪饰,往往把自己所思所行,和盘托出,使自己成了没有任何遮蔽的靶标,因而处处受辱、被人愚弄。

他不是那种“阴柔人物”,所以总是吃亏。

阿Q呢?这是一个具有“农民式质朴”的老实人,老实得简直有些愚蠢,虽然有时不免有些狡猾,“不过没有流氓样,也不象瘪三样。

”[2]他不谙人情世故,为人坦率正直,其喜怒哀乐之情总是溢于言表,“想在心里的,后来每每说出口来”。

这样,他总是未庄闲人嘲弄撩惹的对象、侮辱攻击的目标。

二、借助于精神胜利法“精神胜利法”既是阿Q性格和气质的核心,也是堂吉诃德性格和气质的核心。

阿Q的“我总算被儿子打了”,“我的儿子会阔得多”,“你还不配”,“孙子才画得很圆”,固然是自轻自贱,但却是“第一个”,和状元一样,乃至“擎起右手,用力在自己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使自己“立刻转败为胜”等等,都是人们熟知的阿Q精神上获得胜利的法宝。

而堂吉诃德的“精神胜利法”则不大为人们所道及,其实在这方面,较之阿Q也并不逊色。

你看:他在遭到痛打,抚摩伤痕之际,还在“私自庆幸,觉得这种灾殃是游侠骑士分内应有的”;他的“惯技”是把自己的失败和不幸,同骑士小说里英雄们的遭遇加以类比,一比便不觉得特别不幸,又何况自己是骑士中的“第一”,而“‘第一’究竟是表示出人头地的词儿”,于是更加心安理得,甚至有些沾沾自喜起来。

关于哈姆莱特与堂吉诃德人物的形象比较分析

关于哈姆莱特与堂吉诃德人物的形象比较分析

关于哈姆莱特与堂吉诃德人物的形象比较分析欧洲在十四到十七世纪出现了文艺复兴运动,借助古代文化精神摧毁以“神为中心的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新的思想文化体系。

这一时期的文学领域中,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莱特以及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作为两个典型的人文主义形象,一直受到世人的关注。

他们是如此的不同,然而,他们的性格都是矛盾的集合体,集合着许多丰富的元素。

这两个不朽的文学典型同时也是人文主义理想幻灭的两幅悲剧缩影,反应了同一时代悲剧的两个艺术典型。

他们的形象有着深刻的可比性。

标签:莎士比亚哈姆莱特堂吉诃德人物性格形成原因形象比较一、哈姆莱特和堂吉诃德的人物性格研究背景《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

剧作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对谋杀他的父亲、骗娶他的母亲并篡夺了王位的叔父进行复仇的故事。

《堂吉诃德》是塞万提斯的代表作。

主要写主人公堂吉诃德因沉迷于骑士小说,决定外出历险,做一名行俠仗义的骑士的故事。

哈姆莱特与堂吉诃德这两个典型人物既是矛盾的综合体,在他们身上有着许多共同点,又有着鲜明的个性特性。

他们的共同之处是,一方面,他们都是处于理想与现实矛盾中的人文主义者的悲剧形象,都对现实中恶的一面做出了激烈反映。

其中,哈姆莱特是一个怀有理想的乐观的人文主义者。

起初他是一位“快乐的王子”,但是面对父死母嫁、王位被篡夺的严酷现实,哈姆莱特一夜间精神颓废,痛苦与忧郁使他成了一位“忧郁的王子”。

另一方面,他们都忠于自己的理想,具有疯狂、特立独行的一面,他们的行为常常与现实格格不入,并且不被人理解。

其中,哈姆莱特极端的乐观思想导致他疯狂地认为,父亲是一位十全十美的君王,但现实的写照却不是如此,进而导致了他无法接受父死母嫁的现状,使他逐步走向忧郁。

因为这两方面的共同之处,他们都成为了悲剧人物,他们真正的的理想也并未实现,因此他们的命运都具有悲剧性。

二、哈姆莱特和堂吉诃德的思想性格及形成原因哈姆雷特:认为人和世界都是完美的,遇到变故就不知如何应对。

堂吉诃德和哈姆雷特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堂吉诃德和哈姆雷特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堂吉诃德和哈姆雷特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的作者分别是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和英国作家莎士比亚,这两者均属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之作。

《堂吉诃德》的主人公堂吉诃德痴迷骑士小说,看得爱不释手,竟变卖了好些地产把能买到的骑士小说全部弄到手。

他读得入了迷,失去了理性,决心要做一个像小说中所说的那样的游侠骑士去行侠冒险,以便名传千古。

他照着书中骑士行事打扮,自改名字为堂吉诃德·德·拉曼恰,为自己的驽马取名为“驽骍难得”,物色邻村一个养猪女郎“杜尔西内亚”作为自己的意中人,决心终身为她效劳尽忠。

堂吉诃德三次出行,挥着长矛,挎着长剑,梦想着他美丽的夫人,做了许许多多荒唐可笑的傻事:他把风车当成巨人,用盾牌遮隐着身体,用长矛刺杀,却被风车的叶片打倒在地;他把修士当成了妖魔,戳着长抢便直冲上去,吓得修士们落荒而逃;他跟比斯盖人进行了一场恶战,被比斯盖人一剑砍掉了半边铠甲;他和二十几个杨维斯人进行了一场搏斗,结果是大吃苦头;他以为店主的女儿便是城堡长官的小姐,并认为小姐爱上了自己的高雅风度,结果遭到一群妇女的无情捉弄;他把羊群当成了敌国的军队,冲进去单抢乱刺一阵,当桑丘说那是一群羊的时候,他反而说那是魔法师变的;他释放了一伙倒霉的囚犯,囚犯不但不感激他,反而拣起石子把他乱打一顿……总之,他的这些行动不但给别人造成伤害,也往往弄得自己头破血流,遍体鳞伤。

在一系列冒险经历中,他被打掉牙齿,削掉手指,丢了耳朵,弄断肋骨,但他执迷不悟,一直闹到险些丢掉性命,才被亲友送回家。

他最后一次到家后即卧床不起,临终才醒悟过来。

他立下遗嘱,唯一的继承人侄女如嫁给读过骑士小说的人,就取消其继承权。

《哈姆雷特》中的主人公哈姆雷特是一个处于理想与现实矛盾中的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

哈姆雷特是丹麦的王子,它在威登堡大学念书时,接受了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学习期间有着美丽的爱情和友谊,对人有着美好的评价,认为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课外阅读】《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比较

【课外阅读】《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比较

【课外阅读】《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比较(一)《哈姆雷特》哈姆雷特单纯,有着高贵的天性,受过良好的教育,品行纯正,善于思索,曾对人性怀有美好的期望,相信世界原本就是善的。

然而,命运多舛,正当年的父亲——丹麦国王,被他亲叔叔谋害了。

他在父亲去世后,要承当起为父报仇的责任,但由于他是王子,在为父亲报仇的同时必定还要承担起重整乾坤的重任。

此时,他蓦然发现,世界原不是他想像那样美好,人性也有及其丑陋的一面。

为此,他感到痛心和绝望。

他一面准备向仇人复仇,一面思索起人类最终的命运——“去忍受那狂暴命运的无情摧残,还是挺身去反抗那无边的烦恼,把它扫除干净?”然而,思虑会阻碍行动,正如善良会遭受磨难一样,哈姆雷特在深入思考中逐渐变得疯狂。

他天性是优雅的,而非暴烈勇猛,为此,他在复仇行动的延宕与阻隔中内心倍受折磨与煎熬。

戏剧非常细腻丰富地展现了哈姆雷特整个内心变化过程,以及他的人格的转变与发展过程。

历来,《哈姆雷特》戏剧被无数人解读。

莎士比亚丰富想像,哈姆雷特的高贵英姿(“像降落在高吻苍穹山巅上的神灵那样身姿矫健”)令人们长久喜爱。

而最富意味的是,哈姆雷特那复杂丰富的灵魂,犹如使人们进入悠长深邃的丛林,其中林木幽深,小径蜿蜒,绿荫蔽日,经得起人们不断探询、阐发。

(二)《堂吉诃德》堂吉诃德几乎是一个永久的话题。

他的行为举止和思维方式令人发噱。

这位高贵的骑士用锈蚀的盔甲套在枯瘦的身上,头扣水盆,披挂佩剑,手拿长矛,驱使着那匹干瘪的老马冲锋陷阵。

他将村妇想像成公主,将客栈当作宫殿,将风车作为妖魔。

他深怀信念和冒险精神,在现实的大地上驰骋梦想。

而他的仆从桑乔,则正好与他相反,不仅生得肥胖矮小,还贪婪胆怯。

他们相互映衬,妙不可言。

这是一对奇人。

在庞大世界小说史人物谱系中,成为悬挂小说著名人物长廊中一对令人注目的画像。

而海涅更是愿意把西方现代小说的头把交椅交给创造这一对人物的作者塞万提斯。

他在1837年为德文版《堂吉诃德》所作序言中称:“塞万提斯、莎士比亚、歌德成了三头统治,在纪事、戏剧、抒情这三类创作里个个登峰造极。

堂吉诃德和哈姆莱特的形象比较

堂吉诃德和哈姆莱特的形象比较

堂吉诃德和哈姆莱特的形象比较文化传媒学院1001B 1026130108 李姗姗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和英国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作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典型性作品,在反映社会现实的黑暗和混乱,提倡人文主义,高扬人的自由、平等和解放等方面有着高度的一致。

但是在人物塑造方面,堂吉诃德和哈姆莱特既存在着相似之处,又有很多的不同之处。

就相似性而言:第一,堂吉诃德和哈姆莱特都属于知识分子,他们知识渊博,谈吐文雅,受过正规的教育,并且都从书本中走出来,回到了现实之中。

第二,堂吉诃德和哈姆莱特对社会现实有着自己的认识。

堂吉诃德生活的时代是一个“懒惰压倒了勤快,闲散压倒了工作,罪恶压倒了美德,傲慢压倒了勇敢”的时代;而哈姆莱特生活的丹麦则是世界监狱中“最坏的一间”,国家上下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

第三,在表达人文主义理想和追求方面,堂吉诃德向往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欺骗的“黄金时代”,这和中国儒家的“大同”社会是一样的,他认为“天叫我生在这个铁的时代,是要我恢复金子的时代”,他说:“人生来就是自由的,把自由的人当奴隶未免太残酷了”。

哈姆莱特在得知父亲死去的真相后,虽然不情愿,却也决心肩负起为父报仇和“重整乾坤”的重任。

他肯定人的价值,认为“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以上三点充分体现了主人公对人文主义的理解、向往和追求。

但是在具体实现这一理想的过程中,主人公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和对比。

屠格涅夫在其演讲稿《哈姆莱特与堂.吉诃德》(1860)中说,“堂吉诃德和哈姆莱特是永久的典型”,“这两个典型体现着人类天性中的两个根本对立的特性,就是人类天性赖以施转的轴的两极”。

具体而言,堂吉诃德和哈姆莱特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大的方面:一、从行动和思想的一致性及其引发的后果而言堂吉诃德在决心做骑士后,他毫无顾忌地为自己准备了关于“骑士”应该具备的一切---破烂不堪、发霉生锈的铠甲,骨瘦如柴、四蹄绽裂的老马,意中人“杜尔西内娅.台尔.托波索”,并请求旅店老板为他举行了授封骑士的仪式(虽然过程很讽刺),成为了“真正”的骑士。

外国文学人物形象

外国文学人物形象

1、堂吉诃德人物形象分析:一、堂吉诃德是一个脱离现实、耽于幻想、行动盲目的这样一个人。

他因读骑士小说入了迷而想入非非,丧失了基本的理性。

他把骑士小说的描写当成现实生活,无视已经发生了变化的时代。

二、堂吉诃德是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

他痛恨专制残暴,同情被压迫的劳苦大众,向往自由,把保护人的正当权利与尊严,锄强扶弱,清除人世间的不平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

或许这就是他那理想化的骑士道,但他对此是如此的迷恋和执着,如此的不可思议,已完全变成偏执。

三、堂吉诃德是一个永不妥协的斗士,他为实现理想而奋不顾身的精神令我们折服。

堂吉诃德敢于为主持正义、清除罪恶而忘我斗争,不管碰到什么样的敌人,他都毫不怯懦,永不退缩。

他把磨坊的风车当作巨人,毫不犹豫地挺枪拍马冲过去。

总结以上几点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堂吉诃德是一个性格复杂而矛盾的人物。

他身上既有滑稽可笑的特点,又有严肃认真的思考; 既荒谬绝伦,又崇高伟大; 既有喜剧性,又有悲剧性,是一个可笑又可悲、可乐又可敬的具有双重性格组合的人物形象。

堂吉诃德敢用自己的行动、甚至生命来捍卫道德、正义和信仰,即使大多数情况下都以失败而告终,但他这种不屈不挠、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实在是足可令人敬佩的。

2、哈姆雷特人物形象分析:哈姆雷特形象分析:人文主义者。

复杂的性格,有崇高的理想,和人类与世界新颖的看法。

目光敏锐,思考深刻,又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但过于内向,过于审慎,加上势单力薄的处境,造成行动上的延宕。

有行动的决心,而且不断督促自己,但最后只能与敌人同归于尽。

哈姆雷特是个具有先进理想并勤于思索的人文主义者。

他的理想和严酷的现实发生尖锐的矛盾。

精神的危机,理想的破灭,使他悲郁愤懑,痛苦异常,也促使他不断思索,加深对社会的认识。

他从家庭的变故看到宫墙外的社会问题,有强烈的责任感,然而只相信个人的作用,强调思想的力量,因而矛盾重重,思考多于行动,时时感到忧郁、茫然,行动犹豫、延宕。

生活在英国新兴势力还处于幼稚阶段的哈姆雷特,找不到也不可能找到正确的途径,最后他虽然奋然一击,与敌人同归于尽,但忧郁始终伴随着他,伟大的理想并未实现,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身上寄托了人文主义的美好理想,哈姆雷特的性格特征和悲剧结局也反映了人文主义的思想危机和致命弱点。

比较哈姆莱特和堂吉诃德的思想性格

比较哈姆莱特和堂吉诃德的思想性格

《哈姆雷特》悲剧成因: “延宕”:装疯,戏中戏,放弃刺杀.——价值感,价值优先原则.[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最具代表性地一部作品,也是足以代表整个文艺复兴文学最高成就地经典杰作.作品借用世纪末一部丹麦史所记载地哈姆莱特王子复仇地故事,真实、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地生活面貌和时代精神,表现出对文艺复兴运动地深刻反思以及对人地命运与前途地深切关注,在艺术上形成成熟地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成为世界文学史上地一座不朽地丰碑答:哈姆雷特:认为人和世界都是完美地,遇到变故就不知如何应对.“这是一个颠倒混乱地时代,唉,倒霉地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地责任!”在面对巨大地挫折时,他善思、忧郁、延迟;是人文主义者怀抱理想地乐观主义者.又是一个“忧郁地王子”.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哈姆莱特地悲剧或性格形成地根源:一方面,反动势力强大,哈姆莱特是封建社会内部出现地少数先进人物地代表,他与克为首地宫廷集团地斗争: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先进人物为实现美好理想与社会恶势力所进行斗争.另一方面:哈姆莱特所代表地人文主义思想思想本身地局限性:①人文主义所追求地个性解放;个性自由.②细想局限性更表现在脱离群众,孤军奋战.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堂吉诃德:堂·吉诃德是一个复杂矛盾地形象,人们一般把他概括为:可笑地济世者、可爱地伪骑士、可敬地人文主义者、可悲地幻想主义者、顽强地理想主义者.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救困扶危却四处碰壁、身处现实却沉浸幻想、行为荒唐但动机善良、做尽好事却适得其反、“最讲道德、最有理性地疯子” 坚持正义,富于理想勇于斗争,决不退缩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请具体分析堂吉诃德地人物性格和《堂吉诃德》作品地文学影响.《堂吉诃德》在欧洲小说史上具有划时代地意义,它总结了中世纪以来长篇叙事作品地成就,又为近代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地发展奠定了基础,对欧洲文学作出了巨大地贡献.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第一是宣告了骑士文化地破产,掘开了骑士小说地坟墓.拜伦:“堂吉诃德之后,西班牙再无骑士”.第二是用史诗般地笔墨和规模深刻反映了当时地社会现实.第三是充满了人文主义精神,同情人民地苦难生活.艺术特色:第一是叙事风趣幽默;第二是人物形象生动,性格对比鲜明;三是讽刺深刻.堂吉诃德形象分析堂吉诃德:耽于幻想,脱离现实,但出于善良地动机,奉行一种崇高地原则(锄强扶弱,伸张正义),行为荒唐鲁莽但表现出为了维护真理奋不顾身地牺牲精神,是一个悲剧性与喜剧性结合地人物.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堂吉诃德是塞万提斯地作品《堂吉诃德》中地主人公.他是一个性格复杂而矛盾地人物.、一方面他耽于幻想,一切从主观出发.行为荒唐、鲁莽,不会吸取教训.如把风车想象成巨人,被风车摔倒在地,却说中了魔法师地诡计.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另一方面,他地所作所为地出发点却有着高尚地一面,即为了奉行一种崇高地原则.他要做一个行侠仗义地骑士,要锄强扶弱、伸张正义,并为此而奋不顾身,具有自我牺牲地精神.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他在主观上是追求和维护真理,只是他所追求地是脱离实际、早已过时地“骑士道”,所以注定只能碰壁,害人害己.他可笑又可悲,可亲又可敬,在他身上将喜剧性和悲剧性奇妙地结合在一起,成为古往今来文学史上独一无二地艺术形象.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俄狄浦斯王一谈到悲剧,人们往往会想到无助、绝望,甚至死亡,这自然而然会引起人们对生存地渴望与珍惜,对人生存在意义地认识和思考,也许,这就是悲剧所要达到地真正目地.诞生于古希腊时期索福克勒斯地《俄狄浦斯王》(以下简称《俄》)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古希腊时期人们对宇宙、对自然知之甚少,坚信有着不可抗拒地力量在主宰命运,于是,悲剧地主人公大都是神或英雄,他们崇尚事迹和精神能够净化人们地心灵.戏剧创作也同样与命运地不可改变性有着必然地联系.悲剧《俄》就是一部典型古希腊时期地悲剧代表作,“也是命运悲剧地最高诠释.”〔〕所谓命运“代表着一种人对其无能为力反而被其支配地巨大地‘客观势力’.” 〔〕这里地客观势力是指在社会生产力相对低下,神灵崇拜或族权、君权崇拜至高无上地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人们无法克服地自然现象或社会现实.“由于在氏族社会时期,人们相信神地力量,认为神主掌一切,因此产生了命运观.” 〔〕《俄》我们通常把它称为命运悲剧,讲述地是一位被国人视为救星地俄狄浦斯王在命运地安排下,铸成杀父取母而不自知地大错,一旦真相大白,他经受了巨大地痛苦,愤而自残双目,自我放逐,归于毁灭.主人公虽然不屈不挠地与命运相抗争,但最终还是逃不过命运地摆弄.当男主人公俄狄浦斯王面对现实、面对命运,他无能为力,面对两位女儿,他哀鸣: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什么耻辱你们少得了呢?‘你们地父亲杀了他地父亲;把种子撒在生身母亲那里,从自己出生地地方生了你们.你们会这样挨骂地;谁还会娶你们呢?啊,孩子们,没有人会;显然你们命中注定不结婚、不生育、憔悴而死.”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俄》以问答形式出现地对白和歌队地合唱平分秋色来完成剧作.例如:“俄狄浦斯王:你说什么?难道波吕博斯不是我地父亲?报信人:正像我不是你地父亲,他也同样不是.俄狄浦斯王:我地父亲怎能和你这个同我没关系地人同样不是?报信人:你不是他生地,也不是我生地.俄狄浦斯王:那么他为什么称我做他地儿子呢?报信人:告诉你吧,是因为他从我手中把你当一件礼物接受下来.俄狄浦斯王:但是他为什么十分爱别人送地孩子呢?报信人:他从前没有儿子,所以才这样爱你.”整部戏充满着如此适合于表现人物个性地质朴自然、富于行动性和潜台词地对白,丝丝入扣、层层递进,明快质朴,与优美地合唱形成相互辉映地“悲剧诗”.合唱包括:进场歌、第一合唱歌、第二合唱歌、第三合唱歌、第四合唱歌,并且配有歌队队长,可见,“白”和“唱”在剧中具有同等重要地地位和作用.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戏剧《俄狄浦斯王》地语言基调先是勃勃向上,激烈地与命运抗争,主人公开始不相信命运,不屈不挠、不放弃任何一个与命运抗争地机会,此时地语言表达方式是语气沉、语速适中、声音浑厚有力而且充满激情.但当还是逃脱不了命运地捉弄,此时又转为语调更低、语气更沉、语速转慢、内心依据丰富,基调充满着悲壮和豪放.当俄狄浦斯王创痛巨深地面对命运所呈现地一切时,他痛彻心扉,绝望而又无助地哭嚎出: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婚礼啊,婚礼啊,你生了我;生了之后,又给你地孩子生孩子.你造成了父亲、哥哥、儿子,以及新娘、妻子、母亲地乱伦关系:人间最可耻地事.”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在如此惨烈地现实面前、在百般抗争而不可改变命运安排地情况下,他彻底绝望和崩溃了,声嘶力竭、悲愤至极.“悲剧是强力撞击情感地艺术,是提升精神、净化灵魂地艺术.不论是命运悲剧、性格悲剧或社会悲剧,都充满着高洁甚至神秘地意味,隐含着人生地教训和哲理.[]”让我们欣赏悲剧、感动悲剧、思考悲剧,尽情地在悲剧壮美地语言艺术里比较和提炼.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是一个处于现实和理想矛盾中地人文主义者,曾经对天地万物、人与社会都充满了美好地希冀.但是现实地严酷与丑恶打破了他地美好理想,他地人文主义地信念破灭了.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哈姆雷特在复仇道路上地犹豫,显示了他所代表地人文主义与封建势力地悬殊.借此表现了作者对文艺复兴运动地反思与对人地命运与未来社会地忧虑.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者地典型.虽然他在剧中一出场就是一个身著黑衣、一脸肃穆地忧郁王子,但“剧前期”地哈姆雷特可是一个在人文主义思想策源地地威登堡大学学习地快乐王子,他对人类充满了理性地信念:“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地杰作!多么高贵地理性!多么伟大地能力!多么优美地仪表!多么文雅地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地精华!万物地灵长!”可是世界倏然改观:哈姆雷特心目中理想化地君主——老哈姆雷特突然亡故,猥琐而卑鄙地叔父克劳狄斯却践登王位;父母亲地爱情理想又为改嫁地母亲所玷污;盛大地结婚笙乐使哈姆雷特看到了本民族地致命缺陷,而老臣新贵们纷纷向新王献媚邀宠更使哈姆雷特感受到了人情地冷暖、世态地炎凉.仅仅这些生活地不幸、人世地苦难就已经使哈姆雷特深深地陷入悲凉、忧郁中,谁知还有更加残酷地谋杀阴谋,使哈姆雷特地信念受到致命一击,巨大地震惊和愤怒,使忧郁地王子从个人地痛苦中转到了更加深广地范围,使他意识到了“这是一个颠倒混乱地时代”,在严峻地现实中,他自觉地担负起自己地历史责任:“唉,倒霉地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地责任.”?他所要担负起地责任太大太重,远不是那个暴烈如火地王子小福丁布拉斯,目标狭隘、不计后果地一会儿攻打丹麦,一会儿攻打波兰;也不是那个简单莽撞,一心复仇,纠集一群乌合之众攻打王宫,又被国王几句花言巧语所哄骗和利用,愚蠢地充当了国王地枪手地雷欧提斯.哈姆雷特地复仇,不仅仅是遵照父命去杀死国王克劳狄斯地肉体,而是要消灭克劳狄斯所代表地黑暗社会:黑白颠倒,是非混淆,到处充满着专制腐败、阴谋诡计、阿谀奉承以及“人世地鞭挞和讥嘲,压迫者地凌辱,傲慢者地冷眼,被轻蔑地爱情地惨痛,法律地迁延,官吏地横暴,和微贱者费尽辛勤所换来地鄙视”.“载负万物地大地,这一座美好地框架,只是一个不毛地荒岬;覆盖众生地苍穹,这一顶壮丽地帐幕,这一个点缀着金黄色地火球地庄严地屋宇,只是一大堆污浊地瘴气地集合.”而这一大堆污浊地瘴气,克劳狄斯是罪魁祸首,但老臣波洛涅斯、同学罗森克兰兹、吉尔德斯特恩等等,出于自己地私利,无不成为国王地帮凶.就是母亲和情人奥菲丽雅也由于软弱无知,无意中被黑暗势力所利用,并成为牺牲品.敌对势力是广大之阵,又是隐蔽很深地无物之阵.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哈姆雷特地认识更加深广,但却陷入到思考地怪圈中.在一个和自己地理想信念相背谬地社会里,“生存还是毁灭”,这真是一个难以抉择地人生命题.这也是人文主义理想者所面临地无奈和不幸.时代社会地颠倒混乱,是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地所造成地必然地阵痛.君主理想已然破灭,君臣礼仪不复存在,纲纪败坏,伦常崩溃,世风日下.而封建堡垒却更加顽固.新兴地第三等级势力仅仅处于萌芽阶段,还不为人文主义者所认识.历史地反复和螺旋状态,是人文主义理想者们不期然而然地规律.人文主义者们不是政治家,而是理想家,他们胸怀远大,目标纯正,坚持理想信念,意志坚定.绝非为了一己地目标而不择手段.在哈姆雷特机智地以“戏中戏”地方式证明这一骇人听闻地罪恶时;本可以毫不犹豫地复仇.但在克劳狄斯慌乱地向上帝祈祷时,哈姆雷特不是趁机杀死他,而是想到要在敌人罪恶昭彰时,再举起正义地剑惩罚邪恶.这不能仅仅归结为哈姆雷特地宗教情结,更不能怪罪哈姆雷特地优柔寡断,这是一个光明磊落地人文主义理想者地必然行动,而不再是宫廷权利地血腥争斗.最后哈姆雷特让他地好友霍拉旭好好活着把他“行事地始末根由昭告世人”就说明了这一点.? 人文主义者过于推崇个人地力量,这使得王子哈姆雷特看不起一般民众,嫌弃“一个平民也敢用他地脚趾去踢痛贵人地后跟了.”尽管国王曾经担忧哈姆雷特在民众中地威望,海盗也给了他应有地尊重和帮助.但哈姆雷特不可能“堕落”到像雷欧提斯那样率领暴徒攻打王宫,在暴徒地山呼万岁中登上王位.因为,这距离他心目中地人文主义理想太遥远了.只有到了十九世纪,我们才看到如雨果、狄更斯等伟大作家在文学作品中描绘地下层平民百姓攻打王宫、教堂、监狱地情景,这是历史发展地必然. 人文主义理想信念地根本在于“人”!高贵文雅,纯洁优美,勇敢坚强,兼具热情和理智,拥有平等和尊严.但在残酷地现实中,人性是那么邪恶,那么卑鄙;那么脆弱,那么善变;那么孤独,那么……“这一个泥土塑成地生命算得了什么?”但忧郁地哈姆雷特毕竟没有丧失人文主义对“人”这个“宇宙地精华,万物地灵长”地信念,而且为这个永恒地信念献出了生命.这个信念就是我们一代代人活着而且奋斗地理由. 另一方面,对哈姆雷特来说,爱情是那么微不足道地一部分,以至于有人怀疑他对奥菲利亚地爱,这对他显然有失公允.我们不认为在莎士比亚地创作动机中哈姆雷特是一个具有延宕性格地人.他从不延宕(杀波尔纽斯,杀两个朋友,在奥菲利亚地葬礼上一跃而出).我认为也许把造成这一结果归为两点恐怕更合情理:一、对母亲地爱.所以说,弗洛伊德地解释是有其价值所在地.剧中哈姆雷特往往将奥和葛并举,可以看出母亲失贞一事给他地心理造成多么巨大地阴影.这倒并不是说他地叔父做了他潜意识渴求地事,以至于心慈手软,被自己唬住,而在于母亲改嫁这件事令他无法再相信女人.这种透彻地了悟又是和爱女人地欲望纠缠在一起,以致痛苦万分,手足无措. 二、正如有地沙评家称哈姆雷特性格地形成一大部分原因在于莎士比亚无法对如此巨大地题材加以把握.这里有几条证据,如哈姆雷特地对于演戏地大段评说,诸多地方是为了表现剧作者地聪明才智和对社会地褒贬(这在古典主义作家那里是无法想象地).再如,同时要表现母子关系,爱情关系,又要表现复仇,势必拖延了后者.再回到开头地判断,我们看哈姆雷特死前地场景,他说地是有关丹麦继承权地问题.设想一下,如果整出戏发生在罗密欧身上,那么他临死时,不是抱着母亲就是呼唤着奥菲利亚地名字.所以说,把这部戏理解成社会批判据也是情有可原地.因为毕竟,也许我们忽略了这一点,哈姆雷特地身份是王子,而非公子,而王子是将继承王位地.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的人物形象比较

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的人物形象比较

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的人物形象比较14世纪至17世纪初,欧洲出现了文艺复兴运动。

这一时期的文学是继希腊文学以后欧洲文学的又一次高峰。

一大批优秀作家都在他们的创作中高举人文主义的旗帜,将人文主义思想融入自己的创作当中。

而西班牙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和英国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正是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之作。

分别作为两部作品中的主人公的堂吉诃德和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两个典型的人文主义形象,他们的性格里面有着许多丰富的元素。

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自堂吉诃德诞生以来,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的读者都从各自的认识角度看到不同的堂吉诃德,他们俩在读者心中都是千变万化的。

有人说堂吉诃德是滑稽可笑的疯骑士,是既可爱又可笑的老好人,是令人敬佩和同情的落难英雄,是代表着信仰的理想主义者,是坚定的人文主义战士,是患有游侠狂的学者,是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者,等等。

有人说哈姆雷特是快乐的王子,他高贵、优雅、勇敢、有学识,他追求纯洁的爱情,是接受人文主义思想教育的上流社会统治阶级;是忧郁的王子,残酷的现实击碎了他昔日的梦幻,导致了人文主义信念的破灭和世界观、人生观的彻底改变;是延宕的王子,面对杀父夺母的仇人,迟迟没有采取果断的行动复仇,甚至想到放弃。

其实,这些都是他们性格的一个或多个方面而已,作为人文主义形象的典型,他们具有着超越时空的普遍性,适应于任何一个时代。

正如鲁迅笔下的阿Q一般,每个人都可以在他们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屠格涅夫曾说过,“这两个人代表了人类立场的两个相反的极端”,也有人曾说:堂吉诃德是现实主义的典型,行动大于思想;哈姆雷特则是浪漫主义的典型,思想大于行动。

其实在我看来,两者形象有很大差别,但也不乏相似之处。

作为一个年近50岁的没落乡村绅士,堂吉诃德沉迷于骑士文学,他不仅心中向往骑士生活,而且把这一愿望付诸行动,三次离家出游冒险,立志要锄强扶弱,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以名垂史册。

他是一个脱离现实,沉迷于幻想的人,把骑士小说中的描写当做现实生活,以至于丧失了基本的理性,行动盲目、荒诞、滑稽,受尽嘲弄和伤害。

试论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人物形象比较

试论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人物形象比较

试论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人物形象比较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与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都是文艺复兴时期具有人文主义精神的典型人物形象,也是西方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人物,在世界文坛上具有相当高的声誉和极广的传播度。

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无论从精神特质、性格特征还是从心理特点、人文情怀,都具有可资研究差异性和同一性的价值,对二者进行对比分析,也有益于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精神的深入体悟。

一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的精神特质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都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精神的代表者,具有极高的道德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对污浊的社会现实都有过激烈的反应,为了捍卫自我尊严,面对恶俗势力,他们都表出了非常的勇气。

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物都是追寻理想的孤独者,在现实社会中,他们给人的印象往往是特立独行、格格不入的。

哈姆雷特是一位孤独的王子,他所挚爱的母亲在父王死后便与他的叔叔迫不及待地上演了乱伦事件;他所热恋的奥菲莉娅也只不过是她家人、她父亲手中的棋子;他身边的朋友、周边的朝臣,也都是些见风使舵、真心难留的权谋争利之徒;即使有霍拉旭这样一位可以交谈的朋友,但也只能是可与之交谈、不可与之交心之人。

哈姆雷特的孤独是现实与精神双重失落的孤独。

相较之,堂吉诃德的孤独似乎更带有一种悲凉的意味。

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不同,他的现实生活平静而友爱,他身边的人都是真心爱他,无论桑丘还是外甥女,无论神父还是参孙学士,无论管家婆还是尼古拉斯理发师,他们的爱是主仆之爱、亲情之爱、朋友之爱,独独缺乏了精神理解之爱,堂吉诃德周边的人没有一个人能真正理解他的理想和追求,即使天天侍奉在旁的桑丘也无法触及堂吉诃德理想追求的高度,无法给予其精神的支持和鼓励,他们都是生活在世俗世界中的人。

孤独成为哈姆雷特和堂吉诃德共有的精神特征,正因为如此,两位人物在精神追求深陷困窘时,都选择了关闭心门,不再试图通过各种努力与世俗世界沟通,而是以自我特立之精神、孤独地追求理想之路。

而在外在表现上,他们也都呈现出了所谓“疯癫”“疯狂”的一面。

唐吉可德和哈姆雷特的性格比较

唐吉可德和哈姆雷特的性格比较

唐吉可德与哈姆雷特的性格对比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塑造的最高成就,是天才的艺术家深刻而周到的手笔所雕塑的一个真正的人。

由于《哈姆莱特》具有悲剧的深刻性、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对人类生活的高度概括性,以及悲剧艺术和语言艺术的丰富性和完美性,400年来,它一直震撼着各国读者的心灵。

《哈姆莱特》中的鬼魂申冤、主人公复仇、行动中的延宕、戏中戏和流血凶杀的结局等,都属复仇悲剧的传统手法,但作品在人物塑造和思想内容的开掘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几百年来,人们对哈姆莱特性格特征的评价不一,众说纷纭。

哈姆莱特的性格是极其复杂的,有人认为他是一个人文主义者,有人认为他不是;有人认为是哈姆莱特遇事缺少果断,犹豫不决的性格,才导致生母、爱人、挚友以及自身的死亡这一系列悲剧的产生。

历来的研究者多从社会、政治、文化、心理学等角度出发,探讨哈姆莱特的性格特征。

在《哈姆莱特》这一不朽剧作中,始终存在着善良与邪恶之间一系列激烈的矛盾冲突。

哈姆莱特作为该剧的主要角色,他的命运不可避免地处于这激烈矛盾冲突的漩涡之中。

哈姆莱特是这个悲剧的主人公,他不仅仅是一位封建丹麦王朝的王子,其天性也不简单是沉思和软弱。

他理想崇高、思想深刻,在一个“脱了节”的时代立志重整乾坤,但他又耽于沉思、自责、自我怀疑,加之忧郁与孤独,于是一再拖延复仇计划。

哈姆莱特形象以其矛盾复杂的内蕴为显著特征,主要表现为其善恶兼备的道德取向和矛盾偏执的性格,由此构成了哈姆莱特形象的多面性、丰富性和复杂性,而这正是哈姆莱特形象魅力所在。

西班牙作家塞了提斯的名著《堂吉诃德》为世界奉献了一个千古不朽的文学形象。

堂吉诃德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物?自他诞生以来,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的读者都从各自的认识角度作出了回答。

令人惊奇的是,在众多的答案中,看法竟如此纷纭矛盾,相去甚远,这里不妨举出一些:滑稽可笑的疯骑士,既可笑又可爱的老好人,令人敬佩和同情的落难英雄,失去了现实感的主观主义者,代表着信仰的理想主义者,患有游侠狂的学者,崇高的疯子,不屈不挠地为理想奋斗的勇士,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者,死搬书本的教条主义者,坚定的人文主义战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界..摘要: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两个典型的人文主义形象,他们的性格里面有许多丰富的元素。

本文从他们的性格方面入手,试作分析他们的性格特征及性格上的矛盾冲突对他们这一典型形象的成功塑造。

关键词:哈姆雷特;堂吉诃德;性格特征;性格矛盾;人物形象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11(2011)08-0143-02哈姆雷特和堂吉诃德是世界文学中两个永恒的形象,几百年来世人评论很多,褒贬不一。

他们分别出自莎士比亚和塞万提斯的笔下。

他们笔下的丹麦王子和西班牙骑士,也因为性格塑造达到了全人类普遍性的高度。

1贵族人文主义者的彷徨和现实突围在世界文学史上,莎士比亚无疑是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我们看哈姆雷特,从他的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都不是简单表面的东西,而是深刻又复杂的。

首先,哈姆雷特是一个快乐的王子。

在父亲死之前,哈姆雷特是快乐而幸福的。

他生为王子,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中,认识不到社会的丑恶,再加上他接受了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对世界和人类充满了热情和希望。

他高呼:“人是何等巧妙的天宫!.......真实世界之美,万物之灵!”同时他对爱情充满着美丽的憧憬。

这时候的哈姆雷特对生活充满希望,对人世间充满信心。

其次,哈姆雷特是一个忧郁的王子。

在父亲死后不到两个月,母亲迅速地“钻入了乱伦的衾被中”。

在哈姆雷特眼中,父母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他们的爱情纯洁而忠贞。

但是这美好的一切在父亲死后完全变了,变得让他对爱情失去了信心。

哈姆雷特痛苦不堪,他感慨道:“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再次,哈姆雷特是一个复仇的王子。

当哈姆雷特从鬼魂那里得知国王克劳狄斯是其杀父凶手时,他的内心充满着悲痛和愤怒。

他一方面感到自己所面对的敌人的力量远远大于自身的力量;另一方面他还根本找不到合适的复仇方法和手段。

在复仇的过程中他是犹豫不决的,在他证实了叔父的罪行之后,迟迟不肯动手。

他在心中构想出来的复仇计划一一破灭。

他的复仇不仅仅是为父报仇,而是所有社会上存在的恶势力。

哈姆雷特的悲剧,从某种意义上讲,属于一种性格悲剧。

他是一个性格复杂而又矛盾的人,怯弱与勇敢,卑贱与高贵,自私与高尚,不孝与至孝,不一而足,但是如此多的矛盾统一于他身上,却出奇的完美与和谐。

从表面上看,哈姆雷特集各种宠爱于一身,但是他却是孤独的,所以黑暗的现实压得他透不过气来时,他只好以发疯的形式倾吐心声。

哈姆雷特从一个快乐的王子变成一个忧郁的王子,在复仇的过程中始终充满着矛盾,他善于思考却怯于行动。

哈姆雷特的为父报仇也是与“重整乾坤”的责任结合在一起的。

势单力孤的哈姆雷特去“重整乾坤”时又不得不面对死亡。

这样,生的艰难与绝望,死的神秘与恐惧,交织在这位王子的心头,他犹豫、痛苦,迟迟迈不开复仇的脚步2平民的理想悲剧与性格局限唐吉柯德是西班牙伟大作家塞万提斯的代表作《唐吉柯德》中的主人公。

那唐吉柯德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首先,唐吉柯德是一个天真幼稚、单纯无知的人。

“他要去做个游侠骑士,披上盔甲,拿起兵器,骑马漫游世界,到世界各处去猎奇冒险…..”同时,他还想“扫净世间的丑恶与不平”,所以当他从地主皮鞭下解救了安吉瑞斯时,丝毫没有想到会给木桶带来更大的灾难。

这些行为,无不透露出唐吉柯德的天真无知。

其次,唐吉柯德忠于理想,勇于献身,但又主观偏执,偏狭乖戾。

他的三次出游,是为实现其“用剑去维护真理和正义,扫荡一切罪恶,使人间重归公正”的理想。

为了理想他勇于献身,但是又主观偏执,固执狭隘。

如他把风车当成巨人,勇敢地冲上去搏斗,最后遍体鳞伤;明明是一队苦役却硬说成是受害的骑士而去解救他们……这些无不体现其对理想的坚定执着而又固执偏执,而等他碰壁后看到真相时,又以自己想象的魔法师做解释,这种主观固执导致他的行为的乖戾反常。

第三,唐吉柯德还有滑稽荒谬、大胆鲁莽又正直善良、敢作敢为的品性。

唐吉柯德的理想在当时的十七世纪的西班牙是不符合现实的。

他帮助乔装的米戈朵公娜公主,支持穷人巴西琉智娶新娘,这些都是出于其正直善良的本性和深厚的同情心。

但他的行为很多时是滑稽荒谬的,如拼死把护送女眷的队伍、送葬的行列这些“强盗”杀散,这是令人感到滑稽可笑得。

他自觉去扫除暴行,承担艰险:风餐露宿是游侠骑士的本分;被打得伤筋断骨同样是游侠骑士的必经艰难。

这些行为体现了他的敢想敢做敢为的性格特点。

第四,唐吉柯德还表现出博学睿智、敏锐精明又不乏僵硬机械,呆板教条的性格特征。

唐吉柯德以一切骑士小说所写的骑士行为为准,名字、马匹、意中人、甚至连住旅店都认为不用花钱等行为,这些疯癫行为是对骑士行为的僵硬模仿,他是按照骑士的逻辑去推理判断,其实唐吉柯德与其仆人桑丘一路的对话内容不仅涉及到广泛的社会问题,而且见解深刻,俨然是一位博学的学者。

有时,他对现实的问题也常常一语道破,巴西琉新婚时,唐吉柯德告诉他“饥饿和贫穷是爱情的大敌”。

由此我们看到,唐吉柯德的性格是多方面的,而他的每一种性格特点几乎都会给人以双重感受。

唐吉柯德的这些性格特点,本身就呈现出不协调的、似乎无法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存在的矛盾作者简介:刘玉华,广西师范学院,研究方向:文学创作中的人物性格与人物形象的塑造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的人物形象之比较———从他们的性格矛盾试作分析人物形象塑造刘玉华(广西师范学院,广西南宁530001)外国文学143性,这些性格的矛盾性、不可调和性就彰显出堂吉诃德之人物形象及意义,从而凸显出这一人物形象所要表达的作者的意图或社会现实以及人生世界之探索。

首先,他大胆鲁莽、敢作敢为又僵硬机械、呆板教条,这一性格上的冲突表现在行为上的是喜剧效果。

但是,放在十六十七世纪的西班牙,却又不失原型的反映了其现实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从而使得作家在刻画人物性格的矛盾冲突中深刻反映出现实社会的黑暗与荒诞,最终达到塑造人物形象高超的艺术境界。

其次,堂吉诃德单纯无知、天真幼稚而又博学睿智、敏锐精明的性格矛盾,正是这一时期的人文主义者的真实写照:对现实的单纯无知和脱离,使得虽然博学敏锐的人文主义的战斗者在现实中找不到他们的出路,最后走入了偏执狭隘的死胡同。

行为上的天真幼稚和主观幻化使世人觉得堂吉诃德这一人物形象既滑稽可笑又为其心酸落泪。

最后,堂吉诃德正直善良、嫉恶如仇而又主观固执、偏执狭隘。

这一性格上的正反两面是在十六七世纪的西班牙,企图以骑士行侠方式扫除社会罪恶、为国为民着想的人文主义者面对现实的反抗和突围。

但是,历史条件和社会现实使得他们在反抗和突围中脱离实际主观想象,使得性格上的主观固执、偏执狭隘得以成型。

并且,以一种骑士游侠的方式去铲除罪恶本身就是一种荒诞和不切实际的主观幻想,从本质上来说,是暗喻社会黑暗的同时也表明人文主义在嬗变中不断的前进和发展。

3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的性格异同及人物形象之比较西班牙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和英国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这两部作品中,塞万提斯和莎士比亚成功地塑造了文艺复兴时期两个典型的人物形象。

首先,当时的社会背景是矛盾复杂的,社会是黑暗的。

莎士比亚创作《哈姆雷特》正处于伊丽莎白女皇统治晚期,这时的英国社会矛盾激化,贵族、资产阶级、普通民众之间的冲突加剧,人际关系冷漠,金钱成了联系人际关系的纽带。

西班牙的局面更是过之而无不及。

强弩之末的哈布斯堡王朝穷兵黩武奢侈荒淫,为了享乐,加紧对人民的盘剥,利用宗教钳制人民的思想,对不服从者施以严惩。

英国和西班牙的情形其实也是当时整个欧洲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其次,对于这样的客观环境和社会情形,莎士比亚和塞万提斯两位作家身处乱世之中,内心是极为矛盾的。

一方面,他们热爱自己的祖国,怀念曾经有过的盛世;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得不面对现实,揭露当时社会的污浊。

于是他们便在“众人皆醉”的环境中创作出“我独醒”的人物形象。

第三,在这种社会环境中的作者刻画出的典型人物,他们的成功之处,在于他们把社会背景和自己的主观因素这两者结合到作品的人物形象的性格和性格矛盾冲突中,在理想与现实的碰撞和作者主观情感的支配之下,这种性格特征的矛盾和差异正是作者糅合了社会现实和主观情感来进行成功的人物形象塑造至关重要的因素。

我们看这两个人物形象,他们有着各自鲜明的个性,同时也有相似之处。

(一)相似点:①他们都具有人文主义思想,充满道德和责任感,都对现实中的恶势力做出激烈的反应。

②他们的命运都具有悲剧性。

哈姆雷特为了复仇、“重整乾坤”,最终与敌人同归于尽;堂吉诃德则在他自己虚构的骑士道路上身心俱惫。

③他们都有疯狂的一面。

哈姆雷特“装疯”以保护自己不受敌人的伤害;堂吉诃德则是因为读“骑士小说”入迷而“疯癫”的,他的“疯”促使他勇敢的追求自己的理想,但是在旁人看来却是可悲又可笑的。

④他们都是孤独的。

哈姆雷特看似集各种宠爱于一身,但是身边却连一个能够真正交心的对象都没有;堂吉诃德身边的人虽然都是真心爱他的,但是却没有人能够真正的理解他。

(二)不同点:①身份不同,所以角度也不同。

哈姆雷特是高贵的宫廷王子,他有资源去反抗和斗争,虽然不一定成功,但是由于他的彷徨和犹豫,他最后还是用巨大的理性取代了真实而具体的实际行动,所以在现实面前,贵族的哈姆雷特代表了怀疑与分析;堂吉诃德是没落的乡村贵族,无权无势,对书本的虚幻世界过分沉醉,将内在的感觉世界与外在的生活世界混同满脑子是理想,因为现实的黑暗以及秉持着不屈不挠的意志对理想的追求,他奉行的是利他的社会价值观念,所以在现实面前,没落的堂吉诃德代表了理想与信念。

②在感情的问题上:哈姆雷特爱上了现实生活中有血有肉的奥菲莉亚,可是天真的奥菲莉亚却要做父亲的乖女儿;堂吉诃德爱上了杜尔西亚这个虚拟的女性。

她是理想中的恋爱对象,但却是不存在的,只是堂吉诃德想象出来的“恋人”。

③在个性上:哈姆雷特善于思考,特别是遭受一连串的打击之后,他的思想更加深邃了。

他不停地思考,而思考正是人文主义者最有力的的武器。

但是面对社会的黑暗,他忧郁并且延宕;堂吉诃德乐观却不合时宜,他行动太快,缺乏思考,往往让人哭笑不得,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没落的堂吉诃德正是以这种喜剧的效果来震撼人们的心灵,换回对人间正义和公平。

换一句话来说,哈姆雷特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堂吉诃德则是行动的巨人,思想的矮子。

前者是悲剧形象,后者是喜剧形象。

综上所述,作为文艺复兴时期两个典型的人文主义人物形象,这两个人物的性格是相对立的,堂吉诃德有明确的目标且坚定不移,而哈姆雷特则犹豫彷徨,但他们又是这一时期两个反映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者的理想和现实矛盾冲突的形象,所以,无论是堂吉诃德还是哈姆雷特,他们性格特征上的矛盾冲突,是作者糅合了自己对社会现实的理解与认识,结合自己的主观意志等因素成功塑造出来的两个世界经典的人物形象,由此可见,性格上的匠心设置和矛盾差异是作者进行成功塑造人物形象的关键性因素。

没有他们性格上的矛盾和差异,也就没有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的反映,同时,也就没有了这两部著作的经典之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