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六年级下册―回顾·拓展二―人教课标版-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语文第十二册《回顾拓展二》教学反思

人教版语文第十二册第二单元的课文让我们了解了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吸收了民族文化的智慧,感受到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在《回顾拓展二》的交流平台中我们再次和学生一起回顾温习了这些民风民俗以及在描写这些民风民俗中所运用的一些表达方法。

接着,在“日积月累”环节,我们学习了《元日》和《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这两首古诗。学习《元日》这篇古诗时,我主要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积累入手,说说自己过年时最兴奋、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同学们一定喜欢过年,那你们在过年时最喜欢做什么?学生有说放鞭炮的,有说穿新衣的,有说吃好东西的,有说走亲戚的……学生的情绪被带动起来。那你们想不想知道古时候人们是怎样过年的吗?在学生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我设计了几个问题:

1、元日是什么意思?由此你联想的什么?

2、古人过年有哪些风俗?从中感受到怎样的气氛?

3、结合作者简介,想一想结尾一句有没有更深的含义。

本节课最让我感到成功的是,学完古诗后让学生一边背诵一边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眼前的情景,再让学生大胆地汇报。有的学生说:“我仿佛看到了孩子们正穿着新衣裳在开心地玩耍。”有的说:“我看到了

小孩子正拿着鞭炮在燃放。”有的说:“我看到了大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有的说:“我看到了一帮小朋友拿着大人给的利是跑向商店买自己喜欢的玩具和食品。”有的说:“千家万户的人们正在沐浴着太阳的光辉。”还有的说:“人们正在尽情地喝着屠苏酒。”就这样,从教学需要出发, 创设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找到引起学生想象的“着火点”、“触发点”,让孩子们在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上再一次在脑海中播放画面,如身临其境般真切感受着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

而皮日休的《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作为了六年级学生的古诗积累。为何积累这首古诗呢?难道学生为积累古诗而囫囵吞枣吗?透过这首古诗能窥见些什么呢?我想有以下几点:

适合主题。这首古诗在第二单元,该单元的主题是“民风民俗”,而八月十五正好是中华传统节日——中秋节。中秋节的代表之物有月、桂花。中秋节一家人吃月饼赏月,其乐融融。这首古诗,紧扣单元主题,介绍古人也过传统节日——中秋节,从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客观之景。全诗围绕“桂子”展开,写了桂花从树上纷纷扬扬珊珊飘落,写了诗人拾起带露的刚落下的桂花。在这恬静的月夜,诗人远离尘世纷扰,赏到了皓月之美,看见了落英缤纷,闻到了桂子之馨香,该是心旷神怡吧!在皓月当空的中秋节,诗人在天竺寺大殿赏月,那桂花从树上珊珊落下,或许是幻觉或错觉让诗人看见月光中落下的桂花似玉一般纯洁美好。以至于诗人按捺不住心中的寂寞,拾起地上刚落下的带露的桂花,或闻或赏。

主观之意。在这样的夜晚,诗人在天竺寺赏月看花,这是何等的悠闲呀!抛却纷扰的尘世,独自享受人生的佳境,拾起殿前带着露水的桂花,桂花沁人心脾,怡然自得,这是超脱,这是心灵的栖息。按照中国的传统,这样的佳节应该是一家人团聚的日子,而诗人却在天竺寺里,面对的是明月之夜,伴着诗人的是珊珊下落的桂子,诗人处在静谧得不能再静谧的环境之中,袭与诗人的是中秋之夜淡淡的凉意。面对此情此景,何人不睹物思怀,更何况又是传统佳节呢?似乎透出了“今夕是何年”之淡淡忧伤。

炼字。诗中的“下”写出了桂花飘飘洒洒纷纷扬扬珊珊而悠闲地从树上落到地上,没有“落红不是无情物”之感,倒有桂子含着过节之心偏偏选择八月十五的夜晚落下;“掷”,抛掷,让人感觉到桂子掷地有声,感觉到天竺寺的桂花非桂花,而是带着别人感情的物质了。

大胆的想象。首先是“玉颗珊珊下月轮”,其次是“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大胆想象,大胆猜测,显出了诗人宽大的胸襟,也显示出诗人敢作敢为。诵读该诗,驰骋于诗人大胆的奇想之中,感受诗人发至肺腑之情,想象带来的气势便潜移默化到学生心里。

所以我在教授这首古诗主要让学生多读多感悟。

在“趣味语文”环节中,学生的兴致显得特别高。他们争先恐后、跃跃欲试,真正领略到中华文字的博大精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