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应对策略(2020年整理).pdf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应对策略和方法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应对策略和方法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设计针对的是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数学的教学应对策略和方法。
随着新高考改革的深入,高中数学教学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教学任务旨在帮助学生扎实掌握数学基础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逻辑思维和创新意识,以适应高考数学考试的变化。
通过运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教学对象教学对象为高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这个阶段,学生们的数学水平参差不齐,需要因材施教,关注个体差异。
此外,新高考背景下,学生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心理素质,帮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应对高考挑战。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高中数学核心知识,包括函数、几何、代数、概率与统计等模块,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熟练运用数学公式和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能够对数学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找到解题的关键步骤。
(4)提升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为学习高等数学打下坚实基础。
2、过程与方法(1)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2)采用任务驱动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3)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数学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保持积极的心态。
(2)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念,认识到数学在日常生活和未来发展中的重要性。
(3)培养勇于挑战、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
(4)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培养严谨、踏实的学术态度。
(5)通过数学学习,让学生体会团队合作的力量,学会尊重和欣赏他人。
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新高考的教师的应对策略
新高考的教师的应对策略
随着新高考的实施,教师们面临着新的教学挑战。
新高考的改革不仅仅是考试形式的变化,更是教育理念的转变。
教师们需要适应新的教学模式,掌握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
以下是新高考的教师应对策略:
一、深入了解新高考政策
教师们需要深入了解新高考政策,掌握新高考的考试形式、考试内容、考试要求等方面的知识。
只有深入了解新高考政策,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备考,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
二、掌握新的教学方法
新高考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有很大的不同。
教师们需要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如探究式教学、合作学习、项目制学习等。
这些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新高考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教师们需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如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
教师们可以通过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新高考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教师们需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教师们可以通过课堂教学、作业布置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
新高考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教师们需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
教师们可以通过课堂教学、班级管理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情感教育。
新高考的教师需要适应新的教学模式,掌握新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备考,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
新高考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招生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新高考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招生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目录一、内容概述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1.2 研究目标与方法 (3)1.3 数据来源与处理 (4)二、新高考政策概述 (4)2.1 新高考政策的出台背景 (6)2.2 新高考改革的主要特点 (7)2.3 新高考对地方本科高校招生工作的影响 (8)三、地方本科高校招生工作中面临的挑战 (10)3.1 考试制度改革带来的挑战 (11)3.2 考生多元化需求带来的挑战 (12)3.3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带来的挑战 (13)3.4 招生管理体制创新的挑战 (14)四、应对策略 (15)4.1 加强政策宣传和解读 (16)4.2 提升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 (17)4.3 优化招生计划和招生方式 (18)4.4 推动招生管理体制创新 (19)五、案例分析与实证研究 (20)5.1 案例选择与介绍 (22)5.2 数据分析与讨论 (23)5.3 对案例的启示和借鉴 (24)六、结论与建议 (25)6.1 主要研究发现总结 (26)6.2 对未来工作的启示和建议 (27)6.3 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28)一、内容概述新高考制度下,高校招生工作的定位和目标发生了哪些变化?如何调整招生策略以适应新形势?新高考制度下,地方本科高校在招生过程中可能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新高考制度下,地方本科高校如何优化招生宣传和选拔工作,提高生源质量?新高考制度下,地方本科高校如何加强招生管理和监督,确保招生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新高考制度下,地方本科高校如何加强与其他高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新高考改革的顺利实施?1.1 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新高考改革的深入推进,地方本科高校招生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新高考制度的实施,使得高中学生在选科、志愿填报等方面的自主权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这对于地方本科高校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新高考制度有助于选拔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另一方面,新高考制度也给地方本科高校招生工作带来了诸多难题,如如何适应新的考试模式、如何确保招生公平公正、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等。
教学的新高考应对策略
教学的新高考应对策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新高考模式逐渐在各地推行。
新高考带来了诸多变化,如考试科目组合的多样化、评价方式的多元化等,这对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高考,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应对策略。
一、深入理解新高考政策首先,教师和学校管理层要对新高考政策进行深入研究和理解。
了解新高考的考试科目设置、考试形式、评价标准、志愿填报方式等方面的变化。
例如,新高考取消了文理分科,采用“3+1+2”或“3+3”的选科模式,这就要求学生在选科时要结合自身兴趣、特长和未来职业规划进行综合考虑。
教师要向学生和家长详细解读这些政策,帮助他们做出明智的选择。
二、优化课程设置为了适应新高考的选科模式,学校需要优化课程设置。
在保证必修课程质量的基础上,增加选修课程的种类和数量,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例如,对于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等学科,可以开设更多的选修模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进行选择。
同时,要加强课程的整合和融合,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加强学生生涯规划指导新高考要求学生在高中阶段就要对自己的未来有较为清晰的规划。
因此,学校要加强学生生涯规划指导,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兴趣、特长和职业倾向。
可以通过开设生涯规划课程、举办职业体验活动、邀请专家讲座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不同专业和职业的特点和要求,为选科和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
四、创新教学方法新高考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学方法也要进行创新。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例如,在课堂上可以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同时,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五、完善评价体系新高考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除了考试成绩外,还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
新高考背景下的教学困惑及教学应对策略
新高考背景下的教学困惑及教学应对策略新高考背景下,教学困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知识体系与考试内容之间的断层感。
新高考体制下,知识体系更加完善,注重知识的拓展性与深度;而考试内容仍然主要围绕着各类考试,注重考点与应试技巧,导致学习过程与考试之间存在较大的落差感。
二、学生自主性提升难度较大。
高考评价体系改变,不再单一地以考试成绩为评价标准,而是要求学生具备的综合素质相对于之前也增加了很多。
这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备更多的自主性、探究性,而这些都需要一定的学习能力与方法。
但由于受传统教育方式等多种因素影响,学生提升自主性的难度较大。
三、教学内容难以贯通。
新高考体制下,课程设置更加开放,需要在各类学科之间进行精心的串联与融合。
然而,由于学科之间的交叉性与重复性,一些学科的教学难以重心突出,难以把握掌控。
针对以上教学困惑,教学应对策略如下:一、加深学科之间的融合性思维。
教师可以通过设立更多的跨学科活动,引导学生把学科之间的联系找到,并在这样的学科交叉中探索其中的深度。
同时,教师应该注重课程的整体性、可溯性,助推学生在学科之间达成知识传递与应用端粒的连贯性。
二、引入思维导图等关联展示技法。
思维导图等技法可以在展示与感悟学科之间关联的同时,让学科之间的知识快速重叠,更快地提升学生的学科整合能力,解决考试与知识点之间的信息孤岛问题。
三、探索个性化教育方式。
新高考体制下,个性化教育方案在激发学生兴趣、提升教学适应性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通过设立“多元评价制度”,引入学生个人兴趣化的教育资源,满足个性化需求,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具备自主性与探究性。
总之,新高考背景下的教学应对策略,需要注重课程体系性构建,更能引领学生走向综合素养领域。
同时,这也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经验,多样化的策略同时运用,以高效带动学生的科学学习、全面优化成长。
新高考背景下高一年级管理策略
新高考背景下高一年级管理策略引言:近年来,中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将高中教育纳入了全国统一的学业水平考试中,即新高考制度。
这一改革使得学生的学习方式、考试压力以及学校管理策略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高一年级,作为学生们迈入高中阶段的重要阶段,需要特别关注,提供合适的年级管理策略,以适应新高考背景下的学习需求。
一、提供多元化的学业选择新高考背景下,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业目标不同,学校应该提供更多样化的学业选择,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高一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和优势选择各种学科的学习方向,如文科、理科、艺术、体育等,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专业发展。
学校也应该建立相应的教师资源和课程体系,确保学生在不同学业方向上都能够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
二、加强学业和职业规划指导新高考制度下,学生需要更加明确自己的学业规划和未来职业发展方向,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学业和职业规划指导。
在高一年级,学校可以组织职业生涯规划讲座、实践活动等,引导学生了解各行各业、自我认知和发掘潜力,同时提供资源和指导,帮助学生确定合适的学术和职业目标。
三、优化学业辅导体系新高考制度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学校应该建立完善的学业辅导体系,帮助学生应对挑战。
学校可以设立学习辅导中心,提供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辅导课程,同时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在高一年级,学校可以组织学习方法的培训,教授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推行综合素质评价新高考制度鼓励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校应该推行综合素质评价,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估。
在高一年级,学校可以组织各类综合素质评价活动,包括科技创新、社会实践、体育比赛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力。
同时,学校还可以建立学生档案,记录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发展,促使他们全面发展和成长为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的公民。
五、加强家校合作家庭作为学生成长的第一课堂,对于高一年级学生的管理至关重要。
学校应该积极加强家校合作,提供及时的家长教育和指导。
新高考背景下教学的对策与思考
新高考背景下教学的对策与思考随着新高考政策的实施,教学方式和方法也正在发生着变革。
在这个背景下,如何进行教学的改革,以适应新高考要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成为了教育工作者们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我们应该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新高考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不再仅仅看重分数,而是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
因此,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可以通过开展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项目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新高考要求学生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教师也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特长进行学习内容的选择,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新高考要求学生具备创新思维能力,因此,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可以通过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创新研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同时,教师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让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们还应该注重个性化教学。
新高考要求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教学应该注重个性化教学,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可以通过灵活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的教学。
同时,教师也应该注重发现和挖掘学生的潜能和特长,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和兴趣,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师的专业素养也是关键。
在新高考背景下,教师应该具备更高的专业素养,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学科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
教师应该积极参加教师培训和专业交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同时,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科的前沿发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新高考背景下的教学策略
新高考背景下的教学策略高考,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一直以来都在不断地改革和完善。
新高考模式的推行,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这一背景下,教师需要积极调整教学策略,以适应新的考试要求和学生的发展需求。
新高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强调学生的自主选择。
学生不再被固定在文科或理科的框架内,而是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职业规划,自主选择考试科目。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关注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
在课程设置方面,学校和教师需要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推动课程的融合与创新。
例如,将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相关知识进行整合,开设跨学科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要增加选修课程的种类和数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满足他们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教学方法的创新也是至关重要的。
新高考注重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师不能再单纯地采用讲授式教学,而要更多地运用探究式、合作式、项目式等教学方法。
例如,在物理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实验探究,自主发现物理规律;在语文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读书分享会、辩论会等活动,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也需要相应地改变。
由于学生选择的科目不同,传统的行政班教学模式可能不再适用。
走班制教学将成为一种常见的形式。
这就需要教师加强班级管理,建立良好的课堂秩序和学习氛围。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适应走班带来的变化,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团队意识。
评价方式的改革也是新高考背景下教学策略调整的重要方面。
传统的以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的评价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新高考的要求。
教师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综合考虑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考试成绩、实践活动参与度等多个方面。
通过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发展潜力。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高考,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也需要不断提升。
新高考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应对策略
课程教育研究Course Education Research2020年第10期当前,我国实施的新高考新课程从学术角度上讲属于后现代课程。
后现代课程起源于西方,作为课程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和不可缺失的领域,思想观念新颖,研究成果丰硕,我们对其完全肯定或否定都是不恰当的,应本着积极面对、批判与反思的态度来审视新高考新课程改革。
一、把握时代脉搏,正确理解新高考新课程改革在本轮新课程改革的争论中,所有的问题都归结为:“教育是什么”的认识和理解。
如果把教育理解为“文化知识的传递”,那么新课程的本质就是知识学习的过程,其理论基础应该为认识论。
如果把教育理解为“一种生活”,那么新课程的本质就超过了知识的范畴,就不能用知识的掌握来概括学习的过程,其理论基础就应当宽泛、多样。
其实教育具有时代性,不能孤立静止地去分析教育是什么。
教育寄托着人类的希望,反映社会对教育的期待。
社会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我们就应当从新的角度重新认识和理解教育。
我国当前新高考新课程改革把教育放置于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之中,重在谋求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人们对“教育是什么”达成共识。
本轮新高考新课程改革以“立德树人”为宗旨,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根本,最终目标是全面延伸、拓展学生的素质。
二、不断加强学习,深入领会新高考新课程改革的实质本轮新高考新课程改革对广大教师而言是陌生的,我们要不断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促进教师早日深入体会新高考新课程改革的实质。
从根本目标上讲,本轮新高考新课程改革的实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改变以往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二是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三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新高考背景下学校面对的问题和挑战
新高考背景下学校面对的问题和挑战作者:饶金来源:《课程教育研究》 2020年第17期饶金(西南大学重庆 400715)【摘要】新一轮高考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以尊重学生自主选择权利,充分培养学生的兴趣,进行素质教育为目标,从根本颠覆了传统的模式。
但这一新事物的出现给学校、老师及学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学校面临着师资储备、学生安全、教室紧张、排课困难及学生松散,凝聚力不够等问题。
并对面临的问题提出一定的应对策略,供高中学校参考。
【关键词】新高考学校挑战【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7-0200-011.背景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用教育的政策与制度来支持教育的新一轮改革,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的文理分科模式,让学生获得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1]。
首先是在浙江上海两地进行试验,第一批新高考制度下的高中毕业学生已经完成了大学的招考。
在我们国家传统的科举考试制度的影响下,高考在社会上,在每个中国人的心里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考作为学校、老师和学生行动的指挥棒,高考制度的改革势必会引起学校、老师及学生行动上产生一系列的变化。
任何新事物的到来都不会是一帆风顺,虽然新高考制度对以前传统的制度有改进,但在实施过程中仍然面临着很多的问题,因此,本研究主要探讨当今新高考背景下学校面临的一些挑战。
2.面临的挑战2.1学生选科不可预测,教师储备是难题新一轮的高考改革就是把更多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感兴趣科目进行继续的学习,而不是像以往进行统一的文理分科。
但是,随着改革的推进就发现,学生为了在高考中能够获得更高的分数,往往会选择学习起来相对容易的科目,这样势必造成学生选择科目不均衡,对学生的选择不可预测。
在浙江很多普通高中出现问题严重,物理学科属于理科中的理科,学生若不是对此很有兴趣,基本不会选择此科目,导致物理老师过多,而出现其他某些学科老师不够的现象。
【新高考】新高考改革解读及实施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及建议
【新高考】新高考改革解读及实施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及建议新高考改革解读及实施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及建议新高考改革打破一考定终身的旧格局;使学生自主选择权大大增加;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录取模式有了新的格局;为招生取向带来新的变化。
这些充分证明了新高考改革的价值所在。
一、新高考制度的基本精神和举措(一)基本精神新高考制度改革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在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更加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基本精神主要表现在:一是取消加分事项,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公平。
一定程度上将弄虚作假、徇私舞弊、钱权交易的存在扼殺在摇篮中。
高考公平关系千万考生的切身利益,关乎着无数家庭的喜怒哀乐。
二是走班制实行尊重了学生个性发展。
新高考要求选课走班制是学校对学生个性差异的尊重,也为每个学生发展特长方面提供了可能性,也鼓励了学生能够很好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取其学生所长,进行因材施教,有利于培养出大量的具有个性化的创新型人才。
三是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个性培养,这也刚好迎合素质教育的倡导,也是对核心素养的充分表达。
四是新高考方案的提出,加重了对农村教育的重视并向农村和边远地区靠拢。
(二)重要举措1.一考定终身的旧格局已被打破。
自从1977年高考恢复至今已41年,现今是知识、信息技术爆炸时代,传统的高考制度已满足不了当今时代的发展。
传统高考模式形成了这样一种局面:考试是教师教学的法宝,分成了学生学习的命根,大多数学校唯“升学率”是图,家长拿孩子的“分数”是问,社会唯“名牌高学历”是追。
唯分数论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一考定终身使得学校家长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
2.学生自主选择权大大增加。
新高考改革意见中,新高考取消文理分科这一环节,打破了传统文科考“政史地”,理科考“理化生”模式。
新高考做到了文理科不分家,考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自行选择所要考取科目,这样赋予了考生更大的选择权,给予学生更多的“学其所好,考取所长”的机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产生自我效能感。
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问题与对策
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问题与对策引言: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推进,新高考已经提上了教育改革的议程。
新高考将综合素质评价与学业水平评价相结合,这对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
本文将从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问题入手,探讨相应的对策。
一、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在新高考背景下,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成为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再只注重分数的取得。
因此,我们应该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
对策:1.更注重课程灵活性:将课程设置为一种灵活的结构,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从而培养学生的特长和创新能力。
2.开设综合素质评价课程:在课程设置中适当增加综合素质评价课程,包括社会实践、科研项目、志愿服务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二、课程设置的调整新高考要求学生具备全面的素质和能力,因此,普通高中课程的设置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问题:1.课程内容过于繁杂:过多的课程内容会导致课程负担过重,学生无法深入学习和掌握。
2.课程缺乏跨学科性:传统的学科课程设置相对独立,缺乏跨学科的结合,难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对策:1.减少课程负担:对于过于繁杂的课程内容,应适当减少或调整,突出重点,精确把握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和能力。
2.加强跨学科合作:鼓励学科之间的合作,开设跨学科课程,使学生能够在多个学科之间进行知识和能力的交叉应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教师教育的完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需要教师具备相应的教育理念和能力,因此,教师的培养和发展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
问题:1.教师缺乏综合素质评价教学经验:综合素质评价是新高考的核心要素之一,教师需要具备相关的教学经验和能力来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教学。
对策:1.加强教师培训:通过开展相关的培训活动,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评价教学水平,使之能够适应新高考的要求。
2.鼓励教师交流与合作:建立教师交流与合作的平台,让教师能够相互学习和借鉴,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新高考背景下的教学困惑及教学应对策略单
新高考背景下的教学困惑及教学应对策略单新高考背景下,学校教学面临着许多困惑和挑战,如何应对这些困惑是每一位教师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从教学困惑和应对策略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教学困惑1. 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在新高考改革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
然而,由于学生面临着高考的压力,学习兴趣普遍较低。
这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2. 学生知识储备不足新高考中,知识面广、深度大,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
但是,由于初中教学质量的不同和家庭背景的差异,学生的知识储备存在不同程度的欠缺。
3. 考试形式的改变新高考中采用的是综合考试,这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不只是单一的知识技能。
二、教学应对策略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互动式教学、游戏式教学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自我实现和自我认同。
2. 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和练习,对于学生的知识欠缺,可以采用课前预习、课堂讲解、课后复习等多种方式,确保学生成绩的提高。
3. 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多种情境、多种任务和多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例如,在数学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或者采用数学建模等方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综合能力。
总之,新高考背景下,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注重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基础知识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整体素质。
新高考背景下的教学困惑及教学应对策略
新高考背景下的教学困惑及教学应对策略随着新高考的实施,教育教学也面临了新的挑战和困惑。
新高考的改革,不仅仅是对考试形式的改变,更是对教育教学的全面升级。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们面临着许多教学困惑,需要采取相应的教学应对策略。
教学困惑一:知识点的深度和广度新高考要求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点,而且要求掌握的知识点更加深入。
这对于教师来说,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教材,掌握知识点的深度和广度,才能够更好地教授学生。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如参加教育培训、阅读教育书籍、与同行交流等。
教学困惑二:教学方法的改变新高考要求学生具备更多的综合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采用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探究式教学、合作学习等。
这些教学方法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困惑三:评价方式的改变新高考要求学生具备更多的综合能力,因此评价方式也需要进行改变。
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新高考的要求,需要采用更加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小组讨论、作品展示等。
这些评价方式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达到更好的评价效果。
教学应对策略一: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掌握更多的教学知识和技能,以更好地教授学生。
教师可以通过参加教育培训、阅读教育书籍、与同行交流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教学应对策略二: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教师需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如参加教育培训、阅读教育书籍、与同行交流等。
教学应对策略三:多样化评价方式教师需要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达到更好的评价效果。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提高自己的评价水平,如参加教育培训、阅读教育书籍、与同行交流等。
新高考的实施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困惑,但是只要教师们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灵活运用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就一定能够更好地教育学生,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的挑战与应对(2020年11月)
布。
3.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表)
认识元素的原子半径、第一电离能、电负性等元素的周期性变化,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呈现周
期性变化是导致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原因。知道元素周期表中分区、周期和族的元素原子核外电
子排布特征,了解元素周期律(表)的应用价值。
【学业要求】
1.能说明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与宏观物体运动特点的差异。 2.能结合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书写1-36号元素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 和轨道表示式,并说明含义。 3.能说出元素电离能、电负性的含义,能描述主族元素第一电离能、电负性变化的一般规律,能 从电子排布的角度对这一规律进行解释。能说明电负性大小与原子在化合物中吸引电子能力的关 系,能利用电负性判断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的强弱,推测化学键的极性。 4.能从原子价电子数目和价电子排布的角度解释元素周期表的分区、周期和族的划分。能列举元 素周期律(表)的应用。 5.能说明建构思维模型在人类认识原子结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能论证证据与模型建立及其发展 之间的关系。能简要说明原子核外电子运动规律的理论探究对研究元素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意义。
资料:酚酞在pH>13的NaOH溶液中会褪色
Na2O2与水反应时先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H2O2 假设1:NaOH浓度过大
假设2:H2O2氧化了酚酞 假设3:O2氧化了酚酞 2. 设计实验验证你的假设。
2020-2021学年度(上) 海淀区高三期中化学试题
2. 大探究拆解 分阶段落实
物质 制备
除杂
性质 实验
【案例3】微项目:探秘膨松剂
一位学者对教学情境有着精辟的比喻:“将15g盐放在你的面 前,你无论如何也难以下咽;但将15g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 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它们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 犹如汤之于盐;只是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
新高考改革的实际困境及其应对
新高考改革的实际困境及其应对目录一、新高考改革概述 (2)1. 新高考改革背景 (3)2. 新高考改革目标 (4)二、新高考改革的实际困境 (4)1.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6)2. 考试科目设置与高中课程衔接问题 (7)3. 高考评价体系不完善 (9)4. 考生心理健康与学业压力问题 (10)5. 政策执行力度与教师培训问题 (11)三、应对新高考改革的策略 (12)1. 加强教育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 (14)2. 完善考试科目设置与高中课程的衔接 (15)3. 构建科学的高考评价体系 (16)4.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与学业压力问题 (17)5. 提高政策执行力度与加强教师培训 (18)四、案例分析 (19)1. 成功实施新高考改革的地区或学校案例 (21)2. 新高考改革过程中的挑战与应对经验教训 (21)五、结论与展望 (23)1. 新高考改革的成效与影响 (24)2. 对未来新高考改革的建议与展望 (25)一、新高考改革概述新高考改革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推动教育公平。
该改革以新课程改革为基础,对高考制度进行全面调整和优化,主要涉及考试科目的设置、考试内容的改革、考试方式的创新以及招生录取机制的完善等方面。
新高考改革旨在更好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也为高校选拔优秀人才提供更加科学、公正的机制。
在实际推行过程中,新高考改革也面临一些实际困境,需要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新高考改革的内容丰富多样,包括调整考试科目的设置以更好地适应多元化人才培养的需求,改革考试内容以更加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创新考试方式以更加科学、公正地评价学生水平,以及完善招生录取机制以更好地实现教育公平等。
这些改革措施的实施,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空间,促进教育公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在实际推行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新高考改革也面临诸多挑战和困境。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相关主体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相关主体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一、挑战:1. 高校招生部门面临的挑战:随着高考改革的推进,高校招生部门需要面对许多挑战。
首先,传统的高考制度为高校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生源,而新高考改革可能会引发生源不稳定的问题。
其次,高招评价标准的变化可能导致高校招生部门需要重新调整招生要求,并且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应对这些变化。
2. 高中教育部门面临的挑战:新高考改革将突出素质教育的理念,要求高中教育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这对高中教育部门来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高中教育部门需积极调整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效果,以适应新高考改革的要求。
3. 学生面临的挑战:新高考改革将取消文理分科,并将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
这对学生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挑战。
学生需要在高中阶段全面发展自己,提高自身的各项素质。
这意味着,学生需要在学业上取得良好的成绩,同时还需要积极参加各种课外活动,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应对策略:1. 高校招生部门的应对策略:高校招生部门需要调整招生政策,加强对新高考改革的研究和理解,积极与教育部门合作,制定合适的招生政策,确保人才流动的稳定和高校的持续发展。
此外,高校招生部门还需要改进招生宣传工作,提高公众对于新高考改革的认同度,为高校的招生工作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2. 高中教育部门的应对策略:高中教育部门需要与高校招生部门密切合作,理解高校招生政策的变化,并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
此外,高中教育部门还需加强对新高考改革的研究和理解,调整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
高中教育部门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学生顺利过渡到高校学习做好准备。
3. 学生的应对策略:学生需要充分认识到新高考改革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学生要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和课外活动,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
同时,学生还需要合理规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为顺利进入高校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新高考改革形势下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新高考改革形势下的挑战与应对策略发布时间:2021-04-25T10:36:34.473Z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7卷34期作者:张杨[导读] 21世纪第二个十年基础教育阶段最重要的举措就是新高考改革,张杨长春吉大附中实验学校130000摘要:21世纪第二个十年基础教育阶段最重要的举措就是新高考改革,新高考改革是从基础教育的出口即人才选拔的方式这样一个关键地方入手,从而倒逼基础教育尤其是高中教育要求从教育、教学,乃至管理等诸多方面进行系统性变革,变革内容纷繁复杂,但到头来却扣回了教育的终极命题: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
在目标明确的引领下如何提升培养人才的方式、方法、途径和手段,并做出相应的举措。
本文就是基于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提出几点对策略,以便于教师能够及时调整和适应新课改、考改的时代变革。
关键词:新高考、核心素养、育人方式、理性选科一、新高考改革的历史背景及改革内容旧高考内容虽有可取之处,即公平、公正,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但这种公平从人的发展潜质上来讲,就难以经得起推敲。
选拔方式的单一就造成了唯分数至上思想意识,我们让学生跳进题海,反复刷题,机械训练,这种教育方式压制了孩子身心发展的个性和潜能,整齐划一的教学形式难以保证每个人充分的个性化发展和提升,也很难培养出顶尖的创新型人才。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国家国务院从2014年考试试点到如今的全面推广以至于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
考试变革及录取方式也有着较大幅度的改变,即分类招生、多元录取、综合评价。
所谓分类就是把过去单一类别的裸分录取变为应用型大学的注册录取和三位一体招生、强基计划招生等等,这样就把千军万马走独木桥的唯分数的录取方式搭建了一条条立交桥。
多元录取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的优势和学科特长可以选择自己比较擅长的学科组合,从而形成考生在高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发展。
最后就是综合评价,在高校录取考生的时候,不仅仅要依据其考试成绩,即高考及学业水平考试,还要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简而言之就是德智体美劳综合的表现情况。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教学管理问题和科学应对策略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教学管理问题和科学应对策略摘要:我国教育在社会发展下进行了应试教育的改革,提出了新的高考模式,在此背景下的高中教学管理显现了一些问题,影响教学水平。
对于此,需要采取科学应对策略,解决师资力量不足,班级管理困难,教学评价不准确,教学设施缺失的问题,保证选课走班制得到有效开展,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制度,发展信息化教育,为高中生的学习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提高高中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新高考;高中;教学管理;科学应对前言:新高考改革让高中教学有了形式和内容上的改变,制度上从传统的文理科,变成“六选三”,由学生自主进行生物、地理、物理、化学、历史、政治选科。
这种改革让高中阶段教育需要重构教学结构,以保证教学的有效开展。
1.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教学管理问题分析1.走班制开展受到师资力量限制新高考让高中教学从文理科变成自由选择,而六选三的组合有20多种,需要开展走班制,保证学生的学习得到教学。
但是走班制下,班额增多,很多高中教学出现了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现有的教师无法满足走班制教学开展的需要。
同时新高考下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一些老教师精力和体力无法满足走班制的教学工作强度。
在新高考改革下,高中生的学科选择出现两极化,地理和生物的选择远大于物理和化学。
这种情况进一步增加了走班制教学的开展难度[1]。
1.班主任班级管理难以有效开展班级管理是高中教学管理中的重要工作。
传统的班级管理都是由行政班的班主任负责,对学生的学习、纪律做管理,组织班级开展集体活动等。
但是在新高考的选课走班背景下,学生在行政班只学习数语外,其余科目的学习根据个人兴趣爱好走班学习,学生在固定班级中的学习时间和活动时间减少,造成班主任的班级管理难以有效开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不了解,也缺乏充足的时间做教育管理。
班级管理缺乏有效性,会导致学生的错误得不到纠正,学习中的违纪违规情况增多,并且心理辅导很难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应对策略杭州师范大学一周的学习,我体会最深的是“新”字。
浙江新高考试点改革是中国统一高考建制以来幅度最大、力度最大、影响也最为深刻的一次改革,堪称统一高考制度的一场“革命”。
作为试点地区之一的浙江省,其新高考招生制度具有多重突破性价值,诸如增加学生选择权、终结文理形式分科、增加高校招生自主权、激活高校专业与学科调整等等。
浙、沪新高考试点改革是新中国统一高考建制以来幅度最大、力度最大、影响也最为深刻的一次改革,堪称统一高考制度的一场“革命”。
作为试点地区之一的浙江省,其新高考招生制度具有多重突破性价值,诸如增加学生选择权、终结文理形式分科、增加高校招生自主权、激活高校专业与学科调整等等。
随着高考综合改革的推进,新制度的利弊效应也逐渐得以显现,并且越来越清晰。
改革前采取文理分科,考试科目共四科,包含语文、数学、外语、理综(物理、化学、生物)或文综(历史、地理、政治)。
改革后采取“3+3”的考试模式,即:语文、数学、外语为必考科目,剩下的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政治六科限选三科进行考试,成绩计入高考;并取消文理科考试区别。
改革前九科集中在毕业当年六月份一次性考试,考试作为高招毕业和少数高考专业录取的参考;改革后分为合格性考试和选考科目,合格性考试在高二、高三期末各组织一次(含补考),为高中毕业的依据;选考科目考试时间为高考结束之后,选三科考试计入高考总成绩。
改革前现行高考,英语参加统考,只考一次且成绩计入总成绩。
且由于以6门总分录取,理工类考语数外和理综,文史类考语数外和文综,总分750,语数外总分150,文综和理综300。
所以即使你某一门科目跛腿,基本影响还不大,因为可以通过文综或者理综来弥补。
改革后高考增加英文听力考试内容,高中阶段会组织考试两次外语,取成绩最高分计入高考总成绩.改革前大家根据文理科的选择,都在一个班级上课,有固定的教室、教师、同学。
改后由于3+3带来学生学科选择的变动,大部分学生选考的科目组合不同,所以学校不再也无法安排在统一的班级上课,理论上改为走班制,就是每个学生根据自己选考的科目选择自己的课表,然后每天按照自己的课表找对应的老师去上课。
理论上不存在同班同学和班主任。
原先的跟班制改为走班制,要求学校具有更高的管理能力和师资能力。
但是现在根据各学校的具体情况看,估计很难实现真正的走班制,最多做到半走班制。
改革前记录学生高三学习成绩基本情况,除了自主招生学校审核参考外,无其他用处;改革后根据学生三年在校表现记录成案,内容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成绩、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内容,不仅是自主招生要参考《素质评价表》,高考录取也会参考。
一、新高考解决的困惑新高考符合“课程→教材→教学→考试评价”的教育规律,有利于全面实现学生的学习选择。
解决了课表编制、选课走班、生涯规划、教师潮汐、教室不足的五大困惑。
而且加强了课程的领导力与建设力、教学创新力、考试的适应力。
二、新高考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等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细化,最终目的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三、普通高中的“三新”1、新定位,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
2、新任务,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高等教育和职业发展做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3、新目标,课程建设目标: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体现国际发展趋势、充满活力的课程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培养目标: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我们了解了新高考其实就是进一步完善弥补教育教学中的不足,在日趋完善的教育改革中,让我们也深深体会到我们目前面临的新困难、新挑战。
1、教育是要成就人立德树人是目标,教育不能单纯追求分数,在育人方面核心素养里面要求德育的教育,这也就要求我们教师应该扑下身子多学习,触类旁通,提高自身素质和涵养。
2、教育的关键是教师面对新高考,新挑战,我们教师要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做有魅力的优秀者,而不是教书匠,讲课照本宣科,没有新意,如果不与时俱进,也许会被学生淘汰。
3、教育的主题是创新我们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而做好此项工作需要深厚文化底蕴的熏陶,如果工作没有创新意识,很难达到这个要求,变则通,通则达,只有不断创新,学生才不会有厌倦情绪,才能有兴趣去学习。
当然课改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
一、学生学业负担方面“减负”是中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一个老大难问题,但其成效却一直不理想甚至可以说收效甚微。
多年以来,高考被视为学生负担过重的一个根本决定因素,因此在高考改革中“减负”成为一个基本价值导向。
在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是一个重要方面;《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则直接指出“一考定终身使学生学习负担过重”,故“减负”也是新一轮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新高考试点改革的这一出发点无疑值得充分肯定,而且也是社会大众的一个期待。
浙江新高考制度设计的一个基本初衷是将学业负担与考试压力分散到整个高中阶段,希望借此减少学生的学业负担与考试压力。
但问题在于,“多次分散考试”制度下学生有关学业负担的体验是否一定优于“一考定终身”下的学业负担体验?学生在学业负担与考试压力方面果真可以相对更轻松?更幸福?“多次分散考试”与“一考定终身”,究竟哪种制度设计下学生学业负担与考试压力更重?这恐怕是一个值得反思的重要问题。
表面上看,浙江新高考制度通过选考科目制度设计,将原来统一、集中的“高考”部分地分散至高二与高三阶段。
但实际上,“多次分散”考试具体到教育教学实践后,其复杂性远远超乎当初的预想。
高考压力不是一种总量固定的压力,而是一个可以无限裂变的变量;其并不随着分散设计而减少,相反分散至哪一阶段,哪一阶段就引发学生的高度重视,并由此而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与考试压力。
不仅如此,高考选考、学考虽从高二年级才开始,但在当年10月底,也就是高二上学期开学不久即进行。
而学生为了准备这种选考、学考,尤其是前者,不得不在高一下学期乃至暑假期间辛苦备考。
结果不是减轻了学业负担与考试压力,相反而是增加了考试压力与紧张心理。
原本可能是高三紧张一年,现在是三年都很紧张;原来是高三忙碌一年,现在三年都忙碌。
二、竞争的合理性问题:基于能力还是基于策略浙江新高考选考科目所采用的是等级赋分制。
这种计分制度,较之复杂的标准分相对简单得多,也确实具有一定合理性。
但正如标准分并非完全无缺一样,等级赋分也可能发生弊端。
采行等级赋分制,其样本必须具有足够的代表性且满足正态分布。
很显然,在浙江新高考选考第一次考试中,绝大多数重点高中学生几乎很少参与报考,因此其考生群体既不具充分代表性,又无法保证符合正态分布。
这样,不仅某一科目不同次考试之间的考生群体的异质性导致了等级赋分的不等值性问题,而且不同科目不同考生群体之间的异质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等级赋分的不等值性问题。
“由于选考科目是按科目、考次和固定比例赋等级分,不同科目的报考对象是不同的,即不同科目的考生能力分布是有差异的。
”这也就是当前浙江新高考选考制度中所存在的“田忌赛马”错位竞争问题。
高考是一个复杂的竞争系统,既包括考生之间的博弈,又包括高中校之间的博弈,尤其是重点大学、“一本”升学率的博弈。
考生之间与高中学校之间的博弈存在很大程度的重合,但又不完全相等同。
在新高考选考制度下,普通高中为避免“遭遇”重点高中考生同场同次竞争,选择避开后者的错位竞争策略。
中等水平、能力的考生如果与高水平、高能力考生同场次竞争,排名势必靠后,一般所获等级分较低;但其若与低水平、低能力的考生同场次竞争,则可排名靠前,从而获得高的等级赋分。
高考招生选拔,究竟应该以学生实际能力、水平为依据,还是以混淆考生能力与成绩的竞争策略为依据?毫无疑问,应该以学生实际能力、水平为根本依据、实际依据。
报考应考、备考策略当然重要,不应一概否定,但能力、水平本身无疑更为根本。
当选考策略、应考策略足以混淆能力、水平与考试分数,从而在二者之间造成相反性的错误赋分时,必须对于滋生这种错位竞争策略的制度空间予以修正。
与之相关的另外一个问题是新高考选考科目的难度与区分度问题。
在近几年考试难度整体下降的背景下,高考本来即已存在一定程度的区分度问题。
此次浙江省高考选考科目,其试卷是通过在学考基础上增加若干题目而形成,这样也比较容易造成难度与区分度问题。
尤其是不同次学考、选考之间,容易出现难度差异问题。
据不少考生反映,2016年4月份的选考与学考试题,就比2015年10月份更难一些。
这一点提醒我们,关于新高考选考科目,包括学考部分,恐怕还应对其难度与区分度给予一定关注。
由于错位竞争策略高能力、高水平的考生可能获得低等级分数,而低能力、低水平的考生可能获得高等级分数。
一旦出现这种问题,不仅考试选拔的效度、区分度无从谈起,而且效率与公平也都无从谈起。
针对“田忌赛马”策略造成的竞争不充分,以及考试分数不等值等问题,有人指出随着改革的综合推进,竞争将会越来越充分,如此,不同次考试的考生群体之间将会达到基本均衡。
届时,所谓的考试分数不等值以及区分度等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这种观点固然有一定道理,但笔者并不完全认同。
笔者并不否认随着综合改革实践的推进,尤其是“田忌赛马”错位竞争策略所致弊端的显现,考试竞争将可能越来越充分。
但问题还在于,在浙江新高考选考制度设计中,其首次选考安排时间过早。
假如这一点不改革的话,便意味着将有大量考生在高二上学期开始不久就要参加高考选考。
其实,第一次学考安排如此之早也同样存在弊端。
学生在如此之短的时间内,往往需要同时学习大约十来门课程,无论对于他们的身体还是精神来说都需要承受一种很大的负担,而且学习效果又难以保证。
在以往高考制度下,教学容易做到井然有序;而在新高考选考如此之早的制度安排下,教学秩序的保障确实存在很多困难。
在高二上学期即进行选考,到底是正常的还是不正常的?按照正常的教育教学规律,能否在这一时间完成并备考充分?即使按照赞可夫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占主导的教学原则,恐怕也难以在一年时间即完成高考招生选考科目的备考工作。
更何况,假如首次选考即获得高等级赋分,还可能造成有意暂停或忽略该选考科目学习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