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审计基本理论
审计学的理论基础
审计学的理论基础审计学是一门研究财务信息真实性和可靠性的学科,它在现代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审计学的理论基础是其发展和应用的基石,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审计学的理论基础。
一、信息对称理论信息对称理论是审计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信息对称是指在市场交易中,交易双方拥有相同的信息。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信息不对称是非常常见的。
企业经营者通常比外部投资者或债权人更了解自己公司的财务状况。
这就导致了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使得外部利益相关者难以准确评估企业的真实价值。
审计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独立第三方的核查,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消除信息不对称,增加市场的透明度。
审计师作为独立第三方,通过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审计,可以为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一个中立的评估依据,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二、道德经济学道德经济学是审计学的另一个重要理论基础。
道德经济学研究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道德行为和道德规范。
在审计过程中,审计师需要具备高度的道德意识和职业道德,以保证其独立性和客观性。
审计师需要遵循一系列的道德准则和职业行为规范,如保持独立、保守机密、尽职调查等。
这些准则和规范的存在,保证了审计师在工作中不受利益冲突的影响,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从而提供真实可靠的审计意见。
三、信息经济学信息经济学是审计学的另一个理论基础。
信息经济学研究信息在经济中的作用和影响。
在审计学中,信息经济学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审计市场的运作机制和审计服务的供需关系。
审计市场是一个充满信息不对称的市场,审计需求方需要依赖审计师提供的信息来做出决策。
信息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当信息不对称存在时,市场可能无法有效运作,因此需要引入第三方来提供信息中介服务。
审计师作为第三方,通过提供独立、客观的审计服务,弥补了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市场失灵。
四、会计理论会计理论是审计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审计学与会计学密切相关,会计理论为审计提供了理论框架和方法论。
会计理论研究会计信息的产生、处理和使用过程,为审计提供了基本的概念和原则。
政府审计取证模式:理论框架和例证分析
“审计基础理论研究” (14FGL004) *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 “金融产品创新的风险审计研究: 基于计算实验方法” (09YJA630072) ;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二期项目 “现代审计科学” ; 江苏省高校哲社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 目 “基于 CPA 主体行为的计算机实验方法研究”
【关键词】政府审计; 审计载体; 审计取证; 审计取证模式; 审计主题
中图分类号: F239.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 (2015) 22-0121-06
一、 引言 审计取证模 获取审计证据是审计最核心的内容之一。 式是获取审计证据的思路,它决定审计结论的可靠程度, 都是以一 是审计效率效果的基础。每个国家的审计准则, 审计取证模式是审计准则的 定的审计取证模式为基础的, 灵魂和主线。 关于审计取证模式有两个基本问题, 一是审计取证模 式的种类, 二是审计取证模式的影响因素。对于上述两个 基本问题都有一些相关研究。关于审计取证模式的种类, 制度基础审计、 风险导向审 一般认为, 有账项基础审计、 计。事实上, 这些审计取证模式主要是针对财务信息审计 则审计取证模式并 而言的, 如果审计主题不是财务信息, 一些文献认为, 审 非如此。 关于审计取证模式的影响因素, 审计环境的内容太多, 这 计环境影响审计取证模式, 但是, 审计效率和审计风 种分析过于原则; 另外一些文献认为, 险影响审计取证模式, 然相对而言, 审计载体、 审计主题对 现有 审计取证模式可能有更加基础性的影响。总体来说, 文献对审计取证模式的两个基本问题还缺乏系统的研究, 政府审计取证模式更是如此。 研究审计取证模 本文以审计载体、 审计主题为基础, 并 式的类型及影响因素,构建审计取证模式的理论框架, 用我国政府审计取证模式来验证上述理论框架。 二、 文献综述 一 根据本文的主题, 相关的文献综合包括两部分内容, 是审计取证模式的种类, 二是审计取证模式的影响因素。 莫茨、 夏拉夫 (1990) 关于审计取证模式的种类, 将获 权威主义 (以他 取审计证据具体的思维概括为五种主义: (以灵感为基础获取证 人证言为基础获取证据) , 神秘主义
尹平政府审计理论与实务课后题答案
第一章政府审计理论架构思考题:1,概述政府审计起因各学说的主要观点从审计发展的纵向观察,审计监督与国家治理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或者说审计与国家治理、政府经济规模保持着诸多关联。
关于审计起源,理论界有以下说法:国家职能说:认为审计产生于国家治理的政治和经济需要维护王权说:认为审计萌生于维护统治者权力的需要民主政治说:认为审计是一项国家政治制度,旨在维护社会公众的政治权益和经济权益,实现民主政治权力制衡说:认为审计是对权力——主要是对政府的经济权力的制约与平衡财政监督说:认为审计是对政府财政收支的监督协调与平衡宏观控制说:认为审计是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需要及有效工具查账说:认为审计是检查政府簿记、平衡收支的手段两权分立说:认为审计是对财产所有对财产所有权和财产管理权分离后产生的经济责任的监督利益冲突说:认为审计是调节社会经济利益、消除经济运行中各种矛盾和冲突的减震器筹资说:认为审计是保证政府财政收入和控制财政支出并使之符合社会利益的需要资金市场说:认为审计是保证投资者的权益、维护市场资金运动和正常流向的需要客观限制说:认为审计弥补了政府经济管理活动的既有局限,成为政府管理经济的助手和参谋可信性说:认为审计提升了社会经济信息的可信性,避免了经济运行的死角和信息非透明或不对称性管理者说:认为审计在成本效益对比有利的前提下,实际上扮演了政府管理者的角色或部分角色组织控制说:认为审计是一种政府或其他组织的内部控制,有助于组织分权,防范经济风险受托责任说:认为审计是满足于财产的所有者将财产管理使用权委托财产管理人后,由于无法直接控制受托责任人的行为,而对管理者进行监督和检查的需要占主导的理论论述是:导致政府审计产生的决定性因素是受托经济责任,并经此构建政府审计的基本理论框架以下两项基本理论是上述观点所不悖的,得到理论界的广泛肯定或赞同:第一,政府审计是经济发展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与国家政权半生并且成为国家机器的重要部件,其功能主要是从经济方面保护或维系国家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维持了国家政治、经济的安全。
国家审计理论架构
国家审计理论架构1. 引言国家审计是一种对国家财务、经济活动和管理的全面审查和评估的过程。
在全球范围内,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国家审计制度和方法。
审计机构在国家管理和监督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国家审计理论则是支撑和指导审计实践的基础。
2. 国家审计的概念和目标国家审计是指对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其他接受国家资金支持的组织的财务状况、经济责任、运营效率和管理绩效进行检查和评估的活动。
其目标在于发现经济活动中的违规行为、资金浪费和不当管理,并提出改进建议,以促进财务管理的透明、效率和合规。
3. 国家审计理论的重要性国家审计理论是指在国家审计实践中积累的关于审计方法、程序和技术的知识。
它不仅是审计机构指导自身工作的依据,也为国家管理者、学者和公众提供了对国家财务和经济管理的理解和评估框架。
国家审计理论的发展和应用对于提升国家财务管理水平以及预防腐败和不当管理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4. 国家审计理论架构国家审计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不断的演进和完善。
下面将介绍国家审计理论的主要架构和理论要素。
4.1 审计法律法规审计法律法规是国家审计的基础,它规定了审计机构的权力和职责,审计程序和方法,以及审计结果的使用和公布等方面的规范。
各个国家的审计法律法规各不相同,但总体上都体现了审计的独立性、公正性和专业性等原则。
4.2 审计原则审计原则是指在国家审计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准则。
常见的审计原则包括合规性原则、经济效益原则、风险导向原则和证据导向原则等。
这些原则旨在确保审计活动的有效性、公正性和可靠性。
4.3 审计方法和技术审计方法和技术是国家审计的具体操作手段。
它包括了对财务报表的审核、内部控制的评估、风险分析和数据分析等多种技术和方法。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审计和数据分析等新技术已经在国家审计中得到广泛应用。
4.4 审计标准审计标准是国家审计过程中的准则和要求。
国际上通行的审计标准包括国际审计准则、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和国际公共部门审计准则等。
审计理论要点
审计理论部分一、审计理论的内涵(结构、框架)1.审计动因的理论,导出审计理论定义和受托责任。
2.审计主体的理论,导出独立性等基本概念。
3.审计客体的理论,导出审计对象等概念。
4.审计主客体关系的理论,导出审计职能、委托和授权概念5.审计运行的理论,导出审计目标、规范、证据、程序、结果等。
进一步讨论独立性、职业谨慎、重要性、审计风险、内部控制、测试等重要概念。
二、审计的基本概念*(一)审计产生与发展的根本原因:受托责任关系1.概念:审计关系是指审计授权或委托人、被审计人、审计人之间的关系;受托责任关系是指审计授权或委托人与被审计人之间的关系。
2.受托责任关系与审计关系的关系。
审计人被审计人<————审计授权或委托人————>3.受托责任关系的特征。
(1)资源经管权的转移。
(由委托方转到受托方)受托责任关系的核心和本质内容。
(2)关系确立意味着委托方给予受托方权利、受托方对委托方承担一定义务与责任关系的确定。
(3)受托责任通过法律、规章、契约等有效形式加以体现,使其能够具体运作。
(4)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应该可以计量。
(二)审计的本质:独立性。
一是实质独立性,主要指审计师的一种精神态度,即在工作中不使自己的判断受他人左右,不受个人偏见与杂念的影响,完全客观公正地形成审计意见;二是形式上的独立性是指审计师在组织地位与客户关系方面应独立于会计报表编制人,从而保证审计工作客观公正。
二、审计的理论框架(一)审计主体的基本特征:独立性和权威性。
独立性与权威性是相辅相成的。
权威性是保证审计独立性的必要条件,而独立性也是权威性的基础。
国家审计权威性最高,表现在:(1)强制性审计(2)强制执行审计决定。
(二)审计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恰当的审计主客体关系的形成,是顺利完成审计工作的保证。
审计主客体形成的方式不同,审计主客体的关系也就存在一定的差异。
要规范审计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必须结合其形成方式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涉及委托方式的,必须在审计业务约定书中明确规定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
审计理论体系结构
审计理论体系结构体系一、我国审计理论结构体系内容审计理论体系是反映审计研究对象而形成的概念、范畴、判断、推理的体系,是一个具有层次性结构的系统。
我国的审计理论结构大致可以划分两个层次:审计基本理论和审计应用理论。
1、审计基本理论审计的基本理论是研究审计的本质、一般规律或基本原理,探求能解释审计实践普遍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在审计理论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其科学水平决定着审计理论体系的水平。
它包括审计本质、审计假设、审计环境、审计目的和审计规范等内容。
审计基本理论的研究对象是审计实践的一般过程和审计认识的一般方法,而不是具体的审计实践和特殊的过程,其研究任务或目的,是解决如何正确认识审计实践和从一般意义上组织审计实践活动所涉及的审计实践要素的基本问题。
审计基本理论研究的某项重大突破,常常给整个审计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带来大的变革。
审计本质反映了一种受托的经济责任关系,这种关系又是审计存在的重要条件。
将审计环境和审计假设作为审计理论研究起点纳入审计理论结构图中,表明审计产生于社会环境的客观需要,审计环境的优劣反映了社会经济生活对审计的需求程度,审计假设是科学研究的先导,是审计理论结构的基石,它确定了审计研究的前提。
审计假设对多变的审计环境中最可能发生的事情和关系和一般规律进行了设定,说明审计假设与审计环境是息息相关的,离开了审计环境,审计假设成为空中楼阁,同样审计假设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而进一步改造审计环境。
审计目标的确定是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行为,是审计本质与特定的审计环境相互作用、互动的结果。
审计规范是审计本质与内涵的扩展,它必须与特定的审计环境相适应。
2、审计应用理论审计应用理论是审计基本理论在具体审计实践中运用的知识体系,它是关于处理具体审计工作时应遵循的原理、原则、程序和方法的知识体系。
它介于审计基础理论和具体审计实践活动之间。
通过对审计应用理论的研究,可以使审计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与审计实践的联系更加紧密,从而提炼出更为完善、科学、合理的审计基本理论,使之不断更新和突破。
第一章 政府审计理论框架
第一章政府审计理论框架一、审计的三种类型: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民间审计(社会审计)。
其中国家审计发展最早。
二、审计的起源:国家职能说、维护王权说、民主政治说、权利制衡说、财政监督说、查账说、两权分离说、利益冲突说、筹资说、资金市场说、客观限制说、可信性说、管理者说、组织控制说、受托责任说等等。
P2(一)政府审计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与国家政权伴生并且成为国家机器的重要部件;(二)政府审计随着市场经济的成长而得以长足发展。
三、我国古代政府审计P51、夏商西周时期,萌芽和产生阶段。
西周具有审计职能的官职是宰夫。
2、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上计制度。
3、魏晋南北朝:比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门的审计机构。
隋唐时期:比部隶属于刑部。
4、南宋时期:审计司(审计院),隶属于户部,是我国古代第一个以“审计”命名的专职审计机构。
5、元明清:科道审计。
四、中华民国审计P71914年,我国近代第一部《审计法》颁布,确定了审计监督的法律地位。
1927年9月,南京国民政府设置审计院,改组为监察院审计部。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审计法》1938年,修订《审计法》1947年,颁布《宪法》五、革命根据地审计六、新中国政府审计的建立和发展(重点)P8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定了我国政府审计监督制度。
1983年9月,我国最高审计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正式成立。
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正式颁布(1995年1月1日实施)。
2006年修改了《审计法》1997年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七、美国近现代政府审计的发展:1921年根据《预算与会计法案》设置了美国审计总署(GAO),2004年更名为美国政府责任署(GAO)。
P10八、日本近现代政府审计的发展:1880年,日本成立会计检查院。
P10九、政府审计的法律渊源P12(一)成文宪法和不成文宪法(二)专门法律(三)行政法规(四)最高国家审计机关的准则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次之专门法律,再次之行政法规,最后最高国家审计机关的“准则”。
政府审计基本理论
基本理论:一、免疫系统论:国家审计的本质是国家治理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内生的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的免疫系统。
预防功能包括威慑功能和预警功能;揭示功能包括两方面的内涵,一是揭露和查处违法违规、经济犯罪、损失浪费、奢侈铺张、不合理利用资源、污染环境、损害人民群众利益、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主法治等行为,并依法对这些行为进行惩戒;二是揭示体制障碍、制度缺陷、机制扭曲和管理漏洞;抵御功能是促进健全制度、完善体制、规范机制的功能。
上述预防功能、揭示功能、抵御功能的共同特点是从审计功能发挥之后的结果来认知审计功能。
预防、揭示和抵御是国家审计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的三种表现方式,统一于审计工作的实践之中。
其中,揭示是基础,没有揭示,就不能进行抵御和预防;抵御是重点,没有抵御就不会形成威慑,就不会使揭示的问题得以纠正、发现的漏洞得以修补,预防也便无从谈起;预防是目的,保障经济社会的健康运行就是使经济社会少出问题,这需要事前的预防,预防的深度和广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审计作用是否得于充分发挥。
二、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论:2011年7月7日,中国审计学会六届三次理事论坛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举办,第五任审计长刘家义提出,在国家治理中,国家审计实质上是依法用权力监督制约权力的行为,其本质是国家治理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内生的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的免疫系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治理的需求决定了国家审计的产生,国家治理的目标决定了国家审计的方向,国家治理的模式决定了国家审计的制度形态。
三、基石和保障论:2014年6月20日,第五任审计长刘家义专程来南京审计学院,出席“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座谈会”,刘家义指出: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石和保障。
首先,国家治理,简而言之就是“用人、管权、理财”。
人用好了,权管住了,财理好了,经济社会就能有效地运转,国家治理也就会实现良性循环。
国家审计一直是围绕“用人、管权、理财”履行职责、发挥作用的,而且这种作用是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
政府审计与国家经济安全:理论基础和作用路径
作 为一种 “ 公共品” 供给居 民和企业 。国 视 作 自己 的 重要 职 责 。 如 , 国 审计 署 的行 为是否符合 经济安全要求 , 例 美 是经 济
执 行 进 行 监 督 并 时 效果 进 行 评 估
其次 ,信息不对称使得政府 难以制
— —
每一项经济安全政策都有 自己的程 终结 等环 节。其中监控指为达到经
治 自由和生命财产安全 ,维护社会的共 定有 效的维 护国家经济 安全 的政 策。政 序 ,即制定——执行 ——评估——监控 同利益 ,这其 中当然就包括维护 国家安 府履行 国家经 济安 全职 能时 ,其 所掌握
国 家 审计
政 府 审 计 与 国 家 经 济 安 全 理 论 基 础 和 作 用 路 径
●
●
一
、
政 府 审计与 国家 经济 安全 : 理 往往受到很大的制约 ( 雷家辅 ,00 , 20 ) 这 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方面的作用路径应是
论 基 础
更需要政府审计发挥其重要作用 。
针对国家经济安全政策制定和执行开展
但是 ,“ 信息不对称”是一种不可避 济安全政策的权威性 和严肃 性 ,它是经
制度。然而 , 在实 际的政治生活中 , 人民 免的客观存在 。即便是在信息管理及传 济安 全政 策运 行 中不 可 缺少 的 一个 环 贯穿于经济安全政策过程的始终 。 政 享有管理国家的权力只是一种原则 ,人 递机制不断完善的今天 ,为获取较为 完 节 , 民不 可能 全部 参 与管 理 国家 的具 体事 备的信息 ,信息获取者也将承受较大 的 府 审计可 以发挥 “ 专业监控”的职能 , 对 务,只能将这种管理 国家 的权力交 给一 成本 ,而且成本还会随着信息完备程度 国家经济安全政策 的制定 和执行 进行 全 个机构——政府 ,这使得政府成 为人民 的提高而加速提高 。这就决定了政府不 方 位 监 督 。 行使权力的主要 代理 人, 由此 , 人民和政 能及时、 完备地得到 “ 安全决策” 需要 的 1 对经 济安 全政 策 制定 活动 的监 . 府之 间形成 了一种委托代理关 系。人 民 信息 ,因此 ,它通常也无法进行有效 的 督 。经济安全政策制定包括从发现 问题 安全决策” 特别是 , 。 由于信息不对称的 到 经 济 安 全 政 策 方 案 出 台 的 一 系 列 活 是委托人 ,而掌握行政权力的政府则是 “ 受托责任人。 为了确保 民主政治 , 防止权 客观存在 ,政府往往难 以准 确把握 自己 动 ,简单 的制定过 程包 括发现问题——
财政绩效审计:一个理论框架
财政绩效审计:一个理论框架引言一、财政绩效审计的理论基础理论基础是任何审计活动的重要支撑,财政绩效审计也不例外。
财政绩效审计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财政学理论、审计学理论和绩效管理理论。
财政学理论是财政绩效审计理论体系的基础,它包括财政资金使用、分配和监督的相关理论。
审计学理论则是财政绩效审计的方法论基础,它包括审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绩效管理理论则是财政绩效审计的核心,它包括绩效评价、绩效改进和绩效目标设定等内容。
1. 财政资金使用审计财政绩效审计首先关注的是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包括资金的分配、使用、监督等方面。
财政资金使用审计不仅要关注资金的合规性,更要关注其绩效效果。
结合财政学理论,财政绩效审计可以通过分析财政资金使用的效果和影响来评价财政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和效果。
2. 绩效评价审计绩效评价是财政绩效审计的核心内容,它关注的是财政资金使用所产生的效果和影响。
绩效评价审计不仅要关注财政项目的目标完成情况,还要关注其对社会的影响和效果。
绩效评价审计不仅要关注经济效益,还要关注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绩效评价审计的方法包括定性和定量评价方法,其中定性评价方法包括案例分析和专家评估,定量评价方法包括指标评价和模型评价。
财政绩效审计关注的不仅是问题的发现,更关注问题的解决。
绩效改进审计主要包括对问题原因的分析和对策的提出。
通过绩效改进审计,可以发现财政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针对问题原因提出改进措施,以期提高绩效效果。
1. 综合性财政绩效审计不仅要关注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还要关注其绩效效果。
财政绩效审计需要综合运用财政学、审计学和绩效管理相关理论和方法,进行综合性审计。
2. 长期性财政绩效审计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不仅包括对个别项目的审计,还包括对整体财政绩效的审计。
财政绩效审计需要不断收集、整理和分析财政数据,进行长期的绩效评价和绩效改进。
3. 相对性财政绩效审计是一个相对性的过程,它需要考虑不同时间、地点和主体的不同情况,进行相对性评价和改进。
政府绩效审计的基础理论体系研究
于达 不到考 核指 标要 求 的 , 给予 处罚 。把责 、 、 结 要 权 利
合 起来 , 可能 地减 少坏 账损 失 。 尽
新 的抚 育 伐 木材 管 理 体制 和 新 的 内部会 计 控制 规 定, 以及 天保 工 程 、 木材 采 伐 限额 等 几项 政 策 建立 实施
以后 , 龙 江 省地 方林 业 系统 在2 0 年 至2 0 年期 间 , 黑 00 05
20 06年 第 9期
2稳 定性原 则 。政府 绩效 审计 理 论体 系 一旦 形成 , . 应该 在 一定 的时间 内保 持 稳 定性 , 即便 受 到外 界 干扰 ,
也 应具 备尽 快 消除干 扰 、 复 稳定性 的 能 力。 恢
● 审计 监 督
府绩 效 审 计本 质 又决 定 了政 府绩 效 审 计 的 目标 ;在 政
构 建 过程 中 .一 定要 注 意理 论 体 系各 要 素之 问 的逻 辑
关 系
百计 、 方设 法按 时 足额 收 回欠款 。一 般 情 况下 , 收 想 应 账款 逾期 拖 欠 时间 越长 , 收 难度 越 大 , 现坏 账损 失 催 出 的可能性 也 就越 大 。对 此采 取 的办法 是 : 收账 之 前 , 在
维普资讯
● 审 计 监 督
20 年 06
第 9期
毂审计的基础理论 誊
: l :
, , ,
o哈 尔滨 商 业 大 学 李 兆 华 刘 慧娟 一一 一 一一一 一
摘 要 : 方国 家对政 府绩 效 审计 的研 究较 为成 熟 , 西 而我 国对绩 效审计 的研 究起 步较 晚 , 管相 关 的研 究很 多, 尽 但对 绩 效审计 理论 的研 究较 少 因此 , 借鉴 国外政府 绩 效审计 理论 的基 础上 , 在 以政 府 绩 效审计 假设 和政 府绩 效审 计 环境 作 为理 论体 系的逻辑 起 点 , 以绩效 审计 本质 、 念 、 概 目标 、 准 为基 本要 素 , 建我 国政 府绩 效 审计 的基础 理 标 构 论 体 系显得 非常 必要 。 关键 词 : 效审计 基础 理论 要 素 绩 中图分类 号 :2 9 F 3 政府 受人 民之 托 . 公共 财产 的管 理者 。随着 民 主 是 份量 . 取  ̄2 0 年 , 入 绩效 审 计 力量 占整个 审 计力 争 07 投 量 的一半 左右 。” 正式 揭开 了我 围大 范 同开展 绩效 审计
审计基础理论教学课件第六章 审计主体理论
第四节 独立性、审计主题和审计主体多样化: 基于交易成本经济学的理论框架
二、独立性、审计主题和审计主体多样化:理论框架
(三)审计交易的治理结构和审计主体构造 (1)资产专用性原则与审计交易的治理结构选择。 (2)外部性原则与审计交易的治理结构选择。
第四节 独立性、审计主题和审计主体多样化: 基于交易成本经济学的理论框架
第四节 独立性、审计主题和审计主体多样化: 基于交易成本经济学的理论框架
二、独立性、审计主题和审计主体多样化:理论框架
(2)非通用信息。 非通用信息是特定组织所特有的,资产专用性程度较高。 同时,非通用信息审计难以制定相关的审计准则,也难以确定审计 质量,所以,这种审计交易的质量难以得到保障,外部性较高。 (3)共性制度。 共性制度与通用信息的交易特征较为相似,资产专用性具有居中 和较低两种情形,外部性较低,适宜采用市场或混合组织方式来运 行这种审计交易。
第二节 审计独立性:概念框架、实施框架和未来展望
一、概念框架
第二节 审计独立性:概念框架、实施框架和未来展望
二、实施框架:行为约束和核心价值约束的统一
一般来说,在审计活动中实施独立性,有两个同时存在的路 径,一是行为约束,二是核心价值约束,前者强调外部及审计机 构制定的各项原则或规则,后者强调审计人员的内部自省。
第一节 审计主体的主要理论
四、审计主体选择论
(三)其他情形的审计主体 • Fra bibliotek些文献研究了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主体。审计机关在企业领导
人员经济责任审计中扮演着执行者的角色,即经济责任审计的实施 主体,而在这一经济活动关系中真正的主体是行使出资人权利的各 级政府,社会审计组织和内部审计机构被排除在企业领导人员经济 责任审计主体之外。 • 一些文献研究了整合审计的审计主体。主要有三种模式:同一会计 师事务所的同一项目组;同一会计师事务所的不同项目组;不同会 计师事务所的不同项目组。 • 一些文献研究了国有企业的审计主体。国有企业的审计主体应该 是以政府审计为主,民间审计可以发挥一定的辅助作用。
政府绩效审计理论框架与构造
审计准 则和操作 指南 , 本上沿 袭传统 的 基
审计运 作体 系。在 这种情 况下 , 成 了对 造 绩 效的评 价无据 可依 , 疑会影 响绩效 审 无 要 制定 有关适应 绩效 审计 的准则 、 范和 规 操 作指 南 , 导 、 指 规范 基 层审 计机 关的 绩 效 审计。
此,凯思斯革命和政府公共支出规模的扩 计 的质量 和 审计 结论 的可信 度 。因此 , 需
审计 与公共管理有 着密切 的联 系。审 计是 实现 公共 管 理 目标 的熏 要 手段 和 工 具, 公共 管理 为 审计提 供 了政 治 、 济 和 经 社会环境 。新公共管理运动 主要是借鉴企 业管理 的理念 和方法 重塑公 共部 门管理 . 用市场 的力量 改造政 府 ,改 变组 织结构 , 提 高政府 的工作效率 ,强化 政府 的责任 , 增强政府 的管 理和服 务意识 ; 核心 特征是 对政府 绩效和 责任 的关注 , 其根本 目标是 府 。因此 , 国家 、 政府和社会 民众需要对政 府绩效进 行评 估 , 这就 为绩效 审计 的发展 注入了新 的动 力 , 这也 是绩 效 审计 的意义 的政府迈 进 ,政府职 能的改 革和 深化 , 为
探 讨
( ) 二 沿袭传统审计运作体系 , 审计规
范建设滞后 在缋效 审计 中 , 由于缺 乏 明确 的 绩效
随着我国市场经 济的逐步 完善和政府 职能的转变 ,绩效 审计 逐渐 引起审计理论 和实践界的重视。加入 Wr O以后 , 我国政 府由权力型 向责 任型 转变 、由管制型向服 务型转变 , 致力于宏观调 控和公共 管理 , 为 社 会提供优质高效 的服 务。 民主与法制进 程 的加快 、公众参政议 政意识和能 力的 日 益 增强 , 不仅要求政府转 变作风 、 高效率 提 和惩治腐败 。 更要关注 国有资产大量流 失 、 行政经 费不 断增加等 问题 。因此 。 构建具有 中国特 色的现代绩效 审计的理论体 系乃历 史使 然和当务之急。
审计基础理论
4.准确性和计价:财务信息和其他信息已公允披露,且金额恰当。对应的 具体目标:确认财务信息和其他信息已公允披露且金额恰当。
2009-7-20
企业会计学
5.分类:交易和事项已记录于恰当的账户。对应的具体目标: 确认被审计单位记录的交易经过适当分类。
2009-7-20
企业会计学
18
审计及审计案例
与期末账户余额相关的审计目标:
1.存在:记录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是存在的;对应的具体 目标:确认记录的金额确实存在。
2.权利和义务:记录的资产由被审计单位拥有或控制,记录的负 债是被审计单位应当履行的偿还义务;对应的具体目标:确认资 产归属于被审计单位,负债属于被审计单位的义务。
2009-7-20
企业会计学
16
审计及审计案例
实现
总目标
实
获
具体目标 审计程序 审计证据
管理当
施
取
局认定
再认定
实现
充分 适当
2009-7-20
企业会计学
17
审计及审计案例
与各类交易和事项相关的认定及对应的 具体审计目标 :
1.发生:记录的交易和事项已发生,且与被审计单位有关;对 应的具体审计目标:确认已记录的交易是真实的。
企业会计学
23
审计及审计案例
第九章 审计证据
学完本章后,你应当能够:
1.掌握审计证据的特性; 2.掌握获取审计证据的审计程序; 3.掌握分析程序; 4.掌握函证程序。
审计基础理论课件:审计客体理论
第三节 团队生产、审计主题和审计客体选择
二、经管责任类型、审计主题和审计客体选择:理论框架
团队产出是成员共同合作的结果,每一个成员的实际贡献不能准确地测量, 也就无法精确地按照每个成员的贡献支付报酬,因此,团队生产便产生了 “搭便车”的问题。为了减少偷懒行为,团队生产就需要一个监控者,并允 许其拥有剩余权益和合同修改权,使其具有监控的积极性。 审计是监控者可以使用的一个重要制度设计。 审计客体的两种类型: 一是选择一个组织作为审计客体,称为组织客体; 二是选择这个组织的领袖作为审计客体,称为自然人客体。
领导责任是指除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外,领导干部对其不履行或 者不正确履行经济责任的其他行为应当承担的责任。
第三节 团队生产、审计主题和审计客体选择
二、经管责任类型、审计主题和审计客体选择:理论框架
基于责任的积极面和消极面,我们对团队领袖的直接责任、主管责 任和领导责任界定如下: (1)领导责任就是团队领袖所领导的团队作为一个整体,其经管责任 履行过程及其结果。 (2)主管责任就是团队领袖所亲自主管的团队领域,其经管责任履行 过程及其结果。 (3)直接责任就是在经管责任的履行过程中,团队领袖本人亲历亲为 的事项(不包括对主管领域的职责履行行为),一般有两种情形:一是 与团队领袖个人相关的行为;二是由于某些原因,超越自己主管的领 域所履行的一些事项。
第三节 团队生产、审计主题和审计客体选择
二、经管责任类型、审计主题和审计客体选择:理论框架
(三)经管责任可分离程度和审计客体选择
第三节 团队生产、审计主题和审计客体选择
二、经管责任类型、审计主题和审计客体选择:理论框架
(四)审计主题和审计客体选择 审计主题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信息,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认定;二是行 为,也就是审计客体的作为或过程;三是制度,也就是约束信息和行 为的规则或过程。 团队领袖的经管责任分为领导责任、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不同的 责任类型所承载的审计主题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本理论:一、免疫系统论:国家审计的本质是国家治理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内生的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的免疫系统。
预防功能包括威慑功能和预警功能;揭示功能包括两方面的内涵,一是揭露和查处违法违规、经济犯罪、损失浪费、奢侈铺张、不合理利用资源、污染环境、损害人民群众利益、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主法治等行为,并依法对这些行为进行惩戒;二是揭示体制障碍、制度缺陷、机制扭曲和管理漏洞;抵御功能是促进健全制度、完善体制、规范机制的功能。
上述预防功能、揭示功能、抵御功能的共同特点是从审计功能发挥之后的结果来认知审计功能。
预防、揭示和抵御是国家审计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的三种表现方式,统一于审计工作的实践之中。
其中,揭示是基础,没有揭示,就不能进行抵御和预防;抵御是重点,没有抵御就不会形成威慑,就不会使揭示的问题得以纠正、发现的漏洞得以修补,预防也便无从谈起;预防是目的,保障经济社会的健康运行就是使经济社会少出问题,这需要事前的预防,预防的深度和广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审计作用是否得于充分发挥。
二、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论:2011 年7 月7 日,中国审计学会六届三次理事论坛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举办,第五任审计长刘家义提出,在国家治理中,国家审计实质上是依法用权力监督制约权力的行为,其本质是国家治理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内生的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的免疫系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治理的需求决定了国家审计的产生,国家治理的目标决定了国家审计的方向,国家治理的模式决定了国家审计的制度形态。
三、基石和保障论:2014年6 月20 日,第五任审计长刘家义专程来南京审计学院,出席“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座谈会”,刘家义指出: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石和保障。
首先,国家治理,简而言之就是“用人、管权、理财” 。
人用好了,权管住了,财理好了,经济社会就能有效地运转,国家治理也就会实现良性循环。
国家审计一直是围绕“用人、管权、理财”履行职责、发挥作用的,而且这种作用是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基石。
其次,国家治理是由若干子系统组成的大系统,审计是其中监督系统的一部分,并对决策系统和执行系统具有重要支撑、促进和保障作用。
再次,国家审计发挥着预防、揭示、抵御的“免疫系统”功能,能够摸清真实情况、揭示风险隐患、反映突出问题、找到体制机制障碍和制度缺陷,并推动问题的及时有效解决,因此是国家治理的一个重要保障。
基石是指作为建筑物基础的石头,通常比作事物的支撑基础或中坚力量。
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和重要保障,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1.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一项基础性制度安排2.国家审计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力量3.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四、鱼塘的网(一)批判性审计国家审计服务于国家治理有二种目标定位。
第一种定位,审计只是鉴证机会主义行为是否存在,并对鉴证结果发表审计意见,审计意见要明确表明,鉴证对象是否存在机会主义行为,如果存在,是什么机会主义行为。
至于对机会主义行为的处理,一般是委托人自己负责。
这种定位是以鉴证机会主义作为审计的基本功能,在这种功能路径下,揭示代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是审计的核心,这种审计主要发挥批判性作用,称为批判性审计(刘家义,2008)。
(二)建设性审计第二种目标定位,抑制机会主义行为,也就是说,在鉴证机会主义行为是否存在的基础上,找出机会主义行为出现的原因并协助委托人防止或预防机会主义。
找出机会主义行为出现的原因也就是要找出激励机制、制衡机制及其他监督机制所存在的缺陷,因为只有上述这些机制存在缺陷,才会出现超出可容忍水平的机会主义。
协助委托人防止或剩余预防机会主义就是要对发现的治理构造缺陷进行改进,以优化治理构造,降低机会主义行为的程度。
所以,这种目标定位下的审计要做三方面的工作,一是鉴证机会主义行为是否存在;二是对治理构造进行评价,从治理构造缺陷的角度分析机会主义行为存在的原因;三是协助委托人改进治理构造的缺陷。
在这种目标定位下,揭示代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是审计的起点,核心问题是找出机会主义行为的原因和帮助改进治理构造,进而抑制机会主义行为,这种审计主要发挥建设性作用,称为建设性审计(刘家义,2008)。
五、政府审计业务类型体系:主要关注政府审计业务类型,涉及三个问题,一是政府审计究竟能干什么,这是政府审计功能问题;二是政府审计功能对什么来实施,这是政府审计主题问题;三是政府审计功能对谁来实施,这是政府审计客体问题。
政府审计功能包括鉴证、评价、监督、建议和顾问,政府审计主题包括财务信息、非财务信息、行为和制度,政府审计客体是公共资源经管责任承担者或承载者,包括组织、实物、公共政策和领导干部。
政府审计功能、审计主题和审计客体共同决定政府业务类型体系,但是,审计主题是审计业务类型的骨架,不同类型的审计业务是政府审计不同功能作用于不同审计客体的不同审计主体所形成的,可以区分为单一主题审计业务、多主题审计业务和综合审计业务。
(一)审计职能政府审计具有鉴证、评价、监督三大职能,侧重监督职能。
一般认为,鉴证就是以系统方法搞清楚特定事项的真实状况,就特定事项与既定标准之间的一致程度发表意见。
评价是在搞清楚特定事项的事实情况之后,将特定事项的实际状况与一定的标杆进行比较,以判断该特定事项的绩效或该特定事项是否存在改进机会。
这里的标杆与既定标准不同,既定标准是特定事项运行的规范或规则,而标杆是特定的事项运行过程或结果的理想状况。
监督是在搞清楚特定事项的事实情况之后,如果发现有违背既定标准的特定事项,一方面要对违背事项进行纠正;另一方面,对相关责任者进行处理处罚。
上述鉴证、评价和监督三种功能的共同特点是从审计功能的发挥过程来认知审计功能。
(二)审计主题综合相关权威规范的规定及实务部门已经开展的审计业务,政府审计主题包括四类:财务信息,业务信息,特定行为,特定制度。
财务信息是历史或预测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财政财务状况及现金流量信息,这些信息要按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来生产-这就是既定标准,通过系统方法可以搞清楚这些信息反映的事项的真实情况,所以,可以作为审计主题。
业务信息是业务活动过程及结果的信息,包括反映组织、项目、政策的营运状况或营运绩效的信息,以及反映资源、环境、工程等实物的物理特征的信息等,这些信息如何生产如果存在既定标准,并且通过系统方法可以搞清楚这些信息反映的事项的真实情况,也可以作为审计主题。
特定行为是审计客体的特定作为或不作为,从行为的内容和属性来看,可以分为业务行为、财政财务行为和其他行为,关于特定行为有许多的法律法规规章来约束,这就是既定标准,如果能通过系统方法搞清楚特定行为的真实情况,则该特定行为就可以作为审计主题。
特定制度是关于特定行为的规定,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鉴证,一是制度设计是否存在缺陷,二是制度执行是否存在缺陷,这里都存在既定标准,也需要以系统系统方法搞清楚制度设计和制度执行的真实状况,所以,可以作为审计主题。
总体来说,审计主题包括财务信息、业务信息、特定行为、特定制度,我国官方文献关于审计内容的财政财务收支论、财政财务收支及相关经济活动论、“三资一责”论、经济活动及经济责任论,都可以细化为上述审计主题,以确定清晰的审计事项。
(三)审计客体凡是公共资源经管责任承担者或承载者,都是政府审计客体,无论其是否是何种属性的组织或个人或项目。
这里的公共资源经管责任就是接受公共资源,并按要求履行特定职责或完成特定事项,一般来说,接受公共资源不会无缘无故地给予某组织或个人或项目,一定要要求公共资源接受者承担特定职责或完成特定事项,所以,公共资源经管责任承担者或承载者就是公共资源接受者或使用者六、审计本质:委托代理关系是现代社会的主要社会经济关系, 当委托人需要抑制代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时就需要问责机制, 当委托人不相信代理人的业绩报告时就需要审计。
即使代理人机会主义存在, 委托人不介意代理人的这种行为时, 不需要问责机制。
问责机制存在, 当委托人相信代理人的业绩报告时, 不需要审计。
审计的本质是问责机制的机构要素, 其基本功能是问责信息保障, 问责主体还可以将问责机制中的其他权限配置给审计, 从而在审计基本功能的基础上扩展出审计的辅助功能。
审计主体多样化的原因是问责主体多样化, 审计业务类型多样化的原因是问责内容多样化, 而审计权限差异化的原因是委托人在构建问责机制时给不同主体的权力配置不同。
例如金融审计:国有金融企业与广义政府或监管部门存在委托代理关系,广义政府或监管部门是委托人,国有金融企业管理层是代理人,承担经管责任,其内容包括业务责任、财务责任、信息责任和制度责任。
由于人性自利和有限理性,在信息不对称、激励不相容和环境不确定的条件下,国有金融企业管理层可能偏离委托人的期望,出现经管责任问题,为此,委托人会推动建立应对这些问题的治理机制,政府审计是这个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独资金融企业对政府审计存在全面需求,国有控股金融企业对政府审计需在有限需求,政府审计机关对国有金融企业的审计内容是搞清楚国有金融企业管理层经管责任履行情况,寻找经管责任问题,上述内容涉及业务行为、财务行为、业务信息、财务信息、业务制度、财务制度及信息制度(通用?)等多类审计主题。
七、(外部审计)审计外包(个人理解,仅供参考)(一)以国有金融企业对政府审计的需求审计为例(个人感觉可以通用):从理论上来说,对国有金融企业的外部审计可以由政府审计机关来实施,也可以由民间审计机构来实施,究竟由何种审计主体来实施,这需要区分国有独资金融企业和国有控股金融企业,不同类型的国有金融企业,其委托人不同,因此,审计需求也存在差异。
对于国有独资金融企业来说,委托人只是广义政府,这些金融企业一般由政府审计机关来审计,其主要理由如下:第一,由于国有独资金融企业的创立资本全部来源于政府,其产权性质是国有,而国有企业是政府审计的法定范围,金融企业也不例外。
第二,如果由民间审计机构来审计国有独资金融企业,聘任机制存在困难。
当民间审计机构来审计国有独资金融企业时,一般来说,执政党及其工作部门不宜直接作为聘任者来聘任民间审计机构,此时,可能的聘任者有三种,一是政府,二是政府设立的监管部门,三是国有独资金融企业。
政府作为公共事务管理的首脑机关,通常不宜直接聘任外部审计师;而政府设立的监管部门来聘任外部审计师,则可能出现外部审计师寻租,审计质量也难以控制,最终可能导致审计收费高而审计质量低;如果由国有独资金融企业自行聘任外部审计师,则实质上是这些企业的管理层自己履行外部审计师对自己进行审计,外部审计师的独立性缺乏保障,其审计效果也就没有基础。
基于以上分析,国有独资金融企业应该由政府审计机关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