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故都的秋》PPT课件1
合集下载
《故都的秋》课件(共34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
2.秋果胜景中,为何又出现了北风黄尘? 用北风黄尘反衬秋果奇景,在对故都金秋的热爱眷恋中还表达出一种 悲凉感:因为红枣之后,风来冬到,好景不长。(悲凉之感)
【活动7】综合阅读第3-11段,思考:故都的秋景可谓色彩丰富,作者为 什么只赞美清、静、悲凉的故都之秋呢?试从主客观原因加以评析。
客观方面: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 主观方面,有三个因素: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 致他思想苦闷,逃避现实;第二,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郁 达夫早年(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地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第 三,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一 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 文中的景物表面看都是秋的真实色彩,实际是 北国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是自然界的客观色彩与作者内心的主观色彩 的自然融合。五幅画面都染了冷色调,表现作者心中的悲凉,也体现了作 者对整个人生和时代的感悟。
作者这样收笔,就如同一条舒缓的小溪,经 过长久的蓄积后,达到了喷涌而出的飞瀑之 势,炽热的感情如波浪滔滔的万里江河奔涌 而出,情感的潮水势不可当地奔腾而出,这 是何等的眷恋,何等的激情,仿佛我们眼前 站立着这位沉醉于故都之秋的率真而感伤的 主人公。
任务二 探究文章的感情基调
【活动11】关于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理解:有人 认为是颂秋,也有人认为是悲秋,你认为呢?说说你的理由。
2.“秋雨图”当中除了雨还有什么? 还写了雨后都市闲人的衣着、活动背景、动作、 神态、对话语调。 3.为什么在“秋雨图”里加入“都市闲人”? 这里的“都市闲人”指的是平民,他们的形象更 有故都的地方特点,这样悠然闲适的互答,更能 感悟生活的淡泊,而用这样“落寞和感伤”的京 腔京调的社会人物来丰富自然的风物,也能更好 地烘托北国秋味“清、静、悲凉”的特点。
14.1 《故都的秋》 课件(共6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走近作者
郁达夫的小说多以失意落魄的青年知识分 子为描写对象,往往大胆地进行自我揭露,富于 浪漫主义的感伤气息,笔调洒脱自然,语言清新 优美,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他的散文则直 抒胸臆,表现了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 里的苦闷心情,具有率真、明丽、酣畅的风格。
文艺观: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 如水似的文学。”
意象: 破屋、高天、破壁腰中、 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 草……
驯鸽的飞声
蓝色或白色的牵牛花
明确: ①“清闲”——静坐、泡、细数、静对等动词的使用上;
“清澈”——从色彩(视觉);碧空(碧)牵牛花(蓝) ②“静”——驯鸽的飞声(听觉:环境之静);
“细数”(心之静) ③“悲凉”——“破屋”“破壁腰”“漏”“疏疏落落的 秋草”。
秋蝉残鸣图
秋蝉残鸣
“衰弱” “残声” “啼唱”
听觉 以声衬静
蝉躁林愈静, 鸟鸣山更幽。 (清、静、悲凉)
赏析:蝉鸣吹响了秋的号角,同时也 唱响了生命的挽歌。柳永有“寒蝉凄 切,对长亭晚”的句子,可见秋天的 蝉鸣并不似盛夏般激烈,多少有些生 命将终的凄婉,没落。蝉到了秋天生 命已经走到尽头,那么联想到人,人 生的短暂,自然有种悲凉的感觉。
唉,天可真凉了 啊,天终于凉了
悲观 乐观
33
赏析: 文中的“灰沉沉”的天空,“息列索落”的秋雨,“著着很厚的青 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以及“缓慢悠闲”的语调都会给人 一种凉意。在秋天,下秋雨,天气就会转凉,一年将尽,人到中年, 光阴几何,那种凄凉和无奈是难以言表的。就像辛弃疾在词中所言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 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这里的天 凉好个秋是不是与那声“哎,天可真凉了”有异曲同工之妙呢。
《故都的秋》ppt课件35张
“故都”表明作者写作的地点,指“北平”, 但是作者不说北平的秋天,说“故都”,是要表达深切的眷恋之意。
“秋”是作者全文描写的内容,描写的核心。
“故都”与“秋”结合在一起, 题目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
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故都 的秋
请用文章语言概括北国秋天与南国秋天的特点
☆北国之秋:来得清,来 得静,来得悲凉。
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仅 是故都赏景的心态,更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
折去( zhé ) 落蕊( ruǐ ) 平仄( zè ) 嘶叫( sī ) 陪衬( chèn ) 廿四桥( niàn )
一椽(chuán ) 落寞( luò ) 岐韵( qí ) 橄榄( lǎn ) 夹袄( ǎo ) 潭柘寺( zhè )
灰沉沉的天(灰色) • 青布单衣 • 枣树(淡绿微黄)
冷色
(冷色调给人以冷清、 萧瑟、落寞之感。)
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 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 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为了形象地说明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的特点 。“黄酒之与白干”比喻南国之秋秋味平淡,北
向往
秋晨院落 秋槐落蕊
观秋色:清
故
记叙
秋蝉残鸣 听秋声:静
品味
都 的 秋
分写 (3—11段)
秋雨话凉 秋日胜果 人皆感秋
品秋味:悲凉
议论
中国文人尤甚
赞美
非到北方不可
总写
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12—13段) 北国之秋:色彩浓,回味永
眷恋
☆南国的秋:草木凋得慢, 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4.1《故都的秋》(共29张ppt)
?
沉痛的话语,民族的无奈
云散雨霁谁点缀,桥头斜影叹秋凉。
学习任务二:披沙捡金,细赏秋韵
秋果胜景图
北方的果树,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第 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 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像橄榄又像鸽 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 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 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 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 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 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 Golden Days。
——刘海粟
学习任务一:提纲聚神,初尝秋味
郁达夫对故都秋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可是呀,故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清
静
悲凉
郁达夫为故都画了几幅 秋景图?
故都的秋
秋院静观图 秋槐落蕊图 秋蝉残鸣图 秋雨话凉图 秋日胜果图
01
02
03
04
05
原来小品文字所以可爱的地方,就在它的 细、清、真三点。(郁达夫)
学习任务二:披沙捡金,细赏秋韵
郁达夫:秋槐落蕊
杜甫:无边落木
温柔而细腻
苍阔而宏大
世间大美,各有不同,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学习任务二:披沙捡金,细赏秋韵
秋蝉残鸣图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 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 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 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 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 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 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易中天《读城记》 秋高气爽,风日晴和的早晨,你且骑着一匹驴子,上 西山八大处或玉泉山碧云寺去走走看;山上的红柿,远处 的烟树人家,郊野里的芦苇黍稷,以及在驴背上驮着生果 进城来卖的农户佃家,包管你看一个月也不会看厌。
14《故都的秋》课件(28张PPT)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
文章的“神”是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 向往眷念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 独感。
“结合点”是“清、静、悲凉”。
28
20
思考:
故都的秋在作者那个时代也不 乏明艳之色,也有繁闹景象,作者 为什么不写这些?
21
1、客观方面: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 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
2、主观方面,有三个因素: 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 致他思想苦闷,逃避现实; 第二,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 郁达夫早年(三岁)丧父, 17岁便随长兄一 起赴日本留学,在日本十年的异国生活使他 饱受屈辱和歧视; 第三,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 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如止水 似的文学。”
22
任务四:对比探讨
作者多次写南国之秋,有 何作用?
23
喻体 比喻
北国之秋——南国之秋
本体——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 黄酒 味润 —— 白干 味烈 稀饭 味浅 —— 馍馍 味深
鲈鱼 味淡 ——大蟹 味浓 味
黄犬 味短 ——骆驼 味久 对比 北国之秋:清、静、悲凉 衬托 南国之秋:慢、润、淡
24
第12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18
代表作品: 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 《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出奔》; 散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等。
19
写作背景
从1921年到1933年间, 郁达夫积极参加左翼文艺活 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 的白色恐怖,郁达夫1933年4 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4年7 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 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 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 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 的秋》。
17
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 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 学”,写的也是 “静如止水似的文 学。”他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 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结合点”是“清、静、悲凉”。
28
20
思考:
故都的秋在作者那个时代也不 乏明艳之色,也有繁闹景象,作者 为什么不写这些?
21
1、客观方面: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 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
2、主观方面,有三个因素: 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 致他思想苦闷,逃避现实; 第二,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 郁达夫早年(三岁)丧父, 17岁便随长兄一 起赴日本留学,在日本十年的异国生活使他 饱受屈辱和歧视; 第三,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 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如止水 似的文学。”
22
任务四:对比探讨
作者多次写南国之秋,有 何作用?
23
喻体 比喻
北国之秋——南国之秋
本体——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 黄酒 味润 —— 白干 味烈 稀饭 味浅 —— 馍馍 味深
鲈鱼 味淡 ——大蟹 味浓 味
黄犬 味短 ——骆驼 味久 对比 北国之秋:清、静、悲凉 衬托 南国之秋:慢、润、淡
24
第12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18
代表作品: 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 《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出奔》; 散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等。
19
写作背景
从1921年到1933年间, 郁达夫积极参加左翼文艺活 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 的白色恐怖,郁达夫1933年4 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4年7 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 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 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 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 的秋》。
17
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 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 学”,写的也是 “静如止水似的文 学。”他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 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故都的秋》课件(共32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秋院晨景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日胜果
冷色调(清)
以动衬静(静)
主观感受(悲凉)
秋色:青天(蓝绿)蓝朵(蓝色)秋草(黄色)落蕊(灰白)树影(暗灰)灰土(灰色)灰沉沉的天(灰色)青布(蓝绿)枣树(淡绿微黄)
秋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缓慢悠闲”的人声
“细数”“静对”,(透露出悠闲、惬意)自然而然地也能感到十分的秋意
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同学们再见!
授课老师:课件创作组
时间:2024年9月1日
南国的秋
本体
北国的秋
甘甜可口
黄酒
喻体
白干
清香、后劲足
回味不永
不浓易饿
稀饭
馍馍
有味耐饥
味淡
鲈鱼
大蟹
味浓
玲珑如意
黄犬
骆驼
跋涉千万里
逗玩邀宠
这五种景物彼此有无什么顺序可寻?
体现了散文的哪一个重要的特点?
蝉
凄苦哀痛”的意境格调不符?
14.1《故都的秋》课件(共32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现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思念与向往之情。 D .文中"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的比喻生动形象地突出了
北国秋蝉之多,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第四部分
思考讨论
思考讨论 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
思考讨论
故都的秋景可谓色彩丰富,作者为什么只赞美清、静、悲凉的故 都之秋呢?试从主客观原因加以评析。
课内训练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中写了"鸽声""蝉声""雨声""人声",这些以声衬静,借助细小的
声音充分体现了北平清静的特点。 B .第⑥段中描写北方的秋雨的排比句,既具有口语的生动性,又兼
有语势连贯性,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C .文中多次运用对比手法,如用江南的秋与北国的秋作对比,来表
湘南中学 黄楚雪
故都的秋
知识回忆
在你的印象中,秋天是什么样的?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知识回忆
在你的印象中,秋天是什么样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 《登高》
客观方面: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
主观方面:有三个因素,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 导致他思想苦闷,逃避现实;第二,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 有关。郁达夫早年(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地生活使他饱受 屈辱和歧视;第三,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郁达夫提 倡“静”的文学,“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北国秋蝉之多,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第四部分
思考讨论
思考讨论 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
思考讨论
故都的秋景可谓色彩丰富,作者为什么只赞美清、静、悲凉的故 都之秋呢?试从主客观原因加以评析。
课内训练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中写了"鸽声""蝉声""雨声""人声",这些以声衬静,借助细小的
声音充分体现了北平清静的特点。 B .第⑥段中描写北方的秋雨的排比句,既具有口语的生动性,又兼
有语势连贯性,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C .文中多次运用对比手法,如用江南的秋与北国的秋作对比,来表
湘南中学 黄楚雪
故都的秋
知识回忆
在你的印象中,秋天是什么样的?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知识回忆
在你的印象中,秋天是什么样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 《登高》
客观方面: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
主观方面:有三个因素,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 导致他思想苦闷,逃避现实;第二,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 有关。郁达夫早年(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地生活使他饱受 屈辱和歧视;第三,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郁达夫提 倡“静”的文学,“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故都的秋》(共43张ppt)
物哀: 事物引发的内心感动,大
多与“ 雅美”、“有趣”等理
性化的、有华采的情趣不同, 是一种低沉悲愁的情感、情绪。 悲与美是相通的。——《日本 国语大辞典》
思 考 但是,郁达夫笔下的秋仅仅是悲吗?他意在悲秋还是
在颂秋(故都的秋)?
虽写秋之悲凉,却意在赞颂。(虽然“故都的秋”带有颓废与悲凉 色彩,但这种悲凉中渗透着唯美情调与生活情趣,郁达夫仍对北国 的秋是抱着享受和欣赏的态度的。)
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 ——显示出生命的衰败,给人以悲凉之感。
情感:所描绘的景物无一不显 示出环境清幽、萧瑟,透露出作 者悠闲中的孤寂、落寞。
描写手法:视听结合、以动衬 静,写出了观赏景物时的心态、 动作,表现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 热爱和忧虑之情。
02 秋槐落蕊图
这幅画面是如何体现“清 、静、悲凉” 的特点的?
整体把握:这五图景中“清”“静”“悲凉” 表现在哪里?
●① “清”在色调:碧绿的天色、牵牛蓝朵、稀疏的秋草、青 布单衣、淡绿微黄的枣子,选取冷色调景物。
●②“静”在声音:驯鸽的飞声,扫帚声,衰弱的蝉声,息列 索落的雨声,缓慢悠闲的声调。以动衬静,以声衬静。
●③“悲凉”在意象的组合:既写了视觉形象、听觉形象。意 象的组合,无一不显示出环境清幽、萧瑟,透露出作者悠闲 中的孤寂、落寞。也写了观赏景物的心态、动作,表现了作 者热爱故都之秋的情怀。
②蝉“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说明它是北国悲 凉的秋声的主角,因此视为“家虫”。
③几声秋虫的哀鸣就足以让作者牵动心魄,这正是作者当时孤独、 落寞的主观心境的表达。
04 秋雨话凉图
思考:阅读描写秋雨的段落,作者笔下 的“秋雨图”有何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 样的情感?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故都的秋》课件(47张PPT)
“大醉三千日,微吟又 十年。只愁亡国后,营 墓更无田。”
“万一国破家亡后,对 花洒泪岂成诗”
解题
“都”:京城,千年古都,经济、文 化、政治中心,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故”:过去的,消逝在时间深处的, 有一种物是人非、沧海桑田的沉重感。
“故都”:1.过去的都城,历史文化积淀; 2.北平有成为“故国”的危险;3.中国有成 为“故国”的危险:国土沦陷,文化消亡。
骆宾王《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那堪玄鬓影,来 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饮露身何洁,吟风韵更长。斜阳千万树,无处避螳螂。
秋雨话凉图
那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 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一层 雨过,云渐渐卷向了西去,天又晴 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 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 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 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 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 着地说: “唉,天可真凉了----” 。“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 了!”
将下面句子加横线的部分变换成四 个“是”字句。(可适当增减词语,保 留全部信息,语意连贯)
书斋外面是阳台,阳台外面有碧湛 湛的海和青郁郁的山。
[答案]是海,是山;海是碧湛湛的, 山是青郁郁的。
把下面这段话改写成一组排比句。 成功不是现成的图纸和大厦,而是
一张白纸、一块砖头,需要你去描绘和 建造。成功是一片荒地,而不是碧绿的 菜畦,需要你去开垦它。
[答案]成功不是现成的图纸,而是 一张白纸,需要你去描绘;成功不是现 成的大厦,而是一块砖头,需要你去建 造;成功不是碧绿的菜畦,而是一块荒 地,需要你去开垦。
14.1《故都的秋》第1课时课件 (共2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细数着……日光”、“静对着……牵牛花”
“一椽破屋”、“在破壁腰中” “脚踏上去……极细极柔软的触觉。” “扫街的……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静
心的宁静
悲凉
静
静
悲凉
“衰弱的残声”
本身就是一种悲凉
“息列索落”、“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 “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
静、 悲凉
“淡绿微黄” 即使是写“红”也是“红完”。
秋色
碧绿、淡淡、 蓝白、枯黄
秋声 飞声
秋形
破屋、破壁腰、 秋草
冷色调:清 以动衬静:静 景物萧瑟:悲凉
细数、静对,我以为……为佳——融入个人感受
合作探究 5.槐树落蕊图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 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 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 的触觉。 …… 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 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 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合作探究
以小组为单位,探究第二部分描绘了哪些景 物,组成了什么图景,寄寓了作者什么感情?
合作探究
1.在文章的第二部分写到了哪些景物?
芦花
柳影
虫唱
月夜
钟声
碧天 牵牛花
槐树
秋蝉 秋雨
秋果
合作探究 2.第二部分哪几段描绘了景色?共有几幅图景? 请分别起个名字吧!
第3段 第4段 第5段 第7-10段 第11段
合作探究 9.佳日秋果图中写了哪些景物,具有什么特点?
枣子树:屋期。 清冷
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 要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 界。
悲凉:鼎盛之后就是萧索
合作探究 10.总结五幅图如何体现“清、静、悲凉”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4.1《故都的秋》(共36张ppt)
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 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 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 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读文正音
混混沌沌 dùn 落蕊 ruǐ 嘶叫 sī
一椽破屋 一缕一缕漏下来的 蓝色、白色等冷色调的偏爱 疏疏落落的秋草 潜意识里的落寞、梧桐一叶而 天下知秋的联想 微叹的声调、“一层秋雨一层 凉”的感叹 枣子红完,便是尘沙灰土的世 界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 我之色彩。
——王国维
王安石《北山》
细数落花因坐久, 缓寻芳草得归迟。
古龙《小李飞刀》: 他不愿阿飞再想这件事,忽然抬头笑 道:你看,这棵树上的梅花已开了。 阿飞道:嗯。 李寻欢:你可知道已开了多少朵? 阿飞道:十七朵。 李寻欢的心沉落了下去,笑容也冻结。 因为他数过梅花。他了解一个人数梅 花时,那是多么寂寞。
反衬这五幅ຫໍສະໝຸດ 画用一根什么样的线穿起来的 呢?以“清、静、悲凉”这个景物的共同 点把景物组织在一起,体现了散文 “形散神聚”特点。
作者运用了哪些方法来描写景物?
多感官结合 远近结合 以动衬静 反衬 色彩描写
寓情于景
色——冷色调。用青蓝色、 暗灰色、灰白色,调绘出一 幅冷色的画面 。
第二部分
秋天中的 郁达夫
清——“气味也没有”“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 得细腻,又觉得清闲” 静——“声音也没有” 悲凉——“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多感官结合
第三幅画面 标题:秋蝉残声 静——“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秋蝉的残鸣,响声必 然不想夏天那样大,反而衬托了故都的静。 悲凉——残声的微弱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 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读文正音
混混沌沌 dùn 落蕊 ruǐ 嘶叫 sī
一椽破屋 一缕一缕漏下来的 蓝色、白色等冷色调的偏爱 疏疏落落的秋草 潜意识里的落寞、梧桐一叶而 天下知秋的联想 微叹的声调、“一层秋雨一层 凉”的感叹 枣子红完,便是尘沙灰土的世 界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 我之色彩。
——王国维
王安石《北山》
细数落花因坐久, 缓寻芳草得归迟。
古龙《小李飞刀》: 他不愿阿飞再想这件事,忽然抬头笑 道:你看,这棵树上的梅花已开了。 阿飞道:嗯。 李寻欢:你可知道已开了多少朵? 阿飞道:十七朵。 李寻欢的心沉落了下去,笑容也冻结。 因为他数过梅花。他了解一个人数梅 花时,那是多么寂寞。
反衬这五幅ຫໍສະໝຸດ 画用一根什么样的线穿起来的 呢?以“清、静、悲凉”这个景物的共同 点把景物组织在一起,体现了散文 “形散神聚”特点。
作者运用了哪些方法来描写景物?
多感官结合 远近结合 以动衬静 反衬 色彩描写
寓情于景
色——冷色调。用青蓝色、 暗灰色、灰白色,调绘出一 幅冷色的画面 。
第二部分
秋天中的 郁达夫
清——“气味也没有”“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 得细腻,又觉得清闲” 静——“声音也没有” 悲凉——“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多感官结合
第三幅画面 标题:秋蝉残声 静——“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秋蝉的残鸣,响声必 然不想夏天那样大,反而衬托了故都的静。 悲凉——残声的微弱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14.1《故都的秋》课件
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
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
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景物
任务三:深入文本,合作鉴赏
秋色
庭院秋晨图
②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
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 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 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 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 (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 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 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任务三:深入文本,合作鉴赏
秋蝉残鸣图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 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 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 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 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 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秋蝉的鸣叫有什么特点?能引起人怎样的感受?
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
任务三:深入文本,合作鉴赏
秋槐落蕊图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 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 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 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 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 地方。
自由朗读课文
思考下面的问题:
1 梳理本文的思路,寻找文章的文眼 2 勾画本文的意象,概括文章的图景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4-1《故都的秋》课件(共42张PPT).ppt
了解散文
“形散”是说散文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空的限制,表现手法 也不拘一格,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 。“神不散”,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
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作者通 过一定的艺术手法,表达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 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贰
解读题目;梳理内容;赏析秋景
订正字音
混混沌沌(dùn) 潭柘寺( zhè ) 槐树( huái ) 扫帚(sào zhou) 落蕊( ruǐ ) 一椽破屋(chuán) 廿四桥( niàn) 蟋蟀( xī shuài ) 嘶叫( sī ) 房檩( lǐn ) 平平仄仄( zè ) 普陀寺( tuó ) 譬如( pì ) 颓废( tuí ) 鲈鱼( lú )
强调欣赏暮秋,从反面下喻,增强了语言的新意 (2)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 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以形象之味品味抽象之味,再次突出北国秋味之浓
行文结构
总写
北国的秋:清、静、悲凉
南国的秋:慢、润、淡
(1~2段)
记叙 五幅秋景图
向往 品味
故都的秋
分写 (3~12段) 议论
思考讨论 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
一曲悲凉的颂歌
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对故都秋的眷恋,对故都秋的 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寂廖、悲凉,而且全文的 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 悲凉的颂歌。
品析句子
(1)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 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应。
【思考4】分析手法 1.鉴赏前两段的手法及情感。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故都的秋》PPT优秀课件
教学过程
明白晓畅,简洁清丽。
教学过程
巧用排比句,增强感染力。
文中运用了许多并列的句子或短语,具有工整、雅致之美,抒情味很浓,同时朗读起来又具有音韵之美,显示出作者很强的语言驾驭能力。
如“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其中,“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三个短语运用排比,既有流畅的气势,又有抑扬顿挫的音韵之美,且“来得悲凉”比前面两句更舒缓而深沉。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写作特点明白晓畅,简洁清丽。巧用排比句,增强感染力。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四季中,春天是妩媚的,给人以艳丽;夏天是热情的,给人以昂扬;冬天是寒冷的,给人以萧索。那么,秋天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请同学们归纳一些有关秋的诗词?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苏轼《赤壁赋》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秋蝉嘶鸣”图:
教学过程
其余四幅图面的景物如何体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的。
“静”——处处蝉鸣声;
01
02
“闲话秋凉”图:
03
04
“静”——息列索落的雨声;
05
06
教学过程
其余四幅图面的景物如何体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的。
“秋果胜景”图:
“清”——果实成熟的八九月;
“悲凉”——西北风、尘沙灰土的世界。
教学过程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为什么在课文第12段中要插入一段议论古今中外写秋诗文的文字? 明确:
用词上,名词,如“芦花”“柳影”“虫唱”“夜月”“钟声”等宏观的秋色、秋声与“蓝朵”“飞声”等微观的秋色、秋声,搭配得匀称和谐,最能调动读者的情感。再如动词与形容词,那北国的秋是“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而南国的秋是“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这里的动词、形容词所代表的动态、特征使读者感到平易亲切、酣畅明快。
明白晓畅,简洁清丽。
教学过程
巧用排比句,增强感染力。
文中运用了许多并列的句子或短语,具有工整、雅致之美,抒情味很浓,同时朗读起来又具有音韵之美,显示出作者很强的语言驾驭能力。
如“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其中,“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三个短语运用排比,既有流畅的气势,又有抑扬顿挫的音韵之美,且“来得悲凉”比前面两句更舒缓而深沉。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写作特点明白晓畅,简洁清丽。巧用排比句,增强感染力。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四季中,春天是妩媚的,给人以艳丽;夏天是热情的,给人以昂扬;冬天是寒冷的,给人以萧索。那么,秋天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请同学们归纳一些有关秋的诗词?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苏轼《赤壁赋》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秋蝉嘶鸣”图:
教学过程
其余四幅图面的景物如何体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的。
“静”——处处蝉鸣声;
01
02
“闲话秋凉”图:
03
04
“静”——息列索落的雨声;
05
06
教学过程
其余四幅图面的景物如何体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的。
“秋果胜景”图:
“清”——果实成熟的八九月;
“悲凉”——西北风、尘沙灰土的世界。
教学过程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为什么在课文第12段中要插入一段议论古今中外写秋诗文的文字? 明确:
用词上,名词,如“芦花”“柳影”“虫唱”“夜月”“钟声”等宏观的秋色、秋声与“蓝朵”“飞声”等微观的秋色、秋声,搭配得匀称和谐,最能调动读者的情感。再如动词与形容词,那北国的秋是“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而南国的秋是“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这里的动词、形容词所代表的动态、特征使读者感到平易亲切、酣畅明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编版语文】《故都的秋》PPT课 件1
创作背景:
1926年6月,郁达夫之子龙儿在北京病逝。 北平在19世纪末卷起的历史风云中却越来越显得衰老颓败,由 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 到杭州。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去北平。当时,郁达夫到达北 京仅仅只有四天的时间。在作者的心理,对于秋天悲凉的感受实 质上是对人生的感受。 1931年发生“九·一八”事件,日本侵占了东北全境。1932年 1月,日军进攻哈尔滨特区,1933年1月,日军蓄意制造了手榴弹爆 炸事件,借机攻陷了东北通往关内的咽喉要地——山海关。北平, 处在风雨飘摇之中。郁达夫虽蛰居远离北平的杭州,一样会感受 到国事的危急。因而,当他到达北平,触景伤情,写了《故都的 秋》。
【统编版语文】《故都的秋》PPT课 件1
【统编版语文】《故都的秋》PPT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件1
1928年与鲁迅合编《奔流》月刊,并主编《大众文艺》。1930 年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并参加中国左翼作家 联盟。1933年初加入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在白色恐怖威慑下由上海 移居杭州,徜徉于浙、皖等地的山水之间,写有不少文笔优美的游 记。
赏析名句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 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含义:我心甘情愿地欲以生命为代价,换得故都的秋的长在! 作用:①结构上: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②内容上:直接抒发作者对 故都之秋的无比眷念挚爱之情。
1.课文的文眼是哪一句?故都的秋 有何特点? 2.作者在哪些段落通过哪些景物描 写了故都的秋景?
【统编版语文】《故都的秋》PPT课 件1
【统编版语文】《故都的秋》PPT课 件1
理清思路
1、文章的文眼在哪里?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2、作者笔下,故都的秋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哪些段落中哪些景物描 写了故都秋景?如何饱尝故都秋景?
小组合作(5-8人)
※文章的结构如何划分?概况每部分的内容。(1人) ※故都的秋有怎样的特点?哪些景物描写了故都的秋景?(1-2人) ※鉴赏这篇散文的语言特点。(1-2人) ※列举传统文人悲秋的诗句;思考郁达夫对故都的秋的感受与传统文 人有何差异?(1-2人) ※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以上内容。(1人)
前期作品浪漫主义的特点,后期寄托自己感时忧国的心境。
【统编版语文】《故都的秋》PPT课 件1
【统编版语文】《故都的秋》PPT课 件1
郁达夫、郭沫若、 成仿吾
【统编版语文】《故都的秋》PPT课 件1
1938年底赴新加坡,从事报刊编辑和抗日 救亡工作。 1942年流亡到苏门答腊,化名赵 廉隐居下来。不久,当地日本宪兵部强迫他去 当翻译,暗中保护和营救了不少当地志士和华 侨,并获悉了日本宪兵部许多秘密罪行。1945 年日本投降后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1952年, 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他为“为民族解 放殉难的 战士”,并在他的家乡建亭纪念。
【统编版语文】《故都的秋》PPT课 件1
【统编版语文】《故都的秋》PPT课 件1
对比衬托
江南的秋 慢、润、淡 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北国的秋
清、静、悲凉 饱尝
突出对故都之秋的热爱、赞美和 向往、眷恋之情
【统编版语文】《故都的秋》PPT课 件1
【统编版语文】《故都的秋》PPT课 件1
【统编版语文】《故都的秋》PPT课 件1
【统编版语文】《故都的秋》PPT课 件1
划分文章的结构
1-2 北国的秋有何特点(与南国秋比较) 3-10 故都的秋景及人类对于秋的感受 11-12 再次表达对北国之秋的热爱
【统编版语文】《故都的秋》PPT课 件1
【统编版语文】《故都的秋》PPT课 件1
阅读课文,思考:
【统编版语文】《故都的秋》PPT课 件1
第十三段
南国秋景 特点: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统编版语文】《故都的秋》PPT课 件1
【统编版语文】《故都的秋》PPT课 件1
博喻 定义: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说明一个本体。可以用多个喻 体描绘本体的一个方面,也可以描绘本体的几种状态。 作用:运用博喻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博喻能将事物的特征或 事物的内涵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出来。
第
二
故
都
的
秋
课
作者简介
3岁丧父,家道衰贫,聪颖好学, 少时已有古典文学基础。
1913年留学日本,饱受屈辱和歧 视的异国生活,激发了他的爱国热忱, 使他忧伤愤世。
【统编版语文】《故都的秋》PPT课 件1
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发起成立创造社,出版了新文学最早的白 话短篇小说集《沉沦》,以其“惊人的取材、大胆的描写”而震动了文 坛。192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经济部。回国后 参加编辑《创造》季 刊、《创造周报》等刊物。1923年起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等校任 教。1927年8月退出创造社。
【统编版语文】《故都的秋》PPT课 件1
【统编版语文】《故都的秋》PPT课 件1
理解题目
“故都” 表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蕴含文化底蕴。
“秋” 确定了描写的内容。 两者结合,暗含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境界。题目明确
而又深沉。
【统编版语文】《故都的秋》PPT课 件1
【统编版语文】《故都的秋》PPT课 件1
【统编版语文】《故都的秋》PPT课 件1
【统编版语文】《故都的秋》PPT课 件1
本体——南国的秋韵与北国的秋韵
喻体
黄酒 与 白干 稀饭 与 馍馍 鲈鱼 与 大蟹 黄犬 与 骆驼
【统编版语文】《故都的秋》PPT课 件1
【统编版语文】《故都的秋》PPT课 件1
黄酒味道浅淡,白干味道浓烈; 稀饭稀薄,馍馍厚实; 鲈鱼味浅,大蟹味久; 黄犬机灵轻佻,骆驼沉稳厚重。 比较点是“秋味”,突出了北国之秋比南国之秋秋味更 浓、回味更永。更符合作者的心境。
清、静、悲凉 3-11段
饱尝
小院、槐树、秋蝉、秋雨、果树
【统编版语文】《故都的秋》PPT课 件1
【统编版语文】《故都的秋》PPT课 件1
第二段
南国之秋的特点
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秋的味,秋的色,秋 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统编版语文】《故都的秋》PPT课 件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