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及生态文明建设
会 主义和谐社 会 ,应该 是 民主法 制 、公平 正义 、诚信 友爱 、充满 活力 、安 定有序 、人 与 自然和谐 相处 的社
会 ”。
2 0 1 2 年l 1 月8 日, 中国共 产党 第十八次 全 国代 表大
会报告 中强调 :“ 建设生态文明, 是关系人民福祉、 关乎
2在历史 的长河 中人与 自然和谐相处是主流
以最 大 的 自然——水 与人的关系为例 ,和谐 是主
流。
“ 水 是生命 的源泉 ”。有了水才有 了人类 ,才有
了人类赖 以生存和 发展 的一切 !水能滋润作 物 ,为人
类提供 食粮 ,提供航运 、发 电、养鱼等 等 ,这 些在物
质层 面上 人与 自然 的关系是大家所 熟知的。 人 与 自然还存 在精神层面 的和谐 与不和谐 。例如 水在精神层 面上还 能陶冶 、催生人 的精 神情操 ,使人
规律”和 “ 易毁原理”,坚持决策的严肃性,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做到三态平衡 。 关键词 :人与 自 然和谐相处 ;自然;第一 自 然 ;第二 自 然 ;生态文明建设 中图分类号 :F 0 6 2 . 1 ;X- O 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 6 7 2 — 6 9 9 5 ( 2 0 1 3 ) 0 8 一 O 0 0 5 — 0 5
感到愉悦和爽心 ,这方面可 以多说几句 :
2 . 1水 能使人激动豪放
奔流 、瀑布 、喷泉 等 ,或奔 腾 咆哮 ,或 一 泻千 里 ,或一 落千丈 ,令 人惊心动 魄,焕 发激情 ,李 白留
3 随着人 类活动的激化 ,人 与自然 的不和谐突 出
地表现出来
当今 ,我 国正处 于 高速 发展 时 期 ,一个 开 发 资 源 、开 垦土地 、改造 自然 ,再 造山川秀美 的热潮 出现 在全 中国 ,中国的人类活动在 强化 ,人与 自然打 交道 的程度 日趋 激烈 ,伤害 自然以及 遭受 自然 报复 的事件 都在增加 。 3 . 1旱灾 干旱 的出现具有 不可避免性 。由于在 人类的农事 活动 中水土失衡 ,作 物失 调 ,经营不 当等原 因 ,常常 会 因为干旱而导致旱 灾。烈 日炎炎 ,禾苗枯 焦 ,旱灾 在许多地 区成为一种经常性 灾害。 旱 灾 的危 害呈 现加 重趋 势 。据 统 计 ,全 国年 均 受 灾面积 由2 0 世 纪5 0 年代 的l 1 6 0 万h m 增加到 1 9 9 0 ~ 2 0 0 2 年 的2 6 9 3 . 3 7 i h m ,因旱 灾相应损失 的粮食 由4 3 5
探索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
探索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一直以来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大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我们迫切需要探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路。
本文将从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探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
一、尊重自然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首先需要我们尊重自然。
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我们应该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
尊重自然不仅体现在我们的言行举止上,更需要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我们应该认识到自然的伟大和智慧,珍惜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环境。
只有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我们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举措。
生态环境是自然界的有机整体,人类的活动对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我们应该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提高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
其次,我们要加强环境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和解决环境问题。
此外,我们还应该推广绿色生产方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可以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三、推动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路径。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基础上,不损害后代子孙利益的发展方式。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我们应该加强资源的合理利用,推广节约型社会的理念。
其次,我们要加强科技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此外,我们还应该注重教育和宣传,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氛围。
四、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根本目标。
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我们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为了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我们需要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推动人与自然的协同发展。
我们应该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推动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
同时,我们还应该加强环境教育,提高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和理解,培养人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加快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摘要】:正树立尊重、顺应、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并不是放弃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回到原生态的生活方式,而是超越和扬弃高能耗、高排放的发展方式和不合理的消费模式,提升全社会的文明理念,增强全民的生态忧患意识、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使人类活动限制在自然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一.生态文明的概念生态,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与生存状态,亦即自然生态。
自然生态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
人类社会改变了这种规律,把自然生态乃如到人类可以改造的范围之类,就形成了文明。
生态文明,是指人美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规律而取得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人美文明发展过程中带来的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说明地球再没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延续人类生存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这就是生态文明。
目前,我国资源和环境形势已不容乐观:耕地锐减,土地沙化;植被遭侵,草原告急;泱泱浊流,水源污染;全国三分之一国土被酸雨侵害,沙尘暴不断向人们袭来……。
这一切的出现,固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同人们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的上述误区分不开的。
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境界,是在对工业文明带来严重生态安全进行深刻反思基础上逐步形成和正在积极推动的一种文明形态,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形态。
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宁愿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消费模式。
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这一崭新命题的提出,把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问题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联合国发表的《人类发展报告》,强调气候变换正以空前的规模威胁人类的发展,对穷过影响最大,它使穷过千百万人面对缺水、却食物和营养、生态遭到破坏的恶性循环。
二.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的必要性㈠、我国的客观条件,必须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一个大的资源约束,就是资源高消耗制度不可持续,资源高消耗制度已经完全不可持续。
生态文明建设、观念、机制
生态文明建设期待观念和机制先行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强调要“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写进党的政治报告,体现了党对生态环境危机的清醒认识与实事求是的态度,体现了党对生态环境危机的时代性与全球性的充分把握。
“生态文明”对大多数民众来说还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生态文明”是由“生态”和“文明”两个是词汇组成,它有着丰富的内涵。
生态,是生物群体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在能量与物质交换方面一个态势,如果这种态势处于平衡状态,那就是生态平衡;如果这种态势处于不平衡状态,那就是生态失衡。
文明,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文化水平方面的综合反映;文化,又是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习俗、法制等)的总和。
“生态文明”应该是人类社会保证生态环境处于良性循环状态的一种高度的文明机制。
一、生态文明建设需要观念先行建设生态文明,观念要先行。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型的文明形态,它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社会生产和消费模式等方面都和以前的文明形态有着本质区别。
进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从这些方面入手,吸收传统与西方的优秀文明成果,在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改造与革新各种不合理的、不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不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
因此要牢固树立以下观念,建设生态文明。
1、树立人与自然平等的观念,牢固树立生态意识。
在人类发展中,从古至今,人类始终以征服者的姿态自居,人类中心主义的不断强化,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不断冲突和紧张。
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彻底转变这一观念,就是要变人对自然的征服关系为人与自然的伙伴关系,即树立人与自然平等一体的观念,这是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前提。
人类存在于自然界之中,而不是在此之外,更不能凌驾于自然界之上,人与自然是和谐共生、互利互惠的统一整体。
2、牢固树立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双赢的思想。
环境与经济之间不仅是相互依存的,而且是可以相互促进发展的。
牢固树立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双赢的思想,就是要使人们清楚的知道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不是天然的矛盾,现有的或者说已经出现的矛盾不是发展本身的问题,而是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是我们没有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才导致了矛盾的出现和加剧。
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科学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体现了人类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理念。
建设生态文明,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
它有助于唤醒全民族的生态忧患意识,认清生态环境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持之以恒地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尽最大可能地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生态文明观念,作为一种基础的价值导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题中应有之义。
建设生态文明,要“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把生态建设上升到文明的高度,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文明趋势认识的不断深化.建设生态文明,不仅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维护全球生态安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可持续发展等多个方面。
生态文明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共同构成建设小康社会的追求理念.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离不开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经济增长、和谐稳定、民生改善的汇聚点。
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人类既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享受,更不可能有高度的精神享受和政治享受.没有生态安全,人类自身就会陷入深刻的生存危机。
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必然要求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的平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包含着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精神追求;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内在地包含着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法规。
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基础和前提,也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具体体现。
(一)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必需的物质基础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希望喝上干净的水、吸上清新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住上舒适的房子等。
美丽中国
中考政治---美丽中国1.(1)家乡坚持生态文明建设是实施哪一发展战略和基本国策?(2分)(2)材料反映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是怎样的?(3分)(3)请你就建设美丽家乡,为垦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提合理化建议。
(4分)(4) 你能为实现“ 美丽中国”做些什么? (答.(1)可持续发展战略;(1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1分)(2)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已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
(3分)(3)①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②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环境保护放在突出位置;③处理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④加大对环保的科技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⑤加强生态文明的宣传与教育,提高垦区人民资源环保意识,践行环保行为。
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走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文明发展道路。
(4) ①学习宣传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有关知识、法律法规。
②树立环保意识, 养成环保习惯, 自觉保护环境。
③从小事做起, 爱护花草树木, 节约用水, 垃圾分类处理等。
④同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行为做斗争。
⑤向有关部门提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建议。
3、(1)建设美丽中国奋斗目标的提出是基于我国怎样的国情?(4分)(2)为建设美丽玉林,你认为政府、企业、公众应该怎样做?(6分)(3)请你为建设美丽玉林设计两条宣传标语。
(2分)答.(1)①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资源得不到合理开采和利用;(1分)我国资源形势日益严峻。
(1分)②人们在利用和改选自然的过程中,不尊重自然规律,造成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恶果,(1分)环境形势十分严峻。
(1分)(2)政府:①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1分)②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立业;(1分)③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严惩损害生态文明建设的行为;(1分)(答出其中2点即可,每个小点1分,共2分;若考生能答出“政府要在全社会培育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可评2分,但该生总分不能超过60分)企业:①加大研发力度,推动技术升级,降低生产能耗;(1分)②自学承担社会责任。
生态文明六项原则的内容
生态文明六项原则的内容
生态文明六项原则通常是指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六个基本原则,包括:
1.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强调人类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要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
3. 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要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4. 坚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强调要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
5. 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强调要加快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6. 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强调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历史趋势,要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形成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
这六项原则构成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框架,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重要遵循。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不断遇到新的挑战。
同时,人类在自然的“报复”中不断学习,积累经验,不断深化对自然规律的认识。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与自然关系所面临的问题不同,如何实现和谐,取决于人类当时的认识水平和生产力水平。
马克思说过:“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
”十八大报告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1中国当前人与自然存在问题1.1生态道德教育还没有真正纳入道德教育体系中国生态教育起步晚,20世纪70年代才开始将环境教育纳入小学和初中教育之中。
而在教育理论界,是在近十年才提出对环境讲道德的问题,并且理论多实践少,大多都停留在生态知识和技术的传授上。
于是,常常出现教育与实际脱节,学、做两层皮的现象,因此,爱护保护环境的实际效果差。
追其原因,主要还是没有明确思想政治课与生态文明教育的关系,没有深入探讨生态道德在现有道德体系中的地位,也可以说是生态道德教育还没有真正纳入道德教育体系。
1.2受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局限,人们还没有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长期以来我国的德育工作主要是围绕如何处理个人与他人、社会、国家的关系而展开,人们对社会公德的认识还只是局限于人与人、人与社会领域,而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仍然没有深刻认识。
许多人还停留在“人必胜天”、“自然属于人类”等以人类为中心的错误理论的幻想中。
1.3人们还没有正确认识自然科学发展规律当今的生态环境危机使人类意识到还需要重新思考一些问题:如人与天的关系需要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科技的作用需要重新界定,社会发展规律等问题需要重进一步探究。
试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试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试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共十七大提出的理论创新成果,是国家治国理念的一个新发展,是根据中国国情条件、顺应社会发展规律而做出的正确决策。
它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的一系列阶段性特征的科学判断和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完善,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深刻洞察,是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基本要求,也是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国际化主动承担大国责任的庄严承诺。
生态,一般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存在状态,自然生态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
人类社会改变了这种规律,把自然生态纳入到人类可以改造的范围之内,这就形成了文明。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
生态文明的崛起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世界性革命,是一次顺应世界潮流的新选择。
作为一种基本的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建设也是对当代中国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的实践性提升,它将通过多种渠道对发展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进行重大的引导和调整,进而引导国家沿着科学发展的轨道前进。
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这种文明形态表现在物质、精神、政治、科技等各个领域,它涵盖了全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涵盖了社会和谐和人与自然和谐的全部内容。
生态文明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重点在于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核心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
生态文明植根于自然界之中,根植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之中。
从性质上来讲,生态文明是一种文化伦理观,是用于指导全社会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形态。
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 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
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
生理念
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是指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更加注重保护和改善环境,实
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模式和建设目标。
其核心理念是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
生的理念。
首先,绿色发展强调以人为本,尊重自然规律和生态系统平衡。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要考虑到人类的需求,但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绿色发展追求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
的有机结合,推动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以保护生态
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其次,生态文明建设强调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和绿色产业发展。
通过调
整产业结构,减少高污染、高能耗产业的比重,发展绿色产业,促进资源的节约与循
环利用,降低碳排放和环境污染。
同时,加强绿色技术的研发创新,推动绿色技术在
各个领域的应用,实现经济的绿色化和可持续发展。
此外,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还强调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
通过建立健全的环
境监测和治理体系,加强环境管理,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减少污染物排放。
同时,积
极开展生态修复工作,恢复生态系统功能,增强生态系统的抗灾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
这样可以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总之,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
展相结合,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全球范围内,各国应共同努力,通过国际合作,共同
推进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为人类和地球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弘扬生态文化共建生态文明
江泽慧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大家好!在中国生态文化协会成立之际,我很高兴以《弘扬生态文
化,共建生态文明》为题,围绕中国生态文化协会的“弘扬生态文化, 倡导绿色生活,共建生态文明”办会宗旨,谈谈我的一些感悟和体会, 与大家一道讨论交流。
一、大力弘扬生态文化,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理念
第三,推进绿色家园建设。让广大民众呼吸上清新的空气、喝上干 净的水、吃上绿色的食品、拥有优美的自然景观和舒适的人居环境,这 是建设绿色家园最基本的标准和要求。国家林业局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在 全社会开展“关注森林,共建绿色家园”系列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为维护国土生态安全和全球环境保护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据联合国 粮农组织统计,2000---2005年间,中国净增的森林面积居世界首位,其 增加森林面积的总量,相当于过去五年全球森林采伐面积的近一半。据 国内专家初步估算,2004年中国森林净吸收了约五亿吨二氧化碳当量, 相当于同期全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8%。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 中国正以历史上最脆弱的生态环境承载着历史上最多的人口,担负着历 史上最空前的资源消耗和经济活动,面临着历史上最为突出的生态环境 挑战。我们必须站在国家目标和发展战略的高度,把关注森林,植树造
2
与生命价值的尊重和赞美中,获取精神与物质成果的享受。比如,中华 竹文化在生态文化中独树~帜。千百年来,竹子与华夏儿女结下不解之 缘。人们种竹、赏竹、用竹、爱竹、画竹、咏竹,借竹寓意,以竹抒情, 留下许多以竹为题的诗词丹青。人们赞美竹子,是因为它有青翠洒脱的 风姿,昂首挺拔的气势,虚心有节的情操,刚柔相济的品德。体现在竹 文化中的竹子,不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植物,而是人格化了的自然,寄 托和承载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情感、观念和理想。
树立正确生态文明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树立正确生态文明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者:黄颖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18年第43期【摘要】深刻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对于构建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对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关键词】生态 ;人 ;自然 ;和谐 ;共生【中图分类号】X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3-0161-01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集中体现了党中央全面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坚定决心和坚强意志。
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意义(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战略思想的鲜明体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科学系统的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战略思想,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迫切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变。
当前,人民群众由过去“求生存”,到现在“盼环保”“求生态”,环境美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新内涵。
(三)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华民族实现永续发展和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根本上扭转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就是在不断夯实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伟大复兴的生态环境基石。
(四)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清洁美丽世界的方向指引。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才能共同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清洁美丽世界。
二、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丰富内涵(一)尊重自然。
尊重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秉持的首要态度,要求人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绝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
中国传统文化无论从先秦还是到明清时期,大多数思想家、哲学家都有自己的“天人观”。
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心得体会7篇
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心得体会7篇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心得体会篇1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
人类现在的科技在不断进步,不断发展,但人却忘记了,人与生态文明相互共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
虽然以前大家还不是很注重生态环境,但那个时候还没有那么多的化工厂,商业房。
随着时代的改变,很多工厂肆无忌惮地乱排放有毒气体,污水。
很多开发者乱开发绿色土地、乱砍树木,大量的建造房子。
以至于现在环境受到了很大污染。
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家家都买得起汽车了。
很多上班的人都开汽车,家离上班的地方近的,不愿意跑,要开汽车。
离得远的不愿坐公车嫌太挤,更不愿骑车,太累也都要开汽车。
大家可知道汽车一天要排放多少尾气啊。
在我父母小时候,我爸爸经常去河里挑水喝,现在都不敢喝了,水被污染了。
就拿在我家附近的池塘来说,刚开始时水是很清澈的,但没过多久水就开始变浑浊,因为所有住在附近的人都会把垃圾倒在河岸边,垃圾就会掉进河里。
但很多人不以为然,都觉的这么点垃圾无所谓。
如果每个人都那么做的话,世界都变成垃圾场了。
现在的年轻人都不如老年人注重保护环境。
有一次我出去,看见有一位老奶奶,她头发花白,脸上都是皱纹,老奶奶弯着腰拉着垃圾车,时不时还要停下捡垃圾。
过路的人都会捂住鼻子躲开,有人买了东西,包装袋随手乱扔。
有的准备把垃圾进垃圾桶,但看都不看一下,垃圾没有扔进去就不管了。
老奶奶拉着车子到中间去捡垃圾,这时刚好从岔路口有一辆汽车开过来一个急刹车,差点撞到老奶奶。
司机不说对不起就算了还破口大骂:“你是怎么走路的?眼睛瞎了吗?”随手把香烟头和一些垃圾从车子里扔出来,就开走了。
社会是大家的,环境也是大家的,需要大家一起来保护,光靠一个人是不够的。
只有一个人捡垃圾,其他人都在制造垃圾,这样也是一团糟。
我们的母亲地球,曾经有多少前辈为为他装饰,而我们却在折磨着她,让她逐渐衰老!保护环境,从我做起,让身边的每一件不文明的事情都化为乌有!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心得体会篇2“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我们珍惜、节约资源时喊的一个口号。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理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理念生态文明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在现代社会中,人类的发展与破坏环境之间的矛盾愈发突显,我们迫切需要转变观念,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本文将就此主题展开探讨。
一、生态文明的概念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尊重与保护自然环境,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种发展理念。
它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关系,倡导人们从根本上保护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文明的重要性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保护生态环境。
我们需要认识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通过改变开发模式、理念和方式,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以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其次,推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只有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的理念呼唤人们关注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推动经济的绿色发展和循环经济的实践。
最后,促进社会进步。
生态文明理念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而推动社会的持续进步。
只有摒弃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开发与破坏,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充分发展人的潜能。
三、生态文明实践的途径生态文明理念的实践需要我们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护环境、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首先,加强环境保护。
制定严格的环境法律法规,并加强执法力度,对环境犯罪行为进行严惩。
此外,推动绿色技术和绿色产业的研发与推广,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其次,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人们应当从小事做起,采取绿色出行、节约用水、垃圾分类等行动,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最后,加强教育和宣传。
通过教育和宣传来增强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提高人们对生态文明的认知和重视程度。
只有人们从内心深处认可和接纳生态文明理念,才能真正实现生态文明的目标。
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进展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在宪法中写入生态文明理念的国家,并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不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首先,加强环境保护。
中国制定了严格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并加大对环境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
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刍议
建设生态文明,也要重视发展。发展既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也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需要。传统的工业文明固然使一些地方因经济的快速增长而带来了物质上的富裕,但毫无节制地消耗自然资源的生产方式,已经使经济社会的发展受到了极大制约。如果不能以生态文明及时予以矫正,经济社会发展就不能持久。这就需要在发展的同时,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生态文明的现代化道路;需要把经济发展的动力真正转变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上来。要防止重经济发展轻生态保护的现象,摒弃靠牺牲生态环境来实现发展,先发展后治理等传统的发展观念和发展模式。我们也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以停滞经济发展来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从根本上说,生态环境保护是为了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我们强调保护生态环境,是要求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充分考虑到环境的承载能力,考虑到给后人发展留有一定的余地,考虑到人民群众接受的程度。我们的目标是把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统一在可持续发展上,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
生态伦理文明教育提倡全新的生态生活价值观,提倡现代生活方式的生态化,即以最低限度的资源消耗和对生态环境最好的保护手段,满足人类自身日益讲究的物质需求和不断成长的精神需要。提倡物质简单、精神丰富的生活方式。所谓物质简单,就是崇尚和提倡过简单而富有成果的生活;而精神丰富就是把物质的损耗和占用作为升华内心情感和实现精神享受过程中的手段。人类生活的质量尺度和幸福指数,并不随着消费标准的提高而提高,也不依赖物质占用数量的增加而增加,而在于物质的充分和充满智慧的最大化利用,以及伴随此过程始终的精神上的升华和完善。当他们面对现代享乐主义和物质主义的诱惑时,能够清醒地认识到地球资源的有限和短缺,能够依照生态伦理及生态道德的理念进行自身行为的自律,崇尚和体验简单化的生活,注重精神内涵的挖掘,形成生态化的节约、简朴、健康的社会风气。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物质利用的节俭和高效联系起来,把物质享受的有条件、有能力与“生活的自愿简单化”联系起来,反对和摒弃奢华、浪费以及偏重外在形式的生活习俗,约束现实社会日益膨胀的物欲要求。
人类与生态文明和谐共生2000作文
人类与生态文明和谐共生2000作文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人类与生态文明和谐共生2000作文篇1星光刚刚隐去,月光也悄然退下。
突然,有一米阳光突破了厚厚的云层,洒在了第一棵树的树梢上。
在那棵树上,有一只鸟儿被阳光惊醒,眨了眨黑葡萄似的眼,然后飞上天空清脆地叫了一声,“啾——啾”,阳光迅速地铺满了大地,新的一天,开始了。
这就是自然界新的一天。
我们与动物,微生物共同生活在地球上,我们与自然也是生生相息的,没有大自然,就不会有我们的存在。
我们应该与大自然成为好朋友,但是,我们却伤害了它太多。
三百年前,人类发现了大自然丰富的宝藏,于是开始了工业文明,工业文明是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的。
世界工业的发展使人类征服自然的目的达到极致,可是随即到来的是一系列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中国从东北的松花江到南方的珠江,许多河流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污染,湖泊的面积缩小,森林或草原破坏,沙漠化为土地达12万平方公里;年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为万吨,居世界第一位。
据专家测算,要满足全国天气的环境容量要求,二氧化硫排放量要在现有基础上至少削减40%;被誉为“华北明珠”的白洋淀在春夏之际再次干涸,波光粼粼的水面和亭亭净植的荷花从此不见,白洋淀底黄沙朝天。
这种人为造成的后果,怎不叫人痛惜?在对大自然的索取与探索中,作为“征服者”的人类,还未来得及欢庆自己的胜利,大自然就已经作出无情的报复。
地球已经吃不消了,如果还继续发展工业,后果将不堪设想。
所以现在到我们保护大自然的时候了,也就是要建立“生态文明”。
要建立生态文明,就需要我们从小事做起,尽自己一份微薄之力。
首先我们要节约用电,随手关灯,少用电器;还要节约用水,关紧水龙头,不要浪费;郊游外出不要乱扔垃圾;每年植树一次;回收废电池,不乱扔电池;不浪费纸张……“只有一个地球”,这是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上提出的一个响亮口号,去年的会议,各国首脑再次呼吁人们注意:人类“只有一个地球”。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再也不要让大量的森林被砍伐,植被遭破坏,水土遭流失。
论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
论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作者:吴思梦马立宝来源:《智富时代》2016年第12期【摘要】生态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解答人类和自然关系的理论体系,正确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人与自然既相互对立又相互协调,人在实践的过程中不但要遵守自然规律,还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只有树立正确的生态自然观,才能保证人类社会健康持续的发展。
【关键词】生态自然观;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一、生态自然观的概念要具体理解生态自然观的概念,就必须要从马克思主义对“自然”概念的分析出发。
马克思把自然分为两个部分,其中两个部分的分划分以人类的实践活动为依据,在人类产生之前的天然自然以及由于人类的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不足无法认识和改造的未知自然称为自在自然;而人类产生之后,逐步开始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把自然作为自己实践活动的对象的称为人化自然。
马克思指出:“自然界的人化过程就是社会历史的形成过程,人进行生产劳动的过程,也就是使自然界人化的过程,自然界作为人的活动的产物丧失了它的异于人的本质,成了人化的自然界,因而,也成了人的感官对象。
对象化的自然界,既是自然的产物,也是历史地创造出来的,即全部所谓的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化的劳动的诞生,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
”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自然观认为绝对精神的自我发展加之外化而形成自然界,这种自然界与人的实践活动无关,从本质上说具有主观性和非实践性的特征;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在研究自然界的过程中否认了人的作用抛开了认识实践活动,因而,这两种自然观都不是科学的。
马克思批判的继承了这两种自然观,科学的回答了自然的本质,揭示了人类与自然界辩证统一的关系,为人类更好的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中国自然生态的现状(一)水土资源退化严重。
在过去的几十年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土地,使我国的水土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流失面积近国土面积的80%。
同时,我们也是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5%以上,据统计每年光荒漠化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到2000亿元人民币。
从生态自然观谈谈人与自然和谐关系
从生态自然观谈谈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桂林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岩土工程专业,102022年187)关键词1前言生态自然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必须牢固树立生态自然意识、生态经济意识、生态社会意识,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20世纪之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的生产、消费活动对自然界的巨大冲击带来了事关人类命运的大问题,即生态危机问题。
目前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所引起的人类生存的危机,要求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基于科学自然辩证法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因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要在现代生态自然观模式下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确立现代生态自然观的思想什么是生态自然观?是当代人针对现代生态危机进行反思的结果,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其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发展。
生态自然观强调了自然界的整体性,强调人活动的能动性和人的主导地位,也强调了人和自然的关系的和谐性。
第一,生态自然观并非简单回到天然自然观,它既是对人工自然观的某种扬弃,又是向天然自然观的某种复归,是更高层次上两种自然观的辩证综合。
第二,生态自然观并不是对一般生态科学、生态哲学或环境伦理学等的讨论和重复,而是对环境科学、生态科学等进行哲学概括形成的自然观的一种新理论形态。
它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生态自然界。
第三,生态自然观是出于对自然观的历史研究的理性思考提出的,它产生于生态自然进入实践领域之初,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生态自然观的理论研究对生态自然的实践活动具有很重要的指导价值。
现代生态自然观是一种在考虑后人生存与发展的同时,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突出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科技为先导,以重点地区智力开发为突破口,把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在开发中保护,使生态环境的保护建设法制化,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科学化,促进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统一,逐步使自然环境、人类发展走向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的自然观。
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社会主义道路
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社会主义道路作者:李楠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07期【摘要】对正在全面发展、进步的中国来说,构建和谐社会不仅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更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中共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而中共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加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之后,形成“五位一体”的总布局。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建立合理科学可行的制度下进行的。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更是是全面发展小康社会的主要内容之一。
【关键词】生态文明;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第一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
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中共十八大召开,胡锦涛指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以上叙述都深刻阐明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指出了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目前的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在未来的发展中的方向。
建设生态文明,是我党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要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为了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指明了方向。
一、提出和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性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曾表示:“加强生态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大计。
”从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开始到现在,我国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即便在文革时期都仍在发展。
经济的快速增长提高了国民生活水平,为社会生活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料和文化产品。
然而GDP的持续增长不光带来世界瞩目的伟大成果,更带来了环境污染的加剧、生态环境的破坏、资源和能源的短缺等生态问题,而这些问题也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呈现出日趋严重的态势,生态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
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者:闫喜凤来源:《奋斗》2014年第02期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成果和必然趋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
传统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生态环境代价。
”同时,他还反复强调: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这些论断,蕴涵着对人类文明发展经验教训的历史总结,体现着对人类发展意义的深刻思考,彰显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文明自觉和生态自觉。
为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和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站在时代发展和战略全局的高度,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全新理念,描绘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美好前景。
中国将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
那么,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必须遵循生态文明建设规律首先要遵循“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规律。
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四者的互相协调,有效地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要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规律。
社会进步是人在实践中改造自然、推动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人在实践中改造社会、推动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再次要遵循“政府、企业、公众”协同参与规律。
政府、企业、公众要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各尽其责、各尽其能、各尽其力、相互制约,形成政府主导、企业推进、公众参与的环境保护格局。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必须牢固树立生态文明意识正如恩格斯曾指出的,“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因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资料推荐------------------------------------------------------ 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学习十七大报告体会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大会报告描绘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为我们继续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胡总书记在向十七大作报告时,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其中,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窝比重显著上升。
主要污染物聿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蛸这是党中央首次把建设生宀态文明写入党代会的工作劳报告中,体现了人与自然和鹚谐发展的理念得到了我们党罅的充分关注。
这实际上是建豳设和谐社会理念在生态与经捆济发展方面的升华,不仅对乃中国自身有着深远影响,同纡时也是对全球日益严峻的环带境生态问题所做出的庄严承q诺。
建设生态文明,为我糈们气象科技工作者赋予了光皱荣而艰巨的任务。
1 / 3
近百年来麇,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了自然波生态、环境系统的一系列变谥化,自然灾害不断增多严重淄威胁着人类社会的生存安全蝗。
这一方面是地球系统自然变化规律的结果,另一方面漆也是人类活动,特别是传统亡工业化道路发展的结果。
因慰此,解决当今的环境问题,婴就应该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切欣实提升全社会防灾减灾及适涑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能力。
对此,我们气象部门责无旁沧贷、责任重大。
我国目前的总体环境形势仍然相当严峻,频发的污染事件影懿响着人民的生活。
据有关部授门统计,XX 年我国化学需荆氧量排放总量居世界第一,远远超过环境容量,全国七污大水系监测断面中 62%受脚到污染,流经城市的河段 9 沓 0%受到污染。
这些都是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大规瞵模发展化工业和轻工业,造成的水源污染和大气污染,彤时刻影响着人民的生活。
值空得庆幸的是,在我国经济较吠为发达的地区,资源节约、恸治污减排已经成为当地转变练经济增长方式的突破口,不喵再把单纯追求 GDP 的增长貔当作政绩进行考核,而颉是强调在产业发展、经济增长、改变消费模式的进程中胪,尽最大可能积极主动地节秉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童。
因此,建设生态文明将有癔利于着力解决中国发展新阶赍段
---------------------------------------------------------------最新资料推荐------------------------------------------------------ 面临的这些突出问题,批判反思人与自然关系中环境酡污染的代价,强调要建立人爬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关系。
通堍过建设生态文明,不断提高ㄐ人的生活质量,建立资源节青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断但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这个理念是发展经济的抓手,是诎体现民生的窗口,也展示了粉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对中华民族的生存有着重要意谗义。
我们每位气象工作者沐都要充分认识建设生态文明尚与气象工作根本宗旨的内在手必然联系,树立生态文明迪的理念,增强做好生态气佝象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畴以构建现代气象业务体系为ш依托,全面提升防灾减灾和趄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不断吮提升气候、生态、环境保护的层次和水平,为建设生态洙文明,实现人与自然相和谐舂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3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