昙华林城市记忆展示馆——任务书(最终)
历史文化老街保护出路探寻之昙华林
一、研究综述(一)对于“历史文化老街”概念的界定自2008年启动“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以来,已有全国各地共计40条街道入围。
“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的评选时为了更好的保护历史文化街区,那么到底何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街区,是特殊类型的文化遗产,同时也是广大民众日常生活的场所。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十四条中规定: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街道,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历史文化街区,并报国务院备案。
2008年《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做出的定义为: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
在学术上,一般称其为“历史地段”。
而我们这里所指的“历史文化老街”就是历史文化街区中的核心内容。
(二)历史文化老街保护价值及现实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中传统历史街区的外在物质形态与现代文明、发展形式的矛盾日益凸显。
历史文化老街组成了一个城市的历史环境,其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历史联系,保留着城市的历史特色,见证了城市的变迁,是历史文化发展的实物例证。
当今的中国正进入高速发展的时期,城市的变换更是日新月异,很多的城市都在进行旧城改造,很多的旧城街区被拆除改建为高楼大厦,保留下来的历史文化老街很少,并且在现实的保护工作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使历史文化老街的保护面临着严峻的问题。
因此历史文化老街保护研究就必须受到重视了。
历史文化老街的保护研究的价值及现实意义重点体现在:1.历史文化老街保护研究有助于了解城市的历史与文化变迁。
因为历史文化老街的存在本身就是历史文化发展的实物例证,对其的研究当然可以了解城市的历史,观察城市的变迁。
2.历史文化老街保护研究有助于寻求历史文化老街的合理保护模式。
对不同历史文化老街保护模式的比较研究,可以寻找各自优缺点,找到更好的老街保护模式,解决一些历史文化老街保护中遇到的问题,为老街保护提供政策的参考。
昙华林艺术村发展规划
昙华林艺术村发展规划导言武昌昙华林是我市乃至全省、全国少有的历史建筑集中、文化内涵丰富的街区。
“昙华林艺术村”是由武昌区人民政府和武汉博华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打造的文化创意产业园。
园区范围东至中山路、南至粮道街、西至得胜桥和凤凰山、北至中山路的围合区域,总面积约为104.1公顷(约1平方公里)。
园区文化底蕴丰厚,分布着优秀历史建筑和遗迹52处。
园区周边文化氛围浓厚,湖北省美术学院、湖北美术院等艺术院校和大量的画室、展览厅,共处其间。
拥有良好的城市区位、地理环境,处于正在形成的武昌旅游圈内,南望黄鹤楼,东临沙湖,西临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
作为武汉历史文化积淀之地,该街区将成为武昌区乃至武汉旅游圈的一个重要参观旅游地点。
政府已投资完成了园区一期、二期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维修、沿街房屋里面整修,优秀历史文化建筑的整修维护等,为“昙华林艺术村”的开局奠定了基础。
根据武昌区委、区政府关于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工作部署,经过实地调研及系统分析,并以《武汉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武汉市文化产业发展计划》、《武汉市文化发展规划》、《武汉市红色旅游建设专项规划》和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现状为依据,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承担了制订“昙华林艺术村发展规划”方案的课题,提出以下建议方案。
一.发展方向紧紧围绕将昙华林建设成“保存文化精髓、聚集文化精英、创作文化精品、展示文明精神、繁荣文化经济”的历史文化街区的总体目标,实现将园区发展为全国知名的艺术村,湖北省知名艺术家集聚区,青年艺术家培训、孵化中心,艺术品的创作、生产、流通基地制定产业规划。
大力发展两大产业,建设六大功能区。
两大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历史名街风貌体验型旅游业。
六大功能区:艺术村文化品牌区、文化名流馆、昙华林历史文化区、街巷生活体验区、宗教文化展示区、青年艺术家原创基地。
总体发展目标,按照“推进艺术村发展、促进居民生活宽裕、重建古街区人文风貌”的要求,力争用三至五年时间,努力完成“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创意园区”、“形成舒适怡人的高雅历史街区环境”、“建设功能齐全、市民文化生活气息浓郁的民俗风貌体验中心”三大任务。
昙华林城市记忆展示馆——任务书(最终)
建筑设计2任务书——“城市记忆”展示馆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调查研究或个人体验撷取城市、历史社区的公众记忆或文化遗存2、熟悉展示馆建筑空间与功能的组织关系;3、设计创造适宜的光环境及相关的结构、构造,探讨建筑展示空间中的光环境二、任务概述:在武汉昙华林历史街区范围内拟建一座面积约为1500~2000平方米的展示馆,主要用来展示与储藏和昙华林历史城市记忆有关的物品或资料,兼具部分宣传教育或会议功能。
设计需要探讨展示类公共建筑的设计方法与原理,充分考虑光环境在建筑展示空间中的应用,思考当代建筑设计如何应对城市历史街区的建设与发展需求。
三、设计要求:(一)总建筑面积1500~2000平方米(二)具体建筑面积分配如下:1、展览用房900~1300 m2展室800~1200 m2;藏品仓库100 m22、多功能厅 100~200 m2兼具展示、会议等功能3、行政办公用房100m2包括研究工作室与办公室4、服务用房200 m2包括休息茶座、商店等5、其它约200 m2(三)说明:1、以上建筑功能与具体面积分配作为参考,可根据调查与设计构思进行适度调整2、停车场(考虑小汽车以及自行车停放)四、成果要求:(一)图纸内容:1、现场调研报告:场地的特点和问题;建筑设计策略2、设计用地分析:SWOT分析(包括场地功能、形态、活动、社会、文化等);图式语言表达3、经济技术指标:详细经济技术指标(总用地面积、建筑面积、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化率;各主要功能用房面积、附属部分面积等)4、设计生成过程分析:主要包括空间与功能两类系统的生成(包括空间活动、尺度以及光环境生成与分析,原型空间整理,空间系统模式选择;功能类型分析,功能系统结构选择;空间系统与功能系统的整合模式);用图示语言和过程模型资料具体分析5、详细设计:包括建筑外部空间与环境设计、建筑内部功能与空间设计、建筑光环境设计、建筑细部设计等(二)图纸要求:图纸规格:A0;总平面 1:500或自定(反映展示馆与周边建筑以及各建筑之间的空间设计与环境设计);平面、立面、剖面1:200(反映室内外空间设施、建筑基本构造设计等);关于捕捉光或光环境处理的相关结构、构造(材料)、节点等的详细图纸1:50;具体表达方式:模型照片、效果图(两点透视、轴测、剖透视等,可试画轴测爆炸线图)(三)过程模型与成果模型(包括关于光环境设计的推敲模型)五、设计进度安排:设计时间:6周六、参考资料及书目:1、《现行建筑设计规范大全》相关内容2、《建筑设计资料集》第四册3、部分书籍、期刊:《建筑学报》、《世界建筑》、《贝聿铭的艺术世界》、《德国博物馆》、《博物馆》——建筑巨匠一百、《法国当代百名建筑师作品集》、《外。
清幽之趣药浓丽——昙华林公园概念设计
清幽之趣药浓丽——昙华林公园概念设计
周盼;杜雁
【期刊名称】《华中建筑》
【年(卷),期】2013(000)001
【摘要】该文从地形、空间特征和历史价值三方面分析公园基址,提出“清幽之趣药浓丽”的规划策略:巧于因借基址内外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充分尊重场地历史文脉和地形特征,延续空间肌理和自然特性.一方面通过恢复自然山体、汇集雨水引导水系、营建台地花园等方法强化基址自然地形特征;另一方面彰显建筑与山林环境的依存关系,强化建筑空间向山林空间的流动和转折,巧妙将历史空间与现代公园功能结合,以发展求保护,探索基址自然和文化的可持续,实现历史街区的“有机更新”.【总页数】5页(P60-64)
【作者】周盼;杜雁
【作者单位】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6
【相关文献】
1.营造美丽画境共享绿色发展——高安市华林山镇(垦殖场)打造全国美丽宜居小镇纪略 [J], 高雄鹰
2.刘美兰浓处清幽淡处香 [J], 丹丹;孙超
3.一片清幽冷时浓 [J], 王茜
4.此地江南秋日趣浓——"秋趣套壶"创作谈 [J], 朱永强
5.花香满溢泗水流溪涧情浓爱意浓——看贵阳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J], 郑洪生(摄影报道)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参观昙华林思想汇报:城市抹不去的记忆
参观昙华林思想汇报:城市抹不去的记忆参观昙华林思想汇报:城市抹不去的记忆
敬爱的党组织:
昙华林——城市抹不去的记忆,长长的青石板,承载着道不尽的历史矮矮的老房子,珍藏着说不完的故事。
记录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今天的昙华林似乎还是那幺恋旧,在这里,人们似乎也更喜欢怀念。
昙华林,南倚花园,北靠螃蟹岬。
参差的青瓦小院,幽静的梧桐、弄堂,洗尽铅华。
历经岁月的蹉跎,众多融汇着中西文化的建筑,就像那寻求一地清静的耄耋老人。
“他们”相互依靠着,似乎在一同咀嚼着一个多世纪经历的沧桑,在狭长的老弄堂里,为我们展示着它丰富的内涵。
巷子深处的武汉市十四中学,至今还保留着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的旧址,第三厅在建党初期由周恩来同志直接领导,第三厅的部长是我们熟知的郭沫若先生。
在大革命时期即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这里作为***人的活动基地,留下了我党许多的文献和旧会议室。
这里还走出过三个一大代表——董必武、陈潭秋、李汉俊。
其中,董必武和陈潭秋同志在昙华林成立了武昌第一个**革命组织。
这里还有着许多着名的革命圣地:吴禄贞“花园聚会”、刘静庵“日知会”、熊十力的“黄冈军学会”、梁耀汉的“群学社”……
老人们坐在门口的小板凳上看着三三两两的行人、玩耍的孩子,时不时会有游客上前问路。
我们一路走一路看,听着老房子讲着一路的故事,惊叹路。
昙华林
昙华林,位于老武昌的东北角,地处城墙内的花园山北麓与螃蟹岬(亦名城山)南麓之间,随两山并行呈东西走向。
历史上的昙华林是指与戈甲营出口相连的以东地段。
1946年,武昌地方当局将戈甲营出口以西的正卫街和游家巷并入统称为昙华林后,其街名一直沿袭至今。
现昙华林街东起中山路,西至得胜桥,全长1200米,是明洪武四年(1371年)武昌城扩建定型后逐渐形成的一条老街。
在武昌昙华林看到近50米的小巷围墙上,昙华林老建筑、辛亥革命史喷绘画卷栩栩如生。
据了解,昙华林素有“活的武汉近代史书”的美誉,武昌区提出建设昙华林艺术村。
目前,许多知名艺术家和文化企业已入驻昙华林艺术村。
昙华林历史建筑,保存最多最完好的是近代建筑。
近代中国传统建筑、西式建筑、中西合璧哥特式建筑、江夏民居等,形成了昙华林的整体建筑风貌,呈现出中西交融的特征,使中西文化交流在建筑上得到充分体现这里号称是武汉最美的咖啡馆。
由原来的教士公寓改造而成,背后是花园山,绿色伞布,棕色藤椅,红色灯笼,欧洲风情与中式复古完美结合花园山顶天文台遗迹花园山顶的嘉诺撒小教堂是一座孤单的修在花园山顶的建筑。
古罗马建筑风格,大门拱形尖顶,忍冬草的云纹细腻入丝,屋檐是一道漂亮的弧形,窗户则是铁花扭成的太阳窗。
它静静地呆在山顶,只有一条小石板路通向那里,除了它和现在已经损毁的天文台,并无别的建筑。
花园山不高,甚至只比对面仁济医院的老虎窗高一点点。
夏天,山上满是高大的樟树和梧桐,树枝高过屋顶,树叶宽大如幕,你从山脚下走过,不仔细分辨,几乎看不到它的身影。
小教堂是孤单和寂寞的。
这一点,只有深夜坐在它身边才能体会到。
但我宁愿相信,那些在1888年修建它的人们,也许同样知道它的孤单和寂寞,那些从教堂的钟声和哥特式尖顶下走过的修女,恐怕多少也知道一点吧。
两座百年以上的江夏民居,粉壁、黛瓦、灌土墙、小天井以及木构屋顶充分展示了其独特的建筑特色,而在一座名人故居的小院里,居然还完整地存留着红砂石筑的武昌老城墙的墙基,可谓难能可贵。
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以昙华林为例
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以昙华林为例摘要:城市是人类在文明历史发展中的聚居地,而现在的历史街区则是城市在经历了沧海桑田、改朝换代后幸存下来的文化积淀,是城市历史发展的见证,是城市的记忆。
这些幸存下来的历史街区具有独特性、不可复制、不可再生性,往往成为一个城市独一无二的标志或代名词。
因此,历史街区不仅是城市文化的结晶,更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以武昌昙华林街区为例,探讨历史街区的现状、存在问题、保护规划和存在意义。
关键词:历史街区昙华林建筑文化遗产1 概况昙华林,是湖北武汉武昌区的一个老街区,位于武昌区西部,与湖北中医药大学武昌校区相邻,地处城墙内的花园山以北,凤凰山以南,东起中山路,西至得胜桥,随两山并行呈东西走向,全长1200米,是明洪武四年(1371年)武昌城扩建定型后逐渐形成的一条老街。
作为古城街区,昙华林具有宗教文化、建筑文化、街巷文化、教育文化、古城文化等5种文化要素,是武汉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见证。
[1]然而,由于之前对城市的过度开发以及对文化街区保护力度的薄弱,昙华林的生存状态变得岌岌可危。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科学的分析和研究,保护城市的文脉,挖掘昙华林街区的文化内涵,制定一套具有可实行性的保护利用规划,对武汉的城市建设和发展以及文化传统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现状分析这里到处都是老资格的街巷、商铺、民宅以及百年梧桐。
所到之处,家家户户依旧保持着种花的风俗,姹紫嫣红、争奇斗艳,而且昙华林不准许车辆通行,所以这里十分宁静,难怪有人称这里是“大都市里的世外桃源”。
现在,这里的酒吧、咖啡馆和西餐厅无处不在,它们有的是老民宅的内部改造,或者是洋楼的再利用,虽然其门脸儿一律不大,但是这里有意思的西式装修,欧式格调显得异常的典雅、高贵。
总的来说,通过对昙华林历史街区的调查分析,这里主要由宗教文化、建筑文化、街巷文化、教育文化和古城文化等5种文化要素构成。
2.1 宗教文化抗战时期,郭沫若曾经在“保卫大武汉”运动中,每天奔波于昙华林,他在自传中说,昙华取自印度梵文音译,因此昙华林显然是和佛教有关的吧。
昙华林
第三部分:昙华林的文化脉络
1861年,汉口开埠后,昙华林一带医院、学校、公寓、花园、教堂,比邻而居 艺术文化: 邻近湖北美术学院,大批艺术家工作室云集于此,咖啡馆,街边手工艺品丰富。 自然文化: 螃蟹岬、花园山、凤凰山三山平行,昙华林即坐落于三山之间的山谷之中,绿 树成荫,现存的历史建筑大多依山而建或散布于三座山体之间,营造了自然宜 人的氛围。 古城文化: 武昌老城墙沿螃蟹岬山脊而建,昙华林依城墙而展,构成了独特的古城文化, 至今螃蟹岬还有当年炮台遗迹、城墙遗迹和正卫衙门遗址。特别是帝国主义文 化 入侵武昌城的宗教建筑群,以及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重大革命历 史亊件纪念地, 政要名人敀居、公馆、寓所等建筑,赋予了古城文化的历史价值和其有深刻革 命意义的纪念价值。
Hale Waihona Puke 事部分:昙华林的主要历史建筑文华大学礼拜堂 该建筑位于湖北中医药大学昙华林校区内,建于1871年,是文华大学的最早 建筑,兵廊柱造型为仿古希腊廊柱风格。2002年维修,木板地面改为大理石,三 拱卷门改方门。 该建筑为省内独有,且是鄂校园中关建最早和使用时间最长的礼拜堂。辛亥 革命期间,日知会成员刘静庵、胡兰亭、余日章等在此宣传反清革命思想。1906 年,由张统一作词、余日章作曲的《学生军军歌》在此诞生。
昙华林32号: 1901年建成,是一栋独门独院欧式洋楼,保存较完好,在这里曾经拍过电视剧。仍门 里看天井,彩色玻璃、雕花栏杆,无不显示出异国情调。 共迚会领导人刘公,在这幢老房子里,领导赵师梅等湖北工业中学堂的三位青年学生, 设计制作出了辛亥革命军旗——“九角十八星旗”。
崇真堂: 位于戈甲营44号,是由基督教英国伦敦会的杨格非牧师于1865年关建的,它是外国 列强在武昌建立的第一座基督教堂。1924年,该教堂经过维修保存至今。该教堂主 体是一座平面拉丁十字形的单层哥特式建筑,可以同时容纳200人做礼拜。崇真堂的 关建,象征着基督教(新教)传入武昌的历史开端。如今,杨格非牧师在武汉关建 的教堂除了崇真堂外,兵他的都消失了,崇真堂的历史文化价值更加突出。
湖北武汉昙华林简介
湖北武汉昙华林简介
昙华林位于武汉市中心城区,由著名历史建筑和小洋楼组成。
这里集中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武汉最具代表性的建筑风格。
它
以小洋楼为主,民居为辅,是近代中国最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街
区之一。
这里曾是清末民初武汉三镇的金融中心、商贸中心和文
化中心,也是众多文化名人的聚集地,现仍保留着100多幢具有
浓郁地方特色的老房子。
这里有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老洋房,也有新中国成立后建
造的公寓式住宅。
无论是哪种风格,它们都散发着古朴而又浓烈
的时代气息。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当年《武汉晚报》等报纸的身影,可以看到电影制片厂、电影协会等电影行业组织和机构,还
能看到“武汉大学”、“中山医学院”、“湖北省博物馆”等高等院
校和科研机构。
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那个年代武汉年轻人特有
的朝气与活力。
昙华林是一条南北走向的街,以小洋楼为主。
这条街虽然不长,但却集中了很多建筑风格迥异、个性鲜明的老建筑。
其中有
一幢小洋楼最为引人注目,它就是以中国传统园林建筑艺术为基
础建造而成的一座三层小楼。
—— 1 —1 —。
武汉昙华林,探寻传统文化与现代文艺交融的魅力之地
·武昌花园山以北、凤凰山 以南,东起中山路,西至 得胜桥,聚集了许多咖啡 店和特色小店。 ·1200米左右的街区集中了 几十处百年老建筑,是 1371年武昌城扩建定型后 逐渐形成的一条老街。 ·主要景点包括仁济医院、 文华书院、育婴堂万婴墓 等,一砖一瓦都刻着老武 汉的历史记忆。 ·各流派建筑于此,中西文 化交汇,风雨不变百年古 街,现已成为武汉的文艺 街区。
昙华林周边区域有着悠久的 历史,明清年间曾是总督府 和县衙的所在地,清末又有 大量传教士在此传教、办学, 从而建造了一批具有西洋特 色的建筑。在这里有50多处 近代历史建筑,包括了教堂、 医院、学校、城墙等,这些 历史建筑信息可以在街道一 端的导览牌查阅。
• 要说到武汉的文艺街区,那昙华林绝对是排得上号的。 • 这条街上,餐饮业就占据了一半以上,小资咖啡馆也不在少数,
• 在昙华林,你可以拍照闲逛,然后找一家小店,享受一个带有咖啡香的下午。街道上有不少挺有意思的创 意小店,兜售一些手工艺品、旅游纪念品等等。
• 咖啡馆、创意小店林立,但街头仍有许多当地人摆摊,简易的糕点、早餐小吃,小时候常见的小玩意摊贩, 虽然主打了文艺,但还保持着乡土味。
• 老武汉汽水,我承认我是被那条有点娘炮的龙吸引过来的……不同口味的汽水,当做尝试还可以。
这条街上倒是也有不少名人故 居,不过恕我孤陋寡闻,大多 贴着标签的故居旧址上的主人, 俺都不大认识,也就失了兴趣。 不知道是不是教堂有什么活动, 大清早门口就有青年男女列在 门口迎接什么人似的 在昙华林一条街上有一座小学, 老远一看,我以为跟 天津 五大 道似的,是从前谁家的大宅子 呢。到了近前才发觉是座小学。 小学身处这商业之处不好吧? 不但闹心,而且上下学也费钱 呀。 大致转了转之后,我就顺着 “胭脂路”前往辛亥革命纪念 馆走下去了。
武汉市武昌区昙华林旅游文化主题街区规划设想
xx市武昌区昙华林旅游文化主题街区规划设想--以小尺度规划建设宜居街区典范、创建xx新名片昙华林,位于老武昌的东北角,地处城墙内的花园山北麓与螃蟹岬(亦名城山)南麓之间,随两山并行呈东西走向。
历史上的昙华林是指与戈甲营出口相连的以东地段。
1946年,武昌地方当局将戈甲营出口以西的正卫街和游家巷并入统称为昙华林后,其街名一直沿袭至今。
现昙华林街东起中山路,西至得胜桥,全长1200米,是明洪武四年(1371年)武昌城扩建定型后逐渐形成的一条老街。
昙华林3字,昔指此地多有小型庭院,并善植昙华,因古时花、华2字相通,故名。
明清时期,这里曾是湖北全省各县秀才下榻与此、苦心研读备考的地方,是清廷负责地方军事衙门的所在地,并有以戈甲命名的营盘。
1861年汉口开埠后,昙华林一代逐渐形成华洋杂处、比邻而居的地域特色。
先后有意大利、英国、美国和瑞士的传教士在此传教、办学、施医。
受西方文化及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和价值观的影响,中国第一座公共图书馆学科在此建立;一批民主战士在此组成了湖北最早的反清反封建的革命团体。
吴禄贞领导的“花园山聚会”,刘静庵领导的“日知会”,熊十力领导的“黄冈军学会”,梁耀汉领导的“群学社”相继在这里诞生。
这些团体催生了一大批辛亥武昌起义的仁人志士。
1920年2月,陈独秀应邀来昙华林演讲,标志着共产主义学说正式登陆湖北,。
1921年,在街区的私立xx中学,走出了董必武、陈潭秋和李汉俊3位中共“一大代表。
50多处百年以上的近代历史建筑。
老教堂、老医院、老学校、老民居、老城墙……这里隐没着西方传教士在汉设立的最早的文华书院(华中师范大学的前身)和天文台、修建于1895年的仁济医院、石瑛故居、钱基博(钱钟书之父)老宅、瑞典领事馆等众多近代历史建筑。
在历史上,能够冠名“大”的,只有“大xx”和“大上海”,可见历史地位的显赫。
xx的胡同多分布在昙华林和汉口老租界。
而今,穿行在昙华林蜿蜒的小巷深处,数十处百年以上的近代历史建筑尽收眼底,林则徐、张之洞在这里留下了历史痕迹,徐源泉、石瑛公馆、修旧如旧,圣诞堂、仁济医院、瑞典领事馆、文华学院等外国经典老建筑,让人仿佛伸手即可以触摸到历史老人那鲜活跳动的脉搏。
昙华林最终版
二·历史街区
(五) 昙华林文化复兴历史过程 1.2003——2006 年,制定保护规划 2.2007——2012 年,建设艺术村 3.2013 至今,综合培育、开放经营 “昙华林艺术区”现已成功吸引了马宏、李三汉等一批中 年艺术家进驻。随着40余家文化创意企业在昙华林生根, 一个集雕塑、绘画、汉绣、服装设计等众多艺术形式的立 体化、集群态的艺术产业街区正逐渐形成。
三·绅士化
概念 动力机制 影响
三·绅士化
(一)绅士化的概念 “绅士化”是城市空间结构的重构,是指 城市中原先低收入阶层居住的社区被高收 入阶层移入所取代,中心区的居住阶层不 断置换的动态过程,也称为“贵族化"“中产 阶级化"我国的“城市更新”或“旧城改造” 与 之有相似之处。
三·绅士化
(二)绅士化的动力机制
昙华林
——小组成员: 汤美娟、朱玉萍、郭玲玲、郁娇、 王亚梅、邓婷、林铭英、周梦圆、 吕驰驰、周勇、周永翔、周璇、黄超
目录
一·昙华林简介 二·历史街区
三·绅士化 四.规划对策
一·昙华林简介
一·简介
1.历史背景 昙华林街区内各条街巷的历史地名, 蕴含着丰厚的文化植被,具有官府衙 门 地名多、老街旧巷地名多、文化古 迹地名多的特点。 2.名字由来 3.地理范围 “一路两街环绕周边,老街里巷居中贯 通 ”的地域格局。
二·历史街区
(三)历史文化要素 物质文化要素 1.文保单位和历史建筑 2.传统特色街巷 3.自然景观资源
非物质文化要素 1.古城文化 2.建筑文化和街巷文化 3.宗教文化 4.教育文化 5.革命文化 6.饮食文化
二·历史街区
(四)文化街区现存问题
1.街区建筑类型繁杂,建筑品质和价值参差不齐 2.街区内的历史街巷、历史建筑和文物保护建筑之间 缺乏联系,受关注度不同 3.街区保留下来的许多历史建筑无法满足居民的现 代生活方式 4.房屋产权关系复杂
昙华林街区的变迁与武汉的城市记忆
SE5SION I
开中国近代教育之先河。洋务运动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助长r西方教会势力在武昌的扩充,其后自辛亥 革命起武汉地阮长删的军嘲混战局面更给其以可乘之机.是以县华林一带教会建筑的云集与上述时代背 景无不有着紧密的联系。
目111Ⅻ赡教E^口
目11 2目#《事镕^口
囝11 3瑞典领事馆自i
圈11』瑞冉蝤道台宜教±E宅
而另一方面.西方教会在设堂传教的弼时.也积极开办教会学校,传播西学.将近代国际上先进的 教育和科技知识引入中国。诚如历史学者周积民先生所言:“他们虽然是西方殖民侵略,宗教侵略的十字 军,却园历史的错位而成为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同道者和参与者”。以文华大学为代表的众多教会学校・也 由此构成丁昙华林对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一段特殊的记忆。1920年,陈独秀应立华大学之j翦,以<社会 改造的方法与信仰》和‘知识教育和!骞情教育问题》为题.在文华公书林礼堂发表演讲.使文华大学成 为陈独秀在武汉最早传播兆产主义火种的地方。 1924年.在基督教黄国圣公会.复柳会.英国循道会和伦敦会的菸同努力下,以县华林文华大学为 拉址.将其与武汉的博文书院,博学书院.以及长沙的雅札大学一起合并.联合组成“华中大学”.华中 大学的建立,标志着西方教会学校在武昌的麓展进入鼎盛时期。作为一种文化筇路,文华大学校园内的 建筑在外观形式上多具有折衷主义倾向,多以当地居民熟悉的传统建筑形式来获取国^对外来文化的认 同感。如文学院兴建于1915年前后的两栋教学楼(图12),与西式半圆拱窗和多立克式立柱相映成趣的 是中式无井和汉味浓郁的术雕花格装饰。再有1921年为纪念文华太学创始人翟雅各而建的翟稚各健身所 (图13),为一座符台现代体宵活动要求的室内体育馆,但却在二层的大踌屋架上覆以绿色琉璃瓦重檐 屋顶。
县华林街区的变迁与武汉的城市记忆
昙华林的介绍 -回复
昙华林的介绍-回复题目:昙华林:禅宗名刹的绿洲引言:昙华林,位于中国江苏省金坛市西南部,是一座闻名遐迩的佛教名刹。
它以其壮丽的自然风景和悠久的历史而闻名于世。
昙华林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是中国著名的禅宗寺庙之一。
下文将一步一步地回答关于昙华林的介绍,并介绍其建筑、历史、文化和人文景观等方面的内容。
一、建筑风格与世界遗产(Word Heritage)认定昙华林的建筑风格独特,是中国古代寺庙建筑的代表之一。
寺内的主要建筑,包括山门、大雄宝殿、藏经阁等,都以古朴典雅的风格呈现。
这些建筑物巧妙地融合了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彰显出一种独特而庄严的氛围。
2004年,昙华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
这个认定是对昙华林历史、文化及其对禅宗佛教及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性的高度肯定。
二、历史沿革昙华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晋时期,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
建立当初,它是禅宗祖庭僧一行的皈依之所,曾先后经历了多次规模的扩建与修复。
在明朝和清朝时期,寺庙更是得到了国家级的重视和资助,这也为寺庙的建设及其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三、文化底蕴昙华林寺庙不仅是一座宗教场所,同时也是中国佛教禅宗文化的重要象征和传播中心。
自古以来,昙华林以其丰富的佛学教育和禅修活动而闻名。
寺庙内有众多的禅师坐室,供佛教信众参与禅修,并寻求内心的平静与觉醒。
此外,昙华林的寺庙内还有丰富的书法、绘画和文化艺术作品。
寺内藏有大量的佛教经典和文物,以及与禅宗佛教相关的文献资料。
这些文化遗产展示了昙华林对佛教文化的重要贡献,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人文景观昙华林位于苏中平原的山区,周围环绕着茂密的森林和清澈的溪流。
这里山清水秀,风景怡人,是人们追求心灵安宁的理想地方。
昙华林内有众多的古树参天、花木繁茂,如同一幅幅写意的山水画,与寺庙的建筑相互映衬,形成了壮丽而和谐的景观。
寺内还有一块清幽的湖泊,名为明月湖。
湖水碧绿清澈,周围生长着莲花,经常有小船在湖面上荡漾,给游人带来片刻的宁静与放松。
2019泛悦汇·昙华林三月营销活动策划方案
SP活动
SP活动内容
费用预算
费用预算
类别
活动
媒体 物料 美陈
主题
春摄昙华林
春色昙华林 春瑟昙华林 春设昙华林
地推 电梯框架 线上媒体 物料制作 春季美陈
总预算 (万元)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5 1.5 2.5 4 18
分项
摄影启动 摄影评奖 摄影作品展示 现场写生 音乐表演/音响设备 成品展示 写字楼3(扫楼形式)/社区1(纯派单)/学校1(纯派单) 写字楼+社区共约100部电梯 活动推广
活动
线下:3.18-3.19 满额大抽奖 线上:3.13-3.17 会员抽奖活动 (整合:商户资源)
造势·穿越老上海
PART THREE
活动 内容
PR活动形式
春色·昙华林
• 区域活动地点:户外广场各个最佳写生区域 • 活动开展形式:现场绘画写生+现场免费油画体验 • 活动体验时间:2017年03月11日-03月12日、18日 • 活动创意亮点:泛悦汇·昙华林的中式建筑风格,搭配江南风春季美陈,结合中国画、
表演时间表
音乐表演时间安排表
时间安排
周六
周日
(3月18日) (3月19日)
下午场
流行乐队
(14:00-16:00) 流行歌手
古典乐队 古典歌手
晚上场
摇滚乐队
(18:00-20:00) 流行歌手
摇滚乐队 流行歌手
【天空乐团】& 【空白法则】
➢ 乐队推荐
乐队推荐(备选)
【pink poom乐队】
武汉本土乐队中,知名的纯女子乐队
在每阶段以不同视角为表现形式进行宣传, 举办现场写生、绘画体验、摄影采风、音乐表演等互动表 现形式,以“春”为动,以“赏”为静, 将动态的艺术体验和静态艺术观赏相糅合,动静相宜的布局方式, 打造一场文艺情怀、独具魅力的主题街区活动。
体验老武汉生活 寻访昙华林
体验老武汉生活寻访昙华林
倪璇;汪立敏;张大勇
【期刊名称】《湖北画报:湖北旅游》
【年(卷),期】2008(000)004
【摘要】6月28日,骄阳似火,《湖北画报·湖北旅游》四十多位热心读者依然热情高涨,"体验老武汉生活,寻访昙华林"城市人文地理徒步活动成功开展。
此次活动受到了武昌区旅游局的高度重视,在各方面给予了协助配合。
此外,本刊还特邀民间地域文化专家刘谦定老师全程讲解。
【总页数】3页(P126-128)
【作者】倪璇;汪立敏;张大勇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928.9
【相关文献】
1.HB体验老武汉生活寻访昙华林 [J], ;
2.重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托老科入住老人生活体验的质性研究 [J], 王丹;张慧兰;顾春燕;杨强;郑文红;罗羽
3.在实践中理解历史在历史中体验生活--关于"张之洞与武汉"的研究性学习报告[J], 张莉;李朝
4.在实践中理解历史在历史中体验生活——关于“张之洞与武汉”的研究性学习
报告 [J], 张莉;李朝;;;
5.全国主流媒体看双福育才中学体验老校长陶行知生活教育 [J], 王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14昙华林核心片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任务书0902
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大学生设计竞赛任务书一、竞赛宗旨和主题1、竞赛宗旨昙华林是《武汉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所确定的五片“历史文化街区”之一,地处武昌旧城东北部。
街区内聚集了数十处百年的历史建筑,集中保存了武昌旧城风貌,并真实展现出当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民俗等多方面的信息,构成一个区域化的近现代文化生态环境,是探索武昌文脉和传承城市文明不可多得的“实物标本”。
昙华林的发展一直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正在组织开展昙华林历史街区的保护规划优化和报批工作,武昌区人民政府正积极推动昙华林核心区——瑞典教区的综合改造,并于6月-10月举办“昙华林艺术节”,组织系列文化艺术活动,为昙华林街区的未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为进一步保护和利用城市历史遗存,展现城市文化特色,传承历史文脉和城市文明,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武昌区人民政府将联合主办“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大学生设计竞赛”,并作为“2014百万大学生看武汉”、“昙华林艺术节”的重要活动之一,旨在促进武汉乃至全国大学生走进、了解和关注历史风貌街区,通过对保护与更新、传承与创新、多元与包容等问题进行思考,为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解决思路和设计方案,充分展示设计创意才华,在城市设计、城市建设中留下最美印记。
2、竞赛题目竞赛题目: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概念规划和重要节点详细设计竞赛主题:自定报名截止日期:2014年9月11日作品提交截止时间:2014 年11月14日参赛作品展示及公众投票时间:2014 年11月28至12月30日评审及颁奖时间:2015 年1月二、参赛对象和参赛流程1、参加对象本竞赛采取自由报名、公开竞赛的方式。
国内城乡规划、建筑学或景观设计的高等院校全日制在读本科生、研究生均可组成设计小组参赛,每个小组的人员数量不超过3人,指导教师不超过2 名。
重点邀请在汉设有城乡规划、建筑、景观设计专业的10所高校参加: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武汉工程大学环境与城市建设学院、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建筑学院、江汉大学机电与建筑工程学院、湖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
场所记忆下的市井文化创意街区改造设计——以中国西安市老菜场二期为例
场所记忆下的市井文化创意街区改造设计——以中国西安市
老菜场二期为例
卢赛赛;杨颖;杜倩
【期刊名称】《工程设计与施工》
【年(卷),期】2024(6)2
【摘要】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某些地区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城市居民生活期望也无法适应现代城市发展要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论文以西安老菜场二期改造为例,提出了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改造或重建方案。
方案通过合理空间布置和增加需求功能,充分分析场地周边环境,在原有建造的基础上,结合历史文化,场所精神进行优化改造,对老菜场市井文化创意街区的系统梳理,通过计算机软件模拟获得量化数据,实证更新策略的可行性,为老菜场后续更新提供参考。
结合国家发展策略和社会发展的方向,研究城市更新过程中的问题和方法,推动城市更新的发展,为城市更新街区改造提供一些借鉴实例。
【总页数】3页(P80-82)
【作者】卢赛赛;杨颖;杜倩
【作者单位】西安培华学院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
【相关文献】
1.反思以文化创意产业为导向的历史文化街区改造——以武汉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2.文化生产场域理论与历史街区改造设计的原真性——以苏州“平江路菜场”概念设计与“双塔市集”为例
3.城市记忆再现视角下历史街区保护与策略研究——以南昌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改造为例
4.老菜场市井街区一段,西安,陕西,中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历史文化街区中的文化创意产业规划研究——以武汉市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为例
历史文化街区中的文化创意产业规划研究——以武汉市昙华
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为例
黄生辉;丁宁;笪玮
【期刊名称】《中华建设》
【年(卷),期】2013(000)008
【摘要】一个城市中的历史街区往往拥有最完整、最丰富的城市记忆,并且积淀着深厚的城市底蕴,它既体现了城市的传统历史文化,同时也是城市现代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大环境下,对于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更新,我们不仅要重视其物质要素,同时应该强调非物质要素,如无形的文化资产的延续。
兴起于20世纪末的文化创意产业以“文化”、“创意”为核心,以传统文化为背景,结合新知识、新技术的运用,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创意”的热潮。
【总页数】3页(P78-80)
【作者】黄生辉;丁宁;笪玮
【作者单位】武汉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321
【相关文献】
1.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再利用方法初探——以千阳县燕伋历史文化街区规划为例 [J], 李峭漪;武联
2.经济新常态下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以广府古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为例
[J], 赵娜
3.关于在中小城市开展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工作的实践与思考——以盱眙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为例 [J], 潘之潇
4.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内容的确定——以观象山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为例[J], 刘彬;张善学
5.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更新规划的实践探索——以邵阳市红旗路历史文化街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 [J], 肖勇;李朝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设计2任务书——“城市记忆”展示馆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研究或个人体验撷取城市、历史社区的公众记忆或文化遗存
2、熟悉展示馆建筑空间与功能的组织关系;
3、设计创造适宜的光环境及相关的结构、构造,探讨建筑展示空间中的光
环境
二、任务概述:
在武汉昙华林历史街区范围内拟建一座面积约为1500~2000平方米的展示馆,主要用来展示与储藏和昙华林历史城市记忆有关的物品或资料,兼具部分宣传教育或会议功能。
设计需要探讨展示类公共建筑的设计方法与原理,充分考虑光环境在建筑展示空间中的应用,思考当代建筑设计如何应对城市历史街区的建设与发展需求。
三、设计要求:
(一)总建筑面积1500~2000平方米
(二)具体建筑面积分配如下:
1、展览用房900~1300 m2
展室800~1200 m2;
藏品仓库100 m2
2、多功能厅 100~200 m2
兼具展示、会议等功能
3、行政办公用房100m2
包括研究工作室与办公室
4、服务用房200 m2
包括休息茶座、商店等
5、其它约200 m2
(三)说明:
1、以上建筑功能与具体面积分配作为参考,可根据调查与设计构思进
行适度调整
2、停车场(考虑小汽车以及自行车停放)
四、成果要求:
(一)图纸内容:
1、现场调研报告:
场地的特点和问题;建筑设计策略
2、设计用地分析:
SWOT分析(包括场地功能、形态、活动、社会、文化等);图式语言
表达
3、经济技术指标:
详细经济技术指标(总用地面积、建筑面积、容积率、建筑密度、
绿化率;各主要功能用房面积、附属部分面积等)
4、设计生成过程分析:
主要包括空间与功能两类系统的生成(包括空间活动、尺度以及光
环境生成与分析,原型空间整理,空间系统模式选择;功能类型分
析,功能系统结构选择;空间系统与功能系统的整合模式);用图
示语言和过程模型资料具体分析
5、详细设计:
包括建筑外部空间与环境设计、建筑内部功能与空间设计、建筑光
环境设计、建筑细部设计等
(二)图纸要求:
图纸规格:A0;
总平面 1:500或自定(反映展示馆与周边建筑以及各建筑之间的
空间设计与环境设计);
平面、立面、剖面1:200(反映室内外空间设施、建筑基本构造设
计等);
关于捕捉光或光环境处理的相关结构、构造(材料)、节点等的详
细图纸1:50;
具体表达方式:模型照片、效果图(两点透视、轴测、剖透视等,
可试画轴测爆炸线图)
(三)过程模型与成果模型(包括关于光环境设计的推敲模型)
五、设计进度安排:设计时间:6周
六、参考资料及书目:
1、《现行建筑设计规范大全》相关内容
2、《建筑设计资料集》第四册
3、部分书籍、期刊:《建筑学报》、《世界建筑》、《贝聿铭的艺术世界》、《德国博物馆》、《博物馆》——建筑巨匠一百、《法国当代百名建筑师作品集》、《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