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诗歌鉴赏要求下的课后习题探讨 教育文档
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及答案解析(2)
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及答案解析(2)一、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送严士元刘长卿①春风倚棹阖闾城②,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③今已误儒生。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④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①刘长卿,中唐诗人,官至监察御史,屡次遭贬。
刘长卿与好友严士元在苏州相逢,短暂相聚后又送严去湖南。
②阖闾城,苏州城。
③青袍,贞观四年规定,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
④王昌龄,盛唐诗人。
作此诗时诗人被贬为江宁臣。
(1)对刘长卿的《送严士元》一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倚”字将春天拟人化,表现朋友相见的喜悦心情;“寒”字写出春寒料峭,也为诗人与朋友的相别营造氛围。
B.颔联分别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细”得看不见,“落地”听不到。
诗中景物之柔美,给人以惬意心情。
C.“日斜江上孤帆影”一句描写落日去帆的景象,暗含作者与友人盘桓到日暮仍恋恋不舍及相遇又别离的复杂情思。
D.“草绿湖南万里情”属于远景描写,既点出了朋友所去之地是遥远的湖南,又蕴含了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2)试结合刘诗的尾联“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与王诗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分析两首诗的主人公在个人经历和情感上的异同点。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鼓笛慢·黔守曹伯达供备生日黄庭坚早秋明月新圆,汉家戚里生飞将。
青骢宝勒,绿沉金锁,曾瞻天仗。
种德江南,宣威西夏,合宫陪享。
①况当年定计,昭陵②与子,勋劳在、诸公上。
千骑风流年少,暂淹留、莫辜清赏。
平坡驻马,虚弦落雁,思临虏帐。
遍舞摩围,递歌彭水,拂云惊浪。
看朱颜绿鬓,封侯万里,写凌烟像③。
【注】①“青骢宝勒……合宫陪享”这几句是讲曹彬(曹伯达曾祖)平定江南,其子曹玮、曹璨等屡破西羌契丹事。
②昭陵,宋仁宗葬永昭陵,宋人以昭陵代指仁宗。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答案(Word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答案(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夜步十里松原①郭沫若海已安眠了。
远望去,只见得白茫茫一片幽光,听不出丝毫的涛声波语。
哦,太空!怎么那样地高超,自由,雄浑,清寥!无数的明星正圆睁着他们的眼儿,在眺望这美丽的夜景。
十里松原中无数的古松,尽高擎着他们的手儿沉默着在赞美天宇。
他们一枝枝的手儿在空中战栗,我的一枝枝的神经纤维在身中战栗。
【注】①十里松原:即千代松原,在日本九州岛北端的博多湾畔。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表面看是写大海的夜景,实际上是写十里松原的夜景。
B.这首诗表面看是写十里松原的夜景,实际上是写大海的夜景。
C.这首诗写的是山水相连、天地一体的美丽的夜景。
D.这首诗写的是一个夜行者的观察和感受。
(2)“十里松原中无数的古松,/尽高擎着他们的手儿沉默着在赞美天宇”,既然是“沉默着”,怎么能“赞美”呢?请说说你的理解。
(3)诗人在这首诗中描绘了哪几处景物?抓住了景物的哪些特点?描绘了怎样的画面?【答案】(1)D(2)“沉默着”是写古松外在的形态,“赞美”则是作者对古松所做的拟人化想象。
(3)大海、夜空、松原三处景物。
抓住了大海静谧,夜空高远、雄浑,松原古老、欢快的特点,描绘了一幅广阔美好的静夜图。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诗歌的鉴赏。
本诗的内容包括两部分:景物描写和作者的心理感受。
故此答案D。
(2)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诗歌内容的理解即辨析能力。
沉默是指没有言语上的无声,但赞美并不一定要有声。
他们无数只手臂都高擎着指向天空,这种肢体语言已经激烈的表示了他们的崇敬之情,而在微风吹动下,看起来他们的手臂更像是在战栗,仿似被这天宇的浩瀚之美震撼了,惊住了。
“沉默着”是写古松外在的形态,“赞美”则是作者对古松所做的拟人化想象。
(3)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景物及其特点的分析及描述诗歌画面的能力。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中困境及其解决方法探讨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中困境及其解决方法探讨摘要:诗歌鉴赏作为高考语文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其主要是对学生的诗歌欣赏和分析能力进行考查。
在新课标的需求中,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需要让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诗歌想要表达的内涵和思想,而不是单纯地死记硬背;让学生能够在运用基础的情况下,还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观点和情操;让学生的情感和素质在诗歌鉴赏中得到升华。
不过在当前的语文诗歌鉴赏教育中,大多数教师都面临着诸如学生不感兴趣、无法理解情感等困境,因此如何提高诗歌鉴赏教育的质量,是当前高中语文教育急需要改革的工作之一。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困境;解决方法;引言高中诗歌鉴赏课程的教学难度高于日常教学,但是教师在教学内容、进度等方面都是以教科书为绝对标准,并没有在课后的内容上加以补充,而且在教材中也没有太多的诗歌鉴赏的内容,造成了学生对诗歌鉴赏的一知半解。
这种断续的诗歌鉴赏方法如果长久地应用,会使课程的教学形式变得形式化,学生仅仅掌握了表面的诗歌,很难从内部的认识体系中对诗歌鉴赏进行深入认识,从而对学生的诗歌鉴赏产生负面影响。
一、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所面临的困境(一)过于拘泥于课本当前大部分高中语文教师在展开诗歌鉴赏教学中过于侧重于课本上的知识,缺乏对课外内容的有效扩展。
而且就算展开扩展,基本也以唐宋时期的诗词为主,相对来说过于单一,并不利于学生多方面能力的提。
同时在拓展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式也过于僵硬,基本都是以考试内容为主,没有顾及诗中的背景和感情,只教授解题技巧,而忽视了情感投入,进而造成了学生只会解题,却不会解读的情况。
(二)教学模式形式化高中语文教材选入的古诗词大部分是流传千古的名人名作,许多作品都意境深远,有着积极的文化价值和教育意义。
不过,有的古诗词由于年代久远,语言晦涩难懂;有的表达隐晦,思想深邃,不易理解。
因此,教师只有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文化素养,才能尽情展现古诗词的精彩和魅力。
但是,许多教师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对古诗词教学都形成了固化的套路,古诗词教学长期存在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式落后等问题。
新课标对中学古诗词教学的新要求-2019年文档
新课标对中学xx教学的新要求中国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是文学的一个大类。
世界上不论哪一种民族文学,诗歌总是产生最早。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文学源远流长,历史上涌现出大量的诗人,为我们留下了数量浩瀚的瑰丽篇章,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回溯诗歌发展的历史,直至初唐,近体诗(即格律诗)逐渐定型;至中唐,又产生了词这一文学形式。
唐诗宋词的伟大艺术成就,千百年来,一直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古代诗词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愫传唱千载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诵读、鉴赏古代诗词,是提高中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是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手段。
因此,学习古代诗词,从中汲取营养,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极其重要的一个方法。
新课标的出台,使诗歌鉴赏不仅成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必经之路。
古代诗歌鉴赏能力成了高考考查学生的重要范围。
早在2003年4月,国家教育部颁发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与此配套2004年9月,教育部正式启动了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高中部分的改革试验。
新的课程标准对古代诗词教学有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当前中学古代诗词教学还存在若干误区:一、重视应试,偏离课标;二、重记诵名篇名句,轻鉴赏分析;三、有些地方教学手段单一;四、理性分析代替直觉领悟;五、重预设目的,轻动态效果;六、求速成而忽基础。
古典诗歌教学中未能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有的学校领导采取以不变应万变的应付策略,即狠抓高考不变,对内对外,毕业班和非毕业班两套拳法。
大部分语文教师观念停滞不前,有的教师置新课标要求于不顾,仍然完全采用过去的教学理念,对待古诗词教学只是读一读,正一正字音,意思翻译一下,背一背就过去了。
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古代诗词教学的改革步伐,亟需纠正。
因此,今天我们有必要重读新课标对中学古诗词教学的新要求。
2001年和2003年国家教育部分别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高中语文新课标古代诗歌鉴赏(诗歌情感类)
一对一辅导教案学生姓名性别年级学科语文授课教师上课时间第()次课共()次课课时:课时教学课题古代诗歌鉴赏(诗歌情感类)教学目标1.掌握古代诗歌鉴赏解题技巧2.学会品析诗歌语言,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与难点1.高考古代诗歌鉴赏11种类型教学过程【母题来源】2015年新课标2卷第9题【母题原题】【2015年新课标2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8~9题。
残春旅舍韩偓①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③,拂拭朝簪待眼明④。
[注]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
②咸京:这里侑指都城长安。
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
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
8.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
(5分)9.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6分)【答案】8.①构思巧妙,把“花须落”“柳絮行”这些常见的残春景象与“蜂抱”“鱼吹”联系起来,十分新奇;②用词巧妙,“抱”“吹”的使用虽然出人意料,但又显得非常自然。
9.表达了作者内心孤寂愁苦,但仍忠于大唐、心系故国之情。
通过参禅才使自己平静,通过饮酒化解“愁阵”,表明他内心孤寂愁苦;避免染“尘埃”,整理朝冠期待“眼明”,表明他不愿依附奸佞,对大唐一片忠心。
【命题意图】这是一道考核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题目,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考核的是诗歌的情感,要求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考试方向】近年来课标卷的诗歌鉴赏题目,重点放在诗歌的内容的概括、情感的探究和手法的赏析上,诗歌的情感必考的题目,一般为结合诗句探究诗歌的情感,情感在诗中都有所体现,所以做起来并不难。
【得分要点】根据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词语确定诗歌的主旨、情感。
此诗可根据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进行分析,此题注意诗中的重点词语“净”“愁”“忆咸京”和注释中的“流徙”,通过这些可以看出是“孤寂”“苦闷”“思念”“清净”等情感。
新人教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答案解析
新人教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壬辰寒食王安石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①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②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冶城:今南京市朝天宫附近。
安石父王益首为江宁(南京)通判,死后葬于江宁牛首山。
此诗是作者寒食节在为父亲扫墓时所写。
②轩冕:古代公卿大夫的车服,代指官位爵禄。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写诗人的情思就如同被春风吹拂的杨柳千条万缕。
B.颔联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诗人流下的眼泪很多,以致于使冶城潮水上涨。
C.颈联“雪争出”与“朱早凋”相对,写出诗人头发斑白、容颜早衰的状况。
D.尾联表达了诗人不甘心过打渔砍柴的生活,而要在政治上大展宏图的愿望。
(2)本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夜坐有感何梦桂①银汉无声玉漏沉,楼高风露入衣襟。
洞龙睡熟云归岫②,枝鹊啼干月满林。
瓮里故书前尘梦,匣中孤剑少年心。
征鸿目断阑干角,吹尽参差③到夜深。
【注】①宋亡以后,何梦桂为了避免元朝的累次征辟,离开家乡,隐居湖南小西源。
此诗乃此时所作。
②龙、云:指君臣风云际会。
③参差:即排箫,古乐器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暗点“夜坐”。
“无声”写夜之静谧,“沉”写漏声沉重,更显深夜静穆,“入”点明风露渗入衣襟,更进一步写夜深久坐。
B.颔联写周遭的夜景。
“洞龙熟睡”暗示南宋政权已不存在,“云归岫”化用陶潜“云无心以出岫”形象地表现出遗民闲居的情态。
C.颔联化用诗句。
化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意,表明自己眷念故国故君和决不屈服于元朝的情怀。
D.尾联叙写了诗人高楼独坐、望断征鸿、深夜吹箫等行为,同时化用屈原“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的诗意,含蓄表达对故主的思念。
【精品】部编七年级 下册诗歌鉴赏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
【精品】部编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竹里馆(唐)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2)“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
说说诗中“独”字好在哪里?【答案】(1)幽篁、深林、明月。
营造了月夜山林清新幽静的意境。
(2)“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境。
【解析】【分析】(1)作者在写景上运用物象幽篁、深林、明月,写人则用独坐、弹琴、长啸。
看似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意境,使其成为千古佳品。
据此理解作答。
(2)本题要深入挖掘“独”字在表达作者情感上的作用。
“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洁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故答案为:⑴幽篁、深林、明月。
营造了月夜山林清新幽静的意境。
⑵“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境。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和意境的把握,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明确诗中所写景物及营造的意境。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注意结合“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句意,明确“独”的本意,语境意义及传达出诗人的心境。
2.阅读下面的诗文,回答问题。
未选择的路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虽然在这条小路上,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新人教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答案解析
新人教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咏梅【宋】王安石颇怪梅花不肯开,岂知有意待春来。
灯前玉面披香出,雪后春容取胜回。
触拨清诗成走笔,淋漓红袖趣传杯。
望尘俗眼那知此,只买夭桃艳杏栽。
(1)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借对梅花迟迟不肯开放的不解,突显梅花“有意待春来”的志向。
B.颔联用拟人手法写梅花的高洁幽香和不畏严寒傲雪独放的品格与神韵。
C.颈联写梅花触发作者诗兴,笔走龙蛇,唤酒畅饮而弄湿了自己的衣袖。
D.该首诗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借物言志,意味深远。
(2)中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幽州夜饮(唐)张说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
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
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1)上面诗歌中的对仗有几联?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一联B.两联C.三联D.四联(2)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凉风、夜雨、寒林等意象,渲染出悲凉的气氛。
B.颈联“迟暮”二字凸显出时光流逝人生易老的忧伤。
C.尾联以感叹的语气,充分表现了对皇恩浩荡的感激。
D.本诗以景起笔以情结笔,层层推进,结构自然流畅。
(3)前人评价颈联“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豪壮中寓悲凉,请加以评析。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杜工部①蜀中离席(唐)李商隐人生何处不离群?世路干戈惜暂分。
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驻殿前军。
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
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
【注】①这首诗的题目本是“蜀中离席”,因为诗的风格模仿杜甫,所以加“杜工部”三字。
(1)颈联以“醉客”对“醒客”,与屈原《渔父》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妙。
(2)后人认为:“此诗拟杜,既得其诗法,又得其精神。
”请结合全诗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
4.阅读下面的宋词和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部编七年级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答案(Word版)
部编七年级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答案(Word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陆游的《游山西村》,完成下面小题。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一个“________”字,表达了农家待客尽其所有的盛情;一个“________”字,写出了山路曲折景色多变,点明这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所致。
(2)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案】(1)足;疑(2)表达了对游览之地恋恋不舍之情,对农家好客习俗及古朴的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解析】【分析】(1)表达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盛情的诗句是: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写出了山路曲折景色多变的诗句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所以一个“疑”字写出了曲折多变的景色,点明这变化的景色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所致。
(2)“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尾联诗人故而笔锋一转,表明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月光之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
于是这两句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从今以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把酒言欢,此情此景,不亦乐乎。
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诗人陶醉于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里,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情感。
诗人在语调极其自然亲切的诗句中向人们展示了农村自然风景之美、农民淳朴善良之美,并把自己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高尚情操美融于其中。
故答案为:⑴足;疑;⑵表达了对游览之地恋恋不舍之情,对农家好客习俗及古朴的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⑵本题考查分析作者情感的能力。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答案(Word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答案(Word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如果陈子昂有微信朋友圈,他在登幽州台后发布了一条新动态,请观察图片,完成下列任务。
(1)下列诗人中,最有可能看到他朋友圈这条动态信息的是()A.曹操B.王湾C.陆游D.龚自珍(2)网名为“路人丙”的朋友在新动态下留言说:“观此诗足见伯玉(陈子昂)之怀才不遇。
”你觉得他这句评价的理由是什么?(3)陈子昂的两位友人看到新动态后,在微信中进行了讨论。
请依情境补充对话内容。
我觉得还是加上“之”和“而”好。
因为从朗读的角度看,________。
(4)后人将《登幽州台歌》与《登飞来峰》进行了比较,作出一副对联,请将对联补充完整。
上联:唐陈子昂临幽州台,感喟怀才不遇,读来沉郁顿挫下联:________登飞来峰,抒写________,诵之________【答案】(1)B(2)幽州台是古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作者所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正是说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不可能见到,而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来表示自己的怀才不遇。
(3)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词“之”和“而”,多了停顿,拉长了语气,更能体现诗人此刻的情感(4)宋王安石(王荆公);壮志雄心;慷慨激昂【解析】【分析】(1)《登幽州台歌》的作者陈子昂(公元659—公元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县)人,唐代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
A项,曹操(东汉末年);B项,王湾(唐代诗人)C项,陆游(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D项,龚自珍(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据此,陈子昂与王湾都是唐朝人,故答案为B。
(2)此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借助“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达自己无法见到燕昭王那样的贤君明主,抒发了诗人抑郁悲愤、怀才不遇的孤寂郁闷的心情。
由此可知,网友丙的理解是正确的。
(3)这首诗词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评价类题目解析+课件20张
【2023年高考语文新课标1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答友人论学 林希逸
逐字笺来学转难①,逢人个个说曾颜②。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 【注】①笺:注释。这里指研读经典。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③鹤山:南 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 B.诗人认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获得,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 C.颈联中使用"自""亲"二字,以强调要获得真正学识必须亲自钻研。 D.诗人采用类比等方法阐明他的治学主张,使其浅近明白、通俗易懂。
15.C.“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错。尾联写不知 不觉地到达了诗人居住的小岛,远远地就能听到鸡鸣、犬吠之声。“鸡犬林萝” 之声更增添了生活气息,这声音并未破坏诗人美好的感觉,心情也仍然是愉快 的,并未发生变化。
【2023年高考语文新课标1卷】
答友人论学 林希逸
逐字笺来学转难①,逢人个个说曾颜②。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湖上晚归 林逋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菜香袅似相迎。依稀渐近诛茅地,鸡犬林萝隐隐声。
[注]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描写自己乘船归家途中所见,笔下画面随着行程逐次展开,自然流畅。 B.诗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晖的映照之下,有动有静,多姿多彩,令人愉悦。 C.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 D.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状物生动,笔触鲜活而细腻。
分析意象 强化鉴赏——新课标下高中诗歌教学的探讨
2 0 1 3年 5期 ( 中)
新课标下高 中诗歌教学 的探讨
姜凤菊
( 重庆教 育管理学校 ,重庆 4 0 0 0 6 6 )
摘 要 :中国有诗 的国度之称 ,诗歌教 学是 高中语 文教 学的重要 内容 。 诗歌是语 文教材 中一种 常见 的文体 ,但是也是学生学 习的一个难点,在 高中语文教学 中 占有重要 的地 位,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 高具有重要的作 用。诗歌语言是一种对文字的高度凝练 , 是 一种 艺术 的升 华,蕴含丰富的想象、情可 以陶冶我们 的情操 。丰 富我们 的感情 ,培 养健康 高尚的 审美情趣。 关键词 :诗歌 ;艺术 ;审 美
诗歌是 我国传统文化 的精华 ,是古代 文 明的象征 ,它具有悠 久漫长的历 史 ,历 经几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 在新课改 目 标的要求中 , 现代信息技术也越来越 成为课 堂中广泛使用的一种教学手段 , 被教 师和学 生所认可和接受。多媒体教学能带 给我们直 观的感受 , 对视觉 的冲击很强烈 ,能够加深 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 忆。诗 歌是一种
质。
感 ,是我们教学的一 大难题 。这时 ,多媒 体 的运用能辅助教师解决这一难题 , 能弥补我 们人文语言叙述的不足 , 调动学生的各种感 官 ,以声传情 ,以形传意 ,让学生全身心的 投入到诗歌教学的氛围中。合理的运用多媒 体教学 ,可以提高课 堂效率 ,有效的带动学 生学习兴趣 。如在讲 王维的 《 山居秋暝 》一 诗时 ,我们都 知道王维是一个 山水诗人 ,他 的诗被评价为 :“ 诗中有 画,画 中有诗” ,诗 歌的朦胧美和含蓄美特别强烈 , 有些还远离
所寄托的情感 ,让学生准确的理解作者的情
的文 化 ,了解 古代的生活习俗 ,传承和发扬 古代 的优秀文 明,为我们 现代诗歌的发展汲 取精华 ,从而 陶冶情操 ,培养高 尚的审美 , 丰富想象力和观察力 。 教 师要帮助和引导学 生学 习诗歌 ,激发对诗歌 的兴趣 ,培养鉴赏 诗歌 的能力 , 提高学 生的语 文素养和综合品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解析(Word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解析(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天上的街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1)下列对诗的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节描写诗人面对街灯和明星所引发的联想,表达了作者向往光明的思想。
B.第二节作者想象天上街市中的珍奇物品,含蓄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C.第三节描写作者想象中的牛郎织女在天河骑牛来往的动人情景,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厌弃压迫、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理想。
D.第四节描绘作者想象牛郎织女正提着灯笼在天街闲游,抒发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2)“你看,那浅浅的天河”一句中的逗号有什么表达作用?(3)诗中使用了“你看”“定然”“不信”“请看”等词语,有何作用?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表明作者看得仔细、清楚。
B.这些词语用得肯定,把想象的内容写得活灵活现,仿佛历历在目。
C.联想自然,表明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
D.表明作者态度亲切,用语客气,为人谦虚。
(4)下列对这首诗的主题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旨在描写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清新、活泼。
B.这首诗通过想象天街的美丽和牛郎织女的自由幸福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C.这首诗是作者的主观想象,是作者美好愿望的表现,与现实生活无关。
D.这首诗的主题是消极的,它表明了作者只能寄希望于男耕女织的太平生活。
【答案】(1)D(2)逗号一般用来表示一句话中的一般性的停顿。
而此句中的逗号不仅表停顿,更是要引起读者的特别注意。
(3)B(4)B【解析】【分析】(1)D项“抒发了作者的喜悦之情”错误,应该是抒发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之情。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答案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星星臧克家我爱听人家把星叫作星星。
夜空是另一个世界,星星是它的子民,谁也不排挤谁,彼此密密地挨近。
它们是那么渺小,渺小得没有名字,它们用自己的光圈,告诉自己的存在。
仰起脸来,向着那白茫茫的银河,一,二,三,你数!呵,它们是那么多,那么多……1946年8月4日午于沪(1)“谁也不排挤谁,彼此密密地挨近”传达出诗人希望现实生活中________。
(2)诗人用“星星”象征________,二者之间有许多共同之处,如________;________。
(3)第三节诗中“自己的光圈”指什么?(4)这首诗要表达的主旨是什么?【答案】(1)人与人之间要平等、友爱、团结合作(2)现实生活中的人民群众;都非常渺小,默默无闻;数量都很多(3)星星对夜空的贡献,象征人民对社会的贡献。
(4)诗人通过对星星的描绘,表达自己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赞美了默默奉献的平凡的民众,号召人们应平等、团结,各尽其能,为社会做贡献。
【解析】【分析】(1)结合这首诗内容和主旨分析,这是一首咏物抒情诗,诗人通过“托物言志”的写法,寄托了诗人美好的理想和追求,透露出他对黑暗社会的憎恶及对人民主宰的世界的热切期望。
“排挤”,利用势力或手段使不利于自己的人失去地位或利益想把他的合伙人从挤出去。
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互相排挤,而诗人创设的这个理想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没有排挤,彼此之间都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团结互助。
据此分析答题即可。
(2)结合诗歌内容和主旨分析,这是一首咏物抒情诗,诗人通过“托物言志”的写法,寄托了诗人美好的理想和追求,透露出他对黑暗社会的憎恶及对人民主宰的世界的热切期望。
把现实和理想联系起来即可知道诗人用“星星”象征现实生活中的人民群众;二者的共同之处比较多,如数量都非常多;都非常渺小,都很平凡,默默无闻等。
新部编高三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解析
新部编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晚范成大荒园萧瑟懒追随,舞燕啼莺各自私。
窗下日长多得睡,樽前花老不供诗。
吾衰久矣双蓬鬓,归去来兮一钓丝。
想见篱东春涨动,小舟无伴柳丝垂。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第二句采用拟人手法,写燕舞莺啼与“我”毫不相关,作者没有意绪欣赏暮春美景,照应了首句中的“懒”字。
B.颔联借“日长”“花老”点出暮春时令,“多得睡”“不供诗”表现了作者无意赏春的颓废情绪。
C.颈联“吾衰久矣”化用了《论语•述而》“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中的句子,委婉地表达了对当今久无周公这样的明主圣人的慨叹。
D.尾联借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典故,想象竹篱东面明年春天花草繁盛的场景,情意表达委婉含蓄。
(2)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思想情感的变化过程。
2.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下列各题。
点绛唇·县斋愁坐作①葛胜仲秋晚寒斋,藜床香篆横轻雾。
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云外哀鸿,似替幽人语。
归不去,乱山无数,斜日荒城鼓。
【注】①公元1108年(宋徽宗大观二年),葛胜仲因故被贬到歙州休宁县(今安徽休宁),这首词便作于此时。
县斋:县衙斋室。
(1)下来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秋晚寒斋”,点出了词人愁坐的时间、地点,不待言情而情已十分。
B.香篆,一种香,因焚香时所起的烟缕曲折似篆文而得名。
室内燃香,室外薄雾,迷茫之感油然而生。
C.“梦逐芭蕉雨”,芭蕉雨是个愁意象,在梦幻中仿佛觉得淅沥的雨不是滴在叶上,而是敲击着他的心头,增添几许愁绪。
D.词的上阙和下阙,不管描景还是抒情,都围绕着题目中的“愁”而写。
(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闲愁几许”中“愁”的内涵。
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王维吴道子画苏轼何处访吴画?普门与开元。
开元有东塔,摩诘留手痕。
吾观画品中,莫如二子尊。
道子实雄放,浩如海波翻。
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
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答案解析
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行舟忆永和兄弟①周必大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②正关情。
长年③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注:①周必大(1126-1206),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绍兴进士,官至左丞相,以少傅致仕。
永和,隶属于江西吉安。
此诗写于作者乘舟北赴吴地(今江苏)途中。
②寒雁:古人常以雁行作为兄弟之称。
③长年:舟师,犹言船老大。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呼应标题,用语质朴无华,反复言说“几回”,意在突出路途遥远与离家越来越远。
B.颔联寓情于景,天寒、云冻、江阔、浪涌,渲染暗淡凄寒的气氛,烘托诗人孤寂的心境。
C.颈联触景生情,回望家山渐行渐远,仰视大雁翩翩南飞,思乡念亲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D.本诗用词考究,其中副词“犹”“自”“常”“正”的运用,就显得贴切自然,耐人寻味。
(2)同样是羁旅在外,本诗与晩唐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塘。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①辛弃疾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②。
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
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③。
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
荆楚路,吾能说。
要新诗准备,庐江山色。
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④上三更月。
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释】①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
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
②绣衣:官服。
③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
④铜鞮陌:代指襄阳。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精品】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答案
【精品】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
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开头写“杨花”与“子规”点明什么季节?有何用意?(2)结合诗的背景和内容,说说诗人因为何而“愁”。
【答案】(1)暮春。
写柳絮飘零,杜鹃哀鸣,烘托出悲凉哀伤的气氛。
(2)因友人不幸遭贬而愁;因担忧友人路途遥远而愁;因不知何时能再与友人相见而愁。
【解析】【分析】(1)“杨花”即柳絮,每年春末,杨絮开始漫天飞舞。
杨花本就是一种很特别的花,别的花都在枝头,绿叶相扶,格外妖娆,而杨花却要离开枝头,漫天飞舞,这给春天增加了一种况味,杨花的漫天飞扬,也就预示着百花将凋、春天将逝,杨花这一意象,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惜春伤感的象征。
子规,又叫杜宇、杜鹃、催归,这种鸟春末时从南方飞来,它总是朝着北方鸣叫,发出的声音极其哀切,犹如盼子回归,所以叫杜鹃啼归、这种鸟也叫子规。
据此理解和分析答题即可。
(2)结合诗歌背景和诗歌内容分析,这首诗的意思是: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要经过五溪。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这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大概作于公元753年(唐玄宗天宝十二载)。
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
据此可知诗人“愁”的原因是:因友人不幸遭贬而愁;因担忧友人路途遥远而愁;因不知何时能再与友人相见而愁。
故答案为:⑴暮春。
写柳絮飘零,杜鹃哀鸣,烘托出悲凉哀伤的气氛。
⑵因友人不幸遭贬而愁;因担忧友人路途遥远而愁;因不知何时能再与友人相见而愁。
【点评】⑴本此题考查理解古诗意象的能力。
学生要在平时的学习中,牢记常见意象的含义,如: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诗歌鉴赏要求下的课后习题探讨新课标对诗歌鉴赏的要求,可概括成两点:“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就是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以意逆志”则要求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在新课标改革背景下,教师在诗歌鉴赏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关注度很高,但是对课后的“研讨和练习”版块不太重视。
“研讨和练习”设置的初衷是协助教师的教学及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课后习题设置时,要考虑到学生、新课标要求和它的实践性等因素。
虽然题量不多,可是包含了很多知识点,能够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掌握和吸收情况。
下面就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和必修四,结合新课标诗歌鉴赏要求,对诗歌单元的课后习题的情况进行分析。
一、必修三和必修四的第二单元课后习题概况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是学习唐代诗歌,一共有四课,共十五道的课后习题;必修四的第二单元是学习宋词,四课有十四道课后习题。
为了便于学习和探究,可以大致将其分成整体理解类、品读揣摩类、拓展延伸和写作训练四类。
由上表可知,针对不同时代的古文诗歌鉴赏,习题的设计侧重点是不一样的,唐诗部分,课后习题注重诗词句的品读揣摩;宋词部分,课后习题注重整体理解感悟。
由习题设计看,两册书都注重写作的训练,这是对学生学习诗歌后应用能力的训练和考查。
二、课后习题对诗歌鉴赏的影响新课标对古诗歌教学的要求是:“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何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也可以说,在古诗歌学习中,学生要做到知人论世,析意象、品意境和悟情感及欣赏诗歌用字之妙。
所以,必修三和必修四的课后习题的设置围绕新课标的要求,重点放在诗词句的品读和整体理解感悟的鉴赏上,并且也是适当拓展延伸,从课外获得对诗人或者作品的重新体验。
最后引导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点运用于写作之中。
这样可以很好地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也可以更好地巩固学生还未消化的知识点,将所学内容内化成自己的情感体验,真正提高学生的古诗歌鉴赏能力。
从必修三和必修四的第二单元的习题分析,探讨课后习题设置的合理性和不足之处,能发掘课后习题的存在价值和意义,促使教师和学生更关注和重视课后习题。
1.课后习题设计的合理性首先,从必修三和必修四的课后习题的分类来看,有整体理解、品读揣摩、拓展延伸和写作训练,这能很好地贴合新课标对必修三单元导读部分要求学以必修三为例。
古诗歌鉴赏的要求。
.习本单元,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的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注意联系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背景和不同的创作风格解读,注意在朗读背诵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本单元的课后习题,是根据导读部分的要求设置的。
如第四课《蜀道难》的课后习题:“一朗读并背诵这首诗,说说全诗为什么反复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话对诗意的转折和抒情的变化有什么作用。
二与李白同时代的诗评家殷?[称本诗‘奇之又奇',试以第一段为例,说说诗人展开了哪些艺术想象,奇在何处。
三这是一首乐府诗,句式以七言为主,杂以其他长短句,参差错落,如行云流水,一气贯注。
试给下列诗句划分节奏,并体会不同句式的表达效果。
1.噫吁?剑?危乎高哉!2.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4.又问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5.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6.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四唐代孟?ぁ侗臼率?》载:‘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师,舍于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由是称誉光赫。
'试发挥联想和想象,改写成一则小故事。
”第一题旨在让学生整体感知全诗的基本情感和理解诗人情怀,体现了新课标诗歌鉴赏要求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符合导读部分的理解诗意基础上,领略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
第二题的问题模式在这一单元比较常见,设置目的是引导学生由别人的体验或者体悟理解和感受整首诗。
借助一些诗评或者是诗词引导学生,循循善诱,引经据典。
让学生在别人的感悟中有新的情感体验。
第三题是考查学生对这首诗的语法修辞的掌握,此训练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文体,感受诗歌的气势。
最后一题是先引用课外的一个小故事,让学生对诗歌创作的背景有大概了解,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理解能力和想象写作能力。
第五课、第六课和第七课都跟第四课的习题设置差不多。
导读中的“理解诗意”、“审美情趣”、“创作风格”和“感悟能力”等要求在习题设置中都体现出来了,而且可以看出这些习题设置十分贴合新课标的要求。
紧扣上课学习的目标,课后习题很好地配合教师的教学,做到了协助教师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课后习题设置的合理性表现语言的委婉亲和。
以“试着”、“试发挥”、“你认为”、“你能……”等言语表达形式,让学生觉得你是在与他平等对话,无勉强人之意。
学生在看完题目后,可以尽最大努力或者能尝试性地思考这个问题。
这可以让有些学生本减轻作业的心理负担。
学生心理上先卸下部分压力,来就讨厌做作业,问题的语言也是有艺术性的,如果问得好,就能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和厌恶感。
如果课后习题的语言强硬,没有亲和感,不人性化,那么对学生来说这是一个任务,导致学生被动地解答,对学生的思维的扩散和创新想法的产生有阻碍作用。
最后,题目的适用性强,有基础和提升题,适合大部分学生,涉及面广。
如第四课《蜀道难》的课后习题,这道四题课后习题,由整体到局部,再拓展,由浅入深。
对大部分学生来说,这是可以接受的。
2.课后习题存在的问题虽然课后习题设计在整体上是合理的,但是它的设计及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从问题本身来说,知识点的引申不够;从问题的设置来说,与生活不够贴切;从教学实践来说,课后习题利用率不高。
从问题本身来说,知识点的引申不够。
纵观必修三和必修四的两个诗歌单元,问题设置的高度没有超过课本,设置题目的重点没能让学生从高于课本的角度学习,只是掌握基本的文体知识和诗人的情感体验及自己的情感体悟,没能跨越诗歌内容更好地领略诗歌魅力。
而且问题的提问语言过于宽泛,过于冷漠,思路过于固定、死板,提升部分还需要以具体的指导性语言更好地引导学生。
在问题的设置上,与生活不够贴切。
语文来源于生活。
在学诗人对诗歌的体会是来源于要发挥它的生活实用性。
习过程中,生活的。
在课后习题的问题设置上要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在现实中找寻诗歌的情感体验或者启发新的人生感悟。
这是响应新课标要求的。
但是,在这两个单元中,并没有发现与生活紧密联系,习题都是通过其他诗文或者是别人的点评让学生体验,而不是从生活的角度启发学生。
如:必修四第七课的第二题,“二关于《醉花阴》有这样一个故事: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
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三夜……这是易安作也。
请结合全词,为这三句写一段赏析文字。
”这是从诗人的相关背景故事对“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进行阐释分析。
如果从生活的角度解释这三句的意境,让学生体会李清照的情感,这样印象就会更深刻,更真实。
对于它所设计的《醉花阴》的故事,其实不看也罢,照样能解题,似乎有点多余累赘了。
在设计题目时,这是可以加以完善的。
从教学实践来说,课后习题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利用率不高的现象。
一方面是教师对课后习题这部分的认识上的误差和作用上的忽视。
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时间都花在了文章学习上,而对课后习题解析部分,他们一般都是布置学生当课后作业完成,然后交上来。
极少会在课堂上点评学生的作业。
有的甚至直接在课上蜻蜓点水般点拨,没有进行及时的讲解和知识巩固。
总体上看,教师在课后习题部分花的时间最少。
学生对课后习题不是很在意。
在学生意识里,觉得只要把课文掌握了,作业就不用在意。
或者学生在完成过程中,往往是敷.衍了事,并非用心思考和认真完成。
即使课后习题设计得再完美,如果教学对象没有参与,就很难发挥出真实作用。
从师生使用习题的情况来说,不太理想,师生都忽视课后习题的作用,并没有引起重视。
课后习题的作用必须引以重视,对课后习题的研究和利用更要更深层次地挖掘。
从生活的角度设计,增添它的实用性。
叶圣陶说:“语文是为了应付生活之需,语文不是外在于生活的,而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为了更好地发挥语文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课后习题的设计也要紧紧跟着实用的脚步。
三、结语在新课标改革下,习题的数量有所缩减,材料上有所删减。
但是,在习题的人性化的前提下,不能降低课后习题的质量。
从诗歌单元的习题分析看来,课后习题的设置和使用情况还不是很理想。
在课后习题的研究这块,还是不够完善和具体深入。
这些问题都有待我们解决和不断探讨。
对课后习题,我们要合理有效地利用,不能忽视它的影响。
教师更要增加重视和利用。
课后习题也是一种教学资源,习题包含的信息量很多。
教师不仅可以利用课后习题导入新课,还可以从习题中看出教学的重难点,揭示文章的写作主旨,等等。
这对教师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教师可以利用课后习题指导学生深化对课文的理解,检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帮助学生巩固对知识的记忆,培养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等等。
因此,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后习题的作用。